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妖眼看西游-2

作者:穆鸿逸 字数:60839 更新:2023-10-09 18:07:51

被擒上天庭的猴子,根本不需要怎么审问,直接就被判了个"斩立决"。这并没有什么好说的:虽然它只是搅和了"蟠桃盛会"和偷吃了金丹,论罪要比前次立山头扯大旗公然叫"齐天大圣"要轻,但天庭的判断标准却不是轻和重,而是抓没抓到——没抓到,再大的罪也要赦,还要招安;若是抓到了,再小的罪也够个死罪。这个逻辑,和《水浒传》里大致相同。于是猴子被绑在了灵霄宝殿前的斩妖台上,执行人民公决,但行刑官一刀下去,虽然有咔嚓一声,可猴头并没有落地,太上老君心里的石头这才放下,因为猴子吃了他的丹药,歪打正着,已经刀枪不入,"绑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枪刺剑刳,莫想伤及其身。南斗星奋令火部众神,放火煨烧,亦不能烧着。又着雷部众神,以雷屑钉打,越发不能伤损一毫"。猴子既然不能砍死,那是不是也不能被烧死?于是火部众神出场了——但凡神仙前加个"众"字,那肯定就不够高级了。火部众神掌管的是人间烟火,大概属于民用机构:比如烧饭做菜之火,烧炭烧窑之火等,类似管道煤气部。以这样的火力,自然无法对付猴子,好歹用点儿三昧真火之类的高级烈火吧!可惜火部众神的设备更新跟不上,那个高级的武器谁轻易见过?你见过燃气局的工人使用战争的烈焰喷筒吗?于是,烈火也对猴子没用,这回只好请出雷部的同人了,这帮家伙设备好着呢!武器用到雷部的库存武器,算得上是最后的手段了,可惜猴毛都没打掉一根。这回玉皇大帝的脸上挂不住了:要是连个叛逆都收拾不了,那以后还怎么当皇帝?如何处死猴子,成了一个重大的科学难题:猴子所偷吃的金丹也不知道是由什么高级天外物质制造的。吃了这些东西,别说大家想杀猴子杀不了,就算是猴子想自杀估计都不行了。太上老君一看时机正好,于是就上前奏道:"那猴吃了蟠桃,饮了御酒,又盗了仙丹,我那五壶丹,有生有熟,被他都吃在肚里。运用三昧火,煅成一块,所以浑做金钢之躯,急不能伤。不若与老道领去,放在'八卦炉'中,以文武火煅炼。炼出我的丹来,他身自为灰烬矣。"玉皇大帝一看,正好给自己解了围,甚为欢喜,就叫人把猴子押到了"兜率宫"。这个时候,他面临着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奖励二郎真君?因为他在调兵圣旨上说得清楚:"成功之后,高升重赏。"但危机过后的玉皇大帝,明显有点儿反悔了:重赏没有问题,但高升就还是免了吧!绝对不能叫这个外甥回到天庭,这是一个大隐患啊!何况太上老君那一击才是个关键,对二郎神的奖赏还是不要太兑现的好。于是主意一定,便开始赏赐了,通计有:金花百朵,御酒百瓶,还丹百粒,异宝明珠,锦绣等件,相比起猴子受封时所赏赐的"御酒二瓶,金花十朵,还丹两粒",貌似多了很多,但请大家注意,猴子是光杆司令一个,而二郎真君的手下,不必说那一千二百个草头神,就是几个主要将领去分这些奖赏,也是少得可怜——十几个人带一朵花还不够,更别说把金丹如何切割成十几等份的数学问题了。所以说二郎神谢恩回了灌江口,但我打赌他心里是极度不满的——当擒住猴子的时候,他手下的兄弟想和他一起押送猴子去见玉帝,但二郎真君的表现却是令人很不爽:"康、张、姚、李道:'兄长不必多叙,且押这厮去上界见玉帝,请旨发落去也。'真君道:'贤弟,汝等未受天箓,不得面见玉帝。教天甲神兵押着,我同天王等上界回旨。你们率众在此搜山,搜净之后,仍回灌口。待我请了赏,讨了功,回来同乐。'"说这话算什么意思?想当初猴子没有受天箓,还不是一样见玉帝。现在这班剿围功臣,想见一见玉帝有什么不行?他们还是你的兄弟呢!由此可见,二郎真君尽管身在草莽,却是心在天庭得很,毕竟他流着所谓的"高贵血统",他还是希望回到天庭的上流社会里去的。只可惜,玉皇大帝的出尔反尔,使他并没有得到应得的东西,二郎真君灰心而去,继续饮酒作乐,当然,就算他上了天庭,只怕也不会有什么好处轮到他的头上——玉皇大帝和二郎真君这个舅舅和外甥的亲戚关系,实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虽然玉皇大帝膝下无儿,唯有千金七个,不过按他老人家目前的身子骨,离退休实在是太遥远的事情,况且两人本就不睦,玉皇大帝就算要选接班人,只怕他的女婿牛郎董永的机会都会比二郎真君大很多,所以二郎真君彻底绝望了。当然,玉皇大帝此举,也无异于是自毁长城,下一次若还有叛乱,只怕二郎真君绝对不会再来救援了。回到"兜率宫"的太上老君,第一件事情就是将猴子"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然后投入炉中,太上老君开始了他的最后的计划:用八卦炉烧猴子,只是他一个幌子,真实的目的是给猴子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琵琶骨上的勾刀虽已取掉,但上面的伤却是要花时间去养的。八卦炉现在成了猴子在天宫的唯一的"疗养院",没有人能打扰。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太上老君再把猴子故意放出来,则有三大有利因素:其一,猴子的伤势已好,而且积累了比以前大无数倍的愤怒!太上老君虽没用火烧猴子,但蔫坏地用烟去熏猴子,这比烧要坏多了!猴子忍着忍着挨过了天上的四十九天,人间的四十九年,它所积累的怨恨,不是语言能够形容的。一旦被释放,你就瞧好吧!玉皇大帝是要玩完了!其二,经过了四十九天,天庭的精神已经没有那么紧张了,而且一切都恢复了正常,大家都沉浸在胜利所带来的平静之中,这个时候,一只具有极大杀伤力的猴子冲了出来,成功的概率会大很多倍。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猴子是从"兜率宫"中放出来冲到灵霄宝殿,而不是从南天门硬冲进灵霄宝殿的——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张"大闹天宫"的事件发展图表:由图可见,猴子是通过"兜率宫"这一站,才直接打入灵霄宝殿的,那么,这样的程序有什么好处呢?难道"兜率宫"的地理位置有利于猴子的行动吗?我们先看一下猴子第一次上天时所看到的环境描写:"初登上界,乍入天堂。金光万道滚红霓,瑞气千条喷紫雾。只见那南天门,碧沉沉,琉璃造就;明幌幌,宝玉妆成。两边摆数十员镇天元帅,一员员顶梁靠柱,持铣拥旄;四下列十数个金甲神人,一个个执戟悬鞭,持刀仗剑……这天上有三十三座天宫,乃遣云宫、毗沙宫、五明宫、太阳宫、花药宫……一宫宫脊吞金稳兽;又有七十二重宝殿,乃朝会殿、凌虚殿、宝光殿、天王殿、灵官殿……一殿殿柱列玉麒麟……天鼓鸣时,万圣朝王参玉帝。又至那灵霄宝殿,金钉攒玉户,彩凤舞朱门。"由此描写可以看出,整个天庭是以南天门为正门的一个巨大建筑群,而行政中枢,就在灵霄宝殿。根据明清皇宫的建筑规则来看,南天门和灵霄宝殿以及其他重要的大殿,应该都在中轴线上,两旁次要的宫殿各自分布。而全部建筑群,也就是所谓三十六宫,七十二殿,在总体上又要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亦称前朝后寝、前殿后宫。外朝在前,是皇帝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内廷居后,是帝王处理日常政务和皇家生活起居处。太上老君的主要职责,主要是炼丹。按清朝的有关资料来看,雍正皇帝就曾在御花园玉翠亭的东侧添建几间房"给法官住",法官就是"炼丹术士",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断,太上老君所在的"兜率宫"也应该在天庭的三十六宫之内。虽然书中有原文道:"兜率宫是三十三天之上,乃离恨天太上老君之处。"但那也只是水平高度的差异,大体位置总是差不离的。既然已经确定了"兜率宫"的大概位置,我们似乎可以将上面的那张事件发展图表,换成下面这张"大闹天宫行动路线图":这样,就一目了然了!天庭的重要兵力,都布置在南天门外,而在三十六殿的"大后方",则相对要防御薄弱一些,而且天庭之中,不经宣召而擅自入宫者死,当年的嬴政就是吃了这个亏,被荆轲在大殿上追着跑: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由此可想而知,如果猴子从"兜率宫"杀出来,那将是相当恐怖的事情,就好像是一把暗杀之刃,从防御最薄弱之处直插到心脏的位置,将雷霆万钧之力加于一枚钢针之上,直接攻击玉皇大帝!于是太上老君大叫:"时辰已到,开炉!"——成败就在此一击之间。第十一折:大闹天宫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太上老君打开了八卦炉,这和打开"潘多拉之盒"其实没有多大区别——猴子发疯似的冲出炉子,挥动起硕大的铁棒,一路杀向灵霄宝殿:"(猴子)耳中掣出如意棒,迎风晃一晃,碗来粗细,依然拿在手中,不分好歹,却又大乱天宫,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这一番,猴王不分上下,使铁棒东打西敌,更无一神可挡。只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猴子的疯狂和凶恶,固然是它能够迅速杀至灵霄宝殿外的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太上老君已经和各处的党羽沟通好了,实行"不抵抗政策",任猴子行凶;而剩下的一些非老君党羽的兵士,却又不敢抗天规,不能擅自入天庭,只得干着急。太上老君智珠在握:猴子马上就要冲上灵霄宝殿了!只要它冲进正殿,那么它的使命就结束了,能不能刺杀玉帝已经并不重要了——大家如果都看见猴子闯进了正殿,那么太上老君就完全可以带其党羽进殿勤王,将玉皇大帝和猴子一起狙杀!到这里,如果我们回忆一下整个"大闹天宫"的过程,会发现其实并不复杂,甚至很有意思,如果换一种环境和角色来描叙,则更加容易理解:策划人某某在地方上培训了一个恐怖分子,并向其提供武器设备,任其在当地进行恐怖活动。当恐怖分子做的事情被权力领袖知晓后,领袖发怒了,于是派遣部队进行军事打击,被活捉的恐怖分子被押送到权力中心的会议室中,进行终极审判,高层领导全部在场。就在这个当口,策划人某某突然"不小心"地解开了恐怖分子的手铐脚镣,更"不小心"地将一把AK-47冲锋枪塞到了他的手中……结果怎么样不好描叙,反正这个会议室里的状况相当可观就是了。猴子现在,就是那个手持着AK-47的恐怖分子,而它已经在那个权力中心的会议室门口了,只要再继续向前冲,那么,未来也就不一样了——无论是太上老君的未来,还是玉皇大帝的未来,甚至于猴子的未来,都将会不一样。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忠心的值班保安冲了出来,手持金鞭拦住了猴子,这个人就是佑圣真君(玉皇大帝的保镖)的佐使王灵官(玉皇大帝的保镖的保镖),今天正好是他在灵霄宝殿值班,他实在闹不明白:满天那么多的高手,怎么就没有一个人能拦得住猴子?别说他王灵官想不明白,就是猴子自己也想不明白——按照《西游记》第三十一回中的记录,围剿花果山的二十八星宿,随便拉出一个奎木狼(也就是黄袍怪)都可以和猴哥大战五六十回合,猴子还赞道:"这个泼怪,他那口刀,倒也抵得住老孙的这根棒!"若是大家都用出点儿真实的实力,猴子早就挂了。可现在他已经来不及想这些了,因为猴子若是冲进正殿,那么第一个倒霉的就是他王灵官!人家不拦倒也情有可原,但自己身为一个保安人员,责任到人,这回硬着头皮也要上,大不了算工伤呗!公费医疗总会有吧……想到此处,王大保安有了底儿,大吼一声:"泼猴你往哪儿跑!你爷爷王保安在此,你休走看鞭啊!"鞭棒一相交,王灵官发现这个猴子也不过如此:虽然力大棒沉,但也没到达无法阻拦的地步,自己要胜它不容易,但支持几百回合基本没问题。于是两人战在一处,不分胜负。这个时候,佑圣真君派去雷部送信的人回来了,后面跟着雷部的三十六名特种兵中的特种兵——雷将。这是玉皇大帝最忠心的不叛之臣,看来最高统治者都明白把雷电抓在手里的重要性,人家西方的宙斯,不也是把雷电作为终极武器来用的吗!好在有这些靠谱的亲兵抵挡,猴子才没有踏进灵霄宝殿:"三十六员雷将齐来,把大圣围在垓心,各骋凶恶鏖战。那大圣全无一毫惧色,使一条如意棒,左遮右挡,后架前迎。一时,见那众雷将的刀枪剑戟、鞭锏挝锤、钺斧金瓜、旄镰月铲,来得甚紧,他即摇身一变,变作三头六臂;把如意棒幌一幌,变作三条;六只手使开三条棒,好便似纺车儿一般,滴溜溜,在那垓心里飞舞。众雷神莫能相近。"局势已成胶着状态,雷将们只是把猴子困在圈中,尽力阻挡就是了,但要想制伏猴子,却又有些困难:猴子化身为三头六臂的法身,这个法身本就不是用于攻击的,而是用于防御的,三头为三百六十度视野,六臂为全封闭式的防御,之所以腿的数量没有增多,是因为两条腿跑得比六条腿快——猴子彻底成了一个堡垒,按照孙子先生"守一攻十"的理论,攻击的一方要兵力多过防守一方的十倍,猴子三头六臂当得三个守方,作为攻方的雷将有三十六员,三守三十六攻,还是雷将略占一点儿优势,但也只是一点儿优势而已。太上老君此时简直是急疯了:猴子,你倒快是进殿啊!只要你进去,我的计划就成功了!而与此同时,一封求援信正火速发往西方极乐世界,另一个领袖级的人物又要参加到这场混乱之中了,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第十四回《真相大白》。第十四回真相大白灵霄宝殿之外,众神将猴子围在中间,却不得近身,猴子亦冲不出去,双方就这样僵持着。玉皇大帝端坐在灵霄宝殿之内,一动也不动。作为一个领袖,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天界的尊严,要有泰山崩于眼前而不动的镇定自若——只要他不动,天庭的威严也就无人能动。不过,问题还是要解决的,于是他唤来了翊圣真君(玉帝秘书),叫他去西天佛国请如来佛祖前来降妖,于是翊圣真君带上了保镖游弈灵官,光速飞向西方。于是,在《西游记》中,另一个世界的领袖终于也露面了,他就是如来佛祖。如来佛祖正义凛然:"猴子,你怎么敢在此胡闹!"正杀在兴头上的猴子,突然看见这个胖老头儿,心里迷糊:"你是谁,敢这样问我?""我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阿弥陀佛。为什么你这样横暴呢?猴子。"如来佛祖的问题猴子必须要回答的,可猴子在听到这个问题之前,只是一味地胡闹,至于为什么要胡闹,只怕连它自己也闹不明白——闹龙宫是因为抢棒子,闹地府是因为要改册子,离开马圈是因为要换名字,搅乱蟠桃会是因为要争面子,至于为什么要打到灵霄宝殿嘛……猴子在思索,思索一个理由——未有确切目的就行动,的确是一种条件反射。"我要造反!"猴子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和它的行动挂钩的理由。它叫道:"我要把玉皇大帝给赶跑,当天宫的皇帝!这个龙椅又不是他家的,我也要坐!"其实这个理由单薄得很,历来人们都以为它是一个"反帝反封建的英雄"的典型,可惜,这只是猴子爱闹腾的本能而已,"大闹天宫"在它的眼中,和偷桃子是一样的重要和有趣。于是,如来佛祖伸出了他那只著名的"如来神掌":"来吧!猴子,咱俩打个赌先!你只要能跳出我的手掌心,你就是新一任的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吓出了一身的冷汗,心说胖和尚你要疯啊!要赌就把你的地盘赌了好不好?干吗拉上我的地儿啊!可猴子和如来的确是玩了一把狠的,赌上了统治三界的宝座和权力。猴子输了,但它留下了两个重要的恶习:"到此一游"和"随地小便",至今遗毒无穷……手掌翻覆之间,猴子被拍到了五行山下。一时间乱糟糟的"大闹天宫事件",就这样被如来一掌定了论——太上老君气疯了,可他什么也说不出来,他得忍,继续烧他的丹,因为失败了。东天教主绝望了,他甚至连影也不能露了,他也得忍,因为失败了。猴子太憋屈了,它不服,有本事真干一场啊!可惜没机会了,因为他也失败了。只有如来佛祖笑了,他谈笑间,又贴出了一个帖子,在五行山置顶了五百年,上面只有六个字: 唵(an)、嘛(ma)、呢(ni)、叭(ba)、咪(mei)、吽(hong)。很有趣的谐音——俺麻利把你哄!(我相当麻利地把你给哄骗了!)这六个字,完美地给"闹天宫时代"画上了句号,五百年的"五行山时代"来临了。完了吗?并没有完,因为还有一个真相没有挖掘出来……对于如来佛祖,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在《西游记》第五十二回"悟空大闹金?洞如来暗示主人公"中,为什么如来佛祖对于那只青牛(兕大王)的来历那般掩饰,总是不肯点明?这其中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让我们先来看看原文中的情节:行者顿首道:"上告我佛,弟子自秉迦持,与唐朝师父西来,行至金?山金?洞,遇着一个恶魔头,名唤兕大王,神通广大……无法收降,因此特告我佛,望垂慈与弟子看看,果然是何物出身,我好去拿他家属四邻,擒此魔头,救我师父,合拱虔诚,拜求正果。"