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一个人的朝圣-2

作者: 字数:18285 更新:2023-10-09 16:01:20

第一部分 盼望“成丁礼”的小洛玛(2)帕布家是利加咀村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有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和门楼。正房是供家庭集体居住的,分为圈房、前廊、上室、下室和后室。圈房——用圆木叠成的内圈房,即主室。主室右侧墙上供有灶神,下面是火塘,放着三足架。火塘的周围铺有木质地板,这里是全家的中心,即议事、炊事、进餐的地方,也是一家之长、老年妇女及其未婚少年和孩子睡觉的地方。他们围着火塘白天席地而坐,夜晚就地而寝,卧具是麻线缝成的草垫或牦牛毛毯子、羊毛毯子。年迈的阿妈住在主室,日夜守着并管理火塘。院落的西厢房称“喀拉意”,即为经楼,每一户人家都将这两层楼房安排为下层储放柴草,上层供奉佛像。门楼和东厢房称“尼扎意”,下层圈养牲畜,上层也称“花楼”,每个成年女人单独一间,供走婚用。帕布老阿妈把我安排在尼扎意的一间花楼里,说是女儿次玛的房间。次玛去了县城还没回来,她的房间简单而干净,一张床、一张小方桌、一把椅子,右边墙上以一块蓝色翠花布为装饰,挂着几件衣服。小方桌上有一个土陶罐,插着几束干枯了的芦苇,上方便是雕刻有精致花卉的窗户,窗外有一棵枝叶茂密的老树。屋里最显眼的是土陶罐旁的小相框。照片上是一对亲密的情侣照片,女孩十八岁左右,眉目清秀,充满灵气,水汪汪的眼睛盛满了无限柔情。她身着艳丽的本民族服饰,头上盘着发辫,外绕着彩珠串,佩戴一副精致的银耳环;上身穿金边襟衣,缝有银质的花纹纽扣,与之搭配的是一条银质项链;下身着百褶裙,在三分之一处有一圈红线。男孩二三十岁,是汉族,英俊潇洒,一身休闲装,上身是一件灰格子的棉衬衣,下身是一条牛仔裤,戴着西部牛仔帽,一副墨镜遮挡了他的眼,唇齿间掩不住内心的喜悦。照片上的两人甜蜜相拥,背景是大片的青稞。我指着照片上的女孩问老阿妈女孩是不是次玛,老阿妈依然乐呵呵的,点了点头,说了句蒙古语,伸手示意我休息一会儿,吃晚饭时叫我。老阿妈走出了房间,我再次端详着小方桌上的照片。因为利加咀母系村庄一直以来都保持着走婚习俗,一个汉族男人走进这个隐藏在木里深山中的母系村庄,与美丽女孩发生恋情的背后一定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我正在遐想中,门外响起急促上楼的脚步声。一位小女孩用蒙语喊着,还没等我走出门,便一头冲进屋。她见着我后,却很诧异。小女孩叫洛玛,次玛是她的姐姐。洛玛刚放学回家,看见姐姐房门开着,以为姐姐回家了。我送给洛玛一盒铅笔和一些糖果,她冲我甜甜地笑着,显得很友好。她就在村庄的小学读四年级,会说一些汉语。洛玛告诉我她今年十二岁,最渴望的就是等待今年过年为她举行“成丁礼”。在母系部落,男女都穿麻布长衫,系腰带,年满十三岁时要更换服装,男子穿裤子,女子穿裙子,这一仪式称为“成丁礼”。成丁礼一般都在春节举行,仪式非常隆重,由达巴事先选定同一属相、同一性别的人主持。开始时,达巴先诵经,再祭祖先,随后海螺声响起,男女青少年分别踩在主室内男柱或女柱旁边的猪膘肉和粮食口袋上,由主持人脱去少年(或少女)的长衫,换上成人装;达巴再念经祷告,并呼唤家中每个死去的人名;随后女主人向灶神献食,并将所献食物举过头,全部撒上房顶;这时主持人便引导“成丁”者依次向经堂、灶神、达巴和年长者磕头施礼,每一个受礼者都要念些祝福的颂词,并送给成丁一些钱或其他礼物;然后大家一起共进早餐。我与洛玛交谈中,得知她盼望成丁礼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像姐姐次玛那样穿上美丽的百褶裙,系上一条五彩斑斓的麻制腰带,可以加入节庆时村庄组织的锅庄舞会中,随音乐而舞,随火焰而舞,随生命而舞。当她说到可以穿裙子的时候,清澈的双眸里洋溢着无限快乐和憧憬。洛玛穿裙子我是没法看见了,但我能想象今年春节帕布家为她举行成丁礼的场面,穿上百褶裙的洛玛一定如姐姐那般清纯而美丽动人,可以拥有一间自己的花楼,与一位英俊的男孩相爱。太阳还在云层里,天空突然又飘起了小雨,雨雾给窗外宁静的村庄增添了一抹令人心动的韵味。“陪我逛逛村庄吧!”我对洛玛说。我们走下楼,洛玛把我送给她的铅笔和糖果交给了老阿妈。老阿妈随手将一个糖果敬给了灶神,又分别给了两位舅舅一些糖果。老阿妈已经在生火做饭了,最年长的舅舅叮嘱洛玛别带我走远了,早点回来吃晚饭。我们没有打伞,雨一会儿就停了,空气格外清新。洛玛把我带到了她的学校,学校是一排低矮的木屋,只有一间教室,里面摆放了十几张桌子,简易支架上放着一块黑板,黑板上还留有老师演算的一道数学题。教室的前面有一块平地,是操场也是村里的交易中心,或许还是村里的锅庄舞会的场地。放学后的一些孩子还在这里玩耍,他们追逐,奔跑,攀爬着房屋,脸上无忧无虑,如此这般快乐的童年一直要延续到成丁礼。洛玛很快加入小孩们的玩耍中,我默默站在一边,看着这群天真快乐的孩子们,依稀想起遥远的童年。我独自沿着村庄小路往前走,路上遇见劳作收工后的村民。他们微笑着向我打招呼,没有陌生感,似乎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这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一种回家的感觉。一会儿,洛玛不知道从哪里跑了过来,气喘吁吁地拉着我的手往回走。一到帕布家,屋里多了很多人,女主人已经做好晚饭,招呼着大家围坐火塘边。在利加咀,人们的观念是右大于左,女子都坐在火塘的右边,男人坐火塘的左边。女主人敬了灶神后,便开始分餐。