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的世界:幸福从未远离你》开启的世界:幸福从未远离你 相关部分 引子 木桶的故事从前,大山深处,有位白胡子长长的老禅师修行了不知道多少年,听到了许多不知名的老故事。可是深山中的禅堂,很少有香客前来,这些智慧的故事讲给谁听呢?从前,山中小镇,有一个不知名的铁匠,捡到路边一块丑丑的黑色铁块,试着打镰刀、饭勺、刀剑,都打不成,就把这块不成器的废铁融化后,打了一个小香炉,给了老禅师。老禅师点化了这个香炉,让它开口说了话。老禅师就常对着圆圆乖乖的小香炉讲故事。由于小香炉总是烟雾缭绕、混混噩噩,老禅师就给小香炉起了一个名字:阿薰。这天清晨,有风,小香炉阿薰被老禅师的打水声弄醒了,老禅师把水坐到火上,开始煮茶,木桶卧在门旁,挡着门,不让调皮的风儿玩门。“今天讲讲这桶吧。”老禅师在蒲团上盘腿打坐,开口了。小香炉心中奇怪,一只傻张着大嘴的桶,有什么好讲的?“千年以来,修禅的人一直有一个比喻,把烦恼、没有开启证悟的心,叫做黑漆桶?你知道为什么吗?”小香炉记起以前听老禅师说过:“因为黑漆桶是紧紧密密的,心是很难很难打开的。’”老禅师一笑,指着门口敞开的木桶问阿薰:“如果是一个从来没有盖过盖子的桶,是否能打得开呢?”小香炉不明白,皱眉纳闷,“嗯?一只从来没有盖过盖子的桶,是否打得开呢?”“是不是“没有可能打得开”的呢?”老禅师一笑。“可干吗要打开一只开着的桶呢?”浑浑噩噩的小香炉不明白,问老禅师。老禅师反过来问它:“干吗要让你这只小香炉开口说话呢?”阿薰彻底晕了。“这哪儿跟哪儿啊?”小香炉突然想起了什么,急忙抢话:“不对不对,你说的黑漆桶和门口那个敞开的桶不一样,黑漆桶一定是密闭得严严实实的。”老禅师又是微微一笑,捋着白胡子:“是吗?不管心在内还在外,如果黑漆桶密不可破,心怎么会知道有桶呢?”小香炉想了想……很久才想明白。是啊,既然密闭无缝,如果在桶外面,还不是以为是一个大木头桩子,哪里知道里面是空心?如果在桶里面,还不是如同在无缝的密室,哪里知道外面是什么?老禅师一笑:“既然都已经知道是桶,心自是在内也在外的对吗?既然在内也在外,真的有过这只桶吗?”老禅师笑着站起身,飘然而去,留下一句话:“省省吧,不折腾。”都以为自己有个桶,把自己和世界隔绝起来,里面的想挣扎出去,借助着名声、权力、财富、学识。于是,产生了贪婪;里面的觉得自己正确,外面是错的,固守着自己去指责别人。于是,产生了嗔怒;里面的想出去,还不愿意放弃桶里已经有的,执着于自己。于是,产生了愚痴。不让心解脱的,到底是谁呢?心生内外,自然烦恼。到底是谁,此刻不让你体验百分之百的幸福呢?不过,就算是有桶,真的能打开一个从来没盖上过的桶吗?万一,桶只是想出来的,压根没有这个桶呢?万一,自己一直是在瞎折腾呢?开启的世界:幸福从未远离你 相关部分 自序 幸福从未远离你(1)从前,大山深处,有位白胡子长长的老禅师修行了不知道多少年,听到了许多不知名的老故事。可是深山中的禅堂,很少有香客前来,这些智慧的故事讲给谁听呢?从前,山中小镇,有一个不知名的铁匠,捡到路边一块丑丑的黑色铁块,试着打镰刀、饭勺、刀剑,都打不成,就把这块不成器的废铁融化后,打了一个小香炉,给了老禅师。老禅师点化了这个香炉,让它开口说了话。老禅师就常对着圆圆乖乖的小香炉讲故事。由于小香炉总是烟雾缭绕、混混噩噩,老禅师就给小香炉起了一个名字:阿薰。这天清晨,有风,小香炉阿薰被老禅师的打水声弄醒了,老禅师把水坐到火上,开始煮茶,木桶卧在门旁,挡着门,不让调皮的风儿玩门。“今天讲讲这桶吧。”老禅师在蒲团上盘腿打坐,开口了。小香炉心中奇怪,一只傻张着大嘴的桶,有什么好讲的?“千年以来,修禅的人一直有一个比喻,把烦恼、没有开启证悟的心,叫做黑漆桶?你知道为什么吗?”小香炉记起以前听老禅师说过:“因为黑漆桶是紧紧密密的,心是很难很难打开的。’”老禅师一笑,指着门口敞开的木桶问阿薰:“如果是一个从来没有盖过盖子的桶,是否能打得开呢?”小香炉不明白,皱眉纳闷,“嗯?一只从来没有盖过盖子的桶,是否打得开呢?”“是不是“没有可能打得开”的呢?”老禅师一笑。“可干吗要打开一只开着的桶呢?”浑浑噩噩的小香炉不明白,问老禅师。老禅师反过来问它:“干吗要让你这只小香炉开口说话呢?”阿薰彻底晕了。“这哪儿跟哪儿啊?”小香炉突然想起了什么,急忙抢话:“不对不对,你说的黑漆桶和门口那个敞开的桶不一样,黑漆桶一定是密闭得严严实实的。”老禅师又是微微一笑,捋着白胡子:“是吗?不管心在内还在外,如果黑漆桶密不可破,心怎么会知道有桶呢?”小香炉想了想……很久才想明白。是啊,既然密闭无缝,如果在桶外面,还不是以为是一个大木头桩子,哪里知道里面是空心?如果在桶里面,还不是如同在无缝的密室,哪里知道外面是什么?