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中国盗墓-5

作者:华博 字数:36797 更新:2023-10-09 15:39:49

------------繁华事尽哀愁生:兵匪盗崇陵(2)------------  珍妃墓的由来  1901年11月,清廷与八国联军媾和,慈禧等人从西安返回北京,慈禧见珍妃所投之井依然如故,便下旨要珍妃家人来打捞珍妃遗体。珍妃遗体在井内泡了一年半有余,井口又小,怎么也捞不上来。慈禧大怒,要对全家问罪,珍妃弟弟志吓得魂不附体,急忙摆上香案,烧香叩头,求姐姐显灵开恩,救全家性命,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把遗体打捞上来,已是惨不忍睹。志含泪将姐姐一条曲着的腿捋直,装殓入棺,慈禧命人把珍妃掩埋,对外宣称:珍妃为了免遭洋人污辱而投井自杀,并恢复珍妃名誉,从妃册封为贵妃,企图以“贞烈殉节”的名义掩世人耳口。  慈禧为何把珍妃害死又行追封之事?据说慈禧在出逃期间,屡作恶梦,梦见珍妃浑身水湿,遍体血迹,目眦欲裂地前来索命,使她备受惊吓,于是假惺惺地施以恩惠,抚慰珍妃亡灵莫来打扰。  珍妃死后,埋葬在西郊的什么地方?各种记述歧异。《清史稿》说:“葬西直门外”;《逊清皇室轶事》说“葬于西直门外的恩济庄”;《珍妃其人》说“葬于阜成门外恩济庄太监公墓南的宫女墓地”;《崇陵传信录》则说“浅葬京西田村”。恩济庄在阜成门外海淀区八里庄之西,也可说是“西直门外”。珍妃到底埋葬在海淀区的恩济庄,还是田村?据查,恩济庄确有一座“老公坟”,即太监公墓,连大太监李莲英的坟也距此不远,但在老公坟南边并未发现宫女墓地。在恩济庄西三里的田村却有妃嫔停棺之地。据《诗书见闻录》记载:“乾隆三年,端慧太子薨,停棺于城西的田村。”又据《养光斋丛录》记载:清代雍正年间,“妃嫔病殁,金棺皆停吉祥所。五日后乃奉移田村。”由此观之,“珍妃浅葬田村”是符合事实的。  1914年,隆裕皇后去世,与德宗景皇帝(即光绪)合葬于西陵金龙峪之崇陵;同时将珍妃从海淀区田村迁葬于崇妃园寝。就这样,珍妃永远被埋葬在永宁山下了。  珍妃墓被盗过程  历代每一座皇陵建成之后,都会有守墓的人在陵墓附近安家,以期长年累月守护皇陵。因此皇陵附近总有不少的村落。清西陵也不例外。在它附近,也分布着不少村落,华北村是其中之一。村里有条汉子叫鄂士臣,此人胆大手黑,能发财的事什么都敢干。  1938年11月初,鄂士臣找到老相识关友仁密谋。  “我说,日本人打来了,乱世英雄起四方,咱也该搞点家伙,拉一支队伍,闯荡闯荡,一旦有个出头之日,你老兄当了大官,咱这穷哥们也跟着沾点光,怎么样?”  鄂士臣话虽不多,但句句都像勾魂似的扯动着关友仁的心。是呀,眼下这地面是三不管,老蒋溜了,日本人顾不上,八路军还没有正式开到陵区来,正是拉队伍的好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常言道:有枪就是草头王。当了王,称霸一方,变成财主还费事?正能满足平生心愿!想到此,关友仁兴奋了,不等鄂士臣继续劝诱,开口把话头凿在点子上。  “这家伙到哪里去弄呢?”  “你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眼下这块地面儿不是没主儿吗!”鄂士臣见关友仁如此干脆地同意搭伙,绽开了笑容,凑到近前,手指点点脚下,胸有成竹地从牙缝里挤出几句话,“就朝地下的死人要!挖开一个皇陵,把宝贝拿出来卖掉,还愁买不来几杆枪?还愁没有人来投奔吃粮?”  一番话,说得关友仁异常高兴,当下二人合计了具体办法,物色了几个同伙,决定放开手脚大干。  第二天,鄂士臣与关友仁又分头找来了几个盗墓的老手,有龙里华村的那保余、苏振生,凤凰台村的李纪光等八人,决定夜盗珍妃墓。  为什么要盗珍妃墓,这里还一个故事。  李纪光具有多年盗墓经历,是这些人中最富有经验的一个。当八个人聚在一起研究盗墓计划的时候,他捋袖子瞪眼,环视一下屏气静听的同伙,毫不掩饰地端出心中盘算的主意,“不瞒诸位,我盗过泰妃陵、王爷陵,这些坟包子好挖好拿,皇陵则完全相反,皇帝陵、皇后陵里宝贝多,这谁都清楚,可明楼宝顶,规模太大,巨石暗券,灌浆箍铁,工程坚固,就咱这几个人,累死也弄不开……我看咱就先捡个容易的,盗妃陵,怎么样?”  “我看行,就盗妃陵。”鄂士臣对李纪光的话表示赞同,“老李的话有道理,妃陵工程量小,有几夜就能挖开,拿走宝贝做了事,容易见效。干这事,要的是速战速决,先找个妃陵干一回,以后再慢慢来,能弄开取宝的陵,一个也不放!”众人同声附和,决定先挖妃陵,但西陵内有三座妃陵,还需选择。  最后,他们根据各陵的地理位置,来推测盗陵过程中的凶险程度。要紧的是尽量不要节外生枝闯出祸来。慕东陵、昌妃陵位置靠西,距八路军的驻地较近,盗掘这两座陵容易暴露目标。泰妃陵呢,离村庄较近,人迹多,也容易被发现,而且泰妃陵寝内已被盗过,再费好大劲去挖掘搜寻,得不偿失。还有位置靠北的岳各庄等地的王爷陵,地下宝物虽不及帝后妃诸陵多,但比较好盗掘。问题是那一带是以高洪飞为头子的土匪武装活动的地盘,这帮人心毒手狠,为富不仁,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八个人最后将目标集中在园寝中的珍妃墓。理由是:崇妃园距村庄较远,不易被人发现,比较安全。珍妃是光绪皇帝的宠妃,生前虽不得意,死后入葬的规格却很高,随葬的珍宝肯定不少,进行盗墓容易发横财。  经过精心谋划,八个人分头去做准备。鄂士臣与关友仁装扮成搭伴打柴的人,去探查出入珍妃墓的路径。盗墓行家李纪光弄来一根两丈多长的木杆子,杆子根上安有一个“八”字形的腿,杆身上等距离地钉着许多根短木棍,俗称“蜈蚣梯子”,专备越墙入脊入洞下地宫,使用甚为方便。众人还准备了铁镐、铁锨、手锯、钢钎等掘土起砖撬门的工具等等。一切准备停当,这伙人便分散隐蔽起来,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单等鄂、关二人把路径摸清探明之后,便向崇妃园寝珍妃墓进发。------------繁华事尽哀愁生:兵匪盗崇陵(3)------------  珍、瑾二妃的坟墓,并列在崇妃园寝三座门里广场的北侧,场内苍松郁郁,芳草萋萋,两座宝顶矗立在长方形的月台上,宝顶下即是棺椁所在的地宫。月台南边有石阶与神道相连,石阶下面就是进入地宫的石门。这群盗墓者是从珍妃墓的石阶与宝顶的中间向下挖的,这里是长方形大砖含油灰灌注砌成的,每块砖有40多斤重,着以细浆白灰粘合,很难撬动。四个挖掘者甩开膀子,使尽蛮劲,也没多大收获。后来他们想出一个巧法,先用铁镐和钢钎凿碎一块大砖,而后从绽裂处用镐刃一小块一小块地往下撬。这样干虽然琐碎些,但弄掉一块砖是一块。这帮人忙了大约八个小时,才挖出了一个直径2米、深约3米的竖井,底下便是坚硬的地宫券顶石,为了使过程短一些,他们便用火药炸开了珍妃墓。  据盗贼后来说,珍妃的地宫规模不大,约6.7米长,10米宽,呈长方形。南面一座石门,雄伟壮观。正北面放置着宝床,宝床上放着一口巨大的棺椁,在灯光的闪耀下,棺椁通体闪亮。  李汉光等人趟着积水来到珍妃的棺椁前,用斧头凿穿一个小洞,又用锯条锯开一个圆窟窿。李汉光手提马灯顺着圆窟窿钻了进去。  珍妃头戴凤冠,身披霞帔,面色如生。李汉光来不及细看,立即着手搜寻宝物。他见珍妃左手上握着一块玲珑透明的白玉雕花,右手上握着一个金光闪闪的金如意,手腕上戴着一对金镯,头上插着几枝碧绿的玉簪,身边还有许多陪葬物,大都是金银、宝石、珍珠、玛瑙。他急急将这些宝物一件件装进事先备好的马褡子里,从棺中钻了出来。  鄂士臣等人将盗得的宝物经过清点后,按质量好坏分成八份。因金扁方太贵重,不便分给一个人,于是劈成八瓣,然后抓阄将珍宝分掉。  史学家对于珍妃墓被盗则持有不意见,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认为,当初群匪所盗的其实是珍妃的姐姐谨妃的墓,珍妃墓只是空背被盗之名。  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著名历史学家李军提出的,他认为被盗的不可能是珍妃墓有二点原因:  其一,从规格大小来说,瑾妃墓稍大于珍妃墓:—毕竟瑾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妃子,可以通过测量陵墓宝顶到月台的距离找到答案。从外观上也可以看出来。当然,差别不是很大。  其二,瑾妃墓的地宫用石头砌成,珍妃墓是砖砌。而当年的关友仁、鄂世臣等一伙人在盗墓时曾使用过炸药,因为地宫光靠钢钎打不开;据史料记载,他们当中还有两个专门的石匠。  时光流逝,大浪淘沙。“夜盗珍妃墓”已是50多年前的往事了。如今,人们观览崇妃园寝,迎着芳草馨香,穿过古松浓阴,会看到修复后的珍、瑾妃坟茔。这对姐妹墓双双并立在平坦的月台上。在凭吊珍妃时,人们只会对她生前的坎坷遭遇倍感同情,至于被盗究竟是谁的墓,反而不再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了。------------倾圮残宫又遭劫:土匪再盗东陵(1)------------    作案时间:1929到1948年间  作案地点:清东陵  受害人:清东陵内诸位皇帝皇后及皇子  作案人:王绍义、黄金仲等人  作案后果:清东陵内诸陵墓宝物被洗劫一空。  盗墓性质:民盗  可信程度:有史记载  引子  清东陵,曾经是一块与世隔绝、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家禁地。自顺治皇帝开始,先后有5位皇帝葬在这片宛若虎踞龙盘,充满王气之地。清东陵内最重要的部分,是那高高的封土宝顶下的地宫,那是安放帝后棺椁的地方。中国数千年奉行厚葬,清东陵地宫内随葬了清朝260多年统治所积聚的无数奇珍异宝。然而,公元20世纪初,曾经灿烂的清东陵,悲剧性地沉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在《优待清室条件》中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加以保护。”然而,民国政局风云变幻,袁世凯窃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爆发,近代中国长期军阀混战动荡不安,《优待清室条件》很快成为一纸空文。由于断绝俸饷,守陵官员们大都迁往京城,仅剩不多的八旗兵丁也各谋生路,自顾不暇。方圆两千多平方公里的清东陵,不久便失去了它的清静而成为匪盗出没的地方。  当年,东陵内曾发生过这样一起恶性的盗陵事件:守陵人深夜被土匪持枪堵于值班室,嗣后发现惠妃陵上有被盗挖的痕迹。面对愈演愈烈的偷盗之风,当时清皇族代表忧心忡忡地向内务部报告,但却得不到当局的重视。  1926年,第二次直奉大战期间,奉系军阀张宗昌率部占据东陵,对东陵大行抢夺,铜鹿、铜鹤、铜缸等都被搬走,仅金银器物就装载了几十大车。  这是军队第一次对清东陵的公开劫掠。此后,东陵内兵匪更加猖獗,连大殿楼台的檀木房梁、门窗隔扇都被拆下变卖,陵区内几十万棵松柏也被盗伐一空。  最后,终于发生了震惊全国甚至可以说是震惊世界的东陵大盗孙殿英盗宝案。然而,东陵是否就从此迎来了平静呢?  恶梦不断的清东陵  就在孙殿英率部向顺义、怀柔一带大举撤退之时,躲在东陵外围的土匪、歹徒以及奉军、直鲁残军的游兵散勇,闻风而动,纷纷向东陵赶来。当他们发现各座陵寝均被凿挖得千疮百孔,而慈禧、乾隆二陵地宫已被盗掘时,遂趁着混乱再次将原本就堵塞不严的入口扒开,打着灯笼火把,提着口袋和各种防身武器冲进慈禧、乾隆两陵的地宫,再次进行了洗劫,兵匪、歹徒们的行动,渐被附近土著所闻。于是,一帮又一帮的土著像刚刚从箱中放出的无主之蜂,成群结队地提着草筐、口袋向陵区拥来,并将地宫中散落下的珠宝玉器又细细搜刮了一遍。  乾隆地宫由于泥水混杂,散落的宝物已很难寻觅,土著们便携来耙钩,像在田野中搂草,又像在河沟中捕捞鱼虾一样,在泥水中四处打捞、搂钩,将珠宝玉器以及乾隆和后妃们的破碎的尸骨一起装入带来的草筐、口袋,带出地宫。然后或挑或背或用车接,弄到陵区之外的河中,用铁筛反复涮洗,以淘选出金粒与珠宝。至于那些被裹挟而来的破碎的尸骨,自然是扔入河中随水而去,可谓一场真正的洗劫。许多兵匪、歹徒及土著由此大发了一笔横财。  就在慈禧、乾隆两陵地宫再遭洗劫的同时,许多兵匪、歹徒又将先前被盗过的同治帝的惠妃陵寝地宫掘开,再次砸棺抛尸,全面搜寻劫掠。