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当酒集 / 马未都 著 ]书籍介绍: 在本书中,马未都先生将文物历史的专业知识与真情流露的往事怀念,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全书收录马未都先生二十余年来的旧作新作,如马先生所言:“随手记录下一段情感当时也许随意,事过多年重睹,亦可能百感交集。”文字优美,视野高远,是《茶当酒集》的特点。本书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文物历史类的专业性的文章、有感而发的随笔文章,以及真情流露的怀念性文章。在作者笔下,原本深奥晦涩的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无论涉及哪方面的文章,均能带给阅读者不同程度的启迪。正文 马未都:台上台下说收藏马未都:台上台下说收藏08年百家讲坛之马未都说收藏,着实让马未都及其代表的民间收藏火红了一把,在物质基础已经丰硕的今天,精神生活的丰富成为普通民众的重要诉求,这不,马未都的“收藏”也从台上说到了“台下”,最近,以其收藏经历为主的短篇散文结集图书《茶当酒集》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发行上市。记者联系到马未都先生助理韩坤,他告诉记者:《茶当酒集》收录了马未都先生二十余年来关于收藏的旧作新作,不仅是一部精美的散文回忆录,同时还是一部收藏的心路历程。如马未都先生在《序言》中所言:“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杜耒)。物质是可以替代的,情感却难以替代。我现在已不年轻,但回忆起年轻时的豪情一切都历历如昨,汗颜不已。随手记录下一段情感当时也许随意,事过多年重睹,亦可能百感交集。”百度搜索关键字“马未都”,条目多达1.170.000条,排在前列赫然有“马未都被春晚”这样一则消息,为什么别人掏钱挤破头也想上的春晚,马未都先生却要叫板喊出15万的改编许可费呢?马老笑笑回答:“1624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专利法,这让部‘看似小气’的法律,奠定了英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基础。当年西方人靠制度、靠对无形资产的尊重超越了我们。我们到今天如果不能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赶超人家会非常难。”“不过,”对于这一事件的看法,本书的责编李春阳也笑了笑说:“世人皆爱流言蜚语,少看精神人格。马老师台上台下说收藏,也说人生,《茶当酒集》里,就有答案”。正文 自序美术馆文马未都茶当酒集自序我作文学编辑时年轻,负责小说,错以为捧上文学金饭碗,因此豪情万丈。每天骑车上班,迎着朝阳,看什么都披着一层金色光芒。文学在我们这一代以及上一代人心目中地位至高无上,沉重而坚实。但我后来发现,文学并不自由,尤其小说,甚至不如散文表达淋漓;文学如强行自由,一定陷于污身的泥淖,永远也洗不干净,作者与读者都不甚愉快。说不出的原因,让我远离了小说。再后来,我误入了文物的天地。先是茫然,但其间确实充满了诱惑,而且是一种不可抵御的诱惑,让我在此彻底投降,走入文物证明的历史。我们民族用文物证明的历史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绝不缥缈。一砖一瓦,一木一石,在先人的手中都有灵性,跨越时空,送达至今。关键看我们有无能力解释它们,让祖先的灵性变成我们的力量。茶,南方之嘉木。下此结论者陆羽,距今已逾1200年。汉已用茶,至唐方普及到北方,澄心静虑,祛病怡情。读史如品茶,涤烦疗渴,回味绵长,所以第一节为茶;酒,远古之佳酿。夏商饮酒,醉者持不醉者,不醉者持醉者。酒对先人,有疾则饮,遇喜酩酊,解忧治病。收藏如饮酒,一杯可醉,五斗高谈,所以第二节为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杜耒)物质是可以替代的,情感却难以替代。我现在已不年轻,但回忆起年轻时的豪情一切都历历如昨,汗颜不已。随手记录下一段情感当时也许随意,事过多年重睹,亦可能百感交集。辑这样一集册子并不是我的本意。有的文章写于二十年前,早已淹没,重新捞出晾晒,心中无底;面对子康先生的诚恳邀请,陷于两难之中。其实人生多数时间都是这样,在放弃与选择之间。是为序。2009.11.12正文 目录(1)茶三艺术之光五收藏之乐七青瓷之美一○捉刀代笔一三秘色千年一六唐三彩祭二○秦兵马俑二四南青北白二八正德的花瓶三三鬼谷下山三七倾听自然之声四一一台没有重心的晚会四四宋人与宋枕四八宫花拂面倾城色五二收藏是一种证物五六乾隆青花荷花纹贯耳大瓶五八古家具的尊严六二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六六成功男人的新标志六九养在深闺人未识七二成杯一双值钱十万七五天下第一奇案七八获得与炫耀八二窗含西岭千秋雪八六元青花的仿制九一陶瓷收藏之路九五由技术走向艺术一○○清代瓷制笔筒一○三老将出马酒一○九收藏的分类一一二收藏的角度一一四收藏的乐趣一一七收藏的准备一二○收藏的前景一二三收藏的情感投资一二六收藏的智力投资一二九收藏的身份投资一三一收藏的金钱投资一三三高古陶瓷的收藏一三五秦汉陶瓷的收藏一三八魏晋陶瓷的收藏一四○隋唐陶瓷的收藏一四三辽代陶瓷的收藏正文 目录(2)一四五宋代陶瓷的收藏一四八金代陶瓷的收藏一五○元代陶瓷的收藏一五二明清陶瓷的收藏一五五民国陶瓷的收藏一五七元代青花的收藏一五九洪武青花的收藏一六二永宣青花的收藏一六五空白期青花的收藏一六八成弘青花的收藏一七○正嘉青花的收藏一七三隆万青花的收藏一七五过渡期青花的收藏一七八康熙青花的收藏一八一雍正青花的收藏一八四乾隆青花的收藏一八七嘉道咸青花的收藏一九○同光宣青花的收藏一九三古典家具的收藏一九五明式家具的收藏一九八清式家具的收藏二○一乡村家具的收藏二○三民国家具的收藏二○五紫檀家具的收藏二○八黄花梨家具的收藏二一一红木家具的收藏二一三鸡翅木家具的收藏二一六铁力木家具的收藏二一九核桃木家具的收藏二二一榉木家具的收藏二二四楠木家具的收藏二二七榆木家具的收藏二二九漆家具的收藏二三二古家具收藏秘笈茶当二四三影响中国二四八镆铘岛人二五四怀念秦公二五八书房之乐二六一故宫是一本大书二六六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二七○风光琉璃厂二七四潘家园的诞生二七七吻合二八○千年收藏二八四文明的坐标二八九大英博物馆游览记三○三学者王世襄三一一编者的话:艺术为何需要推广?张子康正文 茶茶中国封建社会有着2000年(公元前221—1911)的辉煌历史,比欧洲封建社会长了1000年。除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一基本条件,手工业发达是其重要原因。手工业不单满足了百姓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还要满足他们无尽的精神需求。历代工艺,集天下能工巧匠之大成,皆以精绝为乐事。古人发现,这种情趣的培养在于长久的积累。一块圆润的玉石,穿孔以系,佩带于身,精神力量随之而来。文人与工匠深感责任重大,构思愈发开阔,工艺愈发慎重。