吃完饭后,家里的年轻男子都悄无声息地走了,而年轻女子却独自回到自己的房间,刚才还十分热闹的火塘只剩下女主人、两位年老的舅舅和小孩。我也有些疲倦,便回到次玛的房间。这里由于都是自家小型发电机发电,电压很低,虽然灯光很暗,但我还是坚持写日记。这里的夜很静,也很美,我从窗外望去,一轮明月静静挂在天边,夜空格外澄明。忽然窗外传来一声口哨,随后狗也叫了起来。这样的夜晚,该是男女青年走婚最浪漫的时刻,那一声口哨,或许就是一种约定的暗号吧。第一部分 爱就爱了(1)在我第一天到达利加咀的夜晚,窗外响起了口哨声,当然不是冲我,而是冲小屋的主人次玛。那一刻,我多么希望是你在窗外吹口哨,我多么希望我们能以这样的方式相聚在利加咀。窗外的狗叫得很厉害,四周人家的狗都应声狂叫,院子里响起了嘈杂的声音。我正想推门出去看个究竟,随着楼道里的脚步声,一个高大健壮的蒙古族男子与我撞个正着。急促上楼来的老阿妈忙用生硬的汉语向我解释,说小伙子见屋里的灯亮着,以为次玛回来了,特地来找她。我知道那张小方桌上照片中的男子不是他,忍不住想要与他聊聊,他很乐意地与我随老阿妈到了正屋。我们围着火塘聊天,老阿妈和两位舅舅给我们打了茶之后,便离开了。小伙子叫扎西,也是利加咀人,与次玛一起长大。当次玛举行成丁礼后,他便喜欢上了她,无论在劳动中,还是在村里举行的锅庄舞会上,他都找机会接近她,暗示她。次玛的追求者很多,不仅有村里的小伙子,还有屋脚村和泸沽湖畔的摩梭男子。她对每个追求者都比较友好,但不会与他们确定阿夏关系,她说自己要十八岁时才找阿夏。大多小伙子因此便撤退了,另寻其他女孩,只有极个别的依然矢志不渝,扎西就是其中一个。他常常在有月光的夜晚,到次玛窗下吹口哨,唱情歌,锅庄舞会上更是抢先握住次玛的手,直到舞会结束才放下。其实,在追求者中,次玛最喜欢的还是扎西。扎西身强体壮,幽默潇洒,甲搓舞跳得好,歌也唱得好,在次玛的心中是有一席之地的,但她觉得彼此间少了点什么。不过她还是对扎西说,等自己满十八岁后才行走婚,几年来扎西一直在胸有成竹地期待着。然而,就在次玛十八岁那年,一个大城市的汉族男子来到这个村庄写生,一住就是三个月。他上午静静地在村庄的一个角落画画,下午到农田与劳作的村民聊天或与他们一起劳动,傍晚时常和孩子们在一起,并教给他们很多新鲜的游戏,他晚上喜欢串门,与主人家守着火塘喝茶聊天。画家的出现,让村里的女孩或多或少对他有一种新鲜的感觉,喜欢守着火塘听他讲山外的城市,喜欢悄悄地看他画画,喜欢他下午能到自家的农田一起劳动。次玛和大多数女孩一样,内心同样有了微妙的变化。有一天下午,次玛和家里人正在收割青稞,画家朝她家农田走来,刚走到一半又停了下来,在阳光下默默注视着劳作的次玛,手握镰刀的次玛抬起头来正好与他相遇,谁也说不清楚在那几秒钟里发生了什么。画家转身离开了,望着他的背影,次玛心神不定,以至劳动快结束时还划破了手指。当天晚上,次玛发现有人朝她的窗户扔小石子,她推开窗,看见画家站在窗外的那棵老树下,朝她挥手,手里摇晃着一幅画。次玛感觉一阵心慌,冲下楼去,画家将一张速写送给了她。借着明亮的月光,次玛在速写上看见了自己的画像:一手拿镰刀、一手握青稞,背景是成片的青稞……扎西说,画家为次玛画了一幅画,他们两个就好上了。扎西特别伤心,想忘掉次玛,却怎么也办不到,何况彼此就在一个村庄,这让他痛苦不堪。后来画家走了,扎西又看见了希望,继续追求次玛,可次玛说画家要回来。扎西坚信画家不会回来了,并与次玛约定,一年后如果画家不回来,他们就行走婚。转眼间一年快过去了,扎西天天算日子,开始托人给帕布家送礼物,虽然礼物都被次玛退了回来,但他还是幸福地等待着。哪知道,还有两天满一年时,次玛却悄悄离开了利加咀,只带走了画家为她画的那张速写,不知道她是否走出了大山,是否找到了她的画家,还是画家悄悄接走了她。第一部分 爱就爱了(2)今晚是扎西和次玛约定的一年又三天,扎西见次玛小屋的灯亮着,以为她回来了。扎西的等待茫然而落寞。很长一段时间,他守着火塘沉默不语,而我,此刻竟找不到一句贴切的话来打破沉默。沉默中,我为利加咀村庄的痴情男女感动。在这片保持着古老母系氏族的村庄,实行走婚全是真实情感,爱就爱了,没有其他因素的参与,如此纯洁。其实,利加咀摩梭人的走婚和母系家庭习俗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罗罗”民族。元代周致中在《异域志》中记述的“以女人为酋长,一女纳百夫为贵”的罗罗民族,其中之一便是指利加咀摩梭人的原始家庭婚姻习俗。据史料记载,大约在元代以前,利加咀一直处于母系氏族发展阶段。到了元明清三代,中央王朝在木里建立和维护土司制度,促使利加咀母系氏族部落制度解体,越过奴隶制度进入早期封建社会,但在家庭婚姻领域里仍长期保留着母系氏族遗俗,在婚姻习俗上一直保持着母系氏族的走婚制。每一户家庭无男性娶妻,无女子出嫁,男女皆过着走婚生活,终身居住在母亲家,家庭成员的血缘完全依母系,财产由女性继承。在利加咀当地,称走婚的双方为“阿夏”,意为“共同住宿的朋友”。女的叫女阿夏,男的叫男阿夏。阿夏走婚习俗,即为男不娶,女不嫁,双方都住在母亲家。男子夜间到女方家过夜,次日清晨返回母亲家。两人生的子女为女方家庭成员,随母亲姓。男女青年可以交数个阿夏,但一般不能同时交两个,必须终止前一个后才能交第二个。利加咀的村民认为,当第三者是不光彩的。阿夏关系一般到了中年以后就趋于稳定了,如果一方不愿继续维持阿夏关系也可以解除,双方谁也不怨恨谁,也不会遭到村民们的非议,更不会受到族权、神权、家规或某种法律的约束。因为阿夏关系完全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没有情感了,自然就分手了。阿夏关系的建立一般在生产劳动或集体活动中,特别是在庆祝丰收、节日和祈祝神灵等锅庄会上。锅庄又称“甲搓”,“甲”是美好之意,“搓”意为舞,表示为美好的时辰而舞蹈。传说,古时候的母系部落在受到外敌侵袭时,部落首领组织族众在村口烧起一堆大火,人们围着火塘呐喊跺脚,制造声势吓退敌人。