同慈禧的遭遇相同的是,面色如生、全身完好的惠妃,被扒光衣服,赤身裸体地抛在地宫的石板上,棺木被劈成碎片,被胡乱抛入地宫的各个角落,所有的随葬品被劫掠殆尽。东陵再度陷入浩劫中。  1929年农历十一月,裕陵园寝中的纯惠皇贵妃地宫被盗,经实地查看,“金棺损毁、玉骨凌乱”,殉葬物品被盗一空。奏报溥仪后,拨款重殓、修理。后民国政府抓拿盗犯四名,押入大牢。  1930年农历四月初,端慧皇太子园寝中的悼敏皇子地宫被盗。案犯用铁锤凿开地宫石门以后,因积水太深,坐着筏子划进地宫,用利斧劈开两旁的金棺(九阿哥、十阿哥),不知什么原因,中间的悼敏皇子的金棺未动。他们用笤篱、铁钩捞出凉袋勾子两件、红珊瑚珠百余粒、金锭子八个(每个金锭子重约五两)。后来盗犯全部落网。  1931年3月,昭西陵被盗。东陵守护官员亲赴现场查勘,只见头道石门已半开,右扇上破坏一尺有余。二道石门虽未开,但左扇上被凿一洞,长约0.7米,宽约0.27米,梓宫侧倒于石床下。到了第二天,再行查看时,却发现梓宫底、盖已分置两处,随葬物品被劫掠一空。溥仪派往办理昭西陵被盗善后事宜的载涛、溥忻以及溥安、奕元、联垄、福隆阿与当时的东陵守护大臣毓崧,将孝庄文皇后的遗骨拣出,放在黄缎褥上,重新命工匠修补棺椁。待修好后,摆放在棺床正位上,将遗骨放入,盖好棺盖,关闭两道石门。门上被凿的洞重新用水泥填补好,除主犯外逃外,其余盗犯均被抓获。  然而,在东陵诸多的被盗陵墓中,损失最大而破坏最严重的,要数康熙大帝的景陵、咸丰帝的定陵和同治帝的惠陵了。  景陵被盗过程  1674年(康熙十三年),康熙皇帝的嫡皇后孝诚仁皇后崩逝,开始筹建景陵。1676年(康熙十五年)破土兴工。1681年(康熙二十年)孝诚、孝昭二位皇后入葬时,景陵隆恩殿尚在修建之中(竣工时间待考)。埋葬康熙帝纪摈的景陵纪园寝也随着完工,成为清王朝在关内修建的第一座纪园寝。  景陵北依昌瑞山,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拱桥、望柱、石像生、下马碑、神厨库、牌楼门、神道碑亭、二柱门、台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这些大大小小的建筑以一条宽9.70米的神路贯穿成一个完整的序列,神路南与孝陵神路衔接,北端直达宝城,弯环如龙,盘曲有情。  景陵是清五朝在东陵界内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其建筑规模稍逊于孝陵,总体上是以孝陵为蓝本,但局部又有所改创。如圣德神功碑亭内立双碑,石像生缩减为5对,改龙凤门为牌楼门等。景陵在葬制上也有重大变革,开创了先葬皇后,附葬皇贵妃的制度;另外还摒弃了尸体火化入葬的传统而改为土葬。景陵的建筑风格及丧葬形式大多为后世所效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清朝皇陵中的圣德神功碑亭是由嗣皇帝兴建的,用以彰扬先皇一生的功业,景陵圣德神功碑亭建于雍正三年至雍正五年(1725-1727年)。按照雍正皇帝的意愿,亭内竖立了两块石碑,分别镌刻满文、汉字,记述康熙大帝60多年的赫赫功德。碑文由雍正皇帝亲自撰写,长达4300多字,是后世研究康熙朝历史的珍贵资料。------------倾圮残宫又遭劫:土匪再盗东陵(2)------------  景陵石像生的布置有别于清代所有帝陵,自五孔桥至牌楼门段的神路由于地形的影响而呈弯环的曲线,无法像其它陵寝那样对称布置,于是当时的建筑设计人员就根据神路走向顺地制宜随曲就弯地进行设置,一改其呆板的模式而呈现出灵活多变、步移景换的效果,体现了当时人们的聪明才智。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座宏伟陵墓,也没有能够逃离盗墓者的魔爪。  1945年9月原土匪马福田手下的亲信副官王绍义和参加过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出生入死、功名赫赫的解放区冀东军分区敌工部部长黄金仲蒙骗解放区的区长、公安助理、区小队长和大批的区、村干部及民兵、群众,使得他们已经在景陵的方城里苦干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夜,疲劳已极的村民们,虽然都熬红了眼睛,口干舌燥,但是没有一个中途逃脱的。人们吵吵嚷嚷,拥来挤去,跳动的火把将阴森恐怖的景陵映得恍如白昼。方城、陵寝门、明楼、宝城和康熙陵墓的巨大宝顶,一片光明。  村民选取精美高大的彩釉琉璃照壁为此次盗陵的突破口,却几乎无从下手!尽管赶来盗陵窃宝的人多为村中壮汉,个个都有使不完的气力,可是面对牢固异常、几乎无懈可击的琉璃照壁,他们只能望壁兴叹,直到此时王绍义方才醒悟,孙殿英当初盗掘东陵时,为什么出动近千兵力,最后不得不动用炸药。  但头脑精明、石匠出身的惯匪王绍义,没有采取炸药轰击这种竭泽而渔的办法。他命人用坚利的纯钢撬棍,将一块又一块的青石、青砖,纷纷从琉璃照壁的底座撬下来,经过一天的凿撬,座基上很快便出现了一个偌大的洞口。地宫通道打通了。  王绍义双手握着德牌撸子手枪,跟随在状若幽灵的人群后面,缓缓向地宫深处游动,突然,一道高十多米、宽约十六七米的巨大的汉白玉石门横亘在眼前。王绍义指挥手下人用钢钎、镐头狠命凿撬,但石门纹丝不动。一番努力后,见毫无成效,无奈中王绍义命令用炸药炸开石门。  经过两天的努力,第一道汉白玉石门被炸开。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第二道、第三道石门也很快被炸开。在几支火把的映照下,六具涂有朱漆的楠木棺椁出现在众人面前。面对这六具巨大的棺椁,王绍义喜不自禁,在他看来,摆在面前的不是数百年前的皇帝与皇后的遗尸遗骸,而是足以让他一生享用不尽的连城之宝!  “给我劈!”王绍义向站在一旁发呆的田广山下令。  田广山深深吸了口气,手握闪亮的利斧,“嗖”地一下跳到灵台上去,运足力气,对准康熙的棺椁劈了下去。刹时,木屑飞溅,棺盖裂开一条长长的缝隙。  “我也算一个。”关增会同样手握利斧,跳上灵台,二人一左一右,对准康熙的棺椁较上了劲,眨眼问,棺盖变得支离破碎。  两人围住棺椁,探下身子,欲待看个究竟,突然“噗”地一声炸响,棺盖下蓦然间喷射出熊熊烈火。两人猝不及防,被硝烟烈火迎面烧个正着,惨叫之声不绝于耳。  王绍义在刹那间的惊悸与恐怖过后,很快恢复了平静。他冲上前去,冲哇哇乱叫的两人发了一通无名之火后,又各赏两人一脚,然后命令继续开棺。  随着棺盖的开启,棺椁里喷射出一束炫目耀眼的光芒,整个地宫亮如自昼。  “天呐,这么多珍宝!”众人一齐围上来,面对一棺椁的稀世国宝,大张着嘴,心儿狂跳不止。王绍义挤上前来,瞪圆晶亮的小眼,一一扫视着:无数的玛瑙、珊瑚、镶金宝石、翠玉戒指、赤金鼻烟壶、珠串玉雕的帽花、亚攒、太平车、如意、花枝、坠子、耳挖、翡翠、台灯、夜光杯……  短暂的沉默过后,众人突然醒悟,梦寐已求的财宝近在眼前,此时不抢,更待何时?于是一个个像饿久的虎狼一样,瞪着血红的双眼,扑向棺椁抢了起来。刚才还安静的地宫一下子混乱起来。  王绍义不愧是土匪出身,见此情景,将两支手枪从腰间拔了出来,乌黑的枪口对准乱哄哄的人群,大声吼道:“都给我住手,老子的手黑大家是知道的,无论是谁,胆敢私抢金棺里的宝物,老子一枪崩了他!”说罢,冲地宫天棚“砰砰”放了两枪。  众人一下安静下来,抢到宝物的极不情愿地放回棺椁中。王绍义见局面被自己控制住,才将悬着的心放下,又大声说道:“弟兄们,我出身土匪不假,可生平最讲义气两字,我已经说过,将来要论功行赏,现在地宫中六口棺材只劈开一口,还有五口没有劈开,待咱们把它们全部打开后,把宝贝都运到隆恩殿去,再平分如何?”  “行!”众人情知无法与王绍义相拗,又大都知道王绍义心狠手毒,于是团团将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敬敏皇贵妃的棺椁围住,劈棺扔尸,劫走全部随葬珍宝……  据后世研究资料透露,这六具棺椁的随葬珍品计有:天鹅绒鎏金朝冠1顶;金冠珠顶1座,上嵌大正珠顶、东珠各15粒;勒苏草拆经缨冠1只,嵌镶银珠20颗;各种玉及镶钻石、宝石镏子35件;镀金点翠上带红宝石的连环4对;玉镂田瓜盅1只;百褶金龙1只;金累丝镶嵌色珠石九凤钿1顶;各色玉骊条环38只;玉、镶珠挑杆8枝;金珐琅盅碟2件;镀金银奠池5件;镀金银中碗7只;镀金银爵盏10个;龙形翡翠饰物1个;黄杨木镂雕八仙过海盆景1尊;九龙玉杯1只……  定陵被盗过程  定陵地宫内层层升高,建筑布局紧凑、高低错落有致,具有明显的层次感。不知是命运使然还是清朝的残酷剥削积累下的民怨太深,总之,陵墓被盗掘的恶梦一个接一个降临到在清东陵里安息的皇帝身上。咸丰帝的定陵也不例外。  相传,咸丰帝定陵陵址是由江西巡抚应及吏部尚书柏等人相度的,咸丰也曾亲临阅视,认为平安峪“左龙蜿蜒,右虎训俯,贴身蝉翼、牛角两砂隐约缠护;虾须、金鱼二水界划分明,灵光凝聚,穴法甚真,……洵属上上吉地”。------------倾圮残宫又遭劫:土匪再盗东陵(3)------------  虽然定陵始建于咸丰九年,但大规模营建还是在咸丰帝崩逝之后,兴工不久,在定陵的规制上曾引发了一场争论,工部侍郎宋晋认为慕陵裁撤了大碑楼、石像生、二柱门、方城、明楼,将隆恩殿、东西配殿规模缩小,朴实无华,节省了民力。而且,文宗帝后停棺待葬,山陵工程宜抓紧进行,应仿效慕陵规制营建。宋晋的建议遭到了礼亲王世铎等人的驳斥,最后,两宫皇太后采纳了世铎的建议,以祖陵的传统规制为主,又效仿慕陵裁撤职了大碑楼、二柱门,地宫内不再雕有经文、佛像等。定陵的规制成为后世惠陵、崇陵效仿的蓝本,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定陵的用料分为两类,一类为筹办的物料,有咸丰帝生前陆续采买的,也有咸丰帝死后从各地调运的;一类则为原宝华峪陵寝的旧料。宝华峪陵寝原为道光帝陵寝,因地宫出水被废弃。使用那里的旧料,主要是为了节省开支,同时也有缩短工期的因素。据档案记载,所用的旧料大部分为石料,如石门、石像生、石望柱等大件白石计65件,各种旧砖605464块,旧隔扇62扇,坎窗24扇,节省白银20多万两。当权者知道节省民力物力当然是好事,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可以知道,此时清朝的国力,已不复“康乾盛世”的辉煌了。但是在盗墓者的眼里,这还是一块相当有油水的肥肉。  其实盗掘定陵的人,我们并不陌生,他就是和王绍义一起盗康熙大帝景陵的人:黄金仲。  为了谋划盗定陵,黄金仲已经是两天三夜不曾合眼了,他焦灼地在隆恩殿里来回走动,想到不久前跟王绍义合伙盗掘景陵成功后所分到的稀世珍宝,心中就有着止不住的得意与亢奋。试想,如果这次盗陵顺利的话,凭他的人力,他可以同时将咸丰、同治和慈安太后的三座陵墓打开,所得到的财宝将是盗掘景陵的三倍。想到此处,黄金仲禁不住自言自语:“我黄金仲要将清东陵所有没有被人盗开的大小皇陵,一个一个地统统掘开!”  与上次盗景陵不同,这次盗陵由黄金仲独自一人指挥。按事先的分工,由王绍义等人指挥盗掘惠陵、定东陵,由于自己不太懂古陵的建筑结构,指挥失误,故此进度迟缓,心中焦灼。  经过几天的挖掘,他们终于将定陵的地宫打开,然而就在打的同时,就听见有人大叫:“天呐,不好了,地宫里有毒气!”随着一声惊叫,刚打开地宫入口的人们潮水般退下。霉气逐渐散尽后,人们渐渐安静下来。这时,黄金仲命令下属要不惜一切代价,进入地宫,炸开石门!就在这时,参与盗定陵的一个小头目来向黄金仲汇报一个非常不妙的消息:定陵的地宫有积水!  听到这个,黄金仲十分吃惊与懊恼,他本以为炸开石门后,劈开棺材,就能将宝物轻而易举拿到手,谁知在地宫里又发现滔滔大水,他浓眉紧蹙,胸中再次燃起烦躁的怒火。  然而,所谓魔有魔法,贼有贼招,地宫的积水并没阻止了盗贼的步伐,为了能够顺利地得到地宫的宝物,这伙盗贼转身到隆恩殿香案顶上拿下大匾,再加上两扇紫檀门板,稍一捆绑,竟然做成一个竹伐,一个小时后,这伙亡命之徒坐着“船”划进咸丰和萨克达氏的棺椁前,跳上棺椁,挥动利斧、劈棺扬尸,将随葬物品洗劫一空。  惠陵被盗过程  如果说咸丰是不幸的,那么他的儿子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就更加的不幸了。因为东陵诸陵中,被盗匪光顾次数最多的可能就要数同治皇帝的惠陵了。  