久而久之,操刀不辍的工匠们,使工艺成为生活中的艺术。金属工艺,首推青铜器。前辈收藏大家,言必称三代青铜。商周春秋战国,有多少故事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而唐宋元明清,金属工艺也花样翻新。金银铜铁,不论贵贱,经工匠捶揲錾镂,亦为生活添彩。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成语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足见古人赋予玉的高尚品格。中国玉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文人殚精竭虑,工匠穷极工巧,使玉演变为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故古人谆谆告诫: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中华民族历史上改变过起居习俗,由席地低坐转为垂足高坐。视野随之变化,高型家具应运而生。中国古典家具的设计原则是尊严第一,舒适第二。两者发生冲突,舒适让位于尊严。这个精神核心是古典家具至今受到社会尊重的根本。修饰是美学的手段。以耐腐物质保护和修饰易腐材料是国人的一大发明。从7000年前的良渚文化的木胎漆碗到清乾隆时期的铜胎珐琅器,漫长的历史在喋喋不休地向后人诉说文明的进步。油画原本是西方人的专美,国人的认知刚刚起步。莘莘学子们漂洋过海,览尽西方辉煌的艺术,步履维艰却坚实有力。以西画之手法表现国人的美学取向,浓墨重彩中已初见端倪。中国古代文人同工匠一道,思想加手艺,释放出耀眼的光芒。这智慧之光成就了后人生活的优雅。而今天,当我们面对先人众多精美绝伦的遗珍时,除去敬畏,还心存一份感激。正文 收藏之乐收藏之乐准确表达这种高尚的乐趣是件困难的事情。每一个有幸与收藏结缘的人都会或多或少获得这种乐趣。在和平富庶的年代,这种乐趣会伴随藏者一生。即便世道变故,回忆还可以帮你把早年的乐趣变成晚年的乐趣,这就是收藏的魅力。宋徽宗(1082—1135)显然获得了这一乐趣。他以一国之君的权力使收藏第一次成为国家行为。成立画院,研究古物,编纂图书,网罗天下珍奇,以示范性的效应影响了后世1000年。1000年来,凡歌舞升平,物阜民丰的时代,收藏热就会一发不可收拾,遍及大江南北。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凡夫俗子,皆以此为乐;以获得财产炫耀,以获得谈资社交,进而获得社会地位的提高。古董变成社会的花瓶,装点生活,教会人们珍惜生活。每个朝代的收藏审美不同,乐趣就各有千秋。宋朝人的高雅来自于政治上的开明。统治者标榜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尊重文人,尊重知识。在北方蛮夷的重压下,宋朝人重文轻武,以柔克刚,依然使大宋王朝也走过了300年。明朝是个充满了变数的朝代。从朱元璋(1328—1398)起,十七朝十六帝,每一个皇帝都有说不尽的故事。多数明朝皇帝都对政权轻视,更多关心声色犬马,美器长物。明朝可以炫耀的古物太多了,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嘉万五彩,还有那今天以最苛刻的眼光也挑剔不出毛病的明式家具。明朝人在宋朝人的收藏理念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推陈出新。读一读明朝人文震亨的《长物志》就感到了今人的浅俗,生发出对古人的敬意。清朝我们太熟悉了。康雍乾三帝将中国封建王朝推上了巅峰。康熙二十三年(1684)台湾收复后,中国疆土成为历史最大时期。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在杭州颁发《南巡记》。整整一个世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海内富庶,家给人足。今天可供我们收藏的大部分藏品来自这个时期。面对祖先遗留下的丰富文化遗存,在通晓与混沌之间,我们在恣意享受。享受文化的无穷魅力,享受收藏的无尽乐趣。如果需要表达或传达这巨大幸福时,千万别忘记在心中为祖宗创造的灿烂文明点燃一炷香。正文 青瓷之美青瓷之美颜色上升为艺术的表现手段是古人在不自觉中完成的。当古人发现瓷器不仅仅是使用的器皿时,艺术的魅力就从中闪现了出来。在自然的混沌中,一缕青翠常使人赏心悦目,这种觉醒就是青瓷艺术的先驱。所有青瓷的前身都是古人无可奈何之事。釉料的含铁量决定青釉的颜色,呈色条件长时间为工匠琢磨不定,陷于苦恼。在大量的、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中,机会一次又一次地偶然出现,等待聪明的智者捕捉。中国古代辛勤的窑工们,就是那不知名的智者。我们今天已深知青瓷的魅力,也知长江南、黄河北青瓷的各个名窑。越州窑、龙泉窑、耀州窑,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称雄一方。越州窑在唐代“南青北白”的局面中撑住半壁江山;而宋元龙泉窑以其肥腴.艳由中国南部的大山中源源不断地走出;至于耀州窑,夹杂着西北人粗犷的性格,深沉而不事张扬。青瓷的重要性在于:她是中国陶瓷发展史的必由之路。她是陶瓷的青春期,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洋溢着来自于内部的诱惑。她使陶瓷充满了表现力,使表现力充满了张力,使张力充满了诱惑力,使诱惑力变成市场的魅力。这个魅力市场在唐至两宋,统领江山。从科学意义上讲,宋代五大名窑除定窑外,汝、官、哥、钧都属青瓷,只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还有那个相传千年的秘色瓷,仅名称就能演绎一部神奇的故事。深沉、优雅、含蓄是青瓷美学的境界。这样高的陶瓷美学境界在今天看来仍是不可企及的高度。单用一个色彩作为表现手段,青瓷在古往今来的各色瓷器中无疑是魁首。从唐代起,文人骚客极尽能事描绘她,清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转引《爱日堂抄》云:自古陶重青品。晋曰缥瓷,唐曰千峰翠色,柴周曰雨过天青,吴越曰秘色,其后宋器虽具诸色,而汝瓷在宋烧者淡青色,官窑、哥窑以粉青为上,东窑、龙泉其色皆青,至明而秘色始绝。自古陶重青品。青色是生命力的表现,自然属性的生命力,从萌芽到结果都是在青色中完成。古人有意识追求青色恐怕也是基于这一层考虑。1000年以后的今天,回首青瓷,我们忽然希望我们回到宋朝,生活在宋朝。正文 捉刀代笔捉刀代笔瓷器的装饰手段很多,经后人归纳可分为若干:素器——以釉色或胎色作为表现形式;堆塑——手捏或模制强调外形变化;绘制——在单一色地上用软笔绘制图案或文字;模印——按预先设计的纹样制模为范,效果盈润;刻画——用利器在平滑的胎体上刻画纹样,追求立体效果;再有就是多种手段并用,随心所欲。刻画工艺是瓷器制作出现得最迟但是成长最快的装饰手段,究其原因,制瓷工艺成熟当为大前提。刻画瓷器对胎体要求极高,厚薄均匀,易受刻画;再细分一下,刻与画受力不同,前者重,后者轻,所以早期陶瓷刻画作品以画为多,比如唐越州窑。