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相思莫相负-3

作者:白落梅 字数:25095 更新:2023-10-09 14:44:50

关于贺铸,我印象深刻就那么几句:年少读书,博学强记。任侠喜武,喜谈当世事。他的性情本近于侠,以豪爽刚烈见称于士大夫之林,所以词风也偏慷慨悲壮,却又是刚柔兼济,风格多样。翻看他的词卷,亦有不少婉约多情的佳句,文辞优美,富有情致。据说贺方回和温庭筠一样,相貌丑陋,也许这样,会令他的情感生涯,多出一些波折。一个人,才情人品固然重要,可是一见钟情的,多半是那份初见时的神韵和风骨。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可有时,那华丽的文采,却压不过丑陋的外貌。说这些,没有丝毫嘲笑贺方回的意味,现实的酷冷常常会让人措手不及。在春风得意之时,要想着有一天也许会面对惨淡的人生。在落魄低沉之时,亦想着拨云见日其实并不久远。  这一次,他对一个陌路女子,一见倾心。贺方回因对仕途灰心,便退居苏州,在苏州盘门之南十余里处筑企鸿居,其地即是横塘。一段偶然的际遇,让他邂逅了一个翩若惊鸿的女子。她款款细步,涉水而来,轻盈的风致令贺方回想起了洛神。当年曹子建为洛神写了一篇华美惊艳的《洛神赋》。曹植用:“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这样的锦词绣句,来形容洛神的美。千百年来,总会让人们想起,在月光幽清的夜晚,甄妃凌波御风而来,和曹植在洛水之畔相遇。一切都是梦境,梦醒后,他们掩饰不住心中的惆怅。我曾说过,想念一个人,梦里连呼吸都会痛。那是因为,爱到恍惚,爱到不能把握自己。  贺方回就偶遇了这么一个女子,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就这么涉水而来,涉水而去,甚至连浅浅的微笑都不曾有,更莫说惊艳的回眸。只留下风姿绰约的背影,让词人目送芳尘远去,独自怅惘。“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李义山曾有诗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暗喻青春的美好,年华锦丽。贺方回看着佳人飘然远去,却不知如许年华,与谁同度?其实这时候的贺方回,也许年光老去,并没有多少值得炫耀的年华,可他情思依然饱满。月桥、花院、琐窗、朱户,这些美好的意象,也唯有春知。又或许他在为那出尘的女子感叹,不知她锦瑟年华,是否有心仪的男子共度?只怕是还不曾开始拥有,就要和韶华诀别,如此绝代女子,连过往,都是苍白的。  且不问谁是锦瑟,谁是华年,词人就是如此痴心一片,伫立在邂逅的地方,迟迟地不肯离开。这暗涌的情愫,就像春梅乍放,已经不能收敛。直到黄昏日暮,才归家,写下这痴情断肠的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他搁笔自问,闲愁几许?似无涯的青草,似满城的飞絮,也似漫天的梅雨。如此之多,真是凌乱难谴。而贺方回也因为这首《青玉案》而得名“贺梅子”。  青梅往事,来不及挥手作别,就已远去。流光偷换,繁花似雪,落地生尘。无论生命中那朵情花是未曾开放就已凋零,又或者灿烂绚丽地开过,再死去。只要是落下,就不会回头。年华来的时候,没有召唤;走的时候,也无须诀别。  二、闭门听雨锁流光  一剪梅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喜欢这一句“流光容易把人抛”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豆蔻年华,只觉岁月青葱,我的人生,还有一大段的光阴,足够我任意虚度。我总说,多希望可以在瞬间老去,那样就可以免去浮华的过程。一夜之间,从青丝到白发,成了一个少女单纯的向往。  那时候,我真的觉得,翠绿的时光将生命填满,几乎是泛滥成灾。可我却喜欢在夜深时,对着月亮,或听着细雨,吟咏这一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直到后来,我才知道,我那时喜欢的只是词里的意境,却不明白,词中的怅叹。因为我明白的时候,流光已将我抛远,那些被蹉跎的日子,甚至连痕迹都不曾留下。而我所能做的,只是不停地追忆、不断地怀旧。  后来又读《牡丹亭》,词句写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才恍然,韶光真的是贱,曼妙的春色将人诱惑,待你将年华交付,光阴又似云烟过隙。只一个华丽的转身,青春已经抛得甚远。多少人,就是这样感叹似水流年,穿越一个又一个春天。每个人都想努力地抓住逝去的时光,却总是忽略了原来还有许多未知的光阴,供自己慢慢地度过。  写这首《一剪梅》的词作者蒋捷,为宋末元初江苏宜兴人。咸淳十年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而他的“樱桃进士”之称正是因为这首词得来。词的起句,就写到浓郁的春愁只待酒浇,此时的他,是一个天涯羁客,思归之情难以抑制。小舟飘摇在吴江上,远远近近的酒旗在风中招摇。真想停舟柳岸,坐在酒铺,来几坛陈年佳酿,一醉贪欢。也许那样,就可以忘记自己身为过客的惆怅,忘记春光牵引出的无限愁烦。  其实,吴江离他的故里宜兴并不远,只需轻舟太湖,就可以归家。想他一定被尘事所缚,碌碌难脱,看着近在咫尺的家乡,却胜似天涯。舟在江心流淌,驶过秋娘渡,又越过泰娘桥,不曾有半刻的停留。他始终离不开那艘客船,只能伫立在船畔,看江南的风雨潇潇。人生就像是一场远行,没有任何的行程会是一帆风顺,只有越过无数逆境,才可以海阔天空。这个过程里,难免会失意,会被浪潮打湿衣襟。蒋捷登上了他人生的客船,他厌倦了漂泊,只想归乡,做个淡泊的隐士闲人。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一直在行走,一直在路上,又何曾有过停歇?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就是如此。心动则万物皆动,人在世间,谁又能做到心如止水?  所以,他无法停止不去梦想,梦想着有一天归家,年轻貌美的妻子为他洗净客袍。而他换上宽袖大衣,一袭风骨飘然。他调弄着有银字的笙,点燃心字形的熏香,抑或是煮上一壶老酒,几碟小菜,对着朗月,斟饮一番。这一切,多么的惬意和雅致。洗去行客的风尘,只有家,才会是真正的窗明几净。读到这儿,不禁又让我想起《大明宫词》里那段皮影戏的对话,我曾经写乌镇的皮影戏时,也想起过那动人的场景。  一位年轻的女子,提着竹篮,被明媚的春光,悠悠碧水,搅得柔情荡漾。她说:“为什么春天每年都如期而至,而我远行的丈夫,却年年不见音信。”这样的语气,怀着淡淡的哀怨与无限的渴望,只有杨柳飞花,听她细诉衷肠。而那位远行的丈夫,离家去国,整整三年,只为了梦里金碧辉煌的长安,为了满足一个男儿宏伟的心愿。如今终于衣锦还乡,打马归来,又遇上故里的春天。江南依旧桃红柳绿,青山如黛,什么都没有改变,他不知道新婚一夜就离别的妻子,是否依旧红颜。后来他们就在那宽阔的道路上相遇,野花和绿草见证他们的久别之后的重逢。仿佛任何时候,这个画面对我都是一种诱惑,令我心旌摇曳,难以自持。与其说被那姹紫嫣红的春色诱惑,莫如说为那一场相逢而感动。  蒋捷不是那骑在马上的将军,他只是一位登上客船的旅人。他也不能衣锦还乡,面对山河破碎,故国沦陷,纵然他可以将浮名抛散,却无法不感怀哀恸。可是他梦里的心愿,和他们是一样的美好。一样的春光荡漾,尽管多了些朦胧的烟雨。他的妻子也许不再年轻貌美,只是一个平凡的老妪,可是只有她,可以安抚他漂泊的心。为他风雨等候,为他洗净客袍,为他红袖添香。然而,这一切,与爱情无关,而是一种长期以来相濡以沫的温情。他们也许不能携手天涯,可是无论隔了万水千山,都不能离弃。  他终叹“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的,流年易逝,转眼春光已过去一半,樱桃红了,芭蕉已绿。而他还在奔向远方的过程中,不知道自己的归期。仓促的时光,已经不容许他再去虚度,仿佛只要一眨眼,他就被流光抛掷。