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孟子他说-3-5

作者:熊逸 字数:28483 更新:2023-10-09 19:07:01

猎场主管毫无惧色,冷静地说:“我没犯错,为什么杀我?”  “哦——?!”齐景公倒愣住了,“你这臭小子,看见棺材了还不落泪,撞到南墙了还不回头,你你你,你倒有理了啊?”  猎场主管回答:“我确实有理啊!国君要召唤谁,都是派人拿着相应的信物的。召唤大夫用的是旌旗,召唤士人用的是弓,召唤猎场管理员用的是皮帽子。可您派来的使者拿的是旌旗而不是皮帽子,这不合规矩啊,所以我才不敢跟来。”  齐景公一怔:“嗯,说得倒是在理。好吧,那就不杀你啦。”  ——孟子讲完这个故事,说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意思是说:有志之士坚持操守,不怕死无葬身之地,勇敢的人也不怕掉脑袋。孟子然后又说:“孔子当年盛赞这位猎场主管,赞就赞他坚守礼制,不合乎礼法规范的事情他坚决不做。”  孟子接着把话引到了自己身上:“我如果不等待诸侯的召见就直接上门推销,那岂不是连这位小小的猎场主管都不如么!”  陈代连连点头称是,心里却想:做销售的可绝对不能有我们老师这种心态啊!应届毕业生们也千万别听我们老师这套,现在都讲主动出击、双向选择呢!  孟子接着教训陈代:“你方才还说什么受点儿小委屈好占大便宜,你这完全是从利益出发来想问题,太反动了!照你这么说,就算多受些委屈占点儿小便宜也是划得来的了,反正都是有赚嘛?嗯,我真得好好做做你的思想工作不成,让你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耻!”  陈代心说:“学生都是成年人了,人生观、世界观早都定型了,况且我想干什么谁能拦着我?现实诱惑又那么多,无论您再怎么说,我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瞧您以前又是提倡学习尧圣人,又是提倡学习舜圣人,可诸侯权贵们虽然嘴上都说得好着呢,实际上不还是该贪的照贪,该坏的照坏么?不过呢,表面上还得装出恭恭敬敬的样子,挑大指赞美您的大道理,谁让您是老师呢?”  孟子哪知道陈代心里的弯弯绕,语重心长地说:“我再给你讲一个赵简子时候的故事——”  陈代连连赞叹:“老师您讲得真好,真及时!学生提议,您讲的这个故事咱们回头得写进《孟子》这本书里去,好作为传世经典、万世典范!”  孟子白了他一眼:“我还没讲呢!”  孟子讲的这个故事又是和打猎有关的。  主人公之一叫做嬖奚。先得介绍一下他这个名字。我在“公孙丑篇”里讲了许多古人起名字的方式和称谓的方式,远远没有讲全,这里的这位嬖奚就是一种没讲过的情况。所谓“嬖”,既不是姓,也不是字,而是“宠臣”的意思,“奚”才是他的名字。这种称谓有些像英语里的Professor John,Doctor Jack,如果有人想自豪一下,可以说这种称谓方式我们中国人比西方人早了多少多少年。  一般前边带这个“嬖”字的都不是什么好人,“梁惠王篇”的最后一节不是有个给孟子使坏下绊子的嬖人臧仓么?现在这个叫“奚”的嬖人也不比臧仓好到哪儿去。嗯,为了顺口起见,我们就叫他嬖奚好了。  嬖奚是赵简子的宠臣,赵简子又是谁呢?既然身边有个嬖奚,想来赵简子也不会是个什么好主子吧?  这倒错怪赵简子了,难道宠幸大坏蛋的就一定不是好主子吗?和珅是个超级大坏蛋,超级大贪官,构筑了自己庞大的贪官关系网,这谁都知道,可他不正是打造“康乾盛世”的乾隆皇帝最宠幸的大臣吗?有人认为“康乾盛世”是整个中国古代史上最辉煌的时代,这样看来,贪污腐败好像并不影响国泰民安呀。这个以和珅为首的贪官污吏横行肆虐的时代却恰恰正是中国古代史上最辉煌、最兴盛、最让人一提起来就激情澎湃的第一盛世,这个现象真的很颠覆人们的常识。所以,同样的道理,嬖奚的存在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赵简子的昏庸。  事实上,赵简子不但不昏庸,还是个大大的干材。  赵简子到底是谁?这位爷恐怕很多人都不熟悉,但要提起他的爷爷来,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在海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就是“赵氏孤儿”里的那位主人公,赵武。  赵家是晋国六大家族之一,姓姬,赵是他们的氏。上本书说过,男人是更在乎氏的,所以按现代的眼光,也可以说他们就是赵姓。  赵简子把赵氏家族经营得有声有色,现在咱们山西省的省会太原就是赵简子当年筑城营造出来的,不过当时的名字叫晋阳。晋国当时的首都是“绛”,就是现在的山西省侯马市,晋阳则是赵简子搞出来的新兴城市。赵简子很有眼光,晋阳这地方一直到近代都是中原一带的军事要地。当年阎锡山占着山西,人家送他一副对联:“都督阎公雅望,晋国天下莫强”,这是天成妙手啊,上联出自王勃《滕王阁序》,以当年的都督阎公指现在的阎锡山,下联眼熟吗?就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篇”。  赵简子不仅有个著名的爷爷,还有个著名的儿子,这就是赵襄子。读过“梁惠王篇”的朋友应该记得,我在那里可没少提这位赵襄子的风采神韵——真不记得了吗?不就是灭了智伯然后被豫让行刺的那位吗?不就是和韩、魏两家瓜分了晋国的那位吗?此事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这些事情都是我在“梁惠王篇”里讲到过的。  其实,比起著名的爷爷和著名的儿子,赵简子毫不逊色。他做过的一件事和儒家很有关系,他和中行氏、范氏两大家族的人一起,向晋国百姓征收了四百八十斤铁,铸造了一个大鼎,叫做刑鼎。大家都知道商周青铜器有很多都是铜鼎,可现在这个鼎却是铁铸的。为什么叫刑鼎呢,因为鼎上铸着晋国一位叫范宣子的前辈当初制订的成文法。  现在大家可能不理解:这不就是向老百姓公布法律么,现在我们的各种法律法规不是在新华书店里都有卖的么?  可人家这是春秋时代,铸造刑鼎的做法是惊世骇俗的,可以说是晋国内政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孔子当时听说了这事,非常感慨,说:“晋国大概要灭亡了吧?”  ——照我们来看,公布法律法规是件好事啊,孔子发昏了么,怎么这么说人家啊?而且还把事情上升到了亡国的高度?  孔子的话还没说完,他的下一句话是:“晋国失掉了它的法度了。”  ——这不是更没谱么?人家刑鼎上明明把法律条文都写清楚了,孔子为什么反倒说人家“失掉了法度呢?”  听听孔子后面的话就明白了——  孔子接着说:“晋国应该遵守唐叔当年留下来的法度,以这个唐叔法来作为老百姓的行为规范。什么是法?高低贵贱的差别不能乱,这才是法!”孔子的意思是:法律是统治者秘而不宣的武器,是不能让草民们知道法律的内容的。如果法律对所有人都公开了,也就没有神秘感和高贵感了,草民们也就会渐渐地轻视统治阶层了。(可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是久而久之草民们会萌生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吧?)  孔子还说:“退一万步说,就算真把法律条文公布出来,也不能公布范宣子制订的那套条文啊,那是恶法,不是善法!”  ——刑鼎事件是春秋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地标意义。对于后世的儒家子弟来说,孔子对刑鼎事件的评论也具有典型意义,这很有些儒法对立的色彩在里面。  那么,到底是刑鼎对还是孔子对呢?这就由各位自己判断了,不过呢,孔子的预言倒是很快应验了: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果然灭亡,并且不是亡于外敌,而是被自己人从内部瓜分,好比一家大型国企被三位经理从内部给MBO掉了,然后拆分成三家公司。当时的赵经理就是赵襄子,他是赵简子的儿子。  赵简子的故事我就不再多说了,只再提一个大家都知道的。赵简子在石家庄打猎的时候(又是个打猎的故事?!)射伤了一只狼。这狼在逃命的途中得到了一位善良的老先生的保护——呵呵,这就是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  再多说一个吧。其实还一个众所周知的成语是和赵简子有关的。晋国本来有六大家族把持政府,后来赵简子灭掉了其中的范氏和中行氏。范氏的豪宅人去楼空了,这一天却来了一位不速之客。都这时候了还有客人造访吗?当然没有,这位仁兄是个小偷,他这一趟才叫典型的趁火打劫。小偷不走运,别看宅子大,可实在没什么可偷的了,只有一口钟。钟太重了,搬不动,怎么办?——呵呵,这就是掩耳盗铃的故事,这故事本来该叫做掩耳盗钟的,铃铛那么小的东西,还不揣在怀里就拿走了,用得着砸碎了啊?  赵简子和嬖奚度介绍过了,该说说这故事里最重要的人物了。此人名叫王良,是个司机。  王良这个司机可不一般,简直就是当时的舒马赫。如果有谁读过些楚辞,或许记得楚辞当中有一个组诗叫《七谏》,其中说道:“当世岂无骐骥兮,诚无王良之善驭。见执辔者非其人兮,故驹跳而远去。”大意是说:“现在并不是没有超级法拉利,就是找不出周杰伦那样的头文字D。一个个甩尾技术全不咋D,我摇头不屑地扬长而去。”  