中国宋代以前的多数民间窑口,都试图使用过刻画手段,除汝、官、哥、钧官窑系统外,南方的越州窑、龙泉窑、饶州窑,北方的定州窑、耀州窑、磁州窑都曾以刀代笔,绘制江山。用笔绘制瓷器的局限是对胎土的白净度要求甚高。尽管北方的磁州窑工已广泛使用了化妆土,对深浅不一的胎体进行了粉饰,但仍抵御不了以刀代笔给他们带来的欢乐。在利器之下,原本平滑的胎体表面深浅有致,构成另一种风味。越州窑。最早的刻画上溯到早期青瓷,记录文字当为首创。后来成熟的越州窑以细竹签精心刻画,纤巧细致,江南水乡的灵秀跃然瓷上。饶州窑。宋代的饶州窑工不谙笔墨,刀法却透着娴熟,在薄如卵壳的胎体下,操刀游刃,无论人物花卉,翎毛走兽,都令人叹为观止。龙泉窑。厚重的胎体成为窑工大显身手的场地,粗枝大叶,飞龙在天,罩上肥厚丰腴的瓷釉,含蓄地表达了文化的意图。定州窑。白瓷动刀一开始显然是追求金属錾花效果,陶瓷的发展也得益于金属器的制作,以易碎的陶瓷乔装不易碎的金属器,定州白瓷当为第一。耀州窑。耀州地处西北,民风粗犷,所刻瓷器也是刀刀犀利,干净利索,从不拖泥带水,看过西北人刀削面的操作,才能顿悟。磁州窑。最为复杂的现象出现于广袤的华北大地,北宋时期的政治中心区域。今天所能看到的磁州窑系统纷杂的瓷器中,刀笔并重,风骚各领。捉刀代笔。典自《世说新语?容止》:“魏武(曹操)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琰)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此典用于瓷器装饰,亦出同一功效。正文 秘色千年秘色千年古人收藏讲究的是秘不示人。过去连皇帝的收藏都小心翼翼地钤上一枚小章——秘玩。因此,有关收藏的故事总是显得玄虚。历史上的收藏悬案,很少有被揭开的,尘封多年乃家常便饭。唐宋以后,有一种瓷器被称之“秘色”,多见史籍记载。惜秘色之瓷与历代名窑命名法则不符,实在无法将其正确列出,以飨后人,旋即成为千古谜案。唐宋各窑,一般均以烧造辖区冠名,南方之越州窑、龙泉窑、吉州窑等,北方之定州窑、钧州窑、耀州窑等,通俗简便,一望便知。唯独秘色,玄之又玄。宋人叶宥《坦斋笔蘅》如下解释: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不得臣庶用,故云秘色。钱氏指吴越钱氏,长期雄居两浙13洲,辖86县,也算是一方霸主。五代十国期间,吴越政权稳固,恩受老父谆谆教诲的钱.,在唐廷超额回报,衣锦还乡后,注重兴修水利,以保障农业收成,深得民众爱戴。吴越国所处地区正是越窑高产地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以青瓷称雄江南,与北方邢窑白瓷形成并驾齐驱局面。钱.出身微寒,一旦占山为王,野心膨胀。尤其大唐谢幕,五代十国的政治局面让他内心潜在的欲望逐渐膨胀,专属用瓷乃手段之一。秘色瓷为其家族专用,由来已久。钱.父钱宽,母水邱氏墓都有精美秘色瓷陪葬。原为大唐宫廷贡瓷,借机挟为私有,使之秘色之秘,发扬光大,以致后世对秘色知之甚少。北宋其他各窑的崛起,遂将秘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于是,人们在文献中寻找蛛丝马迹。唐徐寅诗《贡余秘色茶盏》: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诗中极尽赞美之辞,但正是文学的赞美使得后人如坠五里雾中。明月春水,薄冰绿云,形象转化不成具象,千百年来,收藏家及学者们都沉浸在梦幻般的追求之中。这种追求到1987年2月戛然而止。大唐李渊皇帝亲自命名的法门寺宝塔轰然倒塌。抢救性的发掘揭开秘色瓷千古之谜。法门寺的地宫内藏有14件秘色瓷,细心的唐朝人在封存地宫时有内容详尽的“衣物账”,上面赫然写明: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实物与文献对照,保存了1113年的国之重宝呈现世人面前。秘色瓷比对唐诗,诗虽酸腐倒也贴切。这个瞬间,使得许多收藏家手中的财富重新估价。原来是身份不明的青瓷,终于可以在法门寺的标准器比对之下,一目了然。秘色瓷不再存在幻想中,而是在世界各大博物馆巡回一展芳容。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总是很少,靠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总会有偏差。尤其对这种属于奇技淫巧之类的小事,古人没有放在心上,漫不经心一笔带过,却难坏了一代又一代后世人,幸好有文物还可以帮我们指正。文物鉴定是标型学,到目前还是以目测为准。有了法门寺的标准器,所有与之相似、类似、近似都可以向其靠拢,称之秘色,秘色因此不再神秘。我历史上见过许多越窑青瓷。法门寺秘色瓷出土之前,想都没想过这辈子还能弄明白秘色。一看秘色之秘就是不想让人弄清才起的名字。漫长的收藏生涯中,我陆陆续续买过不少越窑青瓷,今天有机会重新审视,忽然发觉有秘色混在其中。越窑青瓷已是宝贝了,夺得千峰翠色,可谁知这千峰翠色中还有一眼清泉,潺潺流淌。正文 唐三彩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器。它与百姓的理解有些偏差。以专业论,唐三彩属于釉陶,上了釉的陶器,与瓷器有本质的差别。瓷器是不吸水的,唐三彩吸水;瓷器是透光的,唐三彩不透光;凡此种种差别,决定着唐三彩的性质。唐三彩在中国陶瓷史上无疑是最伟大的品种之一,但它是专门为死人服务的,是明器,为殉葬烧造。殉葬制度在封建社会是个优良制度,对生命表示尊重,对死亡保持敬畏。这个制度的好处很多,很难归纳,因人因民族因经历而异,好处的显现侧重也就有所不同。首先是视死如生。生前所有享乐及苦难在殉葬时已有考虑,吃喝拉撒睡,无一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古人认为,死亡是人生的另一个境界,上天堂入地狱与生前行善作恶有关,所以死是对生的报应,是一个解释。其次,死对生是一种延续。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凡不如意事都会在死后得以补偿,世俗的荣华富贵,来不及享受的鸿福都会带入阴间,求得生前的思想平衡。所以,在古代无论平民百姓还是帝王将相,对死比对生还重视,多数皇帝生前最关心的事、最劳民伤财的事无外乎自己的陵寝。至于平头百姓,再穷也愿意看看自己的棺木,是楠木还是柏木,放在家中,看着就舒心。所以,古人不畏死。而仅畏死后待遇不好。这个待遇就是陪葬品。汉代的厚葬之风到了唐代重新刮起。丧葬业遂即成为一个庞大的行业,而且是充满技术含量的行业。唐三彩应运而生,在中国的陶瓷史、雕塑史、工艺史都留下不可或缺的一页。难怪宋人苏东坡评价:“百工之于艺,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在中国陶瓷史的舞台上,唐三彩从出现到凋零,不过百年,昙花一现。但它盛开时艳丽芳香,饱满异常,让初见者兴奋。叹惜安史之乱,生生断送了唐三彩。犹如一支宏大的交响乐,在演奏高潮时,因断电戛然而止。唐三彩的雕塑显然受了西人影响,骨骼结构,肌肉表现较前后各朝都准确,在写实的基础上有一点点夸张,恰到好处地表达唐人的内心世界。唐人的浪漫、张扬的秉性在唐三彩身上得以充分体现。唐人在为自我服务的殉葬品上毫无吝惜地进行着情感的表达。这种情感的表达在地下隐居,一旦释放,势不可当!上世纪初,当修建陇海铁路时,唐三彩大规模出土,引来西人无数,惊叹之余顿生贪念。唐三彩的地位如中彩般地辉煌,顷刻间奔走他乡。