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牛娃到导弹通,张文实现了人生的三级跳。从大字不识的文盲到指挥导弹部队的发射团长,这也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初出茅庐时的一个历史剪影。张文走向成功之路无疑代表了老一代火箭官兵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军中的一次艰难而又沉重的跋涉。"放牛娃变成了导弹通"一文详尽地记述了他在科学攻关路上的漫漫求索的镜头。孤灯长影之下,三更灯火五更鸡,在那里苦读苦背技术参数指数的张文;大庭广众之下,三人行必有我师,躬身下问不耻向官兵们请教的张文;发射紧要关头,指挥从容若定,敢于横刀立马排除险情的张文。一篇不足三千字的报道稿使张文立马扬名全军。放牛娃到导弹通的时空般的跳跃也使张文的人生命运发生了戏剧般的跨越。几年之间,新闻媒体不仅给他带来了荣誉,也带来了福祉。张文后来被提拔为战略导弹部队的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并堂而皇之地走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的行列。我们无疑对张文将军没有任何不恭或不敬,应该说他既是幸运的又是当之无愧的,毕竟他抓住命运之神扔下来的纤绳,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放牛娃变成导弹通"现象昭示了一个时代的侧影。然而,岁月又是无情的。一个个当年放牛娃成为飞行员、导弹通的典型光环,很快随着一个民族一支军队高层次多方位的人生追求而黯然失色。在一些后来从导弹学院、地方高等学府毕业的当代大学生军官的眼中,父辈们那一些难以启齿的人生经历作为一条新闻一种荣誉一种骄傲来炫耀时,显得有些可怜甚至是滑稽。因为在他们的骨子里,与一支中国最现代化的部队相匹配的应该是素质全面的综合性的全能人才,尽管我们的老一代苦大仇深,有着无与伦比的毅力和忍耐精神,但是,那先天不足的青少年时代的文化贫血,不是靠后来的短期速成就能完成历史性的修炼和精进的,况且青少年时代的文化教养往往又会左右人们后来的生活、观念和思考,中国军队几十年间在现代化道路上的一波三折、坎坷磨难,无不与我们这支军队的翅膀系在了苦难的黄土地上,我们许多高级将领入伍前仅仅是地主老财家大字不识的长工放牛娃有着莫大关系。当他们站在一个高位上来总体思考一支高技术部队的现代化建设时,不是由于文化见识贫瘠显得力不从心,就是因为那流淌在血脉里的中国农民的血液使他们无法飘逸起来,滞后着超越历史和自我的人生脚步......因此,当历史把新一代的将领推上了纵横驰骋的时代舞台时,这些怀揣着大学本科文凭或多次受到高等军事院校职业轮训的导弹部队的中高级干部,不再把"放牛娃变成导弹通"的历史作为人生的一种荣耀,他们勇敢地将自己置于国际大背景的天平上,寻求着人的素质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透过他们那从容潇洒的步履和雄视未来的睿眸,你仿佛已经窥见到他们身上已经披上了走向明天的曙光。3.一个血脉里流淌着黄河铜汁般血液的中原农民的儿子。当时代将他推上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年轻将领的位置上时,萌动于胸中的却是:"大山作证,我们不会辜负历史!"公元l 992年初秋,枫树火红的收获时节。南中国大莽林深处的导弹邵浯。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谢光中将一行风尘仆仆从北京驱车前往大山腹地,对王本志旅长和他的士兵们能否具备发射运载卫星的大型试验火箭的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谢光一行随员的阵容让这些常年蜗居在山窝里的官兵瞠目结舌,他们是来自酒泉和西昌卫星基地的导弹专家,多次在科工委发射卫星时进行技术把关,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代表军委和总部机关对这支具有悠久历史的导弹旅驾驭大型号武器的能力进行最后的测定,这也意味着全旅官兵从小型号转换到大型号武器后的两年深山铸剑岁月是划下一个圆满的句号,还是一腔心血付之东流。谢光中将带领的导弹专家在深山沟里住了整整三天时间,他们并不急于看部队的导弹实装操作表演,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这一个导弹旅的全面建设,一些并非精心安排的小事情却给老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发现两个士兵走在营区里,必然成排,三个人以上一齐走自觉成行,遇上外面来的人不管是领导还是同级,都主动敬礼。士兵宿合里的被子叠成了方方正正的小豆腐块,一切东西放得井然有序,这原本应是出自陆军部队的作风,而却在这一支高技术部队里出现。这无疑给专家们留下了第一个好印象。而那蛰伏着巨型导弹的地下洞库更给他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经过装饰一新的导弹洞库灯火辉煌,每一个仪表擦得一尘不染,摆放得整整齐齐,俨然给人进入地宫圣殿之感,官兵们全过程的导弹发射操作动作,更是做得准确利落操作到位,使这些本来就十分严谨苛刻的老专家们无可挑剔。谢光带领专家组临行之前,他紧紧握着王本志旅长的手说:"你率领的这个导弹旅是我所走过的部队中最好的,专家组一致意见,将搭卫星的运载火箭交给你们发射,我们很放心,预祝你们成功,咱们酒泉卫星基地的发射场上见......"此时王本志年不到40,接掌中国最大型号的导弹旅旅长的职位已有四年时光。望着专家组的车队消失在大山的皱褶里边,他那双明亮有神的大眼睛里噙着激动的泪水......从大山那边的杉木林里冉冉升起的一轮朝阳将氤氲着青岚之气的峰峦抹得一片血红,声震山谷的士兵操练方队的铿锵的脚步声和男子汉高亢的呼喊声使王本志觉得热血在燃烧,眼睛一热,这山坳里的晨光多像他故乡黄河滩上那一轮让他永世难忘的朝霞......就是沐着新中国黎明时的那一片火红的霞光,王本志降生在中州大地上。无数次背负着地瓜干、腌红薯藤走出村外那一条古老沉寂的黄土路,踏着家乡黄河滩上那一抹血红的霞光,到山外的世界去求学,为的是圆母亲那走出世世代代走不出的黄土地的梦,做"村里第一个文化人"。正是那个目不识丁的老母亲,用家中终年不停的沉重石磨支撑着他念小学、中学、中专和军事院校,然而,一辈子也没走出苦难的黄河滩的老母亲自然也没有预料到,正是她的梦,使共和国二十几年后多了一个既饮过五千年中原文明的黄河水又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年轻将领。更没有想到,长子日后所率的这支部队,正是能够实现她在秋夜的村场上给那群少年讲的嫦娥奔月天河摘星童话的神剑劲旅......公元l968年,揣着高等技术学校毕业证书的王本志投笔从戎来到北国雪野里的一支导弹部队,他是作为预提干部苗子应召入伍的。也不知是因为他那棱角分明的脸庞上嵌着一双聪慧的大眼透出的灵气,还是因为从他那有几分孤高的秉陛里看出了此人今后能成大器,那位有识有胆敢爱敢恨的导弹团长,不顾作训股又让他去当发射操纵员的建议,硬让他大材小用去当了几天自己的公务员,在传令办事的朝夕相处之中,将自己的带兵之术、谋略决策的胆识魄力潜移默化地注入了他事业的基因里。不久,当觉得他的羽翼已经丰满时,毫不犹豫地放他学专业,从发射操纵员、发射指挥排长、作训参谋、技术参谋这些最基层的位子干起,不到而立之年当上了导弹发射营营长,34岁成了导弹旅的参谋长,36岁受命担任被一位高级将领称之为"亚洲第一旅"的旅长时,他已经有过亲自操纵和参与组织指挥l5次战略导弹实弹发射而无一失败的辉煌经历。在王本志那年轻而又辉煌的人生经历中,最令他难忘的是他所在的导弹旅曾经参与了一次中国军队最大规模的实战演习。那时,他任旅参谋长,这场演习的压轴戏是最后由战略导弹部队在西北大漠上发射四枚导弹而落下帷幕。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总参谋长杨得志上将、副总参谋长张震上将都莅临现场,期冀着略导弹部队来为大演习划一个圆满的句号。王本旅打第一发,他果断而沉着地进行指挥。当发射指令进入最后十分钟时,发射场的全部人员已经撤离,王本志进入发射控制车,突然发现控制仪器上出现了"合成零漂",这一个不及时排除,当"零漂"超过0.3伏时,火箭升空就会造成弹毁人亡。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本志决定亲自率一名技术员去发射架下排除故障。他临危不惧,处险不惊,在发射时间只允许他们有八分钟的情况下,他毅然与那一个技术员迅速跑到发射基座下,仅用了五分钟就采用机械办法使仪表的零位复位,保证了发射旗开得胜,圆满成功。事后从军委总部的领导到航天部的专家无不赏识这个年轻参谋长的胆识和果断。凭着这些经历,按说已成为第二炮兵最年轻的少壮派旅长的王本志应该踌躇满志,可是当时他一点也洒脱不起来。沉重的担子压在了这一位刚上任不久的年轻上校肩上。此时,这支有着辉煌历史的导弹旅正面临着军旅生涯中的第二个创业期。部队从住了几十年的相对稳定的冰天雪地的北国营盘迁徙到暑热炎炎的南方大莽林里,从小在北方大平原上长大的官兵自然不习惯骄阳似火闷热如笼蚊虫叮咬横行肆虐的南方气候,营盘年久失修,吃的又是河沟水,一年半载洗不上一次热水澡,部队里一片怨声载道。而此时,部队的导弹装备又处在由小型号向大,没有教室,没有教材,更没有可供操作的导弹装备。这个导弹旅的建设无疑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了,搞好了他们将重振前辈军人的历史辉煌,而稍一松懈就会走下坡路,滑到不再是战略导弹部队精锐部队的行列里边去了。