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富萍-王安忆-2

作者:王安忆 字数:46724 更新:2023-10-09 15:43:05

奶奶交心交肺的诉说,感动了舅妈,她想,这真是个好奶奶,虽然她一点不像个奶奶,还显得很年轻。就再一次请奶奶去看戏,还说看完戏,就让富萍随奶奶回来。这一回,奶奶松了口,说要看东家的意思,马上要过年了,事情也多得很。舅妈就撺掇奶奶去向东家交道。其实奶奶也晓得东家好说话得很,不过是借一个托词,摆一摆身分。两个小的,站在一边,早竖起了耳朵,一等她们母亲同意奶奶去看戏,便一同缠上来也要求去。舅妈自然高兴得很,搀住那小的手说:可不是嘛?也带你们去的,於是,小的拉著大的,大的再拉著奶奶的手,四个人连成一串出了门。四点锺光景,太阳斜在棚户的篱笆上。富萍打酱油回来,正要进院门,奶奶她们来了。两个小的老远就喊她富萍、富萍的。两个小的都忘性大,早不记得富萍对她们的不买账,只是看到许久不见的一个熟人在这里出现了,就又惊又喜。富萍心里倒一热,再看奶奶脸上上并无不悦,只略说她几句,不该一去不回来,让奶奶著急。富萍吊了一天的心,这时放了下来,对奶奶不由就比以往殷勤了些,嘴上也肯喊奶奶了。奶奶看她进来出去地替她冲白糖米花茶,又炒花生,还找了她舅舅的香烟敬奶奶,眼圈都有些湿了。想她毕竟是个孩子,能有多大的本事,蹿上天去?自己恐怕是多虑了。舅舅,舅妈这两口子已经有点叫奶奶喜欢了。舅妈是个热心热肠的人不说了,舅舅虽然不多言多语,但却十分诚恳有礼,喝茶,吸烟,就座,都让奶奶先。家里的孩子,一进门就挨个儿被逼着喊了奶奶,磕了头,然後就带了东家的那两个,跑出去野了。那两个小的,平时哪里见过这许多同伙?又都是自来熟,一去就不露面了。邻里早知道有个住“上海”的奶奶要来,这时都赶了来看。一看就觉着这奶奶比预先想的还要有身份,有气度,于是便有些怯场,还有些激动。几个年长见过世面的男人,坐下来和奶奶说话。女人们则站着听,有手脚勤快的就去帮舅妈做菜。剁肉做狮子头,切豆腐煮干丝,全是一色的家乡菜。等天稍一黑,舅妈就着人把那两个小的追回来,开了饭。又让自家的孩子去剧场占位子,可不是怕乱抢位子嘛!这时候,光明正好来了,一听说,立刻就要去剧场。忙到现在,舅妈方才想起有光明这个人,心里不由叫苦。但她终是个豁达的人,不是太觉着为难的,先让光明去了,思量日后再向侄子说明。说到底,她也不信,光明这样的,会讨不到女人。看孙达亮家的饭桌,就好像提前过了年。堆尖的盘子碗,通是浓油赤酱,红亮亮的。那两个小的,本来就馋肉,这一下可大饱口福。奶奶怕她们吃坏肚子,拦着,可怎么拦得住?多少双手抢着往她们碗里夹肉。後来,奶奶自己也吃开了胃,什么时候是人家烧给她吃的?又口口声声的“奶奶”“奶奶”叫个不停。记不得喝了几盅酒了,只觉得耳热心跳,心里且十分快活。坐一桌吃著,站一圈看的,啧著嘴,夸奶奶会喝酒,两个“上海”的小孩也那么会吃肉。等大人们放下酒盅盛饭了,他家的小孩子们才挤上桌来,就更热闹了。小孩子都是人来疯;争著抢著,比往日要多吃几倍。他们方才已经玩熟了,这会儿就有些熟过头,开始吵嘴,比著谁能吃肥肉。大人吆喝著,也不是真吆喝,反而鼓励了他俩。眼看著盆子里刷刷地浅下去,见了底,堆尖了,再浅下去,见底。人们嚷道,孙达亮,还过不过年了!舅妈红著脸膛,眼睛亮著:过!怎么不过?天天过!这时,有人过来传话了,说戏快开埸了,人多得不得了,让奶奶快去!於是,一夥小孩裹挟著新来的两个,就向剧场跑去。奶奶跟在後头,舅妈搀著一边,小君搀著另一边。此时,小君又出来了,左一声奶奶,右一声奶奶,问奶奶耳朵上的环子是不是金的,又问奶奶身上的棉袄是不是自己裁的?富萍落在後头,孙达亮落在再後头,这样,拉拉扯扯一帮人进了戏院。令天恰巧换戏,上演古装戏《孟丽君》,观众更多,简直挤塌天。光明占的大半排位子,渐渐叫人挤去了不少,好歹还剩四、五个座。光明左挪右移地堵著,也已经很危险了。一旦看见奶奶一行人进来,不由跳到座位上,挥著双手大叫起来。他的头发乱了,粘在汗湿的额头上,那奓着手脚的样子也很好玩,奶奶就笑了。待他们挤过去,硬是坐下来,终于落定。奶奶伏在舅妈耳边,笑嘻嘻地说:我看,你这侄儿和这丫头倒是一对儿。她拍了拍胳膊弯里小君的手。小君没听见,只顾告诉富萍,她那小女朋友今晚什么时候出场,穿怎样的衣服。富萍却听见了,略略走了一下神,又回来了。舅妈心里则一亮,想到底是奶奶,比她看得准。人声还没有偃息下去,锣鼓就开了场。待幕一拉开,满眼的羽衣霓裳,飞翠流霞,底下又是轰然。这是一齣文戏,人物多是俊扮,腮红齿白,钗环叮当,把奶奶她们眼睛都看直了。每到幕间,舅舅便欠过身来,与奶奶讲解戏文。他讲得很细,连前後观众都伸过头来听。讲个差不多时,下一幕就开埸了。散场时,已过十点;随了人群拥出剧场,又拥出院子,走到了街上。脚踩著石子路,啪啪地响成一片。分别走上几条巷道;人群就稀疏了些。天气很清朗,下弦月出来了,挂在高空。风略有些寒。看戏前喝的酒,这时醒了。看戏的兴奋劲渐渐过去,人们放低了喉咙,开始感到夜晚的静。那两个小的脚下已经在磕绊了,奶奶也感到身上有些软。到了车站,大家都默了下来,在车站上站了一片。舅舅对奶奶说:要是不嫌弃,就拿他们当小辈,有事情招呼一声,他们有人出人,有力出力。奶奶就说他们已经是亲戚了,可不是吗?你们的外甥女是我的孙媳妇嘛!说到此,就回头看了富萍问:富萍,你跟不跟我回去呢?富萍低了头,说:那就回去。又停了一会儿,车才来。将他们送上车,再等车开了,站上的大人孩子便举步向回去。走了几步:一向沉静的舅舅忽然扬起嗓子唱了一口,小孩子纷纷回应。电车开走了半刻,还听见他们的声音在静夜里回荡。车上很空,不过五、六个人。奶妨带两个小的坐一边,富萍自己坐另一边。小的,己经在奶奶怀里睡熟了,大的也歪在了奶奶身上,两摊泥似的。奶奶这时倒清醒了,对著窗户,看见的是窗玻璃上自己的影子,眼梢里有著耳环的一点亮。富萍眼睛对著司机的背,这是最末一班车了,司机转动方向盘的动作有些急躁,赶紧要开完这一班车,好回家睡觉了。富萍有一时以为那开车的是光明,光明不也是这样扶著方向盘,转动时,背和腰就欠向一边,又再回来。就在这一刻,富萍的头朝前一磕。车停了,她们到了。回来以後,奶奶将这晚上吃的饭,看的戏,以及舅舅舅妈这一家人,一一讲给吕凤仙听。最後感叹道:是好人,日子过得也不错,就是房子破了些。吕凤仙却说:我晓得他们是好人,就是不晓得他们为什么急吼吼地要把富萍带走。奶奶辩解说:现在不是让富萍回来了吗?吕凤仙就冷笑道:你这奶奶真好说话;他们“让”富萍回来,他们要是不“让”呢?这样一说,,奶奶也觉着自己好欺了。可不是,富萍干他们何事呢?他们忽然横插进一脚来,是凭的什么?那晚上带回来的情义,渐渐寡淡了。但两个小的却无法忘怀这一回经历,她们时时问奶奶这,问奶奶那。奶奶就说,我不知道,富萍知道,问富萍去。富萍也说不知道。奶奶说你的舅舅舅妈,你怎麽不知道?富萍说,我爹妈死得早,没人和我说,我怎么知道?这就是富萍从那里回来以後的变化,她会和奶奶顶嘴了。奶奶气得厉害,提了声音说;你不知道的人。怎麽能跟去了那麽久?富萍不说话了,气鼓鼓的,涨红了脸。有时候;奶奶和富萍心情都好些,奶奶就试探地问富萍,在舅舅家玩些什么,遇见些什么生人?富萍说没玩什么,没遇见什么生人。奶奶就又气了:怎么没遇见?小君,还有光明,不是生人吗?富萍也气了,再回嘴:一个是邻居,一个是亲戚,怎么是生人呢?富萍的嘴就变得这么尖,原先还觉得她是个口讷的人。临近过年了,奶奶和富萍却闹得这样不开心。两人心里都憋著火,一不好就爆发出来。这天,小年夜的下午,舅妈兴头头地,抱著一个包裹,闯进门来。嘴里喊一声奶奶,又喊一声富萍。富萍和奶奶都没怎么回答,坐著不动。舅妈并没觉察,兀自将包裹扔在床上,打开来,一件一件往外拿东西:富萍啊,这是舅舅舅妈送你结婚的东西,奶奶不要嫌弃东西不好,都是粗东西,乡下人也用得过去。一套大红卫生衣,一双大头鞋,一扎白纱手套,显然是船工们的劳防用品,但两双尼龙袜和一件棉袄罩衣却是新买的。其中还有小君送的一件东西,手织的半截手套,劳动时可以戴。再就是一大包食堂里做的白馒头,是带给奶奶吃的。奶奶和富萍都没有往东西上望一眼,停了一会,富萍反而拔起脚走出门去了。舅妈一怔,煞住话头,看看奶奶。奶奶低了头推水磨粉,房间里充斥著沉闷的石磨声。舅妈说:我外甥女生我气了。奶奶说:你外甥女是生我气。这一回,舅妈听出来了。她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奶奶你在生我的气。奶奶没说话,本来对舅妈生出了芥蒂,现在看到人,心又软了。舅妈说:奶奶是怪我们当年不收养富萍吗?可那时候多难啊!自己都保不住。於是她说起了那些年的难处。奶奶听著听著也出了神,叹道:你们确实也不容易,可我并不是为这个怪你。舅妈又不明白了,说:那么奶奶到底为哪一樁怪我呢?奶奶就说,你不该招呼不打就把孩子领走。舅妈还想辩解,是富萍先来找他们,她才来领富萍,那天不巧奶奶又不在,可奶奶拦住了话头。奶奶说,这孩子,从你那里回来,就变了,你看方才她,不高兴,撂腿就跑。舅妈想到了她曾经打算给富萍介绍光明的事,不由有点心虚,转开了脸。奶奶接著说:舅妈也知道,我要指望孙子养老的,我要是把孙子的媳妇搞丢了,我有脸见孙子吗?说著,奶奶的眼泪下来了。舅妈见不得长辈的眼泪,脸烧得通红,眼睛亮亮的,也要滴下泪似的。她拉住奶奶的手,说,奶奶,我错了,我原是不知晓富萍是您孙媳妇,只以为直接是她一个过继的奶奶,当时我确实想把我娘家侄儿介绍给富萍,可後来我知道了——听到这里,奶奶反拉住舅妈的手问:是那个梳包头的吗?舅妈点点头,她看见奶奶眼睛里包著的泪一点一点收了回去。奶奶最终平静下来,她理了理头发,握住小磨的木柄,继续推起来。房间里又响起霍霍的磨声。奶奶说;乡下小孩子,到底还是老实的,富萍也只是一时与我闹闹气,并不会有旁的什么心。舅妈此时只觉得自己闯下个天大的祸事:心里直说,奶奶呀,从此再不敢来沾富萍了。她乾坐了一会儿,就起身告辞。奶奶说:舅妈把东西带回去吧,自己留著用,富萍她有,我替她谢谢舅妈。舅妈连一争都不敢争,将东西胡乱打进包裹;提著走了。听舅妈的脚步远了,奶奶停下磨来,自己出了一会神。磨声止了,外面的声音就传进来,小孩子已经放寒假,在弄堂里玩,是踢毽子或者跳绳,脚底有节奏地拍在水泥地上,嘴里跟着数: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厨房里,大约是隔壁的阿娘在炸鱼肉丸,油锅哔剥地爆响。一个安静,祥和的新年就要来临了。晚上,奶奶将磨好的水磨粉倒进纱布袋里,吊起来,下面接一个锅,滤着水。又把摊好的蛋饺蒸熟。赤豆淘乾浮泡在清水里,明天一早好煮酥了炒豆沙。青鱼已切成片,浸在酱油作料里了。鸡在院子角上的鸡窝里,咕咕叫著,又撒了一把米,杀鸡的刀片早已磨亮了。该做的都做了,已经十点钟。她走出门,走到前排房子,吕凤仙给她留了门,正等她。电灯照得亮亮的,桌上铺好纸,墨也磨好了,要给奶奶乡下的媳妇写一封信。十四 过年年里,有忙也有闲。从大年三十起,东家就开始请客。那些客人都是知道奶奶手艺的,进门就问:有没有狮子头?有没有红烧蹄膀?然后就宽衣脱帽,打仗似的坐到桌旁。奶奶一道道菜上,他们就一次次为奶奶喝采。奶奶是听不得好话的,听了好话就忘了累。有一日,一个客人喝醉了,夜里就和先生睡一床,把师母挤到小孩子床上。第二天一早,奶奶就就端上鸡蛋煎糖年糕和酒酿圆子。这样,他就又在家里吃了一天,接上下一批客人,晚饭後才走。到了年初三,就闲下来了,轮到东家一家上别人家去吃了。这一天,奶奶就和吕凤仙相约,去大世界玩。前一日呢,戚师傅又来修水斗,说他今年值班,到浦东吃了年夜饭就回来了,老婆和过房儿子都还在浦东。吕凤仙说,大世界这样的地方,要有个男人一起去好,就约了他也一同去。临时又拉上阿菊阿姨,加上富萍,一共五个人。这一天,奶奶穿上压在箱底的驼绒夹袄,虽然略单薄了些,但因天气不冷,也正好。她又逼富萍换了衣服,从新买的衣服里挑出那件红绸棉袄。富萍本来是没什么心劲过年的,但到底顾忌着年里头不敢说败兴的话,勉强穿上了新棉袄,忍不住在镜子里端详了一眼。红绸面将脸映得红艳艳的,头发呢,乌黑,奶奶又强着她别上一个翠绿的花卡子,真的很娇呢!富萍不由害羞起来,赶紧从镜子前走开,心里却生出一点喜气。奶奶看著富萍让过镜子,头发遮住半边脸,嘴角上有了一些笑影,心里揉了一下,想道:一定要把富萍好好地交到孙子手里。她从手绢包里抽出一张五毛的角票,塞进富萍手里。富萍不要,奶奶就说:是不是嫌少?就只好要了。祖孙二人又换了鞋袜,就出了门。弄里的地上,积着红色的炮仗纸。天不亮时已经扫过一遍了,可到了这午夜,又炸了一层。走上去,脚底下软软的,还有小孩子在点,一个一个零散的,一时响一声,一时响一声。走出小弄堂,就看见吕凤仙和阿菊阿姨了。吕凤仙穿了咖啡色女衣呢的短大衣,颈上系一条绸巾,墨绿,橙黄与蟹青的混花。阿菊阿姨穿的是织锦缎的夹袄,笔直的西装裤。两人就这么醒目地站在午後的太阳底下,身後是女中操场的黑篱笆墙,看上去像一幅画。等奶奶和富萍走拢来,大家彼此打量过,又取笑过,便一起向弄口走去。会在大世界门口等她们。一是从八仙桥他家去是近路,二是他先去了好排队买票。年初三,一般都在走亲戚,街上的人似乎比平时还少些,又是刚过中午,就比较清静。她们平时都是忙惯的,这时悠闲著在街上走,天暖暖的,真是惬意得很。她们仔细地打量橱窗里的摆设,看街上摩登的男女,电影院前的海报,又进到电影院前厅里看明星的照片。谈论道,她们哪一位同乡人帮佣的大楼里,就住了其中的一个明星。於是,联想起在另一幢花园洋房里,住著另一位明星,名气更大,派头也更大,每天汽车进汽车出。她们像女学生一样,嘁嘁喳喳地说话。走出这家过去叫 “巴黎大戏院”的电影院,就拐到横马路上,乘电车去了。她们先是争著买票,争来争去,到底争不过吕凤仙,让吕凤仙买去了。然後就推让座位,这回是吕凤仙推不过她们,第一个坐下。过了两站路,有人陆续下车,於是,就都有了座。开始是分散的,又过了一站半站,再有人起来下车,四个人才聚到一处。一起扭著身子,看窗外的街景。时间到了下午的缘故,街上的人多起来。小孩子手上举著鲜艳的气球,不小心脱了手,飞上天去,在空中摇摇曳曳,最後落在电线上,像打了一个彩色结子。