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李清照诗词评注-14

作者:侯健 字数:8128 更新:2023-10-09 14:42:29

以伤心泪淋,精神不支的形态,形容离别的痛苦。下片首句与上片开头呼应,初试春装似欣喜,可结果却以不卸梳妆、放浪形态的慵懒动作,表现忧伤之情。结拍两句写独处难眠,痴弄灯花。俗传灯心结花,喜事临门,词人通过这一情态描写,含蓄地表现盼望亲人归来的心情。看似清闲,寄情深沉。本词将无形的内在感情,通过有形的形态动作来表现,为词中名笔。(巴蜀书社1988年10月出版)五、《济南名士丛书·李清照全集评注》:……作者把春人格化,乐景哀写,通过人物活动细节描写,表现女主人的离愁别绪和无限凄寂……易安“夜阑犹剪灯花弄”,用剪灯花消磨时光,聊以解闷,表现了女主人相思之挚真。馀韵袅绕,不绝如缕。宋苏轼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诚如是。(济南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六、张璋《试论李清照的词学成就》:第二反衬法。如《蝶恋花》,先以“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来写心情的喜悦;接着又以一“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来写诗情酒意没人相伴而引起悲伤落泪。这种以喜衬悲而愈觉悲的写法,比直写感人更深。(《李清照研究论文集》,齐鲁书社1991年5月出版)七、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这首词可能是李清照居青州时与丈夫赵明诚离别后所作。上阕描写初春迷人的春光景色,和由此撩拨起的怀春怀人之思,委婉细腻地刻画了女词人孤苦的心态;下阕描写试夹衫、欹山枕、抱浓愁、剪灯心、弄灯花一连串生活细节,曲折生动地刻画了女词人独处闺房,夜不能寐,和孤寂难耐的形象。(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①。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②,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③。【注释】①“四叠《阳关》”二句:《阳关》指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此诗和乐后成为送别名曲,反复演唱谓之《阳关三叠》。此言“四叠”,意谓唱了无数次的送别曲。②方寸乱:《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云:“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方寸:指心。③东莱:今之山东莱州。曾名掖县。【讲解】此首系宋宣和三年(1121年)八月,作者赴莱州,途经今山东昌乐县,于驿馆中所作。一本题作《晚止昌乐馆寄姊妹》。以往关于李清照研究均分为前后二期,并谓其在前期生活美满、婚姻幸福。“诸书皆曰与夫同志,故相亲相爱之极”(明郎瑛《七修类稿》卷十七)。这是一种有代表性的看法,但却不完全符合事实。依照二期说,此首无疑系前期作品。此时作者只有三十八岁,离“靖康之变”尚有五年多,离丈夫逝世整整八年。词中所写内容并非伉俪暌违,倒是夫妻即将相见,而且是她自己主动前往,按说其情绪举止应该是“载欣载奔”才是,但词的基调为什么如此悲苦,诚可谓哀感顽艳,凄人肝脾。这一谜底在哪里呢?愈是对李清照的身世有某种了解的人,愈可能对此词提出疑问,至少是对词题“寄姊妹”持有异议。因为据张耒《李格非墓志铭》,李清照是墓主的长女,她自己在《〈金石录〉后序》中,只说有“有弟”,她是没有亲生姊妹的。因此,这里所谓“寄姊妹”,不必指同胞姊妹,也不可能指亲姊妹。但是,李清照当有数位堂姊妹,她们既有从章丘嫁到青州的可能,也有在词人心情欠佳时,从四乡赶来安慰她、为她送行的可能。赵明诚至少有姊妹四人,两位姐姐分别嫁与史姓和王姓,两位妹妹,一位嫁与历城李擢,一位嫁与济源傅察,想必她们同样是与词人有着手足之情的好姊妹,再加上仰慕词人才华的其他女伴,在赵明诚作为“武陵人”走“远”之后,她们都有可能成为李清照精神寄托对象,甚至与其相濡以沫。词人很珍重这种情谊,遂写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词。但凡设身处地地来读这首词,谁都不难想到这样的问题:一个主动前去与丈夫团聚的多情女子,在即将与最亲密、最想念的人见面时,怎么写出了这么一首极端伤感的词?当然,她之所以那么伤心,以至泪水冲掉脸上的脂粉,污染了衣衫,一方面自然是因怀念对她恩义深厚的姊妹;另一个更主要的方面当是担心前程未卜,不知自己到了“东莱”丈夫会怎么对待她!