于是,全旅上下包括那些离开了这个旅的老首长,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在了这个年轻的导弹旅长身上,看他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干,向历史和人生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王本志毕竟是王本志。他身上沿袭了老一辈军人那种不畏艰难愈挫愈坚的"挑战者"性格的基因,他内心更蕴藏着新一代军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他深知艰苦创业的精神永远不会贬值,必须用这种精神锻造全旅官兵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风骨,铸造出驾驭"东方第一剑"的勇士。于是,在党委会上,他提出了磨砺神剑部队的三点决策:--以习武为本,装备未到,训练和各项准备工作先行,组织官兵修复模拟器材,修建训练场地。--选送五十多名技术骨干到二炮工程学院和卫星基地培训,让他们成为"种子",在部队的每一个训练角落开花结果,带动部队的训练。--王本志旅长亲自率一营官兵到数千里之外已拥有大型号装备的导弹旅去对口学习,编写教材......翌日,部队的大操场上。全旅官兵站立成一个绿色方阵聆听新任旅长的就职宣言。王本志一番充满激情的演讲,更令血气方刚的男子汉荡气回肠:"当年,我们穿上军装走出军校大门的时候,就想在部队有一番作为,都想在自己人生履历上书写辉煌的一页。今天,历史选择我们,中国最现代化的大型号的新式战略导弹由我们率先学习和驾驭。有道是,人生难得几回搏。我们要拿出新一代中国军人的气魄和胆识,把握住这难得的机遇,艰苦奋斗,不辱使命,青山作证,我们将无愧于历史!"凝结的信念驱动着官兵们开拓创业的铿锵步履,昔日藏身深山老林夹皮沟中的干打垒营房成为一支大型号导弹劲旅孕育崛起的摇篮。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切磋论证,一个土法上马自制大型号导弹模拟器材的方案在胸中酝酿成熟了。全旅官兵找来了许多模具,遍布厚茧的铁掌巧夺天工,制造出来的导弹训练设备几可乱真,一时间缓解了训练的难度。酒泉卫星基地,旅里派出的几十名技术骨干蛰伏在冰冷的车库里借着昏黄的灯光绘图。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将发射卫星的科工委实验部队的操作技术"偷"到手,他们几乎每天晚上都熬到子夜时分,在不许动装备、不许随便看的禁忌中,他们以军人之间的坦诚和采蜜般的辛勤,向兄弟部队的战友发起了一场友好而又机巧的技术转让攻势,一个个举止庄重的军礼,一声声虔诚恭敬的"老师"称呼,唤起了多少军人之间真诚的回忆,缩短了彼此之间的心路。许多工程师技术员无私地将自己珍藏的资料送给了二炮这群好学的"学生"。几乎每一个夜晚,临时宿舍里的灯光都辉映着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沙沙"地抄写资料的声音听上去就像春蚕食桑叶一样令人惬意。而此时,他们的旅长也在一个同样偏僻的导弹部落里做着同样的工作,十本厚厚的大型号导弹核武器的教材摆在了他的案头上,坐着读、躺着读、睡着读,营盘里夜晚的灯光,每天晚上都是他最后一个熄灭。一时间刚从导弹学院分来的学过大型号武器的年轻学子成了旅长宿合的常客和良师益友,他拜他们为师,不耻下问,半年下来,他把大学生军官们一个个给问"瘦"了,而他的新型号武器专业知识却一天天地丰满膨胀起来。两年的时光姗姗地走过。王本志啃下了十二本导弹专业的大部头,-写TT-百二十万字的读书笔记,熟悉了上百个专业理论,并亲自撰写了"大型号武器常见故障二百例"的技术资料下发部队。他和他的士兵们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小型号到大型号的转变,铸造了一大批操纵"东方第一剑"的勇士,一个驾驭中国最大型号的现代化战略导弹的第一旅在南国大莽林里横空出世了。第一批大型号武器到位了。第二炮兵前司令员李旭阁中将和后来接任的杨国梁中将,要求王本志的旅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组织地下洞库综合调试,迅速形成战斗力。上级要求是55天完成,在二炮军代表的协助下,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在地下洞库里挑灯夜战,仅用了33天就形成了作战能力,开创了二炮部队不请航天部专家参与、单独完成阵地综合调试的先河,大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核实战能力。作为这次成功的最大报偿,王本志从此落下坐骨神经疼的毛病,但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司令员李旭阁中将听到调试成功的消息后,兴奋得夜不能寐,赋诗一首,则是对他们的最大的慰藉。1993年早春,王本志已擢升为部队技装部长。此时,国防大学要他去进行一年深造的入学通知已经发了下来。但是,第一发大型号导弹武器的试验发射已经迫在眉睫,一弹系国威,一发连二炮。二炮首长决定把这个重任压在王本志这位年轻的精英旅长身上。有的老战友也打趣地戏谑说:"这一锤子买卖也系着你王本志的荣辱沉浮,你可千万要小心呀,要是打砸啦,三年五载也抬不起头来......"然而,王本志哈哈一笑,笑得十分坦然。他对他这个旅的官兵的综合素质和发射能力充满了绝对的自信。是年3月,他以部队技术装备部长兼导弹旅长的身份带领精锐的发射一营赴酒泉卫星基地。大漠的寒风还在呼啦啦地刮着,但是这支从南中国山林里来的导弹劲旅却给西北的长漠带来了早春的气息。科工委酒泉卫星基地的官兵已经有过多次发射卫星的辉煌经历,开始他们并不在意二炮这一支从深山沟里来的多少有些土气的部队,可是帐篷一拉起来,装备一展开,部队严整的军容,一丝不苟的操作,令行禁止的举止,立时令所有的人刮目相看,任何一个人对他们漫不经心都会付出代价。发射大型运载火箭最忌讳的是弹体内存有铁屑或头发丝,过去卫星发射功败垂成大都是由于这一个原因。因此王本志非常重视弹体内的查看,制定了周密的方案,硬是用胶布一点一点地在弹内仪器里粘,粘出了铁屑和头发丝。为了不将外面的尘埃带进仪器仓里,他们特制了专门的进入弹体内的工作服,在工作鞋上还套上了一双长长大布袜,甚至连头发和身体上的一点毛发都不让掉进弹内。这些方案引起了卫星基地的强烈兴趣,他们专门派来摄像组,进行全过程的操作跟踪录像拍摄,作为今后学习和借鉴之用。导弹起竖后,有些关键元器件,本应由卫星基地的工程师插件安装,可是,看到王本志他们旅的官兵操作更准确一步到位,卫星基地的同志不由得全权委托他们安装,特别是火箭推进剂加注,他们创造了点滴不漏的卫星基地有史以来的最好记录。发射如期进行。军委、总部机关的首长和各大军区的领导应邀而来,静静地坐在观礼台上等待着最后时刻的来临。但是,气象专家提供的发射窗口只有一个小时晴天,一阵瀚漠狂飙过后,云裂日出,年轻精干的王本志伫立在指挥位置上,宽厚的脸庞上闪露着志在必得的坚毅,果断地向部队下达一个又一个准确无误的1:3令一一"三十分钟准备!""三分钟准备!""倒计时,10、9、8、7、6、5、4、3、2、1、点火--"绿色的巨龙如莽莽昆仑出世,直上银河九天,燃烧的烈焰越来越小,最后化作一颗流星飞向远方......半个小时后,数千里之外的飞行末区传来了令人惊喜的消息,大型号导弹武器首次由作战部队试验发射打出了最佳精度,给王本志这位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最年轻的将领之一那人生的履历上又增添了辉煌的一页。发射刚刚结束,某大国的间谍卫星立即掠过发射场上空,它们能够捕捉到这来自东方之巅的历史性颤动,却无法窥视到中国导弹健儿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雄才和胆略......1994年,王本志走上某导弹部队参谋长的岗位,以四十四岁的年龄跻身中国军队的青年将领的行列。4.战略导弹部队呼唤中国的"米勒斯"、"西姆菲尔"。历史留下一页空白,是中国军人的耻辱。三十多名将军专家教授的睿眸聚焦在大型彩色屏幕上,凝神屏气地期待着中国导弹世家里新的一族犬型综合性战略导弹技术训练模拟系统的降生。随着发射导弹每一个程序13令的下达,大型仿真系统立即将发射进入阵地时的情景声、光、电、力、数字、图景一体化地逼真地凸现在灭屏上。"最后一分钟准备!""点火!"伫立在大厅一侧的发射指挥员下达最后一个口令。只见一枚银色的巨龙呼啸而起,刺破青天,飞向太空,屏幕上旋即显现出一组组目不暇接的阿拉伯数字,导弹很快进入了"程序段"模拟飞行,接着导弹飞行末区闪现出来了,导弹击中目标,大漠上空腾起了一团蘑菇云状的白色烟云,随即变成了一片血红......刚才还一片寂静的操作大厅响起激动的祝贺掌声,一生治学严谨的中国仿真学会主席文传源、核工业专家俞大光教授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站立起来连声称道:"太精彩了,太绝妙啦!这个大型仿真系统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部分项目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太逼真啦!真没有想到啊!"一位从北京总部来的将军禁不住拍案叫绝,激动地说:"这才是我们千呼万唤的中国的'米勒斯'、'西姆菲尔'!"本世纪20年代,雾都伦敦,一位叫兰切斯特的英国工程师首次提出了"作战格局数字模型",并旋风似地被运用于世界军事作战领域,从而使模拟系统成为和平时期各国军队优质低耗练兵的最佳选择。近一个世纪以来,这种模型器几经换代,发展水乎越来越高,从数字模拟、机电模拟、计算机模拟,发展到激光模拟,出现高精尖的仿真模拟系统,如美国的"米勒斯"、英国的"西姆菲尔"、德国的"塔西里"等众多家族。