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5

作者:七堇年 字数:15158 更新:2023-10-09 15:49:35

日本电影给人的印象好像总是十分极端,能有行定勋《春之雪》、《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这类纯爱电影,也能有大岛渚《感官世界》、今村昌平《赤桥下的暖流》这类情色电影。  但日本成长电影的残酷特色十分突出,这个印象的获得,大岛渚、岩井俊二和北野武等等功不可没。近来盐田明彦的《金丝雀》、《月吟》、《黄泉路》,深作新二的《大逃杀》,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等等亦是一再地加固了残酷这个主题,只是放置主题的情节环境稍有多变,不仅仅局限于穿水手服做援交的女生和阴郁自闭的美少年,而更多地将社会投射反映了出来(比如2005年拍摄的20世纪80~90年代受奥姆真理教洗脑的流浪少年的故事《金丝雀》)。  日本是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国度。崇尚武士道的精忠士兵同样发情驴一般蹂躏  慰安妇,热衷茶道剑道插花的洁雅,却又喜欢解剖孕妇,释放炭疽和杀人竞赛。  二战的疯狂与毁灭以及战后经济的奇迹复苏,种种极端尖锐的矛盾隐忍在谦恭的社会表情之下,都给这个发达社会的青少年创造了太多隐形的堕落氛围与条件。电影中日本少年的问题基本上都是来自社会与家庭的,这其中有民族性格的浸淫,也有相当程度的媒体误导。  虽然我们不能从新锐导演的镜头中就得出日本少年都是自闭忧郁狂和援助滥交者这种结论,但是起码,在这个自来水全部都达到饮用水标准的发达国家,具有东方性格的少年们的确有更多的条件来忧郁和迷茫,或者通俗说来就是吃饱了没事干。在日本电影里,众多畸形而极端的问题少年个案都诚实折射了这个民族的内在痛苦压抑与矛盾冲突。  举个例子说,就日本成人而言,他们经常宁愿在下班回家的地铁上站着,面向窗外隧道的黑暗,也不愿意坐座位,与对面的乘客面面相觑——因为他们在公司说了一天敬语说得舌头都抽筋了,鞠了一天的躬鞠得腰都疼了,带了一天的笑容笑得脸上肌肉都僵了——真是恨不得能面无表情一言不发地静一会儿,再也不想见任何人的臭脸了。  从这个噱头中可以察觉,人性压抑在谦恭的表情之下不得释放解脱,最终导致人们的价值盲目,青少年又以其相对脆弱对此更加难以承受,即社会阴影在他们原本白净的青春底色上投射出更加触目惊心的对比色。因此日本成长电影中出现很多典型的所谓“残酷青春”。这是它的特色。  韩国成长电影《朋友》、《恋爱小说》、《春夏秋冬又一春》《……ing》,(包括此题之外的《太极旗飘扬》、《老男孩》、《红字》、《八月照相馆》等等)相对日本电影就显得温和而自然了些。  人格都是正常的,经历都是坎坷的。  但是单薄的底蕴仍然注定不能给予韩国电影以经典。韩国电影的拍摄风格仍然比较单一,技法上多数仍处于叙述目的的线性手法,很多电影是借情节的跌宕起伏来遮掩电影语言的苍白。电视剧倒是明显占据优势(比如就像某期《看电影》编辑所说,那个烧饭的韩国厨娘与中国当下几个长得像男生的女生的唱歌着实占据了大部分收视率)。韩国成长电影注重温和地表现个人情感,常常以友情爱情等老主题来填充青春内容。  伊朗。穆斯林伟绩的伊斯兰人文情怀在他们的成长电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不了解伊朗近几年的电影,但过去,马吉他?马吉迪的《小鞋子》、《天堂的孩子》、《手足情深》,杰法?派纳西的《谁能带我回家》、《白气球》,哥巴蒂的《醉马时刻》,沙米拉?马科马尔巴符的《黑板》,大师阿巴斯的《天堂的颜色》……无一不是关于小小少年的成长故事。切口非常窄,由此一来挖掘的力度也不可能太深刻,但是它们展现出的无与伦比的道德情怀和真正的对于生活的隐忍姿态(尤其是那些坚韧的女人和孩子们),的确是没有宗教之根的国家们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在伊朗知名电影和大师作品中,有不少都是关于一些小小少年的生活和成长题材电影。情结和主线通常非常简单,但是电影语言的丰富运用以及摄影取景的精致考究亦是非常出色。相信人人都能记得《天堂的颜色》里面,漫山遍野的灿烂鲜花,以及结尾之处孩子苏醒之后孱弱颤动的手部特写。生活的艰难赋予了他们尊严,而不是残酷和暴力。这是伊斯兰文明的荣光之折射。  2005年年仅14岁的伊朗小女孩哈纳作为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最年轻的导演,拿着自己的作品参加最佳处女作奖的公映。出身伊朗电影世家的哈纳8岁时就以第一部电影短片参加了瑞士洛加诺电影节。真令人赞叹伊朗电影的后生可畏。  相比其他一切成长电影,伊朗成长电影以其至善至柔的道德关怀击中了成长乃至生命之真谛的软肋。