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心理学史-2

作者: 字数:39741 更新:2023-10-08 21:00:49

一)新心理学与旧心理学的区别正如美国心理学史学家舒尔茨指出:“如果机能主义被看作是一个具有明显特点的心理学派……那么杜威通常被认为是首先推动了这个学派发展的人”,机能主义是在美国诞生的一种新的心理学,杜威作为创始人对新心理学与旧心理学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他认为二者之间存在以下区别:第一,旧心理学把心理看做纯粹是与外部世界直接接触的个人事情,把心理看做个人的所有物,是个人所见、个人所闻、个人所感、个人所思。表面上看,心理似乎是个人的产物,是我们个人大脑活动的结果,但事实上这种结果来源于何处呢?新心理学意识到了这一点,它把个人置于广泛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认为个人心理是社会生活的功能,它在社会的和自然的环境中得到发展,需要来自社会媒介的不断刺激并从社会生活中吸取营养,从而使个体适应外在的社会与自然环境,因此,社会需要和目的对心理的形成扮演着重要角色。第二,旧心理学是知识和智力的心理学,它对于感觉谈得很多,而情绪和努力只占附带的派生地位,几乎不谈行动,因此,它忽视了来自行动的需要,并把观念对行动的影响看做一种外部的附属品。诚然研究人的智力结构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若不将它与实际行动联系起来,智力再高也只能建“空中楼阁”,从他们眼里看到的也只是“海市蜃楼”。因此,新心理学把人的心理发展与兴趣联系起来,强调来自行动的需要。第三,旧心理学认为心理是固定不变的东西,把儿童的心理和成人的心理看成是一样的,其差别只是数量和形体的大小。旧心理学显然违背了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客观事实,人的心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着并不意味着它就不会发生根本上的变化,既然新心理学将心理与社会、自然环境联系起来,我们知道,社会、自然环境是不断变化着的,那么心理在本质上也应该是变化着的,它是一个生长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能力和兴趣上的不同特点。(二)、心理意味着一种协调机能从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心理元素论出发,杜威认为,“心理只意味着一种机能。而机能又经常处于一个协调之中,并且只有从维持和再组织这个协调中获得意义。”也就是说,心理的功能主要在于协调个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维持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杜威对通常的反射弧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评。通常所应用的反射弧概念“给我们留下了一种拆散了的心理学”。从个体或种族的发展观点来看,它的失败在于“没有看到它所谈到的反射弧事实上是一个回路,是一个连续的组织,它破坏了连续性,其结果只给我们留下了一系列的扭跳,每一次扭跳都在经验本身之外”……简而言之,通常的反射弧理论犯了“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错误,把一个过程的零散部分当作完整的过程,就像过去的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忽视各个部位与整个身体的关系。杜威对此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射弧应该是整个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是连续的整合的运动。(三)、儿童的本能与发展杜威认为,儿童具有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结构,儿童的能力、兴趣和习惯都建立在他的原始本能之上,儿童心理活动实质上就是他的本能发展的过程。人的本能冲动“最初是自发的,而且没有一定的形式;它是一种潜能,一种发展的能力……它是一种独创的和创造性的东西;是在创造其它东西的过程中形成起来的东西”,这些本能冲动是儿童发展和教育的最根本的基础。他认为儿童身上潜藏着以下四种本能:第一,语言和社交的本能。这是一种社交的冲动。它在儿童的交谈和交流中表现出来。儿童很乐意把自己的经验说给别人听,也很有兴趣听他人的经验,尤其是童话、故事、寓言等,他会利用一切可能表达和传达的方式(这不禁使我联想到今日教育,儿童的这种本能从步入教室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被渐渐地压制下去,直到最后完全消失,这给学生造成的危害不仅仅是无法流利表达、顺利沟通、积极交流,而且可能导致学生心理上的闭锁与自信心的摧残)。语言本能是儿童社交表现的一种最简单的方式。第二,制作的本能。这是一种建造性的冲动。儿童开始总是对游戏活动和动作感到兴趣,进而就有兴趣把各种材料制作成各种具体的形状和实物,并符合他自己明确地设想和希望的目的。此后,儿童的建造活动逐渐地成为习惯。杜威认为,制作的本能是各种本能中最重要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他注重实践、从实践中学习、从实践中获得经验的观点。第三,研究和探索的本能。这是一种探究性的冲动。它常常是建造性冲动和社交性冲动的结合。尽管在儿童时期还谈不上什么科学研究活动,但儿童总是喜欢观察和探究(他们可能在成人习以为常的万事万物后都加上一个“为什么”,遗憾的是,大人们没有对此没有流露出喜悦之情、对其奖以物质与精神的鼓励、运用已有的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而是置之不理,要是这样也就罢了,还要再添上些言语上的嘲讽,殊不知,这对儿童幼小心灵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也)。第四,艺术的本能。这是一种表现性的冲动。儿童会在绘画、造型、音乐等活动中表现出艺术方面的能力(凡是从娃娃抓起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决不能成为绝大多数家长将数不清的培训班强加到孩子们自由的生活中的借口,多并不一定好,就像人口数量一样,虽然“人多力量大”,但目前众多的人口对我国各方面可持续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建议家长们一定瞄准了儿童在哪一方面潜力深厚,再对其进行合理的培养)。杜威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游戏期(4~8岁)。这是儿童通过各种活动而学习的阶段。当儿童的每一种机能在起着充分作用的时候就成为了一种习惯,而且逐渐地停止以孤立的方式进行活动。第二阶段,自发的注意时期(8~10岁)。在此阶段,儿童的能力逐渐增强,活动的重点转移到更广泛的方面,包括更多的协调。他们可以学习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的间接知识,并按解决问题的需要控制自己的行动。第三阶段,反射的注意时期(10岁以后)。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学习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知识,获得习惯并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杜威认为,这些阶段是相互结合和重叠的,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如果我们没有看到机能的连续作用,那么也就不会把早期和后期的事实连成一个活生生的整体。二、?对杜威机能主义心理学的评价先说他的不足之处吧,由于杜威在其生命阶段后期已基本不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因此他的心理学体系还不够完整,他只能为机能主义心理学搭造一个基本框架,而没有为这个框架添砖加瓦,使之成为一幢高楼大厦。另外,这也受当时整个心理学科发展背景的影响,因为心理学在当时是后起之秀,与哲学、物理学等比起来它确实还只是个婴儿,若要让杜威瞬间把它“抚养”成人,恐怕他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如此,冯特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可以说是当时心理学领域的绝对权威,对各国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心理学体系为众多心理学工作者所接受,然而杜威并没有成为其中的一分子,所以心理学史中留下了杜威而不是其他心理学者光辉的一页,这一点是我们首先应该加以肯定并学习的。杜威反对旧心理学把心理看做个人的所有物、看成是知识和智力的心理学、认为心理是固定不变的东西,指出心理是社会生活的功能、注重心理与实际行动的联系、认为心理是一个生长的过程,重视心理的整体观、效用观和动力观,这无疑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而强大的动力,对心理学的日臻完善功不可没,为心理学日后成为一门对生活与实践具有巨大指导作用的学科(心理学究竟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科学仍然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我个人认为它还不能称得上是一门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游人认为杜威存在“不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被动顺应环境”的问题,也许是由于我对其心理学思想的了解不够全面、理解不够透彻、研究不够深入,因而我还未得出这一结论,另外我初步学习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得出的结论也与此不尽相同,我认为他还是很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在接下来的《杜威的成人教育哲学》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安吉尔詹姆士·安吉尔 [James Rowland Angell 1869.05.08-1949.03.04],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建立者。他认为机能心理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全部关系,为无意识或习惯的行为研究打开了方便之门,同时扩大心理学应用研究的领域。1904年,安吉尔出版了《心理学》教科书,更加系统地提出了机能心理学的主张。他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心理事实和意识事实,意识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工具。他还阐述了意识的功能以及意识是怎样在人的进化过程中为应付新环境、解抉新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他主张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生物科学,心理学的方法应包括内省法和客观观察法。他特别强调心理现象应把意义包括在内。他在书中表现的生物学倾向,与构造心理学的生理学倾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06年,安吉尔在美国心理学会上发表演说,题为《机能心理学的领域》,第二年这篇演说词刊于《心理学评论》杂志上。他进一步主张意识是适应环境的功能,并列举了机能心理学与构造心理学的三点区别,指出:机能心理学不仅研究意识内容,还研究意识是怎样进行和为什么进行;机能心理学把心理过程看作是有机体适应环境以满足自身生物学需要的过程,因此它具有功利和实用的精神;机能心理学关心心物关系,它既研究与意识过程相伴随的机体对应,也研究整个心一身功能以及有机体与环境的整个关系。???安吉尔明确提出的机能心理学的命题:机能心理学与构造主义主张的元素主义内容心理学相反,它是心理操作的心理学;主张内省法不限于用来把心理现象分析为元素,还来观察心理现象对于主体适应环境所执行的机能,应用物理科学的客观观察法来补充内省法所得不到的材料2、机能心理学是关于意识的基本效用的心理学; 意识是由机体适应环境的工具。3、机能心理学是研究心物关系的心理学,也即探讨有机体与环境的整个关系的心理学。 是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生物科学类。4、为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应包括一切心理过程、它们的生理基本以及外部行为,也包括儿童的、动物的、变态的心理卡尔卡尔是安吉尔的学生和继承者,也是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晚期代表。他把由安吉尔和杜威创建的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他坚持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机能主义心理学就是美国心理学;芝加哥大学所从事的心理学不同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因为这些学派只涉及心理学中较为狭隘的方面,没有给无所不包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增添什么东西,所以不需要予以过分的发展。他关于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集中体现在他 1925 年所著的《心理学:心理活动的研究》一书中,心理学史家 E.波林和 D.舒尔茨均称该书使机能主义的心理学体系达到其顶峰,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完成形式的表现。卡尔在该书中阐释的机能主义观点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他把心理学的对象定义为心理活动,亦即诸如记忆、知觉、情感、想象、判断和意志等过程。心理活动的机能在于获得经验、确定经验、保持经验和评价经验,并利用这些经验来决定行动。从中可以看到,他的机能主义不同于 W.冯特和 E.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其心理学的重点不是意识的元素和内容,而是心理过程和心理操作。这正是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所在。2.