其实这世间,没有谁敢和光阴下场赌注,因为,这将会是一场必败的赌局,任何人,都无法有机会赢过光阴。当我们都白发苍苍之时,时光依旧苍绿如初。  既然身在远方,那么就不要问归途,因为,任何的旅途,都会有尽头。韶光更替,四季流转,只需走过一个轮回,就可以策马归程。那时候,横斜的梅枝,已探过墙院,第一个为你捎来春的消息。  三、旧岁繁花 终不敌今春新绿  望江南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人生有许多的巧合。一片云彩,一枚落叶,一阕清词,一首古曲,都会在不同时候,暗合自己的心境。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缘分,缘来时当珍惜,缘去时也莫牵怀。每当我读起苏轼的这首《望江南》,无论在何地,怀着怎样的心情,都可以在瞬间入境。微风细雨的季节,行走在青衣柳巷,湿润的石板路上,流淌着过往的醇香。巷陌里的人家,同往常一样,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不知是谁家,用清新的柴火,煮着早春的新茶,阵阵茶香,从半掩的窗扉飘出,熏染了一季的梦想。也不知是谁,将淡淡的春愁,挂在晾衣架上,希望过客装进行囊,带去天涯。  分明在烟火的俗世间,只闻茶香,又觉此中岁月,悠然忘尘。我喜欢这份洗彻尘埃的洁净,一句诗酒趁年华,就有着卓然于世的超脱。仿佛所有的失意与落寞,都是一种无端的辜负和蹉跎。人生浮沉,世事难测,当知得失随缘,闲淡由之。在烟尘飞扬的世象中,犹记明月清风。在颠沛流离的境遇里,学会随遇而安。这就是苏轼的处世之道,在不合时宜的境况里依旧清醒旷达,不诉悲凉之音。他遭谪贬,被放逐,一生辗转流离,得意太少,失意太多。许多座城市都留下他的足迹,留下他的故事,也留下他的诗词。  他在黄州偏远的乡间,咀嚼几碟素菜,品味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泊。他在惠州的陋室,隔帘听雨,享受“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意境。他在杭州西湖,看桃红柳绿,吟咏“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雅。他在密州的烟雨丛林,竹杖芒鞋,感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况味。他的词句,蕴涵大自然的钟灵毓秀,藏纳人生的世情百味,也渗透了释、道、儒的隽永馨香。没有姹紫嫣红,无须惊涛骇浪,苏轼就是这样,在他的云水生涯里,品出淡定与从容。  这是一个暮春的细雨天,风中的杨柳依依,东坡居士独自登上超然台,看一江春水,满城花开,看烟雨中的万千人家。他的心穿越烟云雾海,在万象的苍茫里,体味一种物我两忘的超然明净。这是个适合观雨品茶的季节,整座城,拥有着青葱的华年。西厢养蚕,燕子筑巢,杏花疏落,牡丹初好。面对这份大自然的清新与洁净,又何必再去怀思故国。山水依旧,更迭的只是朝代,就像时光仍在,流逝的只是我们。关于命运的玄机,我们无须觉悟太早,也不可觉悟太迟,流年似水匆匆,却无论如何,都会给我们留下回忆。忘记孤独,模糊悲喜,用青翠的季节之火,烹煮一壶碧绿的新茶,那芬芳,无须细品,沾唇即醉。在细雨的窗扉下,摊开一纸书笺,写下这样的诗行:  让我平静地看着你,  直到淡淡地老去。  这样一段明净的诗酒年华,  纵然坐到白发苍颜,  我都想要淡然地珍惜。  你带着唐时如意、宋时记忆,  还有明清烟雨,  循过长荷素淡的香迹,  才给了我今世真实的欢喜。  也曾梦回故里,也曾萍散萍聚,  到最后,我还是我,  你还是你。  如果有一天你将我无由地忘记,  我也不会忘了你。  只是不再寻觅,  守着一段温润的光阴,  我还是我自己……  是的,就是这样,诗酒趁年华。每个人,都是从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短短数十载的光阴,如果不曾用心去珍惜,年轮就从身边悄悄流走。一盘棋,可以下到樵夫柯烂;一壶茶,可以喝到人生老尽。许多人,走到生命的尽头,回首过往,只觉是南柯一梦,没有一段真实的记忆可以触摸。都说人生若只如初见,却不知道,任何茫然的开始,都要自己写下最后的结局。从红颜到白发,就这样枉自蹉跎,韶华就像是一场幻觉,依稀来过,又真的走远。  人生有缘弥可贵,岁月无期当自珍。如果现在,你正拥有最好的华年,当自珍惜,不要让它,似流水,从时光的缝隙间仓促滑走。不要让“错过”,成为一生不可挽回的缺憾,不要枉读了“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诗句。倘若,你已经和年华擦肩而过,也请你,在树的年轮里,一点一滴地找寻丢失的回忆,重新拼凑起一本青春的诗集。  其实,一个人的心,真的很辽阔,纵然失去了方向,它也不会迷惘,并且永远都不会孤单。一路行程,没有鲜花和掌声,也要为自己喝彩。无人的时候,就将话语说给自己听,如果渴望被爱,未必就要先去爱上别人。因为,这世间,从来就不能肯定地给你一个公平的说法。心的世界,本就是一片空虚,你想要用空虚去填补另一种空虚,注定会失去很多记忆,谁又还能,在一片惆怅的回忆里,找到真实的自己?时光是镜,假如你不小心打碎,即使有一天破镜可以重圆,从前斑驳的倒影,一片片伤痕,也会塞满无尽的空间。  来者已来,不可抗拒;去者已去,无法挽留。如今的年华,在新火里煮沸,和着诗酒,一起咽下。过去的年华,在散尽的流云里,已经无迹可寻。没有人,可以让死去的昨天复活,却一定可以,不让活着的今天死去。尽管明天并不遥远,可它毕竟只是明天。  你以为自己走到了终点,却不知,又陷进生命的另一场轮回。从此,那些发生过的故事,又要随着流年,一同生长。看着光阴来去,你是否会真的以为,还有一段年华,等着你去好好珍惜?那就假装忘记,假装从来,都不曾失去。  四、满目空山远 应惜眼前人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都说人生似一场虚幻的梦,然而梦里梦外,都是真实的自己。每当看到夕阳沉没,看到草木凋零,看到依依送别的人们,就感觉,是一场戏的落幕,一段故事的结束。此时就会想起晏殊词里的一句“不如怜取眼前人”,出自于他的《浣溪沙》。轻吟一遍,心中的柔软就增添一分,仿佛所有虚妄的努力,茫然的追求,到最后,都与心相违,都不过是,为他人作了嫁衣。不如珍惜可以把握住的光阴,怜惜眼前的人和事,只需要给一份寻常的偎依,这样才可以省略去那些无由的风雨。  不如怜取眼前人,这样一句话,必定是一个经历了春花秋月,经历了悲欢离合的人,才会生出的感悟。看过了人间冷暖,四季更迭,在岁月的历程中患得患失。感叹生命易逝,年华易老,平静下来,便悟得这么一句:不如怜取眼前人。这句词,带着一种淡淡的无奈,也暗示人生当及时行乐,不必好高骛远,也不可任意蹉跎。好好珍惜可以把握住的机遇,怜惜一直陪伴在身边、不离不弃的人,就是幸福。做不到人淡如菊的从容,却也是安于现状的平和。  这阕《浣溪沙》,虽是伤春之作,又寄寓别离,却写得波澜不惊。情怀深刻,语言明净,别有韵味,没有一般伤春之词的哀怨浓愁,多一份温婉清淡。这也是晏殊词的风格,他所著的《珠玉词》,没有长调慢词,全是小令。《宋史》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可见他的词格调清雅,富有风情,没有雕琢,皆为即景而写。晏殊的词集里,没有一首次韵之作,他填词,只为抒发自己的真性情,似一曲弦音,随着意境而流淌。他的词,没有羁旅愁苦,也不见太多的儿女情长,纵是有悲戚伤怀之作,也是人生中共有的无奈。比如,年光的流失、世事的无常、山河的变迁等,这一切,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要表达的就是这种人生不可避免的命运。  出生在临川才子之乡的晏殊,自小聪明好学,5岁能诗,有神童之美称。江南按抚张知白闻知,极力举荐进京。次年,14岁的晏殊入殿参加考试,脱颖而出,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之后,平步青云,官居宰相,一生显贵平坦,纵有小的波折,也一笑而过。