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学校学生的学业发展规划,有三类。 一类路径——“高开高走”。就是起点高,而且今后的路也走得很顺,一直朝着一个很好的方向发展。这些大学生,普遍具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同时,自我规划能力也很强。他们知道自己的未来在什么地方,并清醒地认识到,考上名牌大学,并非已经到了学业的终点、完成了学业任务,而是可以利用更好的教育资源,利用更好的学习机会,为未来的发展储备更好的能力与素质。这类路径的学生,从高中一路走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对学业的正确定位,因此一直非常优秀,在大学里表现突出,甚至有的在大学三年级时,就因为实习表现出色,而被著名的外企提前录用了,还有的则被名牌大学录取为研究生,直接攻读硕士,或者硕博连读等等。 二类路径——“高开低走”。一些进入名牌大学的学生,到毕业时,却难以与名牌大学学生的身份相符。这是由于在大学学习期间,他们的资源储备不充分,求职时无法让社会组织相信其能提供优良的产品和服务,于是在人才市场上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同,有的甚至没有任何用人单位愿意给其Offer,最后流落街头。这样的故事,最近频频发生,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都有一些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最后选择卖糖葫芦——其实在发达社会,这也十分正常——后被社会媒体广泛关注,靠舆论的力量,才被用人单位录用。关于这些事件的议论,我们不过多展开,但是,一些名牌、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在毕业时的能力现状、素质现状,极不令人乐观,确实令人关注。据调查,表现平庸、整体能力与素质甚至低于一般学校毕业生的名校毕业生占到名校毕业生30%的份额,他们以高分进入名校,开始大学之旅,却因一般甚至较差的表现,难以完成大学学业。 这类“高开低走”的学生,通常以如下几个步骤,完成整个“高开低走”的过程。 第一步是“高开”。他们以高考的高分——高考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学生的素质情况,但目前的录取制度,是以分数高低为唯一依据——如愿以偿进入一所理想的名牌学校。他们大学学业的第一步,总体来说,应该是“高开”。 第二步是“低走”。进大学之后,大学生会对学业进行重新的认识,会对大学进行重新的定位,还会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某种情绪。对于学业,有的学生认为,我终于读完高中并考了一个不错的分数,进入了爸爸妈妈期望的好学校,我总算对家庭有个交代了,也终于可以轻松了,大学里不应该学习得那么累。这种对学业的错误认识,是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误导所致——有的老师和家长,一直教育学生,考上大学就好了,就万事大吉了。而这种错误的认识,会严重影响学生对大学学业目标的定位,使他们放松自己对学业的要求,在大学里大玩特玩。对于学校,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会对学校进行再认识,在“再认识”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大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美好,想象中的大学优雅而迷人,浪漫而温情,而现实中的名牌院校,不但不过如此,而且有很多令人不满的地方,学术风气、教师水平都远非理想,功利盛行,人心浮躁。这种对大学的再认识,会让他们感到迷茫,感到困惑,从而使之降低学习的热情。对于专业,进入名牌大学的学生,因专业情绪不稳定的占相当比例,有的学生虽然进了名牌学校,但是他所学的专业,可能既非自己感兴趣,又非社会需求旺盛的,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冷门专业。在一些名牌大学,在某些专业里,有80%以上的学生,本人并没有报这一专业的志愿,却被调剂进去。事实上,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有的同学就一直在“好学校冷门专业”或者“稍微差一些的学校热门专业”中进行选择。往往,出于对学校的向往,加之不少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有怎样的专业兴趣,他们会选择好学校冷门专业,会选择服从好学校任何专业的调剂。对专业没有太强倾向的学生,还多能保持正确的心态。而那些为了能进入好学校,最终放弃自己的专业兴趣,而进入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的学生,就会出现专业情绪问题——即便当初他已经进行了反复思考,当面对现实时,他们的情绪依然会反复,并由此影响整个学业。以上几方面原因,对大学学业的错误认识,对大学梦想的失落,对专业的不满,导致这些学生“低走”。 “好”学校VS“差”学校(2) 第三步是迷路。怀着失落梦想、游戏大学的心态,有的大学生在大学里“迷路”了。迷路中的大学生,学习动力严重不足,没有了预习,更谈不上复习,上课也不认真,从最初的打瞌睡、迟到,发展到后来的旷课、逃课,整天沉迷于电脑游戏、网上聊天,过着“朝九晚五”——早上九点上床睡觉,晚上五点起床——的黑白颠倒的生活。这样的大学生,根本没有任何大学学习规划。迷路的大学生,实际上会获得自己已经在大学迷路的信号——老师的警告。多次迟到、旷课,再不负责的老师,也会提出警告,要求你注意自己的行为;一次考试不及格,一门功课不及格,表明你可能不适应大学学习环境,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或者自己对这门功课没有积极投入。大学生尤其应注意第一次迷路的信号,千万不能视“迷路信号”而不见,任由自己发展下去。有的学生会出现一个学期八门功课中有六七个红灯,还有的学生因累积三分之二以上课程旷课而失去考试资格,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过程管理、过程引导的原因,也是大学生自身不注意迷路信号的警示所造成的恶果。在一所名牌大学,大学第一学年,就有100多名学生因学业问题而被退学。 注意到迷路信号,却不对自己进行改变,这就使一些大学生走到下一步——“执迷不悟”,在迷途中继续“滑行”。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曾强调大学生有没有反馈能力,有没有自我反省的意识,就在于让大家意识到要经常对自己进行反省,对自己的现实状态进行检查,并在反省和检查之后,采取实际行动去改变,不要等出了问题了,比如开除、退学,才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 执迷之后,就变成“甘于平庸”。一般到了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些学生就觉得自己各方面的表现均处于班级的中下层次,学习成绩一般,在社会活动等其他方面,也没有突出表现。面对这种情况,他们选择甘于平庸和碌碌无为,其最大的期望,就是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书,追求优秀的想法已经远离自己。很多时候,他们还会以自己名牌大学的学生身份,安慰自己,对自己说,即便在学校里表现再差,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要比其他普通学校的学生强,比他们更具备竞争优势,这实际上是受了“品牌”之累。还有的同学,则把平庸与平淡等同起来,认为自己不追求卓越,是为了平衡学习与生活,追求平平淡淡的“真生活”。这些想法,就会影响到他继续平庸。 最后,也就是有的大学生无法在大学再“混”下去,面临退学,或者在走向社会、寻找社会组织的合作的时候,对自己的学业过程和学业现状,会发出一声叹息。他们会开始悔恨自己荒废了大学生涯,觉得当初如果不进入这样的学校,如果能对大学学业正确定位,如果没有那些消极的专业情绪,也许自己不会走到这步田地。这种悔恨,对个人是人生教训,而对其他大学生,尤其是其他即将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则是前车之鉴。因此,我对很多中学生建议,在报考大学时,一定要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你有什么兴趣,有什么特长,要选择一所真正能发挥你的兴趣和特长的学校,而不能只在乎学校的外在品牌。 三类路径——“曲折坎坷”。这些大学生在迷茫中最终找到自我,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规划。在大学里,这些学生一度非常迷茫,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终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大学发展道路。这一类学生与第二类学生相比,变化在于第四步。他们的前三步跟第二类学生是差不多的,都有着对学业不正确的定位,对大学错误的认识,以及对专业的消极情绪,由此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动力,在大学里走进迷途。但迷途之后,他们及时对自己进行了反省,或者由于受到外界的激励,而在自我觉醒和反省之中迷途知返,这就是他们的第四步,大学生活在这里发生重大的转折。这样的学生,在大学里并不少见,有一些学生可能在大一结束,或者在大二的时候,就感知到自己迷路的信号,接着开始对自己进行反思,调整自己的心态,确定自己新的发展目标,由此步入真正的大学学习。 “好”学校VS“差”学校(3) 第四步是大学生活的“分水岭”,我们希望迷途的大学生走到这里时,能改变自己。有问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去面对,怎样去解决。每个人在人生中,都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遭受挫折,遇到障碍,感到迷茫,或因为自己的失误,自己的不努力,又或者因为环境的变故,致使自己的事业、人生遭受打击。挫折和失败并不要紧,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在挫折和失败中重新站起来。你应该反省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哪些地方不够努力。如果能在迷途之后,进行自我反省,并找到自己的正确道路,这并不会影响大学学习目标的实现。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大学生要经常对自我进行反省,就在于能时刻对自己的状态进行监控,尽早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办法。如果到了大学毕业面对用人单位的时候,才开始反省:“哎,很讨厌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抓紧大学的时光……”这时的反省显然已经太迟了。当然,在这时如果真意识到后悔,再重新振作也是可以的,对整个人生来说,你还有时间来改变自己。 第五步,就是振作。反省之后就应该振作。振作是重新对周围环境进行分析,对自我进行分析,重新对自己的学业进行规划,并且实施这样的规划。 最后是走向成功。 第三类学生,在大学里占很大比例,所谓“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反映的就是这类学生。大学里“高开高走”的学生有,但为数不多,“曲折坎坷”的学生数量更多。我们不希望“二类路径”的学生太多。