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一路走,一路讲抗战的大好形势,还说:新四军的“挺进兵团”已经开辟了嵖岈山抗日根据地,马上就能和北边的八路军联起手来,舞阳境内的日本鬼子眼看就要被消灭,帝国主义是兔子尾巴长不了啦……说得王三官满心欢喜。 接连过了几个路口,已经能望见山区了,那个共产党才说:“就送到这里,嗯?你不会转身就去报告吧。” 王三官连忙保证:“您放一万个心,山不会碰头、人总要碰面的。我叫王缘道,都叫我王三官,家住大洼村,今天若是遇到了什么闪失,情管喊人找我算账。” 那人笑一笑,走了。 其实王三官对共产党并不陌生。在这之前,他虽然没见过共产党的军队,却见过共产党的人。 抗战爆发的时候,舞阳县就有不少共产党,领头的是刚从监狱里放出来的小青年邹屏6 ,跟他一起的也都是些学生,他们成天搞演讲、贴标语、办报纸,还成立了“救国会”,有时也到乡下来做动员。 救国会的成员都是知识分子,村民们对他们讲的大道理半懂不懂。再加上这帮学生大多是官宦人家的子弟——王方明7 (北大学生)、刘丹岑(清华学生)、张茨山(北大学生)、效信趁8 (北大学生)、苗宝泰9 (清华学生)、史聘侯(河南师范学生)……家里都是舞阳县的名门士绅——所以,老百姓一直就没太弄明白这些共产党和国民党有多大区别。 不明白也不要紧,反正国共合作了嘛。可没想到,国民党又突然翻了脸、连抓带杀的搞了大半年,于是舞阳县就再没见到共产党了(1940年,舞阳县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皖南事变后全部撤往根据地)。 其实,王三官对共产党并没有特别的好感。在他的印象中,国民党爱打人,共产党爱训人,成天不是说这个“成问题”、就是说那个“没觉悟”,好像别人都不如他们;国民党不讲道理,共产党却太喜欢讲话,八字没一撇的事也能说得天花乱坠,手里没枪没炮、开口就是“胜过百万雄兵”,虽然口号喊得响,老百姓的心里却没底。 王三官曾经和共产党人闹过一点矛盾。1938年的时候,刚从北平回来的王方明到大洼村做抗日动员,村民们听到一半就没了兴趣、跑到三官庙里烧香拜佛。王方明顿时急了,闹着要拆了三官庙,还说这是封建迷信,“供上全猪全羊也消灭不了日本鬼子”。王三官反驳说:“你不迷信自然有人信,等你打走了日本人再来拆庙也不迟。” 事到如今,王方明没能打走日本人,王三官的庙也被鬼子拆掉了,迷信不迷信都没用。 听说共产党到了嵖岈山,王三官当时高兴了一阵,但随即又沮丧起来:国军的那么多队伍都挡不住日本人,八路军新四军又能有什么办法,那个人讲述的美好前景,不过是吹牛罢了。 年底的时候,有消息说“效信趁支队”打垮了史聘侯的保安大队,新任县长刘馨吾请八十九军的“突击团”来帮忙,国军和新四军在南山打起来了——效信趁原本就是共产党,他当新四军的支队长是理所当然的。可史聘侯和刘馨吾原先都是他的好朋友,现在怎么就不能“以和为贵”、合起来打日本,偏偏要自己先干一仗呢?——王三官真是想不通。 没过几天,又听说国军打输了,刘馨吾县长也差点被抓住,新四军占领了南山九头崖,在尚店乡一带站住了脚。王三官心想:这共产党真是比以前厉害多了,前几年,政府说赶走就赶走,现在回来了,连国军都挡不住。 有天晚上,小洼村的一户人家生孩子,托王三官去请接生婆。 “三姑六婆”里分“药婆”和“稳婆”,其实,看妇女病的药婆子和接生孩子的稳婆子通常是一个人,有时候她们还兼着媒婆、神婆,反正是什么能赚钱就干什么。按道理,村民生孩子不关保长的事,可现在不同了,鬼子一到天黑就戒严、发现路面上有人走动就开枪,所以,半夜里去请接生婆就必须劳动保长出面——打着“平安灯笼”、喊着“没事喽”过道沟、过路口。要不然,小孩没生下来,大人反倒先送了命。 这类事情,王三官当然不能推辞,忙碌一番回到家里已是半夜三更了。 一进屋,看见地下铺着草,十多个当兵的坐在麦秸上休息,有的擦枪、有的补衣服,见到他就满面笑容地打招呼:“主人家回来啦。” 王三官顿时有些迷糊,哪里来的兵,这么和蔼客气,真是从没遇到过的事。他连忙对姐姐说:“怎么不请老总们上炕休息呢?还不赶紧去做饭?” “他们都不愿意上炕,也不要我做饭,说是不能打扰老百姓……” “老王,不必客气,我们身上尽是血污泥垢,在地上靠一靠就行了”,说话的正是前些日子在路上遇见的那个人。 原来,这人是舞阳县新来的县委书记,名叫苗宝泰。前几天,他带着“叶舞支队”10的一个排到北边去办事,途中和鬼子遇上了,一伙人边打边跑、死伤了好些个,走到大洼村附近实在没力气过道沟了,就想起王三官的姓名、地址,于是一路摸到他家来,打算休息一阵再走。 王三官听说过苗宝泰的名声,他想把“县太爷”拉到炕上休息,可苗书记不愿意,只是问能不能赶紧找个医生来。 大洼村附近没有医生,只有罗大扁担因为练武术的原因、懂一些跌打损伤的医术。罗小扁担死了以后,老头一直住在村公所里,王三官就去把他叫来了。 见了伤员,罗老头觉得很为难:“我只接过骨头,没治过枪伤,不知道行不行。” 新四军都说:“一定行的,你就大胆动手吧。” 有位姓陈的排长,肩膀上吊着布条子,用块小木板将手臂托着:“我胳膊上的伤已经四天了,好像是一颗匣枪子弹打进去了没出来,你拿我先开刀,有事决不赖你。” “伤口治过了没有?” “哪里有人治,先受伤的找块膏药贴上,后受伤的连膏药都没有呢。” 既然如此,那就治吧,可受伤的战士有五个,而罗大扁担却没有伤药。王三官想了想,“我知道哪里有药”,说着就跑到生孩子的那一家,拎起稳婆的药篓子就走。老婆子追出来问:“保长,谁家又生孩子了吗?”王保长哪里敢告诉她。 把药拿回家,罗大扁担朝篓子里看了看,眉头皱成一团:“你这是从哪儿弄来的药?” 王三官说:“从接生婆那里。” 一屋子的人全乐了。 解开陈排长胳膊上缠着的布条,立刻就闻到一股腥臭的味道,撕开最里面一层的大膏药,发现由于先前裹得太紧不透气,伤口已经黑了,肌肉也开始腐烂。又看看伤口背面,果然没有穿透,子弹还在里面。 罗大扁担说:“必须把子弹取出来,不然的话,周围的好肉还得烂、这支胳膊也要废了。不过,你可要忍耐些才行啊。” “不怕的,你情管动手吧!” 先兑了两碗盐水给伤口消毒,然后就用一根铜针探进去找弹头。陈排长痛得浑身直哆嗦,却还是说:“不怕,不怕的。” 铜针通进去两寸深,终于探到了子弹头,陈排长的脸上全是汗,衣服湿透了,牙齿咬得咯咯直响。王三官帮着拨开伤口,罗老头用镊子夹住弹头、使劲往外拔,随着一股脓血向外喷出,子弹终于出来了。 陈排长疼得满脸鼻涕眼泪,却始终没有哼一声,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忍受这个手术,可真够刚强的。 罗大扁担拣出归尾、红花、儿茶……配成敷剂糊在伤口上,笑着说:“没办法,药婆的篓子里只有这些东西将就能用。不过,你遭的这份罪也和生个孩子差不多,算是一场大难了。” 陈排长也笑:“子弹取出来就轻松了,马上就能打鬼子,让他们也遭回大难!” 那天晚上,几位伤员都得到了救治。 休息的时候,苗宝泰仔细询问大洼村周围的环境和县城里鬼子的情况,王三官一一做了解答。他也向苗书记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你们和史聘侯、刘馨吾原先在一起共过事,现在怎么不能好好商量,一定要打架呢?” “我和刘丹岑11是同学、王方明的哥哥也在国民党,彼此间并没有私仇。可是,我们要抗日,而国民党却宁愿把舞阳留给日本人也不让共产党进来,还调集部队围剿我们,这就犯了众怒!南山是嵖岈山进舞阳和叶县的路口,新四军商谈了多次,刘馨吾和史聘侯12就是不肯借道,你说该打不该打?” 王三官就再没说什么。 新四军来到南山,舞阳县立刻热闹起来。村口路边经常可以看到宣传抗日的标语传单,游击武装也时不时的打伏击、搞偷袭,折腾得敌人坐卧不安。 1945年春节前,维持会的日本顾问小野和翻译官潘庆扬到猪栏(朱兰)收购年货,游击队也混到集市上想借机干掉他俩。可是赶集的人太多,一直没找到机会动手,后来就被便衣队发现了。“山连山”崔巍和游击队在街面上对打,结果,小野、潘庆扬和崔巍虽然被击毙,却也误伤了一些无辜的路人。鬼子汉奸就拿这事做文章,树了块“勇士碑”,除了吹捧崔巍,还写着“共匪如洪水猛兽,切需严防”——这块碑没过多久就被人砸了,老百姓知道,什么共匪?汉奸“山连山”才是真正的土匪呢。 不过,也有人看不上“共匪”。当时有段顺口溜:“游击队,老砸队;晚上走,白天睡;打两枪就往后退。”说明地主老财对游击队很不满意。河南土话,绑票索钱的土匪叫“老抬”、专抢大户的土匪就是“老砸”,共产党征收粮款主要以富裕人家为对象,确实有点劫富济贫老砸队的意思。但是,游击队要吃要喝要粮草,王三官却没有丝毫意见。 这些日子,王三官的心肠变硬了。 正月初五,游击队在大洼村外的公路上打死了几个喝醉酒的鬼子兵,日本人叫保长拿白布把尸体裹起来,他照办了。1941年他也干过这事,那时候是自愿的、而且还带着几分惋惜,可现在他看着这些尸体,心里却充满了复仇的快意,甚至还有些埋怨游击队撤退得太快,没能把收尸的鬼子一起干掉。 自从共产党来了以后,鬼子汉奸总算知道害怕了,一到晚上就缩在据点里不敢出来,大白天也是小心翼翼的,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三两个人就四处乱窜——这让王三官感到很欣慰,他从日本人紧张的神态中看到了共产党的力量。为了这种力量、为了陈排长那样刚强的人,新四军即使需要更多的钱粮,他也愿意去筹集。 大洼村属于“游击区”,根据地派下来的任务并不是硬性的,能办就办、不能办可以推脱。虽然如此,王三官却总是尽力去完成。 最先让他去做的事情是买盐。南边山区的食盐很紧张,可十六保的盐也是定量的,如果要得少,从各家各户的嘴里匀出来一点出来就能办到,如果数量多了就只得到县城去买。 县城里“大信公司”的货物齐全,从烟土、老海、大力丸到洋布、大米、砂糖,什么都有。王三官又去找俞家兄弟帮忙,俞大算盘问:“你要这么多盐干什么?” 王三官回答:“我开染坊,染布的时候要用盐巴当配料。” 大算盘点点头,开条子去了,可俞二算盘却笑着不说话。王三官知道这句瞎话骗得了老大骗不了老二,因为大算盘是念书出身的,不懂染布,而二算盘却经常到染坊里来玩,样样精通。 见俞二算盘没戳穿自己,王三官以后每次买东西就都去找他。