有装扮十分浓艳的女人,披著长波浪,抹著口红,西式长大衣里是旗袍,足下踩著尖细的高跟鞋,在人群里十分突兀,好像戏台上的人没卸妆就走下来。她们看著街景,还牵挂著不要坐过站。不曾想,这一站下的人特别多,几乎半车人都拥在车门。便不慌了,等人下了一半才慢慢从座上起身。这边,戚师傅已经买好门票,在车站上等著。车来了,扑落落下了一批人,又开走。就是没有她们的人影。戚师傅的脖子都望痠了。等到这一辆过来,又是扑落落地下人,眼看著要没希望,却见姗姗地下来这几个,赶紧举了票迎上去。迎到奶奶跟前,眼睛望着吕凤仙,说:我以为你们不来了呢!奶奶闪过身道:怎么会不来?吕凤仙便向他解释道:四个人汇齐用了些时间,在路上东看西看用了时间,等车又等去了时间,于是就来晚了。阿菊阿姨和戚师傅不熟,只是笑笑。说着这些话,奶奶早已经走在前边,一个人走到检票口,背对着这里,等大家上去。戚师傅赶紧跑前送票给奶奶,跑了几步,又想起后面那几个,回身来照应,弄得两头为难。今天戚师傅穿了一身海军呢的人民装,和平时有些不像,更加拘谨了。再叫奶奶这么一耍性子,便手足无措,看上去挺可怜。吕凤仙很知趣地拉了阿菊阿姨跟上去,富萍也跟了上去。戚师傅这才放开脚步追到奶奶身边。五个人检票进去,站在了哈哈镜前面。趁着大家照哈哈镜笑,吕凤仙凑在奶奶耳朵边,小声说:今天我请戚师傅来玩,看我面子,脾气好一些。奶奶听了这话,方才觉著自已失态了,被吕凤仙看出,多少有些气恼。但吕凤仙不是戚师傅,是不好对她任性的,只得忍了。再看哈哈镜,笑的就有点勉强。富萍躲在人后面,怎么都不肯往哈哈镜前站,生怕露丑似的。几次想逃过去,却叫阿菊阿姨抓回来,逼着她照镜子。阿菊阿姨自己呢,走了一遭,回头来再走一遭。吕凤仙只得过来拖她走了。戚师傅看她们这么开心,就笑著,眼睛却不时往奶奶脸上瞟。想近前去和奶奶说话,又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奶奶会不会更生气,心里彷徨着,脚底下也彷徨着。一会儿走前,一会儿走後。好在吕凤仙有眼色,伴在奶奶身边,同她说这说那,又回头招呼戚师傅几句。渐渐,奶奶脸色和悦了,戚师傅也难堪得好了些。阿菊拖了富萍走在后头,她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要看三遍。吕凤仙是要嫌她烦的,奶奶看起来像是兴致不大好,所以,就将富萍拉拢来,与她一起走。戚师傅建议先走一遍过埸,再挑有意思的仔细看,大家都同意。於是就跟了戚师傅绕著中央广场,一层一层盘上去。四边阳台的木栏杆上趴满了人,看底下中央舞台上的杂技表演。只听见人群不时掀起欢呼声,偶尔,从人缝里可看见有一个亮闪闪的人,飞鱼般地跃起来,又落下去。後来,可能是杂耍的小丑登场了,人群中又爆出阵阵笑声。阿菊被这情形撩得十分著急,拉了富萍试著挤到栏杆边去,哪里挤得进去,连缝都挨不著,还遭了人家的白眼。戚师傅过来说,这一埸演完,人们走散时,可抢先占下位子,等著看下一埸。阿菊便下狠说一定要早早占下位子,而且要占底下台前的正经座位。暂时搁下,继续上楼,直上到楼顶。楼顶平台上也是人,可到底宽敞了。人们走来走去,俯瞰街景,小孩子四下里奔跑,小贩们兜售瓜子五香豆和棒冰雪糕,敲著木梆子,声音在空旷里散开了。大好的太阳照得晃眼,风很大,但不料峭,带了几分春意,畅快地吹动。他俩站到水泥围栏边,看底下的街道。只一眼就不敢看了,心慌,离远了些,再看。便看见连绵的屋顶,顶上的瓦,细鳞一般,齐整地排列著。不少窗户洞开著,注进阳光去,含了一汪亮光。还有晒台,也盛了阳光。有一些墙破了,露出残砖,光便把砖缝勾勒了一遍。晾晒的衣衫在风中很起劲地飘扬,有一条系在晾竿上的鱼,在风中折著斤斗。戚师傅跑去买汽水给她们喝,她们几个背靠围栏站著。灿烂的阳光下,她们这一群着实鲜艳得很。其中,奶奶显得素了一些,可她的金耳环,她的黄白皮肤,她的朝后梳的,前面看起来像盘了髻的头发,却藏着一股媚。所以,并不逊色。她们四个站在那里,看一家子五、六个孩子玩捉人。这几个孩子,彼此只差一两岁,都长着他们父亲那样的刀条脸,脸色黄黄的,但都很活泼。有几次,那最小的奔到她们中间,硬挤进她们的腿後面,伸出一张脸,窥伺著他的哥哥姊姊有没有向这边来。他们的父亲也穿著戚师傅那样一件海军呢上装,却旧得多,皱巴巴的。他双手插在裤兜里,因为怕冷,微微耸著肩,两页衣襟便像翅膀样地支开著。风吹得他的瘦脸变了色,脖子上起著鸡皮疙瘩,可他始终微笑著,看他的孩子们游戏。他们的母亲呢?原来站在背风的一面,头发全叫风从後边翻上来的,钩织花边的女人,就是她。一寸见方的一幅花,钩好一块,就收进斜背著的人造革包里,最後连起来,便是一块桌布或者一条沙发巾。这对夫妇就是靠他们的手艺和力气养活这一大群孩子的吧!玩了一时,父母亲带著孩子走了,她们这四个才发现戚师傅去了这么久还没有回来。阿菊说应当去找他,吕凤仙说千万不能走开,一走开就谁也找不著谁了。奶奶则说随他去,找不到就找不到。这时,戚师傅却来到她们跟前,倒把她们唬了一跳。他两只手满满地抓著几瓶汽水,都没法拭额上的汗了。原来,他先跑了去打听杂技什么时候演下一场,然後再去买汽水。卖汽水的地方又不让押瓶,一定要在跟前吃。他好说歹说,拿出工作证和十块钱一起,才算答应给他押瓶。回来的路上,他又去杂技埸看了看;所以就来迟了。她们喝著汽水,下了平台,转进木阳台。这时,杂技表演已经结束,人们散开了,音乐也止了。她们这才看见底下的舞台,通对著圆形的穹顶,四周环绕著阳台,一层一层层上去,共有四层,相当壮观。现在台上空著,上方缠结著一些电线和钢丝,台前的座位里已经坐上一些人,耐心地等下一埸开演。四圈木阳台上,人们悠闲地散著步,从戏台的里侧传出弦管的乐声。阿菊被这乐声吸引,对杂技的心就淡了。她吵著要看越剧,大家就进到里面,沿了走廊,一间间剧场查看。有一同是演电影,里面黑咕隆咚,场子倒挺空,只坐了大半。电影演的是家庭的故事,一个儿子要穿毛料衣服,吃过苦的父亲高低不让。她们不由被吸引住了,站定在那里。戚师傅就趁机过来收她们的空汽水瓶,让她们在这里看,他去退瓶赎回工作证和押金。但关於毛料衣服的情节很快过去了,她们到底不大喜欢这样大白话的艺术,就走出来,站在走廊里等戚师傅。阿菊是头一回和戚师傅相处,与她们说:这真是个好人,对外人都这样细心周到,对自己女人就不消说了。吕凤仙因是知道内情的,怕奶奶尴尬,不好怎么附和,倒是奶奶应了一句:也是个无事忙。过了一会儿,戚师傅回来了,问怎么不看了。大家说不好看。接著一间挨一间走下去。下一层是游艺室,摆了五子棋桌、扑克牌桌,屋子上方还吊了些彩纸,写著谜语,让大家猜,猜对了有奖。奖呢,就是一些歌片、明信片之类。大家一是猜不来,二是对奖品没兴趣,就走了过去。再下来一间,是书埸,一男一女在说。男的拨一把三弦,女的怀抱琵琶。这一回,吕凤仙和阿菊听见了乡音,格外地亲切,倒是想坐下来听听。可奶奶却有些不耐烦,说自己带富萍到别处转转,把戚师傅留给她们使唤好了。可是待会儿,上哪里去找她们祖孙俩呢?商量下来,还是先让戚师傅跟奶奶他们去,待她们选定了地方坐下,再由戚师傅转回来告诉她们。这样,她们就暂时分两下子去了。戚师傅带了她们祖孙俩走了,有一时尴尬着,谁也不说话。走过一间剧场,里面敲锣打鼓着,三个人竟都没有停步,走了过去。走了一段,戚师傅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封套,往富萍手里塞去。他早就准备了这个,几次想递给富萍,却递不过去。一则是碍着吕凤仙和阿菊阿姨;二则,这孩子一直冷着脸,他就怕她不要。果然,她是不要,挣红了脸,躲闪着。奶奶也在旁边说:你给她做什么!他可真是难堪了,富萍就像和他打架似的,推着他的手,眼睛里流露出一种惊恐的神色。後来,奶奶看他实在是窘极了,眼睛里都有了泪光,才说:富萍,大人给你,你就拿了!不料富萍将摁在她手里的红包往奶奶身上一按,返身跑开去,远远地站着,红包从奶奶衣襟上滚落到地上。戚师傅转过脸,装看不见,最后还是奶奶将它拾了起来。他们正站在一间剧场的门槛,不知演的是哪一出,只听咿咿哦哦地唱。戚师傅嗫嚅着:你们看戏,我去找她们。逃跑似地走了。戚师傅来到时,吕凤仙和阿菊也正有些不自在。书场里听书的多是些老书客,与台上两位说书先生相熟得很,常常台上台下地搭话,插科打诨,又都是些暗语似的,别人并不明白。她们这两个外人,听了这一时也没听出什么名堂,一看戚师傅来,二话不说就跟他走了。戚师傅领她们绕到方才与奶奶分手的地方,见祖孙俩已经坐进剧场。台上在演沪剧,是个不出名的区级剧团,演的又是现代戏,因此观众零落得很。人们走过,在门口观望一时,再走过去。她们几个坐了一会儿,也觉无味得很,商量要去寻一个好看的戏,从头到尾看一场,就算不白来大世界一遭了。还是派戚师傅去侦察,她们先等著。台上那的戏不知不觉中也演到了尾声,拉上了大幕。这时,大约是下午四、五点钟,大多的场子,在这时歇埸。人就都涌到走廊和阳台上,人声嘈杂起来。玩到这一时,四个人都有些累了,倚在靠背上养神,不说话。埸子朝外的那一面的长窗,绰约映出霓虹灯管和铁架的影子。这时候,窗上微微发黄,是夕阳斜射的缘故。埸子里明了几盏日光灯,虽然亮,却有些惨淡。人几乎走空,偶尔有人伸头看看,又退出。正人意阑珊时,中央广埸内奏起了欢快的音乐,小喇叭“哒哒”吹著;人心又激奋起来。戚师傅带来了好消息,说大剧场里七点钟开演越剧,《柳毅传书》,是个什么“芳”还是 “香”的名角演的。大家振作了精神,决定到那里去候埸子。至於晚饭,还是劳动戚师傅,去买一些糕点来。於是大家赶紧起身,往那大剧埸去,生怕占不到座位。果然,已经有人坐在那里了。她们在前排坐下,开始凑钱买糕点。自然要争一阵,戚师傅说他请客,大家说他已经请客了门票和汽水,应当大家回请他了。吕凤仙又提议也不要算富萍的份子,因她还是个孩子。奶奶又不同意了,说富萍虽然是孩子,可不是有奶奶我吗?争了半天,富萍算一份,戚师傅则不算。後来,戚师傅经手去办时,却还是把自己算了进去。这时,她们各自交出钱,让戚师傅再跑一趟腿,方才安下心来。无论外面怎么热闹,都不干她们的事了。外面的天已经黑了,里面则更加明亮,有些灯火璀璨的意思。大世界是个不夜天嘛!戚师傅买来了蛋糕,桃酥,豆沙卷,还有橘子,分给大家吃。现在,他也总算可以坐定了。看起来,奶奶也平静下来。富萍只是别着脸,不朝她奶奶看,但有阿菊东一句西一句地和她搭讪,就还好一些。这样,他们静静地等戏开场。灯又明了几盏,穹顶上飘着一些大气球,人比下午时又多了有一倍。小孩子骑在大人肩膀上,在人头顶上往前移动。剧场里,人已经坐满了,黑压压的。幕里面呢,偶尔漏出一点调弦弄管声,幕底下的脚灯亮了一亮,又灭了。这时,富萍想上厕所了。吕凤仙和阿菊指点她怎么走,告诫她快回来,否则,人多,挤进来,占了半天的座位就不好说了。戚师傅本来是可以引她去的,但方才碰过钉子了,他都不敢同这孩子说话了。奶奶想起来跟她一起去,结果却没起来,脸色煞白著望了她挤进逐渐汹涌起来的人潮,喊了声:快点回来!却叫人声冲散了。气氛真是有些紧张了。富萍按两位阿姨的指点,下了半层楼,在楼梯拐角後面进了厕所。厕所里排了队,等了一时,好像听那边传来了悠扬的女声。她急也急不得,终於上了厕所,挤出来,按原路回去,不料却没有方才的大剧场。走廊是回字形的,围绕中央广场,她可能是转错了方向;其实坚持向前走终能走到。可她偏偏以为是记错了层,原是上了半层楼,而不是下去半层。於是,她就回到厕所涟的楼梯下去了半层,再沿走廊过去。还是没有。她转身走了几步,杂技埸上的高音喇叭扑面而来,原来她走到阳台上去了。木栏杆就像下午那样,趴满了人。等她回逛走廊,就真的想不起来,方才的剧场在哪里了。这时她反而镇静下来,观察了一下地形,发现只要沿走廊走,终能绕回走出来的地方。可她其实是错了层,再怎么找也找不到那里了。她试著又下一层楼,这就又错了一层。等她想起 可能错了层,再往上走,却已经彻底忘了,她究竟是下了几层了。她急急地走著,人越来越多,这是大世界一天中的高潮。她在人群中挤过去,踩了人家的鞋,又不晓得道歉,招来痛骂。她还感觉到,有人在她胸前摸了一把。这时,富萍完全丧失了信心。她浑身颤抖著,走下去,走下去,一直走到前厅,走出了大门。街道上奔驰著汽车,车灯和路灯辉映,形成一条灯河。富萍在灯河里走著,头顶是变幻的霓虹灯,耳边是刺耳的喇叭声。锣鼓开场的时候,奶奶她们一行四人鱼贯出了剧场,上上下下地找人。她们四双眼睛搜寻著,见到年轻的穿红的女孩,就上前看个究竟。後来,看到不穿红的年轻女孩,也要上去看看。渐渐地,便胡乱找著。许多脸都重复看见几遍了,可就是没有富萍的影子。奶奶撑不住了,她断定是方才给红包的事情激怒了富萍,她才赌气跑的,就向戚师傅发作了。这一阵子,连愚笨的阿菊都看出奶奶和戚师傅不一般,不敢作声。最后,吕凤仙说,不如回去,说不定孩子已经在家了。回到家,九点都过了,奶奶推门进去。房间里黑着灯,两个小的熟睡着,床沿上坐了一个人。月光照着她身上的红棉袄,像个新嫁娘似的,可那身影却惶悚的很,喘息不定,胸口起伏着。奶奶冲到嘴边的呵斥,退了回去。十五 年后年初五,隔壁的太太死了。太太是阿娘的婆太太,过年正好八十岁。所以是按喜丧办的,孙子曾孙子都戴着红孝。宁波人最重礼,又是这样的高寿,丧事办得很隆重。奶奶就将富萍指派过去帮忙。太太裹了一双粽子样的小脚,只剩有指头粗的一绺头发,在脑后端正地盘个髻。她每天早起就坐在一张宁式红木梳妆桌前,对了镜子梳头。这张梳妆桌有年头了,镶贝和雕花的缝里,嵌满了灰尘。本是两头沉的样式,中间一面蛋形的大镜子,镜子下面有一排小抽屉,放头绳,粉什么的,脚底还有一面踏板。现在,踏板往下弯得厉害,两头的矮柜便向中间倾着,镜子也模糊了。太太坐着的凳子,也不是原配的红木凳,而是一张普通的方凳。太太从早开始梳头,可梳到中午。梳好头,她就等着媳妇给她端上菜。阿娘每天中午专要给她烧两碗菜。年纪大了,口味变了,她一改宁波人嗜咸嗜腥的习惯,而是非常嗜甜。牙齿没了,就必得吃软的。所以,阿娘给她烧的菜,就是那种烂熟甜腻的菜。太太梳好头,就坐在桌边吃这两碗菜,很贪馋地凑到碗沿上,直接往嘴里划。将这两碗菜吃完,她开始午睡。这一睡就不起了,晚饭是阿娘端到床上给她吃的,比较简单些。脸水也是端到床上给她洗。脚呢,一礼拜洗一回,时间在中午。