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婚礼上,牧师主持完订婚仪式,新娘与新郎互相赠戒指,也许是他们正沉浸在幸福之中,也许是两人过于激动,在互赠戒指时,两人都阴差阳错地把戒指戴在了对方的右手上。 牧师看到这一情景,幽了一默:“右手已经够完美的了,我想你们最好还是用它来装扮左手吧。” 我们的右手,本身就非常完美了,是没有必要把饰物再戴在右手上了。上帝对右手的最高奖赏,就是让右手成其为右手,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生活,才能享受自己的快乐。 同样,上帝对善良者的最高奖赏,也是让他们享受善良。上帝让我们成为自己的本义,也是让我们享用自己独有的那份悲欢离合。 行为最终是由我们的心灵所决定。正所谓:佛在心头莫浪求。我们只有摆脱一切固有的先入为主的对与错、是与非的理念,摆脱别人思想影响,让自己不受任何人的影响,才能找到更好的生存方式,最大程度地挥洒自己。 如果我们是鸟,就注定在天空飞翔!如果我们是鱼,就注定在水里游泳!如果我们是人,谁也没权力要我们怎么样,我们可能按自己的意图活得十分英雄好汉,也可能按自己的意图活得十分王八蛋。 自古以来,生活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忠告是:认识自己!但是大部分人,看上去把这一劝告翻译成了是仅仅认识消极的自我。他们过多地看到了自己的错误,短处和无疑。 知道自己的先天不足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自己毕竟还有缺陷。但是,如果仅仅知道我们消极的一面,情况就很糟了。这就会使我们觉得自己的生活价值不大。 我们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比有头脑想象中的自我要伟大得多。为此,让思想跟上真正的自己,再不要瞧不起自己! 做人,不怕我们是什么,哪怕是一个十足的王八蛋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我们自己不把自己当人。一个不把自己当人的人才算是彻底完蛋了! 亚伯拉罕?林肯不仅出生贫贱,相貌也不好看,但他却一步步走向伟大,并赋予“人”以新含义和高贵的地位。他本人曾说过:上帝一定很爱普通人,因为他创造了那样多普通人! 要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可以引以为荣。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容纳它,发现它、发展它、利用它,学会自己造糖吃;做到这一点,就会很出众。 只有自己能救自己! 能容纳自我的人知道自己的长处,优点,也知道自己的短处缺点,知道自己的潜能和心愿,也知道自己的困难和局限,知道自己永远具有灵与肉、好与坏、真与伪、友好与孤独、坚定与灵活等等的两重性。 他们实事求是的看自己,理解和看待别人的两重性,抛弃了骄傲自大,清高孤僻、鲁莽草率之类弱点。 以这种自我肯定,自我容纳的观念意识付诸行动,就能从自身条件不足和所处的环境不利的局限中解脱出来,去说自己想说的话,去做自己的事,不藏拙,不露怯,即使明知在某方面不如别人,只要是自己想做的事,也会果敢行动,我行我素。 任何一个人只有经过东倒西歪、羞怯紧张、让自己象个笨蛋那样的分阶段,才能学会走路、讲话、游泳、滑冰、骑车、跳舞等等一切本领和技能。 人间的事情没有一件是绝对完美无缺或接近完美的,如果要等到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才去做的话,那只有永远的等下去。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从容纳自我开始。 也许外界环境可以影响我们的一生,但任何人都不能主宰我们的心情和命运。不要轻易因为迎合别人的好恶,而舍弃了自己,也不要因为自己失败了而归咎于别人,否则我们就发现不了自身的机遇,而步入歧途。 生活游戏这样玩 有个小男孩头戴球帽,手拿球棒与棒球,全副武装地走到自家后院。他满怀自信地大叫一声:“我是世上最伟大的击球手。” 随后,他将球往空中一扔,然后用力挥棒,但却没打中。他毫不气馁,继续将球拾起,又往空中一扔,然后大喊一声:“我是最厉害的击球手。” 他再次挥棒,可惜仍是落空。他愣了半晌,然后仔仔细细地将球棒与棒球检查了一番。之后他又试了三次,这次他仍告诉自己:“我是最杰出的击球手。” 然而他第一次的尝试还是挥棒落空。他搔了搔头,突然跳了起来:“哇,我真是一流的投球手。” 没有人能左右我们的看法和生活,只有我们自己能控制。失去自己就是失去了一切,连朋友也不会理睬我们。 而如果我们不再认为荣誉、自尊等东西有任何意义,意识到过去以此换回的只是千万倍的侮辱和失败,而不是生活的轻松与欢乐,我们就不会再为它们奋不顾身地战斗。 当再有人不客气地对我们说:“你是我们这儿最大的混蛋。”