这家伙倒也机灵,无论王保长来买什么,他从来不问原因,只管埋头开票、发放行证。 王保长买东西容易,根据地要求他采购的物资也就越来越多。王三官明知道危险,却还是壮着胆子去办。有一次,递上去的单子里除了食盐,还有AB电池、漆皮线、蜡纸、油墨,这些都是违禁品。俞二算盘看了看,把漆皮线划掉了:“这个办不到,我另送你一件东西吧。”说着从抽屉里摸出个望远镜。 “我要这玩意干啥?” “你用不着,有人用得着,就算是交个朋友吧”,俞二算盘眨眨眼睛。 王三官乐了:“你这玩意从哪来的?” “日本人送的”,俞二算盘像是无心的说,“舞阳的日军要去打南阳了,这两天就出发”。 当天,王三官就把这个消息通报给了抗日政府,苗宝泰县长(他是县委书记兼县长)很高兴,说“这个情报可比漆皮线重要多了”,立刻奖励给他一头牛。 1945年3 月,驻舞阳县的日军部队被抽调去参加“豫西鄂北会战”,除县城外,大部分据点的守备部队都换成了伪军,新四军随即对交通要道展开了攻击。 3 月25日那天,苗宝泰县长找到王三官,说新四军要攻打尹集镇,能不能请他组织一个担架队前去支援。尹集据点是大洼村的民夫参与修建的,村民们在那里没少挨打受罪,王三官的岳父是在据点门口被打死的、罗小扁担的家也是被尹集的鬼子祸害的,所以他十分赞成打尹集,当即表示愿意帮忙。 三十个人、八副担架,担架员大多是罗大扁担的亲戚和徒弟,罗老头自己也要求上尹集前线,王三官知道他是想为儿子孙子报仇,于是就同意了。 1945年3 月26日夜里,王三官带领担架队到达尹集,挺进兵团司令黄霖(开国少将,曾任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见到他很高兴,夸奖大洼村担架队是“游击区人民的模范”。 尹集据点原先驻扎的是日本兵,3 月15日才由伪第一旅旅长尚振华带着两个团共2000多人接管了防务。他对手下的军官说:“这里工事坚固,朱兰店和县城里还有日军策应,只要集中兵力、加强防御,新四军就打不进来。” 那天晚上有月亮,月光把尹集据点照得很清楚。在以前,老百姓天黑以后是不敢靠近这里的,可今天,大洼村的村民们不仅指着每一段寨墙讲述防御工事的特征,而且盼望着能立刻冲上去,把炮楼拆掉、把据点推平。 夜里两点钟,东北方向响起了枪声,那是周志坚旅长( 开国中将)带着十三旅的两个营率先打响了,接着,黄霖司令员也指挥挺进兵团第四团和舞阳支队从南向北攻。 枪声并没有王三官预想的那么密集。他后来才知道,这是因为新四军的子弹少,必须瞄准了才开枪,胡乱射击、浪费弹药是不允许的。倒是据点里伪军的机枪“嘟嘟嘟”地响个不停,于是就有人喊:“特等射手!去打掉机枪。” 敌人的机枪手是否被打死,王三官不知道,反正那些机枪响了一晚上,天亮以后就不响了——他们的子弹打光了。 担架队都躲在指挥部旁边的大沟里,黄霖司令员不让大家靠近阵地,说是晚上看不清人,民工冲上去救不下伤员还容易被误伤。 王三官问苗县长:“没人上去救,新四军受伤了怎么办?”苗宝泰说:“那就只好躺着等天亮呗。”大家都说好可怜:“等到天亮,怕是要流血流死呢。” 过了一会,前面背下来一个伤员,尚店乡的担架队赶紧上前去接,回来的人嚷嚷着受伤的是周志坚旅长,胸口中了一枪、被血迷住了(失血昏迷)。苗县长就发脾气:“不许胡说!你怎么知道那是周旅长?” “才不是胡说呢,守着他的都是些背匣枪的人,有的还喊旅长、旅长……” 指挥所附近不断有人跑来跑去报告情况,阵地前沿也是一会儿吹号、一会儿吹哨子、一会儿枪声大作,王三官时而听见有人说“好!打下来了”、时而听见有人命令“继续追击,不能让他们跑了!”可是,他明明看见尹集据点的寨墙还是好好的,不像是被攻破了的样子,不由得十分纳闷。 天亮以后,担架队在苗县长的指挥下救护伤员,王三官这才看明白:原来打了一晚上,新四军只是收拾了周围的六个村子,把尹集给包围起来,中心据点根本没有突破。 我们的人伤亡不小,牺牲了多少不知道,抬下来的伤员就有二百多。可新四军的战果也很大,光是俘虏的伪军就有八百多,伪团长朱文轩、营长樊绍义都被抓住了,缴获的步枪像柴火似的一捆一捆地往回挑。 天一亮,王三官也看清了新四军的打扮:有的上身穿军装、下身穿便裤,有的没军装只戴顶军帽,还有的连帽子也没有、就在胸前缝了个“新四军”的布条条……这也难怪,“河南挺进兵团”在半年时间里从一千人扩充到八千多人,这些战士大多是刚扛枪的新兵。 尹集据点被包围了,新四军就在外面高声劝降,一会儿说好话一会儿说狠话。 “一旅的弟兄们,交枪吧,枪是鬼子的、命是自己的,何必白白送死呢?”这是劝导。 “不交枪,有本事你们打上来”,伪军在炮楼里回答。 “狗汉奸,快投降!不然开炮了,炸你个片甲不留”,这是威胁。 “你们能有大炮,鬼才相信呢……”这帮小子软硬不吃。 双方吵嘴对骂,罗嗦到中午,新四军还真的搬来了一门炮。 炮兵们七手八脚地组装大炮,伪军们就趴在寨墙上观望,猜测这玩意是真的还是假的。 黄霖司令的手一挥,炮兵“咣当、咣当”就是两炮,全打到寨子里头去了,没打着人,倒把伪军吓了一跳。调整一番再打,一炮打在据点前的壕沟里、一炮打在寨墙上,炸死几个人、轰塌了一个口子,新四军和老百姓都喊:“好,好!打得好!” 再喊好也没有用,总共就这四发炮弹,全打光了。 下午,王三官担架队抬着十几个伤员回家了。大洼村虽然是游击区,但由于这次的伤员比较多,苗县长要求他们也协助完成救治任务。 当天,尚振华和黄霖司令员谈判,他答应交出十挺机枪和八十支三八大盖,条件是新四军放他撤出尹集。黄霖考虑到继续强攻的难度较大,而且时间长了舞阳的敌人有可能增援,于是同意让开北寨门、让尚振华回北舞渡去。 至此,尹集战斗结束,新四军俘虏伪军八百多、缴获枪支九百,打开了进入豫中平原的通道。 尹集战斗只是抗日战争中规模不大的一次战斗,但它却给王三官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为,自从他组织担架队上前线,十六保的各个村子就开始风传:“不得了,好人王三官如今变红了!” 第十九章 从尹集回来之后,王三官遇到的烦心事接二连三。 交通员牵来一头牛,这是因为王三官提供情报有功,抗日政府给他的奖励。可不知怎的,却有人说“大黄牛是担架队的工钱,被王保长独吞了”。风言风语一传开,抬过担架的村民都有了想法,三三两两在王家的牲口棚外探头探脑,有的表情古怪不吱声,有的干脆说:“王三官,这牛牵去给我犁几亩地,可中?” 过了两天,新四军需要十六保提供几辆大车,王三官去找有车马的人家商量,车户开口就问:“给多少脚力钱?”一听说不给钱,转身就把车轱辘拆了,说:“哎呀,我这车轴坏了,正没处修理呢……”结果是跑了好多家,一辆大车也没征到。 耕牛关在棚子里,总是有人指指点点,王三官说的话也不如以前管用。他一咬牙就把牛卖了,换回三千块钱、分给参加抬担架的每人一百。可是,自己吃了亏、别人还不领情,村民们一边数钱一边嘀咕:“就只有一头牛吗?大家吃苦卖命的,你可别亏心哟……”王三官闹了个里外不是人,真是委屈极了。 大洼村住着十几个新四军伤员,抗日政府预先支付了口粮。本来说好了是秘密养伤、不能对外张扬,可罗大扁担却自作主张,借保长的名义吩咐每户人家出一只鸡,给伤员同志滋补身体。 在当时的河南农村,当家人把牛卖了没关系,因为地里的活计是男子的事,男人自己可以做主。但是,鸡屁股是女人的“银行”、羊是小孩子喂养的,所以抓鸡宰羊就非得跟老婆孩子商量不可。罗大扁担整的这出戏,惹得老婆媳妇们直跳脚:“王三官!你当红人我们不拦着,凭什么抓我家的鸡?” 罗老头脾气大,拎着扁担把几个泼辣婆娘揍得鬼哭狼嚎,可这么一来,却搞得家家户户都知道村里住着新四军。交通员看看情况不对,赶紧把伤员全都转移走了。 4 月底的时候,小洼村的王宗汉跑到县城去报告,说王三官私通新四军共产党,请鬼子便衣队来抓人。 这个王宗汉以前是小学校的杂役,家里很穷,后来靠出卖壮丁发了点小财。他卖壮丁的方法很特别——把顶替兵役的卖身钱藏一半在家中,另一半缝在“筒裤”里(“筒裤”是穷人穿的套裤,没有裤裆、只有两个裤腿),到了兵营就用筒裤里的钱贿赂长官。这样,他逃跑的时候别人就睁只眼闭只眼,容易多了。 “王宗汉当兵就像走亲戚,逛一圈就能回来”,村民们都很佩服这家伙。 王三官也觉得他头脑灵活见识广,所以罗小扁担死了以后,就由他接替了十六保的武管事。 开春的时候,王宗汉娶媳妇,王三官还送了头一份大礼,可没想到这位新郎官一转身就把保长给卖了。 便衣队的柳赖看到告密材料,想起王三官就是自己从刑场上救下来的那个人,不禁有些疑惑,于是找来俞家兄弟核实情报的可信程度。俞二算盘生怕王三官出了事把自己也牵涉进来,连忙说:“不可能、不可能,王三官是有家业的人,怎么会和共产党混在一起。这是王宗汉惦记着保长的职位,故意陷害人家呢!” 俞大算盘也认为王三官不会和新四军有关系。柳赖听了这话,回去就把正等着领赏钱的王宗汉揍了个半死、一脚踢了出去。 在朋友的庇护下,王三官躲过一劫。但其实俞二算盘说的话也有道理,到这时候,王三官并没有和共产党真的心贴心。 王三官虽然为新四军采购物资、提供后勤支援,但他对共产党的主张并不太热心,始终和抗日民主政府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在他的思想里,共产党干的是改朝换代的事,沾得太多恐怕会惹上麻烦,并且,共产党不敬神佛也不在乎祖上的老规矩,这与王三官的性情有着很大的冲突。 王三官对“天官赐福”的那一套是十分相信的。前面几个哥哥夭折了、自己却活了下来;这几年死了那么多人、自己却没事;被拉到刑场上眼看要被杀了、却又拣回了性命……这一切,他都认为是靠了菩萨的佑护。三官庙被拆毁以后,他惦记着要重建庙宇、再塑金身,可是,当初闹着要拆庙的王方明现在是抗日政府的副县长,还成天教大家唱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王三官觉得他是故意让自己难堪,心里很不痛快。 尹集战斗之后,新四军挺进二团、四团合编为“豫中兵团”,连续进攻舞阳县的日伪据点。5 月中旬又攻克了八台镇和大寒庄。这样,根据地距离大洼村不到二十里,距县城也只有四十里地了。 可就在这时候,不知怎的,新四军的大部队突然撤走了,伪绥靖一师随即进行反攻,不仅重新占领了先前的据点,还把南山也控制住了。13 7 月16号,绥靖一师在县城开“庆功会”,十六保也接到了请帖。 那天,俞二算盘正巧回大洼村收租子,看见王三官在帖子上写了个“知”字,连忙抢过来,改成“谢”字。 “去不得,这是鸿门宴”,俞二算盘说,“尚店乡的几个保长帮新四军办过事,全被尚振华杀了,你带人抬担架的事他也知道,正想除掉你呢。” 王三官也听说这段时间尚振华杀了不少人,顿时就慌了:“这可怎么办?” “两条路。一是投新四军,二是求日本人当靠山。” 王三官当然不愿意投靠日本人,可他也不想投共产党,苗宝泰县长调走了(到军分区当宣传部长),他和王副县长说不上话。琢磨来琢磨去,只得先跑出去、躲过这个风头再说。 于是,从这天起,“十六保保长”的职位算是干到头了。 离家出逃之后,王三官在“垒山寺”当帮工。这座唐代古庙是用大石头垒筑建成的(上世纪70年代初被拆掉,石块拿去修水渠了),当时已经十分破败,少有人来,王三官是从小就在庙里打杂惯了的,所以并不觉得清苦。 8 月下旬,他听说日本鬼子投降了,于是出去打探一番。 街面上十分平静。乡公所的门前挂着两面“青天白日”旗,一面镶着黄色的三角边(汪伪政府的旗帜)、另一面却没有,叫人弄不清以哪面国旗为准。土墙上原先用白灰写着“建设东亚新秩序”,现在贴上了新标语——“公理战胜”。 “公理战胜”的旁边有张布告,签署人是“华北宣抚使”熊斌中将,内容是命令伪军各部原地驻防、等候国军点验,另外还有个附表,注明舞阳县的点验官来自五战区,是一个名叫“卢望兴”的人。 王三官这才相信,鬼子投降了,他可以回家了。 路过县城,城头上鬼子的膏药旗和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并排挂着,城门口贴着日军的告示:“中日战争已经妥协,皇军按照指令维持地方安全,中国军民如不执行,大日本皇军仍以武力对待……”,落款是昭和20年8 月20日。 王三官又糊涂了:这日本鬼子到底是投降了没有? 9 月初,国军四十一军一零四师(杨显明部)进驻舞阳。9 月20日,日本人排着队鞠了个躬,坐上卡车到漯河去了。 老百姓举着报仇伸冤的请愿书,要求惩办血债累累的日本指导官勾口右京和便衣队顾问柳赖等人,可点验组的组长卢望兴却说:“要执行投降条款,不要企图报复,不可对敌人加以污辱。只有对他们表示怜悯,才能使他们自拔于错误与罪恶。如果以暴行答复暴行,则是冤冤相报,绝不是仁义之师的目的……”王三官觉得这位点验组长真是个以德报怨的善心人。 卢望兴接下来又宣布,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清除汉奸、清理伪产。 曾经担任过“伪职”的人都在清查之列,王三官心想,这还用查吗?伪军的正副师长关震亚和尚振华、维持会的正副会长周承文和胡灿宇都在舞阳县城里,抓起来就是了。 可是,王三官想得太简单了。 关震亚和十九集团军司令陈大庆的副官周愚是好朋友,又经周愚的关系联系上了五战区司令刘峙的副官李雅仙,再通过李副官的介绍认识了刘峙的三姨太(姓黄)。 日本投降后,得知舞阳县的接收事宜由五战区负责,关震亚立刻带着自己的小老婆去找黄三姨太,光是衣料、皮毛和各类滋补品就装了二十口箱子。刘峙到漯河以后(五战区的受降仪式在漯河举行),尚振华又在漯河包了饭馆,每天开流水席、宴请刘峙司令部的长官。这样一来,关、尚二人不但免除了汉奸的罪名,反倒成了曲线救国的英雄,当上了新编七十五师的正副师长。 关震亚、尚振华“曲线救国”成功,其他汉奸头目也纷纷向点验组的长官送礼求情,等到接收大员收取的礼品堆满了“大信公司”的库房(今舞阳县财政局),伪维持会的会长和干事们也就摇身一变,都成了抗日的功臣。 只是,送出去的财物总要想办法再捞回来、“清除汉奸”的名单上也需要找人来当替罪羊。于是,原十六保保长王三官的名字就被写上了县政府通缉捉拿的汉奸名册。 王三官事前对此毫无所知。 1945年10月12日下午,县里来了三个人,一个干事两个兵,进到大洼村就把王家的房子贴上了“伪产”的封条,然后就要捆人。 王三官一边拼命挣扎,一边大喊“冤枉!”村里人谁也不相信王保长会干坏事,都聚拢过来表示反对。可就在这时,有个人却跳出来证明王三官是汉奸。 这人就是十六保的武管事王宗汉,王三官不当保长之后,他就成了附近几个村子的最高领导。现在看见县衙门来抓人,他不仅主动上前帮忙,还揭发说:“王三官勾结日本便衣队残害忠良,王三官是个汉奸。” 王宗汉向便衣队告密并被柳赖毒打的事,王三官出于息事宁人的考虑,从没有向外透露过。现在听见王宗汉倒打一耙,王三官的母亲顿时气坏了,扑上去要撕他的脸,并且又哭又骂地把事情的原委全都嚷了出来。武管事恼羞成怒、一耳光把老太太扇翻在地,王三官见状再也忍耐不住了,一头向王宗汉撞过去,俩人撕打在一起。 好人王三官打人了!这可是自他出生以来从没有过的举动。 大洼村的村民也激动起来,纷纷围上前去帮忙。事情很快就演变成了一场骚乱——王宗汉的肋骨被人踩断了,县衙门干事的头被砸破了,士兵的枪被抢了下来,当场打死了一个。 事情闹大了,王三官只得离家出走。他拿定了主意:投奔共产党。 南边正在打仗,“双十协定”后,国民党的四个整编师以方城、舞阳、遂平为中心向南推进,压迫着新四军豫中部队朝桐柏山区转移。罗大扁担告诉王三官:舞阳支队编进了陈先瑞的三支队,罗老头的几个徒弟也在那里,找不到新四军就去找八路军。 王三官连夜离开了大洼村,他没找到三支队却遇上了突围途中的冀鲁豫军区八团(1945年10月,“水西八团”的北返道路被敌人截断,奉中央军委的命令,向新四军五师靠拢)。 于是,1946年,桐柏山区的被服厂出现了一位“创造染布新记录”的劳动模范;1947年,大别山根据地出现了一位“累死也不丢下一个伤员”的模范管理员。同志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做“王干劲”…… 贵州的镇远古城,是个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城东一公里外的“中和山”是道教名山,山南的青龙洞号称“黔东第一洞天”,山中还建有数座道观,其中有座“三元宫”。 天气晴好的时候,时常会有一位年愈九旬的老者到道观里走走看看,祭拜天官、地官和水官(三元)。附近的人们都知道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是离休干部,却不知道他曾经有个名字和神龛里的三官有联系。 镇远是座水城,横贯小城的美丽的河流名叫舞阳河。三十年前,舞阳河还可以通航,王主任就负责管理这条河的航运,后来水电站多了、航运中断了,老王也就退了休。可他并没有回河南老家去,而是留在这条和他家乡同名的河水边,安度晚年。 他每天虔诚地燃香祭拜,没有去“三元宫”的时候,就在家里念叨着太上秘旨、导引法诀。他家的堂屋里摆设着天地水三官的神位,在神龛的旁边,还挂着柴志兰女士的遗像。和太上老君交涉完毕之后,王老总要在妻子的跟前停留一会,掸一掸镜框上并不存在的尘埃。 那一天,我问他:“你觉得,真的有灵魂吗?”(这问题好像祥林嫂也问过)。 王老略带羞涩地笑了:“我知道不该相信这个,这是迷信……可是,灵魂这东西,说有也有的,它不在死人那里,在活人的心里呢。” 停了一会,老人十分认真地问我:“你说,要是把户口迁到少数民族地区,可不可以不搞火葬……” 我笑了。 我知道,这一刻,我面前的这位老者,不是离休干部王主任,而是那个豫中的朴实的农民——好人王三官。 第二十章 微山湖地处苏、鲁、豫、皖四省边界,紧靠津浦、陇海两条铁路干线,逼近战略要地徐州,是连接华北与华中两大战略区的纽带。抗日战争一开始,当地人民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并通过广泛、灵活的统战工作,建立了以微山湖和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1938年12月,一一五师第六八五团到达湖西,扩编为苏鲁豫支队(队长彭明治,政委吴法宪),部队迅速壮大,发展到八千多人,形势十分喜人。可到了1939年,湖边地委(因机关在湖西,所以又称“湖西地委”)发动“肃托”运动,从上到下杀了不少自己人,弄得人心惶惶、威信大减。运动结束后又大搞“正规化建设”,各级组织机构臃肿,一线部队却人员不足,战斗力严重下降,以至于被日、伪、顽三股势力夹攻,根据地被蚕食得不到十五公里,干部死的死、跑的跑,政府机关和主力部队都呆不住,只好转移出去,留下游击武装苦苦支撑。 1943年,湖西区从山东军区划归冀鲁豫军区管理,冀鲁豫就在那里设了个第十一分区,配合着鲁南军区打游击,逐渐恢复根据地,一直到1944年才重新有了起色。 微山湖地区的游击队几年来都是独自在敌后活动,经过艰苦环境的锻炼,有能力、有特点,也有脾气,对一般的上级领导根本不卖账。八路军为统一指挥作战,把附近各游击武装组成“独立支队”,下辖四个大队和一个挺进队,可是先后派了几任支队领导都玩不转。1944年初,又派董鸣春去当副支队长(没有正的),董副队长干了半年就回来了,军区再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只好把“独立支队”撤销,让游击队各玩各的。 董鸣春是老八路干部,当过鲁南一分区司令,这么大的来头,也只能调动三大队(滕沛大队)和四大队(文峰大队)。而其他的队伍,二大队是大名鼎鼎的铁道“飞虎队”,其功绩大家早就如雷贯耳,就连陈毅、刘少奇见了他们都客客气气的;一大队是微山湖游击队,经营着“湖上小延安”、保护着通向延安的秘密交通线,管理着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干部疗养院,见到的大领导多了,眼光自然很高。 至于那个“金济鱼挺进队”就更加不得了,不仅有好多队员兼任着区长、乡长、村长,队长迟殿文本人还是“通”字辈的青帮大佬,他要是到了上海滩,可以和季云卿、张啸林称兄道弟,甚至能当杜月笙的师叔。 迟殿文是济宁人,早先是做皮革买卖的。济宁出产黄牛和寒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时是国内重要的皮货集散地,迟殿文卖牛皮、羊皮,当然也卖驴皮,这就认识了钱宝亨。钱宝亨是北京通县人,青帮“大”字辈的人物,他与北京同仁堂乐家的交情不错,受济南宏济堂老板乐敬宇(就是《大宅门》中的白家七爷白璟奇)之邀,到宏济阿胶厂当经理。迟殿文就拜钱宝亨为师,入了青帮。