大会。和平可以祈祷得来的么?宗教家说:“是的!因为世界是在神的支配势力之下,向神祈祷,神就可以给我们和平。“但是,实际的情势又证明了,战争的风云并不因为有人的祈祷而缓和下去,反而一天比一天更紧张起来,这又明明是在告诉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是独立地在那儿运动,在那儿变化,既不受人的心意支配,神的支配也未见得可靠。和平与祈祷,更是天和一地样的没有关联,要和平,应该走另外的道路。年龄大一点老人们,也许还亲眼见过前清时候义和团的乱事。他可以告诉我们,义和团在当时曾想用符咒抵御外人的枪弹。结果不但抵御不了,反而惹得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惨杀了多少无辜人。的这历史的实践对于中国人是一个很大的教训,使中国人知道迷信符咒也不是万能的,枪弹有枪弹的实在的力量,这东西也不是人的心意或什么神秘的方法可以左右的。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在实践中得来的。在实践中,几乎免不了总要有一些痛苦的失败,一些血腥的牺牲,但也只有实践,才32能够给我们许多丰富而真实的教训,矫正我们的错误,给我们丰富的真实的知识。实践证明我们的周围是一个独立存在着的世界,它独立地变化,运动,没有任何其他的外力支配着它。这样的世界,就是物质的世界。我们对于这物质的世界,由实践的种种证明,更可以相信它有以下的特点:第一我们要说,物质世界是一种客观的物质世界,是的人在立独独立的存在。我们已经知道,客观就是指我意心之外的们自己的心意以外的一切东西。物质是在我们的心意之外存在着,所以是客观的。现在我们不再相信主观的观念论者的呻吟了。他说世界只是梦幻,只是感觉。但我们的实践能够证明并不如此。我们的梦幻和感觉并不就是世界,只是由世界的物质引起来的东西。我们觉得冷,这不单只是我们的感觉,也因为周围真的有这样的气候,这气候触动了我们皮肤上的感官,所以才觉得冷。如果只是我们自己的感觉,那么,它应该服从我们的心意的命令,为什么我们希望它不要冷,它却偏会冷得不得了呢?物质,是能自己其次,实践为我们证明,一切物质都会运动变化的自己变化,自己运动,不能自己运动的物质,是不可以想象的。如果我们说物质自己不会变化,那么,世界上一切千变万化的现象是从那儿来的呢?在这里,我们就不能不另外假定一种东西,作为物质的推动者。于是我们就和万物有生论一者样。至少说物质是被一种心灵的力量推动着,这心灵的力量就是灵魂或神。但是,我们的实践已证明过,神灵的支不能运动变化的物质,简直配是靠不住的,我们只看见过物质世界在那象想可不儿独立地运动,变化,神灵的影子半点也33没有。我们看见许多人在求神拜佛,而求神拜佛的结果并不见得就能达到所希望的目的。我们看见义和团想用符咒抵抗枪炮,结果这符咒的力量,是等于乌有,还是一二八时候的民众,用自己的血和肉去抵抗,更有效得多。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在实践中证明是独立的,那么,除了承认物质自己能变化运动之外,我们能解释这世界上一切的现象吗?如果不承认,一切变化现象的来源不是就不可以想象了么?所以说,不会自己变化的物质,是不可以想象的。人的生活与物质客观的存在,和自己的运动变化,是物质系关的界世的两大根本特点。物质的变化是无穷的,一块铁,放在湿的空气里,会生锈,变成黄红色的粉末,放在溶炉里,就成液体。太阳内部的铁,大部分却是气体。我们的血液里,也有铁质,如果铁质减少,就会生贫血病。菠菜里面也有铁质,吃了菠菜,里面的铁质,就补充到血液里去,使贫血病缓和下去。同是一种铁,会有这样多的形态。我们再看物质的运动,一块块的煤,烧起来,变成灰,并且发生很大的热,这热可以烧水,使水变成蒸气。