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虚的女人老得快 没有丑女人,只有“脾虚女” 35岁是女性的一个坎儿,到了这时,阳明脉开始衰弱了。而阳明脉就是脾胃之经,面部、胸部和腹部都是它经过的部位,这里的经脉气虚、衰弱了,自然要影响到面部和腹部的状况,开始出现面部憔悴、面色发黄、头发开始脱落等症状。所以说,脾虚的女人老得快。 脾气虚的女人老得快 女人最担心的就是衰老,所以她们会花很多钱去美容、塑身,但这种效果往往是短暂的。过了35岁,大多数女性的肌肉会不同程度地失去弹性、皮肤失去光泽,这两点直接导致女人变成了“黄脸婆”,并开始变得“垂臀平乳”。而这些看上去不美的外表端倪,其实都是健康出了问题,而且问题出在了脾气上,是脾气虚了。 这一点在《黄帝内经》中有过论述:“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这句话形容的是35岁女人的状况:面容开始憔悴,头发开始脱落,种种衰老的迹象都是因为阳明脉开始虚弱、衰竭了。“阳明脉”是什么呢?指的就是脾胃之经,而女人变老就是从脾气虚弱开始的。 “脾气虚”是中医的概念,大家常常说起这个词。很多人一说到脾气虚,就会想到消化不好。事实上,脾气虚涉及的范围远不止消化方面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公布过的健康指标,描述的其实也都是脾气的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判断人健康、衰老与否的三大指标是--“说得快、走得快、拉得快”,这三个生活的细节体现并概括了身体最重要器官的功能状态。 先说“说得快”。一个语速很快的人,首先得脑子清楚、思维灵敏。要保证这一点,大脑的供血至少要充足。一旦大脑的供血不足,人首先会犯晕,头脑不清晰。而保证大脑供血的关键不仅在于血液是否充足,更重要的是血管里的血是否能正常地升到大脑去,这种升血、泵血的功能就是中医里说的脾气决定的,中医的术语叫“升清降浊”,是脾气的重要功能之一。 很多女性吃了饭后感觉困倦难耐,坐在桌边就能睡着了,这在俗语里叫“醉饭”,就是因为脾气虚。吃饭之后,脾气全用在消化食物上了,没有余力“升清降浊”,所以饭后的大脑处于浑噩的状态中。 “走得快”反映的是肌肉的协调能力和力量,肌肉有力是健康的基本标志。根据中医的观点,肌肉是归脾气所管的,所谓“脾主肌肉”,只有脾气不虚,肌肉才能壮硕有力。人在行走运动的时候,才能协调、迅速,才能走得快。我们过去描述白面书生时,多用“手无缚鸡之力”来形容,这种人的步态一般都是慢悠悠的,走快了就会上气不接下气,这也是因为他们脾气虚,无力供养肌肉,也无力支配肌肉导致的。 还有一点是“拉得快”,就是大便痛快,这也是衡量人是否健康、是否衰老的关键指标。我们看看孩子,除非他们因为上火暂时地大便干燥,否则大便一般都拉得很快。孩子,或者说年轻人,解大便的时间很短,可以速战速决,这种人一般都身体很壮实,至少不会脾气虚。因为“脾主肌肉”,肠道的肌肉也归脾气所主,脾气虚时,肠道就蠕动无力。大便“拉得快”,不仅保证了毒素的及时排除,而且还说明了脾气的健运。 所以,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健康指标是围绕西医理论而产生的,但是却反映了中医脾气的特点。可见,中医所说的“脾气”囊括了身体健康的关键环节和器官,一旦出现脾气虚,衰老和疾病便接踵而来。 身体结构也有不称职的时候 “气”是中医里独有的概念,通俗一点儿说就是功能。所谓“气虚”,其实就是各个组织器官的功能不足了,所以,它的典型症状就是体力不支、不任劳作、很容易疲劳。“有气无力”“手无缚鸡之力”等词形容的都是气虚之人。 有的孩子很小就查出了“弱视”,有些家长搞不明白“弱视”是什么意思。所谓“弱视”,就是指这个孩子的眼睛结构全部正常,没有像近视或者远视那样发生屈光不正、眼球变形的问题,但就是每个正常的结构都不能称职地发挥作用,功能很弱,最后造成了视力低下。 中医的气虚和“弱视”的概念很相似,骨骼、肌肉、神经一个组织都不少,但每个组织结构在发挥功能时都差口气,这样构成的人体,功能自然不如那些每个环节都给力的人。功能不给力,人就气虚了,而这种情况在女性中更常见,因为她们没有男性好动,体力活动少。特别是在现在这个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出门开车、上楼搭电梯,以及机械化、自动化的生活方式,取代了每日最基本的运动。运动少,功能就少了锻炼的机会,这就导致了肌肉乃至脾气的用进废退。现在的都市女人,多多少少都有古代淑女少动多静的特点,而这就足以使一个并不该盛产淑女的年代多了淑女的常见病--脾气虚。 既然是淑女,说话自然轻声细语,这其实也是脾气虚的典型表现,中医称之为“语声低怯”“气息轻浅”。严重的时候,话说多了还会咳嗽。 我见过一个病人,因为慢性病缠身,他始终处于脾气虚的状态,面色常年是发黄的。他只要话说多了就会咳嗽,咳嗽声也不大,而且不是发自肺腑的那种,而是很轻浅,就局限在咽喉部,不能自主地轻嗽,非此,不能把气息调整好。 有个名中医,他在辨证病人是否是气虚时凭借个人经验:那些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都“咬”不清楚,或者越说越快的人,很可能是气虚,这和说到最后就要咳嗽的原理一样,是气虚不足以支撑到把最后一个字“咬”清楚,所以才会下意识地加快语速。 当然了,这种已经累及到说话的脾气虚,一般都是重症,比如慢性病后期,人被消耗了很久的时候。对普通人来说,脾气虚体质者最常见的问题是面色偏黄,容易疲劳,爱出汗,而且既怕冷又怕热,冬天不扛冻、易感冒,夏天爱中暑;胃口不好,稍微吃多点儿、吃硬点儿就不消化,或者常年大便不成形;而且常年处于低血压状态,夏天的时候甚至可能因此而晕倒,还总觉得昏昏欲睡,特别是在饭后困得睁不开眼。很多问题都容易在饭后出现或者加重,比如心慌、头疼等症状。脾气越虚,困的程度越严重,出现的问题也越多、越重。凡此种种看似并不要命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症状,都是因为脾气虚。 既怕冷又怕热,寒热都不耐,是因为虚弱的脾气没能建立好身体和环境之间的“隔离带”;特别容易不消化,是因为虚弱的脾气不能运化食物;常年低血压,是因为虚弱的脾气使运血无力,不能保证清气上营给大脑;饭后就困是因为虚弱的脾气忙着去消化食物了,无力“分身”给大脑供血。脾气是人体里的“审计署”“纪检委” 既然中医认为脾气这么重要,那脾气到底指的是什么?很多人误以为就是单纯的胃肠道消化、吸收,因为《黄帝内经?素问》的“灵兰秘典论”中,将脾胃合称为“仓廪之官”。所谓“仓廪”就是指装粮食的地方,看似专指消化系统了。事实上,早在《黄帝内经》的“刺法论”一篇中,先人就已经专门把脾胃分出来,明确指出:脾是“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所谓“谏议”,就是提意见、挑毛病的意思,这个头衔相当于现在的“纪检委”“审计署”,它们的工作是要帮助政府找出各部门的弊端、隐患,避免出现更大的漏洞。这项功能在身体里很重要,能帮助身体完成自我清洁。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是和细菌、病毒,甚至肿瘤细胞共生并存的,比如最常见的感冒,引起它的病毒平时可能存在于我们的上呼吸道系统中,比如鼻腔、嗓子,但是并不引发感冒。只有当人劳累了,比如这几天熬夜看球,或者出门淋雨了、着凉了,感冒就被触发了,这是因为身体的抵抗力下降之后,给了病毒乘虚而入、侵袭人体的机会。之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罹患感冒,更不是每个人都得癌症,就是因为身体里的“审计署”“纪检委”在努力工作,不断地揪出隐藏在身体里肇事的隐患,才换得了一方平安。 脾气一虚,就等于“纪检委”“审计署”被拿掉了,或者说名存实亡了,细菌、病毒就开始大肆增殖,癌细胞就得以积少成多,并选择在你抵抗力最弱的时候命中身体。 心的忧思、肝的气郁都可以导致脾气减弱,免疫力下降,比如林黛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形也是可以伤脾的,就是过度减肥或者短时间内暴瘦。“韩流”鼻祖裴勇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09年,裴勇俊为了拍一本韩国风光的写真集,一直拼命工作了近一年。写真集出版后,他出来召开记者会,大家都吓了一跳,曾经很健壮的他暴瘦了20斤!据说身高一米八的他当时只有130斤,连过去的衣服都撑不起来了。很快噩耗传来,裴勇俊因为消瘦而罹患败血症。 败血症就是细菌感染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而引发的一种全身性感染,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我们从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中知道,抗日时期的白求恩就是因为这种病牺牲的。战争时期的医疗、生活条件可想而知,但身为“韩流”鼻祖的裴勇俊,他还可能缺医少药吗?显然不是,他之所以得了败血症,就是因为之前的暴瘦。中医讲,脾主肌肉。脾气虚的人,肌肉是消瘦无力的。反过来也一样,如果在短时间内暴瘦,也会影响到脾气的。 不单是裴勇俊,我们肯定还听说过很多女性在服用了某种减肥药之后,突然得了不治之症,比如血液病,甚至是癌症。于是,人们便把原因归结为减肥药的伪劣。但癌症是种慢性病,就算这个人吃的是伪劣的减肥药,也很难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因为药物而“无中生有”,促生癌肿。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减肥伤了脾气,“审计署”失职了,早就潜伏在身体里的感染因素--癌细胞乘虚而入了。 有人对80岁以后去世的老人做尸解,结果发现,虽然很多人并非死于癌症,而是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但在他们体内却可以找到实体癌肿的存在。之所以癌肿到最后都没发作、没能致命,就是因为这些人生前的免疫系统功能是好的,他们肯定没有脾气虚的症状。而且,他们的脾气足以把那些癌肿监管好,没有给它们发作的机会。 在过去,脾气虚的好发人群,最典型的往往是斯文的书生和心重的小姐。这两种人都有个特点--“手无缚鸡之力”,这种体格就是脾气损伤的证据,因为脾主肌肉,他们会因为脾气虚而肌肉无力,要么是瘦削,要么是虚胖。而这,已经是现在办公室人群,甚至是社会主流人群的典型特点了。 随着社会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完全靠体力谋生的职业越来越少了,用脑代替劳力已经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这里说的用脑不单单指利用智力,还包括借助情商,也就是我们说的用心、动感情、动心眼儿,这些加在一起足以使更多的人长期处于忧思、思虑的状态。忧思这种情绪是跟心相关的,在五行排序中,心是脾之“母”,火生土,心生脾,心总是忧虑着就要被耗伤。同时,由母及子,忧思就可以直接伤脾,这是知识分子、思虑人群的通病,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各种癌症的发生率在不断增加。它和现在人因为各种原因,包括身体及心理方面的因素导致的脾气虚、身体“审计署”失职有直接关系。35岁是女人的一个坎儿 人们对夫妻年龄的传统认识,都是妻子比丈夫小,“姐弟恋”是近年才开始流行的时尚。“女小男大”这个传统其实是很符合医理的,因为女性的生命周期确实比男性短,因此女性也会比男性早老几年。这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了明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枯;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可以看出,女性以“七”为一个基础周期,男性以“八”为一个基础周期。作为7的倍数,35岁是女性的一个坎儿,因为到了这个时候,阳明脉开始衰弱了。阳明脉包括手阳明经和足阳明经,面部、胸部和腹部都是阳明脉经过的部位,这些地方的经脉气虚、衰弱了,自然要影响到面部和腹部的状况,开始出现面容憔悴、面色发黄、头发开始脱落等症状。比如,“黄脸婆”的问题就和“阳明脉衰”有直接关系,腹部脂肪的堆积也和阳明脉运行无力有关。而这些,都发生在女人的35岁和男人的40岁之后,因为女性的基础周期比男性短一年。相应的,从生理规律方面来说,女性的衰老要早于男性。 我们仔细观察,虽然很多男性平时根本不护理,甚至连最普通的护肤霜都不用,但他们的皮肤却可能比女性的还好,不会有导致皱纹出现的干燥。而那面容憔悴、面色发黄、头发开些平时不断更换保湿产品的女人,她们的皮肤却时时会有缺水的问题。原因何在?因为男性的“无感蒸发”比女性好。“无感蒸发”是人体由内而外地散发热量的过程。只要人活着,即便你处于睡眠中,“无感蒸发”也存在,可以说,它是人体自己具备的一种由内而外的皮肤保湿办法。代谢旺盛、身体壮实的人,“无感蒸发”的能力肯定就强。这就好像一个旺盛的火炉,能把身体里的热以水分的形式散发出去。相反,如果一个人火力不足、功能低下,他的“无感蒸发”能力肯定就弱。男性的火力比女性普遍要旺,所以他们的“无感蒸发”能力一般都强于女性,因此也就有先天的皮肤保湿优势。 过了35岁,女性的阳明经气开始走下坡路,面部的“无感蒸发”能力肯定随之减弱,憔悴、皱纹的出现都与此有关。而阳明脉就是脾胃之经,黄色是它对应的颜色。这条经脉出现问题,面部的黄色在所难免,所以,气虚女人的“黄脸婆”时期往往从35岁开始。 那我们要怎样才能增强自己“无感蒸发”的能力呢?具体说就是,即便你还年轻,也不能过食生冷,这是直接伤脾气的。过食生冷导致的恶果,一般会在35岁之后出现,为此,节制生冷应该从年轻时就开始。另一个办法就是坚持锻炼,要及早养成锻炼的习惯。年轻人可能懒得拿出时间来专门锻炼,那至少要抓住所有可以运动的机会,比如距离不远的话,走路上班,尽量不乘电梯,而是选择走楼梯,或者你也可以给自己规定好:两三公里以内的距离绝对步行。只要这些习惯养成了,你就能在不吃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建设脾气,提升“无感蒸发”的能力。 林黛玉过的是伤脾的日子 李东垣是金元时期的名医,他的《脾胃论》是中医经典。在那个时期写出《脾胃论》实在是情理之中的事儿,因为金元时期,社会动荡不堪、民不聊生是常事儿。很多武侠小说,比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描绘的都是那时候的社会环境。在这种毫无安全感的生活环境中,人的体质是会改变的,最明显的症状就是脾气虚。于是,李东垣就看到了很多需要补脾的虚弱之人,他们的身体是被战争环境拖垮的。除了饥饱无常,他们内心里还有对未来生存的担忧,从生理和心理上一起耗竭着脾气,特别是后者,这和我们现在人的境遇非常类似。 有调查显示,幸福指数最高的收入阶层,不是大款,也不是每月收入过万的白领,而是月收入3000~5000元的人群。原因很简单,高收入带来的是更加开阔的眼界,而眼界也决定了人们的欲望。 所谓幸福,其实就是欲望被满足了之后的一种感觉。因此欲望越高、越难满足,人就越难幸福,这就是所谓的“欲壑难填”“物欲横流”。特别是当一个人没有真正的精神追求、把自己的生活目标仅仅定位在物质层面时,他的幸福感会随着新鲜事物的出现而不断改变,要求不断提高。再平静的社会也会给他造成压力,再优越的生活也仍旧会让他不满,盛世于他可能就是乱世,这种形势就相当于《脾胃论》问世时的当年,都是人的心思、欲望惹的祸。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思劳、体力过度消耗、饮食不节是导致脾气损伤的主要原因。其中,思劳应该排在首位,特别是对现代人来说,他们已经没有太多机会因为体力透支而伤身了,饮食上的讲究也不难做到。唯独思劳,也就是过度劳心,被欲望所伤,是最难避免的,这也是现在人脾气损伤的关键。这一点,明代的名医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就说过:“思本乎心,经日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然思生于心,脾必应之,故思之不已则劳伤在脾。经曰:思伤脾。”可见,现在的国人之所以普遍脾气虚,是因为心思太重。 曾经有好事者给僧人们做过体检,结果发现,他们的体检项目有很多是不合格的。僧人们毕竟是风餐露宿、艰苦修行,营养状态、卫生条件都远不及俗人。