敌退后,人们欣喜若狂,围着火堆唱歌跳舞,通宵达旦。跳甲搓世代相传,舞曲节奏感很强,舞步刚健粗犷,领舞者用笛子或芦笙伴奏,舞伴们面向火堆,相互五指交叉紧紧挽着手臂,朝逆时针方向翩翩起舞,并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发出呼喊声,气氛激越奔放。村里组织跳锅庄时,年轻女子都要着盛装,随舞飘扬的百褶裙尽显多情与妩媚。舞蹈中,如果小伙子相中了某个姑娘,就会插到她身边,紧握住姑娘的手,传递爱的信息。姑娘如果同意与小伙子交阿夏,就会在锅庄后与之交换信物。随后小伙子便会托媒人带上衣物到女方家相求,姑娘也会向小伙子回赠自己亲手绣的精美绣花麻布裤子和腰带,这样,阿夏关系便算建立了。男子初次走访女子需要带上一些礼物,并由女子的母亲从中取出一点分发给同村各户人家,表示女儿已有了阿夏。夜幕降临,男子走访女子须按事先约好的,翻越木楞房进入女子的花楼,天不亮就得离开,一般都要回避女方家中的男性成员如舅舅、哥哥、弟弟。在那些日子,扎西成了我的向导兼朋友,每天见到我,第一句话就是问次玛回来没有,然而我的回答总是让他失望。有一天,我忍不住劝他另做打算,因为利加咀的美丽女孩很多,但他默默地摇头,说再等等。又一个夜晚来临,月光依然美丽,帕布家的年轻男子又消失在夜色里。我没有离开火塘,与两位年老的舅舅闲谈着,其中的一位不仅当过马脚子,经过商,而且还是打巴。第一部分 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经堂在利加咀庄,村民们都信仰古老的打巴教。打巴是在原始巫教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灭,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灵的,既能赐福,又能降祸。原始的打巴教中,巫师叫打巴,“打”即砍,“巴”即砍在木头上留下的痕迹,意为打巴教像铁制刀砍木头一般,留下一个个痕迹。打巴不断念经,妖魔鬼怪便一截一截被砍断,以消除妖魔鬼怪对人的纠缠。在利加咀村流传着一个打巴教文字失传的神话。传说信仰打巴教的摩梭人原来有自己的文字,文字记载于一本用猪革制成的书上,由打巴教创始人阿衣阿嘎拉两个得意门徒甲初嘎化和舍拉娃呷掌管。有一年,他俩在西去取经的路上,途中遭遇了洪水阻拦,这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他俩被困了七天七夜,饥寒交迫中,不得已把记有本民族文字、历史、宗谱等的猪革吃掉——两人认为猪革吃掉了,文字必然在腹中。结果,他俩虽然渡过了难关,但本民族的文字从此失传了,只有历史和宗谱等口传了下来。打巴教涉及了利加咀村的各个方面,祭天、祭神、祭祖、节庆、婚姻、丧葬、卜算、驱鬼、超度以及儿童的命名和成丁礼。利加咀村民们信仰的打巴教没有系统的教义和成文的经典,也没有寺庙,打巴都住在各自家中,从来不脱离劳动,也不收徒,一般是舅甥、兄弟或家族中世代口传身授。打巴在村里的地位非常高,是维系母系氏族、家庭血缘的纽带人物。在每年的农历十月,村里的打巴是最忙的,每户人家都要请打巴择吉日杀年猪——杀年猪的那天便是祭祖节。祭祖节当天要请打巴念经,在自家的院子里设祭坛。祭坛是用黏土做成方块,上面插若干松枝、柏枝,装饰成森林模样,树枝间置放用炒面捏成的牛、马、羊、鹿等家畜和动物。宰杀前,先将年猪捆好,再请打巴念诵“赎杀生罪经”、饲养牲畜的由来及艰辛,念诵完后才杀猪,然后剖开猪的腹部取出一块瘦肉煎熟,由打巴点灯烧香,将煎熟的瘦肉敬神祭祖。最后,把撤下的祭坛及其供品拿到房顶上,将压着祭品的各种树枝尖朝向北方,以祭祀在西北的祖先灵魂和祭天地、日月星辰和山水之神。这一天,祭祖人家还要宴请全村的每家户主,并分送一些食品给各户人家。可以想象,整个农历十月,家家户户的祭祖节上,祖先、神灵们都汇集到了一起,整个村庄热闹非凡。村里每个家族至少有一个打巴,每个家族也设有自己的经堂。在利加咀,阿泽家经堂是全村最古老最气派的,于是我和大洋到了阿泽家。阿泽家的经堂设在木楞房的二楼,朱红色的雕花木门上挂着一把大锁,女主人说平时是不准外人进来的,甚至自己家族的人也不能随便进入,经堂是神居住的地方。女主人为我们打开了经堂的大门,里面很暗,有一股浓郁的酥油茶味。经堂内供奉着女神巴登娜姆的神像,神像前桌上的几盏香油灯能让我看见四周的墙上那精美的神佛故事壁画,香油灯旁供奉有一些食品。屋里一尘不染,朱红色的地上露出一块人形的木板本色,看来主人虔诚叩拜女神的功绩全部刻在了木头里。走出阿泽家,太阳落山了,远处苍翠的群山蒙上了一层美丽的霞光。一条小溪从村庄流过,清澈见底,成片的农田绿意盎然,深深呼吸,空气里有一丝甜味。这真是一处女神巴登娜姆眷顾的美丽村庄,与世无争,静静守着自己的古老习俗,生生不息。夜幕降临,我们回到了帕布家。屋里火塘正旺,老阿妈还在做饭,我与两位舅舅闲聊着,当过马脚子的舅舅听说我刚随马帮走过贡嘎岭雪山,便激动地与我聊起在木里的赶马生活。他说最艰难的马帮路要数从依吉到俄亚,特别是翻越阿底山,犹如到地狱谷走了一趟——常有马脚子和马一起坠入万丈峡谷,即便是这样,那条马帮路上依然行走着南来北往的马脚子,因为俄亚会以其特有的方式抚慰每一个历经千难万苦而走进它的人的心灵。俄亚,那是你去过的村庄,是令你最纠结的一个地方,是让你想起都会流泪的地方。当你从俄亚返回城市的时候,正是闷热的雨季,雨说来就来。你穿过瓢泼大雨全身湿透突然就出现在我的门前,神情落寞,眼神忧郁。你在见到我的刹那,泪水与雨水融合在一起,你控制不住地流泪,因为你在随马帮去俄亚的路上,亲眼看见了驮着粮食的两匹马掉进滚滚河流中,瞬间不见踪影,而马的主人却在河流岸边撕心裂肺地哭。马主人的悲痛足以感天动地,马的生命某些时候胜过了人的生命,因为在那片土地上离开了马,那些村民将无法生存。