吃好两碗菜之後,阿娘打好洗脚水,放块乾净脚布在旁边,太太自己洗。这可是漫长得很,邻居家的孩子都跑过来看,可没有谁能坚持到底的。太太把双脚浸在一个黄铜脚盆里,这脚盆也是老货,太太专用的。盆比一般的盆要深,盆沿比较窄,因此,端在手里,就有些像捧。太太的脚插在盆里,一动不动地坐著。过一会儿,阿娘自会往里添一点热水。添到後来,水满了,再舀出一些来,继续添。看太太洗脚的小孩子,往往在这头一个程序中就退却了。太太真是很老了,耳聋,眼花,牙齿几乎全掉完了,背驼得厉害。可她就是有一股威风。她一个人在房间里摸摸索索地活动,那苍老,萎缩,畸形的身体,很奇怪的,有一种凛然。这间房子和奶奶东家的房间并排朝南,窗外是院子,院子的门开在奶奶东家那边。在他们窗户的前边,栽了一棵大梧桐树。再有,邻家的院子里,依著这墙边种了夹竹桃和枇杷树。所以,就把光遮掉了。房间显得比较暗,晃动著枝叶绰约的影子。房间里的摆设很老派,和这新式里弄房子一点不相配。除了方才说的那梳妆桌,还有两件红木家具,床和桌子。床的样子是像炕那样的,应当叫榻吧!三面有床档,中间一面高些,坐着,可及腰。同样的,床档上的一些贝嵌雕花里边,也藏了成年累月的灰尘。揭开垫被,就可看见篾编的床绷补了几块,显然,补上去的篾条不如原先的,又破了。那张红木八仙桌还保持原样,只是颜色暗淡多了,桌面上的槽道里,也有灰尘,还有一些饭米粒。八仙桌四边,放着几条长凳,原先在老家时,放灶间里用的。一口柜子,虽不是红木,倒也是硬木的。最上面是一面挡板,扣著,放下来,里面是一些瓶瓶罐罐,盛著豆酥糖,麒麟糕,牛皮糖什么的,下面是抽屉。在房间的另一角上,支著一架双人棕绷,是阿娘带了孙子睡的。房间里有一股气味,很混合的。有年迈老人身上的捂熟气,有被褥的隔宿气,有地板、木器夹缝里的灰麈气,还有一股宁波人家特有的咸鲞气。这是一种有家世的气味。太太的丈夫原本在宁波地方上做一个小官,钱谷之类的幕僚。人很聪明,也心善,可惜寿短得很,不到三十就夭折了,留下太太和一个儿子。太太是个很有主见的女人,她没有依著夫家读书做官的传统,只让儿子读了几年私塾,然後就打发到上海,在一个亲戚开的当铺学生意。人家都说她命硬心也硬,但也佩服她有眼光,有魄力,还放得下架子。在儿子虽然是独子,可从小在太太的威仪下生活,没有一点骄矜,反是十分谦和,忍让;要他怎样就怎样。独身在上海,虽然是自家亲戚,但到底是学生意,幸亏他会克索自己,也熬得下来,真就三年没有回老家。又过几年,他就成为一个能干的朝奉了。这时,太太在家乡已经替他找好了一个媳妇,就是现在的阿娘。阿娘是平常人家出身;家里开个小糕团店,做一日,吃一日,过著勤勉克简的生活。阿娘是个寡言的女人,长得很小样,脸相很清爽,眉眼有些下垂,还不至倒挂,而是有点孩子气,却十分会干活。满满一屉蒸糕,她双手端住;腰微微一陷,手一转,就翻过来,倒扣在案上。然後,手指头敏捷地在滚熟的糕上点一通,看有没有蒸透。太太就是买糕的时候看中了阿娘,然後就派人去说。阿娘家哪有不允的道理?人家是做官人家,儿子又在上海做朝奉,新年里回到家乡,穿一件狐皮领子的大氅,戴一副金丝边眼镜。身子长长的,脸白白的,头型是长圆型,嘴略有些雷公,和他父亲很像呢,虽然在生意淘里,却十分风雅,到底出身好。下一个新年,就办了喜事。成亲後,太太让儿子回上海,将媳妇留在自己身边,开始做婆太太了。阿娘已经有了身孕,一直到生产那日,太太才是自己打的面水。她遣人叫来阿娘的娘来服侍月子,带信给儿子说母子平安,不必回来探望。直到新年里,婴儿两个月了,儿子才见到自己的头生子。住过年,儿子回去上海,给阿娘再留下了身孕。这样,五年过去,小夫妻俩在一起总共不超过两个月,可是生下了五个儿子。这也是太太有眼光,她老早就瞄准了,阿娘的母亲生下阿娘这个头生女以後,连生了三个儿子。生育方面,女儿是随母亲的。其时,儿子在上海准备起自己的灶头了。然而,却得了父亲的遗传,生了痨病。太太亲自动身,带着一个叫香香的丫头,到上海去接独生子回家养病。船开出宁波港,驶上浩渺的海面,情景变得荒凉。太太坐在通舱的铺板上,没有合一下眼。太太不是没有钱坐舱房,但她以为不值得。当年儿子走时,也是坐的通舱,她对儿子说:你是去学徒,不是去作官。后来,学出道了,为了面子,儿子才坐舱房了。现在,她坐在儿子坐过的船舱里,舱里壅塞着脚臭和口臭,还有乡下人箩筐里的鸭屎臭,体会到了儿子少时离家的苦楚。次日凌晨,船抵码头,开当铺的亲戚晓得是太太亲自来,便也亲自去接。一路上太太没有问一句话,黄包车一路拉到儿子住的,静安寺路末梢上一条杂弄内。杂弄庞杂得很,伸出无数条支弄。有的支弄里排列著还算正经的石库门房子,大多却是些板壁房屋,还有些北方民居那样的杂院。那亲戚引错了路;进一条支弄,又兜出来。支弄逼仄得很,前后两辆黄包车不容易转身,慢了下来,太太的小脚狠跺了一下车板,那亲戚才晓得太太心里的急。儿子住一旧板壁层的二楼,一架木扶梯陡陡地搁在楼板边缘。太太抬著小脚。自己登登地上去了。房间仅只有七平方大小,一张床,一张抽屉桌,一个板箱,再就是几张方凳,一张搁火油炉,一张搁洗脸盆,还有一张空著供人坐。儿子躺在一床薄被底下,扁得像没有似的。床里边的板壁上,敲了一排钉子,挂著儿子的几套行头,那件狐皮领大氅也在其中。还有一件毛葛的长衫,一套白色西服。衣服上都仔细地罩了布,防落灰的。太太是要儿子节俭,但没想到儿子在上海过得这样寒伧,连那亲戚也大感意外。太太想起儿子每月给家中寄去的钱,现在已经要起新灶头。这还不是最伤心的,最伤心的在後面。太太打发人去买回程的船票,雇去码头的车;自己和香香动手收拾东西。在三屉桌的抽屉里,看见有一双老大小时候穿的虎头鞋,太太这才知道儿子有多么孤寂。儿子的亲子之情触动了太太,她不禁失声恸哭,擂著自己胸口反覆叫著,真正痛煞,真正 痛煞。回到宁波,太太将儿子安置在媳妇房中。以她看人的眼光,她知道媳妇是个清心寡欲的女人,不会让儿子伤身。再则,儿子已经这样了,就让他享些天伦之乐吧!这是他们夫妻聚首最长的一次,相当几年里加起来的天数。因怕孙子受传染,太太只许小孩子站在房口,和他们的父亲见面。房门口上了半截的栅栏,五个孩子挤在栅栏後面,媳妇蹲在床里,扶起男人的上半身,点给他看:那瘦的,像他的,是大的;那矮胖的,是二的;不老实,老要动手欺别人的,则是三的;以下是四的,五的。男人说不出话,很吃力地微笑。点过一遍,全身上下已出了一身虚汗。一早一晚,太太都让孩子到栅栏後面站一站,媳妇则在枕边,大的,二的,数一遍,顺便说出他们一些淘气的故事。他们夫妻俩本是生分的,媳妇也是个不会来事的人,可做娘的说到孩子,难免就有些饶舌,絮絮叨叨的。男人很安静地听,涣散的目光此时聚了起来,显出专注的样子。这样,五、六天过去,病人的精神倒矍铄了一些,扶他坐起时,身子也不那么沉了。全家上下竟都生出了一点指望。可是,事态己经无法阻止,他还是颓败下来。最后的十多天里,已经扶他不起,他侧卧枕上,眼睛对着栅栏后边五个孩子。这个生性柔弱的人,特别怜悯弱小,可他却无法抚育他们了。儿子死了,太太没再哭。她一夜一夜地不睡,吸烟,烟蒂扔了一地。儿子还没有出七,太太就做起了高利贷。后来,她被乡人咒骂“伤阴骘”,就出于这个。其时,日本人占领了上海,南京,杭州,水陆路都不通畅。银行、钱庄变通就不灵了。一些小本生意的店家要调头寸,难民要生活用费,还有寡妇失业,家有急难事的,市面上很缺现钱。太太却有。丈夫给她留了一笔,儿子留下一笔,还有月月寄来攒下的,媳妇带过来的嫁妆;虽是小家小户,可因是高嫁,生怕女儿受委屈,所以尽心尽力,媳妇过门後,就交了婆婆。花销是有的,可是太太样样克紧,还是进账多,出账少。这时候,太太就活络了。太太早年读过两年私塾,学来的字正够写借据。借据按著时间先後,收在梳妆桌镜子底下,放桂花油的小抽屉里。不用看,太太心里一清二楚。日子一到,她在家等半日,还钱的不来。中午时,她梳好了头,换一件乾净衣服,就上门去了。给他下半天去筹钱,晚上无论如何都要平帐。要是求她宽限几日,她就说:我一个女人家,两代寡妇,五个黄口小儿,吃一份老本,怎么宽限?人们却并不把她当女人,觉得她比男人还狠。要是再看不到钱,她就带了香香去翻店搜屋,略有像样点的东西就带走。她是连吃饭人的锅都敢端走的。香香这丫头,跟她多年,也练就了铁石心肠,一点不手软。太太一声令下,她拿起就走,有太太看不见的,还提醒著。她终身未嫁,一直跟著太太,是这家的功臣。家中的孙辈称她香伯伯,曾孙辈称香外公。可到底没有太太命硬,走在了太太前面。几年下来,太太彻底坏了名声,连阿娘的娘家都不敢同女儿来往了。小孩子走在路上,会给人扔石子,绊跤。门上,经常被张了下流的帖子。有一日夜里,有人摸到太太的房前,对了窗户放了一鸟铳火药。这一下,把太太惊得不小,她没想到,乡人们与她结的怨,会这么大。她心里不服:我帮你们解难,当是你们的恩人!人穷极了,真是没有道理讲了。此时,日本人已经投降,大孩子也到了当年他父亲出去学生意的年龄,於是太太就做出了决定,举家迁往上海。太太向来是个说做就做的人,这麽想定,立即收讨债务,变卖房产,打包装箱。一周之後,就登上了去上海的轮船。到了上海,太太通过一个发迹的宁波人关系,在新闸路顶下一幢石库门房子,做起了二房东。照理说,做二房东是可以坐吃了,但太太却不肯。她给大孙子找了家浙江人开的参店做学徒。因二孙子比较有脑子,又听说做古董有前途,就找关系想送他到广东路古董行做打杂伙计。可二孙子却不像大孙子那么好说话,他硬是要读书。又是不吃饭,又是剪破手指写血字据:二十年後定归还祖母学费、膳宿费!闹得不可开交。太太看这是个有性子的孩子,就依了他。可不是嘛!还是依他依对了。後来他一直读上去,读的是机械,在大隆机器厂做了工程师。太太、阿娘就是跟了他生活,享他的福。有了二的这一闹,底下几个,太太也不便管,不想管了,要不说她厚此薄彼呢!到了孙辈身上,太太到底手软了些。再说,太太是个识时务的人,这时代,又是在上海,小孩子都兴受教育,她就让她们受教育吧!她自己,还不想闲着,装了架电话机,跟着一个金号交易所的同乡,炒起了黄金。后来,在金圆券的兑进兑出中,赚来的钱全赔了进去,可比起别的小户散户的倾家荡产,她亦可算作是赚了。其时,也到了1949年,太太已经六十五岁。算算看,手里的积蓄足够用到孙子们出道,赡养她了。这才歇下来,这就是太太的一生。跟她一辈子的心腹香香对太太说,老太太是威风凛凛的一世人生。太太谦虚道:你忘了我在静安寺路的那一场哭?香香说:那是金刚落泪。太太就扁了扁嘴。来吊太太丧的人很多,自家的子孙一帮,远些的亲戚一帮,同乡再一帮。房里统是邦硬豁亮的宁波话。房间里挤不下,就散在外面。曾孙们腰里系著白麻布,头上的孝帽顶,缀著红结子,在弄堂里奔跑,点炮仗。吃饭要分几拨,小孩子专在弄堂里开一桌,由富萍照应。幸好有备着的年货,要不,临时去买也供不及的:人们都说太太的福气好,走在热火火的迎财神的时辰里,什么都不缺。虽然人已经送去殡葬馆了,但家里还是依旧例守灵。小孩子都驱回家睡觉,留下孙子们守夜,围了八仙桌打扑克。阿娘为他们做夜宵,前半夜一餐,後半夜一餐。後半夜这一餐,一个个就瞌目充懵懂,汤圆都要送进鼻子去了,扑克牌也撒了一地。阿娘把五个又长又大的儿子搬上床,横七竖八的,自己坐着看,越看越喜欢。他们小时候的模样历历在了眼前,一岁一岁地长大,长到了现在这样。过去的日月也跟著在眼前走一遍。这都是太太打下的天下啊!天一点一点亮起来,隔壁的门响了。过一会儿,自家的门也响了,富萍探进头来问:今天做些什么?大殓这一日,阿娘家做了三大锅豆腐羹,邻居们都来讨豆腐羹吃,要分享太太的福气和寿数。人来人往,热闹得不行,阿娘家的门槛都要踏平了。富萍在灶间里舀豆腐羹 分袷孩子们。後弄堂里在放炮仗,一个高升蹿上去,爆成几瓣下来。还有那种喷火筒,咝咝地火花四溅,有几下子正投在灶间的玻璃窗上,将窗户映得彤红。富萍脸红红地守著大锅,锅里的蒸气熏上来,眼睛就有些起雾。她很有权威地吆喝小孩子站好了队,别挤翻了锅,把过年的新衣服污糟了。轮到奶奶东家那小的,她就多给了一勺。有人不服,她就说:我认识她,不认识你,就给你少。有嘴硬的小孩顶她道:又不是你的东西,她说:你这么讲,我连给都不给你了。她和小孩子对著嘴,心里是快活的。劳动使她意识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在哪里活不下去?新年到底也给了她新希望,谁知道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呢?第二天清晨,富萍起了一个早,在后门口扫地。昨晚放的炮仗,又积了一地的碎火药纸。还有瓜子壳,花生壳,橘子皮。她仔细地扫著墙角和阴沟,把垃圾扫成一堆,再进灶间去拿畚箕。太阳没有出来,风寒,有些凉手,可凛冽的空气使人呼吸舒畅。年里,家家都晚睡,晚起,还又轮上了星期日。阿娘家昨晚办完了事,今天都睡懒觉了。弄堂裹只富萍一个人,真安静啊!连麻雀的叫声也声声入耳。富萍低头往畚箕里撮垃圾,有一双脚进入了她的视线,是一双穿了白袜黑鞋的脚。鞋是黑直贡呢面;尖圆口,鞋身瘦瘦的。她一怔,抬起眼,看见了面前的人。她猜对了,是李天华。十六 孙子孙子是应奶奶的招呼到上海来的。奶奶的信里并没有说别的,只让孙子来上海玩玩,奶奶替他买几样东西,再同富萍一起回乡下。但富萍迟迟不归,直拖过了年,总是叫人犯疑。孙子还注意到,这封信换了笔迹,不是过去的幼稚的铅笔字,而是一笔一画的毛笔小楷,算不上什么字体,可却有一股郑重的味道。里面就好像藏了什么事。孙子带了两只鸡,还有一条腌猪腿,是送给奶奶的东家。富萍叨扰了这多日,难得人家不嫌烦。他乘了一夜船,天濛濛亮时上了码头。这个城市还在睡。从喧嚷的码头走上街道,便陡地静下来。能听见,石子路面在他们这些外来人脚底下,清脆地敲响。商店都上著排门板,沿街住户闭了门窗。有一个到给水站挑水的人,铁桶在扁担上“空当空当”地响,也没打破静寂。方才下船来的熙攘的人,由不同方向的汽车送进这城市蛛网密布的街道,一下子疏散开了。在码头起始站上车的人,陆续下了车,却少有人上车,车渐渐空了。发白的天光中,楼房、街道、人,都变得平面,好像不太真实似的。孙子下了车,向奶奶住的弄口走去。他识路。弯过一个路口,路口有一个“四季春”副食店。几年前来上海,奶奶带他到里面吃百叶包油面筋双档。沿马路直走,要走过一个菜场。