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别人都说你怕妈妈,是真的吗? 为什么别人都说爸爸怕妈妈呢? 在家庭中,爸爸妈妈都是孩子心中的偶像。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往往都会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父母的关系如何,也会影响到自己孩子未来的家庭幸福。 父母虽然在社会上存在地位上的差异,但是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充分体现出平等互爱的原则,不应存在谁怕谁、谁服从谁的事情。夫妻之间相互尊重非常重要,因为孩子只有在平稳的家庭生活中才能健康成长。如果父母中一方持绝对权威,并以此来欺压另外一方,不仅会影响到孩子对婚姻和家庭的正确认识,还容易使他们产生性别歧视或出现性倒错的问题。 “爸爸经常犯错误,所以他怕我。” 父母之间可能会存在着一些隐私,并因此协调和确定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这些是不能让孩子了解的。妈妈不能靠降低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来树立自己的权威,那样的话,只会让孩子对夫妻关系产生误解,从而影响他们今后的家庭幸福。 “你爸爸才不怕我呢,我怕他还差不多!” 夫妻关系应该是和谐平等的。无论谁怕谁,对孩子心理发育都无益,应该尽量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给孩子。 “你听谁瞎说的啊,才不是呢!” 对于孩子已知道的事情和提问,不但不给予回答,而且还矢口否认,这会成为孩子心中的困惑,严重的还会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 “爸爸不是怕妈妈,是尊重妈妈正确的意见,是爱妈妈,这样我们才有一个温暖的家啊!” 不可否认,我们还处于“男权”社会,男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因此,在相当多的人们的观念中,认为家庭里女性应处于从属和顺从的地位,他们并且会以此来衡量别人的家庭关系是否“正常”。好妈妈要帮孩子从小建立家庭中父母地位平等、作用同等重要的理念,为他们今后的幸福家庭生活打好基础。 “爸爸和妈妈之间没有谁怕谁,只是妈妈有时脾气不太好,而爸爸特别宽容总是让着妈妈,这样我们才有这么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啊,宝贝说是不是?你看,对门那家的爸爸妈妈经常吵架,家里很少有温馨和幸福,那样是不是感觉很不好啊?” 夫妻之道应该是互敬互爱,相互宽容,相互体谅,要学会通过交流和沟通及时化解彼此之间出现的矛盾。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个观念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借鉴父母的正确做法处理各种关系。爸爸和妈妈吵过架吗? 平时,活泼开朗的军军一回到家里总会滔滔不绝地向妈妈讲幼儿园里的趣事。但是今天却一反常态,坐在沙发上沉默不语。 妈妈笑着问军军:“我们家小军军今天是怎么了?怎么那么不高兴呢?” 军军看了看妈妈,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妈妈,今天在幼儿园里我和明明吵架了。”接着又问,“妈妈,你和爸爸吵过架吗?” 我和明明吵架了,怎么办? 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他们也开始从家庭步入幼儿园。在孩子步入幼儿园之前的家里,他们独享父母的爱,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父母或爷爷奶奶就会马上送来,所有的人都会忍让着他。但是到了幼儿园,孩子再想像在家里一样享有“特权”,已经是不可能的啦!小朋友之间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谁忍让谁的问题。所以对于刚到幼儿园还没有适应变化的孩子来说,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小矛盾和冲突也是非常正常的。此时的父母,要积极帮助孩子度过从家庭到幼儿园的适应期,多给予孩子开导和安抚,使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吵架是不对的!你们下次不要再吵架了。” 父母这种回答方式比较倾向于道德性和说教性。事实上,不论在哪个家庭,不可能大家每一天都笑脸相迎,偶尔吵一两次架,也属于正常现象。所以如果父母这样回答,孩子就会觉得父母在说谎。