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教问答750题 海尸道人著

作者:海尸道人 字数:14673 更新:2023-10-08 19:08:12

佛教问答750题  1.问:先生信仰何教?  答:信仰佛教。  2.问:信仰佛教,先作何式?  答:应先皈依三宝,皈与归同。  3.问:何谓三宝?  答:三者为佛法僧,以能利益世间,希有难遇,故喻称宝。  4.问:何者为佛?  答:佛者得无上正遍知之人,教主之德号,其义为觉者。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  5.问:何者为法?  答:法者救世度人之道,载在藏经者,佛之所以教也。其义为轨持,所谓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也。  6.问:何者为僧?  答:僧者学佛言行,传佛教化之人,其义为和合众。所渭解脱同证、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见同解、戒同修、利同均也。  7.问:皈依之式若何?  答:在佛僧前,焚香礼拜,长跪合掌,至心发愿。誓言:弟子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是三称。又言:弟子某,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如是三称。  8.问:皈依三宝,有何因由?  答:皈依佛,为佛有无量功德故。皈依法,为法有大利益故。皈依僧,为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故。  9.问:皈依三宝,有何效果?  答: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旁生。  10.问:尚有何式?  答:尚有礼拜、赞叹、供养、忏悔、发愿等式。  11.问:何为礼拜?  答:为对于佛像,或心想佛的,五体投地,顶礼稽首也。对于法僧亦然。  12.问:对法如何礼拜?  答:供经于桌,口称经题及经中某字,(如、是、我、闻,……)至心顶礼一拜,如拜《华严经》者,称“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如’字法宝”,一拜。再称“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字法宝”,一拜。“我”字以下皆然。  13.问:何为赞叹?  答:为以偈颂,赞扬三宝功德、叹美三宝利益也。  14.问:何为供养?  答:为以香、花、灯、烛、幢、幡、宝盖等供献于佛,而敬养之。于法僧亦然。供养僧众,尚有以衣服、卧具、饮食、汤药者。  15.问:对于法宝既如佛僧一样礼供,足见敬法之至,但平日安放经籍,宜如何办法。方不失敬?  答:宜安放清洁之处,包以净布尤佳。勿乱堆桌架上,勿杂置他籍中,勿放在椅凳床榻上。诵读翻阅时,均须洁手正身,中途辍诵者,用布覆之。携取者,宜手捧,勿胁挟。  16.问:何为忏悔?  答:于三宝前,发露己罪。痛责悔改,哀求证明,决不复作也。  17.问:何为发愿?  答:于三宝前,陈述己愿,立志修行,虔请加被,令得圆满也。  18.问:尚有回向,其式若何?  答:此包括在发愿内。谓以所修善行功德,回转向于己所愿处,令速成就也。总有三处:一向佛果,令所行作成佛之资也。二向众生,以己利施人也。三向理性,不执事相也。  19.问:佛是人欤?  答:在人道所见者是人,此为佛之应身。  20.问:何为应身?  答:赴感而来曰应。佛身有三:法报二身,玄奥难知,故今且言应身。  21.问:佛是何国人?  答:印度古国迦毗罗王子。  22.问:迦毗罗王之国,今为何地?  答:据英人恭宁翰考,在今乌德城东百里,名哥尔克波尔,为佛本生处。  23.问:佛既是人,何时诞生?  答: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诞生。  24.问:佛父母为谁?  答: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  25.问:佛为王子,何以成佛?  答:王子年十九,出家修道。三十岁,于摩竭陀国菩提树下得无上正遍知。时在周穆王二年癸未。十二月八日,即今腊八日是也。  26.问:佛所修何道?  答:知一切法,惟心所作,专于心地,拂除障垢,而达光明自在之境。所谓破无明,证法身也。  27.问:佛何姓名?  答:姓释迦,名牟尼。  28.问:释迦牟尼何义?  答:释迦此云能仁,大慈之义。牟尼此云寂默,大智之义。  29.问:释迦成佛后,作何事业?  答:即以自己成佛之法,教化世间。  30.问:教化何等人,令得何益?  答:教化凡人,令成圣种;教化罗汉,令作菩萨;教化菩萨,令入佛位。  31.问:何为凡人?  