国人的任务仅是为其起名——唐三彩。以黄、绿、白为主色调的艺术品。在唐朝以及后世的一千多年中,没有人为其正式起过名,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也没它的蛛丝马迹。这样说来,唐三彩这样一个朗朗上口、妇孺皆知的名字,尚没有百年的历史。国人的可笑是嗅觉敏锐。当唐三彩成为新的商品,当这种商品虽不再陪葬但又有另类价值,千军万马一哄而上,于是乎,十几年的工夫,唐三彩成为新的祭品。我在旅游品商店的礼品货架上,在潘家园市场拥挤的地摊上,看着伟大的唐代人创造的伟大的唐代艺术,心中没了滋味。殊不知唐三彩的崇高地位在于对生者的理解,对死者的尊重。生前的锅碗瓢勺,豢养的动物,运输的工具,都为殉葬者考虑周全。死后的镇墓兽,各类天王俑则护佑死者的神灵不受侵害。唐代的两度盛世——贞观、开元,是封建史上的奇迹;商业贸易发达的唐朝,“天下大稳”。视死如生的唐代人,“王公百官,竞相厚葬;偶人象马,雕锦如生。”古人的局限是古人的幸福,今人的无限有时倒未必是个幸福。正文 秦兵马秦兵马人偶雕塑有一个禁区,或大或小,切忌1∶1比例。凡与真人大小的雕塑鲜有成功。中国的历史上的塑像,大者如乐山大佛,高十数丈;小者观音如豆,掩身而不可寻。等身之雕塑,唯见秦兵马俑。等身雕塑之弊端为目视而微。大忌。究其原因,恐怕是断绝了想象二一○之空间,使熟之生涩,悉之生惘。多熟知多明白的人变成人偶后之立即苍白无力,血肉全无。古人深谙其中奥妙,放其长制其短,长则夸张弘扬,短则收敛精到。但秦兵马俑一反常规,等身塑造之绝技,空前绝后。各类武士俑,将军俑身高168—185cm不等,在个性突出中体现关中大汉的共性。这种旷世之作自秦以后无人敢问津,秦始皇的庞大军队在地下默默伫立了2000年。后人不知也无从效仿。秦人为何将如此庞大的兵马俑塑造成真人大小呢?历史上无解。秦始皇的至尊无上的地位在他生前乃至身后都无法撼动。至今我们提到中国封建史依然是第一个提到他。始皇帝对中国的贡献不是他在战国的烽火之中相继绝灭六国,统一天下,而是他在统一中国后所作出的决策:“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这个伟大的决策对秦以后的中国起的作用是秦始皇本人也无法料到的。过去说书老说这样一句话,叫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2000年来,历经兵燹灾荒,中华民族至今仍能凝聚不散,首先归功秦始皇统一文字。中国的方块字,让中国人在这样一种统一的思维下,无法分裂,也无法逃出这一框架结构。象形文字的好处是表意,表达我们民族的意图和心声。中国人走到哪里,无论语言上有多大障碍,只要落到文字上,就会心领神会。而欧洲之所以成为欧洲,大国小国,国国有自己的文字,随之有自己的语言。所以欧洲即便是个共同体,它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古代,统一文字的好处使中央的精神能准确无误地下达。秦统一之后,秦始皇的诏书送到广西已无人能认,这样的局面今天听起来是个笑话,当时却是个严峻的问题。痛下决心的秦始皇一纸政令——书同文字,使他谋求长生不死的愿望化作现实:只要中华民族存在一天,我们都得牢牢记住这个伟大的始皇帝,并由衷地感谢他为我们民族作出的英明决策。我们必须感恩。兵马俑长久地为秦始皇守陵。一个雄才大略的始皇帝,新朝伊始,选贤任能,变法革新,富国强兵。一个封建社会的底子由秦始皇打下,丰厚结实。尽管秦朝享国时间不长,但汉朝受其益而攀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看兵马俑应知晓秦始皇的襟怀。秦始皇的勤政作风,被封建王朝视为典范。“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独裁专断的风格成就了秦始皇,他为自己每天确定阅览的定额为一百二十斤文书,不完成不能休息。这让后人听来匪夷所思。那臭名昭著、暴戾乖张的始皇帝怎么这样跟自己过不去?!按当下的话叫做:较劲。正是因为这个较劲的皇帝,才有了宏大的兵马俑阵,才让我们理解什么叫雄图大略。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抽时间去看看兵马俑阵,看看那些充满了人性的士兵、武士、将军;应该认真想一想这个奇迹产生的背景以及文化;聆听一下两千年前秦始皇发出的声若洪钟的号令,感受一下大地的震动,战火的硝烟,后人对秦始皇有多种评价,天壤之别。无非是千古一帝,第一暴君,等等。这些对秦始皇却不重要。借琅.石刻,秦始皇对自己有个评价:皇帝之功,勤劳本事。正文 南青北南青北瓷器南青北白的格局盛唐才形成。今天将瓷器烧成白色是基本功,可在中国陶瓷的历史中,这是个划时代的贡献。南北朝之前,陶瓷以青为主,原始瓷也叫原始青瓷,原因是原材料中含铁量过高,杂质无法去除。故陶瓷长期被青色垄断。到了北齐(550—577),白瓷出现。河南安阳骠骑大将军范粹墓出土的一组白瓷,宣告了白瓷的诞生。与一般人的理解不同,白瓷与青瓷并非两个独立制瓷系统,在科学上它们同属青瓷,只是将含铁量降至2%以下,白瓷即可烧成。这个伟大的创造,为后世彩瓷铺平了道路。“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伟人毛泽东的这句话阐述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唐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白瓷这个当时的新科技产品就在北方得以迅速发展。我们可以想见白瓷给唐代人带来的喜悦。商品需求是市场的动力,唐白瓷在开元盛世攀上顶峰。邢窑白瓷的出现一改青釉一统江山的局面,首先被宫廷选用,带有“盈”字款的白瓷,被唐玄宗的私库——百宝大盈库选中,身价倍增。这个“百宝大盈库”,新旧唐书均有记载。开元盛世,李隆基“每岁进钱百亿,宝货称是”。但此钱此物不是正道上来的,与国家财政无关,史载“非租庸正额者”,交待得很明白。李隆基当然也知钱物来历,另设百宝大盈库,任凭“天下州县征财帛,四时不止”。想来李隆基也是很好面子的皇帝,携杨玉环温泉沐浴,水滑凝脂;六宫粉黛,尽失姿色。皇帝高兴之时,正是臣子受惠之日。百宝大盈库里的宝物于是源源不断地流向各类受惠者。皇帝的赏赉之物挑中白瓷绝非偶然。邢窑之白瓷在玄宗时期正经是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当时别说在中国,就是世界范围也处领先地位。“盈”字款的白色器皿,近20年多有出土,尤其是河北内丘城关窑址出土20余件带有“盈”字款的标本,从根本上解释了各博物馆及藏家手中谜团一般的藏品,同时印证了“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李肇《国史补》)的记载。百姓对唐朝大明宫的了解都有赖于电视剧《大明宫词》。绚丽荣华的场面,起伏跌宕的情节,勾心斗角的故事,今天都埋在了大明宫的厚土之下。前些年出土了众多的邢窑残片,尤其带有“盈”字款的残器,把那些久远的缠绵带回人们的视线。从本质上讲,唐代的经济社会与我们今天的经济社会没有太大的区别,先进的科学成果首先会被政府采用,邢窑白瓷在北方优先流行顺理成章。当时的南方还是越窑的天下,南青北白的局面形成,构成唐代青白瓷器对峙天下。唐代诗人皮日休有一首诗,谁也不得罪: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皮诗通俗得可以,小学文化即可欣赏。