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的欢乐生活禅:人间庄子 作者:吴建雄 第一部分 第1节:无挂无碍,自在而精彩(1) 序 庄子是中国古代一个极特别的思想家,其著述洋洋洒洒,很吸引人,却很难完全被吸收。我依据自己的一些粗浅理解,斗胆对《庄子》进行了一番全新的论述,希望能对大家认识庄子、理解庄子有益。 在此,我说说自己的解读思路。《内篇》是庄子思想最实在、最内核的地方,是庄子亲手写的文字,我主要从其思想境界的深处进行阐发。到了《外篇》,内容变得活泼了,我就试着从小说叙述角度上去分析那些文本的价值,对各篇文字进行了重新解构和组织创作,所以大家看到的是一个个重写的却又不脱离《庄子》的故事。故事本身也可以分娩出故事,我把这个称为"文本的繁衍"。到了《杂篇》,我的解读之路又变得坎坷,这里的很多文字是庄子学派的后辈们写的,往往在逻辑及叙论间存在着阅读障碍。因此我在解读的时候特意把翻译保留,并加以修改和调整。 过去很多人对《庄子》的解读是一种利用,他们借用《庄子》里的一句话作为一个切入点,然后就扯上现实生活中的杂七杂八。当然,这样的解读可发挥的空间必定很大,却脱离了原著本意。而我在解读中则力求尽可能更正一些缺乏想象力的学者们所坚持的观点,去除一些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生搬硬套。 真正读懂《庄子》,首先要读懂庄子这个人。越是天才越不被人理解,庄子就是这样的天才。他很感性,也很理性。他的感性体现在他的想象力,体现在他所叙述的那些无人可及的故事;而他的理性体现在他的思辨能力与逻辑力量。我读《庄子》的时候是忧伤的,因为大家对这位天才的误解太多,庄子是孤独的。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孤独才造就了非凡的庄子。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这是毛泽东《念奴娇o鸟儿问答》中的名句,也是我解读庄子的出发点。在一般人眼里,庄子是出世的,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在我看来,他却是平凡而质朴的,因为他有心、有情、有趣且博爱,跟我们身边众多善良的人们一样,只是比常人多了几分天真和天良,多了几分睿智和达观。 我宁愿相信,庄子是凡人,有颗不变的凡心。他始终立足于现实的世界,着眼于人间万象,以一颗悲悯的心,深深眷爱着我们脚下的土地、山川、草木、虫蚁和风物。所以,在解读的过程中,我不忍心看着庄子无端地寂寞下去,就把他从天上拉了下来,像变法术一般,给了他全新的人格。这才是真正的庄子、亲切而鲜活。每一场针锋相对的辩驳,无论化作蝴蝶还是成为鲤鱼,都有爱意弥漫其中。没错,庄子是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正常的人。 庄子是世人的眼,也是世俗的心。 上篇 大块载我以形 第一讲 无挂无碍,自在而精彩 我始终觉得庄子是孤独的,是一个寂寞的游吟诗人,他笔下的那些生物也是孤独的。 无敌最是寂寞,亦最痛苦。试想一下,在遥远的北海之湾,有条叫鲲的大鱼,鲲体形之大,足足有几千里,恐怕寰宇之内都难以找到匹配的对手。然而,在那个漆黑而深邃的洞里,鲲却是不快乐的,面对黑暗,它的心早就被挖空了。于是,为寻找更好的风景,它化身为鹏。鲲的骤变,无论是因为被迫还是自省,都是伟大的,而这只不过是它的第一次解脱。接着,鹏飞往南海,激起千层浪,这便是第二次解脱了。 鹏在高空飞行,乘风借云,俯视苍天之下的芸芸众生,没人听到它笑,没人看到它哭,它在沉默中越飞越高,离我们越来越远。你有没有试过一个人的旅行?整个过程中表演是你,观众是你,你唯一的敌人也是你。 鹏的这个寂寞旅程是复杂的,在庄子笔下更是充满了隐喻,鹏所要面对的水气、阻力、云层无疑暗示着世间的复杂纷扰:人际关系、等级观念、繁文缛节等等。显然,鹏是庄子的人格意象,庄子是要"出世"的,他始终以"出世"的态度去生活,于是,从鹏奋起的一刻开始,它就承载着庄子的理想。潇洒的庄子,只用寥寥几笔,鹏就已经跃然纸上,拍翅飞行;有心人只要稍微斟酌一下鲲的所有变化以及鹏的前进步骤,就不难发现其中包括了几个过程,而每个过程都蕴涵了丰富而深厚的道理。 第2节:无挂无碍,自在而精彩(2) 在鲲变为鹏之前,它需要耐心等待。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孤独的鲲在忍耐中煎熬着,一直到六月,时值盛夏,此刻天地都晴朗了,热气环旋,大鱼把头探出了水面,它要启动了。接着,鲲感觉到了扑面而来的风,只需等风稍微大一点,它就能乘风了。 顺着风的趋势,鲲一次又一次跃出水面。鲲很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它不是鲤鱼跳龙门,乍起便落,一条鱼要想飞,并且要飞得更远、更持久,就必须先要飞得高一点、再高一点,而要想上升,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风。鲲是冷静的,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它没有自乱阵脚。风来了,绝不能见风就上,要进行精确的判断分析。鲲测试了很多次,终于找到最理想的大风了,于是它拼命一搏,双鳍一展,宽大的翅膀就出现了,鲲终于成为了鹏。 虽然鲲变身成功,但此时它的羽翼还不够强壮,还需要一步一步熟悉飞行。慢慢地,它发现自己在飞的过程中长大了,羽毛丰满了,身体也有力量了,于是它一个侧身,飞到了风之上,驾御着天地之气,试图控制风。从这一点看,鹏是聪明的。虽然一开始是风解放了鲲,让这只死守在黑海里的巨兽飞起,但鹏不可能永远被风牵着鼻子走,所以它跃到了风之上。我们可以这么说,寄托着庄子理想的鹏,它极端、决绝地以个人对抗全世界的孤独方式完成了自身的超越,并以一个人肩负全世界的压抑方式完成了心灵的解放。当它发现自己离南海越来越近、身后风景人是物非、再也无法回头时,它也自由了。 于是,进行到最后一个过程,鹏丢弃了风,不再依恋外物,而只凭自己,它甚至听不到风声了。这也正是最成功的飞行、独自的飞行。 乍一看,庄子对"鲲化鹏"的过程中鹏的描写是收敛的,惜墨如金,却给我们展现了极为辽远博大的眼界。放眼望去,一切生命的过程都孕育在鲲变鹏的进化中,一切生命的精彩都蕴涵在从鲲到鹏视角的转变里--鲲在水里游,是人看天的视角,而鹏在天上飞,则是天看人的视角了。何谓逍遥?对于这个诗意化的命题,答案不言而喻。世间收揽于心,孤独又何妨! 写完鹏的单程旅途后,庄子又写到那些与鹏相类似的孤独者,例如尧帝。这个曾经功绩显赫的君王,在暮年之际看着片片江山,他疑惑了。根据当时的制度,王位应该是世袭的。史书记载,尧帝有一子,名丹朱,可惜的是,这个孩子不争气、没出息,所以,尧帝犯难了,看着百年基业,惟恐找错了接班人。不得已,他向许由吐露心声,要把帝位让给许由。为了说服许由,尧帝还特意把许由夸作日月,把自己贬为残烛。 然而,面对功名,听着尧帝的甜言蜜语,许由却拒绝了。在他看来,尧帝此举实在多余了。天下已获大治,此时自己若贸然取代尧帝之位,从情理上颇有私窃胜利果实之嫌,于是,他双手一摆,说了一个不字。 许由也是孤独的,宫廷小人的猜疑不用多说,就连他最好的朋友巢父都取笑他。 许由第一次拒绝尧帝后,跑到箕山脚下种田去了。尧帝不愿失去一个好大臣,于是又邀请许由出任九州长。许由听完尧帝的话,马上跑到颖水河边洗耳朵。正洗着,只见巢父拉着牛走过河边,他问许由:"你为什么要洗耳朵?"在许由自以为很有道理地说明原委之后,巢父鄙视他了,冷笑道:"如果你住在高山老林中,世人连路都没有,怎么会找到你呢?现在你自以为很清高,其实还是为了沽名钓誉。赶紧起来吧,洗什么耳朵呀,我还怕你洗耳朵的水弄脏我家牛的嘴呢!"巢父说完,拉着牛到上游去了。 许由当场哭了。我不知你能否想象被好友取笑的滋味:有些人,他们对我们恶言相向,即使其中有一千、一万个误会,都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他们不是我们的朋友,不理解我们;而对于有些人来说,一旦连他们都取笑我们,就真的会让我们痛心绝望,因为他们是我们的朋友。巢父的话太毒、太绝,许由被伤得差点回不过神来,所以他会落泪。 第3节:无挂无碍,自在而精彩(3) 不知是世界先抛弃了庄子,还是庄子先放弃了世界。庄子又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标准。在这"三无"的名义下,出现了那些孤独旅途中的志同道合者。 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宋荣子,到飘然乘风、五十天环游世界的列子(列御寇),都是孤独路上的同行者,他们的目的跟大鹏飞往南海一样,希望通过顺合自然达到心中的完美状态,得以把握六气之变,遨游宇宙之无极。只有我们和周围环境浑然一体,才会不那么孤独。 庄子的笔下有一个住在遥远的姑射山中的神人,他的皮肤洁白如雪,他的姿态婀娜柔美,如同处女;他不吃五谷粮食,只靠呼吸几下清风、喝几口露水过日子;他乘坐五彩祥云,驾御飞龙,在四海之外遨游。他的精神凝聚在一起,随着他所到之处散布世间,他的德行保护着万物,让它们不受到伤害,年年都五谷丰收、六畜兴旺。 依我看来,庄子不惜花大量笔墨来修饰这个神人,无非是想给自己找点慰藉。神人其实不神,他的外表与我们一样,很平凡,他和我们唯一不同的是他对待事物的态度。神人擅长包容世界。 很多人对庄子所说的神人表示怀疑,他们同样也对鹏怀疑,对鲲怀疑:那都是庄子虚构的吧?以当时的交通状况,真正到过北海的人恐怕屈指可数,庄子的话又怎么可信呢?这就和《山海经》里记录的那些长了两个头的野人一样,纯粹是危言耸听。有鉴于此,庄子提出了"心智的聋瞎"这一概念,给那些怀疑者当头一棒! 知道你为什么孤独吗?因为你永远只知道自己的观点,而不接纳别人的观点。这就是典型的"心智的聋瞎"啊!只要有心去学习,获取知识,就算真的聋了瞎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外在的缺陷是可以克服的,怕的就是心理上的聋子和瞎子,内心的闭塞是无药可治的。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别人,试着和别人一起讨论问题、感悟世界,一旦大家有了共同语言,你还会孤独吗? 对于那些实在恐惧孤独却依然找不到出口的自闭者,庄子也开出了灵丹妙药。害怕孤独,就忘记自己吧!孤独是自己的主观感觉,忘掉了自己,就跟打了麻药一样,不会再为孤独痛苦了。可是怎么才能忘掉自己呢? 庄子呼吁大家不要过分守旧,不要死死坚持自己的判断,不要过分在意自身的感觉。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要被客观的事物禁锢住,眼睛要明亮点,视角要开阔点,要灵活看待世界,包括环境提供的工具,因为有用的东西在特殊环境下可能是没有用途的。宋国的商人拿着鞋子去越国卖,结果越国人全是光脚的,鞋子对他们一点用处也没有。同样,无用的东西有时也可能是有用的。宋国有一家人有个预防皴手的药方,世代洗衣服作防护品用,觉得没什么大用,就很便宜就卖给了商人,结果,经过精明商人的转手,这个不起眼的药方竟帮助吴王战胜了越国。所以说,只要能真正发挥好思考力,可以事半功倍。 看过《逍遥游》,我们发现,任何一个有上进心的人都会孤独。因为自身孤独,所以奋发突破现状;因为突破过程荆棘满地,伤痕累累,所以更加孤独悲凉。这看起来似乎是个恶性循环,而在庄子辽阔的思维里,孤独的过程却成了脱胎换骨的必经之路。没有任何人能拒绝孤独。 我们在人生旅途当中难免会迷失方向,我们的事业会有遇到瓶颈的时候,此刻成与败就只看你自己的抉择了。当身边没有一个能真正帮得上忙的朋友的时候,你会孤独吗?此时的你一定要明白,孤独并不可耻,只有耐得住寂寞,苦心修炼,不时突破自己,才有可能成功;当你重新找到方向,突破了事业的瓶颈,那么你就拥有幸福,不再孤独了。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就试着改变一下自己。好事或坏事,换个角度,如同乾坤相互转换,就会大不一样。或喜或悲,是福是祸,全看你自己了。 想想看,一旦你突破成功,到那个时候,宇宙中的大气、风、火、泥土、水、生灵都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人际关系、等级制度、繁文缛节都已经不是阻碍了。鹏拍打翅膀,一般人看来它只是在利用风,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它也是在"养风",培育更强的风。这是很多人读《逍遥游》时忽略了的地方。逍遥,除了自己的进步,还包括了对环境的尽可能利用,就像鹏弃风之前首先要利用风一样。只有不断在前进中磨炼自己,又在前进中用大自然的资源补充自己的体力,我们才能永远地逍遥。 第4节:蝶舞翩跹幻亦真(1) 我们可以把鲲化鹏、鹏飞南海的故事当成是孤独者对周边环境的一次自觉挑战。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像鹏一样身体力行、"自找苦吃"地去挑战世界呢?所以,如果实在没有那么多力气去突破什么的话,不妨让客观世界在我们的认识中发生改变吧,退一步海阔天空。 