但是,有史以来,史料记载的长寿者一直是僧人居多,他们为什么能凭借这种“破败之身”颐养天年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放下了欲望,不再为忧思困扰,不再过度劳心,他们的脾气就少了思劳之伤,这一点是俗人做不到的。 脾气在五脏中,和心、肝都有关系,火生土,木克土。心是脾之母,而肝是克伐脾气的,所以脾气的强健情况和心是否忧思、肝是否气郁有直接关系。这一点,我们从林黛玉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她的瘦削、羸弱体质是典型的脾气虚导致的,但她的脾气虚因何而来呢?就是心之忧和肝之郁。忧虑伤心,心气弱了,连累到了作为“儿子”的脾;肝气郁结太过就要克伐它所管束的脾,从两个都与情绪有关的环节对脾气造成伤害。 从小就没了母亲,又没有兄弟姐妹,虽然住进了贾府外婆家,但顾影自怜、向隅而泣始终是林黛玉的生活常态,这就是心的忧思。因为心思细密、敏感,对别的女孩子构不成伤害的事情,于她也能引来一场气闷,这就导致了肝的气郁。久而久之,这两个原因并行存在、相互影响,林黛玉的体质早早就变成脾虚体质了,为她最终因为痨病而死预留了伏笔。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人,特别是女性,心的忧思和肝的气郁绝对不亚于林黛玉,这就是她们未来健康的大敌。 林黛玉得的是痨病,也就是现在说的结核病。在当时,痨病是相当严重的传染病,无药可治。但是,众姐妹同住在一个园子里,每天还在一起游戏,为什么别的女孩子不得,唯独林黛玉因此而早亡呢?因为在当时,能对抗这种传染病的只有人体自己的免疫力,很可惜,林黛玉的免疫力早就被压抑的心情、寡欢的精神给夺走了,她早早就脾虚了。而在中医的观点里,脾气强弱就决定了人体的免疫力高低。 现代医学的研究提供了几个实例:在实验中,电击实验用的大白鼠,如果它可以逃跑、躲避,免疫功能的抑制就不明显。但是,当它被其他大白鼠击败时,免疫功能则明显下降;学生在考试前的紧张复习阶段,感染性疾病症状有增多的趋势;孤独感强烈的学生,其淋巴细胞功能要比孤独感轻的学生差;离婚不久的女性和丧妻不久的男性,他们的免疫功能都显著降低……这些现象在中医里分别属于心之忧思和肝之郁闷,都能诱导身体产生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全身性反应过程,它会抑制免疫功能,由此诱发疾病,甚至促进疾病的发展。很多人会在经历一次大事件后而大病一场,就是因为大事件伤害了他们的免疫系统。 脾气受伤后有两种表现,越来越胖或者越来越瘦。如果是思劳伤的脾,脾气虚可能表现为越来越瘦;如果不是因为心情,而是因为懒,因为久坐、不运动导致的伤脾,体内垃圾毒素逐渐堆积,人也就越来越胖,而且是虚胖。 原来,这些都是脾虚的信号 方法不靠谱,当然越减越肥 我们总能听到“过劳死”的新闻报道,事实上,“过劳死”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少见的。过劳引起的更多问题是“过劳肥”,就是越累越胖、越忙越肥,这是很多人的经验。为什么会如此?就是因为过劳伤的首先是脾,脾气虚了,代谢能力下降,能量过多地存留在体内,人就变肥胖了。这种胖子肯定是脂肪多、肌肉少的。“十个胖子九个虚”,这里的“虚”指的就是脾虚。 对此,金元时期的名医李东垣在他的《脾胃论》中早就清楚地提到了:“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亦也。叔和云:多食亦肌虚,此之谓也。” 这段文字里包含了几种状态和体形: 首先是“能吃且胖型”。这种胖很明显是吃出来的,是胖而不是肥,而且常见于年纪轻、正处于发育期、胃口特好的人。他们的胖是比较结实的,主因就是饮食过量。这应该不能算病,只需要控制食欲、加强运动就可以了。 其次是能吃且瘦型,或者是虽然吃得少,人却很胖。这两种情况显然都是病态。 先说“能吃却瘦型”。很多人怎么吃都不胖,通俗地讲,就是吸收功能不好,“酒肉穿肠过”了,这就是脾气虚的问题。我见过一个很秀气的女孩子,特别能吃,而且特别喜欢吃肉,牛排一次能吃两客,但是,到了晚上肯定一次腹泻光,所以她放开了吃也不会有长胖的风险。她身边的女孩子都羡慕她的这个“优点”。 其实,这种“优点”早晚要变成缺点的,因为脾气虚不可能仅仅是因为身体不吸收,肯定还有不能代谢或者代谢能力减弱的问题。只不过前面提到的这个女孩年纪轻,代谢问题因为年轻、生命力旺盛而暂时不明显。到40岁以后,整体的代谢能力下降,脾气虚导致的代谢无能的问题就会加重,那个时候的她,很可能就成了一个大胖子。即便到了那时,她仍旧还会有腹泻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种是李东垣说的“少食而肥型”,就是我们说的“喝凉水都长肉”的那种人。这是典型的脾气虚,也很可能是那个吃牛排而不胖的女孩子的未来。这种人除了“少食而肥”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肌肉无力。所谓“肥而四肢不举”,就是虽然胖,但不是肌肉多,而是脂肪多,所以运动起来仍旧无力,他们的脾虚和肥胖都是过劳所致。这种过劳主要是因为心力交瘁,是思虑过劳。中医五行中,火生土,而火对应的是心,土对应的是脾。心被消耗太过,自然无力生土,脾气随之虚弱。这也是为什么过去的文人、现在的知识分子多给人“手无缚鸡之力”的脾虚印象,他们的脾虚就是因为用脑过度、心思太重导致的劳心所致。 脾气虚、代谢能力弱,脂肪之类应该消耗出去的“脏东西”就要停在身体里,李东垣称其为“邪气盛”。这种停留在人体内的“脏东西”,中医叫“痰湿”,所以吃得少但也胖的人,一般体内都有痰湿,需要通过补脾祛除痰湿的办法来减肥。 这种脾气虚导致的“过劳肥”,是当今最常见的。在忙碌的情况下,一般人是无暇管住自己的嘴的,抓到什么吃什么,凑合填饱肚子而已,自然不能斟酌饮食的热量,也顾不上节制,这就加重了肥胖的程度。有的人虽然不胖,但体检时却发现得了脂肪肝,大家开玩笑说他仅有的脂肪还长在了肝上。这种情况在经常熬夜、值夜班的人身上更多见,即便他们没有吃夜宵的习惯,即便吃的夜宵的热量很低,但仍旧难免会发胖或者得脂肪肝。 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理论,是因为他们在肝经值守的“丑时”,也就是夜里的1~3点,没有让肝脏休息,导致了这种代谢紊乱。事实上,这种违背正常作息的生活方式,更是对脾气的消耗。 “过劳肥”的人,减肥总是不成功,因为“脾气虚”这个问题根本不可能通过单纯的节食、腹泻来改善。节食和腹泻甚至还会加重脾气虚的症状,所以他们的减肥总是刚开始有效,很快效果就不明显了,或者体重很容易又反弹回来。毕竟我们要消除脾气虚这一导致过劳肥的根本原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 还有一种与前面那个可以大吃牛排,但仍旧很瘦的女孩子不同的人是“能吃且瘦型”,类似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虚性亢奋的结果,对此,中医归结为“胃火盛”。这种人不仅总是饿,还很容易渴,他们的瘦比起大吃牛排的女孩子来说,要明显地呈现出病态,人会显得很憔悴,皮肤也缺少水分,是需要马上治疗的。 只要你弄清了肥胖最终是不是因为脾气虚引起的,你在减肥的时候,还是可以求助于很多药物的。只是这些药物的说明书上都没有标明“减肥”这个功效,但是它们能从根本上改善脾气虚的症状,减肥就成了这些经典方剂的意外收获了。 比如“补中益气丸”,它是写《脾胃论》的李东垣创制的。这是一种可以长期吃的补脾药,它的减肥效果是随着脾气的强健而实现的,表面上是在减肥,实际上是在修补过劳给身体造成的影响。所以你用“补中益气丸”来减肥的话,肯定不是速效,但一旦起效,就不用担心反弹问题。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主要成分:黄芪(炙)、甘草(炙)、白术、人参、当归、升麻、柴胡、陈皮 还有就是“参苓白术丸”,它是宋代就有记载的一张名方,作用比“补中益气丸”要和缓,更适合于脾气虚,尤其 功能主治:补脾。用于长年腹泻、大便不成形。因脾气虚而浑身浮肿、虚胖主要成分:人参、白术、山药、薏苡仁、莲子、扁豆、砂仁、桔梗、茯苓、干草(炙) 是因为脾气虚而浑身有些浮肿、虚胖的人,可以长期服用。 另外,适合脾虚人用来减肥,同时还可以使面容、身材变得紧致的方子,当属汉代张仲景始创于《伤寒论》中的“五苓散”了。 功能主治: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主要成分: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女人的“游泳圈”是如何炼成的 女人的衰老肯定和发胖有关系,一般的发胖从35岁,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而且是先从肚子开始胖起,一个围在腰间的“游泳圈”会逐渐形成。如果不加以控制,到了50岁,这个“圈”就变成了一个“大肚子”,这样的体态使她们明显要比同龄人显老。 为什么胖是先从肚子开始呢?如果用西医的观点来解释,是因为腹部的组织最疏松,脂肪在这里最容易囤积。那为什么肌肉会松弛呢?通俗地讲就是人 老了。不过,用中医的解释更加合理,因为“脾主肌肉”,只要脾气一虚,它所主的肌肉就会变得不紧致。腹部的肌肉不像腿部、胳膊上的肌肉,我们每天都会用到,而每天做腹肌锻炼的人很少,腹部因此是锻炼得最少的部位,所以一旦脾气虚了,人体最先松弛的就是腹部。 我们先看看孩子,越小的孩子,肚子越大,他们的小肚子总是向外膨出的。其实那么小的孩子,腹腔里没什么脂肪可以导致腹部膨出,膨出的其实是腹腔的内脏。 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既然是后天的,那孩子在出生之后,他的脾就需要一个逐渐变得强健的过程。孩子的内脏之所以会膨出,是因为他的脾气还没足够强壮,脾气所主的肌肉因此而松弛,才会无力束缚内脏,导致腹部膨成个大肚子。 如果这个孩子还有疳积,他的肚子就会更大,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肚皮上面的青筋。但是除了肚子大,孩子身上却很消瘦,给人“细脖子、大脑壳”的感觉,这是孩子喂养不好时经常出现的问题。那孩子为什么会得疳积呢?这也和孩子的脾气有关。 得了疳积的孩子一般都是面黄肌瘦、毛发焦枯、肚大筋露、胃口很差、大便不成形,多见于1~5岁的孩子。起因就是父母不会喂养,或者是因为急性肠道感染转为慢性,变成了慢性腹泻,总之是把本身原本就不强壮的脾气给损伤了,因为脾气虚而疳积严重。疳积越严重,孩子的小肚子就越鼓。因为疳积越严重,能统摄住肌肉的脾气也就越虚。要想让孩子改变“细脖子、大脑壳”的样子,唯一的办法就是健脾。 中医有个针对这种孩子的好方子,也有成药,叫“启脾丸”,里面除了人参、白术、茯苓这三味经典的健脾药外,其余的都是像陈皮、山药、莲子、山楂、麦芽这些药食两用的药物,所以孩子很爱吃,最适合他们长期服用,以强健还很稚嫩的脾气。 我有一个同事,她家孩子从小就特爱感冒,小脸总是黄黄的,头发都打绺,典型的脾气虚。后来她知道了这种药,经常给孩子吃,结果小黄脸吃得红扑扑的,她那个小区的家长们都趋之若鹜地找这种药。但是要注意,如果你的孩子总是大便干,使用这味药就要慎重,因为里面有人参、白术这些性质比较温燥的健脾药,有胃火的孩子吃了会上火。 至于成年人,道理也是一样的。中医讲,“人过四十,阳气过半”,意思是人过了40岁,阳气就要衰减一半。阳气本身就是火力,就是功能,这就像一辆开了30万公里的汽车,功能肯定不如刚买的时候,火力肯定也会递减。这是个趋势,而且这个趋势不是到了40岁才突然出现,只是到了40岁前后,症状最明显,这个时候也是肚子上的“游泳圈”开始出现的时候。 有人说这是因为生完孩子后,肌肉松弛导致的,的确有这方面的原因。首先,生孩子虽然是人体的自然过程,但也是母体的一次元气损伤。女性生育完之后,脾气确实会有所损减,如果没及时调养好,本身可以束缚住腹腔脏器的肌肉就会变得无力,“游泳圈”就更容易出现了。 但并不是每个处于该年龄段的女性都会长“游泳圈”,比如体质很强壮的,或者原来就是运动员,生了孩子之后没停止锻炼的。你肯定会说她们的肌肉力量强,而肌肉力量强的人,首先肯定不是脾虚的人,肯定不会动不动就觉得疲劳,肯定没有夏天怕热、冬天怕冷的问题,也不会动不动就消化不良。所以,如果你想减掉小肚子、去掉“游泳圈”,不能单纯地去节食减肥,也不能单纯地去练肌肉,而是要兼顾到健脾、补脾。 足三里这个穴位可能大家都知道,它是一个可以帮助你把吃进去的食物转为营养物质,不至于以脂肪的形式停留在体内的穴位,是健脾的要穴。对于因为脾气虚而发胖的人,这个穴位是要经常按摩的。同时,如果你确实吃得很多,食欲总是很旺盛的话,还有一个“止饿穴”,即内庭穴,就在第二个脚指头缝上,捏的时候可以上下一起捏,按摩三五分钟。如果你只是单纯地老想吃,胃口特别旺的话,这个穴位可以帮你控制食欲。 脾虚的人不仅胖,而且大便不是干、就是稀,别看肚子上的肉厚,但一点儿也不能御寒,稍微着凉可能就腹泻了,这就是典型的脾气虚。对他们来说,揉腹也是一种健脾办法,既能治疗便秘,又能治疗腹泻。脾虚的人每天晚上都可以按顺时针方向揉20分钟。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敲打带脉,带脉就在腰带所在的那个位置。人体的各条经络都是纵向的,唯独带脉是横向的,它的作用就是“约束诸脉”,当然也能约束脾经,对健脾有益,所以,敲击带脉等于是在鼓舞脾气。你可以去试一试,这种方法能通便。持之以恒的话,还可以帮助你减肥。 女人变成“黄脸婆”的内幕 中医给五脏赋予了不同的“职称”,其中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这两个脏腑是我们健康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先天之本”中有与生俱来的、不能改变的基因问题,比如有的人一辈子都在抽烟,但活到80多岁,也不会得肺癌。有的人虽然不抽烟,生活也特别讲究,不到50岁就发现得肺癌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都是命定的。而中医说的脾气强弱,却是我们自己可以左右的,而且脾气这个“后天之本”也恰恰是中国人最容易出问题的薄弱环节,可以说,健康是“成也脾气,败也脾气”。 先说“成也脾气”。 我们常说一个人只要嘴壮、胃口好,就说明他脾气不虚。这种情况下,即便得了重病,即便上了年纪,他的寿命也有保证。 举个例子,两个人虽然患同样的疾病,但一个能自己吃饭,一个靠输液、打点滴,他们的结局会有天壤之别。能吃饭的,身体肯定恢复得好;靠输液的,即便营养补充得很及时、很全面,但也难逃病情恶化的命运。为什么?胃口好不是单纯地保证了营养的摄入,更重要的是,胃口好是脾气不虚的一个标志!至少说明这个人有不错的抵抗力、不错的脏腑功能。如果失去了这些,即便你营养补充得再充分,身体也没有能力吸收营养,所以会最终不治。因为中医里的脾气指的不只是简单的消化系统,还包括了免疫系统、造血系统等,是多系统的一个功能组合。脾气强健,就意味着这些系统都在正常地行使功能,健康自然有了保证。 再说“败也脾气”。 中国人评价一个女人年老色衰时,喜欢用“黄脸婆”做比喻,而女人衰老的典型表现也是从面色变得萎黄、没有光泽开始。那为什么会是“黄脸婆”而不是“白脸婆”呢?这还是和脾气有关。 中医的五行学说将五脏分别对应不同的颜色:脾为黄,肾为黑,心为红,肺为白,肝为青。在面色上,我们最常见的病色是黄色和黑色,但从健康向疾病演变的过程中,黄色是个“分水岭”,黑色往往已经不治。 大家可能看过张艺谋拍的《山楂树之恋》,其中的男主角最后因为血液病病危,躺在床上,气若游丝,面色是那种瘆人的黑,这是很符合医理的。黑色是五色中颜色最深的,中医讲,黑是肾对应的颜色,只有肾虚到极致时,人的面色才会显现出黑色。一旦出现黑色,就像《黄帝内经》评价的一样:“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有报道说,经常吃泻药,比如大黄、决明子之类的人,其大肠黏膜会变成黑色,这在医学上被称为“黑肠病”,很多人看到这些照片后再也不敢吃泻药了。事实上,任何一个器官,只要你长期、过度地使用,颜色都会加深,肠黏膜变黑就是因为过度排便导致的。再比如皮肤的“过度使用”,就是指每天风吹日晒,总是在户外劳作的人,皮肤肯定比经常待在办公室的人要黯淡、粗糙,这就是过度使用的结果。从现代医学角度讲,细胞的氧化就是人变老的主因。我们平时削完苹果后没有马上吃掉,苹果就要生“锈”,这就是被氧化了。当人体的任何一个组织器官因为过度使用,比如人为地腹泻,再比如吸烟,过度地用烟碱刺激呼吸道和肺,就会加快细胞的氧化,那里的黏膜、组织的颜色也会随之变深,病变由此而生。其实病变就是细胞氧化产物堆积的结果。 