菜埸与这条马路相交,横著延续有两条马路。今天,菜场也是安静的,人们备足了过年的东西,年里就不来买菜了。送菜的乡下人,也可以略睡几日晚觉。再往前走,是一所学校,从前是外国人办的,楼顶上还有著耶稣和玛丽亚的石像,从奶奶那里都看得到。学校早放假了,透过铁栅栏门,可见裹面空寂的操埸。学校过去,有公寓楼,高大阴森的门厅,两边夹著些小店,此时也关著。接著就要拐弯了,连拐角上的文具店都还在。孙子转过文具店,向东走,这里有一个叫煤烟熏黑了的弄口,弄口有一个老虎灶,倒已经开张了。灶口里的火熊熊烧著,在逐渐明亮的天光里,火苗变成单薄的红色,有些寒冷似的。现在,孙子已经可以看见奶奶弄口的街心花园。一切都和几年前一样,没有改变,连气味都一样。街道上方飘著奶油面包的烤香,生豆油的腥气,女人头脸上的香脂气,炒青菜的菜焦香。路上还是没什么人,弄堂里也很少人。弯进小弄堂,却见有个人,穿一件天蓝底碎黄花的棉袄,进来出去地忙碌。不曾想,这人正是富萍。富萍转身进了房间。再接著,奶奶出来了,两个小的出来了,隔壁阿娘也跟著出来了。这一天,孙子就扎进了人堆里,见了这个又见那个,应了这个又应那个。师母让他进房去坐,他又不愿意。奶奶也愿意他在灶间里,陪她烧饭,好说话。灶间是三家人合用:奶奶,吕凤仙,阿娘,各占一角。小孩子间来了新人,也都在灶间里挤热闹,赶也赶不走。孙子是个害羞的人,被人看得头也不敢抬起,耳朵根子都是红的。富萍在人堆里忽进忽出,连个背影都看不真切。吃午饭时,东家师母让孙子一起吃,孙子不去,两个小的一人一只手地拉他。等孙子坐好,富萍却死也不肯上桌,只得由她去了。吃完饭,略清静了些,东家一家出去访朋问友。奶奶问孙子要不要睡一觉?孙子说不要。要不要出去逛?也不要。祖孙就在房中坐著。富萍在灶间里吃了饭,又洗碗;再不进房间。孙子问奶奶身体怎么样?奶奶说还好,就是手脚的关节不如先前灵活有力,尤其是阴天雨天,膝盖这儿还隐隐作痛,大约是得风湿了。孙子说这就要喝药酒。酒里泡上药材:桑枝,梧桐叶,丁公藤。每天喝一小盅,天长日久,定会好些。奶奶说,其实归根到底,是老了,还能做几年昵?怕是要成人家的累赘了。孙子就说:怎麽会呢?奶奶又不是没有家的人,不是有我吗?奶奶说是啊,等孙子成家,奶奶就不做了。提到一成家两个字,奶奶和孙子都默了默,然後奶奶岔开话题,问家里过年有没有杀猪?回说杀了,卖了半爿,留下半爿,除了年里吃的,还腌了好些。奶奶说,你娘也是,还让你带这么个猪腿!孙子答:娘说,咱们扰了人家师母这多日,难为情的。奶奶说:这倒是:两人又默了一下,再换了话头说起隔壁太太的丧事。可惜孙子晚到一日,没吃到老寿星的豆腐饭,一条弄堂里的人都来讨。孙子低头笑道:这多难为情。奶奶说,这有什么,福气嘛。又说,今晚,隔壁阿娘让你睡她家,和她孙子睡一床。孙子就说:她孙子肯不肯呢?奶奶说:有什么不肯?我们就像一家人样。太太办事,富萍过去帮忙呢!终于说到富萍的名字,祖孙又绕开了。奶奶开始讲阿娘的不容易,做太太的媳妇,一做几十年,几十年如一日地供奉着,好像供奉菩萨。像太太这样强硬的老婆婆,做她的媳妇难不难?不像你娘,性子像棉花,做她的媳妇可是好做。就好象世上江河通大海,什么话头一提起,终会通到富萍。通到富萍,两人就小心翼翼地绕开。下午,富萍还是没有露面。晚饭,吕凤仙硬要孙子在她那里吃。她特意做了几碗精致菜,铺排在灶间她那一角的方桌上,自己则一反常例,陪孙子在这里吃饭。奶奶说:孙子,你好大的面子啊!这回,富萍就又进到房间里去了。晚上,奶奶让孙子在灶间洗好手脚,带他去阿娘家睡觉。自己就和阿娘在灯下做针线、聊天。大事情办过了,这会儿很清静。阿娘精神很好,和奶奶说些太太的往事。说了一时,再回头看,床上那一大一小两个孙子已经睡熟了。那小的已经十岁了,芋艿一样长圆的头,嘴也是雷公那样包着,眉眼很细巧。他特别和人亲热,胳膊勾住孙子的颈脖,孙子则搂着他的小身子。两个孩子脸贴了脸睡着。奶奶和阿娘看他们的睡相,两个都是清秀温柔的孩子,姑娘似的,真是好看啊!孙子比富萍还小一岁,过了年才十八。要在上海,只是个中学生。现在,他却挑着家庭的重担。他还不懂男女之情,所以,其实也并不感觉富萍对他有什么吸引,可他懂得父母的疾苦。他晓得,他们这个烂摊子的家,就靠他了。他要早日娶进媳妇,媳妇是她的帮手,是过日子的帮手。当然,他也绝不反感富萍,单是富萍应下他这个人,就叫他对她有了好感。他想:他有什么好呢?事实上,许多姻缘都是这么结成的。就像富萍从没有正面看过他一样,他也没有正面看过富萍。这次来,在后门口,那一个不期然的照面,可说是他俩第一次正眼看对方,但立刻闪开了。可富萍在孙子心中,却是鲜活的。那也是因为一个基本的理由:她是他的媳妇。这个年轻人,对他的命运是驯顺的。不能简单地看作软弱,其中有着一种负责的精神。有时候,是相当坚韧的,甚至要比反抗更为强大。关于富萍迟迟不归,乡里人有着许多议论,孙子也是不安的。现在,看见了富萍,心便放下了一大半。富萍比他想象中还要少变化,没有学城里人、甚至有些乡里人那样烫发,穿的还是乡里的衣服,偶尔耳边吹过她几句话,依然是熟悉的乡音,依然是那样过分固执地回避他。可是,他看得见的富萍内心吗?他们彼此了解得那么少,几乎是两个陌生人,连表面的认识都难说,哪里谈得上内心呢?下一日,大人们上班去,学校开课,小孩子都上学去了;周围清静了许多,孙子就自在些了。富萍呢,经过上一天,有些习惯孙子的到来,也自然了点。甚至,中午,奶奶和孙子带东家两个小的、在一张桌上吃饭,她也上桌一同吃了。吃过饭,奶奶让孙子脱下毛线衣,叫富萍将两个烂了的袖口织一织。富萍从奶奶的针线筐子里捡了两小团颜色相近的剩毛线,坐到小院子里,织去了。太阳热烘烘地晒著,将毛衣上孙子的气味融晒得蓬蓬松松。她拆掉几圈断毛线,毛头夹著灰麈飞扬起来,那气味也飞扬起来。富萍低下头,用竹针一点一点挑起来,续上新毛线。奶奶和孙子在身後房间里说话,奶奶劝孙子在床上歪歪,孙子不愿意,奶奶又不知说了什么,孙子轻轻笑了。富萍没回头,似乎是,孙子被奶奶硬按在床上,他便顺势歪倒了,有一句没一句地与奶奶搭话。此时,他说话的声音变得有点慵懒,就更柔和了。隔壁的窗户里,阿娘的孙子扒著铁窗栏,细著声音喊;孙子,孙子。富萍压着声凶他道:“孙子”是你喊的吗?奶奶问她和谁说话,她答:不和谁说话。奶奶说我听你在说话嘛!富萍说:没说话就是没说话。她俩对嘴时,孙子就静著,富萍晓得他在听她和奶奶说话呢!第三天,下午,小孩子放学回到家,要让孙子带著看电影,阿娘的孙子也跟了去。奶奶让富萍一起去照看著,富萍不去。奶奶骂富萍:死样子,为什么不去?还不快去!富萍就是不去,孙子带了三个孩子走到弄堂拐弯处,停下来回头望望,望富萍有没有跟上来,然後才走了出去。孙子走後,奶奶问富萍。怕我孙子吃了你?富萍低头不说话。奶奶又说我孙子哪点配不上你?富萍还是不抬头。奶奶就说明天非叫你和我孙子看电影去,富萍埋著头,奶奶低下头去看她脸,她不禁笑了,赶紧把头抵住膝羞,不让奶奶看。奶奶的手指头重重点了点富萍的头,咬牙道:真不知你在想什么! 停了会儿,奶奶叹了口气:我孙子老实,你可不能欺他!富萍抬起头,脸红红地说:有你这个奶奶,谁敢欺负他?奶奶说,你就敢欺负他!富萍又说:他有一大家子人呢,我就敢欺他?奶奶再说:一大家子人,你也敢欺他!富萍从鼻子里“哼”了一声,起身跑了。奶奶点着她的背说:跑,跑,看你跑哪里去!富萍不回头,直跑到前房间小院子收衣服去了。近晚时,孙子带几个孩子看电影回来了。进了灶间,奶奶问他看的什么,好看不好看?孙子回说是海岛上面,抓蒋匪特务的。说话间,不时看一眼,背对着在水斗边洗菜的富萍。忽然,情不自禁地向上一跳,摸高上篮的动作,触了一下门框的上方。奶奶说:这么高兴啊!孙子就笑。今天他活跃多了,露出一个十八岁少年的天真面目。他站在那里,左右甩著手臂,告诉奶奶电影的情节。隔壁那孙子又过来问他算题如何写。他便耐心地讲给他听。阿娘说:孙子有小孩缘,以後要有了自己的小孩子,不知怎麽样欢喜呢,奶奶说:谁晓得以後怎么样呢!阿娘说:以後结婚,生子,奶奶变成太婆,孙子听了这话,拉著那小孩子躲了出去。两个老太婆相互使个眼色;一齐看富萍。富萍一直背对她们,这时将洗好的菜,排在砧板上,顺著菜梗割两下,再横过刀,刷地切下去,砧板“当”的一声响。晚上,祖孙三人在阿娘房间里坐了一时。孙子从贴身衣袋摸出三十块钱,交给奶奶说,我娘让奶奶买些东西。奶奶说:让我买?让你媳妇买吧!孙子光笑不说话。奶奶又说你娘也是,牙齿缝里挤出这么点,人家也不放在眼里呢!又转向富萍:富萍,你婆婆给你钱呢。富萍说:不要。奶奶藏孙子自己去给,孙子大著胆子,把钱往富萍膝上的针线筐里一搁。富萍没料到,躲已经来不及了。孙子红了脸,奶奶望了他说:死样。孙子羞得没办法,一歪身躺倒在奶奶身後的床上。富萍也红了脸。奶奶望著两个孩子,看他俩真是嫩得像刚出壳的笋尖,不由暗暗叹了一口气。过一会儿,东家两个小的也潜过来凑热闹,三个小的,先是要孙子讲故事,孙子不擅此道,奶奶替他讲了一个。是曾经讲过多少遍的,鬼扮新娘子的故事。阿娘也讲了一个宁波老家流传的事情,叫做“父子两连襟”。讲一个贤良的媳妇,死了丈夫,眼看夫家无後,就将自己的姊妹做媒给老公公。小孩子们听得不太懂,就吵著要孙子唱歌。东家那大的还拿来自己抄写的歌本,让孙子挑上面的歌曲唱。孙子对唱歌有些兴趣,却不大好意思,只是一页一页地看歌页。三个孩子一径地催,最後才答应唱一支。还没唱,孙子就红了脸。那边呢,富萍则错了针脚。两人都很紧张。又屏了一会儿,孙子终於唱了。他选了一首电影插曲:《边疆处处赛江南》。乐曲曲折婉转,不那么好唱,第一句出来时,声音颤抖著,调门也有些跑。三个孩子都笑了,富萍的头已经埋到膝盖上去了。孙子听见孩子笑,反而豁出去了,就镇静下来。第二句明显地好听了。再接下去,就更自如流利,声音也清亮了。原来孙子是个歌唱能手呢!房间里静下来,大人小孩都专心听孙子唱。他音切得很准,咬字则带著浓重的乡音,黥起来略有些滑稽,但他唱得很认真。孙子渐渐地把周围的听众忘了,尽情地唱着,头也抬了起来。眼睛正视前方,脸依然红着,却不再是方才害羞的红,而是一种兴奋的、庄严的神色。一曲终了,气氛大大地活跃起来,几个孩子纷纷从歌本上挑选自己喜爱的歌,请孙子唱,孙子唱时便一起附声唱道。奶奶却说,新歌没有旧歌好听,要孙子唱一个旧的。孙子想了半天,才找出一首民歌:《拔一根芦柴花》。因是扬州话唱的,便十分风趣。三个孩子就笑倒在床上,两个老太婆也跟着笑,富萍则埋头偷笑。这一个晚上过得十分快活,临到散时,阿娘方才想起明天正月十五,元宵节。上海是不大讲究的,要是在老家,比大年初一还热闹些呢!孙子说乡下他们家也是热闹的,他娘要炸圆子,炖鱼,他爹会扎灯,扎给他弟弟妹妹点。奶奶说,才来几天,孙子你就想家了。孙子说不想,停会儿又说:家里的事,他娘忙不过来,地里也要有活了。下一天,孙子就要去金陵路买船票。奶奶舍不得孙子走,但想想,富萍早应该回去了,再不回去,不知道会出什么意外。拖了一天,就答应了。她塞给孙子船票钱,孙子不要,说出来时带著有。奶奶高低要给,最後还是塞在孙子口袋里。再下一天,孙子一大早走,直到中午,才回来。问他怎么去那样久,说是人多,排很长的队,又是走回来的,就迟了。奶奶说,走回来做什么,省几个车钱?孙子就笑。下午,奶奶带两个小的去补牙,留富萍和孙子在家。富萍在房间桌上糊一张靠子,孙子在外面收拾小院子。把杂草拔了,废纸,枯叶,碎石捡在一起。奶奶晾衣服的架子,也重新扎紧了。中间和富萍说了几次话,一次是向她要畚箕用,二次是向她讨一些细绳子,第三次是问垃圾倒什么地方。富萍就说你放著,我来倒。她打开院子的前门,就近去垃圾箱倒了。倒了一畚箕,孙子再撮一畚箕。来回有三、四趟,才把那堆垃圾倒乾净。富萍盛了半脸盆热水,搁在孙子面前,目己退回到桌子边继续糊浆糊靠子。孙子洗完手脚,自己倒了残水,坐在对院子的门口,看那本大孩子抄的歌本,嘴里哼着上面的曲调。他干活干热了,脱了棉袄,只穿一件洗褪色的红球衣,更像个正在读书的学生。船票买的是两天後的,五等舱,座位对号。晚上船开,第二日一早就到了。太阳好得很,孙子唱几句,就眯起眼;看看阳光下的院子。方才除了杂草,现在可看见一些小虫子在土里拱,看上去,痒酥酥的。忽然,听见身後富萍叫了他一声李天华。孙子颇为惊讶地回过身去,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富萍脸对著桌上糊的靠子,手里的活停下了。孙子看见的是她的侧面,眼睛平视著前面,有一股郑重的意味。什么事?孙子问。富萍迟疑了一下,然後坚定了决心,说。我们分出来单过。孙子就说:我父母亲怎么办?他回答得很快,好像没加思索,但他用了一个书面的词:父母亲。所以,就也有了一种郑重的意思。富萍重新开始糊靠子,孙子又回过身子,接著翻歌本,但不再哼唱了。气氛略有些沉闷,有一些严肃的东西,在这两个年轻人中间生长出来,并且渐渐弥漫开去。太阳斜过去一点,在院子的地上,切出一些阴影。隔壁男孩跟他阿娘去庙里烧香,还没回来,整幢房子都静得很。弄堂外面的街道上,很远,又很清晰地传过来嗡嗡的市声,间著电车的“当当”。富萍糊完了靠子,起身从孙子身边走进院子,收下晒得绷脆的衣服。其中有两件是孙子的衣服,也一并收下,抱进了房间。因为早上起早了,孙子这天晚上就睡得早。才过八点钟,已经睡熟了。富萍到阿娘房间来问奶奶要细针和丝线,师母请她帮忙繰一繰大衣羽纱里子的散边。奶奶一边在针线筐里找同色的丝线,一边问富萍繰得好繰不好,否则还是等她来繰。奶奶找东西时,富萍看见了睡熟的孙子。阿娘那孙子的两只小手捧着孙子的脸,一大一小就这样鼻子对鼻子,四只眼睛合着,睫毛低垂,随了呼吸微微地颤动。富萍迅速回过脸,接住奶奶递来的针线,走出了房间。十七不辞而别孙子终於没有带走富萍。晚上就要上船了,下午奶奶遣富萍去买两斤桃酥,带给媳妇家那些讨债鬼,富萍去了就没再回来。打好的行李放在床上,连换洗衣服都在。奶奶给她买桃酥的一块钱。放在针线筐子上面。孙子这回来,交她的三十块钱,压在包袱里。但她自己的钱,一分没留下。显然。她是打算好走的。奶奶猜想她是跑到舅妈那里去。她谅她舅妈不敢收留她,早晚是要打发回来的。可一天,两天,三天过去,富萍一直没有回来。开始。奶奶还想,去闸北把富萍找回来。可後来却想:人回来,心不回来,有什么用?孙子走时,很硬气地说:咱们不求人家。奶奶流泪说:奶奶把你媳妇弄丢了。