这蒸气在工厂的锅炉里,就能够成为很大的力,推动蒸气机关,蒸气机关使发电机的摩托转动起来,于是发生了电,全市就可以点电灯,驶电车。用电机推动种种的机器,做种种的工作。这种种的运动变化,可以联系到无穷无尽,整个的世界就是在这无穷无尽的运动变化中联系成一个统一体。我们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生活着,行动着,我们自身也就是物质之一。因此我们的生活受着这世界上无穷无尽的物质所影响,我们无时无刻不是和这世界的物质冲击,物质对于我们常常表现着一种反抗的力,妨害的力,使我们感觉到种种的不如意。而我们的生话也就不得不是一种挣扎的生34活,斗争的生活。物质的运动有这无穷无尽的运动,并不是绝对的混乱。一定的法则物质运动的每一种形态,都有一定的限制,一定的规则,水到冰点的气候就结冰,到百度的热度就沸腾。铁经过适当的锻炼就可以制钢,可以制造机器。就人类自己来说,每天做十小时的工作,总得要摄一定的饮食,不可过多,也不能太少。天气冷,穿厚点衣服,是可以抵御的。物质变化的这一定的规则,精密地规定起来,就成为种种的科学的法则。物质运动的法则,也是我们在长久的实践中证明了的。人类因为生活常常不如意,常常要挣扎,斗争,所以就必须在实践中去认识物质运动的法则,利用这些法则,才能够作有效的斗争和挣扎,才能够使不如意的事转为变如意的事。祈祷,求神,一切都是无益。现在我们已说到认识世界的问题了,这等以后讲吧。七牛角尖旅行记——哲学的物质和科学的物质自从《人间世》把小品文大吹大擂以后,“牛角尖”这名词就在文坛上非常流行了。所谓“躲在牛角尖里”,意思大概是讽刺那做小品文,谈苍蝇,专门向小处钻的幽默家罢?这是我的猜测,如果不对,请考据家原谅,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学过考证的玩意儿。总之,我们现在也想向牛角尖去钻一次,目的也是要去找一点小品文的材料。不过我们不是雅人,不懂得“性灵”,除了一点生硬的科学常识以外,不懂得其他的东西,所以也不会幽默,不敢摹仿林大师的“文言之白”的那一手好自话文,只愿做一篇科学小品。35在我们看来,牛角尖里也有着一条很长很长的路途,要想走到它最尖的地方,必须作一次长途旅行。世人以为谈苍蝇就算在牛角尖里了,其实牛角里能够容纳苍蝇的地方,空隙还很大,离那最微最尖处还远得很呢。我们的旅行要更彻底些,走到那不但苍蝇不能住,连蚤虱蚂蚁也容不下的尖处去。同时我们自己的身体也自然要跟着缩小,眼睛也要跟着放敏锐,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旅行中,观光到一切很微小的东西,这些东西比蚂蚁还小到不知若干万倍,普通人的眼睛是完全看不见的。好,现在就从牛角口钻进去罢!从这里一直走到苍蝇所在的地方,周围的情形并没有很显著的变异,牛角的洞壁始终是牛角的角质,洞壁的中间自然是一个洞儿,充满了空气。这空气也始终是普通的空气:看不见,捉不到,嗅不出任何气味来,用手使劲地拂一拂,才可以感觉到微微的有点风。不过我们愈走进去,洞儿就愈更狭窄,牛角口最初有碗口大,现在却只能容纳一个苍蝇了。从苍蝇的身旁通过,愈前进,我们的身体也就要愈缩小。到了极狭窄的地方,我们就必须缩小得象一粒灰尘一样,才能够自由地前进。这时虽然没有到最尖的地方,却已经开始看见新的事情发生了,我们这微尘的身体,正在飘飘地走着的时候,忽然觉得好象走进了沙漠地带,无数的飞沙扑打到身上来,弄得摇摇幌幌地简直走不稳。幸而这种飞沙不是从一面吹来,而是从四面八方扑来的,所以虽有点摇幌,却并没有跌倒。牛角尖里也有沙漠吗?