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2

作者:程浩 字数:29794 更新:2023-10-09 18:04:01

就算无聊到要去喝闷酒的地步,老妈也没要求过要占用我的笔记本电脑。因为在她眼中,读书写字也是一件正经事,是不该被打扰的。但我多少有点心疼她。心想,要是在自己家里,三台电脑两台电视,想玩便玩想看便看。不至于像现在一样,一个人躲在卧室可怜巴巴地玩手机。后来我对老妈说,要不咱俩找个韩剧看看吧?我好长时间没看过韩剧了。老妈抬起头,眼睛一亮,高兴地说好啊好啊,挑个男主帅点儿的剧。于是我放下正在读的小说,放下正在写的文章,放下正在泡的女却良,跟老妈两人一起守着14 英寸的笔记本,看胶片能绕地球两圈的韩剧。两个人笑得像是吃了哈哈屁。其实我不爱看韩剧,但是这并不重要。因为我的目的根本就不是看什么剧,而是让老妈高兴。只要她高兴了,我的目的就达到了。我不在乎自己看的是韩剧、美剧还是京剧。这件事情,让我开始反思一个问题: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我爱我的父母,我以后一定好好孝顺他们“, ' ,我爱我的妻子,洲守来一定让她幸福“,或者是“我爱我的孩子,恻守来就会明白我的苦心“。这不是我们对他们的爱,而是我们想象中的爱。这种想象中的爱,让我们以为自己很爱对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对方。可是结果呢?对方却一点都没有感受到,反而对你满是抱怨。换句话说,你的爱其实放了空枪。这就好像有人说她想要一颗苹果,而你却送给她一车香蕉。她虽然收下香蕉,但是每天闷闷不乐。你质问她:‘为什么我给了你一车香蕉,你还不高兴?“她说:' ,我想要的是一颗苹果,而你却只给了我一车香蕉。“有时候,我们必须要明白,你付出的爱,究竟想要收获怎样的效果?是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爱,还是让你感受到自己在爱对方?是付出爱的行为重要,还是付出爱的方式重要?也许在你眼里,香蕉比苹果更美味。但是你的想法无关紧要。因为无论是香蕉还是苹果,最后吃的人都不是你。梦游记其实我没有梦游的毛病,家里也没人喜欢梦游。但是梦游这件事儿,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童年记忆。第一次听说“梦游,,这个词,是在一本名叫《 所有人都在撒谎》 的小说集里,作者是我最喜爱的恐怖作家― 周德东。故事讲述了几个年轻男女外出度假,其中有一个女生有梦游的习惯。过了几天,梦游的人越来越多。梦游就像病毒一样迅速扩散。不断有人失踪、死去,直到最初那个梦游的女孩有天晚上突然醒来,打开窗户从楼上跳了下去… … 当时我不过12 岁,书里有关梦游的情节,就像幼年时的‘,百渺卜婆“一样,吓得自己胆战心惊。这事儿直接导致我长大以后,每次在外面住宿都会下意识地观察一下自己的房间,看看窗外有没有护栏?护栏结不结实?其实我这样完全是多此一举。先不说自己从不梦游,就算是真的梦游,即便门窗大敞,我估计自己也不大可能会有逆天的本领,能从轮椅上跳出窗外。第二次听说“梦游,, ,是老妈在年夜饭桌上讲的一个段子。每年春节,大家都要轮流讲一个段子,这是我们家的传统,那一回刚好轮到老妈。老妈说,女刨、时候就有梦游的习惯。当日啪也才10 岁,跟太姥姥住一起,两个人睡一张床,她睡里边,太姥姥目缈卜边。有一天夜里,老妈突然从睡梦中‘,豁,,地坐了起来,然后掀开被子,站起身跨过旁边的太姥姥,挺着腰板走下床。她从床底下拿出洗脸盆,又从暖瓶里倒了一盆热水,接着两只手端着满满一盆水,稳稳当当地跳上床回到自己的位置。接着,她把热水放在枕边,从枕头底下拿出一把小梳子,开始沾着水慢慢梳头。过了一会儿,老妈自己又睡下了。那盆水纹丝不动地摆在她旁边,一滴未洒直到第二天早上。要知道,我老妈可是梦里练过佛山无影脚的人,多年以后老爸一直深受其害。那盆热水能安安静静地待到第二天早上,绝对是一个奇迹。那时的月亮还很年轻,月光清澈远胜如今。老妈半夜里的一举一动,都让一旁的太姥姥借着月光看得清清楚楚,只是她没有说话而已。第二天吃早饭,太姥姥问起昨天夜里的事情,老妈天真无邪地摇摇头,表示毫不知情。我听完这个段子,好奇地问老妈:“太姥姥当时咋不把你叫醒,她也不怕一盆热水把你给烫毁容了?“老妈一脸不屑地看着我说:' ,小屁孩儿懂什么?老话说,‘梦游不能叫,一叫阎王到‘。见着梦游的了,可千万别瞎叫唤,要死人的。“老妈把一个封建迷信的道理说得正气凛然,让我深深地相信,如果碰见梦游的人,第一件事就是捂紧自己的嘴巴。第三次听说‘,梦游,, ,就不仅仅是“听说,,了,而是我亲眼所见。有一年老妈出差去外地,要一周才能回来,家里没人照顾我,她又对保姆不放心,想来想去都没有合适的人选。表哥听说以后,主动要求担此重任。那段时间,他天天在家打网络游戏,清闲得很。上个星期他刚辞掉一份月薪八千的外企工作,理由是加班时间跟魔兽世界的任务副本有冲突。这件事情让我姨妈(我老妈的亲姐,我表哥的亲妈)直接从“温良恭俭让,,的东方知识女性,瞬间变身成为小宇宙爆发的超级赛亚人,用我表哥的话说:“那血盆大口张得能把黑洞都吸进去。“所以,与其说是表哥来照顾我的生活,倒不如说是我解放了他的耳朵。像表哥这样一位“不靠谱青年“,对于他能不能把我照顾好这件事儿,老妈始终抱有极深的忧虑。其实,最忧虑的人应该是我。我都怀疑表哥能不能把自己照顾好,我敢肯定他对洗衣机和炉灶的操作,绝没有对鼠标、键盘的熟练程度高。老妈临走的时候特地嘱咐我们两个,说冰箱里已经塞满了酸奶和薯片,万一吃不上饭了就拿出来垫巴两口。我扭头看了看表哥,他在旁边拍着胸脯说:' ,姨,你就放心吧!就凭我这双巧手,指定能当个金牌保姆… … “晚上,表哥和我睡同一间房。房间里有两张单人床,我睡靠窗的,他睡靠门的。墙上有一盏暖黄色的壁灯,表哥的一举一动,我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睡到半夜,我忽然看见表哥从床上坐了起来,两只眼睛半睁半闭,肚子里发出一阵“咕噜噜,,的声音。他走下床,绕过旁边的小茶几,拉开门走出了房间。我刚准备喊他,脑海中立刻闪现出老妈那句可怕的训诫,原本张开的嘴巴也立马闭紧。表哥真的是梦游吗?我的心脏“咚咚“直跳,脑袋里像是装了马达似的飞速旋转,思考着接下来应该怎么办。我隔着门缝看见厨房的灯被打开,接着是冰箱被打开,接着听见包装袋被“嘶啦“一声扯开,接着听见“咔睛咔睛“的咀嚼声。我凭声音就能猜出是表哥在偷吃我的薯片。没错!他半夜梦游起来偷吃我的薯片。当时我的心里真是又急又气。我明明知道他在外面偷吃,却又不能把他从梦中叫醒,就算是戳穿他那副贪吃的嘴脸,我那香脆的薯片也回不来了。想到这里,我就忍了。虽说表哥这个人又懒又馋又抠门,办起事儿来特别不靠谱,但不管怎么说,还是对社会有益无害的一类人,犯不上为了几包零食弄死他。过了一会,表哥磨磨蹭蹭地回到床上,躺下没两分钟就熟声如雷了。第二天早上,我问表哥昨晚干什么去了?他瞪大眼睛说他一直在睡觉,什么也没干。于是我断定他确实有梦游的毛病,可是我没告诉他。至于为什么嘛,我也不知道自己当时在想什么,好像“梦游,,这词儿已经在我心里成了忌讳。在此之后,每天晚上表哥都会梦游到冰箱前去大快朵颐。直到那时,我才终于明白,老妈平常说的“饿死鬼侧台,,究竟是个什么意思。这样过了一星期,直到老妈出差回来,看见冰箱里面空空如也,问我是不是趁她不在家就不好好吃饭,怎么吃了这么多零食?然后我就像竹筒倒豆子一样,一股脑地全告诉她了。老妈将信将疑地听我说完,接着立马给姨妈打了一个电话,问表哥是不是有梦游症?要是治晚了会得精神病的。姨妈听完,哈哈大笑,说:' ,这熊孩子没心没肺的,睡着了比猪还死,从来没见过他梦游,估计是半夜饿醒了… … “两个月以后,表哥考上了外省的公务员,这工作不用加班,每天喝茶打牌看报纸,还不影响玩魔兽世界。离家前夕,他带着被自己吃掉的薯片乘以二的数量来看我,里面还装着一个新款的白色p Sp 游戏机,包装盒上私着一张便利贴,上面写着一段话:“梦游,,的时候吃了你的零食,这是给你的补偿。祝你每天做一个好一一不靠谱表哥每个人都有自己难以启齿的一面我的家乡,曾经流行过一种游戏。那时,吃一包干脆面,里面会赠送一张圆形硬卡。卡片上印着花花绿绿的图案,有葫芦娃、孙悟空、奥特曼、圣斗士、黑猫警长、还有成龙,反正是电视上流行什么,上面就印什么。这些卡片可以用来相互斗卡,用自己的卡把对方的卡敲翻就算赢,获胜者就可以拥有对方的那张卡。这游戏的成功之处在于,充分地调动起每个人的收藏欲望和竞争意识。我们一帮臭小子拼命地吃,吃得满嘴长泡,就是为了能存一攘卡片,然后一较高低。当时,我们每个人都有好几套卡。我的卡片最多,大概有十几套,要用塑料桶才能装下。但是,住在我隔壁的一个小男孩,他叫小冰,跟我一样大,家庭条件很差。他只有一套卡,是一套灌篮高手。你要知道,灌篮高手算上赤木晴子,也最多只有九张而已。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人不嘲笑他,甚至不带他一块玩。我想,他当时的心情一定是自卑的。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自卑的人不该是他,而是我们。小冰就是拿着那九张灌篮高手,几乎赢走了我们所有人的卡。他敲卡的技巧极其迅猛,完全是一次一个。我们当时全都惊呆了… …后来我才知道,小冰的爸爸是一个木匠,他用薄木片做了九张卡给小冰。上面的图案是小冰照着小商店的海报,自己拿水粉笔画的。呵呵,你想想,我们的卡片是纸质的,小冰的卡片是木质的,无论是分量还是材质,我们都是没有胜算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人生都是黑暗的。因为我没有一个当木匠的爸爸。后来,老妈出差,从北京给我带回来很多画着肌肉男的卡片。我当时觉得这人物真他妈的丑,身材不如奥特曼有型,眼神不如黑猫警长有神,甚至溯各膊上的脓二头肌,都不如成龙的大鼻子看起羽11 页眼。直到几个月以后,看过表哥从录像厅借来的几盘录像带,我才知道原来这两个肌肉男都是有名字的,他们一个叫史泰龙,一个叫施瓦辛格。不过丑归丑,当我把卡片握在手里时,心脏还是猛然一跳。我知道自己这回终于可以战胜小冰了,因为那些卡片,是金属的。事情的结果和我预想的完全一样。我不光用这两个肌肉男翻了本,还替自己的狐朋狗友赢回了属于也门东西,还有那九张木质的灌篮高手,也倒在了施瓦辛格那副终结者的金属面孔之下。