这青帮的前二十四辈为:清净道德,文成佛法,人伦智慧,本来自信,圆明兴礼,大通悟觉。迟殿文算是第二十二代。 1933年,李景林到山东来开办国术馆,他也是大字辈的,这位前任河北督办和现任山东主席三吹两不吹,把韩复榘说得动了心,也想入青帮。可是,找遍全山东也找不到一个“礼”字辈的,只好作罢。韩复榘的手下倒有不少拜师入了帮,比如孙桐萱、李汉章、曹福林、展书堂等人,都是“通”字辈,和迟殿文一样。当时青帮的字辈已经以“悟”和“觉”为主,通字辈的可以算是大佬了。 台儿庄战役期间,迟殿文带着徒子徒孙帮助国军运物资,顺手就从战场上拣了些机枪、步枪回来,自己拉起了队伍,看谁不顺眼就打谁。 他师傅钱宝亨担任伪济南航运公会会长,在济宁设了个办事处(管理运河),就委托迟殿文操办这事。迟殿文于是派手下弟子去守码头,看见过往船只一律按货物运价抽收百分之五。这实际上不过是个收税的,可“安清道义会”(山东青帮的一个组织)的人却很激动,连续在《新民报》上庆祝:“济宁成立水上警备队,军方均是道中健儿。” 有个叫古屋猛的日本人也跑来祝贺,说他是山口恭右(日本浪人,通字辈)的徒弟,应该算帮内弟子。迟殿文弄不明白日本人为什么要加入青帮,反正他自己实在不愿意有这么个日本师侄,就把他给打发走了。没想到过了段时间,古屋猛不知走了什么路子,在济宁开办了一家训马场,专门训练战马卖给军队。1940年初,八路军成立了运河支队,在运河两岸打击反动会道门组织,迟殿文也派兵一起打。咱们共产党打会道门是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可迟殿文却是因为讨厌一贯道的“不正经”。据说,一贯道经常在夜晚传道,把男女教徒都聚在一间屋子里,不点灯也不举火,于是,瞎天黑地之中难免有人偷油胡闹……青帮大佬讲究义气二字,最看不惯这种男女混杂的夜间活动,所以就出兵消灭“精神污染”。 几仗下来,八路军对迟殿文很有好感,运河支队政委朱道南就上门去做思想工作,讲了一通抗日救国的道理,迟殿文醒悟了,同意加入游击队。可他又听说共产党的规矩大,动不动就要捆人杀干部,所以始终不肯把队伍拉到根据地去,只愿意在家门口抗战。于是乎,八路军就给了他个番号,叫“金济鱼挺进队”,主要在湖西一带活动。 第二十一章 其实,这“金济鱼挺进队”的人数并不多,成员也五花八门,缺乏正规训练,要真打起仗来根本不顶事,所以八路军也没指望他们去打冲锋,而是另有任务安排。 第一项任务是买物资、搞运输。迟殿文手里有日本军部发放的特许证,专门帮日本的“山东土产公司”贩运牛皮,所以走到哪里都路路通,一般不受检查,游击队就借机为八路军买药品、运重要物资。迟殿文有师傅在济南宏济堂的这层关系(青帮的“安清道义会”也设在宏济堂),买药特别方便。电视剧《大宅门》里有个情节是说白七爷对卖伤药给八路军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倒也不是完全吹牛。1942年到1943年的那段困难时期,冀鲁豫根据地的许多重要军需物资都是通过“金济鱼挺进队”采购并运送进来的。 “挺进队”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搞掩护、摸情报。迟殿文有意识地让许多手下去担任伪区长、乡长、村长或参加警备队,而且他的门徒更是分布三教九流,这样就可以给抗日游击活动提供许多方便。“挺进队”虽然自己很少打硬仗,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湖西各游击武装能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生存下来,迟殿文部的情报和掩护工作是功不可没的。 迟殿文对各乡村的情况十分了解,这是因为他手下干什么营生的都有。先派几个上门干活的出去转一圈——比如“张箩”的(箍缸箍盆、捆簸箕扫帚)、阉猪阉狗、铲牲口蹄子的,一天下来,谁家有粮食、谁家有牲口就都知道了。再派个“货郎担”去逛逛,这货郎衣帽整齐、语言文雅,“货郎箱”装饰得花里花俏,专跟大姑娘小媳妇打交道(妇女们不能去赶集,日用的针头线脑和小玩意的就在“货郎担”上购买)。女人嘴碎,几句话下来,谁好谁坏、谁富谁穷就基本上弄清楚了。武工队要到游击区活动,无论是搞宣传还是征收粮款,先找迟殿文商量一下,准保事半功倍。 迟殿文有钱有面子,有些八路军办不到的事情他却能办成。一次,苏皖特委的一位领导过湖西,在小学校吃饭时被日伪便衣队发现了,警卫员被打死在大门口,领导烧掉文件后刚翻过院墙就被抓住,分区紧急指示各部队,要想办法把领导同志救出来。迟殿文得知消息时,该领导已经送进宪兵队了,他就和商会会长一起去找翻译官,声称被抓的是自己的生意合伙人,然后塞了一包钞票过去。 审讯的时候,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问,共产党干部慷慨激昂地答,汉奸翻译官乱七八糟地两头胡说,谁也弄不清在讲些什么。审讯结束,鬼子问:“他的,良民的?毛猴子的?”翻译说:“良民的干活。” 于是就放人了。 “金济鱼挺进队”也开展反奸除恶活动,但政策尺度略有出入。 有一次,金乡埠西村村民因害怕遭敌人的烧杀报复,集合数百人去填平游击队挖的破路沟壕。区干部带两名战士前往劝阻,向空中打了两枪。原以为群众听见鸣枪就会散去,不料却有百余人蜂拥而上,将我区干部和战土扭到村后活埋了。区长听说金济鱼挺进队正在金乡活动,急忙跑去求援。 迟殿文听完汇报大怒,派部队去把领头的坏分子抓来,部下们立刻唱着军歌出发了。迟殿文部队的军歌通俗易懂,歌词大意是:“天罗罗,地罗罗,人家死了咱活着;人家的马,咱骑着;人家的地,咱种着;人家的房子咱住着,你说快活不快活……” 罪犯抓到,迟殿文开始审问。 “老大,贵姓?” 如果照实回答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对不起, 不用问案情,直接拖出去毙了。 碰到一位这么回答的:“在家从父姓,出门改姓潘。” 有门!接着问: “西北乾坤一块云,一朵莲花开满盆。” “上打君,下打民,不打安清一家人。” 啊,原来是自家兄弟。先打一顿板子,然后请上席喝酒。 区长有意见也没办法,人家这叫快刀不杀一家人。 第二十二章 毫无疑问,迟殿文的“金济鱼挺进队”是带有强烈会道门色彩的地方武装。 山东历来是豪强聚集之地,据统计,1938年,山东境内带有土匪或会道门色彩的武装有近一百万人之多。对这些民间武装,国民党是加以利用的。以沈鸿烈为代表的本土派系,包括鲁西王金祥、齐子修,湖西孙良诚、朱世勤,对地方势力的影响都很大。同时,日本人也专设有“会道门工作部”,有计划地培植汉奸为其服务。这样,就使得会道门和土匪武装多成为了伪、顽主要的后备力量。 共产党也十分重视针对这部分武装力量开展工作。1938年,中共中央在给中共山东省委的指示信中明确指出:“山东为土匪最多的地区,必须对他们有正确的政策。总的方针应当是争取他们抗日。当他们还是抗日时,我们不应去削弱或瓦解他们的部队……当他们为日寇所利用时,应当使他们一方面去敷衍日寇,一面与我们保持善意的中立。”在实际工作中,我党充分认识到会道门落后、迷信、破坏性较大的一面,因此采取了“先作耐心的争取教育工作,设法劝导其散伙、参加农村生活,最终使其参加抗战”的策略,并且“对怙恶不悛的,坚决予以剿灭,以安定民主秩序”。 这样的结果是: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国民党政府控制的地区,会道门及土匪活动经过战争有增无减;而在共产党控制的地区,影响政权建设的地方恶势力已基本消失。 迟殿文之所以能和八路军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除了他本身具有的单纯的反抗侵略的民族意识之外,还因为他本身不是地主,他的“金济鱼挺进队”也不具有地方联庄性质,成员多是贩夫走卒、青帮弟子,没有大的野心,在立场上比较中立,其活动范围也在敌占区和边缘游击区,不至于和共产党争人、争枪、争地盘。 1943年下半年,随着根据地建设的发展扩大,冀鲁豫政府宣布“凡参加一切非法秘密团体者,应立即退出,并向政府声明登记,以免受汉奸利用”。这让迟殿文很不痛快,觉得共产党对不起他。 为抗日军队搞物资、破坏日伪设施、打鬼子冷枪等事情虽然做了不少,但迟殿文并不觉得这些需要别人领情。他比较在意的有两点: 一是替抗日民主政府搞“调和”。当时共产党进入游击区开展工作,时常得不到群众的理解。老百姓觉得民主政府的差务多、站岗放哨多,两面负担任务重,因此有时就会引发反抗,甚至出现武装暴动。每当这个时候,迟殿文总是利用帮派势力进行“调解”,并派出自己的武装力量实施“打压”,尽量维护民主政府的权威。但这样一来他也就做了“恶人”,得罪了一些地方人物,这是有损他帮派活动基础的。 二是渗透到日伪军、警和地方机构中为八路军探情报、搞掩护。这个工作可不容易干。敌人也不是傻瓜,每次出动都走漏风声,难免就会产生怀疑,于是迟殿文的“内线”被抓被打被杀的不少。充当地方伪区长乡长村长的也是这样,粮食未交、道路被破,都难免挨打。 鬼子扫荡,半道上找个村长问情况:“前面的,毛猴子的有?”“没有没有,平安无事。”结果刚走几步就被地雷炸了,于是回来把这村长打成残废。 金乡有个两面区长被鬼子杀了,再派一个又被杀。开堂会时部下们问老大“还要派人去呀?”迟殿文说:“能不派吗,我是金济鱼的队长,这个硬茬接不下来太没面子。”于是一个弟子自告奋勇,结果,上任没多久又牺牲了。 不过,迟殿文部的情报工作总的说来干得还不错。这是因为他们青帮原本就是秘密帮会,有基础;还因为有个“三刀六洞”的帮规约束着,叛徒少。 这两件事迟殿文看得挺重,可对八路军来说却很平常,因此既没有特别的嘉奖、也没有什么额外的补偿。这倒也罢了,现在听说居然要求帮派弟子到政府去登记,这可是青帮的大忌!于是,迟殿文就产生了抵触情绪,接下来再成立“独立支队”,他就不服从八路军的统一领导,渐渐地和共产党之间有了些猜疑。冀鲁豫湖西分区也因此更提高了对“挺进队”的警惕。 认真说起来,这迟殿文部也不能算是“正宗的八路军游击队”,因为他不仅兼着日伪的“济宁运河总办”,还和国民党顽军有关系。 当时,国民党军政部在鲁西、鲁南设了好些个征兵站,派韩复榘的老部下来负责,通过本土关系招收新兵。