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初机学佛决疑 知义法师著-8

作者:知义法师 字数:12646 更新:2023-10-08 19:08:29

我们认识不久,彼此都不了解,我不知他为何要皈依,他也不知皈依有什么好处。信仰宗教,比选择职业还重要,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如果是随声附和,那是盲从,谈不上是信仰。以前我认识一个人,因为品德很差,不愿招呼他,但和尚很难做,不管什么人来,总想结点法缘。有一天他说:‘法师!我很敬佩你这种吃苦的精神,所以我和邻居说,这位师父很好,你们可以去拜拜。’我听了以后,心里很难过。为什么?他说的是实事,并没有不妥当的地方。要知道坏人说我好,比好人说我坏更糟,你想想,一个品德不好的人去宣传佛教,能说不是帮倒忙?以鲜大王的酱油来说,若是画个骨瘦如材的人像作商标,你看所收到的是什么效果?有的人认为皈依的越多越好,我以为要质量并重才对。因为他们活动范围大,影响力强,万一言行不检,会使别人迁怒佛教,这样‘龟玉毁于椟中’,你说是谁的过错?我们弘法利生,在理论上固然要做到怨亲平等,在事实上应注意远避讥嫌。法华经安乐行品说:‘不亲近栴陀罗(屠夫)......诸恶律仪’,根据这个道理,我就采取弹性任用,因为我没有护教的能力,凡事尽可能做到不要给佛教添麻烦,这是我的用心,‘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那就算了。‘白马非马,名形离也,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敬请绎之。说起这个问题,却使我想起了一段往事。在就读小学五年级时,有一天曾听到家父和他的朋友们讨论过。四十九年在嘉义逛书店,买了一本列子注释,在冲虚至德真经第四卷,才正式看见白马非马等句,瞑目回思,仿佛还看见他们当年把酒论诗的情景,俨然未散。张湛对‘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只说‘此语不可解,近于鄙。’所以我就因此而泄气,但总觉得可以解,后来于静坐中,忽缘及此语而有省。请先听我介绍一段‘相声’然后再说。有一主妇,叫她的小孩把线拿来,小孩一见好多线(马)在一起,不知拿那一种线才对,于是就问什么线?她说:‘蓝棉线’(白马)。我们知道,线有丝棉之分,色有蓝白之别,既然要蓝棉线,那么其他的线可以不必拿去。线乃诸线的总称,蓝棉线乃属诸线之个体,所谓蓝棉线是由分别所产生的现象,取舍也是由分别所决定的行为。宇宙万有以及人我是非,都是由分别而产生各种现象。公孙龙子因疾名实之散乱,而假物取譬,藉白马之辩名于时。列子之学宗于老,亦尚无为,故和之。所谓白马之马,是指某一匹或某一群马而言的,而蓝棉线的地位一样,如果光说马,那就包括了白马、黄马、公马、母马,乃至海马。而白马之马,因形(色)名(马)有异,故曰‘白马非马’。也就是说,白马者非诸马也,并不是说白马不是马,是为白马非马的真义。至于孤犊未尝有母,首先要了解孤与犊的意义。所谓‘孤’,就是单独的意思,‘犊’,即是小牛。我们都知道牛也是属于胎生动物的一种,小牛必须藉公牛和母牛的因缘才能产生,这是必然的道理。但有母牛不见得会有小牛,既有小牛,就一定有公牛和母牛,不然小牛从何而来?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因此证明小牛确实是有牛父牛母的。而未尝有母的原因,可能是小牛出生不久,母牛即告死亡,或是被主人卖给别人饲养,而未尝能够生活在一起,所以说‘未尝有母’。宇宙间所有的动物,可能除了人以外,其他的配偶,都没有完成明媒正娶的法律手续,同时孟子又说过‘幼而无父曰孤’,这样就产生孤犊的名词。其实小牛是有牛父的,因缺乏证据,所以说‘非孤犊也’。‘白马非马’,依佛理解,‘白马’是‘相’,‘马’是‘性’,性为相之体,相乃性之用,故曰‘白马非马’。但‘孤犊未尝有母’,若以孤犊喻为众生,则母即谓之佛。众生虽迷真逐妄而为众生,但佛性仍在,故曰‘未尝有母’。倘能止一切恶,行一切善,到了恶尽善满,福慧具足时,那就不是众生,是为‘非孤犊也’。