那个闷热的雨季,你好长时间地陷入悲伤情绪中而无法自拔。那个时刻,我才懂得,你痴迷于那片土地,并非仅仅因为它的美丽风光,也并非纯粹因为它的原始神秘,更是因为那些纯朴善良的人们,他们是如此令你牵肠挂肚,如痴如醉。那个闷热的雨季,你最大的梦想就是走遍那片山谷,用镜头捕捉山谷里人们的精神家园,然后在城市里搞一个关于那片神秘山谷的个人摄影展,让城市里的人们通过摄影展认识那片美丽神秘的山谷以及山谷里纯朴善良的人们。第二天醒来,我们告别了利加咀,随马帮走进俄亚,走上了一条艰难苦难的马帮路。第一部分 纳西古寨俄亚:从明天起做一个在这与世隔绝的古老土地上,马铃声是寨子里永恒的音乐,苏打河是寨子的生命之河,东巴是寨子里的灵魂人物,桥的这头与那头是村民一生的行走路线,夜晚的火塘永远飘着黄酒的醇香,月光下的闺房一直散发着神秘的芬芳。让人绝望!马帮路离开利加咀,汽车到依吉乡就没有路了,进俄亚全是马帮路。在那条路上,随时都会遇见一队马帮队伍,每一队马帮都有一个马锅头,整个马帮一切都听从马锅头的指挥,比如在路上遇见其他马帮后不要相互争抢道路、草场和货物,会彼此帮助。马帮的人每到一地,都有自己熟悉或固定的店家,他们称为“客主家”——意思是到家了,赶马人可以放心地将货物与马交给主人家,放心地休息。我们到依吉乡的那天,当听说我要进俄亚,乡书记打量了我半天,说了一句:“路不好走哟,不仅要过冲天河、东义河和苏达河,还要翻越随时都会掉落碎石的阿底山。”我执意要去,就和大洋租了六匹骡马,与两个年轻马脚子组成了一个小马帮队。准备好一路风餐露宿所需的物品,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早晨,我们从依吉出发,向群山峻岭中的纳西古寨俄亚走去。两位赶马人很年轻,二十来岁,皮肤都很黑。一位叫甲帕,身材高大,穿着一件黑色的仿制皮夹克,戴着一顶很旧的毡帽,嘴里含着一根铜烟杆,眼神有些忧郁。另一位叫苏洛,个子矮小一些,憨厚老实,头发天然卷曲,穿一套旧军装,脸上始终挂着一抹微笑。两位马脚子是常年在外一同赶马的搭档,都穿着一双退了色的军用胶鞋。六匹骡马都装饰了一番:头马很健壮,皮毛全黑,头上插着一根用牛尾做成并染成红色的饰物,脖颈上挂了一个碗口大的铃铛,声音悠扬而深远;另外五匹也有一些装饰物,只是马铃铛要小些。我们路过依吉的村口时,看见几座古老而气派的嘛呢堆,其间还有几座小的,两位马脚子都停下来拣起一块小石头放上去。我入乡随俗,也拣了一块石头放在嘛呢堆上。走出村口,过了一座桥,便开始翻山了,山脚下的冲天河一直蜿蜒相随。天空中的小雨飘飘又停停,行走在陡峭的山腰间,路面狭窄且有石子,下面是滚滚的冲天河,稍不留意,就会打滑。苏洛说:“这条路上,曾经多次发生连人带马掉下去的事情,甚至还没有看见河中激起的波澜,人和马便无影无踪了。”望着下面波涛汹涌的冲天河,恐惧、担忧、纠结、悲痛顿然涌上心头。我无法知道你在那个雨季亲眼看见驮粮食的骡马掉进冲天河的具体地点,就把每个险要的路口都想象成你悲伤的地方,在每一个险要的路口细细感受着你的悲伤,祈祷你现在的世界里没有险峻的山路,只有美丽的神秘花园,只有欢笑和快乐。翻过一座陡峭的山,便到了第一个蒙古族聚居村——甲区村。停留在甲区村旁的冲天河边,甲帕说:“在河边吃了午饭再走,因为过了河,前面全是山路,没有水源了。”于是甲帕和苏洛熟练地卸下马背上的行李和食物,六匹马便沿着河滩峡谷往上跑去,上方有些青草,它们一定是那里的常客了。”天空晴朗起来,马铃声响起,我们又出发了。下午的路程是最艰难的,眼前面临的冲天河铁索桥很有些年代了,桥面的铁链上随意放着木板,两边悬空各有两条铁链,算是扶手。由于年久失修,两座桥墩表面已出现多处裂缝,螺丝几乎全是黄锈。而桥下的河水汹涌澎湃,凉气逼人。第一部分 纳西古寨俄亚:从明天起做一个按甲帕的安排,先由苏洛牵着头马过桥,其次让每匹骡马间隔十米,随后我们也间隔十米跟着过桥。走在铁索桥上,尽管我们都很小心,但每一步依然会使桥不断地摇晃,就这样胆战心惊地过了铁索桥。沿着冲天河我们继续往前走,十多分钟以后,便开始翻越阿底山。正午的阳光火辣辣的。一个接一个的“之”字形的路在山顶无限延伸,每翻过一个山头都以为可以下山了,但总有另一个山头呈现在眼前。每个人都已汗水淋淋,六匹马就更不用说了,沉重的喘息声让人不忍心骑上去。甲帕说,翻阿底山一定不能停留太久,因为谁也不清楚山风什么时候吹起,如果吹狂风,风沙流石就会从山顶铺天盖地而来。他还说,刮大风的时候,有骡子摔死在阿底山,也有赶马的人摔死在阿底山。整座山就像要被太阳烤干,每一步踩下去就犹如踩到一团火。脚底很痛,被碎石挤压起了几个血泡,嗓子干得直冒烟。阳光扰乱了体内血液循环的方向,我甚至能感觉到它们被抽离体内的痛楚,人随时都可能因失血过多而倒在马帮路上。我掉队了,望着稀少枯黄的树木和碎石羊肠小路,内心不免涌起一丝绝望,我有些担心自己是否真的能走出阿底山。此时此刻,我第一次想象着你在山谷的死亡方式。很奇怪这么多年了,我只知道你消失于山谷,却从没想过你消失的方式。然而,此刻我行走在一条绝望的路上,第一次在脑海中想象你离开的方式,是坠入万丈峡谷还是坠入滚滚河流?你的遗物只有山谷里的背包和相机碎片,整个身躯却犹如人间蒸发,没有一丝痕迹。那么,你是否真的离我们而去了?你是否被神灵所救,还秘密生活在山谷里?忍不住拿出手机想要给寒宇打电话询问,幸好手机没有信号,寒宇一定知道你死亡的方式。你出事后,寒宇第一时间赶到木里,只是他从没说起过你走的方式,而悲痛欲绝的我也从没想过问他。我想,如果你真的还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一定会遇见你!为了遇见你,也或许是为了与你的灵魂相遇,我忍受着干渴忍受着行走的疼痛继续艰难地走着。甲帕已在前方停下来等我,并且唱起了歌,用蒙古语唱的,声音有些嘶哑,但歌声让我滋生了一份希望,能顶着火热的阳光继续攀登了。后来的路程,甲帕一直陪着我。