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情形,父母最好如实回答。 “爸爸妈妈从来不会吵架,所以你不可以和其他小朋友吵架。” 这种居高临下具有教训意味的回答方式,很可能会使孩子对父母失去好感,甚至对父母敬而远之。 “是呀!有时候爸爸妈妈会因为意见不合而吵架。不过,我们马上就会和好的。你和其他小朋友也要一样啊,不要因为吵架而影响你们小伙伴之间的友谊!” 这样回答孩子,孩子会觉得父母和自己一样,给孩子一种很真实的感觉,可以增加亲子之间的亲密感。同时告诉孩子虽然爸爸妈妈会吵架,但是很快就会和好,又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爸爸妈妈为什么总是吵架呢? 璐璐从楼下的小花园玩儿完刚一回到家,就听到从爸爸妈妈房间里传出的吵闹的说话声。璐璐非常害怕地躲回自己的小房间。 过了一会儿,妈妈走到璐璐的房间,看见缩在小床上默默哭泣的璐璐,非常心疼地问:“哎呀,小宝贝,怎么啦?为什么自己躲在这儿哭呢?” 璐璐看着妈妈说:“妈妈,为什么你和爸爸总是吵架呢?” 家庭平稳和谐给孩子带来安全感,父母之间战火纷飞会引发孩子的恐惧心理。家长不要以为感情是两个人的事,便相互攻击、谩骂。事实上,这对孩子心理将造成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有的是终生难以弥补的。经常面对家庭“战火”的孩子,容易陷入人际交往障碍、焦虑、多疑,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特别容易对婚姻产生恐惧感,甚至会产生“将来坚决不结婚”的念头。面对恶劣的家庭气氛、父母冲突造成的紧张的人际关系,害怕失去以往幸福生活的焦虑,以及由此产生的在同学面前的羞耻、自卑感,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 让孩子生活得有安全感是为人父母最起码的责任。因此,父母应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和成长的环境。如果夫妻间确实有矛盾需要解决,父母必须要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尽量控制情绪,不要随意发泄。退一步讲,如果非吵不可,也应避开孩子换个环境,或让孩子暂时离开。 “爸爸经常惹妈妈生气,跟妈妈吵架,他不是好人!” 父母切不可为了拉拢孩子站在自己的一方而在孩子的面前说一方的坏话,这样非常容易培养孩子的仇亲心理,最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以及性格的扭曲。 “爸爸不喜欢妈妈了,所以才经常跟妈妈吵架!” 面对妈妈伤心、无助的哭泣,孩子除了感到无能为力外,更多的是担心和恐惧,这种心理创伤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成为他们终生无法弥补的阴影。 “孩子,爸爸妈妈不是在吵架,只是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意见,所以说话的声音大了点,是不是吓着你啦?爸爸妈妈答应你以后注意,好吗?” 父母争吵后要及时对孩子进行安抚,当然最好的方法是不要大声争吵,以免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你放心,爸爸妈妈不会因为吵架而影响大家的感情的,你看,我们还是一个完整的家,爸爸妈妈还是最爱你的爸爸妈妈!” 受周围生活实例和大众媒体的影响,很多孩子认为父母吵架的下一步就是离婚,这种恐惧使他们内心非常不安和担心。一旦父母吵架,孩子就会变得非常恐惧,长久处于这种恐惧和压抑的状态下的孩子,性情会有严重改变,因此父母一定要打消孩子的这种疑虑。爸爸和妈妈是不是要离婚了?(1) 自从爸爸妈妈上次激烈争吵后,5岁的小雨再也没有看见过爸爸。 他非常想念爸爸,特别想问妈妈,但是一看到脸上没有一丝笑容的妈妈,就不敢问了。 小雨快十天没有见过爸爸了,爸爸从来没有离开过他那么长时间,他实在忍受不住,怯生生地问妈妈:“妈妈,我想爸爸了,爸爸到哪里去了?他为什么不回家?爸爸是不是不要我们了?” 爸爸是不是不爱我了? 妈妈为什么不回家,她是不是不要我们啦?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离婚已经能够保持一种较为宽容的态度。法律规定了离婚自由,为那些追求高质量婚姻生活的人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可能。 父母离婚,标志着夫妻关系在法律上解除了,但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并没有因此而终结。父母有责任、有义务处理好离婚带给孩子的一系列的问题,否则,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沉重的阴影。