与鹏相比,我们对未来的定位可以稍微低一点、更实际一点;每天进步一小点,只要坚持下去,绝对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没有人能怀疑你的实力。别忘了,在我们坚强的小宇宙里,住着惊艳的凤凰,她在孤独的烈火中骤然泯灭,却又迅速逍遥重生。 第二讲 蝶舞翩跹幻亦真 --《庄子o内篇o齐物论》解读 站在男人的立场,我试图探讨庄子的爱情。 我看见天上的鹏,向它挥了下手,它飞行的速度放慢了。我爬上一棵萌动的植物,这是一棵豆苗,豆苗幸福地生长着,越长越高,我越爬越快,到达最靠近天边的地方。这时,鹏将与我擦身而过,我抓住它的一片羽毛,顺势一跃,坐到它的背上。它像一座飘动的空中城堡,让我得以置身其中,安然俯瞰着下面的大地。 我看着下面的生灵,在地面时我觉得他们各有所异,现在看来他们却是一样的:绿的山如同深邃而宁静的眼眸,蓝的水则像一块无暇的美玉泛着幽幽的蓝光。我看到下面的人,在城镇、村庄、丛林、田野、山洞里交往交易、生产消费,像勤劳的蚂蚁一样。在我眼中,人与人之间已毫无差别。 我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庄子的爱情,像等待世上另一个我。 庄子应该是个细心的男人吧,虽然他总是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他应该像南郭子綦一样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他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灵魂脱离了躯体,突然他的外表变成了一棵干枯的树或者一堆死灰。他就钻进树干或死灰里,跟我躲在鹏之上偷看世界一般,等待着他的情人。 听到了吗?世间的一切声音:树木跳舞的声音,湖水歌唱的声音,人说话的声音。只要内心安宁,你就能进入这声音的殿堂。大地吐出的气就是风,风平日安静而腼腆,吹过辽阔的草地,吹入郊野百合的心底;但它一发作起来,大地上成千上百个窍孔都怒吼起来。你听过半夜的风声吗? 在风声中,你能看到一个个灵动的画面。山陵陡峭峥嵘,而那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围的栅栏,有的像舂米的臼窝,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池。它们发出的声音,像湍急的流水,像迅疾的箭镞,像大声的呵叱,像细细的呼吸,像放声叫喊,像嚎啕大哭,又像鸟儿的鸣叫,在山谷里深沉回荡,前面在呜呜唱导,后面在呼呼随和。不同的风传递着不同的人物、情节与对白。 听到了吗?正是那些无处不在的风给我们带来了心上人的消息。她过得好吗?最近怎样?一切都在风的声音里。是的,庄子的心比我们都细,他听到的不仅是风声,不仅是人们演奏丝竹管弦的愉悦,更多的是天籁。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听到这样的天籁,那不是风吹的声音,而是任何一个生命体休养生息的呼吸;仅仅听到风声,只能被动地接受恋人的信息。只有听到天籁,才能在第一时间体会到远方爱人的气息。 在平常的日子里,庄子就那么出神地聆听着。他一定很爱她,所以无时无刻不惦记牵挂着她。 我在天上飞行,不时留意着世间女子,是怎样的女人才会让庄子如此动心呢?是小巧玲珑的丫头吗?对于出身卑微的女子,庄子是有同情心的,他很有可能会爱上她。是风骚妖冶、惊艳夺目的歌妓吗?对于那些另类的女子,庄子是勇敢而大度的,按照他的想法,世间没有不值得追求的爱情。是那些名门贵族的千金吗?对阶级的差异,庄子一向都是极为淡漠的;在他眼里,人人都是王,所以庄子爱上一名世家女子的几率也很大。 到底是谁呢?庄子没有给我们答案,他笑而不言。对于诸如此类的疑问,庄子是不屑辩解的。他是个深沉的男人,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或者一个手势足以传达他的心意。在他的爱情观里,只要两人有情,话语就是多余的;只要两人诚实,就一定能听见彼此的声音。 第5节:蝶舞翩跹幻亦真(2) 庄子是不会表白的。他遇见了她,又从她跟前走过。不知那个瞬间是白天、傍晚还是深夜,庄子把片刻的悸动收藏起来。因为美好的爱情,他眼中的世界也变得舒展起来。烙上了爱情的痕迹,世上一切的丑都成了美,一切的诡异都成了正常。因为心有所爱,所以丑陋的癞头看起来也并非面目可憎,美丽的西施看起来也并非那么动人。怀着这样的情愫,庄子微笑着面对细小的草茎或者高大的庭柱。 庄子觉得,若能发现世间的美,爱情就存在了。他不会强求心上人和他在一起,也不愿她知道。爱情是一个人的事,她知道与否又有什么关系呢?于是,一切都在静悄悄地进行着。 庄子从没向弟子透露自己的爱。对于世俗的评价,他是洒脱的,同时又很痴狂。他的心里总是萦绕着这样的声音:不要说出来,一说出来,那些世俗的人们就会用常人的眼光看她了。庄子爱她,保护着她,守候着她,生怕她受到惊吓。 就让我爱的人存在于宇宙中吧,世人没法看清她的全部,而万物的形态却能间接反映着她。她不曾来过,也不曾离开。庄子看着身边的一草一树,感到的全是她的温馨陪伴。没有人知道他爱她,大家看到的只是他的疯癫。 于是各种各样的谣言出现了,不堪入耳。庄子把眼睛闭上,他依然那么潇洒地穿梭在市井里。我凌空俯瞰,看到一个灵光闪烁的人,那就是庄子。 人都有是非的判断,对同一件事,有人说对有人说错。认为对的人,拉拢一堆赞成他的人去证明这是对的;认为错的人,也拉拢一堆赞成他的人去证明这是错的--用对去证明对,用错去证明错,到底谁对谁错呢?哈哈,没准是他们都错了吧!庄子一笑了之。 那些庸俗的人跟无知的猴子一样,如果早上喂它三颗橡子,下午再喂它四颗,它会嫌少,不开心;可如果倒过来,早上喂它四颗,下午喂它三颗,它便摇头摆尾表示乐意了。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们看不穿。可笑啊可笑。 庄子把自己与世人分开了,只是暗恋着那个女子。热衷于飞短流长的世人从没停止过对这个神秘女子的猜疑,当偶有多事之人怀疑庄子的审美观时,他却一下子亢奋了:"你们这些好事之人啊,人吃肉,麋鹿吃草,蜈蚣吃小蛇,猫头鹰和乌鸦吃老鼠。人、麋鹿、猫头鹰和乌鸦,究竟谁才懂得真正的美味呢?" 爱情是一个人的事,你自己喜欢就够了;爱是不能代替的,越俎代庖的爱情是可耻的。庄子是专一的、坚定的,他朝他的爱情迈步前进。即使这条爱情之路上布满坎坷、荆棘丛生,庄子亦如扑火的飞蛾毫无畏惧。 他拿自己和圣人相比。山林焚烧,火焰冲天,不能使他感到灼热;江河封冻,冰叠三尺,也不能让他感到寒冷和畏惧。他前进着,一厢情愿地幻想自己生活在她的身边,看着她成长、欢乐、微笑、经历幸福与痛苦。他把思念托付给风、星辰、日月,只有那些无所不在的万物才能突破他与她的距离。虽然无法与她长相厮守,只要想到她感受到的风曾经从他身边吹过,想到他和她在同一天空下看星辰,想到他和她同时感到太阳的温暖、月亮的光华,庄子就满足了。 庄子的爱情是理想化了的,他没有表白,所以故事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他有过挣扎,他是考虑过的。她能接受我吗?虽然庄子理解的世间是统一的,任何事物之间只要有爱就能结合,猿猴可以把狙当作配偶,麋可以随意与鹿交配,泥鳅同样会与鱼交尾,但在世人的观念里这是畸形的爱。 庄子亲手把刚燃烧起的爱火浇灭了。越是真心爱她,越不能表白,和我这么个怪人在一起她是没有幸福的。并且,爱一表白,就免不了会遭受质疑。我们不是同一世界的人,我们俩真的能在一起吗?两个人的结合,不仅仅取决于双方的感情,还有家庭、收入等等繁琐的事,这样的爱庄子是不愿接受的,说出来就俗了。 带着这样的愤世嫉俗,庄子飘走了。他选择了长久的关注,这是对美的一种虔诚,一朵不会结果的花在他心中永恒而寂寞地开放着。心急如焚的爱情是肤浅的,如同见到鸡蛋便想立即得到报晓的公鸡,见到弹子便想立即获取烤熟的斑鸠,这等有目的的爱简直是对爱情的亵渎! 对于那些世俗的女子,庄子只会感到厌恶;对那些容貌美艳却徒有其表的女人,他是连看都不会看一眼的,丽姬就是其中的一个。 第6节:安时处顺不为哀乐所困(1) 丽姬是艾地封疆大吏的女儿,晋国人在征伐丽戎时俘获了她,当时她哭得泪水浸透了衣襟。当她来到晋国进入王宫,跟晋侯同睡一床并受宠,吃着美味珍馐,却又后悔当初不该那么伤心地哭泣了。想到丽姬,庄子哈哈大笑,他的脑中不由闪过这样的念头:也许人死了之后,也会后悔自己当初那么留恋生吧? 就这样,庄子过着一个人的日子,他的玩具只是他自己。平常的日子,庄子一如既往地听着风的声音,只是他越来越容易疲惫了,一闭上眼他就睡了。很快,奇妙的梦境就随之袭来了。 爱做梦的人都是被现实冷落了的人:贫穷的人在梦中饮酒吃肉,醒来就大声哭泣;坚强的猎人在梦里放声痛哭,醒来后若无其事地奔走狩猎。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一人在梦里哭了,醒来后有人揣测:"那一定是个可怕的梦,世上鬼神太多了!"做梦人连连摇头。那人又说:"那一定是个凶猛的梦,社会上作奸犯科的人太多了!"做梦人再次摇头。最后,那人说:"那一定是个关于前生的梦--你梦见自己变为畜生,牛马不如?"做梦人还是摇头。终于,那人不再过问,做梦人这才委婉道出:"那是个美得失真的梦,因为梦境太美,所以终究无法实现。"听完这番话,探梦与做梦的人抱头痛哭。 把爱情托付于理想的人,对自己宽容一点,好一点吧!就算做梦也不要哭泣。喜欢一个人是没错的,只是爱不应痛苦,而要给人以甜蜜。 我在天空飞行,突然看见一片奢华的地方,那是片百花争艳的花园,蔷薇、百合、玫瑰、杜鹃、芍药、牡丹竞相开放。万花丛中有个精灵在跳动,那是只比任何花朵都要惊艳的蝴蝶,它飞舞着,身上鳞光闪闪,足与浴火的凤凰相媲美;它在如此雍容华贵的天地间飞行,得到了全部。蝴蝶飞着飞着,突然停在了一个优雅少年的鼻梁上,它的羽翼轻轻闭合,像狐狸的两只眼睛……庄周梦蝶,蝶梦庄周。 此时此刻,我和我身下的大鹏心心相印,我们竟见证了这如此美妙一刻!不忍叫醒庄子,我们从花园上空悄然飞过。 坚信爱情的庄子,我记下了你年轻时因为爱情而光彩照人的样子了…… 第三讲 安时处顺,不为哀乐所困 --《庄子o内篇o养生主》解读 若有轮回,我想,今世的庄子一定是棵瘦小的树,就活在我们周围,叶片是他眼睛,花瓣是他的嘴唇。冬天,他闭上眼睛,沉沉睡下,做了一个又一个让人心疼的梦;到了春天,他从白马飞行的梦里醒来,看着世人,看着世界。他想说话,但没有风,发不出声音。 世人对《养生主》存在太多的误解,庄子被当成了一个非常消极的唯心主义者,其实他对尘世已有了种决绝。 庄子的决绝早在《逍遥游》中就有体现:生命长短,两事物之间没有可比性。使命不同,生命价值不同,它们之间的称谓也不同。朝生暮死的菌类与不知春秋的寒蝉的一生被称为"小年",五百岁的灵龟与八千岁的椿树的一生被称为"大年"。"小年"不会明白"大年"所面对的苦恼,所以它们之间的比较毫无意义,庄子思想中所体现的正是对这种比较的拒绝,而不是对它们存在价值的忽视。 无论"大年"还是"小年",它们都息息相关,构成世界。于是庄子提出了"养生"一说。所谓养生,简单点说,就是让生命良好地延续下去,精神饱满地行使世间职责。为了"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提出了"决绝"之道。 首先是对无尽欲望的决绝。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在很多版本的译文里,此句的翻译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怎么能不窘困呢?如果已经窘困了,还要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是十分危险的! 初读此文,对庄子的话很疑惑,看了好几个版本的翻译之后,更疑惑了。我一直坚信庄子不会消极地劝说别人不去求知,历来对他如此理解是有误的。于是,我试着对这段原文重新理解。"知"在古文里是知识、才智的意思,这么来看,原版本的翻译仿佛无可厚非,但这真的是庄子本意吗? 如果"知"指的是才智,有才智的人理应受人尊敬,那么,"知"是否可以理解成功名或者知名度?这样一来,这句话就应理解成: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名度(功名)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功名,怎么能不窘困呢?乍一看,这般翻译还行,至少不消极了,但仔细推敲,还是欠妥。 第7节:安时处顺不为哀乐所困(2) 我一直斟酌开篇首句的意思,想过无数个解释方法,一个个都被自己推翻了。我应该更谨慎点,因为一个好的解释不仅是为了给庄子平反,更重要的是,要让现代人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教诲。《养生主》的内核是"顺应自然",那么这个"知"是否指的是人的盲点呢?也就是先天缺乏却又为人苦苦追求的那部分才能?这么一来,这句话就可理解成:人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个人本身欠缺的才华。细细分析后发现还是不对。 时隔两年,在我不知第几次重读《养生主》开篇后,我终于得到了更为恰当的解释。"