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如果这是宋史-6

作者:高天流云 字数:29545 更新:2023-10-09 20:17:07

(536)  官方说法,赵受益的妈妈姓刘,叫刘娥,当时的身份是“修仪”。按说这身份可实在太低,她上面还有修容、充媛、婉容、婉仪、顺容、贵仪等等,而这还没到“妃”的级别。但是她的岁数却相当地不小了,和赵恒很般配,己经40虚岁。  人老珠黄、天近黄昏,却突然间生出了帝国的继承人,可真是不容易!但参考一下她的生平,就会知道这不算什么,她的命运就是一个让人惊叹,且不可复制的奇迹。客观地说,翻阅整个中国历史,从没有任何一个女人的起点像她这样低,而达到的高度却又是那样的极限。  再次对比一下吕雉和武则天。吕雉是大户人家的女儿,父亲过生日,当地的官僚全来祝寿;武曌更不用说,她父亲武士彟是唐朝的开国元勋,生母杨氏是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的女儿,这是多么显赫的门第,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天之骄女。  可我们的刘娥,却只是四川成都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女,生活所迫,在10几岁就嫁给了当地一个叫龚美的银匠作妻子。每天龚美走街串巷打造银器,刘娥就摇着拨浪鼓招徕顾客,完全是生活在饥饿线上的小市民,像蝼蚁一样朝不保夕。  她命运的转机正是因为穷困。龚美的生意不好做,决定到北方去碰碰运气。他本想扔下刘娥不管的,可刘娥却微微一笑:“我和你同去,还不知谁帮着谁。”于是这一路之上,刘娥摇鼓卖唱,勉强度日,和丈夫千山万水走进了宋朝的国都开封城。  却不料天子脚下,万物皆备,一个在边远山区都混不下去的手艺人,凭什么在这里立足生根?穷极无聊,龚美做了一个让人没法评说的决定――卖掉刘娥。  能鄙视他无耻、薄幸,一个男人居然想到了卖老婆度日?还是赞同他该放手时就放手,没法养活女人就让她再走一家去享福?人生有太多没法说清的东西了,可这竟然暗合了一位贵人的心愿。  命运之轮开始旋转,就像《易经》所说的“否极泰来”,刘娥终于迎来了生命中的曙光,开始了她的传奇人生。(537)  当时的襄亲王赵恒,和所有北方的少年一样,梦想着南国佳丽,他尤其认为四川的女孩儿才最理想。因为她们“多材慧”,既善解人意,又能当家理财。  历史证明,他说得是多么的对啊,刘娥真的就是这样的人。回到当时,龚美真的把她卖了,买家是一位姓张的襄王府的给事。此人眼光独到,立即上交给赵恒。天知道是什么样的缘分,刘娥和这位亲王出身截然不同,受教育的程度天差地远,可两人居然一见钟情,非常投缘。  但刘娥转瞬就掉进了冬天。她招人嫉恨了,不是赵恒的妻妾们,第一个跳出来的是赵恒的奶娘。这位老太太要做就做到绝,把这事儿捅到了赵恒老爸赵光义那里去,说赵恒不务正业,而且连身体都被这个四川妹给搞坏了……  赵老爸大怒,勒令赵恒立即把刘娥赶出王府,永远不许往来。结果刘娥只能黯然出府,悄悄地躲进了那位张给事的家里。而张给事为了避嫌,从那天起就吃住都在襄王府里,再不回家。从此刘娥因祸得福,无论在与赵恒的爱恋关系上,还是在个人的学识修养上,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说恋爱,得不到的才是好的,有距离才有美感。赵恒每天要偷偷的才能遛到刘娥的身边,而且还要时刻提防,晚来早走,那是怎样的急迫和私密感的愉悦?  说学识,张给事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张旻,纵横沙场,与辽军血战,也是位文武双全的好男儿。他家里藏书相当不少,刘娥每天畅游书海,不仅学会了吟诗作对,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成了行家里手。  美貌加学识,外加从底层社会里挣扎过来的苦难经历,让她面面俱到,成了日后那个既能上得庙堂,更能了解厨房的全能高手,没人能骗得了她!可就算是这样,她身上都有两个没法弥补的致命伤。  第一,出身;第二,不生养。  (538)  关于第一,可真是没办法。从古到今,就算是叫化子成亲,都要讲究一下你是在北京要饭的,我是在上海要饭的,然后双方才会互相认可,不错,可以组成一个家庭。  何况是皇帝的老婆。  赵恒是真爱她,多少年来不止一次的伪造档案,要合法的提升她的地位。说她家原籍太原,父祖两辈都是五代时的高级将领,是战乱把她游离失所到四川去的。可谁信呢?她从一个见不得光的侍妾,到美人、修仪等嫔妃职位,都是一步一个争执,一提一个对头的挺上来的。就连当年的“圣相”都对她嗤之以鼻,其他那些个修养差些的官儿们,简直就是冷嘲热讽,让她下不来台。  这些在稍后的时光里再具体说明。  说第二,就更加没办法了。有荐于赵恒曾经有过5个儿子,所以他的身体一定是很健康的。问题出在刘娥自己的身上。  这可真是悲哀,女人的肚子不争气,就算是现代,也一样是婚姻以及身份的天敌。时光一天天的流逝,刘娥在一天天地变老,希望渺茫了,可是真正强悍的人生永远都没有“不可能”这三个字。这不孩子真的生出来了吗?  虽然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孩子他妈”,还另有讲究……可刘娥就是有这样的能耐,人人都知道,却谁也不敢说。看看后宫里都还有些谁吧,至少有三位在出身和地位上远远高于她,但都由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被她拿下。  1,杜氏;2,沈氏;3,杨氏。  先说杜氏,这位女士是自作虐、不可活。她本是宋朝第一太后,赵匡胤老妈杜夫人的娘家人。生来高高在上,谁都不在话下。具体的表现就是连赵恒的面子都不给。话说赵恒在祭泰山前,曾经正式下诏提倡节俭,皇宫里的具体要求就是谁也不许穿销金衣服。  人人遵守,杜氏不干,她不仅穿了,还穿到了迎接赵恒祭泰山回京的欢迎大会上。众目睽睽,赵恒勃然大怒,去出家吧,当个女道士,从此永远不想再见到你!   2,沈氏,这是前宰相沈义伦的女儿,名门高第,真正的千金小姐;3,杨氏,这是刘娥的老乡,也是四川人。她的父祖两辈倒真的都是武官,就算级别不高,也都有据可查。但这又有什么用呢?人是一种特殊的动物,走进了一个新群体,就开始自然分层。  你是不是人上人,与你最初进入时的排名没有关系。仿佛没有道理可讲,总有些不起眼的小东西才成了最后的大赢家。可到底是因为了什么呢?仔细地查吧,或许只是他(她)说话办事时的神态、语气让你没法拒绝,或许更微妙,有些人天生就能支使别人去干活儿……而遗憾的是,更多数的人,总是听从别人的意见去做工。哪怕只是出于一种“不忍心拒绝”的心态。  猜一猜,你还有刘娥都是哪一种呢?(539)  时间进入公元1010年,宋大中祥符三年。宋真宗赵恒决定玩个狠的,要把封禅、拜神等事情做大、做强,更要做精、做细,更要做到非常的不厚道――也就是说超越所有的前人,让秦皇、汉武外加唐朝的各位姓李的老大一起晕倒。  具体的步骤分两步,第一步在本年度马上实施,目标是先消灭汉武帝刘彻,让他的纪录作古。这就要提到一个拜神的特殊名目――祭汾阴。  汾阴,地名,是现在山西省荣河县北九里,那里有汾阴故城。祭汾阴其实就是与祭天的“封禅”礼相对应的“禅地”礼。前面己经说过,赵恒在泰山封禅的第二天,就到社首山祭了地。可汾阴县与“祭地”的关系实在太密切,要正宗只有它。  因为汉武帝在那里得过到一只宝鼎,建了后土祠,并且亲往祭祀。从此就成了惯例。闲话少说,宋朝立即全国总动员,形势和过程参照上次的泰山祭天,马上开始。  7月,河中府的官紧急上报,他那儿有1290个各界人士,包括和尚道士,集体联名递上状子,请求皇上亲自祭祀后土。9月初,变本加厉,河中府全体出动,文武官员外加平民百姓一共3万多人浩浩荡荡进了开封城,再次恳请陛下亲自去祭汾阴。  赵恒同意,他决定在明年的春天,大地复苏时节御驾亲征……啊,不,是御驾亲祭到汾阴去祭后土。那么在这漫长的小半年的时光里,还要有什么准备呢?  那就是汉武帝的噩梦了。教化昌明,时代进步,一只宝鼎又算得了什么?宋朝的祥瑞版本会图文并茂、追根溯源、有情节有故事、有实效有预谋的。  当年的11月,这次的祀汾阴经度制置使陈尧叟有了发现,河中府百姓巨沼报告,他家有一样东西要交给皇帝。那是他的五世祖世诚在唐德宗时做的一个梦。梦里也是一位神仙出现,对他说:“中条山苍陵谷里某块大石头,你马上去剖开。里边有黄金封护的‘灵宝真文’,善自保藏,等将来天书降临时,用它与天书相互参照。”  巨诚真的去砍石头了,也真的找到了黄金……其后近200余年间,战争就没停过,可巨家平安无恙,这分明是真文灵验无比。现在把它献出来,好让皇帝用它来和天书共同对照。  接下来的事,就是真文进京、赵恒出城,在第二年的3月24日到汾阴举行了祭地大典,再于5月6日回到京城。再往后,就轮到了唐朝的天子们变成了小巫,纪录就是用来打破的。李世民的把戏也不在话下。  (540)  想当年,李世民出于种种考虑,把自己陇西李家的各位老祖宗李信、李广、李陵等超级战将的祖先群落上面,又盖了一位中国文明史上最高深莫测的“先先祖”――太上老君李耳。  