撰写此书的目的,也在于减少“二类路径”的学生,让这些“二类路径”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而转变为“三类路径”学生,甚至希望所有的学生,都按照“一类路径”来发展——虽然这是不现实的。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关键在于你怎么样去面对逆境,面对困难,面对挫折,误入迷途之后要能够迷途知返。 每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可能遭遇这样的状态——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做什么,不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十分迷茫。在自己的天空中,没有导航的北斗星,处于彷徨之中。这时,周围往往有很多人——认识的、不认识的——通过各种形式(当面对话,或者在电视里,在报纸上,在书本中)引导你、感召你、感化你。就像你现在正在看的这样一本书,也是在指导你、激励你,希望你能够顿悟,找到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并为之付出努力。 但是,顿悟是需要条件的。很多励志书籍中都有饱含人生哲理的故事,希望读者阅读之后,能顿悟做人的方法、成功的道路。但很多时候,读者读了觉得很受启迪,颇有收获,却无法激励自己摆脱固有的不良习惯,振作起来。要获得顿悟,首先,个人必须有潜在的愿望,渴望改变自己,至少在潜意识里如此。如果一个人“心已死”——所谓“哀莫大于心死”——根本没有一种潜在的想被激发、想成功的愿望,又怎么可能“顿悟”呢?如果有的同学的想法就是,对未来不抱任何希望,也不想就业,就想这样一辈子被父母养着,也就是成为第一类靠家庭投资维持生存的“自主创业”的个人企业,那么,是没有任何事情能激励他的。因此,我们必须拥有改变自己、成就成功的愿望。 其次是积极的心态。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困难,要看到困难之中的希望,看到危机中的机遇,要从不足中发现优势。不能因为一时的不如意、一时的挫折,就全盘否定自己,要知道,只要努力,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前面不是没有路可走,而是我们不肯走,或者已经迷路。 最关键的是进行改变的实际行动。没有行动,所有的想法都只能停留在口头,都只能停留在想法,不可能对自己的现状有丝毫的改变。因此,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各种困难,并主动去接受各种指导和激励,最终将指导和激励转变为自己的切实行动。大学里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同学们纷纷反映自己缺乏人生规划的知识、能力和技巧,希望从学校从老师那里获得相关指导,但往往令人不解的是,大学开设相关的课程之后,却很少有学生去选修。这就是我们只有想法,却不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和行动去实践,最终,依然抱怨自己缺乏规划的知识、能力、技巧,希望得到指点……这其实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好”学校VS“差”学校(4) 普通学校学生的规划路径 同样,普通学校学生的规划路径也可以归为三类。 一类路径——“低开高走”。在讲解名牌学校学生的规划路径时,我们说的是“高开高走”。这里,为什么说“低开高走”呢?确切地说,这里的“低”是不准确的,但我们姑且把它列为低。有一些同学,虽然按照自己的实力、按照自己的高考分数,能进到这样的学校,已经十分不错,但他们还是会认为普通学校的学生身份不够理想,这所学校与自己的能力是匹配的,但与自己对“好学校”的期望、憧憬是不匹配的。所以,姑且称为“低开”。这一类学生,他们对大学学业有正确的认识,认为只要把握今天,只要努力去奋斗,照样可以获得很好的发展。因此,他们有正确的大学发展规划和切实的行动。这样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会成为非常优秀的学生。有同学的想法是:在名牌学校里,竞争激烈,高手如云,我只能做“凤尾”,但是在这所一般的学校里,我却可以做“鸡头”,我这个“鸡头”可能会远比“凤尾”做得优秀。他们也确实如此,在大学毕业时,会比相当部分的名牌学校学生更有竞争优势。 二类路径——“低开低走”。这一部分同学,由于对学业的错误认识,加之一直迷失在考试失误的情绪之中,对学业放松,对学校不满,对专业不满,也就谈不上制订正确的学业规划,在自暴自弃中,陷入迷茫,并且不对自己进行反省,任由自己迷失到底,最终要么面临退学,要么在毕业时红灯高挂。 三类路径——“迂回前进”。这些学生,在大学前期,与二类路径的同学十分相似。后来,由于受到外界激励,结合自己的反省,终于在某一个阶段认识到,自己这样对待学业是错误的,这样花费精力、时间、金钱,获得的产出是“很不经济”的,对自己的家庭不负责,对自己也不负责,因此发生根本性改变,开始重新树立自己学业的目标,落实学习计划。这类学生在普通高校中十分普遍。 比较优势——各自的优劣势 普通学校的学生,怎样与名牌学校学生谈“比较优势”?我们从两方面来分析,一个是软能力方面,另一个是硬能力方面。 所谓硬能力,就是你所掌握的基础知识、所具备的专业素养。所谓软能力,体现在你的稳定性、协作的愿望、对未来的期望、可塑性上。 有不少同学说,在知识基础、专业素养上,一般学校的学生根本无法与名牌学校的学生相比。毋庸置疑,名牌学校由于具有师资力量的优势,以及其学生在高中具有的学习能力优势,在硬能力上,确实普遍好于一般学校的学生。但这并不绝对。不少用人单位发现,普通学校的学生,他们的专业素养并不差。一家IT企业的老总,曾经比较过内地高校和沿海高校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结果发现,计算机行业不发达、师资力量不雄厚的内地高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却高于计算机行业发达、师资力量雄厚的沿海高校。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原来,沿海高校的学生,由于社会经济发达,经常去兼职打工,不太关心学业,结果造成专业素养较差,而内地高校的学生,却一心放在学习上,结果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另外,在现代社会,大学生学习知识,已经不再有学校的“墙壁”界限,网络的发达,让大家可以充分获取学习资源。这与本书上一章讲述的学习圈概念,其实完全相同。一般学校的学生,只要刻苦,只要积极主动,照样可以获得名牌学校的资源,为自己的学业服务。 在软能力方面,普通学校的学生则更有优势。 从稳定性上讲,为什么现在不少用人单位不愿意要名牌学校的学生,就是因为这些学校的学生,稳定性不强,缺乏职业道德和素养。几年前,曾经传出这样的消息,一家企业打出招聘海报,说北大、清华学生一律免谈。当然有人说,这样的一个招聘广告无非是炒作,无非是作秀,无非是为了宣传企业,但是,实际上这家用人单位这样做,有它的理由。并不是说北大、清华的学生不好,而是北大、清华的学生相对不稳定,它认为北大、清华的学生即便进了企业,也干不久,公司不过是他们临时的栖身之地,他们的期望值很高,眼界很高,工作半年一年之后,就会跳槽离开。名校学生往往是一边工作,一边想着找下一份更好的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对企业不可能做出多少实质性的贡献。反过来,普通学校的学生,稳定性相对更强,他可以与用人单位一起奋斗,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愿意将自己最好的产品与服务长久地贡献给这个组织。 “好”学校VS“差”学校(5) 从协作的愿望和能力讲,名牌学校的学生,有可能自身的能力很强,却难以与其他同事进行协作,进行沟通。名牌学校的尖子生,也许不适合到企业里面工作,却适合搞科研,因为科研有时一个人单兵作战就可以了,尤其是基础理论的研究,比如搞物理。但是,如果去做工程方面的研究也不行,因为工程类研究也需要大家形成一个团队,协同工作。相对而言,一般学校的学生,会有更好的协作性,他们的棱角要少一些。 从对未来的期望讲,虽然总体而言,大学生对未来的期望都在下降,但实际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对未来的期望还是比较高的。有一项对一所名牌学校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50%以上的学生,期望在三十五岁以前达到自己的职业高峰,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据。三十五岁之前就达到事业最高峰、人生最高峰,那么,以后的人生岁月怎么办?这实际上是过于急功近利的表现。对未来的发展,一定要讲究投入产出率,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急功近利,过于浮躁将影响到长远的事业产出,将影响“个人企业”的永续经营。 再看可塑性,其实一个人的可塑性与他的个性有密切关系,个人如果愿意融入环境,愿意认同并接受一个组织的价值观念,就是具有可塑性的。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要考察学生是否具有开放的个性,是否认同并接受用人单位的价值观念。这个时候,一般学校的学生,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优势,他们没有名牌学校学生那般“顽固”。 以上的比较,无论对一般学校学生,还是对名牌学校学生,都是十分有用的。事实上,无论你是名校学生,还是一般学校学生,都要注重从硬软两方面来培养自己、发展自己。名校学生要争取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优势,而一般学校学生,则应该加倍努力,尽可能使自己在硬能力方面能够与名牌学校学生相比肩。同时,要在用人单位面前,展示自己的稳定性、可塑性,展示合理的期望,展示合作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愿。 蚂蚁的启示三:蚂蚁团队 某一天,蚁巢被水淹了。蚂蚁们开始讨论,要是一个一个游出去的话,肯定全部淹死,唯一的办法是大家抱成一团,借水的力量冲出去。这是所有蚂蚁在遇到水灾时的一个共同反应,聚成一个蚁球,求生。 在湍急的水流中,蚂蚁们抱在一起,形成一个蚁球,借助水的力量在水中滚动,在滚动过程中,外层有些蚂蚁掉进水中。虽然部分蚂蚁被淹死,但更多的蚂蚁得救了,它们安全到达岸边。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蚂蚁怎样面对来到身边的灾难与危机。水灾对蚂蚁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危机。它们怎样化解这一危机呢?就是靠每个团队成员的集体精神、牺牲精神。我们看到,在蚁球最外层的蚂蚁,它们面临最直接的死亡危机,但它们可以牺牲自己来维护整个集体的利益。 团队品牌的构建,依靠的是每个成员的努力,我们不可能依靠已经毕业的校友为我们创造品牌,躺在他们的树阴下乘凉。我们要尽可能为团队的品牌增色,并借助团队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自己的生涯规划。 “热”专业VS“冷”专业(1) 专业冷热的三个维度——不同视角看专业 很多大学生及其家长,十分关心大学所学专业的“冷热”——还没进大学,就十分关心所读的专业,是冷门还是热门。 什么是专业的冷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三个维度。 一是自我维度。所谓自我维度的专业冷热,就是自我意识中的专业冷热。