惠陵是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的陵寝,位于景陵东南三公里处的双山峪,载淳在位十三年(1862-1874),生前一直未建陵寝。死后于光绪元年(1875)二月,清廷选择双山峪为万年吉地,二月二十三日确定陵名为惠陵。自光绪元年八月初三日动工,至光绪四年九月竣工(1875-1878),历时三年零一个月,共耗银4359110.89两。承修大臣为醇亲王奕、左都御史魁龄、户部侍郎荣禄、署理工部侍郎翁同和等。  惠陵建筑规制依照定陵,除未建圣德神功碑亭和二柱门外,又裁了石像生和接主神道的神路。建筑布局从南往北依次为:五孔拱桥一座、平桥两座、石望柱两根、牌楼门一座、东西下马牌各一座、神道碑亭一座、神厨库一座、井亭一座、三孔拱桥三路、平桥两座、东西朝房各一座、东西值班房各一座、隆恩门一座、东西燎炉各一座、东西配殿各一座、隆恩殿一座、琉璃花门三座、台石五供一座、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各一座,宝顶下为地宫。陵寝外围环以砂山。除东西值班房为布瓦盖顶外,其它建筑屋顶均覆以黄琉璃瓦。  该陵虽是清晚期营建的皇帝陵,但所用木料均为楠梃木,木质坚硬,俗有“铜梁铁柱”之称,因而大木构架至今保存完好。  就是这么一座有着“铜梁铁柱”之称的陵墓,在盗墓活动最疯狂的时候,竟然在5年内就三次被盗掘。第一次是1945年秋季。时隔一年,盗贼又来惠陵,用炸药炸开地宫中的石门,将同治帝棺椁砍开,盗走大量珠宝。1948年,这伙盗贼再次到惠陵,掘开金井,盗走珍宝。这次的盗墓应该是惠陵被破坏最严重的一次。据说地宫被挖开之后,盗匪们进入金券,将皇帝、皇后的尸骨从棺中拉出来。由于前几次的被盗,同治帝只剩了一把枯骨,而阿鲁特皇后虽然已入棺七十年,尸体竟然保存完好。歹徒们把她的衣服剥光,皇后赤条条地躺在墓内。土匪盗陵之后,通向地宫的洞口便敞开着,邻村近庄中猎奇好胜的人们,常常三五一群,手执火把进地宫去“探险”。  据目睹皇后尸身者说:赤身露体、一丝不挂的娘娘,躺在墓室的东南角,仰身向上,披散着长发,微闭着双眼,但面容完好,没有丝毫的痛苦表情。可是让人惨不忍睹的是,她的腹部却被剖开,肠子流淌一地,为什么皇后尸体惨遭大开膛呢?只因世间传说同治的皇后是吞金而死,腹中有宝,就为了取得皇后腹中的宝藏,盗匪竟然对一个已死之人下此毒手。  盗墓者的下场  清东陵第二次大规模被盗,引起了当时清朝遗老遗少和普通百姓的极大愤慨,也受到冀东行署高度重视,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抽调得力干将破获此案。不同于孙殿英盗东陵的不了了之,这次冀东行署很快就将盗陵的主犯赵连江、李树音等人在景陵大碑楼前就地正法。首犯黄金仲事发后畏罪潜逃,在国统区内被军统特务抓获,投进监狱,终了此生。主犯王绍义在1951年3月被遵化县人民政府依法处决。清东陵第二次大规模盗陵的众犯终于得到了应得的惩罚,相信东陵内的各位大清皇帝应该也瞑目安息了吧!------------人生适意东与西:浅析清皇陵的特点(1)------------  清代帝王陵寝,根据建陵年代和地理位置,可分为清初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三个陵区。清人入关前在旧都盛京建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在满洲老家赫图阿拉(满语意为“横岗”),还建有埋葬清朝远祖肇、兴、景、显四祖的永陵。三陵的陵墓形制都仿照明陵,程序化特点强烈,并影响了入关后清朝各陵的修建。此外,还有一处不为人知的东京陵,位于辽阳(清东京)阳鲁山,埋葬着努尔哈赤的兄弟、子侄和近臣。  清入关后,十个皇帝中除末帝溥仪没建成陵寝,其余九帝在河北遵化县马兰峪和易县梁格庄分别建造了陵墓群,按昭穆顺次入葬,即为清东陵和清西陵。他们的皇后、嫔妃、公主等也随葬在此,形成了规模宏大、建筑体系完整的皇室陵寝。因为清十三个皇帝中的十个陵墓都分布在东陵和西陵,因此,本节着重介绍一下清东陵和清西陵。  程序规则  总的来说,清东陵和西陵的陵墓从规划建制到建筑造型均仿照明朝,采用集中陵区的手法,安排总入口,从正红门开端,经统一的神道石像生、碑亭及华表,分达各陵区。其布局顺序为:五孔石券桥、牌楼、碑亭、三孔券桥,大月台、宫门、隆恩殿及左右配殿,而后为石平桥、月台、琉璃门、五供、方城(上立明楼)、月牙城、宝城、宝顶。皇帝、皇后、亲王、公主、嫔妃的陵制级别相当严格,形成了一套程序化的规则。  清陵中的碑楼与门牌等装修,也都继承了明代风格,只是更加细密,堆砌繁缛,色彩也更为鲜丽,少了点明代质朴雄厚的气质,更多了些华丽、雅致的风韵。  清东陵的建筑特色  清东陵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家陵园之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体系最为完整、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中华民族具有“敬祀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历来十分重视对死者的安葬和祭祀,这不仅是为了缅怀和纪念,也借此祈求祖先对后世的荫护。作为封建统治者则将其作为关乎国祚盛衰、帝运长短的要工重典来对待。到了清代,更把这种理念推向了高峰。在陵寝的选址和规划设计中,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着力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将人的精神融铸于大自然之中,造成崇高、伟大、永恒不朽的意象。在建筑规模和建筑质量上,则力求做到恢宏、壮观、精美,以体现皇权至上,炫耀皇家的气派和威严,从而成为皇权物化的表征。作为清代皇家陵园之一的清东陵正是这一传统的不朽载体。  清东陵是中国陵墓营建活动高峰期的代表作。在环境质量、山川形势、陵寝建筑以及陵寝建筑的配置与山川形势的结合上都达到了完美的地步,成为中国历代皇家陵园中最富特色的例证之一。  清东陵的15座陵寝是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设计排列的。入关第一帝世祖顺治皇帝的孝陵位于南起金星山,北达昌瑞山主峰的中轴线上,其位置至尊无上,其余皇帝陵寝则按辈分的高低分别在孝陵的两侧呈扇形东西排列开来。孝陵之左为圣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为文宗咸丰皇帝的定陵,形成儿孙陪侍父祖的格局,突显了长者为尊的伦理观念。皇后陵和妃园寝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边,表明了它们之间的主从、隶属关系。此外,凡皇后陵的神道都与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与陵区中心轴线上的孝陵神道相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枝状系,其统绪嗣承关系十分明显,表达了瓜瓞绵绵、生生不息、国祚绵长、江山万代的愿望。  清东陵中的建筑精品  在清东陵这座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园内有着大量的建筑精品。这些精品不仅代表了当时最高建筑水准,而且反映了当时的最高艺术成就。  菩陀峪定东陵是慈禧皇太后的陵寝。其隆恩殿及东西配殿用料考究、做工精细、装修豪华。木构架全部采用名贵的黄花梨木。梁枋彩画不做地仗,不敷颜料,而在木件上直接沥粉贴金,其图案为等级最高的金龙和玺彩画。殿内墙上雕有寓意“万福万寿、福寿绵长”的砖雕图案,并全部筛扫红黄金。三殿的64根露明柱子上全部盘绕半立体的镀金铜龙。封护墙干摆到顶,拔檐砖上雕有“万福流云”图案。大殿周围的石栏杆,无论栏板、望柱还是抱鼓石上,全部浮雕各式龙凤呈祥、海水江崖图案。殿前丹陛石以高浮雕加透雕的技法,把丹凤凌空,蛟龙出水的神态刻画得维妙维肖,是一件难得的石雕艺术杰作。贴金的彩画、扫金的墙壁、镀金的盘龙、精雕细刻的石栏杆,把三殿装饰得金碧辉煌,精美绝伦。这种豪华装修不仅在明清两代皇陵中独一无二,就是在皇宫大内也难以见到。  清西陵的建筑特色  中国的古建筑在中国这一特有的自然条件和民族文化影响下,经历了几千年的自然演变和经验积累,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创造了无数优秀作品,并且对邻近国家的建筑发生过深远的影响,成为世界建筑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清西陵古建筑群的形成正处于中国古建筑艺术的最鼎盛时期,集中体现了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建筑最高水准。特别是其大木结构、斗拱、石雕、木雕、完善的排水系统等,实为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精美杰作。  清西陵是中国陵寝建筑最具特色的例证。清西陵的古建筑,基本上是相沿明代帝后陵寝建筑样式,它依据清宫式作法,在严格遵守森严等级制度的同时,又不拘泥于典制,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清西陵是中国清朝前期、中期、晚期陵寝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清西陵中的帝陵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宫殿辉煌、石雕精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后纪园寝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的规格建造,虽久经大自然的风雨剥蚀,其规模与原貌仍存,从而使清西陵成为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陵寝之一。清西陵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18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期中国陵寝建筑艺术风格及皇家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古代陵寝建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清代以前各代陵寝建筑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人生适意东与西:浅析清皇陵的特点(2)------------    清西陵的历史意义  清西陵4座帝陵附属陵寝的建筑无论在规模和形制上,都反映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泰陵、昌陵完整宏伟的陵寝规模,反映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的辉煌,慕陵建筑的裁减(清朝陵寝中第一个裁去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明楼、宝城等)、崇陵陵寝规模的减小,真实地记录了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亡,由封建社会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轨迹。而葬在清西陵崇陵及其纪园寝的清朝末期人物光绪皇帝和珍妃的命运,更记录了慈禧皇太后独霸朝廷、丧权辱国、祸国殃民的历史。而末代皇帝爱新觉罗博仪的寝宫工程由于清王朝的被推翻而终止,更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结束的实物例证。