我们既不要勃然大怒,也不要用刻薄的言词回敬,而应笑容满面地说:“你说得很有道理。可你是怎么发现的呢?” 我们必须知道,规则与准则是不同的。规则是事物本身发展的反映和要求;而准则则是人们根据某此个别现象进行归纳所得出的一种观念和看法。 生活游戏有自身的规则: 第一,只有当我们能战胜自己时才能取得游戏成功; 第二,只有当我们至少有一条退路时才开始这个游戏; 第三,这是一个单机版的游戏,我们独自在生活的迷宫中自得其乐,并且做自己的裁判。 第四,无论我们在游戏中倾向使用哪一种策略,只有唯一的一个机会。一次失败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失败,而是迈向下一次成功的富有成果的一步; 第五,不要为失败找借口。 我们以爱情游戏为例来说明这些规则。比如说爱上了一个姑娘,初恋的我们会告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不会再有另外一个人值得我们如此深爱,除了死亡,没有任何东西阻止我们得到她。 如果我们这么想的话,那就是违反了正确的游戏规则,一开始就注定失败。如果她不爱我们,我们会在挫折感中忍受很久的煎熬。 这个游戏正确的玩法是:被一个姑娘拒绝后,我们继续玩自己的,打电话给另一个姑娘,渡过一个美丽的夜晚。如果她没时间,打电话给第三个。 再以买东西为例来说。我们走到商店里,一般会看到“跳楼大减价,最后一天”或者“吐血价,过期不候”,如果我们因此打开自己的钱包,那么我们就是被加入游戏的一个角色敲诈了。 正确的玩法是:第一,把这个减价的产品与另外两个同类产品比较,不考虑价格。第二,把自己真正的需求与产品进行比较,检查是否真正需要它。 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我们自己在玩,没有对手,也不需要战胜谁,因此可以没有任何烦恼结束这一盘游戏。 人们都说成功之门是虚掩着的,当我们开始这样玩游戏时,马上就会发现:快乐之门其实也是虚掩着的。 在圆融中享受人生 快乐寓言之磨砖做镜 马祖师从怀让和尚以后,最初一段时间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坐禅。怀让于是便见机施教,问他:“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 马祖说:“我想成佛。” 怀让就拿起一块砖,在马祖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马祖不解地问:“师父,您磨砖做什么呀?” 怀让说:“我磨砖做镜子啊。” 马祖奇怪地问:“磨砖怎么能做镜子呢?” 怀让笑了:“磨砖不能做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 马祖知道师父准备点拨自己,于是问道:“那要怎么样才能成佛呢?” 怀让说:“成佛的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 马祖无法回答。怀让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是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所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著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马祖听了怀让的启示教诲,才真正悟了道,离别怀让后,便到江西去作方丈,在怀让的6位入室弟子当中,只有他得到了心传。 绝对的忘我和自我封闭,就象马祖企图通过呆坐来悟道一样,都不是人生圆融自在的本相,因此不仅是愚蠢的,也是不可能的,许多矛盾由此产生。 ================================== ================================== ================================== ================================== 第十八章 快乐没有形状(1) 王卫宾 一个人生活中的阴影多半是他本人挡住太阳光所形成的。 没有形状的快乐 首先我们要探讨的是:快乐的定义是什么? 有一个研究人员想归纳快乐的定义,于是他出发到许多地方去调查。他先来到一所学校,问一群小学生:“小朋友!你怎么样才感到快乐、最快乐?” “吃冰淇淋是很快乐的。” “考试名列榜首时,我感到最快乐!” “穿新衣服,我感到最快乐!” “老师叫我帮忙收作业本时,我感到最快乐,因为我回到家里时,可以跟父母炫耀,老师今天叫我收作业本!” 答案五花八门,而且全部用最真实的儿童语言表达出来。但在所有的答案里,没有任何两个答案相同。 这个人又跑到乡下去问农人:“老乡!你怎样才感到最快乐、最快乐?” 他说:“我今年丰收,我最快乐我看到我种的东西都成熟,销路很好,这是我最快乐的事!” 