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学散文集作者:开山001 什么是美,美是什么更新时间2010-1-28 21:14:52 字数:2478 我的美学散文集(1) 美的宣言 西方人总是爱追问“美是什么”? 毕达哥拉斯宣言:美是数的和谐 柏拉图宣言:美是理念。 笛卡尔宣言:美是我们的判断与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 康德宣言:美是无利害而产生的快感。 黑格尔宣言:美是绝对精神的感性显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宣言:美是生活。 东方人总是爱追问“什么是美”? 孔子宣言:仁即是美,美即是仁。 孟子宣言:充实之谓美。 老子宣言:道法自然为美。 庄子宣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什么是美,美是什么?这是一个从古到今,千百万人思索过千百万次,追问过千百万次,也得出千百万个宣言,但却令千百万人都不能十分满意的一理论与现实的问题。 但“美”又鲜鲜活活的珍藏在每个人的心底,荡漾在每个人的激情之中。每个人都能为自己认为的“美”,描述最为深刻的感悟,说出最为充足的的理由,找到最为满意的宣言。 什么是美,我宣言—— 日月星辰,是一种天文的美。美在“白日下昆仑,发光如舒丝”,“旭日衔青嶂,睛云洗绿潭”的绝妙诗惰;美在“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月盈则冲,华而再繁”的古老哲理;“气象万殊,缅星河而尽列,光辉一道,罗银汉之灵长”的万古情怀。 风雨雷电,是一种气象的美。美在“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的良辰;美在“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的佳景;美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的节令。 四季风景,是一种变迁的美。美在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的春之色;美在熏风拂拂,万木峥嵘,翠色迷人的夏之景;美在馥郁芬芳,翠玉镶金,五谷丰登的秋之容;美在一色如银,洁白千里,腊梅怒放的冬之韵。 什么是美,我宣言——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是大好河山的美,美得那样雄宏壮阔,美得那样自然天成。在李太白笔下,“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啸万里入龙门”,气吞万里的黄河,美得让人惊心动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横穿山岳的长江,美得让人心旷神怡;“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直插天际的泰山,美得让人仰视惊叹;“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雄控大川的华山,美得让人欣喜若狂。 什么是美,我宣言—— 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也是一种具体的感受。有人讲,和谐就是美,和谐造就美。 这种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天道远,人道迩,顺乎天,应乎人,天人合一,这是一种美。 这种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高山流水觅知音,三顾茅庐求贤才,故人故情怀故宴,忆君泪落东流水,也是一种美。 这种和谐,是人的言与行的和谐:君子之言,信而有证;言必先行,行必中正;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更是一种美 这种和谐,是人的环境的和谐:孟母三迁,就是寻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陶渊明描写“世外桃源”,就是追求一个理想的世界;李白“看花饮美酒,听鸟临晴川”,就是想往一种宁静的生活,同样是一种美。 什么是美,我宣言—— 男子的阳刚之气是美。这是一种散发着的阳光般刚强气息、自强不息的宝贵品格、正义勇敢坚强果断的个性的美。古人有“体备阳刚之纯,气含喜怒之正”之说。这种美给人以信心和力量。是男子汉所独有的巨大魅力。 女子的阴柔之气也是美。这是一种温顺柔和,性情内向,力量持久的美。《朱子语类》卷七十有:“此爻是阴柔之人,不会十分与人讼”。这种美给人以愉悦和舒适,是女子们所独有的巨大魅力。 什么是美,我宣言—— 赤裸着绝美的形体,品尝着甘甜如贻jin果的亚当和夏娃是美。他们或款款散步,或悠然躺卧,信口给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取名。地上的走兽、天空的飞鸟、园中的嘉树;田野的鲜花,无不为他们拥有美所感叹。这是伊甸园的传说之美。 梁山伯、祝英台化蝶成仙是美。当他们的美满姻缘,成为泡影时,两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风liu千古”的佳作《钗头凤》是美。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婉,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十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婉不期而遇,为赋《钗头凤》一词:“红酥手,黄籘酒,满城*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这是一处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 什么是美,我宣言—— 郑板桥泼墨画竹,以瘦而劲为美。“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郑板桥画竹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和精力,使之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神理具足,达到了“笔下墨走”、“满纸烟云”的至美境界。 齐白石挥毫画虾,以简而神为美。他道法自然,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力求神形皆备。廖廖几笔,就让活蹦乱跳的虾,呼之欲出。体现了一种超越自然,一种非常境界,一种妙造神意的艺术构思,一种比真实还美丽的璀璨。 黄宾虹画山画水,以狂而草为美。他自幼学画,勤于艺事,却大器晚成。“虚实、疏密在意,不徒在貌”就是他艺术美的追求。晚年所绘山水画,臻于炉火纯青之境,墨色淋漓,浑厚华滋,成为中国近代山水画大师。 什么是美,我宣言—— 高亢悠长的信天游,吼出了陕北人心中的美。陕北那一群一群的婆姨们,一边剪纸、纳鞋底,一边呤唱信天游,美已成了她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曲《兰花花》:“青线线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个爱死人。……一十三省的女儿,就数兰花花好。”如泣如诉,情景交融,唱得人心碎。 粗犷悠扬的花儿,道出甘青夏*心底的情。作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的花儿,内容丰富,多为情歌。整花的完整长篇为你娓娓道来一段段动人故事。两人对唱时,你方唱罢我来接,你一句,我一段,精彩对接迭起,常常让听众听得如痴如醉,美表现为*人民对幸福生活和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凡此种种,美就是人作为审美主体的一种自我意识。在人感受事物的过程中使人产生愉快感的就是美,并由延伸出来的舒服、满足、高兴、欢乐、愉快之类心情都是美。 美的宣言,一定要为人们所有愉快地接受, 美的宣言,一定是人们的强烈心理感受。 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美,感受美,肯定美。 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创造美,享受美,弘扬美。 002 爱美之心更新时间2010-1-29 15:31:07 字数:1750 生活就是美,美在生活中。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不爱美的人,肯定是不爱生活的人;不爱生活的人,也肯定是不爱美的人。 从人猿别揖、断发文身的年月开始,人类就知道了美,就学会了审美。 从披叶遮体开始,就追求服饰美: 从筑巢掘洞从始,就创造建筑美; 从祭祀图腾开始,就诞生了舞蹈美。 音乐家追求美的旋律,画家追求美的色彩,舞蹈家追求美的线条,诗人追求美的灵感,年轻人追求美的爱情,勤劳的人们追求美的生活。 人们的审美标准不同,对什么是美也有着不同的解释和见解。譬如,有人认为好动是美,有人认为爱静是美;有人认为花开艳丽是美,有人认为色彩朴素是美;有人以瘦而有韵为美,有人以胖而丰满为美。 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美,是客观存在的,又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时代不同,人们对美的追求也不同;环境不同,人们对美的认识也就不同;不同人对美的理解又不同。 在封建社会,视“三寸金莲”为妇女的一美。拭想,当代妇女如果有谁还要去当“小脚老太”,那将遗笑千古。西施是美的,然而东施“效颦”,又遗笑大方。欢快轻曼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亨受,但总不能拿到追悼会上去播放吧?花是美丽的,点缀环境,使人赏心悦目;如果谁要把“鲜花插在牛粪上”,肯定是对美的亵读。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丰富多采,美不胜收,无穷无尽。 人,从古到今,一代又一代的文脉传承。但从来没有完全一致的两个人,顶多只是个相似而已。他们的相貌,他们的身份,他们的心理,他们的行为,他们的性格,他们的气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修养,他们理想和追求……,各具千秋,各有特点,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人类生活,构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构成了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 不可设想,如果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千人一情,千人一事,千人一求,千人一病,千情一律,那人类的感情就僵化了,人们的追求也就淡漠了,社会生活也就枯燥了,文化传承也就终结了,发展历史也就停滞了。