这位头文字D不过还只是“秋名山车神”,人家王良却称得上是全天下的车神,后世的文学作品里一提车神往往直接就拿王良的名字来用,比如唐人曹唐诗有“王良若许相抬策,千里追风也不难”。翻译过来就是“面瓜开不了法拉里,要开还得头文字D”。王良还常被人拿来和伯乐并列,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时候,常常拿伯乐和王良他们俩说事,像杜甫说“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郑蕡诗里说马,最后说“王良如顾盻,垂耳欲长鸣”,意思是:我是千里马,可别人尽拿我拉磨了,如果王良能看我一眼,我的心马上就会融化。  反正这位王良是当时最牛的司机。要知道,古代的车比现代的难开多了,不是随便在驾校混混就能拿证的,而是被列为“六艺”之一,是一门响当当的本领。孔子就曾经半是谦虚半是得意地说自己是个飚车高手呢。    三个人物都介绍过了,这一天,嬖奚要出去打猎。  打猎就打猎吧,背上猎枪进林子呗。  ——这是山区的穷猎户,人家大人物打猎哪能这样呢,好歹也得讲讲最基本的排场。最低要求也得有辆专车吧。嬖奚到底是赵简子的宠臣,赵简子说:“好好去玩吧,我安排王良当你的司机。”  王良当专车司机,这是多高的待遇啊,估计嬖奚当时就抖起来了。  嬖奚兴冲冲地出了门,上了车,王良一踩油门,零至百公里三秒半,太快了!  嬖奚拿着弓箭,又刺激、又紧张,跟王良搭话:“这是什么车啊,性能这么棒?”  王良也不抬头:“春秋战国时代的车大多都是军队打仗用的,性能当然差不了,尤其咱们开的这是领导的车,还差得了?你看看《考工记》里有造车技术的详细记载,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人手工业的发达情况。”  嬖奚一听,这王良说话还一套一套的,挺有学问,可自己也没太大的心情学习,因为这车速实在太快了,大气的摩擦让嬖奚觉得头发上直冒火星。嬖奚喘着气说:“商量商量,王师傅,咱们开慢点儿行不?”  王良还是不抬头:“不行,慢不了。”  嬖奚纳闷:“怎么会慢不了呢?你踩一脚刹车不就行了?”  王良不屑地答道:“你听说过军队的车上还装刹车吗?”  嬖奚两眼一黑:“我认命了!”    一天的打猎活动结束,嬖奚回来了。赵简子问他:“怎么样,坐王良的车可过瘾了吧?打了多少猎物呀?”  嬖奚脸色铁青,气哼哼地说:“别提了,什么都没打到!”  赵简子很奇怪:“不会吧?以你的箭术,再加上王良的车技,怎么会没打到呢?”  嬖奚恨恨地说:“别提那个王良了,还号称什么头文字D呢,我看他除了闯闯红灯、骂骂交警,再也就不会啥了。”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嬖奚这番话传来传去就传到王良耳朵里了。王良怒火上撞,找到嬖奚:“咱们再出去打一次猎去,我倒让你看看我王良到底是头文字D还是面瓜!”  嬖奚一听,连连摆手:“您还是饶了我吧,又白耗一天,我耽误不起这工夫。”  王良气鼓鼓地:“靠,前些天我才得了个外号,叫‘二环十三’,这才几天工夫啊,又改‘二环八’了,我非让你瞧瞧我的厉害不可!”  嬖奚被磨得没办法,只得再一次上了王良的车。  王良刚摸上方向盘,手又缩回来了。嬖奚看得奇怪,只见王良下了车,绕到车尾,一伸手,揭下来一张字条。嬖奚仔细看去,见那字条上隐约写着“树立马车良好形象”。嬖奚暗自叫苦,泪汪汪地对王良说:“你上次还有这‘良好形象’的时候都把车开成那样了,要把这‘良好形象’揭了,这车还不得成坦克了,这要是撞死人可怎么办啊?”  王良冷笑一声:“怕什么!好好看看前边拉车的这四匹马,看出什么来没有?”  嬖奚探出头去,仔细打量,半晌才说:“不就是四匹马么?”  王良又是一声冷笑:“看清楚了,这可都是宝马!”  王良话音一落,再不理睬嬖奚,胡乱踩了一脚,马车绝尘而去。嬖奚一开始还奇怪呢:这车怎么随便一踩就跑起来了?万一踩的是刹车呢?转念一想:对了,这车没刹车,只有油门。    一天结束,嬖奚回来了。赵简子远远就看见嬖奚了,只见他满脸放光,乐得合不拢嘴。再看嬖奚身上,左肩扛着一只老虎,右肩扛着一只大象,左腋下夹着一头野牛,右腋下夹着两头犀牛,怀里抱着三只豹子,背上背着一只河马,腰里还拴着一只蛇颈龙。  嬖奚也看见了赵简子,跌跌撞撞就迎上来了,眼看还要行礼。赵简子赶紧拦住他:“免礼,免礼。”  嬖奚好歹还是作了个揖,边喘边说:“王良真是太棒了,太棒了,车技一流,誉满全球!”  赵简子很奇怪:“上次你不是说他车技不好么?”  嬖奚说:“这次算让我见识了,实在太厉害了,再有十个秋名山车神也赶不上王良一根小手指头。对了,既然有王良在,我劝您赶紧办一届F1方程赛,咱们好好赚上一笔!”  赵简子想了想:“办比赛的事先放放,你既然觉得王良这么强,你又是我的宠臣,那我干脆跟王良说说,以后让他当你的专职司机好了。”  嬖奚大喜过望:“谢谢领导!谢谢领导!您真是太体贴下属了,小人一定为您赴汤蹈火!”  赵简子笑了笑:“赴汤蹈火倒不必了,刚才叫你免礼你偏作揖,你赶紧把压在我胸口的这头大象拿走就行了。”      打人不打脸,那,打动物呢?    赵简子找来王良,笑呵呵地说:“王师傅啊,以后我就派你给嬖奚当司机了,嬖奚可一个劲儿地夸你呢。”  王良一愣。  赵简子接着说:“嬖奚现在正是我跟前的大红人,权势熏天、炙手可热。你也知道,司机和秘书都是领导的心腹,你这次给他当司机,以后少不了提拔的机会。”  王良摇了摇头:“我不干!”  “啊?”赵简子很奇怪,“这是多好的机会啊!那么多人巴结嬖奚还愁巴结不到呢,你怎么反倒不愿意呢?我跟你说啊,你要是答应,以后那些巴结嬖奚的人一大半都得先巴结你,到时候别看你只是个小司机,可论权力、论财富,谁也不敢小看你!”  王良还是坚持:“您听我讲讲这两次给嬖奚开车的经过就能理解我了。第一次我给他开车的时候,我是完全按规矩开的,结果整整一天也没打到一只猎物。第二次开车我就不管规矩了,结果只一个早晨就打到了十只猎物。可《诗经》里说:‘开车要遵守规矩,射箭要一箭穿心。’我不愿意给小人当司机,请您给他另外派人吧!”  ——这故事需要解释。为什么王良按规矩开车就打不到猎物呢?为什么不按规矩开车就打到很多猎物呢?这规矩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也像现在的交通法规那样吗?可这和打猎又有什么关系呢?王良引的那两句《诗经》莫名其妙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王良所谓的规矩当然不同于现代的交规,说到底还是礼制之一种,是关于打猎的礼仪。还是先看看他引的这两句诗吧。  “不失其驰,舍矢如破。”出自《小雅·车攻》。咱们先换换脑子绕绕弯,看一首李白的名诗,这诗可能很多人都很熟悉: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李白的《别友人》,五律,八联里边颔联、项联、末联全是名句,真是太厉害了!可我这里要说的是最后一句:“萧萧班马鸣”,这一句其实并非李白原创,而是有所本的,把别人一首诗里的一句加了一个字而已。原来的这句是“萧萧马鸣”——怎么是四个字啊?那看来九成是出自《诗经》了?  不错,正是出自《诗经》,而且就是出自现在王良引用的这篇《小雅·车攻》:    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牡庞庞,驾言徂东。  田车既好,四牡孔阜。东有甫草,驾言行狩。  之子于苗,选徒嚣嚣。建旐设旄,搏兽于敖。  驾彼四牡,四牡奕奕。赤芾金舄,会同有绎。  决拾既佽,弓矢既调。射夫既同,助我举柴。  四黄既驾,两骖不猗。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徒御不惊,大庖不盈。  之子于征,有闻无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据说这诗描写的是周宣王会合诸侯一起打猎的场面。这是很生动的资料啊,我们看看当时的打猎场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诗题《车攻》,并不是战车列队攻打敌人的意思,“攻”字是说“坚固”,“车攻”就是说“车子很坚固”。(王良能飚车,车子不坚固怎么行呢?)  王良引的那两句现在就能看到了,就在诗的第六段里。好了,现在我把全诗来翻译一下:    我的车子是新款,我的马子真正点。(哦,错了,不是“马子”,是“马儿”,更正一下。)四匹马儿全是公,拉着车子跑向东。  打猎还得大吉普,四驱V8赛猛虎。东边地里野草多,冬天打猎来开车。  我王当初夏猎中,挑选跟班闹哄哄。竖起龙旗龟蛇旗,扑击野兽在敖地。  驾驶四驱越野车,四匹雄马会拉车。诸侯穿着讲名牌,挨个朝见我王来。  扳指护具全戴好,弓的准星不能少。弓箭手往一块儿凑,堆柴放火赶野兽。  四匹黄马驾着车,骖马如同方向舵。司机开车不出错,开弓就把十环射。(这两句就是王良引的“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马儿马儿叫萧萧,旗帜旗帜飘又飘。步兵、车兵稳当当,山珍野味满厨房。  我王打猎正归来,兵丁人马好乖乖。我王这人还OK,打猎没有白受累。    对《诗经》的解释历来一向众说纷纭,这首诗也不例外,不过大意还是差不太多的。这诗写的是天子狩猎,动静比较大,连玩带会见各路诸侯,顺便也练练队伍,有点儿像后来康熙在木兰围场搞的那套。(这套仪式有着非常原始的渊源,容后细表。)  天子和诸侯的打猎活动可不像有人想像的那样仅仅是种娱乐,当然,即便仅仅就是娱乐,这娱乐也被赋予了深刻的政治意义。