他遇到一个商人,商人说:“我生意做得很顺利的时候,是我最快乐的事。” 一个学生则回答说:“当我金榜题名时,是我一生中感到最快乐的。” 他又到医院问一个病人,病人回答:“我什么都不要,只要能赶快康复离开这医院,然后蹦蹦跳跳地去做事业,所以健康就是我的快乐、快乐。” 他又问一个父母双亡的孝子,孝子回答:“我什么都不要,只要父母健在,我就感到快乐了。” 这位调查者终于发现,快乐是不规则的,既没有绝对的答案,也没有绝对的标准,它只是相对于每一个人每一种情景而发生的。 我们肚子饿的时候,我们感到吃是最快乐的,当我们肚子饱的时候,再吃东西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冷的时候加件衣服,我们感到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可是大热天,我们却希望不要穿太多所以说,所谓快乐的定义是什么呢?这定义就在:外界的满足与我们内心的要求协调一致的时候,或者说我们的需求与外界相融合的时候,就是我们快乐的时候 假如说快乐有个绝对的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呢? 财富吗?有多少家财万贯的富豪食不甘味,卧不成眠; 权力吗?有多少权力顶峰的人战战惊惊,不得一日安稳; 爱情吗?才华吗?抑或者是自己的相貌? 按照普通中国人的观念,“父母双全、兄弟姊妹多、财产多、读的学校好、老师又好”,应该是快乐的了。可是事实上,很多人父母双全,生活富足,但并不快乐所以快乐。 所以我们说,快乐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完全取决于我们内心的要求与对生命的认识和对世界的融合程度。 快乐没有绝对的标准,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幸运,因为我们可以无所参照地按照自已的标准,感受不规则但却无处不在的快乐。 都是人间好时节 有一次,云门大师和徒弟在一起赏月,突然对徒弟说:“我要问你一个问题。” 徒弟谦虚地说:“请师父指教。” 云门大师问:“我不问你们十五月圆以前如何,我只问十五日以后如何?” 徒弟想了想,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知道。” 云门大师说道:“日日是好日。”说完,他吟了一道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都是人间好时节。 整个世界是浑然一体的,我们的精神与物质也是完整的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圆满的快乐与意境,音乐,好书,花朵,知己,美酒,可以让每个人都生活得非常轻松愉快、潇洒自在,但我们大多数人却活得很累,就是因为“闲事”太多,所以才觉得“人间”没有“好时节”。 生活是一场不知道结局的历险。谁积累了更多的财富,谁能走得更远,这些都不重要,惟一重要的是谁真正学会了快乐地生活。这才是我们展望一生时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人的快乐是一个总和,它不仅是爱情的甜蜜、事业的成功、财富的累积以及权力的获取,而是在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的一个统一体。 什么样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欢乐,也就有什么样的忧愁和烦恼。有人只抱持肉体的欲望,虽然有安逸中的惬意,免不了心肠狭小患得患失;有人注视远大的理想希望,固然有成功后的丰功伟绩,却免不了忙忙碌碌,思虑重重。 命运,不能由我们去安排,可快乐的结构可由自己去设想、去构造,当我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快乐结构,千万要注意,不要让一个局部掩盖了生命本身的美丽。 为了获得任何东西,我们都必须牺牲点什么。我们过分追求这一局部,就必然要舍弃对另一局部的张扬。 但不要忘记,只有失去的和未得到的才是最宝贵的。我们在构造快乐结构的时候,常常为生命中失去的东西感到遗憾。 有一天,上帝创造了三个人。 他问第一个人:“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第一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创造." 上帝又问第二个人:“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你的一生?”第二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享受。” 