心理活动是以适应行为或调节行为的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卡尔十分强调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他对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也格恰体现在他对适应性活动的讨论上。适应性活动包括三个方面:唤起有机体活动的动机刺激;感觉刺激,也即指引活动朝向一种刺激或目标的物体;改变情境的反应,以便满足动机刺激。这种反应会一直继续下去,直到动机刺激因为达到目标而被满足。这时适应性活动也就告一段落。适应性活动是整个情境的一种机能,包括有机体对其环境的所有调节。从中可以看到,卡尔是根据有机体在适应环境和顺应环境时心理活动完成了什么来描述心理活动的。3.人类有机体的学习机能是联想律,学习通过相似律和接近律而发生。一个习得活动的机能强度取决于一个特殊联想能否经常发生。4.关于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卡尔既承认内省法的正确性,也承认客观观察的正确性,为动力心理学特别是行为主义开拓道路。他看到实验法更符合理想,但又认为真正适当的心理实验研究,即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困难的。与此同时,他也感觉到可以通过文化产物的分析来研究人的心理,例如对文学、艺术、语言、社会和政治的典章制度的研究,能从中探究出产生这些文化产物的某种心理活动方面的知识。研究那些与心理活动有关的生理过程也有一定的价值。由此可见,卡尔的机能主义没有像构造主义那样只坚持一种研究方法,而是强调客观性和多渠道。事实上,芝加哥大学进行的很多研究都没有采用内省法,即使在采用内省法的研究中,也尽可能用客观的控制来加以检验。况且,在他领导的心理学系里,既进行动物的研究,也进行人的研究。舒尔茨在其《现代心理学史》一书中曾评价过卡尔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说过这样一些话:“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至少是在开始时先进行纯主观的研究(心理意识),然后才转到客观的研究(外显行动)。所以这样做的部分原因在于,机能主义为美国心理学走向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极端准备了道路;这就是说,只集中研究行为,完全抛弃对心理的研究。这样,机能主义者便在构造主义与行为主义之间搭了一座桥。”时至今日,虽然机能主义已经成为历史,但卡尔心理学中有两点还是直接为人们所继承:1、心理学应该是实践的和应用的,它本身应该用于解决日常生活问题;2、适应和调节一个人的环境是良好的心理卫生的一个必要前提。此外,他研究知觉、动物行为多年,用迷津、问题箱、辨别箱做动物实验,并且做了理论探讨。由于机能心理学对心理的研究已从单纯主观方面扩大到心理的客观方面(外部行为),因此,这个学派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开拓了道路。在机能心理学的影响下,个别差异心理学、各种心理测验、学习心理学、知觉心理学等在美国有了明显的发展。机能主义和构造主义的争论(看教材的第 210 页)鲍德温与铁钦纳之争杜威与铁钦纳之争安吉尔与铁钦纳之争卡尔与鲁克米之争第四节 机能主义的哥伦比亚学派哥伦比亚学派的概述机能主义的芝加哥学派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人物等方面都有自己明确的主张,是自觉的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学派,与之差不多同时或者稍晚,在美国还有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些心理学家,早期的有卡特尔、后来有桑代克和武德沃斯等人,都是美国心理学中的机能主义总倾向的代表,不过他们并没有明确打出机能主义的旗号,其中像武德沃斯还不承认自己属于任何派别。他们的心理学主张和学术研究气氛比较自由而广泛,但也有美国机能主义的一些共同特点,因而可以归属与广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一般称为机能主义的哥伦比亚学派,其共同特点如下:A、从研究心理学的共同规律转向个别差异问题,它着重对个体的智力和能力进行研究,心理测验是主要的方法。B、从研究意识内容转向研究意识活动,它并不将意识排除在心理学之外,但只注重意识的功用。C、从重视内省方法转向重视客观的方法,它不取消内省法,但并不把它作为主要方法,而主张多种方法并用,如实验法、测验法、统计法、等级法、评选法等。D、从研究心理学“是什么”问题转向心理学“为什么”问题,它主张研究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但后者又要建立在前者基础之上。E、从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转向主张心理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把机能主义芝加哥学派提出的个体适应环境的一些原理加以具体化,使之应用于生活实际。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卡特尔卡特尔(1860--1944)在许多方面影响了美国机能主义方向,是机能主义哥伦比亚学派的先锋。1880年获得学士学位,然后去德国的哥廷根大学作研究生,不久就到了莱比锡大学跟随冯特学习。随后回国就任霍普金斯大学建立的心理学实验室研究员。1883年卡特尔再次回到冯特那里称为冯特的第一位助手,据说冯特要他写一篇关于认识的反应时间的论文,它完成之后,还想研究反应时间的个别差异,其中多数实验室在自己房间里完成的,因为冯特不同意他在莱比锡实验室进行这些实验。1888年卡特尔就任于英国剑桥大学讲师,在那里结识了高尔顿,他们对个别差异有同样的兴趣和看法,卡特尔对高尔顿关于心理测量的方法与统计方法产生了深刻印象。这一年卡特尔就任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教授职位。1891年前往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授和系主任,并创建一个实验室,主持该实验室达26年之久。35岁时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40岁成为被选进美国科学院的第一位心理学家。1894年同鲍德温一起创办了《心理学评论》,1921年卡特尔创立了应用心理学。关于反应时的研究 关于控制联想的论文发表于1887年,自由联想的论文发表于1889年,并依此作了一正常联想表,成为以后编制正常联想表的依据。关于个别差异和心理测验的研究 1890年他在一篇文章中创造了心理测验这个术语。1902年发展了次序评量法。关于心理物理法的研究关于知觉和阅读过程的研究]总之,卡特尔一方面通过主编刊物和建立组织,宣传和扩大心理学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通过具体研究,从应用方面推动了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不过他并不重视心理学的理论建设。桑代克桑代克出生于马萨诸塞州。1895年入哈佛大学师从詹姆斯。1896年在哈佛大学开始用小鸡做实验。后来得到卡特尔的帮助,转赴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继续用猫、狗等做实验。1898年《动物的智慧:动物联想过程的实验研究》论文获得博士学位。桑代克著作极为丰富。《教育心理学》、《动物的智慧》、《智力测量》、《人类的学习》、《比较心理学》等。桑代克首先用实验法研究动物心理,用以代替对动物的自然观察,为动物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用小鸡、猫、狗和猩猩作了大量实验,其中猫走迷笼实验最为著名。……他明确提出“学习即联结,心理即人的联结系统”。他进一步将动物的学习推广到人类的学习。他指出:“下至26个字母,上至科学或哲学,其本身都是联结造成的。人之所以善于学习,就是因为他养成了这许多联结。”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其中的某些联结加以永久地保留,把某些联结加以清除,并且把另一些联结加以改变或利导。桑代克以情景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代替了早期联想主义者的观念的联合,否认在联结形成中的观念的作用。他认为只要把可能的情境、情境的元素或复合物和与之联想的反应的各种复杂表现加以归类编目,就可以了解人的整个心理活动。这就使他在限制了意识的作用上前进了一大步,为行为主义这否定意识作用提供了依据。他也因此被人们看作是行为主义的前驱。但桑代克并未否认人的心理的存在,因而他还不是一个行为主义者。桑代克根据动物的实验,提出了三条学习律。准备律 至学习开始时的预备之势,包括三种状态: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传导得以实现就引起满意之感,例如当某人准备好作某件事时,作的活动就会令他感觉适意,若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穿到,不给传导就引起烦恼,当一个传导单位没有准备好传导,强行传导就引起烦恼之感。练习律 指学习需要经过重复才能完成。练习律包含应用律和失用律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在特定情境下做出的任何反应就同此情境逐渐联系起来,而且反应在情境中用的越多,它们之间的联系就越牢固,后者是指长期不用这个反应,联系就会趋于减弱。(业精于勤,熟能生巧)效果律 指凡在一定情境中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该情境发生联系,结果是再遇到此情境时,这一运动会比以前更容易出现。相反,在某一情境中引起不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与该情境分离,当该情境再现时,这一动作较难重复。以后桑代克对上述学习律进行了修正,他把准备律和练习律看成是效果律的幅律,强调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机体的行为后果,同时他对于效果律更强调奖赏而不强调惩罚。除了学习联结说,桑代克还与武德沃斯一起提出了学习的迁移理论。认为学习效果的迁移是由于前后活动中存在着共同的因素。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年扩展为三大卷,1914年又把他编成《教育心理学简明教程》。这些工作表明,桑代克开始确定了教育心理学的体系,使教育心理学从此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武德沃斯武德沃斯(1869--1969)出生于马萨诸塞州。1895年前往哈佛大学学习,受到罗伊斯和詹姆斯的教导,后来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899年从卡特尔手里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在纽约医学院讲授生理学,又花了一年时间师从英国著名生理学家谢灵顿。1903年返回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17年卡特尔退休,武德沃斯成为卡特尔的接班人。著述甚丰,影响了几代学生。《论运动》、《生理心理学》、《动力心理学》、《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现代心理学派别》等。武德沃斯的学术主张往往被人看作是折衷主义的。他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使人的全部活动,包括了意识和行为两个方面。但在具体研究中,必须从研究刺激与反应的性质开始,也就是说,必须从客观的外界环境事物开始。他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还存在着有机体的作用,即通常的S—O—R模式,其中O代表有机体本身及其能量和经验等。以后,武德沃斯又把上述公式扩展为W—S—OW—R—W。其中W代表了周围环境,S代表了刺激,O代表有机体,附于O下的小W代表有机体对环境的调整及他对情境和目标的定势,R代表反应。整个公式可以解释为:周围世界—刺激—有对一定情境和目标订定勢的有机体—反应—改变了的世界。这样,武德沃斯将心理活动与行为纳入同一系统来看待,这对以后的新行为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行为主义由此发展出“中介变量”。武德沃斯心理学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将心理动力观引入心理学。据说1897年他在哈佛时就告诉桑代克要发展一种“动力学”,他的《动力心理学》志在反对铁钦纳、华生和麦独孤,要求理解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因果的机制以及决定内驱力的特殊性的动力刺激或情境。这里的思想和行为的因果机制包括了内驱力和机制两种心理成分。内趋力是行为的发动者,是回答行为的“怎样”的问题,也称为行为的能力。关于心理学研究方法,武德沃斯主张即用客观的实验和观察,也用内省的方法。或者说,外部刺激和外部反应可以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观察来发现,有机体内部的事件则可以通过内省来观察。武德沃斯的心理学观点是折衷的。他不想追随任何一种体系,也不想发展一种严格的体系或建立他自己的学派。他的观点不是建立在反对别人的观点上,而是建立在发展、评述、综合工作上。但是,在他的心理学中明显地表现出了美国心理学的机能主义的总倾向。他自己就表示过,如果一定要给他的心理学一个系统的名称的话,可以把它叫做“机能主义的”。波林也指出:“武德沃斯自称为动力心理学家,但实际上他首先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其次才是动力心理学家。”第六章 麦独孤的策动心理学威廉·麦独孤 [William McDougall 1871.06.22-1938.11.28],美国心理学家,策动心理学的创建人,社会心理学先驱。他出生于英国的兰开夏郡的查德顿(Chadderton),因癌症病逝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Durham)。麦独孤的心理学思想并不属于行为学派,而且他在心理学界成名也远较华生为早。一般心理学史上之所以将麦独孤的思想列在行为学派主题下讨论,主要有两个原因:他最早提出心理学是行为科学的理念。1905年,麦独孤首创心理学应为研究行为的实证科学,提出以本能为基础的行为学说。在麦独孤看来,行为的特征是追求一定的目的,这样就必须考虑引起目的性行为的基本动力。1908 年,刊布《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书,力主心理学必须放弃内省法研究意识的取向,改而研究行为。只有以行为作为研究主题,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不过,麦独孤所指的行为和华生的主张并不相同。华生所指者只限于可观察的外显行为,而麦独孤则将内在心理活动也包括在行为之内。