《宋史》本传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他惜才、好贤士,范仲淹、韩琦、孔道辅等都是他提拔推荐的。这样一个坦荡之人,自有豁达的心胸,不拘泥于狭隘的思想,不为俗物所纠缠。都说文如其人,一个人的文字,可以品出其心性和胸襟。但一个没有宽大襟怀的人,没有明净思想的人,也断然写不出清澈醒透的文字。只能在文字逼仄的窄巷里,走走停停,找不到出来的路。  他起笔就感叹“一向年光有限身”,这么直接,在刹那就撼人心魄。让我们都明白,年光的短暂,生命的有限,看着似水光阴淙淙流淌,我们是这样的无能为力。是的,春光就是这般易逝,盛年转眼就不见了,我们只能从容地迎合自然规律,因为任何的抗拒,都是徒劳。他说“等闲离别易销魂”——别离不过是人间最寻常的事,就像是一则故事的剪影,带着些许伤感的情节,但也是恍然而过,稍纵即逝。感叹是多余的,倒不如对酒当歌,自遣情怀。叶梦得《避暑录话》载,晏殊“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乐相佐”。从文字中,可以看出,晏府里总是宾客如云,晏殊是洒脱之人,他懂得及时行乐,聊慰有限之生。  然而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虽说散了会聚,聚了会散,却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总是无端地尝尽悲喜。记得《红楼梦》里说宝玉多情,喜聚不喜散。而黛玉无情,喜散不喜聚,缘由是,聚时欢喜,散后冷清,莫如不聚不散。然而,黛玉又是否真的是无情之人?她应该比宝玉更深情,因为她深知聚散无常,在不能改变的时候,莫如持一份淡定在心里。每个人对待人生的方式和态度不同,清淡之人,自怀清淡之心。林黛玉寄人篱下,自有难言的凄苦,不敢对幸福有太多的奢望。晏殊一生显贵,他有足够挥霍的资本,他的人生,不需要为谁负累,只为自己而活,活得纯粹,活得洒脱而自在。  筵席散了,一种繁华后的寂寞,顿袭心头。“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若此时登楼,放眼辽阔的山河,徒然地怀思远去的故人。若是独处于窗下,看院内繁花疏落,反添了伤春之感。莫如怜惜眼前的人,这里眼前的人,指的是一直陪伴他左右的人,也许是歌女,也许是亲人。也代表他所拥有的一切,财富、机遇、旖旎而安稳的日子。这些所能抓得住的真实的生活,才需要好好珍惜。  不如怜取眼前人。这一句取自唐代传奇,元稹撰的《会真记》,又称《莺莺传》。崔莺莺写给张生的诗中:“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这在后来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里也出现过。晏殊结句处,用这句诗,即转即收,可谓精致巧妙。  一个简单的道理,也许有些人,一生也悟不到它的真意。明明已经拥有了人生最平淡、最朴素的幸福,却不知道珍惜。总希望将自己抛掷到滚滚红尘,在浪涛里去打捞,那些虚幻而华丽的梦。为难以企及的名利,为不可获得的爱情,为华而不实的荣耀,付出惨痛的代价。却辜负了,一生默默相随的人事。流光易换,淡如云烟,应记取:满目河山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五、也曾年少 误了秦楼约  千秋岁引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  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一个天涯过客,寄宿在驿站,于寒凉的秋夜,闻到阵阵捣衣声。燕子东归,大雁南飞,只有他,久客异乡,不知何时才能回归故里。也曾在清风明月下畅饮人生,高谈抱负,那些欢情和佳景,仿佛就在昨天,触手可及,却又缥缈难捉,萦绕在心中,未尝一刻忘怀。这样一幅冷隽岑寂的秋夜图,让我们联想到的,是一个仕途失意之人的羁旅情思。他被放逐在秋天的驿道,背上简约的行囊,已没有往昔功贵,只是一点还割舍不下的回忆。  这个人叫王安石,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思想。这样一个伟人,不难想象,他的昨天,有过怎样的辉煌。有人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王安石的写照,然而这也只是他思想上的境界,回到残酷的现实,再华美的梦,都会有被粉碎的一天。王安石变法失败,罢相退隐,往日的繁华,就在摘下乌纱帽的那一刻,一笔勾销。没有付诸东流的,是他一生在朝为官的显赫历程,还有那一册沉淀了他才学的《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一个仕宦之家,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临川,也是汤显祖笔下《临川四梦》的临川。这个地方,至今被赞誉为才子之乡,因为王安石,也因为汤显祖,还有曾巩、晏殊等人。我与临川,亦有一段情结,因为它也是我的故土。我才情浅薄,虽不足为道,却为生长在这片诗书盎然的土地上,倍加感恩。有幸去过王安石纪念馆,一睹这位杰出宰相的豪情风采,在他的塑像前,洒一杯桂花醇酿,祭拜他的英灵。也有幸在汤显祖曾经惊梦的牡丹亭园,枕石酣睡,做了一场隔世的游园惊梦。走进临川,也许未必会成为才子,但一定能沾染到它明净的性灵。  这首《千秋岁引》的创作年代不详,但从词调上不难看出,应该是王安石推行变法失败,罢相退居金陵后的晚年作品。这样一位风云人物,想着兼济天下,又希望可以独善其身。当他将种种改革方案呈现在百官面前,他的变法,无疑触犯了那些大官僚的利益,使得不少皇亲国戚和保守的士大夫结合起来,极力反对变法。孤立无援的时候,他就像远航的孤舟,迷失在苍茫的雾海,找不到停泊的港湾。我始终认为,处身在政治的旋涡里,可以做到及时的激流勇退,方不失为一个睿智果敢的人。王安石罢相退隐,一半是局势所迫,立身悬崖,无路可走;一半则为他身处迷雾,却心性澄明醒透,自知不能力挽狂澜,不如悬崖勒马,退一步海阔天空。  红尘梦醒自知归,归来时,一壶酒,一张琴,一把剑,做个闲隐的高士。才看过繁花谢幕,又闻秋夜捣衣声;才脱下锦绣官袍,又身着粗布素衣;才离开豪宅府邸,又寄身天涯驿馆。人生就像是一盘下得散乱的棋,还没有来得及享受过程,就被迫仓促地分出胜负。虽然开始有过预测,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结局,难免有些慌乱,心态持平后,依旧会生出寥落之感。此时的王安石,正处于这个由盛转衰,由成至败的阶段。他一生叱咤风云,所惊起的浪涛,又岂是一朝半夕能够平息的?纵是千年后,那场宋史风云,依旧被世人津津乐道,那个叫“王安石”的千秋故事,依旧缓缓流传。所以他无法彻底地平静,午夜梦回,他忘不了苦心经营多年的政绩,忘不了故乡的月明,更忘不了,曾经海誓山盟的红颜。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两个无奈,道尽他不为人知的辛酸。这一生,都被名利困锁,牢牢束缚,为了世情俗态,耽搁了自己本该闲雅的生活。只可惜,将风流韵事轻轻抛掷,到如今,想要回头,似乎为时已迟。“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这一句,道出他真正的心声,当初许下的约誓,没有如期兑现,辜负了在秦楼苦苦等待他的红颜。无限怅然,有如李商隐的名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人的一生,似乎总是在错过后追悔,得到时又怕烫伤了手。想起席慕容的诗:“其实我们一直都在错过,错过昨日,又错过今朝。”那场秦楼之约,已成了今生未了的约定,梦里红颜,早已嫁作他人妇。  人生就像一场大梦,梦回酒醒,思量前程过往,自是心痛得无以复加。世情浑浊,众人皆醉,也许只有历经沧桑的人,才能醒透。