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也都是词而未被算作诗。其二,下片第三句有“居士”二字。如果把这首《瑞鹧鸪》视为李清照新婚不久所作,与她在二十四五岁屏居青州时始用“易安居士”之号的事实是否有矛盾?答案应该是“没有”。因为“易安居士”,只有屏居后才能引以为号,而“居士”则可泛指自命清高者。无疑,燕尔新婚时的李清照最为清高自许,十八九岁自称“居士”,亦无不可。词之下片结拍的“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二句,意谓将并蒂而生的双银杏擘开一看,它就像莲子生有薏蕊一样,其“心”中也有意(薏);而“两家新”谐寓“两颗心”。接连上文就是说,主人公和她丈夫之间,犹如当年唐明皇之于杨贵妃,彼此心心相印,爱怜有意。这不仅表现了词人夫妇相得之欢,还体现出作者对李、杨关系的看法不囿于成见,岂非说明李清照关于历史和爱情的观念,比历代的许多“须眉”更具新见?【辑评】一、赵万里辑《漱玉词》:按虞、真二部,诗馀绝少通叶。极似七言绝句,与《瑞鹧鸪》词体不合。二、《李清照集》附录:案:虞、真二部,诗馀绝少通叶,极似七言绝句,与《瑞鹧鸪》词体不合。(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9月出版)三、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按:上海新编《李清照集》以为此首乃历来怀疑不是李清照之作品,未知何据。赵万里仅疑其非词而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四、《济南名士丛书·李清照全集评注》:清照此词,不仅前后押两韵部,其中间四句,既不对仗,而且上下阕衔接处,亦不粘连,明为两首绝句。有人据此怀疑非清照作品,则证据不足。盖本为两首绝句,误抄一起,《花草粹编》编者遽加《瑞鹧鸪》名,并妄题为“双银杏”耳。(济南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注释】①玉簟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②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讲解】此词当系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作者于崇宁年间,因受党争株连,被迫归宁后,思念丈夫赵明诚所作,而并不是因丈夫所谓“负笈远游”与妻子小别之故。李清照新婚时,丈夫还在太学作学生。“负笈”是读书,太学在汴京,他用不着“远游”求学。所以绝不是赵明诚离京外出,而是李清照被迫泣别汴京,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所云“(明诚)出仕宦”,对此不能理解为他到远方去做官,而只是说他从太学毕业,走上了仕宦之路,也就是出来做官的意思;第三点,事实上,赵明诚于宋崇宁四年(1105年)十月,就被擢为鸿胪少卿这一朝廷清要之职。翌年仲春,赵明诚不但仍在汴京,且在鸿胪直舍。此事有他留存至今的跋《集古录跋尾四》的珍贵手泽为证。因此,这首《一剪梅》,也就不是那种一般的思妇念远的离情词。它之所以成为一首知名度很高的佳作,则是因为词人心中藏有难以化解的政治块垒。如果是由于短暂的小别所带来的伤感,何至于严重到“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名句是由词人独特的遭遇、独特的思想情怀凝结而成的,是其特定心理状态的外化。【辑评】一、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引《外传》: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词曰(略)。二、明杨慎批点杨金本《草堂诗馀》卷三:离情欲泪。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三、明茅映《词的》卷三:香弱脆溜,自是正宗。四、明李攀龙《草堂诗馀隽》卷五眉批:“多情不随雁字去,空教一种上眉头。”评语:“惟锦书、雁字,不得将情传去,所以一种相思,眉头心头,在在难消。”五、明王世贞《弇州山人词评》:李易安“此情无计可消除,方下眉头,又上心头。”可谓憔悴支离矣。六、明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卷二:时本落“西”字,作七字句,非调。是元人乐府妙句。关、郑、白、马诸君,固效颦耳。七、明李廷机《草堂诗馀评林》卷二: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超逸,令人醒目。八、明张丑《清河书画舫》申集引《才妇录》:易安词稿一纸,乃清秘阁故物也。笔势清真可爱。此词《漱玉集》中亦载,所谓离别曲者耶?卷尾略无题识,仅有点定两字耳。