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大唐李白·少年游-2

作者:张大春 字数:14394 更新:2023-10-09 20:13:09

“我听黄石公告诉我:从前太平的时候,诸侯有两支部队,方伯有三军,天子有六军。世局一旦混乱,军队就会异动;王恩一夕消歇,诸侯就会结盟相征。各方势力相当,难决高下之际,争强者便会招揽天下英雄。是以得人才者兴,失人才者亡-然而,其中有什么原委呢?  “齐桓公曾经去见一个名叫稷的小吏,一日三访而不得,仆从奏告劝免。齐桓公道:‘有才者轻视爵位、俸禄,自然也轻视君侯;君侯如果轻视霸业,自然也会轻视才士。不过,道理是要反过来看的:即使稷轻视爵禄,我难道敢轻视霸业吗?’-到头来桓公一共拜访了五次,才见到稷。”  黄石公明明首见于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它处不见。太史公捏造了这么一个神仙般的人物,以动视听,也是为了焕发张良的神气。赵蕤却在书中多次托名称引“黄石公曰”,是逞狡狯而已。至于五访小吏,显然也是脱胎于刘向《新序》齐桓礼贤的故事,与后世小说家言刘玄德“三顾茅庐”,而成就“草庐对”、“隆中对”典实,实为同一机杼。  同在这一篇《论士》里面,赵蕤还动了另一番手脚,更足以见其人之骨性。  原本在《战国策·齐策》中,有齐宣王与颜斶相交接的一节,可谓家喻户晓。  宣王倨傲,于召见颜斶的时候喊:“颜斶,上前来。”  不料颜斶也反唇相呼道:“大王上前。”  齐宣王不悦,而群臣立刻切责颜斶:“大王是一国之君,而你只是一介草民,这样相呼成何体统?”  颜斶说:“若我上前,那是趋炎附势;若是大王上前,则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蒙受趋炎附势的恶名,倒不如让大王赢得礼贤下士的美誉。”  齐宣王忍不住了,怒斥:“究竟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颜斶道:“自然是士人尊贵,而王者并不尊贵。”  齐王问:“这,有理可说吗?”  颜斶答道:“昔日秦国伐齐,秦王先下一令:‘有敢在柳下惠坟墓周围五十步内打柴的,一概处死,决不宽赦!’复下一令:‘能取得齐王首级的,封侯万户,赏以千金。’由此看来,活国君的头颅,比不上死贤士的坟墓。”宣王哑然,但是内心着实是愤恼的。  赵蕤不只是援引、抄录以及小幅地修改了《战国策》里颜斶和齐宣王及其群臣的一场舌战,还裁剪了原文。  据《战国策》所记,颜斶在辩诘得胜之后,扬长而去。行前所掷下的结论,是从一则譬喻展开:“美玉产于深山,一经琢磨,就毁坏了本形;美玉并非不再宝贵;可是此后,其本质却受到了斫丧。士大夫生于乡野,经过举荐、铨选,接受朝廷的俸禄,也并非不贵显;可是此后,其形其神便不再完全了-‘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娱)。’”  2.一五、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2)  基于这一份通透的识见,颜斶全身而退,《战国策》的编撰者刘向称许他:“反璞归真,则终身不辱。”可是赵蕤,以及赵蕤悉心培育、教诲的李白,却打从一开始就没有追随颜斶的脚步而行。  赵蕤刻意省略了反璞归真的这一节。这正是他与颜斶不同的地方。他之所以推崇颜斶之幽峭自赏、平视公侯,傲睨群卿,并非出于“清静贞正”的信仰,而是为了赢得大吏之好奇与留意的身段。  这是一个身段,也是一种手段。赵蕤的《论士》借颜斶之语,所欲推陈的,实则是这一段话:“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能够经由惊诧君王、冒犯上官而为秉持大权者带来一切经国济民之学的人,终将改变那“慕君而不得于君”的热中处境,左右天下。  一六、乐哉弦管客1.一六、乐哉弦管客(1)  后学生徒,蓦然间从长者大开只眼,不论是恢阔了视野、深刻了思虑,抑或是曲折周至地增进了见解,看来都不免于惊奇中盈溢喜悦,李白当然也是如此。  然溷迹市井多年,凭借着心思敏捷、言语俊快的天赋,还有那动辄以武相欺于人的惯习,李白已经养成了极其难驯的性格,纵使辞穷,总不甘屈理。是以他和赵蕤时时各执一词、据理而争,常常形成相将不能下的局面。最轻微却也堪说是影响最长远的一回,就是在李白入宿子云宅的第二天。  当时李白侍奉几砚纸墨,看赵蕤一面默记前作、一面誊抄。所抄的,是他前一天近午时在山径上口占而成的《采药》。