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话说中国智谋-6

作者: 字数:14087 更新:2023-10-09 19:32:07

大家这才理解和信服,于是便退军九十里地。  子玉见晋军退避,认为晋军不敢和他对阵,于是便大举进攻,逼晋军交战。由于晋军退避时就早有准备,又通过有理有节激励了士气,而楚军骄傲轻敌,仓促冒进,结果在城濮决战时,楚军被晋军拦腰横击,大败而逃。子玉也没有脸面再回楚国去,到连谷时便自杀了。  【新说】  与先发制人抢先一步相反,后发制人是先让一步。  抢先一步固然厉害,但如果不能置人于死地,必然暴露自己,这就给先让一步的人造成机会,变后发制于人为后发制人了。  还是以班超斩匈奴使者或项羽杀会稽太守的事例来说,如果在那风高月黑夜里班超不能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干掉匈奴使者,或者,项羽不能一剑结果了那会稽太守,只要留有一点喘息的机会,那么,无论是班超也好,项羽乃至项梁也好,都绝对是死无葬身之地的了。  如此一说,似乎还应给先发制人补充上一条,就是必须做到心狠手辣。  所谓“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不然的话,天下就是后发制人的了。  后发制人的事例极多,晋文公退避三舍固然是后发制人,但其中还有先礼后兵的因素,不是纯粹从计谋角度考虑。纯粹从计谋的角度来说,以逸待劳、减灶诱敌、欲擒故纵、开门揖盗、假痴不癫都是后发制人。所以,后发制人其实是一种战略思想,具体的实现,亦即到底如何“后发”,如何去“制人”,往往还得与其它谋略手段结合在一起来运用。  关于后发制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举了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有名的战例,但最精采的还是下面这一段:  “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辟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  《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这是对后发制人生动而传神的描写。  问题是,一会儿先发制人,一会儿后发制人,到底是先发制人好呢还是后发制人好呢?  这就和武学上说的“一寸短一分险,一寸长一分强”一样的道理了,武器的长短本身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发挥它的优势,针对具体情况用得恰到好处。决定先发制人还是后发制人也是这样,一般说,先发制人用于突然袭击,后发制人用于正面交锋。不过也不绝对是这样,两人面对面决斗,先开枪的一枪把对方打死,不就让他没有后发制人的机会了吗?  说到底,还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的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谋略,才能做到稳操胜算,制人而不制于人。  【典源】  后发制人:语由《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转义而来,反其意而用之。  退三舍晋军获胜:事见《左传·值公二十三年、二十八年》。坐山观虎,韩魏相争秦得利【原典】  秦惠王时,韩国和魏国交战不止。惠王想出面调解,但又不知是否妥当,大臣们也各持己见,莫衷一是。这时,恰好陈轸从楚国来到秦国。惠王于是问陈轸有什么高见。  陈轸问惠王可听说过卞庄子刺虎的故事。有一次,卞庄子看见两只老虎正在争食一头牛,便想拔剑刺虎。馆竖子制止他说:“且慢!现在两虎相争,必然会厮咬起来,到时候小虎被咬死,大虎也一定会受伤。你那时再去刺杀那只受伤的老虎,不就可以一举两得了吗?”  卞庄子听从了劝告,结果是以逸待劳,一举而杀死了两只老虎。  陈轸讲完这个故事后说:“现在韩、魏两国相争,虽然暂时不分胜负,但总有一天会弱国失败,强国也受损。那时候,大王再出兵攻打受损的国家,必然会一举两得,就像卞庄子刺虎一样。”  惠王听后连声叫好,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结果果然不出陈轸所料,韩国失败,魏国受损、秦国出兵伐魏、大获全胜。  【新说】  “坐山观虎斗”的要点是使其两败俱伤后抓准时机出击。这实际也是以逸待劳。  说到底,是一个时机问题。  时机抓得不准,劳神费力,大动干戈而未必就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时机抓得准,轻而易举,四两拨千斤而事半功倍。  如何抓准时机呢?  那得有赖于对事物发展现律的认识和把握。  馆竖子是基于对老虎本性的认识,陈轸是基于对战争规律的把握。  “坐山观虎斗”之计在政治、军事中的应用可以说是例不胜举,在当今市场经济的角逐中,在现代日益复杂的人际纠葛和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老谱将不断被袭用”,它是不是也会不断地为人所用呢,警惕啊,当你正在拼全力一搏时,说不定就有人坐在那高高的山上观看着哩!  【典源】  坐山观虎:通常说“坐山观虎斗”。语出《史记·陈轸传》:“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韩魏相争秦得利,事见《史记·陈轸传》。坐收渔利,赵惠王纳谏止戈【原典】  战国后期,有七个大国互相之间兵戎相见,为的是争夺霸权,一时间厮杀得昏天黑地。七国之中,最强的要数秦国,它雄心勃勃地想吞并其他六国,从而一统天下。  赵国和燕国并不算强,彼此间却经常打仗,连年的战争使两国百姓叫苦不迭,民生凋敝。有一年,赵惠王又准备向燕国发动进攻。苏秦的弟弟苏代知道这个消息后,决心阻止这场残杀,他主动去拜见赵惠王,向赵惠王陈述互相残杀的害处。  苏代没有引经据典地讲大道理,而是以一个寓言故事开始了谈话。他讲了以下这个故事:  从前一个出太阳的大晴天,一只河蚌出了水,张开两片硬壳躺在河滩上晒太阳。这时,有只鹬在天空中看见了,以为这下可以美餐一顿,便猛地向下俯冲,把长长的嘴伸到蚌壳中去啄肉,不料河蚌迅速将两片硬壳合上,死死地夹住鹬嘴不放。  鹬使出浑身的力气想拔出嘴来,但却拔不出来,于是狠狠地威胁说:“你不松开壳子,有你好看的。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块河滩上!”  河蚌不堪示弱,反唇相讥地说:“我就像这样死死夹住你的嘴不放,你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吃不到东西,我看也要饿死在这片河滩上!”  鹬和蚌就这样在河滩上相持着,互不相让,双方都搞得精疲力竭。这时有个渔夫路过河滩,看见这只肥硕的蚌和一只漂亮的鹬死死咬扯在一起,都动弹不得,心里一阵高兴。他顺手把这两个争得不可开交的对手抓住,一点力气都没费。  故事说完了,苏代才言归正传,对赵惠王说:“赵国和燕国是实力差不多的国家,已经打了多年的仗了。赵国这次再去攻打燕国,结果肯定是双方长期相持不下。在这种情况下,强大的秦国就会像那个渔夫一样,轻而易举地从中得利。希望大王三思而行。”  赵惠王觉得苏代的故事和话很有启发意义,决定不再自相残杀,停止了攻打燕国的准备。  【新说】  不战而胜,是军事家孙子认为的打仗的最高境界,这实际上就是说的不付出一点代价,轻轻松松地坐收渔人之利,这样的好事,谁都不愿放过。  有句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意思与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相近,谁都乐意做黄雀、渔翁一样的第三者,隔得远远地坐山观虎斗,以看戏一般的鉴赏眼光来欣赏第一者和第二者你死我活的争斗,等戏演得差不多了,便顺手牵羊似地将厮杀双方收入囊中,然后高唱凯歌得胜回营。  所谓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实际是说内部纷争倾轧,为他人坐收渔利提供了条件和前提。反过来说,在对手内部制造内江,挑起矛盾,把水搅浑,便为坐收渔利创造了条件和前提。  因此,坐收渔利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静观其变,坐看对手因内乱而自相残杀,杀得两败俱伤时将其掳获。一种是主动出击,潜入对手内部去挑动自相残杀,或者制造矛盾,各个击破,然后得利。  渔翁之利是诱人的:不付出或少付出而获得大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典源】  坐收渔利:语出《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赵惠王纳谏止戈:事见《战国策·燕策二》。隔岸观火,曹操遥斩二袁头【原典】  曹操败袁绍,斩袁谭,破乌桓后,袁绍的儿子袁熙、袁尚领着剩下的数千名骑兵投奔辽东去了。  夏侯■等人劝曹操说:“辽东太守公孙康仗恃自己处于边远地区,一向不服从曹公您。现在袁熙、袁尚兄弟又投奔他而去,必定成为后患。不如现在就乘势征伐,一举平定辽东。”  曹操笑着说:“不需要烦劳诸位征战了,数日之后,公孙康自己会把二袁的脑袋送来的。”  众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不肯相信。  再说袁熙、袁尚兄弟二人领着数千名骑兵投奔辽东。公孙康得到消息后,连忙召集部下商议是否接纳。公孙恭说:“以前袁绍在的时候,经常想吞并辽东。现在袁熙、袁尚兵败将亡,走投无路才来投奔我们。这就好比■鸠投鹊巢,一旦等他们休养生息,羽毛丰满后,就会取我们而代之。所以,不如现在就骗他们入城,砍下他们二人的头去送给曹操,这样,曹操就会和我们友好相处。”公孙康说:“我们过去不大服从曹操,就怕他这次率兵前来攻打我们。