照相业也就萧条了,一张照片就可大家共用;服装业也就冷清了,一个款式大家都可共穿;医学也就简单了,一个药方大家都可共服。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也就废弃了,一切都一姿一态,一模一样。 人的一生,有欢乐也有烦恼,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也许,两者是等量的,也许有时候烦恼多于欢乐。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生活才显得风生水起,多姿多彩,津津有味。也许,这就是生活美。 我们不要沉湎于欢乐带来的快感,要知道这种快感往往总是稍纵即逝。 我们不要沉湎于烦恼带来的痛感,要知道这种痛感往往总是损伤年华。 生活毕竟是生活—— 它不是童贞的幻想:圣宫、迷殿、鲜花、美酒; 它不是梦境的希冀:轻歌、曼舞、山青、水碧; 它不是飘妙的蜃楼:虚幻、迷离、绚丽、渺茫。 生活中不尚修饰,漫不经心的人,也许就是生活的庸人,他缺乏的是一种理想的爱美之心; 生活中娇滴滴、哼唧唧的人,他肯定是生活的弱者,经不住任何风吹雨打,在挫折面前往往会一撅不振; 生活中落落寡欢、性格孤僻的人,他肯定对人世间的一切都会感到厌倦; 生活所讨厌的人—— 学识浅陋、自恃有才,恃才使气,目中无人,不知天高地厚的人; 虚伪的、造作的、道貌岸然的人; 吹牛拍马、投机钻营、为虎作伥的人; 性情狡猾、贪婪的人; 思想浅薄、缺乏诗礼的人; 狂悖、狷介、傲慢的人; 拈花惹草、放荡无忌的人; 碌碌无为、浑浑噩噩、虚度年华的人。 夸夸其谈、不尚实事的人; 拨弄是非、讥笑别人、亵du同事的人。 生活中,缺乏的不是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 玉石藏之于山野,没人去开采,只能是被闲置。 华美出自于质朴,没人去发掘,只能是被隐藏。 崇高出自于平凡,没人去发现,只能是被埋没。 圣洁出自于纯真,没人去鉴赏,只能是被遗弃。 “丑”总是嫉妒“美”。因为—— 美的愈美,丑的就越丑。 美的越彰显,丑的越暴露。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美。 少年时,追求童贞的美:青年时,追求理想的美;成年时,追求爱情美;中年时,追求事业美;老年时,追求夕阳美。 生活像无情的波涛,时而把人捧上幸福的顶巅,时而又把人送进不幸的深有感触渊。 苦难中,人们所以能够值得活下,勇敢面对一切,是因为总有一个美妙的希望在呼唤着。这种希望,便是人们的精神支柱。 003 霓裳羽衣舞的断想更新时间2010-1-30 10:05:28 字数:2834 近日,整理我三十年前的日记,有一段我自己对《霓裳羽衣舞》的想象和猜测: 长安兴庆宫殿,殿宇巍峨,宫阙重叠,彩凤朱门,飞龙玉柱,笼罩在一层层柔和而朦胧的紫色烟霭。 丝竹筝箫,奏出悠扬的《霓裳羽衣曲》。 娟丽的舞女,肩披“霓虹纱”,头戴“金步摇”,在琉璃地面上飘然回旋,轻盈起舞。时而,似嫦娥奔月,那婀娜的长袖,摆动的裙裾,好像舒展的翅膀,拍击着云霞,翩然起舞。时而,似仙女下凡,“垂下手”柔似柳丝,“摇曳裙”轻似飞雪,娥眉含黛,似一种缠mian的盛情和颤动。时而,似“游龙戏水”,莲步轻移,微波荡漾,自由起伏,烘托出一颗沉醉的心。 当然,这样的描写是没有依据的,也是靠不住的。《霓裳羽衣曲》及舞蹈似天外之音,天外之舞,在人间一闪而逝。只作唐代乐舞发展的高峰,西凉乐舞中最精彩、最具代表性的舞曲,在历史上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千年的幻想和不可言状的境界,有种种传说,扑朔迷离,亦真亦幻,纷至沓来。 这种绝妙的天外之音,是怎么来到人间的,各种传说都很有趣。有一种说法认为《霓裳羽衣曲》就是天竺佛教的《婆罗门曲》,由西域、中亚诸国的通道,经河西走廊传人大唐疆域。 唐代诗风极盛,舞风也极盛。“楼台新邸第,歌舞小婵娟。急破催摇曳,罗衫半脱肩”(薛能《柘枝词》)。“汗新装画不成,丝催急节舞衣轻。落花绕树疑无影,回雪从风暗有情”(顾况《王郎中妓席五咏·舞》)。“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李白《高句骊》)等,就是唐舞盛况的真实写照。 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唐开元年间,打了败仗的凉州都督杨敬述,为避其罪,投其所好,把那首天曲佛歌《婆罗门曲》,敬献给了向当朝皇帝李隆基,才保住了头上的那顶乌纱帽。 这位李隆基,当皇帝也还可以,但艺术才能出众,是一个音乐大师。他洞晓音律,凡丝管必造其妙,都能制作调曲。元稹、白居易等大诗都推崇他“雅好度曲”。据传,他去过天上的月宫,听过天上的仙乐。回来之后,只记下了一半。再一半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但这首《婆罗门曲》,却和李隆基听来的天上仙乐,极为相似,似乎把人带进了一种霞烟绕缭,暗香浮动。紫气腾腾,仙乐飘飘。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仙境。龙颜大悦,灵感由此而生,便以月中所闻为之散序,用《婆罗门曲》曲作其腔,改佛曲为仙曲,而创一代名《霓裳羽衣曲》。其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及群舞。霓裳羽衣,已将曲题点破,即天上仙女翩翩起舞,多么美丽、多么令人神往的意境。此曲结构复杂,乐调优美,技艺高超,无与伦比,具有高度的艺术和技巧水平。元稹《法曲》记载:“明皇度曲多新态,宛转侵淫易沉着。赤白桃李取花名,霓裳羽衣号天落”。李祐《霓裳羽衣诗》中也说:“开元太平时,万国贺丰岁。梨园进旧曲,玉座流新制。风管迭参差,霓裳竞摇曳”。 据说,全曲共三十六段,全曲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散序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有歌舞。曲破又名舞遍,以舞为主,表现了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 一代帝王拥有了《霓裳羽衣曲》这样的得意之作,便开始开在宫廷表演。三千宠信于一身的杨玉环在华清池初次进见时,李隆基就曾演奏《霓裳羽衣曲》为其助兴。当时,大臣张说《华清宫》云:“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 有了仙乐《霓裳羽衣曲》,李隆基和宫廷的艺术家们,又推出了舞蹈《霓裳羽衣舞》。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及群舞。舞姿优美高雅,音乐委婉悦耳,衣衫色彩艳丽,质地柔薄,犹如彩霞霓虹。舞者扮成仙女模样,上身穿镶满珠玉等饰物的孔雀衣,缀满羽毛,所以叫“羽衣”;下身着彩虹般闪光花纹或月白色的裙子,所以叫“霓裳”。并且要手执幡巾,身戴璎珞珠玉,既华丽,又典雅。而舞蹈的轻盈柔曼,飘逸敏捷,如云似雨,如风似月;舞者的婀娜多姿,楚楚动人,运用神韵,翩翩起舞,给人以大美至美的享受。尤其是擅长舞蹈的杨贵妃,和着《霓裳羽衣曲》跳起霓裳羽衣舞来,她那飘飘若仙、宛若惊鸿的身姿身姿,她那清水芙蓉、羞花闭月的美貌更是优美迷人,大有超凡脱俗、如入蓬莱之感。”杨贵妃舞到兴奋时曾自夸说:“霓裳羽衣一曲,足淹前古”。 大美无形,《霓裳羽衣曲》的美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不少诗人写了不少称赞之诗,但大多是一些片断性的描写,很难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写不出盛唐艺术孕育出的宏博、精深、开朗、勃发的气韵。相比较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表达还比较准而完整。他在诗中的前一部分写道: 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舞时寒食春风天,玉钩栏下香案前。 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 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 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擫弹吹声逦迤。 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 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 曲之美,舞之美,早已跃然纸上。白居易在宫中看见的《霓裳羽衣舞》,已由原来的单人舞、双人舞,发展成由数百人演出的群舞,规模之庞大,声势之宏伟,旋律之优美,是无可比拟的。所以生动传神地描述了这种舞蹈的服饰、乐器伴奏和具体表演的细节。人们从诗中可以看出,《霓裳羽衣舞》从音乐、动作、服饰等方面都表现出一种仙境,是道家“羽化登仙”之宗教思想的形象美化,是唐代大曲中法曲的精品,也是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璀灿的明珠。 美到了极致,乐到了颠峰,也就该是走向其反面的时候了,由于《霓裳羽衣曲》乐调优美,构思精妙,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以后各藩镇也纷纷排演此曲。就在这歌舞升平的景象中,“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也许,大唐王朝就是在《霓裳羽衣曲》仙乐声中,由极盛走向极衰,李隆基连同杨贵妃也由大欢走向大悲。安史之乱毁了这部天曲仙舞,从此没人再敢演奏《霓裳羽衣曲》了。此曲此舞也在瞬间消失,无人知晓,连曲谱舞稿都没有流传下来。只有唐代文人遗留下来的一些歌咏或笔录。 五代时,那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南唐后主李煜得残谱,昭惠后周娥皇与乐师曹生按谱寻声,补缀成曲“变易讹谬,去繁定缺,遂清越可听”。修复乐谱之后,又按乐编舞,编成了霓裳羽衣组舞,经常在宫中举行大型的《霓裳羽衣舞》会了。李煜的《玉楼春》一词记载了此事:“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丝策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尽管《霓裳羽衣曲线》已非原味,但那种观乐和快感更为短暂,也使李煜落了个国破,家毁、人亡的悲惨下场。 后来的人们就无缘再听那种美妙的仙乐,也无缘再赏那种美妙的舞蹈了。 但作为一种亡国之音,不听也罢;作一种亡国之舞,不看也罢! 现今,人们只能把时装比作霓裳,称时装晚会为霓裳晚会。 004 我的爱美之心更新时间2010-1-31 10:05:39 字数:302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如此。 我爱美,爱家乡的田野。绿树掩隐的村落,炊烟袅袅的农舍,庄稼葱茏的田园,碧草遍地的荒滩,美得那样清新自然。河里的水,静静的流淌着;湖中的芦苇,轻轻的起伏着;田埂的树木,娑娑地摇曳着;草丛中的花,悄悄的绽放着,美得那样实在丰富。季节在这里无穷的变幻着,春之嫩柳翠绿;夏之浓阴深掩,秋之黄熟红落,冬之雪白野旷,美得那样和谐奇特。