以上所释,尊意以为然否?你若喜读此类文字,除了要多读儒书,对普通常识也要留意。‘子曰学而’固称学问,但童谣谚语也是文章。只要其心正,则诗无邪。关于佛法最好是能懂一点,对求解确有不可思议的帮助。最后补充说明一点,我希望你研究佛法目的是求知,而不是想拉你来做和尚。家母久疾不起,弟子因家累,难免有失敬之处,乞示补救之道。佛说:‘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令堂久病不起,正是你尽责培福的好机会,幸勿错过。曾子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事后追悔悲伤,实不及身前兑现的好。孝亲之道,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一个‘敬’字,所以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但诸供养中,求其无愧于心就可以,也不必打肿脸充胖子。且视亲恙作示疾想,功德无量;如作冤家债主想,罪不可逭!就算是讨债罢,也应尽力还清,方无后患。利用机缘,劝亲念佛,发愿往生,极其重要。说明久疾原因,乃宿世恶业之所致,倘能志心念佛,痊愈有期,万一报尽命终,亦可往生极乐,永脱轮回。读来信,察知居士既贤且孝,殊堪敬佩!暇时代亲念佛,回向西方;行有余力,可买物放生,以助正行,此所谓补救之道,勉之!学佛的人可不可以看电视?世出世法,好像麦子和面粉的关系,本来是一个东西,由于妄心分别,便产生了面粉和许多其他的名称。其实电视本身是没有善恶的,如果说有,那是由于我们不善用心所致,还是以麦子来说,虽然含有面粉的成分,如不磨它,怎会成为面粉?也就是说不管它演些什么,只要不错用心,也许没有多大关系。话虽如此,但要做到不动心,当然很不容易,为了防患于未然,还是少看较好。汉书云:‘纤微憔瘁之音作,而民思忧;阐谐嫚易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奋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正诚之音作,而民肃敬;买裕和顺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之音作,而民淫乱!’因此我要向电视、广播、新闻界诸君诚恳的要求,千万要尊重职业道德,不能过分渲染,而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社会安宁。更希望家长们管制节目收看时间,凡有危害青少年心理的东西,不要他们看,这样对管教有很大的帮助。学佛的人应以修行为重,我们都是凡夫,对于不正当的娱乐,耳濡目染,可能有影响。听说曾有人为了看‘保镳’而不上殿,像这样的妨碍修行,我以为还是不看为妙。见蛇食蛙,即杀蛇而救之,救蛙是否有功?杀蛇是否无罪?这个问题,只能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答之,堪称尽美!否则,见仁见智,很难论定。不过我要请问的是,你为什么要杀蛇救蛙?如果认为蛇有食蛙而兼毒人之虞,蛙有护稼之助,如此则杀之救之,合情合理。但蛙既有护稼之功,何故杀之为食?蛇食蛙见之即杀,何故人食蛙闻而赞善?同一食也,今誉之为救蛙,实则与蛇争食。且今蛇之食蛙,犹昔蛙之食虫,人因食蛙之过,故遭蛇毒耳。今既以蛇之食蛙毒人之过而赐死,则牛马鸡犬何罪焉?牛马有耕载驾驰之劳,鸡犬有嘶晨守夜之益,既不争城,且能尽职,何故杀而食之?鱼鳌何罪焉?避祸于江河之内,求生于水土之间,未具害人之谋,更无争食之过,网之何为?杀之何罪?或煎或炒,以充口腹,造恶业于今生,结祸胎于来世!或曰:天生万物以养人,何罪之有?所谓万物者,宇宙之万有也,故人亦不得居于物外。万物既用之于养人,则人亦当以养万物,虎狼之食人畜,若人之食牛羊,彼此互养,天意如斯,何故以救蛙为功,杀蛇称过?试观今之车祸频传,战争无已,此皆杀生之过,互啖之仇之所招,倘不及时止之,则未来之祸殃,更有甚于今昔!至于欲论功过,当视其用心而定。所谓用心,即其目的何在?凡损他利己者,虽救生未必有功,若利他而损己者,纵杀生或当无过。