美国战略空军的官兵在接触"大力神"、"民兵2号"导弹或"潘兴"导弹之前,必须在"米勒斯"训练模拟器上操作两周时间,共三十个小时,要求达到人均进行二十次的射前计时发射模拟训练,最后才能进入导弹地下发射井里接触实装真品。进入80年代,美苏和英法等核大国的仿真模拟已由仅仅是代替实装训练进入到导弹核武器的试验、定型、改进和为作战提供决策参数等更高的层次。这种训练和实弹发射"两栖"兼用的现代化大型仿真模拟,不仅使得新型号战略导弹的试验从定型到交付作战部队使用,由过去的发射二十枚导弹降低到了十枚以下,英国已经降到了六枚;而且使世界各有核国家无法完全避免的发射试验的失败概率大大降低。"外国军队有的,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也应该有,历史给中国火箭官兵留下这一页空白,是我们的耻辱。"在长辛店岁月里步人"亚洲第一营"战略导弹方阵的傅备篪将军此时已出任中国战略导弹学院院长,他将在事业的最后一个驿站上重振中国军人的雄风,圆一个中国人的"米勒斯"之梦......大型号战略导弹训练仿真系统的研制工作在白鹿原上的灞桥之滨徐徐拉开了帷幕。一百多位专家、学者、教授重新在高科技的旗舰上聚集,开始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历史性的攻关。个子矮小、喝渭河水长大的邓方林教授从60年代初期就祈盼着把这一个外国人的"潘多拉金魔盒之梦"付诸现实。事情应该追溯到1963年秋天,已扩编为导弹团的"亚洲第一营"到西北大漠执行带实弹的秋季发射任务,首批走出中国导弹工程学院门槛的邓方林,作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导弹专业本科生,随营到现场执行技术把关和科研成果分析。矗立在导弹发射架上的那一枚中程导弹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由于没有现代化的测试设备,没有科学先进的技术决策分析系统,到底能不能发射成功,谁的心中都没有底,只能依靠几位资深的专家智囊和指挥员凭感觉和经验来进行判断。纵使如此,发射时间还是一推再推,长达两个多月,最后发射连长下达"点火"口令后,发射操纵员还是颤抖着手按下了导弹点火按钮。发射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整个发射场一片沸腾。但是发射操纵员战战兢兢的手却永远定格在邓方林的记忆里。这种押宝式的发射,万一哪个元件出现故障,后果都不堪设想。何况这一次发射时间推迟两个多月,就是因为从技术员到指挥员对弹上的上百台仪器的技术状况心中没底,要把全部技术参数测试得一点也不差,也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于是,邓方林梦想做一个"潘多拉魔盒",让导弹在尚未发射前先在这一个魔盒里作一次太空飞行,待全部参数的测试确保万无一失后,再升空发射。应该说邓方林当年的奇想就是后来流行欧美核大国的大型导弹仿真"米勒斯",可是一场遍及中国每一个角落的十年"文革"的红色狂飚将邓方林的"米勒斯"之梦吹得灰飞烟灭了。噩梦醒来是早晨。当中国军人能够以冷峻客观的目光来看待世界和自己时,才蓦然发现,外军的大型仿真模拟早已经进入到了计算机、激光时代,而我们却站在一个零点上始终停步不前,整整落后人家一个世纪。但是,80年代奔涌于九州大地上的改革潮头,给中国导弹部队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二炮领导机关批准了由工程学院牵头研制中国第一部大型战略导弹训练仿真系统的方案,并在物质、人才、经费上重点保证,一路绿灯......中国的"米勒斯之梦"姗姗来临了。二炮导弹工程学院的精英邓方林、黄先祥、郭玺铭等被请出山来,主持这一项涉及高科技前沿学科的浩大的系统工程。傅备篪将军给他们的科研目标定位是:跨越世界模拟器材发展的三个阶段,直奔80年代末期的国际先进水平,尽快研制出融激光视景、语言合成、语音识别、三维计算机实时成像为一体高档次的中国导弹训练仿真系统。要在三两年内走过外国人用了六七十年才走完的路,毋庸说是一种异想天开。可是,世世代代生活在中国的山坳里像大山一样坚忍执拗的东方军人硬是要让这一梦想成真。邓方林和追随他的四名研究生弟子承担了最核心的部分"导弹飞行动态模拟"。但是,"米勒斯之梦"并不是轻易能圆的,仿真语言、数字模型、激光成像,犹如一座座横亘在他和弟子们面前的大山,可闭眼一想到每次导弹发射操纵员按动红色按钮时那抖颤的手,想到美国战略空军早就用"导弹飞行动态模拟"来检测导弹训练和试验发射,从小爬惯了家乡那商洛大山的邓方林更油然而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几个月的工夫,他就与弟子们做好了设计方案,可是,这些数据需要大型计算机运算,而在当时冷战阴云密布的天空下,这种大型计算机是"巴统"委员会禁止向红色中国出售的。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恰巧这时,中国第一台大型计算机"银河"机在国防科技大学呱呱落地了,为了扩大其影响,校方向全国宣布,向国内用户提供三个月的免费用机。于是,邓方林当机立断,让他的弟子李玉桥带着两个师兄弟王士成、牟建华到国防科技大学插班读研究生。三楚大地。在一代东方伟人毛泽东青年时代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橘子洲头。李玉桥师兄弟三人带着导弹飞行动态模拟的第一个课题--某型号导弹单弹道全过程实时仿真程序的数学模型与计算有备而来,他们此行的目的非常功利,不是为镀一层硕士学位的光环,而是奔着"银河"机而来。可在他们之前已经有七个课题组抵达,且都是国内一流的计算机高手,他们并没有把中国战略导弹学院自己培养的几个小字辈放在眼里。就连当时的国防大学语言仿真室主任黄柯棣教授也觉得他们嫩了点,或许折腾不出什么名堂来。于是,按先来后到排使用"银河"机座次,他们最后一个上机。但是,他们仅用了二十天就攻下了语言仿真关。第一个回合,他们胜了。那些一顶一的计算机行家对这几个初生牛犊开始刮目相看。最后一仗,七个课题组都没杀出重围,留给他们的时间仅剩十五天,便是无偿用机的截止日期。三个年轻学子豁出去了,扛了一箱面包、汽水走进机房。大师哥李玉桥也不谦让推辞,俨然以掌门人自居,一进门就严密分工,他负责程序计算,王士成提供时域,牟建华选好频域,一环扣一环。整整八个不眠昼夜,足不出机房,人不下机台,终于迎来了第八个希望的黎明,实现了导师邓方林的意图,完成了战略导弹单弹道全过程数字仿真的编制、调试和模型计算。那天早上他们走出机房时,离"银河"机封机的日期恰好还差一周时问。三位莘莘学子不禁抱头大哭,当即买来啤酒、火腿肠庆贺,酒杯还未举起,便倒在床上睡着了,一睡就是三天三夜......三个弟子打赢了第一场战役,邓方林又把当时计算机仿真的前沿课题--三维动态图形实时生成和显示交给他的小弟子年仅22岁的研究生鲁艾宏。要求他像高清晰度的电视一样将导弹在三维空间中飞行的俯仰、摇摆、滚动真实地再现在大屏幕上。按照这个参数指标,必须让计算机l秒钟内在人的视觉上掠过25幅画面。鲁艾宏采用当时风靡世界的最先进的美国IBM--PC机编程序, 苦干了整整两个月,结果要4秒钟内才能闪现25幅画面, 这无疑预示着他的方案的失败。邓方林及时赶到了弟子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地说:"问题出在器不利上,而绝不是人不行,我相信你能行,现在的关键是研制新型的计算机......"在当时,高性能的轻便的计算机国外不卖给中国,而中国仅有的一台"银河"机又重达数吨,即使用上了,也不符合导弹部队机动作战的要求。惟一的办法就是自己上马造。于是,李玉桥匆匆结束了学业赶回西安编高速轻便大容量计算机的软件,并与西工大联袂研制。经过一个冬夏,一台运算速度高达四千万次、是美国IBM--PC机一千倍,体积略比之大一点的高速运行小计算机问世,位列当年陕西省十大科技成果之首。鲁艾宏果然不负重望。凭借着大师兄的成果,他用八个月的时间,编制了数万条程序,终于将三维空间中战略导弹飞行实时成像技术逼真地再现于屏幕上。邓方林和他的四个弟子取得了空前成功。负责"导弹起竖仿真模拟"的导弹瞄准专家黄先祥教授和他的研究生王有铭也不甘落后,他们把视景仿真对准了当时世界上的最新高科技成果激光视景。当时南中国海边上的深圳某合资公司刚引进了我国第一台激光视唱机,他们软磨硬泡,好话说尽,终于将那一台激光视唱机抢到了手里,经过三个多月的挑灯苦战,首先攻下了计算机与激光视盘不同速度的控制难关,接着又通过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导弹起竖过程中一幅幅真实录像刻制在了全国第一张最大的激光视盘上。一年后,一台具有80年代末期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控制激光视盘仿真机在三秦大地上诞生。国内最早开发这个项目的那家公司,此时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派专家来导弹工程学院取经,并提出要用重金买下他们的专利技术。一千四百多个昏天黑地的攻关,终于引领着他们走进了成功的殿堂。大型综合性战略导弹技术训练发射模拟仿真系统的各个部位的工作顺利落幕。历史的脚步走进了90年代的门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大型仿真模拟训练发射测试系统终于在东方大地上横空出世。中国的"米勒斯"、"西姆菲尔"完全可以与欧美核大国的站在同一个地平线上一比高低......5."亚洲第一营"后来的故事。从这个中国战略导弹摇篮里走出来的青年将领丝毫不比外军的逊色......