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离婚是个严重的恶性心理刺激,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在经受父母离异的打击后,2~3岁的孩子表现出倒退行为;3~5岁的孩子会产生自责、退缩等心理,容易发怒、打人;5~6岁的孩子则容易产生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并且容易和父母疏远、过早结交异性朋友;6~8岁的儿童容易恐惧、悲伤,期望爸妈和好如初;8~10岁的儿童出现失落感,拒绝成人帮助,孤独、不爱接触人,愤怒,忌恨父母。 只要离异的双方处理得当,让孩子同时体会到更多的关爱,让孩子感觉离婚后与离婚前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父母将离婚对孩子的伤害减小到最低限度,孩子还是会对生活和感情更有信心。 其实,只要保持自己的责任心和父母意识,用坦然勇敢的态度对待离异的现实,单亲家庭同样可以为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的好环境,也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 “都是你不听话,所以爸爸不回家,不要我们了!” 父母离婚对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如果父母又人为地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则更加会令人孩子伤心和痛苦。 “爸爸在外面找了个坏女人,不要我们了,他是个坏蛋。” “爸爸不要你了,我们再也不理他了,不要他来看我们,好吗?” 现实中,一些父母在告诉孩子离婚的理由时,做法很不妥当。他们为了争取孩子的抚养权,让孩子站到自己的一边,总是千方百计摆自己的理,说对方的不是,严重破坏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美好形象。一旦争取到孩子后,又总是想方设法阻止孩子与另一方接触,甚至以此来报复对方,导致孩子无所适从,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爱。试想:一个心中父母形象都不完整、或者受到某种扭曲,而又得不到完整父母之爱的孩子,还会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吗?心理上会像正常家庭的孩子那样开朗、健康、向上吗? “我和你爸的日子没法过了。” 孩子是不是会因为你的回答,对生活失去信心,父母离异这样重要的事情,仅仅因为一个“简单”的原因? “宝宝,爸爸妈妈已经不相爱了,再生活在一起也是不会幸福的,离婚对爸爸妈妈都好!但是,爸爸妈妈对你的爱是不变的,你永远都是我们的心肝宝贝!” 冷静地告诉孩子,双方并没有什么过错,只是俩人生活不到一起;离婚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不管这些是不是父母的真心话,这样对于孩子来说,不至于破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完整、美好的形象,减少孩子生活中的缺憾,使孩子在心理上继续保持较为自然健康的亲子关系。同时,还要明确地告诉孩子,父母虽然离婚了,但孩子与父母任何一方的关系还继续存在,离婚后父母还像过去那样爱他,尽可能地减少孩子因父母离婚而产生的恐惧。 “宝宝,爸爸妈妈离婚是想结束过去那种痛苦的生活,开始自己的新生活,这样大家的痛苦都会少一些,幸福就会多一些。” 离婚,对当事双方来说,是不幸婚姻的结束,是一种解脱,是新生活的开始,但是对于尚年幼的孩子来说,则是晴天霹雳。父母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离婚时发生的一些矛盾和纠葛,将给孩子心灵上造成无法愈合的创伤。所以父母要及时教育孩子以一种健康的心态看待离婚,为孩子创造出正常的生活氛围,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孩子,离婚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没有什么丢人的,不要把别人的议论放在心上。如果别人要议论的话,那并不是因为爸爸妈妈或者你有什么不好,而是议论的人不文明、不道德,他们那样是没有礼貌的表现。” 父母离婚,除需对孩子抚养、教育、监护和探视等各方面做出妥善的安排之外,还要尽量考虑孩子各方面的心里感受,对其进行正面的教育,减少孩子因为父母离异而在同学和朋友面前的窘迫和羞耻,避免孩子对未来和将来的婚姻失去信心,减少父母离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爸爸和妈妈是不是要离婚了?