当时的我很仗义,有恩慢慢还,有仇立刻报。为了给大家出一口气,也为了展示自己的优越感,我当着所有人的面儿,把那九张灌篮高手扔进了火堆里。我们几个人围坐在火堆旁,看着樱木花道火红的头发在同样火红的火光里慢慢变黑、发焦,最后变成灰烬被风吹走。那一刻,我看见小冰用袖子抹着不想被人发现的眼泪。后来,小冰再也没跟我们一起玩过斗卡。时间一长,我们也就把这事儿给忘了。直到有一天,小冰骑着一辆漂亮的山地车从我们身边疾驰而过。他扭头看向我们这群手里拿着一堆破纸片的土鳖,脸上露出某种得意的笑。我们不知道他到底在笑什么,但是我们都一致觉得一一这小子真他妈帅呆了!几天以后,我们都听说小冰的水粉画获得了市里举办的美术大赛儿童组的第一名,将来可以当做特长生进市重点中学。他爸高兴,给他买了一辆山地车当作奖励。几米说过:“每个人都有一双翅膀;有的人长在脚上,有的人长在手上,有的人长在头上,有的人长在心上。翅膀长在哪里,你的天赋就在哪里。“残缺也好,不完整也好,每个人都有自己难以启齿的一面。但是说真的,没有人会在乎你。人们不会对你的缺陷念念不忘,人们只会在你最春风得意的日创侯,突然想起来:“哦?那家伙不是少两根手指吗?这也能办到,好厉害… … “你失败一千次也不会有人记得你,因为人们只会记住你成功的一次。村上春树是严重的“梦游病人“我一直认为村上春树是最不像“作家,,的作家,他或许更像是一个得了“梦游症,,的患者,每天沉溺在自己的‘,独我意识,,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拥有‘,独我意识,,的人物,以虚无缥缈的对白攫住少数读者的感情― 虚无却不乏神奇。村上春树的小说有一种游离于现实之外的虚幻,也同样有一种沉淀于幻境之中的真实;读他的小说时,你会感到自己是在倾听一件无比贴近生活的亲身经历,但只要你把意识从故事当中抽离,你就会发现它有多么荒谬可笑,可是在几秒钟之前你还陶醉其中,无法自拔。这就是村上春树的魅力,也是我说村上春树更像是一位“梦游病人“的原因所在,因为他的作品具备一切梦的特点― 就是“真实与虚幻交错,,。看过((盗梦空间))的朋友可能记得,影片中莱昂纳多告诉我们:“我们都知道梦是假的,可是我们在梦里却相信那是真的。我们都相信现实是真的,可是你怎么能肯定这不是另一场梦境?"是的,我们无法确定自己究竟是否生活在梦境里,也无法确定自己自身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毕竟我们没有一个“陀螺,,般的图腾。我想,这句话放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我们都知道羊男是虚幻的,但你怎么能确定自己在羊男的眼里不是虚幻的呢?或许就像村上春树自己说的:“我的小说只是把我的梦延续下去而已。“我们在村上春树书中得到的一切信息,都来自他本人的梦境。可以说村上春树是一个“梦的延续者,, ,也可以说村上春树是一个“梦的创造者,, ,而我们作为读者,本身就是他庞大恢宏的梦境里,一个小小的“投影人物“而已。请连岳别“偷”患者的钱连岳先生的这篇文章,我读了两遍。私以为,这是一位不知“疾病,,为何物的作者,说了一番不负责任的言论。我不知道连岳先生和负二老师进过几趟医院,看过几位医生,见过几种病人。但两位都是以孤立的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而且讨论的焦点是这个问题之中,最无关紧要的部分,也就是所谓医生的‘名义价值,,和‘真实价值,,。正是这一点,让我觉得文章作者和赞同者都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他们谁都没有意识到,一旦所谓的“真实价值,,合法化,将会带来怎样严重的社会影响。连岳先生说,“医生给我治好病,我出于感谢,给医生一万块钱的红包,这是医生真实的劳动价值,没什么不行的“。澎昔,为了感谢医生挽救你的生命,的确可以给他包个一万块钱的红包,甚至只要你有钱,你可以直接给他包个支票,让他自己随便填。这的确没什么不行。毕竟生命是无价的,你怎么感谢对方都不过分。可是,这种所谓的“真实价值,,一旦得到默许,会出现什么后果呢?会不会有个别医生为了追求更高的“真实价值“,而将主要精力放在那些有钱有权的病人身上?或者将无法体现“真实价值,,的病人,放在其次的治疗位置上?我不敢肯定,但至少从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上来看,这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甚至可以预见,有朝一日,医生的红包收入高于本职收入,并且成为他的主要生活来源时,其结果必然是第一有钱的人花第一多的钱请第一流的医生看病,第二有钱的人花第二多的钱请第二流的医生看病,而没钱的人就只能当试验品去找兽医看病了。生命是平等的,财富是不平等的。医疗改革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社会公民,不管钱多钱少都能看得起病,有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尽量抹平因财富带来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如果用不平等的东西来购买平等,只会造成更大的不平等,产生更多的社会矛盾,使原本突出的贫富差距变得更加明显。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连岳先生竟然在文中写了这么一段话:“两种方案性质一样,第一种是原始的物物交换,为了得到好医生的服务,我提供了一顿饭和一件打折的衣服;第二种是高效的间接交换,我花钱买医生的服务,至于他要用钱买什么,那是他的事。间接交换更合理,双方都省事。“首先,连岳先生说的两种方案,性质完全不一样。其次,不管是物物交换也好,间接交换也罢,根本不需要去辨别哪个更合理,因为两者都不合理。交换是什么?交换是建立在双方同意的基础上,两人从对方手里各取所需。但只要有一方拒绝,这个交换行为就不能成立。可是,医疗行为不是交换行为。你去医院看病,只要支付费用,医生是不可能拒绝的。所以交换关系本身就不成立。所谓的“物物交换,,实际上是一种人情,是一种感谢,是碍于世俗礼节的自愿行为,是可有可无的;而所谓的“间接交换,,则是一种‘好处,, ,是医生借助身份(不是技术)赚取的一笔额外收入。现在这笔额外收入是非法的,却仍然屡禁不止。若剥守其合法化,额外收入变成了日常收入的一部分,那时医生会不会大张旗鼓地收取“好处,, ?可以说到了那时,患者除了担负昂贵的医疗费用之外,还要面对医生的处处盘剥。最后,医生收入澎氏的窟窿是堵上了,因为这笔钱转来转去还是由患者来买单。我自己就是病人,从小跟医院打交道,我姐姐是一名中医,我姑姑是肿瘤科的护士,所以我对医务工作者有特殊的感情。医生的收入低不低?毫无疑问,太低了!乌鲁木齐市中医院的医生,月工资只有一千二百元,主任医师不超过三千。我姑姑在石河子人民医院工作将近二十年,现在是肿瘤科的护士长,她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才五千元。要知道,她们的工作强度可是普通人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有的护士干脆用绷带绑住小腿,否则晚上值夜班根本站不住。可以说,医务工作者的收入,相比于他们的付出以及所承担的风险,完全是不成正比的。医生正在从一个高尚职业,慢慢沦落成一个弱势群体。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对一个弱势群体(医务工作者)的帮扶,就让另一个更弱势的群体(病患)来承担帮扶的后果。医疗改革,革的不是严苛的律法,而是僵化的制度。提高医生收入,不能从老百姓的腰包里去‘,偷,, ,而要从财富分配者的口中去“抢,, !附:医生‘I 腐败”的合理性连岳可能你也有这种经验,家人或好友生了大病重病,此时的第一反应是找找关系,好医院和床位和主治的好医生,全是稀缺资源,靠排队得到的概率浏氏。病治好了,请帮忙的朋友约医生吃顿饭,非常合中国的人情世故吧?没人会骂。如果我经商卖衣服,这医生来光顾,定价五千的衣服,我卖他五百,投桃报李,说起来还挺感人的。吃饭很累,又耗时间又营养过剩,医生也未必喜欢我卖的衣服,那么,我算一算,医生此次的劳动值一万块,我直接给他钱。这事为什么骂的人就多了呢?为什么就会认为医生是‘,腐败,,和‘,人品低劣,, ?两种方案性质一样,第一种是原始的物物交换,为了得到好医生的服务,我提供了一顿饭和一件打折的衣服;第二种是高效的间接交换,我花钱买医生的服务,至于他要用钱买什么,那是他的事。间接交换更合理,双方都省事。现实却逆着来,直接给医生钱,许多人痛骂,监管部门也好查,而物物交换的方式却几乎无迹可寻,可以预见,对所谓医生的“腐败“查得越严,物物交换的方式就会越流行。当人们无法直接用钱交易时,他们就会用物品、用关系、用资源、用期权,甚至用身体进行交易,也门会创造出各类交换的“新货币“。好医生少,你得到就需要付出相应的价格,禁止交易,却指望好医生大量出现,这是神经错乱的想法。中国的医疗改革,至今还在怀疑市场化。医生的法定工资,实在是一般。这让医生几乎看不到前途,他既无法在市场中得到合理的收入,在医院守规矩拿钱,报酬又过低。此时,从药商手里拿回扣和收受病患私下的赠予,就是弥补其收入不合理的途径了一一而这些,又全算是‘,腐败,,。中国还有人愿意花大价钱培训自己当医生,中国的医院还能发展,其实靠的就是医生的‘,腐败,, ,它间接行使了市场功能,如果这条路彻底掐死,可以想见,接下来医疗资源更加匿乏,病人更加没有希望,医生改行的也会增多,医学院也招不到好生源。如此恶性循环,医院的普遍衰败,就是必然的。7 月23 日,央视新闻报道了漳州市纪委查处的医生腐败案件:“从今年年初至今,他们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共发现市直区县73 家医院涉嫌医疗腐败,包括22 家二级以上的医院,无一幸免全部涉案。案件涉及到全市1 088 名医务人员、133 名行政管理人员。“案情主要就是吃药品的回扣。多查几次,坚持查几年,漳州的医院就不会有医生了。