南柯一梦,只有从梦中醒来,才知是做了一场梦,而梦中的人,永远不会知道,醒来时要面临的又会是怎样的现实。每个人,都被情牵系一生,那些被忽略的情,被搁浅的缘,其实没有真的离开。曾经功名显贵的王安石,到老的时候,怀念的,终究还是一段年少的风流情事。  也曾写下豪情慷慨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首词被赞为咏古绝唱。然而这首《千秋岁引》凄丽柔婉,情真动人,抒发了功名误身、当及时退隐的慨叹。  江湖老去,山河不改当年。在一个寒凉的秋夜,我们似乎,看到一个白发老者,在淡淡的月光下,找寻着他年轻时错过的情缘。只是,山重水复,流年已换,他还能赶赴那场,曾经失期的约会吗?  六、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唐多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任何节气我都会忘记,唯独立秋,我忘不了。也不是因为我对秋天有着怎样难以割舍的情怀,而是一种习惯,我喜欢闻秋天的味道,一种寥落的凉,一种神伤的美。流年如水,这么多年,我早已学会了平静看四季荣枯。我喜欢秋天萧然的况味,也喜欢春天初绿的清新,夏日葱茏的翠意,还有冬天岑寂的苍凉。但是秋季,却总是那么让人死心塌地,它可以惹得芸芸众生都来感伤,可以让人心甘情愿地接受离别。  秋天,有着伤感而清澈的离别,就像落叶一样的静美。第一次读“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是从一个比我大几个年级的学姐那里听到的。她在校园的一株梧桐书下,捧一本宋词,轻声地读着。我恰好打那儿经过,她招手唤我,或许她知道我骨子里也喜欢文字。她说:“你知道吗?宋词里,我最爱的就是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其中有一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道尽了愁的滋味。”当时我还是个小女孩,并不能体会太多,但我清楚地明白,“愁”字的由来,是离人心上秋。后来我才知道,她与她相恋的男生,永远地别离了,就在秋季。  再后来,她又说起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她说我像那个小英子,有一双清澈的、会说话的眼睛。而后低低地唱起了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几年后,我看了《城南旧事》的影片,就再也忘不了小英子的那双眼睛,那种清纯,就像秋天碧潭的静水,明澈见底。而那首《送别》在影片里唱着,仿佛在讲述城南老去的旧事,牵引出观众内心潮湿的感动。无言的背影,让我想起那个贞静的女子,在梧桐树下,轻读吴文英《唐多令》时的情景。时光流转太快,一恍十年之多,我和她再也没有相见,但我知道,她早已开始另一段故事,并且也是在秋天。  当年吴文英写这阕《唐多令》是和挚友在秋天分离,起句就巧妙地写出,“心”中的“秋”,合成的一个“愁”字。纵是没有雨,院内的几株芭蕉,也在风中诉说秋声,平添如烟的客愁。在秋天的清凉里,可以看到天空,几朵白云的寂静;看到荷池,几枝莲心的简洁;还有草地上,几枚落叶的安宁。夜凉如水,有清澈的朗月挂在中天,而词人却不敢登楼,怕勾起无边的往事,惊扰他那颗本就善感的心。因为这是一个令人易感的季节,思绪一旦释放,任谁也无法收敛,只能沉陷。  吴文英,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梦窗”这两个字,给人无限的想象,诗意而美好。我想着,吴文英应该是一个风骨清朗的书生,眉宇带着一种飘然遗世的清愁。因为他一生未第,闲游终身,于苏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虽是漂游,但是在长满闲情的江南,他的心,一直都是纯粹的。也有落魄,也有低沉,也有寂寥,可每次被江南的微风细雨,都卷入飞花的梦中。世人对他的《梦窗词》评价极高,黄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义夫《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  我对他的词,了解不深,唯独这首《唐多令》,牵系着一份秋天的愁绪,不能忘怀。词的下片,写他感叹年华往事,似水流走,而他客居他乡,经历无数次的离别。每一次挥手,似乎总在秋季,山长水阔,相逢不知是几时。这里的离别,虽是与友人,但是像他这样的才子,生命中一定有过不少的红颜知己,他和佳人,应该也有过这样的别离。在清凉的秋天,红衣褪尽的莲朵,似那远去红颜,感伤中,带着宁静。  寂夜里,听一曲《送别》,感受芳草连天的悠远,晚风拂柳的轻柔,还有知交半零落的怅然,以及浊酒尽余欢的清寒。偶然看到一个友人的签名,写着一句话:又是一年秋凉时。顿觉触目惊心,因为,多年前,我也写下过这么几个字,一种叠合的感动,打湿我的双眼。其实,今天才立秋,未到秋凉之时,可是一看到这个秋字,就让人感到一种凉意,从风中缓缓地飘来,在离人很远,又离人很近的地方,将我们等待。  夏虫没有与任何人告别,仿佛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带着夏日未了的梦,隐身而去了。而我们,也在这莫名的空落里,感到寂寥。过往被储藏的往事,如陈年窖酿,在秋天来临的时候,悄悄开启。一缕凉风,一片落叶,一棵枯草,都会萌动我们的思绪,因为只有在秋天,才可以肆无忌惮地怀旧,毫不顾忌地沉沦。  叶子就是在这个季节飘落,将所有的过往堆积,慢慢地收存昨天的记忆。我们只需要在每一次别离的时候,拾起一枚落叶,祭奠那些逝去的年华和故事,待到生命行将终结的时候,数一数,究竟积攒了多少枚秋天的愁绪。无论是怎样的结局,我们都承受得起,所以没有多少人,在秋天的路口,等候春天的消息。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今日立秋,没有离别,只有一阕《唐多令》,一段城南旧事,和往年一样,在记忆深处,如约而至,并且,还会相伴到永远。一段心事,瘦与黄花,低眉提笔,以此为记。  第六章 任是无情也动人  一、相思一种 已廿年  鹧鸪天 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我应该在微风的清晨,读一个词人的故事,才不会惊扰他尘封了千年的相思。我想我只需借着流光的影子,一路寻找,途中无论有多少次转弯,都不会走岔。我记得他的名字,他叫姜夔,生于南宋,终生未仕,辗转江湖。他人品秀拔,骨骼清朗,白衣胜雪,恍若仙人。他工诗词,精音律,善书法。他的词,最深得人心,言辞优美精妙,风格清幽冷隽。他在年老的时候,填下这阕《鹧鸪天》,是为了追忆年轻时一段铭心的爱恋。  追忆是什么?追忆其实就是为那些已经失去的光阴招魂。姜夔早年客居合肥,与一对善弹琵琶的姐妹相遇,从此和其中一位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最终他们并没有长相厮守,结为连理。姜夔给出一个很慈悲的理由,他为了生计,不得不漂萍流转,唯恐连累了佳人,给不起她想要的安稳。而这位美人,又是否真的怕受累,宁可将情感冰封,也不愿追随爱人天涯?千年前的真相究竟如何,或许只有琵琶上的几根琴弦,和那缓缓东流的江水知道。  许多事,明明已经落满尘埃,却总有人要假装记忆犹新。以为这样,自己就是那个对时间最忠贞不二的人。我们既然已经辜负了昨天,又何必还要向明天起誓?所谓去留无意,宠辱随缘,也只是给菲薄的流年,寻找一个软弱的借口。可一个善感的词人,总是会旧情难忘,无论过了多少年,一片霜叶,一曲弦音,一滴露水,都会撩开他心里的秘密。捧读姜夔的词,我为自己对他的猜疑感到惭愧。尽管,他没有将红颜拥入怀里,死生契阔,执手同老。至少那位佳人,是他情感的最初,也是最后所托付的女人。  在悲欢交集的人生里,我们总是做那个弱者,自以为巧妙地布置好了一切,却在最后的时刻逃开。明明知道守不住誓约,又还要频频地许下,甚至是一株平凡的小草,也希望它记住你的好。