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影像中的司法-3

作者:徐昕 字数:15196 更新:2023-10-09 18:13:58

李锦【原片名】:Adam’s Rib【中文名】:亚当的肋骨【导演】:乔治·库克【主演】:斯宾赛·屈赛,凯瑟琳·赫本【出品公司】:米高梅影业【地区】:美国【出品时间】:1949年【海报来源】:m/view/ 0041090 - 505939-73207《旧约·创世纪》说,上帝怕亚当独居寂寞,便取下亚当的一根肋骨造了夏娃。亚当说:“这就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因此,男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结合,二人成为一体。在经典的阐释者那里,为什么上帝要用亚当的肋骨而非地上的尘土造就女人,是因为这样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婚姻才会成两人生命与心灵的奇妙结合。可是,长久以来人类的婚姻早已不复原初神启的意图。背叛与忠诚,争吵与言欢,才是现实婚姻的真实状况。影片《亚当的肋骨》,正是通过一个巧妙而形象的关联(影片的男主人公恰恰名叫亚当),揭示出存在于男女婚姻中的紧张关系,且通过一种略微戏剧化的冲突方式,凸现出隐藏于故事背后的女权主义法律观。影片以一段婚姻的背叛和谎言为缘起。沃伦·阿汀格的夫人桃瑞丝女士因为丈夫的移情别恋,跟踪至丈夫情人处所。正当其丈夫与情人郎情妾意之时,她从钱包里掏出自己尚不会使用的手枪,闭着眼,朝屋内漫无目的地扣动扳机……第二天的纽约报纸,头版刊载了桃瑞丝的图片,并配以这样的标题:情人面前射伤负心汉,妻子以袭击罪遭拘捕。这样的社会新闻或许司空见惯,但对地方检察官亚当·伯纳尔来说,则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的爱妻——执业律师阿曼达,出于对这位挽救失败婚姻的忠贞妻子的好感,以及司法实践中男女不平等现状的不满,决意为桃瑞丝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夫妻两人需要在没有硝烟的法庭上,为着彼此对立的利益和目的,展开一场唇枪舌剑的诉讼战争。不过,影片中的故事能否真实地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还得打上一个问号。因为依据美国律师界的职业道德规范,假如一名律师所代表的当事人利益与其本人的利益或者其对第三方所承担的责任相抵触,就应当主动推却该项诉讼代理业务,无论诉讼当事人是何等深信其职业操守。深信自己当事人无罪的阿曼达,打算利用挑选陪审员的机会,向陪审团宣扬她眼中的男女平等观。她向每位可能的陪审员候选人进行详细的盘问,盘问的焦点在于他/她是否认同女性的平等权利。而这正是本案辩护的关键所在。男女之间的差别对待或双重待遇标准,是桃瑞丝女士被控犯罪的重要因素。为此,庭审中,为证明男女是平等的因而法律面前也应当平等,阿曼达进一步恳请法官允许她证明女性无论智力上还是体力上都与男人一样,并无区别。她精挑细选了三位在不同领域获得成功的职业女士出庭作证。证人们的出庭,给陪审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法庭带来了欢声笑语。这种以男女平等为主要理由的辩护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最后总结陈词时,阿曼达动情地表示:她深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法理。既然一项不成文法允许男人为了保卫其家园而奋起抗争,那么它也应同等地适用于一位受到虐待并被丈夫冷落的妻子。这位可怜的妻子兼母亲有权维护家庭的完整性,从而对出轨的丈夫及其情人施加一定的惩戒和教训。因此,请求陪审团换位思考,作出无罪裁决。折服于这种诉诸情感的辩护方式,陪审团最终裁决桃瑞丝夫人无罪。整部影片呈现出极为浓厚的女权主义色彩。首先,它以一种近乎调侃的手法描述了男女之间不平等的存在,而这一点正是女主角阿曼达律师向来深恶痛绝的。因此,在桃瑞丝女士深陷法律困境时,阿曼达基于一种女性情怀,向其伸出宝贵的法律援助之手。其次,影片出色地描绘了一位美好且正面的女性律师形象,这在20世纪40代年代乃至于整个好莱坞商业影片中都是不多见的。阿曼达女士忠诚于自己的婚姻,尽管存在着外界的诱惑以及丈夫的曲解和不信任。对忠贞婚姻的颂扬和赞美,是整个影片的主旋律,也暗合了片名的意蕴。最后,通过一位女权主义律师的行动,影片宣扬了一种实质性的男女平等观。19世纪以来,资产阶级革命所弘扬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在女权主义看来,其内核仍然是一种以男性为主导的片面的平等。这种平等性具有虚伪的欺骗性,遮蔽了男女不平等的实质精神。在女权主义者看来,即便女性是上帝用亚当的肋骨做成的,也并不意味着女性就必须依附男性而存在。相反,女性无论是在智力、领导力还是体力上皆不比男人们差。