正是在这家乡的田野上,叠印着父辈们一层又一层的足迹,风抹平了再踩,水冲毁了再踏,上一年的脚印还依稀可见,又一年的脚印又踩了上来。上一辈的足迹还未风化,下一代的足迹又是新的一层。正是在这家乡的田野上,娶亲的大花轿代代颠,大红喜字年年贴,动地而响的锁喇年年吹,漂亮的新媳妇辈辈娶,就像久旱的甘露,滋润着庄稼汉的心田,双眼里总是时时噙着晶莹的泪花。正是在这家乡的田野上,庄稼汉有着做不完的梦,浸透着浓郁的诗意,闪烁着绚丽的光泽。爷爷们做过了,儿子做过了孙子们做,男人做过了女人们做,做他个五彩缤纷,做他个满天星斗。就是种美,既养眼又养人,既养育了年年的富足又养育了家家的温馨,既延绪了代代香火又传承了辈辈文脉。 我爱美,爱北方的小城。苍苍茫茫的远山,云雾缭绕,积雪盖峰,巍峨磅礴,永远是小城不褪色的大布景。波光粼粼的近河,穿峡出谷,乱石崩云,惊涛拍岸,永远是小城不知倦的奏鸣曲。白天看去,层楼叠起,街巷纵布,行人如织,车流似水,永远是小城不静止的风情画。夜晚看去,万家灯火,满街花树,时隐时现,分外烂漫,永远是小城不入眠的大梦境。小城虽小,但也有一二十万人家世世代代、年年月月生于斯,长于斯。这里没有喧嚣嘈杂,没有污泥浊水,没有拥挤堵塞,没有惊恐慌乱。有的是绿树草坪,有的是鸟语花香,有的是新潮时尚,有的是美女香车,有的是商潮商浪。有情人间的轻声絮语,有市民们有轻曼歌声,有老年人的夕阳舞影。这种美,没有娇柔造作,没有装扮色彩,没有刻意的雕凿,自然而明快,永远是小城人家的和谐和纯朴。 我爱美,爱令人为之消魂的音乐。我没有听过中国古老的韶乐,但从孔圣人三月而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尽美矣,又尽善矣”的感叹中,也体味到韶乐的平和、典雅和柔丽的艺术魄力。我也没听过古希腊的悲剧音乐,但读尼采《悲剧的诞生》,从美神阿波罗为代表的静美,以酒神狄奥尼索斯为代表的音乐艺术中,也感悟了大美希声的悲剧合唱,一种绝妙的陶冶心情、体验人生的艺术境地。听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那种最纯美、最圣神、最为振荡人心的情感,透过时而辉煌灿烂、时而流水潺潺的旋律,使人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艺术震撼,仿佛置身于凉爽、潮湿的山野空间,细听小溪的淙淙流水之声,夜莺、杜鹃的婉啭啼叫之声,风雨雷电的隆隆轰响之声。又听肖邦的《波洛涅兹舞曲》,那种用人间最强有力的节奏、最惊人的的艺术手段,赋予了音乐以平静而自觉的力量和坚定而向上的情感。哪一颗爱美的心,哪一种追求奇迹的人,听见了这种音乐,不是像回想起自己曾经幸遇过的一种崇高而圣洁的场面而感到强烈震撼,不是像利箭一样、像朝露一样、像大气一样,渗入骨髓,刻进脑海,充盈心灵。在我看来,音乐是来自和谐世界的回响,是滋润人们内心世界的于地灵气,人们的情感往往借着音乐的腾空而起的声浪,升向超凌尘世的最高境界,那种清新和自由,能化解一切痛苦和烦恼,能排除一切消极的沉伦,能冲刷一切沮丧的失望,能升华一切美好的愿望和一切美妙的情感。 我爱美,爱用人最美的肢体表现人最美的心灵世界的舞蹈美。舞剧《天鹅湖》,就把人带进一个如诗如幻的美妙境地。一束蓝色的追光打在铺满绿毯的舞台上,那只雪白的天鹅,忧伤的低着头颅,十分吃力的抖动着翅膀。月光是这样的美好,美好得让人不忍离去。然而美好的天鹅,却因负伤而死亡。在这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没有悲哀,只是渴望振翅高飞,就是耗尽最后一滴血,也再所不惜。然而,天鹅与王子相遇,从恐惧、提防、抵御到放心、信赖,继而盟发爱情。天鹅死了,但她却为爱情而胜利。看了这一幕谁不为天鹅那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大型舞剧《丝路花雨》,以敦煌“反弹琵琶”的一种优美的“S舞”造型,表现了唐代的丝绸之路上,画工神笔张救起了困倒在沙漠里的波斯商人伊努斯,他结识了一位挚友,又意外地丢失了自己的女儿英娘。数年之后,敦煌市场,丝绸相交,歌舞相望。神笔张寻找到了女儿,但英娘已沦为百戏班子的歌舞伎。伊努斯仗义疏财,为英娘赎身,父女得以团聚。在莫高窟中,神笔张按照女儿的舞姿画出了敦煌壁画的代表作——反弹琵琶伎乐天。把敦煌艺术鲜鲜活活地搬上了舞台,把绘画艺术变成了造型艺术,给人以另一种美的享受。 我爱美,爱传承人类文脉的“第二自然”的建筑美。家乡的四合小院,修建得虽不华丽,但泥巴土坯照样支撑看属于农家的一方小天地,照样避风挡雨,聚集着农家人特有的“酒色才气”,这是一种朴素充实的美。草原上蒙古包,是一种最为简单而方便的流动建筑了,逐水草而居,蒙古包扎在哪里,那里就炊烟飘起,温馨四溢,酒歌动地,这是一种温暖浪漫的美。湘西的吊脚楼,临江而建,挺拔耸立,楼与水,一静一动,相交融,相隐衬,这是一种自然而清新的美。埃及金字塔,是建筑,也是雕塑,相错布置,相辅相成,这是一种稳定永恒之美。雅典卫城,可远望,可近观,可祭祀,可游览,处处成景,前后呼应,步移景换,变化多端,意味着和谐、数量和秩序之美。北京故宫,富于节奏感的建筑群体,汇成一种强大的气势,在多变的装饰、彩画、雕刻和陈设中,有一种中国古代皇家威严的一种神圣之美。苏州拙政园的主题是水,各种亭台楼榭倚水而建,构成人为的空间环境,展示了情趣高雅的山林特色,这是一种诗情画意之美。 我爱美,爱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能强烈感受到的生活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记过“美是生活”。在我年看来,家虽不宽敞,但只要各种家什摆放错落有致,井然有序,纤尘不染,窗明几净,舒适安静,这是一种整洁的美;生活虽平淡,但能穿得整洁,吃得可口,睡得安稳,心情舒畅,就是一种充实的美;人虽长得不算漂亮,但端庄秀丽,心静如水,不被世事烦恼,这是一种沉静的美;大方自然,精神充实,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这是一种自信的美;平和洒脱,超然物外,随遇而安,这是一种闲适的美;粗犷豪放,不拘小节,能拿得起,能放得下,这是一种大气的美;精力充沛,容光焕发,朝气勃勃,是一种健康之美;尊老扶幼,团结友爱,与人为善,是一种心灵之美。如果说洞房花烛夜,是人生的美事,那么战胜疾病更是是人生的一大美事。美的极致便是安详,美是一种愉悦。如果我们抛弃世俗偏见,丢下无谓的烦忧,多一些自信,少一些自卑,多一些爱心,少一些贪欲,哪怕一件小事,一些细节,一句问候,都能发现它的美,只要用心,生活中的美和喜悦便会不请自来。只要用心的生活,每天都是美好的,我们的生活永远是丰富多彩的,永远是美丽清新的。 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眼底,就在我们的心中。美里不需要刻画的,但需要发现,需要体味;美是不需要造作的,需要自然,需要呵护;美遗不需要点缀的,需要和谐,需要珍惜。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事物可以是永恒的,地球是要冷落的,太阳是要熄灭的,美也一样从来不会一陈不变的。我们不但要发现美,体味美,享受美,热爱美,更重要的要创造美,弘扬美,保护美, 005 女人之美更新时间2010-2-1 10:10:35 字数:2891 女人天生丽质。女人天生爱美。 文学家把那些“端庄贤淑”、“雍容华贵”、“温柔的体”、“靓丽大方”、“娉娉婷婷”、“亭亭玉立”、“美若天仙”、“美似睡莲”、“艳若桃李”等美的词汇都赋予了女人,似乎女人就应该是美的化身、美的代名词。美丽的女人本身便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道曲径通幽的风景。欣赏女人的过程就是欣赏美的过程。 只有懂得欣赏女人,才是懂得美,懂得生活。 中国古代,最懂得欣赏女人美的当数穆天子。在《穆天子传》里,西王母是一位天上众神统治者,有着温文儒雅、雍容平和、能唱歌谣、熟谙世情的美。周穆王看惯了人间美女,还想会一会天上的美神。有一年,他乘坐由造父驾驭的八骏之车周游天下,西巡到了昆仑山,拿出白圭玄壁等玉器去拜见西王母。第二天,人神共饮美酒,共渡爱河,当是一段最古老的佳话。 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当上帝把夏娃领到亚当跟前时,亚当立刻被夏娃的女性之美征服了,意识到这个女人与自己生命的联系,他心中充满了快慰和满意,脱口便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啊!” 腊神宙斯神,虽多次与众女神及凡人幽会,却只属意于女神赫拉。一次,他看到赫拉在阿尔戈斯附近的树林里悠闲漫步,便立即降下一阵暴雨,自己则化作杜鹃,佯装躲雨,藏于赫拉衣襟内,然后现出原形,拥抱赫拉,并发誓非赫拉不娶。据说,宙斯与赫拉秘密结合三百年后,宙斯才将此事向众神宣告。在宙斯与赫拉的婚宴上,盖娅以圣园的金苹果相赠。 在神仙眼中,女人的美是惊世赅俗的,是崇高无尚的,是一种永远的诱惑。 正因为有了女人的美,才有了艺术的美。在世界艺术史上关于女人美的作品,汗牛充栋。但最能体现女性美的还要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达·芬奇是伟大的,他竟然能够捕捉到人类那么难以捕捉、那么难以领会的表情,而且还能用他的画笔将这些表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赋予了人物生命的活力和人性的光彩。蒙娜·丽莎那丝神秘的微笑,既有欣喜,又有悲伤,既有惆怅,又有希望。那丰富复杂的感情、那变幻莫测的心境跃然纸上,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联想。多少世纪来,人们一直在谈论她那神秘的微笑,她的微笑的确神秘:它似乎在变化。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 中国有句成语,说是“环肥燕瘦,各擅其美”。杨贵妃的丰满,赵飞燕的苗条,说明女人的美不同,各有各好看的地方。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杨贵妃美在天生丽质,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长歌舞。赵飞燕美在秀丽姿容,轻盈身材,妖冶冷艳,舞技绝妙。 《红楼梦》对女性美的描写极富特色,绘形传神。林黛玉是集中国三千年文化于一身的理想化身,她的美不仅在外貌,更在精神气质——书卷气、灵秀气、孤傲气。她淡而不俗,清丽高雅。那种欲说还休的柔媚,“娇羞默默同谁诉”的眉目,那聪明灵慧的谈吐,透露出“潇湘纪子”自然洒脱的“风liu态度”。薛宝钗的美,肌骨莹滑,举止娴雅,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圆滑的,八面玲珑的人。相比较,王熙凤的美就逊色了,虽然她头土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色宫绦。但却是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替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可谓是笑里藏刀的辣子。 “知书达理,大方有度”是大家闺秀之美。.她们总是气质沉稳,眉目疏朗,喜怒哀乐不全形于色,待人接物礼貌周全。长辈称赞,同辈欣赏。其爱情方式也是以诗传情,以文结友,让爱的烈焰在内心奔腾,有是一种“柏拉图”之爱。