答:庸愚之辈,六道众生,皆是。  32.问:何为六道?  答:世间凡夫,分为六辈,各由其道,故曰六道。其名曰地狱,饿鬼、旁生、天、人、阿修罗。  33.问:何为众生?  答:即是一切有生命之物,以其受生因缘不一,故曰众生。  34.问:何为地狱?  答:居于地内,状若牢狱,此辈众生,受苦最剧,有八热八寒等类。  35.问:何为饿鬼?  答:鬼神之类,以常受饥虚,心无厌足,故称饿鬼,有无财、少财、多财等别。  36.问:何为旁生?  答:禽兽鳞虫之类,以形体横斜,故称旁生。以上三辈,俱是恶业之所招感,故又称三恶道。  37.问:何为天?  答:在人间之上,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类,共二十八天。  38.问:何为阿修罗?  答:阿修罗,此云无酒,又云非天,居近须弥山大海中,好与天斗。此二辈及人。俱是善业之所招感。故称为三善道。  39.问:二十八天。其名若何?  答:地居有四王天,忉利天。(此即三十三天。以有三十三个天国故。)空居有夜摩天、兜率天、乐化天、他化自在天。此为欲界六天,有饮食男女睡眠之欲,与人间同。  色界有十八天:曰梵众、梵辅、大梵,初禅所生。曰少光、无量光、光音,二禅所生。曰少净、无量净、遍净,三禅所生。曰无云、福生、广果,四禅凡夫所生。此外无想天,外道所居。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三果圣人所居。此十八天,虽离欲网,尚具色身,故曰色界。  此上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天,只有心识,而无色身,故曰无色界。  40.问:吾辈人道。佛如何说?  答:佛说人道,以所居之地,别为四类。地分四大洲:在东者曰胜身,在南者曰赡部,在西者曰牛货,在北者曰胜处。身量寿命,长短有殊。若论果报,南洲为下下,若得值佛,南洲为上上。佛生印度,是在南洲之中,我国中华,是在南洲东部。按赡部又译阎浮提,义为胜金。  41.问:神仙妖怪,当属何道?  答:神属鬼,即饿鬼中之多财者。仙属人,别得生理,或属鬼,谓灵鬼等;或属天,为四王天所统摄。妖怪,则多鬼畜矣。  42.问:须弥山何在?  答:须弥此云妙高,在四洲中央。  43.问:何为圣种?  答:凡夫造业受报,常在六道,生死轮转,不得出离。反是即谓之圣,其种有四。一声闻、二缘觉、三菩萨、四如来。  44.问:何为声闻?  答:闻佛说法音声,而得道果,故曰声闻。其类有四: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  45.问:声闻四果,其义若何?  答:须陀洹此云预流,谓初预圣流,七番生死,得阿罗汉。斯陀含此云一往来,一番生死,便得阿罗汉。阿那含此云不还,尽此一生,便得阿罗汉。阿罗汉此云无生,谓永不复来三界受生也,此为四果之极。  46.问:何为缘觉?  答:谓观因缘生法,而证觉道,故曰缘觉。其出离三界,与罗汉同,而德乃较胜。  47.问:何为菩萨?  答:具云菩提萨埵,此谓觉有情,为内怀佛道。外现凡相者。  48.问:何为如来?  答:佛有十种德号,此居其首。不变曰如,随缘曰来。佛有不变之体,随缘之用,故号曰如来。按十种德号,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49.问:佛以何等法为教化?  答:以因果、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等法,教化众生。  50.问:何为因果?  答:一切事物,必有由起,是之谓因,必有终趣,是之谓果。  51.问:因果之法若何?  答:因果之法,以同类相应为定律。故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  52.问:颜回(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学生)仁而夭,盗跖 (春秋战国时人)暴而寿,于因果何说?  答:因果之法,通乎三世。仁暴但植来世之因,果尚未至;夭寿乃食前世之果,因在曩时。若局于一世,乌能穷因果之理,而徵相应之实乎?  53.问:前世人非今世人。今世人非后世人。何能食果受报?  答:躯体虽异,心识无殊,故有不昧前因者,如结草衔环(喻为受恩深重,虽死也要报答)之类。  54.问:心识乃躯体之作用,躯体既易,而云心识不改何耶?  答:子但知心识为躯体之作用,而不知躯体乃心识之表相,惟心识有执受之力,故躯体得以坏于前而更成于后。若心识随躯体而亡,则生物早已绝灭于世矣,安有今日尔我之躯体乎?  55.问:受因果之教者,有何利益?  答:知有因,则受苦者不怨尤;知有果,则为善者劝,为恶者戒。  56.问:何为四谛?  答:一曰苦谛,二曰集谛、三曰灭谛、四曰道谛。谛者,详审之言,真实之法也。  57.问:何为苦谛?  答:佛说有八种苦,弥纶世间。