如来听说,将慧眼遥观,早已知识,对行者道:"那怪物我虽知之,但不可与你说。你这猴儿口敞,一传道是我说他,他就不与你斗,定要嚷上灵山,反遗祸于我也。我这里着法力助你擒他去罢。"看到这里,我非常奇怪,如来怎么怕起一头青牛来了?如来的说法是怕那牛跑到灵山来找麻烦,这简直是胡说八道,要是一只牛都对付不了,那如来佛祖那块"雷音寺"的招牌,怕也不知道要被砸过多少次了!这个说法显然是不成立的,疑问颇多:◎如来佛祖既有法力助之,为什么还怕那怪嚷上灵山?◎若是知道了妖怪的来历,就有个来处,有来处就有主人,找到了主人,立刻就可以将其收服,又哪里来的"嚷上灵山"以及"遗祸如来"之说?◎就是退一百万步来说,就算是那妖怪找上了灵山,那又能如何?面对如来佛祖,难道这个妖怪要和他PK?那不是找死吗?你当"雷音寺"一群佛爷全是"雷声大雨点儿小"吗!纵观《西游记》一书,敢和如来比狠的妖精,貌似也只有琵琶洞的那只母蝎子略胜一招:在如来伸出他那只正宗的"如来神掌"的时候,母蝎子抖擞精神,把个倒马毒钩扎在他的中指上,把个如来痛得受不了,估计后来中指不能伸直,很可能就演变成了他的那些高级手印吧!除此妖精之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占到如来一丁点儿的便宜了!孔雀当年够狠吧,把个如来吸到肚子中,结果怎么样?如来直接给它背脊上开了一个"安全通道",不慌不忙地走了出来;猴子当年如何,够猖狂的吧?还不是被如来一掌压在五行山下;金翅大鹏雕够厉害了吧,敢直接攻击如来,结果怎么样?还不是被如来一指点中了穴道,一招之间就被制伏了;六耳猕猴又如何?还不是被如来一金钵罩在了下面!如来如此神通广大,难道他会怕一头青牛?这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如来佛祖在这个事情上有猫腻儿!具体是怎么回事,我们一会儿再研究,先来看他是怎么帮助猴子的:"如来即令十八尊罗汉开宝库取十八粒'金丹砂'与悟空助力……行者又谢了如来。一路查看,止有十六尊罗汉,行者嚷道:'这是那个去处,却卖放人!'众罗汉道:'那个卖放?'行者道:'原差十八尊,今怎么只得十六尊?'说不了,里边走出降龙、伏虎二尊,上前道:'悟空,怎么就这等放刁?我两个在后听如来吩咐话的。'"原来如来佛祖派了十八罗汉携带"金丹砂"去降魔,临走之时,却又把降龙伏虎两位罗汉叫了过去,面授机宜——这一点又搞得神秘兮兮的,叫人琢磨不透。所谓"金丹砂",其实就是流沙阵,十八粒齐齐抛出,就化成了流沙地狱一般,但似乎对那妖怪并没有什么效果,那怪把那圈子向上一抛,叫声"着",就把那十八粒金丹砂又尽数套去,罗汉们也没咒念了。李天王等天将见战事如此,不禁大呼小叫起来:"这般难伏啊,却怎么捉得他,何日归天,何颜见帝也!"降龙和伏虎二罗汉见形势不对,这才跑了上前,说了实情:"(二罗汉)对行者道:'悟空,你晓得我两个出门迟滞何也?'行者道:'老孙只怪你躲避不来,却不知有甚话说。'罗汉道:'如来吩咐我两个说,那妖魔神通广大,如失了金丹砂,就教孙悟空上离恨天兜率宫太上老君处寻他的踪迹,庶几可一鼓而擒也。'行者闻言道:'可恨,可恨!如来却也闪赚老孙!当时就该对我说了,却不免教汝等远涉!'"很奇怪如来佛祖的说话方式——这胖佛爷说话一向不含糊,连"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这样的直话都说得出,怎么一个妖怪的来历,却被他说得七拐八弯,好像一个哑谜一样?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首先,如来佛祖是绝对不会怕一头青牛的,那么,当一个大人物对一个小人物有所含糊避讳的时候,最合理的解释,大概就是"投鼠忌器"了,那么,作为西天佛国的领袖,如来佛祖会忌讳什么呢?纵观青牛上下,除了"牛黄"还值点儿银子,剩下的也就只有那个"金钢琢"了!难道是如来佛祖害怕它那只"金钢琢"吗?粗一想来,好像有点儿道理,连"金钢琢"的制造者太上老君都曾说过:"我那金钢琢,乃是我过函关化胡之器,自幼炼成之宝。凭你甚么兵器,水火,俱莫能近它。若偷去我的芭蕉扇儿,连我也不能奈他何矣。"但这个说法经不起细推敲,"金钢琢"再怎么厉害,毕竟也只是一个攻守兼备的法宝:它的防守功能是最强的,可以将一切兵器和法宝都套到另一个空间去,包括水火和黄沙;而它的攻击能力就和一般重型环型兵器差不多,可轻可重——轻就打个伤,重就打个死。这个法宝之所以厉害,前提条件是"凭你甚么兵器、水火",也就是大家都在使用法宝或兵器进行胜负对决的思路中才有效,好比打扑克的时候,你出一张J,我出一张K,我就厉害过你,而"金钢琢"就是这套扑克牌里的老大。可要大家跳出了这个思路,都不按牌理出牌:当你出一张K时,我出的却是一把戳向你的刀子,那么,输的人就是你了。太上老君之所以说要是没有芭蕉扇儿,他也拿那"金钢琢"没辙,是因为在"斗法"的思路中,只有"芭蕉扇"可以克制"金钢琢",老君失了"芭蕉扇"的话,就不能以法宝来对付"金钢琢"了,但他可没说对付不了青牛——收不了法宝,打死用法宝的家伙总是可以的,这是两条不同的思路。于是请大家设想一下,当专套法宝和兵器的"金钢琢",遇见了这位既不用法宝也不用兵器的胖佛爷的时候,你想想看是谁强谁弱吧!答案显而易见,如来佛祖是根本不会畏惧"金钢琢"这种法宝的,他老人家不用任何法宝和法术,一记"如来神掌"拍下去,就什么都解决了。既然如来佛祖根本不在乎这个"金钢琢",那么到底因为什么才使得"如来暗示主人公",使得这位佛国最高领袖害怕一头青牛会"嚷上灵山,反遗祸于我"呢?这其中一定有极大的隐情,虽然模糊,但依然有线索可寻,这个线索的交集,却还是这只"金钢琢":线索一,西行途中的这次灾难,是因为青牛精捉住了三藏而猴子无法将其收服而起,猴子打不过青牛,是因为干不过它手中的那只"金钢琢",而这只"金钢琢",是太上老君制造的。线索二,猴子找上了天宫,寻求支援,玉皇大帝派出特别行动小组,但依旧干不过青牛手中的"金钢琢"。线索三,猴子寻求如来佛祖支援,可他偏偏知道也不告诉猴子,只是派十八罗汉放黄沙,希望用黄沙直接杀死青牛。线索四,黄沙对付不了青牛,当李天王等抱怨此事无法向玉皇大帝交差的时候,罗汉才把如来的密旨告诉了猴子。线索五,"教孙悟空上离恨天兜率宫太上老君处寻他的踪迹"。当我们把这五个线索都串在一起的时候,就出现了以下七个关键点:金钢琢,兜率宫,太上老君,天兵天将,猴子,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当这七个关键点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第五十二回"悟空大闹金?洞如来暗示主人公",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就会发现:这哪里是第五十二回的内容,这分明就是"大闹天宫"事件嘛!太上老君的"金钢琢"在青牛手里,不但可以叫猴子没棒耍,而且可以叫满天的天兵天将没棒耍——既然是这样,那么在猴子"大闹天宫"事件中,为什么太上老君不开启这个琢儿的"收宝功能"直接制伏猴子,而是万不得已之时,才轻轻地砸了一下猴子?我们都知道答案,因为猴子是他的刺王武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同伙!可这个答案玉皇大帝并不知道,他还以为是太上老君在最关键的时刻立了一功呢!而这只青牛的出现,恰恰显示了这只"金钢琢"的最大功能,如果玉皇大帝知道了这个神通广大的妖魔,竟然是太上老君的坐骑,而那个几乎无敌的超级法宝,竟然是太上老君的得意作品的话,后果可想而知:他一定会和太上老君算这笔旧账的!那么,什么人才会帮太上老君掩饰这个实情呢?答案很肯定,这一定是太上老君的同伙!而此时,一而再,再而三地为太上老君打掩护的人,正是如来佛祖!难道太上老君竟还有一个同伙?竟然是如来佛祖……这个关系相当复杂啊!我们需要梳理一下:东天教主是太上老君的同伙,亦是西天佛国的"意识叛逆者",负责培训祸乱恐怖分子,他的目的是为了扶持太上老君登上玉皇大帝的位置,然后获得其他部洲的宗教权。而如来佛祖是西方佛国的最高领袖,如果说太上老君还能使他成为自己的同伙的话,那真是稀奇了!一来是如来地位高过太上老君,二来是东天教主是如来不可能容忍的一个人,所以,想要如来给太上老君做同伙,估计是没可能的。那么,会不会是其他的合作形式呢?比如某种协定?这个可能性相当地大。一个成功的政变,不光要内部安排好,而且也要外部周边都协调好,这样才能一举定乾坤!以明末为例,若是闯王李自成一方面取得人民支持,而一方面又和清兵讲好条件,或割地,或给予丰厚的油水,那么,他的龙椅至少能多坐几年。太上老君也是这样,内部安排好了之后,他还必须要考虑西天方面的问题——若是西天出兵干预的话,只恐怕这次政变实在就要糟了。于是,太上老君很可能秘密地和如来佛祖有了某种协议:我在天庭,用我的办法政变,请您不要相助玉皇大帝,待到事成之后,我定当给您更大的好处,更多的实惠!有理由相信,当时如来佛祖的确是答应了这个协议,要不然他根本不用帮太上老君掩饰。既然已经有了如此的协议,为什么最后如来佛祖却亲自破坏了太上老君的计划呢?这是因为政治这个东西,充满了手腕——没有永远的对立,也没有永远的合作,都是利益的驱使,也就是说,这只是一个权力的游戏。面对天庭发来的SOS,如来佛祖也有过思考:去,还是不去?这是个问题。如果不去,那么,太上老君的夺位计划就可以实现,那么,猴子和玉皇大帝都会被一起除掉,太上老君当上了新的皇帝,他会给我什么好处呢?他的诺言会实现吗?并不确定。如果去,那么,太上老君的阴谋就被我破坏了,天庭就从一个危机中走了出来,而拯救危机的,就是我,那么,玉皇大帝自然就要感激我,从此天庭对我的佛国只有越来越尊敬,越来越听话,西风压倒了东风,好处是相当的大,回报是相当的迅速。而且,天庭是在玉皇大帝的统治之下,对我有利呢?还是在太上老君的统治之下对我有利呢?毫无疑问,当然是玉皇大帝那个笨蛋当权比较有利,太上老君花花肠子太多,而且人又精明,他许诺的好处未必我能得到,但他当权的威胁却是很大的。如来佛祖精明地选择了支援天庭。如来佛祖是不怕太上老君报复的:其一,帮玉皇大帝解围之后,政权还是他的,如来撕毁了他和太上老君的协议,太上老君又怎敢抗议,只有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毕竟是谋逆的大罪!其二,如来佛祖只是一掌将猴子压在了五行山下,并没有取它的性命——如来此举,大有深意,一来可以给天庭解围,二来留了个活口,以此挟制太上老君。原来如来佛祖把猴子压在山下,还加了自己的帖子,以及吩咐土地山神给猴子送饭,其实目的也很简单,并不是为了折磨猴子,而是为了保护猴子。现在行动失败了,太上老君和东天教主第一个要干掉的就是猴子!所谓杀猴灭口是也!但被如来的五行大山一压,他俩也没办法了:那么大一座山,太明显了,连玉皇大帝都知道底下压着猴子,而且有如来的金帖子和看护人,一来是不好下手,二来是现在谁下手杀猴子,谁就是幕后黑手,如此暴露身份的傻事,不会有人做的。有了这两点依靠,如来佛祖就可以欢喜地接受着天庭感谢他的一切美好了——天庭上也召开了"两会":"蟠桃会"以及"安天大会",各路神仙都相继贡献了最珍贵的礼物,也许还会有和平鸽和气球在飞扬,天庭上的小朋友手摇着四季不败的仙花,用美妙的声音高声朗诵:"亲爱的如来佛爷爷,您辛苦了!我们一定要向您学习!做保卫天宫的小主人!"如来佛祖十分开心,十分爽,于是他回到了西天佛国,一张嘴就是挡不住的兴奋:"那厮乃花果山产的一妖猴,罪恶滔天,不可名状。概天神将,俱莫能降伏,虽二郎捉获,老君用火锻炼,亦莫能伤损。我去时,正在雷将中间,扬威耀武,卖弄精神,被我止住兵戈,问他来历。他言有神通,会变化,又驾筋斗云,一去十万八千里。我与他打了个赌赛,他出不得我手,却将他一把抓住,指化五行山,封压他在那里。五帝大开金阙瑶宫,请我坐了首席,立安天大会谢我,却方辞驾而回。"玉皇大帝叫如来佛祖坐了首席,西风已经压倒了东风,这一切都只是一场权力游戏而已——在这场游戏之中,我们的可怜的猴子,只是一枚任人摇晃的骰子,上上下下,任它动静再怎么大,依旧也只是一个道具。突然想起,最初形态的骰子原是叫做"猴子"或是"色子"的,不禁一叹……东天教主押下全部身家,本想摇出一个"开场",可惜开盅一看,只是一个"没戏",他赔了个血本无归;太上老君想要摇出一个"新天地",但功亏一篑,只摇出了一个"老样子",他也输了;如来佛祖单押一门,一掌下去,正拍出了一个"大和谐",他赚了;而那个迷迷糊糊的玉皇大帝,只是看着他们玩儿,因为那张赌桌是他的。当五行山落下,一切也都尘埃落定了。这之前所发生的一切,才是《西游记》中的"猴逆案"最后的真相。鲲背浮雪楔子佛说因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一场龙卷风——这个又叫做"蝴蝶效应"。在《西游记》中,也有一桩类似"蝴蝶效应"的公案,那就是"泾河龙案",这也是《西游记》中谜案之一。这件公案成为了蝴蝶那几下振翅,从而引发了"魂游地府"、"水陆大会"、"观音显圣"、"三藏取经"等一系列的重大风暴事件。泾河龙王,对于熟悉《西游记》的人来说,都会记得这个倒霉的家伙:此龙王因著名预测学家袁守诚指点渔民下网捞鱼而动怒,非常冲动地前往长安与之赌赛。为了赢得赌赛的胜利,龙王不惜改变降雨时量,终因违犯天条,被人曹官魏征于梦中斩首。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案子,并没有什么枝蔓的必要:泾河龙王由于故意不执行上头的"红头文件",肆意扭曲最高指示,私改降雨时间以及降雨量,严重影响了天庭和人间的"鱼水一家亲"的关系,为了给大家一个说法,所以老龙王被天庭判处了死刑,而且由人间官员魏征立即执行。难道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渎职案"吗?绝对不是这样,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里面的疑点实在太多,还是按照"冰山理论",这个"泾河龙案"的下面,是不是也同样地隐藏着见不得人的阴谋呢?这个案件的时间,按照"《西游记》时代对照表"的划分,应该是处在"五行山时代"的最后一年,也就是贞观十三年,亦是"取真经时代"的起始年,为了能够揭开"泾河龙案"的真相,我们的确需要具体地了解一下这桩公案的始末经过。第一回渔樵闲话事情的发生,竟只因一次"天气预报"。大唐贞观十三年,正是唐朝太宗皇帝的执政时期。这一天,在长安郊区的一个小酒馆里,坐着两个吃酒的人,一个是樵夫,一个是渔夫。按书中的原文来讲,他们可是"不登科的进士,能识字的山人",大概是大唐文化水平甚高,这两人肚子里的墨水应该不少。酒足饭饱后,这两人各提一瓶二锅头,晃晃悠悠地走在泾河岸边,大概是酒精作用吧,两人的话就特别多,而且还是一套一套的——渔夫先开了口:"我想那争名的,因名丧体;夺利的,为利亡身;受爵的,抱虎而眠;承恩的,袖蛇而去。算起来,还不如我们水秀山青,逍遥自在,甘淡薄,随缘而过。"樵夫纯属没事找事,来了一句:"说得有理。但只是你那水秀,不如我的山青。"渔夫当然不干,于是说道:"你山青不如我的水秀。"争执就围绕着这个无聊的话题而展开了,原文用了两千三百余字,无非是"山水之争"而已,两人争到最后,渔夫抛出了狠话:"老兄,你可要保重哦,上山仔细看虎。假若有些凶险,正是明日街头少故人!"樵夫听了勃然大怒,这个家伙是在咒我啊!于是针锋相对:"你他妈的真不是东西,就是好朋友也替得生死,你怎么咒我?我若遇虎遭害,你必遇浪翻江!""渔人翻船"和"樵子逢虎"是一个档次上的凶险,可渔夫就是不生气,不但不生气,还故意气那樵夫:"老兄,我可是永世也不会翻江的,呵呵!"俗话说天有不测之风云,水上的营生极其凶险,这个渔夫怎么就可以保得无事呢?于是在樵夫的一再询问之下,渔夫说出了一个大秘密:你是不晓得。这长安城里,西门街上,有一个卖卦的先生。我每日送他一尾金色鲤,他就与我袖传一课,依方位,百下百着。今日我又去买卦,他教我在泾河湾头东边下网,西岸抛钓,定获满载鱼虾而归。有时候我还真是蛮羡慕渔夫这个职业的,但凡在神话传说中,有奇遇的小人物都是渔夫——比如《一千零一夜》中的渔夫,先是捞到铜瓶,后又捞到四色鱼……好像什么好事都被他赶上了,真真叫人口水得紧。而《西游记》中的这个渔夫,竟也有此奇遇,寻着了一个"气象台"加"定位仪",每日里按预报下网,哪里有不满载而归的?不过这个秘密好听,奈何中国人的耳朵是无处不在的,正所谓岸上说话,草里有人。渔夫这番"百下百中"的言论,竟被这泾河巡逻队里的一个夜叉听到了,夜叉感觉到事情重大,于是立刻回到龙宫报告泾河龙王。说到这里可要插一句嘴,"泾河龙王"的这个"王"字,其实和太平天国后期,要翻字典来封的"王"字差不多少,真个"多如过江之鲫":东海有龙王,西海有龙王,南海北海都有龙王,怕是地中海、波罗的海中也有龙王,碧波潭中有龙王,洞庭湖中也有龙王,不知道尼斯湖那主会不会也是龙王,就连乌鸡国的一口小井里,也有个井龙王……可见无论是咸水淡水,哪怕只有一洗脸盆大小的水,都会有条龙在这里办公,可见这"龙王"一职,实在不值钱得很。这夜叉一进龙宫,大概是想捞点儿功劳,于是就把情况扩大化了:"臣巡水去到河边,只听得两个渔樵攀话。相别时,言语甚是利害。那渔翁说,长安城里西门街上,有个卖卦先生,算得最准。他每日送他鲤鱼一尾,他就袖传一课,教他百下百着。