孙子就像个大人似地安慰奶奶:下一年,我定带个媳妇让奶奶看来。背过脸去,看孙子眼睛红了几次,却没掉下泪来,硬不让奶奶送。一个人挑着行李,拐出了弄堂。想起一回,难过一回,心里就发狠一回:富萍你要是回来,跪地求饶也不收你了!可富萍始终没有回来。富萍确是跑到舅妈那里去了。出了舅妈,她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舅舅舅妈出船去了,家中只有几个表弟妹,见她来,并不多么意外。上回她睡的阁楼还没收拾掉,只是将铺盖卷起在墙角。她用抹布抹了地板,将被褥抱下来晒晒吹吹,重新铺好了。吃过晚饭,她洗过碗,把小的打发上床,自己就上了阁楼。楼下几个大的在背书,背一阵子。困了,便也关灯睡下了。上回说过,这里的夜降临得很早。四周静寂得很,月光从小窗里泻进来,亮堂堂的。屋脊下的一张蜘蛛网,丝丝发亮。富萍有一时怀疑地想:她这是在什么地方?又有一时想的是。船开到什么地方了?後来,她睡著了。好像睡了很久,醒过来,下面巷道里有自行车“滋滋”的飞子声,就像在她耳边驶过。谁家的柴爿门噼喳地响,有女人高声地说话。其实,才入夜不久呢!她再睡过去,忽又醒来。以为舅舅舅妈回来了。曾有一回,他俩也是夜里到家的;黄渡那边船多,泊不下来,只得连夜赶回了。可并不是,是风。将一张硬纸从地上吹过去,刮出窸窣的声响。睡睡醒醒,最后,月光收起来了,换了一种灰暗的光线;描画出物件的轮廓。富萍晓得天明了,坐起身来穿衣,下阁楼。灰暗的光线里,孩子们还在熟睡。她走过房间,推出门去,眼前豁亮了。低矮的屋瓦顶上,天空很高,灰白色的,没有一丝云,十分乾净,均匀。空气里含著水气,冻著手脚,吸一口进去,连肺都是凉的,却十分新鲜爽利。富萍捅开煤球炉,烧上泡饭,然後开始洗漱。孩子们一个个起来了,房间里有了一点热闹,巷道里也有了点热闹。富萍到集粪站去倒马桶,遇到些熟人,问她几时回来的?怎么没见她回来?这时候,天色发白,有一丝丝的亮透出。终于,在天际聚成一道金边。太阳出来了。空气中的水气收了,还是有些冻,但已经不那么尖锐。吃过早饭,富萍端了孩子换下的衣服到给水站洗衣。又遇到些熟人,让开地方给富萍接水。看看她盆里的衣服,说到底是孙达亮家伢子的衣服,一点不脏。有见富萍没带小板凳的,就抽出自己屁股底下的,给她,说自己这就洗好家去晾了。还有人叫富萍相帮著绞被单、床单。天好,来洗衣服的人不断,忙忙地洗出来,又忙忙地抢太阳回去晾。新年的喜气还留在人们脸上,人们回溯著大年三十的酒菜,谁家炮仗放得红火,还有到“上海”逛去的小君几个年轻人。他们摇了一只手摇船,沿苏州河到外白渡桥,上到外滩,下半夜才疯回来。就问富萍见小君没见,富萍说还没来得及,谁晓得她又疯到哪里去了。那问的人有些神秘地眨了眨眼睛,说:你们快要是亲戚了。富萍正诧异她的话,不料却另有一人,忽想起了什么,对富萍说不是说你去乡下结婚了吗?富萍脸刷地红了。她端起衣服就往回走,心跳著,想:到底是知道了。孩子们都上学去了,小的那个出去玩了,院门开著。富萍闪进院子,将门带上,擦了竹竿,一件一件晾上衣服。太阳要照进这偏窄的院子,还需有一个时辰。舅妈她什么时候回来呢?富萍晾完衣服。将手掖在棉袄底下暖著,木了的手指先痛后痒,渐渐有了知觉。她将两手一撒,横下心来:管他呢!下午二三点时分,舅舅舅妈回来了,推门看见富萍,都一怔。舅舅没说什么,点头,笑笑。舅妈的脸色却变了。富萍到底有些胆怯,接了舅妈手里抱着的被褥,拿到太阳下去晒,转身替舅舅倒了洗脸的热水,再去将中午的剩菜剩饭烧一锅菜泡饭,端上桌来。这时,孩子放学回来了,纷纷喊饿,她又到锅里挖锅巴塞给孩子。然後就提了桶去担水。走在巷道里,迎面遇上小君,也没看见。小君呢?往边一站,让她过去了。下半天时间,富萍忙碌著烧饭收衣,舅妈插不上手,也照不上面。只看见富萍的身影闪过来,闪过去,不定得很。或者吆喝孩子洗手吃饭,不要打架,声音比平时高,而且来得急。舅妈心里有一百一千个问题,只是没机会问出口。终于等到饭吃过。碗洗净,小孩子上床的上床,背书的背书,孙达亮出门找人下棋去了。房间里安静下来,舅妈成百上千个问题已经归结为一个,那就是:奶奶知道你来这边吗?富萍起先沉默,後又被逼问了一遍。奶奶知道你来这边吗?就答道:我这么大个人,丢得掉吗?舅妈瞪大了眼睛:那就是不知道!随即又叹气道:你三番五次往我这边跑,奶奶当我和她抢人了!富萍顶嘴道:抢什麽人,抢外甥女?舅妈不由火起,擂了下桌子,亮著嗓门说:抢她孙子媳妇!富萍又回嘴:谁是她孙子媳妇?舅妈冷笑一声:不是她孙子媳妇。你叫她奶奶?你花她盘缠来上海?住她东家屋里?这就把富萍说瘪了。舅妈看她的样子又可怜,缓和了声音:做人不能这样,要讲信义,人家待你不薄,在你身上花销够多了。退一万步说,人家待你不怎么样,你应下的事也不能反悔,要被众人指脊梁骨,骂祖宗八代,富萍听到这话,站了起来,就:我是有娘生,无娘养的人,祖亲八代干我什麽事?说罢,转身上了阁楼。留著舅妈瞪著眼在楼下,张著嘴说不出话来。一帮小的光听她们吵,也不知道吵些什么,只觉得气氛紧张。便像受惊的雀子一样,一崭齐地抬头望了母亲,又去望头顶上的阁楼。富萍抱著腿坐在地铺上,不开灯。周围都是暗的。她将下巴抵在膝头上,想著。舅妈要不留她,她再到什么地方去?有一列火车过去。轰隆隆一阵响,房子都动了。然後是汽笛的锐叫,沉重的吐气。富萍和舅妈吵开了,反而平静下来,她再一次对自己说:管他呢。然後慢慢往後退到铺上,脱衣躺下。刚想了一句。小君怎么没看见?便睡熟了。这天晚上,轮到舅舅舅妈睡不著了。是留还是不留这个外甥女呢?留,是丧良心,帮著欺负人家。不留呢?方才富萍说她有娘生无娘养,分明对他们的怨很深。他们还能再得罪她吗?隔了那么多年,长大成人的外甥女来到他们面前,多少是使他们感到心虚有愧的。他们这两个重仁义的人,令天真是碰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翻来覆去了一夜,第二天,再看见富萍,就有些不自然。舅舅本来不多话,点点头过去了,舅妈则变得客套起来。原先是要吩咐她做这做那的,现在见她拿起什么;就赶过去让她放下。几个孩子也变乖了,不等大人吆喝招呼,说做什么,做什么。一时间,地扫了,碗刷了,床单拿去洗了,菜、米、油、盐,有人去买了,要补的东西藏起来了。等人走净了,富萍一个人对着干干净净一个家,闲了下来。她踏着门槛站了一会儿,看着往下滴着水的被单子。院门开着,有说笑着的女人走过来,沓沓的脚步很响。富萍侧耳听了听,脚步声又过去了富萍。停了停,走出院子,带上门,决定去找小君。太阳和前一天一样好,脚下的地有些软了。谁家篱笆里的迎春花,疏疏朗朗地开著小黄花。向东拐一下,再向南拐一下,一座三层的水泥房,就是小君家。小君妈在家,坐在太阳地里,守著一报纸的陈米捡米虫。迎著光,一时看不清人,非等富萍说出孙达亮的外甥女,才认出她。接著就问一句:嫁去成亲了吗?富萍装没听见,就不回答,问她小君在不在家。她妈说:跟光明出船去了。昨天早上在给水站。那女人的一句话,这时在耳边又过了一下。你们快要是亲戚了,原来是这个意思,当时自己怎么没听出来?富萍有些心跳,蹲下去帮小君妈从米里捡出几条米虫。听小君妈告诉她,小君现在申请了临时工,等和光明结了婚。就正式在一条船上做。做几年,有了额子,就可以转正式工,他们家是三代船工,还不受照顾?又说,光明虽然大几岁,可小君这种毛毛躁躁的孩子,男人大几岁倒好,是过日子,又不是过家家,对不?然後,又添了一句、咱们就是亲戚了!富萍说那小君怎么也不来了?她妈说:她不知道你来。富萍说:我这就是来告诉她的,我来了,想来就来玩,富萍又替她捡出几条米虫,站起身,拍拍手上的米粉,走了。下午,也是一个人。舅舅舅妈到队里开会,小孩子放学回来又去捡煤核。巷道里的走动比上午时纷沓了些;可并不见人来串门。富萍的事情,只这一天半,人们都已经知道了,都有些避她呢!这多是些淳朴的人,遵守著做人的道德。他们虽然离开了乡土,但依然对家乡怀著亲近的心情,家乡发生的事情就像发生在他们中间。由於他们在这里的社会扩大了,家乡的概念便也扩大了。不止是某一个村庄,某一个县份,而是一整个,操他们这样苏北方言的地区。富萍的作为,使他们觉得不光彩。而且,十分同情那个受她欺骗的青年。他们没见过他,可是见过他奶奶呀!多么和气、多么雅致的一个奶奶,见过世面,但同他们谈起乡里乡亲,又那么谈得来。不用说,他们对富萍有了看法,意见还挺大。这天,遇到孙达亮的几个小孩子,就颇有讽意地问:你家大姊姊住下了?请她吃什么呢?小孩子头一低,走过去了,自此也对富萍冷下来。富萍坐在院子的太阳地里,这会儿,院子完全罩在太阳里了。她拿了一柄斧子,将一根引火柴。再慢慢地破时。破开,最後破成一把细木条。小孩子推门进来,将篮里的煤核倒在墙脚。怕她碰似地声明一声:星期天我爸爸做煤基子,再拉门出去。门“砰”一下关上,又剩富萍一个人。她提起斧子,将那把细木条拦腰劈一下,用手胡掳起来,撒在木柴堆里,起身进了屋。被单乾了,在风里鼓荡著,挂起了一个角。富萍并不去收,由它去。径直上了阁楼。晚饭是舅舅上阁楼叫富萍下来吃的。这也有一种隆重的意思。富萍当然不能和舅舅赌气。她对舅舅始终抱著敬畏之心,所以本来不打算下来吃饭的,如令只得下来了。饭菜已经端上了桌,孩子们捏着筷子,等她坐定后,方才开吃。饭桌上沉闷得很,只有筷子碰碗的叮当。偶尔,舅妈低声嚷一句:慢,噎住了!倒是舅舅向富萍发问几句,问:到上海逛了哪些地方?有没有看过电影?在这一尴尬的时刻,就需要舅舅出来调和了。富萍埋着头划饭,回答着“是”或“不是”。舅舅又说吃菜啊!舅妈便往富萍碗里拨菜,无奈富萍将碗拿得远远的,硬是不让拨。最后舅舅说了句:让她自己吃。舅妈才将菜碗在富萍跟前放下。一顿饭好容易捱过去了,舅妈刚站起身,孩子们就像一队训练很好的小兵,你拿碗,我拿筷,一眨眼,饭桌撤乾净了。富萍并不去争夺,只顺手将几张方凳送进桌肚里。这时候,小君进来了。小君的样子有了改变。长辩子剪短了,辫梢和刘海烫成蓬松的球。上身穿一件绿呢外套,领口系一条乔其纱花巾。照理是很摩登,可事实上却变得乡气了。一看便是光明的作用,他的审美观现在落实在了小君的身上。虽然都说光明“烧不酥”,其实年轻的心都是开放的,响往著时新。小君看见富萍,不由就往灯影里站了站。富萍说:我令天找你去了,问你来不来睡。小君先说来睡,後又说她二哥去“上海”学习,她要陪她二嫂睡。说罢,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下。当初,她是知道舅妈给富萍和光明撮合的意思,後来,却变成她和光明了。尽管她没有一点责任,可总归是别扭。现在富萍又是这样一个人地回来,小君多少以为目己有一些不对。她很年轻,在简单善良的人中间长大,受著父母哥嫂的宠爱,实在是没有多少经验的。落在这个难堪的地位,恨不能事情不要是这样,重新来过一遍才好。可她又觉得很幸福,光明待她很体贴。当然,有时候他过於温存了,叫她很难为情。可毕竟是从小认识的人,不生分,很自然,很愉快地接受了下来。最重要的是,她将要有自己的小家,她必须要把自己的小家过好。这样,她就变成一个勤劳,操心,负责,又略略有点唠叨的女人。方才说她样子有改变,衣著发式只是外表,真正的改变是在这里。她变得有些老气了。舅妈拉小君坐下,又拿出过年吃剩的瓜子让她嗑,问她光明怎么不来?一听光明这名字,小君便红了脸。舅妈也有些不自然,就忙著抓瓜子给富萍嗑,好像她是方才进门的客人似的。富萍反倒镇静下来,她很大方地问小君几时办喜事,她决定送小君一对枕头,好不好?小君将头埋在桌上,吃吃地笑。这才露出些以往的疯傻样子。富萍挑开了话头,舅妈也放开了些,说著喜事的细节。新房怎么做,酒席怎么办,光明送小君什么东西。小君就说不要。又说自己家里有。舅妈说:那自然是的。你家就这么个宝贝闺女,你爸妈要好好地发送呢!这话刺了富萍的心,脸变了。舅妈觉察了,又收不回去,力图要补回来。说。我们是富萍的娘家人,出门时也要好好发送的。这又是说不得的话,富萍硬著脸笑道。你发送小芬吧!小芬是舅妈最小的那个,也是独生女,令年才六岁。吃了外甥女的呛,舅妈也只好赔著笑几声,谁让她是舅妈!坐了一会儿。富萍偶尔回头,见窗户外有个人影向里探著,站起身推门出去。院子里进来个人,双手插在裤袋里,晃著。一看,是光明。富萍说。光明怎么不进来?一边回头对小君说:人家来接你的。光明低了头从身边挤进了屋,喊他姑一声,就在坐的板凳头上坐下。舅妈说:富萍,你站着做什么呢?富萍说她在看,鸡窝有没有堵好。看了一会儿,她才进来,坐好。光明低头侧身坐着,又比以前壮实了一些。脸在灯影里,看不清,但看见头发改样了,不是原先包着的飞机头。而是剪短了,比较潇洒的分发,大约是依了小君的要求改的,看上去是年轻了,也清爽了。舅妈和他谈著队里的事情。调派船只,交换垃圾定点,什么的。小君也插上话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她说话时,光明听聪著,然後就笑道。你也懂?说多了,小君就反诘:我怎么不懂?光明立即退缩:好,好,好!舅妈则抚著小君的发辫说。她怎么不懂?我这姑娘懂得很呢,说了一会,光明就说走吧!舅妈说:小君不走了,就和富萍一起住了,富萍听见说自己的名字,一抬头,正遇上小君朝她这边看。两人的目光对上了,不由都怔一下。小君挣脱舅妈挽她的手;跟了光明一同向外走。出同时,一只手很自然地插进光明的臂弯里,两个人就这样挽著手走了。舅妈送两个孩子回来,见富萍一个人在收拾桌子。将没嗑完的瓜子装回铁罐,再把瓜子皮撸进畚箕。这一时,舅妈感到了对不住富萍,过去抢她的畚箕。富萍不由恼怒起来,将畚箕往舅妈手里一送,转身向阁楼去。舅妈也急了,不分青红皂白,对富萍辩解说:你莫怪我,我原本是想把你说给光明,可是——富萍已经上了梯子,又下来,煞白著脸:舅妈你越说越不像了,光明干我什么事?你又不是我娘,凭什么把我说给什么乌龟王八蛋!舅妈受了外甥女这般抢白,一时眼泪都激出来了,富萍眼里也包了泪。四目相对著,终於移了开去。富萍上了阁楼,舅妈进到自己房里。一个晚上又这么过去了。十八 舅甥日子是难捱的。和舅妈吵了两场嘴,彼此都伤了心,连话都不说了。明摆著是住不下去,可富萍还能去哪里?心气再强有什么用?好在舅妈在家时间不多,和舅舅隔一日半日出一趟船,往返就要两日。大多时间是,富萍守了一夥孩子在家。