按规定招了兵要先训练后开拔,因此会产生相关费用,如:制枪费(汉阳造)、子弹费(三百粒),服装是每人单衣两套、夹衣一套、棉衣一套、腰皮带一条、雨披斗笠各一件、线毯一床、麻鞋草鞋各两双,还有下士、中士、上士、司务长的津贴,军官的办公费、外出费,部队的柴火费、伙食费……征兵站往总部打个电报,说明“本处有壮丁若干正在训练”,军政部就根据新兵数目拨发相应的费用。 征兵官是要吃空额的,招了一百人就敢报五百,先把钱骗到手再说。可蒋总裁也不是好蒙的,新兵训练完毕开拔前,军政部要派“点验官”照着花名册数人头,核实了再签字。 于是,征兵站就临时请人冒充,让老百姓穿军服扛枪排队答应一声“到”,然后就走人回家。那么到了前线人数不足怎么办?好办,就说路上死了、跑了,这没办法。 迟殿文面子大,每当这时候,他就走遍济宁附近乡镇,把商铺打杂的、饭馆跑堂的、澡堂搓背的、码头扛包的……都集合起来跟他“出差”去,冒充新兵。所以,他和国民党的关系也不错。 你说,这样的人物,咱们冀鲁豫湖西分区怎么能放心呢? 可说不得,就在这时,人家“金济鱼挺进队”又为十一分区做了件大好事。 1944年三月的一天,迟殿文到济宁城外的一个集镇去赶集,照例坐在“水煎包子大棚”里。过去在鲁西有个讲究,集市赶场买卖各行当,要以卖吃食冒烟的行业为首,而这烟火行又要以卖水煎包子的为“行首”。所以卖水煎包的必须搭大棚,还要正对着戏台或庙门,只有等这“顶台”撩布了,其他摊位才能开张。换句话说,迟殿文往大棚里一坐,这集市啥时候开场,得由他说了算。 迟殿文可不吃水煎包。他单独一张桌子,坐下喝茶,倒上一壶茶摆两个茶碗,先满上,然后端起一只茶碗两手捧着,伸出右手三个指头,这是请“三老四少们”喝茶。这样一表示,有外地来的同道就可以上前打招呼、联络消息、求人帮忙。一见面,老大会问:“朋友从哪里来?”对方必须得说是“从杭州来”,再问“到哪里去?”得回答“到五台去”。这就算对上了。 这一天,迟大佬摆好架势,慢慢品茶。外面闯进一个陌生人,端起另一只茶碗就开喝,大佬一看对方来头不小,赶紧站起来笑脸相迎。 “这位朋友从哪来?” “济宁,北马场。” “……,准备到哪里去?” “不去哪儿,来这赶集呀。” 切!这家伙是个什么玩意? 第二十三章 迟殿文知道自己遇到了一个“棒槌”,心中十分恼怒。 通常,在济宁这一带,一般人即使不懂青帮规矩,也知道在水煎包棚子里喝“顶台”茶的人不好惹,没人会去找事。可这位却不同,他姓夏,塘沽人,是“北马场”的管事,一则没跑过江湖,二则仗着自己有后台,大大咧咧惯了,有点凡事不在乎的味道。 这“北马场”又是怎么回事呢? 离济宁火车站不远,有一个伪山东政府的“省立畜养试验场”,养了几百头种羊、种牛和种马,从事牲畜繁殖业务,他们的牧场在济宁南边(一个废弃的飞机场),所以叫“南马场”。另外,在济宁的北边,原先有一个寒羊场,后来被日本人改做了马场,专门驯养蒙古马,因此又称为“北马场”。这北马场的大股东就是那个名叫古屋猛的“青帮日本人”。 这位夏管事是个日本留学生,学兽医的,学问不错(后来还当过山东农学院的教授),可惜江湖阅历实在太差。他在水煎包子铺喝了好几壶“顶棚茶”,愣没看出迟殿文是干什么的,满嘴跑轮船、胡说海吹,还和青帮大佬拍胸打背、称兄道弟,把迟老大气得不行,当即就给徒子徒孙们打了个手势,意思是要想个辄、教训这傻小子一下。 说句题外话。现在的电影电视剧里的江湖黑帮,从上海滩的许文强到香港岛的功夫王,都是一个模样:墨镜灰帽黑褂子、进门“大哥”“小弟”、出门砍刀斧头——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的,那时候,各帮派有着不同的特点。 就拿青帮和洪帮来说。洪帮不大讲究师承、更看重职位,谁当了大掌柜谁就是老大,所以,彼此称兄道弟的无所谓;但青帮却很重视师承辈份,没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说法,讲究的是“师门字辈压光棍”、“父子不入同一门”,无论权势有多大,师父、师叔、师兄、师弟分得很清楚。因此,当着“嗨”袍哥(袍哥属于洪帮)的人叫声“兄弟”没关系,可对于混青帮的人物,就得称呼“先生”、“好汉”、“老大”、“朋友”,要是乱喊“老弟”、“老兄”,说不定就成了旁边什么人的爷爷辈,是会得罪人的。 混帮派的人当然免不了打架斗狠,但也不是乱打,像青帮这样公开活动的大帮派,在江湖上办事也要遵从起码的社会规则,不能想打就打想杀就杀。比如这位夏管事,虽然冲撞了青帮的场子,但他毕竟是外人、不懂规矩,所以不能使用帮内的办法,要想教训他,还非得耍“阴”的才行。 迟殿文做个暗示,手下人就明白了,他的徒弟张知行就拽着夏管事去吃“杂毛肉”。 那时候,猪牛羊肉叫“大肉”、鸡鸭鱼虾叫“细肉”,这些肉要到饭馆子里才能吃得着。集市小摊上卖的是驴肉和狗肉,称为“杂毛肉”,五毛钱一碗,味道虽好却上不了正经酒席,平常解个谗倒正合适。肉摊上还卖“明流酒”(一种用黍子酿的酒),一坛子也是五毛钱——赶集的时候花上一块钱,可以管吃又管醉。 酒坛肉碗摆上来,张知行和几个喽罗就拉着夏管事猛灌。才三两下的工夫,姓夏的就喝高了,拍着胸脯请“各位兄弟”到北马场去做客、参观他们的蒙古马。 张知行眼珠一转:好啊,去看看! 到了北马场,一百多匹蒙古马养得真精神。张知行就开始装傻:“夏先生,咱们只骑过驴子、还没骑过军马呢,能不能让咱们也过个瘾。”夏先生正在酒劲上:“当然可以啦!”于是帮他们挑选高头大马,还配上了马鞍具。 一伙人在马场转了几圈,抽个空子把侧门打开了。张知行喊一声:“不好了!马惊了!”其他人也跟着大吼大叫,小伙子们骑着马就跑了,只留下夏管事还在马场办公室里发愣。 这一趟骗来了六匹装具齐备的好马,迟殿文看见以后高兴得直笑。可这些军马留在济宁也不是办法,干脆,送给鲁西分区吧,八路军打仗用得着战马。 过了几天,北马场的老板古屋猛找来了,迟殿文对他说:“你们那位姓夏的朋友,我是见过的。可后来他和几个人到集市上喝酒去了,至于那些人,我就不认识了……” 古屋猛也无可奈何。 送到鲁西分区的六匹战马引起了八路军的兴趣,分区领导问金济鱼游击大队:“能不能再弄一些马匹?”迟殿文回答:没问题。 几天后,分区派来了两个排,带着长枪短枪机关枪,准备配合游击队袭击军马场,迟殿文却说用不着那么费劲——他早就花钱买通了北马场的看门人,八路军看中了什么马,牵出来就是了。 半夜里,两个排的八路军摸进了马场。大门开着,马匹也都在马厩里,可一群土八路生拉活拽,马儿就是不肯走。最后,躲在暗地里的看门老头实在忍不住了,跑出来告诉大家:“夜晚偷马要先牵头马,只要把它带走,其它的马匹就能跟上。”八路问:“哪一匹是头马?”老头乐了:“头马当然是马厩口上的头一匹呀。”八路们这才恍然大悟,于是乎,四十四个人顺顺当当地牵走了四十四匹马。 这马儿偷得也太容易了!军分区领导一高兴,就琢磨着想成立个骑兵连。捎信给游击队: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剩下的军马全弄出来算了! 迟老大还是那句话:没问题! 北马场被偷以后,敌人增派了一个排的伪军担任警卫。可巧,这警卫排的排长和班长都是迟殿文的徒子徒孙,迟老大甚至不用花钱收买,打个招呼就搞定了。 这次行动是由“金济鱼游击大队”的顶头上司、原独立支队的董鸣春支队长亲自指挥的。他带来了不少人手,意思是要给小鬼子的军马场来个大搬家。 临动手的那天,驻守北马场的伪军排长借口过生日,把几个日本技师和管事都请到济宁城里喝酒去了,其他人也都灌了黄汤在各自屋子里睡大觉。两个伪军班长把宿舍房门从外面拴上,八路军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董鸣春带人从马厩里牵走了五十三匹军马,从仓库里搬走了八十二套马鞍具,顺手还把为日本技师提供早餐的两头奶牛也拉走了,只给鬼子们留下了几只小羊羔。 这么一来,八路军鲁西分区就成立了一个八十人的骑兵连,一色的蒙古马、一色的新鞍具。而那个“青帮日本人”古屋猛却只好宣布破产,关门大吉了事。 说起来,迟殿文一直是以隐蔽方式配合抗日活动的,他的游击队也是“游而不击”,只在暗地里协助八路军,从未和日伪军正面交过火。日本人对迟殿文虽然有所怀疑,但一方面没有找到证据,另一方面也顾忌青帮势力在地方上的影响,所以采取了比较容忍的态度,这使得迟殿文在日伪、国民党和八路军三方之间都能够得以敷衍,显得从容自在。 对共产党而言,迟殿文这样的表现,在环境恶劣的时候当然是可以接受的,但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和根据地政权的逐渐扩大,党对各游击武装的素质要求也就有所提高。从1944年以后,冀鲁豫军区多次试图对这支“通字辈”的游击队进行改造,规劝迟殿文放弃旧势力帮派思想、加入到人民武装的行列中来。 然而,迟殿文的态度却十分顽固。为了派政委、指导员的事,军区和军分区不知道和他谈了多少次,却始终达不成条款——这里面有个原因:迟殿文比较信任的共产党干部只有两个,一个前鲁西南行署专员袁复荣、一个运河支队政委朱道南,都是山东人。1944年的时候,袁复荣已经牺牲了,而朱道南属于山东军区,不好插手冀鲁豫军区的事情,迟殿文就对其他人一个也信不过。 1939年的“湖西肃反”错杀了许多山东地方干部、也伤了不少人的心(比如,骑兵团在1944年消灭的时锡九和关玉平,原先也是湖西的八路军干部,都是被当初的“肃反”给逼反的),迟殿文对此还记忆犹新,所以,他始终不肯接受共产党的改编——双方谈来谈去,搞到最后就闹翻了。 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对迟殿文采取了“打拉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加强地方政权和民兵武装的力量,打击“通字辈游击队”的势力;另一方面加大了对迟殿文部基层骨干的统战力度。 1945年春节前夕,迟殿文的得力助手、徒弟张知行带领一中队投奔了八路军。一中队是迟殿文最“精锐”的队伍,拥有他全部的轻重机枪,几乎相当于“通字辈游击队”的一半实力。迟殿文得知此事之后如丧考妣,究其丧心的原因,队伍的哗变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徒子徒孙们的背弃而去,代表着他青帮老大的权威从此丧失了。 