我走走停停,小腿的肌肉全部绷紧了,每一步都成了机械运动,衣服被汗水打湿又被太阳烤干,而甲帕总是在我最难受的时候,哼起一首好听的蒙古歌。我问他歌词是什么,他说是唱给妈妈的歌,意思是山上的花花好看,家中的妈妈更好。那座阿底山究竟有多高,有多少个山头,有多少条保留至今的“之”字形马帮路,我无从知晓。当我们终于走进一片平坦的松树林,在树荫下听着松涛声休息的时候,我深切感受到长年在崇山峻岭中风餐露宿的马脚子,魂牵梦绕的还是家中的阿妈。他们的歌声无论离阿妈的火塘多远,阿妈总能听见,总能在马铃声中感受到儿子行走的脚步声……太阳刚落山的时候我们到达了卡瓦村,那是一个只有三十多户人家的纳西族小村庄,建在一个倾斜的山崖上,坡下是万丈深渊,东义河波涛汹涌。我们在卡瓦村一个较平缓的山坡上搭建了帐篷。晚饭后,苏洛守着火堆,给我们打酥油茶。这时月亮出来了,静静笼罩着整个山谷,夜瞬间变得美丽。第二天,太阳依然火辣,一大早就明晃晃地照耀着整个峡谷。卡瓦村到俄亚大村,要走六七个小时,一路上只有行走的脚步声和阳光下汗水的流淌声……转过一道弯,一道百米高的泉水瀑布突然出现在眼前,飞溅的水花带着凉爽扑面而来。瀑布从山谷顶端涌出,在谷底形成了一汪清澈的潭水。恍惚间感觉有些不太真实,我愣在原地。那六匹骡马小跑般奔向泉水瀑布,我才醒悟过来,跑下山谷,双手捧起凉爽的泉水,眼底竟然有些潮湿……我们是下午三点多到达俄亚大村的,清澈的苏达河静静从村口流过,一座古老的桥连接着村庄与农田,桥右边是纳西古寨,左边是层层叠叠的农田。村口有一棵古老的黄桷树,枝叶茂密,像一个偌大的绿色树冠。人和骡马都疲惫不堪地坐在树下喘气,在村口老树下停留,似乎是为了整理一下走进古寨的心情。第二部分 蜂窝状建筑和不上锁的房门(1几个人静静坐在黄桷树下的一块石头上,河风拂面,凉爽的同时也感到一股刺心的疼痛——我的颈脖四周已开始蜕皮,一丝微风都足以使其疼痛难忍。是的,木里的阳光和阳光下的马帮路,就曾以这种疼痛的方式让我刻骨铭心。甲帕和苏洛为六匹骡马卸下行装,它们立即便躺在树荫下喘息,的确累了。响了一路的马铃铛也被取下来,挂在树枝上,在风中不时发出清脆悠扬的铃声。当天,我们在苏达河岸边露宿,与俄亚大村一河之隔。我久久地坐在黄桷树下,抬头就是纳西古寨。此刻的寨子很宁静,偶尔有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纳西人走过,或牵着一匹马,或赶着几头羊,或扛着一把锄头背着一个空空的背篓,静静地从一条狭窄的巷道中出来,过桥,再从我们身边经过,往对面山坡上的农田走去。寨子前面的河上有一座桥,这座桥原是木里境内最壮观的伸臂桥,现在已成了一座石拱桥。桥头正上方有一座几十米高的山崖,从整个村庄凸出来伸进河里,被茂密的仙人掌包裹。饱满厚实满身是刺的仙人掌,似乎捍卫着这个村口山崖曾有的辉煌——这座山崖曾经是三百八十年前的木官家住宅,现在已成为一片废墟,山崖顶端还依稀残留着一些庄园的遗迹苏达河上游几十米远的地方,一群全身上下都呈黑红色的男孩,光溜溜地在河中玩耍,那样的开心自如,他们的童年全是炙热的阳光和清澈的河水相伴。两位马脚子在营地旁生起了火堆,打酥油茶喝,随后走到桥墩旁,躲在阴凉处用河水洗脸洗头。不一会儿,几个纳西男人来到我们这儿,他们是看见河边有火堆过来的。交谈中才知道他们是俄亚乡政府的,乡长叫木瓜苏琅,三十多岁,古铜色肌肤,人很敦实,双眼炯炯有神,竟然是当年统治这个村庄的木瓜世家的后裔。木瓜乡长汉语说得不太流利,但我听懂他说我走进俄亚大村真不容易,是第一位随着马帮走进他们古寨的山外女人。听乡长那样说,我感到特别欣慰。我想,你在天有灵,也会为我感到欣慰。你那么酷爱行走,你说在行走中才会知道这个世上还有那么多美丽的村庄,还有那么多原始神秘的习俗,还有那么多纯朴善良的人们,还有那么多感天动地的故事。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终于行走在你走过的路上……木瓜乡长自豪地告诉我,俄亚大村至今还保持着最原始的纳西古老文化。云南丽江成立博物馆时,还专门派人到俄亚来收集与东巴文化有关的物品。俄亚大村的建筑呈蜂窝状,集中而稳固。这个特色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为防御外地土匪和强盗的袭击,村民们便于相互照顾而形成的。那时的衙门在山崖上,每户人家靠着山崖依次而建,才形成了如此壮观的村庄,令人震撼。整个寨子的房屋建筑都是木石结构,块石砌墙,木柱作支撑。房屋一般都是三层,每层上下楼的梯子都是用独木做成的:最低层为畜圈;第二层为居室,用木板间隔,铺有地板,并设有火塘;第三层为黏土晒坝。整个寨子依山傍水,一百多户人家连成一片蜂窝状,每家每户的第三层都彼此相通,鳞次栉比,极其壮观。木瓜乡长还说,俄亚大村有着原始的神秘感。我问他是指什么,他说只要住下来几天你就会感觉到的。傍晚,木瓜乡长带着我们走进一河之隔的俄亚大村。这时,村民们陆续从田间劳作归来,大多穿着本民族服装,看见我都热情地用本地纳西语打招呼。尽管我听不懂,但从他们的笑容里能感受到一份纯粹的古朴和善良。第二部分 蜂窝状建筑和不上锁的房门(2走过横跨在苏达河上的石拱桥,踩在寨子小巷中厚实的泥土上,我那双饱受翻山越岭之苦的双脚有说不出的惬意。寨子里每家每户的房门全是敞开的,木门都没有上锁。随意推开一扇木门走进一户人家,沿着独木梯,就可以走进下一户人家——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走遍全村一百多户人家。随便在任何一家小坐一会儿,既可以从蓄水的大缸里舀一瓢清澈的泉水解渴,也可以从他家盛满了自酿黄酒的壶中倒出一杯品尝,还可以从火塘灶台上的瓷碗里抓一把炒麦或糌粑充饥。在这里,每一户人家都是以这种敞开的胸怀接纳所有的人。走进这个古老的纳西寨子,俨然就成了寨子里的人,自然而然就与寨子融为一体。