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爸爸妈妈最难回答的问题-4

作者:梁秋丽 字数:16184 更新:2023-10-09 20:53:49

为什么别的小朋友有爸爸我却没有?  英子刚生下来没多久,爸爸就留学到了国外,后来与妈妈提出了离婚,再也没有回来。  一向很乖巧、听话的英子,今天却在幼儿园的美术课上突然大哭了起来。任老师怎么哄,都无济于事,最后只有请英子的妈妈把英子带回了家。  一路上妈妈一边安慰一边试探着问:“我们家英子一向不是最听话的好宝宝吗?今天是怎么了呢?能告诉妈妈吗?”  “今天老师让我们画爸爸妈妈的样子,可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爸爸,所以……”英子哭着说,同时又问了那个她已经问了很多遍的问题:“妈妈,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为什么我没有爸爸呢?”  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有妈妈,而我却没有呢?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母爱、父爱是两种不同而又互补的爱,一般来说母爱比较温柔、多情、细腻,父爱比较刚毅、果断、豁达,这两种爱相辅相成才会造就孩子的健全人格。许多爱是可以替代的,只有父母的爱不能替代。夫妻间因感情破裂而导致婚姻“死亡”,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维持没有感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但是父母不可以因为婚姻的终结就把双方应该承担的抚养、关心、教育孩子的义务丢在一边。  “每个孩子都有爸爸,只是你爸爸不要你了!”  父母的这种回答,给孩子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  “妈妈不是把你照顾得很好吗?还要什么爸爸啊?”“妈妈怕爸爸对你不好,所以不敢给你找爸爸啊!”  孩子需要的是完整的爱,更需要的是你对生活的信心和信念,只有父母的乐观,才有孩子的幸福与安全感,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和父母,都要认识到这一点。  “爸爸现在因为忙,没有时间像别的小朋友的爸爸那样照顾你、和你生活在一起,但是宝宝要相信爸爸是爱你的,过段时间爸爸不忙了,就会回来看你了!”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避免孩子的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父母可以适当地给孩子一些善意的谎言。待孩子对社会和家庭有了一些认知,父母再告诉孩子事实的真相,也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处理方法。  “妈妈现在还没有找到更好的、特别关心你、疼爱你的人!”  对于孩子对完整家庭渴求的愿望,父母应该认真对待,耐心引导,让他们理解自己,关心自己。我能不要新爸爸吗?  小维的爸爸妈妈离婚了,法院把他判给了妈妈。  过了一段时间,妈妈认识了一个姓梁的叔叔。虽然梁叔叔经常给小维买玩具,而且还时不时地带着他和妈妈出去玩,但是小维并不喜欢他,因为梁叔叔的出现,小维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明显的少了。  一天,妈妈非常高兴地回到家里,对小维说:“小维,妈妈给你找个新爸爸,好吗?”  小维听到之后很伤心,问妈妈:“为什么要给我找新爸爸啊?我能不要新爸爸吗?”  为什么要找新爸爸?  爸爸能不能不和王阿姨出去玩?  再婚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父母的离异或丧父、丧母已经使可怜的孩子经历了一次重大磨难,而父母的再婚又使他们再一次面临复杂的生活环境。长此以往,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很难得到正常的发展。  所以,再婚家庭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为孩子创造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尽可能在精神上满足他们,引导孩子减轻心理上的负担。既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又给他们完整的父爱和母爱,这样孩子才能快乐、健康地成长。  “你怎么这么自私,不想想妈妈一个人带着你生活有多难!”  离婚后找到新的爱情、组建新的家庭,意味着单亲父母重新找到幸福,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但是面对来自子女的阻力,父母首先要冷静,试着进行开导和说服,且不可一时性急就对孩子大发雷霆,父母要站在孩子角度,多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  “宝宝不想要新爸爸,那咱们不找了。”  离异后的父母带着“赎罪”和“补偿”心理对孩子有求必应,要么培养出一个自私骄横、不会体谅别人的冷血孩子,要么给心地善良的孩子增加不必要的感情“负债”。这样都容易加深孩子对自己“与众不同”之处的关注,极大地妨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补偿式的爱或放任自流亦容易造成儿童的情绪异常。  “都怪爸爸不管咱们,要不然妈妈也不会给你找新爸爸啊!”  离异父母对于新生活的选择和追求,是需要与孩子沟通以得到他们的理解,千万不要让孩子产生误解,进而出现偏激的心理和行为。  “给你找个新爸爸,妈妈对你的爱不但不会减少,而且你还会多一个人关心和疼爱,你说这样不是很好吗?”  对孩子多一些宽容和疼爱,多跟孩子进行沟通。一些孩子拒绝父母再婚只是因为害怕爸爸或者妈妈再婚后对自己的关心会减少,害怕父母因此而不再爱自己,对此内心充满恐慌。