和白里透红的健康肤色相比,黄色的面色就是变深了之后的肤色,也就是细胞被氧化的结果,所以中国人形容病态时有很多类似的成语--“面色蜡黄”“面如土色”“面黄肌瘦”,其中都包含了“黄”。这种比白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其实是在提示你,身体已经处于消耗状态,如果再过度使用就要变生疾病了。 所以,“黄脸婆”的称谓不仅是一种审美警示,更是一种健康提醒,它在提示你,你已经开始脾气虚了,如果不加以控制,很难说不会发展到“黑脸婆”,甚至是肾气虚等更严重的程度。 如果你已经出现了“黄脸婆”倾向,可以长期服用的药物有两种:一是“补中益气丸”,一是“人参健脾丸”,药店里都可以买到。“补中益气丸”是直接补脾气的,“人参健脾丸”则是针对因为脾气虚而带来的血虚,因为血虚而导致的失眠、乏力等,这些症状在用脑过度的人身上更常见,所以我一直说它是“脑力劳动者的常用药”。而“补中益气丸”则适合所有“手无缚鸡之力”的瘦弱者,这些人往往很容易疲劳、感冒,生病后容易转成慢性的,比如女性长期被慢性盆腔炎、附件炎、泌尿系统感染等折磨时,“补中益气丸”就可以长期用。 功能主治:解肝郁、补脾气。因脾气虚带来的血虚 主要成分:人参、白术(麸炒)、当归、山药、莲子、白扁豆、草豆蔻、陈皮、青皮、六神曲、谷芽、山楂、芡实、薏苡仁、甘草、木香、枳壳千万别动不动就吃消炎药 如果把脾气比喻为人体的“纪检委”,我们身体里的白细胞就是“战士”。气虚的时候,就相当于战士“减员”“缴械”。战斗力不强,不能将敌人“全歼”,细菌、病毒就会变成“散兵游勇”,持久地流窜在身体里,这就使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了。这是气虚的女性最常见的问题,不像壮实的小伙子,起病很急、很重,但是说好了就彻底好了。气虚的女性最常见的问题是慢性盆腔炎、慢性泌尿系统感染,这种长期存在于身体里的慢性感染,其实就是一种慢性消耗,会反过来加重脾气虚的症状。而处于这种恶性循环中的女人,怎么可能不衰老得早? 我有个亲戚,70岁了,身体一直不好,但折磨她最严重的就是泌尿系统感染,带病至少30年了。最开始是因为生活条件差、营养不好,所以病没好彻底。后来她只要一劳累,毛病就犯,春节前打扫房间会犯,去买菜走远了也会犯,平均每个月犯一次。去医院做“尿常规”检查,结果也经常显示是阴性,查不出细菌,但就是感觉难受,尿频、尿痛得厉害。消炎药的剂量越吃越大。 她就是典型的气虚,路不能走远,话不能说多,走远了、说多了,人就累得不行。吃饭也不能吃硬东西,炒菜的油多一点儿也消化不了,经常要在饭后加服一次健胃消食片之类的药物,否则这顿饭就会一直存留在胃里。不仅如此,到了下午,头就昏昏沉沉的,血压总是很低,很明显是气虚导致清气不能上承的结果。 她的泌尿系统感染之所以迁延成慢性,也是因为脾气虚导致的白细胞战斗无力,和细菌的战斗一直拖拉、僵持在那里。但很多女性气虚的原因可能不是泌尿系统感染,而是盆腔炎、附件炎,之前只是因为一次流产后没有充分休息,于是就落下了病根,站久了就腰疼、腰酸,而且成了每次抵抗力变差时的“突破口”,也是身体健康的“软肋”。人只要累了、忙了,都要走这一条“经”,冲破这一薄弱环节。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先天的体质弱、脾气不足,白细胞不能一个顶一个地发挥战斗力。另一方面就是吃了太多的消炎药,我们人为地给原本可以“杀敌”的战士“缴了械”。如此这般地重复几次,白细胞的“战斗力”就大打折扣了,人体再次感染时,白细胞就失去了速战速决的能力。 中医对消炎药也做过研究,发现它们虽然是西药,却具备中药里寒凉药的特性。因为它们性质寒凉,所以久用或者过用是会伤气、耗气的。气被伤了,免疫功能也就下降了,白细胞的战斗力就要随之下降,这样的话,不仅炎症消不掉,自己也越来越虚,久而久之,疾病就变成了慢性病。 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内蒙黄芪、黄芪的根,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等功效,为补气要药。经过蜜炙的黄芪叫炙黄芪,补气效果比黄芪更好。 金银花为忍冬科木质藤本植物忍冬的花蕾,味甘,性寒,归肺、胃、大肠经,有清热解毒等功效。 所以,中医对这种气虚又有感染的人是区别对待的,有专门的方子进行治疗。中药也有消炎药,比如黄连、金银花、苦参、黄芩之类。但治疗气虚又有感染的人,首要的不是用这些,而是用补气药,而且是补脾气的要药--人参、黄芪,然后才是用消炎的金银花之类。要借人参、黄芪的补益作用“托毒外出”,就是用黄芪给疲惫的白细胞增加能量,使其恢复战斗力之后再去“杀敌”。 这种方子最早用在气虚患者的皮肤感染上,比如疖子,别人的疖子会发炎、红肿热痛,最后“矛盾”激化,出脓之后就痊愈了。但气虚病人的疖子却发不出炎来,更不会红肿热痛,因此也无法激化“矛盾”,一直拖延着,局部皮肤甚至都变得灰冷了,成了典型的慢性感染,用中医的话说,是“毒邪内陷”,这个时候只有用了补气药,比如黄芪,疖子才能先变红,再化脓、破溃后痊愈。 所以,出于爱护脾气,切忌动不动就吃消炎药。如果吃,一定要有的放矢,就是你一定要先发现了炎症才来吃。而提示炎症的指标就是你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升高了,这是最基础的判断指标。去医院采点儿血,化验一下,如果白细胞的数量确实高,就理直气壮地把消炎药吃到底;如果白细胞数量不高,即便你再发热、再难受,这也不是炎症引起的,这个时候你也不要因为恨病吃药。消炎药这种射出去的“箭”是没有“敌人”可杀的,它只能回过头来直接杀伤你体内无辜的白细胞。 即便你确实有炎症,有慢性感染,比如你的泌尿系统感染、盆腔炎,甚至慢性咽炎、慢性阑尾炎总是复发,你也不要仅仅盯着消炎药了,不妨增加一点儿补脾的中药,比如黄芪。至少在服用消炎药的时候配合点儿,如黄芪15克、大枣5枚、甘草5克,每天煎1剂,早晚各吃1次,你肯定能感到很舒服,炎症也能快一点儿消退,因为黄芪这类补脾气的药是在帮你提高白细胞的战斗力。 我见过一个歌唱家,因为职业的关系,她每天都会用到嗓子,所以很早就有慢性咽炎。为此她遍寻偏方,但大多都是胖大海、金银花、藏青果之类最常用的治疗咽炎的药物,性质都是苦寒的,这些药物对她始终无效。后来,她找到一位中医,中医发现了一个细节:不管春、夏、秋、冬,只要从舞台上下来,她马上就要把大衣披上,稍微慢一点儿,她就会对助理发脾气。一开始人们觉得她是因为“腕儿”大、傲慢,后来才知道她是真的很怕冷,演出服的薄纱裙子,她坚持不了多久,加上她的咽炎已经“慢性”了多年。这位中医给她开的治嗓子的药物是肉桂和麦冬,与她以前用的所有药物都不同。 肉桂是大热的,我们平时吃的时候都担心上火,偏偏是这味上火药配合滋阴的麦冬,把她的慢性咽炎给治好了。再后来,连能滋阴的麦冬也去掉了,只剩下肉桂泡茶,让她一直很好地保持了嗓音。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或粗枝皮,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肝经,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等功效。 麦冬为百合科植物沿阶草或大叶麦冬的须根上的小块根,味甘、微苦,性凉,有滋阴生津、润肺止咳、清心除烦等功效。 这个例子说明,慢性疾病往往虚的多,只是这个演员找到中医时,已经从脾气虚发展成了阳虚,所以她才会那么怕冷。对待这样的慢性疾患,一定要注意补脾,用补脾药解决其慢性问题。 你的身体能量守恒了吗 了解点儿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分阴虚、阳虚。阴虚的人怕热,阳虚的人怕冷,这是判别阴阳体质的关键一点。但是经常有人问:“我既怕冷又怕热,冬天一着凉就感冒,夏天稍微热点儿就中暑,我到底是阴虚还是阳虚呢?” 首先,人的体质很少是单一的,很多人是几种体质、几种情形兼有,比如阴虚的同时兼有气虚,叫“气阴双虚”。这种人有气无力,受风就着凉的同时,手脚心还经常发热,总喜欢把手脚心放在冰凉的地方,即便是冬天晚上睡觉,也喜欢把脚伸在被子外边,这样的人在补气的同时还要兼顾到滋阴。纯粹气虚的人适合通过吃人参来调补,于这种人就不适合。如果要补的话,气阴双补的西洋参更合适。既怕冷又怕热的人中有一部分是寒热错杂、阴阳具虚的。除此以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脾气虚。 中医讲,肺主皮毛,肺和皮肤有直接的关系。肺气虚的时候,皮肤就会出现不任寒热的问题,可以说是温度调节功能下降了,所以人稍微遇冷、着风就要感冒,这在中医就叫“虚不固表”,就是护卫体表的功能下降了,屏障出了问题,风寒很容易侵袭进来。至于夏天怕热,也是同样的道理。 中医所说的“表气”是人体和外界环境的一个“隔离带”“缓冲区”,这些环节出了问题,在天热的时候身体的消耗就要加大,而且消耗的主要是气。所以气虚的人,夏天也很难过,甚至会比其他人更容易中暑,可能站着站着就晕过去了。这种人也可能始终处于血压过低的状况,舒张压(低压)时常是50毫米汞柱上下,收缩压(高压)也不超过100毫米汞柱。到了夏天,血压随着血管的扩张还要下降,这就使他们在夏天经常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中,因为大脑的供血不够了,这加重了中暑的可能。中暑,就是天气太热、身体的消耗太大,伤津耗气的结果。气虚的人本身功能就不足,能量储备就不够,自然比其他人更禁不起消耗。 因此,气虚的人无论是在入夏之前,还是入秋之前都应该有所调理,都要补气,以修补自身与环境间的“缓冲区”“隔离带”,只是两个季节前进补的药物有所不同。立秋之前,气虚的人要尽快建立“屏障”。老话总说“春捂秋冻”,其中的秋冻,也是通过加减衣服促使身体自己尽快建立御寒屏障。但是气虚人的屏障绝对不是仅靠扛冻的屏障就足够的,他们不禁冻,所以要人为地提前补气来抵御风寒的到来,用的药还是补气的经典方--“玉屏风散”。现在市面上卖的是“玉屏风颗粒”“玉屏风口服液”,其中就三味药--黄芪、白术、防风,前两味都是健脾补气的,而防风有祛风的作用。对于气虚且特容易出汗、稍微运动就自汗不断的人,可以在立秋就开始吃。吃到明显感到精神头儿大了,不再有气无力的时候就可以酌减,立春之前就可以彻底停了。进入夏天之前,气虚的人也要补,他们在此时适合吃的是“生脉饮”。夏天天热,是耗散心气的季节,心气耗散的表现就是血压低,清阳不能向上供应,导致了头昏、乏力。 “生脉饮”中也就三味药--人参、麦冬、五味子。 人参是补气要药,麦冬可以补阴,因为夏天也会耗散津液的。至于五味子,味道是酸的,中医认为酸味的药物都有收敛的作用,把它用在夏天,就是为了减少心气的耗散。对此,药王孙思邈早就提倡,在农历的五月,即刚刚入夏的时候开始吃五味子,就是为了防止夏天时心气的耗散。 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脾、肝经,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等功效。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味酸,性温,归肺、心、肾经,有益气生津、敛肺滋肾、安神等功效。 很多人担心“生脉饮”里有人参,喝了会上火,但是,如果你是个典型的气虚病人,就绝对没这个副作用,因为所谓的上火,都是发生在功能强健的时候。中医讲“气有余,便是火”。你本身的功能还不足,哪有“火”可上?反过来,如果你喝了“生脉饮”之后没有上火的问题,这就更证明你是气虚无疑了。 像“玉屏风散”“生脉饮”这样的补药,作为改善气虚体质的保健药来喝的时候,每天只需吃到治疗量的1/3,早上吃1次就可以,最好空腹吃,效果会更好。如果能坚持吃一个季节,你会明显感到既怕冷又怕热的毛病减轻了。木瓜能丰胸?那是讹传 中医谈养生的时候会涉及五脏,大家常听到的是“健脾”“补肾”“疏肝”“养心”“宣肺”。对女人来说,最关键的就是健脾。脾气不虚,气色就会好,自然没有“黄脸婆”的问题;脾气不虚,脾气所主的肌肉就有力量、有弹性,面容和身体的线条就会很紧致。 说到线条美,女人就会想到丰胸,想到吃木瓜了,饭店里的“木瓜炖雪蛤”都是想要丰胸、美容的女人喜欢点的。雪蛤膏是雌雪蛤的输卵管,如果说它能丰胸的话,可能是因为里面含有一些雌激素。至于说木瓜能丰胸,则完全是讹传,它不含任何刺激乳房发育的物质。那么能刺激乳房发育的食物、药物就可以用来丰胸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种丰胸非常危险! 先不说你吃的雪蛤在炖熟了之后还含有多少雌激素,如果真的有,你就更要小心,因为雌激素是柄“双刃剑”。对于原本体内雌激素不低的女性,额外的补充是要冒致癌风险的,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全与雌激素的异常有关。一个女性如果到了该停经的时候还不停经,雌激素仍旧旺盛的话,她就比其他人多了罹患上述三种癌症的风险,而人为地补充雌激素就等于人为地增加这种风险。 从自然的角度看,乳房的丰满与否首先跟遗传有关,其次就是体质。如果你本身就是脾气虚的体质,摄取过多的雌激素只能致癌,却无法改变乳房扁平、下垂的结果。 中国女性的乳房普遍扁平,也容易下垂,这和中国女性普遍脾气虚有直接关系。因为脾经的循行路径不仅经过面部,还要经过乳房。脾气虚时,它经过的脏腑、组织都要受累,所以,《黄帝内经》说女人在35岁之后会“面始焦,发始堕”,这都和35岁之后脾气虚有关。女性的乳房在35岁的时候会开始下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真正能丰胸、保持乳房丰满的最有效也是最安全的办法是健脾。 脾气虚的女性上了年纪后,还有一个更加尴尬的问题,就是“尿失禁”,憋不住尿。这在生了孩子的女性中非常普遍,典型的表现就是不能大笑,甚至不能咳嗽、不能快跑,一旦大笑或者咳嗽、快跑,小便就要遗漏出来。 我见过一个最严重的患有尿失禁的女人,原来是个教师,四十几岁就提前退休了,当时她没说明理由,只说自己身体不好。退休回家之后,就再没走出过她住的单元,街坊都以为她好静,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后来才知道,她之所以提前退休,之所以不出门,不是她有多喜静,而是出现了严重的身体问题,就是尿失禁。走几步就要解小便,找不到厕所就只能尿在裤子里,必须不断地换裤子。为了不让自己身上的异味让别人讨厌,她只好做了“宅女”。她的身体很瘦弱,脸色也偏黄,是典型的脾气虚体质,她的这种尿失禁就是脾虚导致的。从西医角度看,尿失禁是因为女性在怀孕、分娩时,盆底肌肉因为过分牵拉而逐渐失去弹性。随着年龄的增加,雌激素分泌不足后,肌肉的弹性也随之减弱了,于是当你因为打喷嚏、咳嗽、大笑等而腹压增加时,尿液就会不由自主地渗漏。也就是说,尿失禁是因为和排尿相关的肌肉无力所致。这种病,在中国女性中发病率很高,中老年女性中有30%~70%的人患有这种病。而在黑人女性中,这种病十分罕见,就是因为人种的差异,其中主要还是因为中国女性多有脾气虚的毛病。 你看那些非洲的运动员,她们因为肌肉有力量,所以身材很紧致、很有弹性,最典型的就是臀部挺翘。尿失禁这种疾病在非洲是很少见的,虽然那里的女性生育数量远在中国女性之上。 针对这种问题,除了从年轻时就开始长期用健脾的药物、食物调养以改善脾气虚的体质外,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手术对尿道局部进行处理,通过改变那里的结构来控制排尿。而更加便捷的解决方式就是自己每天做提肛训练,这是中国女人从怀孕开始就该做的功课,坚持下来可以避免或者改善尿失禁的问题。 具体的办法是:持续收缩盆底肌,自己感觉肛门随着收缩被提起,一次提肛2~6秒,然后放松、休息2~6秒,再提肛。如此反复10~15次,每天训练3~8组或者更多,持续一两个月,局部的肌肉状态就可以改变。其实,这个训练不要等到尿失禁出现之后才来进行,如果你的母亲也有类似问题,你从怀孕开始就要做,因为这种病是有遗传性的,或者说,这种肌肉无力是你们家族遗传的脾虚体质,因此要及早进行锻炼。而女人怀孕之后,盆底肌肉就开始被拉伸,胎儿越大,肌肉拉伸得越严重。肌肉就像皮筋,它的弹力是有限度的,长期拉伸就会变得失去弹力。而提肛动作本身是一个人为的肌肉收缩的过程,这就避免了这一块的肌肉因过度拉伸而失去弹性。 至于丰胸,我推荐的丰胸食物肯定是健脾一类的,比如山药、大枣、莲子、南瓜、胡萝卜、小米,它们在改善脾气虚体质的同时,还能减缓乳房的下垂,至少比那些所谓的速效丰胸产品要安全、有效。“久坐伤肉”,伤的其实是脾 很多人都知道一个古人的经验之谈“久坐伤肉”,这句话其实是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的“宣明五气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久坐伤肉”中的“伤肉”,伤的其实就是脾。 