世人因恶鼠而畜猫,非怜猫之失所,故不为功,武王为吊民而伐罪,旨在除暴安良,焉能称过?此所谓用心之道也。时当末法,业感堪虞,伏望大众慈悲,共修佛事,倘能戒十恶于娑婆,必感千生于天界,若能念佛回向,求愿往生,如此,则六道自此而长辞,轮回亦从今而永脱,果能如是行去,众生幸甚!诸佛欣然!我在感化院住了很久,好苦啊!那里的负责人好像没有—点慈悲心似的,原因何在?所谓感化院,顾名思义,当然不及在家里舒服。请问你为什么到那里去?客:不是我要去,因为我也不知道是怎么的,和不良少年交上了朋友,终日在一起鬼混,就闯下了大祸,直到去年减刑回来。最近看见法师的大作,所以特地来请教。僧:这样说,他们并没有错,假若你没有过错,谁敢抓你?我们的政府,实行的是民主政治,一切都有合理的保障和充分自由。所谓自由,在思想和言行上必须做到自他两利,如果只知自利,而侵犯了别人的权益,那是自私,当然要受法律的制裁,否则好人就不要活了。你也知道别人对你不好,就批评他们没有慈悲心,难道你过去的所作所为是慈悲的?所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有慈悲心的人,绝不侵犯他人的权益。我再问你,你住过医院没有?客:我身体没有病,所以没有住。僧:身体没病,就不住医院,那么言行有了病,当然要住感化院。医生待病人,用药物苦其口,刀剪切其腹,旨在去病,而非仇怨。你因为有言行不轨之病,所以也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以后才能做好人,行好事;假若那里穿的是奇装异服、吃的是海味山珍、住的是观光饭店、坐的是迷你汽车,高起兴来,还‘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假如是那样,谁都愿意接受感化了。你不检讨自己,反而怨嗔别人,是不对的。要知道,法律的手段虽然残忍,但目的是仁慈的。当时对你的恶行,如不及时制止和适当的感化,现在更不知又闯下多少大祸!减刑出狱,这是史无前例的德政,希望好自为之,检讨过去,策励将来,方能对得起政府和自己的良心。客:我从来就没有听过这些道理,今后我决心要做个好人,有机会要常来听听佛教的道理。僧:只要愿意接受劝导,当然欢迎你来。有好心人,在出车祸的地方,树立南无阿弥陀佛的石碑,用以镇压,是否有效?无论什么灾祸,都是由众生的业力造成的。而业力是由贪嗔痴的妄念(思想)所产生的,当妄想发展到极点时,理智就作不了主,因此就种下了祸根,造成祸事。当知车祸是驾驶与乘客的共业所感,由于各人业力不同,因此有死亡、残废、轻伤及毫发受损种种差别,这就叫做别业。根据每次车祸的报导,多半是由驾驶疏忽,或是机械失灵和天气影响造成的。因此有善男信女在发生车祸的路旁立碑,目的是提高驾驶的警觉,使他的思想恢复正常,所诸‘胸中正,则眸子(眼睛)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眸子了焉,看的清楚,就不致出事了。乘客倘能时常念佛,亦能消灾解厄,转危为安,这种不可思议的义理,一般人是体会不到的。曾见有人在墙上写著「谨防恶犬’几字,其目的是使行人注意和预防,而收到不使恶犬伤人的效果。如明此理,有效与否,就知道了。前些日子,报载某处车祸,把石碑撞毁,因此有人讥为迷信,这真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如果他能多读点书,可能就不会藉机兴谤的。说念佛修行,就能所求如愿,有时我也念,怎么没有效?念佛修行,能使众生所求如愿,这是实事,绝对不假,你念的无效,可能不常念,或者念的太少,诚心的程度不够,更是无效的主因。如果‘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念几句,效果自然不大。谈到如愿,也要看所求的情形而定。好比说,有人求了平安,就骑著车子,不守交通规则,在马路上横冲直闯,这样子出了车祸,怎能怪佛不灵?自己长的像‘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又没有学识能力,还想讨个电影明星做老婆,这种愿怎么能如?