老禅师一笑:“既然都已经知道是桶,心自是在内也在外的对吗?既然在内也在外,真的有过这只桶吗?”老禅师笑着站起身,飘然而去,留下一句话:“省省吧,不折腾。”都以为自己有个桶,把自己和世界隔绝起来,里面的想挣扎出去,借助着名声、权力、财富、学识。于是,产生了贪婪;里面的觉得自己正确,外面是错的,固守着自己去指责别人。于是,产生了嗔怒;里面的想出去,还不愿意放弃桶里已经有的,执着于自己。于是,产生了愚痴。不让心解脱的,到底是谁呢?心生内外,自然烦恼。到底是谁,此刻不让你体验百分之百的幸福呢?不过,就算是有桶,真的能打开一个从来没盖上过的桶吗?万一,桶只是想出来的,压根没有这个桶呢?万一,自己一直是在瞎折腾呢?开启的世界:幸福从未远离你 相关部分 自序 幸福从未远离你(2)18岁那年,我去参加一个电视台举办的主持人选拔赛,试镜的时候我说出了一段现在想来都觉得是必然的话:“观众朋友你好,我主持的节目叫做《谈心五分钟》。我要告诉大家一个事实:我们都只掌握自己一半的命运,上帝掌握另外一半。当我们得意忘形的时候,别忘了上帝手中有另一半;当我们垂头丧气的时候,别忘了我们手里还有这一半。我们这一生,就是要用手中的这一半去寻找上帝手中的另一半。这是我们一生的命运,这也是命运的一生。”那是我第一次与电视结缘,后来我选择新闻记者行业与这次经历不无关系。而仿佛从那个时候开始,“寻找另一半”就成为我人生路上的主题。后来,我就成了一名记者,也做过主持人、导演和国际访问学者。寻找的过程中充满了执著和挣扎,从个性上的到职业上的。在这样一个发展如此迅速的国家做记者,恐怕会拥有这世界上最丰富的人生体验。因为中国在几十年内所经历的,其他国家可能需要一二百年。而且,做一名用心体验生命的记者,更非易事。从做记者的第一年起,我就开始接触大量的生与死——大量,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还要多,至少多过了我那个年龄所应该承受的。记得我工作才几个月,去采访一个重大交通事故,大概是下午两三点的时候,我在事故发生地外围面对摄像机做了现场报道。转过身去,我发现车里面竟然还困着一个人,由于车撞得非常厉害,车皮把人卷在了里面。我们几个人试着去救他——拿身边所有的工具,包括撬杠都撬不开。我们十分焦急,能依稀听到里面的人在那里呻吟,并且说:“救救我吧!救救我吧!”血顺着从车中伸出的那只手臂一滴一滴流下来。到了晚上大概六七点,最终调来了吊车,把车皮整体拉开,我们才把人从车里抬出来。医生上去看看瞳孔、摇摇头——人去世了。就这样,白天可能还在车里听着音乐快乐奔走,天黑后,却这样无息地走了。像这般鲜活生命的逝去,我在记者生涯里面对了成百上千。凶案现场洪水地震……现在想来,在我眼前走过的这些生与死,即生死的无常,为我积累了更多需要寻找的动力。生死之大,无论何人,不是小事。可是,人生如此消逝,静无声息,岂不是毫无意义?倘若没找到幸福就离开了,岂不是最大的遗憾?我在中国最好的几个新闻调查类节目——央视《新闻调查》、《东方时空》做过记者,也得过全国记者“风云人物”奖——在那一刻,虚荣的自我得到了满足,在那一刻,我以为自己已经很幸福了,现在才知道那只是快乐——和幸福不一样。幸福是一种永恒,快乐只是一瞬间。即使是后来美国政府邀请我加入200多个国家元首参加的IVLP项目,也没有使我体会到在我开启之后获得的,以及写这本书的时候所拥有的这种幸福感。在那一刻来临之前,我一直在寻找,却不知道自己在找什么。《对话》是中国最高端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电视访谈类栏目之一,在这档节目做导演的过程中,我有机会接触到全球众多成功人士,其中有一些人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采访卢武铉时,他是韩国总统,位高权重——可是就在2009年,他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人们欷歔感叹,一个万人之上的国家领袖,究竟有怎样的痛苦和纠结,能让他选择走上绝路呢?开启的世界:幸福从未远离你 相关部分 前言 一把从未锁上的锁,何必费心去开?节目中采访的很多官员,位高权重,前呼后拥,但是观察本人,却很少有彻底的轻松和泰然自若。显然,我们追求的权力中没有最终的答案。是的,还有很多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也会因为一些原因走上绝路,国际上一些石油大亨,在毒品中找寻快乐——虽然家中富可敌国。金融危机,很多商业巨头竟然也自杀身亡,给亲人留下无尽的痛苦。