孩子到底是孩子,和富萍疏远了几日又随便起来。尤其是大人不在家的时候,进门就问:大姊姊晚上吃什麽?偷起懒来,就把换下的衣服撂给大姊姊去洗了。这於富萍多少是点安慰,觉著目己不完全是白吃饭的。但她是个犟人,在面上还是对这些表弟妹冷冷的,并不与他们亲热。其实,孩子往往是大人的桥梁,通过他们,富萍很容易同舅妈和解的,舅妈又不是个难弄的人。而富萍却不懂得利用这个机会。她不和孩子们多话,但该做的都做好。於是,他们就对她又害怕,又有些依赖。舅舅舅妈出船在外,把家交给她,总归是放心的。有几次,也想与她说句好话,可看见她的脸,又收了回去。事情就这么僵著,富萍和邻里的关系也僵著。倘若她能向人们诉诉苦,作一些解释,也能争取到理解和同情。但富萍自然是没有这根软筋的。她不再与人打拢,一个人独进独出。现在,她一到哪里,本来人们热热闹闹在说话,这时便肃静了。等她走了开去,再重新开始说话。但却不是原先的话头了,而是关於富萍的,声音也放低许多。富萍也知道她们是在说她,心里与她们更隔膜了,甚至抱著敌意了。小君再没有来过。听孩子们在饭桌上传,说他们“五一”节结婚,出了正月,光明家就翻房子,砖头已经拉来了。还说小君年龄不够结婚,他们偷著改了户口簿,登记完了再改回来。富萍让大孩子去和他妈借点布票,转眼老大就拿了来。她买了几尺西洋红的府绸,配了褐色的花线,开始给小君绣一对枕套。是吕凤仙教她的花色和花样。想起吕凤仙,就像是上辈子的事了。富萍到底给自己找到了事做,心里安静下来。否则,这么多的时间如何打发呢?这一日,舅舅舅妈休息在家,舅妈自己去买菜洗菜。富萍并不和她去抢,上了阁楼,针针线线地绣枕套。忽听舅舅叫她,说带她出去走走,别老是闷在家里。舅舅的话不能不听,富萍放下绣花绷下了阁楼,跟著舅舅出了门。舅舅走在前,她走在後。巷道里迎面遇上人,就问,甥舅俩上哪里去啊?舅舅就说随便看看。甥舅俩走出这一片棚户,穿过一条马路,上了旱桥。这就是富萍头一回来找舅舅时,在这里站过的。现在看上去,以乎有了很大的改变。那屋顶上的炊烟,屋檐下晾晒的衣衫,巷道里走动的人影,都比那时活跃,生动,也凌乱。这是因为富萍对它们比较熟悉和了解了。她跟了舅舅走过旱桥,并不明白舅舅要带她去哪里。看上去,舅舅也不像有目的的样子。他双手背在身後,慢悠悠地走,遇到熟人,就站下来,互相借个火,说两句话。有火车过去,白色的烟雾贴了旱桥那边的屋脊,拖弋过去。白烟消失过後,显出一崭齐的低矮的屋顶,上面是辽阔的天空。这天空可真广阔啊,富萍心中的郁闷略好了些,她舒出一口长气。舅舅下了旱桥,走在了一条稍窄的马路上。马路前方是个道口,已经下了路障,红灯一闪一闪,马上要有火车通行了。舅舅在距离路障十来米远的地方站住,对跟上来的富萍说:是过货车,听得出来。还没等富萍来得及听,车头已排山倒海而来。街面剧烈地震动起来,白烟淹没了街两边的矮房,一节一节的油罐车驰了过去。路障两边的行人都停止了说话,多少露出些被震惊的表情。巨大的车轮有力地撞击着铁轨,发出巨响。火车过去,铃声响起,人们回过神来,从缓缓举起的路障底下越过铁路。铁路那边,房屋零落了,渐渐地有了农田,也是零落的一块一块,然後就连成了片。地里已经有了绿意,麦子露头了。舅舅拐上一条小路,顺著铁轨慢慢走著,富萍跟在後头。天空开阔,但是与方才站在旱桥上的开阔不同,这里的开阔带著舒缓的起伏。而且,天空湛蓝明澈,不像方才,有一层铅灰色。总之,这里的景色比较柔软温和,而方才,则有著一种硬度。走过一个水塘,上面铺着厚实的水草,岸边有一条木舢板倒扣着,就好象陷在了草丛里。舅舅站住了,等富萍走上去,指着厚绿的水草,问:你们叫这什么?富萍说:水葫芦。舅舅就说:水葫芦只是水草中的一种,这一种和你同名呢,也叫“浮萍”,不过,音同字不同。舅舅蹲下身,拾根草棍子,在地上划字给她看 这是“浮萍”的“浮”,这才是“富萍”的 “富”。又问:读过书没有?富萍摇摇头,却没有说叔叔家一大群孩子,怎轮得上她读书?舅舅“”哦了一声,丢下了手里的草棍。舅甥俩相跟著走了一段,又看见铁路了。是一个道岔口,停了一辆养路车。舅舅在路边的一载水泥桩子上坐下,让富萍坐在十来米远的另一截上。然後从口袋里摸出了香菸,点著,慢慢地吸。太阳己经很高,天空的蓝色变得很浅,很淡,近乎透明。地里的水气蒸发掉了,变成一种偏黄的褐色。树的枝条依然秃著,但略有些发茸,芽在萌动呢,两股铁轨像麻花一样拧了一下,又撒开来了,并列向前,在视力终极处又合成一股。枕木的木纹清晰可见,底下的碎石,大小和形状都很均匀,反射著白花花的太阳光。有几片纸飘在枕木上,是哪个过路的旅客抛下来的。从他们坐著的地方开始,铁轨两边栽著了白杨树。树显然种下不久,树干细细的,也不高,却笔直笔直,夹著铁路,伸远去了。舅甥俩隔了一段距离,坐在水泥路桩上,晒著太阳。看不见的地方,不时传来当当的,铁锤敲击铁轨的声音,是养路工在检修路轨。舅舅终于站起身,掸了掸吹到衣服上的菸灰,向富萍示意了一个向回走的手势。富萍便也站起了身。向回走,舅舅就换了一条路。先沿了铁轨走一段,然後跨过去,走上一条小路。小路转过几间平房,弯上一条空旷的大马路。两边有一些厂房,矗立著高大的烟囱,路上走著载重卡车。舅舅和富萍走一起,富萍本来不算高,只是中等个头,但看起来,还要比舅舅猛一点。舅舅打量了富萍一下,笑道 咱家个头都低,你大约是随你父亲。富萍说:不知道,我不记得他了。舅舅又“哦”了一声,默下来,继续走。横街上,人就多了些,路边是新村样的房子。三层,或者四层,方型,连体,一行行的,楼房间的空地上栽著橡树。街道略微狭了一些,分出上下街沿。富萍望望绿树中的新村房子,说舅舅为什么不住这样的楼?舅舅也看了那新村房子一眼,然後说,舅舅是船民,上岸不过二、三年,原是住船上呢。富萍“哦”了一声,懂事地说:舅舅也不容易。舅舅就笑。富萍被笑得有些难为情,支持了一下,也笑了。他们走入了一片棚户,要比他们所住的那个规模小,房子也破旧低矮,甚至有一些是土坯茅顶的泥屋,巷道也逼仄弯曲。舅舅熟门熟路地在里面穿著,穿到一个巷口的拐角处,石灰白墙上写有“滷水”两个字。门里一张案上,果然有纱罩盖著一盘卤味,统是猪头上的物件:门腔,口条,耳朵。舅舅朝里喊了一声,出来一个老头,穿黑棉袄,说北方话,很熟络地和舅舅招呼。一边顺了舅舅的指点,从纱罩下抓起一块门腔,在砧扳上切成丝,用刀铲起,推在油纸上,卷起,一掖,裹成一个三角包。舅舅让富萍拿好,自己从口袋里摸钱。老头问:这是哪来的闺女?舅舅说:是我外甥女。老头说:这么大的外甥女!舅舅说:我姊姊长我八岁哪。接过找头,舅甥离开老头,继续在棚户间穿行。舅舅告诉:老头是河南人,他的滷水是从家乡带出来的老汤,据说已有三代的历史,在这一带十分出名。说着话,就走出了这片住宅,一抬头,看见了旱桥。原来这已经离舅舅家很近了。穿过一条夹弄,夹弄两边是两座工厂仓库样的大房子,就到了旱桥底下。走进门时,桌上摆了菜,正等他们吃饭。舅妈接过富萍手中的滷水,说回来了?富萍答应了一声:回来了。孩子老早等不及了,扑到桌边。一家人团团坐下,吃饭了。日子再往下过著,舅妈对她又和过去一样了。街坊邻居呢?也渐渐回到先前的样子。这里的人都是没大有记性,事情过去就过去了。甚至有一个糊涂的老婆婆,来和舅妈提亲。一提亲,舅妈才又想起那桩做蜡的事,她可不敢再惹这事了。富萍绣好了那对枕套,还镶了荷叶边,叠好了,让舅妈交给小君。小君现在躲著富萍,富萍就不好硬找上去。舅妈抚著这对喜庆的枕套,想问一句一富萍,你打算怎么?可挣了几下,还是没敢问出口。富萍已经成了他们家中的成员,她担起了家务。有几次,舅舅;或者舅妈有事或者不舒服,她就上船顶一趟工。她虽然不大会做,可她能吃苦,肯做,所以也顶事。舅舅舅妈把她替工的钱算出来,交给她,她总不要。硬塞下,她又去买了布料针线,给孩子们做了衣服。这家里;真有些少不了她了。可是,在心里,她其实还是同他们隔得很远。她的话依然很少,晚饭以後,她就早早上了阁楼。舅妈让她和邻家的女孩子出去看电影,玩,她也总是不去。也是,这里都是早婚的,和她一般年纪的女孩儿,大多成了亲。所以,能陪她玩的,就多是比她小的孩子。和她们在一起,更容易上心事,想到自己的将来。倒是和舅舅,富萍觉得比先前亲近了。她顶舅妈工,同舅舅一起出船。船走在苏州河,岸上的楼房像拉洋片似地拉过。又像换片子一样,换上另一番景色:遍地的油菜花;瓦蓝的天空。她和舅舅都是寡言的人,大半天也没几句话,各做各的。可富萍却觉得很自在。中午,喝了几盅酒,现在,生活好了,舅舅有时就会喝几杯,可从不过量。他喝了几盅酒,略有些兴奋,话就稠一些。他会向富萍说过去的事情,还有书上读来的事情。有一次,他给富萍说了《大林和小林》的故事。当他说到王子的帽子,挂在了月牙儿的钩上,富萍就觉著,舅舅真像个小孩子,而且,也把她当小孩子。这样的故事,是该讲给他家小四儿听的。於是,她就笑个不住,几乎喷饭,并不怕舅舅恼。富萍很少笑,所以,她笑起来的样子就有些陌生。眼梢略略下挂,眼距本来就宽,此时就显得开朗。嘴角咧开,有一些稚气。她变得比较天真。午饭,总是在封滨靠岸烧了吃。封滨有户人家,住河边不远,家中的人都是舅舅舅妈的朋友。那家的男孩子,要比舅舅家的老大长两岁,常常捧了副陆战棋,站在河岸,等舅舅的船来。舅舅吃过饭,就和男孩下两盘棋。一大一小,坐在岸边的地上,辅开棋盘,四角压上土块,下将起来。他们爱下暗棋,富萍就给他们做公证人。为此,她学会了棋子上的字,司令,军长,师长,士兵,等等。还学会了谁比谁大。下完棋,他们上船,男孩就低了头,很惆怅地叠棋盘,拾棋子,然后一个人走进棉花地,远去了。和舅妈出船,不像这般有趣。富萍是个记仇的人,和舅妈吵过几场嘴,舅妈不经意说出的话,却是伤了她,心里就种下了芥蒂。但舅妈快人快语的,一会儿叫她这,一会儿叫她那,就比较热闹。尤其是过夜时,她俩睡一床被窝,你挤我,我挤你,到底有些亲热的感情。夜又很长,没有话也要找出话来说,有一回就说到富萍身上去了。舅妈说:你就和我们一起过吧,我们也没有你这样大的孩子。富萍立即说:我要小,你们就不要了?一句话又把舅妈噎了回去。但话说开了,总比不说好,之间的紧张就松弛了。停了一会儿,舅妈回过气来,说,你就对我凶,对你奶奶,你敢吗?这有些触到敏感处了,富萍还是回了句,我不敢,我只敢跑。说完,向里翻个身,脸朝板壁,蒙头睡了。顶工出船总是少数。大多的时候,是在家里,照料几个孩子。富萍从小给叔婶家几个弟妹吵怕了,就不大喜欢小孩子。不过她是在亲戚家住惯了的,很会约束自己。所以,倒比舅妈自己做的还更周全。舅舅家不像叔婶家,苦吃苦做,一年到头,忙口粮就忙得直不起腰,还有鸡,鸭,猪,羊,灶上灶下。舅舅家也不像奶奶那里精细,针线茶饭,磨人得很。舅舅家吃穿不愁;也没有多出来的讲究。大锅煮饭,大锅炖肉,穿的多是队里发的工作衣,劳防服。小孩子的衣服总是老大穿了给老二;老二给老三,最後穿到老四。所以,家务其实很少,针线也没什麽,闲工夫很多。富萍给小芬留了小辫,每天就多出一点事,梳小辫,却也打发不了多少时间。闲的时候,富萍就出门去逛。她常常是到上回舅舅带她买滷水的棚户去。这一带没什么街市,自己所住的棚户,她又对邻里们有成见。再加光明家热火朝天地正翻房子,一绕就绕到了跟前。再怎麽说与自己无关,心里还是有点躲。她还不敢走得太远,这一片可是比奶奶那里荒落得多。到那边的棚户去,就正好。那片棚户过去为什么没去过?因为它是在这片住宅的背面。又与它隔了几爿厂房。平时,进里的居民出行总是以旱桥为标记,不容易注意背面的街区。并且,这片棚户比他们小得多,住户比较杂,有江苏的盐城,射阳,涟水的,又有安徽,山东,河南的。不像他们这里,几乎一色是扬州,高邮,兴化,操的是水上运输。而前者干什么的都有,剃头,磨刀,菜埸里贩葱姜,刮鱼麟。这就多少带有了大庄瞧不起小庄的意思,也是没放它眼里的一个原因。这片棚户,是狭长的一条,有些像弄堂;但不像弄堂那么齐整,而是相当凌乱。房屋一丛丛地挤在一堆,巷道七拐八折。但在低矮歪斜的屋檐底下,却也钉著正式的,蓝底白字的地址门牌。地名叫做“梅家桥”。过去,这里是一个垃圾埸,后来拾荒人在上面用芦席盖起了滚地龙。渐渐地,滚地龙翻成了土房,砖房,最终被市政认可为正式住宅。因此,这里的居民就多是拾荒人出身。走进去,仔细地看,会发现,在那破烂的房屋里,藏著形形形色色的营生。有一扇窗户口上,放著两个玻璃瓶,瓶中装了红绿弹子糖,还有一瓶是褐色透明的粽子糖。紧邻的一家门里,天不亮就蒸糕,热气腾腾,米粉发酵的酸甜味散布了整片棚户。天亮,就放上一辆旧童车改的推车,去到前边马路口卖。一天中的其余时间,则是在门前晒米,磨粉,再用一个石臼舂面。隔一个巷口,住一个拔牙的,同时镶牙。牙郎中的邻居,终日在折锡箔。再过去,是山东人,到了年底,就会来许多山东老乡,住他家灶披间里,连夜制作炒货。於是,浓浓的奶油味便散发开去。拐个弯,那家从事的工作类似扳金工,将废弃的铁听敲平,再敲成大大小小的畚箕。罐头盒就敲成做蜂窝煤的模子。还有洗衣服的,到前头机修厂收来单身汉的工作服洗。那工作服硬得可立在碱水里,散发的是汽油味。又有一家专糊鞋靠子,拾来的破布,洗净晾乾,一片一片糊成靠子,一角钱一大张。可以看出,不少营生是从拾荒这一行中派生出来的,甚至还有人继续操著他们前人的营生。在他们房前的空地上,就堆满了拾来的杂物,一家大小手不停,脚不停地分捡著垃圾。废纸放一边,破布放一边,金属类再放一边,皮革制品又放一边,气味十分复杂,是混合型的。这里的营生,因为杂和低下,难免会给人腌臜的印象。可是,当你了解了,便会知道他们一点不腌臜。他们诚实地劳动,换来衣食,没有一分钱不是用汗水换来的。所以,在这些杂芜琐碎的营生下面,掩著一股踏实,健康,自尊自足的劲头。它们此各种细节中流露出来。富萍有时候,用舅舅舅妈算给她的工钱,去河南人那里买老汤滷水。河南人已经认识她,叫她大侄女,还把她介绍给前後左右的邻居。所以,慢慢地,这里的人就与富萍熟起来。他们对富萍很友善,他们对外面来的人都有著谦恭的态度。但这并不等於说是卑下,而是含有一种自爱。有一日,富萍到梅家桥去找铁匠,砸火钳上的铆钉。路上过见一个老婆婆,吃力地提著一篮子煤渣,便接过来替她提著,一直送她到家。那老婆婆热情地邀她进屋坐,她没进去,从门口望见屋里床沿上坐了一个青年,瘦削清爽的脸颊,那老婆婆也是很清爽的脸色。富萍觉著有些面熟,想了一会,才想起。