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来改变心情,有时也需要改变心情来适应生活。山顶山脚,城内城外,没有完美的情境,只有力求自我的完善,让我们对自己的缺陷一笑置之,在不完美中发光 因此,我们可以说,每个人的小提琴都是不完整,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奏出生命的弦歌。 ================================== ================================== ================================== ================================== 第十一章 生活不在于完美(3) 王卫宾 在平凡中追求完美 在人生中也是这样,在面对不完美的时候,有刻意追求完美的人,也有自暴自弃的人。刻意追求完美让人疲惫,可能是一种奢侈,但是因为本身的不完美而不再努力、放弃完善自己,却可能会象上文中所说的破车和脏街区一样,把人生变得混乱而且无法收拾。 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不完美,但这些并不能成为拒绝完善自己的努力。只有当我们把不完美作为条件和前提来追求完美时,才有可能尽最大限度地接近完美,也许这是上帝给我们开的一个玩笑,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规律。 人类正是有了在不完美的平凡人生中追求完美的天性,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而使得自身脱去了赖以树叶遮羞的衣服,变得越来越漂亮;有了追求完美的动力,人才能不满足于刀耕火种,才有风起云涌、浪浪相推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才能在血与火的征战中逐步进化,并成为万物之灵。 诗人白桦说:永恒就是花开花落,永恒就是死死生生。这是在平凡中寻找完美。从这个意义上说,也不能说上帝不完美,他是在透过瞬间的残缺勾勒永恒的完美。 有人说,站在帕特农神庙巨大的立柱之下仰望时,无论从哪种角度、哪个位置看,所有人都会惊叹帕特农都是完美无缺的!可当仔细观察和测量他的每一根立柱和横梁时,又会发现它们都被刻意地弯曲和变形过,为的就是造成人的错觉,达到视觉上最完美的形象。 也许,这就是在平凡中反映和追求完完美的真实写照。 所以,放弃费力不讨好的追求吧!人生就像一盘棋局,而对于人生,所谓完美的局,是一盘下不完的棋局。局布的好,就会四通八达,总是有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同时又总是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等待我们去发现!可是谁能真正布好一个人生的局呢? 当我们追求事事完美时,就忽略了一个完美的结果是由许多并不完美的努力达成的,如果一味地让过程或细节完美,结果就会变得遥远,帕特农神庙就永远不能完成。 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很少会为自己做过什么而感到惋惜,使人烦恼的往往是他自己所没有做过的事。 有兄弟两个住在南海边,有一天夜里,兄弟两个同时做了一个梦,梦见从水里冒出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说:“你想发财吗?有成千上万的珍珠正等着你呢!想发财,你就得去昆仑山,你只有到那里,才能找到珠宝。” 兄弟两个都醒了,互相把梦里的情形一说。 哥哥说:“昆仑山多远啊,我到底去不去呢?去,我必须穿越沙漠、湖泊、森林,我很可能死在半路,我才不去呢,而且我听爷爷和父亲说,他们也做过这种梦,却从来没有相信。” 弟弟却说:“我知道有危险,但是不去的话,我们这辈子大概就发不了财了。要去!” 经过几天内心的挣扎,弟弟想,去了不见得能发财,但是不去,则一定会后悔。他决定冒险,只身前往昆仑。 千山万水我独行,弟弟千里跋涉,历经了许多艰难险阻,终于风尘仆仆地到达了昆仑山。 天哪!昆仑山不但穷困,而且正闹土匪,弟弟随身带的一点值钱的东西都被土匪抢走了。一位老人发现奄奄一息的弟弟,喂他吃东西、喝水,把他救活了。 老人说:“看样子、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 弟弟回答说:“我从南海来。” “什么?南海?你从那么远、那么富有的地方,却跑到我们这鸟不生蛋的昆仑山来干什么?” 弟弟坦白地说:“因为我梦见神对我启示,到这里来可以找到成千上万的珍珠。” 老人大笑了起来:“笑死我了,我们这儿每个人都常做一个梦,梦见在南海有座房子,房子后面有七棵无花果树和一个日晷,日晷旁边有个水池,池底藏着好多珍珠!不过是梦罢了,快回你的南海吧!” 弟弟默默地听从了老人的话,回到了南海。哥哥听说他回来了,跑来看他,笑着说:“我早知道会是这样的了。” 但是,回家没几天,弟弟成为南海最有钱的人。因为昆仑山的人梦见的七棵无花果树和水池,就在他家的后院。他在水池底下,挖出成千上万的珍珠。 弟弟没有白去昆仑山这一遭,虽然珍珠就在他自己家里,但是他不去,就不会知道。 