专业的冷热是以个性为导向,依据个人兴趣、爱好或特长而定,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一个同学,他对某一专业有非常强烈的兴趣,那么,不管这个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如何,其未来的工作环境怎样,他都认定了这个热门,不会有改变与动摇。目前,我国大学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用自我维度来选择专业的,因为相当多学生,要么经过应试教育的扭曲,已经没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要么由于报考大学的现实利益,已经顾不上自己的专业兴趣。相对而言,在国外的大学中,持自我维度的学生相当普遍。 二是需求维度。需求维度的专业冷热,就是由社会供求关系决定的。如果这一专业的人才供大于求,就是冷门。如果这一专业的人才是供小于求,也就是说,社会需求很旺盛,那么这一专业就是热门。根据这样的定义,社会供求关系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发展变化,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某一个热门的专业,当前的人才供给少,社会需求很旺,但是,有的学校看到这一专业热门,于是就大规模扩招,几年之后,这一供求关系就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可能从供小于求到供大于求,从热门转为冷门。这也就是为何一些前几年大家认为的热门,比如财经类专业、管理类专业,近年来学生却很难找到合适工作的原因。因为高校对这些专业的大幅度扩招,已使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 三是职业维度。职业维度的专业冷热,与个人的兴趣无关,与社会需求情况无关,只与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社会意识有关。专业的冷热、好坏,是以职业的薪资待遇高低、工作环境的优劣、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的。哪一种专业对应的职业工资高、工作环境好,它就成热门,反之,则是冷门。比如,有的专业,包括交通运输、机械加工、前几年的物业管理等,社会需求很旺盛,人才供小于求,就业前景非常好,但是很多学生认为,这些专业不是热门,是冷门,因为从职业角度看,其工作环境不优越,工作条件太艰苦,社会地位也不高。还比如说,有很多家长和学生,一直认为金融专业是热门,虽然金融专业毕业生已经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但是他们认为从事金融工作的,都是白领,都在高楼办公,工作环境很好,即便社会需求不旺盛,它依旧是一个热门专业。 这三个维度的专业冷热判断,对大学生的学业规划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你要知道自己在哪一个维度之中。如果你是“自我维度”,那么,你不会受周围环境影响,会坚定自己的专业兴趣,并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如果你是“需求维度”,那么,你必须经常关注供求关系的变化,知道有多少同层次的人才在与你竞争,知道社会需求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你要对供求关系的变化做好准备,对于目前感觉自己处在热门中的学生,更应如此。如果你是“职业维度”,那么,你应明白,只有具备过硬的核心竞争力,才可能通向理想的职业,因为你选择的专业,对应的社会需求从一开始就有可能非常旺盛,而且在普遍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面临激烈的竞争。 就业的专业类型——专业为未来就业的关系 针对以上三个不同的专业冷热维度,有三种不同的就业类型。这就是在就业过程中,根据专业与职业的匹配情况,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密切型,是指大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来选择对口的职业,大学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大学的学习、学业是完全相通的。二是专业相关型,是指大学生选择从事的职业,与自己学习的专业不是特别的对口,但是与专业知识有一定关联。比如说学习的是工科专业,选择从事与工科相对应的一些行业;学习的是企业管理专业,毕业之后到高校的机关部门工作,也有一定的相关度。三是专业无关型,所选择从事的职业,与大学所学专业完全无关,完全不对口,这就是专业无关型的。比如你学的是文科专业,毕业后却去从事工科方面的工作,有人说这不可能,但是也有,比如在IBM公司里,就有在大学里学戏剧编剧的,成为了计算机架构工程师。更多的情况则是,大学学的是工科,大学毕业之后却选择从事文科工作,不少在新闻单位里做编辑、记者的,大学专业背景可能就是工科,这样的就业,就是专业无关型。 “热”专业VS“冷”专业(2) 具体是专业密切型、专业相关型,还是专业无关型,这要由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本人的能力决定。如果你本人的能力很强,而且你自己确实也十分渴望到某一个专业领域里就业,那么,你完全有可能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不对口的职业。当前,很多用人单位已经不再强调自己招聘的人才是从哪个专业毕业的,而是要求这个人才,必须具有怎样的专业素养。专业背景和专业素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业背景反映你曾经在某所大学的某一个专业学习;而专业素养,则反映一个人拥有的专业能力、专业素质,有可能你并没有读过这样的专业,但是你具备这样的专业素养。比如说,前面列举的学工科的学生,大学学习的是材料系,由于他在大学里很喜欢写作,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学校报纸的编辑,并在假期中,去一些新闻机构担任实习记者,几年下来,他学到了新闻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大学毕业时,他没有去应聘材料专业相关的工作,而去应聘做一名记者。这种情况就是没有专业背景,却拥有专业素养。如果以专业背景来评价他的就业,那么他是专业不对口的就业;如果以专业素养来评价他的就业,那么他显然属于专业对口的就业;更进一步,如果他应聘成为新闻记者后,从事科技新闻的采访,那么,他的工科背景可能在工作中派上用场,也就可以称为专业相关的就业。 事实上,没有必要拘泥于专业密切、专业相关或专业无关,关键在于你有何兴趣,有何突出的能力。 专业规划路径——以专业为线索的规划 大学生专业规划的路径一般来说,有三类。一是专业强化型;二是专业拓展型;三是专业改换型。 第一类,专业强化型。这些学生认同自己的专业,并由此确定本专业的学习计划,他们希望把本专业知识学好,并希望选择与专业密切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领域。 第二类,专业拓展型。有两种情况,一是一些很优秀的同学,认为学好本专业,尚有余力,因此在学习本专业之外,再进行第二专业的学位学习,有的还跨校辅修其他专业,以使自己有更宽的知识结构;二是有的同学,对本专业不是特别认同,但也不是特别厌恶,或者他们想离开本专业到其他专业,但现实不允许,因此他们希望自己在本专业之外,能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知识。 第三类,专业改换型。这些大学生不认同自己的专业,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有的大学生当初考大学时,就制订“目标”,进大学之后一定要换专业。在一次高考咨询中,有一个家长问我,这所学校有多少比例的学生可以换专业,我孩子报这所学校选这个专业,今后有多大的可能性换专业。我对他说,如果你早就确定了一定要换专业的目标,我劝你最好不要去报这个学校,也不要报这个专业,否则你会很失望的。你本来就不喜欢这个专业,不认同这个专业,然后希望今后以换专业的方式来完成大学的学业计划,这可能导致整个学习的错位。这就是专业改换型,专业改换型会影响自己的专业定位,也会影响自己的学业定位,更会影响自己的长远发展。当然大学也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同学们进行专业重选,这是希望同学们在大学里重新认识自己的专业,然后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这是另外一回事。对学生来讲,不要把自己的未来发展寄托在有可能实现不了、变数甚多的一个选择上。万一改不了专业,那你是不是就一直不喜欢这个专业,一直带着一种消极情绪去开展自己的学业呢?因此,大学生对专业学习,要有客观的认识,专业学习其实是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进行塑造的过程,远胜于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如果你能有这样的观点,去对待自己的专业学习,那么,你就可以在大学学习中,摆脱专业“冷热”的困扰,关注自己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要知道,你在某一专业领域发展,靠的不是专业的好坏,而是个人出众的能力,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是否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出在什么地方,就出在自己的特殊才能、突出才华上。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你必须拥有让他们赏识的能力和素质,才可能被他们看中,而你要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做到出类拔萃,就必须拥有过硬的本领——通俗地说,就是看家本领。 “热”专业VS“冷”专业(3) 因此,大学生要注重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面,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即便你今后不从事现在所学的专业,那么,你也应该培养希望从事的专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你要具有相应专业领域很好的专业素养——可能学的是工科,但是也可以培养文科的专业素养,同样学习的是文科,也可以培养计算机方面的过人本领。有了计算机方面的过人本领后,即便不是毕业于计算机专业,你照样可以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同台竞争,照样可以到计算机行业里一展身手。 杰出的本领,是你领先一步的关键所在,在任何专业领域,均是如此。 蚂蚁的启示四:蚂蚁特技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面,蚂蚁能够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搬运东西,然后顺利回到家里。很多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蚂蚁究竟有怎样的能力,使得它跑得再远,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有专家分析,蚂蚁是靠气味识路的,一边走一边留下气味,回家的时候一路找气味。但是,如果是靠气味的话,要是气味被其他动物破坏了、被水冲淡了怎么办?它不就找不到路了吗?