麦独孤的思想影响了新行为主义思想的发展,他的目的心理学思想就是托尔曼所倡目的行为主义思想的张本。麦独孤对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都有独创性的研究和见解。以下介绍麦独孤心理学思想的两点要义:1.目的心理学 麦独孤是策动心理学(hormic psychology)的创始人。他主张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是由目的所驱策的,所以自称为目的心理学(purposive psychology)。对行为的解释,麦独孤认为个体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他在 1923 年出版的《心理学纲要》一书中指出,心理学研究的行为,既不是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也不是华生所研究的由刺激引起的反应,而是研究目的性的行为。因此一般称麦独孤的思想为目的心理学。麦独孤认为目的性行为有五个特征:目的性行为是自发性的;行为开始后即使引起行为的刺激消失,行为仍然继续;如目的性行为受阻,个体将变换其行为方式以达到目的;目的达到之后,行为才会停止;目的性行为因重复练习而增强。因此他认为尝试错误式的行为是目的性行为,不是反射。在强调行为的目的性的时候,麦独孤指出目的行为与机械反射有 7 个方面的不同:活动的自发性:反对机械的 S - R 公式;活动的坚持性:刺激消失,活动仍可进行;活动方向的变异性;活动与情境的关联性:情境产生改变,运动即行停止;对出现新情境的准备性;效果的改进性:由于反复,行为效果会有所改进;机体反应的整体性(趋向目的)。凡是同这些标准相吻合的活动就是有目的的活动,而机械反射则缺乏这些标志,故被排斥于行为之外。由于他借希腊语中“horme”词(意为“策动”),1923 年麦独孤将他的目的心理学改称为策动心理学。策动心理学的问世带动了社会心理学的广泛发展。2.本能说 麦独孤受 C.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试图用本能解释行为。华生的行为主义思想不承认本能之说,他认为个体的本能性行为也是在环境适应中学习来的。麦独孤反对华生的看法,他认为人类行为源于本能,“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一切思想和行动 - 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的 - 基本源泉和动力”。此种与生俱来的内在动力,人类与动物均皆有之。1908 年他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书,以本能说独树一帜,曾再版 24 次。他在书中对本能的定义为:一个本能是一种遗传的或先天的心物倾向,决定那些有此倾向者感知和注意某一种类的客观,在感知时体验着某种特殊情绪的激动,以及对它做出某种特殊样式的动作或至少体验着这种动作的冲动。按麦独孤的本能说(instinct theory),人与动物本能性行为表现时,其中包括三种成分:知觉成分:指个体对某些特定刺激给予特别注意的先天倾向,如认识食物等。行动成分:指个体的目的导向行为活动,在达到目的从而获得满足之前,行动不会停止,如觅食、求偶等。情绪成分:指伴随行动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如觅食得食而有愉快情绪,与敌人战斗而有忿怒情绪,因逃避而有恐惧情绪。他举出 12 种本能,如觅食、母爱、逃避、好奇、合群、争斗、性驱力、创造、服从、获取、支配、排斥等。认为这些本能以及它们的组合构成行为,本能可以是无限的。本能使机体驱向目标,每一种本能活动都有一定目的,都包含一个情绪内核,有一定的情绪相随,如逃避与畏惧、争斗与愤怒、母爱与温情相伴随。麦独孤还用本能-情绪说解释群体心理。认为情绪增强是使群体凝聚的粘合剂。他把群众过激行为视为初级本能与情绪作用的结果,这与 G.勒庞的集群说类似。麦独孤的本能理论,最早载于他 1908 年所出版的《社会心理学导论》,所以一般公认他是社会心理学的先驱。麦独孤的本能说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曾风行一时,后来受到许多学者批评,中国心理学家郭任远即是其中之一。虽然就人类行为而言,本能学说现今已不为人们所接受(除了 S.弗洛伊德学派外),但是麦独孤的主张却在不同程度上重新引起人们对本能的兴趣,特别在动物生态学家中,这一点可在 N.廷伯根和 K.洛伦茨的著作中看出。在 1911 年出版的《身体与心灵》一书中,麦独孤提出了他的“精神”学说。他认为,一切事物中都是有一点“精神”的。这一学说在心理学力图抛弃任何神学含义的时代并未变得很流行。此外,麦独孤还是心切断现象的坚信者。他支持由杜克大学的 J.B.莱因提出的超感官知觉的研究,包括心灵感应、超人视力和其他心灵现象。1920 年任心灵学研究会主席,次年任美国心灵学研究会主席。在对催眠的研究中,他提出脑部缺血说。认为:催眠现象是被试者脑部缺血造成的。催眠过程中,当被试者被要求静息和少动的时候,脑部的血液因流向四肢而减少,进而导致眩晕状态的出现,并因此诱发催眠现象,显然麦独孤对催眠术做了纯生理学的解释。空间知觉在麦独孤看来是主观活动的结果,他反对联想主义的空间知觉说,同意空间知觉学说的第三个学说,即认为心灵内部产生了一种性能去影响原来没有空间性的种种感觉,使它们投入空间的形式之内,从而得到了统一和条理。在认识心理学上,他基本上同意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认为认识的发展不由于联合而由于分化,从一个原始的未分化的整体进展为分化的有明显界限的简单的东西;认识的发展是“起始于高度的一般的认识,而逐渐进展到特殊的认识”。第七章 行为主义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为研究意识内容还是研究意识机能进行激烈的争论,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形成了一种对峙的局面。面对这种僵持的局面,华生泽独辟蹊径,倡导心理学家从对意识的研究转向对行为的研究 ,从而导致了一场行为主义革命。行为主义心理学很快席卷美国,而且几乎遍及全球。行为主义在心理学界统治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第一节 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历史条件首先,行为主义的产生是当时美国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19世纪后半期,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开始了城市化运动。农民逐渐成为城市人口,称为产业工人。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人们必须学会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机能,国家需要加强对这些人的训练。由于工业革命的完成,在机械和技术方面已取得了最高效率,若再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须更透彻地了解工人,通过提高工人的身体动作效率来提高生产效率。诚如华生所言,心理学家要帮助和鼓励工业家去解决这个问题。华生所倡导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的工作量及其效率,这也是大工业机械化生产的要求。其次,行为主义是美国政治生活中的进步主义运动的产物。进步主义运动时开始于19世纪90年代的一场广泛的政治革新运动。这个运动试图撤换政治机构中的老的成员,使用能够科学管理社会的贤人进行治理。其目的就是控制社会。对于许多革新者来说,行为主义似乎向它们提供了能够合理地、有效地管理社会的科学工具。总之,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决非偶然,他是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和政治改良的一种要求和反映。哲学背景华生表面上是反对哲学的,他拒绝以任何哲学作为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但实际上,他的行为主义是以机械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作为哲学基础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心理学史家米切尔·惠特海默指出,虽然行为主义是美国最主要的心理学派,但是它的前驱却在欧洲而不是美国。例如,笛卡尔关于人的身体机制的机械论思想和拉·美特利等把人看作机器的观点对行为主义有明显的影响。实证主义哲学对华生行为主义产生影响的另一个哲学思潮是实证主义。而且实证主义的影响一直在扩大,实际上直到他规定了新行为主义的意义。黧黑指出:“整个行为主义精神是实证主义的,甚至可以说行为主义乃是实证主义的心理学。”实证主义是19世纪中叶法国哲学家孔德首创的一种科学哲学。孔德始终倡导“以观察到的事实为基础”的实证精神。孔德主张的实证主义原则是:一切科学知识都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这是各种形态的实证主义哲学都必须遵守的实证原则。实证主义哲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孔德的激进行为主义影响了华生等人的激进行为主义,维也纳集团的逻辑实证主义影响了托尔曼、赫尔等人的新行为主义,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经验实证主义则影响了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孔德从他的实证主义原则出发,认为科学的资料必须是社会的、公开的事件,是可证实的事实。单独的、私人的意识内省所得来的知识是不可靠的,是非科学的知识。科学的任务就在于描述一切可能观察到的事实,然后指出事物的一般规律,达到预测和控制自然的目的。至于用那些无法观察的东西作为了解自然的工具,就会重返神学和形而上学的阶段。华生等人的早期行为主义正是根据这样一种标准,放弃了对不可观察的意识的研究而改以可观察的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抛弃了主观的内省发而改以自然科学的客观方法作为心理学的方法。实用主义哲学作为美国官方哲学的实用主义比起机械唯物主义和实证主义对于华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刻。实用主义英文为pragmatism,源于希腊文pargma,其含义是行为和行动。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都声称,实用主义就是强调行为、实践、生活的哲学。实用主义哲学的要点是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把确定信念当作出发点,把采取行为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目的。华生否定不可直接经验的意识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把人的实践活动简化为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把有效的控制人的行为作为心理学的根本目的,这些都是实用主义哲学在心理学中的具体体现。心理学背景虽然行为主义的产生受到当时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哲学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是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则是行为主义产生的内部因素。(一)行为主义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华生作为机能主义心理学集大成者安吉尔的学生,深受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意识作为适应环境的工具,也就抹煞了人在意识指导下的行为与动物本能行为之间的本质差异,把人的行为等同于动物的行为,为华生提出行为主义原则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华生的行为主义正式把机能主义心理学合乎逻辑地推向了极端,剔除掉原来残余的思辨遗迹,把机能主义顺利地过渡到行为主义。真如华生本人指出:“行为主义是唯一彻底而合乎逻辑的机能主义。”其实,安吉尔在1910年就已经预见到,就像灵魂这个词从心理学中消失一样,意识这个词也很可能从心理学消失。而后安吉尔更加明确地认为,如果取消意识范畴的存在,而代之以客观地描述动物和人的行为,这将对心理学是十分有益的。所以,华生宣布取消意识,反对内省,并不是对机能主义方向的背叛,而是这种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在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上,行为主义比机能主义作的更加彻底。(二)动物心理学的发展是行为主义产生的重要前提华生曾明确宣称,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动物心理学研究的直接结果,表明行为主义与动物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动物心理学的发展是由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指出动物和人类各种情绪所特有的表情在发生上具有共同的根源,论证了人与动物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但是,达尔文忽略了人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差异。进化论所包含的生物学化倾向被英国动物心理学家摩尔根所发展,他提出了“吝啬律”,认为在动物心理研究中,只要能用更低级的心灵作用来解释活动,就绝对不用较高的心灵来解释活动。桑代克在研究动物行为时,企图贯彻摩尔根的吝啬律。动物心理学的研究既然有助于对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揭示,动物心理学就迅速发展起来了。到了1910年,在美国已经有哈佛等8所大学建立了动物心理学实验室。华生明确承认,正是在芝加哥大学长期从事动物心理学的研究,使他形成了一种观念,既然能对动物的行为进行纯粹客观的观察和解释,那么也就能够对人的行为进行同样纯粹客观的观察和解释。为此,华生彻底地贯彻了摩尔根的吝啬律,走上了行为主义的立场。(三)巴甫洛夫的客观心理学对华生的影响巴甫洛夫在研究高级神经活动的课题上,他创造性地运用了条件反射。有关条件反射的理论和实践是巴甫洛夫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尽管巴甫洛夫本人拒绝把他的研究和心理学联系在一起,但是条件反射的观念和实验技术确实深深地影响了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对华生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了重大作用。