因为中医的脾是主肌肉的,久坐,就是缺乏运动,肌肉无力自然会反过来累及脾。在做中药研究时,研究人员需要将实验用的小白鼠模拟出脾气虚的状态。他们采取的方式就是将小白鼠连续悬吊15天,使它们长时间处于不运动的失重状态,于是就出现了体重增长缓慢、脾脏和胸腺萎缩、小腿比目鱼肌和腓肠肌萎缩等反应,而这些都是脾气虚时才有的症状。之后,研究人员再给它们喂饲补气的中药,这些反应便有效地纠正了,由此可见,不运动就是导致脾气虚的一个直接因素。 另外,脾又主运化,脾气虚,身体就会运化不好,就带不走水谷精微,吃进去的东西就无法有效地被消化、吸收,这个人就会变得很胖,而且是虚胖。同时湿气重,好东西不吸收,停在身体里就成了“脏东西”“废物”,这就是中医说的“湿”。 脾气受伤后有两种表现,越来越胖或者越来越瘦。如果这个人因为思虑过度,起因在于心情,他的脾气虚可能表现为越来越瘦;如果不是因为心情,而是因为懒,因为久坐、不运动导致的伤脾,体内的垃圾、毒素逐渐堆积,人也就越来越胖,而且是虚胖。后者在现在更多见,它的直接后患就是催生糖尿病等富贵病。 我们知道肥胖者容易罹患糖尿病,而这,也成了很多人减肥的理由。但是,是不是面黄肌瘦的人就安全了呢?并非如此,和肥胖人一样,肌肉无力,甚至因为长期卧床而肌肉萎缩的瘦人,同样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在1957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得主就已经发现了这个道理--85%以上的糖利用由骨骼肌来承担。如果你的肌肉过少,特别无力,动不动就觉得疲劳,那你的肌肉无法 在糖利用的过程中发挥有效作用,血糖就会升高,你同样也会被糖尿病击中。骨骼肌是人体运动的动力组织,我们身体的每一个活动都 是由骨骼肌收缩来完成的。而血液中的糖分是骨骼肌收缩的主要能量来源,所以人得了糖尿病之后,医生首先嘱咐的是要运动,就是通过骨骼肌的运动,将血糖以最快的速度消耗掉,血糖因此会降下去。但是,有的人运动就有效,甚至因此替代了药物,而有的人却无效,只能靠不断增加药物量来降糖,原因何在?运动效果好的,肌肉比例肯定大,过去曾经运动过,肌肉曾经发达过;效果不好的很可能是那些形销骨立、一直没什么肌肉的人,他们因为消瘦、因为肌肉少,失去了自身调节血糖的能力医学专家研究证实,98%以上的糖尿病病人的骨骼肌大都出现了弱化,这也是为什么糖尿病病人往往比一般人要更加体弱乏力。走两步路就气喘吁吁的,正是骨骼肌弱化的表现。当然了,这是得糖尿病的结果,但很多人,特别是年轻时很少运动的女性,她们因为缺少锻炼、因为脾气虚,过早地出现了骨骼肌的弱化,早早就弱不禁风了,于是,她们就多了一份罹患糖尿病的危险。与此同时,在得病之后,她们又会因为没有肌肉,缺少自身血糖的调节能力,而只能求助于降糖药。 所以,对瘦削的女人来说,健脾、补脾气又多了一分价值,那就是对糖尿病的防范。从这个角度说,我倒更同意南瓜、山药可以降血糖的说法,但是你绝对不能等到血糖已经升高,已经转变成糖尿病了,你还指望着山药和南瓜代替药物把血糖降下去。 说到这儿,我特别想强调一下,很多人都想找到一个能降血糖的食疗方,说实话,这基本上算梦想。因为,任何食物都有热量,只要过食,或者吃了之后不运动,导致这一天进入体内的能量过剩,最终都有可能促使血糖升高。完全没有热量的只有白开水,或者是茶水。也就是说,如果说任何一种食物能降血糖,那一定是你在吃它的时候兼顾到了运动和节食,至少比之前吃得少了、运动多了,血糖自然降下来了。但这种降血糖的功劳绝对不是食物的,而是你吃少了、动多了的结果。因此,任何一种号称能降血糖的食物你千万别信,如果仅仅靠吃了它们,血糖就降了,一定是里面增加了降糖的药物。最常见的就是苦瓜类制剂,药店里经常当保健品卖,但卫生部门一检查才发现,它们之所以能降糖,是因为偷偷添加了廉价的降糖药,绝对不是苦瓜的作用。苦瓜对于血糖来说,最多是不升高血糖,但仅仅靠吃苦瓜降糖是绝对不可能的。 再说到南瓜、山药,它们的价值在于能补脾、能长期吃,通过强健脾气而避免形销骨立的脾虚病态,使肌肉适度丰满。即便罹患了糖尿病,你也多一条自身的降糖途径。要想达到这个效果,山药、南瓜、莲子、小米之类能健脾的食物,应该是每天餐桌上的“常客”,非此而不可能起到食补的作用。女人若阳虚,后果很严重 气虚的时候,女人容易变老。但当气虚“升级”成阳虚的状态时,说明衰老基本上已经成了事实。所以女人要想不提前衰老,就要避免进入阳虚的状态。 别让气虚变成阳虚 人变老的一个典型症状是怕冷,这在中医里叫阳虚。有人可能会问了:“既然本书的主旨是‘脾虚的女人老得快’,怎么又出现了阳虚呢?脾虚、气虚和阳虚哪个问题严重?它们又是什么关系呢?” 我在前面说了,气虚就是功能不足,既然各个器官的功能不足,它们工作起来就要“消极怠工”。懈怠导致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不能产生足够的能量了,能量不足的结果就是怕冷,因此,气虚一般发生在阳虚之前。而阳虚经常是气虚加重的后果,我们甚至可以说,气虚的时候,女人容易变老,但当你进入阳虚的状态后,衰老基本上已成事实。所以要想不提前衰老,你就要避免进入阳虚状态。而避免阳虚的关键是,在气虚阶段就遏制住身体功能不足、功能下降的趋势。 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很多人的体质变化是从气虚容易疲劳,逐渐演变为阳虚怕冷。从对健康伤害的程度来看,疲劳涉及的是肌肉无力,而肌肉是外周性的,一旦到了怕冷的阶段,体温往往就偏低了,这时已经伤及体温中枢了。 物种进化的一个标志是从冷血到恒温,物种的级别越高,体温就越高。而人是最高级的物种,所以体温也进化到了最高,不仅如此,人类的体温中枢可以将我们的体温保持在36℃~37℃的恒温状态,这个特点是人类这种高等生物才具备的本性。 所以,一旦人变得怕冷、体温降低,就意味着好不容易进化好的体温中枢出现问题了,有悖人的生物性了。从进化程序上看,就有了“返祖”的趋势,而“返祖”是人类疾病,特别是致命性疾病的一大特点。死亡本身相对于生来说,也是一种“返祖”。 在癌症检查中,我们常听说的“癌胚抗原”阳性,“幼稚细胞”增加等说法,“胚胎”“幼稚”这样的情形都不该在正常成年人身上出现。再比如,人到了老年,会变得和婴幼儿一样,开始小便失禁、流口水、鼻涕邋遢的,好像又活了回去,这些都是“返祖”的现象,是生命耗竭到最后时出现的情况。 体温降低、怕冷同样也是“返祖”的表现,因为阳气是人的生机之本。人出生的时候,阳气是虚弱的,到老了,它又衰退到出生时的虚弱状态,也就是生机不再了,所以人最终死亡的时候,都是阳气耗竭,所谓“人死如灯灭”,阳气就是“生命之灯”。既然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那我们能否遏制住这种“返祖”趋势呢?可以,关键是时间点,不能等到怕冷等一系列阳虚问题已经出现了再下手,而要在气虚时就开始干预,否则,气虚的人无一例外地会进入阳虚行列。 这一点,我自己的感触最深。我父亲几年前得了脑血栓,他生病之前就是典型的气虚体质,他得的脑血栓也不是那种满脸通红、血压高的类型,而是气虚,发病之后人显得很疲惫、很憔悴,脸上的皮肤都紧紧地贴在骨头上,人变得很干瘪。当时去的是一家中医院,那里的医生很有经验,在溶栓的各种西药中,加了“生脉饮”注射液。“生脉饮”是中医补气的经典方,里面的主要药物就是补气的人参。“生脉饮”一加进去,父亲的症状就明显改善了,首先是面容又恢复红润了,最后血栓也没有形成后遗症。后来,他的治疗药物一直是以补气的人参、黄芪为君药。 那次血栓后,有好几次,我父亲又出现了血栓的症状,最先出现的是爱睡觉、没精神,一开始我马上带他去医院打点滴,输入可以扩张血管、抑制血栓的药物,每次打上1周,嗜睡的症状就好转了。后来,我试着用“生脉饮”口服液代替点滴,每到父亲出现爱睡觉、精神不好的症状时,即便还没有其他任何血栓的症状,比如走路、说话不利索等,我就先给他喝“生脉饮”口服液,或者用西洋参泡水当茶喝,而且都是早上空腹吃一支“生脉饮”,或者喝一次西洋参茶,晚上临睡时再重复一次。吃两三天,嗜睡的现象就消失了,静脉点滴也给省了。我一直把这种效果理解为一个就要形成的血栓被补气药给通开了,血栓没有形成,全身的供血得以保持良好的畅通状态,人体自然也就不可能进入更加严重的阳虚状态。我后来想,如果当初我父亲第一次得脑血栓时,我能及早发现,并且及早给他补气,可能就避免了后来的那次血栓了。 对普通人来说,如果你很早就是那种有气无力,动不动就疲劳的脾气虚体质,我建议你早一点儿服用补气药,甚至可以从35岁“阳明脉衰”时就开始服用。比如最近比较累,说话很多,不妨将每天喝的茶改成西洋参水,每天取10克左右泡水喝。西洋参能气阴双补,补气的同时又不至于上火,还能把说话时消耗的气补回来,避免这样长期的积累使你从气虚演变成阳虚。保温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养生 只要你看过中医,一定知道十之八九的医生会嘱咐你“别受寒”“不要吃寒凉的食物”。寒凉--这几乎是中医对待所有疾病的统一禁忌,包括治疗一些热病,即便使用了寒凉的药物,都还要在药方中加几味温性的佐药,绝对没有哪种疾病让你可以放纵地喝冰水、吃冷饮,这为的是保护脾胃之气,不折伤阳气。由此可以看出,中医最重视的就是人体的阳气了!这是生命和死亡的根本区别,也是一个人有没有生机的关键。 《黄帝内经》中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把人体的阳气比作自然界的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人的生命靠阳气。明代名医张景岳对此加了个更生动的注解:“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也就是说,人体有病,就好比体内是一片阴冷潮湿的地方,只要太阳一出来,一切就好了。 对现代中医临床最具指导价值的,当属汉医学大家张仲景,他的《伤寒论》,其中的很多方子一直沿用至今。张仲景说的“伤寒”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传染病“肠伤寒”。《伤寒论》也不是讲治疗传染病的,而是用来指导治疗各种杂病的“大内科学”。既然是杂病,病种就很复杂,病性也会不同,却命名为“伤寒”,就是因为张仲景秉承了《黄帝内经》的思想,同样非常重视阳气,保护阳气,避免阳气受伤是他的治病准则。更有趣的是,在对性质不同的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张仲景用得最多的药物,正是最可以和缓、保护阳气、温阳散寒的生姜。《伤寒论》全书记载有113个方子,用生姜的方剂达50多方,占全书方剂的一半之多,再次体现了张仲景在治疗过程中对阳气的重视。人之所以能活着,是因为他的功能正常,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身体可以获得足够的能量,功能和能量是活人和死人的关键区别。死人也可以五脏俱全,甚至可以捐献器官,但他已经失去功能、没有能量了,“人死如灯灭”形容的就是人在死亡时能量的彻底消亡。 所以,中医治病也好,养生也罢,归根结底就是在养阳气,养这个人体里的“太阳”。只不过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养,如药物、食疗、运动,甚至作息时间的调整,但不管用什么手段,都以达到保护阳气为目的,所以,所有深谙中医学精髓的医生都会在治疗过程中强调保温,避免受寒。 我见过一个年轻女孩子得大肠癌的例子,她才20多岁,家里人也没有类似的家族史,癌症被发现的时候已经是晚期。医生细究她的生活习惯才知道,她从小就嗜食冷饮,这种习惯已经持续了十几年,几乎到了每天“无冷不欢”的程度。就是这个习惯让她早早就罹患了癌症,就是冷饮把原本未必强健的阳气活生生地挫败了下去,使她的身体没有足够的能量维持细胞正常地生长,继而转变为癌症细胞。我在前面强调了,女性养生的关键重在补气。可能很多人会问,你现在又说重在保温了,到底哪个重要?回答是:都重要,关键是看你处在哪个阶段了。气虚是阳虚之先,如果气虚得不到控制,功能不足的问题总是得不到解决,就会往下发展,由气虚变为阳虚。从这个角度看,处在气虚阶段时重在补气,为的是避免气虚变成阳虚。但一旦气虚发展到了阳虚阶段,无论医生建议你选择保温的养生方式,还是选择温热药物、食物的治疗,都是为了扭转阳虚,至此,治疗就显得更为紧迫了,因为阳虚比气虚的问题要严重。 寒凉食物与生存之间的能量争夺战 虽然90%的中医会嘱咐你“忌寒凉,忌生冷”,但很少有人真的会把这样的医嘱当回事儿,这不仅因为他们无法割舍冰激凌、刺身、生蚝等美味的诱惑,还因为他们想象不出寒凉和生冷到底能带来哪些直接的伤害。那么,我就说给你一个例子。 国外的科学家用原始森林里的蟒蛇做实验,他们先喂给它一盆生肉,蟒蛇吃了生肉之后,很长时间内都盘踞在原地一动不动。第二次,研究人员将同等重量的生肉煮熟后,再喂给同一条蟒蛇,蟒蛇吃了熟肉之后还像原来一样活动、爬行。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生肉的消化会消耗巨大的能量,蟒蛇之所以吃完生肉后不动了,就是因为它的身体能量在消化生肉时已经消耗殆尽,它需要安静一会儿,等再次蓄积足够的能量才开始运动。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肉、凉的,或者说没有煮熟的食物是很难消化的,包括很多人喜欢吃的刺身、生蚝,或者冰激凌,虽然口感很好,但任何食物的消化都离不开酶,而任何一种生物酶都只有在36℃~37℃的体温状态下才能保持它的活性。一块生肉、一杯冰激凌进肚之后,身体先要将它们捂热到和体温相当,然后才可能激活酶的活性。对一个原本就瘦弱、能量不足的女性来说,捂热这杯冰激凌的过程是要耗体力、耗能量的,归根结底就是在消耗脾气,对身体的伤害是无声而肯定的。如果每天你的脾气都要分出一部分去捂热寒冷的食物,久而久之,脾气虚的体质就形成了。很多孩子从小就喜欢吃凉的食物,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很胖,肯定火力壮,不吃就上火,那这个孩子长大后的结局要么依旧是个胖子,要么就变得很瘦,但无论是胖是瘦,其实内里都是脾虚。不信你可以仔细观察,他的瘦肯定是肌肉不丰满,他的胖也不是那种肌肉型,而是堆积在身体里的无用脂肪。为什么脂肪会堆积在身体里?因为他的脾气被伤了,运化的能力不足了,脂肪代谢不出去。 食物放在冰箱里大约是4℃,与体温相差30℃以上。喝下一杯冷饮后,内脏的温度会随之下降,要恢复原有温度的话,需要动用身体的热量,而这些热量原本可能是用来支付你上楼梯、散步,甚至读书、看报、动脑子用的,现在却要花在捂热一杯冷饮上。久而久之,你用在生活中的能量就变少了,这也就可以解释你为什么比别人容易疲乏,为什么比别人更容易消化不良了,就是因为生冷的食物占用了你可能本来就不充足的能量,这些冷饮使你脾气虚了 小时候我姥姥就告诉我,吃红烧肉或者涮羊肉之后,一定不能吃凉东西,甚至不能“喝”凉风,理由是,冰凉的东西会把之前吃进去的肉“腻住”,容易引起食积。我记得我有个表哥不听话,有一次在姥姥家吃饭,吃完红烧肉之后就吃了一个冻柿子,结果真的像姥姥说的那样,得了急性肠胃炎,一个多星期不能吃东西。那个表哥当时才刚上小学,脾胃还很弱,虽然是烧熟了的红烧肉,但后边吃进的冻柿子还是掠夺了脾胃原本准备消化红烧肉时用的能量,他的胃肠炎就是胃肠因为能量不足而消化停滞的结果。我记得姥姥当时给他吃了“山楂丸”,就是帮助刺激胃肠紧急分泌消化食物时所需的各种消化酶,相当于现在的“胃动力药”,帮助已经没劲的胃肠增强蠕动、消化。 “不好消化”到底会带来除消化系统之外的什么后患?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个事实可以作为反面证据:人类的智力和脑容量成正比,脑容量越高,智力越发达,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的脑容量有个里程碑式的质变、飞跃。什么时候呢?就是人类发明了火,开始用火加工食物,开始吃熟食、热的食物之后,脑容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人类吃熟食、喝热水省下来的能量用在大脑的发育上了。我们就此可以想象,“茹毛饮血”的生食阶段,人体消化食物时花费的能量,实际上是在抢夺本该属于大脑的能量,所以那时候的社会处于蛮荒状态。 现在的人即便再吃冷饮也不可能回到茹毛饮血的年代,但是,这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却可以使人的生活质量因为脾气虚而下降。我们常感叹那些精力旺盛的伟人,每天睡眠很少,吃得也不讲究,但他们的工作效率很高、生活质量很好,为什么?这种人肯定是不脾虚的,能最大限度地使用吃进去的营养,他们的身体也能最大限度地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修复。