这是了不起的特色。  2.欧洲成长电影  这是个复杂的子题。欧洲是电影的老家,盛产大师和经典,同时具备优厚的历史和人文氛围,使得成长电影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时期。继承了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中的创新和实验精神,“观点记录片”创始人,诗意现实主义代表让?维果的《操行零分》是早期的关于成长的电影。笔者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它讲述寄宿学校孩子们用胡闹来反抗学校的人行束缚,因为题材敏感遭到禁映。但是这部电影的经典地位毋庸置疑,它引领了后来著名的法国新浪潮,大师特吕佛的“成长电影”《四百下》也几乎就是这部电影的儿子。欧洲的孩子们已经拥有了相当的自由和呵护,但是其成长电影的主题很大部分仍然在围绕获取自由和反对束缚。这的确是我们东方视角看来所困惑的。  笔者作了一个有些狂妄但是不无理由的比较:中国成长电影是欧洲成长电影的缩影。无论从类型,水平,主题,中国成长电影都与欧洲电影有着类似之处。繁多的欧洲成长电影当中,除去丹尼?博伊尔《猜火车》、朱赛普《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天堂电影院》、贝尔纳多?贝尔托鲁奇《梦想家》、鲍?怀德伯格《教师别恋》等等耳熟能详的名字之外,笔者最喜欢的,是施蒂芬?德奥瑞的《比利?艾略特》。  好的成长电影不仅仅表现成长中的青春个案,还应该从中展现出与其他严肃题材电影同样的意义深度与表达力度,而不应该因为青春的单薄而使得电影本身也苍白起来。  英国皇家剧院舞台剧导演施蒂芬?德奥瑞近些年以《时时刻刻》赢得了广泛赞誉与关注。早期的处女作《比利·艾略特》与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也是崭露才华的杰出作品。它讲述一个出生在英国北部矿区矿工家庭的男孩比利,在母亲去世后就一直和矿工父亲和哥哥生活在一起。父亲希望将他训练成拳击手,使他免于遭受与自己以及兄长的命运——作一名矿工。但是比利却热爱芭蕾舞,并且具有惊人的舞蹈天赋。成天都在当地的芭蕾舞老师那里眼巴巴地望着女孩子们翩翩起舞,自己也总是忍不住蹦跳起来。一连串的争执之后他终于得到父亲的支持,而后幸运进入在伦敦的皇家舞蹈学院,并最终成为了名角。  这是个简单的成长故事,但是在施蒂芬的镜头下它变得格外的生动而感人,展示出导演过人的功力。最震撼人心的几组镜头是,矿区的大罢工中,每天都有迫于生计的矿工,在坚定的反抗派矿工的夹道唾骂和扔砸石头中以叛徒的身份逃到去矿场工作的公共汽车上去,妥协低薪报酬养家糊口。父亲和哥哥本来都是坚定的反抗派,但是当父亲决定支持小比利去伦敦学习芭蕾舞之后,某天他也狼狈地登上了那辆公共汽车去继续作苦力。那天哥哥照例和其他矿工一起大声地唾骂和扔石头,然而当哥哥突然看见父亲的脸出现在那车上时,他发狂并且失去理智地把父亲拽下来问为什么。  父亲悲伤地哭泣着,大声说出要支持比利的梦想,要为他的舞蹈而牺牲。接着,画面切换到父亲戴着矿工帽由缆车载着缓缓降到黑暗矿井底的镜头:这是一个多么漂亮的隐喻蒙太奇——父辈彻底地沉下去了,以自己的牺牲,为孩子的梦想铺设道路,孩子们最终升起来了。令我想起谢晋《芙蓉镇》片尾那场洪水,以及被洪水冲垮的瓦房那组镜头。  小比利在舞蹈老师的暗中支持下,贸然前去伦敦报考皇家舞蹈学院。看到那些经过专业精心训练的孩子们,小比利自惭形秽。轮到他的时候,那些眼光刁钻的老舞蹈家们个个对他那罗圈腿似的基本站姿大大皱眉。然后小比利豁出去似的,小鹿一样乱蹦一气。从老师们莫名其妙的目光中,他伤心地知道没戏了。在他马上要走出舞蹈室的时候,一个善良的老教师问,你跳舞的时候感觉到什么?  小比利眼睛里闪着泪花,激动地说,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了……我就成了闪电……  几个月之后收到邮差送的来自皇家舞蹈学院的一封信,全家人的心都揪紧了,不知道什么结果,却都不敢冒自拆开信,便郑重其事地像摆设一件奖杯一样把信放在餐桌最显眼的位置上(这组镜头的运镜线路和拍摄角度达到令人称绝的震撼效果)。  小比利回家之后,看到全家肃静的气氛以及饭桌上的信,便屏住了呼吸,颤抖着拿着信,在全家人的注视中走进自己的小房间,关上门。他很久之后都没有出来,家人等得不耐烦了,推开门,看见小比利满脸泪痕地坐在桌子边。  我通过了……  小男孩低声啜泣着说。  镜头很快就跳跃到几年后。满鬓斑白的老父亲郑重却小心翼翼地在皇家剧院的剧场观众席坐定。后台上的工作人员恭敬而轻柔地给一位芭蕾舞演员披上天鹅羽衣。  幕布拉开,在众多舞伴的陪衬下,一只轻柔的,名叫比利的天鹅像是高傲的王子般的跃起。父亲的眼里闪耀着悲情而骄傲的泪光。  