而自己想要遗忘过去,害怕会有不知名的债突然跑出来,逼问自己偿还。而姜夔,为一段不能继续的故事,付出了经年的相思,哪怕等到山穷水尽,也未必会给他一个圆满的结局。面对匆匆而逝的时光,我们不必伤感地求饶,就算抓不住当下的美好,至少还有回忆,供你我自给自足。  光阴恍惚,一过已是廿年。他想起悠悠东去的肥水,想起他在合肥的那段爱恋,怪怨自己不该种下那段相思情缘,惹得这么多年,痴心不改。现实中的我们,总以为,种下了同样的红豆,就可以结出同样的相思。却不知,阳光和雨露也会偏心、也会疏忽,结局往往是,一颗已红似朱砂,一颗还绿如青梅。他说,少年情事老来悲。心就像离了岸的船,在江湖浪迹,始终找不到停泊的港湾。“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他在梦里和伊人相见,可是缥缈恍惚的梦,还不如在丹青图中看得真切。一声鸟啼,惊醒梦境,这时连一剪迷离的幻影,也无处寻见了。  “春未绿,鬓先丝。”相思又是一年,春梅在枝头绽放,绿叶还不曾长出新芽。而词人,漂泊四海,已被流光染上两鬓风霜。年年春光依旧,而赏春的人,却仓皇地老去。那些落去的花瓣回不到枝头,就像老去的人回不到少年。不知道这世间,有什么花不需要阳光和雨露;也不知道这世间,有什么人不需要梦想和情感。有时候,深深牵系的,却是一些不值一提的琐事。那些不能相忘的记忆,反被自己随意地抛掷在年轮的光影里。  他叹,人间别久不成悲。难道真的是因为别离了太久,让那颗易感的心也变得木然了,木然到连悲伤都不会。还是离别的疼痛,被岁月沉积在深处,那用了多年,都没有彻底结痂的伤口,已经不敢轻易碰触。毕竟,几十载的光阴,是点滴的日子积累而起的,又岂是一个挥别的手势,就可以将一世悲喜仓促地带过?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一个神圣的使命,看似在渡化别人,其实是拯救自己。承诺就是一本无字之书,你想要兑现,就要亲笔去将它填满。你以为给自己找到了幸福,却不知,这幸福安置在别人身上,更加合适、更加圆满。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这里的红莲夜,指的是元宵的灯节,花灯似红莲,在良宵璀璨绽放。在元宵赏灯的人,虽然相隔千里,隔了数载光阴,彼此却依旧,品尝着同一种相思的况味。李清照有词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所表达的,也是这样的情愫。就这样遥遥相望,谁也不去惊扰谁的平静,只要不眨眼,就可以在目光里看到彼此的影子。如果有一天,影子消失了,那么一定要,收集起所有细碎的记忆,然后放一把火,将它们烧成灰烬。让对方怎么也找不到埋怨自己的证据。  我读这首《鹧鸪天》,看似心情起伏,其实无比平静。就像姜夔的相思,不艳丽、不浓烈,有一种洗尽铅华的韵味。人生是一场镜花水月的梦,虽然从一开始,就意味着踏上迷途,可是有山水为你做伴,有日月为你掌灯,饿了采相思为食,累了枕回忆而眠。如果邂逅一段缘分,就将真情托付出去。假如没有,就做一味叫“独活”的药,空走一趟红尘,又何妨。  二、艳冠群芳 任是无情也动人  南乡子 秦观  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  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  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初次读“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词,其实是在《红楼梦》里“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这一回,行酒令时宝钗掣得一支签,签上画了一枝牡丹,并附有一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当时觉得这句诗用在宝钗身上,实在是绝妙。  薛宝钗是大观园的冷美人,她穿着不见奢华,唯觉淡雅。她服冷香丸,清冷的幽香,给人一种迷离的美。她少言寡语、明哲保身,对人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她对世事人情早已看透,却用一颗清醒的心,冷冷地看着别人沉醉。总之她就是这样一个山中高士,冰雪美人。  她丰腴的肌肤、华贵的气度,与花王牡丹相配。在大观园,她是艳冠群芳的蘅芜君,林黛玉是世外仙姝寂寞林,是一朵永远凝露的芙蓉。到后来,我才知道,“任是无情也动人”出自于晚唐罗隐《牡丹花》之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冷艳无情的薛宝钗亦有她动人之处,她的美貌、她的才华、她的修养,还有她的沉稳,是诸多女子所不能及的。然而,这样一个聪慧的女子,纵是无情,也抵不过金玉良缘的宿命,大好的一生误在了贾府。  这首词里的“任是无情也动人”,与《红楼梦》中用得有异曲同工之妙。秦少游是北宋婉约派词人,他的词多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之感慨,文辞清丽婉转、音律谐美、情韵深浓,经久耐读。其中描写男女爱情部分,大多写青楼歌女,情意深切,悱恻缠绵。他的千古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至今仍被人吟咏。然而,看似情深,又似乎有些差强人意,就像是给一段离别,找一个美丽借口。  词中写的是崔徽。画像中的崔徽,一名多情的歌妓。“水剪双眸点绛唇”,眼似秋波,脉脉含情,朱唇一点,胜似桃花。这样一位绝代佳人,被画匠用其妙手丹青描进了画中,任世间风尘起灭,她却拥有永恒的美丽。更有人以为,崔徽取丹青素笔,对着菱花镜,临影子淡扫轻描。画云鬓双眉,画春容柳腰,再描七分曼妙,三分冷傲。  画里的崔徽似半掩的荷花,只露了一半身段。秦观说,这模样儿,就像是宋玉东邻的女子,因倾慕宋玉的容貌与才情,便登墙偷望他有三年之久。每次墙头遮去了她半身玉体,只能露出她翠羽之眉,如雪肌肤。我就不明白,这样一位妙龄女子,既有登墙窥探之胆色,又为何不敢翻越那一墙之隔,和宋玉吐露衷肠。而宋玉?又怎会不知邻女对自己的倾慕之情,堂堂男儿,竟忍心一个女子为他登墙三年。我宁愿他们,在月上柳梢时,可以人约黄昏后。也许那样,成就的又会是另一段佳话了。只是,邻女长久的等待和隐忍,到最后,换来的也只是一声叹息。若她无情,只在隔院的秋千架上看自己的风景,爬满藤蔓的重门终年落锁,素手焚香抚琴,也许登墙窥探的人,会是悲秋的宋玉。她微恼地游荡在院中,那冷傲的风姿,纵是无情也动人了。  而此时的秦观,又怎么不是对美人的窥探?只不过他无须登墙偷窥,可以立在画像前,任意地端详崔徽的神情和姿态。久而久之,这位风流才子难道不会对画中人生出一丝情愫?传说中,秦少游和苏小妹有过联诗对句酬姻缘的佳话,是否属实,已无从考证。但历史上有记载,他的正妻是一个叫徐文美的女子,和他同乡,是江苏高邮人。但她或许不是秦少游钟情的女子,因为他不曾为她填词写句。反而青楼歌女,却赢取他的爱情。他为营妓楼东玉填过一首《水龙吟》,为名妓陶心儿赋词《南乡子》,皆是柳月花边,无比多情。他写香囊暗解,罗带轻分,他与佳人分别,就说两情久长,不在乎暮暮朝朝。这一切,都应和了一句,动情容易守情难。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崔徽这般绝色女子,身为歌妓,自是有一段辛酸往事。当年眉黛含颦,无限心事,也被画师描进了画中。崔徽是歌妓,与一个叫裴敬中的男子一见倾心,相爱数月,后裴敬中离去,崔徽身不由己,无法相从。几月后,裴敬中的密友知退来访,并有一名叫丘夏的人善写真,知退为崔徽请来丘夏,为其写真,果得绝笔。崔徽持画给知退,并对他说:“见到裴敬中,就告诉他,‘崔徽一旦不及卷中人,徽且为郎死矣’。”一语成谶,不久后,崔徽病了,形容憔悴,已不复旧时容颜。再不久,她死了,死于相思。  红颜已薄命,再看画中人,顾盼含笑,楚楚动人,令赏画的秦少游心生怜惜。他有心相惜,可是丹青不解语,纵是解语,崔徽此心也只为裴敬中,又是否会与别的男子而再动情呢?