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错。" "没错写什么检查?" "那是不得已、不情愿。不情愿就等于没写。" "我愿意写。"陆野明说。 "这么说,你不爱我?" "不爱。" "不爱,为什么把我变成这样儿?" "所以我错了。" "你回来就是要对我说声错了?" "就是。" "那以后,我还是你的吗?" "不是。" "我是,就是,就是!" 黑暗中,陆野明又感受到了那双小拳头的捶打,比平时要狠--那双雪白的小拳头。接着,那头亚麻色的头发也泼上了他的胸膛。 "你……"陆野明站着不动。 "你什么?你说,你说。"沈小凤死死抵住他的胸膛。 "你是你自己的。"陆野明到底推开了她。 他绕过一蓬柳树棵,踏着沙土地,大步就走。 陆野明疾步走,想赶快逃出这片柳子地。他用心听听后面的动静,沈小凤好像没有追上来。陆野明这才放慢脚步,无意中却又来到那个麦秸垛旁。当他意识到这是个错误路线,沈小凤早从垛后转出来截住他。 顷刻间沈小凤已不再是刚才的沈小凤。她扑到他的脚下,半卧在麦秸垛旁,用胳膊死死抱住他的双腿,哆嗦着只是抽泣。陆野明没有立即从她的胳膊里挣扎出去。他竭力镇静着自己,低头问她:"你……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有。"沈小凤说。 "那你说吧。" "听不完你不许走。" "我不走。" "你真不走?" "真不走。" "我……不能白跟你好一场。" "我不懂你的意思。" "我想……得跟你生个孩子。" "那怎么可能!"陆野明浑身一激灵。 "可能。我要你再跟我好一回,哪怕一回也行。" "你!"陆野明又开始在沈小凤胳膊里挣扎,但沈小凤将他抱得更死。 "我愿意自作自受。到那时候我不连累你,孩子也不用你管。"沈小凤使劲朝陆野明仰着头。 "你……可真没白在大芝娘家久住。" "就是没白住,就是!" "我可不是大芝爹。我看你简直是……" "是不要脸对不对?" "你自己骂出来还算利索。" 陆野明趁沈小凤不备,到底从她那双胳膊里抽出自己两条腿,向旁边跨了一步,说:"我希望你和我都重新开始。" 陆野明走出麦场,沈小凤没再追上去。 她没有力气,也不再需要力气。她只需要静听。她又听见了"乳汁""乳汁",再听便是那彻夜不绝的纺车声:吱扭扭,吱扭扭……那声音由远而近,是纺车声控制了她整个的身心。 当晚,沈小凤没回知青点。大芝娘家没有沈小凤。 第二天有人为沈小凤专程去过平易市,平易市没有沈小凤。 端村、太阳下、背阴处都没有沈小凤。 远处,风水在流动,将地平线模糊起来。 又是一年。 知青们要选调回城。那知青大院就要空了。临走前,人们又想起那好久不喝的薯干酒。晚上,有人领头敲开供销社的门,打来一暖壶。女生们也参加了,还托出她们保存下的冻柿子、冰糖块、榆皮豆。人们只是喝酒、吃柿子,没人开始一个话题。 后来,不知谁起了个头,大家便齐声唱起那个电影插曲: 咱们的天, 咱们的地, 咱们的锄头咱们的犁。 穷帮穷来种上咱们的地, 种地不是为自己, 一心要为社会主义, 嗨,社会主义! 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唱到最后只剩下了男生,并且歌词也作了更改: 咱们的天, 咱们的地, 咱们一大群回平易。 上来下去为什么呀, 你问问我来我问问你, 一心要为社会主义, 嗨,社会主义! …… 陆野明没唱。 杨青也没唱。 陆野明绰起煤铲添炉子。他狠狠地捅着炉子,狠狠地添着煤,像是要把那一冬的煤在一个晚上都烧掉。 杨青端着茶缸喝了一口薯干酒,没觉出那酒的过分刺激。接着她又喝了一口。 陆野明扔了煤铲,蹲在墙角吃冻柿子。墙角很黑,柿子很亮。 第二天又是个霜天。一挂挂大车载着男生女生和男生女生的行李,在万籁俱寂的原野上走。牲口的嘴里喷吐着团团白色哈气。 近处,那麦秸垛老了;远处,又有新垛勃然而立。 十一 四月柳毛飘,卖鱼儿的遥街叫。 大芝娘又在院里开地。栓子大爹隔着半截土墙问:"把院子都开成地?" 大芝娘说:"他叔,你说辣椒这物件,莫非咱这片水土就不生长?" "学生们都吃,想必这不远的地方就有种的。"