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姐分别两次说起过这件事。第一次主要是表达对联防队的愤恨(正因如此,笔者不公布她所讲的大部分细节);第二次却是一种人生的感叹。在她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歌舞厅老板没有帮她,日本客人兼朋友也没有帮她,却是自己手下的小姐们齐心合力救了她。那么,她为什么不走走关系呢?为什么后来不赶快跟联防队的人拉关系呢?mei姐的话,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联防队的运行机制。mei姐说:我又不傻,当然懂这个。可是没用。联防队的许多人我都请来过,都让小姐们免费跟他们出台。可是×叔(联防队的一个小头头)一开始就对我讲:这些没用。始就对我讲:这些没用。阿ying小姐也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这一点。她刚来时,被联防队连着检查了几次。虽然平安无事,但是毕竟惊魂未定,就求当保安的表哥走走关系。可是表哥也说没用。联防队都是本地人,专门收拾外地人,连工厂的老板都说,很难打通关系。此外,笔者在对当地人的访谈中,发现本地人对联防队的印象也很好,而且都为本地的治安特别好而自豪。虽然有一人说到,其实还有一些案件没有破,但是那口气并不是发牢骚,而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综合起来,笔者估计,B镇的联防队已经达到了一种目前中国最理想的境界。首先,他们有实绩,就是治安状况整体良好,因此可以一俊遮百丑,没有人会追究他们对小姐的治理。所以mei姐觉得受了那么大的冤屈,也只能私下倒倒苦水。其次,他们实际上是代表着本地人的整体利益,主要去治理各种各样的外来人。他们是真正的子弟兵,是本社区的“御林军”。否则,这么大量的外来人口,尤其那些海外来的“强龙”们,恐怕早就把B镇的社区给淹没了,甚至给“颠覆”了。第三,B镇商海汹涌已有多年,香港的影响又无孔不入,所以他们可能是吸收了电影里香港警察和黑社会的双重经验,建设起了一个目标明确、组织严密、相当封闭的坚固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外人很难把其中的一个成员拉下水,更难以改变这个共同体的整个方向。第四,这个共同体在当地文化氛围之中,早已想清楚了所谓“腐败”的问题。在这样的文化里,联防队恐怕觉得,妈咪和小姐拉人下水的那些雕虫小技,根本就不是腐败,也许只是天经地义的上贡而已。所以这根本不可能用来引诱或者威胁联防队这个利益共同体。所以他们觉得妈咪和小姐很嫩,需要开导一下。第五,这个共同体拿得起,放得下,具有理性。在大局利益面前(例如统一抓小姐时),不仅舍得牺牲个别成员的利益(如果有人真的被拉下水),而且舍得放弃其他的局部利益(如果真的因此而得罪一些人)。如果笔者的估计大体属实,那么这就是B镇为什么能够做到既不懈地禁娼,又有“红灯区”实际存在的社区内部的原因。三、宏观原因从珠江三角洲的全局来看,B镇的非法“性产业”得以产生和继续存在,还有一些宏观上的原因。1.产生的原因在A市的地域里,1985年×men镇就开始搞非法“性产业”,因为树大招风,1990年前后被公安部直接派人去扫除了。1990年以后,×tang镇的“性产业”又兴旺起来,而且名声在外。这威胁到三角洲的整体利益。因此,1992年以后,省公安厅直接派人,把那里的“性产业”也基本扫荡掉了。1990年以后,×tang镇的“性产业”又兴旺起来,而且名声在外。这威胁到三角洲的整体利益。因此,1992年以后,省公安厅直接派人,把那里的“性产业”也基本扫荡掉了。2.为什么没有在同业竞争中被挤垮?珠江三角洲,存在着“性产业”的地方并不少,在..1993年前后,有些地方的“性产业”也并不亚于..B镇。尤其是..1993年以后,该镇附近的几个镇,或者这些镇里的一些管理区,看到了..B镇捞到的实惠,也陆续跟进。但是由于四个主要原因,它们的“性产业”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什么长足的发展,一直无法对..B镇构成真正的威胁。第一个原因是:到了..1993年以后,在客观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容纳不了更多的“性产业”。这主要是因为:(1)在三角洲的当地人里,那些有可能在“性产业”里消费的人们,到这时候已经有些“玩腻了”,开始陆续地但是全面地转向“包二奶”;(2)内地许多地方的“性产业”也已经开始发展,三角洲已经不再是惟一的“天堂”。因此,在珠江三角洲的“性产业”里,当地人和中国大陆人的客源,开始逐渐地但是大量地减少,迫使“性产业”不得不变成主要针对港台客源。但是这样的“性产业”,在A市的有限地域里,大约有点像计划生育政策:“一个正好,两个多了。”(即使从整个三角洲来看,恐怕也只需要四五个就足矣。)因此后来者无法再挤进已经被..B镇基本占领的市场。第二个原因是:B镇距离香港还是比较远的,在这样一个并不有利的地理条件下,一山容不得二虎,所以..B镇附近的其他后来者就更加没戏。第二个原因是:1993年以后,“扫黄”的力度不断加大。在这种大形势下,从整体的根本利益出发,地方充其量也只能做到并不认真地去扫荡现在既存的“性产业”,已经不可能再容忍任何“新秀”了。第四个原因是:经过将近..10年的实践,三角洲的许多人已经发现:以前人们都以为,创建“性产业”是招商引资的最佳捷径,甚至是不二法门;但是现在看来,许多并没有发展“性产业”的地方,招商引资也并不少,最起码并不存在巨大的差异。结果,许多人开始进行成本核算:额外消耗许多资源,冒着越来越大的风险,去利用“性产业”招商引资,究竟划算不划算?这种意识是三角洲市场经济“上台阶”的产物,也只有三角洲才会率先产生。它正在逐渐流传,在潜移默化中削弱了许多其他地方当局在“创建..‘“红灯区”’竞争”中的原始推动力。第五个原因是:从经营者个人的角度来说,由于种种非经济的和超经济的负担过重,由于“性产业”比其他行业更必须依赖于权力和“体制资本”,由于经济起飞之后,出现了许许多多新的竞争因素,使得三角洲地区的“性产业”的利润率显然在下降,至少不大可能再出现“一夜暴富”。再加上在1996年年底之前,盗版光盘的生产成为暴利的新热点,结果,许多商人和投资者纷纷转向其他行业。所以从..1993年以后,其他地方“性产业”的发展开始出现迟缓,甚至停滞。B镇虽然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但是它获得的好处更多:竞争减少了,至少在A市地域内,B镇近乎于“硕果仅存”。3.得以存在的原因1985年前后,×men镇的“性产业”之所以被扫荡,并不仅仅是因为数量多、名声大,也不仅仅是为了杀鸡给猴看。它的根本原因是(可惜没有人肯于或者敢于明明白白地说出来):那里的“性产业”正在迅速地出现三大发展趋势:(1)卖淫主业和各种配套服务,都开始集中在同一个场所内,同时地和共同地营业(即所谓“吃喝嫖赌抽,不用出大楼”);(2)集中统一、全面系统的经营管理已经开始“浮出水面”,甚至开始制度化;(3)“性产业”的既得利益集团被认为已经开始形成,已经开始在社会生活中,甚至在政治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根据中国将近50年来的理论和思维习惯,这三大趋势,应该被毫无疑问地定性为:企图把目前中国所存在的暗娼活动,向前推进一大步,朝着正规化的妓院体制发展,而且很有可能向公娼制发展,甚至可能向政治权力的“黑社会化”发展。