起初自己还有点不明了,接着才想起,我们平常所接触的空气,原来是由无数极细极小,眼睛全然看不见的“分子”组成的,这无数的分子在空中飞来飞去,没有一刻停息,不过平常我们不觉得,现在我们的身体已经缩小得和一粒灰尘一样大了,分子虽小,打击到微尘上36来,也能够发生了影响,因此我们就以为是在沙漠中了。这时我们的眼睛也变得非常敏锐,一粒空气的分子,在我们看来就好象一粒细砂。再看一看牛角的洞壁,原先不是只见一片平平坦坦的角质吗?现在是变得多么异样了!洞壁的全部象蜂窝一样,全是由一间一间式样相同的小屋子凑集成的!每一间小屋子又是由各式各样的砖瓦所砌成。这些小屋子,就是生物学书上所说的细胞。一切的动物植物的身体,都是一种细胞的集团,牛角的这种细胞,叫做角质细胞。细胞的本身,又是无数的分子合成的,砌成这些牛角小屋的砖瓦,大多数就是所谓的蛋白分子,蛋白分子比空气的分子大,所以空气分子看起来象细砂,而蛋白分子却有点象砖瓦。我们再向前去,又过了一段路程,便有更新的发现。那扑打我们的飞砂,给我们的眼睛看得更明了了。在先我们只觉得是一粒粒的分子,现在我们就看见,这无数的分子,大多数总是两个小圆粒合成的,也有一小部分是三粒合成的。这些两个或三个的小圆粒紧紧地互相结合着,打到我们的身上来,又打到牛角洞壁的蛋白分子上去,决不会破裂或分离了。蛋白的分子更复杂得很,恐怕会包着几十或几百个小圆粒罢?这些小圆粒,叫做原子,我们再考查一下空气中的分子和原子罢。空气分子中,有百分之九十九是两粒原子合成的,而这些两粒合成的分子,很显明地又可以分为两种,有一种只占全部的五分之一,它的性质非常容易和别的东西结合。譬如这里有一块炭,如果把炭燃烧了,这一部分的每一个空气分子就和炭的一个原子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三粒合成的气体分子,这种分子所组成的气体就叫炭气。空气中有一小部分就是炭气。能够和炭结合的这一部分空气分子,就是我们常常听说的养气(或者37写作氧气)分子。另外还有五分之四的空气分子,是不容易和别的东西结合的,叫做淡气(或写氮气)分子。已经说过,养气的分子是由两个原子合成的,这两个原子都叫做氧原子,淡气分子中的原子却叫做氮原子。再类推一下,炭的原子,就称为炭原子。炭气的分子是由一个炭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结合成的,它的内容有点复杂,化学上就把它称做化合物。养气和淡气的分子由完全同样的两个原子组成,内容是单纯的,化学上称为元素。我们不要再卖弄化学知识了,还是继续我们的有趣味的旅行罢。再走进去些,我们的身体就得缩小得比灰尘不如,灰尘还可以看得见,现在要小到看不见,小到和空气分子一样大小。好了,这时在我们看来,那些空中飞来飞去的空气分子,都和我们自己的身子一样人。在一个养气的分子里,每一个原子的大小就等于我们的身体的一半。而那原子的样子,又是多么奇怪啊!我们在先不是说过它是小圆粒吗?现在放大成半个人大的圆球,才晓得里面的构造也是很复杂的。这圆球的中央,是一粒豌豆大的核心,离这核心一尺多远的附近,又是许多灰尘一般微小的细粒,围绕着核心飞速地旋转。这旋转的速度非常快,使我们看起来就好看是一些圈子围着那核心,这样就成功了直径二尺往来的球形。这些细粒是什么东西呢!说起来一定有人听得熟了,就是“电子”。电子上带着很微的一些阴电,阴电是会被阳电所吸引的,那豌豆大的圆球核心就带得有阳电,因此许多电子就被它吸着在周围团团地旋转。这样的子,电当然有时是会跳出圈子之外,向远处一直飞去的。但核心上的阳电有一定的量,它所能吸住的电子的数目也有一定,例如氧原子里有八个电子,而氮原子里则有七个电子。如果这一定的电子中飞出去的一个,就必须有另外一个来补足。所以,我们旅行到这38里,除了看见有我们自己半个大的原子以外,我们还看见许多单独的电子飞来飞去。电子的特性很奇怪。普通我们讲到物质,无论它怎样细微,总觉得它是固定的一粒,但电子的细粒,你在实际上却捉摸不到,只觉得它是微微的一点电磁力。