栓子大爹说。 "我估摸着也是。是种籽儿,是种秧?"大芝娘问。 "兴许是栽秧。"栓子大爹说。 "你不兴打问打问?"大芝娘说。 "莫非你想试试?"栓子大爹问。 "你给我找吧。"大芝娘说。 栓子大爹背了荆条筐,赶了几个近集,又去赶远集。走在集上他不看别的,单转秧市。葱秧、茄子秧、山药秧他都不眼生,见了眼生的便停住脚打问。 栓子大爹终于从远集上托回两团湿泥,两团湿泥里包裹着两把辣椒秧。 大芝娘在菊花畦边栽下辣椒,栓子大爹留出几棵,栽在麦场边。 麦子割倒,辣椒秧将腰挺直。 棒子长棵,辣椒也长棵。 棉花放铃,辣椒开花。 后来辣椒花落了,显出一簇簇豆粒大的小生灵,都朝着天。 有人隔着半截土墙问大芝娘:"莫非这就是辣椒?" 大芝娘说:"由小看大,闻着就像。"有人在场边问栓子大爹:"莫非这就是辣椒?" 栓子大爹说:"也不看看谁买回来的秧子!" 大秧谷黄了,辣椒红了。东一点,西一点,仿佛在绿地随意上的红手印。 菊花白了,辣椒更红了。红白一片。 五星串着畦背儿乱跑,不掐白菊花,只捡红辣椒揪。 第二年,栓子大爹从干辣椒里削出籽儿,种出秧,逢人就说:"栽几棵吧,栽个稀罕。" 端村人在菊花旁边种起辣椒。秋天,端村的原野多了颜色。 十二 春日春光有时好, 春日春光有时坏, 有时不好也不坏。 在端村时,点儿上一个男生写过这么一首诗。杨青觉得那诗既滑稽又真切,止不住常在心里背诵。 如今,写诗的和背诗的都回了平易,杨青依然重复着那首诗。平易市悄悄地接受了他们。 杨青也说不清为什么要用"接受"二字来形容这伙人的复归,他们原来就是平易人。现在见了面还要互相打问:哪里接受了谁,或者谁不被哪里接受。直到杨青像平易人那样骑车上了班,才觉出眼前的豁亮--春日春光有时好。 那时车轮碾轧在不算平坦的马路上,不算稠密的旧商店从她眼前缓缓滑过,小胡同里还不时传出对于香油或豆腐的叫卖声。她觉得这才是平易人应该享受到的。就连过十字路口不小心闯了红灯,警察把她叫上便道罚款训话时,她也能生出几分自豪。假如你不是个平易人呢,假如你还在端村呢?端村没人为了走路罚你的款,端村也没有红灯。 你付给警察五角钱,警察撕给你一张收据。你又开始骑车,店铺又从你眼前滑过--有时不好也不坏。 有时,豁亮也能从你眼前消失。一走进接受了杨青的那家工厂,一走上那间水泥铺成的潮湿、滑腻的车间地面,她立刻就想起那诗的第二句--春日春光有时坏。 那是一个不算大的造纸厂,在离车间不远的一片空地上,挺挺地戳着几个麦秸垛。那旧垛的垛顶也被黄泥压匀,显出柔和的弧线,似一朵朵硕大的蘑菇;新垛的垛顶只蒙一张防雨帆布。那布的四角被绳子拉紧,坠着石头。 新垛很快就变作了纸浆,变作了纸,总是剩下那几座老垛。垛顶的黄泥慢慢变成了青泥,碎麦秸在檐边参差,不再耀眼,不再像一轮拥戴着它的光环,像疯女人的乱发。 它们诱惑了她,又威慑着她;唤醒过她,又压抑着她。如今,它们仿佛是专门随了她来到这里,又仿佛,她本不曾离开端村。 世界是太小了,小得令人生畏。世上的人原本都出自乡村,有人死守着,有人挪动了,太阳却是一个。 杨青常常在街上看女人:城市女人们那薄得不能再薄的衬衫里,包裹的分明是大芝娘那双肥奶。她还常把那些穿牛仔裤的年轻女孩,假定成年轻时的大芝娘。从后看,也有白皙的脖梗、亚麻色的发辫,那便是沈小凤--她生出几分恐惧,胸脯也忽然沉重起来。 一个太阳下,三个女人都有。连她。她分明地挪动了,也许不过是从一个麦场挪到另一个麦场吧。 冬天,人们把自己裹得很厚。杨青在街上仍然盯了人们看,骑车的人,步行的人。 一日,三个步行的人走出长途汽车站,往火车站走。两个大人牵着一个小人,那小人扁脑袋,篬耳朵。杨青立刻认出了他们,还认出了那双大皮鞋:牛皮、翻毛、硬底。走在城市的便道上,城市的声音虽然淹没了它的声音,但那声音一定比在黄土小道上清晰得多。另一个男人背上斜背一只花土布包袱。包袱很沉,坠得那人脊背向一边倾斜,弓着。 杨青骑车绕到三人面前,紧紧刹住闸,故意不言语,让他们辨认。 老少三人迟疑了好一阵,显得很慌张,以为是他们走错了这个世界的规矩。杨青笑了。 "栓子大爹,小池大哥,你们不认识我了?我是杨青。