若依此等算准,却不将水族尽情打了?何以壮观水府,何以跃浪翻波辅助大王威力?"这泾河龙王看来是个急脾气,一撸袖子就要动手,原文描写得很搞笑:"龙王甚怒,急提了剑就要上长安城,诛灭这卖卦的。"这种黑社会老大般的砍人精神显然是不符合"龙王"的尊贵身份的,于是左右文武一起出手才把它拦住,有军师奏道:"大王且息怒。常言道,过耳之言,不可听信。大王此去,必有云从,必有雨助,恐惊了长安黎庶,上天见责。大王隐显莫测,变化无方,但只变一秀士,到长安城内,访问一番。果有此辈,容加诛灭不迟;若无此辈,可不是妄害他人也?"泾河龙王一想也对,于是就变化成一个社会白领人士,独自一人先上长安城考察去也!说到底,这个算卦先生到底是谁呢?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星象预测家袁天罡的叔父袁守诚。袁天罡的事迹大家多少都了解一些,像《六壬课》、《推背图》、《称骨歌》这些算命预言史上的高级教材可都是他的作品。早在大唐贞观初年的时候,袁天罡的相术预测就已经名扬天下,李世民对其术数之精奇亦大为称赞,并问:"古有君平(汉朝严君平,术数大师),今朕得卿,何如?"袁天罡回答说严君平是生不逢时,臣要比他强得多!按史料记载,他所预测之事是无不准确的。而他的叔父袁守诚显然也是预测神准的高人,由于求卜问卦的人实在太多,于是他在长安大街西门开了一个"预测研究工作室"(原以为只是个摊子),规模还不算小:有门面有招牌,内部装修还不错,还有助理人员(童子),可见大算命家和路边摆摊的到底有所不同。龙王由于是存心来踢场子的,所以给袁守诚出了一道难题:"龙王曰:'请卜天上阴晴事如何。'先生即袖传一课,断曰:'云迷山顶,雾罩林梢。若占雨泽,准在明朝。'龙王曰:'明日甚时下雨?雨有多少尺寸?'先生道:'明日辰时布云,已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龙王笑曰:'此言不可做戏。如是明日有雨,依你断的时辰数目,我送课金五十两奉谢。若无雨,或不按时辰数目,我与你实说,定要打坏你的门面,扯碎你的招牌,即时赶出长安,不许在此惑众!'先生欣然而答:'这个一定任你。请了,请了,明朝雨后来会。'"泾河龙王笑了,笑得前仰后合,因为行云布雨,原本就是龙王的本行,有雨无雨,自然是本地龙王说了算——虽然有时候玉皇大帝也会来一道"明日下雪"的旨意,如果天庭想组织神仙们集体赏雪的话……当然,这样的情况少之又少,几乎为零。泾河龙王这回可是稳操胜算了,于是他摩拳擦掌,单等明日砸场子。不过,接下来的事情就很蹊跷了,正当龙王得意之时,半空里突然跳下来了个金衣力士,手里拿着玉帝的敕旨。当龙王拆开圣旨时,赫然发现上面写着"敕命八河总,驱雷掣电行;明朝施雨泽,普济长安城"。而旨意上时辰数目,竟和袁守诚所预言的完全一致,这可把泾河龙王给吓了个不轻,想去砸人家的店怕是不可能了!往往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人出馊主意,但更可怕的是,往往没主意的人就会死死抓住这根"要命的稻草":"鲥军师奏云:'大王放心。要赢他有何难处?臣有小计,管教灭那厮的口嘴。'龙王问计,军师道:'行雨差了时辰,少些点数,就是那厮断卦不准,怕不赢他?那时捽碎招牌,赶他跑路,果何难也?'龙王依他所奏,果不担忧。"说到鲥军师,不由得食指大动——广东有句话:"春鳊,秋鲤,夏三黎",三黎即鲥鱼,是我国名贵鱼类之首,亦为长江三鲜之首。这种鱼极其娇嫩,出水即亡,因此吃它手脚要快,晚一点儿也就不新鲜了,就连吃法也是与众不同,要连鱼鳞一起蒸,因为它的鳞下脂肪颇为丰富。只可惜鲥军师的味道不错,但脑袋瓜子却是大错特错,不甚灵光,这个主意可把泾河龙王给害惨了——第二天,风伯、雷公、云童、电母,齐聚在长安城九霄空上,开始高空降雨行动。而泾河龙王则故意拖延了一个时辰,克扣了三寸八点雨数,自以为得计。到底是黑社会气息不减,这位龙王似乎酷爱一个人单挑——降雨行动刚结束,它就冲进了袁守诚卦铺,不容分说地开始了破坏行动,原文中描写到"这龙王又轮起门板便打",这个架势只怕相当壮观,颇有市井无赖的风范。龙王一边打砸,一边乱骂,但见那袁守诚只是冷笑,笑得龙王头皮发麻:"我可不怕你,你以为我不知道你是谁吗?你就是那泾河里的老龙王,上头的文件精神你也敢改,你还想活吗?在那剐龙台上,恐怕你难免一刀,有力气省省吧!你还在此骂我?"袁守诚这一番话甚是厉害,龙王一下子龙腿打战,不得不服:龙王见说,心惊胆战,毛骨悚然,急丢了门板,整衣伏礼,向先生跪下道:"先生休怪。前言戏之耳,岂知弄假成真,果然违犯天条,奈何?望先生救我一救!不然,我死也不放你!"越来越喜欢这位龙王了,莽撞得很却又性情得很:举起门板砸人也是不假思索,丢下门板下跪也是不假思索,看此君行事,当浮一大白也!袁守诚倒也痛快,竟然也教了一个法子给泾河龙王:"你别急,我是救不了你的,但只是给你指个明路,明天你午时三刻就要到魏征那去领死,如果你要是想活命的话,那么就去向当今的唐太宗皇帝求个救,魏征毕竟是他的臣子,若是皇帝饶你性命的话,魏征就杀不了你,你或许就逃出生天了!"这魏征大概是个人仙两界通用的执法大队长,天庭指名要他去斩杀泾河龙王,貌似也合情合理,于是老龙王得了救命的锦囊,赶紧驾起云雾,径直进长安皇宫去也!第二回天庭内参写到这里,问题就出来了——这袁守诚到底是什么身份?这个世界上,算命先生甚多,算得准的不在少数,但算到袁守诚这个程度的,实在是没有几个,但恰恰也就是他算得实在太准了,这才引起了我的怀疑:首先,他怎么知道下雨的时间和雨量的?按照道理,下雨若是天庭的计划之内,那么龙王应该有张"本月降雨计划表"来执行,要是这个情况,他可以洞悉天机,倒也说得过去。而此次降雨,明显是个急件,连龙王也不知道,然而袁守诚不但知道,而且详细到了"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这样精确的数字,这的确叫人心生疑窦。其次,他是怎么知道泾河龙王要死在魏征的手里的?以前并没有人因为行雨获罪,泾河龙王虽然是违规行为,但袁守诚怎么知道它就会被判处死刑?何况泾河龙王刚刚违规降雨就来找袁守诚,这时候玉帝应该还不知道它搞了小动作,更不要说对他作出什么死刑的判决了。而袁守诚不但已经知道它要斩首,而且连执行官是谁都知道得一清二楚,这就有点儿耸人听闻了!虽说是犯了天条,可天庭的办事效率也没这样迅速过吧!纵观《西游记》一书,犯天条者颇多,可天庭无不是后知后觉乃至不知不觉,侦察系统可谓是相当落后!很多天庭的公职人员,比如像奎木狼擅离职守十三年,在人间强逼硬娶,生下孩子一双,天庭竟然全无察觉,而对待泾河龙王的一点儿小小的手脚,未免反应得太过迅速,近于未卜先知。更大的一个疑点,就在天庭对泾河龙王的审判过程上——大家都知道,无论是犯了多大的罪,至少要先把罪犯拿住,才能进行定罪。比如直接造反的猴子、强奸未遂的猪八戒,以及失手毁坏公物的沙和尚,都是先被捉拿归案,然后再判罪的。而至于那些尚未捉拿归案的各路下凡的公职人员以及神仙坐骑,一律是无法先定罪的。而对于泾河龙王,这一过程彻底被推翻了:不但在案犯未被捉拿的情况下定了罪,而且早早地决定了执行人员,并且这个过程被袁守诚知道得一清二楚,这实在是有点儿不可思议了。这个问题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这样:袁守诚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天庭专员"。只有这样,他才能提前看到"天庭内参",知道详细的下雨时间和降雨量,以及知道有关泾河龙王的一切信息,包括它的定罪和执行者。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根据"天机不可泄露"的原则,这个袁守诚屡屡泄露天机,将天上如此高级的机密泄露出去,这本身就是该千刀万剐的——玉皇大帝心血来潮下的圣旨内容你都知道,那么玉皇大帝的私生活你知不知道?而且他还直接促使"泾河龙案"的发生,可以说犯罪情节绝对不比泾河龙王轻,甚至影响还要恶劣,若他不是天庭专员,他还能落个好下场吗!等等,如果真实情况是这样的,那么难道真的会有这样一份"天庭内参"的存在吗?依我看来,"天庭内参"是的确存在的,因为泾河龙王的死,其实是天庭内定。在《西游记》第十回中,阎王们有过一句明话:"自那龙未生之前,南斗星死簿上已注定该遭杀于人曹之手,我等早已知之。"一句话,老龙王的死是计划内的安排。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其实痕迹十分的明显:"差时辰少点数"的主意,是鲥军师提出的,龙王能够欣然答应而无一点儿怀疑,可见一来这样的事情从来没有出现过,也没有其他龙王因此获罪;二来这样的事情无关生死,违反天条王法实在算不上,顶多只能算是政府公务员在行使国家权力时没有百分之百,最严重也不过是个办事不力。试想一下,做了这样多年的降雨执事,若是知道这样做是个死罪,你就是借给泾河龙王一串秤砣做胆,谅它也不敢这样做;至于鲥军师更是不敢献这个计:一个参谋,怎敢拿主子的老命开玩笑?不怕被蒸了吗!而且在《西游记》中,龙王按旨降水的规范的流程只有两桩,一桩就是这"泾河龙案",还有一桩,则是在第八十七回凤仙郡求雨的时候发生的:"(东海龙王敖广)道:'大圣唤小龙来,那方使用?'行者道:'请起,累你远来,别无甚事。此间乃凤仙郡,连年干旱,问你如何不来下雨?'老龙道:'启上大圣得知,我虽能行雨,乃上天遣用之辈。上天不差,岂敢擅自来此行雨?……但大圣念真言呼唤,不敢不来。一则未奉上天御旨,二则未曾带得行雨神将,怎么动得雨部?大圣既有拔济之心,容小龙回海点兵,烦大圣到天宫奏准,请一道降雨的圣旨,请水官放出龙来,我却好照旨意数目下雨。'"除此之外,龙王降雨几乎都是无组织无纪律的,算来四海龙王够斩个两三回了,这在书中有着详细的记录,可不是空口白说的——在第二十八回中,猴子重返花果山,就私自降雨,够斩一回。在第四十一回中,猴子为了降伏红孩儿,去向东海龙王借雨,敖广虽口称原则,但其实也没遵守,还拉上三个兄弟,又该斩一回。在第四十五回车迟国斗法中,不光是龙王来了,雷部的几个官员也来了,这个是按旨行事,但偏偏被猴子阻止,虽最后还是下了雨,但毕竟也是误了时辰,论罪的话,连雷部的几位也该斩了。更可耻的是,在第六十二回中,碧波潭老龙王一家老小都作案,不但龙王私下血雨不受天庭一刀,女儿把王母的灵芝都偷了回来,竟然也平安无事……最后,连在第六十九回猴子给朱紫国国王看病开方子之时,需要点"无根水"做药引子,都叫龙王出马下了点儿雨,这是不也是该斩一刀呢?若说龙王的一口唾沫不算是私自降雨的话,那么泾河龙王何必要在那既定的雨数上做手脚?它提前一天打个喷嚏,那么袁守诚不就输了?若是这样一口唾沫也算雨的话,敖广的罪岂不是比泾河老龙还要大?而奇怪的是,这些龙王无论下雨是为善还是恶,竟然一律都无罪,而且更有甚者,在《西游记》第四十三回中,西海龙王还私自压下了来自衡阳峪黑水河神所递上来的告状信。"渎职罪"被判了一个斩立决,而包庇黑暗恶势力的"包庇罪"竟然都无人过问,泾河龙王的案子要不是冤案假案错案的话,打死鄙人也不信!按照这个情形,我们有理由相信,天庭上早有人制订了一份完整的"天庭内参",在里面早已经设下圈套让泾河龙王去钻,而且他的死刑也早已经被内定下来,连执行官都写好了。所以,泾河龙王之死,不在于它犯了案,而在于它必须得死——就算它这次不上当,下次也会中圈套,权力的游戏中,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而君算计臣死,则臣怎么做都要死。"泾河龙案"其实是"泾河龙冤案",就是这样简单,但这一字之差中所隐藏的玄机,就不是这样简单了,若想参透其中的奥秘,就必须得再研究"唐太宗魂游地府"这一部分。第三回地狱游记话说那泾河龙王赶往长安皇宫,化作了"西游梦中人",直接进入了唐太宗的睡梦之中:"唐王正梦出宫门之外,步月花阴,忽然龙王变作人相,上前跪拜。口叫:'陛下,救我!救我!'太宗云:'你是何人?朕当救你。'龙王云:'陛下是真龙,臣是业龙。臣因犯了天条,该陛下贤臣人曹官魏征处斩,故来拜求,望陛下救我一救!'太宗曰:'既是魏征处斩,朕可以救你。你放心前去。'龙王欢喜,叩谢而去。"泾河龙王的求情工作竟做得异常顺利,这个倒是它没料到的。于是第二天唐太宗为了遵守诺言,立刻召魏征入朝,希望靠拖延魏征的时间而达到阻止他斩杀泾河龙王的目的。而魏征凌晨时分就已经接到了天上发来的电报,要他午时三刻梦斩龙王——在要老龙的命这件事情上,天庭的办事效率实在是太高了,近乎争分夺秒。所以魏征一直在家里运元神,试慧剑,等着斩龙头了,这个时候,有人来下圣旨召他入朝,魏征一看,两头都是圣旨,一个玉帝的,一个皇帝的,两头都惹不起,所以只好上朝去了。唐太宗想出的拖延时间的办法是下棋,可这并没有阻止得了魏征斩杀龙王的脚步:"君臣两个对弈此棋,正下到午时三刻,一盘残局未终,魏征忽然踏伏在案边,鼾鼾盹睡……不多时,魏征醒来,俯伏在地道:'臣该万死!臣该万死!却才晕困,不知所为,望陛下赦臣慢君之罪……臣的身在君前,梦离陛下。身在君前对残局,合眼蒙眬;梦离陛下乘瑞云,出神抖擞。那条龙,在剐龙台上,被天兵将绑缚其中。是臣道:"你犯天条,合当死罪。我奉天命,斩汝残生。"龙闻哀苦,臣抖精神。龙闻哀苦,伏爪收鳞甘受死;臣抖精神,撩衣进步举霜锋。扢扠一声刀过处,龙头因此落虚空。'太宗闻言,心中悲喜不一。喜者夸奖魏征好臣,朝中有此豪杰,愁甚江山不稳?悲者谓梦中曾许救龙,不期竟致遭诛。"魏征玩了一个"离魂记",给泾河龙王来了个"一刀完"!如此一来,唐太宗之前的承诺何在?这泾河龙王的魂魄安能善罢甘休!于是夜入唐太宗的梦中,手提着一颗血淋淋的首级,高叫:"唐太宗!还我命来!还我命来!你昨夜满口许诺救我,怎么天明时反宣人曹官来斩我?你出来,你出来!我与你到阎君处折辨折辨!"可以想象,一只无头的龙提着自己的脑袋……如此恐怖的景象,不比"午夜凶灵"好多少,直把太宗皇帝吓了个手足冰冷四肢无力心惊肉跳不已。于是"泾河龙案"催生出了一个极具商业价值的东西——门神。为了驱赶噩梦的侵袭,敬德和秦叔宝在门上一站就是上千年,不过光是驱邪并没有什么用处,唐太宗依旧染病,行将弥留,于是魏征上前,想了一个托阴司人情(或是鬼情)的办法:"魏征手扯龙衣,奏道:'陛下宽心,臣有一事,管保陛下长生。'太宗道:'病势已入膏肓,命将危矣,如何保得?'征云:'臣有书一封,进与陛下,捎去到冥司,付酆都判官崔珏。'太宗道:'崔珏是谁?'征云:'崔珏乃是太上先皇帝驾前之臣,先受兹州令,后升礼部侍郎。在日与臣八拜为交,相知甚厚。他如今已死,现在阴司做掌生死文簿的酆都判官,梦中常与臣相会。此去若将此书付与他,他念微臣薄分,必然放陛下回来,管教魂魄还阳世,定取龙颜转帝都。'太宗闻言,接在手中,笼入袖里,遂瞑目而亡。"唐太宗一闭眼,就来到了阴司地狱,果然见到了判官崔珏,于是赶紧递上了魏征的"人情信",这个信上写得分明:"辱爱弟魏征,顿首书拜大都案契兄崔老先生台下:忆昔交游,音容如在。倏尔数载,不闻清教。常只是遇节令设蔬品奉祭,未卜享否?又承不弃,梦中临示,始知我兄长大人高迁。奈何阴阳两隔,天各一方,不能面觌。今因我太宗文皇帝倏然而故,料是对案三曹,必然得与兄长相会。万祈俯念生日交情,方便一二,放我陛下回阳,殊为爱也。容再修谢。不尽。"这个崔判官,活着的时候曾在大唐当过教育部的副部长,到了阴司亦从事笔头工作,做了阎罗王的高级书记员,加之又与魏征交好,而后代子孙亦得了不少好处,所谓"人情天大,天大人情",有了魏征这样一封人情厚厚的书信,太宗皇帝算是走运了。于是两人携手走进了"幽冥地府鬼门关",见到了十殿阎罗王——毕竟是皇帝到来,平时凶恶的阎王这次殷勤得有些令人受不了,大家谈论了龙王之死的道理,又查看了太宗皇帝的寿数,正好给崔判官了一个机会,于是迅速涂改,这一段甚为精彩:十王出在森罗宝殿,控背躬身,迎迓太宗……分宾主坐定。约有片时,秦广王拱手而进言曰:"泾河鬼龙告陛下许救而反杀之,何也?"太宗道:"朕曾夜梦老龙求救,实是允他无事,不期他犯罪当刑,该我那人曹官魏征处斩。朕宣魏征在殿着棋,不知他一梦而斩。这是那人曹官出没神机,又是那龙王犯罪当死,岂是朕之过也?"十王闻言,伏礼道:"自那龙未生之前,南斗星死簿上已注定该遭杀于人曹之手,我等早已知之。但只是他在此折辨,定要陛下来此三曹对案,是我等将他送入轮藏,转生去了。今又有劳陛下降临,望乞恕我催促之罪。"言毕,命掌生死簿判官:"急取簿子来,看陛下阳寿天禄该有几何?"崔判官急转司房,将天下万国国王天禄总簿,先逐一检阅,只见南赡部洲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贞观一十三年。崔判官吃了一惊,急取浓墨大笔,将"一"字上添了两画,却将簿子呈上。十王从头看时,见太宗名下注定三十三年,阎王惊问:"陛下登基多少年了?"太宗道:"朕即位,今一十三年了。"阎王道:"陛下宽心勿虑,还有二十年阳寿。此一来已是对案明白,请返本还阳。"如此彬彬有礼恭恭敬敬的阎王老子,实在是少见——当然,按照《西游记》的人事内幕来看,这倒也不算奇怪,翻开一本密密麻麻的"南天门神仙转世出入记录",但凡能够托生于帝王将相之家的,几乎都是有"大腰"撑着的关系户,比如百花羞公主是披香殿侍香的玉女,天竺国公主是素娥……能做到唐太宗这样尊贵的凡人,估计前世也是天上的贵族,这样的人物,别说阎王了,就是满天的神仙也要对他们客客气气的,君不见那乌鸡国的国王就是死了,尸体也有井龙王保着?