(2) 家庭是孩子来到世上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不论是什么样的家庭都应处理好家庭关系,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举足轻重地影响。 人都本能地需要温暖和安全,以及被接纳、被认同的归属感,孩子更是如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应共同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关系和氛围。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尽量避免矛盾纠纷的发生,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公开争吵,意见不同时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公开暴露分歧,而应事后通过商量,取得共同认识,否则容易导致孩子情绪不稳定、烦躁、心灵失衡、恐惧等,同时也会使孩子失去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有些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父母尤其要注意双方离异以及重建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尽量稳定自己的情绪,多给予孩子关心和爱护,减少负面影响。在不健康的家庭关系中成长的孩子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较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父母关系密切,婚姻美满,亲子关系密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就能够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而对于生活在单亲家庭、破损家庭和隔代家庭等不完整家庭中的孩子,家庭的不同成员都应从关爱孩子,为下一代着想出发来处理好家庭关系。 一个有问题的孩子的背后往往存在一对有问题的父母。总之,不论是什么家庭,都应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和气氛,以便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第五辑友伴 小米抬起脑袋,委屈地看着妈妈,说:“我喜欢和艾艾玩,今天我摘了花送给她,还给她吃我的巧克力和点心,我对她可好了。可是,为什么她还是说,她只喜欢凯凯,不喜欢我呢?”小米苦恼地问妈妈,“妈妈,我是不是失恋了?我怎么才能让艾艾喜欢我呢?”安安欺负我怎么办?(1) 欣欣今年3岁,刚上幼儿园。妈妈一直教育她不要动手打架,要友好对待小朋友和同学。 一次,欣欣哭着回家,脸上明显有一道被指甲抓破的痕迹。 “呜呜,妈妈。”看见妈妈后,欣欣的哭声更大了,她委屈地说,“那个安安今天又欺负我了,我不想上幼儿园了。” 妈妈很早就知道,隔壁邻居家的女儿安安虽然只有3岁,个子还没有欣欣高大,可是从小就恃强凌弱。 原来,今天做游戏,欣欣与安安被分到同一组。当她们商量游戏方法时,两个孩子想法不同,几句争吵之后,安安大打出手,而欣欣则因为一直被妈妈教育不要打架,因此始终没有还手,最后还被安安抓破了脸。 念念总是打我,我不想上幼儿园可以吗? 是不是个子大就可以欺负人啊? 孩子之间的嬉戏打闹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有打架的事情也是正常的。父母不要过于担心孩子的攻击行为,也不要过分紧张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这个时候家长的行事方式会给紧张的孩子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父母尤其要做理性和智慧解决问题的表率! 一般说来,父母应该向孩子说明打架是愚蠢的行为。如果孩子们的冲突比较激烈,家长可以参与调解,并在调解过程中指导孩子正面面对冲突,注意教给孩子运用合适的方式与他人交流。 但是,要求一个孩子在被挨打的时候仍然不做反抗,这样的父母无疑也是愚蠢的。一般情况下,孩子们会对一个没有自卫能力的孩子很不仁慈。他们每个人都想拥有最好的玩具,都想根据自己的利益决定游戏场所的规则。如果他们发现只要挥动结实的拳头打在玩伴的鼻子上,就可以居于优越地位的话,缺少反抗意识和能力的孩子就会处于越来越弱势的地位。勇于自我保护,通过自卫赢得自尊也是孩子应该尽早具备的能力和品格。让孩子通过自卫赢得自尊。自卫使孩子既保护了自己的身体,也保护了自己的心理。