随乡长在古寨里串了几户人家后,遇上一位刚从农田里归来的中年女人。她微笑着,并邀请我们进屋坐坐。我们围着火塘依次坐下,女人笑呵呵地从缸里舀瓢水,洗净了双手,给每个人斟上一碗黄酒。木瓜乡长说古寨人不仅历来爱喝黄酒,而且酿制的技术很高。黄酒以大麦、小麦和青稞为原料,采龙达山上的名贵草药龙胆草做酒曲,酿出的黄酒苦甜相宜,呈金黄色。寨子里每一户人家招待客人、走访亲戚和节庆、祭祀等都少不了黄酒。女主人一边端上炒麦子、核桃和糌粑,一边用纳西语介绍。木瓜乡长做翻译:“她说黄酒与糌粑的器具看起来有些寒碜,但是很干净;还说谢谢你到她家,她很感动!”因为我们去她家,她很感动——我不知说什么好,在这朴实的古寨里,祖先们教会子民把房屋建成一片蜂窝状,抵抗侵入者的同时又给了子民如此豁达纯真的精髓。他们会为每一样不经意的事感动:感动于邻居的帮助,感动于阳光雨水让庄稼生长,感动于骡马驮运粮食,感动于东巴为家中大小事念东巴经……还感动于陌生人到家做客。我说不出话来,忽然想起海子的一首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给每一个亲人写信……陌生人,我也要为你祝福,祝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我只愿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在心底默默祝福古寨所有的村民幸福,并一口喝干了碗中的黄酒,似乎只有这样内心才得以平静。屋里人越来越多,甲帕和苏洛起初一直陪在我身边,后来只剩下苏洛,他也喝得满脸通红。女主人留我们吃晚饭,我问甲帕呢,苏洛说甲帕找安达去了。安达是什么?我百思不得其解,木瓜乡长这时笑了起来,给我讲了古寨奇特的安达婚俗。这样的婚俗与村庄一样古老在俄亚大村,一个女人嫁给两兄弟或三兄弟,一个男人娶两姐妹或三姐妹是常事。古寨村民认为,姨表兄弟姐妹皆为一母所生,血缘相同,绝对不能通婚,而姑舅表兄弟姐妹有优先嫁娶的权利。这样的婚姻习俗源于俄亚地处偏僻,生产落后,需要通过这种婚姻方式得到更多的劳动力,同时也为了使家庭财产不致被分割的需要。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婚俗,难免或多或少存在情感上的偏重。一妻多夫家庭中,妻子或许只爱其中的一个丈夫,而另外的一个或两个得不到妻子的爱,就会找安达来调剂婚姻中的不足。一夫多妻也是如此,妻子在家庭中得不到丈夫的爱,同样也会出去找安达。安达是古寨的一种走访婚,即白天各自在自己家中生产生活,晚上则由女方走访男方,次日天亮,女方离开男方家,过着在男方居住的走访婚生活。这种安达形式与母系部落利加咀走婚习俗有相同之处,唯一的区别,母系村庄利加咀是男方走访女方,而纳西古寨则是女方走访男方。俄亚纳西古寨是以男子为中心,成年男子都居住在三楼,自己有单独的房间,而成年女子没有自己的单独房间,都与家里老人小孩一起住在二楼的主屋里。按照当地规矩,妻子不能上三楼与任何一个丈夫同居,哪个丈夫需要同居,就从独木梯下到二楼来找妻子。下楼时,该丈夫必须搁一件衣服在木梯上,提醒后来的丈夫注意。而女安达则可以经过另一个独木梯直接上三楼与心爱的人同居,偶尔安达们也去山洞、河边、树林里野合。第二部分 蜂窝状建筑和不上锁的房门(3成年以后,古寨男女结交安达都以绩麻线、跳锅庄、对歌或以安达苏的方式——绩麻线是寨子里较公开的结交方式,一般都是晚饭后,人们在村边的石板地上点燃篝火或松明,姑娘们来此绩麻线,小伙子们则带上乐器,到这里吹拉弹唱,向姑娘献殷勤,双方情投意合后便结成安达。跳锅庄即围着篝火或松明跳舞,大家手拉手一同高声唱歌,跳舞中,双方有意也就结成安达。节日里的对歌一般在村外,歌声不能被同血缘的兄弟姐妹听见。双方通过对歌相互了解,建立感情后结成安达。以安达苏的方式结交安达一般不太多。“苏”即拉和抢的意思,一般是刚开始接触女孩的小伙子所采用的方式,小伙子事先看上某个姑娘,由于害羞或怕自己一个人力不从心,便在节日跳舞、宗教活动和婚丧聚会的晚上,请上几个同伴埋伏在某个角落,见心爱的姑娘路过,便立刻围上去,一边劝说一边将姑娘拉到小伙子家去。如果姑娘坚决不从,可大声喊叫,小伙子会立即放她走,反之便留下来谈情说爱,最后结成安达。结交安达以年轻人居多,女子一般在十五到三十岁,入住夫家或生育后就不便找安达了。男子一般为十六到三十五岁,因为多是姑舅表婚,这一年龄段对娶妻较冷淡,喜欢追求安达,随着年龄增长,与妻子开始融洽,逐渐安心于家庭生活。木瓜乡长毫不保留地给我讲述了俄亚大村原始的婚姻习俗。一位老乡笑着说:“马脚子最容易找安达,如经过十个村庄,就有十个安达。”他话一说完,屋里人都会意地笑了。如水的月光透过窗户,静静照在火塘上方的神龛上。木瓜乡长问我是否感觉到俄亚大村的神秘,不待我回答,便爽朗地笑着说:“在俄亚结交安达是很自然的事,可前段时间来了一个记者,觉得我们村的婚俗太神秘了,于是采访了好几户人家。大家都很坦然告诉他,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在外面有安达。记者怎么也想不明白,只是反复说‘太神秘了,一定要揭开这种古老婚俗的神秘面纱’。其实俄亚村民认为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太正常不过了,安达的存在,既避免了分家带来的纠葛,使家庭财产得到保护,又使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婚俗在情感需求上得到了平衡。”木瓜乡长说完,喝干碗中黄酒,放下酒碗,又点燃一支烟,望着窗外那轮明亮的圆月。烟雾升起,朦胧了他的双眼,他没再吸一口烟,一长截烟灰,随时都可能飘落到他的酒碗中。其实木瓜乡长是不需要我回答的,在木里这个山高水长的偏僻寨子里,这样的婚俗与村庄一样古老。