而且更奇怪的是,还有一种带阳电的电子,形态大小和普通的电子一样,但因为带有阳电,所以很容易和带阴电的电子结合,不结合则已,一结合的时候,就好象两颗炸弹碰在一起一样,变成了一个眼睛看不见的光线,而同时归于消灭。我们的旅行到此可以暂时终止了,在这一次旅行中,我们看见了物质的各种形态。当我们初进牛角口的时候,只以为物质就是占据着一定的空间位置的,如空气占据了牛角的洞儿,洞壁也占据着它的洞壁的位置。然而通过了苍蝇,变成了微尘的时候,我们又以为物质就是一粒粒的分子和原子,除了分子原子以外,就只有一些空间,可以让分子飞来飞去的空间,而空间并不是物质。我们又再前进,发现电子了,原来原子也不过是电子和带阳电的核心组了,成因为这样,原子分子当然又不能代表物质,而应该把电子和阳电子当做最后的物质了。然而可惜,我们看见电子并不是一粒粒的坚牢的东西,既没有确定的体质,又会变成一缕光线而归于消灭。到这时,我们的一个旅伴忽然觉得失望,叫起来说:“啊呀,物质这东西原来不存在呀,没有体质,又会消灭,还能算做物质吗?物质应该是有重量的,固定的东西!“哲学上的物质和但是第二个旅伴却起来反驳他,这人是懂物理学上的物质得辩证法的,说道:“物质是永远地会运动会变化的东西,所以不应该是固定的。它可以转变为种种的状态,我们最初所看的占据空间的物质,以及后来所见的分子,原子电子39等等,都是物质存在的各种状态之一。你所说的有体质,也只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实物质也可以变成没有体质的状态而存在的。阳电子和阴电子结合而放出一道看不见的光线,这使我们认为,就是光线,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你说物质必须有固定的体质,这只是物理学上的物质观念,有体质的物质,只是物理学上的物质,哲学上所谓的物质,其意义决不是这样狭小,凡是实实在在地在我们主观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独立地运动变化的东西,在哲学里就叫做物质的东西。物理学上的物质,在哲学上看来,只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状态,或一个阶段。这一点,在研究哲学的时候必须要分清楚才行,不然我们就要落到观念论的圈套里去,以为体质不定,就是整个的物质世界消灭了……“第二个旅伴的意见是正确的,他的结论,也就是我们这次旅行所得到的最后的结果。第三章认识论八用照相作比喻——唯物论的认识论关于照相的事,完全不知道的人怕很少了吧?要照像,总离不了一架照相机。这东西是略带方形的暗箱,前面装着一个镜头,外界事物的影像,可以经过镜头射进暗箱内部去。暗箱的内部装着涂有化学药品的底片,影像射到底片上,使药品发生变化,照相的手续便告完结,再把底片拿去冲洗,物像便显露出来了。40人类的认识和照暗箱,镜头,底片,以及其他附带的东西,相机的相似点是每架照相机所必不可少的要件,这些东西适当地配合起来,就构成照相机。就具有摄影的能力。摄影的能力,是这些东西在适当的配合状态之下才存在的。没有适当的配合和组织,那么,镜头永远只是镜头,暗箱永远只是暗箱,底片也只是底片,绝对照不出相来。人类认识周围的事物,情形与这照相机有点仿佛,通常我们总是说,因为人类有意识,有思想,有精神……所以人类能认识周围的一切。当我们碰见一间房屋时,我们的意识能使我们确实知道这儿有房屋;当我们走在路上时,我们精神能够知道这儿有一条路。但我们更应该知道的,是这认识的能力,这精神和意识,也就好像摄影的能力一样,不是凭空地可以存在的。镜头等等适当地配合起来才能摄影,同样,要有了人类的肉体,以及人类的头脑和五官,才会有精神和意识的现象,才能够认识事物。