那时候的社会,《左传》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说国家最要紧的只有两件事:打仗和祭祀。而打猎既有为打仗练兵的意义,又有为祭祀准备祭品的意义,两件大事全沾边。草民们要是看见王公贵族们玩打猎玩得不亦乐乎,可千万别骂他们腐化堕落、只顾自己享乐而不管人民死活,要知道,人家那可不是玩,那是在忙工作——咱们前边已经见识过了商朝贵族们的“革命就是请客吃饭”,现在再来见识一下“革命还是猎狐射雁”。  如果从“革命”意义上说,按规矩,天子和诸侯在太平无事的时候一年打猎三次,打来的野味有三种用途:一是“为干豆”,这和豆子没关系,是说把野味做成肉干,类似于我们超市里卖的各种牛肉干,可人家的肉干更神圣些,是祭祀用的;二是“为宾客”,这就可以顾名思义了,是请客用的;三是“为充君庖厨”,就是进了国君的厨房了。  既然打猎是件如此神圣而重要的工作,那自然不能随便就打,是要讲究不少规矩的,这些规矩都是礼制的组成部分,王良所谓的开车要守的规矩便是指此而言。  嬖奚的打猎没有一点儿神圣性,纯属个人娱乐,但王良认为即便这样也不能坏了神圣的规矩——这难道不对吗,就算是去嫖娼,达官显贵们也不能像乡下人那样没规矩地胡来呀。  王良所谓的规矩具体是哪些呢?首先是开车不能横冲直撞,得有个四平八稳的劲头,马蹄扬起的尘土不能大了。这就好像现代的跳水比赛,运动员入水的姿势再高难度,如果入水那一刻溅起的水花太大,那就要扣分的。射箭也不能见动物就射,别看一样是把野兽射死,可这里边有着上杀、次杀和下杀三个档次。上杀是古龙小说式的杀法,蓝光一闪,生死立现,小李飞刀一刀穿心,动物还没看清人的动作呢,突然产生一种奇怪的感觉,低头一看,只见自己的影子在心脏的位置竟然有一个小小的圆点透着阳光,动物想:这是怎么回事?而在神经系统还没来得及把痛觉传到大脑的时候,动物就已经死了。这种被“上杀”的动物是等级最高的,肉质最好,可以被做成肉干用作祭祀。中杀是说一箭没有正中心脏,动物挣扎了一阵才死,所以肉质就差了些,不能被做成肉干用作祭祀了,只能退而求其次,给客人们来吃。下杀是金庸和粱羽生小说式的杀法,人来一招“荡箭式”,动物招架一招“飞龙在天”,人再仔细一看,对手是只野猪,连忙变招,来了个“破猪式”,野猪很生气,硬说自己是龙,玩了一手“见龙在田”避了开去,双方你来我往,大战三百合,终于,降龙十八掌挡不住独孤九箭,野猪中了一箭。野猪见势不好,连忙点中伤口附近的几处穴位止住流血,施展凌波微步落荒而逃。人一看野猪逃得太快,恐怕追赶不及,忙从怀中摸出一支蛇焰箭来,射上天空。远处还有几个打猎的人,一见东方天空有蛇焰箭的讯号,知道是同门求援,赶紧施展轻功赶了过去。那野猪跑啊跑,心想:我是受伤晕倒然后被美女救活呢,还是跌落悬崖找一本武功秘籍重新修炼呢?可野猪跑了两个小时,既没遇到美女,也没遇到悬崖。野猪急了,退而求其次:难道连神秘黑衣蒙面人也没有吗?  追兵围拢了,倒霉的野猪放弃了希望,深沉地说:“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人气喘吁吁地说:“别怨我,谁叫你不幸生在森林!”  野猪伤感地说:“只有面临虚无,我们才会想到存在。”  人很吃惊:“不会吧,连野猪都读海德格尔?!”  野猪听人说出了“海德格尔”这个名字,眼睛里又生出了希望,商量着说:“要么,就看在存在主义的份上,饶我一命吧!萨特不是说过么,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人在冷笑:“人道主义和野猪没什么关系吧?嘿嘿,萨特还说过‘存在先于选择’呢,你既然以野猪的面目存在,又选择了野猪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那你就接受萨特的另一句名言‘他人即地狱’吧!”  野猪丧失了希望,它低头看了看自己的伤口,鲜血狼藉一片,当下回光返照,很贞洁地说:“你们就算吃得到我的肉,也别想吃我的豆腐!”  “啊——?!”人一时没听明白,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它是说血都流光了,做不了血豆腐了。”  野猪终于“咕咚”一声倒在地上死去了。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磨难,肉质也不好了,皮毛也伤痕累累了,既不能用来祭祀,也不合适招待客人,那就下厨房好了。    打猎要讲究“上杀”,还有不少规矩,比如,不是从任何方向都可以射击的,首先,人一定要在动物的左边,要追杀,而不能迎着动物来个对冲,也就是说,从左后方射击在右前方的动物,箭要从动物的左大腿一带射进,穿过心脏以后再洞穿出来。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打动物也不能打脸,如果动物的脸被射伤了,那就是“非礼”了,这个野味趁别人不注意自己偷吃还行,拿出手是没可能了。所以说,如果野猪和你面对面,那可不能射它,这属于没规矩。  横着射也不行,那样会把动物的皮毛搞坏,也是“非礼”,没规矩。  《周易》的“比”卦里“九五”爻的爻辞有一句“王用三驱,失前禽”,前半句是当时很规矩的打猎方式:把猎场三面包围,留出一面,从三个方向一起追捕动物,而“失前禽”这句,很多注家都说是放走从“留出一面”的那个方向(前方)逃走的动物——如果只解释到这一步,倒是合乎当时的狩猎规范的,但还有人继续说“射杀迎面而来的动物”,这就不符合当时的规矩了。郑康成的解释值得参考:所谓“失前禽”,是说不射杀迎面而来的动物,也不射杀从旁边跑走的动物,只射杀那些背对自己逃走的动物。  看看,不过是朝动物射一箭而已,讲究可真多呢!  王良第一次跟嬖奚去打猎,就是规规矩矩地玩,结果嬖奚一无所获。第二次的时候,王良干脆敞开了让嬖奚玩,结果嬖奚也不管什么是“合礼”,什么是“非礼”,见活物就射,只一个早晨的工夫就射了十只野味。嬖奚这属于“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可王良却认为嬖奚是个小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或者根本就不知道礼制为何物,为了拿耗子就不讲正义和廉耻,所以王良很看不起他,不愿意给这种人当司机。    王良的态度很儒家。后来宋朝有个张九成,《宋史·张九成传》说有权贵托人给他送钱,有意拉拢他,说:“跟我干吧,我帮你走走门路,包你能当大官。”真是个很大的诱惑哦!可人家张九成不屑地说:“当年王良不屑给嬖奚当司机,如今的我也不攀您那个高门槛。”张九成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杨时,杨时当年向程颐求学,留下个“程门立雪”的故事,这个成语现在还被人用着,而杨时讲学的地方到明朝又被顾宪成他们翻修成了东林书院,一群知识分子“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折腾出好大的动静,这都是大家熟知的内容了。  这些儒门风采的根源都在《孟子》这里呢。孟子给陈代讲完了王良和嬖奚的故事,接着说:“王良耻于和嬖奚搭伙,就算搭了伙能打到野味堆成山,王良也不会干。这两年不是流行什么‘小故事,大道理’么,从我说的这个小故事里你有没有体会出什么大道理呢?”  陈代想了想,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混到连小人都不怕得罪,就一定要掌握过硬的技能。”  “嗯——?”孟子很奇怪,“这是怎么推论出来的啊?”  陈代说:“如果王良不是天下第一车手,借他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得罪嬖奚啊,嬖奚动个小指头就能把他灭了,赵简子也不可能会罩着他。”  “唔,倒有几分道理,”孟子点了点头,“可这不是标准答案,你再好好想想。”  陈代搔了搔后脑勺:“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做小人应该阴险狡诈,而不能心直口快,嬖奚就是太心直口快了,结果遭到了王良的有力反击。”  孟子摇头:“不对,再想!”  陈代又想了想,说:“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做小人应该看人下菜碟。王良那么大的能耐,你嬖奚知道他以前是谁的司机啊,九成就是人家赵简子的司机,领导的司机和秘书那是万万不能得罪的!嬖奚栽就栽在这上了。”  孟子摇头:“不对,再想!”  陈代一张苦瓜脸:“还想啊!嗯,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做小人应该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致人于死地,所谓‘打虎不死,反受其害’,嬖奚既然要进王良的谗言,哪能那么没组织、没计划的,应该等待最佳时机,一句话就把王良打入十八层地狱,再踩上一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孟子摇头:“不对,再想!”  陈代眼珠乱转,半晌又说:“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哎,这个故事实在太有启发意义了,能告诉我们这么丰富的人生哲理!