当赵蕤抄罢的瞬间,李白忽然道:“末句如此,似有所待?”  赵蕤抬头微微一哂,默而不答。  李白接着道:“既云‘去来随意’,何必有所待?”  这不只是字句之疑,也是旨义之惑。虽然是初识,李白并不能确知赵蕤对于“用世”或者是“避世”这两端,究竟有什么执念;纯以诗句观之,“去来随意”之人,不耐寂寥,居然要在秋后的青碧山色中寻觅知音,看来也太不自在了。李白偶见不纯,不吐不快;却丝毫没有想到:他自己才是赵蕤所想要邀来共听寂寥的道侣。  赵蕤一时有些惶窘,不能也不愿明话明说,只得随念想了个辗转缠绕的说法:“汝谓某有所待,可知昔年郭璞注《穆天子传》,直是以‘留’字解‘待’字。待,未必是有所求、有所候;也是留止、容受之意-而今留汝,汝便共某一听寂寥罢了。”  颜面维持了,场面应付了,但赵蕤的不快,仍如骨鲠在喉。虽然他不至于因此而嗔怪李白,却深深为之尴尬-好像敞晾着身上的癣疥,招摇过市,自己却浑然不知。转念忖来,赵蕤觉得还真不能不感谢这孩子的透见与直言,遂低声喟道:“实则……我也未必真能去来随意罢?”  “神仙!我写诗恰是随意!”李白呵呵笑了起来,竟至于要手舞足蹈了,“有时意到,有时无意;有时因意而生句,有时凭句而得意;有时无端造意,字句便来,有时字句相逐,不受节度,也任由之、顺从之,落得个乱以他意-”  “如此造诗,前所未闻。”赵蕤也笑了,道:“这又如何说?”  李白匆匆转身,踅进他暂且寄身的那间小室,搬出来一只巾箱,随手翻检,好容易找出一纸,那是不久之前,他在大明寺中闲暇无事时所誊录的一首近作。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无题?”赵蕤双手端正地捧着那张诗稿问道。  “某写诗-”李白说,“皆不落题。”  赵蕤皱起眉:“也该有缘故?”  “据题写去行不远。”  “何不写罢再拟?”  “写罢便远离初意,倘若回笔借题捆绑,未免太造作。”  “诗篇磨人神思,”赵蕤微微点着头,道,“可汝也写就许多了?”  “百数十纸。”  “真是不少了,”赵蕤看一眼那巾箱,笑道,“陶靖节平生著述不过如此。”  “是以陶公生平未成大事,不过是耕田、饮酒、想古人。”  “汝有大志,居然从一弯眉月也能说到‘战征儿’?”赵蕤问着,回眸落于纸上。就眼前这首诗的灵动跳脱的手段看来,少年的确是个“耐不住”的人-  此诗原本写的是一片秋天的眉月,前两句遥想出海新月,点染穷秋时节,既平顺、又分明;三四句应该是即目所见,将隐藏在云朵背面、微微露出牙尖,以及运行半周天之后、轻轻堕触滩岸的一弯新月,描写得十分玲珑佻达。  这是用曲折的句法来勾勒明朗的实景,若非经老手指点,则此子的确有几分吟咏的天赋。可是,偏偏在第五句上,诗的命意忽地跳脱写景之旨,慨然而兴远意,没来由地从“弦管客”飞向了“战征儿”。戴天山世外之地,遥远的战火未及到此,可是这诗却显示了超逸于眼前的情怀,李白自嘲其“随意”,果然。  2.一六、乐哉弦管客(2)  赵蕤朗吟着,到了尾联之处,眉头一紧。显然,第四句与第八句各用了一个“风”字,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无非小疵。但是末联二句还有大病。这两句,是借着昔年曹子建《公讌诗》之句“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里“西园”二字,回头招呼了“月”的主旨。盖,本指王公显贵们的车顶,状圆而庞,制精而丽,绣饰灿然,夺人心目。在此,便只是因为形似而用以喻月了。  “前些年天朝与吐蕃战事频仍,风闻杀戮甚众。”李白道,“可是某夜夜听市上弦管纷纷瑟瑟,笙歌如常,委实不堪,便如此写了。久后重读,文气确是突兀-”  “不不不,”赵蕤连忙摇头,“出格破题,本来就是诗思窾窍;汝觉来突兀,某却以为超拔。刘彦和《雕龙》早有警语:‘神有遁心’,汝未曾读过耶?作诗,万万不可只知依题凿去,失了‘遯心’!汝既自谓所作,颇能‘随意’,想来不致受困于此。然-”说到这里,赵蕤稍停了停,才又沉吟道:“汝此诗之病,病在‘回头’。”  “回头?”  “‘战征儿’远在天边,汝并无体会,亦无见识,空寄感慨,无以为继,只得搬出陈思王数百年前的旧句,应景收束。某所言,是耶?非耶?”  李白有些不大服气了,亢声道:“西园之讌,明月清景,召我以诗情,有何不妥?用此与凡弦俗管相对,又有何不可?”  赵蕤忽然纵声大笑起来:“后生!休要啰噪,曹子建清夜游西园时,与之步步相追随的,是一轮满月,圆月当空,始以‘飞盖’形容;而汝诗写的是初月,本非连类相及之物啊!”  李白愣住了,不觉发出一声悠长的“噫-”;在这一刻,也可以说是从他生小以来,第一次恍然大悟:他的生命之中,的确得有个像样的师傅。  