这部成长电影里的父爱,贫穷,梦想,奋斗,矿工们以及矿工后代的悲惨命运,欧洲人骨子里对于艺术的崇尚……全都展现出导演对于贫穷社会层面,矿工家庭状况以及少年成长心迹的细致观察。娴熟的技巧使得电影的刻画不动声色却又格外的感人肺腑:例如一家人收到来信的时候拿一连串小心翼翼的反应和小比利看信的过程中的举动,没有欢呼雀跃,没有大呼小叫,这个心思细腻的天才孩子只是哭着小声说,我通过了……在这种充满了痛苦的矿工生活背景下,梦想的降临实在是太奢侈的事情,以至于苦难的父亲和孩子在接受它的时候,带着百感交集的眼泪,感情的复杂只能用无言来表现。导演在这些地方的处理实在是上乘。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成长电影在欧洲成长电影中表现不俗。苏联时期的导演罗兰·贝可夫拍摄过一部叫做《丑八怪》的电影。有关一个小女孩在同龄人的欺凌中如何恪守了善良与原谅的故事。这部电影在苏联公映之后有人叫嚣要把他送进监狱,理由是,苏维埃不会有那么多自私冷酷的坏孩子。这部电影在很多用以标榜品味的必知电影名单中被忽略了,然而它以深厚的道德情怀和克制而平淡的忧郁氛围创造了“解冻”时期之前的苏联电影杰作。如果没有它,那么苏联电影恐怕要逊色不少。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电影,如《永远的莉莉娅》等等,也表现了家庭受害少女的悲惨命运,渲染得很煽情,但是表达力度却反而减轻了,甚至在结尾出现一些画蛇添足的理想化妥协(如《莉》片尾那个男孩在死后变成了天使)。  2003年安德烈·祖亚科斯夫的《回归》,以非常俄罗斯的气息获得世人瞩目,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和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讲述两兄弟在离失的父亲突然回家之后发生的事。再次是一部处女作。继承了塔可夫斯基式的叙事手法并又运用得娴熟自然,实属难得,也深刻地折射出俄罗斯社会当中父权责任的问题。  3.美国成长电影  美国成长电影中,《美国派》系列作为比较白痴型的成长电影,是美利坚享乐型的开放文化在青春期的体现。从第一部到第三部,越来越nonsense 。描写一群满脑子梦想着交媾的处男在高中毕业到进入大学期间为之作出的努力。  相比之下,《毕业生》、《美国丽人》、《大象》等等要出色很多,它们有的描述了青年成长中的性与爱的困惑,有的根据真实的校园枪击案拍成,讲述内心有阴影的青少年在某种茫然的报复心态下做出的荒唐举动,也提出了老生常谈的美国枪支自由隐患。相对于好莱坞的大制作影片,美国成长电影一直都是弱势。  就像是拉丁谚语所言,没有历史的国家最快乐。  美国很快乐,美国年轻人更快乐,我们眼中的残酷青春现象诸如吸毒滥交什么的在美国人那里并没有那么“残酷”。受本土文化背景的限制,美国成长电影除了轻描淡写地抛出教育危机、性爱迷茫、吸毒滥交、人性异化、信仰遗失等常见的问题形式用来展现年轻一代的生活状态之外,并没有太多的深刻焦虑或者反思,像《男孩的天空》、《带毒的常春藤》等等;甚至以此为一种颠覆性的人生价值观念的标榜,如《发条橙》、《墙》、《天鹅绒金矿》、《我自己的爱达荷》等等。1996年有一部叫做《Fox Fire》的电影,是为数不多的表现青春期女性心态的电影。主角Legs(安吉丽娜·茱莉饰演) 的形象,是中性的而且充满了“在路上”的心态的美国女孩。她就是那种hitchhiker,即搭便车四处流浪的人,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之下,她的所作所为总是能够给接触她的朋友带来惊险与奇遇,那些朋友最终仍然会回到他们本身的生活状态——由无数小麻烦小烦恼堆积成的平静生活,而legs亦永远选择继续前进。这种非常漂亮的洒脱生活必然只有美国人才会创造,你很难想象,一个伊朗导演拍一个流浪中性女孩的故事。这就是成长电影对于本民族本社会风貌的准确反射。  彼得·威尔的《死亡诗社》是美国成长电影中非常杰出的作品。讲述一个很有主见和责任感的年轻教师来到一所学校,和孩子们共同反抗学校体制的桎梏,他扑朔迷离的原死亡诗社成员的身份以及作为教师的出格行为使他面临被迫辞职,然而他培养的孩子们却获得正直勇敢的品格。片中有个情节是,老师在辞职临走之前,班里最胆小的男孩,竟然勇敢地站在了课桌上,大声朗诵惠特曼纪念林肯被刺的诗句以表达挽留:啊!船长!我的船长!  金波莉·皮尔斯的《男孩不哭》是同性恋题材的女性电影,亦在世界范围内有很高的声誉。反映的是美国中部乡镇的落后封闭思想以及同性恋者尤其是女同性恋者的悲哀处境。片中主角蒂娜身为为爱而执著的善良女性,只因性取向的特殊遭到厄运,最终被强奸并殴打致死,影片结尾她绝望地躺在地上奄奄一息,令人震动。这是美国成长电影中很有深度的作品,饰演那名悲剧女孩的希拉里?