嗯,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做小人应该——”  “Kao!”孟子怒喝一声,“你怎么总跟小人没完啊?出发点全在嬖奚那里,你就不会想想王良?”  陈代连忙肃然起立,低头称是。  孟子看着他,看了好半天,最后才用颤抖的声音说:“我怎么现在越看你越觉得浑身发冷呢?”  陈代犹豫了一会儿,这才怯生生地说:“老师,这不怪我,昨天居委会贴通知您没留心,说是今天管道检修,要停暖气呢。”  孟子气哼哼地叹了口气:“我怎么教出你这么个学生呢!好了,不跟你废话了,我直接给你讲讲这个故事的意义吧。”  陈代应了一声,恭恭敬敬地打开本子,准备抄笔记。  孟子说:“这个故事其实告诉我们的是,做小人不能只懂溜须拍马,也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嬖奚一个早晨能打到十只野味,就算王良开车不讲规矩,什么都就着嬖奚来,那也说明了嬖奚箭术了得。所以说,好比你毕业以后出去应聘,如果你有了一技之长,又善于察言观色、溜须拍马,这才更容易得到领导的赏识。如果你只会溜须拍马,大家都不服你,你面对的困难无疑就多了。”  陈代边听边赞叹:“老师,您这话实在是至理名言,发人深省!这见解太高深了!”  孟子很得意:“学到东西了吧?”  陈代诚惶诚恐:“学到了,学到太多了!我要是早学到这个道理,嘿嘿,早把公孙丑他们几个踩在脚下了,整个儿孟家学派,您是万岁,我就是九千岁!”  “住口!”孟子恨恨地骂了一声,“我都被你给绕糊涂了,嘿,我说你怎么尽从嬖奚为出发点呢,敢情你自己就是个小人!好了,刚才的解释不算,我重新说!唉,王良,这个故事的意义在于王良。”  孟子接着说:“这个故事真正告诉我们的是,我们应该像王良一样坚持原则,不能不顾原则而去诸侯那里上门推销。况且,如果你一开始就不按正道来走,又怎么能够把别人引上正道来呢?小子,你明白了吗?”  陈代坚毅地说:“我明白了!”      大丈夫的上下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一节里出现了孟子最著名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我有一次突然在想:小时候的语文课上好像是学过这一节,老师当时还着重讲过似的。可是,这句名言只是这一节里的最后一句,前边的内容难道也学过吗?好像没印象啊,而且,前边的内容好像也……  后来终于想起来了:小时候学的是一篇大概是鲁迅的文章,里面引用了孟子这句名言,并不是我们学过这一节的孟子原文。我为什么会有这个疑问呢?因为别看这句名言响当当的,可前边的内容却很反动,如果整个儿这一节串在一起来讲,让小孩子去学,这似乎不大可能。  这一节说的是两种针锋相对的人生观。有个叫景春的人说:“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大丈夫,他们要是一发脾气,天下诸侯全得发抖,他们要是不去生事,全天下便能太平无事。”  《孟子》书中没交代上下文,我们也不知道景春这话到底是在什么情况下才说的,也不知道他是不是针对孟子说的。看上去似乎有挑衅孟子的味道,那意思是:你老孟总说自己牛,可你比比人家公孙衍和张仪,人家那才叫真牛呢!  这位景春到底是何许人也,我们现在已经搞不清了,只从他姓景来看(严格说是“景氏”,前书说过的),应该是楚国王族。  景春这里称道的公孙衍和张仪都是战国时代著名的人物。张仪其人大家想来都很熟悉,他和苏秦是师兄弟,这二位在诸侯之间呼风唤雨,风光无限。熟悉公孙衍的人恐怕不多,有人考证说他就是犀首,不过,说出犀首这个名字恐怕并不能使各位一下子就明白了,到底熟悉犀首的人也不是很多,反正,你就当他是和张仪一样的人物好了。  有没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景春只称道公孙衍和张仪呢?和张仪并称的不一直都是苏秦吗?  古代学者就有问过这个问题的,他们的答案是:张仪那时候应该已经死了。  我觉得倒也未必。仔细想想,公孙衍和张仪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曾为秦国出过很大的力。而秦国当时和楚国恩怨纠缠了很长一段时间,屈原就是这场漫长而复杂的国际纠纷中的一个牺牲品。而苏秦虽然了得,可他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中原诸侯之间,和楚国没有太多直接的关系。所以,景春如果确是楚国王族,自然心中全是公孙衍和张仪的厉害。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都是诺贝尔战争奖的得主,有着左右天下政局的力量,是男人的榜样,是女人的偶像。这样的人才称得起是大丈夫!”  孟子反驳他的话:“这叫什么大丈夫?你学过礼没有?男子在举行冠礼的时候,父亲会给他讲讲人生的大道理;女子在出嫁的时候,母亲要送她到门口,也要给她讲讲人生的大道理。不过呢,男人和女人的大道理是不一样的。母亲给女儿讲的道理是:‘到了你婆家之后,一定要恭恭敬敬,一定要谨小慎微,你丈夫怎么说,你就怎么做。’——以顺从为最高原则,这是女人的大道理。”  孟子的言下之意是:张仪他们那种人,没有自己的原则,君主喜欢什么,他们就迎合什么。孟子对他们的批评是相当狠辣的:“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话得读原文才能觉出力量,意思就是:以顺从、迎合为大原则,那是小妇人的行为规范。公孙衍和张仪还什么大丈夫呢,简直就是小妇人!  孟老师这话肯定讨不了女权主义者的好去,不过当时就是这种情况。  要说“以顺为正”,公孙衍如何倒不好说,不过,张仪之流确实是典型的小人,但这就像王良和嬖奚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那样:一流的小人是有真才实学的小人。张仪就是一流的小人,一方面坏到家了,奸到家了,一方面也能干到家了。张仪的为人很像韦小宝,但韦小宝心中坚守良知,这却是张仪所没有的。    孟子骂完了张仪之流的“妾妇之道”,接着来说男人之道:“男人就应该住天下最宽敞的宅子——”  景春搭话了:“跟你说件事吧:有一天一大早我在张仪家的厨房待着,见几十个厨子们忙忙活活地弄着一大堆山珍海味,做熟了就装在大箱子里,有人运走。我很奇怪,就问:‘张先生早餐要吃这么丰盛么?’厨子回答说:‘早餐在昨天下午就送出去了,现在做的这是晚餐,等人从厨房送到餐厅,正好是吃晚餐的时间。’嘿嘿,你想想张仪家的大宅子有多大!”  孟子白了他一眼:“我说的大宅子是‘仁’,这是全天下最大的宅子。做男人不但要住在最大的宅子里,还要站在最当中的位置上——”  景春又搭话:“这你就不懂了,房间的正中位置是要留空的,门的斜对角才是财位。”  “Kao,”孟子气道,“你是给我看风水来了?好好听着,我说的这个‘最当中的位置’不是说房间的正中间,而是指‘礼’。男人要住在‘仁’里,站在‘礼’上,还要走上一条天下的大道——”  景春又搭话:“我知道,这是一条金光大道,高大全同志带领大家往前走。”  孟子怒道:“再往前就该遇见‘四人帮’了,你这都哪儿跟哪儿啊!好好听我说!书接上文,男人得志的时候,要带领百姓们一起循着大道往前走——”  景春嘟囔着:“这不还是金光大道么!”  孟子接着说:“不得志的时候,心底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这里提出的是很高的道德指标,且不论所谓“仁”与“礼”,单说最后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让历朝历代都有人心向往之,而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啊。  这是两种人生观的尖锐对立。如果是你,你是愿做张仪呢,还是愿做孟子?  孟子的主张虽然铿锵有力,但在一个笑贫不笑娼的时代里,又有多少人会去效法呢?  ——当然,嘴上不断提一提还是很必要的。    回过头来再说几句“以顺为正”。别看孟子斥责“以顺为正”是“妾妇之道”,其实这里面也是饱含哲理的。我们看看《周易》,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是由六爻构成的,每个爻或阴或阳,相邻的两个爻之间构成着几种特殊的关系——上边的爻对下边的爻的关系就是“乘”,你可以形象地想像成上边的爻“乘坐”着下边的爻;下边的爻对上边的爻的关系就是“承”,你可以形象地想像成下边的爻“承载”着上边的爻。  按照《周易》的规矩,阴在阳下才合适,所以,如果相邻的两爻是阳爻“乘”着阴爻,那就很好,如果反过来,是阴爻“承”着阳爻,那就糟糕了。阴和阳,柔和刚,这都是一样的,阴要处在阳的底下,柔要处在刚的底下。比如“巽”卦的两处重要位置都是阴爻在下而阳爻在上,所以这一卦的《彖传》说:“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意思是说:柔顺着刚,所以比较顺利……      环境逼人去做官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  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  “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  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出疆必载质,何也?”  