完美主义者顾及得太多,对结果充满理想化。他们不会放弃,而且永不满足地深入细节。这样他们的胆子小了下来,速度慢了下来,效率越来越低,他们希望得到尽善尽美,可工作的计划书越拖越长,仍然没有行动,甚至于拖垮他们的一生。所以,完美主义者,永远无法行动到完成一件事。 也有很多有思想的完美主义者,他们的想法十分完美,足以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但他们却仅仅限于说说而已,把想法扼杀在了过程中。 有位老人曾经说过:“老了你就明白了。那时你后悔的不是自己表现得有多傻,而是白白浪费了很多表现的机会。” 在他20出头时,曾有一个甜蜜的女人简直令他痴狂。由于害怕遭到拒绝,他始终也没有开口约她出去。好多年过去了,后来他们在一个朋友的聚会上偶然相遇。 这时他才了解到,当时她对他也很有点儿意思。当他告诉她自己的那片痴情后,她问他:“为什么你一点儿表示也没有,或者直接告诉我?”还用说吗?他每天都在问自己同样的问题。 可惜为时已晚,他们再次相见时,她已经是别人的女人了。实际上,如果当时他把头脑中完美的想法拿出百分之一来付诸行动,两个人的命运也许将会从此改变,而不是像后来那样:她只是勉强地与另一个人过下去,而他则终身未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很多想法虽然完美,但都只是臆断。我们对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我们对形势的判断,往往需要用实际行动来实现其价值,如果我们不去印证,不去进行,就很可能会错过事业、感情、友谊等方面的诸多机遇,从而与成功和快乐擦肩而过。 从这种意义上说,不完美的行动要远比完美的想法有价值,也更加生动。我们虽然不是有钱人的后代,但是只要我们具有从不完美的平凡中创造完美的能力,那么也许很快就能成为有钱人的祖先。 ================================== ================================== ================================== ================================== 第十二章 让生命更平凡(1) 王卫宾 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不懂得,转一个角度来看世界,世界无不在平凡的日子里发展;换一种立场来待人事,无人不在平凡中求得安身。 穷达之间的胸怀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报国之志,追求兼济天下的轰轰烈烈,不甘于埋没于草莽之间。然而在这种壮烈之中,人生的悲剧也时有发生。 文人嵇康跟随隐士孙登在山林问遨游了三年,嵇康向他请教问题,他从来不回答。 将要分别时,嵇康对他说:“先生,您难道在最后分别时也无话可说吗?” 孙登于是说:“你认识火吗?它生来就有亮光,如果不用,那就枉费了它!人有才能,如果不用,那就枉费了这才能!所以保存火光的关键在于有燃烧的木料,发挥才能的关键在于了解外界的事物,如此才能长久。现在你才气很多而见识很少,在当今的世道上恐怕很难自保其火吧!” 嵇康一直没有被任用,最后竟然因吕安事件牵连入狱,被司马氏杀害了。 伯夷和叔齐是周朝初年的两个人物。周文王想请他们出山讨论伐纣王,他们拒绝了。商亡后,他们拒不出山,而且拒食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 在儒家理想人格之中,“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是一部分,另一部分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嵇康、范滂以及伯夷和叔齐的悲剧英雄命运,原因有很多,但重要的一点,却正是没有真正把两种人格和谐地统一起来。 孔子也曾经用两个人的对比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个人是卫国的大夫史鱼,性格非常正直,不论社会混乱或者安定,他都始终挺立于潮头。 另一个是蘧伯玉,在社会稳定时就出来做事,承担职责,在国家和社会动荡紊乱的时候,在他认为时代转变已经无法挽回时,他就把自己像一幅画一样卷起来收藏起来,不再说话,也不再表现了。 与史鱼相比,蘧伯玉可以说就是做到了“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身逢乱世不妨遗世独立,心游江海;若天下安定才可出来辅助明君,安邦定国。这其中所包含的,是一种顺应时势、自甘平凡的大修养和大胸怀。 这种胸怀就是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按照自己的本心本性行事,做到了言行统一,形神统一,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地,中不愧于人。这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快乐与成功的观念,长寿、财富、功名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如愿以偿的。 