父母应明确地告诉孩子,即使再结婚,父母对他的爱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多得到一个人的关爱,使他感觉自己的生活不是悲苦凄凉而是健康美好的,他就会逐渐接受新家庭和新生活。  “妈妈和叔叔彼此相爱才会走到一起,咱们共同组建一个新家庭,这样你就像其他同学和朋友一样有一个完整的家了。”  完整的家庭孕育着力量和坚强、智慧和才能,是一所无法替代的好学校。而残缺的家庭,则极易产生压抑、枯燥、沉闷的氛围,这种大人有意无意营造的气氛,摧残大人,更伤害孩子。  “妈妈有了新的幸福生活,大家都很快乐,就可以更好地关心你呀!”  好的父母,即使在离异后开始新的生活,也会尽量消除孩子的忧虑和担心,让他们体会到父母一如既往的关爱。我为什么不跟妈妈姓呀?  华华快上幼儿园了,到幼儿园之前妈妈告诉华华:“宝贝,你在家里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都叫你华华、小华或者宝宝、宝贝,但是在幼儿园里呢,老师就不这么叫你了,知道吗?”  “那老师会叫我什么呢?”华华好奇地问。  “老师会叫你张华,也就是在你名字的前面加了一个爸爸的姓。”妈妈耐心地说。  “妈妈姓赵,那我为什么不跟妈妈的姓,叫赵华呢?”  我为什么姓“李”啊?  妈妈,你跟爸爸一个姓吗?  这一问题其实也很常见,孩子在入学或者对姓氏初有认知的时候,就会对父母发问,这时候,父母应该一方面解释姓氏的流传是一种传统,还要让孩子不至于产生“男尊女卑”的想法。  “这是中国的传统,大家都是这样!我们不能搞特殊哦!”  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采取批判地继承方式。家长的这种回答方式只会误导孩子,让孩子以为所有的老传统都是对的,都是应该遵守的,这样会导致孩子遵循老传统的盲目性。  “要是我们这样做,大家会不习惯的!”  一些至今保持的传统,对于社会和家庭稳定、人际交往都有积极的意义,妈妈应该让孩子去体会这一点,而不是让他们觉得传统只不过是束缚大家的枷锁。  “你要是愿意,也可以跟妈妈的姓啊!跟爸爸的姓属于中国的一个老传统,它已经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了,所以我们不遵守也是可以的。”  让孩子了解到随着文明进步,人们对传统在继承中不断进行改造。姓氏在过去承载着很多如“传宗接代”的内容,是男性特权的一种体现。现在仅是一个符号,孩子的姓氏可由家长经公平商讨后决定,孩子成年后,也有权选择自己的姓氏。  “有一些风俗和传统是落后的,咱们不用遵守;有些是可以帮助我们大家文明和进步的,是社会需要的,我们要保持!”  让孩子对传统和民族文化有一个初步认识,并且积极继承好的传统。父母这样做,孩子会成长为一个受到民族文化充分熏陶的、健康上进的文明人。  父母以及家庭其他成员在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和氛围的同时,还要从小教育孩子认清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以及各家庭成员在家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使之明白家庭中的任何成员都是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样不但有利于加强孩子对家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孩子从小认清自我,养成关爱家庭成员、尊敬老人以及爱护年幼兄妹的习惯和良好品质。  与此同时,父母还应尽量减少家庭结构以及家庭成员变化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的不良影响。多给予孩子关心和疼爱,及时观察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与孩子保持沟通和交流,对孩子的错误想法和行为及时给予指正和教导,使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帮妈妈洗碗是不是也该给我钱呢?  麦麦的爸爸是一个公司的销售经理,妈妈则是一家医院的主治大夫,两个人都很忙。于是家里雇了个小时工,每天工作两个小时,主要是接麦麦回家,并帮助打扫家里的卫生,做晚饭。  每天临走时,妈妈会把当天的报酬交给小时工。麦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有一天,小时工有事没有来,妈妈只好自己动手整理房间、做饭,忙不过来,就让麦麦帮忙,麦麦痛快地答应了。  等到房间收拾干净了,香喷喷的饭也做好了,麦麦昂起小脸问妈妈:“妈妈,我也帮你打扫屋子、帮你做饭了,是不是也该给我钱啊?”  弄得妈妈一时哭笑不得。  我帮妈妈洗衣服,妈妈是不是也该给我工钱呢?  我帮爸爸干活了爸爸是不是应该给我钱啊?  常常能看到中国的家庭在这一教育思维上出现的误区:父母在孩子听话、表现好或者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之后,父母感到很兴奋,甚至觉得用单纯的语言鼓励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真实需要了——于是,备感兴奋的父母常常为孩子买一些东西或是答应孩子的某些要求,有时甚至是给孩子一些金钱上的奖励——这些行为都是危险的。在国外,为家庭而努力也是父母对孩子性格与能力培养的一部分。他们的父母认为这些理所当然,并没有因为孩子的一两次好的表现而表示出过分的惊喜。  教育理念的差异造就了不同性格与不同能力的孩子。从大部分的中国家庭来看,中国父母在这一方面做得并不尽如人意。因此,中国的父母应努力“放开”一些,要从小培养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社会中的成员之一,培养其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  “哎呀,当然要给钱了。来,多给你一点!”  