这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性产业”的问题,而是威胁到现行政治制度的生存的根本问题。一个在理论上连卖淫都不能容忍的国家,一个在实践中连暗娼都试图根除的政府,绝对不会容许这种令当局毛骨悚然的发展。扫荡它是必然的和必须的,充其量也仅仅可能在由谁来直接地具体执行、扫荡到什么程度为止这样的枝节问题上,出现一点点回旋余地。继×men镇之后,×tang镇的“性产业”利益集团显然并没有深刻理解×men镇的教训。他们大概是试图运用农民的传统智慧,搞它一个“东边不亮西边亮”,指望着“法不责众”或者“强龙压不倒地头蛇”。于是他们又开始向集中场所和配套服务、统一管理、利益集团显化的方向迅速发展,结果当然是自讨苦吃,被打得落花流水。笔者没有充足的证据来判断,B镇的潜在的或者潜伏的“性产业”利益集团,是否认真地总结了前车之鉴。但是从它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来看,这里的“性产业”确实一直在小心翼翼地、精妙绝伦地避开那三大“雷区”。从第一个“雷区”来看,B镇的各种活动场所,尤其是×fang娱乐城里的按摩小姐和×hu度假村里的三陪小姐,在数量上是足够多了。但是在同一个场所里,她们却分别由两三个甚至四五个“妈咪”来领导,因此每个小姐群体的人数却又并不那么多,使人觉得不太扎眼与出格。至于那些发廊妹,虽然主要集中在×ye大道的两侧200米之内,但是她们又分别呆在将近20个相互独立与分隔的发廊里,所以也无法算作“集中场所内的共同营业”。从第二个“雷区”来看,本镇的各种“小姐”基本上都是由“妈眯”来管理的,几乎没有被老板或者经理“直辖”的;由“鸡头”直接进行人身束缚的也并不多,而且“脱槽”的可能性也相对地比较大。也就是说,拥有活动场所产权的老板,与经营业务的经理已经相对分离(这是一般的经济管理规律的产物);主管正常业务的经理也已经与管理“小姐”的妈咪相对分离(这却或多或少是我们重点打击卖淫组织者的结果);同时,“妈咪”对“小姐”的各种控制权也已经相对削弱,小姐的各种相对自由已经极大地增加了。二者之间也在出现越来越大的相对分离(这是“小姐”阶层“自觉、自立、自主”的初步表现)。所以,在本镇熙熙攘攘的”性产业”里,并不存在中央集权式的、计划经济式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虽然据说一直有某些黑社会人物或者势力,试图把本镇的“性产业”整合起来,但是在笔者的考察中,还没有发现任何足以证明他们已经成功的证据。所以,在本镇熙熙攘攘的”性产业”里,并不存在中央集权式的、计划经济式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虽然据说一直有某些黑社会人物或者势力,试图把本镇的“性产业”整合起来,但是在笔者的考察中,还没有发现任何足以证明他们已经成功的证据。但是,随着原镇长(“老大中的老大”)摇身一变成为港商,随着越来越多的干部主要在各种企业里领薪水,随着几乎所有人都更喜欢被别人叫做“老板”而不是“××长”或者任何别的官衔,原来那条发展路线似乎已经被搁置了,甚至被放弃了。人们似乎也“上台阶”了,开始“以钱谋钱”了。因此,至少在本镇的范围内,至少在“性产业”这个侧面上,至少在笔者所能够找到的证据里,还没有发现“性产业”利益集团已经显化、组织化和政治化的任何明显迹象。以上这些,就是本镇“性产业”的安身立命之本。4.推论当然,对于任何一个没有深入考察过“性产业”全貌的中国人来说,这些差异实在是过于细小了。人们很难相信,仅仅是由于这样的细枝末节的不同,政府就会容忍B镇“性产业”的存在。笔者并不掌握足够的证据来检验这一点。但是,如果您是一位负责的官员,如果您见过在国内许多其他地方,那些“性产业”的后起之秀向正规化发展的那种疯狂劲,如果您想象一下“性产业”正规化以后的情景,那么,您不仅可以明白:任何政府都并不是仅仅出于道德义愤才把那些出头鸟打掉的;而且您也可以明白:正因如此,任何政府都不大可能仅仅为了寻求道德上的心理平衡,就花费几乎无法承受的过高成本,去B镇这种尚未冲破政府最后防线的地方,一个个地进行大扫除。第二章“路边伴生型”:华南腹地某开发区本章所描述的,是华南腹地某工业城市边上的一个新兴开发区(以下均简称为开发区)里的“性产业”的情况。笔者于1997年3月1日到16日,对该开发区进行了社区考察。笔者的一位朋友给予笔者很大的帮助。出于他本人的意愿,这里不提及他的姓名与作用。第一节社区概况一、地理这个开发区紧贴在那个工业城市的边上,与市区仅是一江之隔。它距离市中心和火车站都是8公里,距离民航机场15公里。市区有公共汽车可以直达这里,只需要半小时。这个开发区的交通非常方便。通往那个工业城市的一条一级公路和一条二级公路,在进入该城市地界之前,就是在这个开发区里合二而一,然后直达市区。达市区。这里离那个工业城市实在是太近了。尤其是这些年来城里不停地扩大市区,住宅区已经快要盖到那条江的对面了。交通也更加便利了,江上的大桥修了两次,现在已经足够宽阔与通畅。城里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跑到这里来,甚至有些人每天都到这里来买菜。就连市区的公共汽车,其实也是过桥之后,在这个开发区的地界里掉头开回去的。此外,正是因为它是进入城市的最后一站,而且吃住都比城里便宜,所以过往车辆都不由自主地要在这里停靠一下,还有许多车辆干脆就停放在这里,然后人坐公共汽车进城里去办事。所以早在80年代初期,这里的农民就开始经营路边店,近年来更加兴旺。开发区的背后,是一大片绵延数十里的山林。过去没有什么名堂,可是80年代里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虽然开发区自己没有一寸土地是在森林公园之内,而且实际上路途遥遥,但是它却大肆宣传自己“背靠”这个国家森林公园,似乎也具有风景胜地的意思。它还改变了自己原来的地名,用背后的一座山的名字来称呼自己,很风雅的。二、经济这个开发区原来是一个农村的镇,只有4000左右人口。早在!992年3月,省政府就决定建立这个开发区,就是因为看中了这个地方的交通便利,又依托着那个工业城市,因此试图在这里建设起一个高新技术的工业区。1992年7月,经过隆重的庆典,开发区正式破土动工。开发区的辖地有20平方公里,规划中的城市中心区有4平方公里。开发区的经济原则是:本地区连一分钱都不投入,一切市政建设都靠卖地皮的收入,一切发展都靠引进的资金。根据开发区的官方统计资料,到1996年年底,已经有700多家企业进入了开发区,而且外资独资或者合资的有将近100家之多。其中最大的几家投资者,每家的投资额达到3000万元到1亿元之多。开发区所引进的资金总额,已经累计达到15亿元人民币。可是实际上,直到笔者1997年春天前去考察时为止,经过漫长的4年多的开发,开发区可以用来显示其成就的东西实在是不多,而且它的发展方向实际上已经被扭转了。首先,开发区里到当时为止,仍然没有建成和投产任何一个像样的、有价值的工业企业。