一曰生苦、二曰老苦、三曰病苦、四曰死苦、五曰爱别离苦、六曰怨憎会苦、七曰求不得苦、八曰五阴炽盛苦。  58.问:世间岂无乐事乎?  答:乐亦是苦。盖世间之乐,常易坏灭,乐坏灭时,其苦倍盛。乐为苦因,是名坏苦。  59.问:尚有不苦不乐时,岂亦是苦?  答:是名行苦。虽不现苦乐之相,而身心迁变,流转不停,故亦是苦。尝见世人以无事为苦而欲寻事者,是可证也。  60.问:何为五阴炽盛?  答:我人身心,可分为五: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识。阴,覆盖也,常被笼罩,难可解脱,故曰炽盛。例如声色之欲,动辄纵发,临事有扰恼之苦,事后身心俱病,苦孰甚焉。且因其造业,感招后报,尤为众苦之先导者矣。  61.问:何者为色?  答:有质碍者为色。其相有四:为地、水、火、风。凡固体通名为地,凡液体通名为水,凡气体通名为风,其温度则名曰火。身内如是。身外亦然。  62.问:何者为受?  答:心能领纳外色,名之曰受。  63.问:何者为想?  答:心感受外色后,能如外色而想像之,是为想。  64.问:何者为行?  答:心想外色后,即有好恶之念,发为身口之业,是名曰行。  65.问:何者为识?  答:对于外色,种种分别,记忆不忘,是名曰识。  66.问:识有几种?  答:识有六种:缘眼见色,名曰眼识。缘耳闻声,名曰耳识。缘鼻嗅香,名曰鼻识。缘舌知味,名曰舌识。缘身觉触,名曰身识。了别想像,是为意识。按大乘法,再开意识为意及藏识。总为八识。  67.问:何谓集谛?  答:佛说一切苦恼,起于贪嗔痴三种意恶。以此三者,有招集苦果之义,故称曰集。  68.问:何以言起于贪?  答:贪则求,求而不得,则苦恼生;求而得之非以为足,则苦恼生。  69.问:何以言起于嗔?  答:尤人怨物,丧心致愤,则苦恼生。  70.问:何以言起于痴?  答:以无为有,以妄为真,祈神祷鬼空生畏怖,则苦恼生。  71.问:何为灭谛?  答:佛说贪嗔痴灭,则苦恼灭。三种意恶,断除净尽,则苦恼真实消灭,故曰灭谛。  72.问:何为道谛?  答:佛说欲灭苦者,当修行八种圣道:一曰正见、二曰正思、三曰正语、四曰正业、五曰正进、六曰正定、七曰正念、八曰正命。  73.问:何为正见?  答:识因果,明邪正,是谓正见。  74.问:何谓正思?  答:常思济物利人,是谓正思。  75.问:何谓正语?  答:远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常作真实、和悦、柔软、审思之语,是谓正语。  76.问:何谓正业?  答:不为猎、渔、屠、牧、造酒等业,及制一切伤人之具者,是谓正业。  77.问:何谓正进?  答:见恶务去,见善务兴,力行不怠,是谓正进。  78.问:何为正定?  答:行佛教诫,坚持不动,是谓正定。  79.问:何谓正念?  答:于佛法僧,常念不忘,是谓正念。  8O.问:何谓正命?  答:不犯禁戒,清净自活,是谓正命。  81.问:说四谛法,有何义趣?  答:令闻者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82.问:能修道者,得何效果?  答:修正道则烦恼断,烦恼断则苦恼灭,苦恼灭则身心得解脱而自在,不致为业所牵,不复来世受生,而成阿罗汉果。  83.问:何为十二因缘?  答:此正明众生三世因果相续不断之法也。所从起者曰因,所依附者曰缘。数有十二:曰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84.问:三世因果,于十二因缘,如何分配?  答:无明、行二支,为过去所造之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为现在所得之果。受、取、有三支,为现在所造之因。生、老死二支,为未来所得之果。  85.问:十二因缘相续不断之状。若何?  答:无明为缘而生行,缘行生识,缘识生名色,缘名色生六入,缘六入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缘爱生取,缘取生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  86.问:何谓无明为缘而生行?  答:无明者迷于事理,妄有作为,故生行。  87.问:何谓缘行生识?  答:既妄作为,养成习惯,于心坎中,染著不失,故曰缘行生识。识也者,即习惯所成之第二天性也。  88.问:何谓缘识生名色?  答:识但是“了别、执取”之功能,无相可得,惟有其名,然其所识,则有相,故曰色。于一心识,含有名色之二,此正识神托胎时也。  89.问:何谓缘名色生六入?  答:名色再分,成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为六尘所入处。故曰六入,又曰六处。此正在胎成形时也。  90.问:何谓缘六入生触,  答:由有六入,能与六尘接触,所谓眼触色,耳触声,鼻触香,舌触味,身触冷暖滑涩等。