录具于左:“(词略,唯“月满西楼”,作“月满楼”)”。右调《一剪梅》。九、明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十:“楼”字上不必增“西”字。刘伯温“雁短人遥可奈何”亦七字句,仿此。十、清王士禛《花草蒙拾》:俞仲茅小词云:“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视易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谓此儿善盗。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脱胎,李特工耳。十一、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辨》卷上:周永年曰:《一剪梅》唯易安作为善。刘后村换头亦用平字,于调未叶。若“云中谁寄锦书来”,与“此情无计可消除”,“来”字、“除”字,不必用韵,似俱出韵。但“雁字回时月满楼”,“楼”字上失一“西”字。刘青田“雁短人遥可奈何”,“楼”上似不必增“西”字。今南曲只以前段作引子,词家复就单调,别名“剪半”。将法曲之被管弦者,渐不可究诘矣。十二、清万树《词律》卷九:“月满楼”,或作“月满西楼”。不知此调与他词异。如“裳”、“思”、“来”、“除”等字,皆不用韵,原与四段排比者不同。“雁字”句七字,自是古调,何必强其入俗,而添一“西”字以凑八字乎?人若欲填排偶之句,自有别体在也。十三、清张宗橚《词林纪事》卷十九:此《一剪梅》,变体也。前段第五句原本无“西”字,后人所增。旧谱谓脱去一字者,非。又按:《汲古阁宋词》,此阕载入《惜香乐府》,恐误。十四、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易安《一剪梅》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识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十五、清陈世焜(廷焯)《云韶集》卷十:起七字秀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梁绍壬谓:只起七字已是他人不能到。结更凄绝。十六、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十七、清况周颐《〈漱玉词〉笺》:玉梅词隐云,易安精研宫律,所以何至出韵。周美成倚声传家,为南北宋关键,其《一剪梅》第四句均不用韵,讵皆出韵耶?窃谓《一剪梅》调当以第四句不用韵一体为最早,晚近作者,好为靡靡之音,徒事和畅,乃添入此叶耳。十八、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又按,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指本辑评“一”)所云,显非事实。而李清照之父(李格非)称为李翁,一似不知其名者,尤见芜陋。《琅嬛记》乃伪书,不足据。十九、陈邦炎:……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断肠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剪裁为两个句式整齐、词义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4月出版)二十、谢桃坊:此是清照名篇,前人评论颇多,以为其“离情欲泪”,“香弱脆溜,自是正宗”,但关于全词意脉,则语焉不详。关键在于上片的“兰舟”一词乃清照的自我作古,常被注家误训,如王仲闻先生云“即木兰舟”,胡云翼先生谓“独上兰舟”乃“独自坐船出游”,都与上下文义扦格。这是因为词的上片描叙抒情环境,“红藕香残”暗写季节变化;“玉簟秋”谓竹席已有秋凉之意;“雁字回时”为秋雁南飞之时;“月满西楼”,西楼为女主人公住处,月照楼上,自然是夜深了。若以“兰舟”为木兰舟,为何女主人公深夜还要独自坐船出游呢?而且她“独上兰舟”时,为何还要“轻解罗裳”呢?这样解释显然与整个环境是矛盾的。清照有一首《浣溪沙》(应为《南歌子》)与《一剪梅》的抒情环境很相似,其上阕云:“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凉生枕簟”与“玉簟秋”,“起解罗衣”与“轻解罗裳”,“夜何其”与“月满西楼”,两词意象都相似或相同。两词的上片都是写女主人公秋夜在卧室里准备入睡的情形。此时她绝不可能忽然“独自坐船出游”的。“兰舟”只能理解为床榻,“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即是她解卸衣裳,独自一人上床榻准备睡眠了。“玉簟秋”乃睡时的感觉,听到雁声,见到月光满楼,更增秋夜孤寂之感,于是词的下片抒写对丈夫的思念便是全词意脉必然的发展了。