相反,如果你脾气虚,可能睡眠并不少,吃得也不差,但并不足以恢复你的消耗、亏空,你总是处于精力不足的状态。相比那些因为身体好、脾气不虚而占有精英位置的人来说,你的生存无异于是向蛮荒状态的倒退。 如果你遇到了脾胃被油腻、寒凉所伤的状况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脾胃休息。而让脾胃休息的最好食物就是热粥,大米、小米熬的粥都可以,严重虚弱的甚至可以从喝米汤开始。医史上记载过很多被判不治的危重病例,严重到连药都吃不进去,后来遇到名医,就是从米汤开始喂起,一点点地扶养脾气,等待脾气的慢慢恢复,从而最终康复。 这个时候不要再喝放了很多豆类的杂粮粥了,杂粮粥比米粥消化起来还要困难一些。单纯的米粥,消化、吸收起来是最节省能量的,即便是“带病”的脾胃,消化起来也不费力,直到自己感到食欲恢复,再开始逐渐地加量,一直加到正常进食。保温就是一种排毒 我说“保温就是排毒”,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个观点很抽象。在那些讲究排毒的人的印象中,只有通便或者说腹泻,才是排毒的第一,甚至是唯一通路。而且,通便的药肯定不能是热药,因为热药会导致上火,会加重便秘!其实并非如此,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便秘的女孩子平时是很注意的,一般是吃蔬菜,还有的几乎拿水果当饭吃,而且选的都是高纤维的食物,怎么还是便秘呢?原因还是受凉,特别是腹腔受凉了。 我们全身血液的2/3是要流经并且停留在腹腔的,因为腹腔的静脉结构很特别,这里的静脉很细,管壁很薄,缺乏弹性,所以血液到了这里就像进入了一片沼泽地,流速自然就要减慢。而恰恰很多女性是很不注意腹腔、盆腔的保温的,比如时髦的露脐装、低腰裤,都是要裸露出腹部这个本身就阳气不足的地带,有点儿“造福观众”、委屈自己的意思。 中医讲,腹为阴,背为阳,下腹又是“阴中之阴”。既然属于阴,就说明这个部位本身是阳气不足的,本身就很怕凉,所以过去中国人有穿兜肚的习惯,就是要护住不能受凉的肚子。腹腔一旦受凉,这里的血液就会遇寒而凝,流速就要变得更加缓慢,而现在的时髦衣服露出的偏偏是人体的薄弱环节。 无论是汗液,还是二便里的废物,都是先要通过相关器官代谢,然后随着血液运行将其排出去。血液循环一旦受阻,器官的功能因为供血不好而受阻在先,作为运输通道的血液,流动变缓在后,包括肠道的蠕动也要变慢,这就是为什么就算你吃了足够的纤维素,只要腹腔处于受寒的状态,你同样也会便秘。确切地说,不是大便太干燥,而是你肠道运输的力气不足、能量不够,这是女性、老年体弱者的便秘主因,他们也经常发现,自己的便秘并不是因为大便有多干燥,而是没力气排便,解一次大便就会吃力得出一头大汗,是典型的肠道蠕动无力。 这一点,我们看看古时中医治便秘的用药就可以理解了。 中医治疗便秘并不完全指望泻药,特别是顽固的、习惯性的便秘,好多时候甚至是要用补药的,比如创制于宋代的“半硫丸”,里面就两味药,一味是半夏,一味是硫黄。 硫黄是味热性很大的药,过去的花匠要想让哪种本不能在冬天开花的植物抢在冬天开花,就在这种植物的根处埋上硫黄,花就会在冬天开放。什么原理呢?就是因为硫黄是热性的,在中医里属于补肾药。对花来说,补肾就等于提前了它们的繁殖期,有点儿催熟的意思。通便药之所以用硫黄,就是因为这种便秘不是因为“上火”,而是因为“无火”,更确切地说是阳气极虚,肠道已经失去了蠕动的能量,用硫黄补充阳气、补充能量,就能达到通便的目的。如果你总是腹腔受寒,其实就等于在伤阳气,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顽固的便秘,即便不到用硫黄治疗的程度,但一般的通便药都会无济于事。 如果你是个身材比较纤细的女孩子,比别人怕冷,手脚又总是发凉,甚至在夏天也如此,而且还有容易疲劳、便秘、月经前腹痛、站久了腰痛的毛病,那就要考虑是不是因为受寒引起的。这一组症状在西医里称为“盆腔瘀血综合征”,便秘就是这组综合征的症状之一。通俗解释就是,盆腔里的血液流动缓慢,乃至产生瘀血而引起的一组症状。这种病可能很多女性都有,因为妇科的一般检查是无法查出的,既没有妇科慢性炎症,体内也没长东西,所以少有人意识到。这种情况的治疗就是要化瘀,推动盆腔血液的运行,而根本就是从保温开始。 所以,女性要尽可能地避免下肢、腰部受凉,如果你参加社交活动时一定要穿裙子,那至少要穿条可以保温的丝袜,同时在肚脐周围或腰部贴个“暖宝宝”,尽量使要穴不受凉。我的同学在日本行医,他发现,日本女孩子虽然冬天都穿裙子,但她们早就知道在保温上做功课,基本上都要贴个“暖宝宝”类的保温贴,最大限度地保证腰腹不受凉。而且,如果真的在白天受凉了,晚上一定会用热水泡泡脚,用热水袋敷敷腰腹部。泡脚的时候可以在水中加点儿黄酒,不用特别好的酒,就是我们平时做菜时用的黄酒,每次用20~30毫升,增加活血温阳的效果。 还有一种排毒途径就是小便,因为小便是血液代谢之后的废物从尿道排出时的产物,每次小便都是一次最有效的排毒。你可以看看肾衰竭的病人,之所以要做透析,甚至换肾,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排毒途径了,这种缺失是致命的。一个人如果三天不大便,未必会出现严重问题。但如果一天不小便,就说明这人已经病入膏肓了。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判断出小便在排毒中的“价值”了。 人只有饮水足够的时候,才可能保证小便的排毒作用。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要喝1500~2000毫升的水才算正常,但很少有人做到,不是因为他们忙得没时间喝水,而是很多人,特别是女性根本不想喝水,或者会觉得喝进去了,水也“汪”在胃里,走路的时候都能听到水声,非常不舒服。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身体的热量不足,没有能力蒸发掉水分,水因此潴留在胃里。简单说就是,她们的身体不是缺水,而是缺乏运化水、蒸发水的能量,其中经常受凉对阳气造成的损伤是关键。 这种人最好喝点儿姜茶或者红茶,这两种饮料都是热性的,便于身体的吸收,同时也有补助阳气,帮助水运化、蒸发的作用。这就类似于在一个因为火力不足而水始终不开的水壶下面加了一把柴火。此外,每次喝水的量不要过多,要少量多次,给身体一个吸收的机会。低体温者,要么早衰,要么易患癌症 我记得曾国藩在他的面相书中提到过,一个人走路的时候,如果足跟总是不着地,那这个人就是短寿的。我不知道他的结论从何而来,但我确实是见过两例,都是男性,而且都是走路脚跟不着地,好像是欠着脚跟走路似的。其中一个刚过50岁就因病去世了,而且那场病折磨了他很多年,身体就一直不好;另外一个虽然还活着,但和同龄男性相比,身体显得很弱。 一个人走路的时候,如果足跟总是不着地,意味着他可能身体有这个现象其实也可以用“返祖”来解释。当一个人走路的时候,脚跟不着地,身体就形成一种前倾的姿势,严重的时候好像要爬着走似的。和人类的直立行走相比,爬行肯定是返祖的,也就是说,他们姿势上的返祖也昭示着身体出了问题。反过来想想也成立,我们形容一个人身体好,很喜欢说“走起路来‘噔噔’的”,“噔噔”形容的是脚跟落地的声音,能发出这种声音的,脚跟落地时一定有力、坚定,绝对不可能有前倾或者爬行的状况。其实,人在临死之前,都会出现返祖的情形,因为返祖归根结底就是,阳气又重新回到初生时最不足的状态,这个时候首先出现的症状就是低体温。 生物的进化是从低体温向高体温进化的,先是冷血动物,然后是变温动物,之后才是恒温动物,鱼、蛇,到鸟,再到哺乳动物,人类的体温是最高的。从这个角度看,体温高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一旦体温降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等于出现了“返祖”现象,是健康出问题的信号,所以有人提出“温度决定生老病死”,这是有道理的。低体温就是火力不旺、生命力不强的标志。你看蛇,它到冬天要冬眠,而且特别喜欢晒太阳,就是因为它是低体温动物,要借此节约、补充身体的能量。 我认识一个医生,对脉学很有研究。他说,每次他摸过癌症病人的脉之后,心里都不舒服。我问他有什么特别让他不舒服的地方。他说没法清楚表达,只是感觉忒别扭,但在那些让他心里不舒服却又无法表达的特征中,低体温,或者说身体很凉是唯一明确的,这种低体温就是阳气虚、能量不足的典型表现。如果一个人始终处于这种状态,就意味着他要么早衰,要么容易患癌症。 现代实验研究证明:使用物理加热疗法,以43℃的温度直接作用于癌症局部,能迅速杀死癌细胞。这也证明,低体温的身体环境是最适宜癌症生长的,这也是阳虚体质容易患癌症的另一个证据。 说到这儿,大家会关心什么样的体质是阳虚体质。最典型的指标就是:这种人会比其他人怕冷,即便是夏天也会手足不温、体温偏低、皮肤的颜色也偏淡,而且容易一着凉就腹泻、舌质淡、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这种人的体质是急需改善的。 中成药中的补肾药都可以改善阳虚体质,比如“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等。很多人都以为金匮肾气丸只是给男人吃的,绝对不是,中药是不分男用女用的,只要你的体质病性适合某种药物,治疗起来是“男女平等”的。比如一个气血虚,正处于慢性肝病或肾病恢复期的男性,绝对可以吃“乌鸡白凤丸”。而一个总是手脚冰凉、特别怕冷的阳虚女,“金匮肾气丸”就是她的首选。每天吃一丸,坚持吃1个月,怕冷的症状就会明显改善。 “金匮肾气丸”里都是温肾的补阳药,所以药性很热,有时候吃了会上火,比如长口疮、鼻子流血、口干咽干等。如果你出现了这些情况,但怕冷的症状还没改善,这时候你就需要继续吃,可以用凉水送服药丸,牵制一下药物的热性。或者用1克黄连泡水,送服药丸。黄连有清热的作用,也可以反佐补肾药的热性,便于你将补肾药坚持吃下去。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主要成分: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炙) “附子理中丸”也是热性的,但更偏于治疗中焦虚寒。如果你明显地肚子怕冷、一遇冷就腹泻、大便常年不成形、不敢沾一点儿凉的东西,也不喜欢喝水,中医就认为这是中焦虚寒,或者也会兼具肾阳虚的情况,这个时候,服用“附子理中丸”就更合适。一天吃1丸就可以,坚持吃一个月,你就可以改善虚寒的状况。如果你遇到上火的问题,也可以按照这个方法来对付。 和很多肿瘤医生接触,特别是中医,他们私下里都会告诉我一个不太敢打包票的结论:阳虚的人容易得癌症,乳腺癌患者往往是“阳虚女”。之所以不敢将这个结论公之于众,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尚没有绝对的证据支持这个观点;另一方面是,医生很难和普通人说清楚“阳虚”的意思,怕公布出来有误会。但事实上,癌症病人里阳虚体质的人偏多,或者说得了癌症之后,人变得阳虚了,这已经是业界公认的事实。有个医生告诉我,摸过癌症病人的手就会知道,很多人的手凉得很吓人,外边再怎么温暖,他的手也还那么凉,这种情况最有可能是阳虚。 人的体质有寒、热、虚、实之分,其中寒性体质,也就是阳虚体质是最需要尽早纠正的,因为有肿瘤专家通过观察1000例肿瘤病人后发现:体质属寒的人得肿瘤者居多。这个观点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灵枢》的“五变篇”中就说过:“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 临床上,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化疗后和处于肿瘤中晚期的病人总表现为畏寒肢冷、面色白、浮肿、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脉沉迟等,这些都是典型的阳虚寒盛的状况。现代有一医家经过对照研究,发现阳虚是导致肺癌之关键,用了温阳的中药后,有效率可以达到62%,但如果不用温阳药,有效率只有35%。癌症,就是细胞因为不能正常地成熟而变得毫无节制地泛滥增生。之所以会如此,从生物学的角度说,癌症就是身体的某个部位、某种功能出现了“返祖”现象,一种不该在人类这么高级的生物身上出现的幼稚或者说是原始的现象出现了,这就是癌症的征兆。 我们看癌症诊断时就会发现,比如白血病,医生会让疑似白血病的人做“骨髓穿刺”,根据骨髓中血细胞的情况来诊断。一旦诊断书上写了发现“幼稚细胞”,这个人的病情就不太妙,只有当血液里生癌,也就是得白血病时,血细胞才会变得幼稚,出现“幼稚细胞”。再比如消化道肿瘤,确诊这些肿瘤时有一个重要指标,叫“癌胚抗原”。一旦这个人的“癌胚抗原”指标很高,医生可以高度怀疑他是不是得了癌症。一般情况下,“癌胚抗原”是由胎儿胃肠道上皮组织、胰和肝细胞所合成,通常只在妊娠前6个月内含量增高。婴儿出生后,血清中的“癌胚抗原”含量已很低。也就是说,它在胎儿时期出现才是正常的,如果它在成年人的血液中被发现了,而且异常升高,这个人一般可能被怀疑患有大肠癌、胰腺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甲状腺髓样癌等。而且这个指标的水平与大肠癌的分期有明确关系,大肠癌越到晚期,它的浓度越高。 从能量的角度来说,是因为能量不足,促进细胞分化的原动力不足以促使这些细胞正常分化、正常地成熟。就像一个营养不良的孩子,他还在幼稚的时候,就因为“没吃没喝”长不大,所以发育畸形了。这种畸形的细胞,就是日后身体里的癌细胞,它们在身体里就要捣乱。而那些属于阳虚体质、能量不足的人,肯定会给细胞发育不良、畸形的可能,所以,他们比其他人更容易罹患癌症。 我们再看看癌症的高发人群,一般都是上了年纪、五六十岁以后的人。因为即便是一个正常人,到了这个年龄也开始进入到阳气不足的阶段。原本身体有足够的能量供给细胞,现在能量不足了,越来越多的细胞停留在原始状态,癌症由此而生。如果你只有三四十岁,但阳气过早地虚衰了,那就同样面临着癌症的风险,因为你的阳虚意味着你已经未老先衰了。 阳虚和气虚经常会一起出现,但阳虚比气虚要严重,它是功能不足导致最后的能量缺乏了,通俗地讲,是“火力不旺”了。人从年轻到年老的变化,就是火力逐渐减弱、能量逐渐减少的过程,所以“傻小子可以睡凉炕”,因为他们火力壮,而老年人就喜欢晒太阳,他们需要补充额外的能量。自然衰老、逐渐走向死亡的过程,就是阳气逐渐减少的过程,但如果人在不该阳气不足的时候就已经阳气不足了,就会造成两个可能:一个可能是早衰,另一个可能是癌症。 在中医理论中,癌症属于阴邪,它是阳气不足、能量不足的结果。而阳气是人体的正气,只要正气不虚,它就可以监视体内出现的“异己”。对那些始终存在于身体中的,却因为不能和身体“和平共处”而聚集成癌症的细胞,茁壮的阳气可以识别它们、杀死它们。如果阳气虚了,就等于一个单位没有“纪检”“审计”的部门,小的漏洞就会积蓄成大问题。预支能量的日子,你还要过多久 现代人为了减肥、减少热量的摄入,每天吃很少的主食,有的人甚至不吃主食,这在女性群体中很常见,可能一天就以瘦肉、酸奶、水果、蔬菜为生。这些看似很清淡的饮食确实比肥甘厚味要好得多,但他们却忽略了伤脾胃的问题,因为饮食中,五谷入脾经,是最可以养脾气的,这是蔬菜、水果绝对不能替代的。 之所以吃瘦肉但不吃主食,这些人的理由是:既然要限制食物的整体热量,那就不如将主食的热量省下来换成肉类,既能解馋,而且肉的营养还比主食要高,因为肉类的蛋白质含量高。 我们先说营养。在现阶段,中国人很少碰到营养缺乏的问题,更不缺少蛋白质,至少拿到我这本书的人,已经无须为保证蛋白质的摄入量而去特意吃肉了,每天50克的瘦肉就已经足够。50克的瘦肉是多少呢?把食指和中指伸出来并在一起,两根手指的体积就是你每天应该吃的熟肉的量。而且最好是其中的红肉,也就是猪、牛、羊肉只占1/3。剩下的2/3最好是鱼肉、鸡肉之类的白肉,这个指标,只要是吃肉的人基本上都做不到,就算把主食全部停掉,你所吃的肉类仍旧会使你每天的热量摄入超标。 更重要的是,粮食的热量只有同等重量肉类的一半。如果说长肉的话,吃肉带来的长肉肯定要比吃主食长肉快得多。不仅如此,消化肉食所需的热量远远高于消化粮食所需的热量。对此,营养学家曾经形象地说,如果靠吃肉而不是靠吃粮食来给身体提供每天必需的能量,就等于把家里的红木家具烧了取暖,首先是造价昂贵,其次是红木的结构太致密、太耐烧,不可能马上转化为热量,这就意味着,靠吃肉提供能量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儿,这个成本的消耗主要是脾气的消耗,因为脾气是负责消化和运化的。很多总是食积的孩子,长大后,他们的体质就变成了脾虚体质,原因就在于此,因为他们的脾气总是处于超负荷运转中,自然早早就耗虚了。 