当我这部洋洋洒洒三十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将要落下最后一个沉重句号的时候,一些与这支神秘之旅一起经历过那一段苦难岁月的导弹部队的老人一再交代我,一定要写写"亚洲第一营"后来人的故事,因为那是一段辉煌同时也十分悲壮的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竟历史是不允许中断的;而那些并不了解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遥远历史的年轻人也不时地询问我,"亚洲第一营"今何在?他们的后代现在怎样了,屯兵在什么地方?他们的去向永远是共和国的秘密,但是他们后来的故事我却可以讲出来,聊以慰藉至今还对这个英雄之旅恋眷不合的人们。应该说,作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老牌部队和骄子,"亚洲第一营"永远是幸运的。在漫漫三十多载的军旅岁月里,他们曾经拥有了许多名冠导弹部落的"第一"。第一批驾驭苏军出售给中国的P一2导弹;第一次发射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第一批率先装备我国大型号导弹核武器;第一支二炮部队出将军最多的英雄劲旅;第一个出人才最多的部队,二炮机关担任过二级部长以上的干部大多来自这支部队。经历过长辛店和大西北"亚洲第一营"的岁月,后任第二炮兵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的赵全芳大校对我说:"从'亚洲第一营'起步,这支部队36年间换了九任旅长,写他们后来者的故事,第五任导弹团长葛东升不能不写......"公元l994年初秋,我采访已经离休的第二炮兵前司令员李旭阁中将时,谈及战略导弹部队的训练改革,老将军兴奋溢于言表:"在探索导弹部队的训练改革路子上,葛东升功不可没......"其实,我对葛东升并不陌生,在中国战略导弹部落里,他一直是一颗赫赫有名冉冉升起的青年将星。这位来自齐鲁大地身材魁梧红脸浓眉豪爽坦诚治军威严的山东大汉,有着极不平凡的军旅人生:l963年从老家武城县入伍来到当时"亚洲第一营"所在的大西北凉州城,从发射操纵员干起,33岁当发射团参谋长,翌年成为全军最年轻的战略导弹团长,37岁被破格擢升为导弹部队的参谋长,成为中国军队最年轻的军职干部之一。44岁任导弹部队司令员授少将军衔,依然是导弹部队里最年轻的将军。截至目前他已经在正军职的岗位上任职五年多,亲自参与和指挥了十一次不同型号的导弹发射。抑或是因为他这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履历,多年来他一直是新闻媒体追踪的热点。但是,不知何故,他始终对新闻记者采取一种十分友善的回避。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委托一个记者站要拍他的一个十五分钟的专题片,对那些欲通过新闻传媒将自己炒热炒红的人来说,这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可他却恰恰相反,硬是非常执拗地将人家给堵了回去;一些军报的记者多次提出来要写写他的改革事迹,他却对人家说:"搞新闻的同志很敏感,我愿意与你们交朋友,欢迎对我的工作多指导多出谋划策,至于报道嘛,就饶了我吧......"不难理解他的苦衷。在今天中国这一块古老的土地上,我们早已经习惯了不干事的人琢磨干事业的人,没本事的人妒忌有本事的人。你太出色了太精英化了太锋芒毕露了,把别人怎么摆,让人家怎么活法?早有一种说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自古皆然。毫无疑问,我的采访要吃闭门羹。不过天无绝人之路,人的秉性就要有点挑战性,越是不能为的事情越应该去尝试有所为。直接采访不成,理了一个熟悉他的人名单,顺藤摸瓜,开始打迂回战术......冬日的阳光怯怯地泄在古老的京畿之地,在总参谋部一幢森严的办公大楼里,我先找到了跟随他多年的作战参谋现调总参谋部的潘武少校,采访的话题只有一个,就是葛东升司令员是如何进行导弹部队的训练改革的。潘武的话里有一种崇敬般的自豪:"我跟了葛东升少将多年,从他的身上得益最多的是对事业火一般的热晴。他决不是那种亦步亦趋、甘于守旧的人,在每一个位子上,他对导弹部队的发射训练都有新的探索、新的改革、新的招数。当团参谋长时,年轻气盛,工作更是风风火火,二炮原司令员李旭阁中将找到他,让他解决部队的'冬眠期'--新老兵交替时半年不能打仗的问题,他悉心摸索,先将新老兵的训练分开,解决了一锅煮的问题,然后从集训队过渡到新兵训练营,十年后由二炮现任司令员杨国梁中将一锤定音,取名为训练团,这一个训练模式在二炮部队广泛推广。 当导弹部队参谋长时,为落实军委邓主席提出的'用导弹打游击',即机动作战的指示,他常年泡在部队里,从二炮千人-I'q炮、百人一杆枪的特色出发,探索了以发射营长为主体的发射训练机制,并在缩时发射、合成配套上走在前面。l 987年组织了带实弹背景的全过程的合成演习,总部、二炮机关和各基地都组织人员来这里观摩,一时声誉鹊起。l990年出任某导弹部队司令员后,在新型号武器的转轨上,又提出了利用航天部工厂的智力和技术优势,为练服务的方案,并在部队中大力开展训练器材的仿真革新,为部队节约了大量的经费开支。他就是那种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就要做出与众不同但又绝不是花花点子的革故鼎新工作的人......"南国绿色雨林中的某导弹部队的作训处长张军祥跟随调任这一个大型号武器部队的司令员葛东升已经有两年的时光了,当作者请他谈谈葛司令员的情况时,他略略沉思了一下,然后喃喃地说:"葛司令员属于那种职业型军人出身的将军,他把自己所有的心血都扑到战略导弹部队的练兵和打仗上,他常常告诫部下治军要严,练兵要实,最厌恶练兵上的花花哨哨对付上级检查的形式主义,更不能容忍带兵上的松松垮垮兵不兵民不民的懒散之师。因此走到哪里他都是那一个典型的军人姿势,军服穿得笔挺笔挺,风纪扣系得严严实实,站着坐着永远是那标准的军人姿态,他就是要用自己的一举一动给下属带出一个好样子,他就最痛恨那种工作应付上级糊弄洋鬼子的弄虚作假。有一回,一个新闻干事写了一篇假报道,把刚刚纳入计划的事情当作已经做了的工作在报纸上捅了出去,他批得可狠啦,当着全体干部的面,狠狠地尧|1了一顿。他说,我们是中国的战略核威慑力量之一,部队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威慑,但是威慑靠什么?就是靠实力,靠你关键时刻导弹能否打得出去。当然,我们这些操纵核按钮的人永远也不希望核门槛升级,但是要制止战争,维护和平,靠什么,靠实力和真实的作战能力,没有真正的实战能力,威慑只是一句空话。当然,我们绝不是在张扬核恐怖,其实,我们一天也不想打,但确实要保证一旦战争降临到我们头上时能够打得出去。现在练好兵,就是要像古代兵家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使谁也不敢贸然动手......"宣传处孟海军处长是我最后一个采访的人,从文化的视角来谈及他们的最高顶头上司,他却有另一番的感触在心头:"我们的司令员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了,在他的麾下,有点棱角有点毛病也有点怪癖的知识分子干部从来没有孤独感、压抑感,如果你真正是人才,一定能够得到重用。也许我偏执了,其实只有自己真正是人才的领导才会重视人才。与他接触,最大的感触是他的思维的触角延伸的空间越来越广,涉猎知识的范围越来越大,常常给人以跟不上他的思维的感觉。他不仅精通各型号导弹的专业知识和发射指挥,而且对现代高技术战争涉及的情报、通信、气象等GPS方面的领域也多有涉足,在战役学、核战略方面素有研究,写出了多篇论文,在《军事学术》、《解放军报》发表过。就是在我们所擅长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美学上,他有时也将我们问得辞尽学浅,窘迫不已......"公元l993年年底,我终于完成了外围采访,下榻于葛东升麾下的小招待所里,趁他来看我之机,想将寒暄的话题渐渐切入到深入他的工作生活腹地的正式采访上。岂知,他就是不上"钩",而一个晚上的话题却远远框制在了关于战争与和平、战争与人性、战争与文学、战争与哲学的"神侃"里,我不时被他那妙语连珠、见识独到、高深博学的宏论所折服、激动和感染,本来还想再约第二次,却因他到外地出差而失之交臂。因此当我真正要写他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了解的只是一些大而化之的东西,从几个熟悉他的部下口中挖出来的东西,从真正意义上说也缺乏文学的最基本要素--细节,因此面对读者,我只能画出中国导弹部队中的一个年轻少将司令员那粗线条的轮廓,却不能画出他的灵魂和眼睛......只能向读者表示深深的歉意了!不过,我凭着一种直觉,在"亚洲第一营"这样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王牌旅团里,它始终默默保持着一种别人难以望其项背的高贵和雄奇,一经在这块厚土上生活工作学习过,就会自然而然地受到这种精神的熔炼和重塑,永远滚动在你的血脉里,使你受益终身。走出南国大莽林中的导弹部落,在返回并不属于自己而且也不可能成为自己生命意义上的故乡北京的路上,我突然生发了一种奇想,假如命运老人给中国军人一个历史舞台来进行一场擂台赛的话,像本书里写到的葛东升、王本志这样的真正走出了东方这一块古老黄土地的青年将领绝不会比外军的逊色......你相信吗?6.中国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巡视南方大山腹地里的某导弹部队,挥毫写下:"国威军威看二炮!"又一轮太阳从东方之巅冉冉升起,嘹亮的军号在绿色大森林中的峡谷里回响。