在规划中和宣传材料里,这里应该建成一个小型钢铁企业、一个有色金属深加工企业、一个车辆组装厂、几个轻工业和饮食加工企业,还应该有一批乡镇企业。可是前两个较大规模的企业,一直在不断地宣布将要从那个工业城市搬迁到这里,而且一直处于在搬迁之中,何时真的正式开始生产,谁也说不清。况且,这两个企业也不过是一般化的企业,与高新技术毫不沾边。至于其他企业,有的下马了,有的无声无息了;所以,在开发区先后编印的不同的宣传材料和广告上,关于工业与技术的部分总是变幻不定。据笔者现场考察,到那时为止,实际上真正已经开始创造工业生产价值的企业,只不过8家而已。其中能够拥有100个以上工人的企业,其实就是纸业厂、饮料厂这两家。纸业厂、饮料厂这两家。这片商住楼区,从华南腹地的一般水平来看,确实是足够宏伟壮丽了。它沿江矗立,井井有条,错落有致,色彩斑斓,设计上也足够新潮。它与碧蓝的江水交相辉映,很有一些风韵;在宣传材料的照片上,就更像是乐园。可惜,对这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来说,仅此而已,仅此而已。第三,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上了路。中心区的面积已经达到2平方公里还多,房屋总面积已经超过40万平方米,还建起了两条中心干道、变电站、自来水、邮政系统和程控电话。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更像是为一个商业住宅小区服务,而不像是在建设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区。对此,开发区的领导也并不回避。他们解释说:开发区原来的设计,的确是想充分利用近在咫尺的那个工业城市的各种资源,搞出一个高科技区来。不过那时候的思路仍然是计划经济的,仍然在心底念叨着什么“全国一盘棋”或者“发扬共产主义风格”之类的东西。可是1992年市场经济的狂飚一吹,连那个工业城市自己都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他们怎么会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再培育出一个竞争对手呢?尤其是人们很晚才意识到,那个工业城市自己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本身就已经是相当落后的,面临被淘汰的险境,即使它愿意,它又怎么能够援助这个意在建设高新技术的开发区呢?再说了,这个开发区的交通再方便,毕竟处于远离沿海的内地,也远离国内的主要消费市场,海外资金怎么会跑到这里来稿什么高新技术产业呢?结果,开发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拉来不多的香港资金,而且人家看中的,其实是开发区紧靠市区,适于作为住宅小区或者别墅区。所以,大量的香港资金投入到这里,先后建起了“香港新×”、“××新都”、“××春苑”、“××商城”等商业楼区和住宅区。这样一来,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实际上是被投资者给扭转了。可是,一旦转向商住区,地价就不可避免地飞涨。加上前几年全国范围的昏炒房地产,使得这个开发区的地价高到荒谬的地步。到笔者考察时,它的边缘地带的不毛之地,也已经涨到一亩地最低8万元。中心区的地价则已经超过了旁边的市区。结果,开发区的干部虽然信誓旦旦地说:这里的房地产已经卖出去一半以上了,可是实际上仅仅是已经有人开发了而已。据当地老百姓估计,真正卖出去的最多是四分之一,真正住上人的,大约只有十分之一。这其实是有目共睹的。夜里那鬼火般散落着的住宅灯光就是明证。1996年起,开发区又是“漏船偏遇顶头风”。旁边的那个城市自己也在另一个方向的城市郊区,建起了大面积的房地产地带,不仅集商住区与旅游区于一身,而且地价明显低于这个开发区,尤其是,开发区创建时所享有的3年免税期已经过去,因此在这里搞任何一项经营活动,已经没有任何优越条件可言。引进技术与工业的路,几乎被彻底堵死了。结果,这里的商住区开发也在最近一年多来陷入低谷,大批的半截子楼房树在那里,半截子马路躺在那里①。白天,几个巨大的商场门可罗雀,就像是河马张开大嘴,却又无食可吃。夜里,那成片的楼房只有稀疏的灯火,就像一群怪兽在潜伏着,只露出眼中的凶光。就连已经建成的楼房小区的环境美化也基本没有开始。整个开发区少树无草,风尘席卷。除了贯穿开发区的公路永远是车水马龙,路边的“红灯区”晚上永远是熙熙攘攘以外,这个开发区似乎根本就是个无人区。注释①笔者在这个开发区的活动半径不超过就像一群怪兽在潜伏着,只露出眼中的凶光。就连已经建成的楼房小区的环境美化也基本没有开始。整个开发区少树无草,风尘席卷。除了贯穿开发区的公路永远是车水马龙,路边的“红灯区”晚上永远是熙熙攘攘以外,这个开发区似乎根本就是个无人区。注释①笔者在这个开发区的活动半径不超过5公里,但是就在这样小的范围内,笔者就数到一共有31座尚未建成的楼房和4条修了一点的柏油路。其中,所有的柏油路和至少21座楼房,是完全停工了。三、人文实际上,如果按照人们对于沿海地带那些繁华的“开发区”的印象来衡量,这里恐怕也真的接近于无人区了。从户口上看,在这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原有的大约4000农民以外,所有后来搬进来的人口一共只有6000左右。但是在这些后来者里边,许多人实际上并不在这里居住,只是把户口迁来。这是因为在开发之初,人们普遍看好这里的发展前景,就急匆匆地把户口迁进来,希望在将来的大发展中,能够作为“当地人”而捞一些实惠,例如买地皮的权利或者优惠地价什么的。后来发现满不是那么回事,也就如鸟兽散了。所以,开发区的实际常住人口肯定不足1万人②,也就是每平方公里只有500人左右。这跟一般农村地区差不多。注释②这是开发区的干部说的。但是笔者所联系的干部一直不肯提供当地常住户口的详细情况,总是推说当地的公安分局不会答应。笔者估计,其实可能是因为不愿意“丢脸”或者因为户口方面的“猫腻儿”比较多。当然,开发区还有1万左右的流动人口。可是除了与“红灯区”伴生的人员以外,这些流动人口主要是建筑队里的打工仔。他们分散在楼区深处,生活简陋,近乎一无所有,所以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无法给开发区增添什么繁华色彩,反而“有碍观瞻”。况且,随着许多建筑工程的停产或者半停产,他们的人数也在减少。虽然开发区已经搞成了这个局面,但是开发区的所有宣传材料和招商广告中,不仅在说明开发区的性质与目标时,仍然坚持把工业和科技摆在前两位,而且在描绘现状与成绩时,也同样是这样。尽管在这些材料中,后面所列举的所有具体的建成项目与在建项目,明明没有一个是与工业或者科技有关系的,但是,至少在中心区的一个巨大的广告牌上,仍旧堂而皇之地写着“高新技术”的字样,而且雄居榜首。这不仅能够说明官僚体制的僵死和宣传机制的虚假顽症,不仅是原有发展目标早已失败的历史记录,而且在向人们暗示着该地之所以会产生和维系“红灯区”的原因。当地的原有村落已经荡然无存了。惟一能够表明以前这里存在过一个镇的标志,就是公路上的长途公共汽车站的站牌子,仍然顽固不化地写着原来的镇名。这里边的文化含义也很有意思。