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帝国的软肋-13

作者: 字数:17754 更新:2023-10-09 17:39:14

当时的军队都以战鼓或战旗传达命令,因此,将之抢夺,等于使敌军陷入瘫痪状态。他以此功受封为关内侯。  关内侯并非受赐任何领地,只是名目而已,为形式上的封侯。虽然如此,就李敢的经历而言,已是殊荣。这是他的父亲梦想过却没有得到的荣誉。  但他并没有以此为乐。反而勃然大怒。原因当然是为了父亲自杀之事。  是大将军杀了我的父亲!  与父亲同样情感激烈的李敢,纵然对方是大将军也不放过,决意非报一箭之仇不可。  他想起亡兄当户。就是把天子宠爱的韩嫣痛揍一顿的哥哥。好,我来学哥哥,找机会把大将军痛揍一顿吧!  但奴隶出身的卫青为人严谨,不似恃宠而骄的韩嫣,可谓无可乘之隙。  一旦燃起憎恶之火,就连抛弃头颅也在所不惜——李敢就是这样个性强烈的人。  “我再也没有耐性慢慢等待了!”  他的心情如此起伏。  干脆找卫青打架,把他痛揍一顿吧!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管他三七二十一!打架的理由什么都可以——哦,对,就假装喝醉吧!  喝酒的机会多得很。而且依据过去诸多实例,人人都知道李敢的酒品不怎么好。酒醉之余动手殴打上司,这样的事情人们一定不以为奇吧?起码大家不会认为他是故意的。  “嘿,老兄!”一次酒宴后,李敢对卫青开始纠缠了。  “果然开始了……”卫青立刻有了这个反应。  为了李广将军的事,性情单纯的儿子李敢可能会以某种形式报仇——这一点卫青早就由李敢的表情和态度料到。  “有何贵干?”卫青对开始纠缠他的李敢问道。  “今天的酒真不好喝,这都是由于你的缘故。”李敢道。  他故意以酒醉语调说,但卫青很清楚,对方一点也没有醉。  “看你准备怎么样!”  对方是个不怕死的家伙,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久经世故的卫青认为,倘若对方的目的在于打人,他愿意忍受,挨几记老拳。但要是对方意欲杀人,则就另当别论。他只提防李敢来真的。  “为什么是由于我的缘故呢?”卫青问道。  “我说由于你的缘故就是由于你的缘故。全世界的酒都变得难喝死了!”  李敢一把抓住了大将军的衣襟。  “对方好像没有杀意的样子……”卫青看出对方的心理,内心吁了一口气。  刹那间,砰然一声,卫青感觉到自己左颊上的痛楚直入心肺,原来李敢已挥动铁拳打过来。紧接着,另一记老拳又击上右颊。  卫青脚步踉跄,当场不支倒地。  他的背很快被李敢踢了几下。  大将军让李敢尽情发泄,完全没有抵抗。  “我要给你颜色看看……你现在知道我的厉害了吧!”李敢一面用脚猛踩倒在地上的大将军背部,一面大声嚷着。  这时,有人跑过来。  “我没有要了你的老命,你应该感恩吧!”李敢说完这句话就迅速离开这个地方。  原来跑过来的是霍去病。  “舅舅!你怎么啦?”霍去病连忙抱起了以舅舅相称的大将军。  “没什么……”  “你的额头在流血,这怎么会是没什么呢!?……刚走开的人好像是李敢,莫非他对你……”  “去病,这件事情就此作罢,知道没有!要是传出去,对我的名声也没有好处,就当它没有发生过。挨几记老拳,我是不会怎样的……”  “可是……”  “记住我的话,千万不可说出去!”卫青以严峻口吻道。  “是的。”霍去病如此回答,却好像窝了一肚子闷气。  虽然是族人,相较于当过奴隶的卫青,霍去病从懂事开始就是显贵子弟。因此,自尊心特别强。舅舅卫青能忍受的事情,他不见得能忍受。  这一次尤其如此。  身为皇帝外戚而白白被揍——这对年轻的霍去病来说,是绝对无法忍受的。  这件事情就此作罢,千万不可说出去——虽然舅舅说这句话时他曾点头,但霍去病无意袖手不管。  动手打人,这样的人必须置之死地。敢冒犯我们一族,非将之干掉不可!——在霍去病心中燃烧起憎恶的火焰。  随行天子主持的狩猎时,霍去病终于逮到这个机会。  狩猎时当然可以携带弓箭,并且策马奔驰。随行人员中也有李敢在。  “李敢被杀,没有人会想到是我干的吧?”霍去病想。  李敢因父亲之事而憎恨卫青,这一点很多人都知道,不过,这和霍去病扯不上关系。因为卫青被殴之事始终没有宣扬出去。  他正等待着周遭无人的机会。由于狩猎场是一片宽广的地方,这样的机会很容易找。  霍去病佯装捡拾猎得的动物,躲到一棵树后,就迅速朝骑在马背上的李敢射箭。一箭正中脸颊,李敢因而从马背上滚落下来。霍去病跑上前去,拔掉箭,并且以小刀猛刺对方心脏。  “这是你应得之罪!”  他低声说这句话,但看到许多人跑过来,立刻改口大声喊道:“你怎么啦?振作起来!”  ——李敢于狩猎时为鹿角所伤而毙命。  上头得到的是这样的报告。  虽然卫青禁止霍去病将自己被殴之事说出去,但对武帝,他则一切具实报告。  “原来是霍去病替舅舅报仇……”听到李敢为鹿角所伤毙命时,武帝立即察觉到这一点。武艺高超不亚于猎虎名手父亲的李敢,会为鹿角所伤而死,这是断不可能发生的。  说起狩猎——甚受武帝宠爱的韩嫣之死,也与狩猎有关。  那是武帝之弟江都王上京时的事情。  ——咱们一起狩猎去吧!  应皇帝之诏,江都王来到皇室狩猎场——上林苑。看到一辆豪华马车在百余骑武士护卫之下经过时,江都王叫从者退下,跪伏路边准备谒见天子。  实际上,坐在马车里的不是武帝,而是为了查看猎场先行来到的韩嫣。韩嫣无视于江都王的存在,疾驱而去。  江都王为此勃然大怒。他跑到皇太后面前声泪俱下地说:“儿愿意奉还受封之国,在宫中致仕,享受和韩嫣同等的待遇。”  皇太后于是对胆敢藐视皇族的韩嫣极为憎恨。  