每一种社会中,都存在着非个人所能扭转的命运存在,也避免不了有各种偶然的因素。比如政治的清浊、遭际的穷达,总是有许多难以预知的复杂因素。 这就决定了政治清明的时候,并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政治黑暗时,偶然性起着更大的作用。尽管如此,我们在修养和奋斗精神方面,切不可因为上述变化而影响自己恬然自适的风格。 可是我们再深究一句,嵇康和史鱼不能顺应时势,顾不到自己的身家安危,难道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认为不到归藏的意义吗?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以他们的智慧绝不会认识不到这个浅显的道理。他们之所以明知不可而为之,归根究底要落到“知易行难”四个字上。 在唐朝时代,有一段白居易与鸟巢和尚问答的故事。 白居易到杭州做太守,,也有不少佛教界的朋友。这天,他听说秦望山中有一位道林禅师,在一株大松树上搭了一个象鸟巢一样的窝坐禅,被时人称为“鸟巢和尚”,于是就入山参访他。 白居易看老和尚独自坐在高高的树枝上,不由脱口说道:“禅师的住处很危险!” 树枝上的禅师信口回答:“太守的危险比我更大!” “弟子官居要位,有什么危险?” “薪火交煎,未曾停息,不是很危险吗?” 白居易有所领会,进一步提出宗门的话头来问:“什么是佛法大意?” 鸟巢和尚用了《华严经》里一句著名的偈颂,简简单单地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意思是说:佛法固然博大精深,但在具体行持中,又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勿因恶小而为之,勿因善小而不为。 白居易听了哈哈大笑,不由说道:“这些话三岁小孩都会说。” 鸟巢和尚并不生气,只是淡淡地回答:“三岁小孩虽能说,八十老翁做不到。”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两句话,现在已经变成人们的口头禅,谁都会说,但真正能够奉行者几希。 因此,能够在穷达之间变通,顺应时势而处世,了解其中的道理是一个方面,能够自甘平凡,扑下身来实行,则是另一个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 半高处观照人生 中国古人推崇“行道中庸,师法自然”,也就是说要适可而止,豁达平和,无为不争,知足不辱。 邵雍诗中说:“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这般意思难名状,只恐人间都未知。”饮酒要停留在微醺阶段,美酒饮到十分反而没有味道;花含苞未放最诱人,全开了反而不美。这种意见很难名状,只恐怕人间都没有人知道。 好花看到半开时,可以说是深刻地探究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的微妙。 中庸之道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为人们所贬弃。抛弃了中庸,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以极端为革命为美的流行趋势,成为我们人生的“左派幼稚病”。我们不以为这是一种心理障碍,反而把它当作精神补药。 其实,中庸之道并不像我们所批判的那样,鸭子过河随大溜,或是和稀泥的庸俗把戏,它本身所具有的人生智慧,能够对我们人生提供补益。 中庸是一种对人生明智体悟的达观,讲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本性,以及人自己依照这个客观世界的规律去做的准则,这种达观能够使人对功名利禄保持淡泊的态度,乐天知命,带着安然的心情度过一生,同时也融合了自由狂放的发展能使人深切地享受快乐的人生。 从接近生活的层次理解,所谓“中庸之道”就意味着进行必要的折中与平衡。我们要吃饭的时候,吃一碗还饿,吃三四碗就撑得难受,而吃两碗正好;要喝水的时候,刚开的水太烫,放了半天的太凉,开后放一会儿的水冷热正好;人造地球卫星的离心力小了,卫星会引落地面,离心力大了会飞向宇宙深处,以既不落地又不飞失为好…… 这两碗饭,放一会儿的开水,不大不小的离心力,就是中庸。 简单地说,中庸就是择其两端用其中,处世、待人、接物把握到最恰当的那个“度”,它既不“过”,又不“不及”,是“恰到好处”,“最好”。如: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道”,是世界观,是方法论,它涵盖着万事万物。 “温而不厉,威而不猛”——这是待人的“中庸”。 “小钓而不钢,戈不射缩”——这是待物的“中庸”。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审美的“中庸”。 “中庸之道”是辨证的,它的前提是承认物质世界是变化的,对立双方是相互依存和转化的。 “中庸”是到达目的地最近的那条路,“中庸”是不焦不生恰到好处的那种火候。 