知"在此处依然指的是知识,才智,但在翻译时这个"知"被引申了,它不是指知识本身,而是指人对知识的欲望。 所以,《养生主》首句最精确的理解应该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欲望,怎么会不窘困呢?如果已经感觉窘困了,还要继续沉迷,那是相当危险的。也正因为"欲望"的驱使,人的行为越来越不受控制,欲念是产生怨恨的根源。庄子赶紧敲了警钟:"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如果不注意控制欲望,做了善事就贪图赞赏,那么,做了恶事就必定要面对刑戮了。人应该跟欲望保持距离,要谨慎小心,从个人原则上不犯错误,保卫自身,保全天性,赡养父母(原译:不给父母留下忧患),终享天年。 拒绝了自身的欲望后,有长远目光的庄子又提出了对人间险恶的决绝。有时候你本人不犯错,但难免碰到天灾人祸,防犯之心不可无。寓言家庄子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庖丁解牛"这个典故已被后人广为流传,但由于人们对庄子思想的误解与对其哲学价值的忽视,其意义至今还停留在很大众的解释中,更多人看到的是其中"熟能生巧"的含义,但如果你只知此含义,那就大错特错了! 真正的"庖丁解牛"是这样的:优秀的厨师为了把肉从牛身上割下来,一年换一把刀;普通的厨师为了把牛的骨肉分离,死命地砍骨头,他们一月换一把刀;而一个姓丁的厨师,他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但他的刀依然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刀保护得好,只因他会钻空子,他的刀在骨节间的空隙处落手,尽可能少地与牛骨硬碰硬。 由此可见,同样的刀在不同厨师手中的寿命是不同。庖丁解牛不是为了告诉我们如何熟练去操作某件事,而是为了指明一个道理:人在社会中就跟刀一样,而那些社会上的是非、那些故意伤害你的阴谋诡计就是牛骨,你冷静沉着的心智就是掌刀的厨师。 庄子对人间险恶的估算是精确的,所谓决绝不是叫你做鸵鸟自欺欺人,而是告诉你要灵活地跟身边的人玩游戏。敌暗我明,不要正面冲突,要学会适当的躲避,并能恰如其分地攻击敌人。 庄子最后的决绝是对生命所获、所失的决绝,是对生与死的决绝。 相信生活会有最好的给予,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从小就只有一只脚的右师大,并不自卑难过,他很坦然地对公文轩说:"这就是老天爷给我的,我不怨别人。"接受上天的给予,无论好坏美丑,都应该感谢。庄子在这里写到了接受的快感。 接受上天的赠予是快乐的。面对上天给予你的本能、秉性,你要好好享受。珍惜现在,努力生活,远比什么都不做、怨天尤人、做一个个白日梦要好。对于已经失去的也不要太怜惜了,这对继续生活的人没有任何价值。右师大不会盼望上天重新送他一只新脚,也不会牵挂还没出现就已失去的空脚。这个例子庄子用得很精准,若是换成曾经双脚健全的人现在只剩一只脚,那么关于得失的决绝庄子怎么说都是理亏的。庄子要把"失"写成彻头彻尾的"失",从一开始就没有过的"失"。 失去身上某样东西不算什么,为了把决绝推向另一个极致,庄子说到了对死者的决绝。死去的人跟逝去的爱情一般,曾经甜蜜的恋人如今已没感觉,不会为对方开心而喜,也不会为对方难过而悲。所以对于死去的人也别哭了。 第8节:行器物之用必遭损杀(1) 从这一点看,我们不难发现庄子的养生思想与老子不同。老子求长生,庄子求忘死。老子以谷神(元气)迟迟挥之不去为生,而庄子则以自然而生。在庄子的眼中,死应包含在生的过程里,是生命的最后一段旅途;生、老、病、死,这是上天的公平给予,正是这四个环节构成了伟大的生命。 因此,在我们暮年之际看看周围的世界,总有依恋不舍,总有很多想做的事没做,很多心愿没完成。我们是如此悲凉,如此可怜。然而,想想我们身边的那些树吧,因为不曾拥有,所以欲望空空、毫无不舍。那一棵棵绿得发亮的树从没有过爱情,从没感受过人间欢喜,所以面对死亡时它们如此安分,无声无息。 在心灵进化的来世,我愿做一棵冷暖自知的树。 第四讲 行器物之用必遭损杀 --《庄子o内篇o人间世》解读 挑灯夜读《人间世》,宛如喝了杯烈酒,心是空的,听什么音乐都很绝望。在我看来,这是庄子写得最为游离的文字,他抽身离开,与文章里提到的三类人物隔得远远的。 社会,简单地看,就是一种秩序,它映射在你内心的形象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你的心灵直觉、你自身的领悟能力,二是世界到底进入你内心多少。庄子看到的世界被抹了层灰,这样的灰不是某个国家特有的,而是很多个国家共有的,庄子看到的社会宽阔而深刻。 在人间世,在每一个国度,都在上演着这样的悲剧。当"君臣之义,父子之亲"之类的词语被用来修饰人与社会的默契,庄子却退缩了,他并没有马上表明立场,旗帜并不鲜明。他只用白描,冷静地记录下入世、处世、出世的三个状态,把判断的权力交给了我们。 最先出场的是颜回,一个千方百计要入世的人。他要前往卫国的时候被人拦住了,孔子问:"颜回啊,你去卫国做什么呢?"颜回说:"我听说卫国的国君还很年轻,办事专断,政事轻率随意而无所顾忌,役使百姓使死人遍及全国不可胜数,就像大泽中的草芥一样,百姓都失去了可以归往的地方。" 看到孔子在静静聆听,热血青年颜回说得更带劲了:"我曾经听老师说,已经被人治理好了的国家,你可以离开它,目前依然没有得到很好治理的国家,你可要去帮助它,医生门前病人多嘛。我想,如果我去帮帮卫国的话,它也许还有救吧。" "嘻!"听完颜回的话,孔子纵情一笑。"嘻"字用得甚好,只凭一字,平日以儒雅形象示人的孔子顿时活泛起来了。 笑罢,孔子说:"颜回啊,你去了卫国恐怕凶多吉少。古代的圣人先正己后正人。如今你尚未立正,又怎么纠正暴君的行为呢?因为追求名利,所以道德丧失。为争夺好处,人人勾心斗角,名利和智巧都是凶器。人世间,大部分人都在争名夺利。你德性淳良,但别人不一定了解你;你不追求功名,别人也不一定会同情你。你贸然去卫国进言,枪打出头鸟,卫君必然以为你拿他的短处来炫耀自己,这么一来,你可就遭殃了!况且,假如说卫君喜好贤能的话,哪里还用得着等你进言才有所改变呢?即使你要真去了卫国也不可能进言,因为卫君一有机会就会抓住你的漏洞跟你争辩,当你眼花缭乱、六神无主、谈吐毫无逻辑时,你没准就赞同卫君了。这就好比拿火救火、借水灭水,你这样做压根就是帮凶的行为!一旦依顺他的旨意,之后你就只能没完没了地顺从了;要是你在没取得他的信任之前进言,那你必然死在他跟前。" 这就是庄子给我们展现的世间苍凉:暴君无仁,天下无道,从夏桀杀害关龙逢,到商纣王杀害比干,再到今天的卫君。从这点看,"无道"一直遗传下来了。 颜回说:"那我端庄而谦和、勤勉而专一就好了。"孔子又笑了:"这怎么可以呢?卫君骄气十足,喜怒无常,人人都不敢违背他,他借此压抑人们的真实感受和不同观点,放纵自己的欲望。用最简单的道理都说服不了他,更何况你是试图用德行去感化他呢?这样做是没有结果的!卫君就算表面赞同,内心也不会有什么改变,这是行不通的。" 第9节:行器物之用必遭损杀(2) 可见,社会的无道,不仅是遗传的,更是循环的,因无法进言,且进言无用,故而形成恶性循环。 初生牛犊不怕虎,急于入世的颜回又辩驳说:"那我内心秉正诚直,外表俯首曲就,进言时拿古人去感化卫君,他应该就不会刁难我了吧?"颜回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出发点也是好的,然而他所谓的进言方法跟孔子说的一样,是治标而不治本的。于是,面对不知所措的颜回,孔子说要治本就只有"心斋":"关键你要摒除杂念,专一心思,即使身处追名逐利的环境中却能不为名利地位所动,或许,卫君就能采纳你的提议,让你阐明观点。要是他不能采纳你的提议,你就不要再说下去了,不要再去寻找仕途的门径。不向世人提示共同索求的目标对象,只是集中思想全无杂念,把自己寄托于无可奈何的境域,这样就差不多符合'心斋'的要求了。" 对于一个非要入世的人,孔子是阻挡不了的,只能提点建议。对颜回之举,庄子也很犹豫,没有直接抹杀颜回的积极性。颜回入世了吗?入了。那颜回进见卫君成功了吗?不得而知。庄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这是庄子在本文的第一个犹疑。 与颜回入世不同的另一拨人早就跨入圈子里了,例如叶公子高和颜阖,使者、太傅的身份说明他们已置身政治权力和秩序当中了,我姑且称这种角色为"处世中的人"。 如果说入世是对世界存在幻想的话,那么处世者的难以抉择说的则是这世界不存在幻想。看上去很美,一进去才知道处处雷池,阵阵危机。 伴君如伴虎,饲养老虎的人不敢拿活物喂虎,怕的就是激起它的本性,更不敢拿整个动物去喂它,怕诱发它的凶残怒气。爱马人用精美的竹筐去装马粪,用珍贵的蛤壳去接马尿。刚巧这时一只牛虻落在马身上,爱马人出于爱惜随手拍击,没想到马儿却因此受惊而咬断勒口,挣断辔头,弄坏胸络。我们听到庄子大声疾呼:"处世的人要谨慎呐!一不留神,轻则失马,重则羊入虎口。" 处于政治权力和秩序中的人是卑微而软弱的。螳臂挡车的故事正是出自于此。处世的人力气是微薄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处世的人地位也是尴尬的,就跟在两国的国君之间传话的使者一样。两国国君如果开心的话,那么一方必定给另一方过多的赞美;两国国君如果愤怒的话,那么一方给另一方的憎恨也多带了几分。就算传话者如实转述,不添加自己的感情色彩,但对于使者那些本来就包含了过分赞美或过分憎恨的话,对方的国君都会怀疑使者是否在其中添油加醋。因为大凡过度的话语听起来都像虚构的,虚构的言辞最容易让人产生怀疑。一旦国君产生怀疑,无论他是开心还是愤怒,使者都要遭殃。 处世的人就跟使者一样,稍不留神,头就掉了。然而,他们能逃离吗?不能。"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其实说的就是这么个无奈而又无法逃脱的关系。一旦入世,后悔就来不及了,一层层关系就跟血缘一样永远摆脱不了,安能抽身?除非自身毁灭。 庄子再一次把情感寄托于树。在庄子眼中,树与人相比是大智若愚的、安静的。人是矮小的,树是高大的。人与树相比,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这是至关重要的差别。 有个叫石的木匠去齐国,当他来到曲辕这个地方,看到了一棵被世人当作神社的栎树。这棵栎树树冠大到可以遮蔽数千头牛,用绳子绕着量一量树干足有十丈粗,树梢高临山巅,树干在离地面八十尺处方才分枝,用它可造十余艘船。观赏栎树的人群像赶集似地涌来,而这位匠人石连瞧也不瞧一眼,脚步不停地往前走。他的徒弟站在树旁看得清清楚楚,跑着赶上了匠人石,说:"自我拿起刀斧跟随师傅,从不曾见过这样壮美的树木,可是师傅却不肯看一眼,不住脚地往前走,为什么呢?"匠人石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它了!这是一棵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树,用它做成船一定会沉没,用它做成棺椁一定会很快朽烂,用它做成器皿一定会很快毁坏,用它做成屋门一定会流脂而不合缝,用它做成屋柱一定会被虫蛀蚀。这是一棵不能取材的树,实在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它才能如此长寿。" 第10节:行器物之用必遭损杀(3) 匠人石回到家里,梦见栎树对他说:"你打算用什么东西跟我相提并论呢?你打算拿可用之木来跟我相比吗?楂、梨、橘、柚都属于果树,果实成熟就会被打落在地,枝干也会遭受摧残,大的枝干被折断,小的枝丫被拽下来。因为它们能结出鲜美的果实,所以才苦了自己的一生,常常不能终享天年而半途夭折。各种事物莫不如此。而我寻求没有什么用处的办法已经很久了,几乎被砍死,这才保住性命,无用也就成了我最大的用处。假如我有用,还能够获得延年益寿这一最大的用处吗?况且你和我都是'物',你这样看待事物怎么可以呢?你不过是一个将要死亡的没有用处的人,又怎么会真正懂得没有用处的树木呢!" 在混世中,有欲望、有才干的人被卷入黑洞,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只有原封不动的树能够安全地生长。这是否又是个讽刺?庄子笔下的树我怎么看怎么觉得心寒。这是庄子的又一个犹疑。 在庄子的不断思考、徘徊迂回后,一种全新的人群出现了--出世者,比如楚狂接舆。初读《人间世》,我所理解的"出世"原指那些从混世这个大漩涡里解脱出来的人。然而,写到这里时,我疑惑了,出世也许并非是指从世间脱离出来,这样的脱离只存在于理想当中。也许出世者更应该指那些从未入过世,从未和"世"接触过的人。 出世者是冷漠的,冷眼旁观。楚狂接舆是一个决心与世界保持距离的人,他的情感接近一种死--心死。 孔子去楚国,接舆特意到孔子门前,说:"凤鸟啊凤鸟!你怎么怀有大恩大德却偏偏来到这么个衰败的国家?未来的世界不可期待,过去的时光无法追回。如果天下得到了治理,圣人就能成就事业。现在天下混乱,圣人还是先想想生存问题吧。这个世界上的幸福飘渺得像羽毛一样轻,而祸害却比大地还重,先生还是想想怎么回避吧。算了吧,算了吧,不要在世人跟前宣扬你的德行了,危险啊,危险啊,人为地划出一条道路让人们去遵循!