公元l992年盛夏,中国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上将在南方某大军区司令员朱敦法中将和原第二炮兵司令员李旭阁中将的陪同下,视察位于南中国腹地里的某战略导弹部队。在那些莽林如黛、崇山环抱的地下导弹洞库里,迟部长凝视时刻准备着长剑出鞘雕弓射天狼的大型号战略导弹,和那些维护得一尘不染、壮丽堂皇的地下宫殿,在蛰伏着中国最大型号战略导弹的发射井旁驻足凝眸,随着指挥员洪亮、清晰的口令,火箭官兵密切协同,每一号手的动作都做得漂亮完美,导弹在规定的时间里提前准确无误地一次性装填成功,这位当年在沂蒙山受伤被红嫂的乳汁救活,与国民党五大王牌主力之一张灵甫的精锐之师喋血肉搏过的高级将领,感慨万千,激动地挥臂陈辞:"你们是一流的部队,一流的装备,一流的训练,一流的士兵,你们今天的发射表演,让我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后来,迟浩田上将挥动狼毫,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官兵题写了"国威军威看二炮!"赠语,以抒发对这支中国高技术的战略核力量的赞赏和期冀。随后一大批总部机关和军队新闻单位的高级参谋、干事、记者们,走进大山之中的地下导弹洞库,观看TSM自己的伏龙长剑,冷峻而又有些偏执地说:如果当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危难时,在最后的关键时刻站出来保家卫国的,也许就是战略导弹部队了......北方大山。南国莽林。莽昆仑深处一只中国的"火鸟"在蠕动在堀起在燃烧在涅桀在狂啸在扶摇九霄......这是东方的震颤。这是中国的长啸。第十三章 平衡世界的砝码第十三章 平衡世界的砝码1.历史跟人类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握有二战正义和胜利之剑的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竞相跻身核大国行列,这是一种命运的偶然。还是人类的悲哀?!公元l 995年,将是人类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在这个中国古老的阴历闰八月的乙亥年里,将有两个年在一起过,从神秘的天象学的轮盘上所显露出来的人类的天空,仿佛游弋着一团不祥的星辰,有的占卜学家甚至认为这将是一个大凶大吉大冥大惑的年代。于是,猪年的钟声刚刚敲响,在中国南方某些城市和乡村,一夜之间街上流行起了红衣裙,而在北方城市的屋檐下则是大红灯笼高高梓......中国人习惯用属于自己的思维和方式来笑傲世俗人生。但是,不管中国人如何看待l 995年,对地球村里的每一个村民来说,这毕竟是一个值得庆幸的日子。五十年前,美、苏、中、英、法等同盟国相继在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上协同作战,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从那以后的二分之一世纪,尽管局部战争的硝烟还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此起彼消,但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战争风云再也没有盘旋在人类家园的屋顶上。整整半个世纪无大战。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人类都应该珍视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这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日子。其实,在欧洲大陆,庆祝二战结束的仪式早已于去年4月11日英美联军诺曼底登陆五十周年就徐徐拉开了序幕,美国总统克林顿、法国总统密特朗和英国首相梅杰等西方政要和二战时的老兵纷纷重返诺曼底,祭奠命丧海滨滩涂的数万将士的英魂。欧洲战场的庆典主要在1995年的5、6月份达到高潮,而在亚洲则将持续到9月份。据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9月上旬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隆重集会,庆祝这一个伟大的胜利日子。站在90年代回眸历史,尽管二战的硝烟早已散尽,血腥的战云远去了,正义胜利了,但是就人类整体而言,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胜者。战争最后留给人们的是一个被人类自己糟蹋得遍体鳞伤的地球,一幕六千万生灵抛尸街头荒野的惨剧,和人类那一颗千疮万孑l的心......而且最令人类感到悲哀的是,当时的战争受害者恰恰又变成了后来战争的制造者、掠夺者。这一切又皆始于雅尔塔。公元l945年2月4 Et,前苏联著名的黑海疗养胜地--美丽的克里米亚半岛。二战胜券在握的同盟国三巨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英国大胖子首相丘吉尔和东道主苏共总书记斯大林心旷神怡地聚集在碧蓝的黑海海水拍打的白色沙滩上,远眺那弥漫的战火逝去后水天一色的晴空,喝着咖啡商量决定着战后的人类命运。这短短一周的会晤,不仅确定了世界力量的中心部位--欧洲大陆的势力边界和胜利果实的分享,而且为同盟国中的美、苏、中、英、法人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执掌世界命运定下了最后基调。两个月后,来自世界50个国家的282名代表在美国旧金山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从而确立了五大国的历史地位。积贫积弱百年、遭受外国列强蹂躏涂炭的中国第一次在国际圆桌会议上拥有了"体面"的一席之地。但是,时过不久,人们却惊讶地发现,上帝给他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手握胜利和正义之剑的二战后的五个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竟然在二十年之间相继变成了拥有核实战能力的国家,成为真正敢向世界说"不"的核大国。这难道说仅仅是一种命运的巧合,抑或是历史的偶然吗?!其实,2月11日,当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坐着轮椅携带着二战的胜利果实飞离黑海上空时,他那威力无比的原子大炮,在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主持的"曼哈顿"工程数万人的参与下已近尾声,只是他没有来得及一试锋芒,便于六十天后撒手人寰,把他连任四届美国总统铸造的美国理想和赫然政绩,还有那比一千个太阳还亮的原子弹统统留给了他的副手--密苏里州小镇上出生的农民的儿子杜鲁门。1945年8月6日,继承罗斯福未竟的事业刚过一百天的杜鲁门没有太多的犹豫和思考,就在陆军部长史汀生将军请示向广岛投掷"小男孩"原子弹的报告上签了名。三天后,另一颗"胖汉"的原子弹又投到了长崎上空,造成了整整二十万人的死亡。当巨大的蘑菇云升起来的那一瞬间,人们发现杜鲁门仿佛"疯了",他既恐慌而又高兴,既感到道德的犯罪又为这种巨大威力而欢欣。他说他对其发表过的任何消息都没有如此高兴过。他似乎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他得到了普罗米修斯的火,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扑灭它。杜鲁门在长崎、广岛扔下了两颗原子弹无疑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但是,他却在人类的屋脊上撒下了一片核云团。于是,虽然二次大战的战火刚刚熄灭,可是人类却走进了更加恐怖的"核冬天"......克里姆林宫。刚刚从战争废墟中走出来的苏联人被美国人扔在本岛国的原子弹深深震惊了。不啻在夏日晴空万里的红场上空掠过了一团阴雨。在此之前,斯大林已从克格勃那里获悉美国人正在进行一种新式武器的试验,是年7月17日在波茨坦美、苏、英三国首脑聚会上,杜鲁门曾吞吞吐吐地向斯大林提及过美国将有一种新式的大威力武器问世,并没有引起这位铁血的红色巨头的关注。可是,当美国盟友拥有了这种主导世界的核垄断后,他却失去了往日那力拔山河的沉默和镇静,他将当时苏联最著名的五名核科学家找到了克里姆林宫的总书记办公室,来回踱着步子说:"对你们惟一的要求,同志们!"他将嘴唇上的烟斗拿在手中,"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为我们提供原子弹。你们知道,广岛事件震撼了整个世界,均势已经被破坏。提供这种炸弹--它将使我们免受巨大威胁。"送走了苏联核科学家,斯大林长吁了一口气,对他身边的苏军总参谋长格奥尔吉.朱可夫元帅说:"我衷心地祝祷苏维埃人民,十分庆幸是我们的盟国先搞出了原子弹,而不是希特勒那个猪猡,否则,俄罗斯民族将面临巨大灾难。格奥尔吉同志,要快,不然我们就会优势尽失..."美国人的原子弹爆炸无疑加快了苏联人的步伐。但是苏联人的成功却与美国原子弹的先驱奥本海默的暗中相助不无关系。据90年代苏联解体后,克格勃的高级军官撰文称,当时奥本海默或是出于人类和平的考虑不想让美国独有这种威慑世界的武器,或是出自于对红色世界的同情,有意识地向苏联驻旧金山的特工人员海费茨透露了一些美国"曼哈顿"原子弹工程的绝密情报,并将后来逃往苏联的一些科学家安排在自己麾下工作。