一七、亦是当时绝世人1.一七、亦是当时绝世人(1)  从全然对反的一面视之,对于这因为一时意气而相互结纳的师徒,月娘的观照显得更为冷厉。她不以为李白能够从赵蕤处学得足以经济天下之学;也不以为赵蕤能够增益李白的诗艺或文采。  守候了几日,寻个事端,月娘让李白到里许之外的别圃去采豆,说是榨油之需。还得顺手清理园中夹荒杂秽的野草。仅仅是逐荚摘采,就颇费一番工夫;少说百数十斤的豆实,除了采撷之外,还得去荚、涤仁,以及晾晒,估量着日入之前,未必能竟其功。  月娘见李白扛起耙锄走远了,才同赵蕤正色道:“相公博闻而多能,却未必能沾溉隅隙。”  “汝说的是李白?”  “此子非可方之以器,相公不应不知。”  赵蕤颜色一沉,点着头,道:“诺。”  这一声“诺”,非比寻常之同意,更表示了深深的赞许。赵蕤从未授徒,也不曾摹想过如何提携一学子,使之就道向学,还得为他罣念操心,期以修材成器。他的确感到惶恐或迷惘,但是总以为时日方殷,而这李白又颖悟佻达,非同凡品,或许寖假略久,安定了性情,授之以书、益之以学。就这么走一步、算一步,再经过岁月的磨洗,苦之以“长斋久洁,躬亲炉火”,勉之以“掩翳聪明,历藏数息”,或恐将来也能够像自己一般,立一家之言。  这,就排开了各式各样的浅妄之念-诚如月娘所谓:“非可方之以器。”-至不济,也不会将此子打造成一个徒知在谋生取利的修罗场上翻云覆雨、勾心斗角的俗物。  不过,月娘显然看得比他还要透澈。  “相公一向识人知机,而今得了一介天生丽才,却不辨烟火后先了?”  “啊!”赵蕤一听这话,稍一寻思,不由得抚髯而笑,又道了一声:“诺。”  “烟火后先”一语,是有一个与月娘身世相关的故事。  月娘出身绵竹县的一个贫寒之家,父亲尝为邻近龙安县县尉小吏,由于稽核公廨银料的时候出了差错,旦夕间解职系狱,没有几个月,就因为羞恼愤懑而瘐死于囹圄之中。月娘的母亲和一个妹妹,茕茕无依,东走西顾,为衣食所迫,看来只有卖身为婢,或者是自鬻于官妓、营妓,以图苟活。  大唐官妓、营妓只是称名而已,立有乐籍,世代属之者,亦堪称祖业。官、营之妓的另一来历,则是罪犯籍没入官的妻女;是为官奴之列。以营妓而言,不只是赖声色歌乐服侍军旅中的将帅士卒,也不一定要居处于行伍之中,乃是声妓群集之所,有那么一个“乐营”的机关。  凡地方文官所在,家宴公讌,席上皆有“乐营侍奉”。有些身份地位比较崇隆的官员,离开了京畿,成为权倾一方的州牧,也可以堂而皇之蓄养女乐为一己满足需索,时人号称“外贮”。说来好听的名色是“官使女子”;说来难听的呼号便是“风声贱人”。无论何者,视主掌所归,而为“郡妓”、“府妓”、“州妓”不一。  月娘二姊妹,一个十三岁,一个十二岁。原以为零落之身,欲寄无他,只能变卖极少的私蓄,筹了千多文钱,将母亲暂时安顿在绵竹县郊外的环天观,准备再投乐营,入籍学艺。  这环天观在绵竹山,后世泛指为六十四福地之一。最早是于大唐高宗麟德二年奉旨饬建的。当年的皇帝为了酬庸李淳风献《麟德历》而赐予了这份恩典。月娘托母,正是李白出生的前一年,上距李淳风初为此观方丈,已经三十五年,而李淳风又早在三十年前就已经羽化登仙,所遗宫观,由传人王衡阳所继。王衡阳风鉴之术过人,一眼看见月娘,便道:“汝一身恩怨,还待十八年后,始能了结。今有二途,汝欲为官使,抑或为仙使?听凭由之。”  毋须王衡阳多作解释,官使就是“风声之妇”,仙使则是“女冠”。唐人家室女子修真成风,不外慕道、延命、求福。也偶有因夫死而舍家避世的,一旦遁入道门,还可以有如男子一般识字读书,研经习卷。月娘本来无所犹豫,可是王衡阳接着说:“为官使,则绝代风情,芳菲锦簇,怎么看都是繁华;为仙使,则满园枯槁,钟锣清凉,怎么看都是寂寥。不过-烟火后先,俱归灰灭而已。”  2.一七、亦是当时绝世人(2)  烟火后先,是王衡阳的师尊李淳风身上的故事。  先是,李淳风与袁天罡随太宗出游,见河边有赤马、黑马各一。皇帝欲试两者道术之高下,遂命一问:哪一匹马会先入河?袁天罡随即先占得一离卦-离为火,火色赤,不消说,便是赤马先入水了。  然而李淳风持见不同。他登时上奏:钻木而得火,应先见其烟。烟色黑,应该是黑马先入河。过不多时,黑马果然先下了水。然而李淳风明白:皇帝这一问,是要求信于道法之本然,倘或争辩个人术数之高低,反而动摇了至尊者对于易卜之道的信赖;于是仍推袁天罡率先卜得机宜,而他不敢居功。  月娘在环天观颇积素养,于寻绎因果、断事阅人之际,这一则旧闻总令月娘将世情物理翻想得更深入些。她这一句“烟火后先”的譬喻,着实提醒了赵蕤:李白看似灼热燃烧的才华,或许只如熊熊之火,而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思,才会对诗有着如此昂扬的兴味呢?