意触法,此乃出胎后也。  91.问:何谓缘触生受?  答:既与六尘接触,乃生感受,或苦或乐,或为无记,此在十岁内外时也。  92.问:何谓缘受生爱?  答:感乐受者,心生爱著,感苦受者,心生憎恶,此在二十岁内外时也。  93.问:何谓缘爱生取?  答:爱憎心盛,对于外物,心生贪著,此在三十岁内外时也。  94.问:何谓缘取生有?  答:心既贪著,发诸身口,乃成事迹,故曰有。又此事迹,各有所属,善属善道,恶属恶道,乃作来生受报之因,故曰有,此在三十岁以后矣。。 95.问:何谓缘有而有生?  答:既作受报之因,必获所感之果。即于所感之处,得后有身,是为有生。  96.问:何谓缘生而有老死?  答:既有生后,渐渐变易,曰老。复归坏灭,曰死。  97.问:此十二缘生,此于三世乎?  答:因缘相续,何止三世!世复三世,乃至无穷。  98.问:缘止十二,乌得无穷?  答:此十二缘,不但相续,乃复循环。  99.问:循环之法若何?  答:此十二缘。两重因果,前后均略,中乃详尽,若合言之:过去无明,即现在之爱取;过去行,即现在之有,是为因。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皆有未来生、老死之相,是为果。因既生果,果复为因,因再生果,循环不断,是故无穷。  100.问:说此十二因缘,有何义趣?  答:欲令闻者反“缘生”为“缘灭”故。  101.问:何谓缘灭?  答: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  102.问:缘灭有何利益?  答:缘灭则生缘断,即得无生,不受后有,自在解脱。  103.问:缘灭解脱后何如?  答:即成缘觉圣果。  104.问:六度之法若何?  答:此乃佛教积极之法,菩萨所修之行也。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忍辱、四曰精进、五曰禅定、六曰智慧,此六者谓之六波罗密。波罗密此云彼岸到,与渡义同,故译曰度。  105.问:修布施度若何?  答:见一切来求索者,随力所能,无不施与。或以财物施,或以无畏施,或以佛法施,不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曰度。  106.问:何谓无畏施?  答:见有厄难,恐怖危逼,方便救济,使无怖畏,渭之无畏施。  107.问:修持戒度若何?  答:佛说教戒,止人过非。其重禁者,不外杀、盗、淫、妄、邪见五事。若详言之。有五戒、八戒,在家人应持者也。十戒、二百五十戒。出家人应持者也。十重四十八轻,则为菩萨大戒,不论在家出家,但发心修菩萨行者,皆得受持之。持戒清净,则障惑永除。得证涅盘,故曰度。  108.问:何为五戒?  答:五戒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迷醉之品。  109.问:何为八戒?  答:不杀一也,不盗二也,不淫三也,不妄语四世,不饮酒五也,不著香华鬘不香涂身六也,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七也,不坐高广大床八也。此八戒不单持。须合一斋法,谓不非时食,故曰八关斋戒。  110.问:何为十戒?  答:九戒即前之八戒一斋,合之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是为十。盖前之八戒一斋,在家人受持,但以一日一夜为度。此之十戒,出家人终身受持之,故戒相虽大同,而受法迥殊也。  111.问:生像金银何解?  答:金银之真者,为生金银。其非真而似金银者,为像金银。  112.问:非时食何解?  答:佛午时食,僧宜学佛,若过午为非时。  ll3.问:二百五十戒何如?  答:戒相甚繁,未遑悉举,若言其要:为四波罗夷法、十三僧伽婆尸沙法、二不定法、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九十波逸提法、四悔过法、一百众学法、七灭诤法。  114.问:何为波罗夷?  答:波罗夷,此翻极恶,谓淫、盗、杀、妄之四,正违胜妙法故。犯此者,不许与僧共住,命终当堕阿鼻地狱。  115.问:何谓僧伽婆尸沙?  答:此云僧残,如人为他所斫,残有咽喉,故名为残。犯此者,须早救,命终当堕大叫地狱。  116.问:何谓尼萨耆?  答:此云尽舍,谓因财事生犯,令施舍之也。  117.问:波逸提何义?  答:波逸提此云堕,犯此者堕众合地狱。  118.问:十重戒何如?  答:第一杀戒,第二盗戒,第三淫戒,第四妄语戒,第五酤洒戒,第六说四众过戒,第七自赞毁他成,第八悭惜加毁成,第九嗔心不受悔戒,第十谤三宝戒。  119.问:四十八轻戒何如?  答:第一不敬师友戒,第二饮酒戒,第三食肉戒,第四食五辛戒,乃至第四十八破法戒,名相甚繁,可检律藏。  120.问:何谓涅盘?  答:涅盘此云圆寂。谓善无不备,恶无不息,盖佛断德之果号也。  121.