就保存状况而言,清西陵是中国陵寝建筑群中保存最完整的陵寝之一。  清西陵中的建筑精品  泰陵距易县15公里,海拔382米,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占地8.47公顷,内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主体建筑自最南端的火焰牌楼开始,过一座五孔石拱桥,便开始了西陵最长的神路:2.5公里长的泰陵神路,沿神路往北至宝顶,依次排列着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大碑楼、七孔桥、望柱、石像生、龙风门、三路三孔桥、小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东西班房、隆恩门、焚帛炉,东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门、二柱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  坐落在大红门前的三架巍峨高大的石牌坊,为西陵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三架石牌坊坐落在大红门前的宽阔的广场上,一架面南、两架各朝东西,成品字形排列,与北面的大红门形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每架石牌坊高12.75米,宽31.85米,五间六柱十一楼造型,虽为青白石料的仿木结构,但却未用铁活,全部采用卯榨对接形式,楼顶雕有楼脊、兽吻、瓦垄、勾滴、斗拱、额枋等。坊身高浮雕的龙、凤、狮、麒麟和浅浮雕的花草、龙凤等图案相结合,使整个广场生机盎然。  泰陵作为典型的清式宫殿建筑群,不但更注重以完美的融山水环境、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中国“风水”相法为选址依据,形成“风水”中强调的靠山、案山、照山,龙脉和水口,建筑与整体布局也更为完整与巧妙,更加注重实用性;建筑风格与规制更加精美豪华,更具有观赏性。并由于雍正皇帝在西陵首建泰陵,从而产生了“昭穆相间的兆葬之制”。这种墓葬制度形成了清东陵、清西陵现有的格局,也形成了清东陵、清西陵两大陵墓群与中国明朝以前历代皇家陵寝建陵制度的根本不同。总而言之,西陵是一件精美的艺术杰作。清西陵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其建筑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在中国皇家陵寝建筑中绝无仅有。------------惊动国务院的盗墓大案:群贼盗恭陵(1)------------  作案时间:1998年2月15日  作案地点:唐恭陵,今位于洛阳市东南43公里,偃师市缑氏乡景山白云峰之巅  受害人:唐太子李弘  作案人:张少侠等人  作案后果:唐孝敬帝皇后墓内文物被洗劫一空。  盗墓性质:民盗  可信程度:有相关报导  1300多年前的公元675年,一件让那个时代震惊的事情发生了:年仅24岁的太子李弘突然辞世。有人认为是武则天毒死了李弘,有人认为李弘是死于肺痨,然而时到今日,这个问题在史学界依然没有定论。  但可以确定的是,对于李弘的死,高宗万分悲痛,他诏令天下,给李弘冠以尊名,追封为“孝敬皇帝”,并下令以“天子之礼”厚葬于偃师景山,是为恭陵。高宗这个老子亲自为儿子制“睿德纪文”,书之于石,立在陵前。  李弘因何而死?  说到唐恭陵,我们就不能不提及唐恭陵的主人:太子李弘。  作为唐高宗李治的第五子,武则天的长子,永徽三年(652年)秋冬之际,李弘出生了,第二年,李弘就随母亲入宫,被封为代王。永徽七年被封为太子的时候,太子李弘还是武则天最最疼爱的孩子。正是依仗着这第一个儿子,她才真正稳固了她在后宫中的地位。原本压迫在她头上的王皇后和萧淑妃,也是因了李弘的诞生,而迅速失去了她们皇后和宠妃的位置。所以武则天不可能不从内心里宠爱自己的儿子,何况这又是个仁孝懂事的儿子。  《唐历》中记载:“弘仁孝英果,深为上所钟爱,自升为太子,敬礼大臣鸿儒之士,未尝有过……”高宗对其非常器重,并寄予很大希望。为其选聘著名大臣李绩、许敬宗、李敬玄、刘仁轨、许圉师等作为辅弼老师。李弘“深为帝及天后钟爱”,少小即让他参政,培养他的政治才能,使其在行政的实践中锻炼。如龙朔二年(662年)高宗“幸骊山温汤,太子监国。”“次年十月一日,诏太子每五日于光顺门内视诸司奏事,其事之小者皆委太子决之。”  李弘的仁孝、谦虚、谨慎,深得高宗喜爱,朝中的官员也对他有好感,虽然体质羸弱、性格温和,但对于许多事情,他却能有些大丈夫的作为来,喜欢打抱不平。  历史中所记载的李弘一生做过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他曾非常勇敢地私下探望过他的两个被深锁牢狱的姐姐宣城和义阳公主,并为她们争得了权利,让她们走出了冷宫,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义阳、宣城两位公主是萧淑妃所生,而萧淑妃与武则天政见不一,和皇后一起在与武则天的权力角逐中落败,两位公主受到牵连,被幽禁在掖庭,也就是冷宫,年过三十还没有结婚,李弘奏请高宗,允许她们出嫁,高宗准奏。  可以这么说,在当时的大唐,也只有他敢于冒着得罪母亲武则天的危险,要求高宗允许义阳、宣城两位公主出嫁。  但毫无疑问,这件事让李弘卷入宫廷内部斗争之中。从此之后,李弘开始了他的悲剧人生,并在年仅24岁的候,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关于李弘的死,宋代欧阳修编撰《新唐书》时,根据其它史料,在《本世纪·第三》中写道:“上元二年四月己亥,天皇杀皇太子。”该书《列传·第三》中写道:“上元二年,从幸合璧宫,遇鸩薨,年二十四。”  根据《新唐书》所记,有专家也做了分析考证,认为出于政治上的原因,武则天杀太子是有可能的,因为宫廷斗争的特点就是骨肉相残。这些事情在历史上不乏其例。唐太宗李世民为皇帝之争,就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了自己的手足兄弟。而在李弘之前,武则天与皇后争宠,曾掐死其亲生女儿。而在弘死后,又派左金吾将军丘神绩,在巴州逼自己的亲生儿子、章怀太子李贤自死。因此他们认为,为了扫清自己登上皇帝宝座道路上的障碍,武则天就乘游幸合璧宫之机,暗做手脚,蒙蔽高宗,将太子弘杀死。但是,也有许多史学家并不赞同这一观点。早在清代就有人对武则天害死儿子说提出了怀疑,清王昶《金石萃编》对《孝敬皇帝睿德纪》碑条提出疑问:“天皇晚年倦勤,庶政多决于后,即是太子受禅,天后自度亦不难制其子,何致以请嫁二公主,激怒遽萌杀子之心?此事本有可疑者。”另一种说法是太子李弘前往合璧宫时,因为长期患肺痨,又是一路风尘,病情加重,一度昏迷不醒,后来有所好转,而就在这时,高宗皇帝表示要将皇位传于他,太子听了这话,深感不安,结果又导致病情恶化,“伏枕流欷”,终致“旧疾增甚”,最后于上元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在合璧宫绮云殿去世。”究竟真相如何,我们不得而知,还是留给后人断续评说吧!  引子:恭陵为何选在景山?  《旧唐书》载:“上元二年,太子从幸合璧宫,寻薨,年二十四……其年,葬于缑氏县景山之恭陵……”  众所周知,唐代诸多皇帝的陵墓多在陕西,也就是关中,为何独独李弘,这个唐高宗挚爱的儿子的陵寝设在偃师呢?其实,这与李弘的母亲,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有着很大的关系。  武则天作为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女政治家,是极其有魄力和胆识的一个人。太宗执政时,武则天作为才人(主要是秘书工作)跟随太宗十二载,耳闻目睹,对于治理朝政、发展生产有着深刻的认识。  后来,武则天通过自己的才识和手腕,成了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则天立为皇后之初,就曾谏言皇上十二事,其中一事就是“劝农桑,薄徭役”,致力于发展生产。接着,为了缓和关中的政治矛盾和生活匮乏等经济矛盾,以政治家的气魄,于公元657年劝高宗迁都洛阳,到公元675年李弘死时,东都发展已粗具规模,社会经济也迅速增长。  李弘死后,按常理当归葬关中,“近侍昭陵”,但轻徭薄赋是武则天经世的一贯主张,为了不过多劳费民力,就和高宗商量在景山为太子选陵。这在《孝敬皇帝睿德纪》碑文中有明显的反映,文云:“农垦在候,田务方殷,重归关辅,恐有劳废,遂割一己之慈(阙)便兆人之业(阙)以为言故,殓绝于珠玑,明器唯资瓦木,一从本志,无夺宿成。”  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虽然武则天以自认为的节俭殓葬李弘,但这样大规模地营建恭陵,耗费钜亿,是导致了两次役夫逃亡事件,据《新唐书·孝敬皇帝弘传》:“营陵功费钜亿,人厌苦之,投石伤所部官司,或相率亡。”《新唐书·韦弘机传》:“太子弘薨,诏蒲州刺史李仲寂治陵,成而去堂厄,不容终具,将更为之。役者过期不遣,众怒,夜烧营去。”这两条史料是对“田务方殷,恐有劳废”等的另一种说法,是站在不同立场上的话语。  有专家认为,恭陵建在景山,与地理位置、环境优美不无关系。“步彼景山,松柏丸丸。”景山处于伊洛河与万安山之间,古时遍山松柏,郁郁葱葱,实乃偃师南部的一道东西走向土岭,这里有古时通洛阳、连西安、入登封的大道,晋建安七子之一、独占天下八斗才的曹植,曾经于此流连,写下著名的《洛神赋》:“……余从京城,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过轩辕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曹植背离伊阙,回东方的藩属之地,越过轩辕经过通谷,登上了景山。到此以后,已是红日西倾,人疲马乏,于是就在长着杜蘅的岸边停车,在长有芝草的田地里饲喂马匹,而后纵目四望,在阳林一带游玩。  在缑氏当地民间,关于恭陵还有另外一种传说。------------惊动国务院的盗墓大案:群贼盗恭陵(2)------------  武则天二次进宫辅政,传说全靠王子晋的帮助。武则天刚参政,满朝文武大臣议论纷纷。有位大臣曾难为武则天说:“一夜之间能叫后花园牡丹竞开才叫本事。”数九寒天,鲜花何以盛开?武则天发了愁,整夜昏沉不能入寐,蒙胧中做了一个梦,有个仙童驾鹤提壶来为后花园的牡丹浇水。临走时武则天问他叫什么,只听仙童说:“家住缑山,名晋也!”就不见了,天还不亮,忽有宫女向武则天禀报,后花园的牡丹开花了。武则天高兴地自语:“这真是天意啊!”从此这位未来的女皇开始理政。李弘死后,武则天把陵墓选在了南应升仙观,西临仙鹤观的景山上,一是为了陪伴她的大恩人王子晋,二是渴望李弘也能升仙。  恭陵建成后,洛州特地恢复缑氏县,以管“恭陵”,此时的仙鹤观经过皇帝下令重修,观内尼姑三千,整日香客如云,它和恭陵连在一起,形成较大的建筑群。相传当时缑氏县衙就设置在恭陵,本来平静的景山,有了恭陵和仙鹤观,开始热闹繁华起来。  唐恭陵的修建  恭陵位于偃师市缑氏镇滹沱村西南的景山之巅。南依嵩山,北临洛河,东南群山环抱,西北岗峦叠起,山川如画,景色宜人。  据说李弘的陵址是他的母亲武则天亲自选定的。一天,武则天带领众大臣前来看茔地,路途歇息时,在现在的偃师中宫底村下驾。随从的大臣问武则天:“太子的灵台封土堆多高?”武则天随口答道:“这里能看见为止。”身边大臣低声议论:“这还了得,此处是深沟,就是把陵墓建得再高也看不见。”有个大臣想了个使她金口玉言能够变为现实的办法,为此还专门请了个“风水先生”,“风水先生”对武则天说:“皇后再向北走5里,遥望太子茔地最为吉利。”武则天遂又移驾到现在的安滩即偃师安滩村。临回宫,大臣们又问武则天:“灵台封土多高?”武则天说:“不是说过了,这里能看见为止!”大臣们领到了新圣旨。用了三省民工,花了三年时间,费了亿万两黄金,恭陵建成现在的模样。巧的是,若是朗朗晴空,站在现在的安滩村北堤坡上,刚好能看到大冢的冢尖。