兴高采烈是生命的花朵在心情缩放,但是却不能太过,因为乐极生悲并不是全无道理,人生绝不应如昙花一现。人生有痛苦,只要没到把我们折磨得形销骨立,就没必要回避,只有痛苦的体会才能让我们懂得快乐的日子,也没有办法回避,我们保能加以融合和协调。 中庸思想的前提是承认物质世界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和转化,强调了“和则生物、同则不济”,即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才能成物,如果失去一方,事物便不能成立,它要解决事物在发展常态之下的矛盾,使矛盾的双方关系和谐发展。 西晋时李密所作的“半半歌”,用花要半开酒要半醉的意思表达了人生中的适可而止之妙―― 看破浮云过半, 半字受用无边…… 饮酒半酣正好, 花开半时偏妍。 半帆张扇免颠, 马放半鞭稳便…… 这种生活状态,可以给自己以发展的余地,予人以超越的方便。勤勉但不太累,出众但不离群,有追求但不奢望,有成就却不张狂。,它既不缺少向上进取的精神,超越了平庸,既不会咄咄逼人,又不自惭形秽。 从半高处观看,虽然未必能达到无名无利,无荣无辱,无烦无恼的境界,却可以做到平和,稳健,乐天知命,在生活中浑然天成,有下里巴人的趣味,也有“阳春白雪”之高雅,既超凡脱俗,又毫无玄机。 工业文明的发展,慢慢抛弃这种境界。人类凭借科学改变这个星球的经验,潜移默化地使我们坚信自己的能力,时刻准备继续创造新的奇迹。 走的太远了,太高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走的太快了,太急了,“欲速则不达”。可以说,从半高处观看人生的哲学给了生活最理想的切入点。 德国哲学家尼采诗中说: 别在平原上停留, 也别去爬得太高。 打从半高处观看, 世界显得最美好。 人生在世,我们要有立足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但千万莫贪过分之财。我们要正心,正心而修身齐家,但也要怡情,怡情则浪漫潇洒。食不厌精,但当思一米一粟来之不易。穿着宜雅,但须记半丝半缕物力艰难。饭只吃到六分饱,方能保持身体健康,酒要喝到六成醉,才能体会杜康三味…… 对儿女要给予良好的引导和教育,但不过分地逼迫他们。夫妻间要恩爱和睦,但彼此要给对方留一点暇想的空间。 有时,逢人只说三分话并不虚伪,而开放六分则带来许多真诚的笑容。待人以真,然过密则疏,交游宜广,须远离是非。故友有求,当援手相助,但切莫大包大揽。 萍水相逢,可推心置腹,但牢记”防人之心不可无”。请朋友作客,我们要慷慨大方,却谨防给朋友造成回报的压力。到朋友家作客,我们要谈笑风生,但切忌喧宾夺主…… 从半高处观看,生活中会多一些和平,多一些真诚,多一些欢声笑语,多一些蓝天里的风筝,多了一些白云下的轻松。 ================================== ================================== ================================== ================================== 第十四章 快乐人生的四句话(1) 王卫宾 情绪是可以传染的,所以在快乐是一种礼貌,而烦恼是不礼貌的。 我们在世间的位置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下意识地想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在世界上到底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比较富有还是贫穷,如果是贫穷,比其他人差多少?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一下一位统计学家进行的这样一个形象比喻。他说,假如将全世界各种族的人口按一个一百人的村庄且按比例来计算的话,那么,这个村庄将有: 57名亚洲人 21名欧洲人 14名美洲人(包括拉丁美洲) 8名非洲人 52名女人和48名男人 30名白人和70名非白人 30名基督教徒和70名非基督教徒 89名异性恋和11名同性恋 6人拥有全村财富的89%,而这6人均来自美国 80人住房条件不好 70人为文盲 50人营养不良 1人正在死亡 1人正在出生 1人拥有电脑 1人拥有大学文凭 读到这里,可能有人会不相信世界是如此的悲惨,而自己居然是如此地幸运。可事实就是这样。法国作家拉罗什富科说:一个人永远不像他所想象的那样不幸,也不会像他所希望的那样幸福。 实际上,如果我们能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和广阔的距离来认识世界,那么我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会大大提高。 如果今天早上我们起床时身体健康,没有疾病,那么我们比其他几百万人更幸运,他们甚至看不到下周的太阳了; 如果我们从未尝试过战争的危险,牢狱的孤独,酷刑的折磨和饥饿的滋味,那么我们的处境比其他五亿人更好; 如果我们能随便进出教堂或寺庙而,没有任何被威吓、施暴或杀害的危险,那么我们比其他三十亿人更有运气; 如果我们的冰箱里有食物,身上有衣可穿,有房可住及有床可睡,那么我们比世上75%的人更富有; 如果我们在银行里有存款,钱包里有票子,盒子里有零钱,那么我们属于世上8%最幸运之人; 如果能同时满足上面的这些条件,那么我们就属于地球上非常有福气的人; 如果我们读了这封信,那么我们刚刚得到了一个双重的祝福,因为我们并不是那二十亿文盲中的一员。 