肉体,头脑,和五官,都是物质的东西,所以,物质的东西是精神的基础,没有物质的基础,决没有精神和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根本的东西,而意识和精神只是附属的,派生的东西——这是唯物论的认识论的第一个大前提。正真能识认有了镜头,暗箱等等东西,适当地配合起反映外物吗?来,就可以照相。有了头脑五官等等复杂的物质组织,就发生意识或精神的现象,就能够认识周围的事物。意识或精神(或认识的能力),是高级的复杂的物质组织之产物,复杂的肉体组织,正好比一具适当地配好了的照相机,它能够一样一样地认识事物,就好比照相机能够一张一张地照出周围的影像。无论是照像,或是认识,它的影像总是从外界摄取来的。但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照相机所照的影像,是不是周围事物的真像呢?41或者也可说:我们所能认识到的,是不是事物本身的真理呢?有一派哲学家,他们在哲学史上被称为不可知论者,主张我们不能够认“不可知论者”,以前所说过的二元论者康识外物的真相德就是这一派的总代表。他们对于这问题,提出否认的意见。他们认为人类所能认识到的,不是事物本身的真像。若用照相作比喻,他们就说照相所摄取的完全不是外物的子。影为什么呢?他们说,照相机的本身的性质是这样的:它一方面虽然能够从外界摄取影像,但一方面却将所摄取的影像改变了。试把照片上的人和真正的人对比一下吧。你就可以看见,照片上的人是多么缩小,颜色又只有明暗二色,嘴唇的红色和眼球的褐色,在照片上一点也没有了,还有,真正的人是活动的,照片上的人却永远只有一个死板的姿式。……这一切,难道还能算是真正的人影吗?因此,他们以为,照片上的影子,只是底片和照相机本身的性质所产生的东西,照片是依赖着照相机的特殊性质才产生的,与外物的原来的影子完全不同。至于说到人类的认识事物,他们以为也有同样的情形。他们说,我们所能认识到的一切,都经过了我们头脑感官的一番改变,而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譬如这里有一块糖,我们知道它是甜的,这只是我们感觉得甜罢了,这感觉,完全依赖着我们舌尖上的感官,没有舌尖,甜的味觉是不会存在的。又譬如我们认识一个人,我们一眼看上去,只能看见这人的正面或者看见侧面。当看见这人的正面时,我们不能同时也看见侧面。但真正的人是正面侧面同时并有的,我们只看见一面,足见不能认识到真正的人。就算退一步,我们认识所看见的这一面可以代表一个完全的人,但是,我们看见他的时候,例如他还年青,那么我们所看见的只是一个年青的人,他还有少年和老年的时期,就是我们所认42识不到的了。然而,不把一个人的少年青年老年完全认识到,能说是真的认识了这一个人么?不可知论者就答道:“不能的!我们认识到的只是事物的一面,而且就是这一面,也和本来面目完全不同了。“论知可不好了,我们不要跟着不可知论者跑得太论元二和远!现在得要批评批评它。不可知论承认我们的认识可以由外界摄取,并且承认外界有客观的独立的东西存在着。这一点,好象和唯物论是一样的。但是,接着它又会说,物质的本身是我们所不能知道的,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只是我们感觉的幻影,只是一些主观的东西,这又成为主观的观念论了。两点接合在一起,就成了二元论,所以,不可知论的认识论,最终总会成为二元论,唯物论是不能赞同它的。聪明的读者在这里一定会问:“唯物论既唯物论是主张”可知论“的!然反对不可知论,那么,它自己的认识论怕可以称作可知论了罢?“这一问题问得有点幽默,可以投到《论语》上去登一登!不过,读者诸君!这并不完全是笑话,哲学上虽然没有“可知论”这名词,但唯物论的认识论却实在可以称作可知论呢。