他无意地告诉了后人,这个南青北白格局的均衡以及影响力。但那位茶圣陆羽却没有这样乐观,他在《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陆羽以一个南方人的率真抑白扬青,是他家乡观念作祟,读之可爱。陶瓷的南越北邢——南青北白在唐代风行,后世津津乐道。原因无非是新产品的诞生,竞争机制的形成。没有唐代这样一个二分天下的局面,也就没有后世宋代陶瓷的百花开放。这样想来,商品一统天下,高度垄断,长久以往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正文 正德的花正德的花公元1491年为明弘治四年,农历辛亥。这年9月20日申时,弘治皇帝长子出生。弘治帝欣喜万分,取名厚照,企望其能照耀后世。按时、日、月、年顺序,朱厚照命理“贯如连珠”,为申、酉、戌、亥,主大富大贵。在明朝十六帝当中,仅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生辰有此相似之处。朱厚照之母张皇后在怀孕之际梦有白龙入腹,按照传统说法,白者主西方,为兵象。厚照儿时就显露出这一迹象,贪玩好动,喜好骑射,所以庙号“武宗”。1505年,弘治十八年,弘治皇帝驾崩,享年仅36岁。11天后厚照正德皇帝即位,年仅14岁。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年龄,以现代心理学来看,正是儿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逆反心理时期。正德皇帝自登基第一天起,就滋长了极其叛逆的性格。正德二年,武宗迎娶了夏皇后,之后又选置了几个妃嫔。也许是因为这些安排的婚姻使他不满,他搬出了皇宫,营造了两处寻欢作乐的场所——故宫西华门外的豹房和远离京城的宣府(今宣化)的镇国府。北京作为都城,过去豢养动物的场所很多,比如象坊、羊坊、虎坊、豹坊、鹰坊等等。至今北京还有羊坊店、虎坊桥、报房(豹坊)胡同等地名呢!正德皇帝的豹房新宅从正德二年扩建至正德七年,耗银24万余两,添造房屋200多间,为其淫乐提供了大量场所。正德皇帝是明朝十六帝中最为荒淫的皇帝,豹房内美女如云,来自于西域、高丽、扬州、苏州等地的美女、乐妓,甚至寡妇都是正德皇帝的最爱。整日沉溺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中的正德皇帝以此名垂青史。1512年秋天,有一个对正德皇帝有致命影响的军官江彬设法觐见了皇帝,这个工于心术的军官骁勇善战,在一次战斗中连中三箭,其中一箭射在脸上,他拔出箭后继续战斗。这使尚武的正德皇帝大为感动。江彬仪表堂堂,长于击技,善讲战斗故事,获得皇帝青睐后,很快成为正德身边最有权势的人。江彬总能为正德皇帝找来新的刺激,以保持恩宠在身。他为皇帝引见技法高超的乐师,介绍擅长秘密巫术的僧侣,搜罗西域的穆斯林妇女,甚至怂恿皇帝狩猎,以致被老虎严重伤害。江彬在虎口下拼死救出皇帝,这一伤不但未使江彬失宠,反而使正德对他更加信任。正德皇帝桀骜不驯的性格、尚武精神致使他一次又一次地企图御驾亲征。1517年10月,自恃自己如同先祖永乐一样的正德皇帝开始自称将军,并把自己住的宣府称作军事指挥部。明朝在整个时期,都对北方的蒙古部落怀有戒心。永乐之后,明朝的统治者逐渐认为自己已没有和蒙古骑兵对抗的能力,避退三舍是良策。而正德皇帝却总想显示一下大明王朝的军事威风,厉兵秣马,于1517年10月6日开始与蒙古军队发生冲突,10月20日,正德亲临战场,指挥战斗,整整一天,杀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这是十六世纪明军唯一一次战胜蒙古大军,史称“应州大捷”。正德皇帝对此役胜利的满足可想而知。第二年,他自封自己是朱寿将军,还定了俸禄,每年5000石米。这一年秋天,他动身去大同,经过偏头关时遇见一歌女,在饮酒作乐时,正德显然被歌女迷住了,等他弄清歌女是晋王府乐工的眷属时,他召见并收留了她。这个歌女就是正德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刘娘娘。娘娘是宫廷中对皇后的称谓,由此可见刘娘娘受宠爱的程度。中国的封建社会后1000年因受宋明理学影响,男女禁忌较多。凡接受过传统教育的汉族妇女,行为不由自主地受到了极大约束。这就是后宫佳丽们不甚得宠的原因之一。皇帝的妃嫔,一般见皇帝临幸就手足无措,心惊胆颤,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对皇帝来说,显得非常寡味。但其他民族,尤其西域民族性格奔放,能歌善舞,百无禁忌,十分容易获得皇帝的青睐。那些眼蓝肤白的女人显然容易博得正德皇帝的欢心,贴身随从江彬为之四处寻求的美女中不乏其人。至于刘娘娘是否西域而来,血统如何,正史野史均无记载。有记载的是:1520年1月,正德皇帝抵南京,愉快地在此度过了8个月的时光。这期间,他颁布了一道非常古怪的诏令——禁止饲养和屠宰猪。在以猪为主要肉食的江南,此道诏令可以设想执行难度之大。这与正德的宠妃信奉伊斯兰教应该说有直接关系。正德时期的瓷器与铜器以及其他艺术品中,大量出现有阿拉伯文字的作品,独树一帜。这在过去很漫长的时间内无解。显然,这与正德皇帝喜爱的宠妃有关。野史载,正德有一穆斯林宠妃,视若掌上明珠,其他细节不详。有关刘娘娘的记载也是线条颇粗,只知其能歌善舞,是皇帝的最爱。在久经沙场,见过大世面的正德皇帝面前,这种能歌善舞不是一般意义的能歌善舞,汉族的歌舞技能至今也还是低于西域民族。从这点上推论,刘娘娘或许为异族妇女。皇帝为其宠妃烧造精美陶瓷不过是下一道诏令,千金买笑对皇帝易如反掌。伊斯兰文字装饰的瓷器对我们充满神秘。青花笔架山的文字想必是汉族工匠照猫画虎描上去的。传说意为:轻放你的鹅毛笔。我们留心一下,鹅毛笔不是毛笔,不是汉族的书写工具。这件方瓶,四面均有阿拉伯文字,意不详。长颈方身,口附六管,形制奇特,想必当时曾博得刘娘娘的欢心。2005年9月21日,惊现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估价10万美元,出场后一路飙升,以169.6万美元的惊天价格成交,成为明正德瓷器一甲一名。折合人民币1374万元。如果刘娘娘和正德皇帝九泉之下有知,也会为此通宵达旦,载歌载舞地欢庆吧!尚武的正德皇帝对艺术要求不甚仔细,过去正德的瓷器没有惊人的价格。这件方瓶,500年来,颠沛流离,辗转流洋海外,身世想必也是曲折。初次现身,有点儿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味道,这也多亏了异族文化与美女呢!正文 鬼谷下山鬼谷下山大名鼎鼎的景德镇因陶瓷而闻名。景德(1004—1007)为宋真宗(赵恒)的年号之一,距今整整千年了。距景德镇市以北8公里有一座浮梁古城,建于唐元和十二年(817),大诗人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诗中“浮梁”就指这座古城。名篇名句,被写入小学课本,影响深远。浮梁城西至今仍矗立一座正六边形的七层砖塔,高40.47米,史称西塔,建于宋代。“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宝塔。塔用青砖砌成,因用石灰、糯米浆、红土和浆堆砌,近千年的风雨侵蚀,灰浆中的红土不断溢出,渐渐把塔身浸染成红色。