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人总是在跟人类开玩笑。当时处于高度封闭状况下的核试验场的官兵和专家们,并不知道中国罗布泊荒原上的第一声巨响,竟然成为赫鲁晓夫默默告别克里姆林宫的一声祝贺的礼炮。在中国核爆炸前十几个小时,前苏共总书记尼基塔-谢·赫鲁晓夫在与勃列日涅夫集团的较量中失势,被逐出了克里姆林宫,居住到了离莫斯科西面二十英里的彼得罗沃--达利涅耶村有围墙的国家别墅里,过着强制性的退休生活。10月16日,当赫氏在总书记办公室收拾文件和个人物品时,他的秘书悄悄告诉他塔斯社刚刚收到的消息,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赫鲁晓夫嘴角痉挛了一下,竟然没有说出话来。他觉得冥冥之中上帝作弄了他。在他最不幸的时候又给他传来了一个更糟糕的消息,不啻在他伤痕累累的政治创口上又抹了一把盐......命运戏弄了他。四年前,赫鲁晓夫曾微笑着对世界说:离开苏联的帮助,中国的原子弹响不了;毛泽东也嘲笑着说:中国的原子弹响了要奖赫鲁晓夫一吨重的奖章。谁笑到了最后谁笑得最好,笑得最好的不是哥萨克的后裔他赫鲁晓夫;而是龙的传人东方第一伟人毛泽东。那天晚上,在用篱笆墙围着的那幢门可罗雀的孤独小院里,尼基塔·赫鲁晓夫面对着一个又一个的伏特加酒的空瓶子,喝了个酩酊大醉......他很久没有这么醉过了。7.中国是火箭的故乡。亚洲第一营第一次将中国的火箭送进了太空。圆了一个千载强国梦。周总理在出访非洲的归国途中专程来到大漠深处看望天下第一营。亚洲第一营终于走出了时代与命运的低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无疑为战略导弹插了一柄双刃利剑。作为驮载中国的原子弹的运载工具的战略导弹和驾驭它的官兵的素质,自然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当九州大地从三年自然灾害的贫瘠与苦难中醒来的时候,经历了一场炼狱般磨难的战略导弹第一营的官兵,则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他们来自这片多灾多难的英雄的土地,可是他们的脚步却又超越了这片古老的热土......那是一个金色的秋天金色的收获季节。导弹第一营的官兵将用自己的双手发射装备部队的第一枚中国制造的战略导弹。初秋的茫茫戈壁,一望无边的蔚蓝色的天幕下,裸现出来的尽是黄土黄沙黄风和穿着黄色军装的火箭官兵。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代导弹家族已经挺立在发射基座上。日暮黄昏,一柄东方长剑在苍凉的夕阳下灼灼发光。李中校和他的导弹第一营的官兵已经各自进入了自己的角色。身挎短枪、腰扎武装带的李筵中校走进了发射指挥车,手持指挥话筒,冥冥之中,他仿佛感到千百年来一双双长眠于黄沙之中的一代代中国军人凄楚忧郁的眼睛在凝眸着自己。他是代表着一代代军人一个强大的民族在这里指挥发射的。李魅果断地向他的部下们发出了一个个导弹发射指令:"一小时准备!""三十分钟准备!""一分钟准备!""点火,主机!"绿色的导弹像一条蛰伏了一个长长岁月的巨龙,驮载着一个苦难民族的沉重翅膀,驮载着一个民族九死一生的希望,搅动着云水,喷吐着红色的烈焰,扶摇直上九霄,向千里之外的大漠腹地的靶区飞去。数十分钟后,一声惊雷般的巨响从遥远的大漠深处传来,从靶区报来的数据显示,中国第一枚导弹准确地命中了目标,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这一天的夕阳格外血红。就在这一块古往今来兵家争雄的沙场上,一个从多难的黄土地上崛起的古老民族终于又一次重圆了辉煌的火箭梦,终于从容地迈进了核门槛,拥有了一个比一千个太阳还亮的核盾牌。