既然如此,女人就应当拥有完全同等的权利。缺乏这种女权主义的整体理解,不明就里的观众或许多少会感到诧异,为什么阿曼达会试图将当事人的命运同男女平等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原则联系起来,并以此为据进行无罪辩护呢?首先,在阿曼达看来,造成悲剧的真正根源是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因此她的委托人才是实际的受害者,一个双重待遇标准的牺牲品。其次,根据正义及遵循先例原则之要求,类似案件应当类似处理。由于之前一位杀死背叛家庭的妻子的丈夫可以被宣告无罪,那么一位试图惩罚丈夫的忠实妻子在同等情况下也应当被宽恕。否则,就是一种法律对女性的偏见,违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最后,既然那位杀死妻子的丈夫可以援引一项不成文法上的救济权而被赦免无罪,那么一位平等的女性当然也可以援引这项权利而免责。因此,桃瑞丝是一位试图拯救婚姻的勇敢女士,她惩罚捉奸在床的男女的方式,只是在通过私力救济自我实施不成文法上的救济权而已。然而,在规范法学家眼中,阿曼达这种辩护策略和手段是非常危险的举动。她利用法律原则以及所谓的不成文权利,试图颠覆和超越实定法的规则,因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实定法的法律效力。而这也正是她那忧心忡忡的丈夫所担心的:“法律就是法律,不管它是好还是坏。如果它是坏法,那么该做的事情是去修改它,而不是将它撬得更宽。你先是破坏一条法律,很快就是所有的法律,随之而来就是天地伦常,然后是连我也不放在眼中了。”此外,从现代的眼光来看,不成文法权利的辩护理由似乎也难以站得住脚,但这些都无法遮掩整部影片所表达的女权主义法律观。女权主义者通过积极的诉讼行动,来展现和表达其所主张的法律和政治观点。这种“为平等权利而斗争”的行动,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而女权主义者基于女性特有的立场和情感体验,对现存法律制度的批判,也为我们理解法律制度本身提供了一种别样的视野。法律就是法律,但是不是夏娃们的法律呢?【海报来源】:m/2004/ 06/02/0000014364.html影片改编自1993年发生的一个真实案件。该片原是以“Erin Brockovich”即艾琳·布洛科维奇的英文名字命名的,由于片中艾琳一直保持着永不妥协的精神,因此该片又被译为《永不妥协》,这样的命名有着特别的意义。艾琳是一位教育程度不高的单亲妈妈,离过两次婚,没有钱,没有工作,却有三个年幼的孩子需要抚养。正当她生活遭遇困顿、四面碰壁时,又发生了一场意外的车祸,艾琳请艾德担任她的辩护律师,然而艾德却未能为她赢得这场官司。生活陷入困境的艾琳,便以巧妙的办法迫使艾德雇佣她为律师事务所的事务员。担任事务员期间,她无意中发现,一宗电力公司污染公共用水的案件资料中有许多令她心生疑惑的地方。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前往当地了解事情的原由,调查事情真相。艾琳在调查过程中遭遇到种种挫折和危险,但她决不妥协,最后创下了全美历史上3.33亿美元的最高庭外和解金额,既捍卫了正义,也重新认识了自己。除了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朱丽娅·罗伯茨的精彩演绎外,片中女主角性感撩人、俗丽、暴露的装束引发了争论。影片开始,我们看见几乎面临生活绝境的艾琳,在孤立无援之时又遭遇车祸,在法庭上因为她“不当”的穿着与言行,无法取得法官与陪审员的同情,法庭判决结果是对方没有肇事责任。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艾琳因为她的形象不断受到排挤和质疑。她身材姣好,也乐于大胆展示上帝所赐予的礼物。大胆的穿着,不经修饰甚至直率粗鲁的言语,自然不能较快地融于以知识专业为导向的律师行业,女同事也无法立刻接纳她。即便如此,她并未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偏好。在自来水厂收集资料时,她充分利用自己的魅力优势,取得了水质检测报告记录。我们还看到艾琳常常加班研究个案资料,甚至把厚重的文件搬回家里继续钻研。她勤奋的工作态度,最终赢得了同事的尊重。影片中另一位女性律师,可以作为参照的形象。她干瘦、高挑、专业,穿着保守。她全身散发着法律专业人员的冷漠与距离感,她的言谈也充分地让艾琳感觉到她对自己的不信任与轻视。艾琳去调查客户土地买卖案件与癌症血液检查结果时,也面临着同样的误解和偏见。20世纪80年代,女权主义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出来工作。为了赢得职场中男性的尊重,她们都喜欢梳高高的发髻,垫高高的肩垫,俨然一副女强人形象,更把这种刚强的形象变成一种时尚潮流。不知从何时开始,女性的穿着开始成为衡量其专业态度、办事能力的准绳之一。现实生活中,有些女性经常因为穿着不当而大吃苦头。