君不见那朱紫国王的老婆金圣宫娘娘,竟有紫阳真人献上旧棕衣,以保护她不被妖怪玷污?所以阎王们对太宗皇帝极尽恭敬也不足为奇。阎王们向唐太宗汇报了泾河龙王最后的下落——送入轮藏,转生去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借此了解到《生死簿》的一点儿细节,它竟是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小写数字写成的……这叫我平生第一次感觉到推广"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这几个大写数字的重要性,看来不光是银行要用大写,就是阴司也要吸取经验赶紧推广啊!这一番交谈之后,阎王发现太宗皇帝既没有犯事,又还有寿数,于是就恭敬地请他老人间还阳了,无奈正应了那句"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太宗皇帝被那些枉死的冤魂给缠住了:前又到枉死城,只听哄哄人嚷,分明说:"李世民来了!李世民来了!"太宗听叫,心惊胆战。见一伙拖腰折臂、有足无头的鬼魅,上前拦住,都叫道:"还我命来!还我命来!"慌得那太宗藏藏躲躲,只叫:"崔先生救我!崔先生救我!"判官道:"陛下,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众王子、众头目的鬼魂;尽是枉死的冤业,无收无管,不得超生,又无钱钞盘缠,都是孤寒饿鬼。陛下得些钱钞与他,我才救得哩。"太宗道:"寡人空身到此,却那里得有钱钞?"判官道:"陛下,阳间有一人,金银若干,在我这阴司里寄放。陛下可出名立一约,小判可作保,且借他一库,给散这些饿鬼,方得过去。"太宗问曰:"此人是谁?"判官道:"他是河南开封府人氏,姓相名良,他有十三库金银在此。陛下若借用过他的,到阳间还他便了。"太宗甚喜,情愿出名借用。遂立了文书与判官,借他金银一库,着太尉尽行给散。判官复吩咐道:"这些金银,汝等可均分用度,放你大唐爷爷过去,他的阳寿还早哩。我领了十王钧语,送他还魂,教他到阳间做一个水陆大会,度汝等超生,再休生事。"众鬼闻言,得了金银,俱唯唯而退。判官令太尉摇动引魂幡,领太宗出离了枉死城中,奔上平阳大路,飘飘荡荡而去。由于及时使出了漫天撒钱的"金遁术",太宗皇帝终于成功地摆脱了死鬼的纠缠,还阳成功。还阳后的太宗皇帝连忙筹备"水陆大会"来超度那些冤魂们,一时间忙碌不堪,暂且不提。第四回借头一用一出"泾河龙案"虽然疑点重重,但在明眼人看来,处处都是破绽:表面上泾河龙王的死是因他私改了下雨的时间和雨点数。但是根据阎王的说法:在那龙未生之时,南斗生死簿上已注定该遭杀于人曹之手。这一句"南斗星死簿上已注定该遭杀于人曹之手"实在是有问题得很!其他人的《生死簿》没看过,但猴子的大家都看过,上面写着"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按照标准的格式,《生死簿》应该是只写出生年月以及死亡年月才对,最多再加一个定性的结论,如"善终"或是"暴毙"之类,而不应该写上太过具体的死因以及谁下的手啊!比如,泾河龙王就是不更改降雨的时辰和点数,难道也能按照生死簿上写的那一天,被魏征给咔嚓一刀杀了不成?而到了龙王要死的那一天,它自己先服毒自尽,难道这也关魏征的事情吗?显然是不合理的。而且,按照这个逻辑,那么有关唐太宗的《生死簿》上就应该写明"贞观十三年,为恶龙冤魂吓病,卒于宫内"才对,可在第十回原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崔判官急转司房,将天下万国国王天禄总簿,先逐一检阅,只见南赡部洲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贞观一十三年。崔判官吃了一惊,急取浓墨大笔,将"一"字上添了两画,却将簿子呈上。十王从头看时,见太宗名下注定三十三年,阎王惊问:"陛下登基多少年了?"太宗道:"朕即位,今一十三年了。"阎王道:"陛下宽心勿虑,还有二十年阳寿。此一来已是对案明白,请返本还阳。"很明显,唐太宗在《生死簿》上,也只有生卒年月而已,并没有写上什么具体的死因以及详细的报告。我们很有理由相信,泾河龙王在《生死簿》上的有关记录是被动过手脚的。再者,根据《西游记》的说法,阴司是可以进行金钱交易的地方,若是此龙出生的时候,《生死簿》中就写上了死于魏征之手的记录,那么,如果阴司有熟人的话,这个信息应该早早地透露到本主耳朵里,难道是泾河龙王的社会关系特别寡淡吗?似乎也不是这样,在第四十三回中写得明白,他可是西海龙王的妹夫,九个儿子个个都是基层领导干部,分散在天庭、西天和人间各个重要的地段,社会关系实在算不上简单:"第一个小黄龙,见居淮渎;第二个小骊龙,见住济渎;第三个青背龙,占了江渎;第四个赤髯龙,镇守河渎;第五个徒劳龙,与佛祖司钟;第六个稳兽龙,与神官镇脊;第七个敬仲龙,与玉帝守擎天华表;第八个蜃龙,在大家兄处砥据太岳。此乃第九个鼍龙,因年幼无甚执事,自旧年才着他居黑水河养性,待成名,别迁调用。"九个儿子其中五个是水利系统中的工程师,三个是天庭公务员,一个是西天公务员,依照他的家庭关系网而论,这样性命攸关的事情,应该早早地就知道了,纵然是早先不知道,那么死到临头这一家子准备礼物,找找判官买通上下的事情还是要做的呀!偏偏这一家子统统按兵不动,彻底一个"等死策略",死得这样窝囊又是何苦呢?这是"一家无能"还是"天意难改"?对于"泾河龙案"的众多议论之中,唯《后西游记》中的小行者对的一句"北斗何心,独驱老龙于死地"说得爽快之极,又可浮一大白:"孙小圣道:'我闻善恶皆因心造,这龙王未生时,善恶尚未见端,为什么北斗星君先注其合死人曹官之手?既先注定了,则老龙擅改天时克减雨数这段恶业,皆北斗星君制定,他不得不犯了!上帝好生,北斗何心,独驱老龙于死地?吾所不服。'十王皆茫然半晌道:'或者老龙前世有冤孽,故北斗星君报于今世。'孙小圣道:'若说今世无罪遭刑,足以报前世之冤孽,则善恶之理何以能明?若今世仍使其犯罪致戮,以彰善恶之不爽,则前世之冤愆终消不尽。况前世又有前世,后世又有后世,似这等前后牵连,致使贤子孙终身受恶祖父之遗殃,恶子孙举世享贤祖父之福庇,则是在上之善恶昭然不爽,在下之善恶有屈无伸矣!恐是是非非如此游移不定,不只足开舞文玩法之端乎?'十王齐拱手称扬道:'上仙金玉之论,几令我辈搁笔不敢判断矣!'孙小圣笑道:'这总是混沌留余,实非列位贤王之罪。'""北斗何心,独驱老龙于死地"?很明显,泾河龙王的《生死簿》极有可能已经给做了手脚,对于一个这样的家伙,若是没有上头的暗示,谁能做手脚,又有谁敢做手脚?这明显是天庭的一个阴谋,一场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的谋杀——这泾河龙王的确也是倒霉到家了,它的死已经提前写进了"天庭内参"这样一本报告里,这已是无可更改的事实了,所以它必须死。可我们还是有疑问——任何一个案件,都是要有充分的动机,天下没有无动机的案件,更加没有无动机的冤假错案,如果说"泾河龙案"是天庭处心积虑策划的一个冤案的话,那么他们的动机在哪里呢?表面上看,泾河龙王被杀之后,只是找了唐太宗的麻烦,导致他来了一趟"地狱旅行",回来之后开了一场水陆大会,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招来了观音菩萨,引出了三藏法师的取经之路。一路上看来,好像天庭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而且其他人也没有在"泾河龙案"中获得什么利益——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关键线索还是出在泾河龙王身上。泾河龙王出事后,袁守诚告诉它的方法并不是叫泾河龙王去阴司送礼,或者向上天伸冤,或者是干脆别引颈待戮,直接逃跑,而是向魏征的上司唐太宗求情——这个方法略有点儿说不通:魏征只是个刽子手,就算皇上能给龙王讲情,难道魏征就能这样放过它不成?难道这天上的刽子手也和民间的刽子手一样也学会了徇私舞弊?要知道,不管怎么样,皇帝的圣旨还是干不过玉帝的金旨啊!可偏偏我们的倒霉的泾河龙王居然也相信这话,而且执行得很到位,尽管唐太宗答应帮助,但最终还是没有保住泾河龙王的老命——袁守诚的方法彻底宣告失败!而且按照规定,这泾河龙王本来应该斩首示众的,而现在首是斩了,却没有拿来示众——天庭上有人把龙头从天上扔了下来,而且还不偏不倚地落在了长安城里,被人捡去送给了唐太宗,这个异常现象也是值得怀疑的。还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泾河龙王为什么要跑去找唐太宗算账?唐太宗的确是答应给泾河龙王求情,但求情也不能明说,除了留魏征下棋,貌似也的确没有其他的办法不让魏征自由行动了。所谓办事求人,尽人事而听天命也,谁也不敢打那个保票,太宗皇帝保得住它的命是人情,保不住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也只是个人情,尽力就好。作为一个曾经的管理者,泾河龙王不会不明白这一点点儿的人事。而泾河龙王来找唐太宗算账的时候,所说的话却是大有问题:"唐太宗!还我命来!还我命来!你昨夜满口许诺救我,怎么天明时反宣人曹官来斩我?你出来,你出来!我与你到阎君处折辨折辨!看这一段话,很多人很容易一扫而过——这不就是个埋怨吗?可大家只要仔细看,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龙王并不是说"你明明说要救我,为什么不救我",而说的是"你明明答应要救我,为什么今天反宣魏征来杀我",这一个"宣"字大大的重要,简直是道破了天机:如果不是"宣"字,而是个"放"字,我们还能够理解,那是老龙王责怪唐太宗没看住魏征,放他出来杀了自己。但它用的是"宣"字,那意思就是控诉唐太宗不守信义,当面答应背后戳刀子,命令魏征来杀自己。若真是如此,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泾河龙王的那种怨恨了——可它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有人在泾河龙王临死前告诉他,魏征是唐太宗派来杀你的!你要找他报仇就去吧!这分明是给唐太宗背上了一口莫名其妙的黑锅!而且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序走,泾河龙王死后,灵魂就应该被黑白二位勾魂使者用"无常牌"大铁链锁上押走,连猴子要死的那次也不例外,而到了泾河龙王这儿,不但灵魂没有被押走,而且还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意走动,还可以梦中显灵来找唐太宗的麻烦——这肯定是有预谋地把他放出来的啊!更何况泾河龙王折腾唐太宗的时候,是观音菩萨解的围,她老人家轻轻地把泾河龙王赶跑了。按理说,泾河龙王好歹也是个老资历的公务员,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这位皇帝竟然有观音菩萨出面护着,应该不敢再来恐吓才对。可是第二天,这位提着自己的头的泾河龙王又来了……这就没道理了,观音菩萨出面维护的人间皇帝,竟然都不买账,你说要是没有大人物在背后主使谁信啊!还有,按照阎王的逻辑,"陛下是阳间人王,我等是阴间鬼王",十个阎王对唐太宗始终保持着一种异常的恭敬,而泾河龙王身死之后不识好歹,竟去阴司递状子,状告太宗皇帝——倒霉的公务员要状告人间的帝王,阎王对此竟然批准了,这本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更何况观音菩萨都出面驱赶泾河龙王,阴司还敢受理此案件,简直"公正无私"得过分了。就算阴司偶有公正之举,还真把太宗皇帝"拿"到阴司衙门,那么按照审判流程,该原告被告对簿公堂吧!可很神奇的是,唐太宗一到地府,泾河龙王就不见了踪迹,到哪里去了呢?阎王说的一段话简直不可理喻:"自那龙未生之前,南斗星死簿上已注定该遭杀于人曹之手,我等早已知之。但只是他在此折辨,定要陛下来此三曹对案,是我等将他送入轮藏,转生去了。今又有劳陛下降临,望乞恕我催促之罪。"话说到这个份上简直是混账之极!被告刚一拿到地府,这几个阎王就把原告给送入"轮回隧道"了,这是彻头彻尾的阴谋啊!这个场面赫然使我想起了《聊斋志异》中的席方平被阴司衙门推入轮回隧道中的可怕故事,想来那泾河龙王也是受了阎王的骗,就这样被"送入轮藏,转生去了",真是恐怖之极……偶尔地府的冤假错案,也会立时得到平反,当然,这样的事情相当稀罕。据宋人洪迈《夷坚志》中"刘小五郎"一文所载——汉州德阳(今属四川)有个叫刘小五郎的人,梦见自己被鬼卒押到了阴司德阳办事处,只见两个管事的干部搬出了一面大镜子(疑似投影仪),里面映射出了一幕恐怖的杀人惨剧,看得刘小五郎一身汗毛直竖。更可怕的是,镜子里被杀害的女子,就站在旁边,满眼仇恨地盯着他。过了一会儿,只听两个干部说道:"不好意思,错了错了,这女子是被南剑州的刘五郎所杀害的,而你是汉州的刘小五郎,完全是个误会。这女子早上就来告状了,要勾你魂抵命,现在事情已经查清楚了,你可以回家去了,不要害怕。"于是刘小五郎被无罪释放,女子泫然泣下,叹道:"茫茫寻不得,漠漠归长夜。"随即就不见了,刘小五郎这才苏醒过来。(《夷坚丙志》卷二)这段记载虽然简单,倒也五脏俱全,从"缉拿嫌犯"到"原告和被告",从"开庭会审"到"案情重现"再到"无罪释放",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地府的司法公正,地方基层的确要比权力最中央的森罗宝殿透明许多。让我们整理一下纷乱的思绪——天庭要龙王死,天庭派魏征执行,天庭派袁守诚对龙王说找唐太宗……我突然有点儿恐怖:作为天庭专员的袁守诚,为什么要龙王去求唐太宗?只因为唐太宗是魏征的顶头上司,那么天庭为什么要选择魏征作为刽子手呢?为什么杀龙的时候要嫁祸给太宗皇帝?为什么杀完龙之后要把龙头扔到长安?为什么要把龙的冤魂放出来送进太宗皇帝的梦中?原因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天庭要把泾河龙王与唐太宗扯上联系,换句话说,天庭要拿泾河龙王的龙头去恐吓唐太宗——这样一切都顺理成章了……原来天庭给泾河龙王玩的把戏,竟然是"借头一用",其目的只是把唐太宗送进地府。至于这个人间的皇帝到了地府会有怎样的好处,则是揭秘"泾河龙案"的重大关键,也就是那埋在水面以下的八分之七的冰山。第五回阳间三事回到阳间的太宗皇帝一睁眼,就开始忙活起来——既然平白无故捡到了二十年的阳寿,无论如何也要按照阴司的意思来做事情嘛!于是头一件,就是"刘全进瓜"——阎王特意嘱咐太宗皇帝,说阴司地狱里什么都好得,唯独南瓜吃不到。唐太宗牢记在心,全国海选去阴间送南瓜的人,可惜做明星人人争,去阴间人人都不想去,结果只有一个叫刘全的人来报名,当然被批准:榜张数日,有一赴命进瓜果的贤者,本是均州人,姓刘名全,家有万贯之资。只因妻李翠莲在门首拔金钗斋僧,刘全骂了他几句,说他不遵妇道,擅出闺门。李氏忍气不过,自缢而死。撇下一双儿女年幼,昼夜悲啼。刘全又不忍见,无奈,遂舍了性命,弃了家缘,撇了儿女,情愿以死进瓜,将皇榜揭了,来见唐王。王传旨意,教他去金亭馆里,头顶一对南瓜,袖带黄钱,口噙药物。那刘全果服毒而死,一点魂灵,顶着瓜果,早到鬼门关上。把门的鬼使喝道:"你是甚人,敢来此处?"刘全道:"我奉大唐太宗皇帝钦差,特进瓜果与十代阎王受用的。"那鬼使欣然接引。刘全径至森罗宝殿,见了阎王,将瓜果进上道:"奉唐王旨意,远进瓜果,以谢十王宽宥之恩。"阎王大喜道:"好一个有信有德的太宗皇帝!"遂此收了瓜果。非常奇怪这两个南瓜有什么用?一共有十个阎王,只有两个南瓜,想来做菜只够做两顿的,就我估计,应该是一个做菜尝鲜,另一个应该是用做科研开发的,估计从此以后,阴间就有南瓜生长也未可知。第二件事情就是"尉迟还银"——太宗皇帝借用了河南开封府相良先生的一库金银,写了字据,声明一定要还的,怎敢怠慢?于是派尉迟公拉着一库金银,前来还债,这一段也很有意思:却说那尉迟公将金银一库,上河南开封府访看相良——原来卖水为活,同妻张氏在门首贩卖乌盆瓦器营生,但赚得些钱儿,只以盘缠为足,其多少斋僧布施,买金银纸锭,记库焚烧,故有此善果臻身。阳世间是一条好善的穷汉,那世里却是个积玉堆金的长者。尉迟公将金银送上他门,唬得那相公、相婆魂飞魄散;又兼有本府官员,茅舍外车马骈集,那老两口子如痴如哑,跪在地下,只是磕头礼拜……那里敢受,道:"小的若受了这些金银,就死得快了。虽然是烧纸记库,此乃冥冥之事;况万岁爷爷那世里借了金银,有何凭据?我决不敢受。"尉迟公道:"陛下说,借你的东西,有崔判官作保可证,你收下罢。"相良道:"就死也是不敢受的。"尉迟公见他苦苦推辞,只得具本差人启奏。太宗见了本,知相良不受金银,道:"此诚为善良长者!"即传旨教胡敬德将金银与他修理寺院,起盖生祠,请僧作善,就当还他一般。旨意到日,敬德望阙谢恩,宣旨,众皆知之。遂将金银买到城里军民无碍的地基一段,周围有五十亩宽阔,在上兴工,起盖寺院,名"敕建相国寺"。左有相公相婆的生祠,镌碑刻石,上写着"尉迟公监造",即今大相国寺是也。