遍地的荆棘啊,不要妨碍我的行走;曲曲弯弯的道路啊,不要伤害我的双脚!" 出世者对世界的看法是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突然间,我原谅了庄子的犹疑。对于社会而言,入世者、处世者、出世者这三类人是同时存在于社会中的;而对于个人而言,这三种状态根据事情发展顺序排列起来,恰恰又是人生的整个过程:从一枚娇嫩的芽孢,到一片鲜绿的新叶,再到一张枯黄的落叶,脉络清晰。 庄子没在文字里露面,孔子似乎成了主角。 《庄子》里的"孔子"跟《论语》里的"孔子"是不同的,稍微留意就能发现两者的区别。儒家学说推崇的是舍生取义,《论语o雍也》中有句话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这种推己达人的逻辑思路中包含着儒家积极救世的愿望与理想。而庄子推崇的则是要取义先要保护好自己,人要先重视自己的生命,然后才是救世,于是《人间世》有言:"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庄子这种先保护好自己再救世的想法不是无中生有的。他提出一种关怀,一种对暴君执政下广大知识分子的关怀,那些有抱负、有理想、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在这样的人世间该如何选择? 庄子的"道"不是在他之前的"道",早期隐士那种脱离政局归隐山林的做法已被他抛弃了。我也终于明白他的《逍遥游》里为什么只提到许由,没提到巢父。这是因为庄子有了反省--他跟时间之间的反省、他与儒家之间的反省、他与过去道家学说的反省,他终于认识到人是"世界"中的人。 《人间世》通篇描写的无为状态,写知识分子的无为,看起来很消极、很绝望,但实际上是积极的。如果用社会中大部分知识分子的眼光揣摩此文,你会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到处是灾难,天昏地暗,还让不让人活啊?但是,我明确地告诉你,《人间世》绝对不是写给知识分子看的。 这其实是庄子与执政者的一次对话。有才华的人无法施展才华怪谁?人民流散怪谁?好恶厌贤怪谁?视生命如草芥怪谁?天下无道怪谁?凤鸟不来怪谁?这一切一切不都是国君应承担的责任嘛。 第11节:平常心是大智慧(1) 庄子的话里总是绝望与希望并存。开头那句"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中的"其年壮",表示卫君还很年轻,换句话说,这样残暴的统治还要持续很长很长时间;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年壮"同样可以表示这个卫君还很年轻,如果想改过自省,一切还来得及。 很多人认为《庄子》只给一些精英分子带来好处。其实不是这样的。阅读者不同,受益也不同。其实读《庄子》最大的受益群体恰恰是那些最平凡的普通大众。就拿《人间世》而言,一个小知识分子读完,也许懂得的只是要善待自己,如此而已;若是一个明智有心的执政者看完,就绝不是那么简单了,他看到的是造福,是福泽民众。 第五讲 平常心是大智慧 --《庄子o内篇o德充符》解读 兀者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这些人或身体残疾或长相丑陋,世人连看都不看他们一眼,竟一一成为庄子譬喻说理的"猎物"。 鲁国有个曾经遭受刑罚被砍掉一只脚的人,名叫王骀。与《养生主》里右师大不同的是,王骀的双脚本是健全的,缺脚是后天被砍成的。这个人站着不能给人教诲,坐而不能论道,但向他请教的人却很多,那些人原本空虚无为地前往,却满载而归。就追随者而言,他竟然能与孔子的平分秋色,其人数各占鲁国一半。 孔子说:"王骀是圣人,我自己都感觉落后于他,我要向他学习,不仅让鲁国的人都请教他,我还要让全天下的人都去求教于他。" 对于一个受过刑罚的瘸子,也许有人会问,至于这般劳师动众吗?庄子却给了肯定的回答,而且回答得理直气壮、掷地有声!按照庄子的本意,世人都应学取王骀的平常心,这是一个大智慧。 世界万物,你我之间,本身界限是很清晰的,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好比在一个躯体里,肝和胆本是概念不同的两个器官。而当它们和其他器官一起构成整个系统、为维持人的生命兢兢业业地运作时,它们又是一致的,有着共同的目标。 王骀的平常心教会人们如何面对失去,当身体与自然万物合成一体时,你丢了只脚跟丢了一小片土地没有区别。这是庄子呼吁世人学取王骀内心的第一个理由。另一个理由是,只有和王骀这样的人在一起,你的人格才能提高。 人格魅力是能被互相感染的。持续流动的河水多情而忧伤,这样的水面是无法映出你的样貌的。只有在深情而平静的湖面上,你才能看清自己。同样,只有接近内心平和的人,才能孕育出自身平和的人格。 谈及世人,大部分人还是可教的,但米养百种人,也有些人对此不屑一顾,例如子产。而遇到子产的申徒嘉,则被庄子作为取譬的二号对象。 申徒嘉遭到子产的恶意挑衅。想到自己和一个跛子同拜伯昏无人为师,子产心里不平衡,于是挑起了战火。他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还是你先出去?如果我先出去,那你就留下;如果你先出去,那我就留下。"明明活在同一世界,子产人为地把两人的空间压缩成一座独木桥。 到了第二天,子产和申徒嘉又同在一个屋子里、同在一条席子上坐着。子产又对申徒嘉说:"若我先出去你就留下,若你先出去则我就留下。现在我将出去,你是留下还是不留下呢?你见了我这执掌政务的大官却不知道回避,你把自己看得跟我一样吗?" 面对子产的咄咄逼人,申徒嘉先是忍耐,他忍耐的不是对子产的愤怒,而是对无知者的取笑;后来他终于忍无可忍了,用温和的语气说出了他的"幸运"。 申徒嘉说:"我曾经是不幸的,无辜被人砍了只脚。也许,我受过的刑罚应该让我反省。对于判了刑的人,如果你自己陈述或辩解自己的过错,那你会认为自己是不该受罚的。对于没判刑的人,如果你不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也会觉得自己不该受刑。判与不判只是外界的安排,而你反思不反思则是内心的惩戒。对于命运,我们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就好比把你放在靶心的红点上,面对神射手后羿的利箭,你居然没被射中,这就是命。以前那些身体完整的人笑话我,我会很愤怒,但自从跟随伯昏无人先生一起生活后,我不再愤怒了。我跟随先生十九年了,但先生从不曾把我当成一个断了脚的人看待。我和你真心相对,以道相交,而你却因为我的缺陷而歧视排斥我,这样做对吗?" 这样一来,我们对申徒嘉的不幸与万幸就很明了了。不幸是因为他被判罚,身体残缺,并受到子产排斥;万幸则是因为受到伯昏无人先生的包容与关爱,他获得了尊严。 第12节:平常心是大智慧(2) 难道你体会不到那种温暖吗?一个博学的长者面对一个残疾人竟如此耐心和蔼、无微不至。这样的心胸只有真正善心的学者才有吧?如果说庄子第二个取譬的对象是申徒嘉,还不如说是伯昏无人,伯昏无人对学生的公平对待和亲人般的疼惜,这是一切为人师者所必须学习的! 伯昏无人的态度是一种包容。这种包容在我看来是对无数学者扭曲庄子意图的最有力的反击。这种反击在《德充符》中则是映射到孔子身上。 对于孔子,庄子的情感是复杂的,虽说不上莫可名状,但也是欲说还休。 鲁国有个被砍去脚趾的人叫叔山无趾,在他心目中,孔子是真正的圣贤。某天,叔山无趾靠脚后跟走路去拜见孔子。孔子见了他,感叹道:"天啊,你怎么不早点来找我呢?你早先犯了错误,所以才遭到砍脚趾的惩罚,如果你能早点来找我,没准我还能给你指点迷津;你现在才找我,晚了晚了,这可是没办法弥补了。" 叔山无趾走后,孔子就对弟子说:"我们要学叔山无趾的悔改精神,他脚趾被割了,现在还想着要弥补过错,你们这些身体健康的人更要自觉去更正弥补过错。" 难道在庄子挑剔的眼光里,叔山无趾值得一学的只是悔改精神吗?错! 叔山无趾跟孔子告辞后又找到老子,说:"孔子他恐怕还没到达圣人的地位吧,他的言语让我大失所望。他的目光还立足于赎罪,难道我找他是为了让自己名声好一点吗?孔子他怎么不懂名声其实是束缚自己的枷锁这个道理呢?" 老子说:"是啊,他一生追求学问和名声,也就从来没有从枷锁中解脱出来。" 叔山无趾表示认同:"这也许就是上天对他的处罚吧,可怜的孔子,你怎么可能获得解脱呢?这就是天刑。" 老子和叔山无趾之间的对话、孔子的行为、伯昏无人的包容,都是对世俗的反击,也是对历年学者对庄子思想误解的一次反击。 很多研究哲学的学者都从这几段文字中看出了庄子的命运论。内心觉得不该受罚而遭受刑罚的人、被放在靶心却没被射中的幸免者、孔子觉得叔山无趾事后弥补的无用,在一些道貌岸然的研究者看来,这些例子都作为一种证据来证明庄子的消极,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庄子觉得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一切机遇都是命运给予的,是上天给予的。所以,面对如此凶猛的命运安排,我们只能接受,不能反抗,因此也不要多想了。" 这种分析分明是种宿命论。这是对庄子的侮辱,今天,我要给庄子雪耻。 过去、现在、未来,虽然是人无法摆脱而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但与之相对的思想活动则是我们自己的--回忆、感受、期盼。庄子的确说过人对命运的无能为力,但这里的命运要加个定语修饰。庄子说的命运指的是过去的命运,已经发生了的事件。 对于过去的事件,那些上天安排在你身上已发生的厄运,是无法逆转的;人不该钻牛角尖,应该朝前看,为过去悲哀是无用的,只有面对未来积极生活才是正道。 接下来,庄子再次抓来孔子当他的思想代言人。此时的孔子又换了副面貌。 鲁哀公问孔子:"卫国有个样子奇丑无比的人叫哀骀它。男人和他相处后常常想念他,不舍得离去。女人见过他后便向父母提出请求,说'与其做别人的妻子,不如做哀骀它先生的妾',这样的人很多啊。他不是国王,又不能救死扶伤,他很贫穷,无法救济别人,样子又是那么丑陋,看起来也很愚蠢,没有什么思想,但无论男女,只要和他接触过的人都喜欢和他亲近。我觉得很奇怪,于是把他叫来一看,他长得果真奇丑无比。但是,和他相处不到一个月后,我对他为人有了了解;不到一年时间,我就十分信任他了。正赶上国家没有主持政务的大臣,我想把国事委托给他处理,他却爱理不理,态度很冷漠,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推辞。后来我强行把国事交给了他,可没过多久他就走了。我若有所失,好像这个国家没有能和我一起分享欢乐的人了。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回答道:"我出使楚国的时候,看到一群小猪崽正在吮吸刚死去的母猪的乳汁,但不一会儿它们就惊慌而逃。这是因为母猪已经死了,它不能再哺育猪崽了,虽然它还是母猪的身体,它的奶也还能喂养孩子,但那些猪崽感受不到它的母爱了,所以不认识它了,于是跑了。" 第13节:平常心是大智慧(3) 孔子用这个例子说明,原本有血缘关系的生灵也会因为失去根本的东西而抛弃母亲。根本是内在的、实质的东西。战死沙场的人不会讲究埋藏方法,失去脚的人不会再青睐鞋子,这些都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根本。而哀骀它的出走,表明他是一个"才全"而"德不形"的人。 对于最后这句话中的"才全"和"德不形"的意思,很多版本的译文都很拗口,给读者理解带来困难。其实简单点说,"才"指的是性、天性,人的品质;"才全"是指对天性的保留,处世不惊,无论世界怎样变化,内心始终如一。而"德不形"则是说,真正的大仁大德放在心中就可以了,不应利用道德来修饰自己的外表身份。哀骀它的离开表明,他对鲁哀公给予的重用没动心,他也不想用大德来修饰自己的声名。 纵览前后两段庄子对孔子的描述,庄子对孔子其实也是包容的,没有全盘否定,也没完全同意。叔山无趾的事例意在批评,庄子跟叔山无趾一样,对孔子是失望透顶的;而与鲁哀公的对话所体现出的则是孔子的慧心,这是否意味着庄子对孔子也只是失望,还没有绝望? 至于卫灵公的觉醒,则是庄子对所有执政者的期盼。一个跛脚、伛背、缺嘴的人游说卫灵公,卫灵公十分喜欢他;看惯了他残缺的肢体,再看看那些体形完整的人,就会觉得他们的脖颈实在是太细了。 这个例子说明人格的魅力其实可以掩盖形体的缺陷。本文题目叫"德充符",乍一看时会觉得很玄,现在一想,真是精妙。德,与良心、良知相关,指的是一个思想高度、一种精神境界;充,等同于内,说的是内在,由外及内的内;而符,则是符合、相符、一致的意思。把德、充、符三个字连起来解释就是:当一个人内心充满了道德感时他的外表应该是什么样子才能符合内心呢? 惠子与庄子的对话再次引起了我们相关的反思。 惠子问:"人原本就没有情吗?"庄子说:"是的。"惠子又问:"一个人没有了情,那他还是人吗?"庄子说:"上天给了我们人的样子,人的体形,怎么不是人呢?"惠子再问:"既然是人,怎么会没有感情呢?"庄子笑了,说:"你说的感情并非我说的那个情,我说的是那种不因为自己喜欢或厌恶而无休止地放肆的情绪,不随便想要得到什么或增加什么。"