闽南三角,厦门、泉州和漳州,漳州经济最落后,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愿厦门和泉州的纪委不要干同样的蠢事,给医生留一条市场化的后门,让他们有机会“腐败“。像老大哥一样严密监视,发动各种举报和群众运动,尽力把医生的收入钉死在工资条的数字上,这就相当于设定了最高工资,原本月薪两万留得住人才,你让人最多拿五千,结果只能是人才的供给不足。许多人有天真的愿望,认为医生是救死扶伤的高尚职业,所以不该谈钱,他们得像天使一样,看着流血流脓的伤口,在手术台一站数个小时,听着病人的呻吟哭喊,然后拿着可怜的薪水。如果医生走进饭店,说,我是医生,然后吃饭不要钱;开车进45 店,说,我是医生,然后修车不要钱,社会像天使一样对他们,那才有理由要求他们成为天使,可并不是这样,所以我们要允许医生谈钱,好医生的收入越高,我们的病情才越有希望。我希望瞎起哄的人少一点,对医生的服务满意,最好也包个红包,至于他们拿药品回扣,还是睁一眼闭一眼吧,这种‘,腐败,,是合理的,有益的。为了我们生大病时还能找到好医生,就别折腾他们了。中国的残疾人数量近一亿,他们的福利状况是怎样的?中国早在2 007 年左右就签署了((残疾人权利公约)) ,向自己的人民和国际社会作出了郑重承诺。但承诺是一回事,兑现是另一回事。出去走走就会发现,发达国家简直到处都是残疾人,公车上,地铁上,商场里,饭店中,剧院中,乃至运动场上,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也门几乎跟常人一样畅行无阻,而且不要人照顾,都是独立行动。以至不免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这发达国家的残疾人规模,比咱们中国可是大太多了。实际情况是截至2 0 11 年,中国残疾人数量已高达8296 万人,堪比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人口总量了。我们的残疾人静悄悄,当下中国虽以喧哗而著称于世,但从残疾人的角度来看,却不能不说是异常的沉寂而荒凉。中国近一亿的残疾人在哪里?有哪些行业适合和鼓励残疾人加入?有哪些政策保护残疾人的权益、能帮助残疾人更好地适应社会?有人说了宏观层面的,我就说点具体的吧。其他城市的福利标准如何,我不知道。我就说新疆本地。1 、残疾人每月可以领到一笔钱(什么名目我忘了),按残障等级划分,最高3 00 , 酬氏80 。我属于最高级别(完全无自理能力)的,每月领取3 00 元,一年就是3000 元。这钱我一般就拿来淘宝了,但是真的有人一家三口全靠这3 000 块钱过日子的。2 、住院报销60 %的药费。前提是住院,你要在急诊是不给报销的。这是石河子的规定,博乐的还要差一点。一分钱都没有,就是逢年过节的日创侯,给你送点柴米由盐酱醋茶。而且当地残联的领导明确说过:“我们的领导会亲自给你们送去慰问,到时候还有记者和摄像师跟随拍摄… … “3 、别看一年3 000 块钱不多,不知有多少该拿这笔钱却拿不上的人,更不知有多少拿这笔钱去买一瓶迪奥香水的人。光是我身边就有五六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女的,月收入三千,丈夫是工厂老板,女儿是北京某实验室的研究员。她说自己耳聋,弄了一个残疾证,每月能够领取1 80 元。她五十大寿那天,带了几个老姐妹合唱《 我的祖国》 ,节拍准确,根本不像一个‘,聋人,,。一个男的,四十几岁的卡车司机,跑长途运输,家里两台挖掘机。他开了二十几年的卡车,竟然也弄了一张残疾证,领取的补助金额还是最高等级的,也就是所谓的无自理能力的人群。一个十七岁的男孩,家住农村,初二辍学,在一家工厂打工,两只胳膊被机器压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他的残疾证却怎么也办不下来,残联推给社保局,社保局推给派出所,派出所推给医院… … 推来推去推了整整一年。去年他父亲提了一百颗鸡蛋来我们家,希望能给他帮个忙。因为他跟我家走得比较近,他儿子去工厂上班也是我姑姑介绍的,所以我们家并没有拒绝。后来我们家给他托人找关系,下了大力气,才算把这件事解决。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最后以我为例。按理说,我应该是名正言顺地拿这3 000 块钱了吧?其实根本不是。为了拿这一年3 000 块钱,家里人也颇费周折。至于为什么,大家都明白。4 、残联的规章制度非常不合理。因为办证必须当事人亲自到场,所以老妈给残联打电话,说姗巴我带出去不方便,要不他们来家一趟吧。结果残联的人说:“我们工作忙得很,每个人都上门服务的话,那不累死了?"既然办证要求见过当事人,那是不是应该考虑办理对象的特殊性,工作人员来家探查一下?最后老妈抱着我,老爸开着车,把我拉到残联的办公大楼。这是我家有车,所以还算方便。如果是条件更差的家庭怎么办?人终有一死,现在的奔波劳累有什么意义?从网上看完一个火葬场遗体火化过程后,震惊之余,也开始思考死这个谁都躲避不了的事。人生短短几十年,既然最后终归都要化成一小盒骨灰,那么人为了学业、工作、房子奔波劳累还有什么意义?不知道有人拿出那么几个伟人照剥可用意?但是我觉得这并不能很好地解答题主的问题。单拿乔布斯来说,乔布斯只有一个,他是否伟大和我们毫无关系。也许你能比乔布斯更伟大,但是你永远不能成为他。因为乔布斯只有一个。这和活着的意义有何关系?甚至可以说,这个回答是在告诉人们放弃活着。纵然你是一代天骄,坐拥天下,到头来不过化作一杯黄土;纵然你是绝代佳人,艳冠群芳,到头来不过是一具白骨。但是,难道因为死亡是人生的终点,我们就要放弃生命的过程吗?在这里,我也想举一个例子,他是一个凡人,没有乔布斯那么伟大。这个人就是我的大伯。我大伯是一个酷爱登山的旅行家。他的左腿曾在下山时摔断,如今需要拄拐才能勉强行走。他现在每年都要爬两座山,他说:‘如果自己六十岁以前还能动的话,一定要到珠峰上去踩两脚。“爬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痛苦的过程,而登顶不过是一个短暂的瞬间,几秒钟的满足。为了一个短暂的瞬间和满足,他需要付出多少时间和汗水?他的付出和收获能成正比吗?他能因为自己登上世界所有的山峰而免除死亡吗?能让他的腿恢复健康吗?不能!他终究免不了一死,那条断月侧守会伴随他一生。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要爬山?既然如此,难道他就不爬山了吗?爬山的过程,就是人生的过程。生命是一次宝贵的机会。上帝选择了你,你就要珍惜这次机会,否则你就对不起那些被你淘汰的、在虚空中游荡的灵魂。人生在世,多吃一口饭,多喝一口酒,多泡一个女却良,就说明你够本了。如果你能学有所长,业有建树,被人依靠,被人信赖,那就是你赚到了。你问我:' ,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告诉你:'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改变世界,需要切口朋友时常发牢骚:“我为什么觉得这个世界有那么多不好?"其实,不是世界有多么“不好,, ,只是不如我们想象当中的“好,,。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对身边所有的事物充满了改造的欲望,力图使一切事情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变它们原有的存在形式;这种欲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漠,反而愈加强烈,但效果往往差强人意;世界并没有因为你的祈求或者抱怨而有丝毫改变,哪怕只有一次。每个人曾经都或多或少地希望过,依靠自己的力量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但是又有几个人愿意为了世界,哪怕是为了生活,真正使自己做一些改变呢?人人都希望有“超级英雄,,来伸张正义,但是又有几个人愿意成为‘超级英雄,,来帮助别人呢?其实,我们最清楚自己究竟具不具备“改变世界,,的能力,但我想说的是:我们愿不愿意为了“改变世界,,去努力。成功者和平庸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都会为自己的行动去找理由,后者只会为自己的懒惰去找借口。我对我的朋友说:' ,你的家庭,你的情感,你的事业,你的人脉,你的理想,对于你来说就是整片天空,但它们对于这个世界而言,不过就是‘一纳米的蓝色‘而已。“世界的恢弘与广阔,远远超出我们每个人的想象,在与世界的比照之下,我们的生活渺小得不足挂齿。所以,要改变世界,我们需要的不是决心与口号,也不是愤怒与抱怨,而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并且是每个人都触手可及的‘切口“,而这个‘切口“,就是我们自己。改变世界的第一步,首先是改变我们自己,还有自己的心态;我们要把自己当作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而不剥守自己凌驾于整个世界之上;我们要把别人的轻视和讥讽,变成我们进取和学习的动力,而不是在网络上毫无意义的“泄愤“;我们要在经历挫折和失败后,检讨我们自身的不足和错误,而不是去指责社会以及体制的不公。要明白:墙,永远为大多数人而设;门,只会为少数人而开。世界即使有诸般“不好,, ,但我们依然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我们自己变得更积极,更乐观呢?很多人抱怨:“我在学校里学的根本都是一些没用的东西!“那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安排时间,让自己去学一些你认为有用的东西?马云说过:“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管理别人,而是管理自己。“那么我在此基础上延伸一下:管理自己的最高境界,不是管理自己的行为,而是管理自己的时间。俗话说:' ,一寸光阴一寸金。