唯物论不但承认客观世界里有独立地存在着的物质,并且认为物质的本身也是可以认识到的。用照相的话来说,唯物论就认为照相机是能够摄取外物的真相的。为什么能够?这自然不能不明白地解释一下。唯物论主张我们例如说:关于照片的颜色的事吧。不可物外识能认知论者因为上面只有明暗两种色彩,就以为完全不是外物的真相了。不错,因为照片本身的性质只能摄取明暗两色,而不能保持住唇的红色和发的褐色,所以照片上的影像和43原来的东西是有点不同了。虽然这样,你总不能说,那明暗两色的影像,完全是底片上平白无故地发生的幻彭,你总不能不承认,这影像根本还是由外物本身投来的,外物不同,影像也就不同,没有外物,也就根本不会有影像。所以,就影像的形态来说,它固然带着底片本身特有的性质,而与外物稍稍有点不同,但就它的根本内容来说,它总算反映了外物的影子,它总是以外物为依据的。因此,你不能说它完全不能摄取外物的影像,你只能说它是用它自己特有的形态摄取外物,而不能说它所摄取的不是外物的影像。认识了主观形式和一块糖,我们觉得甜,这甜味,当然只是客观内容的统一舌尖上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形态,是一种主观的形态。但我们不能说它完全是主观的幻觉。因为,如果糖的本身没有甜的作用,我们就万不会有这种感觉,甜,它的内容根本还是由糖的本身得来的,换一碗药来叫你喝,难道你还能够说甜么?不能,你就可以知道味觉原来完全要靠客观的东西决定。所以,当我们说糖是甜的时候,我们所认识到的这种感觉,在形式上固然是主观的,但在内容上,却不能否认这是糖的本身的作用,不能否认我们已认识到了一种物质的客观的性质。在这里,主观的形式与客观的内容结合着,这叫做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我们认识一切,都是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实现的;并不单只是主观的幻觉,也有着一滴滴的客观物质的真实面影。这是唯物论的认识论中最重要的一点。认识不是一次在主观的形式里,可以认识到客观物质马上就成功,的真实面影。但正因为有主观形式的限制,而是一步一步地更加地完全的所以我们所认识到的,最初只是事物的一点一滴,或一小部分,不能一眼就看穿了事物的全部,前面不是说过,一个人,我们一眼看上去,只能看见一侧面或一正面,不能同时看44见几面。一张照片,只能拍下明暗两色,只能拍一下一个固定的姿式,其他的颜色和功作就顾不了,不可知论者还津津有味地把这些事情当做他们的理由呢!但他们的理由是一点也不充分的,因为,我们虽然不能一眼就马上看穿了事物的全部,但是我们可以慢慢地一部分一部分地来认识。先看过前面,再看侧面又再看后面,然后这个人的全部都认得清清楚楚。我们的认识能力是能够活动能够运动的,对于周围的一切,我们可以渐渐地愈更完全地去认识它,这叫做认识的过程。就说照相罢,照相也不象“不可知论者”想像中的那样死板。一张底片虽然只能摄明暗两色,如果多费一点手续,还是可以摄取五彩照相,还是能够将红的唇和褐色的瞳孔也照出来。一张照片只能照固定的一个姿式,若用活动摄影机继续摄取几千几万张片子,又连续地放映出来,就成为活动电影,一切的动作,和真正的原来的动作一点也没有分别,这样,照相机也还是可以摄取真实的影子,可以愈更完全地摄取真实的影像的。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物论主张人类能够认识到外物的真面目,是反映论。认识所说不妨把它叫做可知论,但这只是我的反映和相机的以我们映反同不们一时高兴了叫出来的名字。