也有专家分析,蚂蚁是靠记忆识路的,只要走过的路,哪里有一个坑,哪里有一块石头,哪里有草丛,蚂蚁全部都能记下来,但是,如果这样,蚂蚁的记忆也太超强了。 最近科学家研究发现,其实蚂蚁是利用先进的几何信息学方法来识路的——类似于指南针。蚂蚁这种杰出的识路本领,使它们能够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食物,然后安全地回到自己的家。 可以想象,如果蚂蚁没有这么杰出的识路本领,离家远了,就找不到回来的路了,那么,当它们把自己洞口周围的食物吃光之后,就只剩下一条路可走了——搬家。否则它们没办法生存。但是,正是因为它们有这样杰出的识路本领,它可以离开家很远去寻觅食物,这就扩大了它们的生存空间。 “高”学历VS“低”学历(1) 两种错误的观点——“学历至上”与“学历决定论“ 学历是当前大学生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学历高的学生,有时候会认为自己有就业的优势,而学历低的学生,则会认为自己的现状是“一塌糊涂”。 大学生对学历的认识,一直被学历社会的“学历至上”、“学历决定论”误导着,他们认为学历决定一切,要么觉得自己的学历很低,不够用人单位所用,要么觉得学历够高,仅用学历就足以获得用人单位青睐。 学历决定论导致大学生在规划自己的学业时,有两大表现。 一是专科学生“一味”地专升本。相当数量的专科生认为,读专科是没有前途的,自己一定要“升本”,只有读了本科才有前途。有了这样一个学业目标,他在专科阶段,就只瞄准“专升本”的考试科目进行准备,不学自己的专业了,更不可能在大学里去拓展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事实上,还有相当数量的学校,也对学生采取这样的鼓励措施,有的学校,甚至统计出“专升本率”,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教育水平高,并以这样的“专升本率”去做招生广告,告诉考生可以把自己当作通向本科的跳板,这是学校教育的严重错位,也是对学生规划学业生涯的严重误导。 二是本科“一味”考研。有的同学进入大学本科之后,一心想着今后考研,这本没有什么不对,但他们考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或者说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学校品牌、换一个热门专业。于是从大学一年级起,就围绕考研的科目来准备,把其他功课的学习定位在“通过则行”上,也不关注自己能力和素质的拓展。在一些声名一般的普通高校,有的班级考研的学生占到80%,他们认为自己的学校不好、专业不好,唯有考研才是提升自己身份的捷径。以上两类同学,在大学里,把升学作为自己唯一的学业发展目标,提高了自己的应试能力,却忽视了自己全面能力、素质的培养,从而也降低了自己的就业能力。这些学生一旦升不了学,就面临很大的就业困难。这种对学历的错误追求,一方面导致考研热,专升本热,而另一方面,则加剧就业困难,这部分只关注考试的学生的能力根本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比较优势——成材在于自身正确定位 学历不是决定因素,能力才是最关键的。这个道理,大学生们都明白,但是他们有时不得不做出这样无奈的选择。有些低学历的学生说,你不要说我们一味追求学历,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就是如此,学历是进入公司必需的门槛,我们现在毕竟身在水深火热之中,学历确实比较低,有人说本科都很低了,那么专科更低,专科学生不追求学历,还能干什么呢? 这是没有看到专科生“比较优势”的必然结果。 低学历学生,相对于高学历学生,有“比较优势”吗?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是,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强调人才的能力。能力是用人单位择才至关重要的因素,学历再高,能力不强,照样不能被用人单位录用;你的能力很出众,学历不高,用人单位照样可以录用你。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来分析低学历者的比较优势。具体表现在四方面,一是实用技能,二是用人成本,三是期望值,四是稳定性。 在实用技能方面,毫无疑问,低学历的高职高专学生要胜人一筹。当然,有人指责当前的用人单位,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希望所有人才一进公司就能“上手”,导致了关注学生技能的倾向,大学本应该塑造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上岗的职业培训,是社会机构或者用人单位做的事。从一些高学历的学生,包括研究生、博士生,在毕业前跑去参加灰领的培训班,就可以看出,如果关注实用技能的培养,低学历者可以受到要求学生掌握实用技术的用人单位的欢迎。另一方面,读书“甚多”的高学历学生,有一部分可能适合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但到公司里去,其动手实践能力明显不如低学历学生。 “高”学历VS“低”学历(2) 在用人成本方面,很显然,低学历者相对于高学历者有着优势。一般情况下,低学历的人,在用人单位里起薪更低。按照我国的工资制度,用人单位根据学历高低给予不同的起薪,研究生是一个起薪,本科生是一个起薪,专科生是一个起薪。起薪低,也就意味着用人成本相对低。一个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这样看待低学历和高学历者:如果两个应聘者按公司的测评体系测评下来,分数是相同的,也就是说综合能力、素质相差无几,公司宁愿要低学历的学生,而不愿意要高学历的学生。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低学历的用人成本低。第二个原因是,如果高学历的学生还没有低学历的学生那么优秀,就证明他的学习能力没有低学历学生的强,或者他在大学里的付出,没有低学历学生的多。所以公司更看重低学历的学生。当然,前提是两个人的能力、素质差不多,而低学历的用人成本低,这样,用人单位就觉得用你更合算——公司也是要衡量自己的投入和产出的。 第三是期望值。低学历人才,相对来说,他对自己未来的期望,更加务实,不像有的高学历者那样好高骛远——他们总想着一年之后自己要到什么工作岗位,两年之后要发展到什么程度,三年之后又如何……有这样的规划,表明他们有强烈的成功的渴望,但若目标脱离现实就会让他们眼高手低,甚至是高不成低不就。高学历者,往往会作出偏离实际的评估,对自己有更高的期望,不满足用人单位给自己提供的工作岗位。而低学历者在这一方面,要求就少一些,定位就务实得多,他们往往能勤恳地干好用人单位交办的不起眼的工作,且没有多少怨言,也很少动辄就产生另攀高枝的念头。这样一种务实的期望值,显然更加适合用人单位的发展需要。这也是低学历人才具备的优势之一。 再就是稳定性,与期望值对应的就是稳定性。对未来期望值高的人才,往往稳定性不强,而如果期望值不是特别高,不那么挑三拣四,就相对具有比较强的稳定性。每一个人才都是用人单位的合作伙伴,用人单位当然不期望在对你进行培训投入,在你适应单位工作氛围之后,你却将它抛弃。高学历者能力强,能动性大,相对应的,就不太稳定,有一些高学历者没有与用人单位同甘共苦创事业的精神。如果低学历者在这方面,能展现出与用人单位风雨同舟的精神,那么,用人单位无疑会更欢迎你。 以上四方面优势,就是低学历同学应该注意培养、打造的。总体来说,你的稳定性、期望值、用人成本,与高学历者相比,处于优势,但关键在于,你要有用人单位看重的实用技能。没有实用技能,你的用人成本、稳定性、期望值都无从谈起。能力是基础,有了过硬的本领,才会有期望值、稳定性、用人成本等进一步考量。 案例:低学历者的成功之路 有这么一个故事,发生在我中学同学身上。这个同学,中学时成绩并不优秀,高考考入了我们当地一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年专科学习毕业后,他被分配进县城的报社。可以说,这是我们那一届学生中,分配工作最“差”的了,其余上大学的同学,毕业时最差也去到了地级市——在传统观念里,工作的城市越大,工作就越好。虽然工作不理想,但这个同学还是接受了分配并很勤奋地工作。记得当时有不少同学问他,你为什么不再读本科呢?他说,一方面,自己还是比较喜欢报纸编辑工作的,虽然这家报纸很小,也不太正规,但是一个刚进去的编辑,往往就独当一面,这可以给人很大的锻炼;另一方面,自己的家庭情况不允许,家里还等着自己赚钱去供弟弟读大学呢。在报社工作四年之后——他的弟弟大学毕业了,而他也发现在工作中自己有多方面的能力不足——于是开始准备考研。他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编导系的硕士,并顺利考上了。就这样,他凭借自己的力量,在承担家庭责任的同时,提升了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现在,他正在这所学校攻读博士,是我们当初高中班级同学中的两个博士之一。学习永无止境,学业生涯将持续整个人生,因此,不要因今天的现状,就把自己的未来看死。 “高”学历VS“低”学历(3) 另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这是我见到的最有传奇色彩的总监——专科毕业的第六年,就当上了人力资源总监。心态积极、勤奋工作、主动规划、把握机会,就是他成功的经验。他很自信,当年专科毕业进到人力资源部时,他是唯一一名专科生,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低人一等,他几乎没有想过自己的学历是不是太低,他相信,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是说服别人最好的武器。他很勤奋,把握住每一个机会。第一年,他被录用到人力资源部工作,给他的工作仅仅是管理员工档案,但他在完成这一任务之后,根据自己对企业的观察——这家500强企业当时进中国仅四年时间——对企业员工招聘流程重新进行了设计,并向上级主管提出建议,得到采纳。第二年,能力得到肯定的他,被派到公司下属的一个工厂里,负责人力资源,他安心地来到这家工厂,一一分析了工厂员工的状况,对工厂未来的人力资源发展、调整,作出了长短结合、可操作性强的规划,同样,这一规划得到领导的赏识。在这家工厂工作两年之后,第四年,他被调回总部,公司让他负责几个工厂的人力资源的管理。这就让他从管理一个工厂的人力资源,拓展到负责几个工厂的人力资源服务,让他有了更大的施展才能的空间。员工培训、员工考评、员工交流,在他的管理下,做得有声有色,公司整个人力资源状况得到很大改观。在进公司的第一年,他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系统规划,而且几乎每一步,都是按照自己的规划在走。实际上,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他也在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学习,以自学考试的方式读完了本科课程,而且,在他升为总监的同年考上了MBA——他一直认为,学历对他的工作不产生任何影响,他继续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他的上级主管,在他职务变动过程中,从来就没有因为他的学历问题,受到任何影响,不因为当初学历低,而不用他,也不因后来学历提高了,而更加关注他,所有的考评,都围绕着业绩,围绕着对组织的贡献。 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名专科毕业生,他到一家企业应聘。用人单位拿着他的简历告诉他,同学你不能来。这名同学问:我为什么不能来?用人单位说,你没看清我们的招聘要求吗,要求至少是本科学历,你只有专科学历,我们不要,你到其他单位看看吧。这名同学很生气地质疑用人单位:你们这样的要求,是完全错误的,凭什么你们认为我们专科生就不好了呢?