“如果一个人能够游刃有余地去管理自己的时间,那么证明这个人已经把时间的价值“最大化,,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时间都没办法掌控,那他谈“改变世界“就是在痴人说梦。可能,我们一生都无法改变天空的“形态,, ,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改变自己的“形态,, ;我们可以选择不做那“一纳米的蓝色,, ,我们可以选择做一颗太阳;我们的出现会给世界带来光明,我们的离去会使世界陷入黑暗;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刻意去改变世界,而是让世界不由自主地被我们感染。所以,别再把精力放在那些你力所不及的事情上面。把自己当作世界的“切口“,从下一秒开始,改变自己,改变心态,改变时间,改变生活,改变… …一觉醒来的幸福我特别佩服友范。同样是站在二十岁的人生台阶上,我还整天幻想自己的作家梦,她已经变成一位年轻妈妈,有了一个五个月大的儿子。跟她相比,我就是一个慢吞吞的蜗牛,她则是一个装了涡轮增压的牛。我第一次见到友范,是她快死的时候。当时我得了肺部感染,呼吸科没有空余床位,只能暂时住在急诊科。友范是第三天晚上来的。时间是半夜两点,当日拍卜面还下着雨。她躺在移动担架上,被几个护士推进病房,然后打上吊瓶,插上氧气,细长的针头扎进皮肤,从动脉血管中抽出深红色的液体。这期间,她渗白的脸上没有丝毫表情,就像是一个死人。友范昏迷的时候,她老公就站在床边。一个二三十岁、浓眉大眼的男人,左手拿着手机,右手捏着银行卡和医保本,两只眼睛红得像是喝了人血,样子看起来凶狠又冷酷。医生问他,友范有没有癫病病史,她是怎么昏过去的。他摇摇头表示没有。他说友范是喝了一大瓶白酒一一自杀。医生愣了两秒,问他友范以前喝过没有。他说喝过,最多一杯。他说这酒是他在乡下打的散酒,62 度,他们那里最能喝的壮汉也只能喝半瓶。那医生听完,咽了一口唾沫,然后喊来护士说准备洗胃,顺便通知透析室,如果第二天醒不来就要进行透析。护士出去了一会儿,回来时手里拿着一大瓶黑色的液体,瓶口连着一根比输液管更粗的透明软管。另一位护士用一个形状奇特的金属物,非常轻松地撬开了友范紧闭的嘴巴,然后把软瞥llffi 着喉咙插进去,瓶中的黑色液体就开始飞快下降。我不知道那液体的成分是什么,只听说普通人灌下两百毫升,胃里就会翻江倒海,呕吐不止。但是那瓶液体即将流尽之时,友范仍然毫无反应。最后护士推来一台机器,把刚才灌进胃里的液体,连带着酒精和胃液,一股脑儿全吸了出来。但是友范依然一声不吭,死气沉沉,让人怀疑她喝下的究竟是烈酒还是毒药。护士取下点滴瓶,换上体积更大的一瓶液体,说这是高纯葡萄糖,打完这瓶,看她天亮能不能醒来吧。友范的老公点点头,说了一声谢谢。护士出去以后,病房到以睡非睡的几个患者,都一个个爬起来,纷纷扭头看向友范。我也是其中之一。友范的病床在房间右下角,紧挨着窗户。我住院的三天,那张病床死了六个人,如果当时有人说她是第七个,我丝毫不会感到意外。“这丫头,还是个娃娃呢… … “不知是谁,嘴里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借着橘红色的壁灯,我才发现那张床上昏迷不醒的女人一一不!是女孩,居然还是一副稚气未脱的模样。小巧的圆脸,略带婴少比巴的下巴,被雨淋湿的黑色长发紧贴着脸颊,五官虽不精致,却也找不到缺陷。你很难把她和婚姻联系在一起,也无法想象她会选择自杀,而且是以喝酒这样荒唐而又壮烈的方式。友范是因为吵架才会自杀的。她老公跑去外面打牌,她在家抱着五个月大的儿子,不停地打电话给他。可是电话拨出去被挂掉,再拨出去又被挂掉,好不容易接通了,友范顿时一股浩然怒气喷出胸腔,说你再不回来,信不信我带着儿子死给你看。这种威胁她老公听了几百次,所以根本没在意。他说你死可以,但是把我儿子留下。说完就挂了。她老公半夜回家,进门看见友想尚在地上。他以为她在装死,还上去轻轻踢了两脚,结果没醒,又使劲踢了两脚,还是没醒,再使劲踢两脚,直到自己脚都疼了,友范都没醒。似氏头看见沙发下的空酒瓶子,这才意识至日事情的严重性,于是立马背起友范,打车来到医院。后来的事情,你们都知道了。半夜,医生走进病房,看见那瓶高纯葡萄糖还剩下三分之一,他说这瓶葡萄糖滴完,友范如果还没醒来,就要送进ICU (重症监护室)。似氏着头问医生,说友范没什么问题吧?医生说现在不好判断,要看情况,如果情况好的话,明天就能醒来,如果不好,她会睡很长一段时间。医生大概看出友范家不在城里,所以出于好意提醒,说住进ICU 的费用可能会有点高,平均每天花费在五千元左右,心理和经济方面都要做好准备。我本来以为友范的老公会像电视里演的那样,脸上表现出一副“怎么那么贵,能不能再便宜点儿,,的诧异表情来。但是没有。他的表现极其沉静,就像一尊没有表情的石像。他告诉医生该怎么治就怎么治,他会想办法筹钱。他说友范变成这样都是因为自己,她还那么年轻,她父母就她这么一个女儿,他们俩还有一个不到半岁的娃娃。她要是睡不醒,他洲司候她一辈子,可是他怎么给她父母赔一个活蹦乱跳的女儿,又怎么给自己儿子赔一个喂奶的妈呢… …他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微弱,让人难以听清。医生走出病房之后,友范的老公就开始打电话到处借钱。五千,三千,两千,一千… … 最少数额到了三百。那天晚上,友范的老公一直没闲着。他给友范按摩四肢,护士说这样能加速她的血液循环,有助于尽早恢复意识。他们的衣服被雨淋湿,他害怕友范感冒,就用热毛巾替她擦了身上。他向护士借来棉签,沾上热水浸润友范干裂的嘴唇。实在无事可干了,他就坐在床边,用手轻轻梳理友范凌乱的头发。不管那个“一辈子,,的承诺能否实现,至少在那一刻,我愿意相信这个男人说出的每一句话。我想所谓的‘,幸福“,大概就是眼前这幅画面吧。当你的人生即将陷入黑暗,却有人甘愿陪你走向黑暗深处。什么人生啊、理想啊、爱情啊之类的,说到底不就是为了找到一个愿意陪你走向黑暗的人吗?可惜,人就是这么贪心。我们总想找一个愿意陪自己共患难的人,大家一起共富贵。所以我们不幸福。贪心的人,永远都不会幸福。友范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上午了。当时我还在吃饭,病房里突然傲的一嗓子,吓得我满嘴螂鱼刺硬生生地吞进肚子里。随即而来的就是友范躺在床上大哭大闹的声音。她不停地喊热死了热死了,同时用脚狂蹬被子。如果不是她老公和护士把她按在床上,我猜她会立马掀开被子,然后带着导尿管下床裸奔。比较有意思的是,友范并不是我见过的最能喝的女性(我老妈年轻时,比她能喝)。但她绝对是我见过撒酒疯时间最长的,没有之一。整个上午,她就像一台老式收音机一样,频繁地转换于漫骂和哭闹这两个节目之间,而且还是地方台,不说普通话。到了晚上,友范的神智稍有恢复,第一句话就是质问她老公:“你把我儿子弄哪去了?他才五个月大啊… … “然后就是各种拳打脚踢。她老公被逼无奈,终于奋起反抗,端起杯子说:‘你喝点水再骂吧,口干。“老妈说,这小伙子算是栽了,以后再也不敢跟老婆吵架了。友范在急诊科住了一夜,花了五千块钱。几个实习的小护士笑说,拿五千块钱买衣服买包包,或者出去美吃一顿,不比什么都强,何必花五千块钱买罪受。隔天,友范就搬去其他病房了。她离开急诊科的日创侯,正好是早上。太阳已经升起,她却还没睡醒。她老公用被子轻轻盖住她的眼睛,然后跟护士一起,小心翼翼地把她推出病房。我看着窗外的阳光,一种莫名的温暖,一点都不刺眼。也许幸福有很多种,但是那刻,我突然觉得幸福变得特别简单。幸福就是一觉醒来,窗外的阳光依然灿烂。地狱在身后前几日,意外感冒。今早起床,头痛欲裂。两次测量体温,第一次三十六度八,以我多年生病之经验判断,这个体温一定不准。果然,第二次换了一根体温计,三十七度四,升了零点六度,低烧。回想昨夜,突然醒来,胸口仿佛压了一块巨石,每次呼吸,如同千万仍冈针御市叶间穿梭,当真应了那句话:呼吸都是一种奢侈。几天以前,小熊给我写了一封信。她问我,一个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忍受那么多痛苦?我没有回复她。因为我无法解答她的问题。换作过去,我会告诉她:' ,活着什么也不为,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这是余华在《 活着》 一书中的观点。可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如我一般,将“活着“作为一项伟大的事业。更何况现在,连我都对这个观点产生了质疑。正如书中描述的,亲人会死去,朋友会背叛,梦想会破灭,信仰会崩塌,将‘,活着“的希望寄予其中倒可一个,都是靠不住的。然而,生命终究不是一粒尘埃,不可能在真空的世界里随意漂浮。它是一粒沙子,在汹涌的海浪中挣扎,在愤怒的烈火中灼烧。它无能为力,却不是无所作为。我们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弓},带着迷茫和麻木,奋力向前。但是,这种力量究竟是什么?昨天夜里,在我痛苦万分的时候,我又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我想起老妈曾经说过一句话:“你咽下的药,扎过的针,吃过的苦,受过的罪,不都是为了活着吗?你若是畏缩了,胆怯了,不想活了,那从前吃过的苦就白吃了,受过的罪就白受了,所有付出的代价,都变得毫无意义了。你甘心吗?"是的,我不甘心。这种感觉就像你问我为什么要写作一样。我会挽起袖子给你看,手臂上有长时间写作压出的、无法消散的淤青。我未必能成为一个作家,未必能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但是我必须坚持写作这个行为,因为我不想让自己身上的伤痕变得毫无意义。看着这些淤青,我就能想起曾经的日日夜夜,想起曾经的自己。若放弃写作,则是对之前付出的一切表示否定。也许,人们的坚持,往往不是因为相信未来,而是他们不想背叛过去。梦想如此,活着亦是如此。我总是幻想,人间就是一条长长的大路,每个人都是一只背着重壳的蜗牛,壳里装着理想、誓言,以及所有关于过去的执念。我们在路上爬行,寻找传说中的天堂。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很少;半途而废的人,很多。但无论是坚持,还是放弃,这两种人活得都不轻松。