上帝又问第三个人:“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你的一生?”第三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既要创造人生又要享受生活。” 上帝给第一个人打了50分,给第二个人打了60分,给第三个人打了100分。他认为第三个人才是最完美的人,可这样的人在世界上太少,他决定多帮助一些“第三个”这样的人来塑造实现自己。 在中国的正统文化之外,一直有一种闲散自适的文化,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并不是“治国,平家,齐天下”,而是用心地享受人生,塑造和谐的人格,毕生都做一个明慧达观和充满悟性的人。 陶渊明在《归去来辞》里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这样的人生态度,谦虚,简朴,独立,自然,也许并非是理想的极致,但至少是处世的根本。守护和享受着自我这片完整和谐的人生,积极乐观地应对凡世的风雨,热忱率性地承担应尽的责任,便是这种生命哲学的精髓。 象神一样地快乐 我们为什么总是被无端的烦恼所折磨,感到紧张和压力重重? 所有的原因可能只集中在一个地方:那就是我们在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而且做得无比复杂! 实际上,当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再这样做,当我们在顺应自然的原则下顺应自己的所有要求,就可以享受到象神一样随心所欲的快乐。 一位建筑师设计了位于绿地四周的办公楼群。竣工后,园林管理部门的人问他人行道该铺在哪里。 他回答说:“把大楼之间的空地全种上草。” 夏天过后,在楼间的草地上踩出了许多小道,优雅自然,走的人多就宽,走的人少就窄。 秋天,这位建筑师让人沿着这些踩出来的痕迹铺设人行道。这是从未有过的优美设计,和谐自然地满足了行人的需要。 这位建筑师一定是位快乐的人,因为他懂得强迫别人或自己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句话听起来似乎非常简单,可是已深深触及到烦恼的根源。因为快乐的体验本来就是出于人性之自然,人有喜怒哀乐之情,如果“任天之便”,不做特意的把捉和阻碍,就如同自然界的“鸢飞鱼跃”,自然会有快乐不期而至。 如果想去看电影,或是出去度假,就去吧。如果走在半路上发现不想去了,就毫不犹豫地回来。如果一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做他想做的事情,那他还能怪什么人呢?他对自己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养老院的老人分成两组,一组人的生活是可以自己选择--看电影或是照看花草等,另一组的生活由工作人员负责照料,他们无法选择。几个星期后,第一组老人的幸福感和活动水平明显高于第二组,半年后,第一组老人的死亡率仅为第二组的一半。 这个实验说明,只有一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才能感觉与快乐。 要想控制自己的生活,就必须学会尽可能地放弃所有人为的复杂,尽可能地删繁就简,用最简单的心态一件事一件事地做。 我们静下心来盘点一路走来的人生,也许会成多败少,也许是成少败多,但总会发现有许多曾经自以为是但实际上却似是而非的东西,以及一些似乎永远也无法修习好的素质和修为,因此许多需要十分功力的事情,可是我们原本就只有五分才华,即使付出十二分的努力,结局自然可想而知。 年轻人多以为自己有无限多的选择,可以放开手去尝试各种生活,但是回过头细数下来,真正能做下来的事,恐怕只有区指可数的几桩。 意识到这一点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从此可以铁下心来,把那些瞻前顾后的想法统统摆脱,把这惟一的事情做好,让幻灭的梦想有一个扎实的基础。人生本身太短太短,用来做好一件事情恐怕都是不够的,哪儿容得那么多的枝杈去分去营养与心思? 删繁就简三秋树,人生可以像一棵秋天的树木一般的人生,剥离了一切的误解,排除掉已经成为多余和累赘东西,摆脱掉生命不能负荷的东西,在所有的繁花绿叶退尽之后,象一个神一样,简简单单而快乐地活着。 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人所能要求到的最自由的状态,这可以创造一种优越感,让我们象神一样随心所欲,也象神一样快乐。 ================================== ================================== ================================== ================================== 第十八章 快乐没有形状(2) 王卫宾 把支点化为力量 世人都知道有用之用,不知无用之大用,因而沉湎于前者,对眼前利益的过分看重、对物质利益的无限追求等现象,忽视了无用对人生的重大意义。 