尤其是不够成熟的年轻女性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和经验来分辨其着装是否会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打扮得过分华丽,就意味着态度轻浮。”对于服装的定位,人们各有所好,应当彼此尊重,不应因为外表而存有偏见。对女性来说,时装不过是另一种化妆方式,“时装是一种使自己的形象得以再创造和展示的方法……时装的风格如此多样,这使得我们每个人在公众场合好像都可以拥有各种各样的身份。”当女权主义者在20世纪为女性的权利奋斗时,女性的服饰也在悄悄地随之转变。这意味着服饰符号的涵义随社会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动。服饰的变化能够反映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转化,也是女性追求自由的变化过程——衣服解放了女性的身体自主权。自古以来,习俗加在女性身上的束缚太多,虽然在现代社会这种情形比以前大有改观,但女性的处境并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善。女性通过有报酬的职业极大地缩减了同男性的距离,此外再也没有别的什么可以保障其自由。女性习惯性地被划入私人领域,而国家公共领域的法律对私人领域不干预;同样,私人领域中的女性也不应介入公共领域,司法事业被看作是法律权威中的核心所在,被认为是一个和女性特质不相容的地方。在法律职业中,女性在“准许进入”后的很长时间里,还一直处于法律界的边缘地带,她们作为职业法律人并没有完全被接受。女性与法律的关系是一个新的领域,以法律为核心的整个现代社会应当加入女性的视角,使法律与社会不再呈现出单一的“男性”特质。从法律发展史可以看到,法律是由主流社会的男性所主宰的,所以长期以来,法律的创制者和操作者都是男性,法律的精神和思维都是男性化的,司法的公平和正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以中立的外表掩盖着男性中心主义的事实。女性在进入法律界之初,都是通过使自己适应法律界特有的职业特点和思维方式,适应男性的标准,而在这一行业中安身立命。女性在进入这一行业时要做好思想准备,必须和男性适用同样的标准。然而,随着女性在法律职业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女性本身也开始影响这一职业,乃至影响法律本身,尽管这种影响还很小。传统法治虽然为女性提供了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是以忽视女性特征为条件的。这使得女性在传统的男性空间(比如立法机构、法院和行政机构)中不得不呈现出男性化的特质,以此来确保自己的“成功”。在公共领域,女性化的特征仍然受到歧视。当律师事务所老板艾德建议艾琳改变服装外型,以便和其他女同事们和谐共处时,艾琳反过来建议艾德不要再打领带了。影片的这个情节使人产生一项疑问:律师到底该穿什么样的服装?数个世纪以来,女性被排斥在法律界之外,社会已经习惯将男性律师的服装规范视为律师服装的标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要求是承认并重视男女差异,从而反映在实质上是男女都有发展自我和选择自我的自由和社会。女律师的外在被设计为男律师的单调复制品,其性别特征须由定制的套装用严格的线条加以约束。但当一位女性穿上中性套装时,她仍然被“标记”为女人,她在法律实践中很难成为一个非个性化、无偏见的人。不仅因为女性身体与欲望和性感联系在一起,而且女性在传统的法律职业中没有位置,甚至她们只存在于诸如性犯罪对象这类戏剧性的角色之中。影片最后,艾琳凭着永不妥协的精神完成诉讼之后,面对一脸吃惊的首席律师调侃地说:“我没有法律学位,所以我只能对634位当事人提供性服务,真是累死。”在法律人中,女性的比例还很低。在一个仍然属于男权社会的阴影下,隐性的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如果你们希望成为和我们平等的人,那么就别使用化妆品和指甲油了。”这其实隐含着男性主体意识对女性的一种话语阐释权,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应和了市俗化的社会情绪和社会偏见。所以,女律师所承受的使自己中性化的压力是巨大的。法律本不应该有性别之分,在司法活动中不应该特别强调女性的性别,因为法律是统一的,法律职业中对法律的信念、忠诚、职业道德还有运用的技术等都是统一的,司法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以同等的标准进行衡量和评价,而不能因性别差异而有所区别。在这个意义上,女性在司法活动中应该与男性依从同样的职业准入标准,具有相同的职业素养。况且,律师行业原本就要求把一切都置于法律这个大的标准之下。法律是中性、中立或者普遍性的,一般说来不应考虑具体的性别。