斯万克去年以《百万宝贝》夺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综上,基于世界主题的年轻化,青春成长电影在当今的电影题材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基于笔者水平有限,如此繁杂的课题自然讲述得非常粗糙,由于对其他地区成长电影的缺乏了解,分类也没有涉及加拿大,澳洲或者拉丁美洲。尽管那些地区仍然有极具特色和折射意义的精彩作品,如澳洲电影《鲸骑士》(这部电影也许不能够纯粹算作成长电影)。由此产生的诸多错误自然不可避免。请见谅。  其实,成长电影所能够展现的青春状态都是有限的,艺术常常是要求从平凡的东西中找到不平凡,或者从不平凡的东西中找到平凡。  在这样的宗旨下面,大部分电影中的青春,无论是痛感还是快感,都是那些成年导演挖空心思捏造出来的具有冲击力的想象和夸张。然而,事实上,拿中国来说,80%孩子的80%的成长都已经默默无闻地埋葬在书山题海之中了,他们的青春只用一个五分钟的黑白动画默片就可以表达:一个孩子做数学题一直做一直做……做的题越垒越高越垒越高,然后哄得垮下来,把孩子压死。这才叫做残酷,残酷到,连痛感都没有就死了。  当然艺术如果残酷到这个地步,那么也就太没劲了:所以成长电影里才有那么多五彩斑斓的痛感快感用以呻吟。呻吟——不管你有病没病。十七、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写在前面  当我晚上听着安静得不得了的大提琴曲Paganini:maurice gendrom,间隙之中听见十月的风在飞舞,以及南方秋天的夜晚里无比肃杀和凄戚的雨,手边的电话响起来,有着初中同学的问候,我温暖感动地不敢去接。常常在这种时候有时光飞回流转的错觉,心疼得让我想落泪。在短短的国庆假期回到家,此刻躺在两年前曾经无比厌恶的这张床上。我清晰的记得那些不眠又不醒的日子,像是一幅塞尚的油画,灰暗而斑斓,凌乱又优美,没有定义只有展示出来的伤口和甜蜜。在经历了一个人的孤独生活之后,忽然感到自己以前对“离开”这个概念的误解有多么的盲目和荒谬。那个对家庭有着深刻误解和怨恨的孩子,那些光线明明灭灭的回忆中的风景,以及这一去不复返的时光,都离我远去了。我开始学着去追悼它们,并试图为它们重新安葬一次,树一尊华丽的墓碑,以纪念我的一些失去。  在这个无比清冷的十月,我又看见我曾无比熟悉的,我家书房的天窗外的那块铅灰色天空,飘零的云朵,流泻的星辰,还有沉沉的黑夜。我想起我十五岁守着它们走过来的路途,如此颠簸。我知道我今天的妥协是建立在那些疼痛之上的,这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勇敢,青春期特有的不安:前者决定不顾一切地去不顾一切,后者决定不顾一切地去顾及一切。我终有今天。当我站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忽然抬起头,感到头发被风吹乱并深深地掩埋了我的眼睛,单薄的衣服丝丝透着寒冷,笑容开始悲凉并且含蓄……我站在了一个预知的终点和另一个不预知的起点上。疲惫的长跑永无终止,我们都是荆棘鸟,一生只停下来一次,那是死亡的时刻。  《青春无悔》里说,成长是憧憬与怀念的天平,当它倾斜得颓然倒下时,那些失去了目光的夜晚该用怎样的声音去安慰。  1  很多很多个这样的晚上,晚春时节的夜晚里渐渐弥散开来的暗蓝色天光会随着很旧很旧的风迅速变浓。我在灯光煞白的教室里看书和做题,抬起头来眼睛会因为疲劳而出现幻影,那种一条一条的刺痛的影象,然后埋下头继续做,心里面什么也没有。  周而复始,周而复始,每一天都时一模一样的。我记得刚进高中时,一个又高又漂亮的女孩儿对我说,被窝是青春的坟墓,随后是她放肆的笑声。这句话很莫名其妙地出现在我脑海里一直没有忘记。  我已经离开家了。这个学校一到周末,所有的孩子都提着大包小包回家,他们的父母殷勤地为他们敞开本田车的门,拎过包牵上车。  我收拾好东西回寝室,安静地生活着,安静到有风的下午,我站在运动场的看台上眺望黑色栏杆之外的郊区,瘦而好动的男孩,小饭店写着错别字的招牌,垃圾车轰轰得碾过去。常常一直站到天色渐晚,天空中出现绝美的云霞,我才离去。风却一直留在那里,厮守着有时候我疼痛的记忆惊惶挤出的一滴眼泪,花朵一样摇曳着。  有本书上说,寂寞就是你有话想说的时候没有人听,有人听的时候你无话可说。  2003年,在秋风恰至的时候我在无尽惶惑之中进高二,文科。  同桌是个很不简单的孩子,曲和。年级里很有名,看了许多书,把自己的文字打成漂亮的印刷体,大本大本的放在身边,有着天真的笑容。还有许许多多的文科生,非常勤奋向上我看着都感到害怕。  我一无所有了。当我开始决定好好地找饭吃,我就放弃了所有的追逐。牺牲了很多自由去换取另一个自由,最终得不偿失的后果让我不堪一击,我既写不出让老师们可以不吝啬分数给予的高考八股,又写不出我期待的表达柔软而精致的文字,最终庸庸碌碌淡淡然然悲悲戚戚地被遗忘,我看着它们,心疼如刀割,泪水久落不下。  