惠子再问:"不因为想要而去得到什么,人怎么能保持自身的身体呢?"庄子说:"人要保全身体,关键是保全根本,保全个性与精神,而你现在却是劳心伤神地用'坚白论'和自己过意不去啊!" "坚白论"是当时公孙龙的一种诡辩理论,他的论点是坚、白不能同时存在于石头中。坚,是一种感觉,要通过触觉才能感知,不可见;白,是一种颜色,只有通过视觉才能感知。他据此认为,坚、白的同时存在割裂了事物属性间的交互作用以及知觉的交互性,所以不可能共存。 庄子指出"坚白论"其实是指惠子没有了解事物属性间的交集,忽视它们的相互作用,并把不同的属性混为一谈。 读到此段,我不禁再次佩服庄子的匠心别具。那些身体不健全的人们是不幸的,庄子的取譬,从社会关怀上看,其实是对他们生存状态的一种抬举。 有些研究者把自虐、自残的思想强加于庄子身上,更有某些人大言不惭地将其理解成对无望社会的一个让步,他们觉得庄子眼中的世界太黑暗了:国君无道,刑罚无处不在,社会处处暗藏杀机,人们为了不成为被攻击对象,只有自残,以博取同情心,"为了不被别人伤害,你必先自我伤害"。 其实,这样的理解与庄子的本意是南辕北辙。庄子立足于对体残者的精神获取,他们外表的匮乏与内心的饱满形成强烈对比。庄子觉得那些体残者是魅力非凡的,这样的崇拜绝对不是对"自残"行为的崇拜,这只是一种手段,跟修辞方式一样,仅仅是为了突出真正的人格魅力来自内在之德,是心灵中孕育的德性光辉。 人的形体何尝不是社会的形体,庄子选择了那些受害者,无非是想让社会上那些脆弱生灵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点,提前做了最坏的打算:还有什么可怕的呢?那些缺腿少趾的人都能做到品行兼优,何况身体健康的人呢? 第14节: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1) 第六讲 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 --《庄子o内篇o大宗师》解读 合上书时,已是午后两点,在这本该骄阳高照的时刻,窗外的世界却朦胧一片,像不醒的四月,我忘了季节。雾很大,看不清方向,只闻到潮湿的气味,我无法确定前面有什么,所以只能等待,继续等待。 这便是我看《大宗师》的感觉:天下之大,宛若浓雾,它是混沌的,却又无所不在,让你无处可逃。我在窗边努力发掘熟悉的风景,试图在庄子的文字里发现他的秘密。看着雾把城市装点成仙境,忽然觉得仙境其实是早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只是我们忽略了。雾的出现,让我们有机会重新看到这消逝的美景。 在雾气稍薄点的地方,我看到城市郊外的平房,屋边的电线杆稀疏地直立着,是一些不入流的、细微的、固定的风景。很难知晓平房里的故事,每个门后的身影都存在于我们的世界之外,他们自娱自乐,看似平静,却又不时骚动着。 夜里,我被一阵锣鼓声吵醒,看到窗外游走着众多白色的纸人纸马,纸马被人高举着,纸钱如樱花般飞舞。那是一场丧事,一个年过八旬的老者离去了。我不曾见过这位老者,他像深宫里的幽兰,路人很难窥见。但我见到了他的子孙们,他们抬着棺材和陪葬品,吹着喇叭打着鼓,穿越城郊的马路。他们是欢快的,若能有机会征询老者的心意,我想,老者也是欢快的。 盘古开天,女娲造人,谁划出世界,谁又分出你我?庄子用一个"大"字,把这一切都包括了,季节、天气、人、植物、畜生,一切都在"大"中。在建立"大"的前提下,《大宗师》成了庄子文字里最玄妙、最抽象的一篇文字。 "大宗师",顾名思义,探讨的是宗师,这里的宗师不是特指某一位先生、某一个圣人,在我看来,这里的宗师有两种意思:其一,大宗师可以理解成天下万物在本源上都必须向它学习的老师,这里的老师不是其他,正是"道".。在庄子的理念中,道是在传统道家学说基础上发展衍变起来的。在意而子拜访许由时,许由说:"道是我伟大的宗师啊!把万物碎成粉末不是为了某种道义,把恩泽施于万世不是出于仁义,长于上古不算老,回天载地、雕创众物之形也不算技巧,这就是进入'道'的境界。" "大宗师"的另一种意义则要生猛得多。如果说前面的解释只是为了证明道在天地人之间的重要位置,那么这里的大宗师则告诉了人应该怎样解决问题。庄子说,世界的一切都被包在"大"中,"大"本身可以形容世界,也可以形容世界外的世界;而"宗",是指祖宗、血脉、父子关系,除了暗示庄子的观点"天地万物都是上天的儿子"以外,还说明了德性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中也处于老祖宗的地位,是一切关系的根本;而"师"在这里,不是指老师,而是指学习,是将名词用做动词。 把庄子的想法疏通一下,便有了如下解释:世界的一切都在"道"中,"道"是上天所赋予的,一切生灵都是上天的子孙,而要想得道,就只能通过学习。《大宗师》是最能体现庄子思想的一篇文字,也是写"道"写得最为深刻的一篇。在这里,庄子另辟蹊径,尝试突破传统旧道,为人们找一个出路。 庄子是不会让人失望的。在《大宗师》中,他侧重的是人与道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并把原本的道和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是一门关于智慧的行为艺术,学习跟道一样,不是隔离的、闭塞的,而是通过交流进行的,要在交流中学习。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道的获取,其实是在同一社会契约下,不同个体之间进行的观点的修改、补充、传染与提升。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我决定从学习的角度阐述《大宗师》的思想。 庄子是可爱的,他有颗童心,这一点从他在《人间世》中所描述的少年的单纯就可以看出。在颜回与孔子谈论如何向卫君进言时,他说 "若然者,人谓之童子",因为童子无知,所以国君不会怪罪。而我们现在说到的童心不指单纯,而指庄子永远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心态,他总是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心,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大道存于万物之中,万物皆体现着道,所以季节、天气、人、植物、畜生,均可学习。"可见,庄子是好学的。 第15节: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2) 庄子也是聪慧的,他是个善于思考的人。比如他对于"真人"的态度。在其他学生眼中,真人是神仙,神仙怎么学习呀,我们又不是神仙。但庄子却不这样认为,谁说神仙不能学习? 古时候的"真人",不倚众凌寡,不自恃成功凌驾他人,也不图谋琐事。像这样的人,错过了时机不后悔,赶上了机遇也不洋洋得意,登上高处不颤栗,下到水里不会沾湿,进入火中也不觉得热。古时候的"真人",睡觉时不做梦,醒来时不忧愁,吃东西时不求甘美,呼吸时气息深沉。"真人"呼吸凭借的是着地的脚跟,而一般人呼吸则靠的只是喉咙。古时候的"真人",不懂得热爱生存,也不懂得厌恶死亡;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推辞;无拘无束地就走了,自由自在地又来了。上述是别人看到的"真人"的生活习性。庄子认为"真人"的那些行为只是表面现象,他要学习"真人"的其实是善良、谦和、耐心、深沉、心思慎密、处世不惊。 这样看来,很玄乎的"道"其实是很根本的东西,庄子提到的"道"只是在那个时代把这些美德总结出来的一种方式而已,"道"离我们并不遥远。 庄子对学习有种信念,他明确地说,世上没有什么是学不会的。 许由问意而子:"尧帝教了你什么东西啊?"意而子说:"尧帝对我说,一定要亲身实践仁义,并明白无误地阐明是非。"许由说:"那你怎么还来找我呢?尧帝都对你洗脑了,他用'仁义'在你额上刻下了印记,又用'是非'割下了你的鼻子,你又将凭借什么游走于逍遥放浪、纵任不拘、辗转变化的道途呢?"意而子说:"虽然如此,我还是希望能通过学习达到游处于世间的境界。"许由提出了质疑:"不对,有眼无珠的盲人没法观赏姣好的眉目和容颜,瞎子没法赏鉴礼服上各种不同颜色的花纹。"意而子说:"无庄闻'道'后不再打扮,忘掉自己的美丽;据梁闻'道'后不再逞强,忘掉自己的勇力;黄帝闻'道'之后则忘掉自己的智慧。他们都因为经过了'道'的锤炼和锻打。你怎么知道造物者就不会养息我受黥刑的伤痕和补全我受劓刑所残缺的鼻子,使我得以保全托载精神的身躯来跟随先生呢?"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一开始许由是拒绝教意而子的,他认为心智上的误区已形成,学习没有什么用了。然而,意而子拿出无庄、据梁、黄帝等人的例子,说明通过学习"道"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作用。庄子之所以构设许由与意而子两人的话,无非是想告诉我们:"道"是可以学的,只要用心学必定有效。 看到这里,你可以很放心地把庄子收为学徒。这个孩子不浮躁,不偏激,不自满。他会安心地听你教诲,他甚至不会跟你有冲突,毕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与父的关系,从未如此贴近过。 庄子明白,学习是个相互传播的过程,是一种人与人在潜移默化中的相互影响,你影响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影响。 有一天,南伯子葵问女:"女呀,你岁数已经很大了,可是我看你的容颜又青春又活泼,简直像个孩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女想了想,说:"这是因为我得道了。"南伯子葵一听,问:"道?我可以学习吗?"女又想了想,说:"不行,你怎么可能学习呢!依我看来,你可不是能学习道的人。你知道卜梁倚吗?他有圣人般明敏的才气,却没有圣人般虚淡的心境。而我呢,我有圣人般虚淡的心境,却没有圣人那种明敏的才气。我本想如果用虚淡的心境去教导他,没准他果真能成为圣人。然而,结果却不是这样。虽然把圣人虚淡的心境传告给具有圣人才气的人看起来更容易些,但我还是选择持守着告诉他,结果,他三天之后便能遗忘天下;看到他已经可以遗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结果,他七天之后就能遗忘万物;看到他已经遗忘外物,我又凝寂持守,结果他九天之后便能遗忘自己的存在。等到他遗忘了自己的存在,他的心境便能如朝阳一般清新明澈;当心境如朝阳般清新明澈,他就能够感受那绝无所待的道了;当他感受了道,就能超越古今的时限;当他超越古今的时限可以在历史中穿梭,那么便进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境界。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当你摒除了生也就没有了死,因为没有了死的对比,那时候的生也就不存在了。作为事物,道无不有所送辞,也无不有所欢迎,无不有所毁灭,也无不有所成就。我把'无不有所毁灭,也无不有所成就'叫做'撄宁'。撄宁,就是指人不受外界影响而保持心境宁静。" 第16节: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3) 有些知识并非能直接向老师学习就能学到的,学游泳的人,即使再熟读教材,下水亦有可能遭溺,就是这么个道理。学习是循序渐进的,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并融会贯通的。三天、七天、九天,这些数字就诠释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实践的过程、认识加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传播的过程。传播的方法、对象、效果在此都很明显。 颜回对孔子说:"先生,我进步了。"孔子问:"你进步了什么呢?"颜回说:"我已忘却仁义了。"孔子说:"好哇,但你还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又去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孔子问:"你这次又进步了什么呢?"颜回说:"我忘记礼乐了。"孔子说:"好哇,但这还不够。"又过了几天,颜回又来了,说:"我又进步了。"孔子说:"这次又进步什么了?"颜回说:"我坐忘了。"孔子疑惑地问:"坐忘为何物?"颜回说:"毁废了强健的肢体,退除了灵敏的听觉和清晰的视力,脱离了身躯并抛弃了智慧,从而与大道浑同相通为一体,这就是静坐心空物我两忘的'坐忘'。"孔子感叹道:"与万物同一就没有偏好,顺应变化就不执滞常理。你果真成了贤人啊!我作为老师也希望能跟随你学习而步你的后尘。" 从这个故事来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亘古不变的,教与被教,所谓"教学相长"不需要太多客观条件就能实现。 