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年所修的唐恭陵规模是何等的宏大,气势是如何的雄伟。据说,当年只是唐恭陵的神道就有50多米宽,好像现代的马路一样。神道两侧立有两列石象生。最南端的望柱至北神门外坐狮,总长800余米,恭陵的灵台封土呈长形覆斗状。现存东西长164米、南北宽146米,残高23米。经探查,灵台封土四周经千年风雨侵蚀及人为垦殖,每边均被损掉10米左右,原封土的长、宽应分别为180米、160米左右,灵台高度按唐代天子礼“依汉长陵故事,汉长陵高九丈”,合今天27米,恭陵的灵台封土为高黏度红胶泥土质,且经过夯筑,坚硬密实,经过千余年的风雨侵蚀,其高度仅损失5米左右,基本保持了原貌。  恭陵俗称“太子冢”。陵园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建筑规划工整,长宽均为440米,四周原有神墙围护。  根据文物钻探,墙基保存尚好,基槽宽1米,红褐色生土夯筑。神墙四角有角阙。地面以下有砖石墙基,地面以上今存夯土台基,高3~4米,长宽均10余米。陵园四角当年有角楼建筑。四面神墙中部各置神门,以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恭陵的陵冢为覆斗形,长163米,宽147米,高50米。整个陵墓布局极为严整。陵侧有唐高宗亲自撰书的《孝敬皇帝睿德记》石碑一通,高6.1米,宽1.95米,厚约0.4米,文33行,每行82~89字。陵园东北角50米处有一方锥形土冢,是哀皇后陵墓,俗称“娘娘冢”,底边长宽各40~50米,残高13米。陵墓周围有12个小土丘系当年的门阙和角楼。南神门宽30米,门阙外10米有立狮一对、石人三对,飞马、华表各一对,其余三神门外分别为一对坐狮。  唐恭陵不同于昭陵、乾陵等“依山为陵”的陵墓规则,而是在平地上用红褐色土夯筑灵台“号墓为陵”。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者的研究发现,唐恭陵神秘的面纱才被逐步揭开,据专家考证,夯筑灵台所用红胶泥土不是缑氏本地土质,而是来自东南方向50公里开外,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想想吧,即使按现在的规模,恭陵东西长164米,南北宽146米,高23米,皇后陵50米见方,外加4个角楼、8个阙台都需要土;除此之外,恭陵地宫中的行沙,从8里外的伊洛河,人挨人、人传人,传到恭陵,炒干后倒入,仅搬运工作该有多大?  实际上,作为布局规整的陵墓,恭陵也是我国唐代陵墓中保存较好的一座,恭陵的大型石刻群组合开创了唐代帝陵石刻制度化的先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雕刻精美,形象生动,达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境界。堪称中原唐代陵墓石雕之冠。体现了大唐帝国的雄峻风采,是河南仅存的一组盛唐时代皇家规格品质的陵墓雕刻,成为考察唐陵规制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  恭陵被盗过程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当年盛极一时的大唐东都洛阳多少巍峨华丽、金碧辉煌的宫殿,随着岁月的推移都已灰飞烟灭,而恭陵却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应该说是它的幸运,但是,幸运并没一直伴随着恭陵。1998年1月21日黑夜,犯罪嫌疑人张少侠、许尔兴、刘克军、刘江海、宋彦军、范为民等六人,在洛阳偃师山化乡汤泉村刘江海的家中密谋盗掘恭陵陵区内的重要陪葬墓哀皇后墓。  当夜趁着夜色,由张少侠开车,六个人带着刘江海准备好的绳子、耙子、探铲等作案工具,来到顾县镇一预制板厂内,捎上竹竿、铁锹等物,驱车至哀皇后墓南侧,实施盗掘计划。车子停下后,六个人从车里跳出来,他们拿着铁锹,对着一块空地一阵挖凿。这块空地,正在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唐恭陵之中,是其中的一处皇妃墓穴……  但大唐皇家优质墓葬工程,使他们的计划暂时受阻:土质坚硬,下挖根本无法进行。随后,在22日、23日夜,他们又分别进行挖掘,还是没有成功,反复商议后,他们决定运用爆破技术进行盗掘。1月30日夜,他们携带电线、炸药、雷管、引爆器及探铲等作案工具,熄着车灯,摸黑悄悄窜到哀皇后陵南侧,使用压缩爆破法等现代爆破技术进行盗掘,“轰”,随着一声沉闷的爆炸声,沉睡千年的太子冢的宁静被打破,唐恭陵哀皇后墓被炸开……  之后狡猾的犯罪分子并未即时盗墓,而是将洞口虚掩,而后消失在茫茫夜色中。第二天晚上,他们才来到现场,挖开洞口,却失望地发现爆炸并没炸到应有的深度,经过商议,他们决定对哀皇后墓继续施爆。  几天之后,张少侠等人又来到哀皇后墓,第二次对坑洞实施爆破。  墓道被严重破坏,墓坑也显露出来了。张少侠等又纠集了黄健刚、杨清斌等前来帮忙盗挖。4日凌晨一时许,沉寂的夜色里只听张少侠突然发出疯狂的低吼:“挖到了!挖到了!”众盗墓贼围过来观看,夜色下一抹剔透的蓝颜色闪闪发亮,虽然张少侠不知道这是一件什么宝贝,但还是马上就把它塞进了怀中。------------惊动国务院的盗墓大案:群贼盗恭陵(3)------------  其它盗墓贼见状,也都开始趴在地上疯狂地扒拉着,最终盗掘出了让他们心脏难以承受的大宝贝,诸如彩绘陶俑、瓷壶、瓷罐等,他们匆匆忙忙将哀皇后墓室内多达60余件的国宝装在随身携带的编织袋中,仓皇逃离现场。  在恭陵灵台南面的中部有个大坑。据说在民国初年,从南方来了一伙盗墓贼,在恭陵南边偷偷地凿了一眼竖井,企图入墓盗窃。不料井没打多深,就听轰隆一声闷响,井口冒出一股黄烟,周围一陷,井口也就封得看不见了,井下的盗贼无一生还,留在上边的盗贼以为孝敬皇帝显灵发怒了,吓得抱头逃窜。  虽然是传说,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恭陵的建造特点。  太子李弘病死东都洛阳合璧宫绮云殿。当时唐高宗李治风痹病重,李弘的后事由武则天具体组织实施。她先调蒲州刺史李仲寂主持修建恭陵,因李仲寂工作不力,计划不周,使大批随葬品无处摆放,就又换司农卿韦弘机来建陵。韦弘机接任后,把正在龙门建造石窟的能工巧匠调来,精心设计,严格施工,把恭陵建造得宏伟高大。据说,建陵所用的沙来自伊河滩,土来自嵩山,沙用铁锅炒干后垫在陵上,土用鸡蛋清、小米汤调匀,覆于陵面,既坚固耐损,又防盗、防水。这样,盗墓贼进去,就难免被干沙吞没了。但几十年后,又一批盗墓贼来到了恭陵,这一次,恭陵可没有那么幸运。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总会少些曲折,多些经验,盗墓贼也不例外。但是这对他们来说,到底是福是祸呢?早已魂归苍天的他们,可能再也无法向世人说出心里的真正感受了。  侦破过程  1998年2月15日上午,恭陵墓地业余保护员在巡查时,发现哀皇后墓南侧有白灰痕迹,他有些奇怪,遂沿此线向下搜寻,结果发现了哀皇后墓前深深的洞口。  保护员觉得非同小可,迅速将情况汇报到偃师市文管会。文管会办公室主任樊有升协同正在偃师检查工作的洛阳市文物局副局长郭引强亲赴现场了解文物被盗情况,同时向偃师市公安局报案。时任国务委员的李铁映同志得知恭陵被盗一事后,在反映发案情况的材料上作了重要批示,要求河南从速破案,追回文物,挽回影响。  要知道,此时的哀皇后墓几乎被洗劫一空,墓中只剩下一些残存的陶俑和唐三彩的碎片。  2月15日,勘察过现场后,洛阳警方立即决定:控制海关出口,抓紧侦查,重点定在周围地区有走私文物案底、突然暴富的人身上,并进行地毯式排查。  这是一种时间的竞赛,显然,罪犯们跑得更快。  排查进行到第五天,哀皇后墓附近村镇的排查工作基本完毕,仍旧是一无线索。但就在当天晚上7时许,偃师市刑警大队办公室的电话铃突然响起,打来电话的,是副大队长李全安,“我已经联络到一位知情人,将马上赶往他家进行排查,请立即安排警力支持!”  2月19日晚上7时,在一次排查中,有人向李全安透露,在洛阳市的一个乡里,有兄弟二人一夜暴富。突然发大财的人,无论怎样遮掩,总也难以平复脸上痉挛般的喜悦,难以克制向人展示的欲望。  不到半个小时,李全安已经来到了知情人家中,在交谈中,警方获得了破获“2·15”大案的重要线索。“线人”透露:洛阳市山化乡汤泉村的刘江海、刘克军兄弟二人,于春节前后曾经向知情人询问过文物买卖行情。这段时间,他们趾高气扬,出手大方,花销明显反常。  获悉这一重要线索,李全安立即向总部汇报,坐镇指挥的领导当即指示,要求李全安率两名侦察员进入汤泉村秘密核实线索,实地调查。最后将刘江海缉拿归案,而这成为破获这一惊天盗墓大案的关键。  据刘江海交代:就在盗墓当天,张少侠等人就将包括蓝釉灯在内的64件国宝分类打包装箱。一切准备就绪后,张少侠将文物转移藏匿,随后联络倒卖文物事宜。在被他们挖出来的古代瓷器中,有一个瓷灯,上下各有一圆形托盘,像是灯座,瓷灯通体蓝色。张少侠挖出这件瓷器后就放在怀里,没事的时候经常拿出来把玩。  警方立即联系专家,专家分析,被盗哀皇后墓属于唐朝墓穴,张少侠极为喜爱的蓝色文物很有可能是随葬的灯座,如果为通体蓝色,很有可能是极为罕见的蓝釉器物,相当珍贵。张少侠最喜欢的蓝色陶瓷,很可能就是只有记载、而从没实物的蓝釉灯。而烧制这种蓝彩器物的呈色剂钴,很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唐代的一种装饰原料。不仅如此,蓝釉器物的烧制、上色也极为困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果张少侠手中的蓝釉灯确实像专家分析的一样,将是全国首次发现的通体蓝釉器物。  警方根据刘江海这个线索,先后设计抓捕了张少侠许尔兴等重大嫌犯,并抓获了多次倒卖文物的老手本名陈正贤的阿然。  盗墓贼的下场  数小时审讯后,陈正贤交代,通过他和“老于”的联系,文物已经倒卖到了北京,蓝釉灯也很快脱手,共得赃款36.6万元港币。  这样,国宝蓝釉灯和众多文物的下落基本明晰。  警方分析,由于陈正贤收到的是港元,蓝釉灯和众多文物很可能已经出境。专案组立刻赶赴北京,请求公安部协助寻找线索,追回国宝!  2月26日,洛阳市公安局领导前往北京汇报案情,并请公安部协调有关单位抓捕“老于”。27日上午,在北京市公安局的大力协助下,查明“老于”原名于润明,手机注册地在天津。  抓捕小组立刻行动,赶赴天津将于润明逮捕归案。于润明交代,他是在北京某酒店收购这批文物的,大部分文物分别卖给了北京、天津的文物贩子,只有国宝蓝釉灯和一些比较贵重的文物,卖给了香港的翟某。  随后,经请示公安部,并动用国际刑警,经过一连7天的抓捕,24件被盗文物分别从北京、天津追回,数名犯罪嫌疑人落网。消息很快传到了远在香港的翟某耳中。翟某自知案件重大,非一般文物所比,遂派人四处活动、甚至远渡重洋,设法将已经卖出的文物高价收回。最后,翟某委托中间人将购买的文物逐一退回,并派专机将国宝蓝釉灯送往北京。  国宝被追回后,众多文物专家被请到现场鉴别,看着一个个精美绝伦、很多见所未见的文物,专家们不由自主地一派惊呼:国宝!全都是难得的国宝!这批文物代表了中国初唐时期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  这些文物的价值,实际已宣告了11名犯罪嫌疑人的末日。1998年10月1日,在恭陵前,11名盗墓贼被就地正法。  恭陵出土文物  在收回的61件文物中,有19件国家一级文物,30件国家二级文物,12件国家三级文物,这些文物是唐代社会生活的形象载体,是研究唐代经济、习俗、墓葬制度、服装服饰,以及雕塑、烧制、施釉、彩绘工艺的珍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这些文物与唐恭陵墓葬品相比,还只是九牛一毛。  这批被盗文物价值连城,其中,仅一件“马上人”彩俑在黑市上就价值1000多万元。被盗文物在北京经专家鉴定时,专家们以前没有见过如此漂亮珍贵的文物,惊叹不止,高呼“61件文物全是国宝”。