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个人主义,法律应该承认并重视男女差异,在此基础上追求男女平等。现代女性主义的口号是“男人是人,女人也是人”,而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口号则是“女人不仅是人,而且是女人”。女性拥有作为人的权利,作为女人的权利,这种权利至少包括三个层次:女性应该得到的权利,女性的法定权利,以及女性在实际生活中的权利。女性自身也应该更准确地看待自己,承认自己的性别和与男性之差异。法律所追求的平等不是大家都平等地作为男性。如果以“中性”面目出现的性别不平等的法律所带来的隐性歧视继续存在,将很难真正地实现社会公正。最终,艾琳得到了尊重,她重新发现了自我的价值。然而,有多少女性可以具备艾琳一样的勇气,为自己争取发出声音的机会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法律职业后,服装与发式的差别也越来越大,这反映了女性对自身的信心正在增强。但每一个越界的前进都可能引起抵制或反抗。任何法律的实施都是一个过程,它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努力,当然需要每一位权利主体的努力。陌路的情法——评《陌路人》邱景辉【原片名】:L’homme dutraw【中文名】:陌路人【编剧】:克洛德·克洛兹【导演】:帕特里克·勒孔特【主演】:若尼·哈理德,让·罗什福尔【地区】:法国【海报来源】:m/cn/ m/2005-07-15/1150780715.html“一个是冷血的杀手,满怀着落漠与凄凉;一个是天真的老人,幻想着惊险与刺激”,他们相遇在一个夜不闭户、车不锁门的不设防的小镇。拥有一片庄园但独守空房的马内基斯要在星期六上午做一个生死攸关的手术,而一身劲装一包手枪的不速之客米恩则要在那时和他同伙实施早已安排好的计划——抢劫小镇上的一家银行。两个心有灵犀的陌路人用3天的友谊和信任,向往着对方的生活方式,鼓励对方挑战人性的叛逆和生命的无奈,但最终逃不出宿命的列车,按照各自的轨迹开到了尽头。本片曾获第59届威尼斯电影节最受观众欢迎影片和演员奖。对于马内基斯放任米恩在他家私藏枪支甚至希望帮助他抢劫银行的行为,中央电视台“佳片有约”的点评嘉宾认为,应该归咎于马内基斯长期循规蹈矩的教师生活压抑下激发的反叛心理,“不能用道德和社会法则来评价”。但作为法律人,“目击”犯罪预备、实施和未遂的全过程,很容易去琢磨犯罪的根源,社会的,自然的,然后再考量惩治与预防的关系和策略。米恩既不仇富也不济贫,他的犯罪动机就是为了钱,为了改变在马戏团里靠扮小丑取悦观众的生存状态,过上更好的生活。或许在他看来,小丑和乞丐一样丢脸,所以他向马内基斯隐瞒并选择了某个体面的地方粉饰自己的来路,正如现实中的很多犯罪分子用假身份,不仅为了自我保护也是在满足虚荣。同情心不应该吝啬当马内基斯练习射击打不中目标时,米恩说他缺乏同情心。不管这是哪种幽默,我愿意理解成和犯罪分子的换位思考:什么环境或困难能驱使“我”去犯罪,“我”又为什么习惯犯罪?解脱可好?有回头路吗?警察显然没有同情心,他们利用米恩同伙的出卖提前设伏,用假钞和暗枪对付两个本可以在预备阶段就捉拿归案的“对象不能犯”;更过分的是,为上演瓮中捉鳖,他们竟然置银行职员和客户的生命安全于不顾!也许他们可以辩解说,调查显示米恩等人一惯只谋财不害命,但靠想当然就能拿民众的生命做赌注吗?警察的冷血还体现在滥用“当场击毙”。虽然米恩的死党同伙只不过“鸣枪示愤”,但早就等不及的狙击手还是毫不留情地发泄了“当场击毙持枪拒捕劫匪”的快感。所以,我开始怀疑这起银行抢劫案的主谋或者犯意的催生者就是那个充当警察“线人”的同伙。这家伙才是杀手,而且是借刀杀人。他出卖了米恩和自己的良知。侦查实践中不乏因“内讧”、“同业竞争”或者为奖金而“大义灭亲”的举报,且举报人通常配合警察设置圈套。虽然在共同犯罪中起积极作用,但因“没有”犯罪故意得以免责,成为一部分“弃暗投明”者的生财之道。当然,不排除他们也是受警察的胁迫为自保而身不由己。但如果以所谓打击犯罪的名义设计并制造出本不应该发生的犯罪,就显然不属于“盗亦有道”了。没有“义无反顾”的罪犯米恩犹豫过。在银行门口踩点时,“线人”刻意地引诱他,“两个破监视器,外地职员,简直就是白送”。已经在打退堂鼓的米恩回答“再简单也会死人”,但立刻遭到严厉的指责,当然起作用的还是“你不缺钱了吗”这样赤裸裸的 “教唆”。对于自己的行当,米恩很迷惘。安慰朋友时,他说,“其实很简单,进去拿了钱走人”;预谋分工时,他毫不掩饰担忧和怀疑。当马内基斯送他诗歌集后,相信他的内心斗争更加激烈,他机械且面无表情地摆弄着手枪,不自信也不明白该不该继续。然而,同伙一到,他的侥幸心理和义气作风重新控制了大脑,很多事情都有没完没了的最后一次,每个惯犯都有“再一次”的理由。自杀式的反抗,为死党挡枪眼,是米恩选择的归宿。他已经厌倦了流浪和空虚,生命和金钱都已一文不值。马内基斯能够说服米恩从良,至少救他一命。可惜他只提醒了一句:“一切要计划得分秒不差。”因为他的内心也充满叛逆,米恩是他的替身,他的理想。其实,马内基斯也犹豫过。他不敢爱也不敢恨,只能幻想在西部警匪之间切换角色来充电和自慰。在米恩的鼓励下他开始觉醒,但缺乏堕落的理由,也找不到犯错的机会。