有一回,在戏院子里看戏,自己的位子被人挤掉,後来有一个老婆婆拉她一起坐,老婆婆身边,坐著一个青年。原来就是这对母子。十九 母子这对母子,祖籍安徽,老家则在江苏六合。那儿子小的时候,过了几天好日子。他的父亲是中国银行的一名小职员,一家三口住万航渡路上的职员宿舍。像他这样的低层职员,虽然只有一间房间,厕所和厨房都是公用,可也是抽水马桶,白瓷浴盆,管道煤气。房内打蜡地板,落地钢窗。那儿子,也是穿了开司米连衣裤,乘在带遮阳篷的童车里,由他母亲推著去公园里,在悬铃木底下晒太阳。他母亲呢,穿一身布旗袍,外面再罩一件对襟的羊毛衣,提一只草篮,里面放著绒线活。这一幅安详的母子图,是上海公园里常见的情景。可惜,好景不长,他的父亲患了伤寒,又治晚了,很快走了。撇下这对母子,一夜之间改变了命运。他父亲是个才能平平的人,毫无升迁的指望。性格又拘谨保守,在行里并没结交知心朋友,上司同事仅只是例行公事地前来扶丧。当派来帮忙的几名工友,抬棺要往徽州会馆去时,那一口松木棺材却沉得灌了铅似的,无论如何抬不起来。这时,其中有一名老工友,就站了出来。他在棺材前面烧了一盆纸;说道:弟弟你放心,弟妹和小侄子我们一定会照应的。说也奇怪;然後再抬,就起来了。这一番情景,使得平时交情淡薄的同事们都唏嘘起来。过後,大家筹了一小笔款,送给了新寡的女人。而那个对了死者发誓的老工友,说话算话,当真担起了照料他们母子的义务。无奈他自己拖累也很重,到底不能赡养他们。过了几个月,行里委婉地提出住房的事情。其实,行里就算不提,他们也极难再住下去。房租,水电,膳宿,虽然有一笔抚恤金,还有同事的捐款,可坐吃是绝不够的。所以,同老工友商议著,觉著还是回六合老家。他家算不上富户,但有地有房,论起来也应当有他们母子的一份。家中兄弟也不是很多,再讲,这又是个孙子,他们家的正宗传人。於是,一连给六合去信,一边将这里的东西典的典,卖的卖,卖不出价又带不走的,就暂存老工友家中,日後再说。不多日,老工友就将母子两人送上了火车。六合的老家,是在县城。乡下有一些田地,土改时都分给了农户。所以,一大家子,其实是靠几个在镇江,滁水做事的儿子寄钱回来养著。本来,上海的这一个儿子,是家中最好的,和家眷一起在上海住,每月还给二老寄赡养费。这一下,少了一份进账,却多了两个人口。开始,家中自然对孤儿寡母安抚了几日,接下来,妯娌间就有了议论。觉著自家男人在外辛苦,倒养了人家的妻子儿女。再接著,婆母就嫌这上海媳妇不会做。穿了高跟鞋到河边洗衣服,连人带衣服掉到了河里。又穷讲究,大冷的天,还要给孩子洗澡。水是井里打的,不要钱,可烧水的柴火,取暖的炭,不都是儿子们挣来的血汗钱?公公是个不管事的人,又有鸦片瘾,自己都要看人的眼色,当然不会念及那死去的儿子多年来,一月不差地孝敬自己,现在理应恤孤。上海奔来的这对母子的日子,渐渐难过起来。冷言冷语不说;有时甚至吃饭不叫他们。他们因无人理睬,多是缩在房里,等人叫吃饭,就出来吃。无人叫,就饿一顿。受著冷遇,母亲就想著箱底的那一笔钱:心里说:什麽时候受不下去,就回上海。然後,又鼓励自己再受一日吧,实在受不了就走!这样,反一日一日受了下来。到了阴历年,叔伯从外面回来了,嫁到邻县的大姑子,大姑夫也来了。那大姑夫是个生意人,其实是个掮客,跑南京,跑徐州,贩棉花。夫妇俩是头一回见这上海弟媳,倒很和气,带来的礼也有上海侄子的一份。夜里,大姑子过到弟媳房里来聊天。把这母子住寒的心,又暖热过来。老人都是宠闺女的,闺女的态度放在那里,就都得顺著,老婆婆自然也对他们母子好了些。妯娌们呢,究竟是被各自的男人辖制著,也不好太过分。男人,又是挣钱的男人,总归要大度一些。祭祖的一日,见那小小的孤儿,腿脚骨软软地跪下来,磕了头,众人心里都是酸酸的。所以,年是过得不错。吃饭有人喊了,小孩子有人领著玩了,大姑子和弟媳妇也做了伴。临回娘家的前一夜,大姑子大姑夫一并来到弟媳妇房中,说出了合夥开铺子的计画。大姑夫早就有这个打算,租赁一个门面,开棉花店,冬天卖棉花,夏天卖草席。门面看好了,店名起好了,这货的上家也谈得不差了,就是缺本钱。现在,他们就和弟媳妇说,她入股来,每季按利润分成,这样她不仅可挣几个饭钱,小孩子将来读书的费用也有了。就这么一点死钱,坐吃山空,不如将它盘活了。她听了觉得有道理,更要紧的是,大姑大姑夫待她这么好,她真心想报答他们。所以就把那笔钱的十之七八拿了出来,交到大姑夫手上。大姑子一定是向婆婆说了这事,婆婆对她就一直保持了年里的和缓,妯娌们也是。大家都等待著,大姑夫那边发达,这边就可以有进账了。可是,进账迟迟不来。先是说没生意,後来有生意了,却又缺货。再就到了进货的时候,货又叫新政府统一收购了。第一年就这么过去了。众人怪大姑夫不会做生意,可碍著老人家的面子,不好说,就冲上海嫂嫂撒气。怪她有钱不早点拿出来,买几担米也是好的。并且,她拿也未必全都拿了出来,一定还有私藏著的。这样的说法多少要传进婆婆耳朵里,老婆婆不由就想:那是什么钱?儿子的抚恤金,也该有老人一份吧!她当然不会去对媳妇说,可脸上就露了出来。於是,母子的地位又回复到了先前。接著,就到了一九五〇年,棉花店收归国有,把大姑夫安到对过碗店做了店员。棉花店从开张第一天就在亏,所以,资本核算极低,还了债务,剩下几乎是个零。这样,本来苦日子里的一条後路,现在也没了。这一年,县里开一个织布厂,招工。上海嫂嫂去了,本来只想试试,不料竟招上了,做粗纱工。很好,苦是苦一点,可有工资。其时,妯娌们也都各自找了事做,小孩子大的上学,小的丢给婆婆带。老婆婆能圈住他们就算不错了。这一条,上海来的这一个发烧,老婆婆给他喝一碗姜汤,捂在被子里发汗,就完事了。他母亲下了工回来,也觉得不要紧,再喝姜汤,再接著捂汗。烧了几天,终于烧得抽起来。好在,当时正有个解放军的医疗队在这里巡回医疗,连夜送了去看,诊断是小儿麻痹症。病治好了,可是残了一条腿,所剩下的一点钱也花光了。织布厂呢,生产了几个月,技术上不去,改为纱厂,专为南京、上海的布厂提供粗纱。像她们这样结过婚,年长的女工,便都让退了职。想再找个事做,哪有那么容易。孩子且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里人都说,一个瘸孩子,上什么学!做母亲的则想:一个瘸孩子,不上学更不行!到底是大地方待过的,晓得为孩子的将来著想。山穷水尽的她,便给上海那老工友写了一封信。老工友立即回了信,还寄了盘缠。她是晓得老工友的家境的,便知道这份情义的重,也知道她这个决定的分量。她抹了一把眼泪,转身就收拾了东西。踏出老家的大门时,上海嫂嫂已经是一个坚强的女人了。老工友到火车站去接他们母子,几乎没认他俩出来。那母亲穿了蓝布衫裤,头发在脑後草草地别起。三十几岁的人,脸上已爬上了粗糙的皱纹。儿子就更可怜,两只小手握一支木棍,撑在地上,将那条残腿甩过来,好腿立定,再向前撑一步。他是从那两口牛皮箱上认出他们的。只有这两口箱子,还能看出他们曾经有过的生活。老工友辛酸地上前抱起孩子,说,何必叫他自己走呢!母亲说,还能抱他一辈子?说话的口音带著了六合的南北腔,口气也硬硬的。他们先是在老工友家挤了两天,然後老工友便在闸北,梅家桥里找了间披屋。屋主是老工友的大同乡,同是涟水一带的人,本是他家的灶间,现在租给这对母子,只收极少的租金。老工友将他们母子走出前寄存在他家的几件家具搬过去,又添了些锅碗瓢勺,再替孩子觅来一副别人家用剩的小双拐,把母子俩安顿下了。安顿下来,报上户口,这时候,上海的户口好进好出,不像後来,出来容易进去难,报上户口,头一件事是替孩子报名上小学校,第二件是找事做。前一件好办,很快就找到附近的水上运输子弟小学,上了一年级。找事就难了,也不是说绝对找不到,但要找到合适的,稳定的,想也别想。她什么事没做过啊,火车站打包、发货,苏州河清淤,替船工做饭,洗衣服,代人看管自行车,铸造厂敲砂模,拆纱头,洗碗,运垃圾,倒马桶。这些活儿学不来什么手艺,却练出了吃苦的本领,她是再不怕吃苦的了。日子就在吃苦中过去。孩子一年级一年级地读上来,成绩不错,年年表扬。每年,老工友都替他换一副拐,一直到初中二年级,个头长停板,那副拐就不用再换了,一直用下来。升学呢,也难了,这样残疾的孩子,高中一般不收,由所住街道安排工作。道理是这样,可实际情况是:这一带多是大工业,很少有残疾人合适的手工工埸间。所以,他待在家里,一待也有几年过去了。这青年生性温和,他对幼时的好日子全无记忆,其实是在困顿中长大的。受苦是最普通的事。受苦中些微的温煦,倒给他留下深刻和丰富的印象。所以,他对六合的回忆,并不像他母亲那么黯然。冬天里,叔伯家的小孩子围炭盆爆黄豆,他也捧了个铁盆。虽然挤不到炭盆边去,那爆出的黄豆蹦得老高,也有落在他铁盆里的,“当”一声响。离老房子不远;就是长江,江上走的船,鸣著汽笛。夏天发大水时,孩子们都叫著,看水啰,看水啰!纷纷爬到屋顶上去看水。这时候,水是白茫茫的一大片,看不见对岸,却有无数只水鸟在天空飞翔。尤其是过年,大姑妈来了,家里人的笑脸忽然变得和善,塞给他好多吃食——芝麻糖,云片糕,蜜枣,柿饼。送大姑妈去码头,这时,长江又变细了,但格外的长,蜿蜒到看不见的远方,天地可真是大啊,生病是一件惨事,可他还记得解放军大夫的手,摸著他的额头,夸他乖。那些日子,所有的人都对他亲善,用怜恤的眼光看他;好吃好玩的东西塞在他小手里。来上海乘的火车,也给了他强烈的印象。车厢里那么明亮,宽敞。车窗外,风景流淌过去,由於颠簸,轻轻地,有节奏地跳跃著,连绵不断。每到一站,便吓人地嘶叫,吐气。停下来,还不甘地推动著,好像停不下来。然後,上车的人涌入了,沓沓地踩著车厢的木板地,带来一股激越的情绪。然後就到了梅家桥。当他拄著小拐,一撑一步地走在狭弄里,冷不防,就会有一双手,粗鲁有劲地将他拎起来,连人带拐地往平车,或者三轮拖车上一墩,然後就骑走了。带他到地方,再往车下一拎。等他大些了,遇到有自行车过去,就会很利索地将双拐一合,歪身上了车後架,搭一段。有几家拾荒的,收到书本什么的,就送来给他挑选。看有没有用得著的课本,写字簿,省得再花钱去买。有一度,他特别爱到那几家去拣钥匙。一串串各式各样的钥匙,讨回家去,将格式相近的归到一起。慢慢地,他琢磨出,说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其实每一把钥匙间就差那么一点。他先给自己家配钥匙,找一把接近的钥匙作胚子,再用锉刀改一改齿,竟真的能用了。后来,他又替他的小朋友配,多是丢了钥匙不想让大人知道,也都蒙混过去了。正在他干到兴头上的时候,母亲坚决地扼止了他这种爱好。她将他讨来的钥匙统统还给人家,把他自制的那些锉刀什么的工具,也一并送给了人家,任他怎么哭闹也不让步。被他闹急了,就斥道,这算什么手艺,溜门撬锁?小心人家赶你出去,他才不作声了。母子俩就是这样谨慎,自知是被收留的,不可有一时忘形。梅家桥人性厚道,就更要识趣才是。这弱者的自尊自爱,是他从境遇中自然而然养成的。在水上运输子弟小学就读,他的同学们大多来自前面旱桥底下的住宅区里。他们那里的房子高大坚固,也整齐。他们的父辈都是苏州河上的船工,收入有保障。他们说著一色的苏北扬州话,因一代代下来,难免掺造了些沪语的行腔,就比原先的要硬和响亮。他们穿著劳防用品的大头鞋,防水靴,橡皮背心。他们多少是有些傲慢,不怎么把这些小棚户的同学放在眼里,有意在人家跟前说些人家不明白的事情,显出自己是正宗,而人家是外来的。他们也许读书读得并不是太好,但他们的前途也是有保障的,通常都可以上他们父母的船上去做,然後转为正式船工。他们不无鄙夷地将他称作“梅家桥的”。但是,他也还是交了几个朋友。一旦交上了朋友,就发现他们其实并不那么自傲,他们还要比梅家桥的孩子更大度和豪放一些。他们这几个,成日价到梅家桥他的家里玩,其中有一个就求他配过钥匙。而他一次也没上他们那里去玩过,这种过头的自尊里难免含有著一些小肚鸡肠。这也难怪,在这样贫贱的生活里,有一些自卑很自然。在他对他们的所有羡慕之中,他还羡妒他们谈起苏州河的口气。他们自由地往来於河上,好像苏州河归他们所有。当然,这并不妨碍他和他们交朋友,因为他是一个温和与克制的人。後来,他认识了那个住在旱桥底下的扬州姑娘。她先只是替他母亲提煤渣回家,并没进门。以後的几次就进门了,坐在桌边,帮他们母子糊纸盒。他就问她有没有跟船出去过,船要经过一些什么地方,日行几里,等等的问题。现在,他长大了,不像小时候那么内向,要开朗得多。他母亲禁止他配钥匙之後,他又迷上了修理拉链,钢笔,雨伞,以及更为精密的座钟,收音机,缝纫机;他喜欢机械一类的东西。那几户拾荒的人家,凡收上来这类破玩意儿,都送到他这里,有当无地拆拆装装,竟也有修好了再能派用场的。所以,实际上,他已成了一个小小的修理匠。可惜,他们这一带,少有人家拥有这样的用品,他的名声又不可能传到更远去。所以,这个才能就无法为谋生所用。不过,此时,老工友,他称为老伯伯的,帮他奔走申请了一份残疾人生活补助,虽然菲薄,但总归是固定的收入。他母亲年岁大了,干不动重活了,邻人让出纸盒厂的一份计件工给她,母子俩从早不停手地糊到晚,再挣得一份进账。自从富萍来过一次,就时常来了。她很快就学会了糊纸盒,速度虽然跟不上他们母子,但对初学者来说;就相当不坏了。她坐在这间屋顶透亮的小披屋里,糊著纸盒。屋子里有一股湿潮的霉味,但被又一种室外的泥土,乾草,太阳的气味盖住了,就显得比较洁净和新鲜。炉子上滚著一些土豆,山芋之类的炖菜,散发出酱油的带有酵味的咸酸气,是母子俩的饭食。富萍心情很安谧,因为这对母子都生性安静,还因为,这两个人的境遇甚至连她都不如,可是也过得不坏。她很乐意回答这个青年的问题,虽然并不以为这有什么可说的。出船,做工,提水,烧饭,停岸,过宿,不就是这些?但这青年却很感兴趣。她发现他有些像舅舅,像在哪里?就是舅舅同她说故事,帽子挂在月芽儿的钩上,那样的地方。好像他们不是大人,而是两个小孩子。她和他们母子都想起他们其实是见过面的,在那戏院子里,他母亲拉进姑娘和他们坐在一起。这青年就想起当时她站在过道中间,张皇失措的样子,很叫人怜惜呢!现在,他们己经是熟人了。这姑娘有时候会提来一篮煤渣,并且帮他们和煤面,做煤基。有一日太阳好,她一早就来了,将屋里东西全拖出去,被褥也抱出去,在太阳里晒著。