青州到莱州的实际空间,谈不上那么山高水长。词中所云“人道山长山又断”,当是喻指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心理空间。丈夫与她之间已有了某种阻隔,眼下又离别了姊妹,孤馆闻雨,凄苦无似!这当是上片所蕴含的词人的心中块垒。下片写她临行时乱了方寸,以至忘记了喝了多少酒。这其中亦当别有寓意,即她是身在离筵,心里却悬挂着——自己即使到了丈夫身边,倘若他把她视为不受欢迎的人,该如何是好!心里藏着这样的难言之隐,其“方寸”如何不乱?这种难言之隐,也就是词人不得不加以隐匿的心志和词旨。李清照写作此词时的苦心,除了以山高水长之意喻指心理距离以外,结拍的“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二句中,恐怕也隐含着她的一段心事。此二句尽管字面上可意译为:“姐妹们别忘了给我写信,莱州不像蓬莱那么遥远。”但其深层语义却要委婉丰富得多,可否这样理解:对姐妹们的雁书,词人看得很珍重,她绝不会像她们那个作为“武陵人”的姐(妹)夫那样,词人给她写了那么多信,竟如石沉大海,只字不回。原因是他置身“蓬莱”,向往的是“武陵源”,哪里还把“老妻”放在心上!假如他仍然冷遇她,那么她到“东莱”后的惟一希望和安慰,就是收到姐妹们的信函。这里需要进一步解释和阐发的是有关“蓬莱”之事。对此,注家或引《史记·封禅书》,或引《汉书·郊祀志》,认为是指渤海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这样注释虽不能算错,但对于李清照所赋予它的特定含义来说,谓此“蓬莱”为一神山仍不够确切。其原因乃是把“蓬莱”只作为一般的典故看,没有看到在那上面沾有李清照的“指纹”。看来这首《蝶恋花》中的“蓬莱”,与李清照前此不久所写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武陵”同义,所蓄之旨,都是妻子担心丈夫有“天台之遇”。同一个赵明诚,既然彼时可以把他称为“武陵人”,此时为何不可以称为“蓬莱”客呢?不管彼时抑或此时,词人最担心的都是丈夫可能与刘、阮为伍。惟因词写得深婉,怨情被离情掩盖了而已!【辑评】一、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近人于元《翰墨大全》中发现此词前有一序,乃宿昌乐驿寄姊妹之作,故有“潇潇微雨闻孤馆”之句,末两句乃是望其姊妹寄书东莱,非望明诚自东莱寄书,昌乐即今昌乐县,为青州赴莱州必经之道,而又距青州不远,故此词必作于赴莱州途中,时间应在宣和三年七月底八月初。(《李清照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9月出版)二、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此首既见于宋曾慥《乐府雅词》,题李易安作,而曾慥又与易安同时,必无错误。《诗女史》等以为延安夫人作,皆非。《翰墨大全》作无名氏,疑误夺李易安姓名。此首殆为宣和三年辛丑(1121年)八月间清照由青州至莱州途中宿昌乐寄姊妹所作。按地理图,由青至莱,须经昌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九载建炎三年(1129年),赵晟由青赴莱,刘洪道令权知昌乐县张成伏兵中途邀击,可以证明。《翰墨大全》所题《暂止昌乐馆寄姊妹》,恐为原题。《诗女史》等误以“昌乐馆”为“乐昌馆”,《闽词抄》至误作“东昌馆”,鲁鱼亥豕,不可究诘矣。词中有“萧萧微雨闻孤馆”句,必清照在旅途中作也。近人多以为此词乃清照自诸城或青州寄至莱州赵明诚者,非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三、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李清照评论》:《蝶恋花》(泪揾征衣脂粉满)是一首开阖纵横的小令,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到了她的笔下变成“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的激情,极夸张,却极亲切真挚。通首写惜别心情是一层比一层深入,但煞拍“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出人意外地而作宽解语,能放能淡。所谓善言情者不尽情。令词能够运用这种变幻莫测的笔法是很不容易的。(齐鲁书社1981年11月出版)四、龚克昌《谈〈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此词写作背景有两说,一是以为作者在滞留青州时写给移守莱州的丈夫;一是以为作者在赴莱州途中的昌乐馆写给留居青州的姊妹们。我以为,当以后说为胜。理由是:一、元代刘应李《事文类聚翰墨大全》后丙集卷四收此词,题为《晚止昌乐馆寄姊妹》。