他甚至觉得:自己身上都未必能冒出那样的烟来呢!  “何不问问他-”月娘凝起她那一双秋水双眸,清切明朗地说道:“何独钟情于作诗?”  这一问,诚然是要紧的。难处是能否得到确凿而诚实的答复。  月娘的疑虑很明白:她从王衡阳习道术,七年而大成。其间,本家母妹相继因病物故。然而清修之路,似仍平易而踏实,她已经能够对众论旨,演故讲经。  有一次,正逢着旁寺供请来的畿县上寺法师说法,一僧、一道,比邻二台同说。原本那寺僧仪容鱼雅,舌灿莲花,将王衡阳台下的听者攫去了十之七八,棚下之客,“寥落似稀星”。孰料月娘在此时升座,素妆拭面而谈,也不知是什么人赫然发现,这边环天观换了个丽人;顿时人潮訇然,去而复来,震动如雷霆。一时驴马杂沓壅塞,辎軿牵连于途。盈千聆者之中,有赵蕤在。  次一日,王衡阳将月娘唤了来,道:“还记‘烟火后先’否?”月娘颔首称诺。王衡阳接着澹然一笑,道:“寡人果不负知机之名,七年外已判得赤黑之相,而今还汝清真矣!”  月娘还不能明白,正想请示,王衡阳已经从袖里掏出了她的那份道门度牒-堪见其上并无关防。易言之:她修真七年,只是自持规律,却从来没有公廨凭证为一女冠。  “汝之道侣因缘密迩,宁可错过?”王衡阳随即一挥袍袖,招呼门外的一条身影入内。来访的,还是那个赵蕤。  彼时,李白还是昌明县中一个寻常的顽童。十载有余,倏忽而逝,如今月娘要追问的是:赵蕤若将所学所事倾囊相授,而李白却根本不能作一个孤守青灯、著书立说的“野士”;甚至,他真心想要的,若还是一份仕宦行中的谱牒,则赵蕤将情何以堪呢?  或者,这个一向白眼看人的野士,难道还有不甘寂寞之心吗?这是令月娘更感到惶恐而迷惑的。赵蕤与她不仅仅是寻常夫妻,更是厮守了近二十年的道侣。在忽然间发现了一个进取美官如探囊取物的人才之后,赵蕤似乎意有所动-而月娘此时尚分辨不出:那是来自何方的一阵风,能否吹绽春花抑或吹落秋叶?微漪相触,层层递出,更不知道会鼓涌出什么样的波光。她有些不安,总觉得这少年将要改变大匡山上的一些什么。  一八、长吟到五更1.一八、长吟到五更(1)  赵蕤并未依月娘所言,直问李白写诗起心动念之所由。他以为:这样问,是得不着真诚或深刻的答复的。他换了一个方式,让李白将自己过去所作的那一百多纸诗作,一一命题,分别书于所录的原句之前。  这样做的用意,是要李白再一次思索当初作诗时的意态,追忆那些微妙而于一刹那间生成的触发、感动还有领悟。赵蕤当然明白,李白并不情愿如此-即兴而作,兴落而止,回味只在肺腑中,不必形之于纸上。更何况还要越月迈年,追怀摹状,想出不知多少时日之前,那早已失了滋味的情境,实在艰难。他花了好几夜的工夫,才勉力完成,其中有不少篇,看得出来根本是敷衍。  像是“笑矣乎,笑矣乎”那十来句残篇,李白就随意填上一《笑》字,算是交差。“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那一首,给题上《初月》二字。而“仙宅凡烟里,我随仙迹游”那一首,他给题上了《始过仙居》,也还算切旨。可是刻在巨石青苔上的“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他却秉笔直书《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带着些顽皮、斗气性、刻意疏远的况味。  如此整顿下来,李白对于某些作品忽然有了意想不到的体会;而且较多是不满意的。像是此时题为《雨后望月》的一首,他怎么看,怎么觉着不痛快,原作仍是时人靡不风行的五言八句:  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出时山眼白,高后海心明。为惜如团扇,长吟到五更。  李白并没有掩饰这份不快,他对赵蕤说:“诗看当下好,一旦着了题,再细究题、句之间,牵系若深密,便觉得拘泥;若疏浅,则简直无趣!”  “某前些年读一书,据云为天竺释门坟典,经乌苌国沙门弥译其文,还找了本朝一流贬之官抄写,僧俗两界皆爱赏此书。某读了一过,其中只有一语甚佳-”缭云绕雾、不着头尾地说到这里,赵蕤才回应了李白之问,“‘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这‘嚼蜡’二字,庶几近之吧?”  “是,嚼蜡!”李白捧起那一纸《雨后望月》,道,“写时却不觉。”  “非题之过也!要怪,便怪诗不佳。汝此作开篇四句写月,动静相生,足见精神,然-”赵蕤掐起小指,用那既长又弯的指甲顺着五、六两句划过,一面吟诵出声,“‘出时山眼白,高后海心明’,合调而缺格,有景而无意,这就是受时风所害的句子!”  