实际上,他们走的时候比过去创业的时候要富有得多。显然,我们追求的财富中也没有最终的答案。我也认识一些演艺界的明星,在镁光灯下万人瞩目。但是,我发现很多明星都有一种难言的对“名声”的依赖。很难有明星在尘埃落定之后保持悠闲和淡定,那么在镁光灯下的明星是快乐的吗?是的,但是快乐是一个易耗品。私下采访的时候,我观察到很多明星身上的纠结——即便是世界男高音帕瓦罗蒂,也没有表现出一种平常心、幸福自在的状态。显然,我们追求的名声中更没有最终的答案。没有见到这些大人物之前,原以为他们应该很幸福,他们应该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怎么看上去却并不幸福呢?那么从这些人身上已经证明:拥有以上这些,不一定会带来幸福。那么,追寻的东西到底在哪里呢?是的,我们走了太远,却忘了为什么要出发。我们在辛勤并且绞尽脑汁到处寻找,却不知道自己丢了什么。我们开最好的车,住最好的房,吃最奢华的酒宴,去最令人羡慕的盛会,但是当曲终人散,繁华落尽,内心依然空虚落寞,怅然若失。2009年6月,我生命的恩典时刻到来了——是的,如果以前我知道还有这样一种存在方式,我愿意拿过去30年所有的成绩和所谓的荣誉,来换开启之后这些日子中任何一天的美丽心境。那个时刻如此不同寻常,我仿佛“大死”了一次,并且“活”了过来:在数位同伴的紧紧拥抱中,经过类似“拙火”的战栗、“诀别”的恸哭和彻美的“永恒感”体验,以及持续的无意识状态之后,我重新看到了“婴儿”眼中的世界,体验到了万物与我合一的至大美好,感受到了一切事物,以及人类与我之间的深深联结。我“不必”去知道任何问题的答案,却可以体验到生命本态的静美安宁。几个月之后,这种深深的静合悦美的体验渐渐沉淀平复,成了一种从不离开的背景音乐,时刻在我内心回响。就这样,30年的探索和寻找,3年的思考和迟疑,100小时的深度挖掘,一个彻底放下的决定,生命给了我一个极为珍贵的礼物。后来有人说,发生在我身上的不可思议的事情是不可复制的,这是对的,但又不对,为什么?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如我一样的“拙火”状态,但那种彻底活在当下的美好,却可以出现在每个人心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是的,人人都可以开启。每个人皆可以到达生命中的至善至美,原因很简单——本来,你就在幸福里,只不过不自知。幸福从未离开过你。幸福的确永远“找不到”——不找,就到了。入口,就是当下的人自己。在活着的时候让我们暂时把自我放下,进入内心,就一定能体验到真正美好的生命。然后我们会发现,自我也在更大的内心那里——因为内心本来如同天地般辽阔。如果说写这本书有什么希望的话,我只想通过这本书告诉你——我确定你不需要亲历我见到的那些冰冷的事实才能到达幸福的彼岸。你真的不用。前几天,一位经历开启的企业家说“几十年的等待就为了这一天”,并且含泪给了我一个拥抱。虽然我们只认识了一个小时,却已如同亲人一般温暖,因为我们原来在一起。我们可以选择——是在我们生命剩下的两万天里苦苦追寻那些原本你并不需要的东西?还是像我经历的一样,找到真正的自己?因为,幸福从未离开你——这是真的。祝福你,祝福我们自己。在一起阿勋2009年9月22日第一部分 开启的体验:幸福是什么? 第一部分 引言这是一本开启、彻悟——直达幸福——的操作手册。所以——这不是写给对幸福不留意的人的。这本书的目的是让心灵随时获得至善至纯的幸福——在当下心灵获得彻底的解脱。一个有说服力的事实是:书中所述的这些方法在运行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开启、顿悟,体验到极致的美好,体验到心灵的无边美丽——有的人仅仅是因为听说了这本书的一部分,有的人仅仅是在我帮助开启的人那里获得了开启——这些已经开启的人,有的甚至都没有见过我。另一个有说服力的事实是:这篇书稿在成稿的过程中,也有不止一位朋友反馈,看到这些文字很震撼,很感动,如同心灵在翩翩起舞,而且在读完书稿后,遇到曾经感到烦恼的那些问题时,比如人际关系、婚姻家庭矛盾,还有对自己的接纳问题,会发现自己已经脱离了以前的困扰,时时刻刻享受到了静合悦美的当下,处理事情也前所未有的高效。这些朋友询问我:“我没有彻底经历开启吧?怎么回事儿呢?”我告诉他们——“这就是本来的你啊。”开启不是“前往”——而是“回归”。每一个正在读本书的你——我们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有“美好的自性和宽广无边的爱心”——是的,你是百分之百的满分:不要再怀疑了。所以,这本致力于“打开心锁”的书——主张的是“不去打开”。