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很吃惊——这个学生还敢来质疑我——同时他们很强硬地回答,这是公司制订的规定,我们只是来执行。在质疑之后,这名专科生依旧不依不饶——他心里想,我不怕什么,反正你们已经不要我,我质疑你有什么不可以——他对用人单位说,你们为什么就不看看我的实际能力呢?我的能力可能远远超过很多本科生,我有英语六级证书,我有计算机等级证书,我参加过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并获两奖,很多本科生都不一定有。边说着,他把证书递过去。用人单位的招聘官,不但被这名学生的勇气折服,更被他具有的实际能力所打动,他们“破格”给了他一个机会,而后来他也真的被录用了。这就反映出,虽然学历现在还被不少用人单位视为招聘学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很多学生说,学历是块敲门砖,求完职就派不上多大用场,但是即便只是敲门砖,也证明学历很重要,没有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学历,门怎能被敲开呢?——但是真正打动用人单位的还是你的能力。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看到,不管你的学校、专业、学历如何,要成功,首先得有成功的理念。三个故事的主人翁,都积极要求上进,没有被自己的低学历所困扰。第三个专科生质疑用人单位的勇气,以及货真价实的能力,令人印象尤为深刻。只有具有强烈的成功愿望,才可能积极面对困难。 再就是要善于把握每一个机会。在事业发展过程中,人与人的不同,往往在于对机会的把握。关注来到身边的每一个机会,利用这一机会,主动积极地展示自己,不要让机会从身边轻易溜走,便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位花六年时间就成为人力资源总监的专科生,正是用足了每一次工作机会,创造性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由此获得了自己职业发展更大的空间。千万不能在机会面前患得患失,更不能抱怨别人怎么给我这样的机会——工作岗位不好、工作环境不如意等等——而应该积极思考自己怎样把握机会,甚至把不是机会的机会,转变为机会,多想积极的一面,尽可能把自己的才华与现实机会结合起来,做到自己的最好。 “高”学历VS“低”学历(4) 机会的把握与机会的创造,与正确的规划有密切关系。一个善于把握机会的人,往往也是一个善于规划自己,并切实实施规划的人。 对于低学历的同学,要知道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哪里,不要把精力纠缠在自己的学历上,要抓住自己获得的学习机会——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21%,也就是说,有79%的同龄人还没有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培养自己过硬的能力和素质。只有抓住了今天的机会,才可能为明天创造机会,否则,让今天的机会溜走,明天的机会,也就更加远离你。 读大学,后悔吗? 有不少大学生,在读完大学时,有一种后悔情绪:不管他来自哪个学校、哪个专业,以及学历高低如何,都是在毕业时发出一声叹息。 最近有一个调查,结果让人震惊——有超过30%的大学生,认为读大学很后悔。为什么会后悔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大学的问题。表现在:大扩招之后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不足;学校对教学不重视,教师对教学不投入;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理念落后。这些问题导致大学教学质量严重下滑,大学生们虽然在大学里,主观上很努力,但努力之后却仍然学不到有用的知识。二是学生的问题。表现在:学习缺乏动力,学习缺乏目标。在本章中,我们列举了名牌学校和普通学校学生的成长路径,可以看到,即便在名牌学校、热门专业、高学历学生中,依旧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是在迷茫之中,度过大学四年。这两方面原因,造成了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后悔:对于前者,后悔自己选择错了大学;对于后者,则后悔自己没有把握好大学时光,错过了自己成长的黄金岁月。 对前者的后悔,除非你离开现在的教育环境,否则大家其实面临同样的教育资源,与其抱怨,不如改变。就是改变自己对待学业的态度,要减少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后悔。 调查还显示,这30%后悔的大学生,几乎有超过80%表示,如果人生再来一次,他还会考大学。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大学毕竟是每个人人生重要的一个阶段,是一种重要的人生体验。更因为,这些同学,希望再来一次后,能弥补上自己对大学生活的后悔,希望重来一次的大学生活会精彩、会圆满——要么在大学的选择上,减少后悔,要么在对自己学业生涯的规划上,减少后悔。 于是,后悔大学生活不精彩、不如意的大学生往往会说如下两句话:第一句是“如果大学重来一次该多好”,第二句是“早知现在,当初应该……”。但是,人生是条单行道,不会给你重来的机会。大学不可能重新再来一次。当然,你可以在接下来的又一段学习过程中——比如本科之后的读研,专科之后的读本——用更积极的投入,来实现自己新的学习理念。千万不能把这种“重来”像寒号鸟一样把“明天就垒窝”挂在嘴边,而不见实际行动。 不少“早知当初……”的同学,目前就处在这样的状态中。他们在求职的时候,开始后悔:早知道用人单位这样要求我们的英语能力,我该多注重培养自己英语的口语能力、交流能力、写作能力;早知道用人单位并不特别看重学历,我该多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早知道用人单位并不看重专业背景,而在乎专业素养,我该……很多同学在说“早知当初”时,往往会犯另一个错误,就是认为现在“为时已晚”,而没有任何积极改变现状的行动。我们一直说,认识到自己处于何种状态非常关键,在迷途中的学生,越早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越好,越早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越早进行改变越好,任何时候都不会“为时已晚”。虽然,相对于其他同学,你可能会走一段弯路,可能会暂时落后,但只要积极改变,就有可能奋起直追,否则我们会一直处在后悔中,并在后悔中难以自拔。阅读本书的同学,不管你已经开始择业,还是正在学业过程之中,都希望你能够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审视自己,面对未来,规划好自己的道路。 职业发展训练三 1.在你的Internet浏览器收藏夹或个人博客中,将本校、本专业著名校友的信息网页(个人、企业)作为固定链接。 2.和五位成功校友(本专业两名以上),每人进行一次谈话,归纳出他们成功的“要点”。 3.画一条自己的大学路线图,分析自己或升或降的状态,找出具体原因。 第四章节 离目标有多远 大学生的问题与困惑 我们的问题问题1:你最想实现的梦想是什么?列举三个。(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梦想,我们希望大家从现状出发,列举三个你在大学毕业时,或者在今后的人生过程中,想实现的梦想。)问题2:你最想去的用人单位是什么?列举三个。(梦想要具体化为用人单位,可能是政府机关,也可能是企业,还可能是教育机构、科研单位,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梦想,确定自己在大学毕业时最想去的用人单位,最想拥有的就业模式、发展模式。)问题3:你对自己的评价是?你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评价现实的自己,既要立足现实,也要结合未来的要求,找到优点是为了要发扬,而分析缺点,是为了能克服和改变。)问题4 :你最讨厌自己的哪一个缺点?(我们很多同学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但是却没有办法去改变,即便很讨厌这一缺点,却一直与缺点共舞。)问题5:你最欣赏自己的哪一个优点?(自己最欣赏的优点,就可能是你与众不同,将来打动用人单位之处,也是你能把自己的能力与素质拓展到未来期望目标的“坚实保证”。)问题6:周围朋友经常如何评价你?父母和老师曾经与你谈过你的缺点么?(任何一名大学生,在对自己进行分析的时候,都有可能有盲点,那么,我们要依靠周围的老师、同学、朋友,对自己进行评价,把他们的评价综合起来进行考虑,会帮助我们对自我进行更客观的分析。)学生随机回答学生1:我自己的梦想,第一是,我自己挣钱买自己喜欢的汽车宝马745,二是用我自己赚的钱在北京SOHO现代城买一栋属于自己的楼,第三是娶到我最心爱的人。 学生2:现在大四了,马上面临就业找工作的问题,现在就业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所以,我最现实的梦想,就是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安定的工作。 学生3:我最想去的用人单位,当然是一些外资企业吧,我觉得在那里发展潜力比较大。 学生4:对于我自己来说,因为学市场营销,我觉得个人的专业能力,即销售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其实,只要我喜欢的东西,只要肯钻研,都会有不错的结果吧。 学生5:我的优点就是上进,对朋友也很真诚。缺点就是,比较懒惰,还有点轻浮。 学生6:我的优点应该就是喜欢看书吧,缺点就是太贪玩。 学生7:我大多数朋友都感觉我比较讲义气,但是他们也说我比较傻,脑筋比较直,不太会转弯,喜欢钻牛角尖。 学生的困惑困惑1:目标缺失。大学生们可以高谈自己想住豪华的别墅,开豪华的跑车,想一夜成为百万富翁,但这仅仅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尔·盖茨曾忠告过大学生,不要幻想大学一毕业就成为百万富翁——他们对于四年之后自己能进入哪一家企业,可以被哪一类用人单位聘用,这一“中短期”目标其实都欠缺考虑。 困惑2:知“错”难改。在大学生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一位同学说,他最讨厌自己的缺点是懒惰。懒惰,是当前大学生的一个大问题,大学生的懒惰,使得他们自己懒于去思考自己的缺点,懒于去改变自己的懒惰。因此,在大学里,往往是勤奋的人,才可能得到知识、能力、经验的稳步积累、提升,而一些经常去游玩,不好好学习的同学,就可能在这方面与其他同学产生非常明显的差距。同样一所大学,同样一个专业,当初起点相同的同学,会由此分出高下,这就看你怎样利用大学时间,怎样在大学里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本章解决的问题◎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寻找自己与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差距◎规划提高学业水平的路径◎规划人格完善路径 谁是你的第一个合作者(1) 选择你想从事的五个职业 任何一个自主创业的“个人企业”在走向社会的时候,都要寻找社会合作者,这个合作者要么来购买我们的产品或服务,要么为我们提供一个合适的职位,让我们在这一职位上,为其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那么,在走向社会时,我们的第一个合作者将是谁呢?换句话说,大学生在大学毕业时,想从事的第一份理想工作是什么?