以至广岛事件七年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对奥本海默对美国的忠诚提出了最严正的指控,在收到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埃德加关于奥本海默"很可能是苏联间谍"的信后,总统采取了行动,撤销了他的多项高级职务,并取消了他接触军事机密的资格,罪名是他与共产党关系暧昧,故意拖延氢弹的研制等。于是,这个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从此遭受了麦卡锡主义长达十年的迫害。直到l963年美国肯尼迪政府授予他"费米奖",才部分地为他恢复了名誉。不管奥本海默当时是出于一个科学家的良心还是其他动机,可他毕竟为人类添了一个平衡世界的砝码。1949年8月29日, 苏联在哈萨克斯坦的大漠上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朝野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杜鲁门为此只发表了一百二十五个字的公告,称美国将继续发展"被称作氢弹或超级炸弹"的武器。于是,在苏联原子弹实验成功两年后,美国又爆炸了世界上更具威力和破坏性的第一颗氢弹。苏联也不甘落后,又步其后尘,于一年后也试验成功了第一枚这种同样威力的核武器,从此,开始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长达半个世纪的核军备竞赛。五十年间,以美国和前苏联为轴心,人类的核武器经历了从产生到发展的全盛时期,走过了初始阶段的狂热追求到比较冷静的对等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美国核垄断和核优势时期。美国人凭藉着手中的核武器,以垄断者姿态高傲地伫立于人类的房顶上,手执核大棒,对前苏联、中国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推行"遏制战略",实行核讹诈政策。他们把核武器奉之为"绝对武器",以为有了它,就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主宰人类的命运。第二阶段是前苏联研制出了核武器及相应的运载工具,并逐渐赶上美国,美苏竟相追逐核优势,争霸世界,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对峙局面。第三阶段是随着英国和法国陆续加人核俱乐部,特别是中国在1964年自力更生地研制成功核武器之后,美苏争霸的核垄断局面被彻底打破了。中国以第三世界惟一掌握战略核武器的国家出现在世界核格局中,形成了相互制约的态势。第四阶段是美国与前苏联为了打破核均势而进行新的一轮核优势的角逐。人类被粗暴地置于核太阳的阴云下生活,以至当年原子弹的始作俑者,最后也不得不发出无可奈何的叹息。1953年1月,美国白宫绿草坪。年近七十的杜鲁门第二届任期届满准备返回故乡独立城,在告别白宫岁月的最后一篇长篇国情咨文中悲哀地向美利坚人民乃至全世界说道:"......我们为寻求和平而下的赌注比任何时候都大得多。""现在,我们也进入了原子时代,已经出现的技术变革使现在的战争与以往相比都迥然不同。如果在今天苏联帝国与自由国家之间发生战争,那么这种战争不仅会给我们的对手掘下坟墓,同时也会给我们自己的社会,给属于我们也属于他们的世界掘下坟墓......""在将来的战争中,人类可以只用一次打击便消灭成百万个生灵,毁灭世界上的大城市,扫除历史上的文化成就并摧毁几百代人历尽苦难逐渐建立起来的目前的文明社会。""在有理智的人看来,打这种战争是不可行的政策。"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原子弹屠杀了几十万平民百姓的美国总统,终于在他泪洒白宫回归平民生活靠领退休金安度残年时才真正良心发现了。是不是太晚了?2.何日撑起大国之魂?大国地位不是靠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只有拥有导弹核武器才会持有通向国际上任何最高政治圆桌会议的入场券。中国、英国、法国等中等核国家的崛起,成为平衡世界的一个重要砝码。人类被自己的聪明和智慧牵向死亡的"核冬天"。对于任何一个有理智的大国之君来说,选择制造导弹核武器实属是一种并非明智的选择。但是,战后五十年的历史却使人类永远走不出一个黑色的怪圈。一方面将核武器诅咒为罪恶之源,一方面又不惜任何代价疯狂地想搭车挤进核俱乐部。人类这种矛盾和迷惘的心绪恰恰正是由于导弹核武器在国际政治、军事舞台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因著有《美国核战略》而蜚声西方社会的美国学者麦乔治-邦迪曾经一语道破天机地写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你只有手中握有核武器,才能领到通往世界上任何最高政治圆桌会议的入场券。"另一个撰写《核时代的战争与和平》一书的作者约翰·纽豪斯则说:"各国都认识到,核时代的确与过去的时代截然不同,至少在大国关系方面是这样。是核武器而不是一些传统的考虑决定了大国地位的基调。"或许正因为如此,各国的政治家和将军们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导弹核武器的毁灭性破坏性和不可防御性是任何强大的常规力量所不能替代的。它可以越过敌人的防御前沿而将战火引向敌国的纵深,使再强大的敌人也经受不起它的打击,使发动战争者再没有庇护所和不受践踏的殿堂。而一旦拥有这种武器就获得了与超级大国"平起平坐"的政治地位。于是,纷纷欲取之而后快。在进入核大国的时间表上,一直是美国的同盟国的英法两国一改过去对美国人言听计从仰人鼻息的做法,坚持要走自己的路。英国从二战时代的大胖子丘吉尔首相当政到铁女人撒切尔和梅杰时代,由历史上长达一二个世纪的辉煌的日不落帝国衰败成为美国的小伙伴,面对同是从盎格鲁撒克逊人家园里走出去到美洲大陆上淘金的暴发户--美国牛仔,这一回,伊丽莎白女王的大臣却要按自己的意志办事了。公元l945年8月6日,伦敦。唐宁街首相官邸。当获悉美国人将原子弹扔到了日本人的头上,大胖子丘吉尔腾地从真皮旋转椅上弹了起来:"嗨!爵士,这难道不是一个好消息吗?"他激动地对外交大臣艾登爵士嚷道:"美国牛仔干得真不赖,终于为我们在印度和缅英省的失败报了一箭之仇,不管怎么说,我得为他们庆贺一下....."当晚,伦敦电台和《泰晤士报》等新闻媒体播发了记者兼作家出身的丘吉尔那优美的散文体公告:"靠上帝恩赐,英国和美国的科学超越了德国的全部努力......所有的艰辛劳动......构成了载入史册的美国的天才人物,甚至是人类的天才人物的一次最伟大的胜利......我们必须诚挚地祈祷,这些可怕的力量将用于维护国家间的和平......"全世界的人都感到困惑,一生精明的丘吉尔居然糊涂到如此田地,怎么会将美国佬的成就拿到自己脸上贴金呢?其实分享别人的果实自然是痛苦的,丘吉尔也不例外,当他的优美散文公告在全国广泛传播时,国防大臣和蒙哥马利元帅于当晚被召进了首相办公室,他一改文人首相那种秉性之中的飘逸和不拘小节,斩钉截铁地说:"英国必须拥有这一划时代的武器,以威慑那些由原子武器装备起来的敌人,英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掌握所有主要新式武器..."然而非常可悲的是丘吉尔并没有能够领导这一神秘武器的研制进程。二战的帷幕刚降了下来,冷漠的英国绅士就抛弃了他们的力挽狂澜的战时首相......丘吉尔在一片冷雨潇潇中泪别唐宁街l0号。出任战后英国第一任首相的克莱门德-艾德礼继续推进了丘吉尔的这一秘密历程。当1951年,丘吉尔东山再起,重返唐宁街10号久别的首相官邸时,他对艾德礼在原子弹研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大为惊讶......毕竟美国人的祖先曾与大不列颠王国的臣民在同一片蓝天下游牧过,毕竟血脉里都流淌着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血液,尤其是在二战那个艰难的日子里两个民族曾经共同喋血欧洲大陆,重创希特勒的帝国军队。因此,在英国人走向核俱乐部的艰难路程上,美国牛仔在关键时刻拉了英国人一把,不论在核心技术还是情报上都一路绿灯,终于使英国人走向了成功。1952年lO月3日, 他们在澳大利亚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核试验,从而堂而皇之地步入了世界第三个核大国的行列。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夏尔·戴高乐将军骤然萌生了一种沉重的失落感和危机感。冥冥之中,他仿佛觉得从莱茵河到英吉利海峡,从塞纳河边到整个欧洲大陆的天空都游荡着一股凝重的核弹冷云。执掌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帅印的美国将军根本不询问法国政府一声,就将导弹核武器部署在包括法国在内的北约势力范围内,而不将这一核心军事秘密告诉法国的任何一位首脑。而自己最古老的竞争对手英国自从掌握了导弹核武器这一柄达摩克利斯剑之后,在国际事务中更是趾高气扬,根本就没有把历史宿敌法兰西放在眼里,颇有一种没落的贵族重新得势掌权的意味。将法国当作屠场的战败国德国又在美国的鼓励下,走上了重新武装的道路。最令法国人刻骨铭心的是在1956年7月31日那场苏伊士运河战争中,法国受到了三个核大国极不愉快的摆布,在英法冒险的最后几天中,先是克里姆林宫拿出了他的导弹核武器在匈牙利大肆炫耀,英国人在最紧要的关头屈从于美国人的压力,釜底抽薪出卖了法国人,使他们痛失了中东大片殖民地和古老的势力范围。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戴高乐将军实在难以咽下这一口窝囊气。法国巴黎爱丽合宫总统府。l958年9月,重新出山担任第五共和国总统三个月的夏尔·戴高乐将军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司令官劳里斯·诺斯塔德上将召到了总统办公室。