求升官的目的,是想利用职权搞钞票,如了愿岂不是害了他?求发财,是为了吃喝玩乐,这个愿还是不如的好,不然,会造下更多的恶业,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对于所求而未能如愿的,时空也有关系,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认为凡事只要尽了自己的心力去做,利害得失最好不必计较,这是避免烦恼最有效的方法。客:既然这样,那又何必念,何必求?僧:念佛功德,难以说尽,简单的说,不仅现在能消灾解厄,增福延寿,将来又能了脱生死,得大自在。如因求之不得,而不念不求,实在可惜!要知道大慈大悲的佛菩萨,对于众生的心愿须做到利害兼顾,可如则如。好比说,你有色盲而考不取驾照,这正是佛菩萨慈悲的加被,应作报恩想才对。照我想,凡是所求未能如愿的,想必另有原因,但愿能继续修行,虽然失之东隅,必能收之桑榆。根据我的经验,凡是未能如愿的事,以后都证明是对的。客:我们所求的当然是属于个人或家庭方面的事。僧:只要合理,都可以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只要能依教行持,自然会行吉居祥,万事如意,而且懂得缘生性空的道理以后,对于世事就不会妄求(物格),妄想少,神智清明,处事的思考力必定增强,也看得破,放得下(知至),对学佛就有兴趣,信心也更坚定(意诚),又以成佛为期(心正),当然杀盗淫妄种种恶业,就不会做(身修),人人如此,家庭必定和乐(家齐),家家如此,社会自然安定(国治),国国如此,世界就和平了(天下平)!念佛往生,到了那里还是闻法修行,老是那样,会不会感到腻?我根本没有尝过那种味道,不知道腻不腻。照我想是不会的。好比一个正常人,天天吃饭睡觉,睡觉吃饭,并不感到腻呀!像你每天上班下班,不但不腻,而且还很有劲,因为你的目的是为了赚钱维持全家人的生活,那么修行人是以成佛度生为目的,对于修行,自然更不会感到腻了。以读书来说,如想得到博士学位,对所修的课里,一定不会有腻的感觉,否则就不能达到目的。孔夫子之所以被尊为万世师表,是由‘学之不厌,诲人不倦’所得来的;宰予因为对读书没有兴趣而昼寝,才留下‘朽木不可雕也’的趣话。佛法是‘登高山复有高山,出瀛海更有瀛海’的一门高深的学问,对世间学问,以我们有限的生命来说,尚且研读不完,何况佛法!客:极乐世界的人民,寿命也是无量的长,天天修习,总有一天会修完哪!僧:你会下象棋不?别看棋子只有三十二粒,但奥妙却也无穷。就以一位职业棋手来说,一生下到老,也不会有步步相同的棋式出现,因为双方的智力不同,所以就有差别。你以为三藏十二部经典,就代表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佛法,我认为不正确。要知道释迦佛所说的佛法,主要的是应此方众生的根机而说的,到了极乐世界,将会有更精深的佛法以供修习。我这样说并不是说释迦佛说的不是究竟法,以净土分九品的义理来说,下品下生是方便究竟,论阶位只相当于四果罗汉,和圆教七信位的菩萨相等,但四果罗汉只断三界内的见思惑,初信只断见惑,要到七信才断思惑,八、九、十信破尘沙,伏无明,至十信后,破一分无明,证一品三德密藏(法性,实相),而入初住,称为法身大士,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而入佛位。极乐世界之所以分九品的原因,也是为了应机,而使其分断分证,等到诸惑全空,花开见佛,才是究竟的究竟!在这世界上,有许多人,因为了脱生死的心太切,念了几十年的佛,不但不腻,反而觉得念的不够多。如能往生,在那种美妙的环境里修行,所谓乐以忘忧,更不会有腻的感觉。而往生唯一的条件是‘一心不乱’,不乱即是定,既然能定,时间观念当然就没有了,因此就不会感到腻。所谓腻,是由分别心所产生的一种感觉,有这种观念存在,可说是与极乐世界的距离,永远是十万亿佛土。你怕腻,我认为是好现象,但愿依教行持,若能往生上品,就不会腻了。我在历史上看到有关宗教的评论,他说梁武帝本是南朝比较出色的君主,可惜因晚年迷信佛法,致有侯景之乱,是真的吗?