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曰:“丈失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又出场一个新人,叫做周霄。对于这位周霄,我们所知甚少,只能大概确定他是魏国人。  周霄向孟子提问题:“古代的君子做官吗?”  这问话我们也不知道上下文,看上去似乎是周霄觉得君子不该做官,是觉得官场污秽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们就搞不清楚了。  孟子会怎么回答呢?按照一般的想法,如果他理直气壮回答说“做官”,而且说“君子理所当然应该做官”,这好像有点儿龌龊,俗话说“好男不做官,好女不坐台”,又有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范,如果赤裸裸地表明自己渴望当官,确实让人鄙视呢。  可是,如果这是个君子的操守问题,你老孟为什么满世界乱窜,到处跑官呢?  孟子的回答是:“古代的君子是做官的。书上说过,孔子要是三个月还没有应聘到工作,就会急成热锅上的蚂蚁。孔子每离开一个国家,随身一定带着会见别国君主所需要的见面礼。公明仪也说过:‘古人有这样的习俗:如果三个月没得到君主的任用,别人就要去慰问他,对他表示深切的同情。’”  周霄大惊:“这也太过分了吧?!才三个月就这样,应届毕业生还有一年都没落实工作的呢,那还不得自杀去!”  孟子说:“三个月并不短啊。你哪里知道,士人失掉了官位,就如同诸侯失去了国家,能不着急么!礼书上说:‘诸侯亲自参加耕种,是为了生产祭品;诸侯夫人亲自养蚕缫丝,是为了准备祭服。如果牛羊不肥壮、粮食不干净、祭服不完备,都是不敢用来搞祭祀活动的。士人如果没有了生产祭祀用品的田地,那也是不能参加祭祀的啊。’如果哪位士人牛羊、祭服等等都没多少,没法参加祭祀,那也就没法参加party,都惨到这份儿上了,难道大家还不应该去慰问他一下吗?”  ——现代人可能不容易理解,不就是参加不了祭祀么,那有什么了不起?人家去祭祀,你在家打电游不就完了么?  事情可不是这么简单。前面讲过,当时的社会,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整个国家一共就两件事是大事:祭祀和打仗。当时祭祀的意义有点儿像我们几十年前开会学习“最高指示”,这种会你要是胆敢不去,那你就完蛋了!而且,换一个角度说,这种会如果你不是胆敢不去,而是想去却没法去(正如孟子说的那种情况),那就说明你已经有问题了,不是离监狱不远了就是已经在监狱里了。所以我们推己及人(“梁惠王篇”一再论述的孟子的重要逻辑),想想当年那些因为失去了产业、失去了政治身份而无法参加祭祀活动的士人,他们能不提心吊胆、处心积虑地整天捉摸着怎样来摆脱现状么?  咱们再仔细看看孟子这段话。什么叫“诸侯耕助”?  提示:诸侯耕助和金田一耕助没有关系。  回忆一下前面看过的《甫田》和《大田》两首诗,古时的天子和诸侯是会象征性地参与一下农耕活动的。老百姓们很感动:看啊,天子和诸侯都亲自来耕田啦,我们更要努力劳动啊!其实天子和诸侯们只是拿着农具摆几个pose而已,旁边早有记者狂拍照片,这就是第二天报纸上的头版头条。天子真要耕田大家还真受不了,一个人推小车旁边得过来二十人扶着,不把禾苗踩坏才是怪事。  理论上说,天子和诸侯们的田地产出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为了供奉祭祀。所以,由此推理,士人的田地产出也不是为了个人享受的,和天子、诸侯们一样,也是为了供奉祭祀,这个目的是神圣的,是非常非常神圣的。这点很容易让人想起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资本家们为了神圣的宗教目的来辛勤工作,虽然家财万贯却往往死于营养不良。但是,周人真是这样的吗?我在前面已经讲过周人的天命观了,各位应该还有印象吧?  当然,这层神圣的窗户纸谁也别去捅破。  现在我们把整个逻辑线索梳理一遍:  祭祀是最神圣的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士人是不能不参加祭祀活动的。  想要参加祭祀活动,就必须有完备的祭品、祭器和祭服。  想拥有完备的祭品、祭器和祭服,就需要有足够的供给祭祀的田地(也就是前文说的“圭田”)。  想有“圭田”,就必须做官。  所以说,古时的做官并不是后世所谓的“千里求官只为财”,更不是现代社会里的“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能够有资格参加祭祀活动。——至于那些跑官的人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我们就存而不论好了。至少我们可以相信,孔子和孟子他们跑官的目的还是好的。    周霄又问:“你还说:每离开一个国家,随身一定要带着会见别国君主所需要的见面礼。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回答说:“士人做官,就好像农民种地,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本质都是一样的,你见过农民出国的时候不带着自己的农具吗?”  ——我们一定要记住这是在两千多年前啊,想想前边那位神农派的高手许行,带着几十人来到滕国,不就都是随身携带农具的么?所以说,作为一名剑客,要“头不离肩,刀不离身”;作为一名农民,要“头不离肩,农具不离身”;作为一名士人,要“头不离肩,礼物不离身”。——古往今来,有谁见过空着手跑官的呢?  周霄又说:“我们魏国也是一个有官可做的国家,我可从没听说过跑官跑到这么着急的。就算你说的对,跑官就是要着急,那么,君子却不会轻易做官,这不是很矛盾么?”  孟子说:“这就和人才交流市场一样,大把的求职者在找工作,一个人可能要投递几十份简历,也有公司主动在招人,可是,你见过有人随随便便就胡乱找一家公司上班的么?你知道有多少人铁了心,非世界五百强不去呢?”  孟子接着说:“男孩子从一出生,父母就会操心给他讨老婆的问题;女孩子从一出生,父母就会操心给她找婆家的问题,谁家的父母不是这样的心情呢?看来找个对象是件很要紧、很紧迫的事吧?”  周霄嘟囔着:“有什么紧迫的?岁数差不多的时候让组织给安排一个不就完了,不就是搭伙过日子么?”  孟子说:“这事虽然要紧,可是,如果不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年轻男女就自己钻墙洞、扒门缝互相窥探,更有甚者还翻墙幽会。如果这样,无论是父母还是街坊邻居,都会看不起他们。所以说,古人不是不想做官,但他们一定会尊奉礼制的规定来求官做,如果不顾礼法,不择手段地去跑官,那不是和方才所说的年轻男女钻墙洞、扒门缝的行径一样吗?”  ——大家都很熟悉的那句古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是《孟子》的原文。这句话被批判了这么多年,看来它的出处还是既古老又经典的。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站在现代立场来想像古人,当时的情况是:首先,对于贵族阶层而言,婚姻的意义绝对不局限于男女青年两人而已,而是关系到两个家族的,除了立时可见的效益之外,生育家族产业的继承人是重中之重,扩大姻亲范围也是个重要目的;其次,古人的婚姻年龄比现代人小得多,大家自己想像一下,即便拿到现在,你的儿子或女儿要在十六岁的时候成婚立户,你是放心他(她)自己去自由恋爱呢,还是更放心由自己这作父母的包办呢?  孟老师使用这个比喻,意思是说:君子爱官,取之有道。  我们都知道儒家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其实他们对做官也是这个态度。典型的反面教员就是商鞅和苏秦、张仪他们,爱官爱财,但是取之无道,并不像孟子这样有一套自己的坚定的主张到处游说诸侯,而是无所谓什么主张,只要君主喜欢,那就投其所好。商鞅当年初到秦国的时候也是和孟子一样鼓吹仁政的,满嘴的尧舜禹汤文武,后来看秦孝公不待见这一套,马上就变了腔调,立刻开始鼓吹霸业,这才在秦国得到了重用。孟子的跑官是为了自己的“主义”,而商鞅他们的“主义”却是为了跑官。  到了后世,儒家几乎一统天下的时候,学习孔孟之道就有机会升官发财,那么,有多少人熟读孔孟是仍然是为了“主义”,又有多少人熟读孔孟只是为了求官呢?这事就真说不清了。      圣人的蝗虫作风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  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  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又一位新人出场了:彭更,孟子的弟子。  孟子的弟子好像经常在难为老师,或者是看老师的行为不顺眼,前文里遇到过好几次了,如今彭更又来这一套了,他问道:“老师,您这一出门,几十辆车浩浩荡荡,跟随您的人足有好几百,你们这些人白吃白喝地从这一国吃到那一国,这是不是太过分了?”  