如果这样,还不如接纳二袁来协助我们抗曹。”公孙恭说:“那我们可以派人探听,如果曹操的军队不来攻打,我们就斩二袁的头送给曹操。”  公孙康觉得有道理,便依计而行,派遣探子去打听消息。  袁熙、袁尚到辽东后私下商议说:“辽东拥有数万兵马,完全可以与曹军抗衡。我们现在暂且投奔,过一段时间后杀掉公孙康,夺了他的权,然后再养精蓄锐抵抗中原,收复河北。”二人商议已定便去求见公孙康,公孙康只派人安排他们住在宾馆里,自己却装病不予接见。  几天后,探子回来报告说:“曹操屯兵易州,并无攻打辽东的意思。”  公孙康大喜,先埋伏下刀斧手在大堂左右,然后才派人请二袁相见。二袁进来后,公孙康请坐。二袁一看,天气严寒,坐榻上居然未铺褥垫,于是便对公孙康说:“希望太守能赏给褥垫。”公孙康怒目圆睁说:“你二人的脑袋都要搬家了,还要什么褥垫呢?”二袁大惊失色,公孙康大喝一声:“左右为什么还不下手?”说时迟,那时快,刀斧手一拥而出斩了二袁的头。公孙康叫人用木匣子装好给曹操送去。  曹操还在易州按兵不动。夏侯■、张辽又劝曹操说:“既然不攻打辽东,就回许都算了吧。”曹操说:“等二袁的脑袋来了,便立即回许都。”  众人都暗自好笑,在下面悄悄议论。忽听一声报告:“辽东公孙康派人送来二袁脑袋!”众人惊诧不已,纷纷向曹操请教奥妙所在。  曹操说:“公孙康素来畏惧袁尚等,但如果我逼急了,他们就会合力来对付,使我们短期内不能取胜;相反,我放松一点,他们就会自相残杀。根据形势推测,必然会如此。”  众人听后无不叹服。  【新说】  隔岸观火,离得不远不近的以静观动,其实,也就是坐观成败,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  有所不同的是,后面几种“坐观”往往都是悄悄地进行,神不知鬼不觉。  而隔岸观火却是明目张胆地在那里“观”,让你知道我正在看着你呢,看你如何动作。  这样一来,距离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了。  距离近了,没有岸相隔,那就会逼得太紧,像曹孟德所说的那样,“火”  就燃烧不起来。你观什么呢?  距离太远,“观”不清楚,缺乏威慑作用,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当然,更基本的前提是要有燃火的条件,假若袁氏兄弟与公孙康原本友好,原本有和平共处的外交关系而没有矛盾,没有利害冲突的话,那曹孟德眼前就只能是一团漆黑,无火可观了。  说得哲学一点,这是一种以静制动。利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转化的规律来激化矛盾,为自己服务。  【典源】  隔岸观火:“三十六计”第九计:“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  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以顺动。”语见唐·乾康《投谒齐已》:“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又见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五·呵旁观者文》:  “旁观者,如立于东岸,观西岸之火灾,而望其红光以为乐。”  曹操遥斩二袁头:事见《三国志·武帝纪》、《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运筹帷幄,张良神算决胜负【原典】  张良是汉初的大臣,在汉高祖刘邦手下任谋士。他的五代祖先都是韩国的相国,后来秦国消灭了韩国,年轻的张良拿出全部家产,寻求刺杀秦始皇的勇士,为韩国报仇。  张良终于寻找到一个大力士,造了一百二十多斤的铁锤。秦始皇到东方巡游时,张良和大力士用铁锤袭击秦始皇,但铁锤打在了副车上,谋刺失败。  逃亡途中,张良与奇人黄石公相遇,得到《太公兵法》。秦末农民起义时,张良率众投奔刘邦.成了刘邦的重要谋士。  张良既有政治远见,又身怀高超谋略,常在决策方向起重要作用。在同秦军和项羽的作战中,他提出了不立六国后代,争取项羽的大将英布,重用韩信等策略,还主张追击项羽,彻底消灭楚军。这些建议被刘邦采纳,都取得了成功。  刘邦当上了皇帝,一次设宴招待文武官员,他说:“大家不要瞒我,要说实话。我何以取得天下,项羽又何以失去天下?”  有两位将领回答说:“项羽待人轻慢,爱侮辱人,陛下仁给大家,与大家同享利益。项羽却嫉贤妒能,打了胜仗得不到奖励,夺取了土地不给别人好处。这正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却摇头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说在军帐之中出谋划策,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畅通,我比不上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俊杰,我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  项羽虽然有个谋士范增,但却不信任他。