(《百家唐宋词新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二十一、吴功正:在中国文学史上,妻子对远离的丈夫的思念之作,可谓史不绝书。这几乎是一种共同的文化现象,而又正反映了一种普遍的、共同的心理现象,揭示出我们民族的女子多愁善感的心理特征。正因为这类情感具有普遍性、共性,李清照的《一剪梅》等词作揭示了它,这才使这类词篇产生了普遍意义,能够引起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相同的情感体验和共鸣。但是,问题又有另一面,车载斗量般的思妇之作,自《诗经》以降,能传世者又能有多少?只有用诗人、词人经过独特地感受和体验出的情感表达出来,以个性另辟蹊径地揭示出心理共性,这才能获得典型价值。美学范畴的典型形象、典型情绪,所涵盖的正是这一意义。这首《一剪梅》具备了上述的审美特征,方能传世不朽,令九百载后的今人不禁为之动容。李清照,这位女性、女性词人、具有不同凡近的气质的女性词人,既有女性的一般心理特征,又有她独得天籁灵性的个性特征。这就使得她能在《一剪梅》中表现出双重的审美功能:精微的审美体验、精妙的审美传达。这就是我们把握、赏析这首词的美学依据……“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是绝妙好词!是女词人笔底甩出的“豹尾”……从审美内容上分析这两句词,是女词人对相思情的独特体验和捕捉。相思之情,特别是心心相印的思念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以消遏;它铭心刻骨,像游丝一般地附着、粘着。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除,却又会不自禁地钻入“心头”。李清照对这种情感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从美学结构上分析这两句词,词人一路写来,或融情于景,或景中寓情,意象或隐或显,时露时藏,于结尾处猛然一甩,如群山的高峰、塔顶的装饰、爆亮的灯蕊,给读者强烈的美感刺激,使之震动、深思、遐想,体验个中三昧。女词人以她独特的方式感知到人类最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又以她独特的技巧表达出这一情感,凝为审美的晶体,这首词就产生了永久的艺术魅力。任何能够传世的作品都是在深、广、高的层次上个性化地传达出人类的普遍意识、情感,从而唤起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土的人们的审美体验。基于此,那些加在李清照头上的林林总总的古代道学气和当代“左”味的贬斥之词,也就可以推倒了。(《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1992年9月出版)二十二、刘乃昌《宋词三百首新编》:此词当为李清照与其夫别后所作,是写情人相思的名篇。上片写别后独处感受,下片写刻骨相思心态。起句由室内外景物暗示清秋节令,接写白昼泛舟、深夜望月。“独上”,暗逗离思,“谁寄”,明写惦念。“雁字”耳所闻,“月满”目所睹。深夜怀人境况灼然可见。换头即景取喻,引出内心独白。“一种”“两处”由己及人,兼写对方,见出两情无猜。结拍三句由范仲淹“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御街行》)脱胎。“眉头”、“心头”,内外相通;“才下”、“却上”,钩连起伏。构思极巧,故王士禛称誉李词“特工”。(岳麓书社1994年4月出版)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①,瑞脑销金兽②。佳节又重阳③,玉枕纱橱④,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⑤,有暗香盈袖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注释】①薄雾浓云:晏殊《蝶恋花》词有:“薄雨浓云”句。②金兽:此处指兽形的金属香炉。③重阳: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又称重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④纱厨:厨形的纱帐,夏季以避蚊虫。⑤东篱:语出陶潜《饮酒》诗二十首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⑥暗香盈袖:当取意于《古诗·庭中有奇树》的“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等句。【讲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与《一剪梅》差同,只是节序稍晚。历代喜爱和论及此词的人甚夥。可能因被广泛传抄之故,所以异文颇多。