人生是不可分割的,要真正实现人生的和谐与快乐,必须把已经拥有的东西和所留下的空白融合在一起。 这就涉及到有与无的关系。《道德经》第十一章中说:车轮的中心穿轴安插车辐的部分叫毅。毅是空的,才能安放车辐,车轮才能滚动。做缸的时候,缸也要中空才能盛东西。造房子的时候,房子要中空才能居住。天地之间如果没有空间,则万物也就没有办法生长。 “有”之所以能够给人便利,全依靠“无”发挥它的作用。看上去毫无价值的空间,也就是“无”,其实却是一切圆满的基础。 我们在撬东西的时候,所有的力量都在杠杆上,支点看上去并没有用力,没有多大作用,但阿基米得却曾经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动。他没有说,给我一个杠杆,可以把地球撬动。因为他知道,只要有了支点,杠杆也就不成问题了。 无用就像人生的一个支点,能够以最不用力的姿态,帮助完成需要去用尽毕生精力完成的工作。这看似矛盾,却是最高层次的统一。 庄子曾经说,一个人若能做到如栎树那样无所可用的地步,才就能如栎树那样保全住自己。 一棵树长得粗壮而且笔直,可能会被砍下来造房子、做家具──这就成了器,成器对用器者是有益的,但对树本身却是有害的。成器意味着树的丧生和天性的扭曲。 另一个极端也不好,如果一棵树一开始就长得歪歪斜斜,那么不仅没人给它施肥浇水,而且不等长大就会把它砍下来当柴禾烧掉。 把有智慧的人比做一棵树,那么他就应恰好在成材(喻入世)和不成材(喻出世)两者之间:一开始看上去像是能成材的样子,让人们给这棵树浇水施肥,盼着树赶快成材,尽快成器。 但树长到老大,总是不能让人完全称心:砍下来派大用场吧,恐怕不能成器;砍下来烧掉吧,又舍不得──说不定再长两年能成材呢?于是,这棵树就能一直不受干扰地生长下去,以终天年。 这是从保全的角度来分析有用与无用的对立统一。而对我们来说,从融合的角度,探讨“无为而无不为”、“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对人生快乐的作用,探讨以无用转化为有用,把支点转化为力量,才是探讨的主旨;逍遥、齐物,则是我们放弃一切的我执,向世界敞开胸怀。 《老子》中指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指出无论做人也好,治事也好,最好都要效法天道的“无为”精神,不妄为、不强为,依循事物本身的游戏规则而为。 如果我们主动显示自己,过多过分地要求自己,折腾自己,时,就是把自己作为一个支点提供给别人,就要承受世俗的压力与打击,因此也无法达到和谐的人生境界。 虚下心来学习,是获得支点和转化力量的起点。 美国的托马斯·彼得说:“我没有自己的管理理论。对此,我一点也不感到尴尬或惭愧,相反,我感到自豪的正是:我只是一个观察学习者,我只是观察学习人们实际上是怎样管理企业的。死后,我希望在我的墓碑上刻有这样的字句:这里躺着的人没有任何自己的理论,他只是一个优秀的观察学习者。” 当我们以万物之心为心,以别人之心为心,当我们以无为之心,创造无不为的自己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一切都化为自己的支点,并从支点中获得力量。 这是一种豁达的胸怀,也是是人生经历和智慧的制高点,是对自我的征服,是通往成功和快乐的坦荡大道。 空白自有其意义 在课堂上,一位老师在黑板上挂了一张白纸,然后用毛笔在白纸上点了一点。 老师问:“你们看见了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黑点。” 老师摇头:“只说对了极少一部分,画中最大的部分是‘空白’,你们为什么没有看到呢?” 一张纸上大部分的空间是空白,黑点只是观察的一个比照和基点,可是有多少人本末倒置,把它当作世界的本身呢? 这就是空白的意义。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天生没有缺陷的,每个人生都被造物留下了一道缺口,一份空白。多数人把这种缺失视为遗憾,努力寻找、获取和占有,来填补这个缺口。但这是在缘木求鱼,没有结果的努力。 有人曾经讲了一个关于“缺陷和满足”的寓言: 他缺了一角,很不快乐,于是动身去寻找缺失的一角。 他一边向前滚动,一边唱着歌: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哈哈上路啦,去找我那失落的一角。 有时他顶着炎炎的烈日,有时却冒着冰凉的大雨。冰雪把他冻僵了,太阳又把他晒醒。 他因为缺少一个角,所以滚动得不是很快。遇到一只小虫,他会停下来跟它说话,看见一朵鲜花,他也会去闻一闻。有时又和一些甲壳虫赛跑。他走得很愉快。 他继续前进,渡江过海,穿越沼泽和丛林,在山路上行走。他唱着: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走遍天涯和海角。