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明”,其实是说:桂花的“风度精神”有如乐彦辅那样简约清虚,而不像王夷甫那样过分鲜明突出。可见,整个上片,是用三个比喻对桂花作形神兼备的正面称赞……谁知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女词人抒发愁思的一种铺垫、一种反衬、一种对照。故结句笔锋陡转,突然错怪起桂花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桂花怎知愁人梦游千里呢?它只知尽情地播散那浓烈馥郁的香气,谁知竟不期然地潜入愁人的梦境之中,把神游千里的愁人酣梦熏透唤醒了。所以女词人在篇末以“却无情”三字煞尾,顿时使人对此词何以一概贬斥梅、桂、丁香有了最后的答案:原来这种种花木都不仅不能排遣词人的忧思,反而更加搅动了她的满腹闲愁!看来,此词大起大落、大开大合、大扬大抑的艺术格局当与词人那种多情善感的心理特征和灵活多变的审美意识恐不无关联。(《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1992年出版)五、孙祟恩《李清照诗词选》:这首词可能因“熏透愁人千里梦”所致,有人说是李清照南渡所作,有“怀乡”之情;有人说是李清照少妇时所作,有“怀人”之思。由此,与之相连的“却无情”句,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解说。有人说是桂花香味太浓,熏醒了女词人的怀人之梦,所以说它无情;有说承上句,是丁香花味太重,熏醒了女词人的怀乡之梦,所以说它无情;还有的说是作者故作反语,以曲笔赞美桂花芳香的品格,寄托自己的情趣。从语言、内容、风格、结构等方面来分析,这应是李清照居青州时崇尚清高和怀念丈夫赵明诚远行的作品,与她另一首《鹧鸪天·咏桂花》可谓姊妹篇。这首词上阕描写桂花,以“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比喻桂花桂叶的形态、颜色及姿质,以“风度精神如彦辅”比喻人的风度精神,独有特征,别有风韵,表现了女词人鄙弃庸俗,崇尚淡雅清高的情怀。下阕议论抒情,用梅花、丁香作反衬,批评梅蕊显露不含蓄,贬抑丁香粗俗不雅致,更不满意丁香“熏透愁人千里梦”,批评它太无情意,突出表现了女词人怀念远人的真挚深切之情。全词与《鹧鸪天·桂花》一样,咏物而不滞于物,咏物亦在自咏,但又不一样,这里或处处比喻,连连巧比,或层层议论,连连抒情,或抑梅丁香,上下对照,宕而有致,含蓄有味,词情激越,风格洒脱,在咏物词中又见创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武陵春春晚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①。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②,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③,载不动、许多愁。【注释】①日晚:这里指日上三竿,即太阳出来老高的意思。②双溪:水名,在今浙江金华城南,自宋迄今为当地名胜,因汇合东阳、永康二水,故名双溪。对于双溪所在地的考证,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李清照集》(1962年9月版,第213~214页)最为翔实可信,这里谨取其成说。③舴艋舟:小船,形似蚱蜢。语见张志和《渔父》词。【讲解】根据李清照《〈打马图经〉序》后所署写作时间为“绍兴四年十一月二十有四日”,此词遂可系于次年春,即公元1135年五月前后所作。又因词中有地名“双溪”,便可断定作于今之浙江金华。是时赵明诚去世已经五年,又经历了一场再嫁风波的李清照,她已不再把嫠妇之愁作为隐秘之事。况且在她与后夫离异后,愈是表现出对其前夫的思念,也愈能说明她对那个无赖小人张汝舟的轻蔑。此词或许正是这样一种心理状态的外化。虽不宜断言此词中毫无家国之忧,但主要当是表达嫠妇之愁。正在金华避难的李清照,选取《武陵春》为调名填词,这是独具匠心的。当年她与丈夫屏居青州,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避难,所以她曾把赵明诚称为“武陵人”。“武陵”二字,本来就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稔悉陶潜诗文的李清照,一触及“武陵”二字,自然会想到其所含的“避难”之意,但却不是导致她写出这样一首极端伤感之词的症结所在。症结是她又一次想到了亡夫赵明诚,加之自然界雨横风狂之后,百卉落地、尘香花尽,象征着希望的再次破灭。所以日上三竿,她连头发都懒得梳理一下。“物是”二句紧承前意,将上文的凄婉之情,以劲直之语出之。原因是开头一、二句含有难尽之意:“风住”既指自然现象,又有象征意味。接踵而来的被诬通敌和再嫁风波虽然停息了,而人生的希望也随之破灭了。所以“物是人非事事休”除含有浓重的嫠妇之忧外,还当有这样一些寓意:经过与后夫的一段纠葛,词人倍加思念前夫。