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人的潜能和价值-3

作者:马斯洛 字数:32767 更新:2023-10-08 21:02:47

与此同时,我从医疗心理学的研究生课程中学习了两种对 待寻求帮助的人们的主要方法。师范学脘采取的方法是通过测 试、数据、问诊以及有关洽疗的规劝等途径来了解其人。不过, 我们的教师利塔?霍林沃思的个性却给这种冷冰冰的处理方法带 来了温暖的气息&我们从她的人格中比她的讲授中学到的东西更 多。后来我到当时新建的经费充裕的儿童指导研究所实习,那里 却又是一神十分不同的气氛^尽管精神分析学家在这个研究所里 处于统治地位,但我仍然对作力个体存在的人有了进一步的了 解。我认识到,没有一份七十五页以上的详尽病历,我们就不可 能了解一个人。这份病历应当载有其袒父母、父母、父母的兄弟 姐妹的人格动因;最后是“病人”本人的情况:出生时是否受到 创伤,断奶方式,对他人的依赖性,与兄弟姐妹的关系等等。接 着要进行经过精心准备的测试,包括新近从国外引进的罗夏法》 最后,要与孩子进行多次谈话以后才能制订治疗方案方法儿乎 总是一样的:孩子由精神病医生用精神分析法给予治疗,孩子的 母亲则交给采取同种方法的社会福利工作人员。有时也请心理学 家来指导孩子。我还是在那里治疗了我的第一个病人&起初我给予 指导,后来我们之间促膝交谈越柬越多了,我从中体验到那种亲 眼观察到一个人的行为逐渐发生变化的欣喜心情。但我无法断定IJ8究竟是我的热情还是我使用的方法导致了这些变化。回顿这段经历,我感到我之所以对谈话疗法发生兴趣,肯定 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幼年的孤独生活有关。谈话疗法是一种为社会 所公认的与人们结成真正的亲密关系的方式,因而它正好满足了 我当时无疑怀有的与人交往的愿望。它还喪供了一个机会,使我 既能与人交心,又不必经历与他人逐步加深了解的那种长期艰难 的过程。到我结束了在纽约的工作时,我象一切刚刚接受过训练的人 那样自信我已经懂得应当如何以一个专业人员的身份去待人了。 尽管师范学院和研究所这两个地方很不相同,但它们都使我得到 一些同样的基本原则D这些原则可以表述如下:“我将收集有关此人的大量材料:他的经历,他的智力,他的 特殊臬陚,他的性格。在仔细研究这些材料之后,我就能对他目 前行为的原因,他对付他的环境的个人和社会的应变能力,以及 他对未来行为的推测等问题作出准确的诊断和了解。我将尽量把 这一切用通俗的语言向负责治疗的机掏,向父母,也向孩子一一 如果他能理解的话一讲明。我将提出一些切实的建议,如果按 照这些建议做的话就能够改变患者的行为^我还通过经常与患者 接触以加强我所提出的建议的效果。我在全部过程中要保持客观 的和专业人员的态度,除了为建立一种令人满意的关系以表示必 要的个人关切以外,我将和这些遇到问题的人们保持一定距內*这种见解对现在的我来说简直是难以置信的。但是我确实有 过那样的看法。我至今还记得我当时是如何看不起精神病医生的 (而非看不起精神分析学家〉,他对待那些有问题的儿童的方式 简直象他喜爱他们似的,他甚至把孩子们带到家里去。很明显, 他从来不懂得保持专业人员身份的重要性I■ ' ■ * *1J9绉我到纽约州罗彻斯特的“儿童研究所”(实际上这是一个 为犯罪儿童和由于恶劣的家庭环境而受到社会组织保护的儿童们 开设的一个指导诊所)工作时,我对自己要做些什么已胸有成 竹。我非常自信,我还不无痛心地记得我曾对家长教师会和当地 的团体说,我们的诊所就象一个汽车修理厂,你们把问题交上来 以后就会得到专家的诊断和解决问题的建议。但是,我的观点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于我住在一个居民稳定 的地区,我发觉我必须自食我的建议和劝告所产生的后果(而这 恰恰又不是良好的后果〉,我治疗的孩子当中不少人临时住在我 隔壁的少年拘留所里,因此,我每天都可以看到他使我深深 为之惊讶的是,有时在我和一个孩子进行了一次个别“恳, 向他解释导致他的错误行为的各种原因之后,他第二天居k会拒 绝见我r■因此我必须再次取得他的信任,以便找出什么地方出了 毛病。这样,我开始边干边学后来,我担任了罗彻斯特指导中心的主任,这是一个新建立 的独立机构,它取代了原来的儿童研究所。主动要求就诊的病人 越来越多了。我们对于这些人不具有任何象我们对孩子或其他父 母对孩子那样的权威。因此,如果我们要对他们有所帮助的话就 必须同他们建立起一种私人关系。当时发生的几件事情使我大大改变了原来的观点。其中给我 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我过去曾经谈到过,但我仍想在这里重提一 下。有一位智力良好的母亲把她的一个极为调皮捣蛋的儿子带到 我们诊所。我亲自向她了解了孩子的病历,另一位心理学家给孩 子作了检查。我们会诊后确定,这位母亲对她儿子表现出来的摒 弃态度是问题的症结,并决定由我与她一道设法解决这个问题, 由那位心理学家对孩子施以游戏疗法,在一次又一次的谈话中, 我努力帮助这位母亲认清她摒弃孩子的方式及其对孩子产生的影 120响C当然我十分客气而有分寸,这位母亲的态度也十分微妙)。 然而这一切努力却毫无效果。经过十几次谈话以后,我告诉她我 们俩都作了努力,但不会有什么结果,看来,我们应当结朿此事 了。她对此也表汞同意。当她淮备走出房间的时候又转身问道:&你们这里向成年人提供过帮助吗? ”我困惑地回答她说,我们 有时也接受成年人就她听了以后回到刚刚离开的椅子上,开 始滔滔不绝地倾诉她与她丈夫的关系如何陷入了危机以及她希望 得到某种帮助的强烈愿望。我被弄得完全不知所措。因为她说的 与她以前对我描述的那幅美好的家庭生活图景大相径庭s我不知 如何是好,大部分时间是听她讲。经过以后的多次谈话,最终不 仅她与丈夬的关系打广改善,而且,随着她变得越来越诚实直 爽,她儿子的乖张行为也逐渐停止了D这里我要提一下后话:她 是我的第一个在后来多年中与我经常保持联系的病人,直到她的 儿于进入大学并且各方面情况良好,我们之间才停止了接触。这件事给我上了极端重要的一课。在我们讨论的过程中,我 是跟着她的思路而不是我的思路走。我仅仅在听,而不是诱导她 去接受我的先入之见。这是一种个人色彩浓得多的关系而不是那 种“专业化”的关系^然而,效果本身已经说明了问题。大约就在这个期间我和奥托?兰克一道参加了一个为期两天 的讨论会。我发现在他的疗法(而不是理论)中对某些我正开始 领悟的东西十分重视3对此我感到鼓舞并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信 念。我雇用了一位社会福利工作者。她在费城的社会搞利学院学 过兰克的“关系疗法”课程。我从她身上学到不少东西。因此我 的观点发生了越来越大的转变。我在1937—1938年间写的《对问题 儿童的治疗》一书详细阐述了这一转变。在这本书中我用了很长 的一章论述关系疗法,但其余各章基本上仍然贯穿着诊断一处置 法的研究。1211940年我来到俄亥俄,给一批聪明好问的研究生讲授我的临 珍观点,我也从中大大充实了自己的理沧。在这里我还开始意识 到我正在阐发有关与病人进行谈话和心理疗法的一些新的C甚至 也许是独创的> 见解我以此为题目写了一本书我要把治疗性 谈话记录下来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它使我得以把注意力集中到这 种谈话中得到的不同反应上。这就大大提髙了使用技巧C即所谓 “非指示技巧v )的重要性。但是我又发觉,这种新近建立的对病人探究和解决自己问题 能力的信赖可以*^尽管是令人不安地——扩展到其他领域里 去。如果我信任病人,我为什么不能信任我的学生呢?如果这种 信任对了个陷入困境的人有助益,那么它对一批遇到问题的行政 人员就没有帮助吗?我发现,我开创的不是一种新的方法论,而 是关于生活和人与人关系的一套独特的哲学观。、在俄亥俄州期间我解决了其中的儿个问题。当我得到机会在 芝加哥大学组建由我领导和选择工作人员的新咨询中心时,我已 经胸有成竹,可以提出关于人类相互关系的一种新理论井把它付 诸实践了。我想我可以把它简要地叙述如下:“在任何密切、持续的关系中,如果我想创造出一种真诚、 关怀、理解的气氛,我就必须信任人们,信任他们反省岛我、理 解自我以及认识他们自身问题的能力,信任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 能力。”“我敢于对工作人员组成的集体寄予同样的信赖,努力造成 —种气氛,使每个人都感到他要对整个集体的行动负责,而集体 也要对每一位成员负责。、人们给了我权力,我要把它完全交给集 体,”“我将进行试验,放手让学生和班集体自己选择方向,并且 以他们自己选定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取得的进步。”122我在芝加哥期间收获甚丰。我有充足的机会去检验我刚才提 到的设想。我还把我们以前提出的有关治疗务面的设想大量投入 实践,以检验其效果。到1957年,我已经在治疗方法方面和治疗 过程中医师与病人关系等方面搞出了一套严密的理论。我提出了 “改变人格治疗的充足条件”,所有这些条件都是指医生的个人 态度,与他们的职业训练无关。这篇论文很布一点自以为是的咤 道,但是它提出了一些有待验证的假说。我在后来十五年中有相 当一部分研究工作就是围绕它们展开的。总起来说,我的研究证 实了这些假说。在那段时间里,我的学生们敦促我结识了马丁 ?布伯(我先 读了他的著作,后来与他面晤),也读了索抡?克尔凯郭尔的著 怍。我惊讶地发现我自己摸索出来的这套新的方法论在理论基础 上可以追溯到存在哲学,这使我感到莫大的鼓舞。最后,在那一时期,我还大大丰富了个人的生活经验。由于 我在一次治疗过程中(实际上与治疗无关)与病人的关系处理不 当,因而陷入了一场深重的内心危机,最后不得不求治于我的一 位同事。我体验到这样一种心境:前一天心中新颍的思想如泉水 奔涌,第二夭却又被突然袭来的绝望一扫而光。但当我逐渐从这 种精神状况中摆脱出来时,我终于领会到许多人幸运地从开始就 学到了的东西。我认识到我不仅可以信赖病人,工作人员和学 生,我同样可以信任自己。我逐渐学会信赖那些不断在我心中涌 现出来的感情、思想和目标。要领悟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但它 是极有价值井将不断持续下去的经验^我发觉我变得更加S如, 更加真诚,在处理与病人和其他人的关系方面我也更能理解他人 的思想情绪了。.