问:何谓断德?  答:佛有三德:一曰断德,谓断除烦恼也。二曰智德,渭具足智慧也。三曰恩德,谓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也。  122.问:修忍辱度何如?  答: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皆当忍之。谓于顺逆之境,不动于心,安然忍受也。  123.问:修精进度若何?  答:所谓修诸善行,心不懈退,常勤策励。若初学者,对诸业障,或为世务所缠,或为病缘所迫,益宜勇猛精进,昼夜六时,礼拜诸佛、供养、赞叹、忏悔、劝请、随喜、回向无上菩提、发大誓愿,无有休息,令恶障销灭,善根增长。  124.问:礼拜、供养、赞叹、忏悔、回向,则既闻之矣,敢问何谓劝请?  答:劝佛住世说法,劝佛莫入涅盘,谓之劝请。  125.问:若现今佛已涅盘。如何劝请?  答:释迦应身,固已入灭,(即涅盘之义)法报二身,常住不坏,众生感佛力强,自能随时出现。况佛法载在经籍,苟能言依佛言,行依佛行,即是吾佛常说法,常不涅盘矣。  126,问:何谓随喜?  答:见人行善,随之欢喜,谓之随喜。  127.问:何谓无上菩提?  答:若具言之,即无上正等正觉也。是佛所得之智果。行人以所修功德回向之,所以确定修进之目的也。  128.问:何谓大誓愿?  答:约而言之,即菩萨所发之四宏誓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129.问:佛门每发宏愿。果能实践否?  答:惟为实践,所以发愿。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大小之间,比例可知,又何疑乎?  130.问:何谓修习禅定?  答:修禅定者,住寂静处,结跏趺坐,端身正意,遣除妄想;妄想尽处,心便安定;安定极处,心力坚强,而得自在;自在之至,无入不化;无入不化,便无有??;无我故无分段;无分段故无往来;无往来即无生灭,此??成佛之要道。世尊雪山六年,树下七日,皆修此耳。  131.问:何谓禅定?  答:禅是梵语,此间略有三翻:一曰思惟修,思惟是筹量之念,修是专心研习之名,此就因言之也。二曰定,静默之义,此就果言之也。三曰功德丛林,功夫是因,成德是果,此通就因果而言,定中所得功德非一,故喻如丛林。今言禅定者,华梵兼举也。  132.问:禅定既为佛门要道,愿闻其详?  答:禅门无量,举要而言。不出三门:所谓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世间禅者,谓四禅、四空、四无量心、十六特胜、通明等。此皆由息摄心所致,一般是凡夫禅门。出世间禅者,谓九想、八念、十想、背舍、胜处、一切处、次第定、师子奋迅、超越三昧等,此由不净观等摄心,一般是二乘禅门。出世间上上禅者,谓法华、念佛、般舟、觉意、首楞严、诸大三昧、及自性禅、乃至清净净禅,此由智慧反观心性,一般是菩萨禅门。然若通而言之,则三门互通,非有凡夫二乘菩萨之定域也。  133.问:何谓四禅?  答:一曰初禅,离欲清凉,大喜心动也。二曰二禅,厌离觉观,安定喜乐也。三曰三禅,舍前喜相,得妙安乐也。四曰四禅,知乐宜断,舍念清净也。修此四禅,为色界天之因。  134.问:初禅修习之法如何?  答:此法梵语渭之阿那波那,此言入出息。(息、鼻息也。若出入有声曰风,若出入结滞曰喘,若出入不细曰气,惟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是为息相。)入出息者,谓摄心对息,一次入出,心计一数,从一至十,周而复始,毋令间断,故又名数息。是为修初禅之法。  135.问:初禅初发之相如何?  答:行者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得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地定。若渐深入,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坏,守护增长,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此为初动触相。如是或经一日,或经十日,或一月四月,如是一年。复有馀触次第而发,所渭八触:一动、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沉、七坚、八软,共十六触。发时悉有善法功德,眷属如前,是为初禅初发之相也。  136.问:初禅证得之相若何?  答:既于未到定中,发十六触,触于身根,生识觉前触相,是名觉支。既觉而复细心分别十六触中法宝之相,知粗则离,知善则修,此细心分别名曰观支。方觉观际,得未曾有,深心庆悦,是名喜支。欢喜已后,其心恬然,乐法娱心,名曰乐支。既受乐人,心住不散,是名一心支。此五种功德,共相支持,令定心安稳,牢固难坏,故曰支。此即证得初禅之相也。  137.