这些,都是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而见多识广的原因。《世说新语》说:“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秀而不媚,寒而不清”是小.家碧玉之美。她们长的也许俏丽,性情也许温柔,性格也许活泼,在大场面里,两眼一闪一闪的露出惊喜的神态,动作有些拘谨,但也楚楚动人。其爱情方式也很实际,一招一惹,使一下小性子,往往将追求者搞得晕晕乎乎,是一种凡俗尘世的爱情。古代有《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女人的美有多种,有沉鱼落雁之美,有闭月羞花之美。最典型的当数中国古典四大美女。越国美女西施,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河边浣纱时,美丽的身影,惊呆了河底的游鱼。因此,有了“沉鱼”的代称。汉代,边境不宁,就选派美女昭君与匈奴单于成婚。在北去的路上,拨动琴弦,悲壮的离别之情。使飞翔的大雁也落地来听。从此,有丁“落雁”的说法。三国时的歌妓貂婵,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人仍称为“闭月”。唐朝开元年间,大美女杨玉环,被选进宫来。因思念家乡,连花瓣也收缩了起来,又有了“羞花”称号。 四大美女也不匡其名,美得倾国倾城。但大美往往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西施忍辱负重,帮助越王勾践演了一场惊心动的的“卧薪尝胆”之活剧,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王昭君长期定居大漠,制止了匈汉战争,换取近六十年的边境安宁。貂蝉以自己的美色,送吕布於秋波,报董卓於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为最终铲除董卓创造了条件。 女人的美,对于男子来说具有永久的诱感和吸引力。尤如北极永远吸引着罗盘的指针那样神秘。在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中有一段极为感人的情节,犯了强抢民女罪的卡西莫多,在被草草审理后,被带到广场上当众鞭笞。跪在烈日下代人受过的钟楼怪人口渴难熬,他向士兵和围观的人群高喊要水,回答他的却是一片戏弄和辱骂。这时,美丽的爱丝美拉达拨开众人,把水送到卡西莫多的嘴边。心中充满感激之情的卡西莫多饱含热泪,不住地说:“美,美,美!” 爱情,是女性美所羸得的琼浆醇酒。《诗经》中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这是一位过路客人看到在水中采荇的女子而唱的情歌。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一部描写浪漫爱情的经典悲剧名作。戏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完全沉浸在对爱情的热忱、向往中。罗密欧和朱丽叶双双一见钟情,对月抒怀,表现了热情的情感交流和相别时的难舍难分恋情。这是一曲曲情意缠mian的青春的颂歌、爱的颂歌。 大自然把美的桂冠戴在了女人们高贵的头颅上,但也把不幸,灾难和痛苦强加在了她们孱弱的身躯上。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聪明能干、心灵手巧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感情深厚,但为婆婆不容,暂回娘家。县令、太守相继为儿子求婚,步步相逼。落了个刘兰芝投河自尽,焦仲卿吊死树下的惨局。元朝关汉卿的作品《窦娥冤》写一个孤苦无依的妇女窦娥,遭受无辜陷害,反被受贿的贪官判处死刑。窦娥的冤情无处伸张,临死只能发出誓愿,她的鲜血要溅在刑场的白练上,六月天飘起漫天大雪,当地亢旱三年。 女人的美,女人的爱,女人的诱惑,如喷涌的清泉,如决堤的江河,永远浇灌着男人们的心田,永远开放着不败的花朵。 女人的美,女人的爱,女人的诱惑,如经天的日月,如参天的大树,永远滋润着艺术家的创作灵魂,永远是艺术创作的主题。 006 解读巴罗克艺术更新时间2010-2-2 9:27:18 字数:2522 1 对巴罗克艺术,我总感到很陌生。 然而,越是陌生越是感到新奇,总想掀开面纱,像看大美人似的看个仔细,看个清爽,看个够。 最初走进我视野的,是久负盛名巴罗克家具。进而读《剑桥艺术史》,才接触到了十七世纪从文艺复兴到巴罗克艺术那部辉煌史,被大气磅礴的巴罗克精神、巴罗克之魂而强烈震撼。 听一听巴罗克这个名字,我就感到很有意思,很有神韵,很有美学价值。有人说巴罗克来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语,意思是“变型的珍珠”,有“俗丽凌乱”之意。也有人说是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从语源学上讲,巴罗克是一切杂乱、奇异、不规则、流于装饰的代名词。从审美的视觉看,这是一种自由奔放、无拘无束的美,是一种大气率真、富于创造的美。但历史就是这样,对美的承认总有一个十分艰难而曲折的过程。就在巴罗克艺术最活跃的时候,更多人并不会欣赏这就种艺术,无疑于洪水猛兽。巴罗克一词也是一个不为人们所接纳的贬意词,用来泛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 但巴罗克那种美的响度,美的光芒,美的震撼,并不以人们的鄙视而沉寂,并不以历史的演进而埋没。现在这个词已由否定变为肯定、由贬意成为褒意,得到了应的的历史地位。虽然人们再也会不去复制、模仿十七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但巴罗克精神永在,巴罗克之魂永在。 2 当巴罗克发展成为一种艺术的时候,就成了以浪漫主义精神为设计出发点,赋予亲切柔和的抒情情调、追求跃动型装饰样式,以烘托宏伟、生动、热情、奔放的艺术效果,真正像大闪电、大霹雳一样能够照亮整个艺术大宇宙、摇醒众多昏睡者灵魂、入骨入髓、难以磨灭的美。概括地讲—— 巴罗克艺术是一种具有豪华气势的美。它既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那些非凡的巴罗克艺术家,往往一出袖就是大手笔,一拉幕就是大史诗,一挥手就是大作品,一炸响就是大震撼。 巴罗克艺术是一种充满激情的美。它打破了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如果说,巴洛克艺术之前的艺术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话,那么巴洛克艺术开始之后的艺术就是“邓肯之舞”、“自然之舞”、“自在之舞”、“舞中之舞”。 巴罗克艺术是一种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为灵魂的美,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大自然是巴罗克的本源,大自然的力量有多大,巴罗克的生命力和艺术力就有多大,生命力渗透了他们的一切作品。 巴罗克艺术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美,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常见的雕饰图案有不规则的珍珠壳、美人鱼、半人鱼、海神、海马、花环、涡卷纹等 3 在巴罗克时期,建筑、绘画和雕塑被整合成装饰的整体,建筑和雕塑变成图片,而绘画则变成幻想。从本质上来说,巴罗克艺术涉及戏剧和幻觉,具有鲜艳的色彩、隐蔽的光源、奢华的材料以及精细的表面纹理,以提高直观性和感官效果。 巴罗克建筑,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巴罗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有些巴罗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因此,巴罗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很快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 巴罗克音乐的特点是极尽奢华,加入大量装饰性的音符。节奏强烈、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其旋律富有表现力,追求的是宏大的规模,雄伟、庄重、辉煌的效果,至于器乐,在巴罗克时期,可是扬眉吐气的风光。巴罗克时代歌剧和宗教音乐的大型化,戏剧化,器乐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 巴罗克绘画,善用动势,不管是实际的,如波形的墙面或不断变化的喷射状的喷泉:还是含蓄的,如描绘成充满活力或动作显著的人物,都力图表现或暗示无穷感。例如伸向地平线的道路,展现无际天空幻觉的壁画,运用变换透视效果使其变得扑朔迷离的镜面手法。同时强调光线,设计一种人为光线,而非自然的光,产生一种戏剧性气氛,创造比文艺复兴更有立体感、深度感、层次感的空间。造成轮廓线模糊,构图有机化,而有整体感。追求戏剧性、夸张、透视的效果。 巴罗克文学发展了一种新的美学趣味和倾向,它不满足于固有的价值体系,它的出现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愿望和需要。结构严谨,词藻精美,常用象征和隐喻来加强效果情节曲折。 巴罗克家具,常常运用人体雕像来做桌面的支撑腿,或桌面下的装饰。巴罗克家具在表面的装饰上,除了精致的雕刻外,金箔贴面、描金添彩涂漆及薄木拼花装饰亦很盛行。 4 当然,巴洛克是西方的传统和基因,不是中国的传统和基因。 但是,我们艺术是需要借鉴的,是需要杂交的,是需要注入巴罗克精神和巴罗克之魂的。不然我们的艺术作品年产量再多,就是达到了繁星之众,也可能是等高线之下的平庸艺术随处可见,而等高线之上的惊世之作屈指可数,少之又少。 如果说贴近现实,平平实实,不粉饰,不矫柔是一种美,一种大美。那么加以雕凿,加以修饰,加以锤炼,也是另一种美,另一种大美。道理在于千锤百炼才能出得深山,精心打扮才能上得花轿,百炼钢才能化为绕指柔。 美人要美于化妆,才能张美显韵。 艺术要美于雕琢,才能掩瑕彰玉。 再好的艺术总不能千年不变地沿着一条轨迹、套用一种模式,一代又一代的重复,一年又一年的克隆。建筑总不能老是四方四正,平平稳稳,楼与楼没有特色,城与城没有区别。绘画总不能年年画驴画马,画山画水,画不出新鲜感来。书法总不能还是纸墨笔砚,还是真草隶篆,充其量只是写字而已。文学总不能老在小印象、小意念、小情绪、小感觉上打转转,转来转去,转不出一个新的天地和大的作为。 我想,还是让巴罗克之魂,注入我们的艺术,注入我们的文学,注入我们的城市,注入我们的生活,再多一些解放之美,再多一些惊异之感,再多一些不规则的力量,再多一些不平庸的智慧。 让我们的艺术,给人以风驰电掣的豪情和摧枯拉朽的力! 007 阅读罗丹更新时间2010-2-3 9:00:52 字数:3008 罗丹是谁? 罗丹就是罗丹,不管崇拜也好,攻击也好;赞美也好,责难也好,罗丹都是一个伟大的旷世奇才,一个伟大的艺术天才。