这就是他被我打败的原因。”  司马迁说,刘邦多次遭遇困厄,而张良常在这种危难之际建功效力。我原以为此人定是高大威武之貌,待看到他的画像,那模样却像个漂亮的女子。  所以不能用相貌来评判人。  【新说】  的确,以貌取人,往往失之偏颇。常有许多旷世奇才,其貌不扬,却内藏大智大慧,大勇大谋。惨烈的沙场角逐,铿锵的金戈铁马,竟逃不出一女子般相貌的张良的神算,可见他堪称旷世奇才。  运筹帷幄,即在军帐之中谋划军机。不出营门,怎么能够知道战场上的情况,怎么能够对敌我双方的态势、运动、动机了若指掌,从而作出取胜的决策?其实,除了大智大意外,要运筹于帷幄之中,还得靠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来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从而找出解决办法。  正如下围棋,每走一步,心里部盘算着往后的几步、十几步乃至全局。  现代的电子计算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信息处理和存储的机器。没有信息的来源,再先进的计算机都不过是一堆废物。  因此,信息是运筹帷幄的第一要素。有了事先存储在心中的信息,并随时有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的补充,才可能做到知己知彼,然后凭借智慧作出取胜的决策。  由此来看,张良之所以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最重要的是善于掌握信息,重视收集信息的工作,从而为决策提供了基础。不能设想闭目塞听而能提出什么高明的谋略。  【典源】  运筹帷幄:语出《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张良神算决胜负:事见《史记·高祖本纪》。因敌制胜,吴起坦言魏武侯【原典】  魏武侯对吴起说:“如今秦国在西面威胁着我们,楚国在南面像衣带一样横阻着我们,赵国在北面扼制着我们,齐国在东面紧逼着我们,燕国在后面可以横断我们,韩国在前面据守着我们,六国的军队在各个方面团团把握和防范着我们。我为此十分忧虑,您能给我出个解决难题的好方法吗?”  吴起回答说:“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办法,以早有戒备这件事最为重要。  您现在就已经有了危机感,思想上戒备起来了,以这样看,灾祸已远离魏国了。  “请允许我在此分析一下周围六国各方面的情况:  “齐国人性情刚烈,国家富裕,君臣骄横奢侈,轻视民众,政令松驰,军心不齐,后阵兵弱。如果用兵分三路的方法,以左右夹击,另一路追击,就可以攻破了。  “秦国人性格倔强,国家地形险隘,政令严酷,不尚谦让,战斗力强,虽然分散却能各自为战。所以必须先用小利引诱,然后乘混乱之机袭击散兵,并设伏兵,待机歼灭。  “楚国人性格柔弱,政令紊乱多变,民众疲困,军队难以持久战斗。所以攻击他们应是袭击和骚扰他们的驻地,先动摇和挫伤他们的士气军心,然后以机动灵活的战斗部队实行突然性攻击,这样就可击垮他们了。  “燕国民众朴实谨慎,少诈谋。军队善防守而不善机动出击。打击这种军队的办法是和他们接触而逼迫他们,或是凌辱后迅速远离,奔袭他的后才,然后进行周旋。考虑好自己军队的调配,避免打遭遇战,就可以打败他们并俘虏将领。  “三晋人民性情温和,政令稳定。民众疲于战乱,兵士缺乏拼斗的意志。  所以说赵韩二国缺乏实战的价值。摆开阵势进行压制再迅速追击,可以制胜。”  【新说】  初听魏武侯描述魏国的边界形势,似乎觉得魏有了“四面楚歌”的威胁,不禁也为魏国捏一把汗。然而,待听了吴起的一番分析之后,顿时又觉魏国之围并不难解,只要把握住了敌人的特性、优点或缺点,便可以避开他们的优点,针对着他们的缺点,以具体不同的策略来逐一攻破。这就是所谓的“因敌制胜”。  看起来,这个道理似乎颇为简单,其实这是个重要的又往往被人忽略的谋略。说起谋略来,人们总是会头头是道地讲起空城计、美人计、苦肉计什么的,而遇到战事时也总想拿些计谋来对号入座,以便得神力而制胜。有时由于事物的繁杂性,难以找到适当的计谋,就使人有不知从何下手之难。  其实,古人的每一个谋略都是根据具体不同的情况而制定的,由于情况的多变而使得谋略变化万端。  就如孙子曾说:“人们都知道我取胜的一般战法,但不知道我是如何取胜的。所以,每次战争取胜的方法都不同,战术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用兵的规律就像水一样,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那么用兵的规律就要避开敌人的坚实精锐之处而攻击他空虚疲弱的地方,水总因地势的高下而制约它的流向,用兵则要依据敌情来决定取胜的方针。