我越来越多地从我与一些小组的交往中学得上述知识。起初 是我们早在194S年开办的讲习班,后来则是我近年来与之关系极123其密切的一些小组。它们都是些“交朋友”小级e虽然这个词在 很久以后才出现。下面我简述一下我在威斯康星和拉霍亚两地 工作的情况。在威斯康星我再一次发现了我在芝加哥已经有所觉 察的现象:总起来说,大多数心理学者是不肯接受新思想的。或 许我自己也是如此,尽管我曾努力与这种墨守成规的习俗作斗 争。而学生们则象过去一样,对新思潮异常敏感。在威斯康星期间,我有一次违背了我付出巨大代价才悟到的 一条经验,从而也了解到这样做会造成怎样的灾难性后果。当时 我们为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莕的心理疗法问题组织了一个人数众多 的小组。我把权力和责任都交给了这个小组。但我却没有做出足 够的努力去造成一种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开诚葙公地迸行交流 的气氛,而这种气氛对于他们担负起这样一种责任是至关紧要 的。后来,当危机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时,我犯了一个更严重 的错误,即设浩收回我已经交给小组的权力& 一个不难理解的结 果就是人们纷纷表示反抗,思想更趋混乱,这是我一电最惨痛的 教训之一:那就是在进行一项新的事业时切不可让参与者分担领 导责任。相比之下,我在拉霍距期间的经历则愉快多了。一批志趣相 投的朋友,逐渐汇集到一起组成了人格研究中心。这是一次非同 平常、激动人心的试验。在这里我将只谈一谈这个团休在人际芜 系方面所作的研究工作,因力要把小组成员们从事的全部活动都 叙述出来是不可能的;这些活动的范围极广,从肯尼亚到罗马和. 爱尔:兰,从新泽西到科罗里达及西雅图,从心理疗法到写作问题 以及奥秘研究,从如何与各种组织进行协商到各类小组的领导方 法,从研究集体学习在捤高学习效粜方面的作用到提倡教育方式 的改革等。我们从心理上形成了一个紧密的集体,我们互相批 评^虽然我们的主任担负一些日常事务方面的责任,但是谁也不124受另外一个人的领导。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或单独或与 他人合作进行自己的研究工作。各人解决自己的经济來源问题目 前我们仅有一笔由私人基金会提供的数目不大的款项。我们不喜 欢大笔的或政府的补助款的那些附加条件(虽然往往一开始看不 出来有这些条件)。对人的尊严、能力以及彼此间不断深入地、 真诚地交流思想的典同兴趣是把我们这群人联结在一起的唯一纽 带。对我来说,这个组织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实验,它将对人 们是否能眵完全凭借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建立起具有效能的集 体(实际上是一种非组织形式)的问题提供了经验。由于我对人格指导中心的深厚感情,我可能对它说得太多 了。我还想提一下我的理论的另一源泉。我开始注意到这一点是 由于多年前利昂娜*泰勒的一封私人信件,她在信中向我指出我 的思想及行为似乎是西方和东方思想的一个中介物。这是一个令 人惊讶的想法,但是近年来我发现我确实十分赞赏佛教及禅宗使 用的一些方法,尤其是生活在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国哲学家老子的 箬句^让我在这里读儿句体现老子思想的话,它们曾在我心中激 起深刻的反响:致虚极,守靜笃,万物并作,吾以旎复8有一段话把我喜爱的两位思想家的见解联系在一起。马丁* 布伯一直在力图阐述老子的“无为”思想,无为实际上菇完人的 行为,但它在发挥最高效力的时候却是如此轻松自如,以至人们 常常称之为“无为”,以致这个词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布伯荏 解释这一概念时说:“试图干预万物生长规律的人必将损害这些125事物和他自己……颐指气使的人具有的是徵小的,显露毪外的力 量,而无为的人具有的却是巨大的、内在的力量……“有修养的人不去干扰存在物的自然生投规律,他不把自己 的意志强加于他人,但他能促使‘万物自化’(老于〉通过自身 的谐和,他引导万物趋向谐和,他使它们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本 性,自由地趋向凸己的归宿,他把它们内部固有的‘道’释放出本 ”^7^0我认为我在做人的工作的过程中正越来越倾向于“使他们U 由地表现本性,自由地趋向自己的归宿”。如果我们想说明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得力的团体领导人的话, 我们也只赔看看老子的几段论述就行了;领导人最好是:“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侮之。悠 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十七 章>但是,我最喜爱的并总结了我很多更为深刻的信念的是老子 的另一段话:“我无为而民G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 无欲而民自朴。” C《道德经》五十七章)我承认这段话过于简练,但对于我来说,它道出了我们西方 社会迄今尚未完全领悟的真理。结 论我相信我在上文中已经说明了这样一点,即在过去这些年里 我已经大大改变了许多原有的见解,例如:人性本恶!从我们的 职业来考虑最好把人看作一个无生命的物体;我们对病人的帮助 取決于我们的知识和经验的多少*专家们能够对别人提出劝告、 m规定方向以至塑造人格来产生预期的效果等等a作为对比,我想归纳一下我目前所持的而且准备信守的观 点。正如我巳指出的,我常常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经验,很多时 候是因为种种小的疏忽,偶尔也有重大的失误。我不准备按照我 获得这些体会的时间顺序而是以一种似乎更p然的次序来叙述它 们。我学会了珍视我的经验和我自身的每一个惻面以及我心中产 生的各种感情,我对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反应同样珍视,不管是 愤怒、温柔、羞耻、痛心、爱恋、焦虑、慷慨还是恐惧。我也珍 视我头脑中浮现出来的各种念头——它们有的愚蠢,有的富于创 造性,有的荒诞不经,有的稳妥,有的繁琐,但它们都是我的一 部分。我喜欢玩味指导我的行为的那些得体的1古怪的,雄心勃 勃的、性的、凶猛的冲动。我愿把所有这些感情、思绪和冲动容 纳在我胸中,成为我丰富的人格之一部分。我并不打算根据每一 种感情、念头或冲动去行动,但是当我对它们兼收并蓄的时候, 我就成为一个吏真实的人。我的行为也因而更能适应具体的环 境,我从自身的经验中发现,如果我能设法造成一种真诚、尊重 和理解的气氛的话,就会出现一些鼓舞人心的情形。在这样的气氛 中,人们和小组成员的态度会从僵死刻板转向灵活变通,他们的 生活方式会从一成不变转向寻求发展,从依赖他人转向依靠自 己,从墨守成规转向甯于创新精神,从谨小慎微转向接受自身的 现实。他们的这些行为是人们追求自我实现的要汞的生动的例 证。由于我具有这种经验*所以一旦当我们之中形成了这种有利 于人们成役的气氛之后,我就对G己、对个人和集体产生了一种 況刻的信任。127也是由于这一经验,我总是极力创造这样一种能促进个人、 集体(甚至植物)成长的环境。我体会到,在任何重要的或持续性的关系中,人们最好把那些 紫萦于怀的感情表达出来D当以,吟學f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以 后,也许暂时会出现令人不安的但是这种做法最终会比企 图否认或深隐感情有益得多。Z我认力,对我来说,人际关系最好表述为一种节奏一坦 率、倾诉,继之以同化、流动、变化,然后是短暂的平静,风 险、焦虑,通向短暂的稳定。我不能在一个无休止地开展交往活 动的小组中呆下去。对我来说,诚挚坦然的态度要比处处防范他人的态度有益得 多。尽管要做到这一点(甚至部分地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容易 的。但它对于推动人际关系的发展确实有益处。我必须时时获得真实的经验。我不能在抽象的观念中生活。 因此,与人们实实在在地交往,沾着泥土的双手,观赏花蕾,眺 望落日,这些对我都十分必耍。至少我的一只脚要立足于现实的 土壤之中。我喜欢让自己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面向外部诋界0我固然珍 视那些探索内心世界以求认识自我和反省沉思的时刻,但是就我 而言,内省必须与行动结合起来,我需要与人交际,或者创造一 些东西,这种创造既可以是培育花草,也可以是著书立说,或是 一件木工活计。最后,我还有一个深刻的信念——它现在还只能是一个假说 一一即我总结的并在本文中阐述的人际关系理论适用于一切与人 有关的杨合。我深信它可以应用于治疗、婚姻、父母与子女、师 生、社会地位不同以及种族不同的人们之间的关系o我甚至不揣 冒昧地认为它适用于那些目前仍嫁强权所统治着的领域,这些领 12S域包括政治》特别是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我要尽[^己的全力 向美国当前流行的“强权即公理”的观念挑战,我们的外交政策 的每一个方面——尤其是我们进行的那些疯狂的战争——都反映 出这种观念。我认为这是一条通向自我毁灭的道路。我衷心赞同 马丁丨布伯和古代东方哲人的见解:“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Z (《道德经》第33章)吴聿衡译92I与人交往?〔美〕罗杰斯* .我打算向你们谈谈我对人与人之间交流接触这一玄妙问题的 各种体会。我将告诉你们,我在这方面感到满意的地方以及不满 意的地方。我把与人交流接触称之为玄妙的问题,是因为人与人 之间的交流几乎不可能达到完善的地歩,它只可能是部分的。你 们大柢不会认为自己能被别人完全理解吧0我也一样。