原来大相国寺的来历竟是如此,可见老头儿老太太的储蓄能力就是强,就是天天买金银纸锭子焚烧,要想积攒十三库金银也实在是够他烧的,估计一辈子光烧这个纸钱了。一个人烧一天纸不难,难的是天天时时刻刻烧纸钱——他哪里还有时间行善咯。最后一件事情就是"水陆道场"——为了安抚那些和自己有仇的亡魂,皇帝准备找高僧超度一下,于是又贴出了海选公告,招聘有道的高僧上长安做法会,地位崇高,待遇优厚。这下可是应征者如潮如海的,不到十五天,天下的和尚全上长安城报名去了。和尚有了,哪个是高僧可就挑花了眼,于是皇帝派太史丞傅奕选举高僧,傅奕当时就对皇帝说了一个NO:"启禀我主万岁,这些和尚学的可是西域之法,全无君臣父子的礼仪,又以轮回报应的说法,引诱愚蠢的百姓,依臣之见,和尚实在不靠谱啊!"皇上一听就是一愣,于是问大家的意见,这个时候宰相萧瑀出来说话了:"启禀我主万岁,和尚和尚,和谐时尚,他们所传播的佛法,弘善遏恶,有利于暗中帮助国家,麻醉人民,千万不能废啊!万岁还是下定决心大搞而特搞吧!谁再敢啰嗦,就把他杀了得了。"皇上一听也有道理,于是问计于太仆卿张道源、中书令张士衡,两人口径相当一致:"启禀我主万岁,不可废啊不可废!和尚和尚就是好,拜佛拜佛就是好!"唐太宗下了决心:"看来大家很统一嘛!有道理,就这样了,再谁谁说不好的,给我砍了!"于是派魏征与萧瑀、张道源一起作为"和尚海选赛"的评委老师,选举一名"超级和尚"作为"道场梦中人",于是大家谢恩而退。还由此衍生了一条唐朝法律:"但有毁僧谤佛者,断其臂",以此事和慧可祖师"立雪断臂"一起来看,发现无论是爱佛还是毁佛,这条胳膊总是难保的。在一番选举之下,这个"超级和尚"终于热烘烘地出炉了:三位朝臣,聚众僧,在那山川坛里,逐一从头查选……当日对众举出玄奘法师。这个人自幼为僧,出娘胎,就持斋受戒。他外公见是当朝一路总管殷开山,他父亲陈光蕊,中状元,官拜文渊殿大学士。一心不爱荣华,只喜修持寂灭。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当时三位引至御前,扬尘舞蹈,拜罢奏曰:"臣瑀等蒙圣旨,选得高僧一名陈玄奘。"太宗闻其名,沉思良久道:"可是学士陈光蕊之儿玄奘否?"江流儿叩头曰:"臣正是。"太宗喜道:"果然举之不错,诚为有德行有禅心的和尚。朕赐你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玄奘顿首谢恩,受了大阐官爵。自此,陈玄奘法师,也就是《西游记》中的唐三藏,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由于他是如来的弟子金蝉子转世,于是观音菩萨就找上门来,化作一个癞和尚,在长安大街上开始叫卖,所卖的东西,则是如来赐给她的五件宝贝中的"锦?异宝袈裟"和"九环锡杖",而剩下的三个箍箍儿,则被观音给私自藏了。两件宝贝不拆卖,一共要价七千两雪花银——长安城里的和尚虽然有钱,但也不是不砍价的主,那话说得极为实在:"这两件粗物,就卖得七千两银子?只是除非穿上身长生不老,就得成佛做祖,也值不得这许多!拿了去!卖不成!"当然卖不成,这两样东西是要给陈玄奘送去的,于是观音菩萨进入了皇宫,将袈裟和锡杖送给了陈玄奘,然后扭头就走。待到"水陆道场"进行之时,菩萨又出来进行中途插话,最后来了一个凡间显圣:这菩萨近前来,拍着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吗?"……太宗正色喜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太宗道:"你可记得吗?"菩萨道:"我记得。"太宗大喜道:"教法师引去,请上台开讲。"那菩萨带了木吒,飞上高台,遂踏祥云,直至九霄,现出救苦原身,托了净瓶杨柳……只见那半空中,滴溜溜落下一张简帖,上有几句颂子,写得明白。颂曰:"礼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万八千里,大乘进殷勤。此经回上国,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太宗见了颂子,即命众僧:"且收胜会,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秉丹诚,重修善果。"众官无不遵依。当时在寺中问曰:"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问不了,旁边闪过法师,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大喜,上前将御手扶起道:"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于是热闹非凡的"水陆大会",刚开幕就闭幕了,而唐太宗的兴趣亦由超度亡魂转到了西天的"大乘真经"。至此,"五行山时代"已经接近尾声,而"取真经时代"马上就要来临了。第六回雪尽江清看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性地回忆一下,天庭借"泾河龙案"叫唐太宗魂游地府后,到底都有哪几个部门得到了好处:第一个最明显的获益者不用说,当然是阎王们!他们成功地向广大的人间世界透露了重要的消息:地狱里是要银钱的,大家千万不要以为烧银钱锭子是没事找事,这和冬病夏治或是夏天储存冬天粮是一个道理,地府里你不开个户头,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也没辙,而拥有十三库金银的相良,则是搞长期储备最成功的一个例子,连皇上都要向他借钱,十足是个地府储蓄大户的典型。不光如此,他们还借唐太宗魂游地府这一机会,开展了一场很大的地府宣传工作:您想想看,其实修改《生死簿》这样的事情,破绽其实很明显,要把唐太宗的在位时间由一十三年改为三十三年,在"一"字上突然添加两横,不但字形不好看,恐怕连墨色也未干哩!阎王们在这件事情上始终保持了难得糊涂的心态,这的确很难得——我有个感觉,阎王们既定不了人出生(因为这个是南斗星君的工作),也定不了人的死亡(这个是北斗星君的工作),他们简直就是个管理人事档案的!无论是天上还是人间,估计地位实在有限得很。在地狱的历史上,把这几个阎王不放在眼里的人和妖怪实在很多,为了地狱的长治久安,他们逐渐养成了欺善怕恶的坏毛病:比如猴子下了地狱,由于本事实在太大,阎王们根本惹不起,于是明明没有抓错,硬说自己抓错了。而在第九十七回中,寇员外身死入地狱,猴子跟着就进来找,把个阎王们吓得连连哆嗦道:"我们没抓他啊!是他自己来的,不关我们的事情啊!"而地藏王菩萨更是看猴子难缠,硬给寇员外加上十二年的阳寿,你说这帮孙子窝囊不窝囊吧!而那可怜的泾河龙王下了地狱,这帮阎王可算是找到了一个软柿子,加上又是天庭内定的冤魂,于是就是明知抓错了,也说抓对了!阴司的弊政可见一斑也!还是《后西游记》中的孙小圣一边丢掉《生死簿》,一边指教阎王说得好:"这等说起来,生死为赏罚之私囊,则北斗非春秋之铁笔矣!阴司道理,如斯而已,看他何用?"执法者犯错不认账,甚至将错就错的例子实在不少,除非冤鬼有更大的后台,否则很难翻身也!《夷坚志》又有"黄十一娘"一文记得明白:故事发生在福州,说有个阴差拘拿了黄十一娘的真魂往阴间办事处跑,突然觉得不对,于是一验看阴间公文,发现自己将传票上的"王十一娘"错看成了"黄十一娘",阴差害怕上司责罚,于是威胁黄十一娘,要她自认"王十一娘",否则就干掉她(这是"明知抓错了也说抓对了"的典型)——这当然是个冤假错案,好在黄小姐福泽深厚,阴间办事处的三个审判长中,竟有自己死去多年的父亲,于是立刻平反还阳。(《夷坚甲志》卷十三)黄小姐可谓命大也!可是那些在阴间无权无势、无亲无朋的冤鬼们,又该如何是好?由于阴司存在这样的混乱违规操作,所以阎王们也就乐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把唐太宗放回了阳间,并反复叮嘱他要好好地宣传一下地府的好人好事以及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俗话说"响鼓不用重槌敲",唐太宗既然得了命,自然领会精神,开展的宣传也实在是成功,我简直怀疑他是个做广告出身的——给相良送钱未果,就当机立断地叫人把银钱修建了寺院,这就进一步地扩大了阴间在人间的影响力,这个"烧纸钱阴间开户"的消息成功地流传下来了。难道阴间只是号召大家在冥行开户吗?阎王们当然不傻,阴间又不从事生产工作,所有的收入和物资都是从人间得来的,如果大家都往阴间焚烧物资和金银,那么十殿阎罗的收入自然大得惊人,你存进来十两银子,估计在阴间交纳完各类税务后,能剩下一两也就不容易了——至于相良两口子的十三库金银,我深深地怀疑这是"冥界广告有限公司"所做的一次地狱形象策划中的一部分,一个人哪能烧出这样多的储蓄啊!当然同样有作秀成分的当然是"刘全进瓜"事件——刘全为了送两个南瓜,直接服毒自尽,这个做法是不是有点儿太极端了?当然,阎王们在这一事件的处理上做得相当的亲善,先是收下南瓜,然后给了刘全莫大的好处:先是叫他还魂,然后又拿出他老婆的魂魄放在唐太宗的妹妹的尸身上复活,从此这对夫妻过着幸福甜蜜的美好生活,而据阎王们翻看《生死簿》后的说法,这对夫妻都有"登仙之寿",这简直就是炒作嘛!有寿就别死,要死就没寿,要么就是《生死簿》错了,要么就是《生死簿》没错,而阎王们计划给修改了,反正这个又是一个稀奇的事情。不过,阴司通过"刘全进瓜"这一亲善事件,起到了"美化阴曹,和谐地府"的重大作用,至少表面上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第二个获益者却是西天的那帮佛爷们儿。俗话说得好"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西天佛国也不是靠搞生产致富的,在《西游记》中有相当多的"西天财经报道":第七十七回如来收大鹏中,如来佛祖有言:"我管四大部洲,无数众生瞻仰,凡做好事,我教他先祭汝口!"第一百回中,如来对猪八戒说道:"因汝口壮身慵,食肠宽大。盖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如何不好!"第九十八回中,如来对猴子言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由此看来,西天佛国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和阴间没有区别,也是由人间进献而来的,而收入的多少,明显是由信徒的多少来决定的——如来佛祖的势力范围说是说"四大部洲",但明眼人都知道,其实他只是在西牛贺洲影响最大,而对其他部洲的影响,最多也不过一两成而已。但对人间的敬献物的接受,却不是单单只有他佛爷一户,所知的就还有天庭和地府两处,而这点生活物资却又不是三等份的,天庭势力范围最大,所以拿的是大头;西天的佛爷们儿都是吃素的,但香油等高级物品也是大宗耗材,拿的东西也不会少;而地府名归天庭管辖,却又是西天的地藏王菩萨做主,估计名义上为天庭工作,背地里给西天炒更,这其中的利益可谓是错综复杂!以"水陆道场"为例:和尚先念经烧纸,以"特殊频率"通知地狱物资管理处前来接收人间敬献的黄白货,地狱里得到这批物资之后,拿出一小部分改善冤魂们的生活,而大部分则归到地狱的收入里去,再拿出一部分以纳税的形式上缴天庭税务局,再拿出一部分以回扣的形式送到西方雷音寺……反正百分比很混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时间也算不清楚。但自五百天前,也就是人间的五百年前,如来佛祖前往天庭"抗猴抢险"之后,西天佛国的西风就赫然压倒了以天庭为代表的东风,可当时并没有看见如来佛祖觍着脸去问玉皇大帝要什么"出兵费"之类,熟悉《西游记》的朋友们应该知道,这完全不像是佛爷们儿的一贯作风——如来佛祖从来不做赔本的买卖,估计连利润低的也不做,又怎么可能白白施舍给玉皇大帝一个人情呢?唯一的解释只有一个,如来佛祖在前来镇压猴子的时候,不光考虑到了和太上老君的约定,而且也同时盘算了自己的利益:他老人家一掌将猴子打到五行山下,不光是阻止了太上老君和东天教主的叛逆阴谋,而且也考虑了其他的好东西,这样东西和东天教主所要的一样——那就是其他三大部洲特别是大唐国所在的南赡部洲的宗教权以及思想领袖权。要知道,在《西游记》中的贞观十三年的大唐帝国,还不是佛教的势力范围,在第八回中,如来佛祖对当时的"天下大势"有过详细地分析:"我见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东胜神洲者,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俱芦洲者,虽好亲生,只因糊口,性拙情流,无多作践;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可见,如来佛祖的眼光,早就盯上了"南赡部洲",而在第九十八回中,如来佛祖有过更明确的表示:"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所以永堕幽冥,受那许多碓捣磨舂之苦,变化畜类。有那许多披毛顶角之形,将身还债,将肉饲人。其永堕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虽有孔氏在彼立下仁义礼智之教,帝王相继,治有徒流绞斩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纵无忌之辈何耶!"这片无主的土地和物资,的确是惹人眼红的一大块肥肉。东天教主想要取得这些东西,他的计划是先扶助太上老君上台,成为玉皇大帝,然后再借助他的天庭力量,得到人间三大部洲特别是大唐国所在的南赡部洲的宗教领袖权,他可以自己新开一个教派,自己做圣做祖。但至于如何借助天庭的力量取得他想要的一切,很遗憾,我们永远也不能知道了,因为他的行动已经随着太上老君的失败而失败了。而如来佛祖的计划是什么,虽然暂时还不是很明显,但我们可以利用结果从后往前推理一下——大唐王国全民信佛是因为什么?因为取到了三藏真经,而为什么要取经呢?是因为观音菩萨长安显圣,可菩萨为什么要显圣呢?是因为陈玄奘法师在主持水陆道场,那么为什么要开水陆道场呢?是因为唐太宗魂游地府,那么他为什么会魂游地府呢?是因为"泾河龙案"的牵扯,那么是谁制造了这场冤案呢?是天庭政权,那么天庭政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亮眼人应该已经看出来了,这是因为如来佛祖要求玉皇大帝这样做。如果顺过来,那么就是如来佛祖的计划了!他要天庭想办法把人间的帝王给扯进地狱里去,叫他领略地狱之苦和生死轮回,从而敬畏佛法,再由观音菩萨出面点出三藏真经,从而引出"西天取经"的轰动事件,这样,大唐王国以及周边的大国也都闻佛法一心向佛了!那么,如来佛祖想要得到的宗教权以及思想领袖权就能到手了。而事实上,他的计划进展也是相当成功的:当唐太宗从阴间死里逃生后,第一件事就是选一个高僧举行水陆大会。唐太宗经历了这次生死劫难后,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西天佛教的拥护者,而众位大臣本来就善于察言观色,皇上明着是问,其实就是希望听到赞成的声音,大家官场上混的,岂有不明白的道理?于是佛教在大唐的根基已经稳固了,而且有了"但有毁僧谤佛者,断其臂"的法律依据,可谓固若磐石也!此后的观音显圣,唐太宗为之神往,立刻就派人西天取经去了!当东天教主的计划和如来佛祖的计划一相比较时,我们发现,这两人做的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要借助天庭来给人间施加压力,只是东天教主没成功,而如来佛祖成功了而已。至于如来佛祖的计划,其实是很久以前就构思好了的,当年他和太上老君签协议的时候,只怕就有所准备了,所以才把他的徒弟金蝉子放到了人间——如来佛祖连取经的人选都选好了,你说他有没有准备吧!由此看来,其实"泾河龙案"的背后,其实就是西天佛国变相在问天庭政权索要利益:玉皇大帝欠了人家一个人情,必须要还,而天庭上李天王在"大闹天宫"事件中表现欠佳,在这个问题上几乎是没脸进行讨论的;而太白金星是个"鸽派",说不好听就是"投降派",自然是支持和西天亲善,这也是他一贯的作风;至于太上老君,虽然清楚内情,但有亏在心,好像吃了一只死苍蝇,什么都说不出。天庭最后的秘密决定是:牺牲一个最没用的公务员来偿还这个人情——也就是那倒霉的泾河龙王。于是,一份决定了泾河龙王生死的"天庭内参"就这样诞生了,有关人员领了密旨,按照计划设下了圈套叫老龙王跳,直接导致了龙王被处死,在下刀的那一刹那,应该是魏征和它说了一句:"是皇上派我来杀你的!"若是别人说的,老龙王未必就相信,于是老龙的冤魂就被直接带进了皇帝的梦中,将皇帝送进了地府——泾河龙王在这个事件中的作用,只相当于一个药引子。魏征当然也是个给天庭炒更的人间官员,给太宗皇帝背上牢靠的黑锅之后,他又和崔判官偷偷联系了好几次——既然他魏征可以元神上天,自然也能用法术入地,那么,《生死簿》上关于老龙王的那一页,自然也是魏征托崔判篡改的了,并且还计划了"唐太宗还魂"一事的具体操作过程。