我们能“打开”从未锁过的门锁吗?我们能“点燃”从未熄灭的炉火吗?我们能“前往”自己“本在”的地方吗?是的,不必打开,不用点燃,不要寻找。彻底完全放下——幸福——的确找不到——不找,才真正到来。有人说顿悟需要恩赐,其实顿悟需要智慧:“找到”的关键在于“不找”,开启的关键在于“不去开锁”,不去扭那把从没锁过的锁,“推门,”门自然就打开了。关于“开启”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有两层含义。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悟,我们可能经常会用一个传统词汇——“开悟”。或许,对于一扇门而言,“开悟”有点类似一个推开的动作,但是仿佛会有结束感,门好像可以会用上——而“开启”是开之后门保持的状态,关不上——所以,我选择“开启”这个词,或许能让一个寻道者在路上走得更顺利一些,尤其让那些在短暂时间内体验过开悟的人能够继续保持那份美好。另一层含义,我们要强调一下:“开启”还是一个动词,不过——任何导师或者文字,都不可能是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在开启的刹那,开启的动作只能——也只会有一位主人,那就是开启者本人。本书以描述开启顿悟的“静合悦美”开篇,然后围绕着开启的本质展开。开启的本质是脱离思想,而思想很难脱离思想,于是反其道而行之——鼓励思想,用思想来放下思想。接着本书带领大家通过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当下”进入至善至美的“–我”,探寻生命的意义;关键的章节是如何认识“自我”并通过对自我的发问获得开启的心法。很多人其实都有突然领悟的状态,但是难在坚持,所以开启之后的保持、开启之后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同样重要的。另外,本书强调,人并不是非要在开启之后才能减少懊恼,其实,那些开启的智慧,未必需要完全开启才能获得。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关注所有的问题,就会大幅度减少焦虑等负面情绪。为此,书中还讨论了日常生活中的婚姻家庭、两代人关系、教育问题,以及职场中的人际摩擦和企业管理等话题,甚至有一些关于心理疾病和自杀的讨论。关于开启后的智慧小得可以看做是调味品,它使得这样一本讨论生命的书尽可能保持轻松灵动——的确,如果生命在顿悟之后不能变得无比美好、幸福和轻松自由——古往今来,我们追求顿悟干什么呢?如果我们的人生是一段漫长的海上旅程,而“幸福”就是最终的目的地的话,这本书就是从一个到达者的角度为你画出的航线,引领你的生命之舟驶向你终其一生追求的目标。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本书的文风分为两种,一种感性,重流畅,一种逻辑,重思辨。这一分别源于两种写作状态:一种是在深深觉知的当下,先录下声音之后打出文字,“静合悦美”的描述等就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为了让喜欢思考的读者,甚至是那些对心灵成长的文字有些排斥的人明白本书写作的依据,引经据典的多属此类,此种界分目的只有一个——唤醒属于你的智慧和幸福。此外,开启智慧和幸福与保护我们的家园和地球的环境有关系。2009年8月,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来京,我们有过短暂的会面,同为IVLP成员的托尼·布莱尔先生根据科学数据指出,人们在未来的3年内如何做,将决定我们居住的地球和所有人类历史的未来,换句话说,如果人们无所作为,在1000多天之后,即便人们再幡然悔悟,愿意全力以赴保护地球、爱护环境,也将万分艰维。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应该明白地球和自己的关系,他人和自己的关系,这将可以让我们的世界渡过难关,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这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最后要说的是,指向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要获得至善的幸福,请不必过多思考本书的内容,这本书不是用脑读的,用心感受就好,看过忘掉,更好。