这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从步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应该问自己,甚至如果条件允许,应该从小就问自己这个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说到了要寻找职业的时候,才开始想哪一家用人单位会要我,而是应该在学业规划的过程中,就设想未来从事什么职业,朝什么职业方向发展。 给大家一条建议,就是在开始大学学习的时候,选择五个自己今后想从事、能从事、环境允许从事的职业。将这些职业,作为自己学业规划的目标。 为什么要想从事、能从事、环境允许从事呢?因为大家知道,我们想从事的,不一定是自己有能力从事的,自己有能力从事的不一定是环境允许从事的。这三者是互相约束的。 你想从事什么职业?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想从事的职业是不一样的。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阅历的增长,随着自己对社会认识的改变,很多同学对未来职业的设计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说,小时候可能很崇拜科学家,那时候就想,长大后要做科学家。甚至有的同学非常崇拜解放军,于是希望长大后参军成为一名伟大的战士。还有的同学,非常羡慕宇航员,希望今后能遨游天际。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到了初中,到了高中,到了大学,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实际,越来越实在,就会把那些很虚幻的梦想,逐渐现实为一个具体的可实现的职业。 选择自己想从事的职业,与个性有关。我们要问自己,我们的梦想是什么?性格是什么?一直以来,有很多专家在研究个性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有一些专家认为,一定的性格适合从事一定的职业。如果你的性格不适合从事这样的职业,就有可能影响到你职业发展的持续性。我们可以根据一些个性测试软件,来测试自己的职业发展倾向。当然,测试结果并不能就作为你选择职业的依据,它只是你选择职业发展方向的一个参考。 每个同学在成长过程中,都应该对自己的性格进行充分的了解。但是对于未来想从事的职业,也并不是仅仅依靠个性测试结果就可以决定的,即便个性测试结果充分反映了你的职业倾向性,你的职业发展选择还是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能力的限制。因此,个性测试,只能作为自己职业发展的参考,而不能把个性测试的结果看得太重,以至于推翻自己原来对自我的认识,或者不顾现实能力与现实环境,一味去实践个性测试结果。 我们可以把个性测试结果,当作周围朋友的建议,这一建议很重要,但是它必须与个人对自我的评价、自身的能力、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个性测试就如我们的朋友,当我们准备去从事某一职业,有的朋友会说,你从事这一职业非常好,而另外的朋友会说,你从事这一职业很不好。为什么呢?他们的建议可能都是正确的,认为从事这个职业好的朋友,他可能看到这一职业与你的优势相匹配的一面;而认为从事这个职业不好的朋友,他看到的是这个职业对你的未来发展不好的一面。他们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现在很多个性测试软件,由于开发的研究人员出发点不一样,设置的参数不一样,考量的指标体系不一样,因此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可能同一个人,用不同的软件进行测试,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甚至完全相反的结果。因此,不要一味相信测试,但是也不要轻视测试,把他当作一个朋友,多听一些朋友的意见,综合起来总会得到最优的方案。 谁是你的第一个合作者(2)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个性测试更有现实的“参考”意义。受当今教育环境与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已经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也不知道自己的性格特征,因此,借助一些专家的咨询,借助一些软件的测试,会对他们把握自己的个性,选择自己的未来,提供有力的参考。 你能从事什么?想从事和能从事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梦想很大,但是实际的能力可能不足以支撑我们去实现梦想,也就是说,能力将影响梦想的实现,能力越强,实现梦想的可能性越大,而能力不足,实现梦想的可能性就小。 有两个概念,值得大学生关注。一是能力半径,二是能力拓展。一个人的能力越大,他的“能力半径”就越大,这一能力半径所形成的能力圆周,其周长就越长,所触及的社会面就更宽,他的职业选择范围就越广。而能力拓展指的是,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由于学习积累不同,将具备不同的能力,也就是说,能力半径将不断增大。因此,一个人能从事什么职业,是一个动态过程。对于未来能从事什么职业,要依据现有能力,并分析自己潜在能力拓展空间,进行预测。而一旦确定未来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其对应的能力要求与自己现实能力之间的距离,就是自己在未来学习过程中必须进行拓展的。确立未来想从事的职业目标,必须以现实能力以及发展潜力为基础,否则确立的目标,有可能太高,也可能太低。太高会导致无论如何努力目标均难达到,而使自己失去自信,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太低会导致目标轻松即可达到,这不利于潜能的发挥。而为了使目标能更符合自己的能力(现有的和潜在的)状况,大学生有必要制订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这样可以在能力拓展过程中,对目标进行适时和适当的调整。 必须注意的是,大学生的能力拓展,一定要与职业发展的要求相匹配,毕竟今后你要走向市场,走向社会,如果社会不认同你的能力,你就无法找到自己的事业合作者。在上世纪90年代前,我国大学普遍存在“关门”办学的情况,丝毫不关注社会需求,这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也有一些大学生,依旧“关门”学习,不顾外面世界的变化,导致自己在走向社会时,才发现自己没有积累起任何社会所要求的能力。当然,一些学校“开门”办学、学生“开门”学习,也走到了极端面,他们只注意从简单的技能层面、实用层面去迎合社会的需求,却忽视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环境允许你从事什么?我们所处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会对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无论是大学生今天的学习,还是未来的就业,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学业方面,社会环境会影响学业圈的构建,影响你在大学里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学什么不能学什么,从而影响你能力的拓展。在就业方面,大学生的就业本来就在一定就业政策之下进行,如果就业行动不符合政策规定,那么有可能你付出了很大的劳动,最后却颗粒无收。更重要的是,社会环境,将直接影响社会组织的用人需求,包括人才质量标准以及人才需求数量,社会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多少人才,是与经济发展、政治文化环境密切关系的。 以上三方面——未来想从事的职业、能从事的职业、环境允许从事的职业——是我们确定职业方向的基本标准。用这样的标准,大学生可以列出五个自己想从事的、能从事的、环境允许从事的职业。 上图即表明了想从事、能从事、环境允许从事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到,“个性”圆圈代表“你想做什么”或者说适合做什么,“能力”圆圈代表你能做什么,再一个圆圈,是“环境”,即环境的支持与允许。“环境”圆圈,是与“能力”与“个性”相交的。能力越强,与个性的满足度就越大,与环境的交集就越大。也就是说,能力越强,目标职业范围就可能越大。另一方面,环境越宽松,也就是环境提供的支持、配合度越高,那么其与能力的交集也就越大,这也使目标职业的范围放大。因此,我们要注重发展自己的个性,注重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要分析周围的环境,给予学业发展、职业发展怎样的支持和配合,只有这样,才可以确定适合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目标。如果偏离了能力,脱离了环境,由此确定的未来职业发展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谁是你的第一个合作者(3) 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目标,对于学业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根据这些职业发展目标对人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找到自己的差距,并由此确定学习路径。大学生会清晰地知道,经过几年大学学习,如果我要进到这样一家用人单位,必须积累哪方面的能力、素质。对应于五个“想从事、能从事、环境支持和允许从事”的职业方向,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出国、升学等等,都可以是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选择,而且,这些选择还可具体化,具体到某一个大型国有企业、某一家外资企业、某一所大学、某一个研究所等等——大学生就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提升、素质拓展。 它为什么选择你? 持续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你什么素质确定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后,首先要问自己,它为什么要选择自己,也就是说,它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你就会明白,“未来自我”应该有怎样的学识、能力、经验。如下图:举例来说,如果你学的是化学专业,你希望大学毕业时,到相关的行业领域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那么,如果选择去外资企业,这一行业领域的著名公司,500强企业有杜邦、巴斯夫等。选择杜邦,你就要去分析这家企业,它的经营理念是什么?它的文化价值观念是什么?它对大学毕业生的招聘要求是什么?它对大学毕业生的专业背景有何要求?对大学生的实践经验有什么要求?等等。对应于这样的要求,你就会找到自己能力与素质发展的方向。这将减少你大学学业规划的盲目性。 有同学会说,如果经过几年的学习,我并没有进到这家公司,这不是无用功吗?从功利的角度看,也许确实如此。但是,之所以要求你选择目标去发展、去奋斗,其目的在于围绕这一目标努力的过程,就是完善自我的过程。