不过,当 我能够与人进行真正的交流时,哪怕只是在某一个问题上*我都 感到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报偿。有时候,我感到自己已泾接近一种 与人交融的状态,对这些转瞬即逝的时刻,我特别珍视U我愿听人倾诉因此,我想谈的第一种纯真感情,就是我在倾听别人对自己 讲出心里话时所体会到的快乐。我想这是我长期形成的特点。我 还记得当我在小学念书时就有了这一习惯。儿童总爱向老师提 问,而老师却常常答非所问,尽管其回答本身是无可挑剔的。我 当时常常感到极度的痛苦和沮丧。我对老师回答的反应是,“你 根本没有听懂别人问的是什么! ”由于缺乏这种本来是很普遍经 常的交流,我当时体验到一种幼稚的绝望情绪。我很清楚为什么倾听别人谈话能使自己感到惬意。因为听某①译自 Arkoff, A ■〔ed ■), Peyclnology and pcrsonai growtlip 1930, pp.179- 1S70 31人谈心,就意味着我在跟他进行交流和接触,也因此能丰富自己 的生活。正是通过傾听人们的谈话,我逐渐了解到各式各样的 人,懂得了人格、心理治疗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先系,还有另一 个原因使我在听人谈话时感到愉快。连我在听某人对自己倾诉衷 肠时*我好像是茌欣赏天堂的音乐,因为在任何人的直接语言信 息中,无沦他谈的是什么内容,都包含有一种品普遍最一般的东 在我进行的所有交谈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井然有序的心理规 律,它构成了我们在整个宇宙中所看到的使人敬畏的宇宙秩序的 组成部分。因此,我既对倾听人谈话感到高兴,也对白己能够接 触到某种宇宙真理而感到满意我很欣赏听人谈话,当然,我的意思是指能够真正深刻地理 解对方。不仅听懂对方的言语,而且要理解对方的思想,体会他 的语气所传达的感情,明白他个人的意思,甚至说话人己都没 有明确意识到的其它含义。有时,一个信息从表面上看并不重 要*但是我能从中听到一种低沉的呼喊,一种“无声的尖叫”, 它深深埋藏在说话人的未知的心灵底处。.于是,我学会这样自问:我能听见对方内心批界的声音吗? 我能感知其内心诅界的形态吗?我能对他的话产生共鸣吗?能在 我自己的心中肜成来回振荡的回声吗?从而使我既能感知到他明 确诉说的意思,又能感知到他害怕谈出然而又极想对人倾诉的意我想起一个例子,我曾经和一个少年交谈过,不久前我还再 次听了这次谈话的录音。他像今天许多青少年一样,一开始谈话 就宣称他没有什么生活目的。当我进一步追问时,他的回答甚至 更坚决。他说他没有任何生活目的,一个也没有。我说,“没有 一件事你想千吗? ” “没有……噢,对了,我仅仅想活着。”我 记得很清楚自己当时的心情,他的这句话在我的心中激起了深刻m的反响,他可能只是告诉我,他像其他人一样想活下去。另一方 面,似乎极有可能他是在说,究竟该不该活下去,对于他来说在 某种程度上还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于是,我尽可能从各种角度 和各种层次上去反复咀嚼他的话。我不能靑定这个信息的确切含 义。我只想探索这话可能包含的每一层意思,其中包括他可能在 某些时候想到过自杀。我没有用言语明确表达出这层含义,这样 会把他吓坏的。但是,由于我愿意,而且也能够全面充:分地倾听 和理解他说的话,这样就使他在谈话结束之前终于告诉了我,他 在不久前确实差一点用枪打开自己的脑袋。这个小插曲充分说明 了我的意‘思,即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去认真推敲别人的话,以便从 中发现他真正试图向人交流的含义。我发现,心理治疗性对话和我在治疗小组中获得的丰富经验 表明(这些经验近年来对我已变得至关重要)认真倾听别人的 谈话可以产生一系列效果,当我真正能够倾听一个人谈话,并且 能够明白他所认为是最重要的含义,即是说,当我不仅能听懂他 的言语,而且能學解他本人时,如果我再进一步明确古诉他我已 经完全懂得他所说的一切时,他就会产生若干变化。首先,他的 脸上会出现一付感激的神情丨他会感到如释重负,顿时轻松起 来。接着,他希望能更多地告诉我有关他自己的事情。他由于体会 到一种新的自由感而激动万分&我相信他此刻巳经比较易于接受 改变和更新。我常常注意到*在治疗过程和小组交谈中,我愈能深刻地听 取别人的谈话,对方就愈能显示出更多的变化。我认为一个最力 普遍的现象就是,当一个人意识到别人已经充分透彻地倾祈并理 解了自己时,他的双眼就会闪现出泪花a这实际上是快乐的眼 泪。他好象在喃喃自语:“感谢上帝,终于有人听懂了我的话, 终于有人明自了我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这时,我就象看到了一132个被关在地牢里的囚犯,日复一日地用摩尔斯密码轻轻地敲若墙 壁,不断送出信号,“有人听得见我吗?有人吗?布人能听见我 吗? ”终于有一天,他突然听见一阵微弱的敲壁声,这是回答信 号,“是的,我听见了你。”就是这一简单的回答,他立刻感到 因摆脱了可怕的孤独而轻松起来p他叉变成了人0今天,有无以 数计的人生活在这#与谊隔绝的地牢里。从外面无法看见他们的 踪影,只能细心倾听他们从地牢里发出的微弱信息。我愿人听我倾诉现在让我谈谈第二个体会,就是我希望人们能听我倾诉出自 己的心里话-在我的一生中,有好几次我感到自己因无法解决问 题而火冒三丈,或者陷入苦恼不堪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或 者一时被绝望的心情和认力一切都毫无价值和意义的心情所压 倒。可以肯定,在这些时候我已经处于病态的心理状态。我比大 多数人有幸的是,在这些时候我总能找到人倾诉自己的苦衷,由 此使我从情绪纷乱中解脱出来。最幸运的喿,他们往往能够比我 臼己更深刻地倾听和理解我的意思D他们仅仅听我倾诉,从不 进行褒贬评判^他们只是从各个角度和各种层次上倾听、澄清或 答复我,对我所希望交流的思想作出反应。我以亲身的体会可以 证实,当你处于精神痛苦时,如眾有人能听你诉说衷肠,同时又不 试图评判你,不替你承担责任,不打算改变你,你就会感到非常 愉快&这时,我内心的紧张就会解除。我能和盘托出深藏在心底 的令人恐怖的情感、罪过、失望、迷惘等等。这些东西已经成 了我的全部体验中的组成部分。连人们能眵听我傾诉时,我可以 通过一条新的途径重新窥见m己的内心世界,可以酏续沿着生活 之路走下去。使人万分惊讶的是,如粜有人倾听并理解你,那些13S可怕的情感就立刻变得可以忍受,那些似乎不可思议的因素都会 变得合乎情理易于解释,而那些看来永远无法澄清的迷惘困惑也 都变成比较清澈透明的涓涓细流&我一直很珍视那些别人能以敏 感的、充满感情的、聚精会神的方式听我倾诉的可贵时刻。我感到十分满意的是,我已经训练和培养出了心理治疗专 家,他们凭自己的资格而丝毫不依赖于我或畏惧我P当我需要这 类帮助的时候,当我经历内心世界的突变和飞跃时,他们总是和 我呆在一起,伴随我度过这些阴暗而烦恼的时期^我深深体会 到,我在发展用于病人的心理治疗法的过程中,毫无疑问,我同 时也不知不觉地发展了能用于自身的方法。当我不能听懂别人的时候现在让我转入这_问题的令人不满的方面。当我不能倾听和 理解说话人时,我会对自己感到不快。如果我只是没有理解对方 的言语,或只是未能集中注意而忽略了对方的意思,或只是对方 的用词使我费解,那么我对自己仅仅感到一些不满罢了。但是,我会对自己真正感到愤怒,如杲是因为我自以为已经 知道对方要说什么而根本没有听,事后我才意识到我所听到的不 过是我自以为他在诉说的意思而其实我什么也没听清。更糟糕的 是,如果我没有听进对方的话,是因为他的话可能具有如此强大 的力量,足以改变我的观点和行为。不过,最坏的情况是,我力 图歪曲对方的信息,使之符合我预先希望他要说的话,于是我听 到的只是被曲解了的意思。这一点非常微妙,然而使人吃惊的 是,我却特别精于此道,只需要将对方的话作一点点改变,将其 本意作一点点歪曲,我就不仅能把他说的话完全变成我想听的东 西,而且把他本人也变成我所希望的人。直到对方表示抗议,或134者我逐渐意识到D己正在不易察觉地窜改他的原意,这时我对自 己简立感到厌恶。从听话人的角度,我也明白这将多么令人沮丧, 如來你被人看成足完全不同于你n己的那种人,或者你的職人 曲解为你根本不含袍的意思。这种情形往往导致愤怒、困惑和幻 灭。当别人不能理解自己的吋候这里我想谈的是,当我试图向人表达a己肉心世界深处的某 些思想感情,而对方却无法理解时,我感到极度沮丧,于是又关 上我心灵的门扉。当我胃险对人谈出ii-j己的心里话,然而不被接 受和理解时,我感受到一种使人泄气和孤独的体验。我逐渐相信 正娃这种体验造成了某些人的精祌病变,他们对别人能杏理解ia 己巳不再抱冇希望,一旦如此,越来越稀奇古怪的内心世界就成 了他们的唯一生活天地。他们的生活中没苻与人交流接触的体 验。我十分同情他们,因为我知道,连我试阁将自己那些隐秘的 珍贵的突然闪现的情感对人表述,而对方却对此妄加评论,或肯 定,或否定,或曲解我的本意时,我就会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反 应,“啊,对他谈这些有什么用! ”往这种时候,任何人都能明 什么是孤独。因此,你们都能看到在我的心R中,那种积极创造的1敏感 准确的、%有感情扼不带有住何褒贬的倾听和埋解在人们的交往 災系中是多么重要^对别人,我应该如此。同时,我也希望别人 这样待我。我一生中巳经有好儿次,别人的这种充分理解的倾听 对我来说巳变得无比重耍。当我这样倾听别人时,我感到U己的 心灵在丰富发展;2别人能这样倾听我时,我则实实在在地感到 U己的内心不仅在丰富发展,并且因解脱而轻松起来am我追求真诚我接着要谈的是,如果我能真诚,如眾我能把握自己的内心 实在,我就感到心满意足。我喜欢倾听自己。要了解自己在某一 瞬间的体验确非易事,不过我并不灰心丧气,因为近年来我已经 在这方面有了长足进步。我确信,要充分地把握自己在每一时刻 的体验,是一个人的毕生任务0没存人能够真正轻而易举地把捤 住自己的全部内在体验。有时,我用“一致” (congruence)这个词代替“真诚” (realness) D我用“一致”表达这样一种意思:我的意识与我 的内心体验相一致,而我对人讲述的又与我的意识相一致;于 是,这三个层次相互一致,浑然一阼。这时,我自己就是一个不 可分割的整体不过,很多时候,我跟其他人一样并不完全一 致。