所以西塔又称红塔。红塔的佛名叫做“大圣宝塔”,雄伟壮观。有关红塔的传说很多。最为吸引人的是元朝末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陈友谅为争夺天下大战鄱阳湖,开始时朱元璋并无优势,落败时顺昌江逃至浮梁,情况危急时路过红塔,急中生智,朱元璋匍匐前行,在层层叠叠的蜘蛛网下爬进红塔,躲到塔顶上。陈友谅的追兵在城内搜查,满城鸡犬不宁,也没有搜到朱元璋。朱元璋的聪明救了自己。追兵先是顾忌佛家圣地,又见门口的蛛网密布,没有进人的迹象,故放弃了搜索。躲过致命一劫的朱元璋从塔中走出时,当地的百姓还送给他碱水糍粑做干粮,朱元璋感恩不尽。至今碱水粑还是当地有名的特产,救过皇帝命的食品理应有这个待遇。后来朱元璋当上了皇帝,闲暇时还命人专程去浮梁寻找碱水粑,分给子孙品尝。他告诉子孙们,说浮梁的红塔救了他一命,才有的今天。可惜当时慌慌张张,也未看清塔名,只是记得塔通体红色,很是奇特。这件事情在明朝宫廷一直传颂。到了朱元璋九世孙万历皇帝朱翊均登基后,还专门从国库拨专款重修了红塔。这在明朝也是特例了。按照国家规制,政府不会出钱修建寺塔,寺塔都是靠僧人化缘、香客信徒捐助而建。后来,朱元璋又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交战,史料说陈友谅有60万人马,但估计没有这么多人。60万军队在今天都是极为庞大的部队。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六月五日,陈友谅的汉军与朱元璋的明军遭遇正面战斗,陈友谅在一叶小舟上穿行于各船之间指挥战斗,不幸的是一支锋利的箭准确地射穿了他的眼睛,让他立刻毙命。那改变历史的一箭非常神奇,即准又狠。在这样的节骨眼上主将被杀,噩耗迅速传遍战斗中的汉军,汉军士气大减,明军乘胜追击,次日清晨,解决战斗。这次决战是明王朝关键一战,有点儿像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此战一胜,余下的就势如破竹了。实际上,至正二十年(1360)景德镇就被朱元璋统治了,这和长征后的陕北解放区一样,早就是共产党的天下了。在朱元璋的心中,残酷的连年战争带给他的印象深刻,这种印象反映在其他方面,让后人找到很多证据,元青花人物大罐——鬼谷下山即是一例。鬼谷下山是著名的历史军事故事。战国时期,诸侯林立,战争纷起,涌现出很多著名的军事人物。王翊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军事奇才,号“鬼谷子”,大名鼎鼎的孙膑(孙子)就是他的徒弟。燕齐交战的时候,孙子被黄柏杨所擒,齐国派使节苏代前去求鬼谷下山救孙膑。鬼谷子答应了,乘坐两虎车下山救徒。这个故事是两个智者的交锋,显然朱元璋极为欣赏。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实属不易。一个要过饭的小叫花子最终成为一国之君,中国的历史上只此一人。一个人凭借武力是拿不下江山的,智力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朱元璋对中国历史的谋士极为敬重。也许他当年进驻景德镇时,头一次看见这白地蓝花的瓷器就大为感兴趣,忙里偷闲地品头论足。青花瓷器元代创烧,到朱元璋看见时已非常成熟,有至正十一年(1351)那对龙瓶为证。朱元璋对那些花花草草的题材不感兴趣,对翎毛走兽、花鸟鱼虫也不待见,一个军事家显然不能儿女情长。元曲是元朝人的主要娱乐,题材广泛,朱元璋只注重军事题材,尤其是礼贤下士。他作为统治者的襟怀,只为国家社稷着想。“鬼谷下山”、“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都在暗示一个即将兴起的王朝所侧重的精神。把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画在瓷器上,教育人民,警示自身,显示了一个统治者雄才大略的过人之处。施耐庵、罗贯中也都是元朝人,重要的创作时期均在元末。《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流行也是由口头转向书籍。元末明初流行军事题材小说不是偶然的,这与当时残酷的社会环境有关。对战争的礼赞,是胜者的不自觉行为。朱元璋是否下令烧造这些精美绝伦的青花瓷器,我们尚无从知晓;知道的是2005年7月12日,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以1568.8万英镑在伦敦佳士得成交,折合人民币约2.3亿。这个纪录在全世界所有中国艺术品中一甲一名。这个不可思议的价格使每个第一次听说此事的人都瞠目结舌。700年来,有多少“英雄豪杰”因种种原因烟消云散,仅少数能坚持到今天。一个落地即成碎片的大罐,以其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美学价值,集万千宠爱在一身,瞬间成为英雄,让世人仰视。而富于传奇的朱元璋皇帝在700年后以此又续写了传奇。正文 倾听自然之声倾听自然之声改变植物的自然生长状态,随心所欲,是件矫情的事情。这类事情往往发生在丰衣足食之后。兵荒马乱的年月,无论胜者还是败者,均少有这份闲心。即使有闲,还须有钱,有钱有闲才可生出是非。大清江山到了康熙帝已稳稳坐定,闲情逸致随之而来。每逢春季,惊蛰一过,皇上便要去先农坛,以身作则,收拾他那一亩三分地。栽一棵葫芦,待果实初成,模之以范,束之以绳,经一个夏秋的风风雨雨,春华秋实,结出硕果,采摘以后,配口加工,制成各类器皿及文玩,统称匏器。以植物果实仿人工艺术品,匏器几无不能。明末有个举人叫巢端明(鸣盛),明亡后远离城市,乡居生活,住宅四周种满葫芦,他擅作匏器,自用的器皿,大都用匏制成,也不知有没有实物留到今天。匏制的瓶、碗、盒、盘、鼻烟壶等,今人观之,仍瞠目结舌,让人觉得神奇,其中最让人爱不释手的是一种冬养夏虫的匏器,俗称蝈蝈葫芦。在无法纪录声音的古代,在北方漫长寒冷的冬季,倾听夏虫之鸣是一个奢望。老百姓有这奢望过分,皇帝有就不算过分,为此,康熙皇帝亲自耕种,成为楷模。学者看待此举有做作之嫌是学者的事情,看法归看法,康熙一朝的匏器许多都因之堂堂皇皇地范有“康熙御制”四字,历历在目,与器物同在。将硬木事先雕成阴模,按一定法则组装在葫芦幼果上,强迫它长成所需模样,称之为范。“模范”一词当由此来。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葫芦范在模中畸形发展,失败多于成功。一个模一年只有一次显示身手的机会,成功殊为不易。匏器的另一种工艺较之前者经济,绳之以法则。将幼果勒扎成型,受力必须均匀,还不能影响其生长。这对工匠的要求极高,阴阳向背,天灾人祸都可能使之前功尽弃。蝈蝈为夏虫,鸣声昂越。吴语中官蝈不分,仕途为人向往,这也是蝈蝈受古人喜爱的潜在因素。画家绘夏趣图,也往往少不了蝈蝈,至今在夏秋之季,仍有农民将此虫贩于都市,走街串巷都用不着吆喝,其鸣声之响亮生动,诱惑着远离乡村的城市孩童,还有成人。每当树叶凋零,北风呼叫之时,再想听见蝈蝈叫声,已算是奢侈之事。这奢侈,在皇帝身上顺理成章。入冬以后,宫廷中有专人分(音奋,即饲养)蝈蝈,七七四十九天,脱壳七层,夜不能寐,将小若黍米的卵培育成成虫,装入葫芦中,揣在怀里,任大雪纷飞,蝈蝈在人为的环境中无忧无虑,振动羽翅,发出悦耳鸣声。一国之君,想保住江山,思想上一刻不容放松,事必躬亲。