1945年的春节,迟殿文没有过好,他先是嚷嚷着要把那些个背叛师门的徒弟抓回来,按帮规处置。到了年初六的中午,迟老大一觉醒来,发现枕头边有一封信,打开一看,居然是张知行写给他的规劝书。这下子,青帮老大再也不吭声了,回到济宁就大病了一场。 八路军运河支队的朱道南政委也给迟殿文去过信,鼓励他克服封建江湖观念,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说起朱道南的名字,知道的人不多,可若是提到电影《大浪淘沙》里的“靳恭授”就相当有名了——那就是以朱道南为原型改编的。 迟殿文怎么看待朱道南政委的来信,现在已无从知晓。因为接到信之后不久,迟殿文就被杀了。 1944年,日本人改变了运河的管理方式,把山东的水运纳入“华北交通株式会社”管辖,这样一来,济宁的运河办事处就有了两个日本上司——水上警务段长山田本一和“株式会社”的司法主任执印省等也。有趣的是,这俩日本人也是“通”字辈的青帮大佬。不巧的是,这两个日本青帮和迟殿文混的不是同一路。 青帮起源于漕运,虽然民国以后的门徒干什么的都有,可讲到门派还是要按照漕运的“十路进京船队”来分师承。比如,迟殿文属于“杭三帮”,报号的时候就得这么说:“本舵满运船四十二只,进京打白旗白镶边,阴阳上红下黑。吃的是长流水,烧得是昆山柴。”那两位日本大佬是“嘉白帮”的,说的话也就不同:“满运船六十六只,进京打龙旗,半个月亮、金钩如意。吃的是翻花水,烧得是五湖四海柴”…… 两个日本大佬和迟殿文不同路,却和济宁“安青道义会”的会长刘裕泰是一个帮的,这可是迟殿文的冤家。 刘裕泰也是“通”字辈。他是个苦出身,早先是扫地的,后来给当铺做“小子”。 当铺的幌子是“见物质当”,可要是遇到那种穷急了的人,跑到柜台前把胳膊一伸:“我把拳头当了!拿钱来吧。”当经理的还真没有办法。这时候就需要请外面的“小子”来顶着,打架打官司,把当铺的麻烦揽过去——刘裕泰干的就是这个营生,所以虽然吃得白白胖胖的,做买卖出生的迟殿文却对他一点儿也看不起。 有一次,俩人在赌场上打起来了。 赌博的时候,有的赌徒本钱不多,输光了以后想扳本就只有把衣服当了再接着干。于是,刘裕泰就搞“上门服务”。这小子自己不上场,专在赌桌边上守着,一会儿劝这个把衣服脱了当掉、一会儿又劝那个把衣服赎回去穿上,他倒不嫌麻烦,因为人家每赎当一次都要算利钱,折腾得越多他就越发财。 迟殿文当时正是霉庄、十几把没有开胡,被这乱七八糟的场面搞得火冒三丈,掀翻桌子揪住刘裕泰就是一顿胖揍。俩人从此就解下了梁子。 山田本一、执印省等也(这名字真怪)掌管运河之后,刘裕泰就开办了“裕泰行”粮行,当上了济宁第二任“安青道义会”会长,他还在两个日本同门师兄弟的支持下不断插手河运业务,硬是把迟殿文挤兑出了河防队。 说起来,1945年的迟殿文真够倒霉的。国民党的朋友被打跑了、日伪政府的肥缺被青帮会长抢走了、徒弟又带着队伍投奔了八路军,把这个先前呼风唤雨的“通”字辈老大搞得里外不是人。 心里一着急,老迟就下狠手了。 1945年的端午节,刘裕泰在济宁宴请几位“通”字辈的大佬,山田本一、执印省等也和迟殿文都在受邀之列。迟殿文称病没去,他想借这个机会杀掉两个日本人。 迟殿文委派的杀手姓温,天津人,是个“空子”。 所谓“空子”,是指流浪在外的青帮子弟。那时候在酒肆旅馆,时常会遇到这么一类人:帽子翻开、倒放在桌子上,左膝压住右膝,左手撮起三个手指、压在右手上,这表明他是流落到此的青帮弟子,想请帮里的三老四少帮个忙。一般情况下,这类人回答问题的“切口”是不会错的,但你却无法证实他说的是不是实话,也不能确定他师门和字辈的真假,所以就称为“空子”(据说,黄金荣也是以空子的身份混进青帮的)。 迟殿文要杀帮内的大佬,当然不能派自己的徒弟,请一个心狠手辣不怕死的“空子”当杀手正合适。 端午节是与河水有关的节日,漕运出身的青帮照例要进行一些礼仪性的祭祀活动。按一般情况,去吃饭的人都不会带枪,而且这几个通字辈大佬的年纪也不小了、腿脚功夫有限,所以,只要预先知道宴席的时间和地点,干掉他们不会是太难的事。 姓温的“空子”事先把手枪藏在酒店包间的大座钟后面,开席的时候再装作送热水毛巾的伙计混进去,悄悄摸出枪来就开打。 这计划原本不错,可惜,那天的饭桌上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山东特务机关的政务班长小野正尔少佐(他也是“通”字辈的),这可是个厉害角色,反行刺的经验丰富。温“空子”还没来得及开火,就被小野摁在地上了。 于是,抓住刺客、严加审讯,姓温的“空子”不怕死却怕疼,被打了一顿就把迟殿文招出来了。接着,宪兵队又到迟老大的家里搜查,找到八路军朱道南政委写给他的信…… 当天晚上,迟殿文被砍了头,尸体丢进了运河里。 就这样,迟殿文死了,他的“通”字辈的游击队也就从此烟消云散。 现在对迟殿文的评价是“反动会道门头子,汉奸,抗战期间因内讧争斗而死”,这个结论估计难以翻案了。 但我想,这个青帮人物虽然反动,却也曾经帮助过八路军、做过对抗战有利的事情,还是应该有人记住他的好处的。并且,迟殿文毕竟是为了刺杀日伪头目而死的,无论结果如何,总还对得起青帮的“义气”二字,至少比起那个1951年被人民政府处决的“刘裕泰先生”要光荣一些、更值得尊重一些吧。 又是端午,今天是迟殿文离世的六十二周年。(本文写于2007年) 马甲我愿意拿出一颗粽子祭奠这位“通”字辈的青帮大佬。只是不知,他在另一个世界是否依然广收门徒、依然横行霸道。只好在冥冥中对这位生于乱世、死于乱世的人物说一声:迟老大,记住教训吧。你能和屈原大夫死在同一天,也算是不冤了。 第二十四章 1943年下半年以后,华北抗日战场上的民兵建设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 “民兵建设的三个阶段”大致是这样子区分的:1938—1940年是第一阶段,也叫“自卫队阶段”。这时候抗战刚开始,随着日寇的大举进攻和国民党军队的溃败,华北各地的民众武装纷纷兴起,共产党和八路军工作队适应形势要求,以“开展统一战线,联合抗日”为方针,争取掌握了大部分自卫武装,从而奠定了华北抗日民兵的基础。但这个阶段的民兵存在着人数较少、制度不完善和人员成分复杂等问题,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并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 1940—1943年初是第二阶段。这个时期共产党在华北已普遍建立了基层组织,在“建立民兵制度,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的方针指导下,民兵力量由共产党直接领导,得到了扩大和加强。在这个阶段,民兵武装广泛参加了反“强化治安”、反扫荡作战。虽然斗争十分残酷,但队伍得到了锻炼,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民兵的许多典型战法、战例都是在这个阶段创造的。 在第二阶段,民兵组织也暴露出脱离生产的缺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的情绪。敌人的凶残报复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更导致了根据地的贫困化。渐渐地,民主政府也认识到过度使用民力是和毛主席“论持久战”精神相违背的,因此,到了第三阶段,民兵建设的方针就变成了“发动群众和武装群众相结合”,主要任务是开展生产,配合执行党中央的土地政策。从这以后,民兵的直接参战大为减少,更多的是为八路军部队提供后勤劳役。虽然真正“大支前高潮”是出现在解放战争,但在第三阶段,这方面的组织经验已做了很有益的准备。 第三阶段的民兵是以扛锄头为主的,真正扛枪的是少数“基干民兵”。这基干民兵是半脱产的,一个五十户人家的村子,也就不过有十来个人的编制。平常时候,“基干”要站岗放哨送信带路;要是鬼子来了,敲锣、藏粮食、带着群众跑路,简直忙不过来,既没有工夫种庄稼也没本事打游击。所以无论生产的事还是打仗的事,人们一般都不指望这基干民兵。 可凡事都不是绝对的,比方说,山东曹县塔湾村,就出了个“另类民兵”葛二蛋,还真做了些“邪乎”事情来。 葛家好汉本名二蛋,当然就是排行老二。他哥哥成家了,妹妹出嫁了,自己光棍一人,优哉游哉。爹妈跟着老大过,家里的几亩地也随了老大,反正二蛋也不大乐意种地,无所谓,饿了就去打打短工,吃饱了就万事不管,自己住在草棚子里,犯起浑来谁也管不着。 1943年11月,武委会的主任通知村里的青壮年集合开会。前一段时间,冀鲁豫五分区刚遭到鬼子扫荡,损失很大,分区司令员朱程和一团的团长、政委都牺牲了,上级派七军分区政委赵基梅接任五分区司令,接着和鬼子干(赵司令也来自红四方面军三十军,是一二九师的干部,所以有几次借了骑兵团去配合他)。八路军要打大仗,地方干部就积极着手恢复民兵组织。 开完会,乡干部摆上两张桌子,愿意参加挑夫队的在那边报名,可以领一个南瓜(支前的口粮),然后回去准备一根杠子;自愿当“基干民兵”的在这边报名,先领两块钱,再集中起来学打枪。绝大部分人都选择去当挑夫,因为办完差就可以回家了,既不太危险也不耽误自己的农活,可葛二蛋琢磨了半天,跑去申请当“基干”。他哥哥急了,过来拉住弟弟劝他别贪图那两块钱,当“基干”既累又忙,还养不活家人……二蛋把手一甩,不以为然。 “扯!你以为我傻呀。当挑夫,每副担子有一二百斤,死沉;看看这边的枪多轻巧,才十斤不到。” 当哥的顿时没话说了。于是,基干民兵队伍里就多了一位葛二蛋同志。 基干民兵集中训练三天,讲形势讲任务,讲政策讲纪律,接着劈劈啪啪放了几枪,就让大伙回家了,到各自的村子里值勤去。当时,只有农救会主任和武委会主任是全脱产的,他们在几个村子间来回转,安排大家干什么大家就干什么。平时,民兵们就自己管自己了。 这样的生活挺符合葛二蛋同志的意思。他每天除了站岗,还抱着配发的武器到处视察治安。 要问葛同志配发的是什么武器?是汉阳造?老套筒?猎枪、土枪、独撅子……嗨!门都没有,自从离开训练队,葛二蛋就没摸过枪。区里发给他的是一把茶壶! 