然而,我已经认识到,真诚或真实,或一致^^■无论你愿意 用什么宇眼来表示都可以——是人们交流接触的基础,也是人们 的友好关系的前提。要做到真诚这意味着什么呢?我可以从不同领域提出大量不 同的例子。但有一个意思就是,我们没有理由害怕表现出自己的 真实面目,要敢于抛弃一切保护性的掩饰,让自己的本来模样面 对外界。我可以做到比较真诚,如果一旦我能认识到这样一个事 实 其次,他①见《先知_?“论婚姻”,Pio-n,人民文学u版社,1的7年版,冰心澤?——译注②马丁.布伯(Martin Buber, 1W7? —1965> ,德国犹太宗教行学家T ((圣 经>> 翮评者*散文作家^他生干维也纳,死于耶略敬冷.其主要著作=fft ?通 往乌托邦的道路:》1 ?时以理》(1913)、《洩谈it太教》U923) x S氽 与汝》(1923入笱等D -译注141们关心考试成绩,认为自己的学习最终还是得受到老师的估价和 评判,于是,我和学生们共同制定出办法,以对付大学用成绩来 衡量学习的荒唐要求g从此,他们感到自己是真正自由的。他们 的好奇心开始迸发出来。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小组都开始追求自己 的目标。他们变成了开拓者而非追随者,竭力在y己的工作和学 习中探求人生的意义。他们在完成没有任何预定要求的课程时, 比学习那些有预定要求的课程更加倍努力D我并不能总是创造出 这样的自由气氛。我认为这完全是因为在我的内心深处,还隐藏 着某种不愿给人以充分自由的微妙情绪。正是这种情绪使我畏手 畏脚。但是只有当我创造出这样的自由气氛时,敎育才能成为真 正名副其实的教育,才能变成一种顽强的探索和科学的研究,而 不是大量很快就会过时或被遗忘的事实的简单积累。只有这时, 学生才能真正处于生命的过程之中,才能过一种绚丽多姿变化万 千的生活。在我所发展获得由全部经验中,我最珍视的部分.之 一,就是要经常在自己的周围创造出一种自由气氛。接受爱和给与爱这是我在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上的另一个经验。我获得这一 经验的过程既缓慢又痛苦。如粜我能看到或者感到别人对自己的 关心、理解、羨葙或夸奖,我的心中就会充满温暖和快意。但 是,我却往往视而不见别人对岛己的爱,这大概得归咎于我过去 经历中的某些因素吧^很久以来,别人对我的任何赞誉和肯定, 我几乎不由自主地统统加以排斥&我对他们的反应总是这样, “谁,我?你恐怕不会关心我吧。你大概感兴趣的是我的所做所 为和我的成就,而不是我本身。”在这方面,我的治疗法对我自 己帮助不小9甚至现在,我还不能总是欣然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深142怙厚意。但是,一n我能做到这一点,我顿时会感到轻松起来。 我知道葙人恭维我,是因为有求于我。有人称赞我,是因为害扪 得罪我^近儿年来,有人羡慕我,兒因力我已经成为“名人”和 “权威”。不过,我也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有人是真正由衷地尊 敬和挚爱我。我希望感受并且置身于这种温愔之中,因为只有当 我真正接受这种充满爱的感情时,我的孤独感才有所减弱。#我发现如果我能够真心实意地赞扬、关心或爱护菜人,而且 能眵将自己的这些情感向对方表达出来的话,这的确是件令人心 灵充实丰富的体验。跟其他许多人一样,我过去常常赉怕,这样做 会给自己招惹麻烦。“假如我关怀他,他可能趁机控制我,利用 我,或者向我提出非分的要求。”我经历了一个漤松的过程,才 使自己在这方面不再如此谨小慎微。正像我的病人一样,我也是 慢漫地才懂得,无论是接受as是给与柔情和鼓励都不是坏事。这里,我本来可以用我自己的经历作为例子,但是经过反复 考虑,拜发现这不免要涉及一些私事,从而可能导致公开其他人 的身份。因此,我打算以另外两个人的经历为例,他们在给人以 爱方面,甚至比我走得更远。这两个人是我的朋友,都是神父p 我暂且将他们称作乔伊和安迪。乔伊加入了我指导的一个基础交 心小组的活动,并深受其影响6安迪后来也加入了一个与我保持 着联系的小组。数月后,我收到一封安迪的来信。全文如下1亲爱的卡尔?罗杰斯:自从离开小组以来,;我一直打算给您写信。我以为自己 可能会有一些空闲,这样可以靜心坐下,认真汇集我在那三 夭里所获得的印象。我很快发现,要找到空闲时间几乎是梦 想,因此我觉得至少应该写张短简给您也许T我最好先向您叙述不久前发生的事情,以说明小143组会的重要意义。乔伊(另一位神父)一直在看护一位有精神分裂趋势的 严重精神病女性患者。她有极其强烈的&杀欲和罪恶感^她 巳经在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身上破费了大笔钱财。一天下 午,乔伊要我一同前往她家看她。我为她唱歌,弹奏吉他, 与她交谈。正如乔伊所希望的那样,我们的交谈很快就转入 基础交心。交谈中,她说她的双手就等于她自己。她生气 时,她的手也会生气*她高兴时,她的手也感到高兴I如果 她肮赃污秽,她的手也一定肮脏污秽。她坐在离我不远的长 沙发上,边说边比手势。我突然感到一阵冲动,走上前去, 握住她的双手,因为我根本不能接受她是肮脏污秽的说法。 她对此最初的反应是,“谢谢您! ”接着,她好像精神病发 作了似的,不住地頰抖哭泣。我们后来得知,她由于过去经 历带来的精神创伤,一直生活在惊吓恐怖之中。乔伊用丰围 住她的双肩,我则死死地握住她的手不放。终于,她渐渐平 息下来a她将我的手放在她的手中,接着又把我的手翻转仔 细看了看,然后问道,“您的手没有裂口流血,对吗? ”我 点点头表示同意。“但是为什么没有呢?我是这么肮脏污 秽。”这样交谈大约有十分钟后,她主动握住我的手,和我 们变得越来越融洽接近。过了一些时候,她的女儿,一个三年级小学生,突然惊 叫起来。她在精神上也有很多问题,情绪极不稳定^我说了 —声“请原谅”,就站起身来走进里间去看小姑娘。我坐在 她的床边,同她谈话,绐她唱歌。不一会儿,我把她抱在怀 里,一边亲吻她,一边轻轻地摇她&待她安静下未后,我給 她盖好被子,叫她妈妈来陪着她,后来她妈妈告诉我,当她 亲吻女儿玛丽,祝她晚安,然后准备离开去睡觉时,她夹然144感到一阵心绪冲动,她俯下身,再一次亲吻女又的前额a “这是替安迪神父吻你的。”玛丽抬起头,微笑着说,“妈 妈,他特别愛我,对吧。”说完,她翻过身,很快就入睡卡尔,我告诉您这些事情,因为您和交心会給了我很大 的帮助,使我的言谈举止都能够出自本能的反应,既自然又 富有信任感。多少年来,我一直这样用言语去劝慰安抚人 们;从理论上讲,我一直坚信这是一个人、一个基督教徒、 一个神父的神圣职责。但是,我却始终不能达到这样一步,_ 即让自己摆脱一切犹疑和顾虑,做到真王的自在自如。离开_ 您的交心会后,我真正懂得了,自己不仅仅应该对人们说我 爱他们,或者他们是值得爱的,更重要的是应该以行动表现 出来,特别是当人们需要看到行动而不只是听到言词时^自 那以后,我有好几次通过这种或那种方式将自己对人们的爱 表现出来,而不只是像以前那样空口说说而巳。这种方法給 不少像那位母亲和女儿一样的人带来了愉快和安宁,同时对 我也一样 _149地指导行为。这时患者处于我称之为“灾难性的境遇。” ?—段 时期以后,他的行为发生变化,他表现出较大的稳定性,较安 静,不再M得焦燥不安。机体似乎再次达到有秩序的平衡状态。 那么产生紊乱境遇的原因何在,达到新秩序的力量叉何在呢? 要答复上述问题,我们得观察正常机体的秩序和稳定是如何 得到保证的。秩序的基础茳于机体阈限的恒定。如果外界与机体 内部的条件均正常,阈限郎不能保持大致平衡,那么,同样的物 体或事件的剌激就不会引起同样的结果与同样的体验,机体本身 也不会对同一情况采取前后一致的反应。这样,似乎外界变化不 已,我们本身也变化不已。我们个体的生存就会总是处于危险I中5其实,情况却不是这样。尽管变化是绝对的,外界却保持相 对稳定,我们自身也保持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每一刺激无疑要在心理一生理基质上引起变化, 这一变化又会改变刺激的撖发性,结果与先前强度相同的新刺激 却产生了与先前不同的效果一或者更确切地说,如果没有防御 机制使阈限过一段时间恢复到先前的正常高度,就会造成与先前 不同的刺激效果^这一机制我们称之为“-f等,②它是一 种基本的生理现象。它使阈限维持恒定,i者焱‘的行力的先决 条件。这个先决条件保证了机体的生存。这一正常平衡过程无论 发生在机体的任何部分,都要依赖于整个机休的正常运转,正如 我在别处表明的。③如果机体的架一部分从其余部分隔离或孤立 开来,那么这部分的平衡过程就被改变。刺激在此产生变态反 应,有秩序的行为受到程度不同的破坏。病理条件下情况就是这 样^机体不再能够符合先前环境的要汞,紊乱反应、灾难性反应①参见Goldstein, K., The Organisui, 1939, p. 35. ? 同上,r“i3?③同上f P.in.J50和焦虑不安成为必然结杲。这就兕脑伤患者初期的状况。如果忠者受损机能无法恢复正常,那么他何以能茁新达到秩 序状态呢?事实上,往新的秩序状态下,他冇着同样的缺陷,只 不过这些缺陷不柯以肌碍的方式影响他的行为。然而,这样的解 释还不全而。如果我们把患奢的各种操作能M的检验结果与他在 U常生活中的行为加以对比,就会发现惊人的差兄。这个对比揭 示出:患者枉日常生活屮的操作更为正常(我们找到他补偿缺损 的方法后就会明白)^另外,他绝无应用所冇保留能力的可能 性。他似乎只能进行某些固定的操作。这种刻板行为屈于异常行 力,称作“固执行为' 然而,进一步调査却表明,认为这喿一 种一般性异常是没有充足证据的。患者的“固执行为”并非在一 切条件下保持不变,他重复能做到的操作,唯有当他面临无法完 成的任务时,“固执行为”才出现如果重新编排检查患苕的 项目,使他程度不同地避幵无法完成的任务,他的“固执行为” 就会停止或大为减少。为什么当患者面临无法解抉的任务吋就会 出现“固执行为”呢?因为无法解决的任务会产生一种灾难性境 遇,这时,患者甚至无法使用他所保存的能力。灾难性境遇不仅 暂时废除丁操作,而且还对行为产生时间长短不一的灾难性后果^ 这样一来,机体的“自我实现”以至生存都陷入危险^机体要竭 力避免这种险境,所以当面临无法解决的任务时,机体就重复其 能够完成的操作,以避免灾难性堍遇的发生。只要患者仍生活在过去的环境中,就会时常遇到无法解决的 问题。