底下还有人在小声议论:“是啊,有次路过哪哪哪儿,农民们看我们黑压压一片,还以为我们是蝗虫呢,结果喷了我这一身的农药!”  还有人说:“是啊,去齐国和魏国还好点儿,要是去什么邹国和滕国,嘿,那场景就好比梵蒂冈接待中国旅游团,咱们一个旅游团的人数就比人家整个国家的常住人口还多。”  还有人说:“人多有什么不好?有次在一处农村落脚,大家住了一夜,咱们不是大受农民们的欢迎么?”  有人接口说:“是啊,人家农民伯伯都乐坏了,说咱们这一个晚上生产的粪肥够他们一年用的了,还欢迎咱们第二年再去呢!”  孟老师一看,大家越说越没边,太有损师道尊严了,于是赶紧解释:“过分与否得看咱们的所作所为合不合理。如果是不合理的事情,别说什么吃遍诸侯,就算别人的一碗白饭咱们也不能接受;可要是事情合理,舜连尧的天下都接受了,这有什么过分的呢?”  ——强!孟子这话真是太雄辩了,太有说服力了!好比公司销售员按销售比例拿提成,到年底有拿一万的,有拿一百万的,别看众寡悬殊,却都合情合理,难道拿一百万的就过分了吗?  但彭更却没有被完全说服,接着问道:“话不能这么说。我是觉得,知识分子不工作,吃白饭,是不对的!”  看来彭更的想法很朴素。孟子说:“如果人们各自的成果没有互通,各行各业的产品没有交换,多余的没有被用来弥补不足的,那么农民生产出来的粮食虽然有了多余的可别人也吃不到,妇女织出多余的布别人也用不到,木匠和汽车厂的工人哪里能够得着饭吃呢?如果有这么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在外尊敬长辈,严格遵守古代圣王的礼法道义,还把这些东西传给别人,可照你的说法,这样的人还不应该有饭吃了?如果你认为手工艺人吃干饭理所当然,为什么不认为这样一位仁人贤者就不应该吃干饭呢?难道他就不如那些手工艺人么?”  从前文好几处我们都能看出,和同时代的人相比,孟子是很有经济头脑的,这里显然他很明白专业分工的意义。但他现在对彭更说的这番话却不大合乎逻辑。嗯,谁看出问题所在了呢?  他其实又在玩偷换概念那一手:因为手工业者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在这点上,他们和农民、和纺织女工是一样的,而知识分子却并不从事物质生产,所以和手工艺人们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不能拿来做类推的。  这个问题以前咱们是听马克思的。  大概谁都知道马老师的剩余价值理论吧?马老师说:只有物质生产才会产生剩余价值。  有人会奇怪了:照这么说,最赚钱的那些行业,嗯,当官不说,就说律师和搞金融的那些,那些人谁也没有从事具体的物质生产啊,再说最眼前的,商场的售货员,他们也没有从事具体的物质生产啊,他们难道都不生产剩余价值吗?那他们的钱是从哪里赚来的呢?  按照马老师的说法,他们是参与了物质经济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分配。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工人老大哥和农民兄弟生产出来的,律师和售货员他们都是从这里分钱。  当然了,他们瓜分一部分剩余价值也是应该的,人家毕竟也付出了必要的劳动了嘛。  但是,如果我们只把马老师的话当作一家之言的话,我们就会从其他一些一家之言里知道:商品交换是产生价值的,也是增进人民福利的。  对后一点,一般人还好理解,前一点可有点儿绕了。宋朝王安石搞改革,最大的反对派就是司马光。王安石和司马光有一次就财税问题辩论,王安石说如果有理财高手来运作的话,在全国的税种不增加、税率不提高的前提下还能增加财税收入。司马光大骂他胡说八道,说全天下一年生产出来的财富就那么多,那是有数的,张三多拿了就意味着李四少拿,李四多拿了就意味着张三少拿,如果政府收多了,自然意味着百姓拿少了。司马光的道理在当时可比王安石更有说服力,但从现代经济理论来看,好像错的是司马光,对的是王安石。  这也不能太怪司马光,说到底,税收对经济的作用是非常复杂的,现代人也很难搞得清楚明白——我提个小问题好了:对一种商品是向生产者收税好呢,还是向消费者收税呢?嗯,如果你是生产者,你肯定希望由消费者来缴税;如果你是消费者,你肯定希望由生产者来缴税。但事实是:无论谁缴税,结果都是双方分摊这部分税收。  这就完了吗?还没有。照上面的说法,难道政府向生产者收税和向消费者收税的结果都一样吗?也不尽然,一般来说,谁更缺乏弹性谁就多缴税。还记得《孟子他说》第一册里讲过的税收的转嫁和归宿的问题吗?  这些问题别说宋朝的司马光不明白,现代人明白的也不多呢,你可以举一反三地想想最低工资法,想想规定的企业和员工共同按比例分担员工的社保缴费,想想对奢侈品征重税的政策,都是看上去合理却禁不起认真分析的。王安石在他的时代里已经算是很有经济头脑的了,他如果能先做改革试点,成功之后再逐渐推广就好了。  王安石的经济思想比不上我们现代人,孟子更比不上王安石,但他好歹认为知识分子不从事物质生产却能吃白饭是天经地义的,认为彭更很过分。    彭更还是嘴硬:“手工艺人们的工作动机就是谋口饭吃,您既然拿他们做类比,难道是说君子研究学问、推行王道,动机也和手工艺人们一样吗?”  彭更这种思想可非常危险,一个发展不好就成了后世中国很流行的诛心之论了。  孟子说:“你管人家动机干什么?人家有功于你,该给人家吃的就得给人家吃的。再说了,如果是你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你对员工们是按他们的工作动机给他们开薪水呢,还是按他们的工作成绩给开薪水?”  彭更真是太单纯了,回答说:“当然是按工作动机来开薪水了。”  孟子说:“好比这里有个工人,把屋瓦打碎了,在新刷完的墙壁上搞涂鸦艺术,他的动机也是为了挣些薪水。那么,你会给他开薪水吗?”  彭更说:“当然不会了。”  孟子说:“那么,你给人家开薪水,看的还是工作成绩而不是工作动机了。”    读读古书经常能发现一些东西的出处,孟子这里说的“把屋瓦打碎了,在新刷完的墙壁上搞涂鸦艺术”原文叫做“毁瓦画墁”,宋朝张芸叟有一本杂记,名字叫做《画墁录》,很有名的,看来名字的出处就在《孟子》这里啊。  就这个“毁瓦画墁”,上本书介绍过的那位刺儿头王充就很是质疑过孟子,说这话问得不合逻辑,人家彭更问的是求职找饭碗的事,可谁见过“毁瓦画墁”的人是求职找饭碗的啊?所以老孟又玩诡辩,不地道!      小国行仁政的真实后果    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  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罚。’‘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匪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其君子实玄黄于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太誓曰:‘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新人迭出,这回出场的是孟子的学生万章。  万章可不比前边出现过的陈代和彭更他们,那几位还没混到脸熟呢就下场了。万章却应该说是孟门最重要的学生了。《史记》里说孟老师“退而与万章之徒作《孟子》七篇”,就像说岳不群“归隐之后与令狐冲等学生写下《华山剑谱》七篇”,万章就是令狐冲的那种地位。  上本书介绍的是“公孙丑篇”,以公孙丑作为篇名,公孙丑出场次数也最多,后文还将遇到“万章篇”,是以万章为篇名的,而且,在整本书里,万章和孟老师的对话最多。  这一节是万章的第一次出场,不愧是著名弟子,他问的问题可不像彭更那么幼稚。  万章极有深度,问的是:“宋国是个小国,如今想实行仁政,可齐国和楚国这两个超级大国却很反感,出兵攻打宋国,宋国人该怎么办呢?”  万章的言下之意是:老师,您不是总说百里小国行仁政就可以称王天下么,宋国就是个小国,等人家真的施行仁政了,大国却跟它过不去了,眼看着就要把它灭了。要是他们真把宋国灭了,那不就等于在抽您的嘴巴么?您的理论可就在赤裸裸的现实面前彻底垮台了啊!  我们再龌龊一下,再猜测万章的言下之意,那就是:真到那时候,您的名声也臭了,我们大家也树倒猢狲散了,是不是得提前想想再就业的问题了?  宋国的事情我在前边已经介绍过了,还记得那位宋王偃吗?他老人家到底有没有施行仁政,这事已经搞不清楚了。齐国和楚国他们都说宋王偃是个超级大坏蛋,所以送他个外号叫“桀宋”,拿他和夏桀王相提并论,但有人就是从万章的这句问话出发,再联系其他一些史料,怀疑所谓“桀宋”其实是齐国他们搞的宣传战,先把一位好好的宋王偃在宣传上打扮成大坏蛋,自己再以好人打坏蛋的姿态去把宋国灭了,几个超级大国由此瓜分了宋国的地盘,大家各得实惠,人民群众的眼睛也没有那么雪亮,就被假宣传轻易给糊弄过去了。  此事众说纷纭,疑点重重,我们照例存而不论,先照万章的话假定宋国行仁政一事为真好了。孟老师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他是能给宋国想出抵抗超级大国联盟军的对策呢,还是修正自己的理论呢,或者干脆就“顾左右而言他”呢?  ——第三个答案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便是真,《孟子》这书里也不会记载下来。到底是自己人编写的书,谁不是风光露脸的事满世界吆喝,丢人现眼的事只字不提呢?  