韩嫣以宠臣身份,得以自由出入皇帝以外的男性不得进出的永巷(宫女宿舍)。  掌握后宫大权的人是皇太后。之所以如此,在于身为男人的皇帝不宜为女人事宜所烦。  皇太后难得使用了一次绝招。  ——韩嫣与宫女有私。  皇太后以这个理由,派使者至韩嫣处,命令他自杀。  武帝大为惊慌,赶紧替韩嫣向母后请命,却未被皇太后接受。  ——我有管理后宫的责任。放过韩嫣,我以后还能怎么管理呢!  对此,武帝无言以对。  第五十五章 倾国佳人更新时间2009-1-13 17:09:30 字数:4027 霍去病的事业正在蒸蒸日上,相较之下,卫青则有日暮途穷迹象。虽然如此,这一对舅甥相偕升为大司马,成为汉帝国军的重镇。经过元狩四年之讨伐后,匈奴势力已大为减弱,再也没有侵犯汉边境的力量了。  虽同为汉军之中领导阶层的重量级人物,但他们的交情非常好,一方面是由于亲戚关系,而更主要的一点在于两人的个性相异。  话说:“两雄难并立。”但卫青和霍去病却相处得极融洽。在军中受欢迎的程度,则以霍去病较高。  但若就做人而言,则卫青较为优秀,只是,他的个性较为阴沉。这或许是在少年时代曾经有过做奴隶经历的缘故吧。  元朔六年之役,曾经有过右将军苏建与匈奴军遭遇、虽然力战却丧失全军、结果只身杀出血路逃回之事。  议郎周霸于是向卫青进言道:“大将军从未有过处斩部将之事。苏建现在犯的是丢弃全军之重罪。大将军应将其处斩,以示威严。”  对此,卫青却回答:“我的确有处斩部将之权力。你说我应该表示威严,事实上,凭我是皇帝的姻亲这一点就已足够,不必再靠处斩部将来增加威严。关于处分苏建一事,我会将详情奏报陛下,恭请陛下裁决。”  苏建后来以巨款赎罪,得免一死而被降为庶人。  据说,苏建过去有一次对卫青说:“你虽然位极人臣,但士大夫对你的评价似乎不很高,这是因为你不学习古时名士招贤为客之作风的缘故。你应该广开大门,多招请有能之士才对。”  结果,卫青回答:“广招贤者是陛下做的事情,不是人臣该做的事。”  苏建将此事告诉司马迁,司马迁则将之记载于《史记》中。  沉默寡言而不欺骗人,被李广的儿子李敢殴打也不吭气,卫青就是这种内敛沉郁型的人。虽然他为人谦让,对部下极为体贴,人望却不高。他本人反而是一副担心自己人望过高的样子。  之所以未受士大夫阶层的欢迎,最大的理由似乎在于卫青是个文盲。可是,当过奴隶的人哪有时间读书呢?  相较之下,外甥霍去病从懂事的时候起就以天子姻亲身份被养育,所以好歹是个具备贵族性格的人。霍去病与文盲舅舅不同,当然识字。  霍去病于十八岁初次出征凯旋时,武帝曾经问他:“朕来对你讲解孙子和吴子兵法,你有没有意思听呢?”  对此,霍去病以充满自信的语气回答:“战事应该以随机应变为重。因此,我认为没有必要学习古时候的兵法。”  武帝听到后,眯起眼睛,十分欣赏这名年轻人。又有一次,武帝说要盖一幢房子给他,而霍去病却以恭谨态度回答:“匈奴未灭,我不想急着拥有自己的房子。”  武帝越发宠爱这名青年。  这位骠骑将军霍去病却以二十四岁英年去世。此时四十岁的武帝对这位青年将军之死极为哀伤,因而为其建造仿照甘肃祁连山(霍去病往年征战之地)的坟墓于自己的陵墓预定地附近。  比起舅舅卫青的内敛个性,霍去病的行径则较有旁若无人之嫌。以每次出征为例,皇帝必定会用数十辆车满载饮食之物赠予他。这么多的东西,一个人当然享用不完,他却宁愿让食物腐烂后丢掉,也不愿分给部下中许多闹饥饿的人。此外,也有过部下忙得疲惫不堪,而他却踢球取乐之事。  身为贵族的霍去病,一点也不知道士兵的痛苦和感情。  不过在朝廷中,比起个性沉郁的卫青,霍去病这种大而化之的性情反而较受欢迎。  霍去病死后,大将军卫青尚在世十余年。但这期间与匈奴未曾有过大规模战争,有的只是讨伐南越、使朝鲜降伏之类的战争而已。也就是说,擅长对匈奴作战的老将卫青,并没有发挥能力的机会。  卫青的存在,象征着国军之光荣。他甚少外出,家里也鲜有来客。这位大将军抱的是不必强出头的宗旨。奴隶出身且是文盲的他,或许担心因多管事情而泄露自己的底子吧?  我只有对匈奴的知识和打仗方面的能力——卫青对这一点知道得很清楚。他熟知有关匈奴的地理、心理、生活以及思考模式等,军事指挥能力更是强人一等。而对其余事情则全然不行。实际上,对不识字的他而言,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卫青由于个性内敛,分量变得越来越重。大司马是与丞相、御史大夫并列的三公之一,而在卫青保持沉默的威严之前,连丞相都得敬畏他三分。  汉帝国坐第一把交椅的人,人人都以此指卫青。  武帝之姐平阳公主嫁给建国功臣曹参之曾孙曹时,并生有一子曹襄。只是,这位曹时是个多病的人,平阳公主甚为不满。她要的是生龙活虎般的男人。  ——你不如回家乡好好静养吧!  甚为绝情的平阳公主竟然因而与其丈夫断绝婚姻关系,另外选择夫婿。今上之姐要择夫,对象当然得是朝廷中的佼佼者始可。  ——人臣中的佼佼者当然是大将军卫青。公主之夫君非卫青将军莫属。  有人如此建议时,平阳公主呵呵大笑,嗤之以鼻:卫青以前是我家的奴隶,我外出时他担任的是护驾任务。他看到我还得跪伏地上,我能嫁给这样的人吗!  可是,再怎么物色也找不到比卫青更理想的男人。平阳公主最后还是选择往年自己家里的奴隶为夫婿。  武帝有三位同母姐姐,平阳公主是其中最年长的,和武帝在年龄上差距甚大。成为武帝皇后的卫子夫年龄不详,但依据推测,应该较武帝年轻一两岁。而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如此一来,卫青娶为妻子的平阳公主,年龄比他大了许多。  让任性而年长的妻子颐指气使的大将军——这样的情景光凭想象就觉得滑稽。  