首先,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用生理学术语描述高级神经活动所表现出的心理现象。由此启发了华生,他在阐释其行为主义理论时,宣布肌肉运动、腺体分泌和肢体反应等生理学名词代替传统心理学的感觉、思维、情绪等概念。其次,条件反射的概念描述的是行为可具操作性的单元,是有关行为最简单的模式。华生正是据此建立了S—R这一行为主义公式。最后,华生在他的研究中,把条件反射作为一种具体的实验技术而加以采用。华生也因使用条件反射的方法而感激巴甫洛夫。由此可见,巴甫洛夫的理论与方法对华生的行为主义产生的深刻影响。现实社会要求了解行为,控制行为;实证哲学要求实证科学只研究经验到的对象;实用主义和机能主义在适应的范畴下只承认人与动物的连续性,填平了人与动物之间的鸿沟;巴甫洛夫的创造性工作又为华生提供了可供效法的理论和可供使用的方法。于是,华生的行为主义便产生了。当然,行为主义的创立不能只归功于华生一个人。实际上,在20世纪初,美国整个心理学界都对以使心理学不满。心理学从对意识的研究转而对行为的研究室那时整个时代精神的要求,华生只不过是顺应时代精神的潮流,树起行为主义大旗而已。第二节 华生的行为主义体系约翰·华生(1878--1958)出生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威尔城外的一个农庄。1894年他进入了伏尔曼大学,五年后他得到硕士学位。后来他选择了芝加哥大学,把获得哲学博士作为目标。但是在学习中,他对哲学的热情很快消失,他甚至很难理解他导师杜威的思想。然而,在安吉尔的影响下,开始对心理学产生兴趣,并把神经学作为第二副科。他还师从洛布学习生物学和生理学。1903年他的得到了哲学博士学位,并结了婚。直到1908年,他都在芝加哥大学当讲师。在这几年里,他即学习和工作,又作了大量的动物行为实验,并表现出对以动物为被试研究行为的偏好。开始形成他的行为主义方向的信念。1908年,当华生成为芝加哥大学助理教授的同时,他又获得了霍普金斯大学正式教授的职位。尽管华生对芝加哥大学十分留恋,但由于霍普金斯大学让他来指导实验室,比芝加哥大学给他更丰厚的薪水,这些优越的条件使华生最终还是来到霍普金斯大学。他在这里度过了他学术生涯最辉煌的岁月,直到1920年。由于长期以来,华生不断思考如何使心理学研究更加客观化。1908年在一份讲义中他第一次公开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1912年他应卡特尔的邀请,在哥伦比亚大学作了一系列的讲演,在演讲中有谈到了这个问题。1913年他在《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Psychology as the Behaviorist Views It)一文,正式宣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这标志着行为主义革命的开始。1914年他又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系统地阐述行为主义的专著《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言》。文章的发表和专注的出版在美国心理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得到了广大青年心理学家的响应,两年后,当华生38岁时被选作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华生的行为主义受到了心理学界的欢迎。1919年出版了他第二本专著《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Psycholog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Behaviorist)。这本书是他的行为主义观点最为全面系统的阐述。1920年,由于一宗轰动当时的离婚案迫使华生辞去了霍普金斯大学的职务,使他中断了红极一时的学术经历。1921年华生进入商界,他用行为主义的方法进行广告宣传。他发现“新产品的销售曲线的增长与动物或人的学习曲线的增长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还用大量时间普及行为主义。他为许多杂志撰稿介绍行为主义,甚至亲自讲课,传授行为主义心理学。1925年,他的《行为主义》一书出版,这本书使华生行为主义的通俗表述。1930年华生对这本书进行了修订,这是他在心理学方面最后一项专业工作。1947年华生从商界退休,在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农庄中毒过他生命的最后几年。1957年美国心理学会在授予他荣誉的一段褒贬文字中,把他的工作赞扬为:“现代心理学的形式与内容的极其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持久不变的、富有成果的研究路线的出发点。”华生为得到这种官方的承认而高兴。1958年华生去世,享年80岁。华生反对传统意识心理学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省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张心理学用自然科学的客观方法研究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他的行为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华生建立行为主义的理论首先与其科学目的有关。华生在作为行为主义宣言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中,开宗明义宣称行为主义的“理论目标就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要贯彻的经验实证原则,继承了机能主义的传统,认为心理学是纯粹自然科学的一个客观实验分支。把心理学改造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的追求,反应了华生在实证哲学指导下的努力,只有实现这种追求才能在心理学中贯彻他的行为主义观念和方法。由此,华生认为凡是不可经验的对象都不能作为心理学的对象,主张放弃传统的内省法,放弃所有与意识有关的范畴,诸如感觉、情绪、思维等等。这样他就能消除人与动物的差异,建立起人与动物统一的行为公式。把心理学改造成为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的,仅凭实验者通过外在观察就能描述其经验事实的实证科学,而无需再听取被试的自我报告。基于上述的科学目的和追求,华生明确宣称,意识不能再作为心理学的对象,心理学必须放弃所有提到意识的地方。这是因为,华生认为意识是不可以经验观察的内隐过程,必须要依赖与内省报告才能描述。由此违背了经验实证原则。在华生看来,讨论意识问题,无疑属于一种空论。为此他抨击以铁钦纳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由铁钦纳所引起争论的原因在于采取意识范畴而产生的内省是私人性的东西,很难获得公共经验。没有共同经验也就无法证实。华生也批评了他所师承德机能主义心理学,认为机能取代内省没有放弃意识则更具有欺骗性,也陷入了平行论的困境。华生认为,只有行为主义才能使机能主义摆脱平行论的困境。所以,华生正式宣告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华生所讲的行为首先是一种可观察到的机体反应。这种机体反应的本质是人和动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华生承认,“反应”一次是从生理学中转借到心理学的。但是,心理学扩大了它的用法。也就是心理学把一组简单的生理反应组合称为一套复杂的反应,把简单的肌肉骨骼动作联结为一种行为的方式。华生把反应分为四类:外显的习惯反应,后天习得并表现于外的反应活动。包括开门锁、打网球、拉提琴、盖房子、与人说话、与人交往。内隐的习惯反应,后天习得而必须借用仪器或实验的帮助才能观察到的反应活动。包括条件反射所引起的腺体分泌、无声言语(即思维)、身体的定向反应或态度。外显得遗传反应,不学而能并表露于外的反应活动。包括人的各种可以观察到的本能和情绪反应,例如抓握、打喷嚏、眨眼。内隐的遗传反应,不学而能又难以观察到的个体内部反应。包括生理学所研究的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各种变化。在这里华生包括了有机体的全部行为,并且把这些行为区分出先天遗传的反应和后天习得的习惯反应。华生认为这种区分是很重要的,因为行为主义就是要发现后者的学习过程和方式,以掌握其形成的规律,实现预测行为、控制行为的目的。所以华生强调,他所讲的反应是由特定的刺激引起的。引起反应的刺激可以是简单的,如投在视网膜上的光波;也可以是较为复杂的情境,如在社会生活中一组复杂的刺激。华生特别注重有机体对一定刺激情境的整体反应。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规律。以便人们在已知刺激之后,就能预料将会发生怎样的反应,或者当已知反应之后,能够指出有效刺激的性质,从而建立其著名的S—R行为公式。与此同时,华生也就把刺激和反应作为行为的共同要素。而他所讲的反应是排除意识活动的肌肉骨骼动作和腺体的分泌。所以连华生自己也承认,这种心理学被称为生理学、肌肉心理学和生物学更为合适。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由于华生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反对内省法,所以他大力倡导客观方法,包括四种具体方法。(一)观察法华生承认观察法的重要作用,他把观察法分为两类:无帮助的观察 也就是通常所讲的自然的观察。华生认为这样的观察也可以了解引起的反应的刺激及反应和动作的性质。但由于对许多现象不能加以充分的控制,因而只能是一种比较粗略简便的方法。借助仪器的观察 华生认为,全体科学的进步都与实验手段和设备的改进有关。因此,心理学为了研究行为,效法自然科学,就有必要设计精密的仪器有效地控制被试,更加精确的研究行为。这种观察实际上就是通常的实验法。(二)条件反射法华生认为,首先在聋哑人,婴儿和某些病态的被试的情况下,口头报告的言语方法不能使用。其次,对动物的实验当然也不能用言语的方法。因此,条件反射的方法就有独到的效用了。并且,条件反射法还能检验口头报告法的效果。所以,华生认为条件反射法是非常客观的方法,但是华生还批评了把条件反射法作为唯一客观的方法,认为在反应时、联想实验等研究中也有一些纯粹的客观方法。这也正是华生与巴甫洛夫的区别。华生不仅把条件反射法正式列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且还亲自应用这一方法对儿童的情绪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三)口头报告法华生认为,在正常人身上,有一种在动物身上不存在的,甚至在变态的人身上也不完善的能力,即观察自己身体内部所发生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进行口头报告的能力。而且,人对于各种情境的顺应更经常的用语言而不用其它运动来实现。有时,这甚至是唯一可观察到的反应,这也决定了对人的研究不仅可能,而且必须采用口头报告的方法。而在对动物、婴儿、病态的人的研究重,则只能用其它方法了。华生的口头报告法曾经在心理学界引起很大的争论。人们认为,华生把内省法从前门赶出去,又以口头报告法把内省法从后门迎进来。尽管华生辩解说,语言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行为反应,因此,听取别人在接受某种刺激后的语言反应,并不违反行为主义者所坚持的客观原则,这是把语言当作反应来看的。所以,听取别人的语言和观察别人的身体动作一样,都属于客观观察。华生也承认,心理学目前尚没有观察别人体内机制变化的更有效的方法,所以,至少部分地需要口头报告法来让被试叙述自己体内的变化。他也认为口头报告法的结果有待于仪器的验证,但不能完全弃之不用。可是,人们在评论华生的口头报告法是仍然认为,华生混淆了内省和自我观察的言语报告。其实,华生所讲的口头报告法所报告的只是自己体体内部的变化,而不是心理和意识的活动,因而并不是通常所谓的内容。(四)测验法华生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纯粹的学术研究与应用之间差异越来越小,测验法也逐渐由应用的方法成为研究的方法。他认为已有的测验方法的一个重大问题就在于他们大多数都是与语言行为有关的,这就使有语言缺陷的人不能运用这种方法。因此,他主张要设计和运用不一定需要语言的明显外部表现的行为测验。总之,华生主张以可观的方法代替内省法,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这种进步表现在心理学研究方法较容易获得可靠的结果。而且不同的科学家可以相互交流,相互验证。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客观的方法并非华生的创造,因为心理学独立以来,客观方法已经成为心理学的一大特征,华生的贡献只在于扩充和完善了现有的方法并加以强调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方法。三、在心理学上的具体问题上的主张(一)关于感觉的理论华生从他的行为主义观点出发,在其著述中尽量避免应用“感觉”之类的传统心理学名词,代之以“刺激”和“反应”等字眼。他把各种感觉改为“视反应”、“听反应”、“疼反应”等。华生用差别反应取代差别感受性,用白光反应取代补色视觉,用后效取代后像,用视反应错误取代错觉。从华生的良苦用心中我们看到,虽然他费尽心机地用一些生僻费解的名词代替传统心理学的术语,但是,他实际上并未能脱离心理学所讨论的各种问题,把一切对传统心理学的革命降格为文字游戏。可见,华生的行为主义观念的“革命性”与其偏激性是统一的,由于偏激造成了华生的革命,而恰好因为革命的偏激只是他不能清醒的应用理论,导致了一些徒劳无效的过激行为。(二)关于遗传与环境的关系对于遗传的本能,华生早期思想愚顽其思想有很大的区别。在早期的论述中,并不否定本能的存在,可是他后来却主张在心理学中取消本能的概念,认为在心理学中不再需要本能的概念,他把人们所讲的本能都归到学习行为之中,认为这些动作是由于学习而得到的结果。华生否认遗传的本能行为之后,认为人的行为类型完全是由于环境造成的。……,这段话一直被人们公认为环境决定论的经典表述。(三)关于情绪的理论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遗传的类型反应,包括了整个身体机能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内脏和腺体系统的深刻变化。人有三种原始的情绪即恐惧、愤怒和亲爱。他们各有其发生的主要情境和典型表现。华生唯恐人们从主观意识方面去理解它,情愿把它们叫做X、Y、Z的情绪反应状态。华生用条件反射法研究了情绪的发展变化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11个月的小男孩阿尔波特……,人的各种复杂情绪都是在三种原始情绪的基础上,通过条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条件化的情绪反应具有扩散或迁移的作用,相似的刺激物如白兔、皮外衣、圣诞老人面具等等。