自己登著一架木梯,将顶棚全糊上了,报纸掩住了黑暗霉烂的屋顶,房间变得明亮了,充斥了浓烈的油墨香,吃足太阳的家什被褥散发出饱满的乾爽气味。又有一日,她提来一筐子猪的大腿骨,洗乾净,放在木柴墩上,用斧背啪啪地砸几下,就烂了,放上水,葱姜,黄豆,在炉子上炖着,一会儿便香气四溅。披屋里就有了一股富足的气味。这天,他母亲一定要留姑娘吃饭,姑娘执意不从。母亲使劲将她往门里拽,她拼命往外挣。这时,他忍不住说话了。他是说:让你留你就留嘛!带了些武断和不耐。姑娘怔了一下,然後便像受了惊的鸟兽一样,挣脱了身子,飞快地跑了。接下来的几日,她都没来。以为她不会来了,可她却记得去制盒厂送货领料的日子,准时来了。借了一部手推车,将糊好的盒子装上车,推走了。回来的时候,母亲又要她留下吃饭。她不作声,儿子就在披屋里说,人家不愿留,不要硬留。不料她对他母亲说:吃就吃。他母亲忙著添菜去了,她把纸板搬进披屋。大部分安置在屋角的一口木箱上,小部分放在床上好拿的地方。青年伸手取过一叠,在桌上熟练地工作起来。两人各自忙著,都不说话,房间里很静,炉上焖著一锅菜饭,不时从锅盖沿下发出“咝”的一声。她走过去,将饭锅略斜著,慢慢在炉上转著。房间里暗下来,门外却亮著,她的侧影就映在这方亮光里面。吃饭时,母亲问她:不回去吃饭,舅舅他们会等吗?她说不碍事,今晚上他们全去吃喜酒了。问是谁的喜酒,答是一个亲戚。你怎么不去?母亲问,她就没作声。二十 大水这一年,雨水特别大。黄梅天时,雨水就比往年多,老也出不了梅。那些平房矮屋,不是生霉,而是生蘑菇。衣服都是阴乾的,人的身体里,湿气都很重。三伏里,有几天大太阳,来不及晒出霉气,雨又来了。还是并著汛期,一同来的。整个苏杭地区都是多雨;水从上游泻下,於是,洪也来了,叫做“三碰头”天气。苏州河水涨了,涨过水泥台阶,与岸齐平。水的颜色浅了,质地也薄了,流淌的速度就增快。到底不是黄梅天的那种粘湿,而是比较凛冽。弥漫在空气里的潮气收燥了。雨呢,也是滂沱地下著,很快,街道就积起水来。人们卷着裤脚管,将鞋脱下来,拎在手上,在水中走,叫做“划大水”。小孩子最开心了,大人叫也叫不住,扛了油布伞,或者直接淋在雨里,划大水。从东划到西,从西划到东。那些主要干道的大马路,地势一般比较高,下水的设施也比较好,所以不积水。在四周那些积水的小马路中间,就好象一条水中陆地,汽车从陆地上飞快地驶过去 ,小马路的积水,混着阴沟里的污水,稀脏的,漂着一些垃圾。那些“划大水”的男孩子,才不怕脏呢!他们大多赤著膊,只穿一条短裤衩。经夏天大太阳晒过的皮肤,黑极了,又都瘦,胸脯上显著肋骨。可是筋骨很好,身体非常灵活。他们咧著嘴笑,牙齿显得格外白。在这一场大雨和下一埸大雨的间隙,大水就迅速地退下去,半天时间,街面露了出来。他们止不住地失望,可是,没容他们失望多久,雨又来了,而且降水量比上一日更集中。发大水的雨,倒不是那种瓢泼似的大两。那种是阵头雨,夹著七、八级大风,把雨柱压得横过去。房屋,街道,就在风雨中震荡,变形。这样的雨,来得猛,去得快。发大水的雨,是比较沉著地下著,没有那样大的风势。看上去没什么,但降雨量却很大,每一柱雨,都结实饱满,而且密度高。你一看是这样的雨,就知道一时半会停不了,後劲足著呢,不一时,阴沟里就咕噜噜地向上冒水了。那种新式里弄房子,有後天井的,所有的管道都通向後天井,就像一个共鸣箱,阴沟里的声音最响亮了。水泥钢筋的阴沟盖就顶了起来,一动一动。天井成了一方小池塘,再过一会儿,灶间里也有了一厘米高的水。前後弄堂,便积成了河。这是有力道的雨,你可以想像是怎样大,而且厚的一块雨云,罩在这个城市的上方,把这城市裹起来。雨天里,吃菜是个问题。菜农拉菜的榻车,半个轮子埋在水里,一步一步拖到菜场。鸡毛菜全生了芽虫,叶子一个洞一个洞。茄子,丝瓜,黄瓜,刀豆,番茄,全走了样:蔫,黄,生虫,出水,腐烂。熟菜店和酱菜店的生意就好起来了,还有吃罐头的。这也显得不寻常,好像到了战时。糕点面包销出很多,这最合小孩子意了。小孩子总是喜欢不正常,越不正常越好。但事实上,生活还是很正常。工厂的车间里;进水了,工人赤脚站在水里开车床,开龙门刨。电工们却比平日忙碌,检查,修理,和保护电路呢,防止短路。机关里就更不妨碍了,照常上班。有几路汽车停开了,但大多数还照常,开来开去,将人运来运去。学校虽然还没开学,可教职员工已经过完了假期,正准备进新生,开学。商店也照常营业,店堂要进了水,店员就站在水里做生意。米店里比较忙,人们都急著来买米。家里只要有米,发怎样的大水也不怕了。米店门口,挽著裤脚管,撑著伞的人,就排起了短队。连电影院都正常放映电影,并且观众一点不减少,还提早来到,湿淋淋地挤在电影院前厅,等著上一埸结束。甚至还有举行婚礼的,新娘新郎来到照相馆拍结婚照,上半身整整齐齐,下半身兴许就狼狈了,像要下河去摸鱼的样子。总之,发大水,并没有影响这城市的生活,一切照常运行,还添了一股勃勃然的兴头。不过,黄埔江上的航运到底是受影响。水位抬得那麽高,弄不好船就堵了桥闸,叫做“闷桥”。己经有过几起,港口派出驳船去硬拖出来。但这几日,黄浦江好看得很,水道变宽了,非常壮阔。从防波墙弯下腰,就能够到水面。岸边停泊的船只又多,真显出是个大港口。从吴淞口飞来一群群的水鸟,在灰濛濛的天空中飞翔,带来了一股悲剧式的气氛,使这城市从庸碌的市民生活中升华出来。外白渡桥上的黑铁栅栏,袒露出早期工业社会的审美观念,显而易见的功能和均衡对话的格式,和黄浦江的景象特别贴合。此时,也是水淋淋的。水气多少缓和了钢铁的坚硬程度,使它变得婉约了一些。背後那一排殖民时期的石头建筑,依著江岸的弧度,形成一道屏障,这个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近代城市变得巍峨了。尤其是那几个塔式尖顶,在久积不散的雨云前面,勾画了欧式的古典图案。江岸有很多人,看大水。轮渡“呜呜“地鸣叫著,声音传到很远,江面就更辽阔了。这一带倒不大有积水,是开拓者最早铺设的下水管道,按著近代工业的规模格式,打下了这个城市发展的基础。江边马路多是灌木树丛,不像大街小巷的梧桐,被雨打下许多树叶,铺在路上。它们比较低矮,所以就没什么损失。相反。被雨洗得青绿青绿,十分醒目。在巍峨的巨石建筑身後,是无以数计的民房的屋顶晒台。晒台的鸽棚里,鸽子挤作一团,羽毛贴在身上,咕咕地低叫著。好在,鸽棚里还比较乾燥,只是有老鼠,被大水从下水道里赶出来,在这些陈旧的带夹层地板的楼房里乱跑,鸽棚里的小米,黍子,引来了他们。这是危险的敌人。鸽子的主人都是警觉的,他们的脚步声总能及时地驱走它们。有一些栽花的瓦盆碎在地上,一裂几瓣,花朵枝叶就粘在湿地上。夜里,这些纵横交错的里弄内,披著橡皮雨衣的老头,打著铃走过,喊著,门窗关好,火烛小心。然後就加上一句:花盆拿进,当心敲碎。两天里,天短得很,很早就入了夜。下班的人回到家中,用乾脚布拭了脚,吃过晚饭,就上了床。溽热叫雨洗去了,夜甚至很凉,盖毛巾毯都不顶事了,要盖薄被。草席还铺著,滑溜溜的,爽身得很。夜里,雨转为细密型的,比较柔和,特别催人入眠。野猫都躲进巢了。趁著雨细,水好像下去点。小孩子划了一天的大水,现在都在做梦呢!肚里有虫的,则在铿铿地磨牙。晾在房间里的湿衣裳,在温暖的鼻息中,一丝、一丝地烘乾。架在屋外的空竹竿,雨水沿了竿子聚拢,再滴落下去。然後,竹扫帚扫水来了。哗,哗,哗,给人雨止天晴的印象。再一看呢?扫水的人穿著橡皮雨衣,高统套鞋。天上下著细密的雨,又一个雨天开幕了。这城市的建筑都变了颜色,变深了。红砖,黄沙砾墙面,黑瓦,或者铅灰水泥楼顶,都显得很沉的样子。但不是沉郁,而是颜色饱和,颗粒细。因雨这样下著,就有了活跃流动的节奏,比较明快。胶鞋已经不大顶事了,有人穿了木拖板直接上了街,木拖板呱叽呱叽拍打著脚後跟,把水踩得溅起来。也是明快的。三轮车的生意比往常好,涂上一层桐油的车篷拉起了,前面放下帘子,一个结一个结地系好,不让雨淋进去。车夫自己呢?头戴一顶笠帽,身上披一领蓑衣,完全像一个古老的渔翁。可是管用得很呢,又挡雨,又不挡视线,也不妨碍行动。他们把裤腿挽到膝上,赤脚穿一双元宝套鞋,有力地蹬著车。两中的街道上,行驶著这样一个渔翁,挺古怪,也挺好看。这阵子,到处,商店里,电车上,电影院里,都充斥著一股雨衣蜡的醋酸气,刺激著鼻膜,呛人,却也不顶难闻,还有喜欢闻的呢,反正是怪味道。腌腊店的腌腊味,明显地蛤了,浓郁地弥漫开来,油滋了出来,亮光光黄蜡蜡。有人买吗?有!菜不好买;煤球又受潮,在饭祸上蒸一块咸肉、腊鸡腿,不就都有了?所以,连人的头发里都有了这油蛤味。虽然不好闻,但却是很富足的气味。小弄堂里,那些烧煤炉的户头,常见有用火钳夹著一只烧红的煤球,恨不能揣到怀里,用伞遮著,三跳两跳地蹿回家,放进熄火的煤炉里,就好像原始人取来了火种。还有的是夹一根燃烧的木柴。老虎灶的生意更比往常好,自家炉子不争气只得到这里打水。还有把半熟的饭,端过来在灶台上焖著。老虎灶的煤,炉膛里烧一批,灶前灶後烧著一批,不能叫它断了。老板一家人都动员起来,老板照管火,老板娘照管煤,阿大灌水,阿二收水牌子,有人不给水牌子,阿三阿四就一起尖叫。所以,这里是热火朝天。奇怪的是,雨天里,竟还有救火车当当当飞驶而过,原来是去救水的。哪里的水泵出故障了,就用消防车去抽一阵。哪里有房子塌了,消防队就去救人。那些棚户房子,有不少坍了,或者眼看坍了,进水漏水算是小事一桩。家家都叠床架桌的。凳子架在桌子上,箱子架在凳子上,吃的,烧的,再架在箱子上。床呢,一张架在另一张上,床顶上再系一块大油布,挡雨。巷道早已成了河道,威尼斯一样。有特别深的地方,就放一辆拖车,让人攀上去越过。比较大的水域,架的是木板,临时搭一座桥。这里最紧俏的是油布,有本事弄一块两块来,就可以高枕无忧,一觉到天明。要帮忙就是送一块油布来。还有,关於天气的预测,也颇受欢迎。谁家老掉牙的老爷爷,黄昏时分让儿子从床上背下来,背到雨地里,朝南站一站,朝北站一站,嘴一瘪,就吐出金玉良言:天黄有雨,明天还下。这话立即传了开去,比电话还快。大人小孩都在说天黄有雨,天黄有雨。雨天里,火车的汽笛就远了,蒙了一属水膜,绰约地游弋著。震动,好像也变得柔软,比较有弹性,不那么激烈了。小孩子天一亮就跑过巷道,跑到苏州河边去看水。这里的孩子就不说“划大水”,他们这些河边长大的孩子,水的世面见得多些。苏州河变成了一条大河。他们赤脚沿了河边跑,跑过恒丰路桥:天目路桥,江宁路桥,武宁路桥。当他们不得不暂时下了河岸,从桥墩下面走的时候,他们的光脚丫就在水泥桥墩下激起了清脆的回声。穿过桥底,苏州河又在眼前。水清澈极了,甚至看得见岸下的青苔。水上有船过去,有一些正是他们父兄的船,於是便跳著脚,扯著喉咙喊。机轮船的柴油机声盖过了他们的叫喊,开了过去,他们就接著再往前跑。水面映出他们赤条条的倒影,雨点又激起涟漪,将他们的倒影搅花了。跑到一处,他们停下来,喘息一阵,然後说声:家去!掉过头再跑。雨把他们淋得精湿,反正也无所谓了,就这样了。虽然下雨,天色却不是沉暗的,反而变得透彻,天光照射。孩子们的叫喊散得很开。这天早上,闸北,旱桥下的棚户巷这里,走著四个孩子。两个大的各扛了一支木桨,小的提一个篮子,最小的女孩,空著手,努力交替著小脚,不使自己落後。最大的那个,不时回过头去,等她跟上来。他们走在曲曲折折的巷道。有人问这是上哪里去?孩子回答说:接大姊姊去!他们左一拐,右一拐,走出巷道。再走过几座大厂房和仓库,穿过一条街,又走进一个棚户。这里的地势明显低了,积水更深,屋子里都进了水。孩子们在更狭仄的巷子里穿行,走过墙上写了“滷水”字样的房屋。“滷水”两个字被雨淋得淌下来,每一道笔画都挂得很长。小屋的门锁了,河南人可能到亲戚家躲水去了。四个孩子都穿了短裤衩,小的女孩子穿一件大人的汗背心,从肩上一直挂下来,盖住了屁股。他们走在这里,虽然不是熟门熟路,可也绝不陌生。你看,一点岔路没走,径直来到那间小披屋门前。挨著小披屋的山墙,新搭了一个更小的披屋。披屋里,东西都摞了起来。两张床叠著,底下床里,坐了那母子。母亲在床这头,悬了脚剥毛豆,儿子靠著半张方桌,摆弄一架收音机。那半张桌上,放了一个煤炉,炉上炖著一锅鸭壳子汤。富萍坐在上层床上;头顶到顶棚了。她在腿上放一块搓衣板,当桌子,糊著纸盒。见孩子们来来,就高声叫他们上床。床上哪坐得下啊,最小的就攀著床架上了二层。互相问了好,又问学校几时开学,舅舅舅妈有没有出船?说了会闲话,大孩子就说了今天的来意:原来是奉父母的命,来帮富萍他们搬家。水上运输队将戏院子开出来,让坍了屋的职工去住。舅舅舅妈想到富萍家的披屋不保险,就去占了块地方,安好床板什么的;让他们趁早过去,等屋坍了就不好办了。那母亲先还推让,富萍却说:搬就搬,说著,将小的放下水里站著,然後用块大油布,将纸板纸盒严密地包起来,扎好,交给大孩子接著。自己再下了床,站到桌上,往摞起的箱子里捡出各人的换洗衣裳,卷起来,叫年轻人背著。米,煤,菜,归拢起来,自己拿。婆婆呢,提炉子,连带炉上的砂锅。富萍又细细在屋里看一遍,关上窗户,锁上门。婆婆住的小披屋也锁好,关上窗。一行人出发了。孩子们事先借了一条船,停在最近的河边上,但也要穿几条街呢!好在人多,东西一分也就不多了。那年轻人腿不管用,可拄著拐,走得不比谁慢。身上还交叉背两个包,一包衣裳,另一包是他的电烙铁,电表什么的宝贝。身上湿就不管了,反正湿天湿地湿衣裳。一路走,一路说笑。路上有人停下脚来,看这支奇怪的队伍。他们就对著他笑,笑得他不好意思,转过脸走开去。终于上了船,船是舢板船,坐定以後,就离了岸。走了一段,孩子嫌船走得慢,三个孩子扑通通跳下水去,後边一个,两边各一个,推著船走。小女孩子坐在婆婆的怀里,从篮子里取出馒头吃。炉子一直燃著,飘著鸭的的肉香。富萍正划船,忽然一个转身,丢下桨,对了水要吐,却又吐不出。只有婆婆一人看见,暗自笑了。那青年望著涨水的苏州河,河面开阔,河水清冷,船抬得很高,几乎与岸齐平。沿岸的大仓库,还有人家,画卷似的慢慢展开,罩著水色。天也罩著水色,一律发出青蓝的颜色。人在其间活动,都变得薄薄的,绢人儿似的。三个小孩子推著船,其实是在嬉水,将身子浮在水面上,脚踢打著水。婆婆问怀里那个小的:你知道他们是什么?是观音边上的莲花童子,专来送子的。富萍一下子红了脸,低下头去,再没抬起来。(完)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