西方人吃饭用刀叉,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刀叉显然是为吃肉准备的,而筷子更适合夹挑五谷。也就是说,在几千年的饮食习惯中,中国人已经培养出了最适合脾胃的五谷饮食,突然改吃大鱼大肉,带来的不仅是血脂高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对脾气的伤害。 近几年来,以前很少在中国出现的胰腺癌、前列腺癌的发生率在不断地提高,这两种癌症以前多发在肉奶消耗量最大的欧美,它的发生和食物中的高蛋白、高脂肪有直接关系。之所以现在的中国人没能幸免,不仅是因为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带来的血脂和肥胖问题,还因为过食肉奶者的脾气受伤了。我在前面说了,脾气是人体的“审计署”“纪检委”,原本可以靠脾气监视,甚至清除的癌细胞,趁着脾气虚伺机作乱,那些原本可以远离我们的癌症,也就乘虚而入了。在历代的医书中,常有食五谷“令人不老”“好颜色”的记载,这里面暗含着一个被人们忽视或者误会的内容:那时候的食品加工很不发达,人们就是靠简单的人工碾压技术使五谷完成最初级的脱粒、去壳等工序,所以,那时候能“使人好颜色”的五谷肯定不是我们现在吃到的,经过多次深加工的精米、精面,那种粗糙五谷中的蛋白质所占比例,一定低于现在的五谷。也就是说,保证了古人的脾气,令其“好颜色”的,其实不是五谷中的蛋白质,而是那些被我们去除掉的各种纤维素、微量元素、矿物质。或者更确切地说,真正能养人的就是“原装”的五谷本身。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们要想维持健康、保证“好颜色”,蛋白质的摄取绝对不是越多越好。 至于水果、蔬菜,它们所含的热量肯定比肉类、奶类低,但它们在对脾气的呵护上远不及粮食,所以《黄帝内经》中说 “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水果是辅助,蔬菜是补充,总之都不是占主流的,就是因为果蔬性质偏凉的多,用它们做主食也会伤脾。而 “五谷”不仅性温,对它们进行消化、吸收的成本也是最低的。我们从现在医生对糖尿病人的嘱咐中就可以看出来:对血糖高的人来说,医生是不建议他们喝白米粥的,因为一碗白米粥的升糖效果和一杯白糖水近似。医生担心糖尿病病人在喝完一碗白米粥之后,血糖的骤然升高会再次伤及胰岛细胞,但这也透露出一个事实:“五谷”是最好吸收的,也是最节约脾气的。 随着现代营养学的普及,人们开始意识到水果的重要,特别是很多人开始在早餐中加入水果,因为外国人就是这么吃的。如果单纯从营养学角度看,这是合乎科学的,但不能忽视的是,营养学是以西方人的体质为基础而研究出来的,他们身体的能量比中国人充足,自然无须考虑身体对水果的接受度。中国人的脾气特点就注定了,水果、蔬菜等性质偏凉的食物,不仅摄入的量要考虑,时间也需要考虑。而且,早餐的时候吃水果并不是人人皆宜的,特别是原本就脾气虚的人,大清早的,脾气还没有充盛,就要去消化凉性的食物,这对身体来说,显然是额外的负担,未必能被身体有效地吸收。 如果按照子午流注的经脉值守理论,脾经值守是巳时,也就是上午的9点到11点。这个时辰以后,脾气才渐渐健运起来,所以,吃过午饭再吃水果显然比早上吃要更适合中国人的体质。事实上,很多人早上吃完水果之后并不舒服,觉得胃里凉凉的,那是因为吃进去的“五谷”还不足以补益脾气,脾气就要“预支”掉自己的能量了。没高原反应不一定是好事儿 我见过一个病人,男性,是个典型的白面书生,他从来不抽烟,也很少锻炼。有一次去西藏,大家都担心他挺不住,结果他从西藏安全地回来了,之后,他对自己的身体信心大增,因为他是同行中唯一一个没有什么高原反应的。其他平时生龙活虎的人,要么头疼欲裂,要么吐得直不起腰,有的人甚至必须背上氧气袋才能坚持下来,只有他和在平原时没什么区别。 但是,他的这种状态并没得到医生的认可,他被医生告知,这种“正常”是因为他的心脏功能始终不是很强壮,已经使他在缺氧的环境中习惯了,就算到了氧气稀薄的高原,他对那里的缺氧状态也能耐受。换句话说,他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几乎没过过不缺氧的日子。他这才想起以前体检的时候,医生看了他的心肺透视后问他:“你是不是很少锻炼?”他当时还不知道医生的这个准确结论是从何而来的。其实,医生就是从他比其他人要小很多的心脏影像中得知的,他的心脏因为缺少锻炼而“肌肉不发达”,心脏比其他人的要小。而他习惯了的缺氧状态其实就是心脏小、心脏功能长期不“称职”的标志。 这种心脏功能生来就不强健的情形,更容易出现在女性身上,特别是比较瘦弱、很安静、少运动的女孩子,她们的很多身体问题都是因为心脏功能的不强壮而出现的,比如手脚冰凉、血压低,或者在夏天猛然站起来,甚至还容易昏倒。 在医学上,有个测试自己心肺功能的“土办法”,就是看看自己能不能一口气爬上3层楼。正常情况下,你应该可以不用休息,上到3层时也不会喘不过气来。如果你原本有肺病、肺源性心脏病,在最近一段时间里,原本能平稳上去的3层,现在需要歇两歇,那就要注意了,可能是心肺功能减弱的信号,需要如果你突然之间爬楼梯时感觉喘不过气来,可能是心肺功能减弱的信号。到医院进一步做更精确的心肺功能检查。 测试结果是,偏偏有很多年纪轻轻,没有心肺疾患的女孩子出了问题。她们说楼梯爬到一半儿就需要歇一歇,问我是不是自己的心肺功能也出了问题。我的回答是,不是突然出了问题,而是她们的心肺功能因为缺乏运动锻炼,始终是一片没开垦的“处女地”,虽然不像肺心病病人那样因为病情变化需要治疗,但她们的身体能够享受的血液供应,在某种程度上和一个心肺功能低下者已经没什么两样了,包括手脚冰凉、疲劳、精力不足、到了下午就无精打采等,这些都是低质量生活的结果。而且,女孩子最关心的皮肤美容问题,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因为血液无力供应的不仅是内脏,还有皮肤,要知道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的营养需要充足的血液来支持。 想要改善这种心脏无力的状态其实很简单,就是锻炼,使总是安静的心脏激烈地跳起来,使心脏的肌肉得到开发。跳到什么程度呢?你至少要感到身体发热,皮肤有潮湿感、变得红润,这才是血液运行加快、心脏搏动增强、血液中的营养被带到周身的标志。要达到这样的锻炼效果至少是慢跑,心率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30%~50%。也就是说,如果你平时每分钟心跳80次的话,锻炼过程中,甚至在锻炼停止之后的五六分钟里,心跳仍旧要跳100~120次/分钟。如果你从来不锻炼,需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从每分钟100次逐渐提高到120次,只要你没有先天性心脏病,这样的锻炼强度对一个年轻女孩子来说,完全可以耐受。这样的运动坚持1个月,心肺功能的改善就可以初见端倪,但只要停下来,1个月后,你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所以这样的运动必须坚持。更年期前的女性拥有很多“特权” 有的人可能很年轻就已经出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了,稍做运动后就要犯心绞痛。这些人和那些因为血脂很高、血管严重硬化的男性所患的心绞痛有所不同,后者是因为确实有斑块堵在了冠状动脉,血流不过去,引起心肌缺血而导致的心绞痛。而平时很注意饮食,油腻的、甜的,一切可以导致血脂高、血管硬化的食物都不敢沾的女性,却仍旧没躲过心绞痛的厄运,就是因为阳虚。 人上了年纪,血管难免会有局部的阻塞,但如果换个心脏泵血能力强的,这点堵塞可以通过血流冲过去。但她们本身是“阳虚女”,已经很虚弱的血流冲劲,可能被微小的斑块拦住,导致供血不足,所以她们会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现心绞痛。 你去问这类人的生活习惯,她们肯定是好静的,喜欢“宅”在家里,很少运动,她们本身就胸阳不足,又没有振奋胸阳的机会,所以很可能和乳腺癌是同一群罹患者。 女人其实是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的,她们因为有雌激素的保护,血管不会像男性那样因为血脂高而变得狭窄,血管壁也会因为雌激素的存在而推迟硬化,所以她们要比男性少罹患冠心病、高血压等致命疾病。但是,这个“特权”会止于更年期,一旦月经停止,进入更年期,雌激素分泌减少甚至停止,它就再没能力保护女人了,女人罹患很多疾病的概率就与男性没有差异了,最典型的就是心脑血管疾病。除了心脏的问题,前面说的中风也可能出现,这是脑血管出了问题的表现。只是阳虚女得的中风不同于那些脾气暴躁、身强力壮的男性得的中风,后者的中风往往是因为脑出血,因为血压太高、血管破裂导致的。这些气虚女性的中风,一般都是缺血性的,用西医的话讲就是脑血栓,“缺血性脑中风”,而且这类中风容易出现在夏天,因为天热的时候,血管扩张了,出汗多,血液变得黏稠了,而她们本身就不高的血压再次降低,大脑因为缺血而导致中风。 所以,如果在更年期到来前,你是个心气虚、脾气虚的人,最多就是觉得容易疲劳,话说多了有气无力,人家可以一口气爬上6楼,你上到3楼就开始喘,跑几步就心慌了,这时候你就要意识到,这是心肺功能不足的标志。像西洋参、黄芪这类补气的药物是可以常吃的,西洋参可以泡茶,每天10克。黄芪可以和红枣一起煎汤,黄芪15克,红枣5~6枚,稍微煎一下,便于有效成分的析出,然后一天都喝它泡的水,这样可以助推你的血液,避免它们被微小的阻力挡住。心肺功能不足的问题,你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重视,而不要等到更年期之后,那时候就雪上加霜了。 当你已经被冠心病找上门,而你又属于气虚、阳虚体质的人,那你的治疗方式就不能单纯地活血化瘀了,还要增加心脏的泵血能力,才能使血液顺利地通过冠状动脉。如果是用中药调养,你一定要补气,可以用黄芪15克煎汤后泡茶,送服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比如送服“丹参滴丸”等,毕竟阳虚人的血栓不是单纯的血液问题,还有血液鼓动无力的问题,而黄芪解决的就是后面的问题。否则即便是血栓被化开了,血还是没劲儿流过去,症状还是得不到改善。喝点儿水就要解小便是啥问题 经常有女孩子问我,她只要喝点儿水就要小便,而且每次都“不虚此行”,尿量不少,而且小便的颜色很淡,中医形容这种情况是“小便清长”。同时她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喝也觉得渴,这就让她们很矛盾,喝了就尿,不喝又渴。为什么会如此呢?一句话:火力不足,还是阳虚。 人体用水时必须有把水“煮”开的火力,使水变成可以蒸腾的“云雾”,否则就像一口柴锅,里面虽然装满了水,但下面的炉灶里没有柴火。或者虽然有,但火力不旺,半死不活的,那锅里的水就很难蒸腾为水蒸气,化成“云雾”,虽然有水,但是不能为身体所用。很多身体很弱的女孩子就像火力不旺的柴锅,身体里不是没水,有水,但不能为身体所用。 这种人仔细观察一下,你还会发现,她们虽然想喝水,但一般对冰水很抵触,至少想喝温水的时候要比想喝冰水的时候多。为什么?还是因为火力不足,人体本能地寻找温热的东西。 我见过一个病例,是个高热不退的老干部,持续高热在38℃左右,连续数天,人都被折磨得变形了。西医给他用了很多抗生素、退热药,没用。找中医开了很多清热药,但体温就是退不下来。最后,他找到一个名中医,名中医进到他屋子里的时候,老干部正在喝水,他从暖壶里倒出水来直接就喝下去。名医以为暖壶不保温,就过去摸了一下,原来那是一杯开水,病人居然能喝下去!就这一个举动让这个名医为病人的高热定了性--他的高烧不是因为有内热,所以绝对不能用清热去火的药,他能把开水喝下去,这就证明他的高烧是因为内里有大寒。于是,名医将温阳的大热药--附子作为君药开给了病人。当时还有其他医生在场,他们很担心,因为谁都知道,附子是很容易上火的,稍微壮实点儿的人吃了就会鼻子流血、口干舌燥,但恰恰是这个方子让病人的高热退了下去。 这个例子足以说明,一个人内里有寒的时候,他会本能地选择温热的食物、饮料。如果你是个喝了水后很快就要解小便的人,而且还喜欢喝温水,甚至热水,这就说明你的火力已经到了需要振奋的时候。你虽然不至于用附子那么猛的热药,但在饮食中增加温热的食物或者一些比较缓和、温补的药物是必需的。 药店里有种成药大家并不太熟悉,但非常适合气虚、阳虚女性服用的药物,叫“五苓散”,这是医圣张仲景写在他的《伤寒论》中的经典名方,至今已经使用了1800多年。这个药方的组成很简单,仅有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这五味药,价格也不贵,因为其中没有值钱的药。但是,如果你按中成药上的说明书使用这方药,肯定就埋没了这个经典药方的精华,因为说明书上只写着:“用于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看上去就是个能治口渴、能利尿的药,似乎和喝水之后就要小便有些矛盾,事实上,机制是一样的,无论是饮水不解口渴,还是饮水后很快排尿,都说明是身体没有利用水的能力,这就是说明书中的“气化不利”。 方子里的桂枝就是温通阳气的,类似于在装了水的锅底加把火,帮助水蒸发起来。茯苓、猪苓、泽泻是利水的,喝了过多又排不出去的水停在体内,是会抑制阳气的升发的。这种人应该有种感受,比如感冒,或者尿路感染的时候,知道多喝水,结果感冒或者感染是好了,胃却喝坏了,总觉得有水汪在那儿,这就是因为过多的水液折伤了阳气,所以温阳和利水兼顾,渴就止住了,小便多也解决了。 我有一个研究《伤寒论》的同学,到非洲去做艾滋病的中药研究,当地缺医少药,去那里的中国医生都得是全科的,什么病都得看。有一天,他们那儿来了个得“尿崩症”的非洲胖女人,每天得去几十次厕所,而且每次小便的量都不少。按照西医学的理论,“尿崩症”是因为大脑的垂体出了问题,治起来是个棘手的事儿。如果是中医,一般都要用酸收的办法止尿了,所以她也吃过用金樱子、覆盆子组成的药,以及“五子衍宗丸”,这些药都是中医用来治遗尿的。“覆盆子”,顾名思义,吃了这味药,尿盆就可以扣过去不用了,但是这个胖女人吃完这些药后都不见效。 患有“尿崩症”人,小便比重要比正常人轻。好像气虚人的出血,血色很淡,这显然都是因为身体虚,得补,所以仅仅用收涩的药显然是不够的。 我这个同学就给这个胖女人开了“五苓散”。旁边的人一看方子就吓一跳:还敢用利尿药?现在都已经一天几十次小便了,吃了猪苓、茯苓、泽泻之类的利尿药,还不得站不起来了?但是,这个病人吃了两天“五苓散”之后,小便就真的少了。再吃,排尿也正常了。众人很惊奇,谁也没想到利尿药居然把尿给止住了!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个非洲女人虽然很胖,但体质和那些喝了水就要解小便的中国女孩很像,都是无力蒸化水液。而“五苓散”中的桂枝助燃了她虚弱的阳气,所以那些喝了水就要解小便的女孩子是可以试试“五苓散”的。女人?通 黑眼圈、“湿重”都可能因为“不通” 众所周知,在中医里有“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之说,而且“通”和“痛”两个字里面都有个“甬道”的“甬”字,“甬道”的通畅显然是关键。那么,这里的“甬道”是什么呢?一种是有形的,一种是无形的。有形的甬道包括子宫,还包括肠道,也就是要保持月经通、“二便”通;无形的甬道就是中医常说的“气机”运行时的无形之道。 为什么中医总说你“湿重” 很多女人去看中医,都会被告知“湿重”,她们不理解,湿是从何而来的。 湿的存在有三个因素:一是因为吃了过多的油腻物,消化不了,堆积成湿;二是虽然没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点儿就腻住了,也会成湿;还有就是环境、季节因素的影响,比如四川多湿,那里的人不吃辣椒就会不舒服。比如夏天,很多人体内都会有湿,身体会变得很重、很懒。这三种症状归根结底都和脾气有关系,“湿重”是标,“脾气虚”是本。 中医说的脾,是负责运转的,任何代谢产物的排除都要借助脾气的力量。脾气一虚,脏东西就要潴留体内。脏东西是什么呢?可以是多余的脂肪,也可以是异常的分泌物、排泄物。 肥胖的人很容易被中医辨证为湿重,而且他们中有很多人看似壮实,实为虚寒。特别是肚子上脂肪越来越多、游泳圈越来越大的人,更不能忽略他们体质的寒性。你如果去摸这种胖人,他们的皮肤一般都是凉凉的。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他们的身体自己知道缺少阳气,本能地增多脂肪,以起到保温的作用,把火力隔离在体内,避免体内已经不多的火力再散发出去。就像过去没有冰箱的时候,夏天卖冰棍的人,都会用一条棉被包住冰棍,棉被是防止散热的。