君主制国家压在君主肩头的更是一副重担,谁让你一个人说了算呢?!皇帝高高在上,吃穿住行,都有宦官操心,出行时黄沙铺地,鸣锣开道,百姓均须回避,何况虫焉?为防刺客,紫禁城内除御花园等地均不栽树,太和殿前,寸草不生,哪来虫鸣?而皇上在他一言九鼎的地方仍觉得不甚舒服,满朝文武,唯唯诺诺,变成一个臃肿的大包袱,落在皇帝肩上。在这时,皇帝期望摆脱精神重压,期望倾听自然之声!皇上在蝈蝈的叫声中心理暂时得到安慰,这种追求逐渐演化成一种时髦。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冬养夏虫,以求鸣声,重在听。蝈蝈葫芦亦因之在音而不在形上下功夫,据说工匠能使蝈蝈在不同葫芦中发出宫、商、角、徽、羽五音;到后来,一方面由于工匠取悦于皇帝,另一方面民间得以普及,葫芦演变成重形而不重音了。同时又分出蛐蛐(蟋蟀)葫芦。器口用材上,象牙,玳瑁,虬角,紫檀,唯恐不显其贵;工艺上,蒙心高起,尽雕工之能,穿枝过梗,以能动而不掉为佳,从一动起,多至不等。我见有十八动之多蒙心,弹丸之地,佛八宝,暗八仙,外加两鹤,虫一鸣,随之颤动,叹为观止。葫芦外型,也嫌光素不过瘾,以范,掐,烫,雕,绘等手段,穷极工巧。整整一个清朝,完整了匏器这种只属于中国,只属于清朝独特的艺术。在外国人眼中,这门艺术不可思议,国人却不以为然,对于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这属于雕虫小技中的小技,要不是倚仗年代近,恐怕早就自生自灭了,哪儿会有实物留至今天呢!最后捎带一句,清宫档案记载,新年伊始,太和殿两侧置蝈蝈葫芦以万计,瑟瑟寒风中,新春盛典,皇帝龙袍加身,二十八人大轿抬至宫前,届时,蝈蝈吟唱,金鼓齐鸣,一派勃勃生机。此形式庄重而又寓义深刻,曰:万国来朝。寓大清国日益强大,世界各国前来叩拜。古人将生活情趣赋予政治内涵,这是很典型的一例。正文 一台没有重心的晚会一台没有重心的晚会将各色釉、各类彩集于一身,为乾隆朝独创。做出这么矫情的事情,一定是丰衣足食之后。官窑瓷器烧造,清康熙恢复,雍正发扬光大,至乾隆达到顶峰;顶峰一定要有旗帜飘扬,瓷母就是这面飘扬的旗帜。瓷母叫法通俗,各色釉、各类彩之母,仔细一想,此叫法道理不通,分明是其儿,不是其母。但叫瓷儿,失之滑稽,故叫瓷母,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有尊老之意。瓷母的烧造想必暗合宫廷旨意,皇帝凭空想见此器模样也是道难题。景德镇窑工们深知自己能力,亦愿讨得宫廷青睐,反复试烧,在前人技巧的基础上,玉成此器。高低温釉彩十数种,清晰而不乱,相互就合,分不出高低贵贱,如同人工花坛,堆砌出的美丽依然是美丽。但这类瓷母不宜提倡,各门类釉彩优缺点淹没其中,好不显好,坏不显坏。这是艺术之大忌,艺术无需搞平衡,艺术强调个性。清乾隆一朝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把瓷器做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它没能攀上美学的峰巅。堆砌的艺术就是一台丰富的文艺晚会,全是重点,却没了重心。形式再花哨,到头来也是曲终人散,两目茫茫。乾隆瓷母就是个清代瓷器的晚会,也是个证物,证明两百多年前乾隆盛世的风范与心态。这个风范是清乾隆鼎盛期的华丽奢侈,无所不用其极,以文化的强势忽略美学的含蓄,注重表而不注重里;这个心态是炫耀,以我朝之力达到古人未曾有过的高度,展现天朝大国海纳百川的胸怀,从而忽视了被接纳者的内心感受。正文 宋人与宋宋人与宋中国古代有一种很少有人使用的枕头,式样简单,截一段圆木缀上小铃。枕在上面极不舒服,须小心翼翼,保持半睡半醒状态,意在小憩,避免沉睡过去。否则,枕一动,人惊醒。此枕被文人赋予了一个极为美丽的名字:警枕。足见古人珍惜光阴用心良苦。与此相反,有一句我们经常用的成语也与枕有关:高枕无忧。源出《战国策?魏一》:“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两千多年前,古人对枕就有了这样深刻的理解。古人使用的枕质地很多,不限于今人要求的柔软。用陶土堆塑成型,入窑高温烧成瓷枕,隋朝已见。唐以后,瓷枕渐多,至宋从质到量达到登峰造极。金元以后渐少渐衰,直至消亡。谈瓷枕,离不开宋。笔者见过的宋枕磁州窑的为多。形容宋枕,得用许多话,简单地说,就是丰富。兽形枕中有龙枕、虎枕;人形枕中有孩儿枕、仕女枕;几何式样中有长方、八方、椭圆、银锭等;还有腰圆、鸡心、云头、花瓣等随意造型正文 宫花拂面倾城色宫花拂面倾城色粉彩作为陶瓷的主要品种,最后一个登上历史舞台。康熙晚期,当清朝的江山已呈稳固气象,景德镇的窑工们奉迎统治者,创烧出了一代风华的粉彩。历经雍正一朝的发扬光大,到乾隆时粉彩已是妩媚多姿,成为陶瓷大家族的重要成员,以致乾隆以后,粉彩数量骤增,有撼动青花霸主之倾向。以审美层次来看,粉彩处在金字塔的底层,具有最广泛的大众基础。这是粉彩自诞生起就备受欢迎的原因。在表现色彩的层次上,粉彩抓住了自然界色彩变幻的根本,强调色彩过渡这一基本特征,一扫五彩的热烈,专注色彩的柔和及过渡,将瓷器上的人物、山水、花草鱼虫、翎毛走兽,自然界中的一切真实的特征展现,这就是艺术美学的原真性追求。从这点上讲,粉彩是唯一的。这个唯一性成就了粉彩后起之秀的地位。景德镇彩瓷诞生并不算晚,几乎与青花同步,如果把青花视为水墨,彩瓷则是重彩,以五彩发之先河。由于青花的地位,五彩长时间地未能摆脱青花的笼罩。明代五彩、斗彩两大品种中,青花总要占有一席之地——青花五彩在有明一代从未有过实质性的改变,斗彩则更不要说了,无青花则构不成斗彩。四九直至清康熙,五彩才真正冲出了青花五彩的樊篱,以纯粹五彩在江湖中站住了脚。以蓝彩替代青花是康熙对五彩这个古老品种划时代的贡献。五彩由此变成热烈奔放,以大红大绿夸张的心态强调色彩在瓷器上的装饰手段。而粉彩低调出现,浅斟低唱,如同苏州评弹的妩媚,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粉彩的艺术魅力正在于此。工艺层面上,粉彩强调一个“粉”。玻璃白的掺加,使得平涂的红绿有了层次,变得立体。粉彩在追求艺术写真上,改写意为写实,着重表现事物真实自然的一面。比如花卉,注重颜色盈泽,阴阳向背;比如翎毛,注重羽毛质感,色彩变幻;比如人物,注重神态表现,容貌明暗;这些改变,是中国陶瓷表现力的一个飞跃,这个飞跃显然受到了西洋艺术的影响。在康熙以前,中国的工艺家们没有注意这层意义。当西方传教士将西方艺术中的绘画手法及西方的珐琅釉料一同传入中国时,出现了珐琅彩宫廷御用瓷器。粉彩紧紧步其后尘,通过中国工匠的才智,加快了外来艺术的本土化速度。了解这些,就知道了粉彩这个伟大的陶瓷品种的重要性,就知道当今世界上清代陶瓷冠亚季军为何都是粉彩。观复博物馆的乾隆霁蓝描金瓜棱粉彩花卉大瓶,就是粉彩中的佼佼者。尺寸之巨,在乾隆一朝同类品种实属罕见。尤其在造型变化上,器身呈六瓣,以委线分割,肩与颈部的对应如意纹凸起,丰满盈目。霁蓝深沉,足金描有数层纹饰,富丽堂皇,一派皇家风范。尤其粉彩的表现,把多色花卉的妩媚(芙蓉)、娇柔(莲花)、丰腴(牡丹)、清高(菊花)、冷艳(梅花)及亮丽(石榴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御窑厂的工匠们以超现实的写真能力,以博皇帝一粲。故宫博物院藏有与此件拍品类同另外一只。