他不仅仅属于法国,而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尽管时空的错位,注定了我不能与罗丹见面,不能亲自聆听一代宗师的教诲。但是,阅续他的作品,就是一条直接通往他的内心世界和艺术宝殿的“高速路”,一条一步一层楼的台阶。 在法国,在巴黎卢浮宫,在罗丹美术馆,我在那一尊尊精美绝伦的罗丹雕塑作品前徘徊、流连、沉思、遐想。我似乎触摸到了罗丹那怦然的心跳,那奔涌的情感,那非凡的艺术生命力。 罗丹太伟大了,伟大到了让历史再无法复制的纯青程度。尽管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人类在进化,艺术在提高。但巨人总是绝世的,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罗丹,再也不会出现第二批罗丹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艺术家、真正的艺术都是绝版的,是永远无法复制的。 那些青铜也好,那些石材也好,或堆积,或散落,或弃之深山,或置于殿堂,它们都是一种物体,一种没有生命的物体。人们用来搞建筑,修桥梁,造武器,铺大道,衬水渠,也都是些没有生命的组合使用,物为人用罢了。 然而,一到了艺术家的手中,到了罗丹的手中,一切的一切都点石成金了,一切的一切都化腐朽为神奇。不,准确地说应该是点石成性,这里的性是指灵性而不是性欲;化腐朽为生命,这种生命不属于卑微丑陋而是属于伟大高尚。 这就是艺术的神奇。 这就是罗丹的神奇。 罗丹不是超人,但也不是凡人。他能从大自然中找到灵感,能从天地间感悟生命。他的一生经历过常人一样经历过种种磨难和贫穷,痛苦和沉闷。他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从小喜爱美术,但生活所迫,他的少年时代只能去当首饰匠、珠宝匠、泥水匠、木匠、模型塑工。后来靠了姐姐的工钱,才上了巴黎美术工艺学校,但两次投考巴黎美术学院都落选了。谁知,更大的打击又接踵而来,姐姐因因柔弱的精神和肉体承受不了失意而又清寒枯索的生活而病亡。在这双重打击下,罗丹的精神彻底崩溃,也只好去当修道士,陷入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是“用艺术为上帝服务”为信条,支撑他跳出修道院,重新回到艺术的殿堂。 罗丹的一生是被人攻击和嘲讽、同时亦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终以一种伟大的人格正确地面对这一切,终于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他说过“在艺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抉发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触及其内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就是靠了这种艺术思想,他真诚的把人类生活中最深刻的爱与美展示给了世人。因此而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创作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他的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远带给人以深沉的美,启迪着人们不停地思考。 人类经过了漫长而又洪荒的石器时代,而进入一个人类启蒙的青铜时代。青铜色,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艺术底色,不仅仅是炉内的火焰、耕种的农具、战争的武器、图腾的符号,更重要的是人类的血液和灵魂、爱情和文明、智慧和艺术。罗丹早期最著名的塑像《青铜时代》,庄重宣告,主宰世界创造世界的依然是人。 冷漠的青铜,在罗丹的手中成了一尊热血沸腾的生命。那位真人一般大小而赤裸身体的男子—— 一手握拳,就象握着旋转的星辰,握着轮回的四季,握着沧桑的日月,握着信念之火,握着智慧之光。 一手扶头,就像昂面而思宇宙的奥秘,垂目而想人生的哲理。一种艺术的美,在青铜色火焰中升腾,在人类漫长的路途中升腾。也可说思维在这里燃烧,智慧在这里燃烧,艺术在这里燃烧。 就是这样一尊旷世杰作,最初的人们竟难以接受,被认为是洪水猛兽。有人断定罗丹是以一个士兵的尸体上模印下来的,不然为什么和真人一样大小,为什么又和真人十分酷似?因此而拒绝展出。气愤的罗丹拿出了艺术的证据而据理力争。 然而,艺术就是艺术,事实就是事实。一切怀疑的拒绝都是苍白无力的。最终青铜之剑刺破青天与岁月,剌破了谎言与谬论,罗丹胜利了,因此而嬴得了更大荣誉。《青铜时代》成了一部不朽之作。 读罗丹,不得不读《思想者》。罗丹在设计《地狱之门》铜饰浮雕的总体构图时,花了很大的心血塑造了一尊后来成为他个人艺术的里程碑的圆雕《思想者》。 罗丹倾注了巨大的艺术力量,以诗人但丁的形象为蓝本,塑造了一个强壮有力的劳动男子,俯首而坐,痛苦而思。 ——右肘十分沉重而有力地放在左膝上,像托起太阳月亮一样,托起了一颗咸集人类一切智慧的头颅。右臂顺着大腿滑下,双足紧踩着泥土,又像在大地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被岁月压弯的肋骨,被生活扯张的肌肉,极度痛苦的心情,一切都放射出艺术的光荒,表现出罗丹的不凡才华。 ——一颗沉重的头颅,低垂着,像在审视,像在思索,像在冥想。也许,他在审视那些地狱之门的罪犯、恶人、奸贼、暴君、妓女、饿鬼,一切最邪恶者罪恶的根渊。也许,他在思索那些灵魂之门苦难的泪为何洒落、忧郁的血为何流淌、苦闷的火为何燃烧、伤感的水为何汹涌,一切善良人内心的情感。也许,他在冥想如何打开地狱之门,如何摆脱悲惨的世界,如何迎来一线希望之光。 《思想者》总是给人以岁月的沉重,历史的沉重,思想的沉重。 罗丹说过:“真正的艺术家总是要冒着危险去推dao一切既存的偏见,而表现他自己所想到的东西”(《艺术论》)。他用自己炽热的心融化了一堆堆冰冷僵硬的石头,用四年光景创作了他的又一部惊世之作《吻》。 作品取材于但丁的《神曲》里所描写的弗朗切斯卡与保罗这一对情侣的爱情悲剧。罗丹运用更加坦荡的形式和真挚的情感,塑造了两个不顾一切世俗诽谤的情侣,在幽会中热烈接吻的瞬间。 雕塑《吻》的构思神秘,把双人座像的下半部纳入大理石整体之中,避免了脚的繁琐而加强了坐像的整体感。整个作品以极为古典的写实手法雕刻而成,那起伏、细腻、优雅的肌体和姿态,引起了极为生动的光影效果。 一对情侣,相亲相爱,相拥相抱,炽热的双唇紧贴着炽热的双唇,吻得如此爱火燃烧,吻得如些情深意长,给人以一种坦坦荡荡、真真挚挚、实实在在的美感。 这种纯真的一吻,撞出的是两颗灵魂的火花,胜过人世间所有爱的语言,包括海誓山盟,包括金石姻缘。 相比之下,当代那些奇奇怪怪的城市之吻,比如包厢里男女淫秽的隐蔽之吻、洗头房里异性按摩的yu望之吻、养二奶奶zhan有肉体的疯狂的吻、第三者插足的求huan的吻,罗丹的《吻》,才是神圣的吻,纯洁的吻,真诚的吻,天长地久的吹。 人间最美的一吻。 据《世界美术名作监赏辞典》载,罗丹常常一个人孤独地迷恋着一块大理石,对着它细细揣摩,盘算着,静静地度过几个小时,直到从石料中幻视到美好的形象时才动手。大理石雕像《沉思》,就是在这种创作灵感的火花中闪现的艺术构思。 《沉思》的构思,十分独特,也可说是匠心独具。在端庄的正方形基座上,烘托着一个秀美而淳朴的女性形象。她低着头,正沉浸在默默的沉思之中。那忧郁而凝视的目光,紧闭的双唇,表露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她那恬静、执着的沉思神情,的确令观赏者从这块石头中幻化出无数美好的想象来。 罗丹艺术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用一种特殊的雕塑语言艺术,在打凿头部以下的石坯时,韵律般地戛然而止,让沉思的头部有了一种宽厚的基座和支撑,看似未完成的作品,却体现了一种完美的艺术形象。 读罗丹,还有他年轻时期爱情生活的重要标志《少女》、辉煌的英雄纪念碑群雕《加莱义民》、一颗智慧的头颅与灵魂《巴尔扎克纪念像》等,正如他呼唤的那样:“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够变成非常的美,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 罗丹就是这样的美。 罗丹艺术就是样的美。 起点中文网 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008 野兽狂奔马蒂斯更新时间2010-2-5 10:01:43 字数:2733 008野兽狂奔马蒂斯 “唐纳泰罗被一群野兽包围啦!” 一百多年前,在法国的一次秋季沙龙上,有人对着粗野色彩中的唐纳泰罗雕像惊呼! “野兽”一词,特指色彩鲜明、随意涂抹。这种色彩比新印象主义的科学色彩,比高更、凡·高的非描绘性色彩,比那种直接调色、变形的画法更为强烈。从此“野兽派”风糜艺术界,成了那种刺眼而任意的色彩的象征。法国著名画家亨利·马蒂斯(1869~1954)作为一种精神领袖,率领野兽派——走上声名大噪之途。马蒂斯的大名也不胫而走,蜚声世界 出生于法国南部勒卡多小镇的马蒂斯,最初开始画画已经二十一岁了。那一年,他患病住院,看到一位病友用油彩临摹瑞士风光,引起好奇。于是,用他母亲买来的颜料、画笔和绘画自学,也正而八经地画起了画。在临摹中,马蒂斯平生第一次感觉到绘画给自己带来的“自由、安宁和闲静”,从此,绘画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成了他艺术生涯的起始点。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好像被召唤着,从此以后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我”。 但绘画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马蒂斯最的作品遭到了不少大画家的指责,说他连“透视都不懂”。然而,事有凑巧,他在巴黎遇到了几位贵人的指点。第一位贵人是名师居斯塔夫·莫罗,指导他研习卢浮宫的藏画,不间断地临摹各艺术大师的作品,探索着自己的艺术道路。莫罗对他说:“在艺术上,你的方法越简单,你的感觉越明显”。正是这句话,引导马蒂斯的绘画风格。第二位贵人是大画家塞尚的启蒙老师、印象派大师毕沙罗,使马蒂斯开始注视印象派作品,想从各种风格汲取营养,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第三位贵人是现代绘画之父塞尚,他以堂堂男子汉的气魄,重金购买了塞尚的油画《三浴女》,并奉之为“圣母像”。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马蒂斯的风景画、人物画、静物画已与昔日大相径庭,形体之简洁,色彩之鲜亮,让老师莫罗甚感惊讶。接着,他开始用夸张的色彩和奔放的笔触塑造形体,带有明显“野兽派”特征的作品,便提前出现在他的笔下。 他的作品《豪华、宁静和愉悦》,宣告了他从印象派那里所学的一切画上了“分号”,他找到了一种更直接的表现手法,在“乱涂”之中显示出画家的敏锐性和丰富的创造力;直接从颜料管挤出的色彩,变成作画人追求内在情感及自我表现的手段,并在形式上探索一种新的受色彩运动制约的绘画空间。 就在那次秋季沙龙上,展出了马蒂斯的《开着的窗户》和一幅马蒂斯夫人的肖像,题为《戴帽子的妇人》”。