他要求这位北约统帅向他报告北约在法兰西国土上部署导弹核武器的情况。身着美军上将军服的诺斯塔德先是代表他的同僚们对戴高乐的再次当选表示祝贺。戴高乐将军非常礼貌地表示了感谢。一阵寒暄之后,终于要切入最实际的主题了。法国总统请这位美国将军详细谈谈在法国部署的导弹核武器情况和它们预定的打击目标。诺斯塔德将军环顾了一下总统办公室的人员,毫无商量余地的说:"可以,总统先生,但必须只有我们单独在一起时我才能回答。""好吧。"戴高乐尽管面露不悦,还是示意他的两位阁员退下。"现在请吧!""可是非常遗憾,总统先生,我不能回答你的问题......"北约统帅面无一点窘色,似乎就没有把法国的一代政治强人放在眼里。"将军,我想你不该不明白,这可是在法兰西的土地上......"戴高乐脸色赤红,血涌脑门。"十分抱歉,总统阁下,美国总统没有赋予我这种权力......"北约统帅无可奈何地摊了摊手。戴高乐仿佛受到一场奇耻大辱,他愤怒地说道:"将军,我想让你明白这一点:从今以后,一个负责任的法国领导人绝不容忍你作出这种回答!"戴高乐将军发誓要卧薪尝胆搞出自己的导弹核武器,他在自己回忆录的卷首语中开宗明义地写道:"若不站在前列就不是他自己......法国若不伟大就不是法国。美国不会给一个没有核武器的国家以大国地位,为了分享世界领导权,法国不能没有独立的核力量。"公元l960年2月13日,撒哈拉大漠深处的拉甘试验基地。一团巨大的蘑菇云在北非的大沙漠上空冉冉升腾,远在塞纳河边的法国总统戴高乐获悉法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横空出世后,颇失金戈铁马一生征战将军的常态,怀着法兰西民族那特有的浪漫,给大漠深处的法国核科学家、军人们发出了第一封公开的电报,电报的第一句话写道:"法国万岁!从今晨开始,它变得更加强大而自豪。"负责法国核计划的艾伯特·比沙莱将军说:"法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使戴高乐将军获得了参加大国会议的政治资本。洋溢电报中的激情使人们看到他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作出了长期、孤独的不懈努力...如果说丘吉尔与戴高乐这两位西方政治家是在面临着被逐出大国的决策圈而致力于发展导弹核武器的话,那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则是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核恐吓中立志要发展中国的战略核力量。中国作为东方的第一大国,尽管有辽阔的土地、漫长的疆域、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但是从l9世纪中叶以来整整一百多年里,却一直被外国列强恣意宰割瓜分,外国的政治家喝着咖啡就可以轻率地决定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的命运。纵使我们是一个创造了东方文明的泱泱大国,可是在西方人的眼睛里,却始终没有把你作为一个大国看待,这不仅因为中国的贫穷落后,最主要是因为你没有问鼎世界、执掌人类事务的综合国力。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老一代的领导人是从他们亲手砸碎的那一个旧世界里走出来的,亲眼目睹过中国人被侵略者烧杀掳抢的人间惨剧,领略过一个伟大民族面对着同胞兄妹被人杀戮奸淫时那种哀其不争的麻木冷漠。因此,当毛泽东率领年轻的共产党从苦难的黄土地入主紫禁城后,他那永远燃烧着的中华血魄激荡驱使着他和他的同事们去重振一个民族的五千年的梦想和雄风。但是,如果不是美国杜鲁门政府的最后一任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仓皇辞别中国本土后,美国对红色中国采取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敌视封锁政策;如果不是在朝鲜战争的冰点下鏖战方酣的时候,美国人突然准备在远东的冬日里再撒一把核雨来挽救他们在地面战场上的失败;如果不是台湾海峡几度出现剑拔弩张的对峙局面,与共产主义誓不共戴天的铁杆右派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不止一次挥舞核大棒;中国共产党人核导弹秘密工程上马不会那么快,进展也不会那么神速。1964年10月16日试验成功了第一颗原子弹,在其后的岁月里,1966年10月27日成功地进行了中程导弹运载核弹头的实弹试验,完成了两弹结合。在自己的本土上进行导弹核武器试验,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试验,距首次核爆炸仅两年零八个月,其速度之快远远超过了已进入核大国的美、苏、英、法四国。世界公认中国的导弹核武器进入了核先进国家的行列。中国战略核力量在东方大地上的崛起,大大增强了从黄土地上走来的人民解放军的威慑能力,真正撑起了几代人祈盼已久的大国之魂,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我国在世界战略格局中,在国际政治、外交舞台上有了更多的发言权,超级大国也不得不对人民中国刮目相看。90年代初期出版的美国国会白皮书在一篇研究报告中称:"中国的导弹核武器使对立的中苏关系稳定化,还使美国不能像五十年代那样用核威慑来使中国让步。"战后五十年的漫漫岁月,开始一直是美国和苏联两个核大国势均力敌、独霸世界的时代。但是,伴随着英、法和中国三个中等核国家的励精图治,对超级核大国构成了同样有效的核威慑,这种均势被打破了,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大三角政治构造,凸现出了一个多极制约相对平衡稳定的世界格局,使任何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轻易发动战争,这才延缓或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人类的家园赢得了五十年的和平......然而,人类是悲哀的。他们头顶上的蓝天划过的和平鸽哨是一声声凄楚恐怖的和平的尖啸,他们命运头盔上的和平阳光蒙着一层厚厚的核阴云的光环......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地球村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二十六天,改革开放中的人民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和平,但是和平不能靠乞求获得。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已经长大,在维护国家安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我们继续把历史的视线再次投向20世纪40年代中期二战结束时的最后一天。1945年8月9日,美国在长崎扔下了第二颗"胖汉"原子弹,已被侵略战争的战车拖得精疲力竭的大和民族终于经不起这最后一击,日本裕仁天皇下诏全国,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内阁外相重光葵在停泊在太平洋上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用大和民族军人那双沾满了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人民鲜血的血淋淋的罪恶之手,在投降书上签了自己黑色的名字......二次世界大战从此落下帷幕。美国太平洋战区盟军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上将在回忆录中谈到二战结束时的最后一天的心境时这样写道:"从最早的童年时代以后,我就未曾哭过,可是,这一天我激动得热泪纵横......"美国五星上将洒下的是胜利者的泪水。而中国人流淌的却是三千万亡灵冤魂的饮恨血泪。苍老的战云远去了。战争遗留下来的一座座城市废墟又在人类的重建中恢复了其本来面目,被人类自己炸得烧得破烂不堪的地球又重新长出了生命的绿荫,又重新结出了青涩的橄榄果......岁月如烟如梦。从1945年到l995年,整整半个世纪,人类再也没有发生血腥杀戮的世界大战,这个时间,是-6N-61茸qN时间的三倍。这说明经过半个世纪现代工业文明社会洗礼的人类确实在一天天向流淌在人类血性之中的野蛮和好战告别,逐渐走向了成熟和进步。但是,正像人类屋脊上的那一轮火红的太阳从来就没有同时普照到地球的每一个隅角一样,和平的鸽哨从来没有同时响彻全人类家园的上空。在总体和平的橄榄树下,局部战争的伤口一直也没有痊愈过。中国国防大学在招考国际战略学研究生时,考官曾经出了这么一道面试题考一群年轻的大学生军官:"你知道从二战以后,人类没有战争的日子有多少天?"没有一个人能答得上这一道题, 白发苍苍的老教官摇头苦笑着说:"只有二十六天!"五十年,一万八千多个日日夜夜,这一个蔚蓝色的星球上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二十六天。多么吝啬的数字呀!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枪声刚刚沉寂下来,新的各式各样的局部战争就在地球的各处此起彼伏了。曾经领导同盟国赢得-6胜利的美国在这五十年间就打了两场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第一回在北朝鲜,打了一场至今还让美国的历史学家和战略学家觉得莫名其妙的战争,这实际上是一场最高决策层判断失误、没有战略目的的毫无意义的战争。