孟子的回答是:先讲讲古,看看古人面对同样的事情的时候是怎么做的,结果又是如何。  孟子讲的是商汤王的第一桶金。  商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他本来只有区区七十里方圆的地盘,他到底是怎么靠这么少的一点儿本钱就赚到了整个天下呢?  孟老师开讲了:  商汤一开始所有的只是亳这个小地方,他有个坏邻居,葛国。葛国的首领葛伯是个超级大坏蛋,不守礼法,不敬鬼神。商汤看不过去了,派人去问他:“你为什么不祭祀啊?”  葛伯暗自好笑:“你以为你是谁?是居委会主任啊?”可到底是街坊邻居,不好太驳面子,于是就说:“我不搞祭祀,是因为我没有牛羊做祭品啊。”  商汤听了,说:“这容易,你没有牛羊,我有,我给你。”派人送了牛羊过去。  葛伯很高兴,收下了牛羊,可是没拿它们做祭品,直接下肚了。  商汤又派人去问:“牛羊都给你了啊,你怎么还不祭祀呢?”  葛伯心里骂:“Kao,干涉我国内政啊!”可到底是街坊邻居,不好驳了面子,于是又找借口,说:“我们很想祭祀啊,可是没有粮食做祭品。”  商汤一听,没粮食啊,好办,我有,我给你!——嗯,不对,二十一世纪的政府扶贫都说什么“输血不如造血”,我帮你们造血好了。商汤派了自己手下的农夫去葛国,年轻力壮的帮葛国人种地,年老体弱的给种地的人送吃送喝。  葛伯一看,好哇,这么多人非法越境,简直不把我葛伯放在眼里啊!怎么办呢?葛伯太坏了,带人拦住那些送饭的,抢,谁要不老实就杀了谁。送饭的行列里有一个可爱的孩子,端着饭,端着肉,高高兴兴地走向田垄。葛伯看见了,招呼手下说:“把这孩子杀了,把东西抢了!”  手下人都很吃惊,问:“这可是个小孩子啊,您怎么下得去手啊!”  葛伯说:“我既然注定了要成为大反派,总得把坏事做绝吧?有什么事能比杀一个无辜的小孩子更恶劣的呢?”  这个小孩子就这么死了。《尚书》里说:“葛伯把送饭的人当成仇人”,说的就是这档子事。而商汤就是为了这个孩子的死而起兵攻杀葛伯。天下人都说:“商汤这可不是为了抢夺天下的财富,而是为了那个小孩子报仇。”商汤的第一桶金就是葛国。  后来,商汤出征一共十一次,战无不胜。  ——打断一下。既然孟子说《尚书》里说“葛伯把送饭的人当成仇人”(葛伯仇饷),我们还是先看看《尚书》好了,到底葛伯表现得也太坏了,坏得更像个被宣传出来的人物,他不会也是个居心叵测的政治宣传的牺牲品吧?  《尚书》里有篇《汤征》,但正文早就丢掉了,只剩了一句话的序言,是说:“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征之,作《汤征》。”意思是:商汤讨伐夏朝的诸侯,葛伯这家伙不搞祭祀,商汤就打他,为这事做了这篇《汤征》。——从这里看,事情好像有点儿影子似的,但只说了葛伯没搞祭祀,可没说他杀小孩子。  《尚书》里再有的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也就只有一篇了,好在全文完整,篇章的题目叫做《仲虺之诰》。仲虺(读“毁”)是商汤的一个小弟,在商汤灭掉了夏桀之后,开创了商朝,自己作了天下之主,把夏朝的末代君王夏桀放逐到了南巢。后来商汤觉得自己这种做法比起古代圣王来好像有着不小的差距,越想越惭愧,这时候,当小弟的这位仲虺就出来给大哥解心宽了,跟大哥说:您这么做是对的,对的,对对对的,完全符合天意,没什么可惭愧的。这篇解心宽的文字就是《尚书》里关于葛伯的惟一的线索——《仲虺之诰》。  咱们先来看看原文:    汤归自夏,至于大坰,仲虺作诰。  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惭德。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  仲虺乃作诰,曰:“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乂,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缵禹旧服。兹率厥典,奉若天命。夏王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帝用不臧,式商受命,用爽厥师。简贤附势,实繁有徒。肇我邦于有夏,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秕。小大战战,罔不惧于非辜。矧予之德,言足听闻。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用人惟己,改过不吝。克宽克仁,彰信兆民。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独后予?’攸徂之民,室家相庆,曰:‘徯予后,后来其苏。’民之戴商,厥惟旧哉!佑贤辅德,显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予闻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已若者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呜呼!慎厥终,惟其始。殖有礼,覆昏暴。钦崇天道,永保天命。”    引这段文字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前些天看“两会”新闻,有一条是“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四书五经列入公务员考试内容”,让人很是感动。“四书五经”对中国传统影响深远,现代人应该学习。只是学起来稍有一些难度,先别说把它们的意思搞明白,单是把这几部书里的字给认全了就少说也得花上几年的工夫。《尚书》就是“五经”之一,在古代就以古奥著称,我顺手摘引一段,给大家见识见识,感受一下学习“四书五经”是件任重道远的工作,还是尽早学习为好,当然,从《孟子他说》这样可爱的世界名著入手是最方便的啊!  这篇文字的大意是:商汤灭了夏王朝,把夏桀流放到了南巢,后来觉得心里有愧,说:“后世不会有人也会以我的行为为借口来干点儿什么吧?”  商汤这是灭了夏朝之后,也担心别人以后也会学着自己的样子来灭商。仲虺过来解心宽,于是作了这篇诰词。  仲虺说:“啊!上帝生下的民众都有七情六欲,所以呢,如果没有老大,社会就会混乱,上帝于是就派了最聪明的人来做老大,管着大家。夏桀曾经是个老大,可他实在太坏了,小弟们跟着他可都遭了大罪了。上帝一看,咦,难道是我当初选错人了吗?那就换一个好了。于是,上帝给了大王您勇气和智慧,让您成为天下的表率,继承大禹当年的事业,继续实行大禹主义,并且顺从上帝的旨意。  “可咱们这年代没有‘3·15’,假冒伪劣让人没辙,就连上帝的旨意也有假冒的。夏桀这坏蛋就是个最大假冒伪劣商品制造商,专门伪造上帝的旨意,骗了不少人。上帝早就瞧这小子不顺眼了,和他断了交,转而暗中向商部落出售先进武器。夏朝那些人五人六的家伙本来看不起我们,把我们看作是禾苗里的杂草,粟米中的秕糠。我们时时处处都加着小心,生怕无辜遇害。其实我们商部落是有很多美德的啊!  “大王您不玩摇滚,不近女色,也不敛财,谁品格高就让谁做官,谁功劳大就给谁奖励,肯听别人的意见,也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宽容仁慈,向天下人民表示您的诚信。葛伯把送饭的人当成仇人,咱们的第一桶金就是从葛伯那里赚来的。(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  ——哦,这句话原来就在这里呢。接着往下看:  “大王您征讨东方,西方的戎族就埋怨您;您征讨南方,北方的狄族就埋怨您,大家都说:‘怎么不先攻打我们这里啊?’凡是被大王您的军队侵略到的地区,老百姓都欢天喜地,大家都说:‘大王您给了我们新生啊!’大家对您早就是众望所归了。  “对各个诸侯,帮助贤者,辅佐仁者,显扬忠诚者,进用善良者,兼并弱小者,攻打昏庸者,对那些应该灭亡的诸侯就加速他们的灭亡,对那些应该存在的诸侯就巩固他们的存在,只有这样做,国家才能强盛。”  ——听上去很像是大国沙文主义,赤裸裸就说兼并那些弱小的诸侯,攻打那些昏庸的诸侯,那时候的人可真够实诚的啊!接着往下看:  “品德要天天打磨,这才能赢得天下归心;如果自高自大,内部就会产生裂痕。(这话的原文说得很漂亮,值得一看:‘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大王您努力显扬您的大仁大德吧,对民政不偏不倚,裁决事情靠的是‘义’,约束心志靠的是‘礼’,以此代代相传,好日子还长着呢。我听说过:‘能把别人当老师的人才能称王,看谁都不如自己的人总有一天会完蛋;有事情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这才能多有收获;如果刚愎自用,那是自找倒霉。’  “啊!要想结局美满,开始的时候就应该谨慎小心。我们只有拥护讲礼法规矩的好老大,打倒人头猪脑的坏老大,恭恭敬敬朝拜上帝,上帝塞在我们屁股底下的权力宝座才能永远坚固!”    ——这就是《仲虺之诰》的全文,对“葛伯把送饭的人当成仇人”的事倒是提了一句,文字和孟子说的一样,看来是比较可靠的了,可是,它也没说葛伯杀了小孩子啊,更没说商汤起兵是要为了这个小孩子报仇啊。还有一个疑点是:即便真是给这个小孩子报仇,杀了葛伯不就完了么,为什么还要灭掉夏朝呢?  