这样的好处多多,至少他的稍带“杂胡”血系的血统里,汉家的程度就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变得金光耀眼神圣漂亮了。可是这样的事怎能让唐朝专美?戏法人人会变,且看宋朝不同。  公元1012年,宋大中祥符五年的10月25日那天夜里,赵恒再次做梦了。他又梦见了那位“天书降”时来预告的神仙哥了。这次神仙转达的上天的命令是――现己派你的祖先赵玄朗即日下凡与你相见,你要像唐朝崇奉玄元皇帝(李耳)那样来崇拜他。  第二天晚上,神仙继续传话,这次是赵玄朗本人在说――俺要一个坐西朝东的座位,另外再斜着点摆放6个座位。  赵恒一听大喜,很明显,老祖宗在天上混得很开,至少是七个人一起下凡,太棒了!(为什么是七?七仙女?)于是他在皇宫内的延恩殿开设了道场。  11月10日凌晨,激动人心的一刻终于出现,神仙活生生地下凡了―――!!!就见东南方金光耀眼,道场内异香弥漫,神仙的仪仗队从天而降,赵玄朗先生的装扮就像元始天尊一样……祖孙见面,亲热非常,赵恒被赐坐,与神仙们畅谈人生,好一会儿,神仙们才腾空而去。  天大亮了,赵恒把这一切生动详细地讲解给匆忙赶到的宰相、枢密,以及各位有职使的大太监们。于是大家一起舞拜称颂,这是自有人类以来,都没有过的天大幸事啊。陛下,您真的是洪福齐天,智勇双全,联想丰富,实在操蛋……当然这也不是您的错,谁让您竟然是神仙的种子呢?  接下来就是全国联欢,人人有奖,包括监狱里的囚犯。宋朝的官员们更加是工资上涨,待遇加倍,而且连普通老百姓都得到了实惠,他们的农业税被大幅度减免。  好了,到此稍微做一下总结。对比一下唐、宋,谁高谁低己经一目了然。同样都是皇帝,同样都是老祖宗,唐朝的“玄元皇帝”就算再高大,可谁都知道那是等同于强暴老君,人家李耳没有亲口答应!  可宋朝就不同了,谁能亲眼目睹自己远古时的祖先呢?并且还喝茶聊天,一谈就是整个大早晨?并且更重要的是,“赵玄朗”在谈话中透露了一个超级震撼的消息,那就是赵家的出身要比李家高大一万倍!  “赵玄朗”曾三次下凡,最近的一次在五代后唐(就是这次生了赵家人),最早的一次是人皇九人中的一个,是所有赵姓人的共同祖先;而第二次就神圣无比,因为他那时竟然是轩辕皇帝,也就是黄帝!那是九洲万民,连同匈奴、鲜卑等异族都一体认同的共主先人!  震晕了,彻底震晕了……这下子己经没有任何牌位能再超过赵恒,真正的空前绝后,再无来者,除非还有谁敢宣称他的直系祖宗就是最原始的生命体盘古。  至此造神行动是不是可以圆满结束了?不,如果这就完了,宋朝那么大的文化名声就颜面无存了。事情还要做得更完美,更贴切,要把宋朝前两代的君主都拉进来,让他们曾经发生过的往事也都自然流畅地归纳到神异事件里,那才叫大功告成。(541)  话说宋朝大内库房的最深处,珍而重之地存放着一块不起眼的黑石头。但是它的待遇却要比最珍贵的宝石都要隆重,因为它的非凡意义,  它来自公元982年,宋太平兴国七年,也就是赵光义做皇帝的时候。由一个舒州怀宁县的普通百姓叫柯萼的人进贡京城。据他说,是他闭门家中坐,突然和尚找上门,约他进万岁山取宝。进山后,在一棵古松下他挖出了这块黑石头,上面有字:“志公记:吾观四五朝后,次丙子年,赵号二十一帝,敬蘸潜山九天司命真君,社稷永安。”  然后该和尚突然平空消失。  赵光义一见大喜。“志公”,这是南北朝时的一位传奇僧人,预言极准,基本上百发百中。他竟然在数百年前就预言了宋朝会有21个皇帝,这是多么大的惊喜。于是他命令舒州建司命真君祠,命名为“灵仙观”。然后收藏这块黑石头,等到有一天宋朝只有 18个皇帝时,好去阴间找志公算帐……  但是这就留下了一处疏漏,或者说是硬伤,因为石头上所写的“九天司命真君”是谁啊?没说清楚,可还得“敬蘸”呢,该办的事不办,小心老天爷会反悔的!  于是无所不能的赵恒把前因后果有机结合,来了个灵异事件大拼盘。但是仍然别急,其中还要再加进去一个重要的“作料”――神汉“大将军”王中正,才算功德圆满,色香俱全。  王中正,平民,本名王捷,生在福建汀洲长汀县。年青时经商在江西南康军星子县(今属江西省)遇到了一个姓赵的道士。教他烧汞炼金、秘制草药的异术。临别时给他一把带环的宝剑以及一个盛有文书的宝盒,要他交给当朝皇帝。  之所王捷的人生就变成了上访――皇帝不见客――闹事――被发配充军――逃跑、再去京城――再被抓(这回狠,要砍头了)――突遇贵人的疯狂历程。  (542)  贵人名叫谢德权,通过他以及大太监刘承硅,王捷才找到了门路去见赵恒――敲登闻鼓。从此逃犯王捷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州级参军王中正。  不知道那本宝盒里的文书究竟写了什么,他平步青云,一路直上,最后的官职竟然达到了右神武大将军、康州团练使,与杨延昭等边关宿将同级。并且在公元1016年他死的时候,追赠他为“节度使”,并在景灵宫里为他塑像,这更是那些傻大兵们做梦都得不到的殊荣!  这都与那个教他“道术”的那个人有关――该道士姓赵……以上两大传说结合,再加上赵恒前几天做的梦,就让赵玄朗与赵道士还有那块疯狂的黑石头联系到了一起。赵道士就变成了赵玄朗,赵玄朗就变成了“九天司命真君”,黑石头也有了正规的官名,叫“神告帝统石”。  如何,系统完整慎密,前后衔接顺畅,让宋朝的神授血统从此有理论有依据,可以说在历朝历代的造神运动中立于不败之地。但这仍然只是个开头。  重头戏在半年之后上演,公元1013年的11月6日,宋大中祥符六年十月十一日,伟大的从所未见的超级烧钱的玉清昭应宫终于建成了。此宫在存留人间的有限日子里,被宋人心情复杂的讴歌,其中亲眼见过它的人曾这样写到――“……宫宏大瑰丽,不可名似。远而望之,但见碧瓦凌空,耸耀京国。每曦光上浮,翠彩照射,则不可正视。其中诸天殿外,二十八宿亦各一殿。梗楠杞梓,搜穷山谷,璇题金榜,不能殚纪……冠古今之壮丽矣!”  有没有夸大?不好说,但时代进步了,工艺在发展,秦朝的阿房宫、汉朝的建章宫在起步上就相形见拙,而且玉清昭应宫在建造中穷奢极侈,只要稍微有一点点的不完美处,就会把整座己经建好的房子全部拆毁重来,丝毫不肯妥协,这是怎样的施工质量。  而且全国一盘棋,它只不过是个装东西的盒子而已。时间拿捏得极其准确,这边房子盖好,另一边建安军(今江苏仪征)也把玉皇、圣祖、宋太祖、宋太宗的铜像铸好,赵恒命令丁谓、李宗谔等人用四条大船把铜像运抵京城,良辰吉日,举国欢庆,恭迎四位神仙进驻新家……  以上就是继“天书降”之后的“圣祖临”的全景实录回放,应该说从计划到实施都非常的完美了吧?但是打住,没有最好只是更好,以上行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还只是个学前班。  因为你只实践了,还没有总结,必须得要升华一些,再来些形而上的,才能算是够品味够档次。(543)  到最后,这些都要融入到宗教之中去。这是个奇异又温暖的大家庭,就算是现代人,一样都需要它的心灵抚慰。  首当其冲是道教。这是有历史根源的,从唐朝起,道教就像是李氏的家庙一样受尊崇,别看着那时候各位大和尚玩了命的长途旅游,到印度留学,或者过海到倭国传经,那都是逼的。不这样,佛教根本没有发展的可能。  但是道教随着唐朝的覆没而衰落,讲究白日飞升、肉体成圣的道教,成功率实在是太低了。而佛教讲究肉体只是臭皮囊,要修炼心性,只要“开悟”就可以万事无忧,这是多么的平民化和可操作啊……所以在五代十一国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佛教反而大肆昌盛,把道教给比下去了。  到了宋朝初年,道教只能缩在四川和江西一小片地域,真切地面临了生存危机。可是别忙,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外来的和尚们就算再会念经,比如说想尽了各种方法,一定要和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拉上关系,硬说太祖陛下曾经在他们弟子开的菜园子里偷吃过大白菜都没用。  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二人都对和尚不感冒,这是不争的事实。  赵匡胤当年曾在佛像前问当时的名僧赞宁:“朕该拜吗?”似乎问得有些多余,在赵匡胤之前,中国有过无数的皇帝向佛像下拜,你算老几?敢说不拜?  但赞宁的回答却是:“如来是过去佛,您是现在佛。现在佛不拜过去佛。”  赵匡胤哈哈一笑,只是一揖了事。  算赞宁识像,就在不久前,宋朝大雨不止,赵匡胤曾经派人到龙门广化寺无畏三藏塔前对佛宣言――如果雨再不停,定拆此塔!  并且在他一次战胜回京时,全城百姓都出城迎接,一个叫辉文的和尚却置之不理,带着女人喝酒。赵匡胤勃然大怒,把辉文活生生打死,并且把一寺僧人都痛打一顿,然后发配流放。  这就是太祖陛下对和尚们的态度。可是世道变好之后,和尚们却对赵匡胤不爽了起来,因为佛教的祖训就是“沙门不拜王”。除了释迦牟尼之外,不敬任何世间人。一个小小的赵匡胤,真是狂妄的匹夫!  可是在紧接着的赵光义一朝,这些人却加倍的老实了起来。  (544)  赵光义是不轻易发火的,而且和蔼可亲,万事都有商量。于是当时有个和尚找到他,说希望为佛祖盖一宏大庙堂,落成之日,他愿焚身以报。  赵光义看看他,行,同意了,只是派了工程队干活儿的同时,吩咐负责人说:“记着,‘事了’才可回报。”然后开工、建成。建成之日,负责人在庙前点了一把大火,来,请你焚身!  