但刘氏对作者失考,归入无名氏。其实,在此之前,也即在宋代曾慥的《乐府雅词》里,已标明此词为李易安作。曾氏生活年代与作者同时,其说当较可信,正可补正刘氏将此词编入无名氏之误。而以为此词为清照思夫念旧之作均出后代,殊无实据。二、词中出现的“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句,与所标“晚止昌乐馆寄姊妹”题意正合,且词中所流露的也恰是作者身处旅途中的口气,和寄宿孤馆中的心境。因此,断此词为作者寄姊妹之作,当较近是……这首词布局极具匠心。词上下片前三句都是追忆与姊妹离别时的情景——重点表现作者个人;上下片后两句都是写作者在旅途孤馆中的心情。但两者又有区别,上片前三句作者主在自绘外表,下片前三句作者意在表露自己内心。上片后两句肆笔于哀思,下片后两句寄意于希望。从而使整首词前后之间或相呼应,或相对照,波涛迭起,而秩序井然,令人耳目一新。且词的开头突然破笔,震慑人心;收篇写意深远,馀味深厚。可见清照妙笔之一斑。(《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4月出版)五、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宣和三年辛丑(1121年)八月间,李清照自青州赴莱州,途经昌乐宿馆,作此词寄姊妹。本词布局颇具匠心,上下两片前三句都是写离别情景,后两句都是写旅途中的心情,但又有差异。上片前三句重在写外部表现,泪湿罗衣,《阳关》千唱;下片前三句则重在写内心活动,乱了方寸时的情景。上片后两句渲染路途遥远、高山阻隔,相见之难,以及在孤馆中的凄苦思念之情,放笔写哀思;下片后两句,词意转折,词人有意缩短距离,“东莱不似蓬莱远”,嘱咐姐妹音书时寄,劝人自慰,意似通脱。(巴蜀书社1988年10月出版)六、《济南名士丛书·李清照全集评注》:……该词换头与上片首三句绾合,承写别离时情景。“乱”、“忘”二词,朴实无华,揭示了临行时姊妹间依依难舍的复杂心理。结句写对姊妹的叮嘱和安慰。“蓬莱”是传说中的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人莫可及。而东莱却是可通音讯,借以宽慰骨肉亲情。此词上下两片并列对称。上片头韵追溯姊妹临别的情景,侧重人物外貌、行动描写;次韵写独处孤馆的凄伤。下片先写姊妹临别的情景,侧重心理的开掘;次写东莱音讯可通,安慰姊妹。结构精巧。在时间上,作者从过去(临行)写到现在(孤馆);由现在(孤馆)又折回写到过去(临行);又从过去(临行)设想将来(青州莱州间的书信)。在空间上,作者从青州写到征途;又从征途写到昌乐;从昌乐又折回写到青州;从青州折进写到莱州、蓬莱。真可谓“若九曲湘流,一波三折”。可见作者才情敏赡,有才女如此,真是中国文坛的骄傲。(济南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七、宋红:这首词以浅近之语写深挚之情,虽所用皆为平字、陈字,但却见出新意,见出精巧。如“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阳关”一词的由来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其始出于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动人诗句。其诗后被作为送别曲谱入乐府,以诗的首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得名《渭城曲》,或称《阳关曲》,又因歌词要反复吟唱三遍而名《阳关三叠》。宋人在送别时是否必歌此曲未曾详考,但“赋阳关”已成为表示惜别的代用语,在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化中积淀下来。因此,李清照以唱阳关来写离别,本无甚新奇,但妙处在于数词的使用上。《阳关曲》本是三叠,词中说成“四叠”,已在人们心中多加了一层烙印,然至此还不尽意,还要将这“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一遍即四叠,“千千遍”又该是多少叠呢?如此,便收到了陈字见新,平字见奇的效果。“四叠”,有本作“三叠”,在版本意义上难定谁尊,在文学创作的意义上则“四叠”较“三叠”更能淋漓尽致地传达情感。且作“三叠”者更有系后人窜改的可能:因《阳关曲》通作三叠,此其一;《蝶恋花》词谱此句为“(平)仄平平”,虽第一字平仄不限,但以平声为正体,此其二。所以在流传中“四叠”被改成“三叠”的可能性要远大于逆向改动。而且词的下阕,与“四叠阳关”处相同位置的“忘了临行”,第一字也用了仄声,因此我以为“四”才是李清照所使用的本字。此外,“东莱不似蓬莱远”,在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一种轻重律的复沓位置上将东莱(莱州)与蓬莱巧妙地联系起来,亦使人感到句式精巧而词意清新。