妈妈这种想法初衷可能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经济观念,然而这样的后果却是无形中加深了孩子的错误认识,助长了孩子的拜金主义,孩子会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等价交换”的概念,无利不伸手,自私狭隘,甚至惟利是图。  在这个时候要给孩子解释清楚做家务与为了薪水的劳动之间的差别。前者是集体内部的自觉行为,或说义务;后者才是一种市场经济中的行为,是交换性的。这样容易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孩子的劳动态度,让他在享受之外,懂得参与,懂得付出。  “我是你妈妈,你帮妈妈干活还要什么钱啊!。”  “平时妈妈干活时,谁给我钱啦!你这样简直是不像话!”  孩子此刻还没有树立起家庭成员有义务分担劳动的观念。妈妈的这种回答,只会让孩子感到妈妈的态度粗暴,是妈妈运用家长的特权“欺负”自己。他们会因此对劳动失去兴趣!  “是啊!你帮妈妈收拾房间,妈妈很高兴。来,乖宝宝,抱一下!”  鼓励孩子为家庭分担家务,是家长培养孩子自立精神和自立能力的明智之举。但是这种教育忌讳陷入“等价交换”。义务劳动与劳动报酬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两者从根本上不同。要淡化孩子的金钱意识,应从情感角度去引导,对孩子进行一些精神上的鼓励。  “麦麦,你想一想,妈妈帮你洗衣服、爸爸带你出去玩,给你要钱了吗?我们是亲人,跟阿姨(小时工)不一样,她也要挣钱回家给她的宝宝买玩具呢!”  通过反问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家长、孩子都是家庭成员,都对家庭有责任和义务,分担劳动是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的一种方式,也是互相表达爱意的方式。爸爸为什么这么棒?  一天,家里的冰箱突然发生故障,昆昆的爸爸临时找不到修理工人,只好自己动手。费了好长一段时间,左拆右拼,前看后看,才发现毛病所在。冰箱修好、大功告成之后,爸爸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蹲在旁边一直看爸爸修理冰箱的昆昆,看到爸爸喜形于色也分享了一些快乐,然后若有所思地问道“爸爸,你怎么那么厉害,连冰箱都会修呢?”  爸爸怎么会修洗衣机呢?  爸爸为什么连电视都会修呢?  年幼的孩子对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崇拜,尤其当孩子看到父母解决一个他解决不了、甚至别人也解决不了的难题时,更是感到父母的神奇和伟大。  父母要借机向孩子进行适当正确的教育,不要打破孩子心中的对父母的美好感情。  “爸爸没有找到修理工,没有办法,只有自己修了!”  “你以为我想做这些啊,这还不是被逼的!”  此时孩子的内心对无所不能的父亲充满了崇拜,父母应借助这个机会好好对孩子进行教育,而不是使孩子感到沮丧和失落。  “爸爸很聪明、很厉害,所有电器都会修理。”  孩子听了,会觉得父母很了不起,产生对父母的崇敬之情,同时也会使子女对父母产生更多的安全感。  “爸爸运用科学知识,用头脑想,想通了原理,就会修理了。”  父母的这种回答方式,会在孩子心中留下“善用人类智慧,天下即无难事”的感受,下一次孩子再遇到困难时,就可能会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发自己的能力。妈妈是大人,也有不知道的事吗?  4岁的朵朵正在和妈妈一起看《买火柴的小女孩》,故事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朵朵仍感觉意犹未尽,问道:“那个买火柴的小女孩多可怜啊,她真的被奶奶接走了吗?”  “是啊!”妈妈说。  “她会跟奶奶一起到天堂吗?”朵朵继续问道。  “应该会吧。”  “那她以后还会怎么样呢?”朵朵穷追不舍。  “这个妈妈也不知道啊!”  朵朵有一些困惑,奇怪地问:“妈妈是大人,也不知道吗?”  妈妈怎么会不知道呢?  爸爸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为什么不知道这件事情呢?  根据心理学家描述的各个年龄段孩子心理的特征,孩子10岁之前属于对父母的绝对崇拜期。在孩子的心中,父母是无所不能的:他们心中的疑问,父母能够一一作答;弄坏的物品,爸爸能够奇迹般地修复;吃饭、尤其是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妈妈总能够端出美味的佳肴。所以一旦父母的回答没有使孩子感到满意,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怀疑,内心也会比较失落。对于孩子的提问,父母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务必弄清楚孩子发问的真正意思,最好能够马上回答,且要顾及孩子的梦想与兴趣。  “妈妈也不是万能的啊!”  “即使是大人,也有不知道的事情啊!”  父母当然也会有不知道的事情,不过,如果不加修饰地直接这么说,孩子会有一些不满,甚至对父母的信任感也会随之动摇。如果无法回答时,可以这么说:“到底会怎么样呢?妈妈也不知道。我们一起再看看或者查查书,好吗?”或是进行一下推理,这也是一个办法。  “妈妈现在突然一下子想不起来了,改天我想起来了再告诉你!”  这样的回答或许暂时可以保住父母的尊严,但是或许从下次起,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就会直线下降,或许有一天,孩子会对你的回答嗤之以鼻:“别骗我啦?我知道你根本就不知道!”而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知道母亲也会有不知道的事情,因此让孩子看到,并没有关系。  “宝贝,即使再聪明的人也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其他大人和妈妈也一样。