考虑到这个事情很机密,不宜张扬,于是阎王们得到的上头指示是按《生死簿》上办事,尽快处理掉老龙王,然后找广告公司策划"美化地狱"的各类事宜。阎王们一查被篡改过的《生死簿》,虽然发现有马脚(阎王惊问:"陛下登基多少年了?"),但因上头已有暗示,也就只能"惊"一下,然后就糊里糊涂地把事情办了。此事一了,魏征马上和其他两位大臣主持了有关"水陆大会"的"超级和尚"的海选,将如来派下的弟子选了出来,推荐给唐太宗,而其他的和尚们都是拉来做背景的,从海选的当时情况就能证实:"三位朝臣,聚众僧,在那山川坛里,逐一从头查选……当日对众举出玄奘法师。这个人自幼为僧,出娘胎,就持斋受戒。他外公见是当朝一路总管殷开山,他父亲陈光蕊,中状元,官拜文渊殿大学士。一心不爱荣华,只喜修持寂灭。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魏征给陈玄奘的评语是:"一心不爱荣华,只喜修持寂灭。……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当然,这样很优秀,但细细看来,颇有纰漏。"一心不爱荣华,只喜修持寂灭"是当和尚的必要条件,就和"爱国爱人民"一样,基本上都能做到。而"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一句,显然是夸大,天下的和尚都到了,能达到这样的水平的应该不少吧!更何况作为评审老师的魏征等三位大臣,虽然支持佛教,但未必就通佛经,那么所谓的"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他们又是怎么审核的?大家心知肚明也就是了。随着圣上亲封的"御弟唐三藏法师"踏上西行之路,"泾河龙案"也就随之落下了帷幕。只是不知道那无辜的泾河龙王,现在已经托生到了何方……子虚劫楔子凡读《西游记》者,无人不知唐三藏。三藏之闻名于世者,却并非因其佛法精湛,亦非因其善恶不分,甚至和他这个人本身都并无干系——大家所重视的,其实只是他身上那拥有"特殊意义"的六百三十九块大小粗细的肌肉,在民间,我们称之为"唐僧肉",而在妖魔眼中,这是一堆通往长生不老的细嫩的人肉道路。虽然在整个十四年的西游旅途中,统共有十一家妖魔闻得"唐僧肉"的妙处,但竟无一魔能够成功将其下锅入肚,这简直不能用神迹来形容了!难道唐三藏竟是个"剖不开、切不碎、嚼不烂、咽不下、赖歪歪一堆滚刀肉"?这一点实在很令人费解。比"吃不到唐僧肉"更叫人疑惑的事情,则是"吃了唐僧肉是否真能长生不老"这一未解之谜:虽然谁也没有吃到唐僧肉,无法下结论,但这却直接造成了唐三藏的命运多舛!按常理推之,虽然这厮是金蝉子转世,但毕竟也是按照正常投胎程序来到人世间,想来在生理结构上应该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所以有关"唐僧肉是长生不老之圣物"的传说,也许根本就是千古谣言。倘若这条消息真是谣言,影响未免轰动三界,直接造成了取经团的危机与妖魔们无谓的牺牲——那么,这个散播谣言的"大恶人"到底是谁?唐三藏的肉真的具有令人长生不老的功效吗?如果不能,那么又是哪个"大恶人"在造谣滋事?为什么在谣言的蛊惑之下,十一家妖魔却无一人能够吃掉唐三藏?以上这三个问题联系密切且错综复杂,共同组成了著名的"僧肉案"——这也是继"猴逆案"和"泾河龙案"之后的"《西游记》中的第三谜案"。既然是要破译"僧肉案",那么无可回避要了解这堆好肉的来龙去脉,以及那十一家消息灵通的妖魔,它们都是此案的关键。第一回僧肉怪谈"唐僧肉"的概念虽然从《西游记》第二十七回才开始产生,但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固定思维中,仿佛整部《西游记》就是围绕唐三藏的这堆肌肉组织而展开的,若能将书名更换为《块肉余生记》,似乎更得民心,因为大家似乎存有三个根深蒂固的"共识":"共识一":只要吃了三藏的一块肉,就能够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共识二":西天路上所有的妖魔鬼怪都了解这一信息。"共识三":西天路上所有的磨难和冲突都由三藏这一身好肉而引起。难道果真如此?只要细读文本,大家就会发现以上三个"共识",其实都只是惯性思维的产物罢了,与真实情况相比,更是大有出入——由此可见,欲解"僧肉案"之谜,必须先从这所谓"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唐僧肉"入手!有关唐三藏的来历与出身,《西游记》中提过很多次,各种说法大致相同:"你道他是谁人?灵通本讳号金蝉,只为无心听佛讲,转托尘凡苦受磨,降生世俗遭罗网……小字江流古佛儿,法名唤作陈玄奘。"(第十一回)(镇元子)道:"你那里得知。那和尚乃金蝉子转生,西方圣老如来佛第二个徒弟。五百年前,我与他在兰盆会上相识。"(第二十四回)行者道:"呆子又胡说了!你不知道师父是我佛如来第二个徒弟,原叫做金蝉长老,只因他轻慢佛法,该有这场大难……老师父不曾听佛讲法,打了一个盹,往下一失,左脚下躧了一粒米下界来,该有这三日病。"(第八十一回)如来道:"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第一百回)根据《西游记》的编撰者、地仙之祖、唐三藏的徒弟以及唐三藏前世的师傅这四位可靠人士所提供的资料来看,唐三藏的来龙去脉如下:如来佛祖第二个徒弟金蝉子,在大雷音寺至少修行了四百五十四年(唐三藏四十六岁),由于在一次如来说法时,金蝉子曾经打盹,并且浪费了一粒米粮,所以被如来佛祖安上了一个"轻慢大教"的帽子,于是被转生中土,成为昔日的陈玄奘,今日的唐三藏。我们所得出的结论只有这样多,并未发现唐三藏的筋骨肌肉能有什么神异之处,而且据说三藏因为前世掉了一粒米饭,今生就要大病三日偿还,可见西天的律例何其严格。以金蝉子所背负的"轻慢大教"的帽子来看,就注定唐三藏一出娘胎就得"多难多灾",既然是要严酷地磨炼这个徒弟,叫他知道佛法的厉害,那么如来佛祖又岂会给他一副超人的身体?他只不过就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倒霉和尚而已!于情于理,唐三藏的肉都不会具有什么特异功能,更不必说吃上一块"长生不老"!既然如来佛祖都没说"唐僧肉"具有长生不老的功效,那到底这个"唐僧肉"的概念为什么在妖魔中不胫而走?难道真如"共识"所谓"西天路上所有的妖魔鬼怪都了解这一信息"吗?我想这大概是一种偏见吧!请看下面这张《唐僧肉信息表》:对照这张统计表,我们发现,西天路上虽然号称有"九九八十一难",但正正经经只遇见妖魔仅仅三十处而已,而且这些妖魔和取经队伍的冲突也不完全是"吃三藏肉"这样单纯,更有很多妖魔是完全不知道有"唐僧肉"的存在:◎妖魔为吃人而挑起的冲突共十六处(其中有十一家妖怪知道"唐僧肉"的好处)。◎取经队伍见义勇为,主动招惹妖魔一共有五处。◎与取经队伍有前账未清的,寻仇的妖魔一共有四处(其中蜈蚣精是既要寻仇又要吃人)。◎女妖精欲与三藏交媾的一共有四处。◎因争夺取经队伍财物的冲突只有一次。◎妖魔怂恿国家政权要吃三藏的只有一次。吃"唐僧肉"可得长生的传说,在白虎岭白骨夫人那里才第一次被提出,至于她之前的双叉岭熊虎牛三妖魔、黑风山黑风洞熊罴、黄风岭黄风洞黄风怪,似乎都还不大清楚"唐僧肉"的功效。看遍整部《西游记》,风闻"唐僧肉"传说的妖魔,也只有以下十一家:白骨夫人、金银二角、牛圣婴、鼍洁、灵感大王、独角兕大王、蜘蛛七姐妹、蜈蚣道士、狮驼三魔、鹿国丈、花皮艾叶豹。让我们来看看,这十一家妖魔各自都得到了怎样的"僧肉传说":(白骨夫人)道:"几年家人都讲东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第二十七回)金角(对银角)道:"我当年出天界,尝闻得人言:三藏乃金蝉长老临凡,十世修行的好人,一点元阳未泄,有人吃他肉,延寿长生哩。"(第三十二回)(牛圣婴)躬身道:"常听得人讲,他是一个十世修行之人,有人吃他一块肉,寿似蓬瀛不老仙。"(第四十一回)(鼍洁)道:"昨日捉得一个东土僧人,我闻他是十世修行的元体,人吃了他,可以延寿,欲请舅爷看过,上铁笼蒸熟,与舅爷暖寿哩。"(第四十三回)(灵感大王)道:"一向闻得人讲:唐三藏乃十世修行好人,但得吃他一块肉延寿长生……有心要捉三藏,只怕不得能彀。"(第四十八回)(独角兕大王)笑道:"我这里常听得人言:有人吃了三藏一块肉,发白还黑,齿落更生,幸今日不请自来,还指望饶你哩!"(第五十回)(蜘蛛七姐妹对蜈蚣道士)道:"我等久闻人说,三藏乃十世修行的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延寿长生,故此拿了他。"(第七十三回)(狮驼洞小妖道):"(三魔)不知那一年打听得东土唐朝差一个僧人去西天取经,说那唐僧乃十世修行的好人,有人吃他一块肉,就延寿长生不老。"(第七十四回)(鹿国丈)说:"那东土差去取经的和尚,我观他器宇清净,容颜齐整,乃是个十世修行的真体。自幼为僧,元阳未泄,比那小儿更强万倍,若得他的心肝煎汤,服我的仙药,足保万年之寿。"(第七十八回)(花皮艾叶豹)道:"我这一向,常闻得人说,唐僧乃十世修行的罗汉,有人吃他一块肉,可以延寿长生。"(第八十五回)以上这十一家妖魔的口供几乎出奇的一致,都知道"十世修行的好人,元阳未泄,吃一块长寿长生"这些主要信息,更重要的是,除了鹿国丈,其他十家妖魔几乎都说了一句"久闻人说"或是"常闻人说"——它们也只是道听途说而已!一个道听途说的"信息"之所以能够迅速流传成一个令人信服的"事实",其必然具有比较完整且合理的因果关系。在西方十一家妖魔所盛传"只要吃了唐僧肉就能长生不老"这一信息中,"十世修行的好人,元阳未泄"这十一字是因,而"吃一块长寿长生"这七字是果。有因才有果,无因就无果,如果因出了问题,那么果也就不复存在——如果要"十世修行的好人,元阳未泄"这个因成立,那么唐三藏在今生之前的至少九百多年间,必须要轮回九次都投为男人身,并且还要当九次自幼出家的高僧,这个难度实在有点儿难以想象,因为有太多的难以预料:比如,一次没投胎成男子就不行,一次先结婚再出家也不行,一次出家没成为高僧也不行,更难为他勤修了九世,做了九代高僧,还坚持不能成佛……其实不需要假设这样具体,一个事实就可以推翻一切:我们都知道,在四百五十四年前,金蝉子还在兰盆会上与镇元子茶话联欢呢!据说金蝉子直接投胎转世成了唐三藏,又哪有什么"十世修行的好人"?轮回九世九百年呢?既然"十世修行的好人,元阳未泄"这个因已然站不住脚,那么所谓"吃一块长寿长生"这个果也就不复存在了。由此可见有关"唐僧肉"的种种奇谈,其实是彻头彻尾的大谣言!所谓谣言,其实是指利用各种渠道,对公众感兴趣的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进行广泛的传播,据说还有一个著名的"谣言的公式":谣言的效应=(事件或问题的)重要性×(事件或问题的)模糊性这个公式指出,谣言的产生和事件或问题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当事件或问题越重要而且越模糊时,谣言所产生的可怕效应也就越大。要想成功发布谣言,其中最关键的是以下两个部分:首先,要制造一条完美的谣言。它的内容要有相当的重要程度(与许多人都有一定的相关度),并且它必须言简意赅,易于广泛传播。其次,需要有一条完整的传播渠道。先是谣言的发布者进行首次传播,再由第一批受众进行相互传播,最后才能形成大规模的"广泛认知"——在被第三方拆穿之后,它就是谣言。若以这个标准来验证"只要吃了唐僧肉就能长生不老"这条信息,我们发现它的确是一条谣言,并且堪称谣言中的典范:这条谣言只有"十世修行的好人,元阳未泄,吃一块长寿长生"短短十八个字,非常利于广泛传播,而这十八字所包含的内容,却是重要无比,甚至可以说关系着所有妖魔的前途发展。传播它的妖魔虽然只有十一家,可每一家都是"久闻人说"或是"常闻人说",可见传播的时间之长与范围之广。最后我们彻底推翻了它的内容的真实性,于是证明"只要吃了唐僧肉就能够长生不老"这条信息确是谣言无疑。那么,能够制造这种轰动三界,直接造成取经团的危机与妖魔们无谓的牺牲的弥天大谎的"大恶人"到底是谁?欲知"僧肉案"的进一步发展,请看第二回《雪迹寻鸿》。第二回雪迹寻鸿既然有隐藏的"大恶人"在西行途中到处散布"只要吃了唐僧肉就能长生不老"的谣言,那么,这个隐藏的人物一定对取经的团队以及路线非常了解,而且与妖魔(至少是小妖)曾经建立过某种联系才对——你若给我,我连妖魔都找不到在哪,又何谈造谣生事?按照这点信息追查起来,发现最有嫌疑的竟是那陪同取经的"西天便衣":所谓"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这一堆隐藏的小人物——造谣的难道竟然是这伙人中的一个?很明显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这群"西天便衣"无疑是西行道路上最苦最累最倒霉的组织:这伙人暗中保护唐三藏可算是吃尽了苦中苦,可到了西天封佛的时候,这几位却没有得到人上人的奖赏,甚至连提都没提一句——不闻不问也就罢了,但更倒霉的是,假如唐三藏有个三长两短,头一拨倒霉的就是他们!罪名则是:"信息不灵通,保护不得利,营救不到位,罪过很严重!"要说他们几个倒霉透顶的家伙有"消极怠工"的倾向我还能相信,若要说他们几个里通妖魔,造"唐僧肉"的谣,那便是滑天下之大稽!打死我也不相信的!所以依我来看,欲知散布谣言的"大恶人"是谁,须从谣言的源头入手,而欲寻找谣言的出处,自下游溯源而上,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所以问题的关键,就着落在那十一家深信"僧肉传说"的妖魔身上。按照谣言的传播规律来看,这十一家妖魔其实只是一批谣言的受众,在它们之上,还有着更为接近"谣言制造者"的幕后人物,为了更加接近真相,我们需要调查一下这些妖魔的来历以及身份,包括它们身后的主子,这其中可能会有很多重要的线索:看到这张表,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野生妖怪姑且不去说它,单是后三栏的妖怪们往上溯源,那么能被当做嫌疑犯的人物几乎都是整部《西游记》中的大牌,他们分别是:太上老君,寿星,观世音、文殊、普贤三菩萨,如来佛祖,四海龙王。这其中除了寿星和四海龙王位置稍低,其他的无不是天庭与西天的政界领袖或是要员,但大牌虽是大牌,嫌疑总是免不了的,需要一个一个地过梳过篦。先来看看太上老君,这老头子有没有制造谣言的动机呢?当然有!这位深居兜率宫的天庭"离退休老干部",曾经与东天教主联手策划了"大闹天宫事件",但由于如来佛祖的毁约而导致失败,他必须继续隐忍,继续面对高温锅炉烧他的丹——他憎恨如来佛祖,却不敢公然反目,因为他和如来佛祖之间既有牵连又有制约。当太上老君面对"西行取经"这种明修"弘扬佛法,拯救东土"栈道,却是暗度"提拔金蝉,招安猴子"陈仓的"佛教盛举"时,无论如何也是看不下去的,所以他极有制造有关"唐僧肉"谣言的动机:他要破坏如来的美妙计划作为报复,而又要除掉猴子为"大闹天宫事件"灭口,他虽不能亲自动手,却可以利用谣言借刀杀人,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的对取经团进行干扰和打击,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对猴子的一种折磨和报复,毕竟它是三藏的保镖。由此想来,太上老君实在很有嫌疑。再来看一看寿星,这位人间长寿学会名誉会长有没有制造谣言的动机呢?当然也有,不过他的谣言只是散布在比丘国一国之内,并没有扩张——在前部《天涯道路》中的《鹿野问心》篇中,我们已经揭示了事情的真相:寿星南极老人先是派白鹿下凡,化身为老丈,主动献上美女,一面消耗比丘国国王的身体,一面宣传道家长生之术,当国王病入膏肓之时,再要他去挖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入药,本来预期的结果是国王的身体豁然而愈,并且从此长寿,从此以后西域各国的国王都会羡慕长生,求教长生之术,使得他南极老人的神位遍布西域各国。但由于取经团的介入,于是他改变了计划,制造了"唐三藏的心肝入药可得长生不老"的谣言,这才引出了"猴子伏鹿"这一情节。也正因为如此,才能解释为什么十一家妖魔中唯有鹿国丈没有道听途说,而谣言的目标也从"唐僧肉"转移到了"唐僧心肝"。由此可见,寿星的确制造了谣言,但并不是我们所要追寻的那一条谣言。再看看观世音菩萨,她有没有制造谣言的动机呢?我觉得她是唯一不可能有嫌疑的人:作为西天第一行政秘书,如来佛祖的第一亲信,观世音菩萨在整个取经的过程中,担当了取经发起者、人员甄选者、日常稽查员、临时救助员以及灾难功过记录者这样五个身份,责任重大而艰苦,原来她以为三四年就可以交旨的任务,取经团硬是花了十四年的时间,难度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除了按照佛旨征用了太上老君的金银二童子下界为妖、犼下界去"消灾",还有莲花池里金鱼意外逃窜之外,如果她还有力气去制造大谣言,再多引出几起大事件来折腾自己,这恐怕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如此说来,观世音菩萨没有重大嫌疑,但她亦没有制止谣言,她是一个谣言的旁观者。