这首词的主旋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此前一句是这一旋律的压缩,此后两句是这一旋律的伸展,上下两阕是相同节奏的复沓,这一主旋律的变奏和反复,与词中所诉说的内容,所表现的情绪自相应合,形成内在的波动起伏的感情流,使读者的情绪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从词中可以看出,李清照当时内心十分痛苦,但又在极力排遣这种痛苦,致使有人误以为这首词是她在青州写给在莱州的丈夫的。的确,人间种种离别,最伤怀者莫过于情侣之别,而词中的伤离情绪似乎已超出了姐妹相别的程度。而且李清照这种孤独痛苦而又故做淡泊的心态不仅表现在赴莱的羁旅途中,到莱之后亦有增无减。应与这首《蝶恋花》联系起来读的是她抵达莱州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诗并序》……既然见到了“眉头”、“心上”、朝思暮想的丈夫,为什么还有“独坐一室”的孤独之感,为什么还要以“乌有先生子虚子”为“至交”呢?这是不合常理的。一些研究者曾提出赵明诚是否蓄妾的问题,细玩李清照赴莱途中的《蝶恋花》和到莱以后的《感怀》诗,不禁也会生出这样的疑问,此是赘语。(《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1992年9月出版)蝶恋花上巳召亲族①永夜恹恹欢意少②,空梦长安③,认取长安道④。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⑤。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注释】①上巳:节日名。秦汉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详见《后汉书·礼仪志上》)。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②恹恹:精神不振貌。③长安:原为汉唐故都,这里代指北宋都城汴京。④认取:认得。⑤“随意”三句:杯盘:指酒食。梅酸:梅是古代所必需的调味品,故此三句意谓酒席虽简单,但很合口味。【讲解】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赵明诚由淄州奔母丧至江宁(今江苏南京)。同年四月北宋亡,五月,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应天府之正厅,改元建炎,史称南宋,赵构谥号高宗。赵构继位时信誓旦旦,要收复失地。实际上是遏制抗战,奉行投降主义,一路逃跑,不久即以江宁为行在,丢弃了北方的大片国土。这就是李清照写作此首《蝶恋花》的时代政治背景。时代是苦难衰败的,但是赵家却在“振兴”,三兄弟相继复官晋升。至宋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赵明诚起复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八月即到任,成为江宁重镇的最高长官。这时李清照还在青州,她正夜以继日地挑选文物以备南运江宁。不料,是年十二月青州发生兵变,赵家十馀屋的文物收藏化为灰烬。李清照死里逃生,携《赵氏神妙帖》途经镇江遇盗掠勿失,将这一出自蔡襄之手的极为珍贵的书帖完璧归“赵”。为此,赵明诚对“老妻”感戴不已!这是宋建炎二年(1128年)初春的事。第一次来到金陵故都,李清照的心里很不平静。她常常在雪天,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登高以觅诗。以往人们将李清照的这一举动,每每理解为文士雅兴或闲情逸致。其实,她在登高远眺之际,怎么能不想到战乱中的故乡和沦陷了的北方国土!她所寻觅的是伤时忧国之歌的素材,这在她不久所写的若干诗句中可以得到证实。转瞬冰澌雪霁,时近阳春三月。“靖康之变”以前,在今山东济南一带,居住着赵、李两家的许多亲友,如今已纷纷逃往江南避难:在赵明诚膺任江宁知府的消息传开后,不少亲族便来到江宁。注重礼仪的赵家三兄弟,从善如流般地接受了李清照的建议,于“上巳”日设家宴招待相继南来的诸亲友。按照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的记载,赵家南渡后,仅在江宁的家什就包括官窑瓷器和锦绣被褥,足足可以接待一百位客人,所以此次家宴的规模可想而知。但是此词没有着意描述家宴的排场,倒很可能具有“新亭对泣”的气氛。对此,细审词意当可得知。仅从字面上,亦可看出——此词虽将作者近一年来所经历的苦乐参半之事,同时诉诸于悲苦之言和欢愉之辞,但令人深思的还是起拍三句:此时此刻,作为江宁“第一夫人”的主人公,她之所以精神不振,就是因为常常梦见国都“长安”,也认得去“长安”的道路,但却总是落空,无法回到自己日思夜梦的京都“长安”。