该和尚吓傻了,超强的想象力也只想出了一句缓兵之计:“请让我回京城,到皇上面前再焚吧……”负责人理都不理,直接扔和尚进火炕,然后回京报告:“臣‘事己了’”。君臣相视一笑,各自默契于心。  但万能的和尚们不这么讲,他们能列出一连串的名单条目来证明宋太祖、太宗兄弟对佛教的重视和友善,比如说这些年造了多少庙、剃度了多少僧侣,比那个万恶的灭佛魔王柴荣强一万倍还不止,赵氏兄弟完全是佛祖转世,是佛教的亲人……可只要跟宋朝修的道观、整理的经书数量等一对比,立即就会知道当时的主流到底是哪一边。  尤其是到了赵恒的时候,他一边强调“儒、释、道”三教并行,不分厚薄,一方面却在“圣祖临”之后,在公元1013年8月28日,大中祥符六年七月十九日,亲自到毫州(今安徽毫县,相传老子诞生地)去祭奠道祖、玄元陛下,加尊号为“太君混元上德皇帝”。紧跟着再把天上的神仙来了个排排座,把老子的位置从最高等降了下来。  中国本地神仙系统的最强者变成了“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也就是玉皇大帝,这是中国历史第一次出现了这个名号。赵恒对于道教的贡献可以说是创造性的。  事情截止到这里,己经过去了整整近10年。一代新人己经悄然成长,而当年风华正茂的己经开始老化,一些人甚至己经死亡。澶渊之盟变得是久远以前的模糊记忆,新的历史时刻就要来临,这10年中,宋朝的政治、经济得国家大事也都有着复杂、精密的衍变。(545)  首先武将们的地位彻底沦陷,不必说普遍怎样,第一流战将们的命运就足以说明问题了。以石普和杨延昭为例。  石普倒霉了,在近10年的“神话”运动中,宋朝有很多反对的人,说出来的话尖锐刻薄,有些都等于当面骂赵恒。例子很多,以后专章列举,但赵恒都不在意。可要注意,那些人都是文官。轮到了石普,战功卓著的石将军只是说,陛下,少搞点宗教活动行不?那样每年能少开支近70万贯呢,这对国家多好……70万贯,要说石普还真是小家子气,他什么都不懂,搞一次封禅的费用是多少就会吓死他!何况这区区70万贯,直接让人想到了边关的军饷。  结果石普被抓了个小现行,以“私议天象”的罪名被判处死刑。但皇帝开恩了,没有真砍他,死的人是杨延昭。  六郎在边关病死了。对于他的死,表面上看没有什么特别的。古人寿短,他57岁了,似乎也该死了。但实际上,这是一场软谋杀。一个男人活着,需要心情和事业。而从澶渊大战开始,他就从来没顺心过,被彻底扼杀。  当时他己经反攻杀进辽境,不仅是野战争雄,还率部攻占了辽国的一座古城,史称“俘馘甚众”。可当时的澶州大本营却突然急令他回撤,不许再打辽国人。六郎只能服从,结果他回程时,正遇见从澶州签了和平协议退兵的辽军。  辽军正在发挥优良传统,在宋朝境内打最后一场草谷。六郎怒不可遏,他再不管什么军令(赵恒严令诸军不许攻击回程的契丹人),率部杀了过去,把辽人抢走的百姓、牲畜都重新夺了回来。可这能换得来什么呢?只有他死时,边关河朔等地百姓们自发送他棺柩回乡时的眼泪,以及此后近10年的朝廷严加管束……飞鸟己尽,良弓早藏,宋朝的武人们,你们的冬天到了,要看清楚自己的命运。  而在这一点,聪明的文官们早就看清楚了,残唐五代时委曲了百十多年的文官们己经不满足于锦衣玉食了,他们有更高的追求,其中就以聪明绝顶的王钦若王大人为代表。  (546)  权力是场游戏,王大人玩得很开心。请看他仅仅以一些轻松随意的语言,就把一个个政敌都搞倒搞昏的超强技术。  第一场,王钦若VS寇准。这己经是过去时了,相信大家都己经看到,寇准是怎样被轻飘飘的几句话,就抹杀了盖世的功勋,被踢出朝廷,到边远地区站岗的;  第二场,王钦若VS赵安仁。这就是与人斗其乐无穷了,因为前翰林学士,现参知政事赵安仁并没有什么得罪过王钦若的地方。何况一个是东府副宰相,一个是西府的枢密使,不搭界啊。但里面另有玄机。  话说有一天,赵恒春风得意地从后宫出来,直接到政事堂去找宰相,问题很老套――怎样才能让刘娥当皇后呢?很不巧,那天政事堂里静悄悄,首相王旦请病假了,只有赵安仁值班。  赵恒就问,赵爱卿,给朕想想,这事儿怎样操作?  赵安仁直接摇头,幸福的文人己经变成强硬的文人了。“刘氏出身卑微,恐怕不宜做皇后。”  赵恒很愤怒,但他没办法。于是只有起身走人,再走几步,到西府枢密院去找知心人。那边王钦若正在辛勤地办工。君臣见面,赵恒开始诉苦,把赵安仁怎样骂他老婆的话重说了一遍。就见王大人没什么反应,仍然轻飘飘地说:“陛下,那就问一下安仁兄,他认为谁当皇后比较好呢?”  赵恒好脾气,第二天果然就这么问了。奇怪的是赵安仁也真的是马上就回答:“陛下,德妃沈氏是前朝宰相沈义伦的后代,她做皇后是再合适也没有的了。”  赵恒想了想,觉得说得对,但更加郁闷了,难道刘娥就真的没有皇后命?他散步直到枢密院,把刚才的话再次复述给王钦若听。却看见王钦若笑了,很不经意似地说:“果然如此,陛下不说,我也知道他会这样。安仁兄以前是沈老宰相的门客嘛……”赵恒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好你个赵安仁,欺负我年青,不晓得你们的老关系?  当面欺君,罪无可赦!赵安仁就此被踢出政事堂,而且在领导的心目中形象全毁,终赵恒一朝,再也别想高升。(547)  这是西府的枢密压倒了东府的宰相,有点以下犯上。不过王大人的表演才刚刚开始,赵安仁不过是个副职,他连德高望重的首相王旦都敢欺负。  第三局,王钦若VS王旦。  话说在宋朝的史书中,王旦和宋真宗完全是一对言听计从,亲密无间的同志加战友。两人一起上前线,再一起去拜神,谁也没法离间他们的真挚友谊。  但王钦若能。  在公元1012年,宋大中祥符五年,王旦鉴于翰林学士李宗谔工作认真,业务出众,要把他提拔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报表都己经填好,就等着明天上朝时递交。但是被无事不知的王钦若知道了。事情就出在当天的夜里。  王爱卿是随时都可以见到皇帝陛下的,闲聊神功再次发动。陛下,跟您打个赌,李宗谔就要发财了,但实际上是王旦就要发财了,可真正的底蕴却是皇上您要丢钱了……超级绕口令让赵恒有点懵,王爱卿,你在搞什么搞?  很简单啊,王钦若就稍微解释了一下,说李宗谔欠了王旦很多钱,根本没法还,可王旦还急着用钱,怎么办?于是王旦就要利用职权升李宗谔的官,让他俸禄加倍,不就好还钱了吗?但说到底,吃亏的就是您了……  赵恒深深地呼吸,转身就去睡觉,养足了精神等待着第二天的早朝。结果当天上班,王旦真的就把那份升职报表给递上去了。  后果很严重,王旦的印象分被扣了些还不怕,因为分数实在是太高了,但李翰林的宰相梦就此搁浅,从此终老于翰林院。尤其可怕的是,空缺出来的那个参知政事的位置不能总空着,必须得给一个人上岗。就这样,好运气凭空而落,被原三司使丁谓得到了。  丁大人的由计相升入东、西二府的关键一步,就是这样的轻而易举。  这时总结一下,这件事对王钦若有什么好处呢?他恶搞王旦,毁了李宗谔,到底得到了什么?回顾历史,他什么也没得到,还是当他的枢密使,而丁谓也从来都不是他的人。这就暴露了他的最深层本质――小人。损人不利己,但只要别人难受他就高兴,为别人的痛苦而努力,是一件多么刺激兴奋的事啊!  不过这也把他自己引向了深渊,王八蛋都是招人恨的,有人早就对他手心发痒。  (548)  第四局,王钦若VS马知节。  马知节,字子元,北宋开国功臣马全义的儿子。7岁丧父,赵匡胤收入宫中养大,赐名“知节”。但此人是个硬汉,虽然有这样的背景,却完全靠自己的功勋升入宋朝的顶级官场。  18岁从军,一直转战边关,东北边的天雄军、定州、贝州;西北方的秦州、延州等地都有他战斗的遗迹,尤其以刚直、决不阿谀闻名。于是他差点死在了这一点上。  他跟着十全大太监王继恩入蜀平叛,结果老毛病发作,不买王继恩的帐。大太监就给了他个美差,带着300个老弱残兵去守彭州,可攻打彭州的起义军却有10 万人!这下子马知节就算是马超也没辙了,一天之中他的就兵死伤殆尽,自己一个人突围出城。这时王继恩的诡计得逞了,就等着他逃到大营,然后一刀砍掉了事。  可没承想马知节就近招来了援军,转身就杀回了彭州,不仅夺回了城,还把起义军杀伤大半。就这样他一步步迈进了大宋朝的权力中枢,直到这时成为王钦若的副手,枢密院副使。王钦若的所作所为他都看了眼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马知节的老毛病再次发作。  干掉王钦若!但是办法却实在不大好想……马知节想来想去,王钦若上有皇帝下有党羽,根本立于不败之地。怎么办呢?最后只有来个最狠的――同归于尽!  从此王钦若的倒霉日子来临,马知节就像他的影子,走到哪儿跟到哪儿,形影不离;又像是他的应声虫,你说什么就跟着聊什么,只不过意见完全相反。而且有理有据,那些君臣之间不能说、不好说、没法说的事情都从他的嘴里滔滔不绝地发射了出来……天哪,赵恒都忍不住发抖,这日子没法过了,赶快把这一切都结束!  公元1014年7月20,宋朝西府枢密院王钦若、陈尧叟、马知节这套班子被全体罢免,最聪明的人死在了最蛮横的办法之下,一点技术都没有,可王钦若就被扳倒了。(549)  王钦若倒台,人人拍手称快,不过更爽的还在后面,上台的人居然会是深得人心、永远都精彩新鲜的寇准!这真是让人兴奋,但稍微深想一下就会立即泄气。  王钦若另有新工作,去主修《道藏》了,在不久之后,这部《道藏》就将达到历朝历代前所未有的规模,为宋朝的文化事业以及后来“道君”皇帝的修行之路指出光明大道。