一时风尚,不能峻拒轻离,这的确是令赵蕤既鄙夷又忧忡的时病。本朝但凡识字之人,几乎皆不能免;李白虽然未入士行,看来也不能避此病。  古来圣贤所期勉于为诗之道,谓之:“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谆谆教诲人们:诗,必须是诚于中而动于外,发乎情而行乎文的一种东西。可是时病来得汹涌猛烈,几令无人能免。  说来还就是科考当道,如曲径有虎,拦山而立。朝廷所立制度,以明经与进士二科,为举士之本。明经一科,于神龙元年-也就是李白五岁那年-订制,明令考试有三场。第一场帖经,第二场试义,即“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第三场试时务策,答策三道。积年而行,连儒家经典亦分等列:《礼记》、《春秋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是“中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春秋榖梁》为“小经”。通二经的,必须通大、小经各一,或中经两部;通三经者,须通大、中、小经各一;通五经的,大经、小经皆须通。  更为艰难的是进士科。武后当局时,为了压抑立国以来便擅长明经的士族,特重进士。进士科也是常科,考取更难,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而选士者、求官者,相互以权柄交易知见,还则罢了;考科所及,竟然有诗!在赵蕤看来,则无异是渐令天下士子俯首帖耳、沦堕性情的恶行。  这要从试帖说起。试帖,为唐代帖经试士之法,简称帖试,其法为后世八股之先河。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考》所述:“帖经者,以所习之经,掩其两端,中间惟开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或得五,或得六为通。”  2.一八、长吟到五更(2)  帖经试士的制度,始于大唐高宗永隆二年,恰是赵蕤出生之年。赵蕤一直以此为天数,他常与李白戏谑地说:“天生予于是,应为帖试敌。”而与赵蕤同代的士子,却多为了应付越来越难的考试,而耗尽心力,转抄捷径,每每将难以记诵的经文,编成歌诀,方便记忆,这就是俗称的“帖括”,读来合韵、有如诗句的文字,本质上却是诗的敌人。  科考时采用的诗体,也叫“试帖诗”,拈题限韵,拘束已甚,且由于一代又一代像沈佺期那样从协律郎晋升为考功员外郎的诗家,日夕聚议,切磋商量,就是为了建树种种简选士人的标准。  他们之于诗,精审声韵,规范义理,讲究属对工稳,隶事精巧,视之为“择士选才”之必然。取法于考途,则大抵以古人诗句命题,冠以“赋得”二字,原只五言,日后增益七言,递演渐变,甚至明订首句仄起不用韵,两句一用韵,则或六韵十二句、或八韵十六句,号曰“排律”,连主旨都渐入牢笼,不外曲折或明朗地歌颂天朝圣德,帝王功业。而参与考试的学子,则一如多年以后的礼部侍郎、太常卿杨绾所深深喟叹者:“幼能就学,皆诵当代之诗;长而博文,不越诸家之集。”  至于赵蕤所谓的“不能避此病”,正是指这种时兴的作诗手段-“出时山眼白,高后海心明”两句,只能说是“精审声韵,属对工稳”,却没有精神、缺乏风采,甚至了无意思;它只是前两句的遗绪而已。  赵蕤不能自已地激动起来。他对李白说:“汝诗前有‘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自然恢阔,将月色道尽,是何等天生壮丽?无何,却在后二句上,拘牵琐碎,此即时风所染!”  李白觉得冤枉-他哪里钻研过什么时风?不就是写一轮明月吗?明月如盘,出于层峦之颠,好似山有一眼;以至高悬穹宇,海心一片光明,也并不失义啊?他想辩解,却也无理据可以说自己“不受时风所染”,便只低眉俯首道:“仍不解。”  “学舌鹦鹉,不知其为学舌,何以言诗?”赵蕤道。  这是令李白辗转不能成眠的一夜,他并不觉得受到斥责有什么可伤感的,更多的却是困惑。他从小所能读到的“当代之诗”,大多力求声调严整,音律协畅,吟之咏之,便觉舒爽无匹。但是赵蕤导之使之,却像是要他往复搜剔,忆想揣摹,与自己一向想要歌颂的、那浮光也似的轻快生命-对峙。  一九、天马来出月支窟1.一九、天马来出月支窟(1)  命题之课,十足令李白沮丧;却果然带来意外的发现。  原本在他那一只巾箱里,还有好些零散不能成章的文字。有些,是触目所见,忽觉有味,默记而成的语句。