他的遗著《金石录》还在,但人、事俱非,心里有多少事,不等说出口就泪流满面。生活中常常有物极必反之事。愁苦已极的人往往更向往解脱困境,此词下片对“尚好”春光的向往和对双溪泛舟的拟想,仿佛是在黑暗中闪现的一线光明,然而转瞬即逝。令词人所担心的是双溪舴艋舟小,载不动如许愁绪。言外之意,她的满腹忧愁无处排遣,永远也解脱不了。这就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一千古名句脱口而出的沉重的心理背景。没有李清照所亲身遭受的党争株连、婕妤之叹、兵燹战乱、丧偶流寓、“颁金”之诬、再嫁离异、诉讼系狱等等人生忧患,其愁思就没有这么重的分量;如果词人不善于创意出新,那么她在李煜、秦观、贺铸等喻愁名家名句面前,怎能跻身其列?当然李清照之所以能写出这种跻身“须眉”,甚至“压倒须眉”的名篇名句,也不是白手起家,她曾经历了一个纵横交错地学习“须眉”,并逐渐超越“须眉”的过程。即使她在构思“只恐”二名句时,不一定看到比她年轻六七岁的张元干的以“艇子”“载取暮愁”(《谒金门》)的词句,但苏轼与秦观维扬饮别时,所作《虞美人》词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当系首开以“舟船载愁”的先例,李清照亦当对其有所借取。但是说到底还是其切身的生活体验和“转益多师”的学习借鉴的结晶,而且前者是关键,没有亲身经历过李清照那么多苦难的人,即使像董解元、王实甫那样的文学名家,其同类句子也不一定给人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反倒有某种效颦之嫌。假如只是就词论词,恐怕谁也难以说清词人避难金华期间忧喜转换的真正原因。李清照是一位有着极为敏锐思想的上层妇女,她的喜怒哀乐往往都有很深层次的原因。赵明诚在世时,她曾有过婕妤、庄姜之叹。随着赵的亡故、再嫁风波的平息以及老之将至,她已不再为单纯的儿女私情所左右。况且赵明诚去世已经多年,最痛苦的时刻也已过去。看来这首《武陵春》词是在抒写令人不堪悲悯的嫠纬之忧的同时,还当包含着另一件使作者十分难堪的事!那么这是一件什么事呢?这恐怕是一件与“龙颜”喜怒有关的大事。事情的大致经过有可能是这样的:在李清照挥泪写作《〈金石录〉后序》的那段时间,一位大臣向高宗进谏道:“王安石自任己见,尽变祖宗法度,上误神宗,天下之乱,实兆于此。”帝曰:“极是。朕最爱元祐。”原来赵构以为《哲宗实录》系奸臣所修,其中尽说王安石的好话,对废辍新党的高、向两位皇后不利,而赵构又认为:“本朝母后皆贤,前朝莫及。”被皇帝视为“皆是奸党私意”的《哲宗实录》不能扩散出去,而赵挺之当年在参与修撰此录时所收藏的一份,如今恰在李清照的手上。眼下《哲宗实录》被看做冒禁传写之书,窃窥、私藏都是犯法的——命运就是这样无情地捉弄李清照,她像保护自己的头、目一样保护下来的书籍,又被朝廷下诏点了赵明诚的名,严令他家缴出此书。可以想见,那一定是朝廷兴师动众的一次大行动,强迫李清照缴出违禁之书,这当是一件令人很难堪的事情,况且诏书上又一次见到已故丈夫的大名。本来已趋愈合的有丧夫之痛的伤口,又像是被拉开撒上了一把盐,这无疑会加深本来就很难摆脱的嫠纬之忧。这使词人原先打算好的双溪泛舟,再也无心前往。缴进《哲宗实录》的事发生不久,李清照就离开了金华回到杭州。【辑评】一、明叶盛《水东日记》卷二十一:李易安《武陵春》词:“(略)”。玩其辞意,其作于序《金石录》之后欤?抑再适张汝舟之后欤?文叔不幸有此女,德夫不幸有此妇。其语言文字,诚所谓不祥之具,遗讥千古者欤。二、明李攀龙《草堂诗馀隽》卷二:(眉批)未语先泪,此怨莫能载矣。(评语)景物尚如旧,人情不似初。言之于邑,不觉泪下。三、明董其昌《便读草堂诗馀》卷三:物是人非,睹物宁不伤感!四、明陆云龙《词菁》卷一:愁如海。五、清王士禛《花草蒙拾》:“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正可互观。“八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六、清万树《词律》卷五:《词统》、《词汇》俱注“载”字是衬,误也。词之前后结,多寡一字者颇多,何以见其为衬乎?查坦庵作,尾句亦云“流不尽许多愁”可证。沈选有首句三句,后第三句平仄全反者,尾云“忽然又起新愁”者,“愁从酒畔生”者,奇绝。七、清俞正燮《易安居士事辑》:居金华,有《武陵春》词曰:“(略)”。流寓有故乡之思。其事非闺闱文笔自记者莫能知。八、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易安《武陵春》,其作于祭湖州以后欤?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叶文庄乃谓语言文字诚所谓不祥之具,遗讥千古者矣,不察之论也。九、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易安《武陵春》后半阕云:“闻说双溪春尚好……载不动、许多愁。”又凄婉、又劲直。观此,益信易安无再适张汝舟事。即风人“岂不尔思,畏人之多言”意也。投綦公一启,后人伪撰,以诬易安耳。十、梁启超:按此盖感愤时事之作。