这是五星吧?"她低头盯住那个死攥住小池衣角的小人儿。 "可不是杨青!"栓子大爹恍然大悟,一脸的喜出望外。他万没想到在这个人挤人的大地方,还有人能认出他们。 "你们这是……"杨青打量着小池的包袱。 "出趟远门。"栓子大爹说。 小池规规矩矩地把说话的机会让给了栓子大爹,他牵着五星的手只是笑。笑时嘴角两边多了几条皱纹,"括弧"一般。 杨青猜出了他们的去向。端村人不做大买卖,不攀大单位、大干部,通常没什么远门可出。 "是不是去四川?"杨青问。 栓子大爹没有立时回答。小池涨红了脸。五星怯生生地看着杨青,将头靠在小池腿上。 "我送你们去车站吧,来,快把包袱夹在后尾架上。"杨青去摘小池的包袱。 小池说:"不沉,不沉。" 杨青还是摘下那包袱,夹上后尾架。他们在杨青的带领下,慌恐地躲着车辆和行人。 到了火车站,杨青替他们看好车次,让小池排队买票。栓子大爹这才跟杨青说起去四川的事。 "你看,说话间五星都长大了,可那边还有咱端村的骨肉。叶落归根,好比命该你们还得回平易一样,那边的骨肉终得归咱们端村。"栓子大爹说。 "那,五星呢?"杨青问。 "先让五星见见娘,再看花儿的意思。花儿也是个底细人,亲的热的,就是亲的热的。" 栓子大爹说得很婉转,但杨青还是听懂了那意思。她想,五星就要留在花儿身边了。她不知道应该高兴还是难过。 五星的两眼很茫然。杨青又想起他小时脸上常有的那种愁苦相儿。 小池买来车票。杨青从站前小摊上给五星买了两根膨香酥,一包江米条;给栓子大爹买了一包黄蛋糕。她觉得和他们相遇,一切做得都得体。 五星将那两根拐棍似的膨香酥使劲搂在怀里,那俩"拐棍"一红一黄。 栓子大爹双手捧着那包蛋糕。 五星的那包江米条,被小池用小拇指勾住,悬得很高。有人撞在上面。 上车的人很多,栓子大爹和小池挟着五星,旋即就被挤车的人卷走。他们憋红了脸,不惜力气地挤着,栓子大爹那皮鞋踩着别人的鞋,也叫别的鞋踩着。 后来站台上只剩下杨青。她想起刚才他们向她打问了所有的男生女生,唯独没提沈小凤,也没提陆野明。 陆野明和杨青不常见面。离开端村,杨青便失却了驾驭谁的欲望。陆野明也不再得到那种激动和那种安静。见面就是见面,如同上班、吃饭。但每次见面他们都能给对方留下恰如其分的印象,似乎都想对得起在端村的日子。晚上,他们走在一条条有着稀薄林荫的林荫道上,注视着装点在那里的男女,寻找、摹仿着他们应该做出的一切。 陆野明像所有男者一样,把自行车支在路灯不照的地方,半个身子斜倚在后尾架上,有分寸地抽烟。杨青站的离他很近,又不失身分地显出点淡漠。谈话也总是由远而近。 "我们厂定了新规矩,出门、进门都得下车。"陆野明说。 "噢。"杨青说。 "你们厂呢。"陆野明问。 "我们厂随便走。"杨青说。 "你说有必要吗?"陆野明问。 "麻烦。"杨青说。 两人愣一会儿,杨青又说:"热了。" "越来越热了。"陆野明说。 "反正厂里得防暑降温。"杨青说。 "我们车间发了茶叶、白糖"陆野明说。 "我们厂还没信儿。"杨青说。 又愣了一会儿。 终归,他们接触到那个不可少的实质性问题,又是陆野明吞吐着先开口。他用了最微弱的眼光看杨青语气里带着试探和要求。端村,"尼迈里"访问过的那个黑夜,仿佛留给了他永远的怯懦。 杨青没有说过"行",也没有说过"不行"。 他们还是如约见面,听音乐会,看话剧,游泳,划船,连飞车走壁都看。每次,陆野明总是把一包什么吃的举到杨青眼前。陆野明托着,杨青便在那纸包里摸索着,嚼着,手触着食物,触着包装纸。那包装纸总是分散着杨青的注意力。她想,她触及的正是他们厂生产的那种纸,淡黄,很脆。那种纸的原料便是麦秸。 每天每天,杨青手下都要飘过许多纸。她动作着,有时胸脯无端地沉重起来。看看自己,身上并不是斜大襟褂子。她竭力使活计利索。 一个白得发黑的太阳啊。 一个无霜的新坑。 麦秸垛 铁凝 女。1957年9月生于北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玫瑰门》,中篇小说《对面》、《午后悬崖》,短篇小说《哦,香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