对于他,灾难性境遇总是近在咫尺。这种环境伴随着异常 的紧张体验。病态机体要不惜代如避开这种危险是非常自然的。 唯其如此,它才能保持某种秩序。于是,病态机体似乎受某种? Goldstein, K. f Physiological aspects of convalescence and rehabilitation* Exp. Biol, 31260, 1944ft151f‘内驱力”的控制,以裉除紧张体验,琴号1等亨寧f。通过固执 于可完成的工作,机体得到暂时的缓解。......上面关于器质性损伤患者行为的描述同样适用于所谓神经症 患者。神经症初发期,紊乱和焦虑为主要特征,表达了患者面临 的无法解决的任务和无法实现自己的自我人格的体验。这种焦虑 可能由于童年或后来生活中的冲突所致,在此我们无法讨论这个 复杂的问题。这类探讨会离题太远,而i于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无 关紧要。我们感兴趣的是导致神经症患者根除紊乱和鸪虑的动机 何在。神经症机体与器质受损机体一样,竭力要摆脱素乱,其原 因和所采取的方式都相同^神经症机体为了摆脱紊乱建立起防御 机制,主要是固执于它能完成的操作(不管冲突情况),防止冲 突加剧,杏则就会发生它无法忍受的紧张体验。结果造成众所周 知的强迫性行为。这种行为不单纯是病态的表达,更重要的是一种 防止紧张和灾难性境遇的措施,只有当人们竭力使患者放弃强迫 性行为时,它的意义才会显露出来。这时,患者陷入极其紧张、 焦虑、困惑和侵犯他人的状态,换句话说,陷入灾难性境遇。如 果患者被允许固执于他的强迫性行为,他仍然可以完成许多任 务。这样,他至少能在茱种程度上实现自已的人格,使他觉得生 活对于他似乎还值得过下去由此看来,患者被迫遵循特定的内 驱力、倾向、欲望,m此来摆脱紧张体验。他的全部行为似乎被 这样一个动机所控制;取得缓解,如同器质损伤患者一样。根据以上观察,人们便以为,进入秩序,平衡状态的倾向以及 争取缓解的倾向是机体生命的基本原动力。这种看法与一种广受 赞誉的动机理论相一致。这种理论认为,行为的重要动机,甚至 根本动机在于消除紧张,这个动机似乎是各种推动生命的内驱力 的一种表现。按此理论,各种内驱力的目的在于根除它们所产生 的阻碍性紧张。这种缓解理论最著名的阐述就是蔸洛伊德的快感 152原则o我认为我们从对患者的观察中得出上述概括性结论是不公平 的,理由如下:以缓解倾向支配行为是一种现象,是机体功 能缺损的一种表现。正如我在许多例证中表命这是当机体某 些部分孤立于整个机体时遭受刺激的结果,是突出的病理特 征^病理机体被迫作出这种反应,然而这种反应并非它的0的, 病理机体所有行为的真正目的与正常机体的目的一样,是实现 其自身能力的倾向。它竭尽全力以实现其遗存的种种能力&脑 损伤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病患者的行为都只能从这个角度出发來理 解。缓解动机理论的基本错误在于它试图用决定变态生命的法则 来解释正常生命现象,而没有考虑到这些法则来自病理现象。这 就使此种理论忽略了下述事实:这些患者的缓解倾叫如此显著正 是由于缓解对他们来说是秩序行为的先决条件,有了这个先决条 件,自我实现至少能在某种程度上获得。诚然,缓解理论不光建立 在病理材料上,也基于对实验条件下的儿童和动物的观察。然而由 于观察到的现象出自孤立的环境,也影响到它的可靠性。孤立环 境的影响与病理的影响有着相似的效果&在此我们没有时间考虑 “孤立论”的d,及其理论与实际的含义。我希望另找机会探 讨这个问题。我仅栺出儿点请大家注意。认为维持生命或0我保 存的内驱力为机体生命的蓝本动力的理论正是出自上述谬论。自 我保存是一种病通表现,是衰败状况的表现正常机体的目的 , 不是维持现状。正常生命的倾向指向行动和前进。有些似乎在力吟年而辩护的事实,其实与机体的 自然行为并不一致/力不过是整个机体在极不寻常 的环境中对特殊条件的特殊反应,如果[ii于外界或机体内部的异謹《?■① Goldsteinj K*, Human Nature in the Light of Psychopatliology, P, 147, 1940*153常引起机体的特定缺欠(例如营养或性耑求的缺欠等)而产生紧 张体验,并上升到一定程度,机体就有可能受到总的隙碍,灾难 性境遇以及无法实现机体本质的危险就会降临。于是机休想方设 法要消除匮乏,在这种情况下,机休行为表现出要求满足饥渴和 性欲的动机。在正常条件下,即使这些需求很强烈,我们也并不 是非得顺应这拽需求不可a如果我从事于一种很踅耍的活动,忽 略这种活动就会招致危险,那么我们就不会顺应上述需求。如果 上述需求不与自我实现的活动相悖,或者从属于这种活动,我们 就会屈从于这些需求a当我们把机体活动和这些活动与整个机体 的关系割裂开来看时,才会有特殊内驱力的印象a关于特殊内驱力的设想或相似的设想忽略了下述事实:特定 的反应隶属于特殊的场合,不容转移到其他场合。杜威已注意到年學今巧事这一现象,他在一篇笑于场合与思想的有趣论文中 f ?“士4舍学思想所能引起的最大灾难' 由于“孤立论”忽 略了场合因素,原属于特殊场合的成份被绝对化,普遍化,而且■ * ** V #经常演变成“包罗一切的形而上学理论' 诚然,考虑到特殊现 象应隶属于特殊场合并不足以理解机体的行为-它只能防止我们 对某些条件下获得的观察过早下概括性结论,但是对于某一现象 是否属于机体的特定场合仍无法确定。要作出这一断定自我实 现”的概念似乎提供了可能性。传统观点认为某几种内驱力的作用取决于个别内驱力的强 度,这是正确的。然而,对强度的衡量要看其对整个机体的关 系,要根据特定条件下有关驱力对整个机体自我实现的价值来衡从我们的立场出发还能达到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结论&我们由 此可以理解紧张体验的积极意义。机体不仅仅受缓解倾向的驱 动,而且也把紧张作为积极性体验加以接受。正常行为相当于一254系列紧张的持续变换,迖到紧张状态能促使机体按其本质进一违 活动&、(例如弗洛伊德的理论)只知道罕亨巧¥$,不 知道燊尜“tL紧张不仅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应于 ? * * ? *所谓低级苫求如饥饿、性需求等等的愉悦的基本组成部分。当然,我不想西认在某些]H常条件下,休息和缓解紧张的需 求会成为主导。而且正常生活也充满灾难,我们要达到目标必得 有休息和缓解。但是我们受制于这些需求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它 们对整个机体的S我实现的意义。如果它们成力辛字了丰f力贵,那么整个机体和人格就出了毛病。.......* *乍看起来,似乎我从病理观察中汲取材料主要用来反对简单 地应用那些适用于病理的规律来解释正常行为。然而,我也强调 了作为原动力的一个积极因素,虽然在论文前半部没有详述,但 其重大意义已有显露。这就是病态机体尽量利用其仍然保存的能 力的倾向。强调这一倾向是我继续探讨的目的。讨论将利用对局 部不愈缺损的调整过程力基础,来确定动机力量。因为机体对灾难性境遇总是竭力避开,这就把自己局限于仍 然保存的种种操作:于是选择应运而生。只要把握住操作的S的 在于既能充分迖到自我实现,又能避开灾难性境遇,那么对操作 的选择就不难理解。我举两件实例加以说明。这是对小脑损伤分别引起的偏盲患 者和平衡障碍患者的行为的考察。偏肓症是由脑枕叶损伤引起的 双眼视野对应半圆因失明。从这些患苕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来看, 他们丼不是半个视野失明。他们主观上意识到视觉有所缺损,但 他们仍然能眵看到全物体而不是半个物体。他们的视野与正常人 的一样,也围绕着一个中心。视力最淸哳区在此视野;丼非 象人们揣测的那样,在保存下的半视野边缘,.相当于膜中央155¥的位置。我无法详细解释机体如何获枵全视野,我想强调以下 事实:研究表明,只有当人们想看到的物体处于视野之内,才能 看得清、辨得明这一点患者非得达到不可。患者得便眼睛略微 转动,于是来自各方的视刺激就可以反映到健康的视网膜上。这 是患者进行视觉操作,辨认物体的唯一方法,而且他显然做到 了。只有从这个观点出发,新的组织结构才能被理解。显然,机 体的优越在于能设法获得最佳视觉,而这就是机体活动的动41■机。另一项观察进一步肯定了上述假设。上面说的眼球变换作用 在视野半匡學亨字学字巧的情况下不会发生。例如视弱,它只岳 半区内视力“i/血h未至于失去基本操作,特别是述能产生正 常的、特意形成的视野。只要视野正常,眼球变换就不会发生,因为没有这个必要。 视弱只是视力减退,并没有严重到无法辨认物体的地步。这种状 态比服球变换状态更优越些。后若局限丫机体的其他操作。变换 后,视野上受到局限。有时,机体承受了变换引起的不便,因为 不付出代价就无法取得良好的视力。例如,在视野半区失明的情 况下就是如此良好的视力对于整个机体尤为重要。如果能够在 某种程度上维持足够视力辨认物体,便整个机体进行最重要的操 作:辨明物体,机体就会避免眼球偏移以及由此引起的不便。显 ? ? ? ?然,关键不在于取得某一特殊操作区域的最佳操作,而在于取得 整个机体的最佳操作。虽然调整采取的方式不尽相同,然而其 动机全在于此,视偏盲和视弱不同的调整方式的原因也正在于 此。另一例证来自完全不同的领域,但它也展示了对局部缺损进 行调整时机体发坐的相同程序。我们注意到有些小脑损伤患者的头部和身体均朝受损一侧倾 1SG斜I如小脑左侧损伤就向左边倾斜。然而另外一些患者,同样是 小脑左侧损f5,头部却偏向另一方,右侧&小脑损伤部位相同的患者的不同表现和变向的原因何在? 进一步调查表明,患者只要将头与身体略叫左偏,就能使体 力、智力的操作正常迸行。如果强迫患者把头摆止,他不仅有向 左边跌倒的危险,而II还会感到头晕、困惑,无法正常地完成体 力和智力操作P只要允许将头向左偏斜,患哲就会感觉良好,恢 复正常。如果患者将头摆正,就会感到受损一侧的拉力,岑Hf 朽啊啊夕,卜巧1激?畔f ?包括肌肤、耳、机体被拽向刺激方向。正常人感受不到这一拉力,因为身体两侧受到的刺激量大体相同,所以对两侧的拉力彼此抵消,于吳就取得了平衡,这一平衡在小脑和枕叶的调整作用下进一步巩同。这样,我们就能毫无困难地直立。患若的情形就不同了。由于小腩损伤牵动受伤一侧,这一侧的反应就异常强烈,于是机体就被外界产生的正常剌激拽向这一方。