(见《艺蘅馆词选》乙卷)十一、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今案浙江双溪有五,一在新登,见《咸淳临安志》,两在余杭,见《图书集成》杭州府与清嘉庆《一统志》杭州府下,一在绍兴,即今县南之双溪,一在金华,见光绪修《金华县志》。余杭、绍兴宋志见存,其中皆无双溪,新登双溪虽见于宋志,但非名胜,金华无宋志,但这个双溪见于很多文人题咏中。在宋代即以风景著称的只有金华的双溪,与清照同时诗人如林季中、梁安世都有歌咏金华双溪的诗(详光绪《金华县志》附录),在清照稍后的袁桷《清容居士集》有《忆双溪》诗,楼钥《攻媿集》也有记游金华双溪的事,都可为证。溪在丽泽祠前,可以泛舟,迄今仍为名胜。清照词中的双溪,可以肯定即此,其词即作于金华,非绍兴亦非余杭。玩《武陵春》词意写的是暮春三月景象,当作于绍兴五年三月,而是年五月清照仍然在金华。近日有人已找到确定的证据,《宋会要稿》崇儒四:“绍兴五年五月三日,诏令婺州取索故直龙图阁赵明诚家藏哲宗皇帝实录缴进。”《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四《神宗哲宗实录》条:“……直至绍兴五年三月,得蔡京所修哲宗实录于故相赵挺之家”,所指即此事,此时清照正在金华避乱,故诏令婺州索取。据此,至迟至绍兴五年五月清照仍在金华。(《李清照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9月出版)十二、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不但有故乡之思,且寡居凄寂之情,亦跃然纸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十三、夏承焘《瞿髯论词绝句》:大句轩昂隘九州,幺弦稠叠满闺愁。但怜虽好依然小,看放双溪舴艋舟。(中华书局1983年2月出版)十四、唐圭璋《读李清照词札记》:此为绍兴五年,清照在金华时作,通首血泪交织,令人不堪卒读。首写花事阑珊,极目生愁,继写日高懒起,无心梳洗。下二句尤沉痛,人亡物在,睹物怀人,重重往事,不堪回首,千言万语,无从说起。下片写内心活动,正是“肠一日为九回”。“闻说”只是从旁人口中说出,可见自己则整日独处,无以为欢。“尚”字说明双溪犹有残春可赏。“也拟”是心中一霎凝思,欲往一游;“只恐”则直道心情沉哀,无法排遣,虚字转折传神,顿挫有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十五、朱德才《〈武陵春〉鉴赏》:词写其流离生活中的孀居之痛。作品由景而情,从神态举止到内心波澜,写得既真率自然如行云流水,又跌宕起伏似浪峰波谷,形成一种凄婉劲直的词风,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首句陡起,次句平接,由景而我:“日晚倦梳头。”词人面对花尽春去之景,心灰意懒,所以虽然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打扮。这句依然采用含蓄手法,通过妇女特有的生活细节——倦于晨妆,来反衬主人公的情意阑珊。“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三四句紧承上文,具写“日晚倦梳头”之缘由,但手法有变,由含而不露转向坦陈胸臆。景物依旧,人事俱非,这一句把南渡后的全部辛酸囊括其中,概括力极强。欲说无语,泪在语先,将满腹辛酸表现得异常细腻深刻而鲜明生动。欲说无语,是百感交集,无从说起;千言万语,欲诉无人,于是,惟有借诸两行热泪以倾泻心中的无限哀愁了。因此,泪在语先,实际上也就是以泪代语。上片歇拍两句似已把话说尽,下片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忽然又出新境,那是词人用轻灵跳荡的笔触,展现自身瞬息变幻的复杂心灵。“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起首两句荡开,不再痛陈愁苦,却写意欲探春。“春尚好”反承“花已尽”,是虚想之景,所以冠之“闻说”;“泛轻舟”,继“双溪”而来,也是虚拟之行,所以用“也拟”出之。总之,这可说是词人意念上的偶一闪光。而在这意念一闪之间,也许就有往昔种种欢乐涌上心头,浮现眼前。然而今非昔比,昔欢今愁,自有天渊之别。因此人未成行,心绪又转:“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既然担心双溪舟小,载不动如许之愁,那就只有闭门负愁,独自销魂了。(《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出版)十六、徐培均:……在《武陵春》词中,李清照正是采用这种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抒发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从而塑造了处于“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环境中的自我形象。