手指者,手纸而已。过了扔掉,用了放下。第一部分 开启的体验:幸福是什么? 问题的解决是否在问题之外?我们能不能放开双手,不去晃动,让烦恼静静地沉淀?我们能不能放慢脚步,不再焦虑,让幸福从容跟上?甚至我们在寻求灵性成长,追求“完全”接纳——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搅拌呢?接纳自己的不完全是不是才是真的放下呢?如何才能让一杯混浊的水变清?答案是,停止搅拌,让它慢慢沉淀。问题的解决不在问题之外,而是在我们自己那里。何不放开双手,让烦恼翩翩落下?何不放慢脚步,让幸福从容跟上?解脱是相对于问题而言的,我们总是地不断在解决问题——却发现问题总是接二连三地出现: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就像一杯水,好不容易快要清澈了,又一阵晃动。烦恼让我们再次混浊——这样的人生的确很无奈。但是,问一下,究竟是什么人——总来晃这杯总也不清澈的水呢?会不会是我们自己?我们能不能放开双手,不去晃动,让烦恼静静地沉淀?我们能不能放慢脚步,不再焦虑,让幸福从容跟上?甚至我们在寻求灵性成长,追求“完全”接纳——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搅拌呢?接纳自己的不完全是不是才是真的放下呢?第一部分 开启的体验:幸福是什么? 唯有心静如水,才能看清水底所有问题被解决之后的状态,我们称之为“真自由,大自在”——这个自由是回归原先自由的结构。人们刚出生的时候是完全自在的状态,婴儿的眼睛是清澈的。但是随之不断被告知有问题,比如说,要好好睡觉,好好吃饭,好好学习,好好挣钱。当这些思想产生的问题不断出现的时候,自由就不可能存在了。所谓的自由是一种无边无际的状态,而所有的思想由于其来源都是“有限的”——不管是语言还是语言表达的思想,以及思想背后的知识,或者是规律,都是有限的——正因为如此,所有这些有限的思想是不可能有真自由的。自由是回归到原有的结构——其实是没有结构。当前思想当中的结构是不可能有真自由的,那么,这个结构该怎样回归呢?你只需扒开炉火上的灰烬,寻找内在的生命之火——这是种比喻,只有把所有看到的,思考到的东西都放下,才能够拥有真正的自由。放下不是不去做,而是不抗拒,不渴望自由,不渴望我们回归如如本相,我们才能有机会真正成为如如本相。一个真正自由的人还会说,我渴望自由吗?如同一个真理可能会说,我渴望自己是真理吗?因为问题会接连出现,所以对付问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彻底放下。当这些问题被彻底放下的时候,其实问题已经被“解决”了——不过,不是思想内所认为的解决,而是觉知后意识到的“解决”——我们是用“问题不必被解决的方式,解决了这些问题”——注意,这里说的解决不是“无为”而是“无为处有所为”,清楚去做该做的事情而已。我们会问,有可能这么自由吗?没错,是可以这么自由的,不是摆脱某一个问题的束缚,而是摆脱所有问题的束缚,彻底的空寂。其实古往今来所有的人都面对着这样一种挑战:人有烦恼,烦恼其实是问题带来的负面情绪。在有烦恼的情况下,人有没有可能解开一切烦恼?很难。但是,所有问题有没有同时被解决的方法?答案是有的,不只是亚历山大大帝所说的“这一切都会过去”。这仅仅是减轻了烦恼,仅限于思考当中,其实这一切从来不必过去,这一切永远都与我们同在,拥有一颗自由的心,才能产生爱的行动,这种行动就是爱,就是在一起。我们不会想去伤害什么,因为所有我们伤害的都是我们自己,我们也自然不会抱怨什么,因为抱怨的也是我们自己——这才是爱,彻底的爱。“爱人如己”,“天下为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是从此而来。我们明确了产生烦恼的原因是把自我与他者区别对待的“分别心”——分别心产生问题,问题一定有其本质的意义,问题就是我们已知一部分条件但不能直接达到一种结果,这中间因为有鸿沟,有断裂感,所以产生了问题。其实所有的问题都产生于“需要”未知的答案,或者是未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这个需要,既带来了时间,也带来了界分,而这种分别心是所有烦恼的根源。所有的烦恼最终的解决方法,是放下。烦恼不解决又能如何?包括开启本身,我不开启又能如何?然后我们带着这种“不解决又能如何”的心态,才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水至清,才能看得到水下的顽石,水是浑的,怎么看得到?