曲和是前卫少年杂志的记者,有大叠大叠的乐评杂志和大摞大摞的CD,写大篇大篇有意思的东西,看大本大本的哲学书比如那本不是人看的萨德的《存在与虚无》。我觉得我一无所有,我买不起那辆意大利产的概念车,买不到我想要找的电影《夜幕低垂》,我站在声色犬马火树银花  宝马香车川流不息的大街上,在夜晚熙来攘往的人群中看着店子橱窗里的一件很杰作的上衣,色泽华丽沉静一如我过去的年年岁岁,裁剪异常精彩,我看着1588的价码,望而却步的心情就像我初次面对感情时的胆怯。我买不起,得不到,如此而已。  站在还有两天就满十七岁的无名悲哀上,我感到我涂抹着悲剧色彩的生命被阴影吞噬,就像一部分少年,惶惑,并一再怀疑。  我开始现实。  我看着操场上那些高三的孩子因为不用穿校服而显得明媚张扬的样子,人人都是一张寂寞的脸。我觉得说出“我高三了”这话一定非常骄傲,但我还没有。我虽然已经安静地去一道一道地解数学题,听课时用钢笔行楷记笔记,下晚自习后伴着常常没有月亮的夜色轻轻回寝室。冲澡,上床,继续看书。听一张大提琴,然后入睡。生活得那样单纯,近乎局促刻板的平实具体。听着楼下有女生拨吉他得声音我可以突然觉得难过,那把音色响亮的吉他躺在柜子里,清晰的记得换和弦时左手和指板摩擦而生的极似哭泣的声音,像是一种控诉。妈妈周末打电话给我,要努力啊勤勤……我在电话这头用很温和的声音回答恩我会的妈妈你放心。但是抬起头被穿堂而过的疾风刺倒,并看见我的青春这条路的尽头有黑色的洪流提前汹涌而来,时光拉着我在这头迅速奔跑。这条路越来越短越来越短,我非常地难过。  曲和有着许多最近一期的旅游杂志,捧着它笑容天真地说我想去哪里哪里,我觉得看这种书比自虐还可怕,曲和也有同感。我刚刚能够心如止水,死寂。我不能像她那样桀骜地写东西,用漂亮的措辞非常优美地把中国教育剐得体无完肤痛快淋漓,然后愉快地写下“我们单薄地青春……”最后是漂亮地批语和同样漂亮的分数。我从小就只会写“李白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我看着这些空洞无边的东西已经非常平静了。我的青春已经不再单薄,它已经厚重地踩过我抽身离开,剩下我紧紧拥抱着疼痛的理想。于是我宁愿只关心我得饭卡上还有多少余额,钱包里有几张票子还够不够我买张  神州行来给SKY发短信。就像我对曲和说我太爱大提琴了我怕拉不好亵渎了它所以宁愿不拉,曲和说你丫有自知之明。  因为我们都如此轻易地走到了别人的光环和阴影的笼罩下,愚蠢地聒噪,还坚信这是自己的优点和价值所在。而我淡然地坚持以苍白的语言尽我所能刻画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敌对,以及内心深处库存已久的冷漠与希望,决绝与妥协。真实真实再真实。青春,我可爱的青春。  曲和写着长长的有关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理性与感性的探讨,把所能认识的哲思渗透进去,表达人文关怀,在晚自习的时候拿给我看,写得很好是能得分的作文。我看了觉得难过也就是为自己难过。因为一再告诉自己看现实,看高考,看成绩,看排名,其余山崩地裂世界末日都与我无关,于是我曾有得澎湃的思想在不堪寂寞之中倏然消失,剩下我一个空壳,一个渐渐瘪下去的球,滚不动了。于一个孩子,这是最大的悲剧,一个真实的普遍的悲剧。个人的悲剧对历史不过是一行语焉不详的断句,时光白驹过隙,我们作为人类欲望这出壮阔的悲剧中没有野心的小人物,有理由对记录,对由词语构成的历史产生怀疑,但是毕竟无能为力。  2  在我屈指可数的几篇还算写完了的东西之中,我总是重复不断地提到十五岁那年的离别。那是我心中完美的一道烙印,时时灼痛。  我记得以前张扬的日子。蜷在教室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一天一天地看云,且听风吟。耳朵里塞着金属,或者你爱我我爱你的情歌,疯一样地写桌面文学,桌上墙上满是我的笔迹,为此赔了学校不少钱。还有和朋友传纸条。放学之后压马路,十分钟可以回家的路途我要走半个小时。那些昏黄的日日夜夜,我牵着靖的手走在日落的坡道上,与年轻的幻想相遇,询问快速流逝的光阴,心里无比平静地蔓延出忧伤,开满学校后面的山冈。荒芜的风把我包围。  我知道我还没有到生命只剩下回忆的年龄,我一边恋恋不舍地回首,一边沾沾自喜地前瞻。惟独冷漠地面对今日。这是怎样的可悲。回到家里看着母亲疲倦烦躁却满是容忍的面容,心疼不已但是缄默。我是她双手种出的麦子,我怎么忍心告诉她我真的想离开了,我真的不想再去学校了,我常常不做作业,我夜夜在锁了书房门之后从来不会看书,我只是关掉灯,推开窗户,坐在七楼的窗台上一根一根地抽烟。我常常深夜不想回家,无法忍受专断的家庭,我宁愿选择自杀作为反抗。那个春天我在花园高大乔木下面呆过很久,一地的眼泪。城市里许多我十五年了都没有到过的小街小巷在那段日子被我一一踩过。也曾经在最糟糕的夜晚放学不回家,我深爱的人把我揽在肩膀上无声哭泣,宁愿回家之后挨骂也不想走。