胖人身上的脂肪起的也是这个作用,所以也就有“胖人多阳虚,而瘦人多阴虚”的理论,往往是越胖越虚,越虚越胖,形成恶性循环。而胖人的正确减肥方式应该是温化寒湿,“温”是增加代谢脂肪的能力,“寒湿”就是指那些不该积存在体内的脂肪。 再有就是,人上了年纪,总是不知不觉地痰多了,口水也多了,经常是鼻涕邋遢的,再没了年轻时的爽利。即便以前没有咳嗽的毛病,肺也正常,但在早上起来的时候或多或少地要咳嗽几声,非把肺里的痰吐出来才舒服,而且痰、鼻涕、口水虽然多,但颜色是都白的,质地都偏稀,这也是火力不够了、脾气虚了,不能蒸化水液,不能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结果。如果去看中医,医生肯定要开温性药来帮助他们化痰。 我一个同事的孩子,很乖,而且特爱睡觉,这也是被湿邪困住了。这孩子之所以湿重,首先可能是孩子本身先天的脾胃不是很强,后天喂养的时候,家长可能没注意到,伤了他的脾气。脾气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糟粕的能力,如果这种能力下降了,营养吸收不了的同时,糟粕也排不出去,留在体内就成了湿。带着这些废物,身体自然就觉得疲劳了,所以小小的年纪就容易犯困。 还有一种人体内有湿是因为肝郁引起的,通俗地讲,他的湿重也是“从气上得的”,比如之前很长时间的心情不畅,肝气郁结了,天长日久就会克伐到脾气。脾气一虚,就给湿邪内停提供了便利。与男性相比,女性是容易出现肝郁问题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她们比男性容易脾虚,也就容易出现湿重的问题,所以总被中医告知“湿重”。 被湿邪击中的典型症状是:身体总觉得疲劳,但这种疲劳不是因为哪里酸痛,如果酸痛的话,可能是你有血虚、血不养筋的问题。比如很多女孩子会在月经之后觉得膝盖酸、累,好像爬过一座大山似的,那是因为本身就有血虚问题。经期失血之后,血虚更严重,不能荣养筋脉,所以她会觉得膝盖酸。湿重引起的疲劳的症状是身体发沉、发重,头也发蒙,虽然头不疼,但是不清爽;皮肤上会有湿疹,胃口也不好,吃什么都觉得没味道,嘴里发黏。舌头伸出来时,你会发现舌质很胖,颜色偏淡。症状严重的,舌头边上会有齿痕,甚至像孩子的小裙子似的,这叫“裙边舌”,这就是比较严重的脾虚湿困了。 鉴于此,要想祛湿,你首先得健脾补气,几乎所有健脾补气的药都能间接地祛湿。你还可以到药店里去买中成药,比如“参苓白术丸”,这是补脾气的好药,性质很平和,可以长期吃来缓慢地改善脾虚湿重的体质。在过去的三年困难时期,很多人因为饥饿而全身浮肿、营养不良,这味药就是当时医生开给这些病人的“补品”,因为那时候的人粮食不够,饮食失养而普遍脾虚,里面的人参、白术、茯苓可以健脾,还能利湿。 除了用药物调养,健脾是最可以采取食疗办法的,因为很多健脾药都是药食同源的,比如山药、薏米、芡实、白扁豆、荷梗等,与大米加在一起熬粥,是很好的健脾利湿食疗方。其中,山药、芡实、白扁豆、荷梗各10克。薏米可以多放点儿,大概30克就可以,毕竟都是药食同源的材料,所以分量上不用特别精确。需要注意的是,白扁豆不是我们做菜时吃的扁豆,而是专门的药用植物,和扁豆的味道差得很远,药店里可以买到;薏米、芡实也可以在药店买到;山药可以用新鲜的,也可以用干的;荷梗是很好的祛湿药,效果比荷叶还要好,放在粥里还能做成“荷叶粥”的效果。 将薏米、芡实、白扁豆泡上半天,放在高压锅中,加点儿大米,以保证粥的质感。熬煮到前三味八成熟时,将山药切成小丁,与荷梗一起加进去,至山药绵软就可以喝了。这样的粥一周至少喝5次。但脾虚体质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所以你可以在症状改善后酌减为每周喝两三次,起维持作用。具有这种体质的人,面容和身体是胖胖胀胀的,湿疹也会缠绵不愈,这道粥对改善这种状态都有作用。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皇帝,活到了89岁,他就非常注意养生,特别是晚年,尤其注意养脾气。他自己创造了一种“八珍糕”,其中的成分是:党参、茯苓、陈皮、山药、白术、薏苡仁、芡实、扁豆、莲子、糯米,都有健脾的作用。如果我们现在效仿,可以将上述药材、食材各取60克,白糖适量,将上述原料一起研成细粉,和白米粉搅匀后蒸糕,最好加点儿泡打粉,约蒸20分钟,切成每块15克重即成,每天吃1~2块。当初乾隆皇帝就是每天晚饭后,用这个当点心的。这些食材可以用来像蒸发糕一样蒸成糕,也可以打碎之后熬成粥。只要坚持吃,都有很好的健脾作用。“子宫糜烂”没你想象中的可怕 被湿邪击中的女人,可能出现的是妇科问题,所以湿重的女性往往白带偏多。 白带是女性阴道的正常分泌物,是带黏性的白色液体,由前庭大腺、子宫颈腺体、子宫内膜的分泌物和阴道黏膜的渗出液、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混合而成。白带中含有乳酸杆菌、溶菌酶和抗体,所以正常的白带存在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一般来说,月经中期的时候,白带会增多,稀薄透明。排卵期后,白带又变黏稠,混浊而量少。在经前及孕期,白带均有所增多。因为白带是要通过子宫排出的,所以子宫的状态也能从白带上反映出来。 严重的比如子宫颈癌,白带很早就会带血,特别是在性交或者用力排便之后,这时常是子宫颈癌的首发症状,但是,这种情况也会出现在子宫颈有慢性炎症时,即我们过去说的“宫颈糜烂”。 需要澄清一下的是,“宫颈糜烂”这个听起来很吓人的名词,其实是命名错误,它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的慢性子宫颈炎。因为覆盖在子宫颈阴道部表面的鳞状上皮坏死、脱离,柱状上皮开始增生,并向子宫阴道部鳞状上皮的缺损处延伸,覆盖在创面上。由于柱状上皮较薄,黏膜下方充血的毛细血管明显易见,颜色鲜红,所以肉眼看上去好像糜烂了一样。 在美国,“宫颈糜烂”这个名词已经从教科书中删除了。在国内,2008年出版的《妇产科学》教材上,也取消了“宫颈糜烂”这个病名,以“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生理现象取代。 不管是吓人的“宫颈糜烂”,还是“慢性子宫颈炎”,都会出现白带的问题,一般是白带多、有异味,这与子宫的局部感染有直接关系。如果看中医,他们往往将之归为“湿重”的范畴,但湿重是标,脾气虚是本。脾气虚了,就给寒湿的入侵提供了可能,身体又无力祛湿,日久就成了“湿重”。 我们知道,炎症的“炎”字是两个“火”字,而炎症的表现往往是红、肿、热、痛,和自然界中的火的特点很近似。所以中医里说的“火症”,或者我们平时说的“上火”,症状和西医说的炎症很近似。但要注意的是,那是指急性炎症,急性炎症一般具有突然发生、来势汹汹的特点,但经过正确的处理也会“去也匆匆”。凡是这样的炎症才属于“上火”范畴,比如夏天的时候,因为清洁问题,女孩子出现白带颜色很黄、阴道瘙痒的问题,这一般是急性感染,局部上药或者用消炎药、中药里的清热药就可以解决。 但更常见的是慢性的炎症,白带多、腰部坠痛,平时再怎么注意卫生也不能改变症状,这就不属于上火症状了,它的根本问题是--脾虚暴露了出来。我在前面说过,气虚人得了病之后,疾病很容易转为慢性,这种白带多,而且颜色淡、质地清稀的湿,就属于“寒湿”,是虚性的。腰部的重坠显然是因为脾气虚了,不能升举。形象地说,就是不能托住内脏,所以总觉得有下坠感。 按理说,平时很注意清洁了,为什么还是被感染了?为什么细菌感染后久久不能痊愈?这都是因为你的免疫力不够,细菌很难被彻底清除,或者对别人来说不致病的细菌,对你却足以致病。我们以前说过,脾气决定你的免疫力,所以这种人要用中医治疗的话,祛湿的同时一定要健脾,帮助身体抵御感染。清代名医傅青主有个方子叫“完带汤”,就是针对女性白带问题而设的,这方药适应的症状是:白带量多、清稀如涕、身体倦怠、便溏肢肿、舌淡、苔白腻等。 傅青主认为,白带多是因脾虚湿盛所致,所以方子大补脾胃之气,使“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原方的药物和剂量是:白术、山药各30克,人参6克,白芍15克,车前子、苍术各9克,甘草3克,陈皮、黑芥穗、柴胡各2克。人参、白术、山药都是补脾的;山药还能补肾,固带脉;苍术燥湿;车前子利尿,能令湿从小便而利。傅青主说它是“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 很可惜,这种药现在没有买了就能吃的中成药,只能通过几味中成药的搭配达到“完带汤”的效果,一味是“参苓白术丸”,一味是“二妙丸”。“参苓白术丸”的作用类似“完带汤”中针对脾虚的那部分效果,起的是扶住正气、增加免疫力的作用。而“二妙丸”里只有苍术、黄柏两味药,苍术是燥湿的。女性白带多、男性阴囊瘙痒之类事关隐私部位的问题一般都需要用到它。隐私部位的潮湿,跟容易被湿邪击中有直接关系。黄柏是清热兼利湿的,即便是慢性子宫颈炎,也会合并一点儿急性感染。在大剂量的补脾药中用点儿性质寒凉的黄柏,一是避免了补药的上火,同时也把合并的感染控制住了。 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和北苍术的根茎,味辛、苦,性温,归脾、胃经,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等功效。黄柏为芸香科植物关黄柏或黄皮树的树皮,味苦,性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清虚热等功效。 另外,你可以用“参苓白术丸”配合“二妙丸”同时服用,每天2次。如果白带的颜色不再发黄,“二妙丸”就可以停了,毕竟是清热药,不能久服的。“参苓白术丸”多吃几天没关系,特别是很容易白带清稀、量多的人,这味药可以帮你祛除体内的湿气。 切子宫,切掉了她的一条生路 我见过一个病人,她在45岁的时候不断地出现异常出血,就是不在月经期间的阴道出血。45岁是妇科癌症的高发期,每次异常出血,她都被吓得半死,担心自己患了子宫癌。她和医生是朋友,就和医生商量干脆把子宫切除了吧,反正孩子已经长大了,她也不可能再怀孕生育。而且子宫又不是内分泌器官,就是个容留胎儿的“容器”,留着没什么用,切了也不影响生活,还从此再无后顾之忧。 于是,医生在给她做最后一次刮宫检查时,就按照她的意思做了。虽然事后发现,她的异常出血不是因为子宫内膜的问题,也不是因为癌症,但还是切掉了这个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却又总是“肇事”的器官,从此她再也不用为异常出血之类的麻烦事儿闹心了。 但问题很快就来了,手术出院后不久,她全身的皮肤突然开始长疙瘩,找遍了西医也查不出缘由。最后找到中医看,被诊断是“痰瘀阻滞”,因为她除了身上的疙瘩外,舌头的颜色很暗,甚至有瘀斑,这个瘀斑可能和她之前的手术有关,另一个问题就是她体内确实有需要排出的瘀血。 中医所说的“痰”,既包括呼吸系统里排出的痰,也包括身体其他部位的代谢废物。至于瘀,则是不应该停留在体内,应该及时排出的废血。“痰”和“瘀”都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尽快地排出,如果是女性出现这个问题,最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调经来化瘀、“排污”。一般情况下,用点儿活血化瘀的药,月经就正常了,身体的很多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月经是上天赋予女性的一种自救途径,赋予医生的一条女性专用治疗途径。很可惜,这个病人切除了子宫,调经药无用武之地,再高的医术面对一条死胡同也回天乏术了,于是,她的疙瘩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黑眼圈是甬道不通的信号 从上一节所举的那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月经这条甬道对女性的重要性。即便你已经不想再要孩子,即便你过了生育年龄,即便子宫不像卵巢,不是一个可以影响你体内激素水平的内分泌器官,但它却是女性保持健康的一个甬道。像这样切除子宫的人在生活中占少数,不过很多人虽然没切子宫,对月经的重视却远远不够,她们的很多问题也是因为这个甬道的不通而产生的。 子宫这条甬道不通,首先是因为瘀血,而子宫有瘀血的女性是可以从脸面上看出来的,她们大多有黑眼圈。 人失眠之后眼圈会发黑,但只要睡眠补上了,黑眼圈就消失了。而子宫有瘀血的女性,其黑眼圈是始终存在的,与睡眠的好坏无关。这就牵扯到血液循环的问题了,黑眼圈是眼周静脉的瘀血透过皮肤显现出来的,消除起来没那么容易。 可能是因为切除肌瘤,也可能是做过流产手术,即便这个流产手术不是通过动刀完成的,而是通过吃药,做的是“药物流产”。但无论哪种,都会对子宫造成损伤,这样的手术做得多了,子宫就要处于瘀血状态,黑眼圈就会因此出现。 没做过子宫手术的女性,你自己观察一下也会发现:只要处于月经期,眼圈也会比非月经期要黑。因为月经期的子宫就处于瘀血状态,虽然是自然的,但也非同寻常,也会眼圈发黑。就像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说过“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几种,其中有一种是瘀血体质,这种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现黑眼圈,而且往往偏瘦,肤色、嘴唇、舌质的颜色也偏暗,舌头上甚至有瘀斑。肤色不仅暗,而且显得比较粗糙、干枯,中医形容这种症状是“肌肤甲错”,意思是说,皮肤像动物的鳞甲一样粗糙。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体质,一是因为多年的情绪抑郁;二是因为久居寒冷地区。而前者是气的郁结导致血瘀,后者是寒凝导致的血瘀;还有一种就是手术给血液循环带来的破坏。 瘀血的时间久了,甬道被阻塞,气血不能运行,就要形成虚,这是因瘀致虚;相反,如果你本身就是气虚,稍微有点儿阻碍,气血就过不去,瘀血就很容易形成,所以气虚的人往往多瘀,这是因虚至瘀。无论你是哪种情况,化瘀都离不开补气,要是气足了,足以冲破瘀的阻滞。 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会知道,消除黑眼圈显然不能指望任何高档眼霜了,而是要从内里治疗开始,也就是要化瘀甚至补气。 谈到女性的补养,现在的女人都喜欢用乌鸡滋养,觉得它很养女人。事实上,乌鸡的这个“名声”是来自于“乌鸡白凤丸”的。“乌鸡白凤丸”确实是妇科一宝,因为它能调养虚损导致的各种妇科问题,但乌鸡只是这个药的最后一味,这说明乌鸡只对这个药的药效做了很小的贡献,所以你指望仅仅吃乌鸡就把问题解决那是不可能的。但用当归、三七和乌鸡一起炖,倒是很好的补血、活血,甚至是化瘀的食疗方。乌鸡1只(约750克),当归15克,三七5克,生姜3片。首先把当归和三七洗净,然后把乌鸡装进一个合适的容器里,再把洗好的当归、三七、生姜一起码放在乌鸡上。接下来加入适量的盐,再倒入清水,一定要淹过乌鸡,然后盖上盖。等把锅烧开之后,上锅隔水蒸,大火蒸至鸡肉烂熟之后就可以食用了。 之所以用到三七,因为它是味能活血还能补气的药。气补上去了,血的推动就有力了,也就减少了瘀血的停留,所以三七是瘀血体质女人可以常用的药物。这种瘀血的人,除了年轻时会有黑眼圈的问题,上了年纪之后,特别是更年期之后,还容易出现冠心病、心绞痛的问题。经常服用三七对瘀血导致的疾病会起到预防的效果。但是,三七性质比较燥,如果你体内有瘀血,人还比较瘦,平时总是口干舌燥的,食用这道汤就要慎重。或者你可以加沙参10克、麦冬10克,通过增加补阴的效果来中和三七的燥性。 沙参有南沙参、北沙参两类,南沙参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杏叶沙参、阔叶沙参的根,北沙参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味甘,性微寒,归肺、胃经,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等功效。 黑眼圈重的女性,其月经一般都有问题,比如说时间总是推后,而且颜色很黑,量也很少,来月经之前还有腹痛的症状,这些都是瘀血的表现。这类女性可以在每次来月经前一个星期开始吃“益母草膏”或者“大黄虫虫丸”来提前化瘀。 这两种药相比来说,“益母草膏”的药性更加平和一些,每次来月经前都可以吃,一直吃到月经来时的腹痛减轻,经血的颜色也没那么黑了为止。而“大黄虫丸”的作用就更明显一些了,里面有攻下和破血的药物,比如大黄、土鳖虫等,所以它更适合月经颜色黑、量少,少到几乎停经的程度,人也黑瘦黑瘦的,瘀血比较严重的人服用。