但是,带着要找顽石的心,不断搅拌,水会越来越浑的。我们想想,自己纠结的时候是不是这样?找到顽石其实不是目的,我们如何去做,远远比我们做的具体是什么重要,因为开启之后,我们只关心在当下是不是完全体验到了那种至善至美,静合悦美的生命,如果我们体验到了彻底开启的美好,我们发现所有的问题都在这个过程中消失了,或者根本不是问题了。我们该吃饭时便吃饭,该睡觉时便睡觉,行好事,做好梦。没有失眠,没有忧虑,没有纠结,没有抑郁,清澈透明,我们不需要刻意做什么。禅宗有一句形容开悟之后常用的话:“山是山,水是水。”在你迷茫中,山是山,水是水。在你醒悟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其实该解决什么问题还去解决什么问题,饿了吃,困了睡,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我们心里坦荡多了,所以自然会行好事,做好梦。第一部分 开启的体验:幸福是什么? 放开双手,让烦恼落下想看清楚是什么让水变浑?首先要停止搅拌,让水静下来变清。怎样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看清楚问题。有时间跨度含义的词汇会带来思考,带来问题,带来情绪,很多词汇都可以说有时间跨度,比如说——知道——那是需要由不知道变成知道的,告诉别人已知的状态,包括开启、认识、觉察、觉知,这些词汇都在开启当中要被放下,彻底放下,连“放下”这个词都有时间跨度,这些词都是虚妄的。比如说,“我想知道我自己是谁,我必须认识自己的存在是谁。”那么,这句话就包括了这样的真实内容:“什么是那个在说我必须认识自己的存在的呢?”问题就变得很复杂了,除了他自己以外他还能认识什么,观察者就是所观之物,比如做梦的那个人,他的梦其实就是他自己,他用他自己的梦去觉察他自己在做梦,这是很荒谬的。这也会让我们陷入一个自我循环,这一类词汇包括“经验”、“分析”、“认知”,所以当我们开启的时候我们知道放下这些词是有问题的,因为发生之前是不知道,发生之后是觉察,其实这些觉察都让我们远离了生命原先如来的本性。我们希望一杯水变清,看清楚是什么让水变浑——那就不要去搅拌,然后才能辨认沉淀物是什么。所以,“寻找”本身就是问题,找的过程会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不找不代表不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之前先要看清楚问题,这恰恰需要我们放下问题,就是这样。第一部分 开启的体验:幸福是什么? 放慢脚步,让幸福跟上清晨,我在树下的长椅上看书,两个岁数相差无几的小孩在旁边快活地玩跷跷板。他们面对面坐着,其中一个孩子很聪明,他一只手把身体向后撑着,重心靠后,另外一个小男孩自然就被悬在了空中。尽管他们体重相差无几,但是由于高处的小男孩双手紧紧抓着跷跷板内侧的扶手,所以身体的重心没有像他所希望的那样靠后,高处的他一直悬在空中,但他不甘心,另一端,在低处的小孩很得意。高处的小孩喊我:“叔叔,叔叔,我该怎么办啊?”我说:“你相信我吗?”“嗯。”他点点头。我说。“把手放开,往后倒,就能下来了。”他摇了摇头,他不敢,或许他知道往后去是对的,但是他不敢放手,于是他试着尽量地往后移了移,但是由于手没有放开,没有多大效果,仍悬在空中。他又看了看我,我一直在微笑,又朝他点了下头,他迟疑了一下,慢慢地,放开了手,我说,“看,没什么问题是吗?好,坐直,往后倒。”果然,随着他放开手,向后坐直,他很快就安全回到了地面——他安全地把手张开,打开,放开,当他回到地面的时候,脸上流露出来的笑容很灿烂,如那晨起的朝阳。手放开一点都不难,不要害怕,在思维纠结的地方——放开吧。放开并不是舍弃,而是真正拥有。第二部分 开启:随时随地 第二部分 引言如果不能放下,就放慢。戒掉一个坏习惯:人们总是想,我有一个缺点,或者坏习惯,我要去抗拒它,戒掉它。要怎么办呢?比方说戒烟,知道吸烟对身体不好,于是产生了戒烟的念头,这样就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现在知道抽烟不好,然后产生了第二个问题,我要戒烟,戒除先前我们不想有的习惯。而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会带来新的问题,那么这个恶性循环就开始了,先是我们想戒,随后惯性告诉我们如果实在戒不了,能不能不戒?另一个声音又说我们必须要戒。这种矛盾的结果实际上增强了我们抽烟的惯性,很多人在戒烟的过程当中,发现吸烟量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不是吗?