并且眼下这工作就妙不可言,王钦若可以随时与皇帝就彼此都深深沉醉的道教神灵的各种奇异事件交换心得,感情更加深厚,知己更加知己。  这样的后果就是不久之后,王爱卿就会卷土重来,并且登峰造极,变得前所未有的辉煌显赫。但他现在得忍着,老对头寇准正在金光四射呢。  寇准是表里如一的,就算在落难之中,都是亢龙不悔的。他在陕州忍了这么多年,小的不说,有三件事就流传千古。  第一,虎落平阳被犬欺,寇准被死冤家辽国人给鄙视了。他在陕州知天雄军时,有辽国的使者路过,慕名来拜访这位名震北国的南朝宰相。照例吃喝,可席间该使者突然问:“寇公,您德高望重,为何不做宰相,到这穷乡僻壤来了?”  满座惊怒,这是明目张胆的嘲讽,专挑寇准的伤疤下手!众目睽睽之下,寇准哈哈一笑,“朝中无大事了,我大宋天下太平,只有这东北边的大门,要由我寇准来把守才放心!”  硬朗还击,以牙还牙,不过寇准的心却被严重地刺伤了,多年郁积的不平、愤懑变成了放浪和荒唐,才有了接下来的第二件事。  第二,寇准当皇帝了。  在一次过生日时,寇准突然穿出了一件新衣服,那是地地道道、既黄色且绣龙的皇帝制服――龙袍!而且他大摆筵席,广邀宾客,在所有人面前穿着龙袍簪花上马,四处炫耀……这样的消息立即就传进了开封京城。  真正的那位皇帝把宰相王旦叫来了,只问了五个字:“寇准乃反耶?”  还用再问吗?在任何时代,这不是谋反是什么?  (550)  王旦却不动声色,此时寇准的命运就在他一念之间,但历史有定论,他在仁厚的方面,要比当年的长者毕士安还要慈悲。  他静静地看完密奏,突然笑了:“寇准也一大把年纪了,还这样不知轻重。可笑可叹,臣立即写信,骂他一顿,要他谢罪。”  宰相的轻松感染了赵恒,是个笑话?那好,就当个游戏去办吧……危机渡过,可是紧接着寇准就出了第三件事。  第三,私发军饷。  还是辽国人惹的祸,不知是哪一批的辽国使者,在回国时照例要由宋军派兵护送(当然更是监视)。寇准一向慷慨,他没经请示,就擅自给护送的宋兵们发了津贴。问题是发就发了,你倒是慷慨到位啊,可寇准居然又写信给皇帝,要求报销。  这下子赵恒真是又恨又烦,寇准也算是进士出身吧,没有学问还没有记性?前首席军人曹彬是因为什么倒的霉?不就是私自拿自己的工资给边关的将士发津贴嘛,居然有样学样,给朕的北方重镇天雄军的士兵们也来这套!  是可忍孰不可忍,赵恒的反应是一边儿向朝臣们冷笑:“寇准喜好收买人心,博取高名。你们看,这事儿就是证据。”一边儿给寇准回了个批条――你有钱,你付帐,朝廷不认,彻底自己掏腰包吧!  命令发出,满堂嘘声,这就是处罚?赵恒,你真是丢你老爹的脸,参照曹彬的例子,继续贬寇准的官啊。那么多双眼睛都看着呢,你想所有的人都登鼻子上脸?  但赵恒有自己的算盘,此人从来没有失去过理智,近10年以来,他都是在绝对清醒的状况下搞的天书封禅。寇准一来有群众基础,全国的百姓官员都服他;二来有工作经验,他最早工作的科室就是西府枢密院。这些优势加在一起,超级大奖就意外地砸向了东北方的陕州。  公元1014年7月,宋大中祥符七年六月,寇准重回权力之巅,任西府枢密正使。在他身后,是全国官员百姓们殷切期待的目光,盼着他能扭转乾坤,让宋朝恢复到活人生存的社会;在他的身旁,是微笑着的首相王旦,他多希望寇准能助他一臂之力,以刚直、无畏的个性,来做那些他不敢做,却真的想做的事。  但老天知道,寇准上任,直接倒霉的就是他……(551)  寇准上任,完美的诠释了他的为官之道――政坛即战场,他变成了一个“战士”。何为战士?用千余年后,林语堂骂鲁迅的话来解释就再贴切不过了。  “……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  寇准也这德行,和平得太久了,快要把人闷死了,来,我们来运动一下,大家都捡起石头来互相砸!不过响应的人基本没有,但这并不防碍他砸别人的兴致。  上任第一枪,先就砸向了自己的老同学,大恩人王旦。  话说大宋朝东西二府在一般情况下互通议程,军政事物总要协调一下好商量。这一点就算在王钦若时期都没有停顿过,于是在寇准上台之后,王旦方面对枢密院的文件送交率就更高了些。  这明明是想趁这个机会,把宋朝的上层建筑盖得更好点,不过事后整个东府集团都要郁闷至死,这个寇准真是个疯子。  东府交过来的文件,寇准小心阅读仔细挑错,结果以他几十年执政经验,什么错误疏漏挑不出来?之后他的作法不是平静友好地把错处注明,再发回东府,让工作顺畅,让友谊升级,而是直接上报给皇帝,让赵恒看一下东府集团有多无能、多可笑,为什么还要让我呆在低了半级的西府,还不把东府的大权还给我?!  结果王旦,以及整个东府都被赵恒鄙视了一下,弄得人人狼狈,个个火大,于是全体人员聚精会神,来审阅西府送来的文件。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错误谁都有,真的发现了。大伙儿连忙上交王旦,大佬,报复的机会来了!  可王旦却安安静静地改完,再交还给寇准,就当什么都没发生过……东府集团仰天长叹,王旦啊,怎么说你呢?送你五个字吧――真是“没事找抽型”的!而且不止如此,当赵恒偶然向王旦问起寇准如何怎样时,王旦还总是回答寇准这好、那好、什么都好。  日久天长,连赵恒都看不过眼,对他挑明说:“为什么寇准总是说你坏,而你却总是说他好呢?”  王旦的回答却非常官面文章,看似一点都不和皇帝交心:“臣当宰相时间太长了,毛病都暴露了出来,寇准直言无忌,这正是他的长处,我也因此而推崇他。”  这是实话,还是敷衍?是故作高势态,还真是肚量过人,不跟寇准一般见识?但只要稍有头脑的人,就都会想到,如果王旦快意恩仇,大肆反击之后,宋朝的官场会变成怎样吧?  赵恒听完无言地点点头,再不说这事了。寇准听到后,终于惭愧无地,找上了门来:“同年,你怎么这么大的肚量?”  从此宋朝的东西二府基本无事,但并不是说寇准就改了脾气,变成“家里憋屈型”的了,他只是给了王旦点面子,把枪口稍微转了个方向而已……  (552)  三司使方面惨遭池鱼之灾,成了寇准发泄的对象。这一半是“天灾”一半是“人祸”。  “天灾”是因为要寇准动手,得有一定的身份地位,东西两府之下就是计相的三司,不是它会是谁?至于“人祸”,可真不巧,这时的三司使是林特,这人论资历没什么了不起,可当时很走红,因为他在天书封禅等事情里大出风头。  管钱粮,注定了是那时的主角。  这就让寇准很不爽,装神弄鬼、媚上邀宠……最看不过眼的就是这种人!于是各种招数摆上来,林特和三司使集团开始晕头转向。争斗的细节很繁琐,但焦点凝聚在河北转运使李士衡的身上。  林特命令河北路上缴绢帛,但时间太紧,李士衡根本无力筹集,但不怕,他的老上级就是寇准。寇准为此专门找到了皇帝,说林特是有意陷害李士衡,并且拿国家大事当儿戏。因为就在不久前他还在天雄军时,就曾经主动上缴绢帛5万匹,当时林特不收,说京都不缺。可现在很快就要紧急征调,明明是林特捣鬼,要么就是三司使失职,请皇帝把三司部门的官员该撤的撤,该罚的罚,要不然国家的经济调控就要出大问题。  赵恒很无奈,寇准说得似乎有道理,于是三司部门的大批官员被裁撤,连林特本人都被处分。可是有一点,赵恒要拜神,就离不开钱,这是最根本处,所以像丁谓、林特这样的人决不会长久地失宠。很快,在一次拜神行动中的大赦福利里,三司部门所有官员官复原职,林特的赏赐加倍。而寇准的枢密使也当到头了。  上任不过10个月,就要再次下台,寇准的心情非常低落。是他恋官?还是说对于荣誉太过于执着?他事先知道自己要被罢免后,悄悄找到了王旦。  皇帝不宠爱,同僚都烦他,似乎只有这位厚道的老同学才能帮他吧。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王旦帮忙,让他成为“使相”,即带着同平章事的头衔的节度使,这样的罢免,才能少一些屈辱和凄凉吧。  身为首相10余年,王旦早就看惯了人事浮沉,他忍住了太多责备寇准的话,只是淡淡地说:“使相岂能私下谋求?”不答应。  寇准更加怀恨在心,这个世界真的是都抛弃了他!但是罢免的命令真的下达时,他才发现,国家还是给了他使相的称号。他哭着进宫谢恩,说不是陛下宠爱,怎能得到这样的封号。但赵恒却说了实话。  ……别谢我,这是王旦的意思。  当天寇准茫然出宫,这人生和人,可真是越看越不懂了,真的只是名利场或者斗兽场那么简单吗?(553)  大到一个国家的衰亡,小到一个身体的崩溃,往深度里分析,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前因,但在表现上,却往往是突然间发作的。  宋真宗皇帝的统治也是这样。在寇准被罢免之后18天,即公元1015年,宋大中祥符八年,5月21日,突然间天灾人祸接踵而来,让人措不及防。  赵恒的八弟荣王赵元俨的宫中突然起火,火势迅速漫延,无法控制,皇宫内院的左藏库、朝元门、崇文院、秘阁都被烧成了一片白地,损失巨大得让人仰天长叹欲哭无泪。  看有形的,比如左藏库,那是从赵匡胤时代起,就收罗神州大地各处的财富,集于一身才形成的皇家、乃至于整个国家的财源根本重地。一把大火烧成了飞烟,用赵恒的话来说,就是:“……两朝所积,一朝殆尽,诚可惜也!”  用契丹人的话来说,就是:“……该死的,不要了给我行不?那至少够几十年、几百年的岁贡!”  无形的损失就更加巨大,简直无法估计――崇文院、秘阁中尽是历朝历代所珍藏的绝版图书文献,一烧之后,世间再无存本,就此彻底失传!  