曾经一个少年问一个睿智的老人,如何才能让自己快乐,也能让别人快乐。 智者笑着望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很多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让他们那样好了。 少年满怀虔诚地听着,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着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要细心地观照自己,在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别人一样安慰与舒解,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品尝成功的喜悦的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中正一些? 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学会与别人分享,从别人的快乐中得到快乐,同时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并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智者赞许地点了点头,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 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别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别人的核心领地,同时也不依赖于别人给予自己认同?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是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就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智者说:“一生的时间和经历。”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后来少年变成了成年人,又变成了老人。再后来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都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快乐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到过他的人带来了快乐。 为了自己的幸运与幸福,我们必须记住这四句话,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工作而不要光以挣钱为目的;要去爱而忘记所有别人对我们的贬低;要去跳舞而不管是否有人观看;要去唱歌而不要想着有人在听。 这样快乐地去生活,我们就会学得自己生活在天堂。 把自己当作别人 把自己当作别人,意味着要把要尊重和了解自己的需求,用一切条件去满足,而不是“不拿自己当回事”地压抑它们。 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是我们的一种美德,但是很多人把后一半理解为在生活中处处苛责自己,这就错了。我们必须知道,每一个人都需要呵护,包括我们自己。 在艰苦的岁月里,我们赤脚踩过荆棘,忍受灵与肉的苦痛;如今我们已经有能力为自己买一双好鞋的时候,会不会为了节约而再光着脚呢?在自己家的客厅里,我们光着脚享受自由,可是当我们在外面艰难行走,需要保护的时候呢? 如果我们把这些浅显的道理运用于人生,就不会因为一时的舍不得,而使自己过度劳损,从而错过生命中本来可以享受的快乐。 我们超负荷地工作着,时刻关注着事业,关注着家人与朋友,却惟独忽略了自己。为什么我们招待别人可以很慷慨,甚至对第一次见面的朋友,都可能请到星级饭店招待,却从来没有犒劳过自己呢? 看过蚂蚁搬运东西吗吗?小小的蚂蚁围在碎小的馒头渣旁,争先恐后、七手八脚地忙来忙去。实际上,这也是我们的生活的写照。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重新把自己当做了整个社会中的一个小小的“零件”,所不同的是,不是雷锋那样的“螺丝钉”,而是为了生存,为了不被高速运转的社会所淘汰,甘心情愿地,诚惶诚恐地把自己定位为社会机器的一个部件——“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自己也只好把自己造就成一个小碎片,他耳朵里听到的永远只是他推动的那个齿轮发出的单调乏味的嘈杂声。” 