‘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有权编历史,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别人那管得了。不过他说是也不行,我说非也不行,鹿马人力可更,是非且待公论,后之善读史者,必有感于斯言。现在客观的用佛法理论,来谈谈这件事的道理好了。一个国家的兴亡,是全国人民的共业所感。是故老子说:‘世治愚者不得独乱,世乱贤者不能独治。’因为他不了解这些道理,故作此评。如说梁武帝因迷信佛法而失天下是对的,试问他得天下是迷信了什么法?我以为他若不是晚年信佛,恐怕早就垮了,如认为我说的不对,那周之衰,秦之灭,应该怪谁?去年有位老先生和我畅谈往事,而涉及佛法,他说:‘古有某将,在兵临城下时,还在屋里念金刚经,以致大局不可收拾!’这件事可靠与否,姑且不谈,其目的是为了诋毁佛教,显其所尚。因此我笑著说你没有诵金刚经,怎么弄成今天这种样子?不谈别的,连立锥之地也没有!我天天念经,好坏总有容膝之处,弄得他没有话说。我读过历史,但没有研究,不过我认为历史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国民生活道德的准则,其作用不仅是赞誉贤良,用彰圣德,亦能贬诛不肖,以诫顽愚。因此我认为善作史者,态度要客观,事理要分明;是非要公允,评论要确切,不可杂有私人之偏见,更不能属于权势,而一字一珠的写下,方能称为历史,否则就是小说了。临命终时,念佛可得往生否?若能,则平时即可为所欲为,作恶亦不足畏;若不能,岂不是骗人?阿弥陀佛兴建极乐世界的目的,就是为救度我们这般苦恼众生,只要想去,正如佛愿。这就和负气出走,流浪在外的小孩(众生)一样,父母(佛菩萨)千方百计地求之不得,一旦有信(念佛)说要回家,这是多么令人欢乐的事!所以说,只要在临命终时,心诚愿切,一定得生。不过我们修行首先要明因果、信轮回,如果平时不造恶因,自然不会招恶报,若是平时对杀盗淫妄,为所欲为,到了临命终时,八苦交煎,就想藉念佛逃避因果,算盘打的是不错,可是到那时是不是知道念佛,大成问题。如能志心称念,当然还有希望,万一不知道念,那怎么办?记得有位老法师和我们在一起闲谈:你们说某人不错,某人如何,都不足为凭,但看将来谁有个好死,才见功过。时隔一年,他从楼上摔下,伤势极重,我从外面回来,急忙跑到房间去看他,问明原因,马上拿伤药给他吃,并劝请念佛。他说:‘现在痛苦的像万箭穿心,那能念佛啊!’看样子非常危险,所以又去请医生,并且日夜守护。到了第三天,情况好转了,他就和我说:‘以前我对生死,好像很有把握,经过这次经验,才知道在极度痛苦时,正念是提不起来的,希望你在平时要好好用功,不然,生死是了不了的!’他是童贞出家,俗习未染,而持戒亦甚严谨,由于宿世业力,而招此灾,在痛苦时尚且不能念佛,何况业重如山的凡夫、俗子,那更不用说了。我以为个人的言行,和钉钉子一样,当别人告诉你钉的位置不对(造诸恶业),就该马上停止,拔起来比较容易(念佛往生),如说我有拔钉(临终念佛),打下去没有关系(为所欲为),等到钉得太深(恶业深重),虽有拔钉,恐怕也没有办法。倘明此理,则平时应当谨言慎行,趁早念佛,到时候才不致像‘下锅螃蟹,手忙脚乱。’而对往昔所造恶业,更应礼念求忏,方为上策,否则不要说佛骗人,而是你自己骗自己。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倘平时不念,纵然在临命终时,勉强念得一句二句,功效不会太大。所以希望在平时要能止恶行善,勇猛精进,这样不但现在如意吉祥,将来往生西方,决无问题。我父母的思想和我们有很大的距离,以致于有些事情的看法不一致,怎么办?你的父母辛辛苦苦地送你读书,目的是希望将来显亲扬名,光耀门楣,造福社会,利乐众生,想不到你会说出这种话来!不一致,听他们的,不就一致了吗?当然有些做父母的,因为生活环境所迫,少读点书,以致思想和当前社会环境,似乎有点脱节,这是事实,另一方面,道德观念比较浓厚的,比较守旧,也是构成上下思想不调和的因素。无论为何,‘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做子女的,务须做到‘敬顺’二字。