当武力制止了对方进一步伤害自己的时候,自卫者就会在心理上取得巨大的胜利,他会感到:我不是一个任人宰割的人,我有我的尊严。但同时,父母更应该让孩子明白:这种“以牙还牙”的暴力行为只是保护身体、捍卫自尊的最低级的手段,在万不得已时才需要使用。在文明的社会里,有修养的人不应该用暴力的方式反对暴力。实际上,这种维护自尊的原始方式常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更大的伤害。所以,父母在教给幼小的孩子“以牙还牙”方式的时候,如果能够引导孩子理解更为文明的自卫方式,孩子的心理和意识就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 总之,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教孩子学会自己解决冲突。没有社会经验的孩子在交往过程中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打架只是矛盾激化到了一定阶段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对于不能达成一致的激烈争执往往会借助于肢体语言。如果孩子的打架行为发生在正常交往中,而且并不十分厉害,家长就不必大惊小怪,不应过多干涉,也不要如同法官似的审问、裁决,切不可偏袒,更不可因此在成人间引起矛盾。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协调性和社会交往能力。 谨记:教育子女不要打架和伤害别人是明智的,教育子女通过正当自卫赢得自尊同样也是明智的。 “她比你小,你应该让着她啊!” 父母承担着孩子对成年人的信赖,担负着保护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责任,父母必须公正地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面对本来已经受到委屈和伤害的孩子,如果父母不管情况还继续教育孩子一味忍让的话,孩子对父母就会失去依赖感和安全感,这样容易培养孩子懦弱的性格。 “真是没用,她打你,你不会打她啊!” 还手就能证明自己的孩子“有用”吗?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受到别的孩子欺负,是孩子缺乏勇气,长大会养成懦弱的个性,于是他们责怪自己孩子的无能,教孩子“以牙还牙”。这样盲目的教导孩子,容易造成孩子盲目的暴力迷信,在今后遇到相似情况的时候,先入为主地认为只有以“以暴易暴”才是真理。 “妈妈帮你教训她!” 有的家长过分心疼孩子,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受到半点委屈,发现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打架,尤其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吃了亏,就吓唬,甚至训斥和动手打别的孩子。这样一来,不但孩子的问题没有解决,连家长也跟着栽了进去。 “不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楼下的花园玩,如果安安再无缘无故地动手打你,你要记住保护自己的权利,要还击。你并不比她个子矮,相信你不会吃亏的。” 避免孩子的心理受到伤害是非常重要的。许多时候,孩子的身体并没有受到多大的伤害,但是,孩子的心理却面临很大危险。如何保护孩子,使他拥有健康正常的心理,这是许多父母应该尽心学习、耐心实践的。但父母在教孩子“以暴易暴”方式的时候,要引导孩子理解其他更为文明的自卫方式。安安欺负我怎么办?(2) “她无缘无故地打你是不对的,说不定她现在也正在后悔呢!如果你还想继续和她做朋友的话,就和她好好谈一谈,说不定你们的关系会更好呢!” 在这个时候,父母应给予孩子必要的提醒和暗示,让孩子学会处理一些自己能处理的矛盾。 “打架是不对的,好孩子更不应该欺负别人。受别人欺负了,既不能以暴易暴,当然也不能忍气吞声,而是应该有理有节运用各种技巧在保护自己权利的同时,学会正确地协调和小伙伴之间的关系。” 如果孩子是第一次发生和其他小朋友打架的行为,作为家长,应当正确认识孩子在交往中打架的行为。孩子在交往中打架,是他们在群体交往中协调、解决矛盾的一种手段,孩子们就是通过这种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学会怎样坚持独立的见解,学会怎么竞争、怎么协调,学会适度地表现自己,培养忍耐能力,不断增长与孩子交往的知识。怎么才能让艾艾喜欢我呢?(1) 有一天,一向爱眯眼笑的小米耷拉着脑袋从幼儿园回到家里。看着他撅着的小嘴,红红的眼睛,妈妈心疼地问:“宝贝,这是怎么啦?是不是挨批评了?” 小米抬起脑袋,委屈地看着妈妈,说:“我喜欢和艾艾玩,今天我摘了花送给她,还给她吃我的巧克力和点心,我对她可好了。可是,为什么她还是说,她只喜欢凯凯,不喜欢我呢?”