在哲学上,这一种认识的主张,另外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反映论”,这意思就是说:我们所认识到的一切,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事物本身在我们主观中的反映。但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声明,我们认识事物的这种反映,和照相机的那种反映,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这篇文章自始至终都用照相机和人类的认识对比着说,只是为便于明了起见而不得不设的比喻。比喻这东西,只能比喻一部分,决不会完全正确的,如果读者诸君看了以上的一切,以为人的肉体,头脑,和五官就仅仅不过是一架照相机,那便糟了。所以要特别声明,免得发45生误解。人类的认识和照相有什么不同呢,举最重要的一点来说:照相机只能完全照着外物表面的样子拍出来,有这么一种东西,就只能拍这么一张照,除了照着外物拍照以外,别的作用一点也没有了。但人类的认识却不同。人用自己的感官,从外物得到感觉,这一点倒可以说是和拍照一样的。但是,人类的认识除了感觉以外,还有想像和理解等等的作用,它能够利用过去感觉所得的东西,自己构想成种种东西,不一定要真正有那东西存在,分明世界上没有鬼,人类偏偏可以想像出鬼来。这就不是照相的比喻可以说明了。的所以我们上面的一大篇,对于认识的问题,其实才只说明一了部分,以后我们还要更进一步,再讲得清楚些完全些!九卓别麟和希特勒的分别——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感性的认识我们的感觉器官,就好象照相机一样,它从周围摄取种种色色的影像,使我们能够认识周围的事物。假使卓别麟先生走到我们前面,眼睛就会告诉我们:这位先生的嘴上有着小小的胡子,头上戴着顶破礼帽,裤子鞋子都是大得一踏糊涂,手上捏着一根竹鞭当做“司的克”,走路的姿式也不大平稳。……眼睛里所感得到的这一切,和照片上的卓别麟是一样的。总之,照片上所能摄的,都是事物的表面形象,感觉上所能感觉到的,也只是事物的表面的形象,一撮胡子,一顶破帽,一根竹鞭,……都是卓别麟先生的各部分,都是他表面的特征,所以照片上能照出来,眼睛的感觉也能感到。这种感觉器官所摄取的表面影像,我们叫做“感性的东西”由感觉器官所得到的认识,叫做46“感性的认识”。我们曾经说过,人类认识事物,并不完全和照相机一样。现在所讲的“感性的认识”,仍然是拿照片来比,这与我们的话没有冲突吗?不错,如果单单讲“感性的认识”,那结果总是要与我们的话有冲突的。因为“感性的认识”本来只能做到照相的地步,它本来只能和照相机一样,摄取一些表面的形象而已。如果我们仅仅有感性的认识,那我们永远只是在照相,只能看见零零碎碎的一些现象,如胡子,破帽,竹鞭等等。和照相不同的单单认识一些胡子破帽之类的东西,是用作识认不够的。换一句话说,单单感性的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说,人类的认识并不完全和照相机一样,就因为它不仅只是感性的认识。除了感性的认识以外人类还有更高明的认识能力,有了这种能力的帮助,人类不但能够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能够认识到更深刻的根本的特性不但能摄取零碎的胡子,鞭子,还能够整个的认识卓别麟先生。……空话少说,我们还是拿卓别麟先生来具体地讲一讲。已经说过,照片上印着的卓别麟先生只是一个留着小胡子的人,照片上除了他那一副褴褛的形相以外,不再告诉我们什么,但我们如果再问一问自己的认识,就知道,我们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