(四)关于思维的理论华生认为思维也是一种感觉运动的行为。他坚持认为思维并不涉及大脑,而是由肌肉动作的微弱表现所组成的,特别是由喉头的运动习惯所组成的。他说,语言的习惯有两种,一种是外显的语言习惯,这就是言语,一种是内隐的语言习惯,这就是思维。两种习惯动作在本质上是等值的,因此,言语是大声的思维,思维则是无声的言语,并且内隐的语言习惯是由外显的语言习惯逐渐演变而来的。四、对华生行为主义的评价华生的行为主义不仅反对构造主义,也反对机能主义。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相互攻击,但在研究中都采用了内省的方法。这是遭到华生厌弃的。因为构造主义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往往是非难辨,而机能主义保留了一些模糊的术语,例如情绪、意识等等。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在为研究意识内容还是研究意识机能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互不相让的对峙局面中,华生倡导心理学家从对意识的研究转向对行为的研究。但是他的行为主义学说却否定了意识,贬低了生理和遗传的作用,否定了本能的存在,脑和神经中枢的地位,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等。这些都使他受到了许多心理学家的批评,也使他的学说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困境。但是,他的行为主义的运动还是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影响的。第一、华生以行为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学获得了与其他自然科学所共有的客观性,从而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具有自然科学的特征。在他以前的心理学的研究只限于意识,主观性的分析研究使心理学只能作为哲学的边缘学科存在。客观的行为的观察代替主观的意识的内省,获得较为可靠的结果,而且有利于心理学的发展,因为客观的研究方法可以使不同的心理学家依据共同的研究对象交流经验,相互验证。第二、华生的行为主义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在他以前的心理学只限于对意识的研究,而且动物心理学中的拟人论的倾向使用动物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中不能取得合理地位,只有以行为为研究对象,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儿童心理学也是如此,适用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只有客观观察。第三,华生的行为主义促进了心理学的应用。他曾说过,行为心理学的目的就在于控制和控制人的行为。目前,就以美国为例,心理应用范围之广、涉及领域之多是不胜枚举,从政府机关到大、中、小学校,从工厂到生化实验室,医院诊所等更是不计其数,这些都部分地归功于行为主义。第三节 其它早期行为主义者华生无疑是行为主义者的旗手,也是当时行为主义的一位最有影响的人物。本世纪20年代,行为主义在美国迅速风行起来,许多心理学家都提出了与华生接近的观点,但这些早期行为主义者们的意见不完全一致,它们也不被认为是华生的追随者。一、梅耶的生理行为主义马克斯·梅耶(1873—1967)出生于德国,早年就读于柏林大学先师从艾宾浩斯学习心理学,后又在斯顿夫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执教于美国密苏里大学30年。专攻听觉和音乐心理学。在1911年出版的《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律》一书,其观点接近行为主义,此后便被人们划归于行为主义阵营。他比华生更早两年就在专著中论及了心理学的客观方法。他宣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逐渐相信,由于各种限制,心理学已经不配叫做科学,心理学只有采用与物理学相似的客观方法才能成为一门科学。1922年他出版了第二本专著《别人心理学》,他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别人”,别人应该是心理学的适当对象。梅耶极力主张抛弃把心理学看作为主要研究自己的传统看法。他认为,心理学是研究别人的科学,如果研究者关心自己的行为,就容易对观察的结果产生偏见。但是,梅耶的行为主义观点与华生有很大的区别。梅耶强调自己是方法论的行为主义,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行为主义。他认为,心理学不必去否定心灵、意识的存在,尽管心灵、意识不是科学研究的合法对象。在他看来,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公开的资料,当意识在公开的情况下也能进行科学的研究。有人称他是“第一个对人的行为作了全面的行为主义解释的人”。二、魏斯的社会生物行为主义魏斯出生于德国,幼年时随家庭移居到美国。1916年在梅耶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后一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执教。一生从事儿童心理学的研究。魏斯是一位激进的行为主义者,他认为,心理学是一门严格的自然科学,因此,他排斥一切有关意识的描述及内省的方法。他认为,用客观的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观察的所有现象都应该清除出心理学。于是,通过内省所得到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中就不能存在。魏斯的激进行为主义立场源于他的极端的还原主义。他认为,人的行为、意识及人格都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样,最后都能分解为化学的、物理的要素,直至电子的、质子的运动。这就不存在其它的超物理的所谓意识的或心理的实体。魏斯相信心理学实际上只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三、霍尔特的非正统的行为主义爱德温·霍尔特(1873---1946)出生于美国的马萨诸塞州,他于1901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尔后在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度过了他的学术生涯。他的主要影响是为行为主义提供了一个哲学的框架。波林指出,可能是由于他一半是哲学家,一半又是优越的实验家,所以他被认为是个非正统的行为主义者。霍尔特认为行为包括意识,而不像华生那样排斥意识。但他所谓的意识不过只是人的特定反应所规定的环境事物。环境事物具有多面性,人所意识到的就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某个或某些方面。意识的内容就是意识的客体。霍尔特同意华生的观点,认为遗传对人类行为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并不重要。但是他不同意心理学将行为分解为基本单元,如刺激---反应等,他认为应该把反应看成是完成某种目标的整体,所以,他所讲的行为既是有目的的又是一个整体。在这点上,他有别于华生关于行为的理解。四、亨特的人类行为学亨特认为,心理学已经由争论心理学是什么和是怎样的思辨时代进入了实验时代,心理学已经走上了客观地研究人类行为的道路。心理学应当努力地描述和解释、预测和控制有机体对外在德、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外显行为。他同其它的行为主义者一样,力求避免应用带有心灵色彩的术语,他认为心理学一词源于古希腊的“灵魂”(psyche)一词,也就是所谓的心灵soul,所以他杜撰anthroponomy一词来取代心理学,可以勉强译为人类行为学。见课本的延迟实验。270至271页。五、拉施里的大脑机制论拉施里是华生在霍普金斯大学的学生。他以对动物的脑摘除的研究闻名于世。拉施里打着反对主观主义的旗帜,坚持其师承的行为主义立场。认为心理学不应当把意识作为研究对象,因为意识是不可应验到的。同时反对内省法,否定由内省获得的各种意识活动。这些同其它的行为主义者没有什么差异。拉施里用老鼠及其他动物摘除脑的实验,研究了脑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的结果使他提出了关于大脑皮层功能的整体活动原则和等功原则。所谓整体活动原则是指,切除大脑皮层对学习效率的影响的大小是以切除分量的多少为转移的,切除分量越多,影响越大。并且受影响的大小,也随学习活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活动越复杂,受影响越大。所谓等功原则,是指皮层的一定部位,从其对任务的功效来说,本质上是与另一部分相等的。因此,切除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对动物的学习效率并不发生不同的影响。第八章 新行为主义第一节 从早期行为主义到新行为主义从1913—1930年左右的行为主义以华生为代表,被称为早期行为主义。他坚持心理学只能研究行为而非意识,强调以绝对客观而决非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学。从1930---1960年左右的大约三十年期间,新一代的行为主义者出现了。它们在坚持华生行为主义的基本立场方面没有分歧,但对华生那种极端简单化的观点和方法或多或少存有异议,于是开展了自己的研究,试图加以改进、弥补、或干脆转向不同方向。这一派称之为新行为主义。行为主义从早期行为主义发展到新行为主义,既是逻辑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影响的结果,也反映了行为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实证主义是一切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到了20世纪20年代,实证主义已经从孔德的激进实证主义经过马赫的经验实证主义发展到维也纳集团的逻辑实证主义,仍然坚持他的可观察证实的基本原则,但也发展了可间接观察证实的原则,即一个不能被直接观察证实的命题,如能通过间接的观察或逻辑推理而证实,也是可以接受的。新行为主义者正是受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启发,冲破了早期行为主义因有机体内部因素不能直接被观察证实而不予研究的局限,试着面对而不是绝对回避意识这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并得以做出不同程度的解释。一些新行为主义者都假设了介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不可直接观察的中介变量。二、操作主义的影响操作主义严格来说,并不是一种哲学流派,他只不过是逻辑实证主义与美国实用主义相结合的一种产物,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其曼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创立的,旨在于以“操作分析”的方法来探讨科学概念的精确定义。在布里其曼看来,科学概念既不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也不是一些其它别的东西,而仅仅是科学家自身的操作活动。“概念仅止于一组操作,概念就是相应的一组操作的同义语”,概念如此,命题也是这样,如果不能用可观察的操作来描述、证实它,则是虚假的、客观上不存在的,因而也不具有科学意义或价值。操作主义赋予行为主义者具有启迪意义的是,如果意识的东西、有机体内的因素等可以操作定义来表达,那我们不惜接受它。新行为主义者正是在这一点上表明了他们操作主义的立场。所以说“新行为主义者就是操作主义者”。三、行为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华生行为主义迅速推向顶峰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早期行为主义的衰落为期不远了。很显然,因为人脑的机能问题,意识问题等难以直接观察证实、研究而被排斥,否定,这种做法不是过于武断,就是过于无知,心理学也因而变得非常简单,而这种客观的研究方法或原则本身也不免过于极端。可以说,华生的行为主义在力图争取心理学的科学地位的同时,也妨碍了心理学的科学研究的进步。华生把心理学变成了没有“心理”或无“头脑”的心理学,不仅遭到了行为主义以外的其它派别的批评,在行为主义内部也引起不满。例如,早在1918年武德沃斯就提出了S—O—R公式,以纠正华生的S—R公式。新行为主义者正是看到了这一根本缺陷,而在不同程度上修正和发展了早期的行为主义,并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理论体系。新行为主义者既贯彻早期行为主义者的严格决定论和客观方法论的根本观点,又不像华生那样回避传统心理学的概念,只是对之加以行为主义的客观的解释而已。它们既保留了早期行为主义的以行为而不以意识为心理学研究对象这个根本特征,又不像华生那样忽视对有机体内部条件的研究。这些就是新行为主义的共同特征。第二节 赫尔的逻辑行为主义赫尔的新行为主义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企图以客观性原则,以假设---演绎系统为方法论,构建一个关于人类和动物行为的普遍的、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使心理学最终像欧几里德几何学和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那样客观、精确及可操作性。这也是他区别于其它新行为主义者的突出之处。克拉克·赫尔(Hull,1884--1952)早年家境贫寒,健康状况不佳,但这并未阻止他立志成才,在威斯康星大学,他先是学习采矿工程学,继而转学心理学。1918年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直到1929年,他受聘到耶鲁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并在耶鲁大学过了其学术生涯的后半部分。赫尔在青年时期对数学和逻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将这一兴趣融进他终生的学术研究中。他在1927年读到美国出版的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一书后,便立即对学习行为及条件反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他便以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律为基础,着手建立自己的行为理论。