小米苦恼地问妈妈,“妈妈,我是不是失恋了?我怎么才能让艾艾喜欢我呢?” 妈妈大惊失色,一时也不知所措起来。 我失恋了怎么办? 艾艾不跟我玩怎么办? 突然听到自己还没有上学的小宝宝宣布喜欢上了同班的小朋友,相信所有的妈妈都会和上述妈妈一样大惊失色。事实上,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当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宣布“我爱某某”时,通常只意味着他很喜欢和某某在一起。而他们之所以使用“爱”、“喜欢”这类让父母亲吓一跳的字眼,其实只是因为他曾经听大人们这么说过。小家伙会从大人们的谈话中了解“爱”的意思是非常喜欢某个异性,当然,小孩子也可能会把这种感情表达用在同性身上,但无论如何,这与性,与真正意义上的浪漫爱情毫无关联。这只不过是一种既温暖又可爱的情感,只有一种简单含义:你的宝贝渴望和另外一个小孩子建立一种联系。而且,就好像孩子们总会有新的玩具,这种情感也往往会在短时间内消失(不过也有极少数例外,会持续很长很长时间)。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第一次的情感经历(很多时候以挫折告终)会成为他们人生路上很有价值的一种体验。一方面,他们开始学习处理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他们会了解如何倾诉,尤其是对妈妈倾诉。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感情通常都特别丰富,而且善于模仿大人的行为。以前只局限于对家庭成员的情感,会随着他们活动范围的扩大而开始逐渐蔓延。与此同时,他们还开始模仿成年人对爱的处理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沉浸在“爱情”中的小孩子往往谈及“结婚”,有的还一本正经地弄个婚礼什么的。表面上,这些行为似乎是孩子们早熟的表现,但事实上是非常符合四五岁孩子的年龄特征的。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活动能力越来越强,范围也渐渐扩大。他的生活开始有一部分超出父母的视线之外,父母也不再像从前那样能了解到孩子的每个生活细节。 但是,作为父母,请记住:不管孩子主动暴露了他的情感秘密,还是你偶然发现他和一个小女孩手拉手走在小公园里。你可以感觉惊讶或者好笑,但请保持一张平静的面孔,不要嘲讽,不要笑出声来,也不要对孩子说什么他太小了还不可以爱别人这样的话。要尊重孩子的情感,并且让他感觉你绝对是一个可以依赖的倾诉对象。 “我们家宝宝那么帅,还怕找不到小伙伴玩嘛!” “她不喜欢你就算了,干吗非要她喜欢你呢?” 孩子与小伙伴交往失败后,非常需要父母的慰藉和帮助,父母要适当地给予安慰,尽快帮助孩子抚平心底的创伤。 “你那么小就开始谈恋爱了啊?小小年纪不知道好好学习,谈什么恋爱啊!” 无论孩子主动对父母倾诉什么事情,父母都应平静地面对和回答,不要嘲笑、不要训斥,否则以后再想要让孩子主动跟父母倾诉事情,恐怕就是难上加难啦! “走,妈妈帮你跟她说去。” 不要急着马上就站在孩子面前,试图替他改变一切。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这种经历其实是成长道路上重要的一部分,将帮助孩子逐渐建立抵抗挫折的能力和自信心。 “宝宝喜欢的人不喜欢宝宝,这确实让人伤心。那你现在需要哪些帮助呢?” 很多时候,遭到拒绝的孩子需要的只是一点点安慰和同情而已。如果孩子表现得非常悲伤,你可以先问问他是否需要你的帮助,然后给他提供几个建议。比如:如果我是你,我就去找其他小朋友玩。或者你想想,你其实还有很多好朋友呢,他们都喜欢跟你在一起。 “你跟艾艾交朋友,让艾艾喜欢你啊?那就得你自己好好想想办法了。妈妈可以告诉你怎样跟其他小朋友交朋友,朋友之间要诚实坦白,有好东西要分享,还要有自信,不能因为一点儿挫折就放弃。我们做完这些,看看结果怎么样好吗?” 孩子受挫时,作为父母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指点和帮助,以改变孩子的状况;并帮助孩子分析每一个朋友的特点,对照他们,指出孩子的优点和不足,让孩子在和同伴交往中逐渐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 “宝宝,妈妈知道你很伤心。因为妈妈小时候也喜欢过一个人,可是他不喜欢妈妈。你看妈妈现在是不是很快乐?其实啊,喜欢妈妈的朋友有好多,妈妈和他们在一起照样玩儿得特别高兴。你也一样,兰兰、晓月不都是你的好朋友吗,和他们在一起玩儿,不是也很好吗?”怎么才能让艾艾喜欢我呢?(2) 作为一位妈妈,不仅要关注宝宝生理的健康,更要细心观察他的心理发展,要学会采取和缓的方式来应对宝宝让你措手不及的问题,在宝宝的成长中,父母也在成长。雯雯可以亲我,我却不能亲她? 