问:得初禅有何利益?  答:得初禅已,能离贪、嗔、睡眠、掉悔、疑等五过失,而具信、戒、舍、定、闻慧等五善相。  138.问:二禅之相若何?  答:若于初禅定中,厌离觉观,入中间禅,从未到地,专心不止,于后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具足四支功德: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是为二禅之相。  139.问:三禅之相若何?  答:若于第二禅定,厌离喜想,入中间禅,从未到地,澄静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三智、四乐、五一心,是为三禅之相。  140.问:四禅之相若何?  答:若于第三禅定,厌离乐法,深见过患,入中间禅,心无散动,得未到地,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稳,出入息断,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清净、四一心,是为四禅之相。  141.问:何谓中间禅?  答:初舍前禅,心转寂默,是为中间禅。  142.问:何谓未到地定?  答:将发后禅,心无分散,是为未到地定。  143.问:何谓四无量心?  答:一曰慈无量心,爱念众生,常求乐事。以饶益之。二曰悲无量心,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三曰喜无量心,欲令众生从乐得欢喜。四曰舍无量心,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  144.问:四无量心,于何时修?  答:当于四禅中修。  145,问:修四无量心,有何利益?  答:凡夫修之,命终得为四禅天王。二乘修之,福德增长,易得涅盘。菩萨修之,悲心长养,利度众生。  146.问:何谓四空?  答:四空定者:一空处定、二识处定、三无所有处定、四非想非非想处定。修之者命终生无色界天,故亦名无色定。  147.问:修空处定,其相如何?  答:行人得第四禅已,深思色法过患,作意灭除一切色法,一心缘空,念空不舍,色定即谢,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于后豁然与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唯见虚空,无诸色相,心识澄静,无碍自在,是为虚空定相。  148.问:识处定如何?  答:行人既得空定已,呵责空处多诸过失,便舍空处,一心系缘现在心识,空定即谢,泯然任运,自住识缘,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唯见心识,念念不住,此定安稳清净寂静,是为识处定相。  149.问:无所有处定如何?  答:行人得识定已,呵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法,寂然安稳,心无动摇,是为无所有处定。  150.问:非想非非想处定如何?  答: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呵无所有处过患,即舍无所有定,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其心任运住在缘中,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净,如涅盘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极,证此不失,命终必生非非想处天,然仍有微细四阴也。  151.问:何谓四阴?  答:即受、想、行、识,为五阴中除色以外之四。四空天为无色界,故无有色身,但有心识,而非非想处,乃无色界之极,故微细矣。  152.问:上来十二门禅,行相玄妙,今有能行之者否?  答:恐未有能尽行之者,有之不过初禅初发,或未到地定耳。今有谈静坐法者,有震动暖热之相,得少力相似,然其中差别殊甚,有经验之善知识,方能决其是否。按上十二门禅,较道家炼丹之术,精妙多矣。犹且未出三界,今以炼丹与参禅,并为一谈,自诩其能出生死者,其谬可不知乎!  153.问:何谓十六特胜?  答:此禅定法,有定有观,具足诸禅,能发无漏,非如外道等,但能修得四禅四空,而无对治观行,则不出生死,故名特胜。其法有十六番,故言十六。  154.问:十六番云何?  答: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长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诸身行、六受喜、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  155.