据当地人说,附近十里八乡的老百姓,从来也不叫这个开发区建立后自己给自己起的那个美妙动听的新名字。所以长途汽车的站名也不能改,否则当地老百姓恐怕会迷路的。当地农民早已失地失业,大多数是靠原来的村镇陆续地分发一些卖地的钱。少数人经商了,少数人打工了。可是近一年多来商业萧条,建筑业萎缩,真正还能工作的人恐怕大大减少了。所以,白天在开发区里,闲人显得格外多。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男人围在一起,或站或坐,却既不聊天也不打牌搓麻,只是呆呆地待着,一副百无聊赖的样子。③注释③这些闲人,后来成为笔者非常好的考察助手。他们似乎巴不得有人跟他们聊天,所以真真假假地给笔者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一般情况和民俗民心状况。当然,笔者对其中有价值的情况,都在现场进行了测谎。这种测谎其实也简单,就是再找另一个人去聊同一个话题即可。非常好的考察助手。他们似乎巴不得有人跟他们聊天,所以真真假假地给笔者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一般情况和民俗民心状况。当然,笔者对其中有价值的情况,都在现场进行了测谎。这种测谎其实也简单,就是再找另一个人去聊同一个话题即可。是50年代以来计划经济的人为产物,是国家从全国各地调集人员从头建设起来的。所以这里不但普通话很流行,而且方言也很像普通话了。四、官儿这个开发区虽然就在城市的边上,但是在行政区划上,却并不属于那个工业城市管辖,而是直接属于地区政府的专门领导小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形成了这个开发区的管理体制的独特之处。首先,开发区虽然小,但是它的行政级别却是“正县处级”。据说在1992年刚建立的时候,它曾经被定为“县级市”的级别,曾经由一位副专员亲自挂帅。按照中国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开发区的正式级别并没有改变,但是在实际管理操作中,尤其是在与外单位和别的地方打交道的时候,开发区就可以自视为“副地师级”,相当于省里的副厅局级,或者中央政府的“副司局级”,而且别人也会买它的账。对于这样一个弹丸之地来说,这无异于平地升天。可惜,也许是因为后来的发展不尽人意,后来那位副专员不再挂帅了,原来的县级市的级别也被降成了正县处级。可是即便如此,开发区仍然与它在地理上所在的××县是平级单位。那个县不但根本不能管它,而且在心理上肯定也是矮半头的,因为那个县是很出名的穷山恶水贫困县。其次,开发区的级别虽然不如旁边的那个地区级的城市,开发区的原始发展目标虽然也是要依托于那个城市,但是由于行政上互不隶属,所以这个小小的开发区,完全可以名正言顺地不理睬那个睡榻之侧的庞然大物。哪怕开发区威胁甚至危害了那个城市,对方也没脾气。如果二者发生争执,由于开发区隶属于与城市平级的地区,双方就不得不到省政府去解决问题。因此,在开发区与城市的关系上,开发区实际上处于“省辖”的地位之上。这就是中国特色,正所谓“权大势大,遇到‘条条’没办法;财大气粗,出了系统就输”。第三,在开发区所隶属的地区的行政系统之内,开发区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整个地区里的“肥缺”,二是位于××县境内,三是当地原来就有一个行政体系。所以按照官场的惯例,开发区的一切干部,包括公安人员,在人员组成上就必须照顾到这三方面的利益。如果三方面都是势均力敌的话,那么在开发区的每一个官位上,恐怕就不得不挤坐着三个人,或者不得不把原来的一个位子扩大成三个,而且必须小心翼翼地使三个官儿或者三个位子在名称上和实际上都保持高度的平衡。笔者所考察的这个开发区的官方人员的组成结构,经历了一个比较曲折但是不足为奇的演变过程。根据4位当地官方人员从不同角度的讲述(也带着不同的评价),笔者知道了:在开发区创立的头两年里,直接从地区党政机关里派来的人员,挟着“在白纸上画图”的旗号,一度占据了大多数位子。县里派来的人员据理力争,好歹也沾了一些光。在开发区创立的头两年里,直接从地区党政机关里派来的人员,挟着“在白纸上画图”的旗号,一度占据了大多数位子。县里派来的人员据理力争,好歹也沾了一些光。可是当地干部是不争权力争实惠,不争官位子争地盘。首先,他们保住了原来村落的所在地。尽管它地处中心区,房屋的档次和外表参差不齐,与四周的高大楼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尽管最开始的时候,上面曾经决定把所有的村民都搬迁到开发区的边缘去,而且许诺,新的住宅将远远超过农民们自己盖的房子;但是当地人在权力体系中的代表们,还是顽强地抵制了这种诱惑或者收买。后来的历史证明了他们的高明。因为原来的村落,就是公路两边最适合于开办旅馆和“特种服务业”的地方。结果,直到笔者去考察时,所有(确实是所有)的旅馆,仍然全都是农民们自己盖的。其他的房地产商人们无论多么有钱,由于再也占不到合适的地盘了,所以也就没有一个盖旅馆,完全放弃了旅馆业。同时,当地人在实际上还争取到了更大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权利。他们反复强调,这个地方一直是交通要道,农民们很早就开始经营各种各样的路边店。他们里边早就没有多少人种田了。如果真的按照原来的统一规划,把这里的土地都盖上楼房,使得原来那条省内的重要公路,仅仅变成开发区里的一条大街,那么已经失地失农的农民怎么活呢?所以,必须在公路的两边,继续保留宽阔的地带,不能在里边盖楼;必须允许当地原来的农民继续长期地(而不是临时地)经营路边店,而且应该在路边建设好水电通讯等市政设施;必须保护农民在路边进行经营的自主权,把它与开发区的引资招商相对分开,否则财大气粗的强龙们一来,当地农民就没有活路了。他们最终成功了④。这不是一两个人的努力,是一种“势”与“场”的作用;不是写在纸面上的协议,是一种双方的心照不宣;不是谁可以无法无天,是互相给台阶,一起求和气与保面子;不是要“闯新路”,是“摸着石头过河”。注释④具体的故事和人物,这里就不写了。当时,所有的“外来户”和开发区的上级们,都在做着暴富的梦,以为这不过是给当地农民一点小甜头,收买人心而已。谁知道后来开发区的整体发展被迫改变了方向,朝着不伦不类的商住区走去,结果路边店的作用反而越来越大。由于它们并不是创新,也不是空中楼阁,而继续非常传统地作为交通要道的必备的附属设施,所以一直到笔者考察时,公路两边仍然是整个开发区里最热闹的地方。再往后,开发区实际上已经失败了,地区派来的干部就逐渐另谋高就了;县里来的干部抱着这根“鸡肋”,也日益得过且过;当地原来的官方人员和头面人物们,虽然仍然没有什么官位子,但是他们的“势”和“力”都相对地大多了。也就是说,随着开发区的经营内容迫不得已地被改变,它的内部权力体系的实质内容已经改变了。这,就连大街上的闲人都知道,而且没谈多久,他们就会向笔者绘声绘色地讲起故事来。总而言之,这样一个高行政级别的、权力上独立于左邻右舍的、实际上被本地势力所左有的、地理上贴近人口中心和消费中心的、已经被迫全面转向经营商业服务业却又不大可能有什么大发展的、除此之外又别无出路的、面临其他地方竞争的、地处交通要道的、名不副实却又大名鼎鼎的开发区,怎么会不成为一个天造地设的“红灯区”的“乐土”呢?