------------中国第一古尸惨遭毒手(1)------------  :“郭家岗一号”墓被盗纪实  作案时间:1994年2月份  作案地点:“郭家岗一号”  受害人:战国一贵族  作案人:郭孝平、李华、李立新等十几人  作案后果:举世罕见的郭家岗一号墓被盗墓贼洗劫一空  盗墓性质:民盗  可信程度:有相关报导  四方乡位于江汉平原西部,南端与楚国古都纪南城毗邻。在这1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耸立着高大的楚庄王墓、妃子墓群等300多座楚墓,无封无堆的平地墓葬更是无法统计。  纪山古墓群历尽人间沧桑,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朝代的悲壮更替。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它依然基本保存完好。虽说历朝都有盗墓贼垂涎于个中财宝,也有不肖子孙“小打小闹”,但都没有形成“气候”。有史料记载,当年秦国军队攻打纪南城不破,秦军泄愤“火烧夷陵”,曾经焚毁了楚王家陵园的一部分树木和表面建筑,但并未挖掘墓葬。  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财神爷”(文物贩子)背着成捆成箱的钞票在乡村游说引诱,四方乡的部分村民躁动起来。“要起水(赚钱),找死鬼(挖古墓)”;“辛辛苦苦忙一生,不如晚上挖个坑”之类的顺口溜在村民中广为流传,一股群众性的盗墓黑浪突然在这里掀起!  古墓被盗过程  “郭家岗一号”古墓千年古尸被盗于上世纪狗年正月,那一年的春雨特别地多,绵绵不断地竟然下了近半个月,这天上午,湖北省荆门市四方乡郭店村文保员李太彪,两腿泥水赶了好几里路到四方派出所报案,声称郭店村一座特大古墓(后定为“郭家岗一号古墓”)被盗掘。四方派出所所长王海林一听古墓被掘,联想到近来盗卖文物猖獗,当即约请乡干部,带着干警戴清堂,直奔盗墓现场。  “郭家岗一号”古墓位于四方铺南约四公里的207国道西边一公里的一片油菜花地里,在一片金灿灿的油菜花中央,被人为地掘开了一个直径约1米多的大洞。洞里黑咕隆咚,令人望而生畏,洞口周围散放着挖出来的五花粘土,足足弥盖了一分多地。在新翻出来的墓土中,掺杂着一些从墓中凿出来的黑漆棺木碎片。  文保员李太彪、民警戴清堂和所长王海林先后被绳索吊下墓洞中勘查。当他们拧亮电筒的时候,墓底的情景令他们十分震惊:只见5米多深的洞壁直抵墓室头厢,洞底被扩成直径2米多的大洞,足足可供三四人同时活动。墓室的头厢、边厢都已撬开,七八寸厚的棺木被凿开了一个米筛大的窟窿。他们顾不得肮脏与恐怖,挽起衣袖在泥水中摸遍了能够触摸到的地方,除了捞到几点和在泥水中的古丝绸碎片外,别无发现。墓中文物确已被洗劫一空。  古墓被盗引起各方面关注,后来,经过警民几个月的协作,人们才知道,原来在1994年2月,郭店村六组组长侯传洲和砖桥村九组村民冯卫在任大冢子和郭大冢子之间的油菜地里,探到了一座大古墓。当晚,他俩即邀约了一伙人赶来盗掘。但他们还没挖到一米深,就被郭孝平和本组的几个村民轰走。第二天,好奇的村民纷纷赶到现场看热闹,郭孝平等人开始预谋盗掘此墓。  2月22日晚上,郭孝平和本组村民李华邀约其它六人,悄悄赶到油菜地掘墓。待他们挖到一米多深的时候,本组青年李立新带着另几个村民赶来,争着要挖。双方当场发生争吵,最后以“谁也挖不成”而散伙。  2月23日晚上,乡党代表、村民组长索祖才及其弟索祖贵,村民李立新、易诗武、何忠元、廖启发、易诗雄等9人犯罪团伙,冒着鹅毛大雪,将“郭家岗一号”墓掘穿,黎明时分撬开外棺,打开墓室头厢,盗走镇墓兽、青铜鼎、漆木杯等205件珍贵文物,据说卖了两万多元。  2月24日深夜,郭孝平邀约庞青龙、刘和清、郭永成、杨连发等4个村民再次钻入墓中,从墓室边厢里又盗出一对木俑、一个皮鼓、一个铜鸟、三个古瑟、一根矛、两个铜砣,由郭孝平联系文物贩子,共卖了1.3万元。  2月27日晚上,细雨纷纷。村民郭永昌邀约陈必华、郭永成、郭永全、刘兴明和砖桥村的盗墓老手李宜海六人,带着铁锹、斧头、泥篼子、绳索等作案工具,再次到“一号”墓“复水”(重新盗掘)。直到次日凌晨4点,才将回填的洞中泥土掏尽。他们几个人轮流下墓打捞,只从外棺摸出了一件约40厘米长的木桶。几个盗贼七嘴八舌地议论“太划不来”。  于是,这帮无法无天的家伙决定打开内棺。他们抡起罪恶的板斧,将七八寸厚的棺木砍开了一个脸盆大的洞。用手电朝里一照,发现躺着一具尸体,而且还是好好的。他们大为惊恐,纷纷缩回了手。胆大包天的李宜海见尸体的头上挽着一个簪,头发还是完完整整的。于是,他一边说这把头发兴许还能卖个大价钱,一边就狠狠地将这束千年古发一把扯了下来。这时候,他们中间突然有人提醒“毁了古尸要杀头的!”李宜海等一伙盗贼便急急忙忙地用稻草将棺木盖上,又朝洞里掀了一些泥土,仓皇逃离现场。  3月7日下午,盗墓贼李宜海来到郭孝平家。郭孝平说;“油菜地里的那个大墓里,听说还有一具尸体,不知还有没有别的值钱的东西。”“据说那尸体还是好好的,你想,过了几千年尸体还不烂,那死鬼口里肯定含有什么宝贝呢。”李宜海双目发亮,神秘地推测。其实,第一个开棺见尸体、扯下尸发的就是他。  傍晚,郭、李二犯分头邀约了本组村民李立新、李华、何忠元、陈必强、庞青龙、郭良银、杨连发等九人,深更半夜又鬼鬼祟祟地来到了“郭家岗一号”墓地。这伙罪犯先将墓洞中回填的泥土清除干净,就迫不及待地用绳索将郭孝平、李华、李宜海、李立新四人放入墓坑。四个盗墓贼匆匆忙忙地扒开棺木小洞,一具女尸完好的面孔赫然出现。  强盗们顾不得什么阴森恐怖,当即一拥而上,扳着女尸已扯光头发的脑袋,在她张开的嘴巴里用手指乱剜一通。当他们确信古尸口中并没有他们所企盼的宝贝之后,心顿时凉了半截。------------中国第一古尸惨遭毒手(2)------------  这时候,郭孝平从洞口窥探到尸体上五颜六色的丝绸,愤愤地叫道:“没有宝贝,这死鬼身上穿的盖的也要值不少钱!”“对,先把死鬼弄上去,再把她的衣裳扒下来!”李宜海等人和道。看看原有的棺木洞口太小,尸体拖不出来,郭孝平立马出洞回家,拿来做木匠用的斧头、凿子,“三下五除二”很快就将洞口扩成米筛大小。李立新把床绳锁在古尸的颈子上,上呼下应,拉的拉,送的送,一会儿工夫,就将这位在5米多深的地底下安睡了两千多年的“先祖”胡乱扯到了地面上,甩在泥水中。  女尸赤裸裸地被拉到了地面,她身上那五颜六色的丝绸,因放置年代太久,早已动弹不得,而被盗贼们一阵乱折腾,一下全被抖落在棺木内外。令强盗们惊吓不已的是,这具身材匀称修长、十指纤纤的千年古尸竟然丝毫没有腐烂,四肢关节都能弯曲,肌肉用手指一按还能弹起来。面对此情此景,盗墓高手们一时惊呆了。  “完了,这么好的古尸被我们弄成这个样子,我们怕要坐牢、杀头!”几个胆子小些的盗墓贼吓得一身冷汗。  郭孝平和李宜海嘀咕一阵之后,像“草头王”发布命令似地说:“这事谁也不准讲出去,今天老子们一不做,二不休,先将这死鬼埋了,再下去掏她的衣物!”罪犯们用绳索拉着古尸的脖子,将这位幸存千年的“先祖”拖过坎坷泥泞的田地,拖过荆棘杂草,拖到了离“一号”墓三十来米远的另一个被盗掘的墓洞旁。罪犯们缓口气,用斧子斩断套在她脖子上的绳索,“扑咚”一声推入几米深的泥水洞里,填上厚重的黄土,将她重新“打”入阴曹地府!然而,盗贼们并没有因此而终止犯罪。他们鱼贯窜入“一号”墓坑,将“先祖”穿的、盖的珍贵文物:夹棉花的丝绸棉被、丝绸衣服折腾成手掌大小的碎片,花花绿绿地装了整整一箩筐和一撮箕。又在头厢、边厢里打捞一通,摸出了典型的楚式乐器“虎座鸟架鼓”的残件(皮鼓前已盗走):两只栩栩如生的漆木凤鸟、两只虎座和两根鼓捶。  侦破过程  郭家岗一号墓被盗了!荆门市警方接到报案后,立即成立了侦破专班,冒着严寒,开进了郭店村,挨家挨户地上门做工作,召开群众大会,动员大家提供破案线索。  不久,一封匿名信揭发了以郭守平为首的盗窃团伙的种种罪行。那是3月9日的早晨,四方派出所几名干警发现该所大门口张贴着一份举报材料,上书:“挖大墓的至少有十几人,其中有郭店三组的郭孝平、索祖才(村民组长、乡党代表)、索祖贵、陈传道、李立新、李华、易诗伍、易诗雄等人。墓内有存放完好的古尸体(女尸)、竹书、丝绸等数不尽的古物,价值无法估计。”这是一条重要线索,而且与专案组掌握的部分情况相吻合。据此,干警们经过一天缜密的侦查,证实了这份举报材料的可靠性。于是,“零点”抓捕行动方案随即形成。3月10日子夜,烟雨蒙蒙。派出所干警和分局侦查员共10人,分别由王所长和官副所长带队,兵分两路,冒雨向郭店村三组闪电出击。当王海林所长一行5人先后敲开案犯李立新、易诗武的家门,发现二人确已外出之后,便按计划再去抓捕郭孝平。  在抓捕组路经郭孝平姐夫家门的时候,突见一人从大门口闪出来。一名干警低声喝问:“谁?”  “我就是这家的!”对方突然高声嚷道,接着撒腿就跑。  他这一跑,立即引起了干警们的警觉,机智的民警戴清堂当即认出这人正是抓捕对象郭孝平,便紧追上去,其余干警见状,也及时围捕过来。  但是,由于天黑路滑,加上干警们又不熟悉地形地貌,眼看郭孝平朝野外越跑越远,大家顾不得泥泞路滑,盯着黑影,争先恐后地追上去,终于在三四百米远的地方,将郭犯摁倒在泥水里。郭犯自知罪孽深重,像疯狗一样,又踢又打,将一名干警的手表扯飞,两名干警被咬伤。正当干警们即将采取强制措施的时候,郭犯的姐姐、姐夫、爱人等七八个人赶来,有的拿着铁锹,有的拿着木棒相威胁,有的箍住干警的腰身,有的抱住干警的双腿,有的拉住干警的胳膊,死活不准给郭孝平戴手铐,更不许将其带走。眼看一场恶斗就要发生。在这危急关头,王所长适时鸣枪示警,晓以利害,但这伙人仍然不顾一切地进行阻拦。经过十几分钟搏斗,干警们终于突破包围,将郭犯抓捕归案。  然而,抓捕郭犯的一场意外冲突,却惊动了左邻右舍,更加惊动了郭店三组的其它盗墓贼,他们纷纷如惊弓之鸟,连夜逃遁。  凌晨两点,泥猴似的郭孝平被带到四方派出所。这小子一进派出所,就躺在值班室的水泥地上翻来覆去直打滚,又哭又闹,声嘶力竭地叫嚷“冤枉”。吵得干警家属和周围的居民都不能入睡,怎么也制止不住。  面对这样一个泼皮,一位民警急中生智,“唰”地拔出手枪,大喝一声:“把他拉到纪山墓地枪毙算了!”另外几名干警心领神会,一拥而上,扯起郭孝平就要往外拖。望着黑洞洞的枪口和威严的干警,气势汹汹的郭孝平顿时吓瘫了。他“扑咚”一声双膝跪地,一边叩头,一边哆哆嗦嗦地对干警们说:“不要枪毙我,我有罪,我坦白!”待郭犯平静下来之后,干警们端来热水让他擦洗浑身的泥水,又找来一件棉大衣让他披上。接着,第一轮审讯开始。  这时的郭孝平扮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模样,很快就交代了他于去年7月伙同其弟和邻近江陵县的三名案犯,盗掘一座古墓的犯罪事实。其实,这起案件早已了结,江陵的三名主犯已在去冬被判刑,其弟郭孝元也被押送劳教。当时,因考虑到郭孝平家庭的实际困难,且又初犯,才给他免于刑事处罚。后来,经审讯人员多方面做工作,双方一直较量到天亮,郭孝平才又吞吞吐吐地交代了自己曾经参与盗掘另外三座古墓,参与销赃文物十余件,得赃款2000元的犯罪事实。但让人气恼的是,无论干警们怎样交代政策耐心启发,郭孝平一口咬定自己没有参与盗掘“郭家岗一号”古墓,也不知道该墓被盗的情况。第二天,郭犯被依法收审。  与此同时,郭店村三组先后有九名盗墓人员投案自首,又有三名案犯被抓获。从这些违法犯罪人员的交代中,专案组了解到,“郭家岗一号”古墓在春节之后多次遭窃,大量文物已流失到文物贩子手中。特别是有的案犯交代说,郭孝平等人八成从该墓中挖出一具古尸。只是参与盗古尸的犯罪人员,自知闯了大祸,都已逃之夭夭。  干警们心里清楚,要想把这件参与人数众多的大案弄清楚,郭孝平是关键人物。时间一晃就到了4月上旬,郭孝平在大墙内已经经历了八次审讯,但他依然对“郭家岗一号”墓的问题守口如瓶。4月8日下午,二次赶来增援的沙洋公安分局特警队队长王与东与四方派出所所长王海林等人再次来到郭孝平家中,给其妻宋某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希望她能够协助公安机关,帮助郭犯交待清楚“郭家岗一号”墓的问题。经过半天的启发诱导,宋某终于承认丈夫郭孝平确实参与了盗掘“郭家岗一号”墓,但她不知详情,也不知道有无尸体。宋某当场给郭孝平写了一封信,规劝他看在妻子儿女的份上,坦白交代犯罪事实,争取宽大处理,重新做人,早日回家。------------中国第一古尸惨遭毒手(3)------------  第二天,也就是4月9日上午,王所长、王队长和特警队员李良森风风火火赶到市收容审查所,第九次提审郭孝平,把其妻的亲笔信交给他阅读。