这两幅画已经脱离了点描的常规手法,画面自由奔放,潇洒自如,色彩绚丽斑澜,成为前所未有的“野兽派”作品,引起了更为强烈的轰动。 “野兽派”盛行期间,反对者的咒骂声此起彼伏,马蒂斯也遭到猛烈攻击。幸好那些独具慧眼收藏家,大量购买他的作品,马蒂斯却一时身价百倍。随后,马蒂斯的艺术创作进入多产时期,他的画展在分别在巴黎、纽约、莫斯科、伦敦、斯德哥尔摩、柏林等城市辗转展出,他也成为当时国际画坛最活跃的画家之一。他在《画家札记》中,坦露了他的艺术追求: ——奴隶式地再现自然,对于我是不可能的事。我被迫来解释自然,并使它服从我的画面的精神。如果一切我需要的色调关系被找到了,就必须从其中产生出生动活泼的色彩的合奏,一支和谐的乐曲。 ——我没有先入之见地运用颜色,色彩完全本能地向我涌来。 ——我所梦想的艺术,充满着平衡、纯洁、静穆,没有令人不安、引人注目的题材。 ——一种艺术,对每个精神劳动者,像对艺术家一样,是一种平息的手段,一种精神慰藉的手段,熨平他的心灵。 他的作品《舞蹈》,背景用耀眼的蓝色和绿色组成,寓意着仲夏八月南方蔚蓝的天空。人体用朱砂色处理,象征着地中海人健康的棕色身体。狂野奔放五位女性舞蹈人体,携手围绕而舞。虽没有具体情节,没有所谓的思想内容,有的只是轻松欢快的场面,却具有非常朴实的幻想深度,引起了视觉的颤动,这种颤动,又使整个画面舞动起来,足以抚慰每一个烦恼和沮丧的心灵,唤起一种向上的力量。用马蒂斯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惊人的事物:生命与节奏“。 如果说,《舞蹈》表现的是一种狂热的动感的话。那么,作品《音乐》则是一种静态的人体,给人以呆若木鸡的感觉,产生出一个恍惚隐退的基调。其实仔细观察画面,静中有动,五个人物神态各异,两人奏乐,三人似听,全神贯注,若有所思。在这两幅画里,马蒂斯改变了早于他的画家们的田园牧歌世界,并把这种变化输进了二十世纪,同时保留了它们原来的魅力和神秘。 《红色的和谐》是马蒂斯成熟期的代表作。画中描绘了一个室内的场景,其中有精心布置的桌子、衣着整洁的女佣、鲜艳的桌布和墙纸、两把椅子和一扇窗户;通过窗户,画家还描绘了一片室外的自然景色——绿色的草地、黄色的花朵、几棵树和一所房子。在这里,马蒂斯以饱满的色彩,来展现一个充满对比色的图案世界。橙与蓝,黄与紫,红与黑,这些不同明度、不同冷暖、不同形状的色块,互相呼应、对比衬托,使人感到温暖、舒适,得到视觉上的满足,体现出一种人间乐园般的情调。 油画《蓝色的裸体》,也是马蒂斯的新探索,给人以梦幻般清纯、宁静的感受。横卧的裸妇,做出将手举到头顶的姿态,重点强调了裸妇的体积和她和份量。同时也体现了雕塑形体的把握。他追求了单纯与平衡,蓝色与紫色相谐调,色彩稀薄而明亮。简单的阴影,粗狂的线条,只具轮廓线的少女,就是一种大美至美。《蓝色的裸体》以及后来的《装饰人物》、《蛇形人》、《胸前的十字架》都反映了马蒂斯在雕塑语言上的探索,对现代雕塑影响极大。 《钢琴课》是马蒂斯最具特色、最成功的立体主义作品。他在不改变视点的前提下,将大块的鲜明色彩作抽象的安排。达到既富于装饰性,又具有空间深度的效果。在一间面对着庭院而拥有大窗子的室内,有个儿童正在弹琴。画面通过纵、横、斜轴,组成严密的结构。 马蒂斯绘画中面积最大的作品之一的《摩洛哥人》,通过深黑色画面,阳台上的花卉,远处的寺院,室内的甜瓜和树叶,抽象化的六个人物,看起来主题混杂。其实,画面上红、紫、黄、绿各色融为一体,奏出美丽动听的旋律。而黑色在画面上起到了重要的协调作用。是马蒂斯综合了四溢的色彩和古典主义的智慧语言所创作的杰出作品。 《生活的欢乐》也许是马蒂斯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画中平涂的色彩、弯曲起伏的线条以及那些富于原始稚趣的人体造型,显示出人在大自然中的生存状态——一群东方闺秀式的女子在景色迷人的海边尽情享受着生命的欢乐。 作为“野兽派”精神领袖的马蒂斯,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能够超越令人乏味的、狭小的装饰天地,从而创造了“大装饰艺术”的概念。可以说: ——马蒂斯的艺术,是画家心灵情感渗透在作品中的结晶,是展现在画面上自由生在的精髓。 ——马蒂斯的艺术,是画家高度理想和至美体现。是一种协调、纯粹而又大气的美。 ——马蒂斯的艺术,是精神的净化,是灵魂的升华。 起点中文网 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009 东山魁夷,我读晚了更新时间2010-2-8 9:53:39 字数:2368 1 早就知道日本有个大画家、大文学家,绘画极美,散文极佳。但却无缘看其画读其书。终于,我购得了一套《东山魁夷的世界》,那是二○○二年,已经距东山魁夷逝世三年了。 很想,静下心来的时候读一读东山魁夷。 然而,事忙,每每没有实现梦想的机会,一搁就是五六年,自然也就冷落了大师。好在去年以来,难得的寂静,实现了我读东山魁夷之愿。 虽然读迟了,但也读得津津有味,如进一个神圣的艺术殿堂。 东山魁夷,横滨市人,生于一九○八年,卒于一九九九年。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研究生毕业,曾在柏林大学学习美术史。其作品在日本全国美术展览会多次获奖,后历任全国美术展览会评委、常务理事、理事长、顾问,是日本最负盛名的风景画家。曾多次访问中国,是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 东山魁夷的世界,是艺术的世界,是诗意的世界。 整整一个冬天,我沉浸在东山魁夷的世界。 2 跟着东山魁夷看四季风景画,那绿叶茂密的树林、天地莽莽的雪原、悠闲自得的白马、影影绰绰的远山、略泛涟漪的静水、清澈可鉴的山泉、朦朦胧胧的月夜,无不出诗入神,空灵高洁。 这些来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来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意境画语,以一种至高大美,给人以明丽、幽深、恬淡、肃穆种种感染。其色彩、意境、艺术构思,都是植根于日本传统绘画,而又注入现代意识和精神。 中国古代绘画一向重视意境,讲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东山魁夷也是以诗人之心去接触自然,以画家之笔来表现自然,使水墨山水的诗意跃然画境,清澄的静寂中蕴藏着幽深的内涵,浓郁的韵味强烈撼动人心。 我总感到在这些画中,跳动在东山魁夷那颗巨大心灵中的澎湃和深邃。在这里,我不仅感到的视觉的满足、情感的陶醉,而是感到了精神的升华—— 林木苍翠如滴,读之欣欣; 山岭澹洁如妆,读之坦坦; 水流波光如练,读之朗朗; 雪野皎洁如银,读之铮铮。 3 跟着东山魁夷《听泉》:“森林中有一泓清澈的泉水,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悄然流淌。这里有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但对于飞越荒原的鸟群说来,这小憩何等珍贵!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这样,一天过去了,又去迎接明天的新生”。这诗一般的语言,铸成了一篇充满性灵的哲理与情趣完美结合的诗意之作。 《听泉》运用象征的手法,讲述了一个鸟儿和鸟群的寓言故事。是想让滚滚红尘和阵阵喧嚣中为生计为利益,而奔波而忙碌着的人们,偶尔停下匆忙的脚步和疲惫的身影,象欢快的鸟类那样,听一听来自心灵深处的泉鸣,听一听来自生命本源的呼声,然后淡泊一切功名利禄,抛弃一切忧愁哀伤,忘却一切痛苦灾难,远离一切透惑贪婪,然后再继续向前飞去,那才是追求和谐的愿望。 在这里,泉是喷涌的生命,泉是激越的音符,泉是醉人的醇酒。听泉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是一种力量的聚集,是一种情感的升华,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恬淡和醇美。 多少次我陶醉在了《听泉》的美境中,仿佛倒在自己情人的怀里,真有一种在疲惫中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日常的烦乱生活在这里消散了,平时压抑的那颗心在这里翻腾了。从心灵的深处,听到了叮咚的泉水和幽然的鸟鸣,令人为之销魂。 《听泉》永远的清澈激越。 《听泉》永远的催人奋进。 4 跟着东山魁夷读《一条路》,虽然都是平静的语言、坦荡的心胸、悠软的韵致,但却给人以海洋咆哮、森林呼啸般的振荡。这里有炽热的生命激情。有精神苦恼、生命困惑、自然感悟尽显出的才思风liu。 东山魁夷的作品从来都有画有文,有色泽渲染的美景,有散文抒写的情致。 《一条路》也是这样,先是一幅名为《路》的风景画,笔直的小路,伸向了远方,路的两旁是矮草丛生的斜坡。然而,就是这样一幅疏简而静谧的风景画,却让读者在画面之外感受到了一种丰富而热烈的人生背景。 紧接着就是诗一般的文字,娓娓道来。提笔之始,就气度不凡:“多少年来,我的心底总藏着一条路。”在他看来:“路,有回顾先前走过来的路,有而今迈步前进的路”。因此,他要画的正是向前迈进的路。当面对缓缓的上坡路时,我们就有迈步前行的感觉;相反,当俯视下坡路时,则容易产生回首来路的感觉。 他在《一条路》中写道“创作这条路的作品时,我将它当做自己要走的路。有时又将看作自已走过的路,它既是交织着希望与绝望的路,历尽沧桑的路,又是重新起始的路”。这既是他创作的感悟,也是他人生的经验。 我记得中国有句老话:“路是人走出来的”。《一条路》不仅是东山魁夷一笔一笔、一划一划画出来的、写出来的,而更为主要的是他一步一步、一程一程走出来的。 路,在东山魁夷的心中珍藏。 路,在我们每个人的脚下延伸。 5 读东山魁夷,无论是散文《冬华》、《夕照》,还是《森林·白马》、《绿色回音》,都贯穿了他绘画的一个共同点:装饰性、象征性和构图的对称之美,造成这种现象主要还是源自于他内心对灵魂的呼唤、平衡的祈求。 以优雅抒情笔调写出的幻想性作品《森林·白马》,像一首钢琴曲,把蓝色森林的静谧,展示得舒畅淋漓,毫无人工雕凿之痕迹。参差的树枝,错落的层次,寂寞的空间,一副天然之美。林间白马,若隐若现,为大自然的景色平添了无限动感,林之静,马之动,使人联翩浮想。 他的散文《一片叶子》,是出神入化的经典。一片树叶在人们看来,最平常不过了。点是长在树上随风飘摇,落在地上又随风飘飞,尽管不同的树木、不同的季节,绿的、黄的、紫的、红的,争相吐艳,但司见惯的人们看过了,也就忘记了。写花写果的诗文,要远比写叶的多。但在东山魁夷的笔下,把一片叶子写活了,写神了,一片片地飘进了人们的记忆。一种清新如水,单纯至美的气氛扑面而来,使得人迷醉。 6 凡是美的作品,总是为人类所珍爱。 东山魁夷虽是日本画巨匠和散文大家,正如他的绘画一样,他的散文将自然、人生、艺术三者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用绘画展示最美的自然,用文字记录对自然的沉思和诗情的心境,绝对是一位为世界各地的读者所喜爱的出类拔萃的人物。 我想,东山魁夷的艺术之路,文学之路,对每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和作家来说,这都是一条必由之路。 起点中文网 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010 朴素之美更新时间2010-2-12 9:25:46 字数:2890 朴,原意是未经加工的木材。 素,原意是没有染色的白绢。 朴素,是一种美,是一种质朴无华、淡雅大方的美,是人的生命里独有的内在感情。 