他完全可以放弃手术而去实现抢劫银行的梦想,既然预见到结局,与其被医生“杀死”不如为朋友和欲望“战死”。然而,他还是退缩了,毕竟精神叛逆算不上犯罪动机,况且他习惯了顺从束缚他一生的规矩。对米恩惊天行动的羡慕和支持同样不像在谈笑风生时那般坚定。在最后一夜,他想给米恩一些钱,试图打消米恩犯罪的念头。可惜,“案前预防”不成功。意料之中,米恩拒绝帮助,准确地说是拒绝施舍。自从第一次拿起手枪蒙上面孔,他就作好了踏上不归路的准备。按照自己的规则生活、生存,把自己孤立于世界,沉默寡言,我行我素。但米恩并非不可救药,就像影片开头时他用阿斯匹林来治疗自己的间歇性头痛,要根治很难,治标却很容易。有很多枪并不代表杀过很多人,从他对马内基斯的“温柔”可见,这个杀手不太冷。他怀疑善,又向善,在书房里烧着烟斗模拟高雅和休闲,还乘机过了代课老师的瘾,可他连拖鞋都不会穿,“人生很失败”,需要有同情心的人去“教育、挽救、感化”。打击远比预防容易。扣动扳机,送进监狱。但愿他出来时没有被交叉感染,没有重操旧业、东山再起的冲动,更不会去网罗一帮后生小辈做大做强。导演如果把米恩塑造成一个“劫富济贫”的现代罗宾汉,相信不会让他死。就算他来到现实中,也会有千千万万的马内基斯收留他,并告诉他:“我家没锁门。”事与愿违让我们麻木了。警察的枪,医生的刀,同时处决了一个可能真的下定决心就干最后一票的惯犯,和一个可能真的下定决心去尝试犯罪生涯的危险分子。自古法不容情,虽有法外情,情外法。同情敌人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是原始的血性,还是现实的不满?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是人性的软肋,还是同病相怜?小偷状告失主,讨薪的农民工狂舞尖刀,受贿用于扶贫,贪污为了接待,同情者大有人在。一样的事件,一样的人,在经过媒体放大的语境下就有可能获得特别的同情。如果司法者和执法者也因为同情的人气而左右了判断,法不责众将取代罪刑相一致的原则。所以,同情米恩的生活贫苦不能成为宽恕他罪过的理由。但米恩不该死,因为他死于侦破大要案的政绩工程。影片是灰色的,让人不由自主地反思犯罪的根源和惩罚的根据,伤感预防的功利和报应的无情。陌路人相识容易,陌路的情与法,却很难激起共鸣。米恩和马内基斯在开往天堂或地狱的列车上远去,活着的人们在等待着充满人性和理性的法治快车承载和谐。天堂?地狱?——从《魔鬼代言人》看律师灵魂的归依王源【原片名】:The Devil’s Advocate【中文名】:魔鬼代言人【导演】:泰勒·汉克弗【主演】:基努·里维斯艾尔·帕西诺查里兹·塞隆朱迪思·艾维【出品公司】:华纳兄弟【地区】:美国【海报来源】:m/ view/ 0118971-509970-69540《魔鬼代言人》讲述了一个家庭破碎的故事,一幅人性毁灭的图画,一个撒旦密织的阴谋,一丝良心苏醒的拯救,一个关于律师未来的沉重 思考。律师凯文是德克萨斯法律界新秀,他才华横溢,智谋过人,连续赢得了62场刑事辩护,62位被告获得了陪审团的无罪宣告。他雄心勃勃,踌躇满志,却不知道自己一直都在魔鬼撒旦的观察之中。第63场法庭辩护,他的当事人是一名猥亵儿童的数学老师。在少女的哭诉下,陪审团成员都为数学老师的恶行而义愤填膺。然而,赢得辩护的虚荣蒙蔽了凯文的是非观念,他通过诉讼策略,诱导陪审团,最终令数学老师无罪开释,保住了自己不败的记录。撒旦的阴谋在凯文第一步的错误后拉开了帷幕……凯文被撒旦的化身密尔顿老板聘请到纽约接手刑事案件的辩护,密尔顿给他优厚的酬金,舒适的住所,甚至性感的美女——他一步步地滑向欲望的深渊。凯文忙于挑选陪审团,了解案情,不断地赚钱。他为恐怖的屠羊富翁辩护,为杀害妻儿3条性命的房地产大亨辩护……撒旦密织的网逐渐撒开,密尔顿不断地将主人公引向沉沦——只关心胜负的虚荣和无限的贪欲,除了赢、赢、赢,他不关心任何事,忽略是非,忽略家人,除了罪恶他一无所有。在他们一次精彩的对白中,凯文问撒旦,为什么要将法律作为实现统治地球的捷径?撒旦老谋深算地说:“法律能让我们触及所有的领域,是最好的后门通行证。”如果公正的天平座椅上匍匐着的都是面目狰狞的魔鬼代言人,公平与正义被践踏在魔鬼肮脏的兽蹄下,人类动物般的欲望吞噬了理性的光辉,恐怕这个世界真要像撒旦所期盼的那样变成人间地狱了。当然,跟大多数影片的结局一样,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凯文的妻子不堪忍受魔鬼的恐吓,割喉自尽。凯文终于觉醒,同撒旦作了最后的谈判并用自杀的方式粉碎了撒旦的阴谋。他似乎听到了主的呼唤:“我放你走,正如放羊入狼群。”他回归到上帝仁慈的怀抱。他的壮举也粉碎了撒旦“邪恶的臭气直冲天堂,让那里的灵魂通通窒息”的肮脏梦想。我没有打算落入论证律师应该维护正义这个古老而陈旧的话题。法庭上的双方据理力争,真的都是在维护正义吗?假定正义是一个能够得到人们共同认知的东西,那么,他们共同探讨正义就好了,何必针锋相对,甚至不共戴天呢?那么,是否有一条中间道路可以走呢?原告律师维护原告的正义,被告律师维护被告的正义。不过,我所知道的任何一种法学教育都不是这样教育法科学生的——如果正反都是正义,正义就同散落在宇宙间的尘埃一样一文不值了。高贵的法官坐在法庭中央,其桌椅上装饰了天平的图案,象征着公平与正义。