我们每天上班下班、白天黑夜地忙前忙后,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只知道老板叫干啥就得干啥,否则就没了养家糊口的钱。 从更实际的意义上来讲,每个人都并非生活在真空里,学业事业上的挫折、人际关系的困扰、生活上的琐事、健康上的烦恼……我们多少会摊上一两件,这些来自外界的影响和压力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小的打击。 但是正如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所说:人是一种高尚的生物,所以不能只被当作工具。 几年前,在一所大学的开幕典礼中﹐可口可乐的执行官(CEO)BrianDyson在讲到生活与工作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像一个小丑,在向空中抛接着五个球:工作、健康、家庭、朋友和灵魂。 我们很努力地抛起又接住这五个球,不让它们落地。我们很快会发现,其中有一个球是橡胶做的,掉到地上可以重新拾起来,其它四个都是玻璃做的,掉到地上就可能会少了一角,留下无法挽回的记号、刻痕,损坏,或甚至碎落一地,再也无法拾起来了。 橡胶做的球是我们的工作,另外四个球则代表健康、家庭、朋友和我们的灵魂。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也许会从此为平衡自己的生命而改变曾经以为理所当然的做法。 我们从来不想自己和蚂蚁有什么区别,也不知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只有当健康与快乐都随风而去了,所有的财富、名誉、地位失去意义的时候,我们才恍然惊觉自己原来是蚂蚁的阶级弟兄。 同样在地球这个大工场上工作,人与机器的区别之一,就是人有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而机器则没有。如果无法培养出一个开朗、自信、乐观的心境,我们总有一天会象超负荷工作的机器一样,提前报废。 学会象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自己,调节和修复自己,能使我们在枯燥乏味的职业生涯里变得更加快乐、充实与自信。 很喜欢这样一句英文格言:I′malone,butI′mnotlonely。意思是说我孤单一人,但不孤独。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却少之又少,人更喜欢躲进人群。 可是如果自己都不喜欢和自己呆在一起,那么还有谁会喜欢和我们在一起呢? 深爱自己并不是盲目、不着边际地吹捧自己,这样做只是在精神上麻醉自己,甚至反使自己裹足不前。它更意味着不忽略自己的需求,不忽略自己的健康和心情。 只有对镜而立时,我们才会发现一个红颜已逝的自我,身体一天天臃肿,皮肤一天天松弛,头发开始稀稀落落,皱纹攀上了额头。时间的无情让我们黯然神伤,我们甚至会在幽幽的灯光下,想到遥远的归宿。 与其在镜子前黯然神伤,不如在今生就深爱自己吧,不再把自己忽略。想一想曾经有多倾心关注一个漂亮MM,就把同样的精力关注一下自己吧,有多热情地招待过一位同窗好友,就用同样的热情招待一下自己吧! 方法也有很多,并且因人而异。比如说,独自跑去一个很优雅的地方,静静享受一直想品尝,特别是想独自品尝的美味,而并不在乎价格和错过其它应酬。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在一切快乐中,人的健康实甚过任何其它快乐,我们可以说一个身怀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快乐得多。”那些错过了的和损伤了的,包括青春和自己的健康,无论我们发誓会如何珍惜它们,它们都永远不会重来了。 不要把这些仅仅放在嘴上和梦里。当它们还在的时候,珍惜它们吧! 每一棵最小的植物都懂得,必须走一段漫长的路,才能够开花结果,这是一个神圣而艰苦的旅程,因此必须尽可能多地吸收阳光和雨露,耐心地保养自己。 我们还不如植物吗?不然,为什么它们还知道享受阳光雨露,而我们却常常不能照顾好自己,使自己变得滋润起来。 在人生的旅途上,爱自己,才能走出挫折的沼泽地,才能应酬好人生,才能快乐。如果把事业看作酒,把生命看成如盅,假如把人生的酒杯都失去了,事业再成功也不能享受到美酒的滋味。 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不要以为你能活一千年,应当每天过得像是最后一天一样。”如果我们这样想的话,就不会忽略那些最容易忽略的东西,也才会更深地爱自己。 ================================== ================================== ================================== ================================== 第十七章 我的世界我做主(3) 王卫宾 用自己的方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