庄子是神奇的,就像个魔术师。他掌握着季节的模样,秋天是严肃的观众,而春天是温暖的情人。他对日夜的变化信手拈来。你可别指望能在他眼皮底下做小动作,你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要知道,将船儿藏在大山沟里,将渔具藏在深水里,可以说是十分牢靠了;可谁也没想到半夜里会有个大力士把它们连同山谷和河泽一块儿背着跑了,睡梦中的人们还一点儿也不知道。 庄子的魔术是危险而高超的,对于他的恶作剧我们无须害怕,只要想办法利用就行了,让这个诡秘的魔术师为我们服务。这点要学子舆。 子舆生病了,子祀买了补品跑到他家去探望。子舆躺在床上兴奋地说:"伟大的造物者啊,你竟然把我变成如此曲屈不伸的样子!我的腰弯了,背驼了,五脏六腑的穴位都向上打开,下巴低垂着,简直都要隐藏在肚脐的下面了;我的肩部也耸起,两个肩膀像驼峰一样,都快要高过头顶了;我扭曲的颈椎也如被黄蜂赘过的皮肤瘤一样凹凸不平,朝天隆了起来。 "子舆嘴里是这么说,语气中分明带着调侃与自嘲,他的心里却是闲逸而快乐的,仿佛压根儿没生病似的。不仅如此,他还步履蹒跚地跑到井边对着井水看呀看,再次惊叹:"呀,造物者竟然能把我变成如此曲屈不伸!" 子祀看到他蹲在井边照影,问:"子舆,你讨厌自己现在的样子吗?"子舆说:"不啊!当然不,我怎么可能会讨厌自己呢!我是无所谓的,要是造物者想把我的左臂变成一只威武的大公鸡,我就用它来报晓;要是造物者想把我的右臂变成刚强的弹弓,我就用它打下斑鸠烤了吃;要是造物者非要把我的臀部变成车轮,把我的精气变成骏马,我直接就用来乘坐了,不然,难道还想换别的车马吗?我们之所以获得生命,是因为我们到了适当的时候,这叫适时;如果有一天我们要失去生命了,不要难过,那是因为天地趋势的发展,这个叫顺应。安于适时而处之顺应,无论悲哀和欢乐都不会侵入心房扰乱情绪的。这个道理就是古时圣人所说的解脱了倒悬之苦,至于不能自我解脱的原因,是由于外物的束缚。最重要的一点是,天下万物自身的变化都不可能超越自然的力量,我又怎么可能厌恶现在的自己呢?只不过是发生一点小变化而已。" 让一切意外的变化成为不在计划的计划,你需要的是一颗泰然的心;同样,想成为庄子的观众还要发挥想象力。 庄子的魔术带着神秘色彩,他让天下人变形。这些好玩的把戏必定是魔幻的,否则怎么能够随心所欲?这个魔术师的表演随的是心,这颗心要比世界之大还要大。 第17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1) 如何才能超越世界,成为比世界之大还大?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和你无法征服的世界一体化。有人说,要想和世界一体化,要么征服,要么屈服;而在庄子眼中,不能征服,也不要屈服,而是渗透。 于是在《大宗师》里有这么个经典镜头: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在一块议论:"谁能够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柱,把死当作尻尾,能够通晓生死存亡浑为一体的道理,我们就可以跟他交朋友。"话一出口,四个人都会心地相视一笑,心心相契却不说话,于是相互成为朋友。 这里的"一体"应该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体"了,让我们无法不佩服庄子这位魔术师对世间的悟性,他的脑里像养了只小兽,让人无法捉摸。但庄子的表演和万物一样,并非总能成功的。失败的表演,就只有死。在很多人眼里,死与生是相对的。但在庄子这位魔术师眼中,生与死是平等的,处于天平两端。 庄子认为,最旺盛的生命其实是一种对死的最急切的期待,更好的生其实是为了更好的死。生与死都是高潮,生的高潮是长期的、断断续续的,偶尔会发掘一些生命的精彩;而死的高潮则是短暂的、急速的,是一瞬间的放纵。 在庄子的逻辑学里,生是死的酝酿,而死则意味着表演闭幕。庄子把生死理解成一种循环。我们的生,只是一个灵魂带着某一个面具在世间这个舞台上活动着;我们的死,则是这个灵魂摘下了面具等待舞台下观众的命令,等待他要上演的下一个角色安排。等观众商量好要看你什么样的表演时,你的生命就复苏了,此时一个新的生又开始了。在这个舞台上,每一个人既是观众也是演员。我们各自上演着各自的剧情,彼此看着彼此。 这么一理解,对生死的固执也看淡了。对于死去的人,我们也就没必要太难过,我们对死者的怀念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对他上演的角色的怀念,如此而已。于是,我们理解了孟孙才、孟子反和子琴张。 同样,我也理解了那天夜里喧嚣的锣鼓声,那支托送老人离去浩浩荡荡的队伍,那些纸人纸车和那些如雪花般盛开的纸钱。那是观众对谢幕者的最高敬意,感谢在仓促的人生中能够与他有缘相遇,同时带着猎奇的心打量着他的下一个表情。那些对尸体唱歌的人,是在欢送,带着喜悦;那些活着的人表演累了,反而会羡慕他可以休息,所以他们眼睁睁地嫉妒他;那些不为亲人离开而哭泣的人并不难过,他们只是期待,期待这个熟悉的灵魂下一场的精彩节目。 第七讲 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 --《庄子o内篇o应帝王》解读 《逍遥游》里孤独的鲲化身为鹏。鹏目睹天下,看到了《齐物论》所写的景象,不禁感叹,在这般世界人怎样才能活得好好的?于是决绝的庄子就用一篇《养生主》告诉大家,外界凶猛,远不如人心险恶。 与《齐物论》里的客观描述相比,《人间世》里的是是非非就是一种人文意象间的斗争了。于是面对混世,便有了《德充符》的自我检讨,有了《大宗师》的主动学习。而鹏这趟旅途的最后归宿便在《应帝王》的升华。 看《应帝王》时,我的脑海里总是把大鹏与凤鸟联系在一起。《人间世》里说,国家无道,天下大乱,凤鸟是不会飞来的。如果说大鹏的逍遥代表了一个普通人心中的自娱自乐,那么凤鸟的出现则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代表了一个境界、一个权威的判断。 在我看来,鹏再大,也比不上凤鸟;凤鸟,凤凰,是鸟中之王。鹏再怎么逍遥,再怎么持风飞行,只要凤凰一出现,它必然是矮一截的,是抬不起头来的。 庄子旅途的起点是北海,终点是南海。尽管鹏很伟大,但它充其量只是庄子旅行的一个工具,终究是要被抛弃的,庄子的最终目的是凤凰,因为凤鸟才是天下有道的唯一象征。 庄子阐述的故事多是悲凉的,一直读来,不知不觉地就被他语言表面的绝望所感染。而在《应帝王》中,庄子把过去的一切绝望都抹去了,他以一种无比积极上进的心态指引我们前进。 第18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2) "应帝王"里的"应"是顺应的意思,很多版本的译文直接把这个题目的意思翻译成"顺应民众的君主"。这样的翻译乍一看仿佛还合理:在一个专制的社会,每个人的生命不可能和君主断绝关系,庄子目睹人间冷暖,看过一个个如卫君般残暴的君主,必然对现实不满,于是他呼唤一个理想的君主顺应天道、理解民众,能给大家创造一个宽松舒畅的生存空间。 但是,如果真这么理解,那就错了,庄子对国君之术是不感兴趣的。在政治意义上,一个国度只有一个君主,王是唯一的;但在生命意义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王。庄子是想告诉世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王,要成为生命和世界的主宰,而不是受奴役,这才是"应帝王"的根本含义。 《应帝王》开篇中的问就很让人意外。一天,缺向王倪求教,四次提问,王倪四次都不能作答;缺于是跳了起来,高兴极了。 庄子这里说的四问,往往被翻译成问了四次。为什么问四次,还会四问而四不知?要想真正理解这"四问"须从《易经》里说起。用《易经》的道理讲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事物有正反两个方面,这就是二,二之中再有是非对错两个方面。二的平方当然就是四了。 从学生问老师的角度分析,王倪必然会让人失望,对一个一问三不知的老师,我们都会有些瞧不起。但缺的反应却和正常人截然相反,老师无知,学生竟高兴起来。与其说王倪是无知的,不如说他是拒绝回答。 王倪不愿意做老师,因为他觉得自己没资格。他不回答,并非知识欠缺,而是出于对知识本身的怀疑,有种根深蒂固的质疑。我们真的了解事物,了解他人吗?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用逻辑学分析,一个事物的是或非之中会再生出是或非,是非则非,是是则是,非非则是,非是则非。那么,我们对知识应该怎样理解呢?王倪正是出自对知识的怀疑而拒绝作出回答。 这样的拒绝是直接的,这样的拒绝其实是拒绝对事物的主观判断,是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身上。 确立了这么个立场,下面的故事就很好懂了。在《逍遥游》、《齐物论》里出现过的肩吾去拜见《人世间》里的出世者楚国隐士接舆。 接舆问:"平时你老师日中始用什么来教导你?" 肩吾说:"我老师告诉我,做国君的一定要凭借自己的意志来推行法度,这样,百姓有谁敢不听指挥呢?" 接舆说:"这是自欺欺人的做法。那样治理天下,就像让你徒步下到海里去开凿河道,让蚊虫背起一座大山一样,是根本不可行的。圣人治理天下,难道会治理社会外在的表象吗?他们才懒得管什么百姓生活秩序,民众听不听他们吩咐呢!他们只需要简单地顺应本性,感化他人,听任人们所擅长的。天上的鸟怕猎人用罗网去抓它,所以飞得高高的、远远的;田里的老鼠怕人去抓它,就在神仙的庙宇下打洞,人不敢冒犯神仙,所以不会用烟熏。这两种小动物都有求生本能,何况是人呢?"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庄子的时代更是如此,而他能提出君主不能把自己意识强加于民众的想法,实在大胆。 与日中始对应的人是无名人。有一天,天根到殷阳这个地方去玩,在蓼水边碰到一个无名人,天根就向无名人请教怎么治理天下。 无名人看了眼天根,直接说道:"走开,你这个人脏得很,你怎么可以问让人这么不痛快的问题?我正打算跟造物者结伴而行,一旦我进入他们的队伍里,我厌烦时就可以乘坐形状跟飞鸟一样的清虚之气,超脱于六极之外,从而生活在什么都不存在的地方,住在旷达无垠的环境中,而你竟然用梦呓般的所谓治理天下的话语扰乱我的心思!" 天根不死心地追问,无名人说:"你现在的心态不对,你应该保持本性、无所修饰,将你的身体放到清静无为的境地里,顺应事物的自然,不要有半点儿个人的偏私;这样一来,天下也就能得到治理了。" 这是无名人的淡泊,"与造物者结伴而行"是形而上的,他其实也有厌烦的时候,所以说要到一个空空洞洞四顾无人的地方去玩--因为无人,所以便无需计较自我存在,因而找到慰藉。这也是修道的方法,即永远调整自己的心境到空的境界。 第19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3) 无名人的这种想法是君主们应该学习的,但君主的悟性往往要比他低得多,庄子在接下的文字里也列举了几个优秀的君主事例。 阳子居去拜见老子,对他说:"我认识一个人,他精明强干,通达聪慧,学道不倦。这样的人应该可以跟明王相提并论了吧?"老子说:"这样的人怎能跟圣人相提并论呢?他只不过是一个俗吏而已,这样的人有才智,有技能,但劳心苦志,担惊受怕,就好像老虎豹子因为身上有漂亮的花纹而被猎人捕捉,又好比猕猴身体敏捷所以被人捉来使用,像他这种为才智所累的人怎么能和英明的明王相比呢?" 阳子居听了这番话脸色顿改,不安地说:"冒昧请教明王怎么治理天下的?"老子说:"我所知道的英明君主治理天下,虽然功绩普照天下,却又像与他没有一点关系似的;他用自己的智慧影响着天下,安排大家劳作,恩惠施及百姓,但百姓都不会觉得自己是依靠了他;他有无法称述的大德大恩,他能让天下万物各自处于应该处于的位置;他是个幕后英雄,总站在高深莫测的地方。这才是大道合一。" 从这番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明王是庄子眼中的楷模,他有霸气,但不显露。这样的君主看起来什么也没做,其实他什么都做了,是万物帮他做的,万物各司其职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也帮助明王完成了任务。这就是庄子心中的和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和谐。当然,这样的和谐是需要条件的:一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身份的平等,二是他们间的相互尊重。当每个人都能成为生命和世界的主宰者,那么大家就都是王了,平等与尊重也就都符合了。 庄子的推论并非止于明王,毕竟明王与圣人还有很大距离。明王的明是世俗的明,他能做到的平等与尊重也只是理解好事物的关系而已,或者说他只不过是有眼光。但这样的明还不够,只有和万物合为一体才是真的明。有眼光与合为一体有什么区别呢?于是庄子又讲了个算命的故事。 郑国有个占卜识相十分灵验的巫师名叫季咸,他对人的生死存亡和祸福寿夭了如指掌,他所预卜的年、月、旬、日都准确应验。