从前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所谓色难的‘色’字,就是态度和表情的意思,即是说,不管父母说的对不对,都要无条件的接受,这就叫做敬顺。千万不能表现出不高兴,更不能反对,如真有不妥当的地方,也要心平气和的说明理由才对。大多数年轻人的思想是自私的,更以为自己会算点X加Y,认识几个洋文,以为了不起,稍不如意,就说父母是老顽固。要知道做父母的,是以全家人的福利为福利,而你只顾自己,当然会有距离。当然,有事弟子服其劳,是说家里的工作,有空也要尽力分担一部分,不能贪玩和偷懒。有酒食先生馔中的酒食,倒不一定是指酒肉,凡是好吃的东西,都可叫做酒食,所谓先生馔,要让长辈们多吃一点,(先生不一定是专指老师)。因为父母物质享受的时间比你们少,让他们多吃点,也算是尽孝。以经济眼光来说,你也不吃亏,你能孝顺你的父母,将来你的子女才会孝顺他们的父母。书应该是为学习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方法而读的,并不光是为了升官发财,如果不孝顺父母的人,保证也升不了官,发不了财。读书再多,也不过是个书架子而已,有什么用!以世间法来说,孝顺父母只是讲究口体之养,佛法的孝顺父母除了菽水承欢,养生送死之外,还要使父母能了脱生死。请看‘父母恩重难报经’和‘地藏经’,完全是讲孝亲之道。所以有人批评佛教消极无性,真是天大的冤枉!有空不妨把这两部经看看,就不会这样任性了。现在你感觉你的父母好像不够资格做父母似的,但愿你将来是模范,不过我耽心你这样下去,定会一代不如一代!客:听了师父的教训,我一定改过,想起来我实在是自私。僧:你能改过,欢喜无量,既然要改就要从心地上著手。关尹子说:‘利害心愈明,则亲不睦;贤愚心愈明,则友不交;是非心愈明,则事不成;好丑心愈明,则物不契,是以圣人浑之。’所谓浑之,依佛法说,就是不要把我看得太重,须知六亲眷属,皆由宿世业力因缘而成,务须敦伦尽分,各尽其责,如有不如意的地方,要忍让,绝不可存有丝毫敌意。就一般的事情来说,别人帮助了你,你也要报答人家,何况父母有养育之恩,更要尽力报答才对,不然,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从这两年的观察,你的本质并不坏,‘爱之深,责之切’,我才力加劝诫,希望你了解,教人为善去恶是我们的责任,好自为之。客:我决定改过,绝不辜负师父的期望!我任公职,自问工作技术和效率不比别人差,但升迁不及别人顺利,原因在那里?我不是常说,人生的功名利禄等,都是由过去生中善恶思想言行的反应吗?僧:你一年收多少稻和葡萄?客:都没有种。僧:因为没有种,所以没有收成;那么你过去没有种善因,现在当然就没有善果。固然王充说:‘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宇宙万物,都各有各的生存能力,别人比你顺利,一定有原因。乌龟可说是最无能的动物,不仅行动缓慢,也不会打架,发现敌情,就把首尾和脚缩到壳里,这样,它就能活下去。最奇怪的是它喜欢吃燕子,还真能吃到,据说它想吃燕子时,故意浮在水上,燕子飞累了,以为龟背是石头,就落下休息,结果被龟吃了。论能力龟不及燕,论事实,燕负于龟。想想这道理,也许就坦然了。以佛法来说,他过去培了很多的福,你只修了点慧,虽然他的能力不如你,但比你有福气,所以你不如他。若以世法来说,也许他会‘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你不会这一套,既无出众能力,却有特殊个性,当然就不如人家。但是曾子说:‘君子不安贵位,不怀厚禄,负耜而行道,冻饿以守仁。’我以为不管干那一行,应尽力把分内的工作做好,何必计较那些?人格修养,最为重要,如果‘不义而富贵’,那是造业,不是荣耀。人生真正目的,应以了解宇宙人生真理,求得生死的解脱最为重要,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因此我认为学佛修行,是人生一大乐事!至于功名富贵和物质享受,都是生活上的装饰品,不必过于认真。韩非说:‘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岂三大夫不贤?乃三君不明也。’可见怀才不遇,古亦有之。