几百年来,祖先们遗留的婚俗自然有存在的道理,外人又何须牵强赋予它一份所谓的神秘——一旦披上了神秘这层面纱,很快就会遭到外面“文明之风”的疯狂袭击,其结果不言而喻。夜深了,我告别了热情好客的女主人和木瓜乡长,和苏洛回到营地。火堆早已熄灭,苏洛问我是否还想喝茶,他说喝茶可以解酒。我说那就喝碗茶吧。苏洛生火,火光照耀着他那始终微笑的脸。他不算英俊,但那抹笑容让那张脸很亲切。守着火堆,我问他怎么不像甲帕那样在这个村里找一个安达。苏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我很喜欢我的妻子,她是我们村最漂亮的姑娘。”我问:“你是独自拥有妻子吧?”苏洛依然微笑着说:“不,我和哥哥一同娶的。”我一下笑了,说:“一定是她只喜欢你,而不喜欢你哥哥。”苏洛摇了摇头,很坦然地说:“不,她喜欢哥哥,不太喜欢我,我在等她喜欢上我。”我说:“她和你睡吗?”苏洛笑着,没有回答,笑容里却分明透露着幸福。那一刻,我想苏洛是为拥有漂亮的妻子感到幸福,或是为有爱可等待而感到幸福。喝了茶,我到河边洗漱后便钻进帐篷,因为明天木瓜乡长要陪我去拜见古寨里的东巴老人。河对岸寨子里响起几声狗叫,或许是某一对安达惊动了它们。但只是几声,随后寨子安静下来,整个峡谷也安静下来,只有苏达河流淌的声音。第二部分 为殉情的亡灵超度(1)第二天早晨,太阳还没升起,我被甲帕的歌声吵醒了。他是唱着歌从古寨走回帐篷的,在这样美妙的早晨,歌声别有韵味。甲帕回来便生火,火堆上传来柴火燃烧的噼啪声。我钻出帐篷,看见苏洛也起来了。他用纳西语和甲帕说着什么,甲帕给了他一拳,他笑着跑到河边去洗脸。我拿着洗漱用具走到河边,忘记脖颈处蜕皮了,用沾了冰凉河水的毛巾擦脖颈,一种钻心的痛让我忍不住发出一声凄厉的喊叫,吓得大洋和两位马脚子都跑到我身边,问我怎么了。眼底涌起了泪花,但我咬紧牙把泪咽了下去,笑笑说:“不小心碰到蜕皮处了。”这时,太阳跃出了山巅。几条狗在一户人家的晒坝上嬉戏,院墙上一只公鸡扇动了几下翅膀,开始鸣叫。随后古寨里升起炊烟,一队马帮从村里走出来,听说是去依吉驮运政府发放退耕还林的补助粮食。甲帕打好酥油茶,苏洛开始做早饭,他要做荞面饼。木瓜乡长来了,同我们一起吃早饭,边吃边聊,讲起了俄亚村民们的精神支柱——东巴文化。俄亚大村的东巴教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由云南省的丽江、中甸等地传入的。古寨的村民一直信奉东巴教。东巴教信奉多神,崇拜日月星辰、山水风火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东巴教没有寺庙,也没有严密的组织,奉神话人物丁巴什罗为始祖。唐代以后,纳西族与吐蕃接触频繁,受西藏本教的影响较大。据说,四百多年前,俄亚大村只有四户人家,其中东巴多塔家就是专门从事东巴教活动的“经师”——东巴教的男性巫师,亦称东巴。东巴全是世袭,彼此没有能力高低之分,只有掌握东巴经书知识多少之说。东巴大多数都是劳动人民出身,不脱离生产劳动,凡是村里有人敬神、驱鬼、婚姻、丧葬,都要请东巴去念经、做法事,并给他一定的实物作报酬。随后,木瓜乡长带我们拜访了古寨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东巴。那位东巴老人曾到丽江交流过东巴文化,回来后说俄亚的东巴文化更原始。走进东巴老人的家,他穿着一身粗布衣,独自坐在屋门口,炯炯有神的目光投向远处,口中念念有词,似在祈祷着什么。乡长很友好地跟老人打招呼,并指向我用纳西语跟他说着什么。老人看了我一眼,眸子露出激情,扶着木门缓慢地站起来,转身进屋抱出来一摞厚厚的《东巴经》。我虔诚地迎上前去,老人没有立即翻开《东巴经》,而是用纳西语讲着,乡长翻译说《东巴经》是用纳西族在本民族语言基础上创造的象形文字所书写的,东巴们用这种文字写经书,称为《东巴经》。东巴老人说,东巴经书约有两万余册,共为五百多卷。早期纳西先民对天地原始状况和人类自身起源认识,都记录在《东巴经》中,并通过《东巴经》传承下来。老人说现在村里的东巴经书已经很少了,而他保存了两百多册。这些古老的经书已经陪伴他一生了,很多都已破旧不堪,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整理那两百多册经书,重新抄录翻新,然后传承给儿子。老人慢慢展开他拿出来的《东巴经》中的《神路图》,确实有些破旧了,画幅长十余米,是用比甲骨文还要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书写的,集书画于一体,线条流畅,笔法简练,色彩鲜艳。《神路图》主要用在丧葬时超度死者亡灵仪式上,从天堂画到地狱,布局合理,完整的象形文字在静默中诉说着送魂的过程。第二部分 为殉情的亡灵超度(2)老人专门穿上他那古老的东巴服,说这身衣服已经传了近十代了,只有重大节日和送葬时才穿一下。穿上东巴服的老人俨然是上个世纪的人,举手投足间透露着神秘。他手拿法器坐在火塘边开始念诵《东巴经》,一边念一边晃动法铃。法铃清脆,似深山里清泉流淌,此刻的心灵也显得格外宁静。一会儿,老人放下法铃,然后在法鼓上敲了一下,灵魂在咚的一声中受到震撼,似乎获得了新生。老人最后说,这是专门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念的《平安经》。木瓜乡长说,在丽江开发东巴文化时,丽江的东巴专程来到俄亚寻祖,在这里买了许多经书带走,可老人没舍得卖一本经书,所以,他家现在不仅收藏的经书是整个俄亚最多的,而且涉及面也是俄亚东巴所收藏的经书中最广的。村里的东巴属他最忙,几乎每天都有人来,家里的大小事都要找他帮忙解决。守着火塘,东巴老人谈到了祭风,说是为了超度殉情、战争等非正常死亡者的亡灵。