给予双方平等的机会辩论,以达到对抗的效果,这正说明双方维护的利益是背道而驰的。墨子早在千年前就说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当事人的利益和正义观念不可兼得,或许这就是律师从业应该学习的第一课。凯文落入魔鬼的阴谋。他第一步错棋就在是非得失之间,选择了当事人的利益,完全背弃法律的基本原则,忽略了是非正邪。这种选择就源于撒旦所谓的“压力”驱使。“有人在压力下变得更专注,有人被压力打垮。”律师凯文,这位律师精英的代表,面对魔鬼施加的压力,改变了信仰。当然,在魔鬼的掌控下,这还依然不够——他们还要辛苦奔波,殚精竭虑,推敲案件每一个细节,抓住每一件有利证据,还要不断巩固法律知识,训练法庭技巧。凯文到纽约接受案子后,几乎每天都在加班。为了打好一场官司,他甚至需要翻阅两推车的法条与判例。巨大的精神压力和体力透支,长时间的工作要求,让影片中的律师们无暇关注自身与家人。案子一个接着一个,诉讼永远不会有停息的一天。忙碌一天回家后,还要抚慰因无人陪伴而日渐憔悴的妻子。他们不仅丧失了信仰,也失去了自我,遗忘了家人。“你知道吗,我见我丈夫需要预约”,这是凯文的妻子从邻居妻子那里了解到的再自然不过的事。凯文的妻子每天独守着空荡荡的大房子,承受着孤独的可怕折磨和魔鬼的恐吓,以致精神失常,最终选择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终结她悲哀的生活。另一位律师巴松,被撒旦称为这个世纪人类的代表,他在魔鬼的麾下贪得无厌,淫乱无度。密尔顿帮他离过两次婚,一次戒毒,打发一个怀了他孩子的接待员。他们所做的事都是魔鬼衷心期盼的,魔鬼怎么看待他们呢?“他们的欲望能够分裂原子,利己主义无限膨胀”。他们整天忙得四脚朝天,生意一宗接一宗,做着最愚蠢的一夜暴富的发财梦,直到成为自己的上帝。然后呢?他们看似上帝的宠儿,实际上在跟魔鬼做着最危险的交易,他们用自己的未来同魔鬼交换自己的精神和肉体。当未来不复存在时,魔鬼会张开血盆大口对他们说:“游戏结束了,现在想退出已经太晚。”那时候的他们已经被整个人类所抛弃,因为他们从未关心过这个星球,彼此尔虞我诈。当他们呼救之时,没有人应答,孤立无援。无论是选择在夹缝里备受良心的煎熬,还是抛弃上帝做彻头彻尾的魔鬼代言人,影片中被魔鬼盯上的律师都没有什么善果。反观现实,似乎也没有一位律师能够逃脱权力或者利益的斗争,没有一位律师能够像陶渊明一样找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净土,没有一位律师不需要面对信念与现实、此种利益与彼种利益、私益与公益的冲突。再说凯文,他应该回到当初的小镇上过平静的日子吗?他应该忍受每天忙着找业务,并看着钟爱的妻子终日劳碌,没有足够的钱生养小孩,让自己惊人的才华荒废吗?“凯文,你走出这扇门,将一事无成!”撒旦如此说道。没错,一事无成是凯文可能支付的反抗魔鬼阴谋的代价。这就够了吗?不,魔鬼的黑网疏而不漏,凯文无处可逃。事情朝着最可怕的方向发展,撒旦狰狞地笑,天使唱起悲歌。凯文除了朝自己的太阳穴开出那漂亮的一枪外,别无选择。血花飞溅,散落在地狱燃烧的烈火中,血红与火光构成了华丽的画面,冲击着一颗颗惶恐不安的心。魔鬼美女的鲜花面容一瞬间干枯,撒旦露出原形,不甘心地发出一声声吼叫。然后,一切平息……是的,一切平息!可是,难道只有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凯文才能求得安宁吗?撒旦不会宣告失败,他潜伏在角落窥伺时机。当下一轮诱惑来临时,或许又会有凯文一样的律师落入圈套。然而,谁来守护律师们在良心与诱惑的夹缝中喘息的灵魂,谁来拯救被魔鬼拖向万丈深渊的无家可归的游子?我问上帝,上帝不语,空有风轻云淡里我飘落的思绪……律师何处去——评《律师行》曹志民【原片名】:The Firm【中文名】:律师行【导 演】:悉尼·波拉克【主演】:汤姆·克鲁斯珍妮·特里普里霍恩【出品公司】:派拉蒙【出品地区】:美国【上映时间】:1993年【海报来源】:m/ movie 1745.htm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 ——苏轼有个笑话很有意思,说3个胸腔外科医生在一起议论,最喜欢为哪一类病人开刀?第一个医生说,我最喜欢给建筑师开刀,建筑师的胸膛打开后里面全是几何图形,方的,圆的,摆得整整齐齐;第二个医生说,我最喜欢给会计师开刀,会计师的五脏六腑都贴了标签编了号,数据非常精确;第三个医生说,我最喜欢给律师开刀,律师的胸膛里没心、没肝、没肺。这个笑话以戏谑、夸张的口吻把律师辛辣地讽喻了一番。尽管是个笑话,我们却不难从笑话中窥视到存在于律师界为人所不耻的道德缺失。律师的职业特性使其在赢得声望与财富的同时,也难免遭人诟骂。文豪莎翁早在几百年前就振笔疾呼:“如果我们必须解决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那就让我们首先干掉所有的律师吧!”只要随手翻翻与律师有关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对律师诸如此类的刻画。