那些坚持的人,哀叹希望的渺茫;那些放弃的人,却已经失去了希望。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一一北岛也许我们无法明白“活着“的意义,但是我我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我们已经为梦想们已经为‘,活着,,付出了太多代价;也许流下了太多泪水。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绝不能回头。天堂未必在前方我们能做的身后。仅仅是在PA RTZ 知无涯世界是庞大的,你所掌握的那点儿自以为是的知识,仅仅只是沧海一粟而已。你为什么读书?其实读书根本不需要理由,因为抱着一个功利的目的读书,你最终一定会感到失望。屡次失望就会带来兴趣的消磨,什么事情一旦失去兴趣,再美好的事物都会变成一种折磨。记得国外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说读书是各种学习方式中,效率酬氏下的。读一本书带来的收获,并不比你看一部电影、做一次旅行、听一节公开课、进行一场有效沟通得到的更多,而且以上方式都比读书来得更加轻松自在。所以我的读书态度就是:想读就读。就这么简单。不要纠结于一个读书的理由或者目的。我的书龄不长不短,今年刚好十个年头。从我十岁起第一次独立阅读长篇小说开始,我始终保持着每天不少于四个小时的读书时间。我家住在新疆,2 009 年7 月,离我家车程需要两小时的乌鲁木齐市爆发了群体性事件(我不说,大家都懂),全疆断网十月零十天。那是我读书速度达到神级的一段日子,平均每天阅读量十万字,最高一次是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十二小时读了二十一万字。此后再难超越。这件事情证明,读书最好的方式就是:远离手机和网络。我热爱阅读,不像大家的理由那样光辉璀璨,其中多少有些无奈。因为身体原因,我从小就不能走路,所以也没有上学。因为没有上学,所以朋友极少,大多是家里的亲人以及儿时的玩伴。朋友们总说我有点自负,其实他们哪里明白,我的自负,正是源于自卑。过去,每当看着身边的同龄人一起出去逛街、滑雪、跳舞、打保龄球,我都很想说一句:我也想去。可是我仅有的自尊心却不允许自己向人示弱。我只是淡淡地告诉他们:我不喜欢出去玩,我喜欢躺在床上读莎士比亚。久而久之,读书就成了我的一个习惯。而随着时间流逝,曾经的朋友大多有了各自的学业、事业、爱情和他们自己的生活,但我的世界里,只有那些隽永的文字和古老的书籍陪伴我。如今我可以坦白地说,最初读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装酷,现在读书更多是为了了解自己不知道的世界。我一向唾弃“天赋论,, ,如果上天真的赐予每个人一种天赋的话,那我想自己最大的天赋就是“对未知事物抱有一种生吞活剥的好奇心,, ,看见一本没读过的书,我就想一口气翻到底,读到一句喜欢的文字,我就会反复阅读恨不能出口成诵。这一切没有倒可理由和目的,仅仅是因为热爱。而且我也明白,认真读书,认真生活,这是我唯一能做到的事情。十岁时阅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从姐姐家借来的郭敬明的《 梦里花落知多少》 ,当时觉得很有趣,过了两年觉得很无聊。喜欢过一段时间的日系推理小说,诸如江户川乱步、东野圭吾、岛田庄司、松本清张、横沟正史、宫部美幸等人,都是我偏爱的作家。十二岁以后,基本上都在阅读金庸、古龙、黄易、梁羽生、倪匡等人的作品,尤其是金庸先生的大作‘,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我都看得十分着魔。十四岁左右,有幸拜读过几位俄国硬汉的作品,诸如契诃夫、托尔斯泰、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等等。十五岁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是我经历过最痛苦和最黑暗的日子。陪我度过那一时期的是各种人物传记,我不是看他们如何攀上辉煌的顶峰,而是看他们如何度过人生的低谷。我如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我想都是在那时形成的。对我比较重要的作家有两个,一是史铁生,二是周德东。史铁生老师的那本((我与地坛》 ,不知道陪我度过了多少个夜晚,它在我心中的地位,不亚于《 圣经》 在基督徒心中的神圣。而周德东这个恐怖小说家,是第一个在写作技巧上给我带来启示的人。他的恐怖小说传递给我的不仅是故事,还有人与生活的戏剧性。其他书籍不知一时该川可提起,或者根本没有必要提起,那些走马观花读过的书,不提也罢。如今,我更喜欢阅读古典文学,没什么理由,只是兴趣变了。我从来不看网络小说,即使看,也是等到几年以后,人家都看完大结局了,我才从头开始看,什么《 鬼吹灯》 、《 盗墓笔记》 、《 明朝那些事儿》 都是如此。我曾经按自己的喜好,把所有书分为‘,优、良、中、劣,,四个等级,结果发现光是‘,优,,的书,我这辈子都读不完。所以,我不愿意将自己本就有限的时间,浪费在那些尚未经过时间检验的书上。旁人说我读书很多,对于这一点,我是不认可的。我反倒一直认为,自己读过的书,真的少之又少,知识面也狭窄的可怜。这绝不是读书人惯有的谦虚,而是我心里的实话。我对读书的理解,早已经在自己的日记中写过:读书不光不能增长我们的见识,反倒更加暴露我们本身的无知。世界是庞大的,你所掌握的那点儿自以为是的知识,仅仅只是沧海一粟而已,甚至对整个世界而言,它根本不配称为“知识,, ,那不过就是一点儿必不可少的生活常识。说到底,每个人都是一只坐井观天的蛙,仅此而已。我说了这么多,不知道题主满不满意。其实我想表达的东西,只有一句话:人生本就短暂,与其把时间花费在“我为什么读书“的问题上,不如立刻拿本书来读一下,我相信你会找到答案的。当我们谈论读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我有一个朋友,他们家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大学里的老师。住房不大,三室一厅,八十多平。家里藏书丰富,其中两间卧房各有一面墙壁用作书柜,书房四壁尽是书。饶是如此,他父亲仍说还有一半书籍尚堆在地下室。据我朋友说,他们家晚上从来不看电视,吃完饭刷完碗,一家人就坐在书房,读书的读书,复习的复习,屋子里安静得很。我朋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从小读了许多的书,听说上初中以前就把八卷本的《 莎士比亚全集》 给读完了。他不必翻书,尼采和泰戈尔的大段诗句,他张口就能背诵。他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每天坚持练一篇字,他练字不是用字帖,而是抄书。初一的时候,也巴用几年时间抄写的((巴黎圣母院))装订成册,那细密的钢笔字让倒可一个人看了都会心生惭愧。也许正是因为看了太多的书,懂了太多的道理,所以本该属于同龄人的娱乐活动,在他的眼里都变成了一种幼稚的行为。他甚至认为这种行为是基于一种无知在作祟。有一回,学校组织活动。同学都参加了,他偏偏不去。他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和他们不是一路人。“他父亲问:' ,怎么个‘不是一路人‘? “他说:' ,我喜欢看雨果、海明威和福克纳,他们看得都是些金庸、古龙的。“他父亲说:“你觉得看雨果、海明威、福克纳的书,比看金庸、古龙的书更有学问?那你倒是给我说说,你还没读过金庸和古龙的书,你是怎么知道的?再者,你能给我说说,雨果是如何理解善与恶的?海明威笔下的爱情表达了什么?福克纳的创作形式给后世的西方文学带来了哪些影响?" 我朋友顿时语塞,一句话都答不上来。从那时起,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书的品质或许有高有低,但必须在你亲自读过之后,才能作出判断。这虽然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道理,可是我周围的许多人其实都不明白。或者说他们也许明白,但是没有人能在盲目作出判断之前,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从某种角度上讲,他们判断一本书(不限于书)的依据往往是自己的潜意识,而这种意识又是受外界舆论所导向的。可以说,他们对一本书的价值判断,基本取决于这本书在文化界以及社会上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如果这本书是一部常人公认的经典著作且与流行文化有一定距离,那么当他们拿起这本书的日创侯,就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拉着圣人先哲的手,一步步地踏入了“文明的殿堂“。而那些流于世俗的凡人,则与他们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每每想到此处,他们的内心就会升起一丝优越的“孤独感“。也门活在自我建构的“文明殿堂,,里,时常自诩自己为‘,孤独的人,,。而我恰冶认为,这些‘,文明殿堂中的孤独者“比那些热衷于成功学和心灵鸡汤的俗人更加无知。这类人往往自以为到达了无人知晓的广阔世界,其实不过剥守自己关进了臆想出的精神牢笼,变成了一名“文化的囚徒,,而已。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思考过,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阅读一本书,不再是关心书籍本身的内容,而是更多地关心起这本书是不是足够深刻,足够严肃,足够掩饰起我们无知的大脑和空虚的灵魂,以及先天不足的文字品味。说得直接点儿,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卑怯心理,才会想到要用区区几页书来装裱自己的人格?一本书的价值如何体现?不是看什么人写它,而是看什么人在读它。