尺寸相同,品种相同,造型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本件六面花卉,故宫藏品隔一变化为文字装饰,三组装饰文字皆为乾隆皇帝的御题诗,并绘有乾隆常用的“乾隆”、“宸翰”、“唯精”、“唯一”、“比德”、“朗润”六枚印章。仅此可见当时乾隆帝的重视程度。故宫博物院清瓷藏品千万,有乾隆印鉴的藏品为数寥寥,且件件精品。与其比对,就知此件拍品的重要。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对于我们,能够看到祖先创造的灿烂文明如此炫目;能够有幸如此近距离地欣赏这样一件国之重宝;能够抱有无尽的幻想将其揽入怀中,这完全应了那句佛家箴言:三生有幸。本文标题出自唐诗人李贺、刘禹锡诗句:草暖云昏万里春,宫花拂面送行人。(李贺)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刘禹锡)正文 收藏是一种证物(1)收藏是一种证物文物收藏之所以诱人,藏品增值无疑是最直接原因。加之中国文物浩如烟海,种类繁多,以个人智力财力精力与之挑战,败多胜少,刺激无穷,这就使生活富足的现代人备感亲切,乐此不疲。中国历史上的收藏热大都形成于物阜民丰之际。我们熟知的赵宋皇帝宋徽宗,就是一位身体力行的收藏爱好者。时隔千年,我们仍能读到成书于北宋宣和年间的有关收藏的各类书籍。徽宗酷爱艺术,不谙政事,做了国家画院院长,却丢了国家。这让后人对这一段幽怨的历史唏嘘不已,百思不得其解。这就是收藏的魅力。让一个有着超人智力、敌国财力的皇帝,丧失了治国的精力,留下千古憾事。我们今天仍对赵宋江山所遗留的书画、陶瓷等艺术珍品怀着崇高的敬意。对宋徽宗——赵佶本人的艺术造诣也怀着同样的敬意,因为他创造了一种崭新的书体——瘦金体。2002年春季,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在北京成功地拍卖出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成交价为2,530万元人民币(包括佣金)。每一个在拍卖现场的人此时都激动不已。十数人勇敢地举起了手中的号牌,像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轮番冲刺。我在现场,享受着那振奋人心的一刻,所有人对每一次的价格攀升发出惊呼。一位老者,倾自身全部财力,倾终生对艺术的向往,在1,300万高价位勇敢地伸出了自己那只苍劲的手。我知道,那是老先生全部的财产。他用行动阐释着收藏的魅力。事后,他对我说,那东西(《写生珍禽图》)属于我了一秒钟。1,300万与一秒钟,是老先生酷爱艺术的写照,我甚至觉得他的1,300万与成交的2,300万相比,前者更让人感动,虽败犹荣。这件《写生珍禽图》虽为徽宗本人所绘,却没有落下徽宗手迹,因为何种原因,众说纷纭。但上面却留有另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手迹,这就是乾隆——满清王朝最富魅力的皇帝。乾隆帝为十二帧画面均题有手迹并钤盖收藏章,表明他对这件神品的珍爱。我们对乾隆的了解,除去学者,大都来自赏心悦目的电视剧。这位风流倜傥的皇帝一生都是传奇。他自称十全老人,文治武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乾隆一生作诗四万八千余首,仅比全唐诗少千余首,看官可想,唐朝近300年,有名有姓、无名无姓的诗作,今存累加仅微胜乾隆一人,可惊可叹!乾隆帝不忘祖训,一生射杀猛兽无数,七十多岁高龄时仍每年赴承德木兰秋.,令今人钦佩。这样一位皇帝,也同样酷爱收藏。乾隆在位长达60年,后又做了四年太上皇,当之无愧地是中国历史在位最长的皇帝。政事繁重,日理万机。但一获闲暇,他就会取天下宝物自我欣赏,吟诗作赋,倍加赞赏。清档记载着乾隆帝每一次赏古,在三希堂那半间小屋,古物向一国之君诉说着往事。那一刻,乾隆帝身心得以放松,精神获得慰藉。这有《弘历赏古图》为证。我们今天获得一件乾隆时期的文物已是欣喜,二三百年的时间对历史不过一瞬,但对我们已是遥不可及。在文物面前,不仅我们是过客,连鼎鼎大名的弘历依旧也是匆匆过客。我们在文物面前走过,带着它传授给我们的文化信息。我们接受,我们享受。中华文化就这样通过一件件具体的文物一代代地传承。正文 收藏是一种证物(2)盛世收藏,乱世黄金。太平天下,百姓衣食富足,便感到精神世界开始空虚。他们需要精神物质来填补内心的空白。文物兼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一件文物所包含的精神是一种文化,是那个时代人们对世界的理解;而物质自身,除去材质的特性,更多的是前人对精神的具体追求。当我们捧着一个白瓷碗时,我们应该知道古人用了上千年的努力,才摆脱了烧瓷中的“黑暗”,同时摆脱了黑瓷碗在吃饭时给心中留下的阴影。不知你想过没有,每天捧着黑碗吃饭心情是否沉重?当然,收藏一只白瓷碗与收藏一只黑瓷碗的乐趣不仅如此。当我们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来表达某一种决心时,我们应该了解中国人的使用玉的历史。美石为玉,中华民族对玉石的顶礼膜拜,归纳为玉有五德,仁义智洁勇。还有什么理念比这五德更具魅力么?所以古人谆谆告诫:君子无敌,玉不去身。藏家佩玉的沾沾自喜就来自于此。我写这篇文章时,北京惊雷滚滚,夏季夜晚的雨下个不停,一只捡来的大狸猫耐烦地卧在我的桌上,看我写作。我惊异我们两个互相生疏的面孔,在这一刻为何如此和谐?有生命的物质与无生命的物质,在这一刻获得平衡。历史不会停歇,一刻不停地向前,留下的是物质,带有文化特性的物质就是文物。它是一个证物,证明中华民族曾有过怎样的辉煌,证明人类进步每一步是怎样的不易,这些信息构成了文明的魅力。这个魅力,对于收藏就是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真正动力。贯耳大瓶乾隆青花荷花纹乾隆青花瓷器中制作了一部分大器,尺寸较大,一般都在500圾(音件)以上,这些作品大都是陈设瓷,一方面是市场有需求,另一方面也在显示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工艺。大件瓷器的烧造比小件要难,原因很简单,胎体厚重容易夹生,胎体薄了成型困难,入窑以后也易开裂变形,成为废品。乾隆青花荷花纹贯耳大瓶,高55.3cm,按景德镇传统计量术语,称之为500圾。造型取直颈,附有贯耳,斜直肩,肩下渐收制足,最大圆周超过1米。器型周正,观之雄伟。纹饰分三层,满绘荷花纹,荷花的描绘力求形似与神似。荷叶的阴阳向背,以及卷边都描绘细微;荷花层层渲染,颜色逐渐过渡,准确地表现出荷花肥嫩鲜艳的效果。以荷花的表现论,这件贯耳大瓶是迄今为止见到的最富表现力的青花作品,应出于景德镇绘瓷高手。乾隆青花的颜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依然呈现雍正时期那种追求永、宣晕散的效果;中期则是非常纯正亮丽的蓝色,这件大瓶即是这一时期的杰作;晚期在蓝中略闪紫色,此种现象在民窑中尤甚。乾隆青花颜色的阶段性是一般规律,但不是绝对规律。这种高档陈设瓷为乾隆盛世时宫廷定烧,产量有限,尤其是这样精细的大件作品。底部署有“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目前仅见两件,一藏故宫博物院,一藏观复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