其原因就在于确有些律师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和辩护技巧在法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帮助不少犯罪者逃脱法网,使得正义无法伸张。此外,高额的律师费也常使人倾向于认为律师是一个惟利是图的阶层,为金钱、地位不惜枉法。当今堪称法治健全的美国,律师占总人口的比例居世界之首,但社会对律师阶层的负面评价却相当严重。好莱坞作为大众文化的聚集地,律师形象自然就成了好莱坞大片不可或缺的主题之一。1994年获奥斯卡奖提名的《律师行》(又名《陷阱》、《黑色豪门企业》)就是其中一例,影片聚焦于律师的职业道德,通过米奇一段浮士德式的从业经历折射出现代律师业的致命硬伤:社会责任感的严重缺失。米奇虽然是个穷光蛋,但却是刚毕业于哈佛法学院的高才生,才华出众,对未来充满理想,富于正义感,充满人情味。他对生活没有过分的要求,只想与漂亮的爱妻碧过着有计划的小资生活。但命运偏偏给他开了个不怀好意的玩笑。似乎是上天对骄子的“偏爱”,米奇刚毕业就轻易地被享有盛誉的班南罗律师事务所高薪聘用。随之,他和妻子住进了豪华别墅,开上了全新的“宝马”,吃穿极尽奢侈,米奇还预期7年后便可以成为年薪几十万美金的公司合伙人。这一切似乎把他们带入了梦境,正如碧不可思议地摇头感叹:“再也没有那部破铜烂铁,没有剩菜、剩饭。”正是这丰厚利禄的引诱使米奇的才华像奴隶一样俯首于公司的金钱利益,像被一根无形的绳索牵引,他一步步走向毁灭的陷阱。米奇慢慢从醉人的幻梦中醒来时,发现享受与甜蜜背后隐藏的却是一幅幅丑恶的面孔,一个个阴险的毒计,一双双染满鲜血的罪恶之手,一口口残忍榨取的烹锅。踏入班南罗律师事务所后的一次饭后闲聊中,资深律师拉玛一语扯下了蒙在律师面上的神圣面纱:“律师只不过是一个出卖口才的可怜虫,不管各方面的神圣,只要付得起酬劳,你都可以服务。”对于初出茅庐、满脑填满了大写“正义”的米奇来说,这似乎是难以理解的。但现实终究是现实,他开始了解到现实中律师并非都是头戴荆棘桂冠、手仗正义之剑的法律捍卫者,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更快地赚更多的钱,如何帮有钱的客户钻法律的漏洞,打法律的擦边球,从而获取丰厚的律师费。作为刚入道的“菜鸟”,米奇只是在艾弗瑞指导下办些帮有钱客户钻法律空子、运用法律技巧避税的案子。尽管这些行为很难说是违法,但已经偏离了律师神圣的使命。后来,米奇渐渐发现许多异象,神秘的重要客户,疑云重重的死亡案件,离奇的海滩陷阱……这些蹊跷引起了米奇的警惕。为了撩开重重迷雾,米奇只好求助于狱中的兄弟雷所推介的好友罗艾迪展开调查。不幸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罗艾迪神秘地遭人暗杀了。恰在此时,联邦调查局的人开始与米奇秘密接触,这时他才了解,自己置身其中的律师事务所,表面上以小部分合法的客户为屏风,实际上是由黑手党控制的洗钱工具。看完《律师行》,我没有理由不愤懑。我为鄙俗与贪婪的律师的恶行而悲愤,神圣的律师使命在他们眼里已经褪色,留下的只有赤裸裸的利益计算。他们不再是法律的守护神,不再是正义的代言人,势利与贪婪的品性使其更愿意委身于有钱人的怀抱,挖空心思寻找法律的灰色地带,计算着受命主子与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我也为律师行的集团犯罪而深感悲哀,他们不仅沦为赚钱机器,甚至被利用为犯罪工具。透过悲愤的情绪,我们也许可追问故事背后的一些问题。例如,律师的角色为什么会异化?律师业的正当性基础何在?或许我们会把异化这笔账算到律师个人品德的头上,怨恨世风日下,人心变坏。套用鲁迅先生笔下九斤老太的话来说,律师的良心太坏,“一代不如一代”。这种说法尽管有一定道理,可以解释律师业中单个人的恶行,但我怀疑,这能否有效地解释律师业整体性道德缺失,角色异化。每个时代,良心好的人与良心坏的人分布的几率或许大抵相当,我们不好武断地要求单个律师来承担这些罪责。好人并不能保证都干好事,他们需要有干好事的土壤,否则便只能感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当整个律师业出现危机时,拉出一些典型的恶律师出场顶罪,所有的愤怒在他们身上找到出口,这只是人类惯于推诿的自欺手法。恰恰是自欺,问题的实质往往被喧嚣的情绪所淹没,失去了对律师制度本身的深刻反省。如今,律师身处于这样一个商业社会,市场竞争激烈,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通过货币等媒介进行交易。律师业是利润很高的行当,按照市场的法则自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聪明人跻身于律师业中去寻求淘金梦,结果是律师越来越多。既然律师人数增多,则民众应当更容易获得更良好的法律服务,正义将更容易伸张。但现实却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正如美国前总统卡特1978年5月4日在洛杉矶律师协会成立100周年的午餐会上发表演讲时说:“在世界上,我们的律师高度密集,每500名美国人中就有一名律师,我国就是诉讼多,但我没有把握说我们正义就多。