有些,是构思已了,待得纸笔到手,再一回神,又忘却十之六七,也只能把残忆可得者寥寥记录。其中有四句,是这样写的: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为了省事,李白只题上“月”字,遂置之不复理会。然赵蕤看得仔细,一纸把来将去,读了又读,同月娘笑道:“此子向不识汝,泰半之作,却多月字。”  “此篇不成意趣,”月娘道,“或恐是玩笑之作。”  赵蕤却不肯如此作想,他掐起指头算了算,问:“昔年与李客啖牛头的那一夜,汝还记否?”  那是月娘适归赵蕤的第八年,大匡山上万卷书,却还只有赵蕤称之为“相如台”的半壁残邸;子云宅方搭构起梁柱,李客与赵蕤夫妻倚垆滤酒,以大鼎烹熝了李客不远千里带来的牛头。  那一夜,李客大醉,罕见地透露了些许身世。也由于病酒之故,前言后语随风逐水地过去,月娘并未记心,赵蕤则对一个小节留意不忘。  李客当时持酒起身,面向西山,号呼片刻,竟至于声嘶力竭。所呼喊的是赵蕤和月娘都听不懂的异方殊语。赵蕤每疑必问,那李客一听他问,像是幡然醒了。先是垂头不语,接着老泪纵横,继之以涕泗,良久才能答话。  “神仙或知古来大夏之国否?”  古大夏之国,在葱岭之西,乌浒河之南,有一国名吐火罗-或曰吐豁罗、吐呼罗者,亦是一音之转;此国北有一山,山名“颇黎”。而“颇黎”,蜀中方戏言称水,即曰“玻璃”、“玻瓈”,那正是唐初以来,西域诸国进贡什物之一。其形百状,其色红碧,其状皎洁透明,作为器用,则可以盛蔬食果浆。对着日光时晶莹剔透,背着日光时亦灿烂光灼;允为稀世之珍。唯其质轻而薄,极易破损,更为人所宝爱。  赵蕤知道此物,却从来没有见过,比划了半晌,李客却摇头道:“神仙不知,亦不为过-某所言者,不是玻璃。”  李客说的,是一座山,颇黎山。这山南麓向阳,万古以来相传有神穴,穴中出天下极品之马,马名“汗血”-顾名思义,乃是奔驰汗出之际,其色殷红如血。或许是汗血之说甚奇,而使得那马有了过于其实的令名,早在汉代便引起了帝王觊觎之心。  西域之使传报:于大宛国发现汗出如血的宝马,武帝为此马遣使西访,携黄金二十万两,另金铸马一匹,去至贰师城求买换种马。却遭大宛王严词峻拒。汉使眼见无法复命,既怒且羞,一时出言不逊,更将那匹黄金铸成的马当场劈碎了(还有一个说法是以烈火烧融,所以记载上用了‘樵’字,就是燋烧的意思),以示天威。  大宛王认为汉使这样是失礼的,下令命该国东边境郁成城(乌孜别克乌兹根城)王拦截之,将使团屠杀净尽。这就引起了汉武帝当年两征大宛。从此天马更为知名而多猎奇好异之端了。  六朝以下,颇黎山多吐火罗人;吐火罗国为“行国”,千百代以来皆游牧为生,世世驱驰、养育彼马,也从来不觉得那马有什么贵重的。到了近世,尤其是贞观九年以来,由于朝廷明示与西域诸国相亲善,东西行路关隘弛禁极宽,吐火罗人每岁借着诸般名目,向朝廷贡献宝物,举凡沉香、没药、胡椒、红碧玻璃制器,驴、骡之属,自不待言,其中还间杂一些汗血之马。  李客持酒西望、顺风号呼之后,为赵蕤详说了这一部原由,接着凑近前,道:“客先氏被罪,世代惭衄,也就不必在神仙面前张扬了。神龙年间,某举家回中土,一门十余口,辎重载负-”说到这里,更压低了声:“全仗此马!”说时,就在一阵一阵向西山呼吼而去的西风之中,逆着风势,传来几声高亢、尖锐而且十分清晰的马嘶,自远徂近。  赵蕤大约明白,李客先前的号呼,实是以胡语唤马,以风中来去、人呼马应的时程计算,马原本应在十数里之外,何其答之切而来之速耶?赵蕤惊诧之余,又听李客继续说道:“宝马实无异相,却也毋须与市井无知之人争夸,某便繁殖养育,不数年,更是一门广大生计。”  2.一九、天马来出月支窟(2)  “既是生计,当为吾兄乐悦之事,怎么落泪了?”  是的。泪痕还在眼角颊边,李客也不拂拭,朗朗答道:“某生身之地,唤作诃达罗支。彼时中原如何,圣朝如何,某亦混天糊涂,万事不知。但闻先父告以:大唐显庆皇帝,对外用兵,灭西突厥,编户之民,可至咸海蛮河;是后,先父昼夜谵语,云:‘我本汉家身世,宗祖原始,子孙不可或忘。天子既设安西都护府于碎叶城,已十数春秋矣,可以归之。’”  李客的父亲还念兹在兹,魂兮归于故土;然而天不假年,未能如愿。赵蕤很难想象的是:李客却迥然不同。在他看来,游牧儿幕天席地,纵意所之,诚如他从吐火罗人之处学来的一句谚语:“云草生处无城防。”意思是说:天育万物,四时消长,生灭自然,彼此却无门户,更无疆域。  碎叶城,亦名素叶;距李客生长的“故乡”诃达罗支八百五十里,若非老父生前遗嘱,李客再投胎百十次也不会到碎叶城去。