幼儿园讲故事比赛,小伟得了第一名,大家都说他讲得好。比赛完后,班上的“白雪公主”雯雯突然跑过来,抱着小伟在他脸上亲了一口,小朋友纷纷鼓掌起哄,朱老师也笑眯眯地跟着鼓掌,小伟觉得太高兴了。 过了几天,大家玩儿捉迷藏游戏,小伟趁雯雯没注意,猛地冲上前抱住雯雯,并在她的脸蛋上狠狠地亲了一口。雯雯“啊”地一声尖叫起来,还喊道:“你讨厌!”一旁的朱老师批评了小伟:“真不像话,你是男孩子,怎么能随便亲女孩子呢?” 小伟觉得自己委屈极了,回家问妈妈:“为什么她可以抱我、亲我,我就不能抱她、亲她呢?” 为什么不能随便亲女孩子? 在孩子成长的很长时间内,“界限”这个词对他们来说都是十分不可捉摸的。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凭自己的本能和兴趣去行事的,对他们的行为来说,“童言无忌”就是最好的注解。只要喜欢的,孩子就会按照自己的理解直接行为,他们跨越边界的行为,常常让大人哭笑不得,他们对于自己行为受到的批评也十分困惑不解。 “你这不是耍流氓吗?这么小就占女孩便宜,长大了还得了?!” 孩子表达喜欢的方式在大人的眼里是太直接了,可是这就是他们自己的行为方式呀!孩子性格直白外露,有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如果矫枉过正,对他们的行为过于严厉地指责的话,你可以想象自己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 “行了,小女孩娇气,别理她们!” 原来不是自己的问题!孩子会怎样理解别人的反应、老师的批评?妈妈这样的回答,只会让孩子更加受伤,他们失去了一个认识“界限”的机会! “不管是对谁,都要让别人同意了才能亲他(她)。妈妈可以亲你,你也可以亲妈妈,那是因为我们都默许对方的行为,对家人以外的人,他们不了解你,所以没有经过同意,你不能亲他们的。” 好妈妈告诉孩子交往的基本原则是要学会彼此尊重。好妈妈还会告诉孩子,表达喜爱的方式,还有很多种,如握手、击掌、拥抱、点头等等,让孩子学会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你要是突然被人亲一下,是不是也会吓一跳或者不舒服呢?” 通过提问和情景假设的方式,让孩子换位思考,认识到即使是表示喜爱,如果方式太突兀也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感觉。妈妈为什么不让我跟小宇玩儿? 一天,当小志又要去找小宇玩儿的时候,妈妈拦住了他,“你又要去找小宇玩呀?我不喜欢你同他过多的接触。” 小志不以为然地问道:“为什么?他又不是什么坏人。” 的确,小宇并不是什么不三不四的坏人,只是不爱读书。妈妈不能以此而禁止小志与他交往。但妈妈又担心交往的时间久了,小志会受他的影响也变得不爱学习,失去上进心。因为“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 为什么爸爸不让我跟他玩儿?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子女在喜好和兴趣,甚至交友诸方面看法都会与父母有分歧。这时父母对子女的一些喜爱与兴趣绝不能简单地禁止,而应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与子女讨论,以求得共识或找出正确解决的途径。父母学会与孩子共同讨论既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也可以避免家庭中一些无谓的争吵;更重要的是可以教会孩子在社会上怎样做人和与人共事。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只要与人相处,分歧是不可避免的。 “我不允许你跟他玩儿,你就是不能跟他玩儿?” 教育孩子是严格的,但不是通过专制手段强迫孩子服从。对孩子的严格取决于道理,讲道理,以理服人,比其他强迫都有力量。 “他不爱学习,你跟他玩儿也会变得不爱学习的!” 父母担心孩子不热爱学习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父母以自己的观点和角度对孩子以及孩子的朋友妄加评论是不可取的。 “小宇是个不坏的孩子,但是他有一个严重的缺点,不爱学习。而青少年时代正是你们应该发奋读书的时候,错过了这个黄金时期,你们将来会受到一生中无法弥补的损失。你如果真心与他交朋友,你就应帮助他努力学习。你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就必须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 坦言告诉孩子父母的担忧,不但能让孩子真正理解父母的苦心,而且孩子对于父母的话会更加信服。更重要的一点是,借助这个机会可以教育孩子在与其他孩子交往时,应该积极学习他们的优点,对于他们的缺点一定要摒弃。为什么要把我的玩具给他玩儿?(1) 艳艳从幼儿园回来,妈妈带着她到邻居李阿姨家去串门。