问:云何具足诸禅?  答:初、二对代数息,三对欲界定,四对未到地定,五对初禅觉观二支,六对破初禅喜支,七对破初禅乐支,八对破初禅一心支,九对二禅内净喜,十对二禅一心支,十一对破三禅乐,十二对破四禅不动,十三对破空处,十四对识处,十五对无所有处,十六对非想非非想处,是十六特胜,具足诸禅,而胜于诸禅也。  156.问:无漏何解?  答:漏犹言破绽,此破绽,在因是败坏义,即是一切烦恼;在果是堕落义,即是轮转生死。无漏者,谓无烦恼生死也,烦恼生死,由此而无,此即发无漏义。  157.问:何谓通明禅?  答:善修此禅,必发六通三明,故名通明。  158.问:此禅如何修习?  答:行者从初安心,即观息色心三事,俱本不生,本来空寂,共证入相,亦有欲界定,未到地定,四禅四定,种种支林功德,而与诸禅之相迥殊也。  159.问:十六特胜,能发无漏,通明禅,能发六通三明,应是出世间,何以亦为世间禅?  答:以皆是因息摄心,其始与四禅四定无殊,故亦为世间弹,然以其终有出世间效果。故此二者,又名亦世间亦出世间禅。  160.问:何谓九想观?  答:一胀想、二青瘀想、三坏想、四血涂想、五脓烂想、六啖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而复以死想为初方便,此法能转不净中净颠倒想,能破淫欲诸烦恼贼,故为出世间禅。  161.问:此观如何修习?  答:利根人,则悬心存想死胀等事,悉得成就。若钝根人,悬作不成,必须见人初死,至尸所取是相已,系心修习,既见相分明,心想成就,即发三昧,于后虽离死尸,随想即见。修此九想,必须增想重修,令观行熟利,随所观时,即与定相应,想法持心,无分散意,方得。  162.问:何谓八念观?  答: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舍、六念天、七念出入息、八念死,此八念能除修九想中所起恐怖,亦能趣道。  163.问:何谓十想观?  答:一无常想、二苦想、三无我想、四食不净想、五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六死想、七不净想、八断想、九离想、十尽想,此法继前九想观修之,断烦恼尽,出阿罗汉。  164.问:何谓八背舍?  答:一者内有色相(白骨人)外观色,(八种色光普照)是背弃欲界舍初禅境也。二者内无色相外观色,是背舍二禅境也。三者净(色光清净)背舍,即背舍三四禅境。四者虚空处背舍。五者识处背舍。六者不用处(无所有处)背舍。七者非想非非想处背舍。八者灭受想背舍。修此禅者,能于四禅四定背弃不著,而成出世间法也。  165.问:修七背舍已,舍第八定,则第八之灭受想,何所背舍耶?  答:修七背舍,虽已舍第八定处,然第八定中之心心所法(有十种细心所:谓触、作意、受、想、思、欲、解、念、定、慧)未灭,须以观察真空之受想,灭此心心所法,旋且舍此观察真空之受想,此时心与灭法相应,灭法持心,寂然无所知觉,而证受想灭矣。然则灭受想者,谓能灭第八定中心心所法之受想也,而背舍者,即背舍此能灭之受想也。  166.问:何谓八胜处观?  答:一者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胜知见,二者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胜知见,三者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胜知见,四者内无色相外观色多胜知见,五者青胜处,六者黄胜处,七者赤胜处,八者白胜处,以所观境,及所得功德,远胜于背舍,故曰胜处。  167.问:何谓十“一切处观”?  答:一青一切处,二黄一切处,三赤一切处,四白一切处,五地一切处,六水一切处,七火一切处,八风一切处,九空一切处,十识一切处。前八法继八胜处而修之,后二处须由背舍转修,因所观境,遍满十方,故曰一切处观,以上三法,通名“观禅”。  168.问:何谓九次第定?  答:此依四禅四定及灭受想定(灭受想背舍)九种禅定,次第修炼之法也。行者总合定观二法,一心齐入,从初调心,入一禅,不令异念间杂,次第深入,至灭受想,令诸禅功德,转深微妙,如炼真金,光色更增,价值亦倍,故又名”炼禅”。  169.问:何谓师子奋迅三昧?  答:此将九种禅定,互相熏习,悉令通利,故又名“熏禅”。行者依九次第定,从初禅次第入二禅、三禅,乃至灭受想定,从灭定起,还入非非想定,从非非想定起,还入无所有定,如是次第还入,乃至初禅,能前进,能却行,如师子之奋迅状,故名师子奋迅三昧。  170.问:何谓超越三昧?  答:此修习九禅定,不依次第,超入超出之法也。若具足超越,即是菩萨。以能自在远超越故;不具足超,即是声闻,以不能自在远超故。众行人入此三昧,具足修一切法门,是时观定等法,转深明利,更复出生百千三昧,功德深厚,神通猛利,故又名“修禅”。  171.问:何谓法华三昧?  答:此依《法华经》所修之三昧也。经云:欲得法华三昧者,应当修习此法华经。