我们90%的律师仅为10%的人们服务,律师通常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加剧争端。当我们不是解决而是鼓励纠纷时,我们就不是为正义而服务。”为什么90%的律师会仅为10%的人们服务?为什么只要客户付得起酬劳,律师什么都可以服务?略作分析就不难发现,律师业内激烈的竞争,律师为了寻求自己有利的地势,甚至有些律师为了能在律师业中生存下去,再加上律师业公司化运作,种种原因使得律师们在现实的重重挤压下往往倾向于放弃法律人的独立性而委身于当事人,为其效命。更紧要的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任何东西都可以通过货币等媒介任意转换的价值取向,使得律师只是单纯地计算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于是金钱可以任意购买律师的服务——只要你付得起钱,律师什么都可以做。由于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大部分财富聚集在少数人手,只有他们才可能支付得起高昂的律师费,因此,正义实质上就被异化为强者的利益。那么,为什么有钱人乐意支出这笔费用呢?其中的奥秘是律师有能力利用法律漏洞、法律的灰色地带,甚至可能通过更隐秘的犯罪,给当事人带来丰厚的利益。高昂的律师费对于客户的收益来说显得微不足道。此外,严格的程序正义,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即法律变得越来越游戏化。形式化、复杂化的程序被异化为律师和当事人的诉讼技术,律师可以利用“程序正义”追求实质不正义的结果。律师一方面可以拼命地把钱往腰里揣,另一方面还可以堂而皇之地声称自己是正义的守护神。程序正义的确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但与实体正义之间的关系需要认真加以考虑。律师本是戴着荆棘桂冠、仗着正义宝剑来到尘世,旨在捍卫法律的尊严,保护一切当事人的合法正当权益。如今,在较为普遍的情况下,律师却异化成为玩弄法律技巧、寻找法律盲区、依附于金钱和权势的专家。我不禁要问,律师业的正当性基础何在?律师将往何处去?【出品地区】:墨西哥【海报来源】:m/2003/ 11/ 14/0000000704.html《阿马罗神父的罪恶》又名《神父禁恋》,是根据1875年葡萄牙作家埃萨·德·克罗兹的同名小说改编,只是将故事的背景置换成了当代的墨西哥。作为2002年代表墨西哥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因性、腐败、毒品交易、谋杀、谎言等种种刺激性元素而成为当年最具话题性的电影之一,题材的争议性也提供了足够的观赏价值。而作家埃萨的同名小说本身就因为对宗教势力的黑暗予以无情的揭露和真实的反映而被认为是葡萄牙文学史上一部难得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阿马罗神父深受教区主教的赏识而被派到一个小城市锻炼,协助已在当地任职多年的本尼托神父。这个墨西哥高原美丽的小镇,看似宁静和谐,但光洁的外衣下却掩盖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罪恶。本尼托神父有个开旅馆的寡妇情人,还和当地的毒枭相勾结,以开医院的名义为他洗黑钱,并且他还振振有词地为自己的罪恶加上神圣的光环。当地的老百姓在毒枭的压制下甚至不能种植糊口的粮食,而积极支持和毒枭抗衡的游击运动的神父纳塔里奥却被开除了教职。开始,天性善良的阿马罗比较反感,所以只是置身事外地目睹这些罪恶,但随着女主角的出现,他和漂亮女主角的第一次眼神交汇,等待他的就是不可逃脱的宿命。女主角爱米丽显然对这段孽恋更为投入,她抛弃了原来的男友鲁本并不顾一切地付出了自己全部的感情。但当她怀孕后让阿马罗放弃教职时,却被阿马罗以主的名义轻描淡写地回绝了。更为甚之的是,当她提出要找前男友复合,以便名正言顺地生下孩子的时候,阿马罗竟然同意了!在爱米丽遭到拒绝后,他又想到了对于一名神父而言绝对不可想象的事——堕胎。被欲望驱使的阿马罗,虽然内心深处也曾有过挣扎,但却无力抵抗罪恶的诱惑,无力抵抗远大前程的吸引,只能任由自己向深渊滑落……悲剧由此发生,女主角因大出血而死!影片结尾的处理也极其戏剧化,阿马罗竟然成为抢救女主角未果的英雄并且一本正经地在庄严的教堂里为女主角送终,而只有知道内情的本尼托神父投之以憎恶的眼神。影片到此嘎然而止,但正是这种突然急刹式的处理,给人以更大的震撼。阿马罗:在天使与魔鬼之间阿马罗的出场源于去小镇路上的一次抢劫,他对被洗劫一空的老人的帮助对于世人而言就是天使的化身,给受苦的人们带来上帝的福音。但在撒旦的召唤下,天使也未能幸免于堕落。他的堕落是从与爱米丽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7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