我热爱这个黑暗中的城市,我坐在窗台上,凝望在我脚下匍匐行走的人们,疲倦而匆忙。还有星辰一样的灯光绵延到黑暗深处。天色渐晚。在那些夜里,我总是觉得自己像一个年轻的王,穿着华美的袍,站在悬崖上歌泣。脚下有众多的子民,都是自己的影子,天真的落寂的善良的罪恶的。像是一场纸醉金迷的盛大演出,灵魂飘没。  可是我今天以晦涩的口吻把他们展示到纸上的时候,记录变得苍白无力。那些花朵一样摇曳的过去,像时光一样没有办法库存。  3  我意犹未尽地想起你,以及有关你的所有。凌晨的雨,五月城郊的热情阳光,教学楼西北角上的最后几级阶梯,在我醒过来之后你温和的容颜,还有我在七楼的窗台上喊出的你的名字,一切风逝。这些色彩游离的画面构成我失败的初恋的全部背景,像古代的壁画一样漫漶在岁月的抚摩之中。你写在沙滩上的犹豫被潮汐卷走,但是在我心中却镌铭如铜刻。我在那几年年轻得危险重重得日子里,总是犹豫地,欲言又止地想向你表达我对你地关怀有无尽渴求,幼稚并且执着地令你无可奈何,可是你那么善良,总是我一打电话你就出来陪我在街上乱晃,晃到凌晨你都困得不行了才叫我回家,可是我依然孩子气的恋恋不舍。  你还记不记得五月的假期我们心血来潮的在一个午后往郊外走,一直走一直走,沿途是乡村泥土的味道,有一点干燥,甚至夹杂着牲畜的气味。风并不大,摇晃着乔木高大的枝干,哗哗地响着,土狗,男孩们疯跑,灰尘飞舞。太阳的眼泪落满了我们的肩膀和面孔。我们走了那么远那么远,在城市的尽头看见大片大片废弃的仓库和工厂,还有破败的贫民住宅。这个场景有点像欧洲电影高潮过去之后的短暂间歇。太阳都垂垂落下了,我们站在河边梳理愉快的心情和疲倦的笑容。心满意足。  回去的时候我却落在你后面脚步拖沓。幸福的步道总是这样短,我们可不可以赖着不走。  回家洗澡的时候看见自己晒得红红的脸,觉得甜蜜畅快,却同时不乏感伤。毕竟这么美好的午后又只能躺在回忆里了。  你还记不记得毕业后的假期,我们去了游客甚少的原始森林。溪涧清澈欢快犹似情人的眼泪,山山林林的虎啸猿啼鸟啾禽啁,以及清晨的雾霭丝绸一样缠绕在皮肤上。我们爬到山顶还看到了浓郁的绿色,层层叠叠的蔓延到远方,偶尔被一间农舍,一座白塔,一行飞鹭打断,于是这绿色就灵动起来,我触手可及。  那天我们站在山顶,风呼呼地灌过来,我真的几欲落泪。我想告诉你,我的爱,可是最终沉默地下山,带着莫名其妙的沮丧,因为我还很失败的没有带相机。  那天晚上我们在潮湿的,木搭的小房子里住,夜色被檀木窗棂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和飔飔泠风一起泻进来,我也第一次看见那么多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平静而忧郁地飞舞。晃晃悠悠的像我们曾有的点点时光。  我一个人坐在床上喝了两听啤酒。和你说话,看着你睡过去。然后轻轻地走到院子里,看着这间小木屋觉得莫名的伤感。我亲爱的你睡在这间房子里并不知晓外面夜色如水,繁星满天。  凌晨的时候我在墙上用烟蒂写下“Te amo”。黑黑的粗粗的涂炭。  也许你并不知道,美丽的旅途在我心里疼如刀割。一直一直。  第二天我们下山准备回家。空气里弥漫着湿润的草香。回到车水马龙的城市,我对你说再见。是的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你了,也没有你陪我在阒然无声的大街上晃了,再也没有愉快的行走了,一切再次风逝。  我们都对了还是错了,我们都爱了但是忘了。走的时候你哭了还是怎了,我只是疼了但还是笑了。  我想引用一句被说过很多次的话,我生命中的温暖就这么多,全部给了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微笑。  十五岁那年绵柔的细腻心情在现实的逼迫中垂死挣扎,我在惶惶不可终日之中等待幸福的泅渡。我惟一的信仰就是能牵着你的手一直走下去,走到尽头再看错到哪里。这种单纯而且可爱的科幻一生只会有一次,它可以轻易地被扼杀在摇篮里。在学色彩的时候,导师说过,水粉画中的灰色不是指黑白相间的灰色,是指无数种颜色相混,这种很灰的背景能凸现层次感,使背景衬布退下去,导师也很称赞我对灰色的运用。而我只是觉得这种颜色像极了我的成长,斑斓成模糊一片。  我在最后的离别时刻,听见自己骨节拔高的声音,细胞分裂时窸窸窣窣的声音,不停地掉屑,齿轮在坚硬地磨合。可是疼痛已经不再切肤。我想告别你的那天晚上是漫天的霪雨。  窗外嘈杂一片。我那么想最后见你一面啊,那么想。  我遗弃了你们,把你们狠狠地甩在后面,一个人决绝地行走。该走了吧。  只是偶尔回述往事,会感伤地想起榛子在毕业典礼结束之后骑着单车载我穿越喧哗的城市,灯光快得拉成线一闪而逝。还有昊在黄桷兰之下给我的匆忙的吻……一切都是未知的。  后来我来到新的学校,母亲忙里忙外地帮我收拾寝室,温和地嘱咐我要好好照顾自己。