如果一部旷世经典落到一位徒有其表的人手中,那即便是《 圣经》 、《 史记》 、《 广义相对论》 ,也不过是变成了装点自己的胭脂水粉,未见得有什么价值。而真正能够将一本书的价值体现出来的,永远是那些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读者,永远是那些对知识有着虔诚信仰的读者,永远是那些专注于书籍内容本身的读者,永远是那些热衷于总结、分享与传播的读者。他们对未知事物有着足够的热爱,以至于忘了注意自己拿起这本书时的姿态是不是足够优雅,足够独特?可以说,一个‘重其神而舍其形,,的读者,才是一个合格的读者。题主始终谈论的都是自己与他人是如何如何地格格不入,自己是如何如何的孤独与痛苦。但是在我看来,这番窘境多半是你自己造成的。首先,你以书取人,将自己和他人分割成两个高氏不等的世界,且认为自己优于对方,借此表达对一个三本学校的强烈不认同感。其次,你太过于高估自己。其实不是你无法融入周围的同学,而是你从内心就强烈耻于融入一个三本学校。说得直接一点,你不过是对于一个考上三本学校的自己感到不满而已。这和你读什么书无关,真的无关。关于你的情况,采铜老师提出的解决方法已经说得很好了。你需要认识更多优秀的人,扩展自己的人脉,加强自己的社交能力。既然现有环境已经无法再满足你,那就要尝试走进更精彩,但也更残酷的新世界。除此之外,你一定要尝试写作,不管是写日记还是写博客,甚至是在知乎写答案,这些都没问题。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整理与归纳的过程,不在于你写了什么,而在于你写了多久,写了多少。举一个例子:可瞰口你的名字就是知乎的一个专栏,发稿频率是一周一篇,关注者就是专栏的发行量,赞同数和感谢数就是读者的反响,评论就是读者的来信,那么作为专栏的作者,你该如何维护这个专栏的品牌?又该如何保证写出高质量的内容?在大局已定(各领域的大牛)的知乎江湖,默默无闻的你如何才能闯出一片天地?你读了那么多书,此刻它们能帮你解决几个问题?如果一个都解决不了,它们能否成为你创作的素材?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你发现自己的短板是什么?思考上述这几个问题,难道不比你整日无病呻吟地咀嚼那点儿“孤独感,,来的更有意义吗?说到底,你读书,不管是一千本还是一万本,那只是消费。而写作,哪怕只有一个字和一句话,那也是生产。生命是短暂的,要学会利用有限的时间,书写关于自己的历史。我常常想,一个人年轻的日创侯,就像一块干瘪的海绵,要想尽办法去吸收更多的水分,这么做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释放自身的能量。而一块不懂得释放的海绵,即使吸收再多的水分,也最多只是一个臃肿的水货而已。对生活不满,对人生不满,对自己不满,那就努力成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人,而不是拿书来说事儿。书,只能是书,不能是别的。看百家讲坛和看书,哪个好一点?我经常遇见有人提问关于“xx 能不能代替xx “之类的问题。我本人就曾经回复过两个类似的问题:· 看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社会阅历吗?如果可以,要看哪些书?· 看美剧有益吗?你们从美剧中学到了什么?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有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当我们在学习(工作)过程中遇到某些阻力或者瓶颈时,第一时间不是去想怎么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突破瓶颈,而是喜欢思考如何才能“绕道而行、曲线救国“。这种行为不是不可以,如果能达到目的,谁不希望轻松一点呢?可是问题在于,我们选择“取巧“的动机到底是什么?是迫不得已还是懒惰成性?这才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比如,喜欢看《 百家讲坛》 的节目,这本身没什么问题。我过去也喜欢看《 王立群读史记))、((易中天品三国))等等。但是,我们看的动机是什么?这个很关键。我的动机很简单:中午吃饭的时候没事干,就当听评书了。可是如果我们是因为读((史记))读不进去,读((三国志))读不进去,所以才来看((百家讲坛)) ,那这个动机就很有问题。这就相当于老师要求我们每天早晨听半小时B BC 广播,听不懂就换杰克逊的英文歌,听一会儿又变成了((爱情买卖))。越学质量越低,越听越不入流。所以,如果有人问我:如何利用知乎学习?我会告诉他:关机,看书。当然,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非要通过读书。但是历史是一个已经形成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学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学科,正是因为它已经有一套相对完备的学习资料,以及经过几代人反复推敲的学习方法,这是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学习途径。以我十年读龄悟出的一个浅薄道理来看:一切抄捷径的行为,最后被证明都是在走弯路;一切阻挡我们的困难都应该正面解决,因为那才是走直线。如果仅仅是想了解历史,那怎么读都无妨。但是如果想认真学习,那还是应该走正途。到可况史书是千年精华之凝聚,是学点儿皮毛即可受用一生的财富。而大众媒体给你提供的不过是迎合市场的消遣品,不要被它国学的外衣所蒙蔽,误以为看电视就能够代替读书。我有一个读书的自我规定:但凡遇到不懂的知识,想尽办法也要弄懂,哪怕它毫无用处;但凡遇到内容艰深的书籍,一定要找到关于此书的入门书籍,为他日之阅读作一番铺垫。读书也好,做事也罢,都不应该有畏难情绪,而是应该迎难而上。越是读不懂,越是有读懂的必要;越是有必要读懂的书籍,读过以后的收获就越大。知识的价值与其掌握者的人数是成反比的。含金量越高的知识,掌握者必然越少。掌握者越多的知识,其价值也就越低。看过((易中天品三国))的人,不下百万!可是看过((三国志))的人,能有几个?易中天老师讲了五十多集,一集不到40 分钟,共计2 000 分钟。这2000 分钟把((三国志))说通讲透了吗?未必。可是易中天讲的那些内容,《 三国志》 里基本都有。物以稀为贵,读书亦是如此。为什么我经常说“网上没有知识,只有信息和常识,,。因为互联网上的东西,谷歌百度一下就都出来了,信手拈来,唾手可得,人所共有。这不是知识,是常识和信息,其价值含量很低,只要会用网络,人人都能掌握,人人都能使用。真正的知识,是那些网络上搜肠刮肚也搜不出来的,是那些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干货,是那些说出来砸在地上都杠杠响的。为什么知乎能够在众多5 NS 社区中独领风骚?就是因为它的机制能吸引来一大批手里捏着干货的大牛,而这些大牛的无私奉献又吸引来一大批像我一样对知识充满渴望的文盲。所以,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循序渐进,慢慢掌握那些多数人都无法窥探的知识。读书一定不要畏难。难,是一件幸事。难,如同一道门槛;跨过门槛,你就和身后的普通人拉开了距离。有人说,读书也要讲资格、讲缘分。读不懂《 偶像的黄昏》 ,说明你没有资格读尼采,说明你和尼采没有缘分,所以你就不应该读尼采。对于这样的观点,我是不敢苟同的。读书的过程就像爬楼梯,总有一些书籍在楼上俯瞰我们,也有一些书籍在楼下仰视我们,还有一些书籍跟我们保持在同一层台阶。每当我们拿起一部深奥的作品,便如同抬步上楼一般一一怎一个“累,,字了得!但是如果因为怕苦怕累,我们就止步不前,不仅不“更上一层楼,, ,反倒为了图轻松而走下坡路,这不正应了那句老话― 黄鼠狼下患,一窝不如一窝了嘛!读不懂尼采,可以读哲学史。像一个侦探般,去书里寻找对尼采影响最大的人。追根溯源,找出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了解他们的哲学思想,以及也门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意义深远的影响。这时,你再读尼采,总要好过当初吧?即便仍然读不懂,那也无妨,说不定你此时已经恋上康德了!读书,翻开诵读就好。读不懂,想办法读懂。无关的,不必多说,更不必多想。读书越多会越孤独吗?普及一个基本知识::幼而无父:老而无子。一一汉语词典孤独有真伪之分。毫不客气地说,现代人的孤独都是装出来的。因为孤独的标准实在太高,一般人没资格孤独。人际交往上受点儿挫折就喊孤独,那是心理脆弱,与孤独无关。所以,任何人的孤独,如果未达到汉语词典所解释的程度,皆是伪孤独。言归正传。作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我认为你不会读书。虽然从直觉上判断,你读的书可能比我要多,但是我仍然认为你不会读书,至少是白读了。在知乎,我回答过很多类似于“因为博发群书而感到孤独“的问题,所以我不得不旧话重提:当我们谈论读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韩寒说:' ,我们懂的越多,越发觉自己像这个世界的孤儿。“这句话听起来一点都澎昔。但是当我把这句话反复咀嚼之后,却发现一个问题:到底是读书使人产生孤独,还是人们渴望从书中寻找到孤独?毫无疑问,我们处在一个极度平庸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几乎所有人都被人情和制度所左右。我们上学要去重点学校,我们考试要背标准答案,我们选专业要考虑就业形势,我们工作要拼命拿全勤,我们结婚要筹钱买房子,遇到红白事儿我们要随礼,逢年过节我们要赶春运… … 这些事情不是某一个人在做,而是整个社会都在参与,就好像无数双机械臂,把我们捏合成流水线上的合格产品。为什么我们总是感到孤独?