朝野大怒,追查根源,最后的发现让人咬牙切齿,居然是赵元俨府里的一个姓韩的侍婢想偷几个金镯子,怕主人发觉,索性放了一把大火把荣王府的金库烧了,想来个死无对证。可谁承想效果这样好,居然把大宋朝的国库也给毁了……  赵恒少见的残忍了一次,他勉强听从了王旦的劝告,就事论事,不株连他人(近百余人豁免逃生),连赵元俨也只是被削去节度使头衔,荣王降格成为“端王”,但从严法办了主犯韩氏。这个既贪又狠更蠢的女人被“诏断手足,示众三日,凌迟处死。”  但是国力骤然下降,国库储备金损失殆尽,宋朝的形势一下子恶劣了起来,毫无防备,一点应急的办法都没有。但比起下一年就要发生的事,这还算是小的。  (554)  公元1016年,宋大中祥符九年的初夏时分,一场百年罕见的大蝗灾突然降临……先是京城附近,紧接着京东、京西、陕西、河北等路也迅速告急,蝗虫铺天盖地,不知从哪里钻出来的,一下子就覆盖了长江以北的半个中国。  宋朝当时的应对办法是真宗朝里最时髦的――建坛、祈祷。  效果是非常的好,马上就有各地的基层干部迅速上报,说“本地的蝗虫都不吃庄稼了,都在吃树枝树叶……”、说“本地的蝗虫出行不利,被大雨给淋着了,死尸满地,多达几千斛……”,更有京城附近最靠近法坛的蝗虫的卓越表现,它们居然“纷纷绝食,自行死亡,”等于畏罪自杀了。  一片形式大好的喜人景象,赵恒先是绝望然后又乐观。他一边加强了祈祷的力度,一方面要求各级干部们组织人力去扑打蝗虫,焚烧虫卵,有计划有步骤地扫“蝗”。在他想来,这样双管齐下,蝗虫应该很快消除了。可是有一条,经过了10多年神灵灌顶的宋朝臣民们还有现实化的科技观念吗?  宋朝的官方史书都承认,各地官员们基本上都没怎么去认真理会蝗虫。于是几个月之后,连长江以南的各地州县也都被蝗虫覆盖,全国大地一片“蝗”,局势无法控制了!  这是国库储备烧光光之后,连当年的口粮都成问题了。任何一个稍有头脑的人都会清醒地认识到,宋朝的国力经济己经骤然倒退了20余年,连赵光义时期最艰难的岁月都不如了。试想那时也不会国库全光,粮食颗粒无收吧?!  灾情终于隐瞒不住了,各地的告急文书开始雪片一样地飞进了紫禁城,赵恒的心情可想而知。尤其是有一天,他正在吃午饭,突然间外面的阳光不见了,天地一片昏暗,他连忙派人出去看,紧跟着不等回报,他自己也亲自走了出来。  结果他看见了天空中无边无沿,黑压压遮天避日,全都是蝗虫……当天的蝗虫终于全都飞过去了,可皇帝依然站在殿外,不言不语,木然呆立。  过了好久,他才慢慢地走回了宫殿里,坐到自己的位子上。但是不吃、不喝、不说话,宛如一个木头人。好长时间之后,近侍们才发现,陛下病了。(555)  一个声音在赵恒的耳边轰然回响,震彻他的心神灵魄:“……将以欺上天,则上天不可欺;将以愚下民,则下民不可愚;将以惑后世,则后世必不信!”  这是他的臣子孙奭对天书降、圣祖临等一系列造神运动所下的定义。其中“将以欺上天,则上天不可欺。”的话一定会让他寝食不安、魂惊梦怕,因为他真的迷信。  历史记载,在赵恒刚刚登基的时候,寿州曾经献上了一只绿毛大乌龟,当作吉祥物来讨个喜。却不料赵恒突然起了心障,绿毛的,到底是凶是吉?  当时吕端还活着,他一口断定,是吉。而且振振有辞。第一,赵恒曾受封为寿王,龟出寿州,预示着陛下将长寿;第二,龟生水中,属阴。辽国、党项都在北方,也属阴,那么龟生绿毛就代表着柔顺,是上天示吉,说异族很快就将降服。  这才让赵恒保持镇静,没有刚刚上任就开始鬼神当道。可这时不同了,经过10多年的弄虚作假,在外人看来,他是在享受着诸天神佛的全力保护,可他自己清楚,如果真的有神,他完全是在欺神、骗神、亵渎神!  再加上现在突然出现的蝗灾,试问谁是当事者,不会心惊肉跳呢?  这时说一下迷信与赵恒的关系吧,为什么造神运动会一搞10多年?如果真的是为了挽回在澶渊之盟时所丢的面子,那么当初按原计划第一次泰山封禅时的风光早就够用了吧,以后的那些祭汾阴、圣祖临的把戏是不是彻底的画蛇添足?  分析这个原因,古往今来不外乎归纳出来两点。第一,是为了夸耀外邦,震慑敌国。要辽国、党项人知道宋朝是天地万神所宠爱的神明世界,是天生高贵,不容冒犯的圣地。而且实践证明,目的达到了。在这10多年里,辽国友善,党项很乖,这都是前所未有的好现象,为什么不保持呢?  一旦不做了,信不信外族野蛮人会以为神明抛弃了宋朝,马上就起了不良之心?  第二,那就是传说是真的,赵恒真的是大有来历的“来和天尊”的转世――宋初的状元杨砺曾在五代时梦到过自己的功名册以及自己未来的主人,那就是来和天尊。与他相约40年之后相见,那时他才会时来运转。当赵恒作襄王时,杨砺一见大惊,因为与梦中的天尊长得一模一样,而他也真的从那时起,才开始转运……  (556)  但这都太片面了,说契丹人、党项人尚处于萨蛮教等原始宗教的启蒙阶段时,所以宋朝的满天神灵下降会真的震住他们,这有一定的道理。但要说一震100多年都没醒过来,那就是大汉情结发作,在集体说梦话了。  国力、军力、士气、物质满足感等等因素,才是宋、辽两国百年好合的根本基础。  至于第二点,那根本就可以忽略,“来和天尊”……他后面还有“赤脚大仙”呢,再往后还有赵匡胤转世投胎到金国回来复仇,要是全信了,宋史也就变成了《封神演义》。  赵恒迷信,这一点才是最根本的源发点。从这一点出发,可以确信,就算没有澶渊之盟,他一样会搞封禅、显圣之类的把戏,区别只在力度与规模。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得清赵恒为什么会10多年如一日的、花样百出乐此不疲的祭了天还得祭地、祭了地还要祭人(孔子、老子等)、祭了人还要封祖宗,这样的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他都搞出来强迫症了!  这时发力有多大,挫伤就有多重,正吃饭时被严重打击,赵恒病了,用现代的医学名词来说,很可能就是脑血栓。其具体症状就是从此变得颠三倒四,时昏时醒,说过的话转眼就忘,别管多大的决定,都能自动作废。而且最要命的是,那个曾经正常的赵恒还会灵光乍现三五不时的突然回来一下,谁也搞不准他什么时候正常,或者反常!  太多的人和事,都死在了这一点上……然后天灾在继续,一连三年,蝗虫只增不减,数量之多都飞出宋朝国境,进入燕云十六州了,连辽国人都跟着喊救命。但宋朝的人祸才刚刚开始,方兴未艾。  公元1017年,宋天禧元年,6月7日,首相王旦终于操劳过度,心神交瘁,因病罢相。在这一年的10月6日,他死了。享年61岁;8月28日,王钦若卷土重来,他打破了宋朝南人不许任宰相的成规,一跃成为了大宋的首相;再往前数,公元1013年2月27日,刘娥己经受封为皇后。  这样宋朝的格局就变成了皇帝晕病、首相去世、寇准被贬、皇子年幼、皇后精明强干,而奸邪之流像王钦若等人却激流勇进,攀上了政坛最高峰的局面。  假如明天来临,世界将会怎样?(557)  有些人活着时,仿佛无关轻重,可他一旦死了,人们才会发现,原来他重如泰山。王旦就是这样。  要说一下他,这样才对得起一位忠贞、负责、谦退、忍让等等古代文人诸般美德皆备的长者。回顾他的一生,是一个岐形的极端。一方面他位极人臣,一连10多年的太平宰相,是历代多少精英豪杰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幸事;而另一方面,他苦不堪言,又没法对任何人倾述,只有长久地忍耐,默默地劳作,直到油尽灯枯,疲病而死。  因为他的生命己经成了一个笑柄。他很清楚历史会给他怎样的终极判定――骗子、神棍,最轻的也是个懦夫。知道自己的皇帝在做错事,却不敢谏、不能谏,反而去推波助澜……这是多么的无耻,只要想一想王旦的灵魂都会整夜哭泣。  他本是一位德才兼备、品格无缺的完人啊,辅仁君而为名相,可这一生居然是这样的收场!史书记载,当王旦与“天书”同行时,他“常悒悒不乐”;当赵恒赐给他众多赏赐时,他闭起眼睛悲叹:“生民膏血,我哪里受用得了这么多!”等到他死时,留给儿子遗言,要“消发披缁以敛。”也就是说,他要剃掉头发,身穿出家人的服色入葬。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弃之不孝。王旦这样做是在自虐,他辜负了这一次的生命,愧对自己的祖先父母,所以无脸去见地下的先人。这是多么沉痛的自责。  很幸运,这个作法被他生前的好友杨亿阻止了。名相就这样死去,但历史还是给了他公正的评价。他有错,他不能也不敢阻止赵恒拜神,可是在他的参与其间,他微妙的控制着局势,就算王钦若、丁谓、林特等人无所不用其极地折腾朝廷和天下,他仍然能让国家保持着平稳和繁荣,哪怕只是表面上看。  光这一点,就善莫大焉,何况他保护提拔了那么多的贤臣能人。比如说寇准、赵安仁、杨亿等,并且他做得非常低调,很多时候人们受了益,都不知是谁做的。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就是王旦似乎是个可有可无的人,他生前仿佛无关轻重。  但是他死后宋朝官场大乱,他的继任者无论是多么的聪明,多么的干练,或者拥有怎样非凡的勇气和号召力,都再也没法稳定朝局。  而且一个个丑态百出,接连跌倒。其中就有王钦若,也有寇准。忠、奸两面,无一例外。  (558)  王钦若上台,他先摸着政事堂首相的坐椅长叹了一声:“因为王旦的一句话,让我晚做了10年的宰相。”这话有前因,是说多年以前,王旦曾像寇准排斥晏殊那样,重申宋朝不用南人做宰相,最多只能担任枢密使的禁条。而且就在王旦临死前,都差一点把他的宰相梦再次打碎。  