然后姿态僵硬地和我拥抱——我已经记不起上一次拥抱是在多少年以前——她背影消失在阴暗仄仄的楼道里的那一刻,我忽然感到泪水疯一样的在眼眶里沸腾。我泪流满面。忽然醒悟我是这么脆弱的孩子我爱我的母亲一直都爱非常的。因为我们都太像了,所以骨子里相似的缺点开始顶撞,但都是无恶意和不刻意的。少年要经历世态炎凉和人间冷暖才会知道父母的爱是惟一不计条件和回报的。那一刻我感到无比悲哀和落寞。  就这么啊,我离开了家。  这段我生命初始的离别带给我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离别,它让我拔苗助长似的突然成熟了许多。摈弃了多少不切实际的点缀,从云端落到半空中。所幸还没有衰老到颓然栽倒地下。  4  当我趴在教室窗台上看着校园里规整划一的草坪和干干净净的水泥坝子,那些穿着校服背着大包包顶着纯色头发的孩子——那些一模一样真的是一模一样的孩子踩着大步小步穿行的时候,我想起我小时候最爱坐上去的那堵围墙。我坐在墙上一下午一下午地看秋风跑过山坡,叶子一夜间枯黄。那时偷懒不练钢琴去山坡上和小朋友玩过家家,捡果子吃最终人赃并获地被抓回来挨骂。还有在舅舅的花园里把郁金香的球茎全部肢解,把汁液涂抹到衣服上。我一时间竟然忘记了我已经不再年少,校园的喇叭里聒噪着小妹妹之辈写的酸里吧唧的抒情作文,黑板上还有一大片作业……我亲爱的不羁年华啊,小K你还记不记得,我们在罚站的下午对着墙壁猜剪刀石头布,你突然说,我要飞了!于是我看见老师办公室的窗外掠过一群白鸽,静静的无声飞翔。白色的羽毛纯洁得一如你挂着泥印和汗水的脸,干净得我多年以后回想起来觉得清晰如昨。  曲和的文字已经凝练沉着得不需要再怕高考作文了,但是我呢。我已经不再关心心情之外的一切。我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画家,重复地描绘同一处狭隘的风景。风景消失了我也就该死了。  现在的我关心天气,心情,食物,成绩。惟一还会做的是翻开大卷大卷的素描,水粉画,速写,看看上面签的日期是否还完整。然后找出五线谱一页页翻,从拜厄到车尔尼599到749到849到299到740最后是前年夏天折磨死我的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5。僵硬的手掀开琴盖,落到黑白键盘上,触目惊心地颤抖起来,像村上春树写的敏一样无法弹下去。抱着吉他笨拙地拨着同一个和弦,一滴眼泪落下撞击在钢弦上我听见惊雷炸响的沉重控诉。悲哀从心底溢出来,打湿我的脸,我沉郁下来,不再说话。  这就是成长吗?像是一页页翻书的感觉。  在今天依然稚气的思想背景和贫穷的束缚下,我不上网,不喜欢聊天灌水冲浪制作个人主页,我不打电玩不看电视,我不看文献也不看名著,更不看武侠但也不看新闻时事。朱总理都下课了我还不知道十六大开过了,伊拉克都炸平了我还不知道除了老美还有什么同伙和那丫一起因为什么要兴师动众。共产主义都要实现了我依然只记得两千年前赫里克拉特斯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曲和都要换电吉了我依然抱着木吉用干涩的声音哼着《白桦林》。我越来越退居现实和潮流,我心甘情愿落的平庸。我从来不小资惟一一点愤青的冲动都扼杀在摇篮里。我也不骂政治课的无聊和灌输知识的强制了,考试红红的一片我告诉自己不要怕下次好好来……  ……  我看着我自己,心疼如刀割。那个张扬的孩子哪里去了,本来可以不用这么快长大的。我看着自己十六岁就开始衰老的头脑,悲愤,非常的悲愤。我想揪住时光的衣领一拳打死他。我感觉我身处蜂拥向前追赶幸福理想金钱洋房小车美女的趋之若鹜的人群之中,夹在中间被踉踉跄跄趔趔趄趄地推着打着挤着撞着带向前去,他们都精神饱满兴致勃勃地在横流的物欲之中坚定向前追赶。我不要。我还遗忘了一个背包在后面,那里面装着我的玩具和食物。我要回去拿……我一定要回去拿。我会逆流而退的。这是我的一个理想,我无数次梦见一个逆着人群行走的人,脸上刻着决绝与妥协并存的坚定和犹豫。一直在行走,他的理想是要么找到世界的起点,要么毁灭在宇宙的尽头。  卡夫卡说,真的道路与其说是用来供人行走的,不如说是用来绊人的。  我在荒芜的风中迷惘地寻找星辰的方向,疲惫昂奋又停不下来。创世之初的洪荒从神话和经书中涌来。我站在岛中央急切地张望,可是天空之上的黑色飓风沉沉地压下来。但是我依旧相信,我像耶和华一样仁慈地相信,我们作为有思维的生物是上帝的杰作,在黑色的天地之外有着明媚的雪原和祥和的村庄。我们终将作为一个光荣的伤疤装点历史,然后被后人轻轻摩挲。我们只是在经历一个生命的梦境,浑浊的像是处在绝路,但是在太阳醒来并开始将他的眼泪浇灌这片皲裂的土地之时,一切都将重新开始。就像那部嘎纳电影的对白:“是的幻想,我们缺少幻想。”  我总是以抗拒的眼神看待荣枯迭替,昼夜轮回。反反复复像是一首歌被翻唱翻唱再翻唱。醒来,睡下,斗转星移。  我疯一样地成天念着口头禅“我崩溃了”,一边坏坏地笑,摸着曲和的头说开光开光我来给你开光。