李阿姨两岁的儿子彬彬正坐在地板上玩小汽车,艳艳看见小弟弟,跑过去陪他玩儿。彬彬一眼瞧上了艳艳手中的天线宝宝,便哭着喊着要。 艳艳把玩具藏在自己的身后,不肯拿出来。妈妈劝艳艳:“妈妈不是跟你说过,有好东西要和朋友分享吗?把你的天线宝宝借给彬彬玩玩儿好吗?” 艳艳的手还是不肯拿出来,摇摇头:“我的玩具才不给他玩儿呢,他会弄脏的!” 妈妈有些生气了:“你怎么不知道让着小弟弟呀?他刚才还让你玩儿他的小汽车呢!你希望他这样哭下去吗?” 艳艳想了想,终于说:“那好吧!”便把手中的玩具递给了彬彬。彬彬立刻破涕为笑,坐到地板上玩儿起天线宝宝,艳艳也开始专心地玩儿起地板上的电动小汽车。 一会儿,彬彬玩儿腻了天线宝宝,又跑过来,抓起艳艳手中的小汽车,“呜呜”地在地板上爬着,手上还攥着天线宝宝不放。 望着左手握着天线宝宝、右手握着小汽车的彬彬,艳艳满脸委屈地对妈妈说:“妈妈,你不是说玩具要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吗?为什么我的玩具给他玩,他的玩具不给我玩儿了?” 我不想把我的玩具给小朋友玩儿,可以吗? 为什么我的玩具给他玩儿,他的却不给我玩儿呢? 在进入集体生活前,孩子一般只限于与家人交往,父母长辈处处都让着自己,形成了严重的“自我中心”意识。可是进幼儿园后,面对许多与自己同样身份的小伙伴,孩子会发现自己丧失了“特权”和优势,产生严重的失落感。 如何培养孩子乐于分享的个性,是今天独生子女家庭急需上的一课。孩子不会分享,就不会真正成熟,不会在社会上受到欢迎。 如何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 首先是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家长是孩子的最早的老师,也是孩子刻意模仿的重要对象。孩子受到父母的影响最大,父母鼓励孩子分享,孩子就会乐于与人交往;父母自私狭隘、生怕吃亏,孩子则会变得霸道、小心眼儿。当然,如果一味地教育孩子忍让,轻易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让给别人,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在一定程度上,孩子会变得丧失自信和自尊,性格懦弱、胆小、孤僻。孩子的同龄人,也是他们观察学习的榜样、借鉴的典型,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不同小伙伴的行为,学习优点,避免缺点。 其次是要不断训练孩子的分享行为。例如:让孩子主持为家人分食的工作,当他们的工作得到肯定,他也会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可以邀请别的孩子到自己家做客,或带孩子到别人家玩儿,孩子们在交流和沟通中会理解分享的原则。 再次,对于孩子的分享行为要进行一定的区分,让孩子在不同情况下,按照不同原则进行分享的行为。首先是要树立他们平等分享的观念,对于周围情况相同的人不能有偏颇,要平等对待;其次是和所有的伙伴共同分享。在分享的方式上,还有轮流分享、礼让分享等。孩子逐渐熟悉这些原则和方法,就会很好地做到既有分享的意识,又能保护自己的利益,真正体会分享的快乐。 但是分享的前提是尊重,是在孩子和别人愿意的基础上。因此,尽管要倡导孩子分享,但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也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强迫他把自己喜爱的玩具让给别人。 “你怎么那么没礼貌啊,把你的玩具给他玩儿!” 为了所谓的“有教养”,不顾孩子的感受,强行让孩子割爱,可能以后你的孩子就不会珍惜什么,也不会为自己争取什么了! “你有那么多的玩具,给他玩儿一下算什么?” 孩子不肯与别人分享,部分原因是因为珍惜自己手中的玩具。如果不顾及孩子在保护自己利益方面的积极因素,用不恰当的理由让他们放弃自卫,就会对他们的情感造成伤害!这样回答的妈妈请想一想:他们会因此变得对很多东西毫不在乎。 “他不给你玩儿,你就别跟他玩儿。” “以后不要跟这样的人玩儿。” 应该允许自己的孩子犯错误,他们会在改正错误中成长;也要允许别的孩子犯错误,自己的孩子会在保护自己不被别人的错误伤害中成熟。一味教育孩子采取“鸵鸟政策”,会使他们丧失斗争的勇气,变得懦弱和无能! “你有一件好玩具,小朋友也有一件好玩具,如果你们一起玩儿,不是就有两件好东西玩儿了吗?” 告诉孩子分享的过程和结果是愉快的,并设置一些两个人一起玩儿的游戏,让孩子体会到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也许那个小汽车是他刚得到的,他很喜欢,所以舍不得给你玩儿,妈妈刚给你买新玩具的时候,你不是也不愿意给别人玩儿吗?”——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