郭孝平读信后,好一阵沉默不语,两眼湿润了。他一声长叹,终于开口交代了自己和他人盗窃“郭家岗一号”墓的部分情况。但对尸体问题,郭犯却闭口不谈,或寻找各种借口推脱责任。  4月11日,案犯陈必华投案自首,坦白了自己参与盗掘“郭家岗一号”墓的经过。据陈犯交代,古尸被郭孝平等拖出来,后来就不知去向。紧接着,再次提审郭孝平。这次,郭守终于一五一十全部交代了自己的罪行。经过这次提审,民警得知,郭守平将女尸身上的丝织品卖给了一个叫文昌海的长沙人。郭守平还供述:文昌海,满脸络腮胡,身高体壮,行动诡秘,专以贩卖文物为业,此人有“大哥大”,说不准还有武器。文昌海两次接头、提货都是驾驶一辆银灰色吉普车。  几经周折,干警们终于查出,文昌海32岁,曾是长沙市某纺织企业职工,已被开除一年多了,此人居无定所,1993年5月至12月,因贩卖文物被沙市西区派出所收审。  6月30日上午,追捕组终于查出文昌海在其弟文昌洪的原居住地。当日下午3时,两名公安干警化装成卖香蕉的商贩蹲在一香蕉摊旁,注视着马路上的动静。另两名侦查员扮成过路歇凉者,把守在该楼的出入口。另有民警守候在楼梯口的另一隐蔽处负责接应。下午,一辆桑塔纳轿车停在了楼梯口,车上走下一高一矮两个人。4名侦查员见状,尾随二人上楼。民警操着一口江陵话喊了一声:“文昌海!”文昌海下意识地应了一声。在确认了此人的身份后,民警一个箭步冲上去,抓住了文昌海,并给其戴上了手铐。  经审讯,文昌海交代丝织品包装在一只灰色密码箱里,藏在荆州邮电局汽车修理厂厂长王海鹰的办公室里。当晚9时许,侦破组又一鼓作气驱车荆州,抓获窝赃犯王海鹰,将女尸身上的丝织品缴获。至此,经过公安干警的艰苦奋战,“中国第一古尸案”终于宣告破获。  现代考古  1994年4月14日上午,荆门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公安机关的协助下,终于从泥坑中起获了这具千年第一古尸。当这位被转移、藏匿达39天的“先祖”重见天日的时候,曾经完好无损的古尸颈部上端留下深0.5厘米、宽1厘米的勒痕,头发全没了。头部有4个长2—3厘米的伤口,臂部、小腿、右手、踵部等处皮肤大面积破损,髋关节、颈部骨骼已被拉脱。虽仍未腐烂,但浑身已经发黑,并且伤痕累累。面对如此珍贵的“国宝”,考古人员们惊呆了!他们更对恣意践踏珍贵文物的暴行怒发冲冠!  4月19日,劫难后的“郭家岗一号”墓被重新开挖清理,而除了已遭破坏的黑漆棺椁和搅和在泥土中的古丝绸片外,别无所获。5月10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一行二十六位考古学专家亲赴荆门市博物馆,对“郭家岗一号”墓古尸做出鉴定结论:该尸属战国时期保存下来的一具女性尸体,尸长1.62米,距今已有2400余年。该尸虽然在出土过程中历经磨难,多部位受损,但仍奇迹般地没有腐烂,肌肤仍有弹性,四肢仍能弯曲,是迄今我国所发现的外形、皮肤、骨骼均保存最完整的最早的一具湿尸,属稀世国宝,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研究价值。但是由于盗贼的野蛮挖掘,这座保存特别完好的战国古墓惨遭破坏,许多科学资料荡然无存,两千多年的古尸得以完好保存至今的原因、条件均缺乏研究依据,致使多项科研工作无法进行。  相关文物  一个虎座鸟架鼓,是当时所见最为完整的一套楚国乐器。然而,被追缴回的仅为双虎、双鸟和一对鼓槌,至于蒙皮鼓则到现在也不知去向。  被破坏的国家馆藏一级文物有菱形纹夹袄、对龙对凤对鹿纹锦被、残褐色星点纹锦面夹袄。残朱红凤鸟纹织锦夹衣、残对龙对凤对鹿纹锦衣残凫纹锦被、单肩木铁献等7件。凤鸟线、铜镜、铜戈等文物12件。虎座、铜铣、陶鼎等文物7件。------------生居苏杭,死葬北邙(1)------------  :被群盗的邙山古墓群  作案时间:1905年至今  作案地点:洛阳邙山古墓群  墓受害人:受害人太多,没有详细记录  作案人:全国各地盗墓贼  作案后果:“十墓九空,甚至十墓十空了”  盗墓性质:民盗  可信程度:有史可查  引子  邙山又名北邙,是崤山向东延伸的余脉。广义的邙山西起三门峡,沿黄河南岸绵延至郑州市北的广武山,长度200多公里;狭义的邙山,是指洛阳市以北,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  邙山既无巍峨陡峭之险,又无风光秀丽之美,但这道普通的丘陵,却是古都洛阳的北部屏障,历史上很多战争发生在这里,不少重大事件与邙山有关。尤其是邙山之上冢连冢,墓压墓,古墓之多堪称中国之最。“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的诗句真实记录了这一情况。  邙山地区拥有的古墓冢数量之多、面积之大、延续时间之长,世界罕见。在面积达750余平方公里、地跨洛阳所属7个区县的陵墓群范围内,长眠着自东周一直到明清各朝代数不胜数的王侯将相、才士名流。  但由于年代久远、历史变迁、风剥雨蚀及近代以来遭疯狂盗挖等原因,邙山古墓冢的数量、每座墓主的身份,今天已难以准确统计和确认。  “生居苏杭,死葬北邙。”这句话在民间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由此可见,古往今来许多人都把邙山当作自己人生终点的最好归宿。邙山有数百座高大巍峨的覆斗形古墓冢,星罗棋布,森然壮观,许多人把它戏称为中国的“金字塔”群。要知道,这里所葬的人物身份还真没有比埃及法老低的。刘秀、元宏等数十位君临天下的帝王,张仪、樊哙、班超、狄仁杰等数千位将相名流,扶余王、泉男王等众多外邦国王,乃至刘禅、李煜等亡国之君,都安息在洛阳城北这几十里的土岭上。至于一般富贵人家的墓葬,那更是数不胜数。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唯闻松柏声。”1000多年前,在唐初诗人沈期的眼中,繁华的洛阳城外这块北带黄河、南望伊厥的风水宝地上,层层叠叠的名人墓葬已足以引发思古幽情。今天的邙山土岭上看不到松树,唯有古墓冢上的杂草和荆棘在秋风中猎猎作响,似乎在诉说着早已远去的辉煌。  近代的盗墓活动  对邙山墓葬群的偷盗,从古代至近代断断续续一直没有停止,却不是很严重,也没有给墓葬带来太大的损害。因为那个时候,当地农民认为墓中的东西是不祥之物,就算哪天真地拾到了被雨水冲出来的陪葬物,大都也不敢拿回家,而是放在了村子的庙里。其实使墓葬遭受严重破坏的盗墓行为是发生在近代的,其主要是由汴洛铁路的修建引发的。  1905年,清政府向比利时一公司借款修筑汴洛铁路(现陇海铁路的一部分),随后又修建洛潼铁路。铁路通过邙山南麓,施工人员在就地取土时不断挖出地下古墓。层出不穷的墓中陪葬陶器引起了在场外国技师的极大兴趣,他们大量收集这些陶器并寄回欧美。这些古老的中国陶器在欧美市场受到极大关注,于是西方和中国古董商纷纷前来洛阳“重价求购”。商人们为了得到丰厚的利润,“大索于邙洛之间”,持续40多年的大规模盗墓活动从此开始,洛阳古墓的噩梦也从此开始。  听说墓里的东西能卖钱,邙山各村庙里以前存放的古物,一夜之间没了踪影。但据资料显示,这时专门盗掘古墓的人还为数不多,村民们只是把无意中发现的古物拿去换钱而已。郑家凹村有农民在沟底刨树根,挖出一古墓中的唐三彩五六件,抱到洛阳城卖给了北京来的古董商,得了钱回去继续挖,结果在一个墓中挖出五六十件,卖了100多大洋。有了赚钱的榜样,此后每逢大雨过后,成群的村民就扛着锄头,在沟里到处搜寻。  正所谓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当时的中国,经济凋敝,国家混乱,很多贪图暴利的人不再甘心于偶然间的发现,他们开始到处搜寻、挖掘古墓。邙山之上延续千年的幽静从此被打破。“发财示范效应”之下,邙山上几十个村庄竞挖古墓。大量的古冥器从邙山地下挖了出来,流向北京、上海,再流向国外。北京琉璃厂是邙山出土古物的主要集散地。当时很多中国知识分子喜欢购买这些古物,如鲁迅先生就曾在琉璃厂购买过洛阳出土的古物。据《鲁迅日记》,1913年2月2日,“往琉璃厂,购得北邙所出冥器五具,银六元……又独角人面兽身物一,有翼,不知何名”。但更多珍贵、精美的文物大都被外国人买走。著名学者罗振玉先生就曾遗憾地看着一个精美的铜造像被外国人买走。唯利是图的商人们专门向有钱的外国人卖古董,所以“出土愈多,流向国外者愈多,如水之就壑”。  到上世纪20年代,墓中古物价格越来越高,盗掘之风随之愈刮愈烈。邙山上以盗墓为生的,多达一万多人。利益驱使之下,洛阳盗墓者挖掘古墓的技巧也越来越精,大名鼎鼎的洛阳铲就是这个时候发明的。  据知情者回忆,当时每年秋庄稼收完之后,邙山上盗墓的像赶会一样,成群的人刨红薯般挖古墓,卖包子的、卖羊肉汤的搭起棚子招揽生意。挖出来的玉器、铜器用箩筐装、马车拉,到底挖出多少谁也不知道。有人说,庞家沟挖出来的东西卖的钱,可以用元宝把沟填满。许许多多的文物就此流落海外,现在欧美、日本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洛阳邙山珍贵文物不计其数!  1925年前后,洛阳四郊成立民团、红枪会等武装组织,当地恶霸依靠枪支,驱使穷人,变夜间盗墓为有组织的白天公开挖掘。邙山上很多地方不再种地,专门挖墓。盗墓者为了掩人耳目,一般在大墓旁盖房子作为掩护,从房子中挖掘地穴入墓。从外面看起来,没人知道是在盗墓,但陵墓已被盗空了。在上世纪初洛阳兴起的盗墓风中,高大的陵墓同样是首当其冲的目标,很多陵墓中的石头都被盗掘一空。据考古专家黄明兰介绍,这些古墓中的黄肠石,很多被用来铺路、建房。明代东厂大太监黄锦家在白马寺附近,他筹资修缮白马寺时,从民间收集了大量的黄肠石。现在白马寺的大门和接引殿的门道,都是用黄肠石修建的。如今邙山一带的村子中,还可以见到这种从墓中盗挖出来的黄肠石。  由于古墓年代久远,很少保留有封土堆,在地面上已看不到任何痕迹了,要盗墓,找出古墓的准确位置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经常找墓,使盗墓者逐渐掌握了辨别各种土壤的技能。地面下的土都是一色的生土,如果发现有“花土”(土色不一),就说明这里有人动过,很可能有古墓。最初盗墓者用厚实锐利的铁锨在地上挖出方形洞穴,鉴别锨头带出来的土,以此来找墓。这种方法很费力,铁锨经常带不上来土,也不能探得很深。据说在盗墓界和考古界大名鼎鼎的洛阳铲就是这个时候产生的。------------生居苏杭,死葬北邙(2)------------  邙山古墓噩梦的终结是在1948年洛阳解放后。人民政府发布公告,严禁盗墓行为:“此种非法行为,既破坏历代古迹,又损坏私人墓地,殊属非是。本府特重申前令,今后任何私自挖刨坟茔行为,一律予以禁止,如有违反者,任何人均可检举报告或扭送政府,予以法办不贷。”当时人民政府以崇高威信,让沿袭了近半个世纪的盗墓恶习一朝终结,被折腾得满身伤痕的邙山,终于摆脱了噩梦。但损失已经无法挽回,邙山的伤痕永远难以抹平。据考古学家黄明兰研究,洛阳解放前出土了约5000方历代墓志,按平均每十座古墓出土一方墓志计算,可知被盗掘古墓达5万座之多。按平均每座古墓出土10件文物计算,出土文物即达50万件之巨!而这50万件文物中,95%都已流失海外。盗墓者进入墓室,取走他们认为值钱的东西后,常把墓中可能更有价值的文物砸碎,把珍贵的壁画涂抹得面目全非。这种现象在考古发掘中时有所见。而最让人心痛的是,如今邙山上那些从外表看来仍高大巍峨的陵墓,其地宫的宝物早已被洗劫一空了。因此说,用“十墓九空”或“十墓十空”来形容现在的邙山古墓群一点也不为过。  谁是氓山墓葬的真正主人?  邙山陵墓的真正主人都是谁,在史学界一直是个难说清的问题。由于墓葬位置的文字资料流传下来的很少,墓碑又因年久散失难以寻觅,频繁的战乱中,墓主的后代流散各地。要确定每座墓主的身份,实在困难。  “北邙山上朔风生,新冢累累旧冢平。富贵至今何处是,断碑零碎野人耕。”明代诗人薛瑄的这首《北邙行》,真实反映了邙山古墓的历史状况。随着朝代的更替,一般的墓冢不复存在。经历千年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仍能兀立于邙山之上的,都是工程量极大的大墓冢。历史上遗留下来可供考的东西越来越少。这也增加了确认墓主身份的难度。  据记载,清代乾隆年间,洛阳知县龚松林搞了一次“立碑运动”,在大大小小的陵墓前都竖起了石碑,刻上墓主人姓名。