所以,不但是你们孩子,还包括爸爸妈妈以及其他的人都应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这样才不会落后啊!”  对于一时不能回答的问题,父母要如实地告诉孩子,给孩子讲道理,使之明白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穷的,无论任何人都有不懂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借机鼓励孩子努力刻苦学习科学知识,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  “这个妈妈也不知道,咱们一起去买本书看看,好不好?”  前面的章节已经有所讲述:如实告诉孩子自己不会的真相,并不会破坏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对于父母也不知道的问题,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不但能使孩子学到科学的知识,也能使孩子在亲子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爸爸是大人为什么还会生病呢?  身体一向强壮、很少生病的爸爸病倒了。  看着躺在床上有气无力、无精打采的爸爸,3岁的晶晶有一些沮丧,又充满了好奇,于是问妈妈:“妈妈,为什么爸爸还会生病呢?”  爸爸怎么也修不好?  爸爸怎么也搬不动啊?  妈妈怎么也不懂啊?  对于处于绝对崇拜期的孩子来说,如果有一天,他发现身体一向强壮的爸爸妈妈突然像自己一样病倒了,他会感到非常不可思议。甚至刚开始注意到爸爸妈妈上厕所的时候,他们也会有相同的疑问:爸爸妈妈也像我一样尿尿吗?甚至还有其他令父母更为啼笑皆非的疑问。其实,孩子这些“大惊小怪”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和过程。所以对于成长中的孩子的每一个问题,父母都应该认真地回答,切不可草草地应对。  “爸爸生病有什么奇怪的啊!”  对父母来说理所当然的事情,孩子有时并不知道,所以对于孩子的疑问父母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正确的回答,不应摆着一副“你怎么什么都奇怪”的样子来面对孩子。  “都是你不乖,经常惹爸爸生气,看爸爸都被你气病了!”  也许这只是父母随便说说的一句话,或许父母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变得更听话、更乖。但是这种不但解决不了孩子心中疑问,还将责任推到年幼的孩子身上的回答方式,却可能给尚不谙事的孩子造成心理负担和愧疚感。  “孩子,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都是会生病的。只是爸爸妈妈平时经常锻炼身体,很少生病而已。所以要想保持健康、不生病,经常进行运动和锻炼很重要哦!”  父母正确地给孩子讲道理的同时,强调加强身体锻炼的重要性,使孩子从小树立良好的健康观念,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为什么爸爸从来都不做家务?  周六一大早,妈妈就起了床,又是打扫卫生,又是洗衣服,最后做好早餐叫6岁的小洁和爸爸起床吃饭。  饭桌上,小洁看着累得气喘吁吁的妈妈,觉得非常不公平,妈妈太辛苦了!每天放学回家看到的都是妈妈忙碌的身影,而爸爸虽然在事业上是个大英雄,可是一回到家里就变成了一只大懒虫,从来不洗衣做饭,哪怕是最简单的打扫卫生,爸爸也从来不做。  看着妈妈不停地捶着腰,小洁终于忍不住问:“为什么爸爸这么懒?爸爸为什么从来不洗衣服也不做饭呢?”  爸爸为什么从来不洗衣做饭?  为什么爸爸不做家务?  受中国传统思想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即使在现在的家庭中,“大男子主义”现象也并不少见。母亲整天忙碌像个保姆,而父亲回到家后不是一边吸烟一边看电视,就是一边喝茶一边看报纸,像个“大老爷”。其实在生活中,父亲也应积极地参与家务和育儿,这不仅可以让母亲得到一定的休息,也能够使孩子品尝到与父亲一起玩耍的乐趣。而且,父亲劳动的身影,也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家务的习惯会在孩子心中逐渐培养起来。在父母共同的关心和影响下,孩子的身心才能健康地成长。  “爸爸就是那么懒,妈妈嫁给他算是倒霉了!”  “唉,没办法,妈妈就是这受苦的命啊。”  作为父母,要避免将孩子作为发泄牢骚和埋怨的对象,因为父母向孩子抱怨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增加孩子对另一方的反感以及孩子的心理压力。  “宝宝,爸爸不洗衣、做饭并不能代表爸爸懒。爸爸为了咱们这个家,不辞劳苦地在外面努力工作,已经很累;妈妈的工作比较轻松,所以多承担一些家务活也是应该的!再说啦,家里扛米、修电器等一些重活不都是爸爸干的吗!”  “在咱们家中,妈妈和爸爸的分工是不同的,妈妈主要管家务和照顾你,而爸爸呢,主要是管挣钱养家。虽然爸爸妈妈的分工不同,但我们都在很辛苦努力地为咱们家付出,这样我们的家才能温暖、幸福啊!”  告诉孩子为了给共有的家庭创造更好的条件,爸爸妈妈都在为这个家不停地努力付出,只是二者的方式和主要负责的内容不一样而已。同时,父母也要教育孩子看问题要把握全局,不可因一件事就否定一个人的全部。为什么每天都要洗衣服清扫浴室?  4岁的小灵看着忙来忙去无法陪自己玩的妈妈问道:“妈妈,你为什么每天都要洗衣服、清扫房间呢?”  “等一会儿再说。”忙碌的妈妈没好气地说。  可是,小灵却不甘心,还是不停地发问。  为什么要经常扫地、拖地板呢?  每个孩子都喜欢妈妈陪自己玩,然而看着一大早就忙着做家务无法陪自己玩的妈妈,孩子会觉得非常无聊,接二连三的问题也就由此产生了:“为什么要扫地呢?”“为什么要擦桌子?”“为什么要洗衣服?”……而此时,父母应观察孩子的表情以及体谅孩子想要父母陪自己玩的心情以及愿望,给予某种程度的接纳和肯定。  “我不洗衣服,你哪有干净的衣服穿啊!”  