与此同时,我们建议你选择五个职业方向,就是希望你能结合这五个不同方向的职业素养要求,来进行全面准备。因此,重要的是你在大学里积累了知识、能力与经验,而不是能否与当初的规划完全吻合进入到自己的目标单位、目标岗位。 在《天下无墙》一书中,笔者总结出世界500强企业对中国大学生不足之处的评价,反过来说,如果你恰恰在“不足”之外,没有这诸多的不足,你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不足便是:缺乏自信(遇事谨小慎微,没有独当一面的勇气,“我恐怕不行……”、“我担心……”总挂在嘴边)、缺乏沟通能力(包括写的能力、阅读的能力、听的能力、说的能力以及沟通技巧)、缺乏耐挫力(遇事不顺时心急火燎、不知所措、灰心丧气)、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喜欢单干、不顾及周围、不关心自己工作之外的其他任何事)、缺乏敬业精神(不稳定、不能与企业同舟共济)、期望值高(希望尽快获得组织更多的回报而自己却没有相应的表现)等等。 差在哪里?(1) 你的学业奋斗目标 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目的,就在于分析差距。无论你现在是大一新生,还是大二、大三,甚至是即将毕业,都要做这样的差距分析。分析现实自我与未来自我的知识差距、能力差距、经验差距,这些差距,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如下图: 分析差距有三个角度,一是知识角度,二是能力角度,三是经验角度。 知识角度的差距分析,包括两方面内容:知识结构和知识基础。知识结构和知识基础,很大程度是通过大学毕业时的一张学习成绩大表展示的——当然,用人单位也会采取笔试、面试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每个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求职时,都会向用人单位提供一份成绩大表,这一份成绩大表,既包括了大学所有必修课的成绩,又包括所有指定选修课成绩,还包括参加公共选修课的成绩,可以反映出你具有怎样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及在专业知识之外,是否对知识结构进行了拓展。那些在本专业之外,又辅修了其他专业的学生,显然就更具优势。 能力角度的差距分析,主要分析如何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以学习成绩为主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大表不但能表现出一名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还能反映出他是否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这也是一些用人单位关注学习成绩的重要原因。如果专业成绩一直位列整个班级或者专业前列,很显然,这名同学拥有的学习能力应该相对较强。二是以综合素质为主表现出的管理能力、影响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有一些大学生不理解,我去一公司应聘技术岗位,应该着重关注我的技术能力,公司为什么还考察我的管理能力呢?其实,你应该知道,任何一家用人单位选择你,都是在选择一个合作者,如果这个合作者难以在这家用人单位持续成长,不但会影响到对这家单位所做出的贡献,而且也会影响到组织自身的事业发展,因此,它要考虑你是否具有在组织持续成长的可能。你的管理能力、影响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就是你持续成长的基石。不少用人单位,还十分关注你的影响力,就是你的话、你的决策,是不是有人听,你是否能影响、感染周围的人。曾经有用人单位要求前来面试的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你能否举例,在大学里成功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或者,你是否曾经遇到一件十分棘手的事,大家议论纷纷,而你推出了一种解决方案,成功让周围的同学接受,并顺利解决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你是不是有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往往可能“影响”到你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否成为组织的领导、公司的主管。沟通能力与协作能力,在一个单位或一个团队里非常重要,如果你只知道闷头工作,而不能与周围人沟通,那么在现代社会,在很多以项目为主导来开展业务的公司之中,你就难以紧跟团队的节奏,从而影响团队的效率。 当然,不同用人单位、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核心能力要求。有的组织,比如科研机构,可能更强调你的技术水平、协作精神,而不关注你是否有管理能力;有的岗位,比如研发部门,可能更强调你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而另一些岗位,比如财务部门,则不关注你的创新精神,而强调你的纪律性、规范性、专业性。大学生有必要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关注这些目标要求的核心能力,寻找自己的现实差距,找到提升自己的空间。 经验角度的差距分析,在于为未来发展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与动手实践意识。虽然有一些用人单位太强调用人的“急功近利”,要求招聘的人才一进公司就能上手,就能派上用场,但也有一些用人单位,并不强调大学生要像有工作经历的人才那样具有动手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总体来说,相对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拥有一定工作经验、有一定动手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在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有调查表明,超过60%的大学生进入用人单位之后,需要用两年甚至两年以上的时间来适应职场对他的要求,这就是他们缺乏工作经验所致。他们不知道怎样与人打交道,怎样与人合作,怎样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怎样融入公司的文化价值观之中,做一名合格的职场人士。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和动手实践能力,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大学里从事过哪些勤工助学工作,二是在大学里参加了哪些社会实践,三是在大学里有哪些教学实践、生产实习。在这些活动中,可以一定程度地知道工作与学习的不同,职场与学校的不同,同事与同学的不同,并积累动手实践能力。 差在哪里?(2) 我所在的单位,有几个勤工助学的大学生,他们以“助管”的身份,来到办公室,帮忙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比如接听电话、值班、上网收集资料、剪辑报纸新闻、进行网络管理等。 在这几个实习生里,有一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是因为他长得与其他同学不同,也不是他的行为举止十分张扬,而是因为他很注重细节,会在完成交办的工作之余,让人感觉他完全融入这个集体,而且没有任何“别扭”的感觉。当有人来到我们办公室办事的时候,正看着报纸收集资料的他,会主动站起来,去迎接来到办公室的客人,说着请坐,然后送上一杯开水。几名实习生,只有他做这一动作,而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让来到办公室办事的每一个人,感觉受到礼遇——很多次,我到其他办公室,没有任何人来招呼,即便招呼之后,也只是叫你在沙发上等着,而不可能享受到一杯开水,冷落的感受自然漫上心头。 还有很多次,中午吃饭的时候,我正忙得不可开交,这时,这位同学会主动来到我的办公桌前,问,熊老师,你是自己吃饭,还是我把饭给你打包带回来?这样一问,体现出关心与细心。很多次,我就请他帮忙把饭带回来——去食堂吃饭,来回路程确实花不少时间,而且食堂的队伍不折腾一刻钟是买不到饭菜的。 至少在我看来,他给我带饭,显得极其的自然,就如他很自然招呼来宾并送上茶水一样。他这样的实习,就营造了一种好的人际交往、人际沟通。可以想象,如果有用人单位来学校招聘他所在专业的学生,我说不定就会主动推荐,他对环境主动的融入以及在实习中表现出的对周围人的关心和亲和力,展现了他身上的良好素质。 实习,就在于与周围的老师、带教师傅很好地合作。你谦虚好学,懂得尊敬别人,懂得融入这样的环境,你就可以从老师、师傅那儿积累起丰富的工作经验。否则,再多的实习经历,也难以积累起工作经验,也难以得到经验的提高。 在诸多的社会实践项目中,各大知名公司的暑期实习生项目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增强对现实工作环境接触和认识的机会,广泛受到在校大学生的青睐。以联合利华为例,每年暑假,公司都有相当一部分实习职位面向在校大学生开放。与普通的兼职工作不同,联合利华暑期实习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合申请的对象 暑期实习生招募的对象为在校的大二、大三和研一、研二同学,即未来可能加入联合利华的潜在人才。联合利华的暑期实习项目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公司注重如何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实习岗位,重视对实习学生的在职培训和个人发展指导,从雇主的角度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发展观。同时,作为勤工助学,公司也会更加关注那些家庭条件不是很优越,但乐观向上、脚踏实地的同学。 2.实习生的工作内容 暑期实习生的工作内容有很多方面,有些是参与到公司的业务流程之中,全面了解公司的商业运作。例如在人力资源部实习,你不仅会负责收集简历、面试安排等后勤工作,还有可能与部门经理共同参与到招募过程中去,了解公司的选才标准和行业内的人才供需情况,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还有些是参与到公司的特定项目中去,例如在供应链部实习,你可能会作为某一个项目的成员之一,与专业的工程师们一起,对实际生产步骤进行调查分析,从而优化生产流程,并近距离接触公司的员工和实际项目的每个环节,培养脚踏实地、注重执行的工作作风。 3.直接进入公司的机会 对每一位实习生的表现,联合利华都会有严格的评估。在实习期间表现优秀的同学,公司会提供直接入选管理培训生的机会。另一方面从同学的角度来看,也可以根据在实习期间对公司和整个行业的了解做出理想的职业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暑期实习生已经成为了企业校园招聘的延伸,成为了各大公司提前进行人才选拔的主要途径。学生也可以通过假期时间参加暑期实习,来拓展眼界、积累经验,为将来择业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学业水平与人格完善(1) 缩小差距的途径与行动 差距分析为大学生找到了奋斗的空间,大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格的完善,就是把现实自我发展为未来自我——几年之后,在学业水平和人格上,达到自己期望的高度。 