被本地势力所左有的、地理上贴近人口中心和消费中心的、已经被迫全面转向经营商业服务业却又不大可能有什么大发展的、除此之外又别无出路的、面临其他地方竞争的、地处交通要道的、名不副实却又大名鼎鼎的开发区,怎么会不成为一个天造地设的“红灯区”的“乐土”呢?一、本地自发时期1.“创始人”的故事这个开发区里的“性产业”,并不是随着开发区的建立才产生的。据当地人说,因为这里是交通要道,而且当时是那个工业城市在这个方向上的惟一通道,过往的车辆一直很多,所以早在1980年,这里就有一些妇女卖淫。还有3个当地男人分别说,其实在70年代的“文革”后期,就已经有女人开始卖淫了。其中的两个男人还指名道姓地说,原来住在村东头的××rong就是从1975年前后开始卖淫的。这两个男人分别讲了××rong的故事。①注释①这两个男人讲的故事大同小异。第一个男人是在笔者考察的第三天讲的,是在街头闲聊中。第二个男人是在笔者考察的后期讲的,是在对他的专门访谈中。因此笔者认为这个故事基本可信。当然,在具体细节上,两个故事有许多地方并不一致。笔者既然无法核实,就把不一致的情节全部删掉。××rong是(当时的)本县山区嫁来的。她老公是本地一个很普通的农民。他们家住在村子边上,紧靠公路。1975年前后,村里人发现她跟一个经常路过的司机特别好。那个司机是×zhou市那边的城里人,专门开车拉煤。他每次路过都到××rong家里来,每次都给她家卸下一些煤。她家自己烧不完,就送给亲戚朋友一些。后来,可能是这个司机又介绍来一些别的司机,所以她家门口经常停着好几辆汽车。结果她家不但有煤,还有铁丝、铁管、砖头、石料什么的。不过,她并没有把这些东西拿出去卖钱,只是用来给众人“买好”而已。可是大约在毛主席逝世前后,这件事终于引起了上边的注意,村里人的嫉妒也终于化作了愤怒②。于是××rong被抓了起来,挂着“女流氓”的牌子挨了斗(那时还没有“卖淫”或者“暗娼”这样的概念与名词)。事后,她自己扔下丈夫和两个儿子,跑到外地好几年,直到80年代中期才又回来。可是从那以后,她就再也没有什么风流韵事了。注释②这是两个讲故事的男人自己总结的原因,只不过一个说是上边派人来抓的,一个说是村里人自己抓的。到笔者考察时,她都50多岁了,跟老伴一起开了个杂货铺。她的一个儿子就在城里上班,另一个儿子去广东那边了,可能是在做买卖。尤其重要的是,即使在目前当地存在着“红灯区”的情况下,她也并没有涉足“性产业”。就连讲她的故事的男人也猜不透这是怎么一回事。③注释③后面那个讲故事的男人.还给笔者指点了××rong现在开的那个铺子。笔者路过时看见她一次,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妇女。身为男人,笔者犹豫再二,终于没敢去直接访谈她。2.2.大约是1983年到1985年,国家投资,把经过村子的那条公路改建成了二级公路。在施工期间,大批的工人住在村里或者附近。他们要吃穿用,又相对地更有钱,所以村里的第一批小卖部(主要是卖饮食烟酒)、小饭馆(主要是卖类似快餐的小吃)和小商店(主要是卖日用杂品)就应运而生了。这种“三小”,当时大约开了七八家。公路改建完毕以后,过往的车辆极大地增加,而且当时旁边的城市还没有开始扩建,这里离市区还有一段路,所以“三小”的生意挺不错。可是村里人有一窝蜂的毛病,恨不得家家都去开“三小”,结果一下子就开了将近30家。这就形成了恶性竞争,谁也没有多少生意。大约是1986年或者1987年,一个原来的村干部开办了第一家小旅馆。当时主要是接待那些半夜以后才到达这里的外地司机。他们往往是原来计划连夜赶到城里,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耽误了时间,恐怕半夜进城找不到住处(当时城里的旅馆业还是国营的一统天下,服务极差,清规戒律极多,而且半夜肯定关门了)。再加上一路疲劳,所以这样的司机很愿意在城外先睡上一觉,第二天早上再进城。可是,这样耽误时间的司机毕竟不多,所以当时这家小旅馆的生意也不怎么样。还有几家农民也想挣这份钱,但是又不想专门为此投资建房,所以就把自己已经开办的“三小”改造一下,放上一两张床,白天卖东西,夜里就在那里接待过往的司机住宿。还有两家农民盖了新房,也腾出一间来接待司机住宿。不过,当时全都加起来,也没有10家。就在这个时期里,这里出现了卖淫。在笔者所访谈的3个当地男人中,有一个说是本地的妇女首先开始的,而且能够说出三四个具体的人来。但是笔者最后深入访谈的那个40多岁的当地男人却说,其实那是谣传,只不过因为被点名的那几个妇女,平时人缘不好,又显得“辣”一些,所以人们喜欢这样猜。据他说,其实是一些司机首先带女人来一起住宿的。这些司机都会多给一些住店钱,接待他们的当地农民当然也就懒得管闲事。有些司机把女人带到这里以后,自己进城去办事,或者继续跑运输,却把女人留在这里,住着等他。有的司机从此就一去不复返了。后来就有那么三五个女人留下来了,在本地的旅馆里或者“三小”里打杂帮忙,挣个吃饭钱。就是她们首先开始卖淫的。不过,她们往往是外县甚至外省的人,往往有了一点钱就回家了;而且,肯收留她们的本地人也没几个。当时人们传说,最经常收留她们的,就是原来村干部开办的那第一家旅馆。1988年以后,路边的小旅馆和接待住宿的“三小”迅速地增加了,达到了40多家。为什么呢?当地人一般都说,是因为农民也开窍了,也想赚大钱了。可是笔者却认为,其实这是因为旁边的城市在此时大发展了,社会的整个经济体制也开始大变,所以出现了五个变化,对这里的旅馆业和服务业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首先,市区的物价飞涨,吃住都比这个农村地区贵得多,而且在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其次,市区扩大了,一过桥就算进入市区。结果,市区的各种各样的繁琐的交通规则、市容管理等等也扩大到江边。运货的卡车和司机在市区里越来越不方便。第三,公路的交通越来越拥挤,迫使更多的运货卡车只得在夜间行驶,等到达这里的时候,往往已经是深更半夜或者清晨时分。司机们往往不愿意再接着进城。第四,城市发展了,长途公路运输也日益发达,来自外省甚至相隔数省的车辆屡见不鲜。这些车辆一般都不愿意在路过的城市里停留。第五,司机们都陆续地普遍实行了工资包干制,不再需要发票报销,所以越来越可以选择住在这个农村地区和私人小店里。首先,市区的物价飞涨,吃住都比这个农村地区贵得多,而且在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其次,市区扩大了,一过桥就算进入市区。结果,市区的各种各样的繁琐的交通规则、市容管理等等也扩大到江边。运货的卡车和司机在市区里越来越不方便。第三,公路的交通越来越拥挤,迫使更多的运货卡车只得在夜间行驶,等到达这里的时候,往往已经是深更半夜或者清晨时分。司机们往往不愿意再接着进城。第四,城市发展了,长途公路运输也日益发达,来自外省甚至相隔数省的车辆屡见不鲜。这些车辆一般都不愿意在路过的城市里停留。第五,司机们都陆续地普遍实行了工资包干制,不再需要发票报销,所以越来越可以选择住在这个农村地区和私人小店里。到1990年之前,这里的卖淫活动其实并不多,而且很隐蔽,也受到村里人的谴责。这又是为什么呢?3.笔者的分析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在这个开发区的地界里,在80年代里所发生的“卖淫”,其实并不是现在官方所说的“暗娼”,而是民间所说的“乱搞(男女关系)”或者是“招野男人”。