读诵大乘,念大乘事,令此空慧,与心相应,成办诸事,无不具足。智者大师著《法华三昧》一卷。出其方法有十:一严净道场、二净身、三净业、四供养诸佛、五礼佛、六六根忏悔、七绕旋、八诵经、九坐禅、十证相。  172.问:何谓念佛般舟三昧?  答:此法出《般舟三昧经》。修者常行不息,三月为期,常念西方阿弥陀佛,一一相好,又念是法皆念所为,了无所有,三昧成就,得见十方现在佛,在前而住,闻法受持,功德无量。  173.问:何谓觉意三昧?  答:此法出《大品般若经》。谓意之趋向,皆能觉识明了,悟一切法,获无生忍,智者大师有释论甚详,可取学焉。  174.问:何谓首楞严三昧?  答:此法出自《楞严经》。首楞严三字,华言一切事究竟坚固,谓一切法,皆是如来藏心,随缘而生,无异幻化,而实体即是如来藏心。了达此理,从闻思修,入三摩提,故亦名如幻三昧。法如经载,读者自明。  175.问:三昧何解?  答:三昧即梵语三摩提,华言调直定。谓令心调和正直,如如不动也。又翻正定,亦云正受。  176.问:何谓自性禅。乃至清净净禅?  答:此乃九种大禅之名。菩萨依此等禅,乃能进修深广之大行。一曰自性禅,二曰一切禅,三曰难禅,四曰一切门禅,五曰善人禅,六曰一切行禅,七曰除烦恼禅,八曰此世他世禅,九曰清净净禅。义理甚深,非浅言所能显,故姑从略。(释见智者大师所著《法界次第初门》)  177.问:禅定法门,广大精微,得未曾有,既闻教矣,敢问何谓禅定度?  答:禅法三门,别而言之:世间禅,仍堕生死,不可云度;出世间禅,二乘所修,虽得无生,度非究竟;出世间上上禅,乃是菩萨大士所修,得证佛果,方为究竟度。若通而言之,皆是入道因缘,故曰禅定度也。  178.问:何为二乘?  答:趣修四圣之法,通名曰“乘”,借车乘能运载为喻也。运载凡夫,行于声闻地者,曰小乘。行于缘觉地者,曰中乘。行于菩萨地者,曰大乘。至如来地者,曰最上乘。所言二乘者,即小中二乘也。对大乘而言,小中二乘,通称小乘。  179.问:修禅定何以能得成佛?  答:凡夫常在生死,为造业故。造业为起烦恼故,烦恼生于无明,无明由于心动,故心能不动,则渐与法性真如相应,与真如相应,便得二种智慧:一者如理智、二者如量智,便成大觉,而功德具、神通显,便得解脱,此为修禅成佛之义也。  180.问:何谓法性真如?  答:法之自体,谓之法性。其表见于人者,谓之法相。相由缘起,变易无常,缘起故非真,变易故非如。 (如俗语照样,即不可变易之意。)法性异是,故曰真如。  181.问:何为如理智?  答:鉴别无少差谬,契合真理,谓之如理智。  182.问:何为如量智?  答:照了无少欠缺,周遍法界,谓之如量智。  183.问:何为般若?  答:般若此言智慧,即所谓如理智、如量智也。  184.问:何谓般若度?  答:般若是佛智,佛已究竟解脱,故曰度。菩萨修行般若,当成佛道,故亦曰度。  185.问:菩萨云何修行般若?  答:知法本不生,不起妄念;知法界一相,不起分别;知法相随缘,不坏假名。《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为修行般若。按达磨尊者所传直指一心见性成佛之法,乃是般若法门。  186.问:何谓法界?  答:此即万法本体之名。界有因依义,为万法所依之体,绝对唯一,故称一相。  187.问:何云六度为佛教积极之法?  答:菩萨修六度,不独自度,亦为度他,且以度他为自度,所谓度尽众生,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是也。既以度人为务,岂非积极之法乎。又观菩萨所发誓愿:一曰众生无边誓愿度,二曰福智无边誓愿集,三曰佛法无边誓愿学,四曰如来无边誓愿事,五曰无上正觉誓愿成,岂非积极之行乎。然此诸行,不出六度,故六度为积极之法也。  188.问:何谓四摄?  答:此菩萨度人所用之法。一曰布施,二曰爱语,三曰利行,四曰同事。行此四者,方能摄受众生而教化之,故曰四摄。  189.问:云何布施摄?  答:以财法无畏等,布施众生,令有怙恃,而乐归依,是为布施摄。  190.问:何云爱语摄?  答:以可悦爱之语,开导众生,令心欢喜,而生信受,是为爱浯摄。  191.问:云何利行摄?  答:以利益之行,援助众生,令心感戴,而起信仰,是为利行摄。  192.问:云何同事摄?  答:与诸众生,共同作事,令能随顺,而资观感,是为同事摄。  193.问:今之学佛者,多依何法修行?  答:多依念佛法门。  194.问:何谓念佛?  答:念阿弥陀佛。  195.问:如何念法?  答:念者想念也,有念佛相者,有念佛号者。  196.问:此法有何利益?  答:念佛之人,常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除灾得 福,不遭魔事,速成佛道故。  197.问:何以速成佛道?  答:念佛之人,为阿弥陀佛之所摄受,命终得生极乐国土,生已得不退转故。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