这两种化瘀药针对的都是瘀血已经形成的情况。如果你总是气虚,瘀血总是处于形成边缘的情形的话,就不要等到瘀血形成再来化瘀了。除了提前避免引起瘀血的诸多伤害外,你还要坚持补气,使脾气不虚,即便有点儿瘀血或者血流不畅,充足的脾气也可以化解它,比如在服用“益母草膏”时,用黄芪15克煮水送服。黄芪的性质温和,也满足了“血温则行”的特性。 要注意的是,一旦停经,依靠中药调理的效果不好时,你还需要到医院去检查停经的原因,根据原因用中西药配合及时纠正,总之要尽快改善。因为任何事物都有用进废退的特点,如果你的月经总不来,子宫(内膜)这块地总没有人耕种,它就会变薄甚至萎缩,那时候,你再想纠正就难了痛经的肇事者都有哪些 痛经是常见的妇科问题,虽然常见,但严重的会痛得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痛得哭甚至痛晕的都有。为此,很多人每个月都得请假休息几天。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青春期,年轻女孩子来初潮不久就出现了,或者说从来月经时就开始的痛经,一般属正常,主要是因为子宫发育不良、宫颈口或子宫颈管狭窄、子宫过度屈曲,使经血流出不畅,造成经血滞留,刺激子宫收缩引起疼痛。一句话,就是身体的器官还没完全长好,没发育成熟,这种属于“原发性痛经”,大多数人的痛经在生育之后能缓解。 很多女孩子之所以痛经,和她们先天纤弱的体质有关。这些女孩子一般都偏瘦弱,怕冷,手脚总是凉凉的,月经的时间总是后错,颜色也是偏黑的。舌头的颜色往往很暗,严重的还会有瘀斑。通俗地讲,这种瘀血是因为火力不足、寒凝导致的。别人受寒之后可以通过自 己的热量化解、驱散,而火力不足的女孩子就会将寒气蓄积在体内,日久天长就会加重痛经,因为血遇寒之后更要瘀滞、不通,不痛经是多数女人都在面临的“魔鬼”,除了从来月经时就开始的痛经外,很大一部分人的痛经是因为火力不足、寒凝而导致的。 对付这种痛经,首先要保温,特别是做好腹腔、盆腔的保温,因为这里的血流量很大,占全身血流的2/3。而且因为这里有静脉机构的关系,血液流到这里时,速度都要变缓。如果你再受寒,特别是腰腹部受寒,血流就更慢了,就会造成“不通则痛”的事实。而现在的露脐装、低腰裤都是这类问题的“肇事者”。 除了保温,你还要在经期之外做功课,提前祛寒,比如说在月经来之前的一个星期,每天临睡前给自己做做艾灸。 艾灸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手段,最适合体质虚寒的人,特别是女性。将一片生姜放在肚脐之下三寸的地方,注意,这个三寸是用你自己的手量出来的。手指并拢,四指合在一起的宽度就是三寸,这就是你自己的三寸,每个人的三寸是不一样的。 肚脐下三寸就是中医里的气海穴,这个穴位一般在提升阳气、温里散寒时用。从药店买来艾条,每次捏一小撮,捏成一个小三角形,放在姜片上后点燃。燃烧完就叫一壮,每天可以灸三五壮。艾绒燃烧的热力会透过姜片渗透到穴位,你会感到温热逐渐渗进腹中。如此每天坚持,到了再来月经时,疼痛会明显好转。 在艾灸的这几天,你还可以配合着吃一些中成药,比如“艾附暖宫丸”,最适合寒气很重、月经来的时候肚子冷痛的人吃。这种中成药包括了几味性质很热的药物,所以,有的人吃了会上火,比如口生疮、鼻子发干,你如果遇到这种问题,可以用凉水送服。或者还可以喝点儿苦丁茶,稍微反佐一下,便于把药物按量服下去。毕竟体质本身是虚寒的,调养的时候,我们还是要照顾主要矛盾,散寒是要打持久战的。 还有一种能散寒止痛的药是“少腹逐瘀胶囊”,是清代名医王清任创制的,化瘀作用很强。如果你要吃这种药,一定要确认自己的痛经毛病是不是因为瘀血导致的,最简单的确认办法就是看舌头,舌质暗是重要的血瘀症状。 另外,还有两种药可以用来缓解痛经症状--“桂枝茯苓丸”和“失笑散”,这两种药的热性没那么强,主要是用来活血化瘀的。“失笑散”之所以叫“失笑”,就是因为药物见效快,药一吃下去,疼痛就减轻了,笑容就出来了。如果你在吃了“艾附暖宫丸”之后,上火实在太严重,可以改为服用这两种药。但艾灸治疗还是要跟上,而且最好每天晚上用热水泡泡脚,每次泡上10分钟,将脚底的寒气驱散出去。不疲劳的生活 我曾经写过一本《不疲劳的生活》,当时之所以写那本书,就是因为身边有太多在抱怨疲劳的人。他们对我说,为了解决疲劳的问题,他们经常找补品吃。如果是女性,一般会吃阿胶、海参,甚至冬虫夏草,但没觉得疲劳有所缓解。因此,常有人问我,是补的力量不够吗? 是不是因为补的力量不够,首先要看看你的疲劳是不是因为虚引起的,你是不是应该补。怎么知道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舌苔。 舌苔就是舌头上附着的一层类似苔藓的东西,正常情况下,舌苔应该是薄白的,不能厚,不能腻,但也不能没有。没有舌苔,可以直接看到光光的舌面,而且舌面还偏红,甚至有裂痕,往往都是阴虚了。要么是刚刚高热过后,要么是正处于重病之后的恢复期,是胃阴受伤的标志。这时候,这个人的胃口不会好,肯定什么都不想吃。一旦他的舌头上长了一层薄薄的舌苔,胃口就会逐渐好转,用中医的话说,这就是有胃气、有消化能力了。但如果舌苔很厚、很腻,就说明你的消化系统里,甚至是身体里有没排出去的“脏东西”,中医将腻苔视为体内有湿的标志。一旦湿把甬道堵塞了,身体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人就会觉得疲劳,这种人自然不能补。相反,他们必须用通法,让湿邪排出的道路畅通了,即便不用补药,人也会有精神了。 我的同事有个女儿,才三四岁,这么大的孩子一般都静不下来,让他们睡个午觉可困难了。但这个女孩却恰恰相反,特爱睡觉,就算不睡觉的时候,也总是安静地待着,很乖,好像没力气折腾似的。这个孩子除了从小胃口就不好外,并没有其他疾病。那是什么原因让她这么消停、爱睡觉呢?其实也是湿,孩子虽然小,但舌苔总是很厚、很腻,这就证明孩子的乖、爱睡觉其实都是被湿邪困住了的标志。 之所以把它叫作“湿”,是因为中医发现这种病状和湿的特性很像,这是中医“取类比象”的特点。比如人脸上长痘痘,而且痘痘红肿热痛的时候,西医就会说是发炎了,而中医会说是上火。之所以说是火,因为红肿热痛正好是自然界火的特性。有湿的时候,身体就像被湿缠住了一样,很沉、很重,人很懒,头也是蒙蒙的,虽然不会感觉头疼,但是头脑不清醒,而且这种病状还很难消除。这也和湿的特性很像,湿的东西都是黏滞的,粘在那里不容易去掉。 王绵之教授是著名的中医,现在很多孩子在吃的“王氏保赤丸”就是他家的祖传方剂。他开这类补药之后,总会问第一次复诊的病人“胃口怎么样”。如果病人说“胃口好”,说明补药没开过量;如果病人说“胃口不好了”,就说明脾胃消化不了这么多的补药,药要马上减量或者停用;如果你本身体内就有湿,舌苔很厚、很腻,还吃了阿胶这类补品,疲劳肯定不会减轻,不仅如此,你的祛湿之路还会变得更长,治疗起来就复杂了。 所以,你在进补之前一定要看舌苔,舌苔腻的时候先要“清扫内环境”,最简单的办法是到药房买“二陈丸”,这种药很简单,里面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味药,却是很好的身体“清道夫”,能有效祛湿。一般情况下,吃两三天,舌苔的厚腻就会减轻,甚至恢复到正常薄白苔,这个时候再考虑吃阿胶之类的补药。有的人一旦舌苔变得干净了,就会觉得体力也好了很多,身体轻快了,还没吃补药就有了进补的效果,其实就是因为阻碍你气力的湿邪祛除了,身体恢复到了自然状态。 还有一种情况是吃了油腻的东西之后,觉得胃里的食物停在原地不动了,这是很多人和我描述他们的症状时说的。一般都是先吃了烤鸭或者涮羊肉,后来又吃了冰激凌,或者又喝了冰镇的可乐,结果胃就不动了,自己都能觉得吃进去的食物停在胃里,打出来的嗝都带着腐食的气味。再看舌苔,肯定很厚、很腻,这是因为寒湿伤了脾,脾无力运化了,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吃点儿比“二陈丸”性质更温的药物,因为这种湿是寒湿。比如说可以用“藿香正气水”,就是我们在夏天中暑时喝的那种像酒一样辛辣的药,它对祛寒湿非常有效,绝不仅仅用在夏天中暑这种情况。因为其中的药物性质偏温、气味芳香的居多,中医形象地描述说,它可以蒸发掉寒湿。而且一定要喝“藿香正气水”,而不是吃“藿香正气胶囊”,“水”是乙醇提取的,酒的温性可以帮助祛湿。“胶囊”虽然“好吃”,但效果就打折了。吃到舌苔变薄,胃里开始活动,打嗝的味道减轻了,你就可以停药了,这时候寒湿已经祛了。逐渐加重的痛经可能昭示不孕 在各种痛经症状中,比较麻烦的是“继发性痛经”,多见于生育、流产之后或者已经人到中年,以前年轻时没这毛病,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痛经了,而且症状逐渐加重、没有缓解的迹象,这种情况就比较麻烦,因为至少不是生理性的了。你首先要想到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腺肌病”这两种病,如果真的是这方面的问题,那是会影响以后怀孕的,有的人甚至年纪轻轻就要摘除子宫。 所谓“子宫内膜异位症”就是子宫的内膜长到了不该长的宫腔以外的异常部位,比如卵巢或盆腔、直肠甚至身体其他部位的黏膜上。有的可能会长在鼻腔,因为是子宫黏膜,所以无论长到哪里,都具备子宫内膜的特点,是要听从身体内每个月激素的变化的,被激素调遣着按时出血。有的人在来月经的同时还会流鼻血,这在民间叫“月经倒流”,就是因为长到鼻腔中的子宫黏膜在异常部位按时出血了。 我认识一个朋友,40多岁,有很严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每到月经期间,她都腹痛,而且便血。最初她不知道是因为患了这个病,很紧张,以为是肠子上长了东西,后来才发现是严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长在肠子里的内膜按月出血了。 如果内膜长到了盆腔内,同样有周期性改变和出血的症状,但盆腔中的血不能外流,所以每次来月经的时候都会引起疼痛,并因此与周围邻近组织器官粘连,而使痛经逐渐加重。医学上有个形容词,叫“巧克力囊肿”,就是子宫内膜长到卵巢上去了,这上面的内膜也按照每次月经期出血,使卵巢逐渐增大。因为瘀血排不出去,慢慢变成积血的囊肿。又因为这种陈旧性的血呈褐色,似巧克力,故又称“巧克力囊肿”。这种人如果去做妇科检查,医生一摁肚子,她就会喊疼,像这种积血导致的症状,在中医属于瘀血,还是因为甬道不通了。 这里有几个特点可以帮你来判别自己患的是不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往往是以往正常,没有痛经史,突然从某一个时期开始出现痛经了,而且逐渐加重,甚至需要卧床或用药止痛。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在月经来之前或月经来之后,排便时能感到粪便通过直肠时疼痛难忍,但在其他时间并无这种感觉。我在前面提到的那个便血的人,就是异位的子宫内膜深达直肠黏膜了,所以她在月经期才会直肠出血。 如果异常的内膜长在了子宫直肠窝或者阴道直肠隔,周围的组织就会肿胀,月经前期这些异位的内膜肿胀,性交时就会疼痛。4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是不孕的,因为腹腔里的异位内膜每个月都不断出血,引起输卵管周围粘连。输卵管不能灵活地捡拾卵母细胞,严重的患者输卵管的管腔都被堵塞了,所以无法排卵,影响受孕。 治疗这种病,有时候是难免要动手术的,通过手术切除异位的内膜,再通过药物控制其在腹腔内的生长,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要抓紧怀孕。手术后的半年之内是最容易怀孕的,越往后就会再次出现问题,也就是说,要赶在下一批异常的内膜长出来之前怀上,因为这个病很容易复发。 从中医的观点看,少数腹有血瘀、甬道不通的人,除了妇科器官的症状,很多人的肤色也会显得很暗、没光泽,连嘴唇也发暗,舌头的颜色也是暗的,甚至有瘀斑、瘀点。周身的皮肤都很粗糙,而且身体偏瘦,人容易显得憔悴、枯槁,甚至“肌肤甲错”。她们如果想从根本上使自己变白细、变丰润,首先要让甬道通了,瘀血排出去。前面说的“少腹逐瘀胶囊”就是患这种疾病时常用的中成药。 还有一种大家比较陌生的疾病,叫“子宫腺肌病”,也是引起痛经的“罪魁”。 这是因为一部分子宫内膜滞留在子宫肌壁里面了,每个月按时在肌肉里出血,这就会导致痛经越来越疼。有人在化验时发现,自己的CA125值会升高,这常常会让她们吓一跳,因为CA125是癌症的一个重要指标。一看这结果,她们还以为自己得了卵巢癌。其实,如果B超提示子宫肌壁上有强的回声点,同时伴有一些异常的血流,CA125值又高,再加上越来越重的痛经,这样的话,一般就说明你患有子宫腺肌病了。 这种病很讨厌,第一是影响怀孕,因为子宫内膜状况很差,受精卵没有适合“种植”的土地;第二,这种病没有什么高招可治,疼得非常厉害时只能切除子宫。有过这样的例子,二十八九岁,痛经非常厉害,也没有孩子,但只能切除子宫,因为子宫即便留下来也无法怀孕。现在这种病在年轻妇女当中越来越常见了。如果你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一定得早治。而且现在已经有不少药物治疗的方法,能阻止病灶进一步发展,尽量保全生育功能。女人想轻松,月经通加上大便通 瘀血严重的女性容易不孕,原因就是女性的甬道不通了。现代女性最常见的文明病“无力性便秘”,也是女性甬道的另一种不通。中医讲,“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月经“通”了,“二便”也通了,很多健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避孕药其实比避孕工具更安全 我在前面说了,子宫或者其他妇科方面的手术,都是导致瘀血内生的原因,所以避免意外怀孕、避免做流产手术,这对女性非常重要,这就需要谈到避孕药。但是,在很多女性心目中,避孕药就是激素,吃激素就有副作用--会发胖、会长痤疮,甚至有人还在怀疑“是不是我吃了避孕药,以后真就不能怀孕了?”因而不敢吃避孕药。也因此,因意外怀孕导致流产、伤身的现象在生活中就很常见了。凡此种种问题,其实都是因为不了解现在避孕药的发展状况。 避孕药里确实有激素,其中主要有雌激素和孕激素,但这两种激素是女性一生中必须要有的。有些人卵巢功能不好,不能产生雌激素和孕激素,她的发育就停滞在幼女的状态,显示不出女性魅力来,就需要通过补充激素来治疗。所以,避孕药虽然是人工合成的激素,但激素的作用和身体里的激素是一样的,机制也是一样的,因此非常安全。 女性怀孕之后,雌激素和孕激素是要持续存在的,以此对大脑形成一种“提醒”。大脑知道身体怀孕了,它就会命令卵巢休息,以便让妊娠继续下去。避孕药的作用就是模拟妊娠的状态,吃避孕药之后,卵巢就开始休息了,它休息了、不排卵了,自然也就无从怀孕。从这点来讲,避孕药就比避孕工具更安全,比如避孕环能避免正常的子宫怀孕,但它毕竟不能抑制排卵,卵子和精子还可以在输卵管“相见”、受孕,所以还可以引起“宫外孕”。“宫外孕”如果发现不及时,是会引起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的,而避孕药就连这个风险都避免了。 大家可能会说,卵巢不工作不就麻烦了?要知道,如果卵巢不休息的话,每个月都要产生卵子出来,每次排完卵后,卵巢都会有一个破口,这就要修复。任何一个器官组织只要不断地被修复,就多了出问题的机会,因为在修复过程中,如果碰到一些有害的东西,就会比没修复更容易发生肿瘤。吃避孕药之后,卵巢休息了,恶变的机会就少了,所以吃避孕药还可以减少卵巢癌的发生。而一旦你想要怀孕,避孕药一停,卵巢功能就恢复正常了。 与此同时,避孕药还能明显地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因为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需要有一个长期的雌激素环境,而孕激素可以促进内膜的脱落,抵抗雌激素的这一副作用。所以,更年期女性即便需要吃雌激素来缓解更年期的症状,但绝对不能一直吃雌激素,一定要配合孕激素一起吃。而孕激素能保护内膜、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这是避孕药的另一个优点,它可以很好地保护你的甬道。 很多人拒绝吃避孕药,是因为过去的避孕药确实会使人发胖、长痤疮,这和当时的药物工艺水平有很大关系。最开始避孕药发明出来的时候,里面含有孕激素,而且作用不是很单纯,不仅有孕激素的作用,还有雄激素的作用。雄激素高或者皮脂腺对雄激素特别敏感的时候,会造成皮脂分泌过剩,一合并感染就长痤疮了。 但现在避孕药里所含的孕激素纯度已经很好了,雄激素的活性不但降低了,而且有些避孕药还有抗雄激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