这茶壶的盖子是封死的,里面装了硝石炸药,从壶嘴里塞进去一截导火索,点燃了就能炸。也别说,就这么个地雷不像地雷,手榴弹不像手榴弹的玩意,比一挺机关枪还吓人,葛二蛋每天抱着它走来走去,任你是谁也不敢站在他边上。人见人躲,都担心不知什么时候一不留神就把这宝贝给弄响了。 大家都劝二蛋同志,平时最好把这凶器收起来,可他不干。没有这武器就不像个民兵了,显不出威风来呀。 于是乎,他爹他哥都怕了他,不许他上门,二蛋也不再去打短工了(估计也没人敢请他干活),区里每个月发给基干民兵十天口粮,他坐吃山空的也不着急,每天就拎着个茶壶东游西荡,活像个二流子。村里人都不待见他,民兵队里也有人嘀咕他坏了民兵的形象,商量着要去向上级领导报告,开除他算了。 不料,领导还没来,葛二蛋倒先召集民兵开会了,他这家伙,自我感觉还挺不错,号召改选干部,推举自己当民兵组长。这一下,可把大家的鼻子都气歪了。 葛二蛋让大家推举自己当民兵组长,实际上是想管理村里的“合作社”。这可是个美差。 抗战时期,华北地区流通着各式各样的货币,初期主要是伪满洲国的“老头票”和国民政府的“法币”,再后来,北平的“联合券”、南京的“储备券”、日本的“军用券”都出来了。共产党八路军也发行自己的钞票,在鲁西根据地这里,能够见到“北海票”、“边币”和“冀南票”,有用纸做的,也有布做的。另外,还有些地方豪强自己制铜钱、造光洋,真是五花八门。 起先,市场还算稳定,可不久以后就通货膨胀了。蒋、汪两家国民党政府,印钞票如同下雪似的,造成物价飞涨,把老百姓祸害得够戗。1942年,日伪政权开始禁用法币,共产党为防止财政危机,也宣布只准使用“边区货币”,禁止其他一切“伪币”在根据地的流通。 民兵也因此参加了反伪币的斗争,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各村口、各路口站岗,不让人们到大集镇( 敌占区) 去赶集,也不许外面的商人到根据地随意采购东西(村里偶尔来个货郎,也被民兵和儿童团一路跟着走),这么一来伪币当然就用不成了。但老百姓总需要进行一些基本的买卖交换,因此就由民兵成立了“合作社”,充当农村商品交易的中介。 “合作社”用抗日政府的贷款,由基干民兵负责,既收购农产品,也卖一些日用百货,有煤油、洋火、小点心之类,还卖白酒和烟卷。经营利润中的一部分,可以用来补贴基干民兵的生活。这让葛二蛋同志十分羡慕,很希望做“公家买卖”的这份工作。 一般,家里有土地的民兵对合作社的事情并不感兴趣。因为平时任务忙,有点时间赶紧做家务干农活都忙不过来,哪里有闲功夫去操心买卖。可葛二蛋不同,他没有地,如今又不乐意去打短工,光靠砍柴换吃食, 实在填不饱肚子,于是就盯上合作社了。心说: 干合作社多好啊! 既有面子又有钱花。 他们那个村的“合作社”原本是由民兵组长家负责打理的,葛二蛋热情沟通了几次, 人家不愿意让出来。于是就嚷嚷开了:“改选,改选,让我来当民兵组长!” 说起来,这民兵的基层干部确实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区上面并不干涉。可是,村里的民兵都感觉照以前的办法就挺好,并不想搞重新选举。特别又听说是葛二蛋想当民兵的头头,大伙更认为纯属异想天开,连他哥哥都觉得他是在出洋相。 民兵们都想散会,只有葛二蛋还在一个劲猛喊:“为什么不重新选举?凭啥我就不能当组长?!” “凭啥?”有人答话了:“人家老组长是立过功的,战场上缴过敌人的枪。” “扯!他那也叫缴获?不过是在抬担架的时候从地上拣了个便宜。要说立功,县城里鬼子的枪那么多,去夺一杆来才是真本事!” 老组长被挤兑急了,一拍桌子站起来:“行!你葛二蛋如果能去夺杆枪,我这组长就让给你当!” “好!一言为定!!!” 到县城去夺鬼子的枪?这玩笑开大了。 可牛皮既然吹了,怎么也得找个台阶下呀。无论如何,出门走一圈是必要的。 第二天找村长开路条,大家都叮嘱:“二蛋啊,出去转转就回来,给人家道个歉,彼此消消气,没有人会笑话你。” 背着筐揣着茶壶,葛二蛋一路打草砍柴,溜溜达达就进了县城,人家站岗的也没难为他,也许是把他当做卖柴换酒喝的主了。 进了城里四下一张望,背枪的人倒确实不少,可实在看不出有谁愿意把枪交给他。 就这么转了好久,把肩上的柴火卖了,其它事情,没门。 正闲逛着呢,看见前面的一个人了。这人在理发店门口朝里望了望,大概是嫌人多,摇摇头就走了。葛二蛋认识,他是高先生。高先生其实是个高丽人,早先是给日军当翻译的,先前的鬼子部队走了以后,这家伙就改当了啥行当的工程师,带着老婆孩子都移民过来,住在县城里。葛二蛋打短工的时候给他家干过活,知道这个“工程师”手里有把外国手枪。 想了一会,有主意了。 在理发店外头转悠着,等了好一阵,顾客都走光了,生意闲了下来,葛二蛋就进屋,把卖柴火的钱往桌上一拍,说:“掌柜的,能上咱老爷家里剃头吗,在前面不远。” 这有什么不行的?店里立刻派人跟着去。到了高宅,葛二蛋先进去问:“高先生先前是想理发吗?理发店里派了伙计来。” “好啊,好啊,进来吧。” 剃头的场地摆在院子当中,高家一门老小也都围着看。高家以为葛二蛋是从理发店来的,剃头师傅则以为他是高先生家的,反正谁也没觉得不对,就让他叼着烟锅站在旁边。 等高先生大马金刀坐在椅子上,剃头围裙也系好了,葛二蛋这才过去把理发师傅推开,摸出那宝贝茶壶挂在高先生的脖子上,“高先生,这是个炸弹哦,我用烟锅一点就能响的”。 人家高先生可是个工程师,瞧一眼茶壶就能准确地计算出这玩意儿的爆炸当量,立马就筛了糠,“你,你想干什么?” “小事情,容易办,把你的枪借我使使。” “快去,把枪拿来,送给这位壮士。” 据说,高丽女子最听丈夫的话,果然不假。高先生的太太立刻乖乖地回屋去找枪,不一会,不仅拿来了撸子短枪,还抱来了一根长枪,连同满满一袋的子弹,真看不出她怎么能有那么大力气。 不过,这可超出了葛二蛋的计划。这三八大盖是件好东西,不要了实在太可惜,可怎么带出去呢?只好再麻烦高先生送一趟。工程师扛着大枪,葛二蛋笑嘻嘻跟在他边上,出城的时候,站岗的打招呼说: “高先生,这么晚还出去啊,可别太走远了。” 走到天黑,葛二蛋才从高先生腰上解开茶壶,放他回家。人家到底是有文化的人,临走时也没忘了说声谢谢,把土包子葛二蛋搞得直发愣:这到底应该是谁谢谁呢? 满载而归,走到长清寺附近,葛二蛋先找到一伙民兵,卖了半袋子子弹。那时候,一粒子弹能换一斤半小米,这穷光蛋顿时发财了。 回到村里,葛壮士把短枪长枪往桌子上一拍,冲着目瞪口呆的人们大嚷:“选举选举!赶紧选举。” 然后,指着扔在地上的粮食口袋,宣布: “谁愿意选我的,先称五斤小米回家去!” 结果,那还用说。民兵组长当然非葛二蛋同志莫属了。 第二十五章 葛二蛋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民兵组长,顿时威风了,每天带着基干民兵排队出操,村里村外的兜圈子。他自己十分过瘾,别的人却都叫苦不迭。不过,二蛋的朋友们倒是高兴得很,纷纷跑来要求投奔他的队伍,可惜,受到基干民兵的名额限制,不能“入伙”,只好当作“编外基干”,跟着立正稍息凑热闹,顺便也得以观赏葛组长的长枪和短枪。 葛二蛋的死党朋友,也都是和他一样的没地、没房子、没老婆的“精光自在汉”,附近各个村的都有。平时也就是替人打打短工,哪儿有希奇古怪就往哪跑。现在,哥们兄弟中间好不容易出了个干部,如何能不过来集中热闹一番。于是,二蛋每天训练完自己的“正规部队”,就和这一帮“编外嫡系部队”搞聚会。 民兵组长嘛,管着“合作社”,点心糖果白酒香烟样样有,有我的就有兄弟的,大家千万别客气!铺子里面的整光了,就拿上钥匙开库房,接着寻开心。这么一来,村里的群众着急了,都担心合作社里的那点东西,让这群二百五“败家子”再整两天就搞没了。于是跑去找村长提意见,可村长现在哪里敢管既有人马又有枪有炸弹的葛二蛋呀,只好再向上级反映,最后,惊动了县领导。 那时候,县里面的干部有两类,一种是白胡子的“开明绅士”,一种是没胡子的共产党小伙,短胡子或者黑胡子的就基本上找不到。政府开会讨论这事,白胡子老头说“不成规矩、太不像话,要把组长撤掉,把这伙人解散了才行”;可没胡子的干部却说“不对不对,你们看,这些人都是贫雇农,是我们依靠的基本力量。这个葛二蛋,抗日斗争的意志很坚定,要重点培养他,要加强他的力量!”一番争论下来,决定把塔湾附近几个村的基干民兵联组,由葛二蛋当小队长(他当然也升任“合作联社”的首脑了)。不过,上级也给“联社”派了一位政治觉悟高的干部当党小组长,任务是帮助教育葛二蛋,争取发展他入党。 葛二蛋也不在乎党小组长是干什么的,他只觉得重要的是自己升官了,吃喝的资源又增加了。于是再接再厉,继续扩大范围操练兵马、扩大范围吃合作社。可就这么闹腾了一阵,搞出事情来了。 有一天,塔湾的一户村民犯了“走私罪”,他把一头骡子当做陪嫁送到外地去了。当时,根据地的大牲口只许进不许出,违反了这个就是经济罪,要受到严厉处罚的。党小组长带人抄了该村民的家,还把人揪出来斗了一场。葛二蛋原本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看热闹起哄挺过瘾的。可事情折腾完以后有人骂他:“你狗×的葛二蛋,每天出操站队糊弄个啥呀,看着外人欺负本村人……” 葛二蛋转念一想:对啊!那党小组长的家乡离这里隔了好几个村,凭什么来揪我们村的人,这不是欺我塔湾村无人吗?!当下就要去揍党小组长。小组长听到风声,夺路逃跑了,葛二蛋大怒:“姥姥!你以为跑回家就没事了,我打上门去!” 于是,葛小队长升帐,点兵出征。一时间,洋枪土炮、大刀长矛,浩浩荡荡杀将过去,把那边村子的民兵组打得个落花流水。党小组长也再度落荒而逃,葛二蛋不仅顺势抄了他的家,还莫名其妙地批斗了别人的爹,并且狂妄地宣称:“谁再敢抄塔湾村一家,我就抄他们十家。”反动气焰十分嚣张。 县政府闻讯极为震惊,连忙派工作队下来调查情况,平息械斗,葛二蛋的职务自然也就被撤得一干二净。可没想到,几天后,全村的人都来替葛二蛋求情,还一致选举他重新担任村民兵组长。这可把领导们都弄糊涂了:上次要求撤销葛二蛋组长职务的,不也是这些村民吗?怎么这回变态度了。 原来,头两天,伪军清乡的一支队伍把村里的一头牛给牵走了。这要搁在以前,是根本没有办法挽回的事情,可现在不同了,村里有了民兵葛二蛋。葛民兵先去打听了情况,然后请人给伪军队长写了封信,措辞强烈:×××,你外号叫×,家住×,你爹叫×,你妈叫×,你家里还有谁谁谁。