那位被称为卖淫“创始人”的××rong,就是最典型的“招野男人”,而不是所谓的“暗娼”。其中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暗娼是高度商业化的结果,是一种“一分钱一分货”式的纯粹的交易,所以按照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法律规定,暗娼必须具备这样几个特征:首先,她们是以现金进行交易的,而且非现金不可,不能以其他东西或者利益来代替。尽管她们可能赊账、收支票或者信用卡,但是其中的“现金”的含义并没有改变。其次,暗娼是以性交次数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来计算价格的。只有一次性交叫做“打炮”,这是一种价格;整天陪伴叫做“包夜”,是另一种价格;长期租用则叫做“包养”,又有其他的价格。第三,暗娼就像一般商店里的卖主一样,只认价格,不挑客人,不管买主是什么人,都卖。第四,不管暗娼有多么隐蔽,她们总是试图扩大客源。第五,暗娼虽然也会与嫖客产生感情,甚至嫁给嫖客,但是在这之前,在她们在“做生意”的时候,则必须“公事公办”。尤其是,她们不可能与嫖客结成像一般婚姻那样的、没有金钱往来的、双方共同经济核算的关系。即使在大多数“包二奶”里,表面上双方在共同生活,但是只有价格才是最根本的,一不付钱,马上散伙。而且双方完全是独立核算,没有—个嫖客会像丈夫那样把自己的钱“交柜”。可是,××rong的情况与暗娼的这些标准几乎全然不符。在现金交易这一点上,她主要是收取一些实物,主要是贴补自己家,其次才送给别人一些。这说明她确实没有收钱,否则司机也就没有必要再给她别的东西了。因此,这只能算作收取了经济上的“实惠”。在计量单位上,那个司机给她东西时,很可能并不是按照她招待他的次数来计算的,因为给笔者讲故事的人也强调,司机虽然经常来,但是并不是总给她东西。否则她家根本放不下。因此,这不像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倒更像是由于两人“相好”而给予的“补助”。倒更像是由于两人“相好”而给予的“补助”。在扩大客源这一点上,显然她也并没有那样做。在共同经济核算这一点上,她与那位司机的关系更像是东北人说的“拉帮套”④,或者是现在北京人说的“傍家儿”⑤。其中主要是互助的成分,恐怕没有金钱买卖的内容。注释④在东北,一匹马驾辕往往不够,需要再有一匹马在旁边帮助拉车。这匹马就叫做“拉帮套的”。人们用它来指称这样一种过去常见的现象:丈夫由于种种原因,无力支撑家庭经济,妻子再找一个男人来帮助自己养家糊口。这两人很可能有性关系,但是外来的那个男人不可以搞“第三者插足”,更不可以破坏原有的家庭与亲属关系。这种关系常常是长期的,而且一般人都宽容他们三个人。⑤这个词也可能是“傍肩儿”。它是北京人的名词,过去一直流传在社会的底层。到1990年前后,开始爆发式地流行起来。它原来的含义与“拉帮套”差不多,但是在1990年前后的含义里,经济帮助的意思已经很少,更多地是指感情内容,很类似“(婚外)情人”。它突出强调的是不破坏原有的婚姻家庭,反而“相得益彰”。这个新词直接反对80年代里的“第三者插足”一词。它是社会态度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标志。总而言之,××rong的行为主要是“招野男人”。从笔者所主张的严格定义上来看,这虽然也是一种“性交易”,甚至可以称为“卖淫”;但是××rong这个人却肯定不是“暗娼”。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在当地出现“性产业”和“红灯区”以来,“始作俑者”的××rong却反而一点都不沾边。就是因为她过去所做的事情,跟现在的“小姐”们实际上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她可能从来也不认为自己卖过淫,更别提像现在的小姐那样卖淫了。所以,她不仅不可能“重操旧业”,而且可能在心里深深地藐视现在的小姐。这其实也是人之常情。不信,您如果把现在有情人的人叫做嫖娼卖淫,看他们不跟您急才怪!本来,在中国普通人的思维和语言里,“乱搞”(北方叫做“搞破鞋”)、“卖淫”(或者叫做“卖×”)、“妓女”(现在官方叫做“暗娼”)这三个词,始终是各有其义,泾渭分明。“乱搞”说的是与非婚的多人有性关系,并不包含经济交易的内容。“卖淫”说的仅仅是一种行为,虽然哪怕只有一次也算,但是它并不表明被说的人就把卖淫当作了自己的职业。只有“妓女”说的才是一种职业和一种身份,是那些被认为除了卖淫别的什么都不干的女人。也就是说,“乱搞”的女人并不一定“卖淫”;卖淫的女人也不一定就非是“妓女”不可;惟有妓女才是把卖淫当作专门职业的女人。或者反过来说:只要是妓女,不管她实际上卖不卖,都被认为是专门以卖淫为生的。而对于卖淫,不仅这种行为不能说成是乱搞,而且卖淫的人即使跟许多人性交,也不过是在“做生意”,而不是在乱搞。至于“破鞋”,那一定不是按价收钱的。卖淫,不仅这种行为不能说成是乱搞,而且卖淫的人即使跟许多人性交,也不过是在“做生意”,而不是在乱搞。至于“破鞋”,那一定不是按价收钱的。可是,恰恰是这种高度“净化”的社会道德,把人们的思想给搞混乱了,把这三个词也给弄糊涂了。尤其是到了“文革”时期,天下万物、人间百态都被说成不是黑就是白;而且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内部一点点区别都不许有。结果,人们被训练得不由自主地认为,所有被“净化”的道德所不容的性关系,都是一丘之貉。因此,乱搞、卖淫和妓女也就被扭成了同一个概念。即使直到现在,在我们的禁娼宣传里,对于暗娼也仍然是恨不得破口大骂,骂得她们狗血喷头;仍然是不去认真研究“道德败坏”、“卖淫妇女”与“暗娼”这三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异同。这样的宣传,实际上仍然是在向人们灌输着“天下乌鸦一般黑”的简单化的认识方法,仍然是在利用人们的道德情感和“难得糊涂”,而不是调动人们的理智。因此,当地男人直到现在还认为××rong就是首开卖淫记录的人,甚至就是本地的第一个妓女。在××rong之后,那些80年代在这里卖淫的妇女们,正处于从乱搞到卖淫再到妓女的发展过程之中。她们一开始可能仅仅是跟某些司机乱搞。当她们被抛弃在人生地不熟的异乡时,她们可能是不得不开始卖淫。可是,由于当时这里还不具备出现有规模的“性产业”的客观条件,所以她们即使开始卖淫,也不会长久,往往是有了回家的钱或者另谋出路的钱,就迅速地离开了。所以,她们离真正的暗娼还有一些距离。二、“喝汤时期”所谓“喝汤时期”说的是在1992年开发区建立的前后,当地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卖淫与暗娼。可是在当时,由于开发区的房地产业正搞得热火朝天,所以不仅掩盖了暗娼的存在,而且也相对地抑制了“性产业”的发展。所以可以形容为“房地产吃肉,‘性产业’喝汤”。据当地人讲,大约在1990年前后,已经有一些外地农村的妹子,专门来这里当旅馆和饭馆里的服务员。她们中间已经有人实际上主要是卖淫,甚至是专门卖淫了。