画上崔徽,花容月貌,可是触摸上去,没有温度,她只是被封存在纸上的冷美人,已不解情愫,无关风月。可秦少游对着这不解语的牡丹花,仍叹息道:“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只一句,不知打动多少人的柔肠。  这世间,唯情动人,唯情感人。人生长恨,多少人,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画中的崔徽,不是无情,而是深情若许,只是丹青妙笔,可以留驻红颜佳色,却描不出她的一往情深。寄身大观园的薛宝钗,又岂会是一个真正的冷美人,只不过,没有人看到她夜半不寐,相思如雨。她知世情难测,深邃如海,不敢去爱,只将一颗真心冰封。她知人生萍聚,云烟万状,转瞬皆是空幻。倒不如无爱无恨,做个无情之人,反比多情的人更让人心动。  然而,何谓有情?何谓无情?就像我们,至今也无法知道,究竟是流水辜负了落花,还是落花辜负了流水。  三、一位淡泊隐士的爱情  长相思 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至今为止,我还是相信,隐士林和靖在年轻时,有过一段铭心的爱情。也许他爱的只是一个寻常的女子,也许他们之间有着平淡的故事,而这一切,就像浮云萍水,聚散都只消刹那。我们只记得,他隐居西湖,结庐孤山。只记得他,不仕不娶,梅妻鹤子。在他这首以女性口吻而填的小词里,依稀可以找寻到一些回忆,以及在他的坟墓中,所看到一方端砚和一支玉簪,又似乎尚存一些昔日的痕迹。其实,千百年了,一切都相安无事。我流淌的笔墨,并不是想去探寻什么、证实什么,只在时光的崖畔,看一段水云过往。  摊开历史的长卷,我们所知道的永远都是一些浅露的表象,那些真实存在过的点滴,都随着昨日逝者,埋葬于尘土。只留着这些未亡人,在岁月的河流,划桨打捞,捞起的也不过是破碎的片段。回澜拍岸,虽掷地有声,浪花潮湿了记忆,蒸发过后,依旧无痕。梦醒难入梦境,弦断难续弦音,时光泛滥,却不会重叠,我们不必等待那些无望的重来,因为还有足够多的开始。倘若林和靖当年娶妻生子,过着平凡的生活,也就不会有那段梅花往事、放鹤传说。而我们在孤山,又是否还能寻到一丝明净与淡泊?  放鹤亭中,一曲长笛吹彻千年诗韵。在杭州孤山,住着这样一位白衣卿相,他叫林逋。历史上说,他通晓经史百家,性孤高,喜恬淡,不趋名利。他的一生,几乎没有出仕的记载,在他年轻的时候,就闲隐山水,不问春秋。他常驾小舟遍游西湖寺庙,和高僧诗友往来,参禅论文,烹茶煮酒,徜徉清风,醉卧白云。每逢孤山客至,有门童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一蓑烟雨,一怀明月,不染俗尘。就是这样一位不仕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隐者,也同样有着不为人知的前尘往事。  一阕清词,一支玉簪,像是他朴素人生里,最华丽的表达。总是有人,想在他平静的岁月里添上一段凄美的爱情。却不知,他生性淡泊,不与凡尘有太多的纠缠。纵算爱过,也是出自于人性的本真,没有谁认定一个隐士就该无欲无求。我相信,他以女性口吻写下的《长相思》,一定和他的情感历程有关。也曾有过“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心愿,只不过这段缘,来时如露,去时如电,没有在他生命中停留太久。他的心性,注定他此生长隐山林,漠然世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两岸青山,千万年来,以同一种姿态相看遥望,看过多少舟帆相送,萍聚萍散,似乎总是那么的含情。而此际,见一对情人在流水江岸,依依作别,难舍难分,它们却依旧只顾渡口的行人归客,对他们的离情别绪,却视若无睹。其实,这两岸青山,早已许下过不朽的盟约,它们所看的,只是这些往返的风景。至于人间寒暑,花落花开,百年甚至千年的时光,它们都不闻不问,更何况只是这一对平凡的恋人?他们的悲喜,薄似飞花,轻如落叶,怎么可以撩起青山万古不变的沧桑?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钱塘江水更是无情,它不管不顾这一对情人热泪盈盈,也不等他们将同心结打好,把定期说妥,就涨起大潮,催着行舟早发。此番涉水而去,不知何日是归期,纵是许下了誓言,又拿什么来痴守?不知为何,我读到这儿,有种预感,只觉这次离别,是覆水难收。他们之间,再也无法于最深的红尘里重逢。这是宿命。青山绿水的宿命,是看过沧海桑田依旧容颜不改;人的宿命,则是尝尽悲欢离合,接受生老病死。一程山水,一份荣辱,一段幻灭,若起先没有多情的相许,此时的无情也算不上是相弃。  看到“罗带同心结未成”,就会想起《红楼梦》。越剧《红楼梦》里,有很好的唱词:“休笑前人痴,由来同一梦。绣金翠袖,难揾悲金悼玉泪。菱花镜里,谁拥旷世情种。罗带同心结未成,鹊桥长恨无归路。红楼今犹在,唯有风月鉴空。”这里的“罗带同心结未成”,说的是宝黛二人,也许还有尤三姐和柳湘莲,又或者包括司棋和潘又安,以及那些同心却没有完美结局的有情人。是命运之绳将他们束缚,空有情缘,却无分相依。眼睁睁看着叠合的心被拆散,相扣的十指被剥开,表象完美,看不到内在的鲜血流淌,彼处已刺骨锥心。人生,总是因为有这些遗憾,才有残缺的美丽。倘若都是四季繁花,清风朗月,又如何去,品尝冷暖不同的况味?  林和靖乘风逐浪,埋迹孤山,不管青山是否依旧,潮起又是否潮平。无论他的心,是否真的放得下,这一切,他不必给任何人解答或者交代。那泪湿裙衫的女子,转身之后,可以嫁作他人妇。谁又敢断言,平淡的婚姻注定不会幸福?命运既是给过你取舍,无论结局是对是错,都要坦然相待。幸福对许多人来说,都只是一个奇迹,我们的责任,是活着。在无限的时光里,有限地活着,除了随遇而安,似乎别无他法。我们的心,既是比不过山水的深奥和辽阔,又为何不去融入它们,做一株平凡的小草,一朵安静的浪花,在沉默中,幻灭与共。  他不孤独,他有梅妻,有鹤子,有高僧一起参禅,有诗友共剪西窗烛。一生很短,一生也很长,几十年倏然而过,却凝聚无数日月风霜。他闲隐孤山,梅花冷月,一世清凉。从前的事,记得的不是很多,却也未敢轻易相忘。如果放弃繁华,选择寂寥,也算是一种过失,那么那一阕清词,一支玉簪,也足以聊慰他平生之憾。  四、镇相随 莫抛躲  定风波 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麽。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多少年华,多少情爱,被我们毫不吝惜地抛掷。每当读到这句“镇相随,莫抛躲”心中都会生出一种无言的怅叹,仿佛总有些什么遗憾,是我该自省。多少人,在苍绿的岁月里,悔不当初。以至于,都想寻找一种叫“后悔”的药,认为服下去,就可以重头来过。就算回不到少年时,也要给自己一个改过自新的借口。写下这句词的人,叫柳永。他的一生,将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他的一生,倚红偎翠,恣意尽欢。那么多流连于烟花巷陌的多情才子,也许只有他,敢站在朗朗乾坤下,大声地说:“我风流,但我没有辜负。”  柳永,原名柳三变,又称柳七。他的一生,似乎都在失意中度过,满腹才学,得不到赏识。几次科试皆落榜,一恼之下,写了《鹤冲天》,宣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你皇帝老儿,不让我及第做官,我便不做官,又奈我何。宋仁宗知道后,便给了批示:好吧,此人留恋风月,要浮名作甚?那就去烟花柳巷填词吧。于是,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并以“白衣卿相”自许。此后,他日夜流连于风月场所,和青楼妓女卿卿我我,在词坛上叱咤风云,有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那时候,寻常巷陌,无人不知柳三变。因为他毫不吝啬自己的笔墨,受到了许多青楼歌妓的青睐,她们视他为知己,因为只有柳永以心相待,从来不会侮辱她们的人格。反而怜香惜玉,珍惜彼此在一起相处的情义。