然而他毕竟应命而行,只为了成全那句“宗祖原始,子孙不可或忘”的教训,而来到了安西都护府,与唐人交易百货,还在这城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神龙元年,以多年与边西关防僚员的夤缘交往,凭着一张伪冒的家牒,潜遁而回到中原。  虽然以地缘远近而言,以志业谋处而言,他都应该迳往繁华贸易之地的西京长安。却也由于是偷渡入关,不能不往人烟稀少之地,暂觅一枝而栖。  从碎叶城举家迁徙之行前,他也已经打听清楚:前朝有平武一郡,在陇右。大唐武德年间为避国号而改郡名为龙门,至贞观时,又改为龙州郡、江油郡。  无论名称如何,其地则一。此地于汉代称“广汉”。邓艾伐蜀时,军行七百里而渺无人烟,凿山通路,攀木缘崖,士卒鱼贯成行,仅以身入。这数百年前的“广汉”是当时新发广拓之区;数百年一瞬而逝,直到此时,也只有两县之辖,户口千余,编户人口六千有几。此地于高宗永徽年间为朝廷想起,又颇存“实边严守”之议,遂割属剑南道。  不过,这样规模的城邑,在李客看来,正是绝处逢生的立足根基。此间人不算多,但是出入贸易足矣。一个偷渡之家,天高皇帝远,恰足以借谋蝇头小利、日积月累,假以时日,若能发迹变泰,亦未可知;或许永远不会有人察觉:他竟然是发遣西域的罪犯后人。  “虽云负贩走商,行脚天涯,不免也要想:吾家,究竟何在?今夜酒足话多,索性再同神仙吐一番实,此后亦不再说了-”说到这里,李客脸上的泪痕果然干尽了,他略一沉吟,近前附耳道:“客之名,本非我名;李之姓,固亦不是我姓。”  说到这里,一匹身色棕红、鬃色碧绿、蹄色乌黑、额色雪白的肥马轻盈地腾跳上山,背无鞍鞯,口无衔辔,伫立着守候李客。此夜以往以来,李客的确没有说过自己的身世,就连这匹马,只在李白向赵蕤告别之际,隐隐约约地现身一瞥-那又是七年以后的事了。  是以彼夜相与情怀、相共话语,赵蕤似乎记得,又觉得太不真切。问起月娘,她也只笑说:“牛头余骨尚在,汝等道故之语,谁还记得?”  然而赵蕤之所以提起,不是没有缘故。他以为李白诗中时时称月、道月、看月、想月,另有可解之本。不过,他先提到了一字,作为旁证:“经他题作《初月》的那一首,还记否?”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诺。”赵蕤肃容道:“此作中有‘乐哉弦管客’,‘客’字竟不避父讳,这却让某想起熝牛头彼夜,李客醉后之语。”  “他说了什么?”  “‘客之名,本非我名;李之姓,固亦不是我姓。’”  “其飒爽如此,倒是难得一见。”  “是以-李白诗中的‘月’,似乎另有他意。”赵蕤接着道:“月,乃是一国!”  二〇、放马天山雪中草1.二〇、放马天山雪中草(1)  这个国,是西域诸胡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之国,当时谓之“行国”。在李白生命的初期,一直缠绕着与“行国”的遭遇有关的几则故事,以及一支歌谣。  带来这些故事和歌谣的,是碎叶城中一丁零奴。此人有族传一技,能够斫巨木、制高轮、造大车。初为李客造车,行商于茂草之地、积雪之途,通行无碍,商队以此而四时往来,轻捷无匹。李客看是一宝,除了重金相赂,更奉之如家人,这丁零奴以此免于水草漂泊,也就专力于估贩,跟着李客往来贸易,不复为牧儿了。  李白日后回忆此人,总说“不知男女”,但是却能俱道其衣着服饰,因为那丁零奴从未穿过第二套衣装;一年四季,不分寒暑,总是翻沿绣花浑脱帽,身上一件淡青色盘领袍,翠绿色圆头金线布鞋,腰间系一条鞢带。他追随李客多年,直到李家潜遁入蜀之后,因为水土不服,未几即病死在绵州。此人有生之日,时常放怀高唱着这么一首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说到这,不能不先论丁零。  丁零,亦名敕勒,原来是北地牧民之一部,先世居北海(也就是千载以下称为贝加尔湖之地),西邻乌孙,南倚匈奴。秦末中原群雄逐鹿,北边之地也不平静。当时一向与匈奴或战或和、时争时盟的部族极多。其中另有一族,号称月氏,约在日后河西走廊一带游牧。月氏不能独斗强邻,遂渐与他部相约,绕过戈壁,合东胡部落,夹击漠南、阴山一带的匈奴。匈奴不得已,而质酋长之子于月氏,绵延数代,暂保和局。  某岁寒冬大雪,受尽残酷待遇的一个匈奴质子忽然从月氏逃回本族领地,居然杀了生身之父,自立为领主,是为冒顿单于。此子雄才无二,鸠集所属,攻伐月氏,三年而尽有其游牧之地,迫使月氏远遁于千里之外的西极。  