对武帝而言,妻子的弟弟成了姐夫。何况他和卫子夫所生的女儿更嫁给平阳公主与曹时所生的儿子曹襄。其间关系之复杂,连他自己都直摇头。  十六岁即位而于七十岁去世,武帝在位期间达五十五年之久。霍去病去世的元狩六年是武帝在位的第二十五年。如果要将武帝之治世分为前后期,那么,霍去病死而卫青成为象征性存在的这个时候,应是分界线吧。  前期在军事上有卫青、霍去病,在政治上有公孙弘、张汤、汲黯等名臣,后期则没有什么人值得大书特书。  其原因大概在于武帝是个独裁者。在独裁者之下,任何人都是难以出人头地的。  霍去病去世这一年,武帝年逾四十。卫皇后已成为昨日黄花,后宫里年轻美女多如云。  其时,被武帝宠爱的是李夫人。  这件事情又和武帝之姐平阳公主有关。卫皇后原为平阳公主府邸歌女之事已如前述。在府邸拥有专属乐团的平阳公主,对歌舞音乐当然在行。每次发现在歌舞上有天赋的人,她都推荐给宫廷。  一名叫做李延年的作曲家,也是由于平阳公主的推举而进入宫廷的。他把汉之宫廷向来偏阳刚之气的乐曲改为柔和曲调。据说,这些新曲曾经风靡一时。他是个音乐天才,不但会作曲作词,更会自唱。  一次,李延年做了下面这首歌:  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倾城复倾国,  佳人难再得。  武帝听了之后,不觉叹息道:“世上真有这样的美女吗?”  卫皇后容色渐衰后,武帝在后宫寻遍美女,却没有遇到令他怦然心动的佳人。如这首歌的歌词所言,的确是“佳人难再得”!  听到武帝的喟叹,平阳公主道:“李延年有一个妹妹。这首歌好像是他为妹妹做的。”  “嗬……”  “要不要召来看看呢?”  “你就妥善安排吧!”  把卫子夫介绍给武帝的是平阳公主,而将李夫人推荐给武帝的也是她。  姑妈馆陶公主(于霍去病去世前一年死亡)也频频为弟弟景帝介绍女人。皇帝的姐姐好像是专司这类事情的。  看到李夫人时,武帝对她一见钟情。  ——“佳人”不正是为这样的女人而产生的字眼吗!  武帝从此无日不与李夫人在一起,完全成了她魅力下的俘虏。  李夫人模样楚楚动人,但蒲柳之质的她,于生下皇子后得了绝症。  武帝于李夫人临终之前探望病榻,是一则很有名的故事。  李夫人这时候蒙着被,坚不露脸,以哀求声音说道:“望皇上好好照顾昌邑王(李夫人所生之皇子)和臣妾几个兄弟……”  或许这就是永别。武帝想再看一次心爱李夫人的脸,说来是人之常情。而李夫人却死也不肯从被子里露出脸来。  “话说,妇人不饰貌,不见君父。臣妾因久病而未施脂粉……”她更紧紧抓住棉被的一端。  “求求你再让我看一次你的容貌吧!这样,我不但会馈赠千金,更会让你的兄弟升官的。”武帝以几近哀求的口吻说。  李夫人依旧不肯从被子里露出脸来。  “肯不肯为我的兄弟加官,端看皇上的意思,请别再勉强我吧!”李夫人在被子里呜咽着。  武帝悻然走出病房。  事后,李夫人的女眷直数落她的不是。由于皇帝以外的男性不得进入后宫,因此,连李夫人的兄弟都不能来到她的临终榻前。在场的尽是李夫人的姊妹妯娌。  “你应该露一下脸,请皇上多关照我们一家人啊!皇上龙心大为不悦哩!”她们以责难语气说。  李夫人虽已气若游丝,却鼓起最后的力气说:“我就是想到我们一家人,所以才没让皇上看到我的脸庞。我是出身微贱的人,仅以姿色得到皇上宠爱。以色事人者,一旦色衰,所获垂爱不复从前是一定的。皇上渴望看到的,是我以前的容貌,而我由于久病,脸庞已变成如此丑陋。要是看到我现在这副病容,皇上难道不会由衷厌恶?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还会有照顾我的家人这个念头吗?不让皇上看到我的脸庞,完全是为你们着想的啊!”  听到李夫人这些话,女人们莫不放声大哭。  李夫人死后,武帝以皇后之礼为她举行葬仪。  武帝对李夫人的爱情似乎相当之深。后来,听说齐国一个叫少翁的人会招魂之术,武帝就命令他招回李夫人之魂。  《史记》记载此时的招魂对象是王夫人。不过,由对遗族照顾之情形来推测,武帝热爱到甚至想见亡魂的对象,应该是如《汉书》所记载的李夫人才对。  李夫人之子昌邑王名叫贺。这位刘贺于武帝之后的昭帝死后,曾经以继承皇位候补者姿态登场,结果却未能登基。  第五十六章 二师将军征西更新时间2009-1-13 17:09:30 字数:4040 李夫人有两位兄长。其一是有天才音乐家之称的李延年。妹妹死后,李延年受拔擢为协律都尉。这个职位是宫廷乐队之长,在派任上可谓相当适合。武帝为使所爱女人的家人能够发迹,常给予立功机会。卫皇后的弟弟卫青和外甥霍去病被任命为将军,也是由于这个缘故。结果,卫青和霍去病都没使武帝失望。  武帝对李广利有同样的期待。但李广利的才能远逊于卫青和霍去病。  二师是一个地名,在今日乌兹别克共和国之菲尔迦那地区,以当时的国名来看,它应是大宛的一个城。  由于张骞的旅行,西域之事在汉已广为人知。  这个时代的战争,胜败完全系于马匹的脚力,对匈奴的战争证明了这一点。军队的机动力在于马匹,拥有较多骏马的一方战力较佳,同时也是获得胜利的主因。  获得优良马匹是国家最大利益,而人们知道西域是名马产地。  其中,尤以大宛二师城为最著名的名驹产地。汉无论如何都想得到二师城名马,因而派遣使者前往。  ——让我们购得一些二师城名马。  使者进行交涉时,甚至运去与实物同等大小的纯金马像。  二师城名马之交涉终归于失败。因为大宛早已抓住汉之弱点。  ——名马乃大宛国之国宝,岂有将己国国宝售予他国之理!  大宛官员挖苦地说。  ——倘若交涉无法成立,汉皇帝将派大军前来攻打。届时,大宛这等小国将不堪一击。  而大宛根本不理这一套。虽然汉之队商以及使者偶尔会来,但一般在越过沙漠时,常因短缺粮食或饮水而半途损失人马大半。