因为他即不满意于格式塔心理学的不确定性,又认为华生的许多具体观点过于武断,结果他发展了一种新行为主义,一种主要从事确立行为的数量法则及其演绎体系的行为体系。赫尔的主要论文和著作有:1937年发表《心理、机能和适应性行为》一文,勾画了他的理论体系的大纲;1940年他与人合作出版了《机械学习的数量演绎论:科学方法论研究》一书,表述了一种严格的数理演绎系统。1943年他的《行为的原理:行为原理导论》出版,激起了大量的研究。1950年出版了他的理论体系的修订本《行为纲要》;1952年他生前写就的最后一本著作《一种行为系统:关于个体有机体的行为导论》在他身后出版。一、赫尔的假设—演绎系统赫尔从逻辑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方法论出发,认为这种科学体系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其一、有一套表述清晰的公式以及被与以具体明确的“操作性”定义的一组重要术语。其二、从以上的公设出发,以尽可能严密的逻辑演绎出一系列相互连结的,包括有关领域的具体现象的定理。其三、以所观察到的已知事实去检验、印证以上的定理。如果两者一致,则该理论系统为真,否则是没有科学意义的。赫尔称这个科学理论体系为“假设—演绎”系统。赫尔希望将假设—演绎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中,最终使心理学成为像物理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一样客观的科学。二、赫尔的行为原理(一)学习的性质:刺激—反应的联结赫尔坚持学习的联结观点,他修改了S—R的公式,使之成为S—s—r—R的公式。其中S为外在环境刺激,s为刺激痕迹,r为运动神经冲动,R为外部行为反应。赫尔认为,外在环境刺激消失后仍持续存在一段时间,成为刺激痕迹,该刺激痕迹导致了运动神经冲动,而该运动神经冲动最终导致了外部行为反应。(二)学习的基本条件:接近和强化原则赫尔将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力量称之为习惯强度,以SHR表示。赫尔以公式表明了强化和习惯强度的函数关系。SHR=1–10–0。0305n (n为强化的尝试次数)(三)行为的动力——内驱力(D)内驱力是有机体组织需要状态引起的刺激,是有机体一切行为反应的动力,他的力量是可以由生物需求被剥夺时间的长短或所激起的行为的强度、力量等客观指标来加以确定。一个已经习得的反应是否发生的可能性(反应势能)是受习惯强度和内驱力所决定的。已经饱食的白鼠极少去按压杠杆,尽管它已经习得了按压反应。每一种内驱力都有与之相联系的特殊刺激,如干渴的内驱力的特定刺激使嘴唇和喉头的干燥。分为原始内驱力和继起内驱力,水和喝水的杯子。(四)行为的抑制和退缩没有强化的条件下,不断重复的习得反应会逐渐销弱,乃至消失,即为抑制。反应抑制:由于疲劳引起。条件抑制:在疲劳小弱的同时,认为匹配刺激,刺激或的意志力量即为条件抑制。三、对赫尔逻辑行为主义的简评(一)、赫尔以数学和逻辑方法为工具,提出了庞大的、无所不包、企图说明“一切哺乳动物行为”的理论体系,希望借此使心理学摆脱模糊、玄奥、不可测的旧轨,而成为一门完全客观的自然科学,这种努力和尝试是值得赞赏和令人鼓舞的。(二)在理论上,赫尔建立了一个非常精确、详细的理论,后来者竞相检验和修正它,赫尔本人也不断予以改进和修正。从而大大促进了我们对学习问题的理解。他的实验研究方式和结果对心理学做出了久远的贡献。(三)他的体系过于庞大、复杂、精细,简直令人望而生畏,难以读懂。(四)赫尔的方法过于特殊而且缺少概括性,他的许多普遍的公设和参数往往来自于单一实验情境中的少量动物行为研究,而他又将它们用来概括和说明一般动物行为,这究竟有多大的代表性令人怀疑。(五)赫尔假定和推断了许多内部状态变量,如刺激痕迹等等,但这些假定状态或变量又难以被证实。(六)赫尔是个还原主义者,他以动物的刺激反应实验来解说人类的意识等高级心理活动,犯了还原论的错误。第四节 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在赫尔孜孜不倦致力于创建其逻辑行为主义理论体系的同时,却有另外一位心理学家坚持以一种完全不同于赫尔和其它行为主义者的方式和风格建立一种“特殊的”行为主义体系——认知行为主义的体系,有时也称为目的行为行为主义的体系。这人就是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爱德华·托尔曼(1886-1959)出生比赫尔晚,但他着手行为主义研究比赫尔早。托尔曼也是一位学工程的学生,然后转入哈佛大学学习心理学,受的是传统的冯特—铁钦纳式的意识心理学训练,此间曾去德国在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的指导学习。他怀疑内省的科学价值,在毕业前的一年,他熟悉了华生的行为主义。1915年货的哈佛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四所大学。1957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卓越科学贡献奖。托尔曼的早期求学经历似乎预示着他的心理学体系同华生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的复杂联系。此外,他还认为,麦独孤的策动心理学、武德沃斯的动力心理学对他也产生了影响。他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立场,但又吸收了其它各派心理学的概念,最终成了一个不同与华生等人的认知行为主义者。托尔曼的主要著作有:《动物和人类的目的性行为》、《导向战争的内驱力》、《托尔曼论文集》。一、心理学:关于整体行为的学说托尔曼在其基本立场方面,是个十足的行为主义者。他强烈反对内省,坚持研究行为。但是,他反对华生对行为所作的分子性的定义,而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整体行为,而且这种整体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所谓分子性行为是指华生等人以简单的刺激—反应联结概念来界说行为。托尔曼看来,人类的行为绝大多数表现为整体行为,说话、走路、上班等,这些都是对一个包含了许多不同刺激组合的复杂情境的反应,很难把它们支解为一系列单个的物理刺激和生理运动,即使能够一一支解,也不能准确地描述整体行为。整体行为的特征:第一、整体的行为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例如白鼠走迷津总是奔向食物,迷津里的猫打开笼门的目的是逃离禁闭,大家在这里听课的目的也各有差异,但都有一个目标。第二、整体行为实现目标,总是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式。白鼠走迷津,总是选择特定的通道。为获得文凭总是选择一定的学校,选择一定的学习内容,等等。第三、整体行为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总是选择那些较短或较容易的手段,及遵循最小努力原则。例如白鼠总是选择较短的通道通过迷津等。托尔曼称之为最小努力的原则。第四、整体行为是可以教育变化的。这是指有可接受教育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有机体的整体行为的确是具有目的性,的确是具有认知性的,目的和认知是行为的血和肉,是行为的直接特征。第二、决定行为的机体内部因素:中介变量托尔曼反对行为的生理分析,他指责华生的“刺激—反应”公式不过是一种肌肉收缩的生理学。这个概念是托尔曼于1932年在《动物和人类的目的性行为》中所首创的,赫尔也采用了它。所谓中介变量不是一种客观事实,而是介于刺激变量和反应变量之间的、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但是托尔曼强调说,它是完全可以予以客观定义和定量的,他能客观、精确地同一定的实验变量和行为变量联系起来。例如,饥饿这一典型的中介变量,既能以上次进食间隔实践的长短,也能以动物找到食物时进食的速度和数量赖予以客观精确的计算和说明。在此,我们看到了托尔曼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的方法论特征。他指出,中介变量介于实验变量和行为变量之间,并用下列公式说明行为变量与实验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B=f(S、P、H、T、A),公式中B代表性为变量,S、P、H、T、A代表实验变量,S代表环境刺激,P代表生理内驱力,H代表遗传,T代表过去经验或训练,A代表年龄。按照上述公式,行为是环境刺激、生理内驱力、遗传、过去经验或训练以及年龄等的函数。托尔曼早年认为中介变量有两类: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后来又作了修正。(内容略)三、学习理论 位置学习 符号 认知地图 潜伏学习 (见教材——)四、对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的简评第一、托尔曼的理论影响了行为主义的发展。他倡导的整体行为研究以及中介变量等概念吸引了与他同时代的其它行为主义者,被他们吸收和接纳。第二、托尔曼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托尔曼未能像赫尔那样坚持理论的系统、严密和完整性,而是充满了零乱和模糊。另外,他的体系建立在动物实验基础上,说明人类行为的程度是有限的。第五节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在所有的新行为主义者中,斯金纳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立场方面也许是最激进的一位,他也是对当今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最重要的新行为主义者。这主要是因为坚持行为的实验分析方法发展了一套理解动物和人类行为的操作行为主义体系,并将他推广应用到教学和社会控制中。这也是他区别于他其它新行为主义者的最明显的地方。斯金纳(1904--1990)生平及著述(略)1990年他逝世前,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心理学毕生贡献奖。一、心理学:描述行为的科学心理学应当是一门直接描述行为的科学。斯金纳认为华生的行为主义包含了大量模棱两可的东西,而且华生也未能直接研究行为本身,而是致力于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看似客观科学,但实际上使心理学变成了一门生理学。要使心理学称为一门描述行为的科学,就需要使用客观的方法找到某一行为的特定因素,以此来分析,并把决定行为的先行影响(S),与后继的行为(R)之间的关系及其性质确定下来。用公式表示为R=f(S)。斯金纳承认某些条件,如过去形成的条件(A)确定会改变R与S之间的函数关系,它们是处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第三变量”,如饥饿这一条件便直接影响了动物在特定情境中的操作行为,只不过他既不是什么驱力,也不是什么中介变量,它仅仅是有机体的一组操作,完全可以从上次进食的时间这一实验变量和找到食物时的进食速度及进食量这一反应变量中观察到。所以R=f(S)可以改写成R=f(S,A)。二、行为原理:操作性条件作用(一)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斯金纳将有机体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前者是指有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后者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反应,它似乎是自发的,如白鼠在斯金纳箱中的按压杠杆行为就找不到明显的刺激物。应答性行为比较被动,由刺激控制,操作性行为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如游泳、写字、读书等等。相应地,这两类行为具有不同的条件作用形成机制,即巴甫洛夫经典式的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华生仅以经典式条件反射来说明一切机体行为,过于简单,既然人类的行为大多表现为操作性行为,所以斯金纳就着重研究了操作性条件作用。(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规律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 “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只不过强化增加的不是某一具体的反应,而是反应发生的概率。例如,斯金纳箱里的饿鼠偶然地一按杠杆,便获得食物,而食物的强化使白鼠按压杠杆的可能性增加,如此一来,连续的食物强化使白鼠很快习得了按压杠杆的反应。斯金纳依据这个原理,训练两只鸽子玩一种乒乓球游戏,获得成功,实际上,只要巧妙安排强化程序,可以训练动物习得许多复杂的行为。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如果在一个已经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操作性活动发生之后,没有强化刺激物出现,它的力量就消弱。”消退表现为一个过程。即一个已经习得的行为并不及可随强化的停止而终止,而是继续反应一段时间,最终趋于消失。斯金纳以实验表明,一只一精细的压杆反应的白鼠在强化被停止之后,仍然能按压杠杆达50—250次之多,然后最终停止反应。至于消退的时间,是与该习得反应本身力量的强弱成正比,即如果原来反应非常牢固,那么消退的时间较长,反之亦然。3、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分化所谓分化是指通过安排强化动物条件反应的某一个特征,如速度、持续时间和强度等,动物可逐渐形成有选择性的反应。例如,斯金纳在训练白鼠的压杆力量实验中,先是强化动物任何力量的压杆行为,然后制定一个较低的力量标准,只有超过这一标准的反应才予以强化 ,低于这一标准的反应便遵从消退原理而消退。斯金纳曾训练白鼠学会拉住一根绳子,以获得一颗从架子上滚下来的弹子,用前爪抓起弹子,并带到装在实验箱底部突出2寸高的管子边,把弹子放进去的“绝技”。(三)强化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的作用1、积极强化物和消极强化物积极强化物: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能增强该反应。消极强化物: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物从情境中被排除时,可增强该反应。白鼠被给予电击直至它按压杠杆,经过几次强化以后,白鼠很快习得了压杆反应,以逃避电击,电击就是增强压杆反应的消极强化物,其它例如强光、噪声等厌恶性刺激都属于此类。2、强化的程序固定强化和非固定强化。固定强化分为定时强化和定比强化。定时强化是指以反应时间而非反应数量为单位来实施强化。例如,每隔3分钟或10分钟给予一次强化。定比强化是指以反应的数量而非时间为单位来实施强化。压杆每20次强化一次。非固定强化分为不定时强化(变异时距强化)以及不定比强化(变异比率强化)。不定时强化指强化的时间间隔不固定,是变动的。