所以,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情状一样,能依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了。”  【典源】  因敌制胜:语出《孙子·虚实》:“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装胜。”  吴起坦言魏武侯:事见《吴子·料敌》。因势利导,孙膑诱歼庞涓兵【原典】  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膑,曾经和庞涓一同学习兵法。庞涓后来到魏国,在魏惠王手下任将军。他深知自己的才能在孙膑之下,十分妒忌孙膑,便悄悄把孙膑骗来,以捏造的罪名砍掉了他的双脚,还在他脸上刺上字,以为孙膑从此会藏起来不见人。  有一次,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国,孙膑知道后想法会见了使者。使者通过谈话发现孙膑是个军事天才,悄悄地用车把他接到了齐国。齐威王和大将田忌都很赏识孙膑的才能,把他当作老师对待。  后来,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援。齐威王让孙膑随同田忌带兵去为韩国解围,直奔魏国都城大梁而去。庞涓知道魏国后院起火,赶紧从韩国撤兵,返回都城大梁。  孙膑见此对田忌说:“魏军一惯勇猛凶悍,看不起齐军,认为齐军胆小怯懦。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军,应该顺着这种趋势加以引导。兵法上说:‘用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可能损失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专利,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你可以命令军队进入魏国之后,头一天砌十万个灶,第二天砌五万个灶,第三天砌三万个灶,”  田忌听后点头称是,依计照办。不出所料,庞涓追踪齐军时发现齐军的炉灶在一天天减少,得意地说:“我早知道齐军胆小怯懦,到我国才三天,就有一半以上的人开小差!”  庞涓自此只带一些轻装骑兵追击齐军。孙膑算好了庞涓的行程,在马陵设兵伏击。这里道路狭窄,地势险要,是伏击的好地方。孙膑叫士兵们削去一些树木上的皮,在露出的白木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并让一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在路旁,约定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  这天晚上,庞涓带着骑兵赶到马陵,看见一些树上露出白木,似乎写着字。他走到树前,叫人点火照明,看树上写的什么。火光刚亮,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乱作一团。庞涓知道这次插翅难逃,拔剑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将魏军彻底击溃,抓住了魏国太子申带回国。  【新说】  因势利导如同顺水推舟,借着对手造成的局面或提供的条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好比体育竞技中的撑竿跳高,对手造成的局面或提供的条件如运动员手中的竿子,撑竿一跳,顺势跳过横竿。很有趣的是,在这种策略中,对手成了我方成功的垫脚石,或者说为我方的成功助了一臂之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功劳有我的一半,也有对手的一半。一旦对手事后醒悟过来,准会气得暴跳如雷,捶胸顿足。  抓住机遇,利用表面上看来似乎对自己不利的条件,主动而巧妙地将它转化为自己的优势,显得特别重要,孙膑抓住的是庞涓自恃的敌弱我强的骄兵心理,及时加以利用,然后反客为主,笑在了最后。  有时可以制造假象来迷惑对手,你说我怯懦,我就怯懦给你看;你说我是孙子,我就真装孙子,甘拜下风。等到对手正自鸣得意之时,使个绊子将其绊倒,或者反手将其打翻在地。“兵不厌诈”,这是随时可以灵活运用的策略。  谁笑在最后,谁就笑得最好。在激烈的角逐场上,虚荣是一大祸害。聪明人只看重最后的结果。  【典源】  因势利导:语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谓田忌日:‘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孙膑诱歼庞涓兵: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远交近攻,范睦助秦统天下【原典】  范睢原本是魏国人,家境贫寒。