王旦病危时,赵恒曾经去探望,问谁能当宰相?无论提到了谁,王旦都沉默不语,直到最后皇帝急了,一定要他说,他才在病中勉强举起上朝时所用的笏版,珍而重之,向皇帝进言:“愚臣以为,只有寇准……”  哼,貌似忠贞。王钦若心底冷笑,北人嚣张,官官相护,说到底是对他的嫉妒。这么多年来皇帝言听计从的只有他王钦若,王旦和寇准算是什么?宰相早就应该是他的了。  结果他的命运就印证了一件非常无情尤其无聊的老话――拼命去抢一样东西,却得不到,这是种悲哀;可拼命抢到了,却发现那玩意儿根本就没什么意思,是加倍的悲哀!  王钦若抢宰相就是这样,终于站在了风口浪尖上,才知道晕船是什么滋味。在他两年的任期里,只有一件“政绩”值得夸耀,那就是――蝗虫消失了。如果那真的是他搞定的话。除此以外,历史上再没有任何记载,他为大宋朝做出过什么贡献。  老毛病却常犯,继续的说怪话使绊子,把一个个同僚拉下马。这样他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忘了他现在己经站在了阳光下。  以前他的小动作百试百灵,最根本的一条成功秘诀是他躲在阴影里,悄悄地和皇帝说知心话,让一个个大敌灰飞烟灭。但这时他是帝国的首相,天子以下第一人,还这样搞,就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来了次脱衣秀,什么都让人看到了。  连病中的赵恒都看出了毛病,对他渐渐变冷。直到两年后,王钦若犯了最搞笑的那个错误。  有人告他受贿。王钦若大怒,在赵恒的面前情绪冲动,百般抵赖,而且为了清白,他要求动用国家的专业审查机构御史台来调查此事。当天他肯定是急昏了头了,没看到赵恒的神色变得越来越恶劣。直到他稍微喘了口气,停了一下时,皇帝才冷冷地说:“国家设立御史台,难道是为了专门替人调查私事的?”  王钦若瞬间冷冻,他呆了。这还是他亲爱的、慈祥的、包容的老首长吗?他是多年以来忠诚可靠、可爱好玩的王爱卿啊……这不对,肯定是哪里出错了。  等他明白过来时,恨不得把自己鄙视死。这个错误犯得真是太垃圾,居然蠢得像当年的寇准一样,在皇帝面前急着表白、证明,结果连最起码的官体都丢了。那一天,他灰遛遛地逃出宫去,估计狼狈得连他脖子上的瘤子都瑟瑟发抖。  他的日子结束了,公元1019年7月,宋天禧三年六月,王钦若罢相。而且被直接调离京城,到杭州去当知州。乍一看还是很体贴,苏杭美景,人间仙境,尽管去休闲放假。可私底下人人都在窃笑――他终于滚回长江之南了,皇帝也是很幽默的嘛……(559)  王旦死、王钦若被“流放”,宋朝的权力出现真空。但万众瞩目,却没人敢伸手。因为大家都知道那位置是谁的。  寇准。  论资格、威望,还有工作经验,尤其是身为王钦若的死对头这一点,宰相之位都非他莫属。何况他还充分地做了一些前期工作,让皇帝明白他己经痛改前非,再不是以前的那个寇准了。  这是个由内及外,面面俱到的表白过程。如果看结果,那么寇准是最大的受益人,但是看前因,发起者却另有其人。  大太监周怀政。  这个名字在天书第一次降临时出现过,是他爬上了梯子,把系在左承天门的门楼南角的鸱吻的黄绢摘下来的。此后每逢赵恒出巡、泰山封禅之类的活动时,他都会走在离天书最近的位置。这样他就像丁谓、王钦若等人一样飞黄腾达,在皇宫内院里职务飚升。做这件事时,他是“入内副都知”。  这个官不算很大,隶属于入内内侍省。简单地说一下宋朝初年时的宦官等级和部门名称。入内内侍省最初叫内中高品班院,与内侍省对半分权组成近七成的太监集团。后来它又分别叫过入内内班院、内黄门班院,以及内侍省入内内侍班院。到了赵恒的手里,它并入了入内都知司、内东门都知司,才成了入内内侍省。主要的职务就是掌控宫廷内部的生活事务。  这活儿很俏,是离皇帝、皇后最近的人,注定了能呼风唤雨。这时周怀政的上面还有都都知、都知,然后才是他这个副都知,底下还有押班等。所以他是个兵头将尾的角色,想往上爬,就得多多努力。  此人凶狠(以后更狠),他想出的办法内外兼修,把大宋朝的里里外外都搅和在了一起。第一步,他先找到了一个京外的武官,名叫朱能。  (560)  朱能,背景复杂。他先是边关悍将田敏的食客。这就很特殊,作食客必须得有超乎常人的异能。朱能的强项就是道术。  所以田敏投其所好,把他推荐给了皇帝赵恒。这样两权其美,朱能迅速在宫中走红,当上了御药使。再之后他被外放,当上了永兴军的巡检,挂阶州刺史的头衔,成了一位有名份的武官。  通过朱能,周怀政把自己的计划小心翼翼地实施。这很有难度,第一既要精确把握时间,王钦若从失宠到倒台,还是有一个过程的。要是等到倒台之后才发动,小心时机错过,就来不及了。但这完全可以克服,因为周怀政在宫里的信息极为灵敏;第二,要把寇准推上前台可不是那么的容易。不是说推法得有多高超,而是最关键的一点,寇准允许你推他吗?  就寇准那性子,信不信随时暴跳如雷,把你生吞活剥?  但只要冷静点,别被寇准的獠牙吓破了胆,就能看到他最大的那个破绽――恋权。所谓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何况他还花钱如流水,这都必须得由高官厚禄养着才能达到。而且还有一点,对寇准来说,官场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宰相,并且必须得是首相。除此以外,任何一个职务对他都是污辱。  那么诱之以首相,是肯定会成功的……可要命的是,搞定了寇准还得搞定皇帝,赵恒烦透了寇准,这是全天下人都知道的。得怎么样才能让赵恒心甘情愿地把首相的位置赏下来呢?这真是一个一个又一个的搞不定的难题,让人想得咬牙切齿气喘吁吁!  想来想去,也只有四个字――投其所好。  寇准好权,皇帝好什么?周怀政开动脑筋,想了又想,以在皇帝身边工作多年的经验,他终于想出了办法。从这时起,此人躲在皇宫内院,把大宋朝的宫廷内外都搅得翻天覆地。日期:2008-8-29 16:40:35  (561)  周怀政的办法在现代来说,俗称叫做“对缝”。主要手段就是自己是丙,游走在甲与乙之间。对甲说,乙己经同意了,再同时找到了乙,说是甲要他来的。  在古代呢,就更形象些,“狐假虎威”的升级版。两只对面掐的老虎,都面对着同一只狐狸,可在它们的眼时在,都觉得该狐狸来头太大,千万惹不得。  具体操作如下:先是要朱能,在永兴军地界内的乾佑县(今陕西柞水),“发现”了天书。这很方便,朱能的职务就是那里巡检。这样就把寇准推上了风口浪尖,因为永兴军正是他被贬之后的辖区。请问寇准得怎么办呢?赞成?做梦,寇准是正直的代表,强硬的化身,一直都在批判造神。  那么反对,天书送上门,正好当场戳穿。可这是在找死,近10多年来“天书奇谭”就是宋朝的第一国政,一个落难的大臣敢扼杀天书于摇篮之中,那罪名比欺君还要大,是在欺天!  于是寇准只有装聋作哑,视而不见。老子不管总成了吧?但别忙,在同一时间,周怀政己经找到了皇帝。对皇帝说,天书又降临了,宋朝的好运再次出现,而且这次与众不同,降落点是在寇准的地盘。  试想这时赵恒的心情。正在乱蜂蛰头,心理扭曲,正被“神的报复”吓得心理失常,结果突然再次得到天书……天哪,不会是上天原谅了我,真的写信来了吧?那可是寇准,人家不撒谎的!要么就是另一种情况,寇准终于善解人意,懂得体贴皇帝了。寇老西子有变成寇爱卿的可能。无论哪样都是惊喜,都是救命的稻草!  于是皇帝被打动,更妙的是,为了保险起见,赵恒一贯地谨慎了一下。他私下里召见一位大臣(是谁没有记载),问这事靠谱吗?永兴军降天书,那儿有过这种前例没?  该大臣更谨慎,而且明显地厌恶造神。他这样说:“既然在寇准的辖区,那就让寇准上报朝廷吧。他一向不信天书,如果他都来证明,天下人才都会相信。”  结果这句话,就把整件事情搞定。  (562)  这句话原封不动地飞向了陕西,传进了寇准的耳朵里。只是稍微有一点点的变动,说话的人变成了皇帝赵恒。  这样就相当于寇准突然接到了皇帝抛过来的媚眼。多少年了,自从澶渊之役结束后,他就再也没享受过这样的待遇。一时间都要受宠若惊了。但不忙,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第一次的拒绝都是惯例。  寇准摇头,我不信天书,这事我得查。就算是真的,我也不管它。  可远在京城深处的周怀政早有预料,不强逼不硬劝,而是出门遛了个弯,到一个王曙的小官家里转了一圈。然后王曙紧急打马出京奔向永兴军,寇准就此被搞定了。  王曙是寇准的女婿,把京城里暗流涌动,王钦若己经失宠很快就会罢相的信息告诉了岳父。多简单,只要您顺从了皇帝的意思,宰相十有八九就会落入您的掌中!  寇准迷茫了,权位与操守,信念和欲望,这样的对比是多么的强烈,要怎样才能安守志向,做人们心目中的那个“寇准”啊……结果他没能超越自己的宿命和身份。  他不过就是一位官吏,宋朝的一个臣子而已,他的职业就是当官,那么敬业些难道是错误吗?  公元1019年,宋天禧三年三月,知永兴军寇准上报,在乾佑县发现了天书。一个月之后,皇帝赵恒派专人迎接天书进京。宋史中真宗一朝的最后一次天书终于出现了,与前面相比,这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政治把戏,在当时,看出这一点,并且出于各种目的来反对的相当不少。各派人物,正邪两面,都有人跳了出来。  包括孙奭和鲁道宗,也包括天书老大王钦若。前两个人的反对,是因为一直在反对。后面那位就是因为自尊心受了伤害。