针对分析现实自我与未来自我的知识角度、能力角度、经验角度,相应的,提高学业水平,完善人格,我们需要进行三方面规划,即知识规划、能力规划和经验规划。通过知识规划缩小知识的差距,通过能力规划缩小能力的差距,通过经验规划缩小经验的差距,并由此达到未来职业发展所要求的知识水准、能力水准和经验水准。 上图是我们设计的知识规划坐标图。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横坐标可按照本科八个学期来进行划分(专科同学可以按照六个学期来进行划分,研究生同学则可按照两年半或者三年来进行学期划分)。纵坐标即对应于每一时间段,在这一时间段里,使自己的学业水平到达某一程度——表征学业水平的,可以有专业学习成绩、专业学习排名、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学习培训班、学业培训证书、学业竞赛活动、学业竞赛结果、跨校选课、跨专业辅修等。如果每部分学习都有这样的学业规划、学业目标,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大学全过程的个人知识成长图。大学生在毕业分析自我的时候,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四年之后的自己,比四年前的自己,多学习了哪些知识,在知识角度进行了怎样的提升。如果把这张坐标图展示给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也就能看到你对自己进行的知识规划,以及你现在拥有怎样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建议每个大学生,最好在每个时间段初期作出规划,同时在每个时间段末期进行规划小结,即反馈规划执行情况。比如,大学第二学期初,自己规划将参加英语口译培训班,可由于很多其他事务,在这一学期你并没有完成这一规划,那么你在学期末,就应指出,此计划没有完成,这也就为下一步制订新的规划打下基础。 同样,大学生也可以根据这套坐标图,画出能力规划坐标图、经验规划坐标图。 能力规划坐标图的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则可以标注为与能力相关的大学活动。比如培养管理能力,可以以参加学生会工作、参加社团活动为基础,以担任学生会干部、班级干部,组织一定的社会活动为表征;培养表达能力,可以以上讲台进行课堂作业陈述、参加演讲赛、辩论、学生干部竞选为基础,以上课回答老师提问、上讲台陈述次数、参与竞赛的准备和结果为表征;培养协作能力,可以以参与集体活动、团队项目为基础,以完成科研课题、项目研究、团队训练等为表征。 经验规划坐标图的纵坐标,则可以表征为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教学实习、课题研究、项目研究。在纵坐标上,可以标出在哪一个学期里,参加以上哪一类活动,以及参加这样的活动,对经验的积累有怎样的帮助。 这三张坐标图画出来之后,就可以看到完整的成长过程,个人知识、能力、经验提高的过程。制订知识规划、能力规划、经验规划,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知识规划中其实也包含能力规划、经验规划,而能力规划也有知识规划、经验规划的内容,经验规划也离不开知识规划和能力规划。另外,由于时间与精力的限制,大学生在规划知识、能力与经验发展时,要考虑时间的合理分配以及精力的合理投入,否则,会导致顾此失彼、不堪重负的结果。 除了学业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也非常重要,如果只关注自己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心理的健全和人格的完善,也难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完善人格有以下途径: 一是自我训练。这就是对自我进行积极的人生规划,懂得正确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发展目标,坚定地执行既定的计划,并动态反馈行动的效果。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控制、自主调整,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人格表现。没有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能力,大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就无从谈起。 学业水平与人格完善(2) 二是生存训练。现在在大学里,有多种生存训练的方式。比如,有大学生野外生存训练,就是把大学生投放到恶劣的大自然环境中,去考验他们是否能自如地面对各种险境。这种生存训练,不但要求过硬的身体素质,还要求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并懂得团队成员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还比如,有一些大学,会组织大学生到一座举目无亲的城市,去锻炼生存技能,他们身上只带几十元钱,却要在这个城市生活一周,他必须在很短的时间中,去找一份工作赚钱维持自己的生计,养活自己。也许在未来,我们永远不会面对这种生存考验,但是也难说今天培养的生存本领,会帮助我们在未来渡过难关。其实,这种生存训练,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让你能挑战自己的极限,学会在危机中化险为夷,学会坦然面对恶劣的人生处境。 三是心理训练。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由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紧张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大学推出了一系列的心理辅导训练。包括具有普及意义的心理知识课程、心理健康讲座,专业性的团队心理训练、面试心理训练,以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通过心理知识普及、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保障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从关注自我心理出发,大学生应懂得心理知识,积极参与一些心理训练,以进行主动的心理调适,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是人格训练。大学里面现在也有很多方式进行人格训练。比如说一种封闭式的训练方式,叫做魔鬼夏令营,每个人在这里面突破自我,突破自我的极限,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 这种人格完善对同学们是非常有帮助的。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对自我进行人生规划,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学校里面所提供的各种机会、各种途径,对自我进行不断的完善,对自我的能力和素质进行不断的提高。 蚂蚁的启示五——蚂蚁的勤奋 号称世界第一懒的树獭——长期吊在树上,可以一个月不吃不喝,懒到即便后面有敌人追它,它也能够不紧不慢,从从容容。 这天树獭与一只不停搬运东西的蚂蚁对话:“蚂蚁啊,你已经搬了很多趟东西了,你不累啊?”蚂蚁说:“天还没黑呢,我还可以多搬一趟。”蚂蚁,就是这样一种动物,清晨离开自己的洞口之后,就一直不知疲倦地劳作。 树獭又问:“你这样辛苦干什么呢?一会儿把土衔进洞里,一会儿又把土衔出来。”蚂蚁是天气预报的专家,它会关注天气的变化,保护自己的蚁巢和食品。蚁巢非常小,天气一潮湿,就可能因土湿而倒塌,蚂蚁得赶紧把泥衔出来,而天气很干燥的时候,土的黏合度低,也可能导致蚁巢倒塌,这时候它又会把土衔进去。这就是它为什么会不断地把土衔进去,又衔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蚂蚁回答说:“你可以挂在树上一个月不吃不喝,我们可不行,不劳动就会被饿死被淹死。” 蚂蚁的勤奋,对蚂蚁家族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此弱小的蚂蚁,时刻面临生存危机,但这样一个弱势族群,却在自然界中生息繁衍。不少动物专家预测,蚂蚁是绝对不会灭绝的,因为它们非常勤奋。勤奋使得弱小的蚂蚁在自然界中永远有它的一席之地。 勤能补拙,对于大学生来说,所有的不足,只要用心去克服、去完善,终将有所回报。在大学学习过程之中,我们找到自己的差距之后,就要面临一个弥补自己的差距、缩小自己的差距,向自己的目标靠拢的过程,靠什么?就要靠勤奋,只有勤奋地付出,才能提高我们的能力,增长我们的知识,丰富我们的经验。前述的实习生,实际上在工作中,只是多了一份关心,多了一份关注,多了一份勤奋。就是在别人觉得起身为来访者端一杯水很麻烦,不是自己的工作职责,不愿去做这种“服务员”的事的时候,他主动去做了,也因此赢得向周围的人展示自己良好的沟通能力、良好的工作态度的机会。 职业发展训练四 1.做一次面向100人以上的主题演讲。(课堂回答问题除外) 2.参加一次学生会、社团竞选。(结果并不重要) 3.干一件可以上校报、学生报头版的事。(要让父母觉得脸上有光而非负面的报道) 4.在一次“重要事件”中起到主导作用。(当然不是捣蛋鬼角色) 5.在舞台上表演一个节目。(再难看也无所谓) 6.进行一次生存训练。(如果发展到找到洗碗工工作也很乐意最好) 7.交一个教授朋友。(教授不都像想象中那样“忙”与“冷”) 8.写一篇不图发表的大学生活真实感想。(说出你想说的一切心里话) 后记 有朋友告诉我,今天最有效、最受学生欢迎的职业发展指导,最到位的大学生求职心理咨询,就是帮他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所谓的职业发展理念和知识,在他们看来,是空谈,是无用的,至少,与找到一份现实工作相比,不是那么紧迫的事。很多同学一直诉说着自己缺乏职业发展概念,一直希望大学能给予职业发展指导,但是,当职业指导课就在身边开设,职业发展知识就在身边流淌,他们却视而不见。 很显然,这是一种因果倒置的逻辑,也是长期以来学生所接受教育的“结果”——习惯于被别人安排,习惯于被别人规划,并由此失去自我选择、自我规划的愿望和冲动——而这种结果,显然也正影响着同学们正在接受的教育和将来要接受的教育。 本书期望能稍稍改变这种“结果”,要让大学生树立经营自己的理念,前提是,大学生要有改变自己的愿望,要有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潜在渴望。相信在某个书摊、书店拾起这本书的你,正有这样的愿望和内心渴求。我们更期望,本没有多少强烈改变愿望的你,能在偶然之间看到本书,从而对自己的未来人生进行新的思考。 让一个人树立新的人生发展理念,那是很困难的事。但往往一件很困难的事,也是更有意义、更能激发大家挑战困难激情的事。与我一起做这件事的,有北京全脑教育科学研究院,在他们的网站上,我们——我与研究院的桂瀛、于禄涛及其他人员——还会与大学生互动,在线回答职业发展中存在的困惑;有万语文化和我一起策划、出版过《大学有问题》、《体制迷墙》、《天下无墙》的朋友——金浩、徐维东、郑燕、姚荣——他们说,我们要给困境中的大学生以建议与引导,让他们在教育体制的困境中,看到自我发展的希望;还有来自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士——联合利华的戴青、马斐葭、高斌——给本书写作提出诸多建议。在此,向他们一并表示感谢。本书的诸多表达,由于水平所限,还有欠缺与不足,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