因为我们太渴望孤独,我们太希望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我们太希望自己获得与众不同的优越感。所以,我们潜意识里就在试图变得孤独。为什么( ( {段装的艺术》 会如此畅销?因为本质的孤独难以拥有,而外表的孤独却易于操作。你虽然看了很多书,但是你和周围的普通人还是一样的。因为你没有看懂书,看懂了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你读过的书不仅没有化作强大的内心力量,甚至都无法替你解开人生困惑,唯一的功效就是多了几件演绎孤独的戏服。以我浅薄的阅读经验来看,人世间的书,无非是赞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阅读这样的书,你只会感到生活的美好与珍贵,不会长久地陷入孤独一一除非是你刻意寻找孤独。读书有哪些危害?这世界上有太多人,以为翻过一本书就是读过一本书,以为读过一本书就是读懂一本书,以为读懂一本书就是实践一本书。正所谓“知行合一、行胜于言,, ,但是有太多人一知半解,也有太多人光说不练。记得在知乎的某一个文学群,一位只读过《 挪威的森林》 和半部《 海边的卡夫卡》 的文艺男青年,给大家聊日本的传统文化。我不否认这世界有天才存在,但是我同样不能理解,一个人仅凭两本书就可以聊日本文化。就像是一个人只读过((唐诗三百首)) ,就敢说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历程一样,滑稽而可笑。其次,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观点。作为一个自幼卧病在床的“职业病人“而言,读书带给我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没有读书,我可能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如果没有读书,我可能认为世界就是家到医院的距离;如果没有读书,我可能认为生活不过吃喝二字;如果没有读书,我可能一生都无法经历那么多人物带来的感情。但是,读书带给我的好处,恰恰是它带给我的最大“危害“。如果没有读书,我就不会对人生产生期待,那样就更容易获得满足;如果没有读书,我就不会了解世界是多么精彩,那样就不会向往独自远行;如果没有读书,我的心中就不会孕育出那些蓬勃跳动的梦想,那样就不会轻易感到失望;如果没有读书,我可能永远都不明白两个人的甜蜜,那样就不会尝出一个人的苦涩。假使我是一个智力归于零的智障者,那我就不会因为梦想的遥远而黯然神伤,也不会因为爱情的渺茫而伤心欲绝,更不会因为一腔豪情的无处宣泄而郁郁寡欢。如果我失去思考的能力,我相信自己会比现在过得更幸福。但是,这样的人生还值得活着吗?如果连痛的滋味都不知道,那才是真正的绝望。说到底,甜和苦都是人生的一种滋味。读书的好处是启迪人类的思想,危害是思想带来的痛苦。无论是好处还是危害,它们就像甜与苦一样,都是人生的一种滋味。读张爱玲是否要比读张小娴高档?既然题目问的是“张爱玲和张,J 该闲,谁比谁更高档“,那我认为有必到守问题的具体内容解释清楚,而且必须要拆分开,一步一步地推导。我们先说第一个问题:第一、读什么?是读书还是读人?如果是读人,那读张爱玲当然比读张小娴要‘,高档,,。因为张爱玲是死人,张,J 该闲是活人;张爱玲的作品数量是有限的,张,J 该闲的作品数量是无限(除非是作者封笔)的;有关张爱玲的历史资料是一天比一天少,有关张小娴的历史资料是一天比一天多;张/J 该闲是在不断地向这个世界发送信号,张爱玲的信号却越来越难以捕捉了。正所谓“物以稀为贵,, ,就读人而言,张爱玲当然比张小娴更‘,高档,, ,活人的研究价值也永远比死人更‘,廉价,,。如果是读书,那我们就要弓}申出第二个问题:第二、书是什么?书和书的区别是什么?可瞰口评价一本书的价值是用“高档,,、‘低档,,和“中档,,的“三档制“评价体系的话,那么怎样的书能算作‘,高档,,的范本?怎样的书能算作‘,低档,,的教材?怎样的书能算作“中档“的典型呢?“三档制“的评价体系又是以什么为衡量标准的呢?制定这些标准的人又是代表谁的呢?这些人能不能代表这个国家(我就不说世界了)的大多数人?或者说,制定标准的这些人能不能告诉全中国的阅读者,什么是‘,高档、低档、中档,,的书籍?如果我们按照问题一的坑爹逻辑来说,那是不是年代越久远的书就越“高档“?那是不是曹雪芹比莫言更‘,高档,, ?是不是吴承恩比曹雪芹更‘,高档,, ?是不是李白、杜甫比吴承恩更‘,高档,, ?是不是孔子比李、杜更‘,高档,, ?那是不是甲骨文在国人的品位史上已经到了“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至尊级‘,高档,,了?一本书的价值是不能用具体标准来评判的,因为找不到一个能让众人都心服口服的统一标准。可瞰口我觉得曹雪芹就是个属丝(不用打引号)青年整天瞎YY ,那也没什么不对的,因为那是我心中的衡量标准;可瞰口我觉得安妮宝贝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里程碑(上帝一原谅我吧)式的重要意义,那同样无可厚非,因为那还是我心中的衡量标准。如果非要说有一本书是全国人民公认的‘高档,, ,那很可能只有《 毛语录》 了。其实,人们经常讨论哪本书更‘高档,, ,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喜欢那本书,而是因为他们幻想成为读过这本书的人。也许是某一天,她骑着自己两千块钱的爱玛电动车回家,路过街边的星巴克时,透过玻璃橱窗看见一位与自己年纪相当的女却良,喝着36 元的意式咖啡,提着3 600 元的LV ,穿着36000 元的Dior ,开着360000 元的MINI Cooper ,碰巧对方桌上摆着一本张爱玲的《 金锁记》 。于是她便想当然地认为张爱玲和那些明码标价的商品一样很“高档,,了,她也想成为玻璃橱窗里那样的人,可是从哪开始呢?买一杯咖啡尝尝?不行,喝一次就没了,太费钱。买一个LV 的包包?不行,那可是自己一个多月的工资。买一件Dior 穿穿?不行,自己的房贷还没着落呢。买一辆M INI 开开?呵呵,没钱!所以说,读什么书是次要的,核心目的是想成为读过这本书的人。不管是张爱玲还是张小娴,都不过是一本书而已。这个社会不刽守书分为三六九等,但是一定刽守读书的人分为三六九等。凡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人为圳守一本书看作所谓的‘,高档,, ,其实是自酬守自己贬做了低档。是的,不用加引号,低档就到氏档。从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与个人的价值观缩影。从什么时候开始,一本书的内容已经不再是我们所关心的了,而是关心当我们拿起这本书时,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姿态是否优雅?四五岁的小孩子可以开始培养阅读习惯了吗,以从哪些书开始?我认识一家人,父母工作忙碌,但是对孩子要求很高,管教十分严厉。孩子放学回家,刚吃完饭,父母就催促他去写作业,写完作业就去背英语,睡前还要读半小时《 胡适文选》 。到了周六周日,不是绷冈琴,就是学美术。父母都是粗人,不知道他弹得画得怎么样,所以他们就卡死数字,钢琴要练两小时,素描要画六张纸,少一分一秒一张一页都不行。本来这个孩子对学习挺有兴趣的,可是慢慢就变得厌学了。你要是跟他理论两句,他比你还气愤:“… … 你们上班累,我上学还累呢!你们回家了一个斗地主,一个看《 非诚勿扰》 ,我还要练琴画画。凭什么?"现在我们回来继续讨论问题。四五岁的孩子,特点是什么?一是好动,二是模仿能力强。这个年纪,你培养他读书的习惯,要他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那比杀了他都难受,说不定以后还会厌恶读书。你能做的,就是给他一个良好的模仿对象。你若想让他读书,自己就要先读书,尤其是在他面前读书。让他觉得读书就像是男人的酒,女人的高跟鞋,带有一种象征性。他就会迫切地想去尝试。孩子的读书习惯不能靠刻意培养,而要提供给他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我以前说过:中国家庭教育之悲哀,在于长辈惯于言语说教,少有身体力行的示范。看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社会阅历吗?我在知乎上多次表达过一个观点:书,只能是书,不能是别的。现在很多人总是误以为,读书能带来许多改变。而且认为这种改变是革命性的,能把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变成一个博学多才的人;能把一个不善言谈的人,变成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其实这样的可能性,极小。读书固然能给人带来改变,但是这改变尚不足以使人月湖台换骨。即便能带来某些改变,也需要付出漫长的时间和极大的毅力,就像契诃夫的《 打赌》 描写的一样。读书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不是立竿见影的。当你抱着“改变自己“的心态去读书时,过一段日子你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改变很小。而当你真正全情投入到知识的海洋时,你才会不知不觉被书里的思想塑造得更加完善。所以,看书能不能丰富一个人的社会阅历,这不好说。但是可以肯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用在此处,必然没错。想丰富自己的社会经历,最好的方法当然还是走向社会。卖报纸,送快递,搬仓库,不管这份工作有没有技术含量,它都足以让你认识这个社会,而且比读书认识得更深。书,只能是书,不能是别的。没时间读书怎么办?关于读书的问题,我已经回答过很多次了。其实道理就是那么几个,多说几遍也不怕别人说我炒冷饭。总是有很多人喜欢问:“没有时间读书怎么办?读书心不静怎么办?"我不知道这些人口中的旧寸间“是怎样的概念。