俄亚村民相信人死后灵魂不死,非正常死亡的灵魂会被鬼魔所缠,变成恶鬼作祟于人,所以要由东巴祭司进行招魂,超度,安抚亡灵。殉情的亡灵被祭司超度到神秘的第三国,那里是爱情的天堂:蓝天,白云,高山流水,青松翠柏,老虎是坐骑,鹿子当耕牛,男耕女织,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我想,在任何一种宗教里,恐怕只有东巴教才会有专门为殉情的青年男女祭祀的风俗吧。其实几年前在丽江古城就听说过纳西民族男女青年殉情的故事,而且殉情人中还不乏东巴。年轻的东巴有着与众不同的才情和智慧,往往是纳西姑娘爱慕的对象,每当东巴与心爱的姑娘不能结合时,他们只有选择殉情,故事既浪漫又感人。几个纳西男子这时来到东巴老人家,他们要到依吉驮运政府发放的粮食,特意赶来请老人占卜出行。木瓜乡长告诉我,村庄隔几天就有马帮出发去依吉,每队马帮出发前,都要请东巴老人占卜。老人起身,只见他一手拿羊骨骰,一手托法盘,口中念着《东巴经》,随后把骨骰往法盘中撒开,很仔细地看了看,便给前来的人说了出行日期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纳西汉子连连点头,并致谢东巴老人后离开……直到傍晚,我才回到自己的帐篷,独自坐在河岸边石滩上,默默望着河对面的古寨。又是收工时分,村民们有的背着背篓扛着锄头离开田地回村庄,从他们的服饰中,辨不出哪些是东巴哪些是东巴继承人。在丽江,当东巴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宣传的旅游品牌,俄亚的东巴却依然保持着他们的本色,并一代一代传承着。第二天,我被马铃声唤醒。清晨的古寨是美丽的,炊烟缭绕,马铃声声,七八个纳西男人赶着几十匹梳妆打扮的马从寨子里出来,走过满是仙人掌的山崖小路,走过铺着厚厚一层泥土的桥,走过古树苍翠的村口,消失在层层叠叠的群山峻岭中。我们随着马铃声走进古老的俄亚大村,又随着马铃声走出纳西古寨。在一个拐弯处,我最后看了看那大山深处的古寨,整个寨子以空灵的姿态让我心底滋生出一份离别的惆怅。我不知道自己打扰它没有,在这与世隔绝的古老土地上,马铃声是寨子里永恒的音乐,苏打河是寨子的生命之河,东巴是寨子里的灵魂人物,桥的这头与那头是村民一生的行走路线,夜晚的火塘永远飘着黄酒的醇香,月光下的闺房一直散发着神秘的芬芳。古老的东巴文化会一代一代传承……第二部分 雄鹰谷:是不是丢失的人为我燃神山大峡谷里居住着成百上千只雄鹰。它们每天清晨迎着第一缕阳光起飞,飞向青藏高原一处隐秘的天葬地点,完成生命轮回仪式,又于傍晚时分回到峡谷……你的灵魂早已被鹰们带去了离佛最近的天堂,那一定是你梦想中的地方。老街银铺店的记忆从俄亚回到木里县城,我疲惫不堪。那段进出俄亚的马帮路,让我的双腿都肿了,脚底的血泡已破,结了厚厚的茧巴,每走一步都会疼痛。尽管如此,我却舍不得离开木里——在那些艰难行走的日子里,在那些惊艳的雪山和古老寺庙里,在那些原始古朴的村寨里,我呼吸到了你的气息,却没有遇见你。你的灵魂仿佛就游荡在我的身边,却又不让我真实触及。冥冥中,你似乎在牵引着我继续行走,直到与你灵魂交汇。我在木里县城待了好几天,每天都忍着双腿的疼痛在县城里逛,无所事事。县城很小,只有两条街,几乎都是藏式建筑,街边店铺有小餐馆也有娱乐场所,还有百货店、书店、藏式饰物店以及与宗教相关的物品店,半个小时就能全部逛完。我最爱去老街一家打造银器的店铺,那家店铺是一对中年藏族夫妇开的。银匠年轻时随马帮游走于各个村庄打造银饰,积累了一定财物后,便在县城租了房开店铺。你第一次带我来木里时,在那家银器店铺给我买了一根银饰项链,坠子是星月。你在木里行走的夜晚,常望着星空和月亮深深想念我,你会冲着月亮说话,也会冲着月亮唱歌,把行走的寂寞和孤独都与月亮分享。我第一天走进那家银饰店铺时,身着藏袍的老板娘一眼就认出了我,她热情地招呼我,给我打酥油茶喝,用生硬的汉语说起了你。因为在她家打了那根星月银饰,你成了他们的朋友,你在县城时,吃住都在他们家。你并不白吃白住,会给他们一些钱,也会在县城唯一的那家相馆里洗几张照片送给他们。你不喜欢住宾馆,你喜欢听银匠打造银饰的叮当声,喜欢喝浓香的酥油茶,还喜欢听银匠游走村庄打造银饰的趣事。老板娘对你印象最深的是你给他们讲的电影《银饰》。她还找出你送给他们的《银饰》碟片,说电影里的那些银饰好漂亮,说电影里的小银匠死得好可怜,说电影里的小银匠进不了极乐世界了。时间在瞬间静止了一般,银匠停下手中的活,瞪了一眼老板娘。老板娘愣了一下,马上对我说,照相的去了极乐世界。他们一直称你为“照相的”。在深信生命轮回的他们眼里,死并不可怕,但面对我说关于死的话题,他们却显得有些尴尬。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好喝了口酥油茶,说想看看你送给他们的照片。待在县城的那几天,我每天去那家银饰店铺,其实是为了看你送给他们的照片,我想从那些照片中知道你最后消失在哪里。你最后送给他们的照片,拍摄的是在一个万丈峡谷的巨石上展翅飞翔的雄鹰,背景是层层叠叠的险峻山峰,更远处是透明的蓝天白云……每天,我都喝着老板娘打的酥油茶,听着老板守着火苗旺盛的火炉敲打着银饰的叮当声,静静地望着那幅被火光映红了的雄鹰照片,幻想着你消失的方式。在那些天里,大洋每天都会问我是否返回城市,我都说不回去。有天晚上,大洋终于忍不住问我,苦苦地待在木里是为了什么。第二部分 雄鹰谷:是不是丢失的人为我燃刹那间,我的眼里涌起泪花,当泪水如注般涌出眼眶,我才知道这么多年了,我依然那么心痛,没有了你,回到城市又有什么意义?见我流泪了,大洋不知所措,不停地说:“你想待多久就待多久吧。”那天晚上,我知道自己的心已悄然远离了躯体,独自在那片峡谷里游荡了,它梦想着某天与你的心在那片峡谷里相遇。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