而《乐府雅词》对此词异文的取舍最为可取,如“浓云”不作“浓雰”、“金兽”不作“香兽”、“人似”不作“人比”。应该特别提请注意的是“人似”二字,这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异文!尽管后世的多数版本此句作“人比黄花瘦”,但《漱玉词》的最早的好版本《乐府雅词》作“人似黄花瘦”、《琅嬛记》所引《外传》等元、明以前的载籍,此句亦多作“人似黄花瘦”!此处之所以取“似”字而屏“比”字,不仅是在版本上考虑择善而从,主要是因为作“似”字更符合词之原意。从立意方面看,作者不是要把“人”(词人自指)和“黄花”对立起来,而是将“黄花”拟人化,二者是合二而一的,在这里并不存在程度上的对比问题。因为新婚不久,年方二十一二岁的词人,犹如“重九”之日应时而开的“黄花”,此时它刚刚开放,不但尚未消瘦,而且还“有暗香盈袖”。但如果党争的“西风”不止,它卷帘而入,使自己继续受株连,不能回京与丈夫团聚,那么自己的命运也会像自然界“西风”中的“黄花”一样,不堪设想!所以“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二句,似可释为:自己被迫离京而产生的离愁别恨对于“人”的折磨,犹如风霜对“黄花”的侵袭,政争的忧患给主人公所带来的体损神伤,就像“黄花”将在秋风中枯萎一样。如此说来,使词人为之“销魂”的,不仅是离愁和悲秋,那只是一种幌子。词人心中真正的块垒是廷争对她的株连。其借“东篱把酒”所抒发的主要是对自己未来命运的喟叹。【辑评】一、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二、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引《外传》: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正易安作也。三、明瞿佑《香台集·易安乐府》:又《九日》词“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亦妇人所难到也。四、明杨慎批点本《草堂诗馀》卷一:(批点末两句)凄语,怨而不怒。五、明茅映《词的》卷二:但知传诵结语,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销魂”。六、清万树《词律》卷七:《醉花阴》,沈氏极赏之,密圈到底,且加双层圈。呜呼!此岂有目者耶!按:《词谱》以毛泽民一首注云:换头第四字疑韵,如杨无咎词之“扑人飞絮浑无数”。李清照词之“东篱把酒黄昏后”,“絮”字“酒”字俱韵,此即《乐府指迷》所谓“藏短韵于句内”者。然宋词如此者亦少遵此。“酒”字应注叶。七、清周之琦《晚香室词录》卷七:愚按,《醉花阴》“帘卷西风”,为易安传作,其实寻常语耳。八、清许宝善《自怡轩词谱》卷二:幽细凄清,声情双绝。九、清许昂霄《词综偶评》:结句亦从“人与绿杨俱瘦”脱出,但语意较工妙耳。十、清谭莹《古今词辩》:绿肥红瘦语嫣然,人比黄花更可怜。若并诗中论位置,易安居士李青莲。十一、清王闿运《湘绮楼词选》前编:此语若非出女子自写照,则无意致。“比”字各本皆作“似”,类书引,反不误。十二、清陈世焜(廷焯)《云韶集》卷十: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十三、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按赵明诚喜金石刻,平生专力于此,不以词章名。《琅嬛记》所引《外传》,不知何书,殆出自捏造。所云“明诚欲胜之。”必非事实。(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十四、夏承焘《唐宋词欣赏》:在诗词中,作为警句,一般是不轻易拿出来的。这句“人比黄花瘦”之所以能给人深刻的印象,除了它本身运用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外,句子安排得妥当,也是其原因之一。她在这个结句的前面,先用一句“莫道不消魂”带动宕语气的句子作引,再加一句写动态的“帘卷西风”,这以后,才拿出“人比黄花瘦”警句来。人物到最后才出现。这警句不是孤立的,三句联成一气,前面两句环绕后面一句,起到绿叶红花的作用。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好像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形象性很强。这首词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首词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为了表达这点精神,因而它确实称得上是“词眼”。以炼字来说,李清照另有《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