但是我认为,一个再忙碌的人,一天24 小时总能有1 小时的空余时间吧,哪怕不是连续的,至少也能是累计的。难道不能用累计的零碎时间来读书吗?古人谈读书有三上:‘厕上、马上、枕上。“现代人读书也应该有三上:' ,车(公交车)上、队(排队割侯)上、网上。“这些都是时间,为什么不读?这个世界上除了学生,没有人是拿专门的时间来读书的,家庭与工作才是一个人生活的主旋律。专门拿时间来读书,未免太过奢侈。不会利用空余时间读书的人,即使有大把的时间也不会读书。至于“心不静“的问题,我也不知道心情跟读书到底有什么直接关系。就我自己而言,高兴了要读书,难过了要读书,悠闲了要读书,烦躁了要读书,喜悦了要读书,愤怒了要读书,情人节要读书,清明节要读书,大年三十也要读书。读书的理由只有一个:自己每天读书的承诺还没兑现,所以要读书!跟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无关。其实,来到知乎以前,我一直认为读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书嘛,拿起来就可以读了,有什么难的?但是来到知乎以后,我发现那些自认为自己读不下去书的人,多得超乎想象。理由也是花样百出,但中心思想都是一个:客观环境影响主观意志,所以自己读不下去书。这是一种懒惰的、拖延的、好高鹜远的心理在作祟。这种人,就像一只青蛙蹲在无知的深井,整日仰望珠穆朗玛峰顶上的智慧,所付出的努力就是隔三差五的几声脂噪而已。想读书,就要认真对待读书这件事,不要把读书当作生活的点缀,而是当作生活的习,度。读书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态度。就像一天三顿饭,到点就要吃,吃不着就心慌,要主动找食儿吃,而且非吃着不可。等吃到嘴里,安心了,泰然了,该0OTA 就00 丁A ,该睡觉就睡觉,该嘿琳就嘿琳。你先问问自己,有这种习惯吗?如果没有,那么问题就简单了。首先,我们要培养一个读书的习惯。从现在(别跟我说明天)开始,每天拿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来读书。别人是一天24 小时,你是23 小时,始终有一个小时要留给读书,这是雷打不动的。不管多么不想看,也要拿本书坐那坐一个小时,要培养读书的定性。其次,不要以为看几本书就能让一个人起到月湖台换骨的功效,更不要以为读几本书就能让一个人变得有思想、有内涵,思想是顿悟,内涵是熏陶,这两样都不是从书上能学来的。要做好读一辈子书也只能当个愚人莽汉的心理准备。阅读永远是一场孤独的旅程,考验的是你有没有决心和耐心走到生命的尽头。为什么盗版比正版更容易获得?有一天,北北在论坛上和几个分享电子书的网友吵起来了,回帖数量超过上百页,盖楼(留言)高度几千层,引爆贴吧。双方剑拔弩张,互不相让,大有把对方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架势。最后因为对方先爆了粗口,这篇帖子被管理员恻于关闭。北北是一家小杂志的专栏作者,出过两本书,卖得不错。我和他认识的时间不短,大概两年多了。这次事件的起因是北北看见论坛上有人上传他的电子书。用北北自己的话说,他这辈子最恨两种人:一种是传盗版书的,一种是看盗版书的,而前者比后者可恶一万倍,因为在他看来,盗版书的传播者才是万恶之源。鉴于双方对话的火药味儿太浓,不宜公开,因此洲守对话略作币戮币,尽量保证词能达意。北北刚开始在论坛上和别人理论,说:‘你们看盗版书的,私下看看就好了,这么公开传播,不仅仅是侵犯作者的权益,也是违法行为。“对方回答:“网络不就是分享与传播的平台吗?我有好东西了给你看看,你有好东西了给我看看,况且我又不像某某文库拿它来挣钱,我犯什么错了?"北北说:“可是你要想看就拿你家的东西给别人看,不能未经允许就拿我家的东西给别人看啊!虽然你没有拿我家的东西来挣钱,但是你毕竟得到利益了,贴吧关注度算不算?博客流量算不算?微博粉丝数算不算?而且多一个人看盗版书就少一个人买正版书,买书的人少了出版商就赚不到钱,出版商赚不到钱就会怀疑作者的市场价值,作者如果得不到出版商的青睐,那就连最起码的生活保障都会成问题,要是生活都不能满足又怎么能写出好的作品?"对方反驳:“现在一本书这么贵,动不动就二三十块钱,你说作者赚不到钱,谁信?况且曹雪芹不也是在穷困潦倒的人生境遇下写出《 红楼梦》 的吗?吃不饱饭就写不出书,那都是借口!再说了,现在网络上的盗版电子书一搜一大把,比大米饭都多,我不传盗版书也会有人传,我不看盗版书也会有人看,你管得了我一个,你管得了四亿网民吗?"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几天以后,北北来找我讨论这个问题。我说,其实人家讲得挺有道理的。现在打开搜索引擎,想看什么书都能搜出来,什么TX 丁、po 「、M OBI 的,各种格式应有尽有,最重要的是免费。所有人都有趋利心理,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爱贪小便宜,能少花钱就少花钱,能不花钱就不花钱。同样的内容,人家放着免费的不看,为什么要花“冤枉钱,,看你这个收费的?所以在一个盗版书唾手可得的世界里,你硬是要求别人非礼勿视、非礼勿读,这单凭一个人的道德自律性是很难达到的。互联网这张大“网“将整个世界紧密地编织在了一起,拉近人与人沟通的距离,降低彼此交流的成本,而搜索引擎更是加快了人们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效率。但是,知识获取的速度越快,贬值的速度也就越快。小时候我拿着一本连环画就可以度过一整天,现在即使写得再好的一篇文章也不可能让我对着显示屏停留超过五分钟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免费下载到蓝光电影,可以免费下载到无损音乐,可以免费下载到破解版的游戏,也可以免费下载到精校版的电子书。时间一久,我们已经习惯了网络带来的生活便利,就好像使用盗版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大家都在用嘛,为什么我不能用?于是我常常思考,到底是从什么日创侯开始,使用盗版已经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无意识行为?别的领域我不了解,我单从自身出发,谈一谈盗版书的问题。其实我本人一向羞于谈论有关读书的话题。因为长年卧病在床,手指无力,阅读实体书对我来说实在是一件相当吃力的事情。所以我读过的书,基本上都是盗版电子书。对于这一点,我是感到愧疚的。读书十年,我收藏的各类电子书约有两万余部,经我亲自校对修订的也有几百部,数量虽然庞杂,分类还算有序。我也给朋友传过电子书,也在上网剧透过小说里的内容。因为长年读书,所以对搜索书籍多少有点心得,不管多么冷僻稀有的书籍,我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所以,站在一个长期阅读盗版书的读者的角度来看,人们阅读盗版书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盗版书的获取方式实在太容易了。想要解决网上盗版书泛滥的问题,首先就是搜索引擎和提供文件共享平台的行业,必须要在技术层面对未经作者授权的书籍,加以甄别、限制和清理,这一点对于音乐、电影、游戏来说同样重要,如果内容相同的东西在网上一搜就有的话,自然不会有人再去付费支持正版。其次就是无纸化阅读的付费模式一定要简单化。有一回我在某正版网站阅读贾平凹的《 古炉》 ,为了能看后面的收费章节,我正准备使用支付宝充值,可是它告诉我只支持财付通,不支持支付宝,而我又没有财付通,于是只能拿出U 盾和手机,准备登陆中国银行的网银。等输完用户名、密码和一连串歪七扭八的验证码之后,它又提示我等待网银反馈的信息,等手机收到信息终于可以进行支付的时候,银行网页居然弹出“网络异常导致操作失败,,。后来我还是在百度搜到《 古炉》 的完整版,比较之前的操作流程,搜索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可见有时候不是人们有意使用盗版,而是支持正版的时间成本,太让人望而生畏了。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公共图书馆,即便电子阅读再发展,实体书仍然有其不可替代性。现在大家之所以不愿意买书,不是因为书价昂贵,想想一本小说也就二十块钱,现在一个汉堡还要十八呢,一杯星巴克咖啡还要三十五呢,难道读一本书带来的价值还不如咖啡和汉堡吗?大家不愿意买书的真正原因是认为买书的性价比太低。花二十块钱买一本书回家,读完就被放下了,过几个月大扫除才被翻出来,而内容自己早就知道了,送人舍不得,卖废纸又太可惜,真正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想来想去自己这二十块钱算是白花了!封以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其实一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中蕴藏的知识,并非是书籍本身,除了少数热衷于收藏的阅读发烧友之外,绝大多数人都剥守买回来的书看一遍就搁置一旁了。时间一长,家里便留下许多看过的旧书,不仅没处处理,还占地方,无形当中变成一种资源浪费。所以借书相比于买书更适合现代人的消费心理。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碰巧听见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南方联盟的一位将军奉命训练一批刚刚入伍的新兵,他当时所遇到的困难是自己没有相应的训练手册,而原先的训练手册又是北方联盟的军官所编写的,敌人的著作,自己当然没有使用权。试想一个国家在两军对垒之时,还能将知识产权问题放在思考的第一位,这恰恰证明保护知识产权最有力的武器,不是技术的限制与法律的震慑,而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对文化的尊重。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