这是个人的别业所感,又何怨!论处人的态度,对上要恭敬,只要站稳自己的立场,不用奴颜婢膝,对下要谦和,虽然大权在握,切不可高高在上。遇著看不惯的事,要勉强的去看,因为你不是完人,对各种事物的看法,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就算你才能出众,但独木难支大厦。钢筋水泥虽坚强,若无水和合团结,也不能发挥其作用。如能做到‘大智若拙,大辩若讷’,必能否极泰来,转忧为喜。客:出家人真是太伟大了!就像汽车一样,方便了别人,牺牲了自己。僧:你太客气了!弘法利生,是我们的责任,不能说是牺牲,如说我们是汽车,就要发挥货畅其流的功能,而便民利国,若是载运歹徒,害莫大焉!也就是说,我们是以弘法利生为己任,如果仗佛威光,邪命自活(算命、捉妖、经商看相、占卜吉凶)这样不仅害了别人,也毁了自己。依教奉行,护持正法,才是如来的子孙。我的婆婆待我很刻簿,无论怎样顺从,总是不讨好,师父有什么办法使她对我好一点?六亲眷属,都是由宿世业力所成,绝不是偶然的。地藏经业感品说:‘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鞑现受报。’可能过去生中你虐待了她,现在就来受报,这是很可能的事。不管怎样,你把做媳妇的责任尽到就行,何必计较那些?你只知道媳妇不好做,其实婆婆也很难当。每个人由于宿世业力、教育程度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做事的观点就不一样,有了歧见,就有是非,无论如何,你是媳妇,必须孝顺公婆,勤劳家务,敦亲睦邻,节俭朴实,相夫尽礼,教子有方,尊重自己的人格,不说他人长短。万一遇有不如意的地方,也不能拉长著面孔,‘猴子不吃人,样子难看’,这样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误会。以上各点如能切实做到,不但现在是个好媳妇,将来也是个好婆婆。古今婆媳处不好的多得很,原因就是自私。有的说我从前当媳妇好苦啊!现在对你们这样宽厚,还不知足?像这种观念,不合时宜。好比说,她过去烧柴火煮饭,现在用电锅,不要媳妇上山砍柴,这是时代进步了,那里是宽厚?有的嗔恨心重,认为以前受了多少苦,熬了几十年,才上阶有缺,当了婆婆,如果不好好的威风一下,太吃亏了。还有一种人,对自己的女儿好得很,有好吃的媳妇别想,有难做的女儿没分。这也构成婆媳不和的原因之一。假若她能这样想,我的媳妇是别人的女儿,我的女儿是人家的媳妇,人家虐待她,我心里会难过,我虐待媳妇,别人也伤心。所以说,不管家庭环境好坏,待遇一定要平等,这样彼此间的感情就融洽了。现在有些年轻的媳妇也太不像话,因为有的在娘家懒惯了,好的不懂,坏的都会。出去打扮的像活妖精,回家就是夜叉婆,也难怪婆婆生气。要想婆媳处得好,双方必须拿出爱心来,倘能相信因果,持斋念佛,保证会使家庭幸福,生活美满。佛教的理想,是希望大家都成佛,如果都是佛,有什么意思?儒家的思想,最终目的是‘止于至善’,三民主义的最高理想是‘世界大同’。现以所问的方法来请教你,如果真的能‘止于至善’和‘世界大同’了,是不是没有意思?以你的职责来说,是负责学生的管教,目的是希望每个人都是好学生,事实不然,合乎标准的并不多,究其原因,可能是说大家都成了好学生,那就没有事做,因此该管的不管;该教的不教是不是?所谓止于至善,必有下善中善和上善之别。下善是上善的方便,上善是下善的究竟。下善是老吾老,幼吾幼,只知自利,而不利他。中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他两利,推己及人。倘能‘爱屋及乌,民胞物与’才是上善。大同之治的社会局面,是充满了仁爱的,没有仇恨,自然就没有战争,那时候不仅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且能‘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人人衣食丰足,养生送死无憾,当然就道不拾遗,夜不闭户,那不是很好吗?如说大家都成了佛,那有什么意思?等于是说‘止于至善’和‘世界大同’了以后,会造成警察失业,法官改行的社会问题一样的不智!