天书一直是王钦若的专例啊,居然被侵权了,而且是多年的死对头。不可忍受,一定要反对。  但是无效,这时全盘失控了,就连寇准本人想反悔都晚了。在他起身去京城之前,他的一个门客曾经最后一次警告他:“此行凶险,您有上中下三策可选。上策,您走到河阳(今河南孟县),就自称有病,决不入朝,只当地方官;就算入朝,也要在大殿之上,公共场合,揭露乾佑天书的虚假,这样才可以保全您一生的清白令名。此乃中策;如果您一定要宰相,那实在是下策,声名尽毁,所得无几,您会追悔莫及……”  寇准大怒,败兴的蠢物,怎知本宰相的抱负!此去可以干掉王钦若,可以一殿鸿图,天书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我以此上台,但以本性办事,我还是我,天下人怎会蔑视我的名节?!  就这样,寇准重回京师,王钦若在当年的7月罢相,他在7月17日,天禧三年的六月十三日重回相位。天地豁然开朗,命运开始对他微笑了。这时他没有任何一个敌人,放眼望去,皇宫内外,朝野臣民,全都唯他马首是瞻,都是他的盟友。只要善加利用,他就可以既成全自己,又造福苍生,甚至把宋朝重新拉回到巅峰!  千秋伟业,万世传颂,都在向他招手。寇准,你要好自为之啊……如果这是宋史(563)简单说一下寇准的形势乐观到了什么程度。先说他的直系手下,在东府方面,三位副手分别是:李迪、王曾、丁谓。  这三位参知政事,前两人都是状元,分别是公元1002年、咸平五年(王曾),公元1005年、景德二年(李迪),在宋史中都是学品兼优的正人君子。如果说两人的区别,那么李迪就是文采风流型的马知节,关键时刻也会变成手榴弹;而把王旦去掉些过于泛溢的仁德和软弱,再加上些圣相李沆曾有的果断强硬,就是王曾。  他们和寇准都是老关系,比如说寇准两次被贬到陕西,李迪就是那边的转运使,在落难中都处得很好。王曾更近些,相当于寇准的门生。此人中状元时年仅29岁,当时寇准是宰相,非常赏识他,破格提拔,让他当上了右正言、知制诰,能和皇帝朝夕见面,很快就进入了权力的内层。  但既为君子,就有原则。这两个人虽然与寇准站在了一起,却是“党而不群”的人。也就是说,不是什么事都顺着寇准乱来,人家都有自己的调子。但是下一位,就是既要党,更要群的人。  丁谓。  前面说过,他也是寇准亲手提拔起来的,这么多年以来丁谓知恩戴德,对寇准毕恭毕敬,一心想亲密亲密再亲密,不过这就犯了一个大错误。  寇准是个欺负人的人,要获得寇准的尊重,那实在太难了。历史早己证明,你是他的上司不成,他甚至会找办法搞垮你;你是他的下属更不行,他对你呼来唤去,如使奴仆,如曹利用;你就是皇帝,他都能把你按到椅子里,何况他是你的恩人,而你还低三下四……唯有你既有才华,又有原则(别是个性,不然就掐起来了),还得自尊自重,这样才能千辛万苦地获得寇准的低头――比如王旦,那过程多艰难。  但无论怎样,在寇准刚上任时,东府集团紧密地团结在他的周围,忠心不二,集体对外。如果这是宋史(564)再看西府枢密院。  这时的正使是老朋友曹利用。此人多年积劳,步步稳升,在上一次马知节牌手榴弹爆炸事件中,王钦若、陈尧叟、马知节这套枢密班子集体下岗,他被提拔了上来。  他更好对付些。不说寇准是枢密院派系的老上级,哪个上台都得拜他的山头,就算是澶渊之盟时的积威发作,都能让曹利用随时闭嘴听话。所以关系更加理得顺。  看枢密副使,一个姓钱的贵族走上了前台。钱,吴越国王钱俶的钱。他的二儿子钱惟演。钱俶这时早就死了,和李煜一样,死在了自己的生日宴会上,但那时赵光义总打败仗,所以事情没有李煜那样的嚣张,一向不为人知罢了。  小钱吸取教训,谨慎小心,基本上是用裙带关系来巩固地位(盯住别人家的女人,再舍得自己家的女人,既狠且准,肯下本钱),对谁都友善亲切,别说是寇准这样的大佬,就算是普通的京官,他都称兄道弟。  所以此人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小心,海龙王钱鏐的子孙也曾经是帝王龙种,从小就生活在宫廷之中,熟悉所有的内斗武器。很快小钱就会让人刮目相看,寇准在他身上栽得格外狠。  但那都是后话了,枢密院也成了后花园,现在去看皇宫内部。  一个原则,皇帝陛下只是讨厌寇准,可从来都没有蔑视过、或者怀疑过寇准。他的能力还有忠心都举国共见。所以现在既然用了,就是要让他真正当成大管家,是要放权的。何况赵恒的身体健康目前一泄千里,想像以前那样严密控制根本就做不到了。不放权又能怎样?事实上连最基本的皇权都分出去了一小半。  握在了皇后陛下的手里。  所以看宫内,就是看新任皇后刘娥。刘娥现在混得不怎么样,她只找到了两个,不,是一个半帮手。其中的半个,就是她的现任丈夫赵恒,因为时常出离发呆,神智不全了,所以实力打折;另一个,就是她以前的丈夫,龚美。  龚美现在叫刘美了,随了前老婆的姓,诈称内兄,也就是皇帝的大舅子。要说这对四川原配小夫妻的命运还真好,抢在了宋朝的姓程或者姓朱的圣人出生前就开始了人生,不然就算刘娥的魅力再大一万倍,皇帝再被她收拾得服服帖帖,也别想走出皇宫中那块见不得光的小厅堂,因为舆论真的能杀死人!  可就是这样,刘娥的日子仍然太难过。她勉强把前夫任命为侍卫司马军都虞候,并且实际主管本司事务,把京城里的军队抓到了一半,接着再去攀亲带故找帮手,就一连串地碰壁,撞得一脸的大头包。  她先是扑向了权知开封府刘综,暗示都姓刘,俺们是亲戚。结果刘综退避三舍,不对啊,皇后,俺是河中府的,跟您离太远了,不可能有亲人在宫里;没办法,过了一阵子,她又急吼吼地召见另一个大臣刘烨,这次策略改变,直接就要证据――刘卿家,把你的家谱拿来,咱俩很有可能是同宗。��从此改名为李煜。*******************如果这是宋史(114)2007-11-19 17:28------------------公元961年的7月间,注定了是一个动荡的年月,在长江之南,第一大国南唐换了新的国主,而在江北,中原的第一强国宋朝,也同样发生了一次震动全国的政令改动。没有任何的预兆,宋朝在乱世中国家安危的根本支柱――都城禁军里的高级主官们突然间被大面积地罢免。这些人包括石守信、高怀德、王审椅、张令锋、赵彦徽等人,一个个威名赫赫、忠心耿耿,从来都没有听说过他们有过什么反叛的迹象,但是一夕之间,兵权尽解。能够想象当时外界有什么样反响吗?严格地说,当时没有人会知道自己已经成功地脱离了血腥杀戮的五代十一国时期,就算赵匡胤本人都没有资格说这样的话,因为南唐、后蜀、北汉、吴越等等等等国家毕竟都还与宋朝并存,虽有强弱之分,可是谁敢说最后的胜负?而在五代时期,国王与自己的统兵大将之间几乎从来没有过真正的诚信关系。像现在这样,突然之间禁军首领几乎全部罢免,在人们的记忆里,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天翻地覆一样的血腥政变。但是实际上,至少在史书文献的记载里,事情进行得波澜不惊,一切都像是微风细雨一样,和平、轻松、赢的人如释重负,而所谓失去了什么的人,也同样的额手相庆。似乎是双赢。而众所周知的,能够查到的资料里,都是这样记载的――当年7月的某一天晚上,赵匡胤下了晚朝,把石守信等亲信都留下,邀他们到内宫喝酒。喝到兴头上时,赵匡胤突然非常不快乐,说:“要不是你们,我做不了皇帝。可是我现在难受,没一个晚上能睡好觉。”石守信等人问怎么回事。赵匡胤的回答直指要害――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以后的事就可以简单地归纳为石守信等人伏地请罪,而赵匡胤宽大为怀,给他们指出条活路,即“释去兵权,出守大籓”,并赐予大批金钱田产、歌儿舞女,使彼等“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到第二天,史称石守信等人即“称疾请罢”。而赵匡胤也遵守诺言给他们一一安排了新的工作:石守信为天平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张令鐸为镇宁节度使,除石守信本人还保留了侍卫司马步军都指挥使这个虚衔外,其余所有人的禁军官职一起罢免,尤其是继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这个极为敏感的职位之后,殿前副都点检一职也从此被永久取消。而在各种史书,如《宋史纪事本末》及《续资治通鉴》等中,无不在石守信的仍旧兼职之后附加了一句――“其实兵权不在也”。以上就是被世人大肆称道的宋太祖仁政之一,“杯酒释兵权”。千年之间,无论怎样细查,怎样怀疑,至今也没有谁能发现并证明这件事是假的。于是谅是没法不称道赵匡胤真的仁义了,比之刘邦、朱元璋那样大杀开国功臣,他真是好得太多了。但是细想一下,我没法不摆出这样的疑问――1,即石守信等人是开国之功臣吗?2,赵匡胤是不能杀,或是不敢杀,还是没有必要杀?首先说1,当刘邦、朱元璋大杀功臣的时候,都是到了天下一统,至少把汉族人原有的传统意义上的领地基本统一了之后,才开杀的。而赵匡胤这个时候呢?他仅仅是把原后周的天下稳定下来而已,根本谈不到什么开国。而石守信等人最大的功劳,也只是在陈桥兵变得或里或外地推举赵匡胤政变成功而已。说到开国功臣,他们还谈不到,最多只能算是立国功臣。再说2,赵匡胤为什么要杀他们?他们真的是威胁到了他的帝位以及生命了吗?根本谈不到,他们的威胁都是潜在的,最多只是怕他们步赵匡胤的后尘,也被部下逼着当皇帝而已。这有多大的可能性呢?