千里追寻不怕路途遥遥,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 终于有一天,他看到了一个角:“我找到了失落的一角。” 但是那一个角打断了他:“我不是谁失落的一角,我是自己的一角。就算是失落的一角,也不会是你的。” 他伤心地告别了这一角,继续上路。 后来,他又找到了一些角,但这些角不是太大,就是太小,不是太尖锐,就是太方正。遇到一些尺寸形状合适的,又因为抓得太松丢失或抓得太紧而压碎了。 他跋山涉水,被狂风吹袭,经常摔进沟里或撞到墙上。后来有一天,他终于找到了一个角,看不起比以前任何角都更合适。 很合适的一个角,他们结合得完美无缺,彼此的感觉都好极了。 因为不再有缺口,他滚起来比以前快了几倍,而且越来越快。他顾不上和小虫说话,也顾不上闻花香,蝴蝶也不能在他身上落脚。 他高兴极了,于是想起了一首歌:我终于找到了我失落的一角。可是他什么也唱不出来了,因为他缺少的一角被填补得发不出声音来了。 他想了想,停下来,轻轻地把这一角放下,然后从容地走开了。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缺失的那部分空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平静地看待和接受它,正是有了空白才有了生命之歌,让我们体会谦虚和轻松。每个生命都有欠缺,不要再去与人作无谓的比较,反而更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生和玩“俄罗斯方块”游戏有很多微妙的相通之处,都是一种争夺空白的过程。 从理论上看,如果我们的空间始终空空如也,一点残渣都没有,我们肯定是赢,可是也失去了游戏的意义。可是没这么便宜,每秒每秒,天上都要没完没了地掉下各种形状和大小的东西,有陷阱,也有馅饼。 从内心深处来说,我们讨厌那没完没了而且越落越快的零碎,它多数象征一种异己的东西,就象生活中源源不断的物质与信息。这些东西前赴后继,不请自到,经常出其不意地占满我们的后院,让我们手忙脚乱,让我们的烦恼更加高几层。 天上掉陷阱还是馅饼不是定数。胜局还是败绩,全看是否善于消解,是否能够通过谋篇布局来化去层层的累赘,换加生命的空白。 俄罗斯方块的精神提示我们,心灵就如俄罗斯方块的空间,宜空不宜实,为了获得这种空间,就要学会用上天的材料消解上天的材料。 ================================== ================================== ================================== ================================== 第十四章 快乐人生的四句话(2) 王卫宾 把别人当作自己 把别人当作自己的意思就是,要学会把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同时也学会从别人所拥有的快乐里得到快乐。 曾经有一个人拜佛十分虔诚,不惜花费巨资打造了一尊昂贵的佛像,并且塑上金身。不论走到哪里,他都随身带着小佛像,以便能日夜礼拜。 后来,他在一座小寺庙住了下来,那座寺庙里的佛像很多,但这个人只想在自己所铸造的这座金佛面前烧香,不希望香烟泽及别的佛像。 于是,他挖空心思找人设计了一只弯曲的烟囱,以便在他烧香的时候,香烟只朝他自己的那尊佛像飘去。 但是结果怎么样呢?没多久,他的那尊金佛像就被熏得一团乌黑,被庙里所有的人所耻笑。 太强的自我意识是一座牢狱,假如我们想在这个世界上充分地享受人生的快乐,就得从这牢狱里走出来,学会与别人分享,能够真心地去爱。 莫罗阿在《人生五大问题》中,对于快乐进行了一个总结:快乐在于爱,在于自我的遗忘。其实他就是在告诉我们一条快乐的途径:爱别人并且适当地遗忘过强的自我。 一个窗台上有一朵花,这个屋里就有了生气了。一棵树上开了一朵花,这棵树就饱满成熟了。一条路上绽放一朵花,这条路就多情缠绵了。一个人给另一个人送一束花,这两人就有情有意了。一个健康人给病人送一把花,这个病人就有了抗争的勇气了。 有一个人死后,被圣徒领着来到一间大房子,房子的正中摆着一桌丰盛的酒菜,桌子周围坐着一圈人。他们每个人都对酒菜垂涎欲滴,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把菜吃到嘴里,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拿着一双比胳膊长的筷子。 圣徒带着他离开,告诉他说:这就是地狱。 不一会儿,他们来到了另外一个大房子,里面的布局摆设,包括桌子上酒菜、坐在桌子边的人和比胳膊长的筷子,都和前一间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这个房间的每个人都吃得兴高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