冒顿单于曾经在一封写给汉文帝的书信中如此夸耀:“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力强,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乌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  汉武帝派遣张骞通使西域,目的就是结合月氏、乌孙等“行国”-也就是游牧部族-夹击匈奴。不意在中途,张骞和他的使节团却被匈奴俘虏了,囚处起来,甚至还被迫结亲生子。过了十年岁月,张骞终于反向自西面逃出,遁入月氏。而月氏当时已经安身立命,不欲再向匈奴挑衅,惹起战端。张骞专对之命未果,可是,月氏之部却并没有因西迁而安居。  是后,匈奴一再以武力驱迫,使月氏退入准噶尔盆地,犹不以为足,乃至于一直进逼,至伊犁河流域。其间,继冒顿而雄立的老上单于还曾经于一场血战之中,杀了大月氏的王,将其头颅割下,还把这个颅骨制成了酒杯。  一直到百年之后,才又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之助,使月氏得以联合乌桓、乌孙和丁零诸族,以突击合围之势,断绝匈奴部队的粮草,疲其士卒,耗其刀弓,消灭了数以万计的强大骑兵,从此才算摆脱了匈奴的宰制与奴役。  即使匈奴一族彻底衰落了,西迁太久的诸部也已各自分崩离析;倒是不同部族之间,却也自然而然地相互融合。月氏之一支向南移走,进入日后名为“甘肃”、“青海”之间的祁连山西北麓,与匈奴杂居,是为匈奴别部“卢水胡”。  卢水胡人中有一家,以“沮渠”为号,曾经协助汉人官僚段业建立北凉政权,之后沮渠家出一豪杰,名沮渠蒙逊,此子不久之后便杀了段业,自立为主。这一则与李白生平辗转无端的史事插曲,却出现在李白日后干谒安州长史的文章之中,留下“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这一段毫无来历的话,而成千古之谜-不过,其间尚有蛛丝马迹,仍与西域诸胡长期的征逐有关。  由于长远的战争、残杀与漂泊的背景,为月氏、丁零等族人带来不可磨灭的阴影,也为当时受制于匈奴的西域诸胡带来一个萦回缭绕的生命主题,那就是不断地向西迁移。  2.二〇、放马天山雪中草(2)  西方,向称“月窟”-月生之地,在那干戈扰攘的数百年间,受胁迫、奴役与杀戮者每于夜间遁逃,逐月迹而行,也仰望着明月指路,通往暂且安身而不知其名、亦不详其实的所在。月亮阴晴圆缺不一,却升落有恒,似乎要引领他们无休无止地寻觅、游荡、漂泊下去。  李白年幼,未习史事,只能凭李客口授四代以来勉可传述的身世,偏偏这身世又与丁零奴的故事相互印证,相互杂糅,以至于有些情节竟虚实不可复辨。  其一,是李氏家族被迫西迁的事。  在隋炀帝大业十一年,也是李白出生前八十六年,发生了一桩宫廷屠戮事件,源由相当曲折。隋初立国,封为申明公的李穆老死,由长孙李筠承袭爵禄。李筠对叔父李浑极为悭吝,李浑便与其侄李善衡密谋杀害了李筠,另设一计,声称:李筠是被另一近支族人李瞿昙所害,让李瞿昙枉作替死之鬼。  同时,李浑则勾结了妻舅-当时官居左卫率的宇文述,请其代为关说,希望能代李筠而袭其封国。这当然是有条件的,李浑对宇文述的允诺是:“若得绍封,当岁奉国赋之半。”这件事,宇文述透过当时还是太子的隋炀帝,转奏于文帝,果然让李浑得以顺利袭封。  可是李浑并没有信守前约-他只付了两年的“国赋之半”,就当作前账已了,不再应付;这让宇文述极为不满。待隋炀帝即位之后,李浑累官至右骁卫大将军,改封郕公,门族益发强盛。偏在此时,传闻有一个名唤安伽陀的方士,受了宇文述的指使,冒出来一则预言:“李氏当为天子。”炀帝趁这个机会便收押了李浑等家,由宇文述主持伪证,诬以谋反之罪。此年三月丁酉日,李浑、李善衡及宗族三十二人全遭杀害,女妇及其所嫁之家皆徙边徼。  这一宗利害奸诡相互纠结的政治屠杀,使得当时与李浑近支的李姓一族大肆溃逃,而留下了“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这样简略的记载。  李客对于他三代以上因子虚乌有的大逆之罪而被逐,受迫隐姓埋名,窜于极边之地,其实深怀憾恨。一旦返回中原,行脚贸易,不能不立姓字,所以才“指天枝以复姓”。  天枝,语出《神仙传》,原本出处是说:老子李耳的母亲扶着李树而生下了不知其父为何人的老子,这孩子一落地就能说话,指着这株李树,给自己定了姓氏。李白运用这个典故,追述李客之“复姓”-恢复原本的氏族-当然也充盈着那种自立而成一天地的神采。然而,四代窜逐之“流离散落”,又何尝不与月氏、丁零等部族再三西迁、无所止归的处境同其情?  至于丁零奴,则将月亮交付给李白,使成其为诗人一生的象征。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