透过镜片可以看到曲和清澈的眼神,神似一个可爱的顽童,我看着觉得温暖。我们过着单纯的生活,单纯的不用担心失业或者货币贬值,破产或者金融危机。泡沫经济泛滥的后现代工业让我觉得其实太富了也不好,你看日本经济多疲软。我们中国人举着红旗手捧着蛋在大道上浩浩荡荡的精神共产让西方人叹为观止。  像我们这样的孩子拥有着平凡的出生和注定平凡的死亡。但是一路上由梦想,信念,抗争,忧伤以及不停息的鼓点,舞蹈打造的青春,即使终将幻灭成灰烬飞扬之后沉沉落下,但毕竟不失华丽和悲壮过。我在杂志上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在歌舞升平的和平年代,青春在一代又一代人中老去,又在一代由一代人中长成。回望起来,不止华衣与爱情,不止学习与时尚,不止鲜血和革命,不止奋斗与理想,不止英雄与奉献。”杰索鲁的“比马龙”效应告诉我们意志的确是生命不可缺少的力量。在上个世纪海明威借用格特鲁德?斯泰因的那句“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作为处女小说的开篇时,我们即被冷酷的岁月冠以了一个温暖如花开的名字“年轻人”。所以我们高声呼喊年轻就是他妈的一切的时候,不会有人指责我们的笑容太过玩世不恭。青春的意义在于哪怕忧伤地泪流满面,依然是一首夹杂着摇滚味道的安魂曲。  我写到这里的时候发现窗外有着明媚的秋阳,灿若霓裳。我想起在记忆深处飘荡的光斑,撒遍暗处的空白。我像不听话的孩子那样,掀起还未开场的戏剧的帷幕,虔诚又调皮地窥视人生的悲喜。那些隐藏在各式各样面孔的人们在赞美诗的废墟上演绎着他们豪迈的爱情与权谋。在这种尝试性的描述中,我以畅快淋漓的恶意把人生撕碎了看,断章取义导致我一再错不可饶。可是并不罪过。因为对于从来都是完好地冷藏反抗性并循规蹈矩生活的人们来说,他们的人生还没有撕碎就已经死亡了。  契珂夫说,如果已经活过来的那段人生只是一个草稿,有一遍誊写该有多好。可是我想,我潦草的青春和也许同样潦草的人生是优美的,没有成为物欲猎取的尤物。  曲和的笔记本上有这么一段话:  原来有些事真的是不经意的完整,有些人真的是出乎想象的命中注定。……无论上天给我怎样的躯壳我上演了十七年的悲欢,一些人一些事就这么明明灭灭的刻在沿途的风景中。我学会了安稳学会了谎言学会了冷静学会了沉默学会了坚忍。辗转中的快乐在百转千回中碎成一地琉璃,我站在风中把它们扫进心底最阴暗的角落。再也没有关系。那样明眸皓齿地对别人微笑,灵魂喷薄影子踟蹰。只剩坚强无处不在。  所以如果有不幸你要自己承担,安慰有时候捉襟见肘,自己不坚强也要打得坚强。还没有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举目无亲,我们没有资格难过,我们还能把快乐写的源远流长。  在物质丰富得不需要信仰来支撑的今天,我们有足够精力关心内心的小情调而不至于饿死。这也是生活被关心得感到空虚的原因。  我回忆起你的笑容在黄昏徐徐绽放,你的善良最终保护了我横冲直撞的感情不至于遍体鳞伤,你一直一直都维护了我关于爱情的全部臆想没有过早坍塌。还有我亲爱的朋友们,如此宽容我与生俱来的冷漠和一些一开口就与寒冷相冻结的告白。我怀着虔诚的感恩一路离别一路祈祷你们能在尘世找到幸福,虽然就像钱先生说的那样,永远快乐不仅渺茫地不能实现而且荒谬地不能成立,可是因了祝福是对苦难的祭奠,我们隐忍地活着就是甜蜜地对痛苦进行复仇。所以我依然单纯地希望你们都永远快乐,愿我们把这句话以陪葬的身份带进坟墓。  我见过你最深情的面孔和最柔软的笑意,在炎凉的世态之中灯火一样给予我苟且的能力,边走边爱。  从前寂寞的孩子渴求海洋那样令人窒息的无尽关怀,但是在多年以后我们都看到了世界的荒芜和深不可测,即使被温暖如春的浮华与明媚所掩盖却依旧无法消失。所以我总是对朋友们说要好好地过,好好地过。成长必然充斥了生命的创痛,我们还可以肩并肩寻找幸福就已足够。  我想纪念你们。在我十六岁垂垂老去之前的朋友。我知道你们对我的爱以各种方式表达给我,也许我曾经拒绝收到,可是在我回忆往事的时候这一切熠熠生辉,炫目得我来不及遮住眼睛就潸然泪下。一路的聚聚散散中我们曾经围在一起取暖,风雨无惧。虽然在冬天过去我们又将收拾好各自记忆的行李匆匆上路,走在这弥漫着广阔忧郁的土地上,一如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候鸟一样的年轻人一样,很快就各奔天涯。可是风景依然是存在的,我们都见过梦境里的如黛青山,满溪桃花,野花迎风飘摆好像是在倾诉衷肠,绿草凄凄抖动恰似相恋缠绵……似水年华,如梦光阴,此生足矣。  每个星光坠落的夜晚,我裹紧棉被沉沉地闭上眼睛。  浅浅的睡眠,沉沉的梦幻,醒来,你已在彼岸。  (全文完)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5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