郑国的百姓都担心他能看到自己的死亡日期和凶祸,所以一见到他就急忙跑开。列子见此情景,如醉如痴,打心底里佩服他。回到学堂后,列子便把刚才见到的情况告诉了老师壶子:"以前我总以为先生您的道行是世间最为高深的了,如今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更为高深的巫术。" 壶子说:"此言差矣,我教给你的还全是道以外的东西,我还没教给你道的实质,难道你就已经得道了吗?不知道道的实质,就等于一个没有雄性的世界,就算有再多的雌性,又怎么能生出受精的卵呢!现在你只学到皮毛就跟世人相比,还想得到别人的肯定,也难怪你会让人替你看相。这样吧,明天你带着你所说的那个神人来见我,让他也帮我看看相。" 第二天,列子果真拉着季咸来见壶子。季咸看了看壶子,冲出门口对列子说:"不好啦,你的先生快要死了,活不了十来天了!我刚才看到他临死前的怪异形色,就像遇水的灰烬一样奄奄一息了。" 列子一听潸然泪下,泪水打湿了衣襟。他进到屋里,伤心地把季咸的话告诉老师。壶子不紧不慢地说:"刚才我只是把如同地表那样寂然不动的心境显露给他看而已,既没有震动也没有止息;用他看相的方法去看我,恐怕只能看到我闭塞的生机了。你可以让他再来给我看看相。" 第三天,列子又拉着季咸去看壶子。季咸看完相后,走出门来欣喜地对列子说:"哈哈!幸运啊,你的先生幸好遇上了我!他的症兆减轻了,他有救了!我已经可以看到他闭塞生机中的一丝神气在慢慢飘动。" 列子又把季咸的话告诉老师。壶子说:"我刚才将类似于天与地那样相对而又相应的心态显露给他看,把名声和实利等一切杂念都排除在外,我又运气让我的生机从脚跟油然升起,一直扩散到全身。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能看到一线生机。明天你让他再来给我看看。" 第20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4) 第四天,列子又带季咸来见壶子。季咸一出门就慌张地对列子说:"奇怪啊!你的老师的心迹不定,神情恍惚,简直是一片混乱,我无法给他看相,我只有等到他心迹稳定才可能给他看相。" 列子回到屋里,把季咸的话告诉壶子。壶子说:"哈哈,肤浅啊,最正常不过的迹象竟然被当成混乱的。刚才我只是把阴阳二气均衡而又和谐的心态展示给他看,恐怕他已经看到了我内气持平、相应相称的生机。这个时候的风景是一般人所不曾看过的,他看到的世界就跟你站在悬崖边上看下面的深渊一样。大鱼盘桓逗留的地方叫深渊,静止的河水聚积的地方也叫深渊,流动的河水滞留的地方还是叫做深渊。渊有九种称呼,这里只提到了三种。你明天让他再来给我看看。" 第五天,列子带咸季又来了。季咸还未站定就情不自禁地落荒而逃了。壶子大叫:"快!快追上他!"列子冲了出去,没能追上,回来告诉壶子说:"那个人已经没有踪影了。" 壶子说:"哈哈,没想到他会如此惊慌。我显露给他看的始终未脱离我的本原。我跟他随意应付,而他弄不清我的究竟。于是我恶作剧了一下,使自己的气象变得颓废顺从,变得像水波逐流一样;看到洪水将至,所以他逃跑了。" 从此以后,列子不再随意评论人家道行高低,他像从来没有拜过师学过道似的回到了自己的家里,三年没有出门。他帮助妻子烧火、做饭、喂猪,有条不紊地做着家务。对于各种世事他不分亲疏没有偏私,过去他所追捧的雕琢和华饰都已恢复到最原始的质朴和纯真,他像大地一样,木然而忘情地将形骸留在世上。列子虽然曾涉入世间的纷扰,但到了最后却能固守本真,并像这样终生不渝,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个故事其实是说,只要我们能主宰自己,做自己的王,别人看到的一切表象都是虚订的、假设的,关键是要看我们内心对命运的把握。这一点在庄子学说里是明确的,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打造自己的命运。 当每个人都成为自身的王时,夫妻之间的区别、男女之间区别、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区别、人与动物的区别也就都消失了。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时,鹏已经飞到南海了。 可南海并非平静得连一丝涟漪都没有。南海的大帝名字叫,北海的大帝名字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字叫浑沌。与忽两人常常相会于浑沌家里,浑沌总是热情地款待他们,于是和忽在一起商量该如何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说:"听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并用这七窍来视、听、吃和呼吸,唯独浑沌没有,不如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于是,他们每天为浑沌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七个窍,浑沌就随后死去了。 与忽的行为其实完全是出于善意,结果却造成了浑沌的死。这实在是好心做坏事了。 我不知道如果鹏目睹这一切会怎样想,它应该不忍吧?为什么我们总是会以己度人,努力把别人改成跟自己一样?要知道,当世间每个人都一样时,这样的天地将会单调而苍白。 庄子在这里提出了我们经营好自己,做自己的王就可以了,不要越权,不要干涉其他人,让大家都自然生长,各自主宰自己的命运。 我等待浑沌的重生,在等待中,鹏已高飞,在阳光下,他的鳞羽耀眼夺目。 中篇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第八讲 修剪矫作易伤身害命 --《庄子o外篇o骈拇》解读 那时候,庄子已经是个有名的花匠了。出自对花的喜好,我做了他的一个学徒。 自从先生梦蝶后他就爱上了花。一天,庄子找到正在除草的我,对我说:"这个花园以后就给你了,我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 我不知道先生欲往何处,也没问,如果先生想要告诉我,即使我不问他也会说。我不知他是什么时候走的,如同断水的刀,水还在流,刀已不见。 庄子走后,我开始修葺花园。花园本身已很好,但我还努力打理,是想万一哪天先生归来,看到花园比原来更美他会开心点。 第二部分 第21节:修剪矫作易伤身害命 没想到的是,花园里的大部分花都因为庄子的离开而死了,几乎是在一夜间的事,那些思念先生容貌的百合最先枯萎,接着是迷恋先生声音的芍药,然后是牵挂先生举止的杜鹃,最后是沉溺于先生思想的蔷薇。我看着繁花落尽的场景,黯然神伤。 最后,花园中只剩下奄奄一息的牡丹和玫瑰。它们每天都问我先生何时回来,我摊开双手,不知如何回答。 有一天,我们仨都睡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我和玫瑰最先醒来。玫瑰姑娘拍我的肩膀,让我看睡梦中的牡丹。 牡丹姑娘虽在熟睡,但不改优雅,她身上的确有种高贵的气质,宛如天仙。我看了看,没觉有何不妥,还是细心的玫瑰姑娘点醒了我。玫瑰姑娘指着牡丹的脚说:"你看,她的两个脚趾都并在一起了,多丑啊!"我细看了一下,的确如此。 玫瑰姑娘又说:"你再看她的手,她的手竟然多了根手指。"我仔细看了看,真是的。 "你帮牡丹把脚趾剪开吧,最好把手上多出的指头也切掉。"玫瑰姑娘对我说。我看着她善良而诚恳的样子,有点动摇。 玫瑰姑娘看了看我,继续说:"你看,牡丹现在睡着了,她还不知道自己少了个脚趾而多了个手指,赶快动手吧,不然她醒来的时候会很难过的。最好把镜子藏起来,她那么爱美,一看到自己现在的怪模样,一定会伤心至死。" 我很犹豫,下手分开和切除很残忍。而等她醒来发现自己的模样,那也很残忍。我不知所措,简直要急疯了,终于叫了出来。 睁开双眼,我才发现这是梦。我从床上爬起,跑到花房里看牡丹,残花一片的园子冰冷凄凉。我路过玫瑰,走向牡丹。 我低下头仔细一看,牡丹的根部的确肿了一块,是一个像红薯般大小的瘤。我又打量了她的花茎,上面不知何时多了根枝桠,看起来有种画蛇添足的不和谐,因多余而产生的丑。 我回头看了看身后的玫瑰,她朝我摇摆着身体,仿佛在招呼我接受她的建议。我听到风从很远地方吹来的声音,或许我应该请教风。但风笑而不言,只让我自己思考。 我用溪水洗了脸,皮肤冷飕飕的,好让自己尽可能清醒。我一向对花园里的植物很谨慎,平日里也就是施肥、浇灌、除除杂草。今日的怪事,我还真不知如何处理。 "你有没有考虑过牡丹的感受呢?"看到我的犹豫,来自天山的一股清泉跳起来问我。它从天山流至此地,经过很多地方,听过很多事,它希望能帮帮我。 "牡丹还没醒呢,我无法问她。" 清泉看着我疑惑的眼神,开解道:"人总是以为自己很精明,总是以为自己能代表别人的心意。我曾经听说过一个叫离朱的人,因为自己的眼睛雪亮敏锐,所以总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对的,于是他就被五色所迷,被绚丽的花纹蛊惑。可那些过分华丽的花纹,除了装饰衣服还有什么用呢?还有一个叫师旷的人,他耳朵灵敏,结果却被五音六弦所迷乱。所以你可一定要想清楚啊,毕竟这是庄子的花园,一不小心做错决定,就得罪先生了。" 听完清泉的话,我放下了手中的剪刀。我决定等牡丹醒来问过她再作决定。 半夜里,玫瑰姑娘又叫醒了我,说:"你还不动手吗?牡丹醒来会很着急的,长痛不如短痛,她一直睡不醒,无非是自欺欺人,就是不想见到自己成了丑八怪。" 考虑到玫瑰跟牡丹的交情,她们在花园一起生活几百年了,一起遇到庄子、爱上庄子也有几十年了,玫瑰没理由伤害牡丹。想到此,我又动摇了。 我半夜醒来,准备好工具,决定把牡丹肿大的根分开,然后再把多余的枝桠剪掉。在我即将前往花房时,一只蜜蜂挡住了我。它在我眼前跳着奇怪的舞蹈,那是一种信号。 "我见到庄子了。"它对我说,身上散发着迷迭香的气息,"先生问你花养得怎样呢?" 听到蜜蜂的话,我很惭愧,觉得对不起先生。 蜜蜂说:"花还好吧?活着就行。先生最近又在取笑世人了,他告诉我,平民百姓为了私利而牺牲,士人为了名声而牺牲,大夫为了家族而牺牲,圣人则为了天下而牺牲。这四种人所从事的事业不同,名声也有各自的称谓,而他们用生命作出牺牲以损害人的本性却是同样的。臧与谷两个人一块儿放羊却都让羊跑了。主人问臧当时在做什么,他说在拿着书简读书;问谷在做什么,他说在玩投骰子的游戏。这两个人所做的事不一样,而他们丢失了羊的结果却是同样的。伯夷为了博取贤名死在了首阳山下,盗跖为了追求私利死在了东陵山上,虽然这两个人致死的原因不同,而他们在残害生命、损伤本性方面却是同样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赞誉伯夷而指责盗跖呢?天下的人们都在为某种目的而献身:那些为仁义而牺牲的,世俗称他为君子;那些为财货而牺牲的,世俗却称他为小人。其实他们都是为了某一目的而牺牲的。就残害生命、损伤本性而言,他们都是一样的,又怎么能在他们中间区分君子和小人呢?" 蜜蜂说完就飞走了。 第22节:管教而不能施暴(1) 我恍然大悟,决定不干涉牡丹的身材。她的脚趾虽然并拢在一起,但还没影响生命,相反,我如果贸然切开它,没准还会伤害她。她多长出的枝桠并没干涉她的生活,如果我剪掉它,没准她还会呼吸不舒畅。我想,还是让牡丹顺其自然吧。 这样想着,我终于毫无杂念,可以安心入睡了。 当天夜里刮起了大风,没多久又下起雨来。第二天清晨,我推开屋门,发现台阶上泥泞一片;我冲向花房,里面一片狼藉。 我看到了被风吹到墙角的玫瑰,她已经升天了;我看了看另一头的牡丹,幸好,她还在,我心里稍微有点安慰。多亏她肿大的根深深扎着大地,才不至于被风刮走。 现在花房里就只剩一棵牡丹了。她看起来那么单薄脆弱。没过多久,牡丹身上也有了颓败的影子。我想拉住她,但她仿佛有心无力。 庄子回来了,看着我的沮丧神情,笑了笑,摸着我的头说:"我们看花去吧。"我跟在他身后,咬住了嘴唇。 花房里一片寂静,我紧张地闭上眼。耳边传来了庄子的惊叫,我疑惑地睁开眼,一朵金花盛开了,是牡丹给我的礼物,那朵花恰好开在那根多余的枝桠上。 我笑了,庄子也笑了:"你懂了吧?人们总是打着好心的幌子命令他人,给自己的行为套上了仁义道德的外衣,却从来没真正为他人想过,从未设身处地感受过别人。别人身上多长出的东西,那些与人相区别的地方,只要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就不是多余的,必定有它的用途。相反,如果你用自己的准则去衡量别人,让别人变成你想要的样子,这就是多余的。你不该把自己的思维强加在别人身上。单单考虑牡丹的模样,也许显得不正常,也许这样的怪模样不招人喜欢,但这是她自然而然发生的变化,我们不能干涉。幸亏你没动手,不然就错过了这么一朵金花了!" 听着先生的话,我暗自感叹,可转眼间,庄子又不知所踪了。 第九讲 管教而不能施暴 --《庄子o外篇o马蹄》解读 我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收获一匹小马。 那天路过市井时,我发现在那棵高大的槐树下有个草窝,里面有团雪白的东西一闪而过。我先前还以为那是只兔子,生怕它遭受猎人的攻击,决定收养它,走近一看,发现那不是一只雪兔,而是一匹小白马。 它是那么小,在寒冬即将来临时它哆哆嗦嗦地缩成一团,努力保留草窝里的细微温暖。