例如,同样是以平均每5分钟给各自的反应强化一次,但是在具体实施强化时,时距间隔可能短到几秒钟,也可能长到接近10分钟,使强化看起来似乎是偶尔进行的。这种形式的强化效率优于固定时距强化。不定比强化是指强化比率的平均值不变,但具体实施强化时,比率的范围由相当的变化。白鼠的反应平均每10次强化一次,在试验中,可以安排白鼠连续及此反应被强化,然后中间可能几百次反应都没有强化,此时,白鼠的行为会保持一种稳定而均匀的速率,而且难以消退。人类的赌博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三、行为原理的推广与应用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 见教材312页四、对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简评斯金纳是杰出的当代心理学家之一。他严谨而富有生气的观察和实验方法以及高度精确的实验技术,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许多心理学家都将自己归入操作实验主义者之列。他坚持极端客观的行为主义立场,严格遵循科学的描述原则,使得他的行为主义体系非常精确、清楚,他对许多动物行为的研究也非常精细、彻底。他竭力反对研究有机体的内部过程,使得他的立场似乎比华生更加激进。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体系对心理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回顾本世纪对学习心理学有重要影响的人们,可以说是独领风骚各十年。桑代克、华生、巴甫洛夫、古斯里、托尔曼和赫尔依次以其理论统治了本世纪前60年的话,那么从60年代开始到70年代,是斯金纳及其追随者统治了学习心理学的领域,他的影响超过了赫尔在50年代所达到的高度。斯金纳的巨大影响超越了学术界。他孜孜不倦致力于将他的行为理论应用于人类事务中,这使他获得了广泛的声誉。批评:首先,对他的最经常的批评在于他所宣称的心理学不需要任何理论。其实,不要理论本身就是理论。思辨坚持描述行为而不是解释行为原因的立场本身就代表了他的理论倾向。其次,因为他坚持只有能够予以客观观察和实验证实的东西才可予以研究,被人指责他研究的空洞的有机体。第三、斯金纳以有限的动物行为研究推导出普遍的动物行为规律,并用于描述和控制人类行为,不免有过分简单化、片面化的嫌疑。此外,斯金纳的极端环境论忽视了影响人行为的其它因素以及以操作强化的唯一模式解释言语获得,令人难以信服。从新行为主义到新新行为主义1950年,赫尔和托尔曼建造心理学体系的雄心勃勃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他们的理论体系影响的衰落,使行为主义心理学失去了信念的基础,行为主义出现了“范式”的危机。面对这一局面,行为主义阵营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以斯金纳为代表,倡导激进的行为主义。另一部分行为主义者主张更温和的态度,试图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信念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行为主义的禁区,去寻找新的出路。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大胆地引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开创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其观点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值得在其名称前面再加一个新的新字。强调行为和认知的结合。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强调心理过程的积极与主动性。坚持客观主义的态度。班图拉、米契尔、罗推尔等。第九章 格式塔心理学第一节 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主要代表人物一、社会历史条件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有着它的历史背景。首先是德国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科学等方面,都倾向于整体的研究。1894年狄尔泰倡导了文化科学心理学的运动,从研究经验着的整体出发,以反抗艾宾浩斯的说明的分析心理学。当前心理学界的科学主义与文化主义就是从这场争论为源头的。二、康德的先验论和胡塞尔的现象学(一)康德的先验论康德的先验范畴的理论也影响了格式塔心理学,依照康德的观点,时间、空间等范畴是人类感性先于一切经验、独立于一切而固有的先天直观形式,是经验成为可能的先天条件。(二)胡塞尔的现象学主张用自然观察去研究纯粹的意识,他认为现象学谈论感觉、判断、感情等等,只是谈及它们所属的先验的、无条件的普遍性,而且只是作为纯粹行为的个别性来谈论的。现象学的方法就是观察者如何摆脱一切预先的假设,凭直觉来发现本质的一种方法。三个方面:观察的主体、观察的对象,观察的方法。现象学为格式塔心理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激烈地驳斥了英国经验主义者和联想主义者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他认为经验是整体的现象,不可能分析为元素。这一观点后来构成了格式塔理论的核心。胡塞尔继承了康德的许多思想,从而成为现象学的大师,同时继续为格式塔心理学提供哲学上的基础。我们有一种感觉,好像心理学派都是建立在批判先前学派,可是不要忘了后来者同样也在继承者前辈的思想。冯特的创造性综合原则的确孕育着整体论的思想。詹姆斯把意识看成是流动的长河。1910年,韦特海姆乘火车从维也纳前往德国度假。旅途中,他突然想到若两道光以某种比率闪烁,会给人以动的现象。为了验证他的设想,他在中途下车,买了一个儿童玩具式的频闪观测器,在绿电力做起了实验。从而导致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创立。三、物理学中的场论四、心理学内部的影响马赫 形质学派大家想想研究心理学是不是应该从整体出发,例如一段优美音乐,如果把分析成一个个的元素研究它,是否就能理解音乐? 所以格式塔主张整体并非部分之和是有它一定道理的。第二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一、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格式塔心理学家反对构造心理学的元素主义观点。但再心理学研究对象方面却又不反对把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他们又吸收了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行为也属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这样一来,心理学在格式塔心理学那里就成为研究直接经验和行为的科学。所谓直接经验,是指一个人直接感受或体验到的一切。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直接经验有时同物理世界是相符合的,有时是不相符合的。例如,似动的经验同物理现实就是不相一致的。直接经验有两类,一类是客观经验,这是可共证的,彼此可取得一致的经验,另一类是主观经验,这是不可共证的经验,即别人不能直接感受体验的经验。如个人的思维过程、情感过程等等。格式塔心理学即研究主观应验,又研究客观经验。行为也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是他们所研究的行为同行为主义的不同。格式塔心理学家不研究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等分子行为,他们所要研究的是有意义的整体行为。分子行为产生于有机体的内部,而整体行为则产生于环境之内,是由环境所决定的。但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所说的环境同普通意义上的环境有所不同,在他们看来,环境有两种:一种是地理环境,是指外界实际存在的环境;另一种是行为环境,指个人心目中的环境。考夫卡曾举了一个例子说明这两种环境的区别以及他们同个人行为的关系。在一个冬天暴风雪的夜晚,以个人骑马到达一所小客栈,庆幸自己在一个被雪覆盖了所有道路和路标的平原上奔波了几小时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寓所。客栈的主人打开门,惊奇地打量着这个陌生人,问他从何方来。这个人用手指了指客栈对面的方向,客栈的主人大惊失色,以恐惧和惊奇的口气说道:‘你知不知道你刚才骑过的是康斯坦斯湖?听到主人的这话,客人立刻倒地昏死过去。’可见,在此人的心目中,他所飞骑度过的是一片风雪覆盖的平原,这是他的行为环境,而实际上这是个冰雪封闭的大湖泊,这是地理环境。他知道他所骑过的是个大湖泊后,立刻惊恐万状,以至昏死过去。显然,若知道这是一个大湖,他的行为就会有所不同,由此可见人的行为主要是由行为环境所决定。二、格式塔心理学的方法论格式塔心理学富有特色的方法论是所谓的现象学的方法。在他们看来,现象就是特定时间内被主体所描述和观察的经验资料,现象学方法就是对这一经验不加粉饰,如实加以描述的方法。其基本含义有一些几个方面:1、以经验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坚持对经验的如实描述,对经验的描述采取朴素的态度,是什么就描述什么,不做任何推测和解释,反对滥用各种科学前提,3、重视质的分析,虽然不反对量的分析,但质的分析先于量的分析。4、强调心理学的整体原则,反对构造主义对经验所做的元素主义分析。把这些原则应用在心理学研究中,就产生了所谓的现象学的内省法和现象学的实验法。现象学的内省法不同于传统的内省法。传统内省法把观察到的经验分析为元素,对经验进行人为地分析(铁钦纳声称发现了30500个视觉元素,4种味觉元素,3种消化道元素),且依据构造心理学的观点,内省法只能报告心理的实际的感受,而不能有感觉推断外物,否则就犯了所谓的“刺激错误”。现象学的内省法则要求内省这从主观感受的考察转到对意识经验的观察,他要求内省者把经验看成一个整体,对经验进行如实的、直接的描绘,而不对经验进行任何人为地分析。现象学的实验法也区别于传统的实验法。传统的实验法追求实验条件的精密性和客观性,并充分利用量的分析以及其他统计学的处理手段来处理实验数据。现象学的实验则不同,他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现象学的实验所要研究的问题一目了然。例如韦特海姆的似动现象实验,只要将两条线以一定的速率显示出来,就能是所有的人对要证明的问题有清楚的了解。其次,在现象学的实验中,量的分析不占重要的地位,虽然不反对量的分析,但把质的分析置于优先的地位。可以看出,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格式塔心理学即主张内省,又主张实验,在现象学方法的指导下,以新的观点看待和使用这些方法,因而使得他们的方法独具特色。三、同型论 身心关系四、组织原则五、学习理论苛勒关于黑猩猩的学习的实验——顿悟学习迂回试验 利用现成工具的试验 制造工具的试验建筑试验 利用中介物的试验第十章 勒温的拓扑心理学库特·勒温(1890-1947)是拓扑心理学创始人,也是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服兵役参战。战后回到柏林大学任苛勒领导的心理学研究所助理,在这里他成为格式塔学派中一位多产而有创造性的成员,被看作是三位年长的格式塔学者的年轻同事。在柏林时期,他完成了许多关于联想和动机的重要研究并开始创建他的场论。1935年转赴艾奥瓦大学。在这里指导了一系列关于儿童的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1945年麻省理工学院任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哈佛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客座教授。此间,勒温考察了技术、经济、法律和政治对群体的社会约束,研究了工业组织中的冲突和群体之间的偏见与敌对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勒温虽然被看作是格式塔学派的成员之一,其理论体系在倾向上属于格式塔学派,但他有未局限与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而在他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中则永远地超过了正统格式塔心理学的框架。勒温几乎完全接受和使用了当时物理学中流行的场论属于和概念,并创造性运用在他的心理学研究中。他的心理学并不侧重于格式塔学派传统研究的知觉,而侧重在整个物理和社会的关系中来研究人类行为,并在心理学中应用一种特殊的“拓扑学”的概念和方法来加以陈述,建立了自己在新颖的体系,所以勒温的心理学总的也可称为“拓扑心理学”,称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支派。勒温的主要著作有《人格的动力理论》(1935)、《拓扑心理学原理》(1936)、《心理动力的概念表述和测量》(1938)、《解决社会冲突》(1948)和《社会科学中的场论》(1951)等。勒温的场论心理场是勒温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勒温从物理学上引用场的概念来说明人的心理生活,这就同物理学的场的概念有一定的联系。勒温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心理场中发生的。他认为心理常识有个人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事件经验和思想愿望组成。心理场的这三个方面无论在数量和种类上都伴随着个体的年龄增长和经验积累而扩展分化。婴儿缺乏经验,他的心理场几乎没有分化。成人则经验丰富,生活经历复杂,因而他的心理场就分化了许多层次或区域。由此可见,心理场即是一种认知结构。心理场也称为心理动力场,并且还常用“心理生活空间”这个基本概念加以陈述。他采用了心理生活空间或生活空间来说明一个人在某一时间内决定行为的全部事实。勒温把决定行为的全部事实分为三种:一是准物理事实(即心目中的自然环境)二是准社会事实(即心目中的社会环境)三是准概念事实(即思想概念与现实的差异)勒温的“心理环境”的概念,在外延方面大于考夫卡所谓的“行为环境”的概念。因为“行为环境”所指的仅是一个人当时所意识到的环境,而“心理环境”所指的则并不仅限于一个人当时所意识到的环境,凡是“有影响的”事实,即使一个人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也同样属于他的“心理环境”之内。行为公式B=f(P E)。行为动力系统的研究是勒温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勒温对动机问题研究的巨大贡献。在他的动机体系中有以下几个基本概念:需要、紧张、效价(valence)、向量(vector)、障碍(barrier)和平衡等。