你抢了我们村的牛,真是混蛋到家了,今天你要不把牛还回来,我就杀了你全家!葛二蛋。 这伪军队长赶紧打听葛二蛋是何方神圣,一旦弄明白是这么个二百五的主,心里实在不想招惹。可他们一共牵回来两头牛,也不知道到底哪一头才是塔湾村的,只好请人把两头都牵到村口去,楞是让葛二蛋白赚了一回。 村里人由此就想,这葛二蛋虽然别的方面不咋的,但还真有本事保护大家的利益,就算全村合伙供他吃喝开销,也比让鬼子汉奸抢去了强啊。于是,大伙再次保举他担任民兵的头。 葛二蛋同志,刚丢了小队长的职务却又重登民兵组长的宝座,继续管理他那个快破产了的小合作社。经过一番大起大落,葛同志成熟多了,复任伊始,他郑重向群众宣布:“我一定保护好乡亲们,我还一定要让合作社发财,给乡亲们赚钱……” 大家一听全乐了:这葛二蛋,刚一当组长就又昏了头,你能自己养活自己就不错了,还发财?说你胆量大、手脚狠咱们信,说你能赚钱,谁相信呀。 “二蛋呵,以后我们每家拿些粮食给你,你就别去打理那合作社了,好吗?” ………… 自从当上民兵的领导,葛二蛋就努力按照自己的理解加强军事操练,虽然正规军是怎么训练的葛组长自己也没见过,但他还是很希望把队伍往正规部队的路子上整。 利用担任民兵小队长的短暂机会,二蛋曾经指挥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规模”械斗,大获全胜。尽管因此犯了错误、丢了官,可在这位前小队长的心里,对“野战攻坚”却更加神往。即使现在当小组长,他也成天惦记着要把人马拉出去,搞几次野外露营、长途奔袭之类的事。只可惜,他手下的民兵们多是有家有口的庄稼汉,对打仗什么的提不起兴趣;甚至那几个“光棍嫡系部队”,也没有大志向,平常出操站队还可以,可一听说要主动去找小鬼子的麻烦,都咧咧嘴傻笑。葛二蛋多次动员讲话也得不到响应,搞得他十分郁闷。 其实,无法出动打野战,还有个原因是武器装备实在太差。基干民兵大部分都没枪,“编外的”更是只有火叉、哨棒,“缺了响器胆不肥”,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终于,机会来了。有一天,村里一个哑巴小孩比比划划地来报告:发现了手榴弹!原来,县大队的人经常去拔电杆、割电话线,把鬼子惹急了,敌人就在电杆底下埋手榴弹,想炸游击队员。结果,被割草的小孩子瞧见了。葛二蛋喜出望外,带人把十几颗手榴弹起了回来,有了军火,可以大干一场了!县城外面有个鬼子的商社货栈,土货洋货都不少,如果去抢上一票,“合作社”立刻就能扭亏为盈了。 召开会议、分发武器、宣布作战计划,通知大家先回家吃饭,然后整队出发。可到了集合的时间,除了一个叫孟三的“编外”来了,其他的人都不见人影,俩人就挨家挨户上门去喊。到了别人家,有的说“孩子他爹不在”,有的干脆就把门关了不吱声,气得葛二蛋直骂。 找到村长家,村长倒是露了面,却直接表态:“你办法不对,我不去。” “打鬼子有啥不对?” “没有上级的指示就是不对。” 葛二蛋讲不过他。“你不去,把枪还给我。” 村长二话不说递过三八大盖,葛组长就把枪发给了孟三同志。孟三是个十五六岁的半大孩子,其实,孟家其他人都挺烦葛二蛋的,惟独这个三儿对二蛋死心塌地,他还有个姐姐孟喜子,是远近有名的美人,葛二蛋平常也只有借找孟三的机会,到他家闲逛,瞅空子养眼神咽口水。 孟三扛上枪还没来得及高兴,他爹就拎着棍子找来了,老头叫嚷着“去送死不如打断腿”,吓得两个民兵仓皇逃往村外隐蔽起来,又过了好一阵,才等来了一位“基干”(就是原先的民兵组长,他也有一杆枪),于是三个人就出发。 三个民兵去打鬼子商栈,无疑是找死。 走在半道,孟三突然说:“二蛋哥,我不要这杆大枪。” “为啥?” “扛着大枪跑不快。” 葛二蛋只好把短枪给他,自己端着三八大盖。三个人都开始琢磨怎么逃跑。 走着走着,猛地看见一群鬼子兵在树林里休息,这里离县城还远着呢,怎么会有小鬼子?大家都愣住了。葛二蛋最先反应过来,抬手放了一枪,再回头一看,身边的两个人早不见了,于是也转身开逃。 跳到道沟里一阵狂奔, 差点跑断气,好不容易赶上了前面的俩人。大家实在跑不动了,就趴在沟沿上观察,还好,敌人没追来。葛二蛋问孟三:“手枪没跑丢吧?”“没丢。”万幸万幸。 休息了一会,葛组长发话:“你们掩护着,我去看看消灭了多少鬼子。” 总共就放了一枪,还能消灭几个人?其他两个人由着他吹牛,看他走了也没理会。 没过多久,二蛋回来了,枪头上挑着个米袋子。那是个细洋布做的小布囊,有里外两层,拆开了正好可以当袜子。 第一次野战,打了一枪,缴获了一双袜子,战果不错。可以班师凯旋了。 葛二蛋坐上抗日民兵组长的位置,却又紧接着混了个汉奸的官职。 塔湾这里属于半根据地半游击区,日伪政权也一直试图施加管理,每当他们来搞“保甲制”、编“门户牌”的时候,共产党就宣传“进了保甲册,抓丁逃不掉”,“钉了门户牌,收走活命粮”,结果敌人来编制保甲,老百姓就跑出去躲起来,报上去的名字也多是些老人、死人,敌人一走,民兵就把门户牌剥下来烧掉。 葛二蛋带领村民搞械斗,抄了共产党干部的家,日伪的“新民协进会”也知道了他的名头,觉得这浑小子是个人才。不仅指名邀请他入会,还要委派他当周边村庄的“自警队长”,“两面派”的村长既不能说没这个人也不能透露人家是个民兵组长,只好把葛二蛋叫到镇上去了。 在新民会的办公室,葛二蛋毫不客气,立刻同意当队长,还当场报了一堆名字,把他那些“编外嫡系”全弄进了“自警队”,领回来钢枪、火枪和一把短枪,装备比民兵小组强多了。共产党的区长闻讯连夜赶到塔湾村和他谈话,反复讲解“隐蔽斗争”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葛二蛋连连点头,可第二天就忘了个精光。 次日天明,周围几个村的“自警队员”都到塔湾村集合,欢迎新队长,民兵小组照常出操,葛二蛋两头指挥。有人提意见说这样不好,二蛋却不以为然:“扯!都是我的兵,有谁当细作,我屠了他全家。”于是,两路人马就一起操练,唯一不同的是自警队员胸口有个牌牌,而民兵没有。区长拿葛二蛋没办法,只得提议也给附近的民兵也弄块胸牌当伪装。这样,自警队和民兵队就彻底合编,葛二蛋也自然而然地复任民兵小队长了。 新民会也拿葛二蛋没办法,镇上开会办公他从来不去,天大的事也只是派个“卫兵”传话,“本队长忙着练兵呢”。渐渐地,新民会也明白了葛二蛋是个什么人物,心里叫苦却也不好声张。 1944年鬼子扫荡根据地,新民会督促各村派人维修公路,每人每天给一斤粮食。早先,民兵在公路上到处挖十字沟,每一遛有一米深、三米宽、四米长,老百姓的牲口和独轮车能过去,鬼子汽车却没办法。区长来找葛二蛋,让他想办法把修好的公路再破坏掉,葛二蛋张口就问:“工钱呢?” “民兵破路是任务,怎么也要工钱?” “先前破过一次,已经完成任务了,这回是另外的。” 区长又气又急,最后答应把合作社的五百元(边币,差不多能买一百斤白面)贷款免了。于是,葛二蛋白天指挥老弱病残修路,晚上又带着青壮年劳力挖路,两头领工钱。 前面的路刚修好后边的路又挖断了,鬼子的汽车过去了就回不来,总是停停开开的,军需物资就供应不上了,只得派伪军用驮马往上运。自警队“配合”伪军搞运输,吃饭的时候,葛二蛋趁人不注意甩了颗手榴弹,民兵们也大喊大叫“八路来了”,不仅冲乱了队伍,还牵走了两匹驮马。 把马匹和两箱弹药、两麻袋大米交到区里面,区长问:“这回还要不要工钱?” “嘿嘿,抗日嘛,有工钱当然好,不过先前你不给,我也会去挖路的。” “好你个葛二蛋,连区政府都被你讹了。” 第二十六章 转眼到了1944年开春,地里的农活忙起来了,庄稼人都知道,这时候你糊弄土地爷一锄头,土地就糊弄你一份收成,因此谁也不敢怠慢。民兵的训练暂时停止了,葛二蛋队长也成天忙着往地里送粪肥。 这是合作社的一项“业务”,平常,人们可以把拾来的粪卖给合作社,民兵们掺上土和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制成干粪饼,春耕播种的时候再当肥料卖出去。别人家要的粪肥葛二蛋不一定操心,可若是孟三家的, 他肯定亲自送去,每每还主动在地头参加义务劳动。这倒不是孟三的面子大,主要是因为他有个漂亮姐姐。葛二蛋就盼着孟喜子送饭来,孟妹妹快出村时他下地,孟妹妹收碗回家他也走人。 回到合作社,有个拾粪孩子又来“做业务”了,这孩子是“葛记肥料店”的大客户,供货特别多。原因么,是他胆子够壮,敢成天在公路上转,盯着鬼子的马屁股拣牲口粪,连葛二蛋都服了他。拾粪孩子问葛二蛋:“西口那边有二十晌地,情愿送人白种一年,打听你敢去干吗?” “当然敢,你去回话,今年我种了。”堂堂民兵小队长,关键时候怎么能说软话。 其实西口那片地的情况,葛二蛋也知道。 那二十多晌地(按华北的算法有一百五十亩左右)分属几个地主,紧挨着公路,原本都是一等一的庄稼地。1942年的时候,鬼子在旁边设了一个“休养站”,建了个小炮楼和几间营房,日伪军过路就经常在那里吃饭打尖,汽车加水、马匹喂料也都在那里,有时候还留下来住上一晚两晚的。据点里平时也就只有七八个伪军,除了烧水做饭没啥事干,可关键是来往的鬼子多,总祸害出些罪孽来。 当时,旁边的地里有人耕种,鬼子吃完饭闲逛,瞧见庄稼地里有人弯着腰半露个脑袋,一会抬头一会低头地不知道在干什么,“八嘎”就是一枪,把人撂翻了。过些天换了个胆壮的接着去种地,干着干着发现据点里来人了,转身想走,又被鬼子看见,架起机枪突突一扫,又把人放倒。于是,几次三番之后,那块地就没人再敢去佃种了。土地荒着,地主也着急,今年情愿不收地租,也是希望能有个大胆的人去养一养,免得搁置下去就荒废了。 这二十晌地确实让葛二蛋很动心,因为那时侯,他手下的很多基干民兵都缺少可耕种的土地。 世道乱,人们都窝在家里种地。二蛋他们这个村,五十多户人家,有三户地主(每户百亩以上,人均过十亩)、八家富户(人均五亩以上),其他的都是中农和贫雇农。虽然像葛二蛋这种一分地也没有的人很少,但大部分家庭都要向地主和富户租种土地。富户一般自主经营(雇长工),地主则是把土地分包给“有面子”的大佃户,这大佃户就像“二地主”,通常是有经验的中农,他的任务是逐渐将薄地变为肥地,提高产量,因此, 总是把土地分成三五亩的小块出租给劳力充沛的农户耕种,不断改良、不断提高地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