更何况北方的匈奴随时会出击,因此,汉断无可能派遣大军。  ——悉听尊便,随时攻打过来吧!  大宛官员以讪笑口吻说。  汉使者激怒之余,将运来的金马像用铁锤敲碎了。  事情到这个地步,已变成情绪问题。大宛方面认为不能放过出言不逊的汉使者,于是向属国之一的郁成国命令:阻拦汉使者团于归途,将其人员杀害,并且夺其财物!  郁成国果然依令行事。  皇帝使节被杀!  接到报告的武帝勃然大怒。如此被挑衅,岂有不报复之理!  曾经以使者身份到过大宛,对该地情形极为熟悉的姚定汉奏言道:“大宛兵力甚为微弱,派三千精兵已足够。”  “三千就够吗?”武帝颔首道。  前年,楼兰国对汉使者有所妨害时,赵破奴将军曾经率领七百轻骑大破楼兰,并且俘获其国王。  楼兰乃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是所谓的沙漠绿洲都市国家,情形与大宛大致相似。虽然大宛略较楼兰为大,但只是距离远了一些,兵力应该同样不强。  对,利用这个机会让李夫人的哥哥立功吧!武帝想到这一点。  李广利遂被任命为远征军总司令官,并且以讨伐之地大宛二师城之地名,授予“二师将军”称号。  他率领的是属国都尉之下的六千骑兵以及诸国不良少年数万人。“派三千精兵就已足够”的远征,却动员如此大军,这个战争当然必胜无疑。所以武帝才用已故爱人的哥哥为这场战争的主将。  这是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之事。  李广利率领的远征军于敦煌集结,然后由该地出发。敦煌之地名出现于历史上,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远征军经过盐水,往西前进。沙漠多咸湖,或许因而有此名。这样的水不能供作饮用。  途中处处可见沙漠绿洲国家,远征军每到一地就征收粮食。对方若不乖乖提供粮食,便立即挥兵攻打。不过,于攻打数日后仍无法攻陷,就放弃作战,继续前进。就是这般吊儿郎当式的进军。  终于抵达大宛国,并开始攻打在其东方的郁成。杀害汉使者的是奉了大宛之命的郁成国王。但郁成出乎预料地强韧。而且李广利毫无军事才能和指导能力。结果,这支部队反而被郁成军队打得狼狈而逃。  李广利向皇帝上书道:路远食乏,士卒不以交战为患,却以饥饿为忧。此外更因兵员不多,甚难攻陷大宛。尚盼停止作战计划,准予退兵。  武帝阅毕大为震怒。这是给他立功机会,而他却恬不知耻地说要退兵,这像话吗!  武帝于是下令:逃亡越过玉门关者格杀勿论!  震慑不已的二师将军李广利,只好将部队停留于敦煌。但由郁成退却到此地的兵员数只有总人数的十分之一二。李广利是根本无法与卫青或霍去病相提并论的凡庸之将。  勅令不得回玉门关以东之地,李广利非继续作战不可。他遂在敦煌停留一年时光,准备再次作战。  大宛并不如匈奴那样地强悍,而汉朝准备的攻击态势浩大得令人瞠目。他们赦免囚犯,也把地痞流氓之类送到敦煌,人员达六万之多。而且,这只是兵员人数,从卒以及夫役尚未包括在内。搬运辎重动用了十万头牛和三万匹马,此外更有数万头骡马、驴马以及骆驼等。  汉军第二次远征大宛,以切断敌人水源之手法奏效。大宛城内无井,饮用水由城外引进。汉军捣毁水源,并使水路改道。  大宛被汉军包围达四十日之久,加上水源断绝,而陷入绝境。  ——我们之所以遭受这么大的苦难,完全在于国王不将良马售给汉之使节,甚至将之杀害。如果我们呈献国王首级,并且提供良马,汉军一定会停止作战吧?  大宛长老遂杀害国王,向汉军表示降服。  二师将军李广利将过去优遇汉使的一个名叫昧蔡的大宛贵族,立为大宛王,得名马数十头及中马三千头凯旋。  成为战争直接原因的杀害汉使一事,乃是大宛属国郁成王所为。汉军当然派兵攻打郁成,郁成王畏惧而逃至康居。  这件事情倒使康居感到为难,汉之远征军势如破竹,为了庇护郁成王而被攻打,这是划不来的。因此,康居将逃亡前来的郁成王捆绑,送到二师将军处。郁成王被斩。  如此叙述,二师将军的远征看来好像战果辉煌。实际上,回到敦煌接受点名的远征军,显示出令人难以理解的数字。  凯旋的兵员数只剩一万多名。  远征军在大宛国首都贵山城所做的事情,只有包围和切断水路而已,根本没有正式交战。况且由敦煌出发时,携带的粮食非常丰富。  其间有过长官虐待兵卒、逃兵层出不穷的情形。因为士官之中大部分是获得赦免的囚犯,其品质之差可想而知。  此外,出征时的六万兵员数,很有可能是干部为了领取饷银虚报数目。  不过,武帝并没有做深入调查。急欲将已故爱人之兄长封侯的他,认为既已降伏大宛并且获得名马,乃大功一件。因此,二师将军李广利受封“海西侯”。  如前所述,汉远征大宛,目的在于求得名马,而求得名马的动机在于增强汉军机动力,以预备对匈奴作战。  在大宛,新即位的国王昧蔡风评极恶。  ——都是那个家伙一味对汉拍马屁,才弄到今天这个结果。这对前王是不公平的。  汉军解除包围离去大约一年,大宛一些有志之士杀害新王,拥立前王之侄子为王。  而知道汉军作战态势凶猛的大宛人,乃极力向汉解释更换国王纯粹是国内情势使然,在外交方针(亲汉路线)上绝无任何变化。  新王将自己的儿子送至汉作为人质,以证明这一点。  汉也表示谅解。  对汉而言,在军事以及外交方面的最大敌人是匈奴。只要得到名马,大宛这等小国的国内问题,根本不值一哂。  二师将军李广利前赴大宛的这一年,是大将军卫青死后的第二年。  汉之国军已丧失其中心人物了。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最后一次大规模作战后,虽然有过一些局部战争,却未曾大型动员对匈奴作战,这是由于匈奴势力减弱的缘故。