如果患者将头左偏,拉力就会消失&这种界常位置表明机体对缺损的调整和产生的新秧序。山于避开了灾难性境遇,机体才能够高度地、有效地运用它的能力。可以说,由于患若服从了异常要求、舁常拉力,进而取得了更佳、更衡定的辦态。这一偏离正常位置的动机很容舄理解:机体竭力要取得一种条件,具备了这种条件,机体就处于实现其能力■1- 丨的最佳状态之中。那么为什么同部位脑损伤的另一狴患者的头部却偏向相反一 方呢?如果仔细检査这些患者,就会发现虽然他们与前一部分患者 损伤部位相间,但亭罕f甲¥,所感受的拉力^1$,低轉啊 得多。前一部分患摆正只有要:跌倒分患者会这样来看,这些患者的稳定性更差,任何操作 受阻都晃陷于紊乱状态。如果这英患者为了调整缺损tk 按前一类患者那样去做,即服从于外界拉力,那么他们就得把身 体倾斜到无法再倾斜的地步,以补偿强太的拉力。这种姿势根本 无法保持平衡,这种调整缺损的尝试不会带来新秩序,于是整个 机体的行力也就无法保证。在这神情况下,另一种调整方式应运 而生,即左边的拉力受到随意产生的向右拉力的补偿要取得这 种拉力就得把头向右j敏斜。通过这一过程,平衡和新秩序就获得 了。这一点已得到证实,在这种状态下,患者感觉最佳,并在所 有操作中表现正常D对同样的、仅有量上差异的缺损却采取不同的调整方式,再 一次证钥号调整的具体方 式取决于“忐‘燊诠汆。* i如视偏盲和视弱 的调整方式不同,这里又是’了f促动两个f m^mmkn, 一方面服从于缺损,▲一方面有关嘉“官这两种调整方式对整个机体来说具有不同的 价值。服从式调整更自然、更自动,只需要少量的自愿活动,因而确保较大的完全度。后一种病例中,$孽p手亨甲字今字丁, 有更多的随意活动,比较容易引起机能A淦杂/Ami?全降 低,灾难性反应的可能性增大。然而这却是在特定条件下保证鹾个*****机体秩序的唯一途径,所以采取了这种形式,前提条件是第一种 调整方式已不能奏效。在此,我们又一次看到取得整个机体最佳 操作的倾向成为决定性因素。同一动机居然会引起不同、甚至相反的行为效果反应,这一 点肯定会引起普遍的兴趣。其实这种现象我们在所有动机因素中 都能碰到。一种强烈的需隶可以通过顺从或对抗的方式来满足, 至于采取哪种方式,则在于是否能保证整个机体最大可能地自我_ ?IS8刚才,.我们从机体特殊部分的条件,特殊操作[K域出现的缺 损状况为川发点,考察了调整的方式。然而要了解患者的行为,我们也要考虑机体的K余部份以及外界提出的耍求的彔件^如粜 特硃机能还界冇其它缺陷,不搏能够肢格个机体运用,那么对这 一特殊缺损的谪整就会完全不同。例如视觉丧失忠莕,即对可见 物休有辨认缺陷齑,能为弥补缺陷逑、>:起非视觉操作。不过必须 以他雙f为前提条件3 .对于同时iU~4i偏擁证的—视觉士灸病替代操作或仅能述立起程度很低的替 代操作,因为他的一般性行为均受到障码o如杲来肖外界的要求不向,也会发生类似情况^如來外界耍 求大得超出患者的能力,他就T脆放弃阔整。很明显,在这样的 条件下,任何调整的尝试都是徙劳的*只会引起灾难性结局。这 时,忠若只得满足于低级调整。如果这也不能满足,他就会垮 掉。相反,如果外界耍求很小,忠衷无耑变换行为就能适应,那 么调整就不会发生。这再一次证明调整方式的动机在于达到这样 —种状态:在不lU治愈的缺损条件下,使机体取得最大可能的自 我实现&概栝一下:从脑损伤患者的经验屮,我们对决迮动机的力有 我们看到调整取决于调整行为对于整个叽体的意义,+ ★ i彳j1力的动机力——I帆从还是机能变换——一依赖于这个意 义。上述概括既适用于不愈缺损的调整,也适圯于正常需求的结 媒。把人的动机归结为孤立的因素、能力、内驱力等等,归结为相 互分离的力,它们彼此之间的影响充其量是第二位的,这些企;!] 注定要失败。我们的分析已经表明这类M常、独立的力只有在病 理条件下或在非尚然,域终在紧急条件下才可能决定行为。这些159力正是孤立条件作用于行力而产生的。这些行负也具有孤立条件 的种种特怔。我们无权从这些现象引伸说,在正常机体中存在着 这些单独的力'病理学告诫我们,对这类推论要十分谨慎&例如,我们无权 从这些经验中推论说,在正常情况下动机的核心在于缓解紧张。 这种设想忽略了病理因素,忽略了孤立的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这 就是孤立论的结果。我们的主要结论是:机体的基本倾向在于尽量实现自身能力,亭考冬亨,在评价作为特殊需求可能产 i影焱A4#力A应?从Y述*观点出发来衡量其动机效枭,看_—无论在哪种条件下,也辛吟,我们对动机问 题的探求追溯到机体组织、机体的能力和潜力,亦即其我 们的确面临着方法论这一科学上的难题,这就是如何从iA用分 析的孤立的调査方法得到的现象材料中获取有关机体本质的知 识c特别是要回答如何区分机体的基本现象和那些人为的孤立产 生的现象,当然我们在此无法深入探讨这个心理学和人类学的基 本问题。我愿意再次提及我在这方面的著作 chap, 5 ,12征,人的意识几乎完全被“饥饿”所优先支配。全部能量都置于 满足食物的需要上,而这些能量的组织,也几乎完全被追求食物 这一目标所支配。现在,感受器官和反应器官,智力、记忆、习 惯这一切简直都可以称为消除饥饿的工具。那些对于这个目标没 有用处的能童,处于暂停状态或退入隐蔽地位。在这种极端愦况 下,写诗的愿望,获得一辆汽车的愿望,对美国历史的兴趣,对 一双新鞋的需要,则统统被忘记或退居第二位。对于一位极端饥 饿的人来说,除了食物,没有别的兴趣,就是做梦也梦见食物b 想到的只是食物,看见的只是食物,渴望的只是食物。甚至可以 说,这时(只有这时)充饥成为是独一无二的一个目标。人类机体的另一个特征是,当机体受某种需要支配时,对未 来的看法也会改变0对于役期处在极端饥饿状态的人说t他的理 想的境界可能就是食物十分丰富。萑他看来,只要在他的有生之 年食物有保证》他便是最幸福的,不企求更多的东西了。生活本 身被看成是吃饭,其他任何东西都是次要的。自由、爱情、团体 的感情、尊重、哲学观念全都可以置之一旁,都是无用的东西, 因为它们不能填饱肚子。可以说,这种人仅仅是为面包而活 着。无可否认,上述情况确实存在,但是,并不具有普遍性。在 一个正常的和平的社会里,那种使人长期极度饥饿的非常事件几 乎是罕见的。仅仅是在偶然的机会和一生中的某些时刻,才会感 到纯属生与死的饥饿。显然,使人处于极度的、长期的饥或渴之下,只能把“更 髙”的动机弄得含混不清,由此所得出的有关人的能量和人的本 性方面的观点是片面的。不论是谁,想把非常情况当成有代表性 的情况,并按处在极度的生理缺乏时期的人的行为来测量其一切 目标和愿望,这必然会对许多事情视而不见。显然当一个人没有163面包时,他以为只要有面包就能过活。但是,当一个人有了充足的 面包,而且长期以来都填饱了肚子,这时,又会苻什么愿望产生 呢?这时,32即会出现另外的、“更高级的”需要。支配有机体 的就是这些更高级的需要而不是生理上的饥饿。当这些需要依次 地得到满足之后,又会有新的〈仍然是“更高级的”)霈要产生, 等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类的基本需要组成有相对优势的层 次。上面所述,主要意味着,在动机理论中,“满足”是象“缺 乏” 一样的重要概念,因为它便得有机体从生理需要的支配中解 脱出来,并出现了别的社会目标。当生理需耍及其局部目标长期 获得满足,它们就不再作为活动的决定因素或行为的组织者而存 在。它们此时仅仅以潜在的形式存在,在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它们 受到了挫折,就可能重新出现并支配有机体^但是,需要已经满 足了,就不再是一种笛要了。有机体仅仅受到尚未满足的需要的 支配,产生行为,如果这种需要巳经满足,那它在个人当前的动 力中就成了不茧要的了。,安全雷要 Ctlie safety needs)如果生理需要相对地满足了,就会出现一组新的我们可概称 之为安全的需要,而且,它与上述生理需要一样,是客观存在的。 同样,有机体可以完全受它们所支配。它们几乎成了行为的唯一组 织者,调动有机体的一切能量去工作^因此我们可以公正地说, 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我们述可以说,接受器、效 应器、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a另外,我们在一 个饥饿人的身上发现,他的支配目标,不仅强烈地影响他目前的 世界观,而且也影响到他未来的人生观。实际上,也有把一切事情看得比安全次要(有时甚至把正在JG4得到满足的生理需要此刻也看得不重要)的情况。处在这种情况 下的一个人,如果需要强烈、时间很长的话,也许就可以把他看 成几乎仅仅是为了安全而活着。虽然*本文的主要兴趣是探讨成人的需要,但是,通过对婴 几和儿童的观察来了解安全需要也许会更加有效,因为在婴儿和 儿童身上,这种需要表现得更简单更明显&当婴儿受到恐吓和处于 危险时,他们的反应总是表露在外,毫不抑制,而社会上的成人 都已经学会,无论如何也不让自己的反应显露出来。因此即使在 成人感到安全受到威胁时,我们也许迅不能从其外表观察出来0 连婴几受到威胁,受到扰乱或者突然跌倒,或者由于巨响,闪光 而受惊,或者从砑亲怀中落下,或者感到失去依靠,就会以一定 的形态做出反应。儿童在安全方面的另一种表现,是喜欢某种常规的生活节奏。 他们仿佛希望有一个可以预测的有秩序的世界。发挥父母的中心 作用和建立正常的家庭,这是无可怀疑的。家庭内部出现争吵、 打架、夫妻分居、离婚或死亡,可能会使小孩感到特別恐惧。另 外,父母发怒,以惩罚恐吓小孩,大声叫唤、严历训斥,将孩子 推推拉拉,虐待他或施以体罚等,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恐惧与痛 楚。我们认为不单是肉体上的苦痛而已D这种恐惧就某些儿童来 说,也可以说是失去父母之爱的恐惧,但完全被抛弃的孩子之所 以依恋不喜欢的父母,看来纯粹为了安全而求保护,而不是由于 希望得到爱。一般的小孩遇到新的、陌生的、难于控制的情况时,也常常 会产生受到威胁和恐惧的反应。例如,看不到父母或暂时离开父 母,见到陌生的面孔,碰见奇怪的不熟悉的或能控制的事情* 生病或死亡等。尤其是在这些时候,小孩会狂热地依恋父母,这 .就有力地证明,父母是起着保护者的作用C他们在食物的供应者J65和爱的供给者方面的作用除外)。