前三句如此,结拍的感慨当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仅如此,细想,此句很可能是对词人初婚时,所作《减字木兰花》结拍的反意照应——彼时她把花斜插在“云鬓”上,叫“郎”“比并”相看,娇嗔地问他:是花好看,还是自己的脸蛋儿好看?如今,花朵依旧春意盎然,自己却老之将至,再也不愿把花往头上“斜簪”了。【辑评】一、周振甫《读〈蝶恋花·上巳召亲族〉》:这首词,是李清照阴历三月三日上巳节宴会亲族时作的,是哪一年写的已无可考。从“人将老”看,当是婚后作品。从召集亲族宴会,赞美“春色好”看,该是北宋没有覆亡时作。从“空梦长安”看,赵明诚当在京里做官,所以要梦长安了。下片才讲到上巳节的宴会。宴会是在白天,所以不提月色了。古人在上巳节是到水边戏游,称为“修禊”,用来驱除不祥,争取吉利。最有名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称“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那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是一时盛会。作者这次宴会,不在水边,只有亲族,也没有其他的人。草草杯盘,也显得简单,有酒菜,有梅子,那也恰好配合亲族过上巳节的要求。上巳节已到了“暮春之初”,即春将老了,从而感叹“人将老”了。所以“醉莫插花”,不要让花来笑人了,这是一。假如醉里在头上插了花,劝花也莫笑,这是二。这是以花有知的拟人化手法。这是一首抒情的词。上片的含意,在“空梦长安”里透露,含蕴着深挚的感情。下片的含意,在“人将老”里透露,含有深沉的感慨。(《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4月出版)二、黄墨谷:此词建炎三年(1129年)上巳作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上片首韵“永夜恹恹欢意少”,采用一起入情、开门见山的手法。南渡以后,政局动荡,金兵不断攻迫,忧国伤时的激越情绪,使清照隽永含蓄的风格,一变而为沉郁苍凉。上巳虽是传统的水边修禊节日,词人此时心情不愉,人手即表明此意。次韵“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长安”代指汴京。长夜辗转反侧,梦见汴京,看到汴京的宫阙城池,然而实不可到,故说“空”,抒写对汴京被占的哀思……《蝶恋花》是一首六十字的令词,这一首词题是“上巳召亲族”,带含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厚的感伤情绪,写得委婉曲折,层层深入而笔意浑成,具有长调铺叔的气势。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人,她寓南渡之恨的词作,对南宋一些词人,如辛稼轩、姜白石等,影响都很大。辛稼轩有一首寓南渡之痛最深切的《摸鱼儿》,结尾“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和清照这首的“可怜春似人将老”一样,都是将“斜阳”、“春暮”暗喻国家社稷现状的。(《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出版)三、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本词是李清照晚年之作,这时她生活略为安定,已能召集亲族聚会饮宴。但是,美好的春光月色,意在消愁的酒宴,并未给词人带来欢快,相反更勾起对故国的深沉思念和旧家难归的惆怅。在梦中她还很熟悉汴京的道路,可以想见其忆念之切,但是一个“空”字,毕现失望之情。所以起首三句为全词定下基调。接着两处转折:上阕以春夜迷人的景色来反衬词人的愁闷情绪;下阕在怡乐的酒宴中,发出“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的悲叹,从而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词人的忧国情怀和对人生的感慨。(巴蜀书社1988年10月出版)四、靳极苍:李清照《蝶恋花》“上巳召亲族”,是建炎二年(1128年)清照逃到南方不久时作。念国、怀乡、伤老等情绪表现在全词之中。“醉莫插花”两句,插花是北宋洛阳人的习惯。欧阳修《洛阳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现在亡国亡乡都逃到南方了,一插花就会引起乡国之思,所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6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