一般人是以认识‘神’和‘物’的眼光,来认识佛和佛土,当然免不了会产生种种疑惑,现在用儒家的话加以补充说明,佛的人格是至善的至善,佛的国土是大同的大同。因为佛是恶尽善满,福慧俱足,不生不灭,大慈大悲的圣人,故称为至善的至善!佛的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所以说是大同的大同!佛教的目的,积极的是净化人心,建立人间净土,如果人人都能依教行持,思想就不会贪嗔痴,行为那会杀盗淫妄,这样不仅是家庭和乐,社会安定,国家自然富强了。所谓‘人成佛成’,只要人格圆满无缺,又能立志学佛,大家自由自在的生活著,多么好呢!如说都成了佛有什么意思,等于是说都是好人有什么意思的道理一样。作如是答,属於戏论,究何所事,贤者决之。这次做生意被一位老朋友骗了,现在生活成问题,怎么办?依世间法来说,是交友不慎之所致,依佛法的解释,可能你前生骗了他,事已至此,烦恼也没有用,只有逆来顺受,重整旗鼓,才是办法。以你的品德和能力来说,还是很有前途的,不要泄气,钱是人赚来的,只要身心健康,我想很快就可以恢复过来。既然是老朋友,其中必有原因,不然,他怎不骗别人,你怎么愿意合伙?现在的社会很复杂,真教人难以应付,不但是朋友不可靠,就是父子也不保险。虽然如此,好人总比坏人多,这就要看各人的因缘。交朋友最重要的条件是品德,所谓‘立贤无方’,不必分别是那里人,因为好人坏人,到处都有,不能说那里光出好人’那里光出坏人。我认为把利害关系看淡些,所交的朋友比较可靠,若以‘毋友不如己者’作标准,那就不合潮流,假使每个人都这样想,保证谁也找不到朋友了。凡有诈骗、不道德行为的人,都是由不相信因果造成的,最后绝没有好下场。这种例子很多,难以说尽。我曾见过几个人,利用权势,弄来些臭钱,然后去开农场,买汽车,一个在高雄开餐厅,认为今后的享受可以高枕无忧,乐享天年。事实不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强盗遇上贼’,都教别人骗光了,现在没有权势,如同丧家之犬,到处钻营,也没人理会。这是他们应得的报应,谁也不愿同情。这是贪取不义之财的实证,希望作恶者引以为鉴,人与人之间,自然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纠纷,社会也就安定了。宇宙万有是否有个主宰作善巧的安排?不然,怎会那么规律?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主宰吗?宇宙的主宰是有;不过不是神,而是心(识心),也可说是业力。请问某杀人犯,被判处死刑,你说是谁主宰的?客:是法官。僧:我说不是,如果他不犯罪,法官敢判吗?他为什么要杀人?是因为他想达到某种程度的欲望而受到阻碍时,才下此毒手,假若他不作无理的贪求,就不会做这种害人害己愚痴的事来。杀人是因,判刑是果,所以说他被判处死刑的主宰不是法官,而是他自己。再请问你写信给我,是谁主宰的?客:因为看见法师写的这本书,就想通信。僧:这样说,书是通信的主宰,其实不然,书只是构成通信的助缘,因为也有人看了书而未通信的。再以皮鞋店的老板来说,他应该是皮鞋的主宰。你的皮鞋坏了(因),为了要去看朋友(缘),于是就去买,他很自然的给你一双试穿一下,如果他是主宰,那么他给那一双你就应该接受那一双才对。事实不然,鞋的大小、颜色、式样、品质和价格,你都有选择的必要。这么说,你是主宰啊!?不对,你虽然选好了,如果他标价一千元,你只有八百,还是不行,必须双方协调好了,才能成为交易。由此可知,是互为因缘,互为主宰的。由于双方分别其利害关系而作最后的决定,即是所谓善巧的安排。程子说:‘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所谓‘无独’是‘因’,‘有对’是‘缘’,‘自然而然’,即是诸缘和合而生万物,故曰‘非有安排也’。如说有,试问能安排万物者是谁安排的?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9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