勒温的团体动力学勒温以场论为代表的早期研究主要是针对个体的,由于他坚持整体论的原则,重视在整个生活空间中研究个体行为,所以他的理论一开始就隐含者从个体心理学项社会心理学过渡的倾向。30年代末,勒温把个体行为的心理场或生活空间学说应用于研究社会问题,提出了“团体动力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团体动力学是研究团体生活动力学的学说,他主要研究团体的气氛、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团体领导作风等等。第十一章 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又称为心理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奥地利,由维也纳医生弗洛伊德始创的。精神分析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但他又不同于其它心理学流派,它起源于精神病的治疗实践而非大学心理学实验研究,是一个非学院心理学派。精神分析最初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而现在他也变成了一门科学的名称——潜意识心理过程的科学。精神分析既是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又是研究潜意识的理论。同时,弗洛伊德晚年还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一种无所不包的哲学观或世界观,构成现代西方的一种主要的社会思潮。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历史背景一、社会历史背景精神分析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根源。首先,精神分析是19世纪末奥地利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的产物。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们精神沮丧,惶惶不可终日,致使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作为治疗神经症的一种理论和方法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正是在这样一种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孕育产生的。其次,精神分析是19世纪末奥地利的社会文化生活的产物。在当时,在文化上仍然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陈腐伪善的道德和华而不实的文风占统治地位,特别是犹太人社会里,宗教气氛非常浓厚,社会禁忌十分严格,尤其是两性关系的禁忌更甚,人们正常的性冲动,性驱力得不到满足,性本能受到极大的压抑,造成人们精神上的巨大创伤和内部紧张冲突的状态,以至犹太人家庭中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加。二、文化思想渊源(一)心理学思想的影响弗洛伊德曾连续三年聆听布伦塔诺的课,熟悉布伦塔诺的思想,诸如把心理现象的能动力量视为不存在于外在世界而只存在与内在世界的一种内在对象性,同时通过布伦塔诺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莱布尼兹提出微觉说,无疑使弗洛伊德受到了启发。赫尔巴特进一步提出了意识阈的概念。弗洛伊德早年对于潜意识的描述,也许直接来源于赫尔巴特。费希纳继承和发挥了赫尔巴特关于意识阈概念的思想,认为人的心理类似于一座冰山,它相当大的部分藏在水面以下,在这里有一些观察不到的力量对它发生作用。弗洛伊德公开承认费希纳对自己的重要影响。(二)哲学思想的影响首先,在哲学思想方面,弗洛伊德受到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无意识概念在叔本华哲学中曾占重要地位。同时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对弗洛伊德也有重要的影响。非理性主义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特征。其次,弗洛伊德还受到18、19世纪哲学中流行的享乐主义动机学说的影响。这一学说主张人的行为总是与趋乐避苦的欲望联系在一起的。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的对立正是体现了享乐主义的观点。(三)科学思想的影响19世纪科学界盛行能量和进化的概念,这些科学思想通过弗洛伊德大学时代的老师、著名的生理学家布吕克对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赫尔姆霍茨提出了能量守恒的观点。弗洛伊德认为人体也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人从大自然中获取能量,又为某种目的消耗能量,人类的行为就是能量释放的结果。弗洛伊德也深受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达尔文认为,人类是经过不断的演化而来的,是从动物阶段过渡到人的阶段,在许多方面与动物是没有区别的,这种把人生物学化的观点构成了弗洛伊德本能论的依据,他把人的本能同动物的本能等同了起来。三、心理病理学的背景精神分析的产生更直接的原因则是心理病理学的背景。在文艺复兴以前,人们把精神失常看作是中邪,魔鬼附身等,治疗的方法是残酷的肉体惩罚。随着科学的进步,逐步认识到这是一种疾病,有生理上的病因。同时心理病因观也很快形成起来。麦斯麦术可以说是心理病因观的前驱。麦斯麦是奥地利维也纳的医生,用一种通磁术,也称为麦斯麦术,使患者进入昏睡状态给以治疗,致使不少病人有所好转。以为是一种动物磁力在起作用。1843年英国外科医生布雷德提出以精神催眠代替麦斯麦术,认为是一种心理作用,自此才正式确立了“催眠术”的概念。布雷德的催眠术通过法国的李厄保为法国的伯恩海姆所继承,后者最终创立了催眠术的南锡学派,对立于沙可为代表的巴黎学派。南锡学派主张催眠是暗示的结果,与神经症无关,侧重研究催眠的心理方面。巴黎学派主张催眠状态是一种病症,是由神经症引起的。侧重研究催眠状态中的生理变化。弗洛伊德先到巴黎跟沙可学习,后到南锡跟伯恩海姆学习。似乎受沙可的学生让内的影响更大。沙可的精神病观仍然是一种生理病因观,让内则转向了精神或心理病因观。弗洛伊德曾于19世纪90年代访问过让内所工作的医院,对让内的研究很有兴趣,同时弗洛伊德也发表了一些新的观察,更改了一些术语。麦独孤指出:“弗洛伊德不仅引进了新的术语……还创立了一个新的具有最深远意义的心理学体系。”第二节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生平与著述弗洛伊德(1856--1939)出生于现属捷克的一个小镇弗赖堡。后迁居德国莱比锡,四岁时又移居奥地利维也纳。弗洛伊德自幼聪慧好学,成绩优良,1885年他被任命维也纳大学神经病理学讲师。同年秋天去法国巴黎向沙可学习,对癔病的治疗和催眠术发生了兴趣。1886年在维也纳开设私人诊所,开始运用催眠术治疗癔病患者。1889年弗洛伊德又去法国南锡向伯恩海姆学习暗示术,并观摩了它的治疗过程。从南锡返回之后,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弗洛伊德发现催眠术并不处处顶用,暗示术常常使病症愈后复发,这使他想起1882年布洛伊尔曾用催眠术治愈了一个癔病患者,于是找到布洛伊尔合作,共同从事癔病的治疗和研究工作。他们发现在催眠期间,如果病人记起并说出某些过去发生的情况,发泄了情绪,症状就消失了,病也就好了。这种方法他们就叫做“谈话法”,又称“疏导法”或“宣泄法”。后来在临床实践中又把它发展为“自由联想法”。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一起治愈了几个神经症病例,并于1895年合作出版了《癔病研究》一书,这本书通常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的开端。由于弗洛伊德坚持性冲突是神经症的根源,认为儿童幼年时的性经验与神经症的形成有关,而布洛伊尔则对此表示反对,这对极亲密的朋友由于学术见解的不同最终导致友谊的破裂。由于科学见解不同导致学术、思想分道扬镳的事情在科学家之间是司空见惯,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弗洛伊德在使用自由联想的过程中,有时发现患者回忆和谈出来的内容,就是患者在睡眠时所作的梦。这样弗洛伊德就以患者的梦的情节作为自由联想的另一个出发点。他把研究梦的结果于1900年写成《梦的解析》出版。该书被认为是弗洛伊德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问世之后,大大推进了精神分析运动,并大体上构造了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1908年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会议决定出版精神分析年鉴,同一年弗洛伊德组织的“心理学星期三讨论会”改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因此这一年是精神分析学派形成的重要标志。1909年弗洛伊德赴美国克拉克大学作演讲,被授予名誉博士,意味着得到了国际的承认和重视。1911年阿德勒退出精神分析学会,自创个体心理学。1913年荣格另创分析心理学。1933年纳粹执政,精神分析和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被斥为“犹太科学”,公开烧毁弗洛伊德的著作。弗洛伊德被迫逃亡英国。1939年12月23日患口腔癌逝世于伦敦,享年83岁。《弗洛伊德全集》24卷。主要代表作《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性学三论》、《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引论》、《自我与伊底》《文明及其缺憾》等。二、精神分析的对象与方法(一)精神分析的对象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现象和内容作为精神分析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的精神活动远比有意识的精神活动重要的多,意识过程在人的全部精神过程中不过是极小的一部分。无意识又可以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是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稽查者”的任务,严密防守,把住关口,不许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稽查者”丧失警惕时,有时被压抑的本能和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之中。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只是前意识的一部分,从前意识到意识,或从意识到前意识,二者虽有界限,但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然而,潜意识很难或根本不能进入意识中去,是无意识中永远不可回忆的内容,因为从理论上说他们是不能为人所接受的。潜意识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是弗洛伊德整个学说的理论基础。后来的精神分析学无论怎样发展和演变,但潜意识概念却始终不变。潜意识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以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由于这些冲动不被社会风俗、道德、习惯所容纳,而被排挤到意识阈之下,但它们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潜意识中积极活动,追求满足。这种潜意识的心理过程,虽不为人所察觉,却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支配地位。正常人的举止言谈、日思夜梦、偶然失误,神经症患者的各种症状,以及宗教、科学、艺术等活动,无不受它的支配和影响。(二)精神分析的方法弗洛伊德研究无意识心理主要有自由联想、梦的分析和对日常生活的分析三种方法。1、自由联想放松的情况下,出现什么就报告什么,不给任何有意识的引导,不管多荒唐、不重要或毫无意义,不该隐瞒。直到双方都认为找到了发病的最初原因为止。2、梦的分析弗洛伊德认为,梦不是偶然形成的联系,而是被压抑的欲望伪装的、象征性的满足。弗洛伊德把梦境分为“显梦”和“隐梦”两部分。显梦指人们真实体验到的梦。隐梦是指梦的真正含义,即梦象征性表现的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显梦是谜面,隐梦是谜底。梦的分析就是从显梦中破译出隐梦来,从而揭示出梦的真正意义。所以弗洛伊德认为,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发现精神病患者被压抑的欲望,可以成为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3、对日常生活的分析弗洛伊德特别注意分析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常见的遗忘、口误、笔误、疏忽等过失现象,弗洛伊德认为它们往往都由前意识的欲望动机,都是意识和潜意识矛盾斗争的结果。过失行为和梦一样也是了解前意识活动的重要途径。弗洛伊德受机械唯物主义因果观的影响,从绝对的决定论观点出发,认为凡事必有原因。人的一切心理行为,即使是潜意识的也是有原因决定的。因此,弗洛伊德的结论是,过失都有一定的动机,口误、笔误等都是潜意识活动的产物。如果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过失行为加以分析,就可以透过过失表层的偶然无意的现象,发掘深层的潜意识的内在动机,从而揭示过失行为的一定意义和目的。三、本能论关于本能的种类,弗洛伊德在前期和后期的理论中,持有不同的见解。在早期,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两种:性本能和自我本能。性本能也称为“力比多”,性本能是人的行为的内在潜力,这种本能促使人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满足。自我本能则是害怕危险,保护自我不受伤害。第一次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深深地影响着弗洛伊德,他感到人性中可能存在着某种侵略自我毁灭本能。他认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可以合成为一个生的本能。因此又提出了死的本能。死的本能重要体现是攻击。攻击是指向外部对象而不是指向自身的一种自我毁灭的需要,弗洛伊德认为,残酷、自杀、谋杀以及攻击都受死的本能驱使。弗洛伊德对死的本能的阐发不够完整。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