朴素美,是一种自然的本色,是一种内在气质,是一种崇高境界。 朴素美,是一个人的仪表所流露出的一种自然美。眉清目秀,举止优雅,仪态大方,没有拿腔作势,没有愁眉苦脸,没有油头粉面,就能给人以美的印象;身体健壮,脸色红润,头发乌亮,没有懒散怠意,没有老态胧仲,没有病魔缠身,也能给人以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美感。 朴素美,是一个人的穿戴所表现出的一种平朴美。一个人不管穿新穿旧,穿长穿短,穿棉穿单,如果总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合身得体,同样也能给人一种穿着美的感受。如果邋邋遢遢,不整不洁,花里胡稍,穿得再高档,再华丽,也就不是美了,而是丑了。 素者至美,朴也无敌。朴素美,包括:不雕琢修饰,不包装遮掩;不追求时尚,不随波逐流;不矫情做作,不张扬卖弄;不注重名位,不出人头地;不艳羡强者,不嫉妒同行;不贪图享受,不溺于安逸;不甘于平庸,不无所作为;不因循守旧,不固步自封。 最具扑素美的,是那种具有天然本色的女人们,这种女人的美,不加任何修饰,淡雅洁净,是朴素美的极至。她们往往脸上没有一点脂粉,也没有刻意的打扮,而她们的健康体魄,红润面颊,素洁着装,就是朴素天然,出落大方,有着一种自然风韵。俄国作家屠格捏夫在《贵族之家》中曾描写:“在她那健康的、圆圆的、美丽的脸上,每一处都闪发着青春的光彩;她的眼睛是可爱的,从淡淡的眉毛下面含情凝注;一丝微笑掠过她富于表情的唇际;她的头,她的手臂,她的颈项,全都姿态美丽——所有这一切,全都显示着优美的情操;她的装束尤其雅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大观园三位春姑娘的扑素美:“第一个肌肤微丰,身材合中,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人们常说“穷山恶水出刁民”,其实,穷山恶水也出美女。美女,历来都出之于偏僻而贫穷的山村乡野,如西施、昭君、刘三姐、阿诗玛等,她们都是山野养育的大美人,因为姿色出众,才成了美的化身。 最具朴素美的,是那些平常心态、平实生活的人们。法国作家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描写:“他在那里,独自一个人,虔诚,恬静,爱惜一切,拿自己心中的谧静去比拟太空的谧静,从黑暗中去感受星斗有形的美和上帝无形的美”。英国作家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说道:“她们自身和周围的大自然合成了一个有机体,各部分都快乐和谐地互相贯彻。她们和天上的星星月亮一样的高远,星星月亮也和她们一样地热烈”。 最具朴素美的,是那些真正懂得美,追术美的人们。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美”,所以把本真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在他看来只有保持事物本色、本真的东西,普天之下没有可以和他比美。唐代诗人追求纯朴安静、放纵山林,才写出《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全文用词清新、朴素,意境超脱,可真正算得上是一种极富诗意的朴素美。 最具朴素美的,是那些文化修养很高的大师们。鲁迅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得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书“一”’字(阿果《一面》)。史沫特莱是一位一头花白的栗色头发,深邃的的蓝灰色眼睛明亮如夏夜的星子,稍稍显得宽大的薄嘴唇经常闭得很紧。完全不加修饰,甚至有点落拓不羁,一个气概不凡年约五十不到的外国女人(何为《大地的女儿》)。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坐在那里,两手支着下腭,在他的手指间飘动着他那银白的长须,他凝望着海的远处,而同时浅绿色的小浪却柔顺地、亲热地向他的脚边滚来……(高尔基《列夫·托尔斯泰》)。 最具朴素美的,是那些大智大慧的伟人。在高尔基的笔下,列宁是一位朴素的伟人。他在《列宁》中说:“我所预料的列宁并不是这样,我觉得他缺少着什么东西。用喉音卷着‘P’,把两手交叉地插在腋下,他很洒脱地站着。总之,这个人太扑素了,在他的身上感觉不到有丝亳的‘领袖’风度”。在中国作家的笔下,毛主席也是一位朴素的伟人。方纪在《挥手之间》说:“主席永远穿着干净的旧灰布制服,布鞋,戴着灰布八角帽。他魁武的身影,温和的脸,明净的额,慈祥的目光,热情有力的声音,时时出现在会场上,课堂上,杨家岭山下的大道边”。在范长江的眼中,战争年代的周恩来,同样具人诱人的朴素美。他在《陕北之行》中说:周恩来“他有一双精神而朴质的眼神,黑而粗的须发,现在虽然已经剃得很光,他的皮肤中所藏浓黑的发根,还清晰地去露在外面。”后来,周恩来鼓励和教育侄子到基层锻炼,并送他一句话作为勉励:“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用朴素美来教诲晚辈,周恩来堪称典范。 朴素之美,完全是自然的,天赋的,无论怎样的人工巧饰,也是难以达到的。 希特勒当年不可一世,但在人们看来,他却是衣冠楚楚的大流氓。美国沃克在《战争风云》中写道:“希特勒……是个矮小的人,头发象囚犯一样剪得很短……他身上的白领带和燕尾服仍旧嫌大,那派头真有点象查利·卓别林扮演的衣冠楚楚的大流氓”。在好战独裁者墨索里尼身上,同样寻找不到一星半点的朴素美。沃克同样在《战争风云》中说:“墨索里尼个子很小,穿着一件带皱褶的苏格兰呢上衣、运动衫、黑裤子和一双棕色的和白色的马靴……他鼓起的眼睛含着一种意大利式的温和,笑得很厉害,但含着讽剌意味,很庸俗”。 那些一夜暴富而豪奢,财巨业大而悭吝,位高权重而尚排场,官小职微而怀谄相的人,与朴素之美一概无缘。那些华屋豪宅,香车美女,力追“时尚”,消费求高,排场奢华,浮嚣世风的人,与朴素之美相去甚远。那些投机取巧,沉浮官场,贪得无厌,追名逐利,玩世不恭的人,与朴素之美毫不沾边。那些声色诱惑,假名伪实,装腔作势,装扮妖冶,内心空虚的人,与朴素之美水火不容。正如俄国屠格涅夫在《春潮》中描写的那样:“这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啊!象一朵怒放的鲜花:那双贪婪的、发亮的、邪魔的眼晴睁得很大;嘴和鼻孔也张开着,贪婪地吸着气;她直望着前面,似乎想要把所有见到的一切:大地、天空、太阳以至空气都占为己有”。 朴素之美,是一种自然美。美在不浓艳,不华丽,不谄媚,不娇贵,不粉饰,不庸俗。 朴素之美,是一种心灵美。美在不浮华,不奢侈,不贪婪,不吝啬,不浮夸;不虚假。 朴素之美,同样是一种美好的境界;一种优良的传统;一种高尚的情操。一种生命的动力,一种酝酿力量的源泉,一种藏掖闪电的渊薮。 朴素之美,并不是粗陋,也不是苍白。而是带着几分诗意,几分感悟,几分希冀,几分平淡的生活,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追求。 011 宁静,是一份值得坚守的美更新时间2010-2-15 22:39:26 字数:2812 宁静,是一种值得坚守的美的境界; 宁静,是一份值得向往的美的情操。 清静寡欲,不慕荣利为之宁静。修身凝神,冷静观察为之宁静。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诸葛亮《诫子书》中有这样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长期身居闹市的我,听惯了噪声盈耳的市尘扰攘,忙惯了物欲汹汹的衣食所牵,似乎是一种心如浮藻,意志浑浑,志趣消弭,精神无所栖息的感觉,总想寻找一种宁静的生活方式,滋养一片淡泊的心境。 于是,我想到了静游之美。或阳光初撒的清晨,或微风拂面的黄昏,总觉得这个时候有一种无法抗拒的魔力,城市的街道、郊外的田野在号唤着。自己不知不觉便有了从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挣脱出来,以平稳的步伐,平意的姿式,平和的心境,漫步走上了平静的路,去散步了。走着走着,远离了如麻矛盾,炽烈红尘,狡诈奸佞,阿谀奉迎,所有的烦扰都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默契,在纷繁中开辟栖居寻找自我。我虽不是孤独的卢梭,没有那么多的遐想和奇思。但也往往面对一弯清凉皎洁的月,一片婀娜飘舞的雪,一抹幽美轻柔的霞,一股掠过的风,一片幽深的林木,一条无名的乡间小路,不时钩起对往事的回顾,对人生的顿悟,无不感到一种不言而喻的宁静之美。尤其是走在乡间小路上的心情最为最为美好,安静而古朴,淡泊而深沉。一路上,晚霞、树木、青草、野花、庄稼以及夹杂着花木香的空气如影随形,让你感动莫名。在这昏黄的温暖中你可以一边漫不经心地走着,一边随意地设计人生,沉浸在幻想之中。所思所感像无垠的土地纵情地燃烧,往日情怀也在此刻舒缓的节奏中交织成诗。封闭已久的心灵渐渐开朗了起来。 于是,我想到了静读之美。古人说过:“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事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五福之中,读书列首。我悟出一理:“静读是福人自知,书福不享非君子。”每每入夜,市声渐息,面灯捧读,与名家对话,体味文字的妙韵,品藻纸上的风景,感受文字灵性和思想的长存,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展现在眼前,令人沉吟叩弹。其情其景,胜似酣啜一盅酷茶,畅饮一杯浓酒。心境是何等的闲逸静宜,心静难得读书美。使浮躁的心日渐沉静。通常,一抹灯光,一缕茶香,一卷诗书,一叠素笺,一分怡然,便是一个丰盈的世界。静读的时候,没有世俗的纷纷扰扰,没有yu望的羁羁绊绊,人心就会像明镜一般,反观其身,反思其性。于踽踽灯影中读出嫣然笑靥,于行行字距间读出温暖如初,于启承转合中读出素颜适从。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之春秋,今之网文,玲珑素心,悟悦自心。只有此时,人才是真人,物才是真物,理才是真理,情才是真情。也只有此时的心,便像是一朵莲花开,于尘世中独立绽放,于喧嚣中宁静淡然,与淖泥中艳而不俗,与纷争中平静如初。 于是,我想到了静听之美。闲来无事之时,我总爱静静的坐在一张木椅上,从容的闭着眼睛,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清新和人间所有的声息。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资治通鉴》:“夜阑卧听风吹雨”。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听出了一种境界,听出了一种学识,也听出了世间万事万物之理。我辈没有故人的灵气和天赋,但也深知静听之美。时时处处,屏其气,凝其神,静听一切。静听风雨之声,声声有韵;静听世事之声,声声有理;静听心弦之声,声声有情。听音乐,听流水,听鸟呜,听人们的吵闹之声。对人则听其言观其行,对物则听其自然,不做评论,任各冲声音冲刷自已烦乱的思绪,任各类吵杂净化自己沉郁的心灵。在这里,任何评论都是多余的,有时甚至是伤感的。我感到,所有的尘埃,都将静听中消失殆尽,留下一片生命的绿阴,一片纯净的蓝天,一片洁净亮丽的心情。