上述的不安全的反应很容易从小孩身上观察到,它说明这样 的事实:处在某种环境下的儿童会感到太缺乏安全(或者说,这 种环境对小孩的成长是有害的〉a在一个没有威胁、而充满着友 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通常不会有上述的反应。这种儿童, 对事物或情境的危险的反应是恰如其分的。他所感到的危险,成 人多半也会感到危险的&在我们的社会里,健康的正常的幸运的成人,他的安全需要 基本上是得到满足的。一个和平、安定、良好的社会,常常使得 它的成员感到很安全,不会有野兽、极冷极热的温度、犯罪、袭 击、谋杀、专制等的威胁3因此,从实际意义上说,他不再有任 何安全的需要,正如饱汉不再感到饥饿一样,一个安全的人也不 再感到危险。如果我彳fl想要直接地、清楚地看到安全需要,那只 有去找那些神经病或接近于神经病的人,去找那些在经济和社会 方面受害的人。在两种极端的情况之间,我们可以看到表达安全 需要的某些现象,臂如,一般偏爱职位牢固,有保护的工作,要 求有积蓄,以及要求各秤保险(医疗、牙科、先业、残伤、老年 的保险>。另一种追求安全的情况是,人们总喜欢选择那些熟悉的而不 是陌生的,S知的而不是未知的事情,有一种信仰或世界观,它趋 向于把世界上的人们组成一种令人满意的、和谐的、有意义的世 界,这也部分地受到安全需要的驱使。我们也可以把科学和人生 观总的看成安全需要的动机的一部分C后面将看到,有的人具有 为科学、哲学或信仰而奋斗的动机〉。另外,安全需要可以看成紧急状态下积极的支配的动员力 量,紧急状态可以指战争、疾病、自然灾害、罪犯的袭击、社会 动乱、神经病、脑损伤、长期处于逆境等。 m爱的需要(the love needs)假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满足了,就会产生爱、情感 和归属的需要,并且以新的中心,蜇复着已经叙述过的整个环 节。现在,个人强烈地感到缺乏朋友、情人或妻子或孩子,他渴 望在团体中与同事之间有着深情的关系。他将为达到这个0标而 做出努力3这时,他希望得到爱胜于其他东西^甚至可以忘掉那 些曾经得到的东西。当他饥饿的时候,他把爱看得次耍了。从顺应不良和更严格的精神病理学的案例来看,在我们的社 会中,爱的需要的威胁是最普通的基础核心。一般爱、情感以及 它们在怯欲方面的表示,是有着心理矛盾的,习惯上包括许多限 制和禁止。实际上,所有的精神病理学的理论家都强调,在顺应 不良.的情况下,爱的需要的威胁是贯穿在全过程的筮础。因此,许多临床研究对爱的需要做了研究,我们对它的了解也许比对其 他需耍的了解更多,但生理需要除外。应该强调的是,爱与性并不是同义的。性可作力纯袢的生理 谣耍来研究。爱的需要包括给别人的爱和接受別人的爱。尊霣的需要 (the esteem needs)社会上所有的人(病态者除外)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牢固的 地位,希望別人的高度评价,需要自尊、Hi重,或为他人所尊 重。牢固的自尊心意味着建立在实际能力之上的成就和他人的尊 重。这种需要可以分成两类6第一,在面临的环境中,希望有实 力、有成就、能胜任和有信心,以及要球独立和U由。第二,要 求有名普或威望(可看成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赏识、关心、重 视和高度评价。'CJ尊需耍的满足使人有U信的感情,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有价 值、有实力、冇能力、有用处。而这呰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 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这些乂会使人失去基本的信心,167要不終就企求得到补偿或者趋向于神经病态。从严重创伤型的神 经症患者的研究很容易知道,他们基本的自信需要得不到认可, 他们不理解怎样箅是无能的人。t自我实现的霱赛 (the 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即使以上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我们仍然可以说,通常 <如果不能说是“一定”的话)又会产生新的不满足,除非此人 正在干称职的工作。音乐家必须演奏青乐*画家必须绘画,诗人 必须写诗,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样的角色就 应该干什么样的尊。我们把这种需要叫做自我实现。“自我实现”这个词是库尔特_哥尔德斯坦首创的。本文使 用时有所限定。说到自我实现襦要,就是指促使他的潜在能力得 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可以说成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 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希望 成为一位理想的母亲,有人可以表现在体育上,还有人表现在绘 画或发明创造上。虽然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将釆取发明创造的方 式,但它不一定是一种创造性的冲动。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有鲼于前面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1 爱的需要以及尊重需要的满足,我们将把这些需要得到满足的人 叫做基本满足的人。由此,我们可以期望这种人具有最充分,最 旺盛的创造力,在我们社会中,除了对基本满足的人有所了解之 外,我们对自我实现需要在实验上和临床上都还了解不多,有待 于进一步的研究。基本需要满足的先决条件 有些条件是基本需要满足的直接的先决条件。危害这些条怦几乎象直接危害基本需要本身一样便发生反应。象言论自由,行 动自由,只要对其他人无害,爱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发表自 己意见的自由,调查和捜集资料的自由,维护自己观点的自由, 正义、公正、诚实和在集体中遵守纪律等这些条件,都是基本需 要满足的先决条件的例证,这些条件本身不是目的,但是f他们 似乎又当作目的;因为他们与基本需要有密切关系,而只有基本 需要才显然具有自身的目的。这些条件之所以视为必要,是因为 没有这些条件基本需要的满足完全是不可能的,或者会受到卢重 损害n如果我们记住,认识的能力(知觉的、智力的和知识的)是一 套调节工具,而这些工具除了其他功能外具有满足我们需要的功 能,那么,显而易见对它们的任何危害,对它们自由的任何剥夺 或阻挠也必然会间接地对它们本身的基本需要造成威胁口这样的 论述,是解释一般的好奇心问题,寻求知识、真理和智慧,以及 不断地致力于探索宇宙秘密的说明。基本需要层次的固定程度迄今为止,我们所谈的似乎这一层次是个固定的贩序,但实 际上它远非象我们认为的那样刻板,确实多数人都把这些基本需 要视为基本上遵循我们业已指出的那个顺序,然而却有许多例1.例如,有些人似乎把自尊看成比爱更为重要。这个需要 层次中最常见的颠倒情況,常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想法:为人所爱 的人多半是坚强有力的人,是引起别人尊敬感或畏惧心的人,也 是-富有自信或枳极进取的人。因此,这种缺乏爱而追求爱的人, 就可能力图作出积极而大胆的行动。但实际上,他们所追求的是169高度自尊,其行为的表现更多地作为达到目的的一个手段,而 非目的本身,他们想突出自己,那是为了求爱,而不是力了自 尊。2.另外有些人,特别是有天赋创造性的人,其创造性的驱 力似乎比其他任何相对的决定因素更为逮要。他们的创造性可能 不是由于获得基本满足后的自我实现的表露,尽管缺乏基本满 足,他们仍有创造。3.在某些人身上,抱负的水平可能永远是压抑戍低下的。 这就是说,连不怎么优越的一些目标也可能完全丧灾,甚至永远 消失,从而过着水平极低即长期臾业的生活的人,只要能在冇生 之年得到足够的食物,他们也会心满意足的。4.所谓心理病态的人格乃是永远丧宍爱的諧要的另一例 证。根据所获得的最好的数据来看,正是这些人在他们生命的最 初数月中就巳经缺乏爱,因而几乎永远丧失了给予和接受感情的 愿望和能力(正象动物因为在出生后不马上进行练习,就失去吸 %或啄食反射一样〕^5.需要层次发生颠倒的另一原因是,與一种需要长期得到 满足时,对这种需要的价值可能会估计不足。一个从未经历过长 期饥饿的人,容易低估饥饿的效应,而把食物看作是很不重耍的 事。如果他们为某种较高的需要所支配,那么,这种较高的需耍 似乎就成为最重要的需要了,因此,为了这种较高的需要,他们 有可能,实际上也确实会把自己置于许多基本需要被剥夺的田 地。我们可以预计,在较基本的需要被松期剥夺以后,将出现逋 新恬计上述两种需要的趋势,致使早被人轻率地放弃的那种占优 势的髂要,此时却具有明显的压倒一切的力量。据此,一个宁愿 放弃他的工作,而不愿丧失他的自尊因而挨饿了6个月左右的 人,可能又甘愿重新去工作,甚至不惜以丧失自尊作为代价。1706.需要层次的明显颠倒的另一部分解释在于这样的事实: 我们一直甩有意识地感到的需要或愿望,而不是用行为去谈优势 需要的层次。注意行为本身可能使我们得出错误的印象。我们的 主张是,当两种需,+被剥夺时,人们要求的是两种中最基本的一 种。这里,不一定k味着他将按照他的愿望行动&我们重申,除 了需要和愿望外,还有许多决定行为的因素。7,此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要涉及理想、崇髙的社会标准和高 价值等等。具有这样价值观的人会成为殉难者:他们为了某种理 想或价值,、将牺牲一切。他们是“坚强的”人,能够经受非议或 反对,顶住公众舆论的压力,迅能不惜个人巨大的牺牲而竖持真 理。这些人正是爱人和为人所爱的人,正是与许多能够坚决反邪 恶' 反排挤或反迫害的人结下深厚友谊的人。我讲了这些意见,但是应当指出这样的事实,即在对挫折容忍 力进行充分讨论中,要考虑其中有些情况純属习惯。例如,那些长 期以来习惯于半饥半饱的人,特别经得住食物的’剥夺,在这两种 趋势——一方面是习惯,另一方面是过去的满足所产生的目前对 挫折的容忍力——之间应达到哪一种平衡呢?