他自负风流,怀才不遇,倒不如醉倒在温柔乡里,在胭脂水粉里找寻知己红颜。而她们,将温暖的怀抱腾给世间男子,却从来换不回真正的安定。这些深感世情苍凉的歌妓,能在寂寞时有一位多情才子相陪,自是解了无数愁烦。  印象中,柳永的词,最为出色的当是那首《雨霖铃》。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不知道给世间男女带来多少的感叹。他对秋天情有独钟,以悲秋的宋玉自比。可这首《定风波》却是为那些沦落在社会底层的风尘女子而写。表达出他对这些歌妓的无比怜惜,有一种悲悯,叫懂得。他以心交换,所以他懂得其间的寂寞和酸楚。他将自己沉溺于秦楼楚馆,和她们携手相伴,为冷暖江湖添了多少妩媚和传奇。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这是一个被情人抛弃的歌妓,她的不幸,也是千万个青楼女子的不幸。本是桃红柳绿,于她,却是愁惨。一颗芳心,竟是这样无处安放。红日高照、莺歌燕舞的人间,她却无意观赏,沉溺在绣被里,恹恹庸庸。相思让她病,让她形容憔悴,丢弃了胭脂水粉,搁置了翠玉珠钗。忍不住怪怨那薄情之人,就那样一去,杳无音信。是被世事缚身,难以解脱,还是早已将这段情缘抛掷脑后,在另一处烟花巷,怀抱美人去了?  “早知恁麽。悔当初、不把雕鞍锁。”早知会有如此境况,悔不改,当初不将他留住两个人,在一处,他读书写字,她闲拈针线,温存相伴,守着现世安稳,静美无声。多么痴傻的女子,她以为,当初只要她启齿,就可以挽留住一颗放浪不羁的心。她不知道,那多情男子,会留下种种借口,搪塞过去,任何一个简单的理由,她都无法抗拒。她的惊艳,换得来一夜倾城,却换不来一生的相守。就连拴在门口的马儿,都会催促主人,是该起程,因为他无须对一个青楼女子许下任何的承诺。纵是许下了,也可以不必兑现。他自策马扬尘,春风得意。留下她,狠狠地想念,用素心等待一场无期之约。  “镇相随,莫抛躲。”就这样相随吧,莫再抛闪,许我锦瑟年华,与你男欢女爱,不要将光阴无端地虚度。情深如许的女子,难道真的是她过于痴傻,不解平淡的相守,是人间最难求取的幸福?她要的只是安稳度日,为心爱的男子洗手做羹汤,做他荆钗布裙的妻,与他荣辱与共,甘苦相陪。在最深的红尘里烟火相随,波澜不惊的容颜,可以平静地老去。这一切,都是她一相情愿,那曾经与她共赴云雨的男子,早已将怀抱腾出来,给了别人。  我所见过最美的相随,应当是《倚天屠龙记》里赵敏对张无忌的万般情义、生死相陪。在感情上懦弱的张无忌几次三番躲避,甚至对她猜疑、误解,可是赵敏却勇敢地追随,用点滴的时光,让他看清她的爱、她的痴。她为他抛弃高贵的大元郡主身份,不惜与朝廷作对,与父兄作对,把一生的真心和珍重,都给了张无忌。感动至此,让我想起了那句话:“只要你要,只要我有。”最后张无忌总算没有辜负佳人,二人携手,远离江湖,居住在没有人烟的冰火岛,相依相守,一生一世。  这是江湖儿女的爱情,美丽、浪漫也悲壮。柳永笔下的青楼女子,亦是如此,甚至更需要勇气,因为她们卑微的身世,就注定了她们苦难的人生。柳永是那个为她们解读风霜的人,将她们悲哀的心事,深情的渴望,付诸词中。他希望那些风流男儿,不要轻易许下诺言,不要轻易辜负佳人。这正是官场失意的文人和痴情的风尘女子,在思想上所产生的共鸣。  他的这首词,不为正统文人所认同,据说,他曾拜访晏殊,晏殊就以这首词中“针线闲拈伴伊坐”相戏。但他的词,却深得市井百姓的喜爱,因为有种毫不掩饰的亲切之情。所以元曲大家关汉卿也将柳词摆上舞台,用另一种通俗的方式传唱这种平凡的情怀。  也因为柳永一生与青楼女子为伍,深刻地懂得她们的悲苦,视她们为红尘中相伴的知音,所以他在死后,那些歌妓,纷纷解囊相赠,凑足银两,将他安葬。这位奉旨填词的柳三变,没有从人间带走什么,却给宋朝的词坛,留下了词的故事、词的传奇。  五、恨君不似江楼月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诗词的意境,总是那么美妙,有些好的诗或词,随性地翻读,便烙刻在心间,无法忘记。就像某个人,虽是萍水相逢,却可以淡淡地牵怀维系一生。亦如某个人生的片段,往往是刹那的光影,就定格成永恒。每当我看到月亮,无论是新月还是满月,是上弦月,还是下弦月,都会想起这首《采桑子》。一首简洁明朗的宋词,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纷繁的心绪,也没有太多意象装点,仿佛从头至尾,就看到一个多情女子,和月亮诉说心怀,就再无其他了。  她应该有着清丽的容颜、微蹙的眉黛,以及一颗七窍玲珑心,藏着微涩的情怀,和淡淡的愁思。这首词,似乎是那个叫吕本中的词人,对着月亮即吟而成,并且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将相思之情,随意表达而出。就像一首简洁的情歌,看似平淡,却寄寓深刻,别具匠心。让读过的人,可以过目不忘,甚至不再相忘。只要看到了月亮,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首《采桑子》,有那么一句“恨君不似江楼月”让人生出淡淡地回忆。  史卷上记载,吕本中既是诗人也是词人,在两宋之间,却均数不上第一流。他在少年时的一次戏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尊黄庭坚为主,下列陈师道等25人,称之为“江西宗派”。他年少时,有过一段美好的欢情时光,所以闲时爱写诗填词,将情怀寄之于翰墨。他曾引前人论诗的话:“好诗流美圆转如弹丸。”说的是,好诗要体现出一种自然流畅之美。  吕本中一生致力于作诗,对填词心性更淡,可是他的词却比诗更别出心裁,独具风味。这位被世称“东来先生”的文人,性情坚毅、气节刚直,在朝为官时,敢于触犯权臣,然而他的词中,却缺少几许坚韧的气韵,多了些细致的味道。后人评他:“直忤权臣,深居讲道,而小词乃工稳清润至此。”其实诗词所表达的,只是内心深处某一角落的感想,不是思想的全部。人生百味,世态纷纭,有些人,也许只能深刻地品尝一种味道,在纷繁中,领悟出一个真理。或者说百媚千红中,独钟情于一色。  所以,他会写出这首清新自然、真挚流畅的《采桑子》。就像是长在宋词土壤里的一株清淡的兰草,朴素无华,却幽香萦怀。也像是挂在宋朝天空的一枚弯弯的月亮,纤细柔美又明净清宁。它以平淡清新的风味,在万千宋词里脱颖而出,让我们记得它的巧妙。就如同品尝了一桌山珍海味的菜肴后,单独端上来的一杯清茶,色味皆淡,却经久耐品。这就是吕本中词中之味,他的《紫薇词》里收录的词不多,却耐读,经得起咀嚼和回味。一个人的长相也是如此,也许长得平淡寻常,气质里却透露出一种安静和朴实,让人见了就喜欢,感到亲和。  就是这么脱口而出,“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写一个南北漂泊、东奔西走的人,总是居无定所,仿佛不能停下匆匆步履。只有江楼月,一直相随,陪伴左右。这里因思君,而成了恨君,心中哀怨无限,仅短短几行字,就已让人体悟出情感的深刻。下片巧妙的转换,将词的意味,轻盈地从一个空间,跳到另一个空间。“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仅是一字之差,恨不得君即刻变成这清朗的明月,可以相伴左右,可明月也总是缺多圆少,想要相聚又岂非易事?这里的“南北东西”和“暂满还亏”重复使用,有一种叠合的美感,加重了情感,也更具韵味。每当读到此,就会想起《西游记之女儿国》那里的片尾曲,其中有这么一句:“人间事常难遂人愿,且看明月,又有几回圆。”道尽了人生缘来缘去的无奈。  就是这样一阕看似随意偶得的作品,其实蕴涵了词人无穷的心血。倘若没有铭心的感觉,又怎能写出如此无须斟酌的词句?就好像在静夜里,看到一颗明净的心,在和月亮说话。哪怕隔了千年,那么低的细语,依旧听得很清晰。也许吕本中想要表达的,是一位在远方一直痴等他的佳人,而他漂泊流转,甚至南下逃亡。随着南北宋的划分,年少时的欢爱,和现在恍如隔世,再也追不回来。“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他流落江南,可是在这个“人人只夸江南好”的灵秀之地,他却感觉自己永远只是一个过客。