犯得着刀头见血,让极力维护的和平形象受损吗?所以,所谓的“杯酒释兵权”完全可以看得淡一些,它的确可以算是赵匡胤的仁政之一,也给赵宋的官家们以后的立了个好榜样,但是它与刘邦、朱元璋等人大杀功臣的行为完全不可比,因为终赵匡胤一生,以及赵光义的一生,甚至赵宋所有官家的一生,都没有到达刘邦、朱元璋的境地,他们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来大杀开国功臣。除了以后的宋高宗赵构,此人名虽守成,实同开创,他的南宋在千辛万苦颠沛流离之中创立,而那时的局势完全可以出现无数个汉家异姓朝廷(不是指张邦昌的伪朝廷,而张邦昌实有不得己之处,并不见得是什么奸臣,这些以后再论),他却真的杀了为他开国立国的功臣,杀得千年以来,无数国人扼腕痛恨!*******************如果这是宋史(115)2007-11-20 17:26------------------时间过得飞快,几乎就是一转眼之间,公元961年就过去了,而紧跟着下一年,公元962年也平淡无奇地过去了。在中国的历史上,从961年7月份开始,直至962年的年底,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基本上没有发生任何的刀兵争战。尤其是赵匡胤乖得出奇,他几乎是整月整年地窝在自己的家里,任由宝贵的黄金岁月匆匆而过,任凭自己腐烂。好像他已经满足了,只是想在乱世中做一个平稳度日的守成之主。但是奇怪的是,他身边的人却都累得要死。那么,他都做了些什么事呢?首先,还是军队。继“杯酒释兵权”之后,赵匡胤仍然对他的军队不满意。要知道,军队,始终都是一把刀,不仅要对它放心,还要让它有用。在放心的一面,赵匡胤的智慧让人没法不佩服。历史证明,“杯酒释兵权”仅仅是他改良军队的前奏,后面的事才是他治军之道的精华。通过改换领导,殿前的都、副都点检都已经不复存在了。而到了962年的9月,石守信的侍卫司马步军都指挥使一职也被罢免且从此撤消,并且从此把马军与步军分开,使他们各自为政。从这时起,从五代以来一直对立,互相牵制的殿前、侍卫两司就变成了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等“三衙”,其长官就是后来宋朝军中统称的“三帅”――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南北两朝变成了三国鼎立,看你们还怎么联合起来作怪。而这仍然不够,赵匡胤在“三帅”之下又设制了“四卫”,即属殿前司的铁骑军、控鹤军;属侍卫马军司的龙捷军;属侍卫步军司的虎捷军。这“四卫”下面再各设四厢都指挥使,再一层的剥离四卫的兵权。但这还是不够,兵权如此细分,赵匡胤认为还是有危险。他进一步规定这些将军们加在一起,也仅仅是拥有了“握兵”之权,即平时仅仅由你们负责训练、职守、迁补赏罚而已。真正“调兵”之权他们一点都没有。要“调兵”,只能去找枢密院。而枢密院应名是全国最高的军事统治机构,但它也仅仅不过是皇帝的一个喉舌而已,它只能接受皇帝的命令,然后由它发布由哪位将军具体“统兵”。由此,军中三权分立,无论谁也没法直接掌握一兵一卒。按说这样赵匡胤就应该放心了吧,不,还不行。赵匡胤结合自身的发展轨迹,又找到了新的隐患破绽。那就是将军们身边的亲兵。赵匡胤下令,无论是什么级别,什么程度的将帅,都绝对不允许拥有心腹亲兵,严禁军人培养自己的私人力量,违令者斩!这一条是重中之重,赵匡胤咬得极紧,不管合不合情理,对谁都一视同仁。就连他的义社兄弟、开国的元勋,被赐予殿前都指挥使,贵为“三帅”之一的韩重贇,被人告发拥有亲兵(仅仅是怀疑有),都差点被赵匡胤下令干掉。而针对于有用,赵匡胤的措施非常得当。他爱惜并重视士兵是特殊工种的劳动人士,军饷赏赐绝对优厚――“金币绢钱,无所爱惜”。但是,一定要守规矩,针对五代十一国其间骄兵逐主帅,悍将废帝王的血淋淋的教训,赵匡胤命令全军严格遵守“阶级之法”。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官大一级真的能压死人了。而且不仅能压死你,上级军官还真正有了合法的生杀大权,使“士卒知将校、将校知统帅、统帅知朝廷”,彻底断绝犯上作乱骄横不法之心。为了贯彻前所未有的命令,赵匡胤不惜大开杀戒,翻开宋史,赵匡胤因此一次杀29人、杀40人、杀120人屡有记载。没办法,五代时军汉强鸷,不杀不足以立威,甚至不多杀都不足以立威。这还没完,在开封城里,赵匡胤还有各种各样让军人暗自叫骂的阴损招数。比如说为了锻炼军人的体格,以及让他们保持勤劳防止懒惰,每到发粮饷的时候,赵匡胤就命令城东的兵去城西取粮,城西的兵到城东头去取粮,而他本人就站在城中的制高点,看着满城的大兵各自背着至少两石(至少200斤)粮食从巨大的开封城这边走那边,那边走这边……而且他还规定了,绝对不许雇车或者有人帮忙。这样的事太多了,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赵匡胤全心全意地梳理打造着自己的内部,要尽快完善地把他从后周偷来的江山彻底改造成功,变成他本人的私有财产。而且对军队的改良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的发现,他的命令还会不断地增加,直到后来达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才算是大功告成。时间太快了,赵匡胤实在是觉得光阴迅速,时不我待。机遇,他一边迅速地完善着自己的战斗力,一边在机警地扫视着他的周围,南唐、后蜀、北汉、吴越……还有荆南、湖南。你们都等急了吧?别急,很快我就会来。*******************如果这是宋史(116)2007-11-20 17:27------------------时间到了公元962年的年底,又快过年了,开封城里的大小官员们被赵匡胤折磨了一整年,都在盼着放假、休息、分年终奖金……千百年来的中国人都这样,只要刀子还没架到脖子上,到了年底就都会尽情找乐。可是这绝对不包括当时的赵匡胤。赵匡胤还是阴沉着脸,整天见不着个笑容,而且他还行踪诡密,尤其是当天时不正,雨雪纷飞的时候,一但到了这种案发率非常高的天气,他就越发的神出鬼没。据传说,就在一个正下着大雪的晚上,他突然出现了赵普的家里。雪地里的赵匡胤显得异常,因为他笑了,他“呼赵普妻为嫂,为之炙肉暖酒”。然后在远离了皇宫群臣的环境下,他才向自己的首席谋士说出了心里话。――吾夜不能眠,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特来见卿。之后史称两个人谈了很久,关于新兴的帝国是否要发展,要向哪里发展,就在这一夜里定下了基本方针。但是说到底,当时的赵普直接把一张尽人皆知的奏章扔给赵匡胤也就是了,就是王朴当年的那篇《平边策》。无非都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何必赵普多废口舌,而我再多废笔墨?但是,有一点无论如何要注意到,那就是对于北汉的处理。柴荣除了第一次因为报复而出征北汉之外,从来就对那个弹丸小地不屑一顾,他的目标直接定到了战略意义比天都大的燕云十六州。而纵观日后的赵氏兄弟,无论是知兵的赵匡胤,还是素不知兵的赵光义,都把北汉放在了首位。不下北汉,不顾燕云。这里面的区别我们以后细谈。只是历史在这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之后,就向赵匡胤露出了前所未有的笑脸。他要的机会,最适合他的机会,竟然不请自来。话说当时是五代十国,细算其中是十一国,而再细分,里面还有很多不称国但是又独行其是的“国中之国”。荆南、湖南,就是两个非常典型的代表。湖南,最早是一个叫马殷的许州鄢陵人建立起来的。最初只有潭、邵(湖南邵阳)两州,不断苦心经营才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七州。这么点小地盘,按说不会太招人眼,可是很不幸,他遇到了早年雄心壮志不甘寂寞的李璟。凭着老爹李昪留下的家底,李璟很快就拿下了湖南,但是随后他就被拖进了淤泥里。反复拉锯,再加上柴荣对李璟的折磨,马氏的部将刘言乘机收复了湖南,之后就被部下干掉,最后的受益人叫周行逢。就在962年的年底,周行逢也死了,死后湖南的局面就像柴荣死后的后周一样。11岁的小孩子周保权要比7岁的柴宗训大上一些,但无论他大多少都没用,因为他父亲给他留下了一个差不多可以平起平坐的老战友――张文表。周行逢刚死,张文表毫不犹豫,马上起兵反叛。周保权慌了,严格地说是周保权身边的大臣们慌了,他们一边派出湖南大将杨师璠出兵平叛,一边向赵匡胤求救。因为之前周家一直向北方称臣,而无论是柴荣还是赵匡胤,都承认他们的臣属地位。消息传来,开封城上下军民人等都不由自地深深呼吸,接着两眼烁烁放光,据说这是人类见钱眼开时的共同生理特征。他们都相信,此时皇宫里的皇帝陛下一定也和他们一样的反应,还等什么?马上出兵!但是让他们大吃一惊的是,他们的皇帝居然对此毫无反应。*******************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14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