所不同的是:戏曲比较铺张,这首词却非常简练;戏曲比较显豁,这首词却非常含蓄。我国古代词人很讲究炼字炼句,不但要做到“句中无馀字,篇中无长语”,而且要做到“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李清照在这方面是颇见工力的。“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即达到如此境界。“风住”二字,既通俗又凝练,极富于暗示性,它告诉我们在此以前曾是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日子。在此期间,词人肯定被这无情的风雨锁在家中,其心情之苦闷是可想而知的。“尘香”即后来陆游《卜算子》词中“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意思,它不仅说明天已晴朗多时,落花已化为尘土,而且寓有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和对自身“流荡无依”的深沉感慨。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含有无穷之味,不尽之意,令人一唱三叹。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词在比喻方面的巧妙运用。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就以形容“愁”和“恨”来说,词史上有不少名句,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这些优美的诗句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在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我们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沈祖棻《宋词赏析》说,李煜将愁变成水,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到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驼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说:“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更把愁从马背上卸下来,装在车子上。这样的评述,确是总结了一条艺术经验,很值得借鉴。(《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出版)十七、喻朝刚《宋词精华新解》:词中虽然也写到了风、花、溪、舟等等景物,可是这一天她哪儿也没去,一直呆呆地坐在屋子里,睹物伤情,泪流不止。全篇自抒胸臆,侧重刻画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末尾二句紧承过片,说明不去双溪的理由。想去而终未去,因为担心双溪上的舴艋小舟,载不动我的全部哀愁。作者要说明的是她难以承受愁苦,但这是一种抽象的内在感情,如何才能将它表现得具体而形象呢?词人运用巧妙的比喻和夸张,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思具象化,使其不但具有重量,而且又通过小舟载不动它,说明其异常沉重。下片连用“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虚词,开合转折,化虚为实,将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描写得十分曲折深婉、真切生动。(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十八、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此词作于绍兴五年(1135年)避乱金华时。第一句截取“风住尘香”的场面表现春尽,眼前的景色与词人的厄运相似,美好的春色被恶风扫荡无馀,幸福的生活被战乱全部断送。第二句含蓄地表现了女词人情绪的恶劣。三、四句则是纵笔直抒胸臆,以极其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自己悲苦的心情。景物依旧,人事全非,这是一切愁苦的缘由,因此以“事事休”来表现自己的心理状态。接着又以“欲语泪先流”这一外部形象来表现无法倾诉的内心痛楚。 下阕宕开,写泛舟春游的打算,然后又转到“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将无形的愁化为有分量的形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全词“欲”、“先”、“闻说”、“也拟”、“只恐”几个虚字用得极好,将事物间的关系,词人思想感情的转折变化,十分准确而又传神地表现出来。