更多的错误不是解答内容的错误,而是解答方式的错误。与孩子说话时,如果语气舒缓一些,内容稍加延伸,便成为一种较好的回答。  “你以为妈妈想啊,妈妈还不是没办法。你那么调皮,每天都把衣服弄得脏脏的,妈妈不洗衣服怎么办?”  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以抱怨的方式回答是非常不好的,这样不但不会消除孩子心中的疑问,反而会增加孩子的负罪感。  “妈妈是女人,女人就应该洗衣服、做饭、收拾房间啊。”  妈妈可能对自己的性别比较悲观,才产生这种错误的观点,而父母如果将一些错误的、悲观的观点灌输到孩子心里,即使是无意的,也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  “你不觉得穿干净的衣服比较舒服吗?所以要经常换洗衣服,洗好、晾干放起来,等你身上的衣服脏了就有干净的衣服换了。”  这种回答方式是非常好的。不过,父母在耐心回答孩子问题的同时还应多考虑孩子发问的情景和心情。  “等妈妈洗好衣服,就陪你玩,好吗?”  “你先玩这个玩具,等妈妈洗好了衣服,马上就陪你玩。”  其实,孩子是希望妈妈陪自己玩才产生发问,考虑到孩子心情的妈妈不能只告诉孩子洗衣服的理由,否则双方的意识就没有交点了。  “妈妈很想陪你玩。不过,如果不在早上洗好衣服,会晒不到太阳,那么衣服就不会干,所以你再忍耐一下吧!”  接着,再追加说明穿脏衣服会很容易生病,向孩子说明洗衣服的理由,这么一来,孩子就能够理解和接受了。爷爷答应我去动物园,为什么还不去?  涛涛最喜欢猴子了。  在他生日那天,爷爷不但送给涛涛一个电动汽车,而且还答应涛涛过几天带他到动物园看猴子。  涛涛一想到要到动物园看猴子就非常兴奋,但是眼看着都过了一个月了,但是爷爷却还没有任何动静,这下可急坏了涛涛。  又是周末的一天,涛涛实在无法再忍,跑去问爸爸:“爷爷答应带我看猴子,怎么还不去呢?”  爸爸答应我的事情,为什么还不做呢?  妈妈说开学后给我买新书包,为什么到现在还不买呢?  当今社会是一个诚信的社会。失去诚信,就会失去别人的尊重,也很难在社会上有很大的成就和发展。家长从小就要教育孩子诚实守信用,并且要以身作则。对于孩子的需求,家长不能随意承诺,承诺之前一定要看自己是否真的能做到,但是一旦向孩子作出承诺,就应该尽全力兑现自己的承诺,要在孩子心中发挥好家长的模范作用。  “可能是爷爷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忘了吧。”  已经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兑现,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这是每个人必须坚持的原则。而且父母也应该以身作则,经常教育孩子守信,使之成为孩子的生活中的一部分。  “妈妈答应过你吗?我怎么不知道?”  妈妈的这种行为是对孩子的一种极大的伤害!家长不但不兑现自己的承诺,还企图以谎言加以掩饰,对孩子以后诚信的树立起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放心吧,既然爷爷已经答应你了,那就肯定会做到的!原来爷爷答应你的事情不也都办到了吗?只是宝宝再耐心地等一等,可能爷爷近期有他特殊的事情呢。”  “既然妈妈已经答应给你买书包了,就一定会做到,只是你看,这几天妈妈比较忙,等过了这段时间,妈妈不是特别忙了,咱们再一起去买,好吗?”  正面向孩子表明,家长承诺给孩子的事情就一定会办到,从而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个场所,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孩子的许多行为举止很像父母,这不仅是由于遗传的原因,也是模仿的结果。父母对子女来说是最亲近的人,父母的一举一动会不知不觉地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国外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孩子是父母一步一步地引入社会的。所以日常生活中,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作好孩子的表率,作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把孩子培养成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爸爸妈妈为什么生我啊?  像往常一样,晚饭刚吃完,爸爸就急忙到书房忙自己的事情,而妈妈也在收拾完碗筷后,投入到自己的事情中。他们都无暇顾及五岁的儿子——小超。  小超多么想像别的小朋友一样和爸爸玩游戏,听妈妈讲故事,但是爸爸妈妈好像永远都是那么忙。  临睡前,小超问妈妈:“妈妈和爸爸为什么生我呢?”  你们生我是为了什么呢?  孩子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或者经常挨骂,就会产生自己是否应该出生的怀疑。尤其是当孩子看到童话故事里或电视节目中娃娃受大人宠爱的画面或者镜头时,这样的念头会更加强烈。  孩子如果向父母提出这样的抱怨,父母应该停下手中的活儿思考一下是不是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太少,是不是应该多抽出一些时间陪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温暖和呵护。  “因为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的时间长了,觉得寂寞,所以就生下了你啊。”  听到父母这样的回答孩子会怎么想呢?自己的出生就是为了填补爸爸妈妈的寂寞,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价值?这样的回答容易导致本已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焦虑、不自信,影响孩子形成正确的个人价值观,严重者也可能出现轻生的想法和举动。  “生你是为了将来我和爸爸老了有人养我们啊!”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父母仍然存在生孩子是为了将来养老的观念,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正确的,而且父母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孝敬父母以及老人的良好品质,但是如果父母不加修饰地直接跟年幼的尚不懂事的孩子说,孩子非但不会理解,还比较容易产生被父母利用的感觉。  “因为别人都说有个孩子才是一个完整的家。”  “你爷爷奶奶非常想要抱孙子,爸爸妈妈不想让他们失望,所以就生了你。”  “一不小心就怀上了,妈妈也是没有办法啊!”  告诉孩子生你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换句话说,爸爸妈妈生你并不是自愿的,试想孩子听到后会是多么的伤心难受呢?  “因为爸爸妈妈非常希望有个孩子,才生下了你。你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你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虽然有时候爸爸妈妈没有那么多时间陪你,但是你一定要相信爸爸妈妈都是非常爱你的。”  “因为我们可以天天看着你快快乐乐地成长,会感到很幸福和快乐!”  让孩子感觉无论如何父母都是非常爱他的,他都是父母的骄傲。多给孩子一些关注,让他有受重视、被关爱的感觉。我和妹妹相比妈妈更喜欢谁?  自从3岁的珍珍家里添了个小妹妹之后,爸爸妈妈关注珍珍的时间明显减少了很多。虽然妈妈每天还会像以前那样哄珍珍睡觉,但是每次都是在小妹妹睡着之后,妈妈才能陪她,而且妈妈也不像以前那样经常给珍珍讲故事了。  一天,已经晚上9点多了,可是妈妈还在陪着小妹妹,有些失落的珍珍走到妈妈面前问:“妈妈,你比较喜欢我还是妹妹呢?”  “两个都喜欢啊。”妈妈摸着珍珍的头说。  “但是,你更喜欢哪一个呢?”珍珍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继续问道。  妈妈,为什么你整天陪着弟弟,难道你不喜欢我了吗?  妈妈整天陪着小妹妹,是不是不要我啦?  家中有兄弟姊妹时,父母就会在较小的孩子身上花较多的时间。这时,较大的孩子会觉得寂寞,所以会问这样的问题。此时,父母必须要多考虑较大孩子的情绪,然后再作出正确合理的回答。  “你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比妹妹多了三年。所以妈妈更喜欢你,但是这是妈妈和你之间的秘密,不可以告诉别人哦!”  “你已经长大,而且现在也更加懂事、听话了,所以妈妈更喜欢你!”  这种回答方式并不恰当,在家庭生活中最好不要使用。因为即使你告诉她这是秘密,她还是会说出来。如果将来孩子再次和妹妹发生小矛盾时,她会说:“妈妈告诉我,她还是比较喜欢我。”结果,会导致姊妹关系的恶化。  “因为妹妹不哭不闹,比较听话,所以妈妈更喜欢妹妹!”  相比较成年人,孩子的比较心理更强一些,妈妈当着姐姐的面做这样的回答,对于本身已缺少很多关心的姐姐来说,无疑是一个更大的打击。  “妈妈两个都喜欢。但是因为妹妹比较小,还不像你那么听话、懂事,还不会自己穿衣服,也不会照顾自己,所以现在妹妹比你更需要爸爸和妈妈的照顾。她现在就像你小的时候一样,需要妈妈经常抱着、搂着。”  父母如此仔细说明,姐姐也就能够接受了。此外,还可以附加说明:“等妹妹长大之后,也像你一样,能够照顾自己了。那么,妈妈就不必像现在这样,要照顾她了。”  “你认为呢,宝宝?”  有时孩子提问题,只是为了撒娇。当然,撒娇并没有大碍,但是为了避免小孩子经常想要得到父母的娇宠而过分纠缠,有时父母也可以适当地反问孩子。但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时,父母也有必要反省一下自己的育儿态度。这时,很可能是因为父母过于照顾较小的孩子,而疏忽了较大的孩子,从而导致了大孩子的失落感。妈妈为什么向我发脾气呢?  6岁的小静因为生病而躺在床上打点滴,妈妈坐在床边悉心地照顾她。  她看着今天异常温柔的妈妈,问道:“妈妈,为什么你今天特别温柔呢?”  “妈妈经常都是非常温柔的啊。”妈妈慢慢抚摸着小静的头说道。  “不是啊,妈妈你忘了,你前几天还向我发着脾气呢,可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向小静发脾气呢?”小静显然不满意妈妈的回答,继续问道。  妈妈心里咯噔了一下,没有想到孩子对大人发脾气记忆得那么深刻,这都过去好几天,她竟然还记得。  为什么爸爸总是骂我?  一些父母以为经常对孩子发脾气或者使用暴力吓倒孩子,就能在孩子面前树立更多的威信,事实上,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非常错误的。虽然有时候父母的行为确实震住了孩子,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非但没有上升,反而是降低了。不管什么原因,父母应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发脾气。孩子毕竟是孩子,很多东西他是不明白的,面对父母突如其来的训斥或者责骂,他会感到非常无助、不知所措,更多的时候,父母不给其讲道理,他可能永远也不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了。  “妈妈前段时间工作不顺利,心情不好,所以才会向你发脾气。”  父母不要过早跟孩子讲父母工作烦恼的事情,这样不但不会很好地解答孩子的疑问,而且有可能导致孩子对长大后工作产生恐惧感。  “那是因为你学习总是不刻苦,晚上总爱看电视,妈妈太担心你的学习,所以才会向你发脾气啊。”  这种回答乍听起来没有什么不妥,但事实上,无论父母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原因对孩子发脾气、训斥以及责骂等都是不对的。在面对孩子大胆的质疑时,父母不但不思考自身的作为,反而找理由为自己开脱,更是不恰当的。  “因为你有时不听妈妈的话,做了坏事,所以妈妈才会发脾气。像现在你非常乖,妈妈就特别喜欢,特别温柔啊!”  这样的回答方式会给孩子一种误导:我因为生病而变得安静,这样就是个好孩子,妈妈就会更喜欢我。其实,孩子本来就很活泼、好动,有时候会有些粗野的行为。但是,这是孩子的自然天性,父母要给予肯定。另一方面,孩子会在生病的时候说出心里话,这也说明母亲平时对孩子有些太凶,应及时检讨一下自己的行为。  “我是你妈妈,你不听话,我就有权利向你发脾气!”  父母不要以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可以任意对孩子施为,其实孩子是属于社会和他自己的。父母这种不尊重孩子感受的举动,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一方面,孩子可能会由于害怕父母,而变得性格懦弱,对父母言听计从、逆来顺受;另一方面,孩子也可能对父母产生憎恶情绪,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  “这件事情你做得非常不好,妈妈当时也是特别生气才厉害了一些,这个妈妈以后会注意,但是你犯了错误也要及时改正,这样才是妈妈的好孩子啊!”  “妈妈以前经常对你发脾气是不对的,妈妈现在郑重地向你道歉,你会原谅妈妈的,对吧?以后妈妈会改掉那个坏毛病的。”  孩子犯错后,父母严厉强调孩子错误并要求其改正的同时,也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对于自己的错误父母要勇于向孩子道歉,要知道家庭中家长威信的树立,并不是他们的一贯正确,而是实事求是、严于律己,进而取信于孩子的结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实际上是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准则。只有孩子感到父母是真正的言行端正,才能产生由衷的崇敬之情,家长的威信也才会真正树立起来。父母适时地向孩子道歉有利于改善家庭关系,有利于孩子对父母产生更深一层的信任,从而能使孩子体会到受人尊重的感觉,进而建立起恰当的自尊,还能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习惯。打人不对为什么爸爸还是打我呢?  已经上小学一年级的小栋非常调皮,平时总爱惹祸,妈妈劝他,爸爸骂他,都不起作用,于是爸爸惩罚的巴掌便隔三差五地落到小栋的身上。  小栋这几天喜欢上了踢足球,每天放学后都要约几个小伙伴到小区的院子里踢上一会儿。因为场地较小,所以砸坏花草的现象经常发生。但是这天,由于小栋用力过大,足球穿过二楼李阿姨家厨房的玻璃,掉到了李阿姨的家里。  闯了祸的小栋由于对爸爸巴掌的畏惧,所以很晚才偷偷地回到家里。刚一打开家门,小栋就看到在客厅里焦急得来回走动的爸爸妈妈以及在桌子旁边的足球。小栋本想偷偷地溜进自己的卧室,但为时已晚,爸爸抓住小栋就是一顿打。  小栋挨完打,抹着眼泪摸着屁股问妈妈:“妈妈,你不是经常说打人是不对的吗,为什么爸爸还要打我啊?”  妈妈一边帮小栋擦眼泪一边说:“你犯错误了,爸爸打你是为你好。”  “那以后爸爸犯错误我也可以打他吗?”  “你是爸爸的孩子,他可以打你,但是你不可以打爸爸。”  小栋“哦”了一声:“那我以后也可以打我的孩子吗?”  爸爸犯错我也能打他吗?  我将来也能打我自己的孩子吗?  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就责骂孩子,甚至体罚孩子,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有的家长认为这种方式可以最直接,最有效地纠正孩子的错误,也可以树立家长的绝对权威,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我是你爸爸,我打你是天经地义的!”  父母这种“老子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的错误观念会在不知不觉中传染给孩子,影响孩子将来也用错误的观念对待自己的孩子,形成恶性循环。  “你敢打爸爸,简直是造反啦!”  是的,孩子不能打父母,但是父母在打孩子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呢?有没有考虑过孩子也是有自尊的呢?有没有考虑由此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呢?  “孩子,爸爸打你是不对的,我会告诉他,让他改正。但是爸爸之所以打你,是因为没有找到更好地教育你的办法。将来你可以采用更好的办法教育你的孩子啊!不要让这种挨打的教育方式在你的孩子身上重演。”  父母首先要认识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体罚孩子是一种非常不好的教育手段,虽然有时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它的负面影响是远远大于其正面功效的。父母应首先给孩子做好榜样,用正确的育子方式教育孩子,不要让体罚形成恶性循环,代代相传,但前提是父母要严格要求自己首先做到,否则一切也是徒劳的!  “你犯了错误,爸爸妈妈有义务帮你改正错误。当然,爸爸采用打你的方式也是不对的,我们大家一起改正错误,好不好?”  帮孩子分析,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挨打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自己犯了错误。同时父母也要放下自己的面子问题,勇于承认自己的不对,告诉孩子父母打他是因为爱他而产生的一时冲动,以后父母会改正不再打他了。孩子理解了父母的用心良苦,才会产生正确的认识。为什么弟弟淘气不骂他呢?  小畅的弟弟玩水玩得不亦乐乎,衣服也早就被弄得湿漉漉的。  但是妈妈并没有像骂小畅那样骂弟弟,这让小畅感到非常奇怪,于是问妈妈:“为什么弟弟淘气的时候,不骂他呢?”  这时,在一旁的爸爸回答道:“弟弟和你不一样,他还小,骂他他也听不懂。”  “真的吗?那可以打他啊。”  为什么弟弟淘气的时候,不打他呢?  父母要经常注意孩子发问的问题,从而来推断孩子的心理。对于孩子的一些不对的想法父母要及时给予纠正和调整,以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要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不要非打则骂,否则一旦在孩子心中形成阴影,就很难再消除。  “因为弟弟还小,所以不能打他!”  孩子之所以这样问父母,前提肯定是父母平时对孩子比较暴躁,或者是经常打骂孩子,导致孩子心中产生了不平衡感。而对于父母这样的回答,孩子不但不会理解,还会加重心中的不平衡。  “爸爸也只是在你不听话的时候打你吧!”  这种对于孩子的心理缺少考虑的回答方式,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自尊。  “现在你做错了事情,爸爸妈妈只要告诉你,你就会明白。但是,你和弟弟一样小的时候,即使告诉你,你也不明白。那时候,爸爸妈妈也一样没打你呀。所以,现在弟弟淘气的时候,你作为哥哥,要爱护弟弟,慢慢地教他。”  “弟弟还小,不懂事,即使教训他,他也不会知道是怎么回事。你是大哥哥,应该多教教弟弟啊!”  这样教导孩子,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兄长对弟弟的宽容,让孩子明白哥哥应该关心和照顾弟弟。  经调查发现,日常生活中,父母打骂孩子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甚至一些父母还对此种教育孩子的方式表示赞同。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受中国“棍棒下出孝子、才子”传统思想的影响,打骂孩子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教育方式;二是父母为了维护所谓的家长尊严,错误地认为孩子不听话或者调皮时对其进行打骂能使孩子对自己更加地服从和佩服;三是受周围打骂孩子的亲朋好友以及邻居的影响,认为大家都是这样管教孩子,自己也不例外。  事实上,辱骂和体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很多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例如:为了避免挨打而撒谎,因害怕挨打对父母说的任何事情都乖乖服从而变得懦弱,自尊心受到伤害而变得孤独,容易产生怨恨心理,更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心理误区,形成代代相承的恶性循环。  所以,体罚孩子是一种愚笨的教育方法,它使孩子的身心都受到严重的伤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将更加文明,体罚和责骂等粗暴的教育方法应逐渐让位给科学的教育方法。为了社会、家庭以及孩子今天的幸福和美好的未来,父母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和理论。为什么总是听爸爸的?  今天天气不错,爸爸妈妈带着5岁的靓靓到故宫玩。  当他们走出故宫大门的时候,天已将黑。而此时的靓靓也早已筋疲力尽。  这时关于怎么回家,产生了分歧。  靓靓说:“玩了一天太累了,我们打车回家吧!”  妈妈用询问的语气问爸爸:“大家都累了,还是打车吧?”  爸爸却说:“从这到家那么远,打车太贵了,还是坐公交车吧!”  妈妈不再说话,算是默认了爸爸的意见。  但是靓靓不满意了,非常生气地问妈妈:“在家里要听爸爸的,在外面还要听爸爸的,为什么总是听爸爸的呢?”  我该听爸爸还是听妈妈的?  为什么大家都要听爷爷的?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应为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向上、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之间的相互平等、和睦相处更为重要,因为在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大多数都明理、开朗、上进、富有同情心并勇于负责。  “家里爸爸赚的钱最多,当然要听爸爸的啦!”  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一种“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容易导致孩子将来成为惟利是图的“拜金主义者”。  “当着爸爸的面就听爸爸的,当着妈妈的面就听妈妈的!”  如果父母想要从小就培养孩子“八面玲珑”的性格,这不失为一种好回答。  “孩子,咱们家中爸爸见识最广,经验比妈妈和你都丰富,说的话通常比较有道理,所以要多采用爸爸的意见!当然,你不同意爸爸的意见,也可以拿出自己的办法,最后谁的更有道理我们就听谁的,你说好吗?”  告诉孩子之所以经常听大人的是因为大人阅历丰富、意见合理,培养孩子遇事善于争取父母意见、利用父母宝贵资源的习惯,同时也要培养孩子勇于思考、要有主见、坚持真理、独立自主的个性,不要让孩子对父母产生过多的依赖。爸爸,人说你是妻管严是吗?  亮亮的爸爸是一家外企公司的董事长,每天来接送爸爸的司机都是毕恭毕敬的,公司的员工在爸爸面前也是谨小慎微的,亮亮因为有一个这样爸爸而感到非常自豪。  一天,亮亮和东东在院子里玩耍,后来两人由于意见不和发生了争执,亮亮炫耀着说:“我爸爸是公司的大老板,他管很多人,别人都怕他!”  东东“嗤”了一声:“才不是呢,我妈妈还有别的阿姨都说你爸是‘妻管严’,他最怕你妈妈啦!”  “你胡说!”亮亮跳了起来。  回家后,亮亮就问妈妈:“妈妈,别人都说爸爸是‘妻管严’,真的吗?”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5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