后来有人说了:大概《尚书》里只是泛泛提了个“葛伯把送饭的人当成仇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葛伯是怎么把送饭的人当成仇人的,搞不清。——倒也是啊,如果葛伯听了基督的话,对仇人的态度是“爱仇敌胜过爱邻居”,那他“把送饭的人当成仇人”或许是亲切的表示了?——大概那些具体的细节都是后人敷衍出来的,孟子也是根据天理人情来作的推断吧?  但是,这里面还藏着问题呢。  又是那个伪造《尚书》的问题——不错,这篇《仲虺之诰》是伪造的。《孟子》里引用的这几句《尚书》在今文《尚书》里没有,于是被别有用心之人取了来,敷衍成篇,做出了这个赝品。  所以,孟老师这话到底出处在哪里,现在已经搞不清了,他老人家当时看到的《尚书》和后人看到的肯定面目上大不相同。或者说,他当年也只看到《尚书》有“葛伯把送饭的人当成仇人”这么一句话,可具体细节则或是当时传言,或是根据“天理人情”想当然出来的。  孟子下边说的话“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和假《尚书》的内容如出一辙。(“大王您征讨东方,西方的戎族就埋怨您;您征讨南方,北方的狄族就埋怨您,大家都说:‘怎么不先攻打我们这里啊?’凡是被大王您的军队侵略到的地区,老百姓都欢天喜地,大家都说:‘大王您给了我们新生啊!’大家对您早就是众望所归了。”)造假的人恐怕就是从他这里搜罗来这么几句话,敷衍成篇,如果我们倒因为果,那就该有误解了。    孟子接着给万章讲商汤的第一桶金:  商汤发动战争可和别人大不一样,你别以为侵略军全像日本鬼子那样,商汤的侵略军一来,做买卖的还照样做买卖,种地的还照样种地,只是以外国暴君为首的一小撮人大祸临头罢了。正所谓“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知道及时雨宋江的外号是怎么来的么,八成就是从这句话转出来的。这一来,被侵略国的老百姓都高兴坏了,大家从来没想到过,原来祖国被侵略竟然也会成为一件爽死人的事情。《尚书》里说:“大王快来侵略我们吧,先侵略完了我们再去侵略其他国家,您要来了,我们就能从作牛作马的悲惨处境中解放出来了!”  ——孟子引的《尚书》这句话的原文是“徯我后,后来其无罚”。  咱们再来核实一下《尚书》,别看孟老师是圣人,但圣人的话也未必都靠谱。——嗯,《尚书》里确实有这句话,是在“太甲篇”。  太甲是哪位?前两本书里大概提过,后文也还会出现,这可是商朝非常著名的一位君王。他的著名倒不是因为他多能干或者多坏,而是因为他曾经很坏,结果被手下一个叫伊尹的大臣给流放掉了,后来他又变好了,伊尹又把他接了回来,让他继续为王。这真是个很传奇的故事啊,只有在无法考据的上古历史里才可能出现。现在,孟子引的这句话就是伊尹对太甲说的。太甲这时候正在流放地洗心革面准备重新做人呢,伊尹又来教育他,给他讲当年他爷爷商汤王是靠了怎样的仁德才打下了这片天下,说商汤带领侵略军攻打外国的时候,外国老百姓都说:“大王快来侵略我们吧,先侵略完了我们再去侵略其他国家,您要来了,我们就能从作牛作马的悲惨处境中解放出来了!”原文是“徯我后,后来无罚”,正是孟老师方才的引文,不过差了一个“其”字罢了。  读书要知道互证,这本书里讲的事情和那本书里讲的同一件事情要参照来看,有时候这是对一件事情不同视角的观察结果,有时候则是不同立场的观察者各讲各的道理。看来《孟子》和《尚书》相互印证,结果还是很喜人的嘛。  ——如果这篇“太甲篇”是真的,那就真的很喜人了。  造假的家伙就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好啊,你去互证好啦,咦,《孟子》里这么说,《尚书》里也这么说,这事八成就是真的啦!  可其实它是假的。  嘿嘿,我早就说过这个“太甲篇”是假的了,上本书讲过“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还记得这句话出自哪里吗?不就是这个“太甲篇”吗?  一点一滴积累,慢慢你就知道一本假书是怎么出炉的了。    接着听孟老师的。他老人家这回回答万章的问题全是引经据典的,看来这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多听听古人的成功经验好了:  讲完商朝再讲讲周朝,周朝的开国战争也不比商汤逊色。当年有个攸国,对周人不大服气,周王就去打人家,当然了,打的只是攸国的国君,对攸国的百姓还是要安抚的。攸国的老百姓真的太感人了,谁也不帮着自己的祖国打自卫战争,反倒投靠了侵略军,谁要是能有幸见到侵略军的头子——也就是周王——跟侵略军头子握过手,那能美得一年不再洗手!他们还把黑色和黄色的束帛(就像现在商场卖的布是卷成一卷的)装在大筐里献给侵略军呢!(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匪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  孟子接着说:“这说明了周朝初年东征攸国的战况,攸国的官员们送来黑色和黄色的束帛,老百姓没那么值钱的东西,就送来得胜汤、得胜饼——”  万章听着纳闷,心说:“这是义和团的事吧?”  孟子接着说:“由此可见,周王出征攸国,只是灭掉攸国的暴君罢了,不但没有伤害攸国的老百姓,还把他们从暴君统治下的水深火热的生活里解放出来。《太誓》上说:‘我们耀武扬威,攻入邘国边疆。杀掉邘国暴君,坏蛋全都杀光。娃哈哈,娃哈哈,这样的功绩比商汤还要辉煌!’”  《太誓》这段话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攻打邘国,有人说是攻打商纣王,到底是打谁,我们就不管了,知道打的是个暴君就行了,考据问题照例留给专家。    孟老师这番话里引了两段书。一开始那段他没说出处,但一看文字风格就是《尚书》,说的是周武王东征的事情;后一段是《太誓》,这是《尚书》里的一篇。他老人家这回是跟《尚书》干上了,咱们也跟着干吧。  奇怪,前一段文字却在《尚书》里找不到,只有一处类似的地方:“肆予东征,绥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黄,昭我周王。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周。”这句是出自《尚书·武成》,讲的是周武王灭商的经过。这个“武成篇”我在上本书里已经有过一些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反正它很有名就是了。从这几句看来,武王开国和商汤王开国好像如出一辙啊,谁也不是为了贪图私利,都是讨伐暴君,吊民伐罪。反正历史都是他们这些胜利者写的,宣传工作也都是他们做的,被讨伐的那些“暴君”是不是没被打死也得被对手的宣传攻势搞得窝心而死,这我们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了。  我们现在只是知道,这个“武成篇”是后人伪造的。  怎么全是假书啊,有点儿真的没有啊?  《太誓》是不是真的啊?  当然了,即便书是真的,书里记的事也不一定是真的。  《太誓》一共三篇,都是讲武王伐纣的事,记载了很多周武王在重要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内容无非都是商朝如何坏,我们如何好,上帝如何跟纣王绝交,又如何跟我们建交。但是,这个《太誓》也是后人伪造的。  把《孟子》对《尚书》的引文,还有其他古籍里对《尚书》的引文通通归纳出来,然后找出哪些话是今版《尚书》里没有的,单把这些话挑出来,再模仿《尚书》的文字风格,把这些所谓逸文敷衍成篇,借古人的嘴表达自己的思想,假书就这么出炉了。  其实平心而论,古人造假比现代人有良心多了,虽然假冒,却绝不伪劣。比如说,分辨《尚书》的真假有一个虽然粗糙却很简便的法子,那就是看它的行文风格,但凡文笔漂亮的就有可能是假的。比如上本书介绍过的那个出自《尚书》的宋儒经典座右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么漂亮的句子,嘿嘿,假的。前边还介绍过一句“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也很漂亮,也是假的。  假话说来说去,最后就变成真的了。这么多篇假《尚书》文字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上千年的影响,多少读书人都拿它们当圣贤名言,当权威教材!这些假货的冲击波直到现在也依然没有散尽,我们熟悉的很多响当当的圣贤之论都是出自这些假货的。我把《孟子》这一节里遇到的几篇《尚书》摘来给大家看看,把其中流传到我们现代的一些名言和成语用括号(【】)加黑体字标出来,不用解释,大家一看便知。  先看“武成篇”:    武王伐殷。往伐归兽,识其政事,作《武成》。  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  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丁未,祀于周庙,邦甸、侯、卫,骏奔走,执豆、笾。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7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