总之,这个地方保持安定状态达二十年之久。  武帝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期望将匈奴从世上彻底消灭。对这曾经在平城凌辱汉王朝始祖(刘邦)以及用高压态度对待吕太后的夙敌,武帝念念不忘要给予毁灭性复仇。  “春秋时代,齐襄公曾经为九代前的祖先报过仇!”武帝常说这句话,意思是以自己尚未能为三代祖先报仇而遗憾。  依次平定南越、朝鲜和大宛后,现在已是彻底攻打匈奴的时候。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武帝二十年来第一次派远征军攻打匈奴。他任命甫自大宛凯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为远征军总司令官。  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准备到祁连山和天山攻打匈奴右贤王。  “我的天!又得到戈壁滩去……”李广利深深叹息。  一般人以为“戈壁”是固有名词,实际上这是指满地石头的沙漠,也就是沙砾之原。与之相较,遍地细砂之处才称为“沙丘”或“沙漠”。  石头沙漠一般都广大无垠,恰似茫茫大海,因而有“滩”之称呼。  笔者曾经多次坐吉普车经过这样的戈壁,每次的感想都是:在这样的地方作战一定很辛苦。  难怪李广利会叹息。经由达四年之久的远征大宛,他对戈壁滩算是尝尽苦头的了。好不容易凯旋回国,受封为侯,结果,还不到两年又要到戈壁去!  何况他根本不是真正的将材,而是靠亡妹李夫人的庇荫被任命为将军的。李夫人原本是个舞姬,而他的哥哥李延年则是作曲家兼歌者。他的一家人都擅长才艺表演,与武事根本沾不上边。  早知道会如此,我应潜心学习音乐才对。以音乐专长出仕就不会如此受苦啊!李广利甚至如此想。  虽然率领三万骑,但一旦遭受匈奴集中攻击,他是丝毫没有克敌自信的。  非使匈奴军力分散不可。为了如此,最好的方法是派出军队从不同的方向攻击,以引开匈奴主力军。  汉当时在黄河之西通往西域的回廊地带设置四个郡,即所谓的河西四郡,由东边依序为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  当时的酒泉,有由湖北省选拔的五千军兵在那里接受对匈奴的作战训练。而在当地担任训练职责的骑都尉正是李陵。  误以为是老虎而将箭射入岩石里的猛将李广,与武威不扬的李广利虽然姓名有些相似,却是性格迥异的刚烈武人。  李广的长子李当户也是一名硬汉,当户英年早逝,其遗腹子就是李陵。  李广利对李陵道:“为了牵制匈奴,希望你能率领五千骑出击居延之北千余里。”  “是的,遵命。”  李陵立即率领楚(湖北)之健儿五千,由酒泉出发。  第五十七章 蒙受污名更新时间2009-1-13 17:09:30 字数:4240 李陵所率领的五千兵力从一开始就是诱饵部队。尽量把敌军引诱过来,纵使自己的部队全灭,也算是圆满达成任务。  李陵与匈奴大军遭遇,经过一场激烈奋战,最后落败,却使敌军蒙受巨大损失。虽然李陵本身被俘,但以诱饵部队而言,这已属大功一件。  而武帝却不承认李陵的功劳。武帝此时五十八岁,其运势正在走下坡。他观察事物逐渐变得欠缺明晰,有以感情为主的倾向。  听说李陵成为机动部队队长时,武帝曾经在心里呢喃道:那个家伙!  武帝认为李陵是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指挥,所以才志愿成为机动部队队长的。  ——他就是这样的人,这完全是他的天性!  武帝对李陵的看法是极情绪化的。  曾经动粗殴打武帝所宠爱的韩嫣,就是李陵的父亲李当户。李当户已故,韩嫣也不复于世。韩嫣以和宫女私通的理由被皇太后断罪之事,已如前述。  ——被殴打时一定很痛吧?  虽然韩嫣之死与李当户无关,但武帝至今还耿耿于怀。  李陵的祖父李广,虽然以大将军卫青之部将身份出阵,却对被分派的任务不满,从头至尾表露不顺从态度。最后,他在沙漠中迷途而未能赶上交战时间,在不愿意接受法官审讯的情况下,自杀身亡。对武帝而言,李广自杀好像是为了要死给他看似的。听说全军莫不为李广之死而放声大哭,这一点又使武帝懊恼至极。  为了此事,李陵的叔叔李敢竟然出手殴打大将军卫青,算是为亡父出气,由于卫青不希望公开化,武帝因而放过李敢。不过,他内心是非常不愉快的。这件事情后来因卫青外甥霍去病于狩猎时借机杀死李敢而告了断。  父亲、祖父以及叔叔全部是个性激烈的人!李陵一定也承袭了这个血统——武帝有这样的先入为主观念。志愿为机动部队队长,不是这样的人才会做的事情吗?  大本营作战会议的结果,决定授兵给一位名叫路博德的将军,于途中与李陵的机动部队会合,并且负责殿后之作战。  路博德过去是伏波将军,由于无功绩可言,而被降格为都尉。这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相当强,年龄比李陵的父亲李当户还大,因而把李陵当作后生小辈看待。  什么?由我担任李陵的殿后军?要我步那个小子的后尘?这样的事情我不干!路博德的自尊心绝不容许自己担任李陵的殿后军。他于是向武帝上书:  时序已入秋,乃匈奴马肥之期,于此时交战实属不利。因此,宜将李陵之军留至来春,而后攻打匈奴于浚稽,则必胜无疑……  武帝看了这封上书后勃然大怒。不过,他发怒的对象不是路博德。  李陵是临出阵之时起了怯意,所以要路博德提出延后出击之上书。武帝如此想。  据说,浚稽山方面的匈奴兵有八万之多。虽然只是诱饵部队,以五千兵员对之,心里兴起怯意是难免之事——这是武帝的想法。  李陵莫名其妙地受到诏书叱责。