(巴蜀书社1988年10月出版)十九、熊志庭:这首词作于绍兴五年(1135年)。历代词评家往往把此词与李清照再适张汝舟事联系起来,明叶盛甚至有“文叔不幸有此女,德夫不幸有此妇。其语言文字,所谓不祥之具,遗讥千古者矣”之论(见《水东日记》卷二十一)。李清照再嫁与否的是是非非,其实与本词关系不大。梁启超认定此词为“感愤时事之作”,似超脱再嫁事,确为的论。本词作于词人晚年,词人其时避乱金华,流落异地,满目凄凉,无限悲愁,都从中出。词以晚春景致落笔,实寓以自己的身世厄运,尘香花尽,也正是词人自己的写照。全词以抒写主观感受为主,故境界凄婉劲直,动人悲怨之怀。末句更发奇想,将无形而抽象的愁怨化为可感觉的形象,写得准确而传神。(《中国文学宝库·唐宋词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年10月出版)二十、马兴荣: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春天在金华写的。在这前一年,即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金与伪齐合兵入侵淮上,十月攻滁州、亳州、濠州等地。警报传来,江浙一带人民纷纷逃难,李清照也从临安(今浙江杭州)避难到金华,住在一家姓陈的人家。这时她是五十一岁。上片写词人的感受,内心的愁苦,生活的悲惨。到此,似乎已经把话说尽了。下片忽然一笔宕开:“闻说双溪春尚好”。上片写落红满地、春事阑珊,而此处写双溪“春尚好”,这是一折。既然“双溪春尚好”,词人就“也拟泛轻舟”了。上片说“日晚倦梳头”、“事事休”,而此处写打算泛舟双溪游春,这又是一折。词至此,似乎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但是词人突然又回笔收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前面的“闻说”、“也拟”的事统统给否定了,重新回复到上片所表达的愁苦上去:这是又一折。真是一波三折,跌宕有致。“闻说”、“也拟”、“只恐”全是词人内心深处思绪的轻微波动。我们从这点轻微波动中,可以看到词人也想摆脱那无穷无尽的、压在她心灵深处的愁苦,但是,这愁苦太重了,词人无法触动它,无法摆脱它。(《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1992年9月出版)二十一、刘乃昌《宋词三百首新编》: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金兵南侵,浙江百姓纷纷流亡。此词当为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所作。起句写季节环境,亦暗含对时事感喟。继刻画生活疏懒,见出了无心绪。国破、家亡、夫死、物散,故曰“物是人非”。“事事休”承“花已尽”。“泪先流”承“倦梳头”。层层递进。悲伤至极,忽又宕开,“闻说”一纵,“只恐”又收。上片侧重外在神态描述,下片侧重内在情绪波动的揭示。尺幅千里,曲折有致。收拍凄婉劲直,化抽象为形象,被推为写愁名句。(岳麓书社1994年4月出版)二十二、蔡厚示《唐宋词鉴赏举隅》:“物”,指客观景物,在这里很可能即指赵明诚的遗物。今物在人亡,因此女词人觉得一切的一切都完了:她想要说,又说不出,只是一个劲儿掉眼泪(“欲语泪先流”)。但泪水已足够说明女词人欲说而没有说出的悲切心情了。这在中国古典诗论里,叫“言不尽而意尽”,即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所谓“意尽词不尽,如抟扶摇而已。”也就是说,女词人不直接说破,但由于“无限忧愁在眼波”,一幅泪流图,比说什么都来得更形象、更透彻了。全词从景入情,而以情语作结。上片“欲语”不语,言不尽而意尽;下片欲行复止,托出个“愁”字,言尽而意不尽,即《白石道入诗说》所谓“词尽意不尽,剡溪归棹是已。”词虽短小,而韵味深厚。末尾设想尤奇特,流露出极浓烈的感情。语言通俗易懂,正是李清照词的本色。真可谓言浅意深,语淡情浓,字字血泪,摧人肺腑。抒情词写到这等地步,无疑是已入化境。怪不得连对她存有偏见的王灼也只好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碧鸡漫志》)辞非溢美,可谓中肯。(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2月出版)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①。□□金锁,管是客来唦②。寂寞尊前席上,惟□、海角天涯③。能留否,酴醾落尽④,犹赖有□□。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⑤。□□□龙骄马,流水轻车⑥。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残花⑦。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