这是因为,听天籁能忘却人间的烦恼,听清音能排遣心中的杂声,听诗韵能消除周身的疲倦。静听,就是要保留一份和谐,创造一种氛围,不让它因为我们一时的贪婪而受到永久的伤害。 于是,我想到了静思之美。静思是谨守心灵的宁静的一种最隹方式,一种深邃幽远的人生境界。在这是一块不易受侵扰的领地,往往能够既能见己心,清醒客观地反省自身,也可审视他人,鉴别人心。我也不知道什麽时候爱上了宁静之夜,爱上夜间的静思。当我迷惑无解、彷徨无助的时候,我会潜入万籁寂静的夜,让自己的思绪融进快乐的小溪,潺潺地淌在心田。在静谧而深沉的氛围中,在温柔面清醒的状态中,让天地之灵为我释放精神的枷锁,让让人间秀气驱走我心灵的荫翳。在静思中,人间干戈扰攘之声被涤荡殆尽,前尘影事,了无踪迹。这时候只觉得心中如满谷的落英缤纷,思想的静水汩汩欲流。只有无拘无束地静思,才能驰骋探究自己的内心是清淡还是孤寂,是纯洁还是肮脏,是高尚还是卑微,是清醇还是苦涩。这种静思,潇洒出尘,比之行为更为放达,更为理智,更能使人倾注,因而也就更难得,更值得令人珍视、令人回味。“静能生慧”,“静能开悟”,“静能正道”,“静能养气”,“静能明志”,“静能致远”,这一连串的词藻,其实只表达了一种意思,应时刻让心灵谨守心灵的宁静,多一些静思,多一份理知,多一种聪慧,让自己的一生过得丰富而安静. 于是,我想到了静谈之美。世界如此之大,大到了无限;时间如此之长,长到了永远;然而世界又如此小,小到了一点;时间又如此之短,短到了瞬间。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距离也是一样,到底隔多远,又是多久,到底贴得多近,又多紧?只有人与人的沟通,心与心的交谈,才能消除隔膜相互理解。有朋友相聚,推心置腹地交谈。或天下奇闻,或人间真情,或读书隅得,天南海北,海阔天空,性情所至。这种人与人、心与心的静谈,绝不是高朋满座满的高谈阔论,也不是庸人无事的牢骚满腹,更不是消磨时光的胡吹乱侃。而是心灵与心灵的感应所形成的一片浓荫,人间独有的温暖,以脉脉的情愫给心灵以抚慰和关怀,让静谈者逸出世网,摆脱世俗,享受一种任运逸达、自我陶醉的良好的心态和洒脱人生。陶渊明有诗云:“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任他门外闹纷纷,掩上柴扉只不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宁静,或祥和,或谦逊。一盏沽酒,几杯清茶,三两鸿儒,些许文字,谁与比兴?谁于抵达?足矣!乐矣!乃人生至美境界矣! 静游、静读、静听、静思、静谈,这是我在世俗的夹缝中,为自己营造一种宁静淡泊的精神港湾;这是我在浮躁的生活中,为自己创造的一种静谧逸致的生命情趣,这是我在喧闹的市井中,为自己开拓的一种涤净心灵的纯美清泉。我想,能拥有和沉浸于宁静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是一种淋漓的享受,一种纯真的体验,一种至美的人生。 012 朦胧之美更新时间2010-2-18 11:40:55 字数:2890 中国有许多有关“清晰之美”的词汇,说话要求“开门见山”,不能含糊其辞;办事要求“丁是丁,卯是卯”,不能混乱不堪;看景要“一揽无余”,不能模糊不清。写文章要求“思路清晰”,不能杂乱无章。清晰,所带给人们的美感是极具震撼力的,是一种不需要虚假的实在,是一种不需要隐藏的明了,是一种暴露无疑的呈现。 但是,清晰的强烈质感和朦胧的浓厚诗意,是一对孪生姐妹,它们相辅相成。生活中需要有朦胧的意韵,才能懂得领略朦胧之美,才能懂得品味生活真谛;艺术中需要有朦胧的意境,才能感受那种不甚清晰的美,才能给我带来的新鲜感和神秘感。午夜的万家灯火之美,太空的星光灿烂之美,清晨的雾里看花之美,山间的霁云缭绕的之美,水中的波光滟滟之美,大漠的海市蜃楼之美,园林的曲径通幽之美,农田的轻纱笼罩之美,美就美在,朦朦胧胧,缥缥缈缈,虚虚幻幻,如歌似梦,若即若离。有猜想的余地,有推测的可能,有回味的成份,有发挥的天地,才有情趣,才能动人,才是至美 朦胧之美,是一种凝聚磅礴大气的美。 朦胧之美,是一种能够振憾心灵的美。 朦胧之美,是一种能够超越时空的美。 朦胧之美,是一种具有浪漫诗情的美。 朦胧之美,是一种富有高雅气息的美。 朦胧之美,是一种展现无穷魅力的美。 朦胧之美,是一种能够引人入胜的美。 朦胧之美,几乎是所有艺术的审美形式之一,不论绘画,书法,音乐、读歌、散文,情同一理,一脉相承。朦胧,一个神奇的效应,可以淡化描写事物的缺陷,把枝枝蔓蔓的东西隐去,尽情的通过人们的想象,去丰富审美对象内涵,去美化审美对象的质感。去增添审美对象的神秘。这是一种生活中积淀的真情,这是一种艺术中创造的淳美,使人看了释然胸怀,通达智慧。 画家说:朦胧之美,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哲学家说:朦胧之美,就距离产生的美。 诗人说,朦胧之美,贵在浑涵委婉。 书法家说,朦胧之美,贵在气韵神采。 音乐家说,朦胧之美,贵在飘逸空灵。 中国古人写诗的最大美学特点,就在于情感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在他们诗词中的意境,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和具体情事的特质,写来迷茫朦胧,含而不露。诗人们一直对朦胧之美情有独钟,这种艺术的特殊元素一直充盈在他们的血液中,渗透在他们的骨髓中,洋溢在他们的诗篇中。《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位男子,只看见了美丽的佳人那朦胧缥缈的身影,就产生了“可望而不可及,可遇而不可求”的美感,朦胧所创造的距离的美感,使他追之无穷,享之不尽。南唐诗人冯延巳《鹊踏枝》中“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的朦胧闲情,就很难说清是一种什么样的情,一种什么样的愁。他只是把这种闲情闲愁表现得深沉而持久,想抛掷也抛掷不了,挣扎也挣扎不脱。有一种大气的朦胧之美,始终缠绕在他的心头。贺敬之在《桂林山水歌》中唱道:“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呵,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那层层云,那阵阵雾,那种种梦,那重重水,无不洋溢着朦胧的诗韵,使桂林山水,永远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遐想联翩。桂林美,就美在她的朦朦胧胧。 烟波浩淼,雾气缭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有形无形之隙,这是不少画家所追究求的的艺术风格。因此,历代画坛上都有不少具有朦胧美的深远之作。郑板桥画竹,似像非像;齐白石画虾,似真非真;徐悲鸿画马,似是非是;黄胄画驴,似形非形。在他们的笔下,太阳是变型的,花草是奇异的,线条是扭曲的,意境是朦胧的。可以说,他们不是在画具体之物、真实之景,面是从视觉艺术的原理出发,只是渲染一种情绪和感受,创造一种气息的氛围。这一切都一种强烈的震撼力量,影响到人们的情感和情绪。因此,谁都为他们画而赞叹,为他们的画风叫绝。在艺术的词典里永远没有“精确”,有的只是朦胧之美,这就是艺术的法则和美学的原理。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黄宾虹,九十高龄时,温存和激情依然如昨,而手上功夫已炉火纯青。他的《溪桥烟雨》,勾勒点染,依具有精微细腻、朦胧幽远、宁静安谧的意境。据报道,我国著名画家朱军山面对“蓬莱仙岛”,想画出那种“海市蜃楼”梦幻般的意境。他在蓬莱住了好几天,天气晴朗,没有朦胧、梦幻的景象出现。一天半夜起来,有人在那里上坟烧纸钱。一时间烟雾缭绕。突然之间,朱军山有了灵感,画出了朦胧奇幻、令人陶醉的“蓬莱仙阁”。 古人讲过:“诗贵曲,画贵蓄,书贵藏,学贵悟”,说就是一种艺术的朦胧之美。博大精深、玄之又玄的中国书法,也是以最简约的方式,展示最复杂的世界;经最明快的笔锋,表现最朦胧的意境;以最具象的线条,表达最玄妙的精神。具象中的抽象,抽象中的朦胧,非真非幻,亦奇亦远。在古代中国,书法一直作为人仕为学的重要内容,识其字,必写其体。久而久之,又成了历代文人骚客,宣泄情绪、抒发qing怀的一种载体,性情所至,挥毫泼墨,信手而得。后来随着玄学的渗入,更使中国书法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抹不去的面纱,更具朦胧之美,更具仙风道骨。康有为就认为:“吾谓书法亦犹佛法,始终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其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在他看来书法的朦胧之美,不是随便可以领悟的,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参透的,只有懂其定律,悟其精气,美其聪慧,得其要领者,才能创造出天地造化的大美。唐太宗李世民在经国安邦之余也对书法的朦胧美极有研究。在他年来,王羲之其字“烟霏洁露,若断而连”,王献之的字:“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神光离合,乍阴乍阳”。古往今来,成为朦胧美的书法代表作,为后世书法家而代代传承,发扬光大,集为大成,使人从中得到一种朦胧美的享受。尤其是当代不少著名书家的作品,飘然出尘,云海滃郁,都十分朦胧,让人浮想连联翩。 人们常说:“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其实,这不是一句贬意之词,而是朦胧之美的最通俗、最形象的一句经典名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可常常受到这种朦胧美的强烈振憾和感染。当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树林和古老的建筑,在云雾中层层叠叠,时隐时现,若有若无,仿佛是一群薄纱轻裙的神秘妇人,超凡脱俗、不受尘染,冰艳照人。这种朦胧情景,绝对会让人们不由自主的喊出声:美,继而凭添几份留恋。大街上,人们看惯了那种短小紧身,完美地展现女性的生理曲线,以及白皙、丰满肌肤的时装。然而,一旦看到以宽大、舒展、轻飘为主韵,似乎把女性的躯体掩盖并埋没其中,看不出几多女性的曲线美,展现出女性独有的迷人魅力,给人以恍惚缥缈之态。这种朦胧神态,也绝对会让人们不由自主的喊出声:美,继而再多投去几缕回眸的眼光。就是年轻人谈恋爱,也追求朦胧的爱,朦胧的美。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情感,需要真实——那是心与心的碰撞;美感,需要距离——那是升华中的飞翔。特别是那此情窦初开,说不清的故事,说不清的眼神,总是在情男情女的心中,留下一道一道美丽的划痕,让他们长久地去回顾,去珍惜,去记忆。 朦胧之美,是人们追求极致的梦歌,需要用心去感受。 朦胧之美;是人们远离缺憾的星空,需要用心去创造。 013 美的修炼更新时间2010-2-20 21:12:07 字数:2385 1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之句,托物抒情,愁态毕露,其美学价值极高,但毕竟是艺术的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