其内容是:  与路博德私下协定殊属不该,特此谴责。着令按照计划速至东浚稽山之南——龙勒河河畔侦察敌情。倘未与敌军遭遇,则经赵破奴旧道至受降城(内蒙古)休兵。  李陵根本不清楚“与路博德私下协定”指的是什么。不过,从文词来看,皇帝甚为生气似乎是事实。  李陵当然按照计划于九月挥兵北上。  在浚稽山的匈奴先以三万骑包围李陵部队。李陵将大型辎重车排列成圆形,作为临时城堡,以应付包围。将兵全都走出城堡之外,以手持矛戈和盾牌的士兵为前排,射手则藏伏其后。射手除了持弓以外,更就位于千梃巨弩之旁。  匈奴见汉军为数仅仅五千,而以千钧之势发动猛攻。但千梃巨弩齐然发射后,以李陵为首的全军挥着白刃肉搏而来。匈奴由于轻敌,于此役折兵数千而退。  匈奴单于这才知道这批敌军不可轻视,便动员了八万大军。如此一来,五千部队当然无法应付,在寡不敌众情形之下,逐渐被迫向南后退。诱饵部队的任务在于尽可能地损伤敌军战力,并且尽一切努力使敌人停留该地。  李陵圆满达成这项任务。在后退进入山峡时,李陵发现部队行动欠缺锐气。再三猛敲战鼓,也丝毫没有奋起迹象。李陵军是以战鼓为前进、铜锣为停止信号的。  “一定是军中有女人!”  李陵立刻下令搜索全军。  当时常有将犯罪者之妻子或女儿送至边境,充做守备队军妓之事。看样子好像有这样的女人跟着过来。搜索结果,果然在车里发现为数不少的女人。李陵叫人把她们拖了出来,当场全数斩杀。他这个行径实在也过于残忍。  但隔天将兵的战斗意志却提高许多,获得敌人首级三千以上。李陵依然边打边朝南方向后退。四五日后进入沼泽地时,由于匈奴从上风方向放火,一大片干燥芦苇变成熊熊火焰直逼李军而来。李陵也立刻趁风向转变之际,将附近的芦苇点燃,好不容易才脱困。  匈奴最擅长的是骑马作战,对步兵战则视为畏途。李陵有过将匈奴军诱进无法策马的森林中,杀死数千敌兵之事。  情势是八万大军攻打五千士兵——匈奴早就知道这是诱饵部队,并察觉到李陵军一径往南方后退是因为那边有汉之大军埋伏的缘故,因此,他们在攻击时绝没有忘记提高警觉心。由于担心上当,所以在攻击上欠缺魄力。  未料,此际李陵军有一个叫管敢的军侯(中级将校)与上司发生了冲突,脱队向匈奴投降。  ——李陵军退却的方向根本没有汉军。同时,李陵军的箭支已快用尽。  这个管敢居然向匈奴提供了这样的情报。  “既然如此,那就发动全面攻击吧!”  单于于是对全军下了总攻击令。  李陵布阵于峡谷,匈奴则从四面山上如雨点般地射箭。李陵军奋勇应战,一天射箭的量达五十万支之多,箭支存量因而告罄。虽然李陵尚率有三千士兵,但在没有箭的情形之下,再也不能应战了。  不得已之下弃车,卸下车轮之轴以代刀,好不容易逃至鞮汗山峡谷。而知道汉无援兵的匈奴,绝不放松攻击。他们既断路又投石,使李陵军陷于绝境。  “我看我们没有希望了。”李陵将剩余粮食分给部下,命令道,“你们快逃吧!”  汉军最近的城堡在距离约五十公里的一个叫遮虏障的地方。侥幸逃到此地的人只有四百余名而已。  司令官李陵将重要文书和旗帜埋入地中后,率领十余兵骑出峡谷。他是在刀断箭尽情形之下,不得已向匈奴投降的。  同时代曾经有过一位名叫赵破奴的将军,虽然一度被敌军俘获,后来却脱逃回来,不仅没有受到处罚,更因而被封为浞野侯。李陵的战功远较这位赵破奴为大。  ——我一定会获得恩赦、受到优遇的。  起码李陵本身确信如此。  武帝对李陵却有先入为主的不良观念。这一点,近臣都知道。  “据说,李陵向匈奴投降,此人当如何处置?”武帝对群臣垂问道。  知道如何迎合皇帝心意的近臣立刻齐声回答:“堂堂一军之将而降于敌军,此罪非同小可,必须严办。”  这样的席上,掌管过去纪录的太史令一定会被召来,其目的在于查出过去的事实,供为参考。这时候的太史令是司马迁。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同样为太史令。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武帝于泰山举行封禅仪式。这项仪式的用意在于向天昭告受天命就帝位之事,不过,并非每一位天子都会举行封禅仪式。  自秦始皇以来,无人举行过封禅,连汉王朝创建者高祖也没有。武帝之父景帝被怂恿举行此一仪式时,曾经摇头道:朕未有此德。  以其德而能为天下带来太平的圣天子——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封禅。  武帝于即位第三十二年时才决定举行封禅。  由于这是断绝已久的仪式,所以必须从过去的纪录中找出各种事例作为参考。司马谈认为担任保管纪录之职务的太史令应该会受邀参加这项盛典才对。但发表封禅事宜人事命令时,司马谈并没有列名其上。原来,领六百石薪俸的一介史官是不够资格参加封禅盛仪的。  司马谈颇为愤慨。他当时的健康情形原本就不佳,由于愤怒而更加恶化。  从军云南的司马迁这时候刚好回京,得以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司马谈抓着儿子的手,流泪道:“不能参加封禅盛典,这是我的命运。既然是命运,我也就不再多说什么。可是,身为太史令,担任记述历史之职务的我,却还没有完成这项任务。我只完成搜集资料的这个阶段。我死后,你必须继承我的遗志,完成记述历史之事业。”  “儿一定会完成爹的遗业。爹所整理的资料、旧闻,儿会巨细靡遗地记录下来。”司马迁流着眼泪对父亲发誓。  于父亲死后第三年,司马迁被任命为太史令。就任太史令后的第八年,司马迁受命到皇帝面前就李陵败战事宜发表意见。  司马迁仅在某个场合与李陵同席过,两人之间并没有深厚交情。受垂问的司马迁以客观态度,分析李陵当时的战斗状况,把自己的看法具实说出。  