接下来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他俩有没有制造谣言的嫌疑呢?我想他俩散布谣言的可能性会比观世音菩萨的还小:虽然文殊菩萨的坐骑青狮曾出现两次,就算他养了两只不同的狮子,但这两只狮子原来都是没有听过"唐僧肉"这个谣言的——狮驼岭的青狮得知这个谣言,却是三魔大鹏告诉的。在他身上,实在找不出什么嫌疑。而普贤菩萨的情况和文殊菩萨大致相仿,他的坐骑白象,在没遇见大鹏之前,也是懵懵懂懂的。所以,文殊与普贤两位菩萨的嫌疑是最小的,无关到甚至连谣言的旁观者都算不上。再查可就查到了如来佛祖的头上,他会不会无聊到制造谣言去破坏自己精心策划的取经活动,陷自己的徒弟金蝉子于死地?这个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作为这次"西行"的总策划、总导演,他没有道理也没有必要这样做,所以他绝对不会是谣言的制造者!但并不代表他不是这种谣言的旁观者以及默许者——毕竟西行需要艰苦的考验,多几个妖魔出来闹一闹未必就是坏事,并且西天路上一些不利于西天政权的妖魔也需要假借猴子的铁棒除去。由此可知,如来佛祖不是谣言的制造者,但他由于某些原因,支持并默许这种谣言的存在。最后剩下的,就是四海龙王了,它们有没有制造谣言的嫌疑呢?这需要仔细研究一下。四海龙王分管四海及所有水域,其中南海龙王和北海龙王在《西游记》中几乎只是跑了一个龙套,真正活动频繁的是东海龙王敖广与西海龙王敖顺(又作"敖闰",下文通用"敖顺")。说起东海龙王敖广,真真算得上是整部《西游记》中猴子最亲密无间的朋友:虽然猴子曾经强抢龙宫的天河定海神珍铁,并且讹诈了"藕丝步云履"、"锁子黄金甲"以及"凤翅紫金冠"三件宝物,敖广为此还去天庭参了猴子一本,但也算是不打不成交,两个人竟然结成了深厚的交情:不独猴子每每有事都想起敖广,比如,火云洞、车迟国、朱紫国、凤仙郡等,而且敖广也是极为出力的;至于猴子有了烦心的事情,它竟也第一个想到敖广,比如,第一十四回猴子烦恼三藏,便跑去与敖广喝茶聊天,而敖广亦以"圯桥进履"的典故规劝猴子"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莫要疏久了你师父",这份情谊,是极为难能可贵的!所以,东海龙王敖广是绝对没有嫌疑的。那么西海龙王敖顺呢?它又是一个怎样的身份?它有没有制造谣言的动机呢?欲知敖顺清白与否,请看第三回《探骊得珠》。第三回探骊得珠要说西海龙王敖顺,真是《西游记》中一个不可不提的人物,亦是贯穿了《鲲背浮雪》、《天涯道路》、《子虚劫》与《山僧廋词》四部分的重要角色,它的主要社会关系写下来,竟有六条之多,而且每一条都非常枝蔓迁延:◎它是管理西海的龙神,和一个兄长与两个弟弟合称"四海龙王"。◎它的妹夫是"泾河龙案"的主角泾河龙王。(详见《鲲背浮雪》)◎它曾经状告自己的第三个儿子"玉龙三太子"忤逆。(详见《天涯道路》之《潜龙勿用》)◎它的三儿子"玉龙三太子",最后成为三藏胯下的白马。(同上)◎它的外甥是侵占黑水河神府的鼍洁。(详见《天涯道路》之《露桥闻笛》)◎它自己亦与金平府的犀牛精有着密切的来往。(详见《天涯道路》之《燃犀观海》)◎它的大儿子是西海太子敖摩昂,擒拿过鼍洁,并将金平府的犀牛们各个灭口。(同上)将以上的信息全部都串联起来,我们几乎可以得到一份相对完整的"西海秘史":五百年前,那场著名的"大闹天宫事件"落幕之后,西天佛国向天庭政权索要一定的政治利益。由于玉皇大帝欠了人家一个人情,必须要还,所以在经过一番秘密讨论之后,天庭政权决定牺牲一个最没用的公务员来偿还这个人情——也就是那倒霉的泾河龙王。由于泾河龙王的死,酿成了轰动一时的"泾河龙案",并最终导致了"三藏西行取经"这一历史事件。而泾河龙王的发妻本是西海龙王敖顺的亲妹妹,敖顺作为泾河龙王的妻兄,在这个阴谋重重的"泾河龙案"中,竟然不发一言,其隐忍功夫可算十分了得。泾河龙王之死,说到底也只算计划内的"公务员牺牲",敖顺若是贸然闹上天庭,未免有点儿费力不讨好,更有甚者会成为第二个"泾河龙王"而被杀掉。所以它也只能隐忍,当然,服务周到的阴谋家们都有其合理的抚恤安排,于是事先会有人和苦主家属敖顺交涉过,达成了某种"潜安抚"协议,内容大致如下:已故的泾河龙王的九个儿子中,只有一个小儿鼍洁没有工作,上峰会在适当的时候将其下放到基层去锻炼锻炼,然后按时机进行提拔,保证地位与待遇都高过原来的泾河龙王。这个协议一宣读,虽龙死不能复生,却也聊胜于无,敖顺只得同意。签协议的时间,应该在贞观十三年,即公元639年。泾河龙王一死,其夫人以及儿子鼍洁无处安身,敖顺将她母子二人接到了西海居住,同年夏末秋初,敖顺得到了抚恤会的秘密通知:"西行计划不日启动,速安差泾河龙王之子进入取经团队。"看到这则通知,敖顺动了一点儿私心:妹夫泾河龙王已死,外甥鼍洁亦由我来教养。此"提拔"机会千载难得,乃是照顾我龙族,名额只有一个。我膝下有三子,大儿子摩昂以后要承我的王位,统领西海,二儿子亦有安排(书中语焉不详),唯独小儿子玉龙无事可做。这个机会与其给外甥鼍洁,还不如交给玉龙的好。于是敖顺就与观音菩萨说明此意,观音菩萨从大局着想,只好答应了这个请求,于是两人暗地里商量了一出苦肉计:敖顺自己先告儿子忤逆,然后再由菩萨出面作保,给取经人做一个脚力。虽然只是个仆役,但只要跟着取经团走上一趟基层,那么日后的仕途自然不可限量。一切安排好了之后,贞观十三年的腊月,观音菩萨赶到了鹰愁涧,收服了玉龙,依照约定,将玉龙变成了一匹白马,从此化身为马的玉龙被安插进了取经团。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泾河龙王的夫人与世长辞,留下鼍洁一人。敖顺派鼍洁去黑水河"修真",其实也就是下基层锻炼,好歹以后分配一个职位。但鼍洁年幼无知,狂妄大胆,仗着武艺伤了许多水族,并且霸占了衡阳峪黑水河神府。黑水河神想要告状,但状子都被顶头上司敖顺给压住了,要想上访却又困难重重,直到鼍洁捉了唐三藏,惹毛了猴子,这才被敖顺叫摩昂太子带回了西海。此后的岁月里,敖顺与敖摩昂这对父子一直和内陆中的一些妖魔有关生意上的往来,最明显的一伙就是青龙山玄英洞的三只犀牛精,这件事情直到"贞观二十七年"(永徽四年),即公元653年才慢慢浮出水面。为了灭口,敖顺吩咐摩昂太子借擒拿犀牛精时,将它们全部毁喉。以上就是有关西海龙王敖顺的"西海政权"目前能够挖掘出来的全部秘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立体的敖顺,一个城府极深、工于心计,颇有政治手腕以及欺善怕恶气质的龙王,更重要的是,它竟然还与妖魔有很深的联系,几乎是"官匪一家亲"。那么,到底西海龙王敖顺具备不具备制造"只要吃了唐僧肉就能长生不老"这一谣言的条件呢?很明显,它是完全具备的:首先敖顺是西海龙王,拥有一定的身份,并且它和妖魔有着较长期的联系,而且它的儿子玉龙被安插在取经团中,是唐三藏的坐骑,这是一个有生命的"唐僧肉"定位系统,所以它对取经团的西行路线可算是了如指掌。敖顺具备制造和散布谣言的一切条件——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在它的掌握之中,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们唯一要解决的是,敖顺到底有没有制造谣言的动机?它的妹夫泾河龙王被天庭杀了,这算不算动机?当然不算。它的儿子被唐三藏当成了苦役,这算不算动机?更加不算,这是它的"苦肉计"。它的外甥鼍洁被猴子欺负了,算不算动机?也不算,此时谣言早已经传遍了。难道敖顺真的没有造谣的动机吗?答案是"当然有"!其实并非这个动机隐藏得有多么多么深、多么多么隐秘,而只是我们一开始就想错了方向!所谓动机,其实只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就好似出汗一般,身子冷也冒汗,身子热也冒汗——动机是没有善恶好坏的。其实我们心中有一种定见(或是偏见),总是以为谣言的制造者心中总是要充满怨恨以及仇恨,才会制造可怕的谣言来进行陷害。可是,谁说过,制造谣言的动机,就一定是要结怨、报仇以及破坏呢?难道就不能因为其他?这,才是症结之所在!有一些真相,如果不仔细分析原文,几乎是看不出来的,在《西游记》第六十九回,猴子与八戒沙僧夜间为朱紫国国王研制药物时,有这样一个细节:(猴子对八戒)道:"你再去把我们的马尿等半盏来。"八戒道:"要他怎的?"行者道:"要丸药……你不知就里,我那马不是凡马,他本是西海龙身。若得他肯去便溺,凭你何疾,服之即愈,但急不可得耳。"八戒闻言,真个去到马边……等了半会,全不见撒尿……那马跳将起来,口吐人言,厉声高叫道:"师兄,你岂不知?我本是西海飞龙……若过水撒尿,水中游鱼食了成龙;过山撒尿,山中草头得味,变作灵芝,仙僮采去长寿。我怎肯在此尘俗之处轻抛却也?"行者道:"兄弟谨言,此间乃西方国王……医得好时,大家光辉,不然,恐惧不得善离此地也。"那马才叫声"等着"!你看他往前扑了一扑,往后蹲了一蹲,咬得那满口牙龁支支的响亮,仅努出几点儿,将身立起。在这个细节中,我们发现,原来在玉龙三太子身上,竟然隐藏着这样一个大秘密:它才是真正的"长生不老药",不必说它的筋肉骨骼,就是排泄物都有非凡的功效!这一点猴子也知道,玉龙也承认"若过水撒尿,水中游鱼食了成龙;过山撒尿,山中草头得味,变作灵芝,仙僮采去长寿"这一事实,并且它自己对这个信息是极为保密的,决计不肯在"尘俗之处轻抛却"——这并不是它高贵孤傲,而是为了保命!假设这个秘密传扬开来,那么玉龙三太子的境遇又会怎样?西方的妖魔恐怕会群起而围歼唐三藏这匹神奇的龙马!相对于唐三藏来说,龙马似乎更容易得手:如果掳走了唐三藏,那么他的三个徒弟必会以命相拼;但如果只是掳走一匹马,那么也许猴子会找麻烦,但生怕惹事上身的三藏一定会劝住猴子:"一匹马而已嘛,丢了就算了吧!"于是玉龙会被当成是仙药,被煎炒烹炸,连龙鞭都会被摘下来泡"长生龙鞭酒"……正因为如此,玉龙三太子才是那个最需要得到保护的人!它就是谣言中"唐僧肉"的原形,有幕后之人为了保护玉龙,这才会编造出这样一个模糊而又阴险的弥天大谎,而第一个谣言的出现,恰是在《西游记》第二十七回中,由白骨夫人说出来的:(白骨夫人)道:"几年家人都讲东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第二十七回)白骨夫人说此话时,正是贞观十六年夏,它用上了"几年家人都讲"这一句,点名了谣言的流传源于几年之前,而玉龙三太子加入取经团的时间则是贞观十三年腊月,两个时间相距了两年半左右,这和白骨夫人所说的谣言传播时间可谓是榫卯相合,天衣无缝!由此可见,这个制造谣言的人,必是西海龙王敖顺无疑!刚刚我说过,制造谣言的动机,不一定非是要结怨、报仇或者破坏,除了这些代表着"恨"的动机,这世上还存在着另一种动机,它代表着"爱"!而敖顺制造谣言的动机,正是出于对自己儿子的一种爱——只有将"长生不老的谣言"提前转嫁到唐三藏的身上,才能真正回避玉龙三太子在西行恶途中的所有危险。而实际情况正如敖顺所预料的那样,所有妖魔的目光都盯在了唐三藏身上,而且最恶的妖怪也不过就是要将三藏、猴子、八戒和沙僧一起"集体凑吃"罢了,几乎没有人将玉龙当做一种可以吃的事物,更不用说往"长生不老药"上去动脑筋了!原来敖顺制造"只要吃了唐僧肉就能长生不老"的谣言,其动机竟然不是对唐三藏等人的恨,而是出于对自己儿子玉龙三太子的爱!造谣的目的竟然是为了保护另外一个人,这才使得"僧肉案"变得扑朔迷离——固定的思维只会将我们引入小巷中,而换一个角度来看,或许真的就会海阔天空。这样看来,"僧肉案"似乎已经被破解,整个幕后的主谋其实就是西海龙王敖顺!那么事情真就这样了结了吗?照我看却不是这样,更多的疑点依然存在:虽然敖顺制造了一个谣言,但西天之路十万八千里,单凭一个谣言难道可以纵横流传如此之广吗?难道所有的谣言都是由敖顺派人传播的吗?那么如此一个威胁唐三藏生命的谣言,难道西天政权会置之不理吗?天庭政权难道也只是袖手旁观?唐三藏虽然身经百困,但为什么总是能够苟延残喘地活下去?这一切一切的谜团,都还未被真正揭开!欲知真相到底为何,请看第四回《三人成虎》。第四回三人成虎西天路上的妖魔团体,大大小小也有三十余处。这些妖魔都有其固定的势力范围,比如,白骨夫人在白虎岭的势力范围就很小,据说只有方圆四十里而已。而有的妖魔团伙势力范围就相当大,比如,牛魔王一家就占有六百里钻头号山、西梁女国解阳山、八百里火焰山、翠云山以及积雷山五处名山不知方圆几千里也!正是由于势力与利益分配的问题,妖魔集团与集团之间,除了少数心胸豁达豪爽者(如牛魔王与碧波潭老龙一家)之外,其实很少会有比较亲密的联系,倘若是极为机密的消息,则更加不可能相互传递:比如,妖魔甲得知吃了"唐僧肉"可以获得长生的奥秘,它断然不会几千里几百里跑去将这个消息告诉交情平平的妖魔乙。当然,在取经团每剿灭一个集团后,偶尔会有一两个熟知内情的漏网之妖投奔其他妖魔集团(比如,狮驼集团覆灭后,其中一个小头目铁背苍狼怪就逃窜了近两年时间,投靠了隐雾山折岳连环洞的花皮艾叶豹),但这毕竟是凤毛麟角,做不得数的——由此可见,在交际层面如此之狭窄,信息速度如此之缓慢的妖魔圈中,有关"唐僧肉"的信息却一直纵横了十万八千里西行之路,这无论怎么看都是一场天方夜谭式的梦幻,难道单凭敖顺一人亲力亲为,竟能有如此作为?想想都不可能!难道"僧肉案"又被陷入了一个死胡同吗?其实,我们都被另外一种定见给迷惑了,或者说,这是一种"障"。从"僧肉案"开始到现在,大家都在追寻那个真正的谣言制造者——而"那个真正的谣言制造者",就是一种障!是谁说过,谣言制造者从头至尾只能是一个人?在阿加莎?克里斯蒂那本著名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中,一场谋杀案就有十一名凶手,因为爱,他们集体表演了一场谋杀的歌舞剧。"僧肉案"的情况与之略有相似,我们所要寻找的"谣言制造者",并非只有西海龙王敖顺一人那么简单。谣言的制造者,其实有三人,而帮凶,亦是三人。虽然主从人员有六人之多,但他们并非一个合作的整体,而是各怀各的肚肠,目的却相反相背: 第一个谣言制造者是敖顺,它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玉龙。第二个谣言制造者是南极老人,他的目的是扩张自己在西域的势力。第三个谣言制造者,其实是贯穿了整部《西游记》的隐形人物,他就是东天教主。前两位我们在前文中已经详细地剖析过,而第三位东天教主则非常隐秘,他好像一个幽灵一样活跃于黑暗之中,只能凭我们的分析推测才能揣摩出他的行踪。东天教主在策划"大闹天宫事件"失败后,彻底在人间消失了,作为一个失败者,他必须隐藏行迹,他心中满是无奈与愤恨——总结起来,东天教主是有"七大恨"的:一恨如来不容于西天,以至于似他这等抱负都无处可行,只得前往东土发展。二恨老君谋逆之不利,导致满盘皆输,自己隐姓埋名,不得见天日。三恨猴子行刺之失败,白白培养不说,最后还投到了如来门下,这一点最是窝心!四恨以前培养的妖魔(如牛魔王等)纷纷落草为寇,关键时刻谁也指望不上。五恨玉帝气数还未尽,仍稳坐天庭,以至于自己的东天大计无处施行。六恨唐太宗误中圈套,执意向佛,派出取经团队到西天雷音寺去求经。七恨金蝉子以逸待劳,要借唐三藏的肉身来成就日后的金身。这七条大恨,条条都针对着"僧肉案"。只要将有关"吃唐僧肉可得长生"的谣言释放出去,那么:一可以扰乱如来的计划;二可以将太上老君卷入风波;三可以陷猴子于危机和恐慌之中;四可以叫西方的妖魔与取经团互相残杀;五可以使玉帝的绥靖政策失败;六可以破坏唐太宗的引进佛法;七可以直接攻击唐三藏。可谓是一石七鸟,借刀杀人!所以,东天教主具有一切嫌疑和动机,并且,在西天路上,他曾经亲自指使六耳猕猴破坏取经事业,并且曾经游说弥勒佛祖的爱徒下界破坏取经事业,这二者受了东天教主的蛊惑,都想要自己取经,成佛做祖!所以,第三个谣言制造者,只能是东天教主。于是,由敖顺首先发起,东天教主添油加醋并且游走于妖魔之间慢慢传播,最后到了比丘国,南极老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附会并进一步改良了说法,一个有关"僧肉传奇"的大谣言就这样诞生了!而谣言制造者的帮凶,也是三个人,他们分别是如来佛祖、太上老君以及玉皇大帝。他们三人的目的亦是不一样的——如来佛祖可以遍观周天之事,遍识周天之物,面对如此一个戳之即破的大谣言,他当然有能力甄别,更有能力来消除谣言,但他却选择了沉默。第一,新招安的猴子野性未驯,正需要磨炼一下,当下谣言四起,正好也叫众妖魔挫一挫它的锐气,灭一灭它的威风,反正有自己一路监视,料定不会有什么出格的大事发生;第二,取经团来到大雷音寺绝对不能太平静,需要困难和险阻,有困难就要解决困难,没有困难制造困难然后再去解决,谣言的出现,正好顺应了这一过程的需要;第三,谣言制造者有两个人不好明着处理——敖顺是苦主,身上有"泾河龙案"的秘密,而东天教主则是西天政治失败的典型,需要抹杀,绝对不能见光。 基于这三方面的考虑,如来佛祖对于这则谣言,选择了默认。太上老君是昔日东天教主的盟友,深知这个曾经的合伙人的手段,既然出现了这样的谣言,那么一定是出自故人的手笔,太上老君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绝对不能揭穿他!