不过她们的人数并不多,据说也就是10-20个的样子,而且绝对没有现在这么公开。1990年前后时,主要是因为过往车辆迅速增长,这里的小旅馆已经达到20多家了,其他种类的“三小”也已经有30家左右了。但是最主要的变化并不是数量的增加,而是:(1)营业区域已经扩大到长约500米左右;(2)全都集中到公路两边的狭长地带。这样,“路边店”这样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就诞生了。所谓“路边店”,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都集中在公路两边,更是因为它们的基本服务对象不再是本地人或者邻近地区的居民,而是专门针对公路上过往的车辆与乘客。“路边店”与传统的“集市”是非常不同的事物。集市代表着农村经济,代表着相对的自给自足与封闭,代表着“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路边店却代表着工商经济,代表着大范围的流通和流动,代表着“这个世界真小”。尤其重要的是,集市里会有“乱搞”,却不大可能产生卖淫,而路边店则往往是“性产业”的温床与基地。在中国最近2000年来的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娼寮和妓院。但是它们基本上是集中在大都市里,州府(相当于现在的专区)一级的城市里都不多,县城里则更少。这就是因为那时的中小城市其实只不过是集市而已。但是到了晚清,尤其是民国以后,“性产业”却在一些相当边远的镇子上安营扎寨,甚至连一些村子里都有了。为什么?不是什么人心不古的问题,而是因为交通线修到那里了,而且热闹起来了,路边店有利可图了,也就多起来了。存在着娼寮和妓院。但是它们基本上是集中在大都市里,州府(相当于现在的专区)一级的城市里都不多,县城里则更少。这就是因为那时的中小城市其实只不过是集市而已。但是到了晚清,尤其是民国以后,“性产业”却在一些相当边远的镇子上安营扎寨,甚至连一些村子里都有了。为什么?不是什么人心不古的问题,而是因为交通线修到那里了,而且热闹起来了,路边店有利可图了,也就多起来了。和90年代的中国,也是类似的情况,而且现在正在向全国每一个角落里延伸的已经是跑汽车的公路了。公路使得流通与流动加速了十倍百倍。所以,当人们在说“要想富,先修路”的同时,也请不要忘记了,伴随着公路一起成长的,首先是路边店;公路上来的第一批客人,也许就是“小姐”们。⑥注释⑥笔者曾经先后考察过山东、河北、广西、安徽、海南等省的11个县里的新兴的路边店集中区。它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种情况,因此笔者有把握做出这样的论断。只不过与本书所写的社区相比,它们的情况还不够典型,所以暂且不叙述了。那么公路为什么必然产生路边店,路边店又为什么很可能不招凤凰却招来“鸡”呢?仅仅从“有需求就有供给”的角度来说还不够,还应该注意到:(1)公路两边是当地农民离得最近的、最节省成本的、最熟悉情况的、最容易拓展业务的经商场地。他们开办路边店,才是真正的“离土不离乡”。(2)并不是公路两边的所有地方都能够这样发展。真正成功的地方不外乎是由于两大原因:或者位于两个行政区的交界处,形成“两不管”、“三不管”的局面;或者是当地的地方势力已经强大到足以自行其是的地步。(3)在中国严厉的禁娼政策之下,“性产业”里的买卖双方都不得不讲求安全和保密,最好是“今夜说尽知心话,明晨各自奔东西”。路边店,不就是天天这样演戏的最佳场所吗?(4)路边店本身就是大众化消费的事业,因此里边的“性产业”也可以提供低价值的服务。这在许多地区,恰恰填补了城市里高价“三陪”的空白,所以城里人专门去路边店的也并不少见。具体到笔者考察的这个地方来说,1990年前后开始出现的真正的暗娼,本来应该一往无前地大发展(尤其是当地直到6年后才发生了惟一的一次“扫黄”),但是实际上却一直半死不活的。这恰恰是建立开发区所造成的结果。开发区建立之初,就像在全国许多地方一样,不仅是大轰大嗡,而且是大起大落、朝三暮四。最开始,上边雄心勃勃,要把所有的村民都迁走,在剩下来的“一张白纸”上画新图。这股风把绝大多数村民都给刮晕了。“不识时务”的人企图聚众闹事;“顺应潮流”的人忙着想办法赶快在新地方抢占好地盘;进退维谷的人则是“眼不见心不烦”,一走了之,跑到外地去打工。最惨的是那些开办了小旅馆、小饭铺、小商店和小卖部的人们。他们做生意也不是,卖铺子也不是,抛家舍业更不是。在这样的心态下,还会有几个人去发展什么“性产业”呢?恐怕连细细想过它所带来的机会的人都没有了。紧接着,大批的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在这里投资盖楼。他们带来了潮水般的民工,可比当年翻修公路的时候多多了。当地人如梦方醒,赶快今朝有酒今朝醉,突击开办各种日常生活服务业。现在那庞大的农贸市场,就是那个时候建起来的。此外,据说当地人在那时候,就像变魔术一样,纷纷盖起了新房。虽然不能说都是靠偷大工地里的建材,但是既然在自己的家门口大兴土木,占便宜的办法可就多了。不过,在那个时候,日常生活服务业的兴旺,客观上也就抑制了“性产业”的发展。人们“筑巢”的狂热,也多少会抑制他们发展“性产业”的非分之想。新房。虽然不能说都是靠偷大工地里的建材,但是既然在自己的家门口大兴土木,占便宜的办法可就多了。不过,在那个时候,日常生活服务业的兴旺,客观上也就抑制了“性产业”的发展。人们“筑巢”的狂热,也多少会抑制他们发展“性产业”的非分之想。司机的话当然无足轻重,可是开发区后来的发展却的确把这里原本并不出众的地下“性产业”,引向了“红灯区”之路。三、“支柱时期”所谓“支柱时期”就是说,自从1994年以来,开发区出现了两大变化,使得“性产业”相对地凸现出来。到了笔者考察时的1997年3月,“性产业”实际上已经成为整个开发区经济活动的支柱。这两大变化,前面已经讲过,第一就是开发区的发展方向被扭转为建设商住区,而且房地产业停滞;第二就是本地势力的代表终于在开发区的领导层里稳住了阵脚。当然,这个开发区再小,也离不开当时整个华南甚至整个中国的大形势。1994年前后,中国地下“性产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表面上来看,是“三陪”与异性按摩的爆发式的增长,实际上最本质的含义则是:过去的分散和零散的嫖娼卖淫,已经发展成为正规的“性产业”,又开始向“红灯区”迈进了。⑦注释⑦许多官方人员至今也不愿意承认这个现实,仍然在使用嫖娼卖淫这样的术语。那么笔者凭什么断定,这个开发区的“性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了呢?笔者在下面会详述一些量化的根据,在这里只想从感性上指出:整个开发区是一幅百业萧条的景象,惟有路边店地带是热热闹闹、生机勃勃,二者的反差极大。笔者又凭什么断定这里的“性产业”已经成为“红灯区”了呢?根据就是:在整个路边店地带里,只有“性产业”和各式各样的围绕着它而存在的经营活动,其他什么都没有,连所有路边店都应该有的其他服务,这里也没有。没有加油站,没有修车、洗车的地方,没有停车场,甚至连一家像样的饭馆都没有。一切都在突出着这里惟一的特色:性交易。第三节“红灯区”概况一、分布状况1.总体情况在这个开发区里,“红灯区”就是集中在公路两边的路边店地带。