但因为龚松林事前根本没下足考证工夫,急于求成,结果常常张冠李戴。因此是越立越乱,再想要弄清那数不清的陵墓的真正主人是谁,还真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尽管如此,由于有出土的墓碑佐证和史料记载,还是有些线索能够证明邙山长眠者身份的不一般。  根据文献记载,洛阳邙山地区主要埋葬着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这一区域面积达750余平方公里,地跨今洛阳市所属的西工区、老城区、涧西区、河区、洛龙区、偃师市、孟津县7个区县。  除了以上四代帝陵以外,20世纪初在洛阳西郊、邙山脚下的金村附近还发现了东周时期的大墓群,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一些考古专家认为这是东周王陵。另外又据文献记载,五代后唐的帝陵亦在邙山地区。  邙山古墓缘何多  1、洛阳的地理位置  关于邙山古墓之多,有很多夸张的说法。白居易有诗道:“洛阳城北山,古今葬冥客。聚骨朽成泥,此山土多白。”这是说邙山作为墓地由来已久,由于枯骨,邙山的土都变成白色了。“黄河渡口人,北邙山下路。但见冢累累,无地栽松树。”这是说邙山古墓密布。从汉代到唐代,洛阳北邙一带一直是人们向往的长眠之地,历代达官贵人、富商巨贾都以能得到邙山一块墓地而自豪。一代又一代的洛阳人,还有数不清的异乡、异国人,把邙山当成了自己人生的终点。这就是为什么20世纪初,在洛阳邙山可以出土那么多的文物,引起延续了40多年的盗墓狂潮。  邙山之所以会成为“热门”的大墓地,与洛阳的古都地位紧密相连。  邙山脚下的洛阳,在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上非同寻常。在七大古都中,洛阳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从4000多年前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起,曾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在累计1000多年的时间里,洛阳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历史上洛阳城建了毁,毁了再建,但经常是“城池雄伟,宫苑壮丽,为天下之冠”。  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文人雅士云集其间。繁荣时的洛阳有数十万人居住,最辉煌时城市居民超过百万。邙山古墓中长眠的人,都曾目睹洛阳城的辉煌与沧桑。  2、对风水的迷信  据专家介绍,早在苏杭成为鱼米之乡之前千年,邙山就已是古人心目中的最佳安息地。洛阳城外的邙山,北带黄河,南望伊阙,在古洛阳人眼里是绝好的风水宝地。南北16公里、东西30公里、面积约有500平方公里的北邙,地势高,视野开阔,土层深厚,土壤紧硬密实,适于安置墓穴。东汉皇陵又赫然兀立于邙山岭上,这里自然成为洛阳人向往的安葬之处。“北邙山头无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唐朝诗人王建的一首诗,活生生地告诉我们,唐代的邙山竟然是“寸土寸金”!这充分说明了人们对邙山风水的看好。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被昆仑之洪流,据伊洛之双川,挟成皋之险阻,扶二崤之崇山。”“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  墓中名人知多少  孟津平乐镇一带,有一字排开的三座大墓,当地人称为大汉冢、二汉冢、三汉冢,这应该是几位东汉皇帝的陵墓。晋代诗人张载《七哀诗》中说:“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写的应该就是这几座墓。  据史料记载,在邙山有着东汉的几位帝王的陵墓: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曹魏1陵:文帝首阳陵;西晋5陵: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北魏4陵: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帝陵周围还密布着大大小小的墓冢,它们是王公贵族、皇亲国戚的陪葬墓。  有趣的是,在这几座汉代皇帝陵东南几里地,有刘备儿子刘禅的墓。蜀国灭亡后,投降的刘禅被押解到了洛阳,并被封为安乐公,软禁在阿斗小城。------------生居苏杭,死葬北邙(3)------------  邙山古墓噩梦的终结是在1948年洛阳解放后。人民政府发布公告,严禁盗墓行为:“此种非法行为,既破坏历代古迹,又损坏私人墓地,殊属非是。本府特重申前令,今后任何私自挖刨坟茔行为,一律予以禁止,如有违反者,任何人均可检举报告或扭送政府,予以法办不贷。”当时人民政府以崇高威信,让沿袭了近半个世纪的盗墓恶习一朝终结,被折腾得满身伤痕的邙山,终于摆脱了噩梦。但损失已经无法挽回,邙山的伤痕永远难以抹平。据考古学家黄明兰研究,洛阳解放前出土了约5000方历代墓志,按平均每十座古墓出土一方墓志计算,可知被盗掘古墓达5万座之多。按平均每座古墓出土10件文物计算,出土文物即达50万件之巨!而这50万件文物中,95%都已流失海外。盗墓者进入墓室,取走他们认为值钱的东西后,常把墓中可能更有价值的文物砸碎,把珍贵的壁画涂抹得面目全非。这种现象在考古发掘中时有所见。而最让人心痛的是,如今邙山上那些从外表看来仍高大巍峨的陵墓,其地宫的宝物早已被洗劫一空了。因此说,用“十墓九空”或“十墓十空”来形容现在的邙山古墓群一点也不为过。  谁是氓山墓葬的真正主人?  邙山陵墓的真正主人都是谁,在史学界一直是个难说清的问题。由于墓葬位置的文字资料流传下来的很少,墓碑又因年久散失难以寻觅,频繁的战乱中,墓主的后代流散各地。要确定每座墓主的身份,实在困难。  “北邙山上朔风生,新冢累累旧冢平。富贵至今何处是,断碑零碎野人耕。”明代诗人薛瑄的这首《北邙行》,真实反映了邙山古墓的历史状况。随着朝代的更替,一般的墓冢不复存在。经历千年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仍能兀立于邙山之上的,都是工程量极大的大墓冢。历史上遗留下来可供考的东西越来越少。这也增加了确认墓主身份的难度。  据记载,清代乾隆年间,洛阳知县龚松林搞了一次“立碑运动”,在大大小小的陵墓前都竖起了石碑,刻上墓主人姓名。但因为龚松林事前根本没下足考证工夫,急于求成,结果常常张冠李戴。因此是越立越乱,再想要弄清那数不清的陵墓的真正主人是谁,还真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尽管如此,由于有出土的墓碑佐证和史料记载,还是有些线索能够证明邙山长眠者身份的不一般。  根据文献记载,洛阳邙山地区主要埋葬着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这一区域面积达750余平方公里,地跨今洛阳市所属的西工区、老城区、涧西区、河区、洛龙区、偃师市、孟津县7个区县。  除了以上四代帝陵以外,20世纪初在洛阳西郊、邙山脚下的金村附近还发现了东周时期的大墓群,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一些考古专家认为这是东周王陵。另外又据文献记载,五代后唐的帝陵亦在邙山地区。  邙山古墓缘何多  1、洛阳的地理位置  关于邙山古墓之多,有很多夸张的说法。白居易有诗道:“洛阳城北山,古今葬冥客。聚骨朽成泥,此山土多白。”这是说邙山作为墓地由来已久,由于枯骨,邙山的土都变成白色了。“黄河渡口人,北邙山下路。但见冢累累,无地栽松树。”这是说邙山古墓密布。从汉代到唐代,洛阳北邙一带一直是人们向往的长眠之地,历代达官贵人、富商巨贾都以能得到邙山一块墓地而自豪。一代又一代的洛阳人,还有数不清的异乡、异国人,把邙山当成了自己人生的终点。这就是为什么20世纪初,在洛阳邙山可以出土那么多的文物,引起延续了40多年的盗墓狂潮。  邙山之所以会成为“热门”的大墓地,与洛阳的古都地位紧密相连。  邙山脚下的洛阳,在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上非同寻常。在七大古都中,洛阳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从4000多年前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起,曾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在累计1000多年的时间里,洛阳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历史上洛阳城建了毁,毁了再建,但经常是“城池雄伟,宫苑壮丽,为天下之冠”。  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文人雅士云集其间。繁荣时的洛阳有数十万人居住,最辉煌时城市居民超过百万。邙山古墓中长眠的人,都曾目睹洛阳城的辉煌与沧桑。  2、对风水的迷信  据专家介绍,早在苏杭成为鱼米之乡之前千年,邙山就已是古人心目中的最佳安息地。洛阳城外的邙山,北带黄河,南望伊阙,在古洛阳人眼里是绝好的风水宝地。南北16公里、东西30公里、面积约有500平方公里的北邙,地势高,视野开阔,土层深厚,土壤紧硬密实,适于安置墓穴。东汉皇陵又赫然兀立于邙山岭上,这里自然成为洛阳人向往的安葬之处。“北邙山头无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唐朝诗人王建的一首诗,活生生地告诉我们,唐代的邙山竟然是“寸土寸金”!这充分说明了人们对邙山风水的看好。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被昆仑之洪流,据伊洛之双川,挟成皋之险阻,扶二崤之崇山。”“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  墓中名人知多少  孟津平乐镇一带,有一字排开的三座大墓,当地人称为大汉冢、二汉冢、三汉冢,这应该是几位东汉皇帝的陵墓。晋代诗人张载《七哀诗》中说:“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写的应该就是这几座墓。  据史料记载,在邙山有着东汉的几位帝王的陵墓: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曹魏1陵:文帝首阳陵;西晋5陵: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北魏4陵: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帝陵周围还密布着大大小小的墓冢,它们是王公贵族、皇亲国戚的陪葬墓。  有趣的是,在这几座汉代皇帝陵东南几里地,有刘备儿子刘禅的墓。蜀国灭亡后,投降的刘禅被押解到了洛阳,并被封为安乐公,软禁在阿斗小城。  一次刘禅和司马昭一起饮酒,席间演奏蜀国音乐时,蜀国大臣无不动情伤怀,个个热泪盈眶,只有刘禅嬉笑自若。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公元271年,刘禅死后葬在孟津平乐镇翟泉村东。  从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到刘禅的“乐不思蜀”,历史似乎完成了一个循环。据说上世纪60年代,刘禅墓还有高7米、直径15米的墓冢。后来农民浇地造成墓室坍塌,今已夷为平地。------------生居苏杭,死葬北邙(4)------------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