吕本中的祖籍原是安徽寿县,也属南方。但自祖辈起就一直定居在京城开封,他早已将开封当做了自己的故乡。  他亦有着一颗爱国清正之心,可是在那个带着悲剧色彩的朝代,他的忠直,到底不为所容。当金兵南下攻宋围城的时候,吕本中和千万京师子民一起,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看到繁华的汴京城遭受近乎毁灭的战火。谁来给这座城疗伤,谁来为黑暗的结局打开一道明亮的出口?他接受命运,经受南渡的凄怆之后,心中亦带有隐逸的念想。说他遁世也好,说他逃避也好,他在词中写道:“叹古今得失,是非荣辱。须信人生归去好,世间万事何时足。”的确,一生荣辱皆归尘,半世功名,却无法企及,南山篱院里,一株悠然的菊花。  平静下来,他抬头望月,会想起当年吟咏的《采桑子》吗?那段被宿命搁浅的情缘,已经是曾经沧海,除却巫山了。红颜在岁月中,缓慢地老去,只有江楼月,还是昨天那样,时缺时圆。人生的离合聚散,抵不过佛祖的拈花一笑。  六、一缕心思 织就九张机  九张机 无名氏  一张机,采桑陌上试春衣。风晴日暖慵无力,桃花枝上,啼莺言语,不肯放人归。  两张机,行人立马意迟迟。深心未忍轻分付,回头一笑,花间归去,只恐被花知。  三张机,吴蚕已老燕雏飞。东风宴罢长洲苑,轻绡催趁,馆娃宫女,要换舞时衣。  四张机,咿哑声里暗颦眉。回梭织朵垂莲子,盘花易绾,愁心难整,脉脉乱如丝。  五张机,横纹织就沈郎诗。中心一句无人会,不言愁恨,不言憔悴,只恁寄相思。  六张机,行行都是耍花儿。花间更有双蝴蝶,停梭一晌,闲窗影里,独自看多时。  七张机,鸳鸯织就又迟疑。只恐被人轻裁剪,分飞两处,一场离恨,何计再相随?  八张机,回纹知是阿谁诗?织成一片凄凉意,行行读遍,恹恹无语,不忍更寻思。  九张机,双花双叶又双枝。薄情自古多离别,从头到尾,将心萦系,穿过一条丝。  轻丝。象床玉手出新奇。千花万草光凝碧。裁缝衣着,春天歌舞,飞蝶语黄鹂。  春衣。素丝染就已堪悲。尘世昏污无颜色。应同秋扇,从兹永弃。无复奉君时。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昆曲《牡丹亭》,一个女子,柔韧缠绵地低唱声,拨动每个人薄脆的心弦。缓慢的节奏,温软的情思,似要将心随之融化在一起。脑中顿时浮现四个字:“春丝如线。”就是这妙不可言的四个字,拂去了落在书卷上的尘埃,让春风翻到了一个词牌叫《九张机》的这一页。因为有位女子,正用如线春丝,一针一线,连连织就九张机。在两个人梦境里,织就一个人的锦瑟,一个人的流年。  写这首《九张机》的作者,是无名氏,词卷收入至《乐府雅词》。我问友:“《九张机》的作者,应该是个民间女子吧,表达她对春光的热爱,对爱情的向往。”友答:“绝不是女子,是文人托女子的口吻而写。”我笑:“宁愿是个平凡的民间女子所写。”友亦笑:“你便当成一个女子写的吧。”读这首词,就恍如看到一个民间女子色彩纷呈、形象鲜明的生活画卷。她采桑织锦,惜别怀远,将诗情、离愁、相思都纺织在锦缎上,希望有情人可以解她心意。一掷梭心一缕丝,如此巧妙的心思,连织九张机,真是九曲回肠、耐人寻味。  一张机,让我们看到一个朴素的女子,在陌上采桑,被大自然的春风熏染,流露出慵懒陶醉的娇态。枝上桃花开得妖娆绚丽,流莺婉转的歌声令人痴迷,让她舍不得归去。每次看到陌上桑,就会想起秦罗敷,那个在春天陌上采桑养蚕的罗敷女。从此,这棵桑树,在任何朝代,都长满嫩绿的桑叶,仿佛桑树的前生,就是罗敷女。  两张机,有打马而过的行人迟疑不决,欲行又止,女子回眸一笑,却怕被花草知晓娇羞的女儿心事。她只将深情蜜意藏于心间,遮掩多情的秘密,眼眸里却又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情意。从此,相思就这样深种,一梦难醒。  三张机,蚕老雏燕纷飞,吴王的馆娃宫,宫女们须更换舞衣,这些民间少女,要开始紧张地织锦劳作。  四张机,她一边纺织一边止不住相思,却没有因相思而停下机杼,而将自己的相思之情,一丝丝织进了锦缎里。来来回回地缠绕,她心灵手巧,一朵清雅别致的莲花就这样织成,可心中的离情别绪,却怎么也理不清。让我们看到一个少女,一点幽情动早,就这样误入春风花海,惹来相思无限,不知该如何让自己走出来。  最喜五张机,这位多情的少女,默默地将相思的诗句,顺着横纹,织在锦绣上,又忧心着,诗中的寄意不被情人所理解。“不言愁恨,不言憔悴,只恁寄相思。”她重复用了两个“不言”,是这样不愿倾诉自己的离愁别苦,不愿让心上人知道她憔悴的容颜。只将相思写入诗中,借锦缎,将寸寸柔肠和缕缕情丝细细地织进去。这般深情,用织锦的方式,巧妙地表达,读来新颖,实在是妙处难与君言。  六张机,她看到锦匹上,花间蝴蝶双飞,更添了她相思情愫。如此情不自禁地停梭一晌,往窗外多看了几眼。陌上,春光渐行渐远,而那时行人,早已不知消失在哪一处春色芳菲的路径,是否还记得那回眸的一笑?记得返程的路?  七张机,她织成了戏水鸳鸯的图案,以为这样便可以双宿双栖。心中却不禁迟疑,唯恐这鸳鸯,被无心之人裁剪,从此劳燕分飞,反惹来离恨,再无计可相随。似听到她在怨叹,早知道有今日这样难以排遣的离恨,当初莫若不要相识。不相爱,就不会有相思;不相聚,就不会有相离;不相依,就不会有相弃。  八张机,回纹知是阿谁诗?回文诗(旧称回纹诗),是一种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诗。这种诗的形式变幻无穷,奇巧无比,可以上下左右,颠倒着读,也可以顺读、反读、斜读,只要遵循规律,任意一种方式,都可以读成优美的诗篇。最为绝妙,广为流传的,当为苏蕙用其绝代才情,写给她丈夫的璇玑图。那是一篇从八百四十一个字排成的“文字方阵”,读法千奇百怪,可以衍化出数以千计的各种诗体。多少人争相传抄,费上几年工夫去读,可是能读懂的人却廖若晨星。苏蕙是用她旷世之才和一往情深,才写就出一幅这样玄妙超然的“璇玑图”,可谓千古称奇。而这位少女,借苏蕙的回文诗,表达自己的心意。只想将这别出心裁的回文诗,用五彩丝线,织成锦绣,遥寄情思。  九张机,并蒂花,连理枝,都已织成,可相离多时的人,却依旧不得相聚。她怨怪那薄情男儿,轻言别离,流连湖光山色,不思归路。叹自己一片多情,从头到尾,将心萦系成一条丝线,素手织就同心结。谁知鸳鸯失伴,连理分枝,惹来幽恨,枉自断肠。  提笔至此,突发奇想,问友:“释、道、儒,你更喜何种?”友答:“释家绝情,道家清修,儒家入世。”我不解:“释家为何绝情?”友答:“佛家劝人为善,寡欲清静,却是好的。那清修者,断了男女之情,岂不缺憾!”一语惊心,方知世间万物,皆为情生。  佛家有经卷《三世因果经》,告知世人,每个人的三生,都已注定。因果循环,前世种下何因,今生就要自尝结下的果。所以才会有众生万相,有人为权贵降相,有人是草野莽夫;有人善良敦厚,有人奸恶阴邪;有痴情种,也有负心人。  据说,在阴司,有一专管天下怨女痴男的徇情官,他主导着红尘男女的情爱。多少繁华地,成了佳人冢;多少温柔乡,成了英雄墓。既知韶光似云烟过眼,缘来时,当好自珍惜,不辜负人间风月,锦绣华年。  第七章 歌尽桃花扇底风  一、并刀如水 纤手破新橙  少年游 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也曾读过几阕周邦彦的词,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典型的宋词风味。唯独这首《少年游》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仿佛是百媚千红里的一点初绿,清新、淡雅。又似乎是丝绸锦缎里的一匹素布,简洁、朴实。以往的词,多描写瑰丽的景致,借景抒情。而这首词却闻不到一丝胭脂味,有一种洗尽铅华、回归素朴的真实。像是将一个淡妆天然的女子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她委婉的口吻,也被描绘得惟妙惟肖。都说中国古典诗词不善描摹人物,周邦彦的这首《少年游》带给我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宋词的表达。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