它总共有大约1200米长,笔者从这头缓步走到那头,一共是3736步。在这个地带里面,按照在公路上走过时可以一眼就看见,而且可以一览无余的标准来计算,总共有116家各种各样的性服务场所。但是其中的9家已经停业,只留下店面与招牌。在稍微离开公路一些距离,从公路上不能直接看到的地方,还有14家这样的场所。其中有4家也已经停业。因此,在这个“红灯区”里,紧靠路边有97家场所在营业,附近另外还有10家。在这个“红灯区”里,还有31家打着各种招牌的“诊所”,不过其中的3家已经停业。也就是说,平均每3.8家正在营业的性交易场所,就有1家“诊所”在为它们配套服务。这个比例是非常惊人的。在笔者所考察过的任何一个“性产业”集中的地方,都没有见过如此洋洋大观。与此相对照,在这个1200米长的“红灯区”里,却只有27家小卖部,大多数都是木板房或者类似临时工棚的小屋。它们主要是出售烟酒食品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说,吃的地方和看病的地方一样多,也是平均3.8个场所才有一个。这让外人是感叹“诊所”多呢,还是惊讶小卖部少?在“红灯区”里,也有两家正规的专业的书报亭,都有公用电话,还有4家专门的公用电话亭。但是公用电话主要是由小卖部附设的,一共有19家。其中只有6家可以拨打国内长途电话,其余的都只能打到旁边的那个城市和开发区所在的县。这个比例也太低了,平均每5.6家场所才有1部公用电话,平均每18家场所才有1部国内长途电话。结果,小姐们围打电话的场面屡见不鲜。请读者记住这个细节,因为它可以表明,这个“红灯区”到底是为哪些人服务的。不过,这个“红灯区”并不是延绵的,而是断续的。在这个地带里面,又形成了3个最集中的地段。2.车站区第一个地段是紧贴江边,紧靠市区的一群路边店。它们实际上就在市区公共汽车掉头返回市区的那个地方,一过大桥就是。这里同时也是长途客车的始发站,外县外省的旅客,都必须在这里转乘市内公共汽车,客流量相当大。这个地段一共有16家场所,门挨门地延绵大约100米,中间夹杂着5家小卖部和5家“诊所”。它们是整个“红灯区”里面最小的一群。生意也并不那么兴旺。这是因为,由于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它们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服务对象预定为那些乘坐长途客车的男人。可惜,时至90年代后期还在乘坐长途客车进城的男人,一般来说肯定不是什么款爷,反而大多是四乡的农民或者是邻近县省里的一般人。他们一般都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很少有进城闲逛的。他们虽然也有可能顺手采摘“路边的野花”,但是却不会是专门来此地寻花问柳;因此他们嫖娼的概率相对地小得多。最可能促使他们嫖娼的情况,恐怕只有他们赶不上长途客车而不得不住宿的时候。因此,这里的16家场所里,有8家挂着旅馆的招牌。①注释①这8家旅馆以及里面的服务小姐,并不是完全靠卖淫为生。因为专门来这里嫖娼的客人相当少,所以它们同时也兼营正常的旅馆业务。当地人也说,在这8家旅馆里,有一些小姐确实只是服务员,并不卖淫。因此这8家旅馆只是整个“红灯区”里的特例,其他地段都不是这样。3.“小香港”第二个地段号称“小香港”,是整个“红灯区”里最长、最集中和最兴旺的地方。第二个地段号称“小香港”,是整个“红灯区”里最长、最集中和最兴旺的地方。有400米。两地之间是开发区建设的“××新城”,都是楼区,有大型的商场(但是门可罗雀),公路两边的空地很窄,可能因此而没有发展出路边店来。在“小香港”这个地段里,有61家正在营业的场所,延绵300米左右。它们也是门挨门地连成一线,只不过“红灯区”里的大多数“诊所”和小卖部都夹杂在这个地段里。开发区里3家最大的和最旺的场所都在这里。最大的旅馆(号称宾馆)也在这里。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表面上来看,因为这里就是原来的村落,不仅过去的少数路边店就开设在这里,因而可以说是有传统;而且村民自己家的房子也都集中在这里,因而可以说是有地利。但是从更深的层次上来看,主要的原因恐怕是因为这里场地理位置很独特。首先,它离开第一个地段有将近1里地,因此那些乘坐长途汽车的普通旅客们,不大可能自己走着跑到这里来。这样,这里的各个场所就可以避开这种“光看不练”的逛客与闲人,就可以避免第一个地段里的那种“虚假繁荣”。也就是说,凡是到第二个地段里来的客人,一般都是有车的或者开车的,一般都是专门来嫁的,因为这个地段除了“性产业”,别的什么都没有。这样,第二个地段实际上就非常聪明地找准了自己的主要服务对象——中上社会阶层的、已经具有嫖娼心理准备或者一定欲望的、不惜专门而来的男人。这样的男人,在性交易里更肯“出血”,更“通情达理”,成交率当然也就更高。这种情况又反过来刺激了第二个地段里“性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可能正是因为这样,这里才被称作“小香港”。这不仅是形容它的热闹,大概也喻指这里的客人都相对地高档些。其次,第二个地段离开城市市区稍微远了不到1华里。可是请千万不要小看这区区400米。对于城里来的男客,这就意味着自己已经“出城”了,已经脱离了自己原来所在的那个生活圈以及那里面的“众目睽睽”,因此就可以把原有的所有清规戒律全都抛在脑后了。对于准备到城里去的男客来说,这里仍然是城外,仍然不需要一本正经装模作样,而且是“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此时不赶紧捞一把,更待何时?总之,这样一种与城市不即不离的地理位置,在男客的心理上更容易造成一种天高皇帝远的感觉。他们可能不由自主地想无法无天。这对此地的“性产业”来说,不仅是正中下怀,而且简直就是妙不可言。4.“小九龙”第二个地段号称“小九龙”,是相对于“小香港”(第二个地段)而言的。它离开“小香港”又有200米左右,已经处于整个“红灯区”的边缘了。这里有17家还在营业的场所②。它们相对分散一些,不是门挨门,因此延绵达200米左右。它们的房屋状况是三个地段里最差的,招牌和广‘告最少,质量也最次。据当地人说,这里原来就是村落以外,是大队饲养场的所在地,80年代后期才开始有人盖住房,而且没有多少村民愿意在这里建设基业,所以直到现在也很寒酸。注释②在公路两边的总计97家场所里,还有3家是相对孤立的,无法划归到任何一个地段里面去。可是,这又是表面上的原因。实际情况是:由于第二个地段把自己的服务对象定位于中上社会阶层的男客,结果那些属于体力劳动者的、手头并不那么宽裕的长途货车司机们就日益脱离第二个地段,试图寻找更加廉价和更加“实在”③的性交易。于是,这块“第二世界”也就应运而生了,而且被形容为“小九龙”。④注释③许多体力劳动者都认为,“三陪”之类的服务都是“花架子”,甚至是在骗钱。务对象定位于中上社会阶层的男客,结果那些属于体力劳动者的、手头并不那么宽裕的长途货车司机们就日益脱离第二个地段,试图寻找更加廉价和更加“实在”③的性交易。于是,这块“第二世界”也就应运而生了,而且被形容为“小九龙”。④注释③许多体力劳动者都认为,“三陪”之类的服务都是“花架子”,甚至是在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