这要通过进一步研 究才能得出结果。同时,我们可以假定,它们两者能一起发挥作 用,因为它们互不矛盾。就增强挫折容忍力这个现象来说,最重 要的满足大概来自于人的一生最初几年。这就是说,在最初几年 中就变得坚定有力的人将有助于未来面临无T论什么垠难险阻,而 仍能保持坚定有力相对满足的程度迄今,我们理论上的讨论可能得出这样的印象,就是五种需 要有点象一个棒子,相互间是全或无的关系。我们用这样的话作过如下的说明:“如果一种需要得到满足,那么,另一种需要就 会出现。”这样的陈述可能给人们一种假象,好象一种需要必须 百分之亩得到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出现。实际的事实是,我 们社会大多数人在正常情况下,他们所有的基本需要,部分得到 满足,部分却得不到满足。当我们逐次探求优势层次作更为实际 的说明,例如,如來我们为了举例说明问题而随意分配一下数字 的话,那么t 一般市民在生理需要上大约能满足80%,芘安全需 要上满足70%,在爱的需要上满足50%,在自尊的需要上满足 ^0%,在自我实现的需要上则满足10%。至于谈到优势需要满足后出现的新需要,应指出这种出现并 不是突然的1跳跃的现象,而是以缓慢的速度从无到有,逐步发 生的。例如,如果优势需要A只满足10%,需要B就可能根本不 出现。但当需要A满足25%时,需要B可能会出现5 %。当需要 A满足75%,需要B就可能出现90%,等等。文化的特殊性和需要的一般性基本需要的分类,促使某些人企囝考虑在不同文化中特殊愿 望的表面差异后面还有相对的统一性。当然,在任何特定的文化 中,一个人的有意识的动机内容通常与另一社会中一个人的有意 识的动机内容截然不同。然而,人类学家的共同经验是:即使在 不同的社会里,人们还是比我们初次与之接触所想的相象的多, 而且当我们更好地了jfe他们时,我们似乎就会发现这种共同性越 来越大。因此,我们认为最惊人的不同也只是表面的,而不是基 本的,例如发型、衣着和食物口昧等等的不同。我们对基本需要 的分类,只是企图部分说明在不同文化中明显多样性的后面的这 种统一性。我们不认为这对一切文化来说都是拫本的或者是普遍^ 172的。我们只认为,相对说采,这比不同文化中表面的有意识的愿 望更根本、更普遍和更基本,而且使共同的人性的探讨更接近实 际^人的基本需要比其表面的愿望或行为更具有共间性。行为的多种动机必须理解这些需要不是某种行为唯一的或单一的决定因素。 在任何看来是出之生理动机的行为中,如饮食、或男女忱爱等 等,都可找到这种例证。临赤心理学家早已发现,任何行力可能 是一个使多种决定因素流动的渠道。换言之,多数行为是由多种 动机引起的。在动机决定因素的领域内,任何行为往往都是由儿 种基本需要或一切基本需要共同决定的,而不是仅仅由其中的一 种需要决定的。后者的例外较多,前者的例外较少。吃饭可能部 分是力了填饱肚子,部分可能是为了舒服和改善其他需要。分析 一个人的某个单独行动(如果从理论上,而不是从实践上),可 从中看出他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铕要和自我 实现的表现,那是可能的。这与朴素的性格心理学形成鲜明的对 比,在性格心理学中,是用一种性格或一种动机说明某种行为, 例如,单纯地认为产生侵略行为的是侵略性格。行为的多种决定因素不是所有行为都由基本需要决定。我们甚至还可以说,不是 所有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除了动机之外,行为还有很多决定 因素。例如另一类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所谓现扬决定因素&至少 在浬论上可以说,行为完全可能由现场决定,甚至由孤立的外部 刺激决定,如在观念联想或某种条件反射中便是如此。如在对刺m激物“桌子”的反应中,如果我马上想到桌子的记忆表象,那么 这个反应肯定与我的基本需要毫无关系。其次,有些行为动机强烈,另一些行为动机微弱a有些行为 根本不是由动机引起的(但是,所有行力都是被决定的)。另外一个重要观点是事情行为和模仿行为(努力奋斗,有目 的地追求目标)之间有基本区别。表情因为不是想做什么,它只 是性格的一种反映。一个愚笨的人行动愚蠢,这不是因为他想要 如此,也不是由刺激引起,而是由于他就是这样的人。当我用低 音而不用高音或中音讲话时,也是如此。一个健康孩子的任意活 动,一个快乐的人即使独处时也面带笑容,一个健康人悠然自得 地惺步,他的挺直的体态都是表现性、非功能性行为的另一些例 证。一个人体现出几'乎所有他的行为,不管行为是不是由动机所 引起的风格,通常都是表现性质的。机械的、习惯的、自动的和 传统的行为可能是表现性的,也可能不是表现性。大多数受“剌 擻约束”的行为间样也是如此^最后必须强调的是行为的表现和行为的目标指向,这两种情 况不是互相排斥的。一般人的行为通常是两苕兼而有之。动机和心理病理学的理论日常生活的有意识的动机内容,根据前面所述,因它或多或 少与基本目标密切有关,所以可被理解为比较重要或比较不重 要。吃一杯冰淇淋的愿望实际上可能是爱的愿望的间接表现。真 是这样的话,那么,吃一杯冰淇淋的愿望就成为极端重要的动 机。但如果冰淇淋只是使口腔凉爽的东西,或者偶然的食欲反 应,那么,这个愿望相对说来,也就并不重要了。日常的有意识 的愿望是被当作症状,当作更基本的需要的表面指汞。如果我们 174t从它们的表面价值来看待这些肤浅的愿望,我们便会完全陷入永_ 远不能解决的混乱中,因为,我们将耍认真地处理症状本身,而 不是处理症状耵面的问题。不重要的愿望遭受挫折不会产生心理病理方面的后果,而基 本上重要的需耍遭受挫祈就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因此,必须将任何 心理病原学的浬论建立在健全的动机理论的基础之上。冲突或挫 折未必是致病之因,只有当它威胁或拌伤基本需要,或者威胁或 挫伤与基本需要密切有关的部分需耍时,才成为致病之因。已满足的需要的作用萷面已多次指出,我们的需要,通常只有当更力优先的谣耍 得到满足时,才会出现新的需要o因此,满足在动机理论中具有 重要的作用。当然,除了这一点以外,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它们 就停止起积极的决定作用或组织作用。这意味着基本上得到满足的人再不会有尊重、爱和安全等需 要。说他们还有此需要只是在这个几乎是形而上学的意义上说 的,犹如说什么饱汉言饥,满瓶谈空那样D如果我们尖心的是实 际上引起我们动机的是什么,而不是已经引起、将会引起我们动 机的是什么,那末,满足了的需要就不苒是一股掐动力。从有实 用性的目的出发,必须认为它是不存在了,已经消失了。这一观 点必须强调。因为,在我所了解的每种动机理论中,这一点不是 被忽略,就是相互矛盾。?象这种考虑所提出的大胆假定,即是在任何一种驰本需要中 受到挫折的一个人,简直可以被公正地看作有病之人。这种人与 缺乏维生素和无机物那样一狴我们称为“病人”的人很相似。谁 说缺乏爱就不如缺乏维生素重要呢?一个健康人的动机主要是出175于他对发展和实现他最丰富的潜在力童和能力的需要。如果一个 人迫切而经常地具有任何其他的基本需要,他就不是一个健康的 人6他突然显得非常缺盐缺钙似的,实在是个病人呀!如果这样的论述似乎是奇特的或自相矛盾的话,我可以向读 者保证,这只是在我们修正对人的深奥动机的看法中所出现的许 多反论中的一个反论罢了,当我们询问人对生活有何需要时,我 们是蝕及了问题的本质。小 结1.至少有五种目标,我们可称之为基本需要,扼要地说, 这就是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此外,我们还有达成 或维护这些基本满足赖以存在的各种条件的愿望所引起的动机, 以及为某呰智能更髙的愿望所引起的动机。2,这些基本目标是互相联系的,并排列成一个优势厚次。 -这意味着,最占优势的目标支配着意识,将自行组织去充实有机 体的各种能童。不怎么占优势的需要则被减弱,甚至被遗忘或杏 定。但是,当一种需要得到相当良好的满足时,另一优势(更 髙)的需要就会出现,转而支配意识生活,■并成为行为组织的中 心,因为已满足的需要不再是积极的淮动力了。这样看来,人是永远有所要求的动物。本来这些欲望的满足 并不一定都是相互排斥,只是有相互排斥的倾向而已a我们社会 的一般成员在其所有的欲望中通常总是部分得到满足,部分得不 到满足,层次原则通常是根据我们沿着层次上升时,不噺出现不 满足的百分之比而作出的经验观察。有时看到这一层次中一般顺 序的颠倒情况之外,还看到过有人在特殊条件下,会永远丧失层 次中的髙欲望。日常的朽为不仅一般具有多种动机,而且又有动m机之外的许多决定因素。3.使这些基本的人类目标遭到的任何挫折或可能遭到的挫 折,或危及保护目标的防御,或他们輓以依存的条件,都可以被 认为是心理上的威胁,除少数例外,所有心理病理都可以部分地 溯源于这些威胁。事实上基本需要受到挫伤的人,如果我们愿 意,不妨称之为“病人”。4.正是这些基本威胁造成通常的紧急的反应。5.由于篇帳有限,某些其他基本问题未遑论述。陈柄权高文浩译邵瑞珍审校177基本需要的类似本能性质?C美〕马斯洛?对本能理论的重新考察-重新考察本能理论的理由前面几章概述的基本4需要理论提示我们甚至要求我们重新审 议本能理论,这不仅是因为有必要在更基本和不太基本、更徤康 和不太健康、更自然和不太自然的諧要之间做出区分,而且,还 因为我们不应无限期地推迟对某些有戋问题的重新考察。这些问 题是这样那样的一些基本需要理论已经不可避免地提出来的。例 如,隐含的对文化相对论的排除;隐含的关于体质给定的价值》 以及联合学习作甩范围的必然缩小等等问题。总之,有相当数量的其他理论的、临宋的和实验的研究。它 们都一致指_出,值得重新估价本能理论,甚至可能值得以某种形 式恢复它。这些都使我们不得不怀疑当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对于人的可塑性、灵活性、适应性1以及他们学习能力 的过分强调。人似乎有远比现代心理学所估计的更强的自主和幻 我调节的能力。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9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