司马迁为李陵的败战有所辩护。  “李陵并没有打败仗。”他说。以不满五千的士兵应对敌人八万大军,被歼灭乃理所当然之事,问题在于如何应战。而李陵善战是铁的事实。  ——箭射尽,路被断,最后挥刃攻入敌阵,饮恨被捕。他所以未自尽而亡,为的一定是要找机会再度报效于汉。  他如此辩护。不必冒生命危险、在皇都长安过着舒适日子的人们,对于在漠北之地连连展开死斗的李陵有所责难——他对这一点由衷感到义愤。  武帝却状颇不悦地蹙起眉头。  这次出击为的是要讨伐匈奴,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目的,便是要给已故爱人李夫人的兄长李广利机会。前次讨伐大宛时,李广利的表现实际上十分窝囊,因此,非再给他一次立功机会不可。  而结果是,李陵独自面对八万敌军全部主力,李广利则拥有三万大军,却几乎未曾和敌军交战过。  “这次战役完全是由李陵孤军奋斗,请皇上明察。”  司马迁说这句话时,武帝已变得怒不可遏。  “怎么会是李陵孤军奋斗!你是在讽刺二师将军(李广利)!存心不良,快把这个人关进牢里去!”  在独裁者的愤怒之前,学识丰富的史官极为正确的见解也被否定掉。不仅如此,司马迁因为这次发言,竟然被处以极为残忍的宫刑。  宫刑就是去势之刑,一名腐刑。受过此刑的男人不再是男人,也将被士大夫阶级认为是不正常的人,一辈子别想在他人面前抬起头来。  “干脆死掉算了……”司马迁多次萌发这个念头。但在这样的时候,他每次都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话。我非写历史不可!要是死了,这件事情不是无法完成吗!我非忍辱偷生,写完历史不可!  司马迁终于坚强地活下去,并且完成了《史记》。这本书由一百三十篇组成,共有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第五十八章 生于异域更新时间2009-1-13 17:09:30 字数:4271 对无能的将军李广利执著偏爱,对发表正论的司马迁严加处罚——这些荒唐措置,可以说明武帝已有老化现象。年迈之后,武帝常有思绪不定之事。——李陵好像是尽一切力量战斗的。我这样对他未免太不公平,应该把他救出才对。  武帝有了这个想法。  李陵被俘后一年,武帝授兵公孙敖,要他攻打匈奴之地。这次远征的主要目的在于夺回李陵。  公孙敖是卫青于年轻时代为陈皇后所派的地痞流氓抓走时,曾经率领侠客将他救出的人。卫青为了要报答此恩,设法安排公孙敖立功的机会。李陵的祖父李广因被调职而大为愤慨之事,已如前述。公孙敖在卫青的支持下,于军界崭露头角,不过,其军事才能似乎不甚杰出。  卫青已经死去。他的姐姐卫皇后也年近六十,皇帝的宠爱当然大不如前。虽然卫氏一族的公孙贺目前就宰相之位,但他是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作为宗旨的人。所以,卫氏一族可谓已没落。  由于卫氏一族的关系而成为军界长老之一的公孙敖,这一次作战又没有成功。率领一万骑兵和三万步兵由雁门出发的他,被匈奴耍弄后空手而归。  不但未能夺回李陵,连对匈奴还击的表现都没有。这一点,回京后该如何向皇上禀明呢?  “匈奴好像已完全摸透我们汉军的作战方式。”公孙敖如此报告。  “匈奴哪有可能知道我们汉军的作战秘诀呢?”武帝不相信。  “依据匈奴俘虏的说法,李将军似乎在匈奴之地指导对汉作战。过去在我军居枢纽地位的人物指导他们作战,对我们当然不利啊!”  实际上,这个辩明一点没有虚假。匈奴俘虏确实供述过李将军训练匈奴兵、并指导他们作战之事。  不过,这里所谓的李将军,实际上指的是先于李陵向匈奴降服的李绪将军。  李绪过去是塞外都尉,于其据守的奚侯城被匈奴攻陷时投降。这个人对取悦妇人很有一套,由于向单于的母亲大献殷勤,因而在匈奴宫廷颇受重用。为匈奴指导对汉作战的他,担任的是军事顾问一职,所以兵卒都知道其人。不过,兵卒只以“李将军”称呼他,并不晓得其真名。  李绪在汉是一介无名军人。听到“李将军”这个称呼时,汉人当然以为是指李陵而言。  在汉的军界,李陵的位阶较高,但以俘虏而论,则李绪为前辈。于匈奴宫廷内,坐上位的是李绪。  李陵对李绪无甚好感。由于深信汉一定会派兵把他救出,所以,李陵拒绝了单于的再三邀请,不为匈奴担任训练事宜。这是叛国行为,他当然不能做。  以李陵为军事顾问不知要比李绪强上多少倍,这一点,身为军人的单于当然很清楚。因此,他再三要求李陵担任教官一职。  “有李绪担任这个职务,不是就可以了吗?”李陵以此为由,拒绝到底。  因此,汉之宫廷对匈奴阵营中的真相全然不知。听到公孙敖的解释时,武帝勃然大怒。  “李陵胆敢背叛!好,非给他颜色看不可!”  武帝立刻逮捕李陵的母亲和妻子,将之诛杀。《汉书》则记载其弟也一并被杀。但李陵是父亲李当户去世时还在母亲肚子里的遗腹子,因此不可能有同父之弟才对。总之,他留在国内的家人全被杀光了。  李陵辗转听到这个消息。  我在浚稽山奋战到什么地步,汉不可能不知道!以五千兵对抗八万大军,这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事情吗!我之所以后来被打败,原因完全在于未有援兵前来!我何罪之有?为什么要杀死我的母亲和妻子呢!  李陵愤慨地切齿扼腕。李家一脉相传的刚烈血液这时候在他的血管里奔腾起来。  汉之军使来到匈奴国时,李陵对之怒目相向,道:“我有何罪?为什么要杀害我的家人!”  对此,军使回答道:“你在匈奴国担任军事顾问,负责训练匈奴士兵,指导对汉作战——皇帝从俘虏口中听到这个事实,所以才采取此一措置。”  “哦,那不是我,你们弄错了!——那是塞外都尉李绪……”李陵呻吟着道。  这样的错误不是大大的冤枉吗!  他很想即刻赶回长安,将冤枉他的官员杀掉。但身为匈奴俘虏的自己,这样的事情当然办不到。  “该如何是好呢!”李陵愤怒得直咬牙。  憎恨到极点的人,一定要达到报仇目的才会甘心。如同被堵住的水寻找缺口,李陵终于找到这个对象了。  ——对,都是李绪不好!由于他降服匈奴军门后,负责训练匈奴士兵,所以人们才误以为他是我!李绪才是我母亲和妻子的仇人,非找他算账不可!  李陵开始伺机加害李绪。  匈奴中当然也有各式各样的人。其中敬重李陵人品者为数不少。一般而言,匈奴在性格上较汉族更为率直,听到李陵家人被杀之事时,一些匈奴朋友甚至为他流泪。听李陵提起这个原因在于李绪时,好几个人便自告奋勇说:“好,李绪这个家伙我来帮你干掉!”  李陵原本就非常不喜欢李绪。他觉得靠取悦女人发迹的人,连看了都会恶心。因此,他把母亲和妻子被杀害的怨恨一股脑儿加到李绪身上。  “我一定要让李绪好看!”李陵经常口出此言,因此,匈奴之中无人不知李陵痛恨李绪之事。  一天,李绪的尸体在沙砾地被发现,所有的匈奴人当然第一个联想到李陵。实际上,李陵并没有直接下手。他不否认自己有这个意思,但由于对方始终回避着他,所以迟迟没有机会。  “是不是你干的?”单于问李陵。  “我是有这个意思,但很遗憾,不是我干的。”  “那会是什么人干的呢?”  这一点,李陵大概推测得出,不过,他并没把这个人的名字说出来。这个人由于同情我,所以替我把李绪干掉——我怎么能把这个名字说出来呢!  “我不知道……我想大概是老天爷替我报仇的吧?”李陵如此回答。  “可是,每个人都认为是你干的,包括我的母亲在内。我的母亲格外宠爱李绪,一心一意要为李绪报仇。你的处境非常危险,非小心提防不可。”  当时的匈奴王系且鞮侯单于,母亲为伊稚斜单于的夫人。伊稚斜死后,由儿子乌维继任,乌维单于死后则由其子乌师卢继位。乌师卢少年夭折,因而由其叔(即乌维单于之弟)呴犂湖继位,但这个人也于一年后去世,再由其弟且鞮侯为单于。也就是说,伊稚斜单于的夫人于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儿相继为单于的期间,始终以太后身份掌握权势,新即位的且鞮侯压根儿不敢反抗母亲。  “我大概没有能力庇护你。你暂时逃到北方去吧!”  单于遂让李陵逃到北方,他非常欣赏李陵的骨气,也十分讨厌取悦自己母亲而发迹的李绪。听到李绪被杀时,他是比什么人都高兴的。  “谢谢你的关怀。”  李陵由衷向单于道谢。这时候,他第一次有了致仕匈奴的决心。故国已无母亲和妻子存在,他再也没有什么好牵肠挂肚的了。何况单于想尽办法保护自己!  “你逃亡应该不会很久的。”单于说。  单于的母亲业已年迈。  不久,由于大阏氏去世,李陵得以重返匈奴宫廷。单于格外照顾李陵,不但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更立他为右校王。这是破格重用。  当卫青和霍去病忙着讨伐匈奴时,汉与匈奴的关系已极为恶化,两国互相扣留对方的使节。也就是说,外交关系完全断绝。  但,且鞮侯于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一即位,就让扣留着的汉朝大使郭吉及路充国等人归国。这可以视为匈奴有意恢复邦交。汉为了要报答,也决定把扣留手中的匈奴使节送回。  汉此际的使节团团长是中郎将苏武,副团长是张胜,秘书长则为常惠。这个使节团后来卷入匈奴的内讧。  原来缑王和虞常两人企图在匈奴国造反。不过,他们不是意图推翻匈奴国。  缑王是昆邪王(塞外民族之一)的外甥,昆邪王降服于汉时,他也出仕于汉,后来从军讨伐匈奴之际,为匈奴所虏,现在出仕于匈奴国。  虞常是与卫律相偕投降匈奴的人物。  卫律是在汉成长的匈奴人,经由宫廷乐长李延年的推荐,出仕于汉,甚受武帝垂青。但李延年因罪被诛杀后,曾经受其推荐的卫律担心自己会受到牵连,便带着虞常等人逃亡至匈奴。  武帝为这件事情大为震怒。  ——朕待你不薄,而你却背叛朕。忘恩负义之徒绝不饶恕!  武帝因过于生气而口沫横飞地咒骂道。把他们抓回来剁成肉酱——他甚至在群臣面前这样说。  缑王和虞常很想回汉。然而,他们一个是投降,一个是逃亡,这样的人当然不容易获准回国,除非带着什么“特别”礼物。  ——卫律的首级!  如果以武帝恨之入骨的卫律首级为礼物,回国之事一定会被准许才对。即使不能取得首级而只是将其杀害,应该也算是一件好礼物。  纵然杀害卫律,要从匈奴国逃出,则需要汉使节的帮忙。所幸虞常和副使张胜有一面之交,他于是将计划谋杀卫律之事告诉对方。  ——这个计划很好。  知道皇帝对卫律甚为光火的张胜,认为协助此事是一件忠义之举,因此在金钱方面给予虞常一些援助。  缑王和虞常动员七十名同道,计划于单于出外狩猎的机会,杀害卫律。但七十人中有人临时起了怯意,于深夜脱逃后,向官方密告了这件事情。  谋杀卫律之计划因而失败,给予造反者金钱援助的汉使节团,也被卷入事件漩涡。  这是副使张胜做的事,正使苏武一点也不知情。但苏武是个极富责任感的人,他以有辱君命而深深自责,遂起了引咎自杀的念头。他拔刀刺向自己的胸膛,当场毙命。  而匈奴却有使死者还魂的秘术。他们在地面挖一个坑,置燠火于其中,然后使死者匍匐其上,并且用脚猛踩其背,死者由于吐尽体内郁血而得以复活。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0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