由于没有钱财去接近魏王,只得先去待奉魏国中大夫须贾。后来遭须贾诬陷,被相国魏齐打得死去活来丢在厕所里。  幸亏魏人郑安平救了他,改名换姓为张禄。不久,秦国使者王稽出使魏国,郑安平让他见了范睢,王稽与范睢谈话后,觉得他的确很有才能,便设法把他带回了秦国。  范睢到秦国时是秦昭王三十六年,当时,秦国在南方打败了楚国,东边攻破了齐国,又屡次围困韩、赵、魏三国,形势大好。因此,秦昭王讨厌那些说客辩士,这使得范睢到秦国后一年多时间还没有得到秦昭王的接见。  后来,秦相国穰侯想越过韩国和魏国去征伐齐国的纲寿,借此扩充他在陶的封地。范睢知道后,就写了一封长长的书信托人呈交给秦昭王,秦昭王读信后终于同意接见他了。  范睢见到秦昭王后,谈古论今,话说天下大势,分析秦国现实,深得秦昭王信服,两人谈得十分投机。话到关键处,范睢说:  “现在穰侯想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齐国的纲寿,这是极不明智的。”  昭王正为此事举棋不定,听范睢一说,连忙问范睢的理由。  范睢陈述说:  “如果秦国出兵太少,根本就打不了齐国,如果出兵过多,又害怕国内空虚。何况,现在韩、魏两国对秦国本来就不够亲善友好,你还要越过他们的国土去攻打齐国,这妥当吗?从前齐■王曾南征讨伐楚国,破楚军,杀楚将,又占领了方圆千里的土地,可最终却没有得到这些土地的一尺一寸。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齐国不想得到这些土地吗?当然不是。那是因为形势所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因为各国诸侯见齐国远征楚国,疲惫困乏,就乘机联合起来进攻齐国,使齐国顾此失彼,大伤元气。齐国失败的原因,正是由于它讨伐楚国而使韩国和魏国得到了好处。这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把兵器借给强盗,把粮食送给小偷,岂不是荒谬之极的行为吗?”  昭王觉得范睢说得完全正确,便进一步问范睢该怎么办。  范睢说:  “以在下的看法,大王不如远交近攻,即交好远方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样,占领一寸土地就得到一寸土地,占领一尺土地就得到一尺土地。  而不会像穰侯想做的那样,舍近求远,得不偿失。”  昭王听后茅塞顿开。接着,范睢又为他描绘了控制韩魏以威慑楚赵,制约楚赵以威慑齐国的蓝图。昭王于是拜范睢为客卿,发兵攻打魏国和韩国。  秦昭王四十一年,又拜范睢为相,封应地,号为应侯。  以后多年,秦国一直采用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从秦昭王到秦始皇,终于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而统一天下。  【新说】  作为军事和外交上的策略,远交近攻的作用在于分化或防止敌人联盟,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所以,远交并不是永久和好,而是权宜之计,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取的手段。简单说,远交是为了近攻。近攻的目的一旦达到,原来远交的对象就会变成新的近攻目标。如此循环注复,各个击破,步步兼并,天下也就统一于我了。  远交近攻是囿于地理空间的限制而生发出的军事和外交策略,因此,随着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尤其是核武器的使用,远交近攻的思想虽然仍可借鉴,但却不可能成为左右战争的决定性因素了。相反,意识形态的标准,即政治的标准,往往压倒远和近的标准而成为交或攻的决定性因素。  倒是在生活中待人处事,远交近攻的思想仍可以有广泛的运用,凡事总有轻重绥急,囿于条件暂时不能做到的,实行“远交”,先放它在一边,而集中力量“近攻”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一步步接近“远交”的目标,变远交为近攻。如此循环往复,逐步获得成功。  说起来,知识的积累,学业的进修,不正是这样一个远交近攻的过程吗?  【典源】  远交近攻:“三十六计”第二十三计:“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语出《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另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范睢助秦统天下,事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假途伐虢,唇亡齿寒虞国灭【原典】  春秋时,晋国想吞并南边的虢国。但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还隔着一个虞国,所以,一直未能得手。  