听到我的脚步声,它睁开双眼--那是个多么可爱的精灵啊,它羞涩地、慌张地看着我,我一手把它拢入怀中,带回了家。 随后的日子里我细心照顾它。一开始,我拍拍它,它就走走,可一不留神又倒下去了。看到它的病弱模样,我心急如焚,先用大米给它熬粥,然后买了鲫鱼给它炖汤。这个从小缺乏母爱的小马喝起汤来显得有点贪婪,那白白的鲜汤在它眼中跟母亲的乳汁一般。 慢慢地,小马恢复了体力,开始蹦蹦跳跳起来,偶尔还会像小狗一样咬着我的衣角,让我陪它玩游戏。有几次我刚起劲,它却跑开了,我才意识到自己中了它的计。每当这时,我只要装出爱理不理的样子,它很快就会跑回来,眼巴巴看着我,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我用鼻子顶顶它的鼻梁,它嘶嘶地笑着,靠在我的大腿上。 这是一匹小公马,只经过了一个冬天,它就从当初带回来时的小不点长成了一匹比我还高的高头大马。它的前肩渐渐长宽,肚子渐渐变小,虽然看起来还是有点瘦,但不是软弱的瘦。我想,等春天来的时候,我就能带它周游天下了。 小马已成大马了,它披着英俊的鬃毛在阳光下跳跃,稍微一提脚就能跨过菜园的栅栏。我的步伐已跟不上它了,常常被它远远地抛在身后。通常它会飞快地前进几步,回头看看我,然后又飞快地跑回来,接着再跑上前。这个年轻的家伙正向我展示着无穷的生命力。 我们就这样一直行走着,开始了旅途。有时候两个乡镇之间的路很长,但我依然舍不得骑在它身上,如果觉得累了,我就走慢点,仍旧紧紧跟着它。 第23节:管教而不能施暴(2) 应该是在春天即将结束的时候小公马遇到了小母马,它们恋爱了。那匹小母马是在一片长满狗尾巴草的荒野里遇到我们,正没有方向,便加入了我们队伍。小母马和小公马比起来要显得矮一点、温顺一些。 就这样,我们仨生活在了一起。我觉得自己夹在它们之间有点尴尬,主动走到了队伍的一边。它们亲密地并排行走着,饿了就吃草,渴了就去溪边喝水;它们用脖子相互摩擦,获取温暖与爱情。我在一边视而不见,其实我心里是甜蜜的。它们正青春,而我只是个年老的养马人。 我们一起吃饭,一起睡觉,它们对我也很好,那一刻我竟觉得自己是它们的孩子。也许人越老,心态就越年轻吧。夜里有风,我就睡在它们中间,它们的毛暖暖的,我像睡在天堂一样温暖而舒适。 我幻想着它们能有个好未来,好马有好报。 然而突然有一天,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个叫伯乐的人,传说他会相马。他一看到小公马就立刻被吸引住了:"真是好马,应该跟我走。"我不解,说:"它只是一匹缺乏营养的小马。""怎么可能?它已成年了。"说着,他拿出皇帝下令征马的谕旨,"看到没有?违抗谕旨是会掉脑袋的。" 我和小母马都很着急,舍不得小公马离开,但又不敢违抗。小公马思索了一夜,为了我的性命,它选择跟伯乐走。它转过头向我告别时,我依稀看到它的泪眼;我不敢再看它,转身拉着小母马快步回家。 夜里,我靠在小母马身边,安慰它说:"放心吧,它会回来的。它就像个被征去了的壮士,终有一天会老的,等它老了,没用了,就会回来了。" "他们用它做什么呢?"小母马问我。"送信吧,或者成为皇上的坐骑,或者……"我没忍心说出来,换了个语气,拍着小母马的脖子说,"傻瓜,我们应该为它高兴才对,它可是伟大的千里马,世间少见!"小母马嘴角稍微有点笑容,我也笑了笑,仿佛看到小公马在战场上飞奔的身影。 其实我知道,伯乐把马领回去后就会用烧红的铁器灼炙马毛,再烙上印记;他还会修剪马的鬃毛,凿削马蹄甲,给它带上络头,捆上绊绳。它会幸福吧?人有理想,马也有梦想,况且,千里马终究万里挑一。 为杜绝小母马的思念,我们离开了乡镇。不知走了多少年,不知走了多长的路,我们看到一片沼泽,那里的土壤本是优良的粘土,但它们为了逃离制陶工匠的利用而变成一堆烂泥。那个地方寸木不生,只有些老态龙钟的矮树,而这些植物原本是能长得很高大的,但为了不被木匠利用,它们决定委曲求全。 我看着周围的落魄,发出一声叹息。可怜的小母马也发出咕咕的哀叫。 我真没想到自己还能和小公马再次相遇。那时的它已经是个将军,身上穿着华丽的铠甲。我看到伯乐,他对我笑笑。"还不错吧?"他问,"瞧我把马调教成这样,现在可不是什么人都能靠近它的哦,只有我,嘿嘿。"他笑。我不相信,试图走近它。 伯乐一把拉住了我:"它已不是当初的那匹马了!经过了车衡和颈轭的奴役,它变得很坚强,并且学会了反抗。曾经有人试图把配有月牙形佩饰的辔头戴在它头上,结果被它一脚踢穿了肚皮。它已经是个暴戾不驯的猛兽了。它可认主了,只认皇上和我,皇上很宠它。" 最后一句话分明是故意补充给我听的。是啊,凶猛的战马,皇上一定会宠着它的。它可认主了,但我已认不出它了。我看着它,它不理我,偶尔瞥来的两眼也是侧目的怒视。我倒抽一口凉气。 转身时,我看到抓狂的母马,显然它对爱人的态度很不满意。我想都没想,拉着母马跑了。 半夜,我跑了出来。我攥着砒霜潜入了伯乐的家。我穿过院子,走到柴房旁边的马厩,把砒霜撒到公马食槽里的干粮上。不管怎么说,它看见我还有点反应,看到我来喂它,它赶紧跑过来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突然间,我有点残忍的快感。没吃上几口,我亲爱的小马,那头凶猛的动物,就顺势倒在我身旁。我的眼里饱含泪光,我曾经是多么多么爱你,如今却是我亲手杀了你! 我笑出声来。人总想以自己的意识去统治其他的生灵,世间到底有多少这样的千里马,有多少跟我一样的养马人,有多少和我一样的杀马人?我想着,笑着,忽然也很想知道干粮的味道,会好吃吗?我咬了几口--天,终于黑了。 第24节:智慧在纣即为虐 第十讲 智慧在纣即为虐 --《庄子o外篇o箧》解读 某天,我在穿越一片沼泽时遇到一个少妇,她在茫茫沼泽里来回转圈,是个聋哑人,原想着去传说中的城市寻找高人。看到我,她用眼神告诉我,她来自一个温暖舒服的城市,太阳总在上空高照,在那样的城市里她认得清每一条路,永远不会迷路。然而,出了城,有了日月变化、白昼更替后,她就迷了路。听完她的讲述,我把手一张,把万物的光聚了起来,手中仿佛捧着个鸡蛋般大的小太阳。有了光,少妇很开心,很快找到了回城的路,我也跟着她进了城。 那是个有头脑的城市,城里的人都是高智商。因为聪慧,他们创造了无穷多的金银财宝。他们每天劳神伤肺忙碌的无非两件事,一是获得财宝,二是把财宝放到袋子里,装到箱子里,锁进柜子里。属于他们的太阳始终不落,他们的世界没有夜晚。但令人吃惊的是,他们每天很早就睡了。我估算了一下时辰,刚到晌午他们就呼呼大睡。 我和少妇回城时正是中午,有一大半人都在睡觉,剩下的一小撮人则异常清醒地在这些睡梦者间游走。他们身手敏捷,步伐矫健,力气也很大,顺手一抓就能把装满金银的袋囊拿走,两手一拽就能把满是财宝的箱子拉走,更有凶猛的直接把柜子背在肩上旁若无人地前进。 看到此景,我惊讶了,那些聪明人为了藏好财宝,把财宝装进袋子里、箱子里、柜子里,结果反而成了小偷的帮手,小偷丝毫不用费力气搜索财物,轻轻松松便满载而归。 我疑惑地看着少妇,仿佛明白了她要找高人的原委。过了几个时辰,睡觉的人醒了,发现他们的财物丢失了,但他们敢怒不敢言,假装若无其事地生活着。他们太爱面子,生怕别人取笑他们的智慧,所以即使丢失了财物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但在他们若无其事的外表下我还是发现了一些变化。丢失财产的苦恼让失主们失眠,于是,在第二次睡眠时他们也加入了小偷的行列。 更多的人失去东西,也就有更多的人成为小偷。再后来,几乎人人都丢过东西,人人都成了小偷。我抬头看看城市的太阳,它始终挂在天上,光天化日之下别无新事。我很郁闷。 渐渐地,我留意到了一些异常的情景:城里的绿草比细菌长得要慢一些,日复一日,细菌如爬山虎一般贴满了城堡的墙壁。 有一天,我拉住路人甲问:"你们城市的太阳怎么老挂着呢?如此温暖而潮湿的气候会导致细菌滋生,很容易生出疾病的。"路人甲告诉我说:"太阳是智慧的象征,它当然不能落下,它越旺盛,表示我们的智商越高。" 在细菌疯狂蔓延的日子里,我愈加留意人们的语言。每个人都遭受过小偷的侵袭,自身也是小偷,怀着对小偷的反感以及做小偷的余悸,他们大多数人说话都是慌张的,一些智商高点的人会竭力表露出一副冷漠的样子,智商最高的人则对城市里所有人视而不见。 人与人之间仿佛好久都没交谈过,他们的生活已不需要语言。我带着少妇寻找她的亲人,见到一人,我说:"你好,请问……"还没等我问,那人就冲我大骂起来:"我们认识吗?不认识你叫我干嘛?你对我说'你好'有什么企图?你是想诅咒我吗?你还说'请','请'是什么意思?你是取笑我老吗?"我难以回答,只好沉默离开。 接着,我又遇到一个老人,我说:"对不起,打扰你一下……"我没说完,老人就喋喋不休起来:"明知对不起我了,还和我说什么啊?'打扰'我一下,我一天的好心情都被你赶走了!你这人怎么那么歹毒呢?"我彻底无语。 最后还是少妇自己找到了家。我没跟她进去,只在门外关注着。没想到少妇一进门就被母亲赶了出来:"你跑哪鬼混去了?还带了个情夫回来?最毒妇人心,你知不知道自己的心有多黑?" 少妇含泪而逃,转瞬间不见了身影。三天后,人们在一口井里发现了她的残骸--她的身体成为细菌的食物,尸体腐烂的恶臭弥漫在城市上空。 第25节:拥有比占有长久(1) 在刺鼻的恶臭中,那些时刻算计着别人、隐匿着自己的居民越来越容易疲惫了,一疲惫就睡倒在地。随后是一批批小偷的光临。有些居民受不了臭味,去了传说中的芬芳城市。我以为他们走后城市会安静点,结果他们的房屋被更多慕名前来的盗贼占领了,金银财宝比臭气更能打动他们的心。于是,全新的斗智斗勇的游戏又开始了。人们被折磨得更加疲惫。 就在这样的疲惫中,我见到了庄子。他送给我一个小口哨,说只要我一吹,鹏就会飞来我身边。他说:"把这件事交个鹏吧。它会想办法的。" 睁眼醒来,我发现手心真的有一枚口哨;我一吹,鹏就飞来了。我告诉它我的烦恼,鹏点头,飞走。 三天后,城里来了一个叫后羿的男人,他对着太阳拉弓射箭,太阳如一颗破了的蛋黄,幻成了辉煌的晚霞,消失在空中。 后羿乘鹏离去,城市迎来了无边的黑暗。失去了阳光,细菌顿时全都枯萎,只有绿草生存了下来。相互算计的人们也同时进入梦乡。 不知睡了多久,大家醒了过来。醒来后,大家不再关心财物的安全,除了一些简单的物品交换,基本没有太多利益上的交流。大家开始相互问候起来,此时他们全都忘记了文字,开始结绳记事。 我终于明白了鹏的意思:太阳代表着智慧,本来智慧是好的东西,但是智慧却能让善良与罪恶之间的差距扩大。没有智慧,坏人如果要伤害好人,也就只能表皮地、轻微地损害一点点;但有了智慧,坏人用智慧去伤害好人就不仅仅是皮毛了,一不留神就丢了性命。 这就好比世界上有四棵植物:一棵是绿草,代表善;三棵是细菌,代表恶。本来它们之间只相差二。而一旦有了智慧的力量,有了阳光,它们以同等速度繁殖起来,就成了五棵绿草和十五棵细菌。这样一来,善恶之间就相差了十,细菌的祸害加重了。 我这才领悟庄子对智慧的认识。他并不是否定智慧,而是指出要善用智慧,一旦运用不好,智慧就成了罪恶的催化剂、加速剂和强心剂。 我把当初手心那团聚合的光送给了这个曾经兴盛盗贼的城市。那团光很快变成了一个"客观的太阳",会升起,会降落,和民众的智商无关。 看着天空中的太阳,我放心了。离开这座城市时,我突然笑了。庄子啊庄子,这个怀旧的男人,总觉得过去的社会制度要比现在的好。这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无从推敲。我只明白,在《箧》中,我和后羿偶然相遇,他那么果断、英勇,锋芒毕露。难怪商隐会笑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第十一讲 拥有比占有长久 --《庄子o外篇o在宥》解读 我的母亲给我缝制了一件单衣,听我常提到庄子,凭着我对庄子身材的描述,也给庄子缝了一件。出门前,她不忘告诉我:"见到庄子就把衣服给他吧,我想,他的母亲一定会很想他的。有这么个孩子,真不知是祸是福。"我沉默,接过衣服。 启程没多久,我就看到了大河,湍急的河水像张嘴的猛虎咆哮着,河上只有一座独木桥。我在桥头踮起脚踢了踢,朽木发出空洞的回声;我蹲下来看看木桥,桥的下端已被白蚁饱食。我遥望方圆百里,独木桥是通向对岸唯一的路。 没办法,我只有硬着头皮走了上去。既然选择旅行,就勇敢地接受命运吧。我走在桥上,桥摇摇欲坠,不时有松懈的木块落入河中。我的身体在摇晃,像个走钢丝的人,恨不得有双翅膀。 刚开始我很害怕,生怕跌下去;走了十几步,我闭上了眼睛,风声、水声、木头破裂声变得清晰起来;又走了几十步,我感觉到桥成了我的一部分,它粘着我的脚掌;走了近五十步,我已毫无畏惧了,万一我掉进江里还能看到神龟,没准它还会送我到龙宫。 走了近百步,我终于大胆地睁开眼,仿佛感到身边有很多观众,他们在看着我的表演;而我眼前的世界也越发宽广平坦起来,仿佛我走的不是狭窄的独木桥,而是一条宽阔的街道,街道上车水马龙,我步伐稳健…… 就在这时庄子出现了,我在桥的尽头看到了他。他张开双手,摆出要拥抱的姿势。我从桥上下来,看着庄子傻笑。庄子说:"或许你可以用口哨叫鹏,它会帮你。"我说:"不用,鹏刚帮我解决贼城的太阳,我不能老麻烦它。""听说你有东西给我?"庄子问。 第26节:拥有比占有长久(2) 我边从怀里掏着衣服边想,消息一定是家乡的草木告诉了风,风再告诉庄子的。我让庄子把衣服穿上,他比我印象中还要瘦,那件母亲花了三个夜晚缝制的单衣对他来说显得有些大,他穿上去像披着父亲雨衣的三岁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