其实,“反对”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实际上是对已有习性的一种增强。烟是“戒”不掉的,真正的戒掉是我们把烟和吸烟这件事情在意识中淡化。怎么讲?任何一个抗拒都将会带来新的习惯,而这种新的习惯其实和我们旧有的习惯是一模一样的,它都是一种助长。个人戒烟如此,对于一个集体来说,反恐怖主义,反战,反对浪费,反对危害环境,这些都会产生一种对抗性。不信吗?我们没有发现这些应该反对的东西被“反对”本身增强了吗?谈到这里——已经涉及创造体验的部分了,其实体验的本身也是一种创造,而反对一种东西,得到的结果是反而使其牢牢抓住我们。不信的话,我们可以试着反对一个孩子迷恋网游,反对一个青少年的叛逆,反对一个心上人对自己的不在意,反对老板总不重视我们,反对周围的人不尊重我们。我们会发现,发生了什么呢?我们反对的事情有所减少还是增加?不信吗?试着去体会,我们“不要”想眼前这页书背后“贴着一张巴掌大小的黄色正方形的纸”,我们“不要”体验面前的桌子上有一个红色的小橡胶圆球——在这样说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体会到了?是不是意识到了我所说的“纸片和球”?即便是已经强调“不要”。因为这种反抗的存在,是依赖于吸烟存在而存在的,还有浪费存在,有战争存在,有恐怖分子存在,所以当一方面越强大,它也映衬了对方更强大,这是一个相依相生的关系,所以“反对”是另外一种意识的“增强”,而且效率非常高——尽管我们本心并不想这样。有的人明明知道用手抓脸上的痤疮不好,但是手就是不自觉地去抠脸,有的人已经看见地上很干净但还要反复地擦,有的人知道门已经锁了但还是不放心,一遍又一遍去尝试——实际上,所有我们力图想戒掉的东西都会越来越抓牢我们,包括抑郁症和所谓的精神疾病,其实很多心理疾病无足轻重——如果患者这么看就已经不治而愈了。那么回到戒瘾——应该怎么办?如果能停,就停下来,如果不能停,就慢下来,不管怎么样,都没关系——当你已经记住了“没关系”,或者有时刻意去强化那个瘾——就是在瘾已经让自己满足的情况下继续强化去做,到一定程度之后,反而慢慢就会好了——我们会发现还有更有价值的事情需要去做。不妨试一试,从我所提示到的人来看,这种逆行的方法反而效果很好。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更容易被理解的事情是:放慢。一旦我们观察到自己要进行某个活动,保持觉知,不要去在意它,静静地放慢,比如抽烟,我们可以慢慢地细细觉察我们抽烟的每个动作,去觉察它,不是要去戒,我们只是在那里“用心”抽烟,让我们自己放慢速度。当这个阶段发展到手中有烟可以尝试不用点的时候,做同样缓慢的动作,最后试着手中没有烟,做类似的动作。慢慢就放下了。试试看,看看戒烟效果会不会更好,只需要缓慢地继续抽烟,然后我们内心会得出一个自然而然的解决方法。那么,是不是说,我要戒掉一个坏习惯,就是我什么都不去做,任由它发生呢?需要注意两点:彻底对自己放心,并且,让自己静下来,慢下来。因为觉知的我们会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对自己放心——学会对自己放心,所有的精神类症状都会一扫而空——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时间,时间会治愈一切。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获得觉知的智慧,学会去观察自己要做的任何事情,包括我们称之为的坏习惯,在过程中去觉知它们,我们就会有一个觉醒的智慧产生,而这个智慧一旦产生之后,所有的这些习惯、缺点、优点都变得微不足道了,自然就被“克服”了,因为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去“克服”它——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瘾”,除非我们在“克服”它。相反,如果我们没有这种智慧,我们就会发现,先是有一种东西存在,然后去克服它,这逐渐成为我们的习惯。这种习惯来源于一种成就感,有的人习惯于解决问题,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他先创造一种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由此获得成就感。