晋献公当政的时候,大夫荀息向他献计,请求用晋国最好的马和宝玉送给虞国的国君,以便向他借路去讨伐虢国。献公有些舍不得。荀息劝说道:  “只要向虞国借到路,这些宝物放在他那里不就像放在我们国外的库房里一样?将来还不是大王您的。”  献公同意了。于是,荀息带了宝物去虞国借路。  见到虞公后,荀息先向虞公提到过去晋国帮助虞国打冀国的事,然后才提出借路伐虢。虞公接了贵重的礼物,满心欢喜,不仅一口答应了荀息的要求,而且还主动提出自己先起兵作先锋讨伐虢国。大臣宫之奇劝虞公谨慎从事,虞公根本不听。  这年夏天,晋国的里克、荀息率军与虞军会师攻打虢国,灭了下阳。  过了三年,晋国再次向虞国借路去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虞公说:  “虢国和虞国唇齿相依,虢国一旦灭亡,虞国也必定跟着灭亡。晋国的野心不能助长,借路一次已经是过分了,怎么还能够借第二次呢?俗话说,唇亡齿寒,嘴唇掉了牙齿也难保。这不正好是说的我们虞国和虢国吗?”  虞公说:  “晋国是我们的同宗,难道还会害我们吗?”  宫之奇说:“其实,虢国、虞国和晋国都是同一祖先分化出来的,要论起来,虢国与晋国比我们和晋国的关系还亲一点,晋国连虢国都要消灭,还会放过我们吗?”  尽管宫之奇说得有理,虞公还是不相信晋国会害自己,答应了晋国的要求,宫之奇只好带着自己的家族离开了虞国,临走时,他悲伤地说:  “虞国的灭亡等不到年终,晋国这次出兵,可以一举两得,不用再发兵了。”  果然,十二月里晋国一举消灭了虢国,军队回来的时候驻扎在虞国休整,然后发起突然袭击,轻而易举地拿下了虞国,活捉了虞公回国。后来晋献公把女儿嫁到秦国去,就把虞公作为陪嫁一并送去了。  【新说】  从国王到陪嫁,虞公的心里作何感想呢?那带领全族人出走的宫之奇知道这个消息后又有什么反应呢?  这些都留给历史学家们去研究追踪吧。  就智谋而言,我们关心的是借路的一方面。  假途代虢,不就是借一条路吗?  然而,事情远远不是如此简单。  “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若要从此过,留下买路钱!”  莫说是借一个国家过兵,就是要过一个山头,也得要留下买路钱,所以唐僧师徒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这样说的意思是,若不靠智谋,要借路本身就谈何容易。因此荀息要献计用献公舍不得的宝物去贿赂虞公,又正好遇到虞公是个利令智昏的小人,才有借路的成功。  更为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假途伐虢?借路的奥妙在哪里?亦即,为什么不先伐虞再顺次伐虢呢?  合理的解释是,如果先伐虞,虞可能会向虢求援,两国联合起来,则一国也伐不了。所以,假途的目的是先行安抚一国,利用它侥幸图存的心理,使它信赖我方,孤立第三者,然后再各个击破。  这就是假途伐虢的奥妙所在。  那么,这岂不是近交远攻而不是范睢那著名的“远交近攻”策略了吗?  由此看来,计谋的运用贵在各宜其所,千万不可教条死板。  话说回来,不管你是否“假”什么,“伐”什么,也不管你是近交远攻还是远交近攻,有一点是不会错的,那就是你千万不要被他人所“假”,反过来又把你送去做了陪嫁。  唇亡齿寒的教训是何等的深刻啊!  【典源】  假途伐虢:“三十之计”第二十四计:“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语出《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唇亡齿寒虞国灭:事见《左传·僖公二年、五年》。有备无患,赵襄子坚守晋阳【原典】  春秋末期,智伯瑶联合韩、魏两国军队攻打赵国。  赵襄子和张孟谈商量防御的方法,张孟谈说:  “董安于是先王赵简子的才臣,过去治理晋阳时,一直因善政被人赞美,其遗风仍留传至今。依我看,还是到晋阳去坚守为好。”  于是赵襄子便转移到晋阳,到了晋阳城才发现,不但城墙不高,仓库没有存粮,府库没有金钱,兵器库没有武器,就连四周的村落,也没有任何防御设施,他不由得大为惊恐,赶紧把张孟谈找来商量。  “在一无所有的状态下,叫我如何来防御敌人呢?”他问道。  张孟谈回答说:“圣人之治,储藏财物于民间,而不在府库;致力于教化人民,而不注重营造城墙,这样民则无不心服。因此,如今可下今要人民保留三年的生活必需品,多余的金钱和粮食都交出,让那些年轻的人修筑城池,人民是会服从命令的。”  下令之后,第二天人民就送来了难以估量的粮食、金钱及兵器。五天后,城池修理完毕,一切用具也都重新整治,赵襄子又找张孟谈商量道:  “一切都已经齐备了,可是没有箭,该怎么办呢?”  “董安于治理晋阳时,官署四周都种植了荻蒿■楚等高杆植物,现在已长到一丈多高了,可以用来做箭杆。”张孟谈答道。  赵襄子立即将其砍下,制成箭杆。这箭杆比起洞庭湖产的竹箭,毫不逊色,但有了箭杆却没有箭头,又该怎么办呢?于是赵襄子又把张孟谈找来说:  “虽然有箭,但却没有箭头。”  “官署的柱子。是炼铜打造的,您尽管使用就是了。”  赵襄子马上利用柱上的铜,来制造所需的箭头,结果怎么用也用不完。  不久,智伯的军队来攻,赵襄子坚守晋阳,最终大破智伯军,并且还将智伯杀死了。  【新说】  天下安定,国家间没有战争,还需要备战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所以说,作战全靠平时的准备。如果平时没有备战,一旦打起仗来是无法取胜的。  战争的爆发,很难准确地预料到。一旦爆发却又无法阻挡。而且战争的消耗又是巨大的,这个时候再来做准备,是根本无法应付的,如果事先准备好了,在战争中能做到有求必应,而不至于使自己输在了第一步。  可见,平时贮藏了很多财富,战时也就不必忙了。现代,一些超级大国拼命扩军备战,目的也正是着眼于未来战争。而且,战备的扩大,本身是一种威慑力量,在未进行战争时,单是通过强大的战备,实际上就已可使许多对手屈服了,可是,在现代战争中,战备的意义已有所增加了。  “有备无患”其实是个简单明了的道理,而且,不只在战争中,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的,只要在平时能多多准备,就不会在紧要关头慌了手脚。  【典源】  有备无患:语出《尚书·说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赵襄子坚守晋阳: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另见《韩非子·十过》。饵兵勿食,蜀侯贪婪丧国土【原典】  战国时代,蜀国因物产丰富,地势险要,外敌难以入侵,偏居一方,国家较为稳定富裕。秦国的惠文王对这块富庶之地馋涎欲滴,一直想吞并它,但是苦于入蜀的道路艰难险阻,每次出兵都没有成功。  惠文王叫大臣们献计献策,到底怎样吞并蜀国。有个大臣知道蜀侯昏庸贪财,献上了一个计策:让石匠把大石头凿成石牛,把牛腹掏空,塞进去一些金帛,可以产金,叫做“牛粪之金”,然后传话要把石牛当作入蜀的礼物送给蜀侯,等蜀侯中计后设法进入蜀国。  秦惠文王认为这个主意不错,下令立即照计谋去做。  不久,一批石牛雕刻好了,消息接着传到蜀国。蜀侯知道天下竟有能产金的石牛,好奇心和贪财欲顿时高涨,一心盼望秦国早点把这些宝物送来。  果然,惠文王真的派了使者来蜀国,向蜀侯表示愿与蜀国永久和好,为了表示诚意,特地将稀世宝物产金石牛送给蜀侯作为见面礼。  蜀侯听了心中喜不自禁,忙问石牛什么时候能送来。秦国使者说,进入蜀国的道路十分艰险,至少需要一两年才能运到,蜀侯一听犯了愁,由于得石牛心切,马上表示派民工开山凿路,以便石牛早日运到。  蜀国的大臣们知道此事后劝诫蜀侯说,秦国如同虎狼,一直想吞并蜀国,决不会无缘无故地送礼物给蜀国,一定要提防,决不可轻易受礼。然而,蜀侯早被秦国的的虚情假意迷住了,丝毫听不进大臣们的忠告,调集大批民工加紧开山筑路。  秦惠文王得知蜀侯调集民工开山筑路的消息后,知道蜀侯已经中计,立即抽调精兵强将,打着运送石牛的幌子,向蜀国进兵,等蜀国的民工修好了路,秦国军队也随着石牛进了蜀国。还没有等蜀侯清醒过来,秦军就消灭了蜀国,将它并入了自己的版图。  【新说】  谁都知道敌人设下的诱饵是吃不得的,特别是虎视耽耽的强敌,哪有不收取回报就白白奉送礼物的!可偏偏就有人不断上当受骗,像蜀侯一类的笨蛋,不在少数,这种事一再发生,是怪不得设置诱饵的人的,因为只要地球还在转,专想诱人上钩的敌手就不会死绝。  问题在上当者自身的贪婪。贪婪为万恶之首,受骗上当的根源。凡为贪婪左右的人,不但智商降低,在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问题面前脑筋转不过弯,而且异常固执,不进油盐,正像酒鬼不停唠叨“我没有醉”一样。人到了这种地步,便只有不见棺材不掉泪才是最好的清醒剂。  侥幸心理也是吞食诱饵的原因,存有侥幸心理的人,总以为别人不如自己聪明,自以为生有火眼金睛,可以识破一切阴谋诡计。于是,胆子大起来,气粗起来,等到上了当,仍然不肯承认自己不如人,怪这怪那找台阶下。  对贪吃诱饵而落入陷阱的人,怎么批判也不过分,一点不值得同情,甚至可以冷眼旁观其下场。但是,对于误中奸计的善良的人们,却应该洒下真政的同情之泪,如有可能,还应该伸出友情之手进行救助。  切不可忘记,天上不会掉下陷阱。豺狼不管披上多少层羊皮,毕竟是豺狼,无论它们表现得多么可怜,对付它们只能用猎枪。  当然,真正的聪明人也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计就计,把设下圈套的人引入他自己设下的圈套之中,对这种聪明人,我们会报之以会心的微笑。  【典源】  饵兵勿食:语出《孙子·军争》:“锐卒勿攻,饵兵勿食。”  蜀侯贪婪丧国土;事见北齐刘昼《新论·贪爱》。趁火打劫,齐乘燕乱起寇兵【原典】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8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