因为他这样做摆明了是要和取经团、天庭和西天过不去,如果揭穿他,他一定会供出我,所以,这个谣言是死也不能揭穿的!第二,他这样做明显是想要杀猴子而后快,而猴子是"大闹天宫事件"的重要人证,它若是死了,对我有利而无害,所以,这个谣言也是揭穿不得,相反,还要尽力配合一下。从这两方面考虑,太上老君表面上选择了漠视,实际上是在暗中配合。玉皇大帝其实是个庸才,但也知道在"泾河龙案"中自己的礼仪的确吃了一点儿亏,但由于欠了人情不得不还,也只能忍气吞声。龙族本就是天庭公务员,"吃龙肉可以长生不老"这一传说,玉皇大帝自然知道,也知道"僧肉传奇"是个大谣言,但他却不想揭穿,他想看个热闹:第一,打击取经团,就是削西天政权的面子,是件大喜事;第二,给猴子找找麻烦,也算是报了当年"大闹天宫"时自己所受的一股鸟气!非常乐意见到这样的场面出现;第三,在西方路上出现的三十几家妖魔中,只有六家属于天庭政权,分别是奎木狼、金银角、鼍洁、青牛、白鹿、玉兔,其中金银角是观世音菩萨借去的,鼍洁可以算是"替父报仇",其余的妖魔绝大多数都属于西天政权或是关系户,取经团收拾了属于西天的妖魔,算是自相残杀,如来面上无光。倘若妖魔干掉了取经团,亦是皆大欢喜的局面!所以无论怎么看,这个谣言都是对玉皇大帝有利而无害的。所以从三方面考虑,玉皇大帝甚至是选择了支持这个谣言,他的希望是更加混乱!由此可见,所谓"僧肉案",其实是一次对抗性的群体表演,三个主谋加上三个帮凶一起营造出来的复杂事件——有时候,个人行动往往比集体行动来得简单,因为集体行动要求绝对的配合,容不得半点儿疏忽,不过在"僧肉案"中所展现的毫无配合可言,却又严丝合缝的群体表演可谓是绝妙绝佳的:六个人物各怀各的肚肠,各打各的算盘,目标方向动机行为各不相同,但居然可以制造出这样大的一个大谜案,的确是叫我们过了一回十足的侦探瘾!有关"僧肉案"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妖魔们为什么总是吃不了唐三藏?这个和尚被抓了无数次,但总没有一个妖魔能够得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唐三藏是个得道的高僧?我看不是这样。在《西游记》第十三回双叉岭上遇魔时,太白金星救了三藏之后,曾说:"只因你的本性元明,所以(妖魔)吃不得你!"这绝对是一句屁话,就算是一身的藿香正气,该吃也照样被吃!所以太白金星的话并不可信。难道是因为三藏披了佛赐的袈裟,手持了佛赐的锡杖,所以百魔不侵?当然更不可能,虽然在第十二回菩萨曾夸口"着了我袈裟,不入沉沦,不堕地狱,不遭恶毒之难,不遇虎狼之穴",但事实上妖魔根本不买袈裟的账,熊罴连袈裟都偷去了,可见"袈裟护体"只是笑话。难道是三藏一直在背诵乌巢禅师所授的《多心经》?据说"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但很可惜,还没走过五千字,就有"(妖精)化一阵狂风,径回路口,路口上那师父正念《多心经》,被他一把拿住,驾长风摄将去了"的滑稽记载,可见《多心经》也是不顶用的。其实唐三藏屡次活命,完全是那群倒霉的"西天便衣"的功劳,他们就是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等等隐身保护神。在书中的很多处地方都点明了他们在保护三藏,如第二十九回说得明白:"若论赌手段,莫说两个和尚,就是二十个,也敌不过那妖精。只为唐僧命不该死,暗中有那护法神祇保着他,空中又有那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助着八戒、沙僧。"在第三十回中,唐三藏被奎木狼化成了老虎,直接受到了兵刃的攻击,亦是死不了:"(面对唐三藏变的老虎)有几个大胆的武将,领着将军校尉一拥上前,使各项兵器乱砍。这一番,不是唐僧该有命不死,就是二十个僧人,也打为肉酱。此时幸有丁甲、揭谛、功曹、护教诸神,暗在半空中护佑。所以那些人,兵器皆不能打伤。"妖精的兵刃以及凡人的兵刃都被这伙保护神给化解了,接下来在第三十九回中,唐三藏的肉身要面对的,却是猴子那根沉重的铁棒,结果依然无事:(假国王)听得行者言语,急撒手跳上金銮宝殿。这行者举起棒望唐僧就打。可怜!若不是唤那几位神来,这一下,就是二千个唐僧,也打为肉酱!多亏众神架住铁棒道:"大圣,那怪会腾云,先上殿去了。"行者赶上殿,他又跳将下来扯住唐僧,在人丛里又混了一混,依然难认。由此可见,这伙"西天便衣"虽然攻击力尚有不足,但联手化解内力的功夫却是佛门一绝,连猴子的铁棒都能架住,可见真是"绝对防御"了。总之这伙"西天便衣"属于当打手不行,但当保镖极为称职的一群防御高手。只要能够保护唐三藏,他们是无所不用其极的,甚至连"吉利话"都拿过来当做护身符:功曹道:"你师父宽了禅性……所以泰极生否,乐极成悲……吾等知大圣不识山林,特来传报。"孙悟空道:"你既传报怎么隐姓埋名,赶着三个羊儿,吆吆喝喝做什么?"功曹道:"设此三羊,以应开泰之言,唤作'三阳开泰'破解你师之否塞也。"(第九十一回)当然,他们也不是只会被动防御的傻瓜,面对各种妖怪,他们为了完成保护任务,总会想出神奇的招数来拯救唐三藏,其中最绝妙的一招,我看是"思想电波干扰术"——这是一种通过改变妖魔脑部思维频率而作出错误判断的近似于催眠的幻术,通俗一点儿说,就是把一个正常妖魔变成猪头三,而施术者所要妖魔们接受的信息无非是四句话:◎唐三藏不干净,先饿一饿,再泡一泡,最后洗一洗再吃也不迟。◎唐三藏不能一口囫囵吞下,需要精细料理才能吃。◎唐三藏是主菜,还需要将他三个徒弟抓来当配菜才能吃。◎唐三藏是稀罕物件,需要将亲朋好友邀来一起吃。下面是几个最为典型的例子,我感觉傻得有点儿离谱了!最常见的干扰是对妖魔头目的干扰,如黄风岭黄风怪就中了招,说了胡话:(先锋道):"把这和尚拿来,奉献大王,聊表一餐之敬。"洞主道:"且莫吃他着。"先锋道:"大王,见食不食,呼为劣蹶。"洞主道:"你不晓得,吃了他不打紧,只恐怕他那两个徒弟上门吵闹,未为稳便,且把他绑在后园定风桩上,待三五日,他两个不来搅扰,那时节,一则图他身子干净,二来不动口舌,却不任我们心意?或煮或蒸,或煎或炒,慢慢的自在受用不迟。"如果干扰头目有困难,那么干扰妖魔的亲信也有奇效,如连环洞的狼先锋就是如此发的晕:(老怪道):"搬柴烧火,把他蒸一蒸。我和你都吃他一块肉,以图延寿长生也。"先锋道:"大王,且不可吃。"……老怪道:"先锋,凭你有何高见?"先锋道:"依着我,把唐僧送在后园,绑在树上,两三日不要与他饭吃,一则图他里面干净;二则等他三人不来门前寻找,打听得他们回去了,我们却把他拿出来,自自在在的受用,却不是好?"老怪笑道:"正是,正是!先锋说得有理!"最搞笑的干扰,是对青龙山玄英洞的三只犀牛的施术:唐僧战兢兢地跪在下面,只叫:"大王饶命,饶命!"三个妖精异口同声道:"你是那方来的和尚?怎么见佛像不躲,却冲撞我的云路?"唐僧磕头道:"贫僧是东土大唐驾下差来的……人都呼我为唐三藏。我有三个徒弟,大的个姓孙,名悟空行者,乃齐天大圣归正。"……三个妖王听说,个个心惊道:"早是不曾吃他。小的们,且把唐僧将铁链锁在后面,待拿他三个徒弟来凑吃。"(第九十一回)明明三个家伙已经心里害怕了,本来应该说"早是不曾吃他,小的们,赶紧把他给放了"!但在"思想电波干扰术"的干扰下,硬生生把话改成了"待拿他三个徒弟来凑吃"这句前后矛盾的大笑话!可见"西天便衣"执行"既要有磨难,又不能伤唐僧"的指令时有多么严格!这样的笑话实在是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唐三藏之所以苟延残喘地活到今天,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等保护神绝对是功不可没的!可惜他们永远只是无名英雄……以上所有的这些,就是"僧肉案"的全部真相。谜底已经揭晓,但这个案件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案情本身,而在于一个小小的启示: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一片无垠的风景,我们可以用思维来翱翔,想怎么飞就怎么飞,因为思维是无疆无域的,但,如果你无法忍受上升的高度,你也就错过了俯视众生的快乐……山僧廋辞楔子大约在贞观十四年的四月末,师徒三人行过乌斯藏界,来到浮屠山,在山中遇见了乌巢禅师,禅师口授三藏《多心经》一篇,外加念了一首五言的"预言诗",共一百一十字。就是这篇似偈非偈的古怪文字,竟好似能够预言西去路上的一些情节,而且总体来看《西游记》的故事基本上是按照这样一个极为粗略的框架来上演的,但却缺少了很多重要的情节,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世德堂本《西游记》中最神秘的一个谜案——"乌巢诗案"。"乌巢诗案"的谜点,并非在于"乌巢禅师",而在于他所念诵的那首预言诗背后所隐藏着的更为神秘的真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像是《西游记》文本所留给后人的一首密码诗,或是一个神秘的遗迹。倘若能够真正揭开这个奥秘,亦代表着我们可以透过这一百一十个字,与最原始的《西游记》相遇……故此,"西游四案"的前三案,也就是"猴逆案","泾河龙案","僧肉案",再加上整部《天涯道路》的"西游编年史",其重要性亦不能与"乌巢诗案"相提并论。在之前的"三案一史"中,我们是在复原"故事文本"的真相,而在接下来的"乌巢诗案"中,我们要触摸的,却是百回本《西游记》本身的真相!欲了解"乌巢诗案"的种种奥秘,必须从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开始入手。在开始之前,我还想说一句:以往看《西游记》,总是隔着一条弥漫着大雾的历史长河,无法看清彼岸亦无法到达。倘若真正揭开了"乌巢诗案",或者我们依旧无法渡过,但至少可以迎来河面上那短暂的风和日丽……第一回乌巢诗案根据世德堂本百回本《西游记》第十九回的记载,乌巢禅师的预言一共二十二句一百一十字:"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这二十二句话我翻来覆去地读,颠倒倒颠地读,连字跳字地读,总试图能够找出一点儿隐藏的文字线索,可两年过去了,还是读不出任何特异的信息。无奈之下,只得用表格的方式来逐句对照,希望能有一个新的发现:二十二句话中间,开头"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等八句,都是泛泛无用的废话,直到"仔细黑松林"一句,才算是典型的预言:《西游记》第八十回中,取经团就是在"黑松林"中遇见了那个号称"地涌夫人"的金鼻白毛老鼠精,而第八十一回的回目赫然就是"黑松林三众寻师"。而"妖狐多截路"一句,十分叫人犯疑:《西游记》中虽然狐狸不少,但基本都是弱势群体,哪里能够"多截路"呢?统共五只狐狸,分别为第三十四回压龙洞的干娘"九尾狐狸",第三十五回娘舅"狐阿七大王",第六十回的摩云洞的"万岁狐王"与"玉面公主",以及第七十九回的"白面狐狸"。想来想去,这五位中也只有"狐阿七"曾带领小妖攻击过猴子,姑且就将这一句算在它的头上,虽然很是牵强。所谓"精灵满国城",所指的必然是第四十五回的"车迟国虎鹿羊三大仙",因为特指"精灵",所以应该是它们,若是"妖魔满国城",则必然是"狮驼国"了。而"魔主盈山住"一句,基本是泛指:几乎大部分的妖魔都是居住在山上的,无解。"老虎坐琴堂"一句,最是诡异。《西游记》中比较著名的虎有四处,分别为第十三回出现的"寅将军",第二十回中黄风洞的"虎先锋",以及第三十回唐三藏化身的老虎和第四十四回出现的虎力大仙,可是,它们四个都不会弹琴啊!其中只有"寅将军"谈吐比较风雅:熊山君道:"寅将军,一向得意,可贺,可贺!"特处士道:"寅将军丰姿胜常,真可喜,真可喜!"魔王道:"二公连日如何?"山君道:"惟守素耳。"处士道:"惟随时耳。"三个叙罢,各坐谈笑。只见那从者绑得痛切悲啼,那黑汉道:"此三者何来?"魔王道:"自送上门来者。"处士笑云:"可能待客否?"魔王道:"奉承,奉承!"虽然言谈风雅,但谈完就将人"剖腹剜心,剁碎其尸"给待客了,若说它风雅,也是一个很恐怖的风雅妖怪,姑且算它会"坐琴堂"吧!至于"苍狼为主簿"一句,我窃以为是指第八十五回隐雾山折岳连环洞里的"铁背苍狼怪",此妖虽是先锋,但计谋狠毒,做得主簿的——这一句也许是预示那回的"梅花分瓣计"。"狮象尽称王"一句,很明显是预言第七十四回所出现的"狮驼三魔",毫无疑问。而"虎豹皆作御"一句,很是费解:有关虎的预言已经说过了,为什么又出现了虎?至于豹,或许是暗示"花皮艾叶豹子精",但在上一句中不是预言过了吗?为什么又重复?剩下的"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等六句,只是说一会儿就会碰上沙僧而已,没什么特殊的意义,只是起到结束预言的作用。当我们将二十二句逐一分析完后,发现得到的信息依旧杂乱无章:地涌夫人(高级妖魔)、狐阿七(跑龙套的)、虎鹿羊三大仙(高级妖魔)、寅将军(客串)、铁背苍狼怪(助理级小妖)、狮驼三魔(特级妖魔)。这其中只有三个半是百回本《西游记》中的主要情节,其他的都属于边角料,而且预言中的妖魔,并不都是西行中的主要危机(至少牛魔王,独角兕,黄眉怪等妖魔都没在其中),作为一篇大预言,避重就轻,这又是为什么?唯一的答案就是:被动过!不是这篇预言被改动过,就是百回本《西游记》本身被改动过,而这篇预言被保留,没有被改动。难道这本《西游记》中的内容,也会被改动吗?这是当然的!在广大的中国民间,人们并不知道手上那本《西游记》(现代通行本)其实只是一个现代人修订的产物,也有人和我说过,从未见过什么"世德堂本"、"朱本"、"杨本"——后两个版本没有见过尚情有可原,但一般来讲,在中国读《西游记》的人,罕有读到的不是"世德堂本"的,这和通行本《西游记》的历史有关:在现代中国一般人所读到的所谓"《西游记》通行本",其实是指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百回本《西游记》新整理本,内容方面是按照明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印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明刊世德堂本")原本排印,但由于这个版本是残缺的,从第七十六回到第八十回,从第九十一回到第一百回,整整十五回的文字全部缺失,所以这残缺的十五回文字,是参照了六种所能见到的清刊本而补足的,分别为《西游证道书》(证道书本)、《西游真诠》(真诠本)、《西游记评注》(含评本)、《西游原旨》(原旨本)、《通易西游正旨》(正旨本)以及《新说西游记》(新说本)。并且按照《新说西游记》的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放在"世德堂本"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之前作为附录——这就是目前中国最流行的"《西游记》通行本",而市面上绝大部分的《西游记》基本状况都是如此。其实《西游记》的版本实在是太多了,除了上述的"清刊百回本"六种和"明刊世德堂本"之外,还有至少现存本七种、佚本七种(包括我提过的"盛于斯读本"),以及"永乐大典本"。由于我不想在版本上做更多的纠缠,所以在这里只是略提一下(若要写来,那又是一本关于《西游记》版本的厚书),只为引出与"乌巢诗案"有关的"朱本"和"杨本"。所谓"朱本",乃是《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因其中有"羊城冲怀朱鼎臣编辑"字样,故简称"朱本",而所谓"杨本",乃是《西游记传》,此本有明刊单行本和《四游记》本,其中有"齐云杨致和编"字样,故称"杨本"。这两个本子都是《西游记》研究中重要的两个版本,数十年来,它们和"世德堂本"为谁先谁后争了个热火朝天——我所关注的,是它们有关乌巢禅师的预言诗的资料,结果两个版本竟然都是残的,并且这段文字一模一样:三人在途,晓行夜宿,过一山又一山,行一里又一里,不觉红轮西坠,心急马行迟。又只见前面有一高山,其山甚是高,崖岩险峻,拻层层,甚是巍峨。唐僧拍马加鞭,师徒上山顶而去。话分两头,又听下文分解……道路已难行,巅崖见险谷,前面黑松林,虎豹皆作御。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行者闻言冷笑,那禅师化作金光,径上乌窠而去。长老往上拜谢。行者不喜他说个"野猪挑担子",是骂八戒;"多年老石猴",是骂老孙。举棒望上乱捣。八戒道:"师兄息怒,这禅师也晓得过去未来之事,但看他那'水怪前头遇'这句话,不知验否?饶他去罢。"此处明显残缺了"唐僧遇乌窠禅师"一节内容,而且莫名其妙窜入"话分两头,又听下回分解"这句话,可见属于排版中的"脱漏"和"误植"问题。预言诗虽然不全,但却有三句与我们所熟悉的"二十二句本"不一致:道路已难行,巅崖见险谷,前面黑松林,虎豹皆作御。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