自我实现或者说“超越自己”的说法都是来源于此,注意,这些都没有什么不对——前提是既然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就不该感到烦恼。如果感到烦恼,是否不对了呢?注意,快乐感也好,成就感也好,具有边际效益递减的性质,我们今天吃这样一盘佳肴很快乐,明天、后天连续吃一个星期之后,就会厌恶它;今年我们在公司拥有这样一个位置,明年发现需要有更高的位置,因为现在这个位置已经满足不了我们的欲望,于是我们就会不断地去要求。最终只有一个结果,无论是快乐还是成就,最终都是失落,我们不会获得持久的幸福感,而只有我们把这些东西都放下,不管它是什么样的习惯,还是我们所谓的成就感,快乐感,都暂且放下——腾出空间来,我们就会收获持久的幸福和美满的当下。然后会发生什么?你以为是离开工作?不,只是放下,仍然拥有。所有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变成了一种形式,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成就没有离开我们,但是也没有像以前那样主宰我们,而是被我们所主宰,这是值得一试的。不是吗?所以,如果不能放开,那就放慢,让幸福跟上。第二部分 开启:随时随地 不悟之觉我们总说,祝你“永远幸福”,这个“永远”包含“现在”吗?不包括?那“永远幸福”和现在的你何干?包括?那么,如果永远“包含”现在,是否还有现在之外的“永远”存在呢?请你告诉我,不在现在的“永远”在哪里?体验不到,对吗?永远只在现在,此时此刻。让我们换种方式吧,“祝你现在幸福。”我们常说的“当下”,经常被描述为“现在”,“此地这时”,可以有很多含义——这样的概念容易让正在觉悟的人,或正在追求当下的人混淆,他们可能反问“我怎么不在现在了?”“我怎么不是全心全意在当下这里呢?”——那么当下到底是什么呢?——“此地此时我所是”,如果你的整体意识不存在于此时此刻,自然就不在当下。“我所是”是什么意思?和儿子在一起,就好好做一个父亲当做的事情;和母亲在一起,就好好做儿子当做的事;吃饭的时候,用心吃饭;睡觉的时候,全身心睡好觉。如果在体验开启,就做一个开启者应体验的事。这一点,对于没有经过彻悟的人更适用,当全然在当下的时候,即便没有开启,也不要紧,也能让生命焕发前所未有的幸福光芒和灵动轻松的光彩。但是有人说:“没关系,我就这样混日子,什么当下不当下啊!”——不在当下也没关系,只不过,不在当下,生命就是虚空,你的意识和“日子”没有任何关系——会不会在将来离前才后悔“自己从来没有投入活过”?那么如何判断在当下呢?这里给出了一些简单的判断方法,而且也给出了简单的操作方法,通过一些真实的经历,让我们明白:每一缕阳光都该照耀到新生命,因为我们看到的世界从来不是直播,所有我们感知的都是过去,只有当下自己的全部意识时是全然真实的现在。第二部分 开启:随时随地 倾听自己的生命之音有人问我,既然你说有“不得之爱”,那有没有“不悟之觉”?——换句话说,“彻悟我仍然觉得太难了,需要一点勇气,我有点怕怕的,那么,可不可以带着觉悟的状态——在没有彻底开启的生活中获取幸福呢?”当然,尽管在这样的情况下创造力会受限,但是感知的美好一样可以存在。我们随时带着“我所见的都与爱我有关”的心去处理任何事。仅此就够了,足以消解掉很多烦恼,保持清澈透明的心态去处理任何事情。什么叫“爱我”——开启教练遵循一条原则:“任何经历都有正面的意义。”发现所有经历中正面的价值,就会发现生活的“爱”和美好。比如我们都觉得感冒是坏事,其实“得病”的正面价值是提醒你的抵抗力在下降,需要自己放松、休息一下。对自己好一些,不要太辛苦了。第二部分 开启:随时随地 全然在当下:即便不开启我家里有一个花兔拉拉铃,其实是一个需要上足发条的音乐盒,上足发条之后松开,就会听到优美安静的音乐缓缓奏来,如同叮咚作响的泉水流淌在心间。但是,如果不上发条,这样的一个玩具和其他不能唱歌的玩具,看上去没有任何不同,它就只能呆呆地挂在那里,落满灰尘。每个人其实就像一个八音盒——关键是我们自己愿意不愿意给自己上满发条?生命的音乐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们,只不过我们一直以为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木制小玩具,什么特别之处也没有——在这个世界上被生产出来,不知道将来又被扔回到哪里去。其实,我们有无限美丽的生命,可以发出世界上最动听的天籁之音,我们只需拧动钥匙,上满发条,生命的音乐就会从身体里自然流淌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