就是上面那位在-6结束时一生中第一次流泪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上将五年后作为联合国军总司令官,与中国人和朝鲜人打了一场永远赢不了的战争,与他在太平洋战区的辉煌战绩相比,这一回麦克阿瑟上将却输得很惨。他是极不光彩地离开了美军驻日本东京的太平洋驻军司令部的。另一场战争是在越南丛林里,约翰逊政府将美国的战车陷进了东南亚的热带雨林的泥泽里,给美国民族的神经留下永恒的越战阴影,影响了几代人的观念和生活。进入70年代,从东南亚到中东到黑非洲,几乎每隔三五年就有一场局部战争,有民族解放战争的烈火燎原,而更多的则是因经济、领土、民族问题的纷争而引发的人类那失去理性的白相残杀,它给一个民族和人民生活、给一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带来的深重的灾难仍然时时可见......1973年的第4次中东战争,损失l00亿美元;1977年的欧加登战争,损失550亿美元;1980年的两伊战争,损失2000亿美元;1982年的英阿马岛之战,损失638亿美元;1991年的海湾战争,损失2500亿美元;还有已经持续了八年之久的阿富汗内战,将一个国家变成了一片废墟,使数百万人沦为难民;已经打了三年的波黑内战迄今仍然看不到和平的希望,已有二十万人在这一场战争中丧生;1994年发生在卢旺达的两个部族之间的大屠杀,致使二百万无辜的人惨遭杀害。战后五十年间,各种局部战争的死亡人数和财产损失累计起来并不亚于二战时代的总和。这些创痛剧深的人为的灾难提醒人们,虽然人类共有一个地球的家园,但是和平女神并没有平等地施惠于红尘。善良的和平祈愿与那些热衷于财富掠夺、地区霸权、民族纷争乃至流血杀戮的欲望,同时并存于我们这个星球上。人类在虔诚地祈求和平。80年代以来席卷全球的和平主义浪潮,是人类经历了千万次痛苦之后,发自本能的意志和冲动,它饱含着人类最初的理想和最终的夙愿。如今,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冷战格局崩溃,对抗转人对话,紧张趋向缓和,国际政治由美俄两极操纵变成向多极化发展的走向。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和平时代已经到来。处在改革开放中的人民中国从70年代末期开始,以前所未有的胆魄和意志,以气势磅礴的雄心和脚步汇人世界大变革的滚滚潮流中去,对于一个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太多的灾难的古老民族来说,这也许是历史给我们的最后一次机遇了。邓小平抓住了历史赋予中国人的机会,他挥动历史的巨手向世界推开沉重的紫禁城的宫门以来的十五年,中国平均每年以l0%1)上的经济发展速度位列世界之首,因此就连那些一直以西方民族优越论沾沾自喜引以为荣的西方政治家和学者也都不得不承认,21世纪,将是华人崛起的世纪。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迫切渴求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尤其环中国周边环境的宁静和祥和。我们渴望和平,但是,和平却不能靠乞求获得。中国人从近一个世纪的被侵略被奴役被杀戮的苦难历史中得出一个血的警醒,一个民族光靠别人的恩惠施舍和乞求永远没有前途,只有凭着自身综合国力的增强,才能在今天这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随着人类走向21世纪,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美俄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调整和收缩,使世界产生了新的战略真空地带,势力边界变得模糊不清,力量对比起伏不定,地区性的国家之间的同层次的竞争变得尤为突出,为争夺下一个世纪战略主动权的竞赛已经展开,控制资源和市场的角逐将是下一个世纪的热点。对于中国来说,以强大的国防力量来保证环中国周边的安全,保证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在一个安定的和平环境里进行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只凭藉一支庞大的常规力量来与大国抗衡是不现实的,将会遇到难以承受的财政压力和经济负担,况且从海湾战争的血的教训看,一支装备落后的军队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往往是不堪一击的。只有掌握一支有限规模的有效的核打击力量,才可能在国家和民族出现危难时,给对方以有效的震慑,使其不敢将战争强加在中国人民的头上。经过三十年的建设,中国的战略核力量已经长大,为保护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使中国进入国际大三角,确立大国地位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应该说我们在世界上能有今天的地位和优势,特别不该忘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代中国政治家当年在建设这支战略导弹部队时所展现出来的大国气魄、远见卓识和呕心沥血,不能忘记三十年间默默在天荒地老的深山大漠奋斗的一代代火箭官兵,是他们擎起了和平的巨伞,是他们撑起了大国的脊梁......很难想象,假如没有当年那个艰难的创业岁月,中国今天将会怎样?4.冷战时代已经结束,但"核冬天"并没有过去。西方国家对伊拉克、北朝鲜进行严格的核查,就是不让第三世界国家跨进"核门槛"。中国是第三世界惟一掌握导弹核武器的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不仅惊叹中国在核领域里取得的成功,更羡慕中国人不再受别人威慑恫吓摆布的大国地位。于是,近十多年来,纷纷不惜囊中窘迫,倾其国力发展导弹核武器,企盼着跻身核国家之列。最先取得成功的是以色列人。在特拉维夫和东耶路撒冷这一块弹丸之地上,深受纳粹希特勒屠城之苦的犹太人尽管l948年才返回到自己祖先的那一块土地上,但是从立国那天起,他们就发现自己是在世仇宿敌阿位伯世界的仇恨敌视和包围中生存。四十多年的岁月,他们竟然与穆斯林世界打了四场大的战争。他们清醒地意识到,不论他们在哪一次战争中战败,犹太民族就将不复存在了,因此每一次战争,他们都必须赢。而且每赢一回,就发现只有以色列人能够救自己,别人统统都靠不住。第一次战争发生在1948年,他们初试锋芒,却试探到了整个阿位伯世界对他们那无法和解的深深敌意;第二次是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与英、法两国联袂行动,最后却发现英国、法国、美国这样的朋友都靠不住;第三次是l967年6月的"六日"战争,在战争开始的那几天,没有一个以色列的朋友愿意站出来阻止无情的纳塞尔,可是以色列却凭着世界上最顽强的军队取得了闻名于世的胜利,将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和戈兰高地置于自己的版图内;第四次是1974年的中东之役,使整个阿拉伯世界无力与以色列再战。当然以色列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渐渐地明白要在阿拉伯世界的仇恨中生存下去,除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外,必须掌握导弹核武器。他们完全有这种条件,世界第一流的核物理学家大都是犹太人,如爱因斯坦、奥本海默和特勒,而且法国的科学家和制造商对以色列人在核技术上又显得特别的大度和宽容。以色列人从未公开在世界面前说过他们拥有核武器,然而谁都会认为他们的羽毛早已经丰满。1974年以色列总统埃弗赖姆·卡齐尔对西方记者说:"一旦我们需要这种武器时,我们就会拥有它们。甚至几天之内就会变成现实。"1984年以色列科学部长尤瓦尔·内曼教授说:"十五年或二十年以前,以色列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就具备了核潜力,但我们还没有越过核门槛......"内曼教授的话多少有些欲盖弥彰的味道。然而,只要看看最近以色列与埃及在核不扩散问题上的争吵,其核力量的虚实便昭然于天下了......以色列核力量崛起,印巴两国奋起直追。印度是亚洲的大国,其国土、人日和发展历史与中国相差无几,而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和影响却与中国相去甚远。特别是与邻国巴基斯坦在过去东巴基斯坦和印控克什米尔问题上的争端结下宿怨,几度开战,互有得失。因此双方都想在发展核武器上威慑对方,两家暗中展开竞争。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印度在航天技术、战略导弹上已经具备了发射卫星的能力,在原子弹的开发上已接近露出神秘的端倪,巴基斯坦自然不甘落后,它的核技术已接近成熟,在20世纪末,这两个国家都具备了掌握核武器的潜力。或许是因为社会制度上的接近和印巴两国奉行的亲美政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印巴两国发展核武器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而对力图走近核门槛的伊拉克和北朝鲜则采取了两个标准两个政策,进行了严格的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