党中央和毛主席专门发来了贺电,对中国战略导弹第一营的发射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时隔不久,周恩来总理出访非洲归来,路经大西北,听说一支战略导弹部队在进行实弹发射,他特意交待专机在卫星基地停留,不顾旅途劳累,一定要亲自慰问这些中国导弹官兵。那天,戈壁上万里无云,又一次实弹发射就要开始了。发射部队满怀信心地开进发射场,威武的导弹傲视苍穹,大漠荒烟,显得十分静穆。突然凝固的气氛变得喧闹欢快起来,几辆高级轿车从远处疾驶。而来,在发射指挥所前戛然停下。"周总理来看我们啦!"喜讯像春风一样很快传遍发射场的每一个隅角。在杨成武上将和炮兵副司令员向守志少将的陪同下,周总理于下午五时来到技术阵地看望正在测试操作的广大导弹官兵。总理伫立在绿色的导弹前,挥动着那只并不灵便的巨人之手,向广大官兵提出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要求。这四句话,后来一直成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工作标准和座右铭。随后,总理驱车登上傲包山指挥所,在一个长形的高地上观看{弹发射场的全景。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只见绿色的导弹在一火海中拔地而起,携带着一个民族的千载强国之梦和至高无上的尊严向遥远的目标飞去。"成功啦!"周总理高兴地站起来鼓掌,一一与大家握手祝贺。1个发射场沉浸在一片喜悦和自豪之中。总理走进发射场的水泥场坪上与战略导弹部队的第一代拓荒者们合影留念。这是总理与中国火箭1兵的惟一一张合影。历史记住了这一难忘的瞬间!第四章 崛起的导弹部落第四章 崛起的导弹部落JUE QI DE DAO DAN BU LUO1.1966年夏天,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首脑机关在京畿大地上骤然崛起。向守志将军把向守芝改名为向守志。立志要为中国导弹事业奋斗一生。公元l964年早春,北方大平原上的最后一场残雪刚刚融化,春天的步履匆匆地来到了华夏大地。北京。警卫森严的中央军委领导同志办公的朱红色的旧式王府里,一个高度保密的军事会议在这里举行,戎马一生、喋血沙场的中国军队的统帅、大将们几乎是众口一声地作出了他们一生中的一个重大决策:建设中国的战略导弹基地。一年后,经过反复调查论证,首先在北方大山里建立中国第一个导弹阵地的报告摆到了中央军委领导同志的桌子上。随后,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上将,带领总参和炮兵的一班人马,骑马过溪,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拄着拐杖深入到北国原始森林里进行实地勘察,为中国的第一个作战阵地立下了第一棵中心桩,揭开了火箭兵将士大山岁月的序幕......是年9月28日, 当中央军委组建中国第一个导弹基地的红头文件下达时,来自全军88个单位的数万名官兵开始在北中国的大莽林深处秘密聚集。于是,这一片亘古荒凉的原始森林开始凸现出中国第一个战略导弹部落。这支部队进山不久,又有一支支驮载着同样使命的部队秘密向中华大地上的大山峡谷、长漠戈壁、荒原莽林悄悄开拔。数十载春秋,几代火箭兵在这一片遥远的皇天后土上,用青春的热血和生命之躯,构筑了一个个不同型号、不同发射方式、不同式样,能打、能防、能贮存、能指挥、能生活的战略导弹部队营地。中国的战略导弹部落在东方的丛林里崛起了。然而,这一支神秘之旅却生不逢时,诞生在中国一个动乱的年代里。公元l966年仲夏。一场红色的时代飓风布满了中国的天空。在此前后的中国政坛上,发生了一件让中国的历史学家后来一直感到意味极不寻常的事情。1965年深秋时节,毛泽东主席在汪东兴和江西省委书记方志纯的陪同下,重上井冈山,故地重游,感慨万千,他以他那笔走龙蛇的怀素体狂草,写下又一首颇具王者气象的长短句:"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伫立在黄洋界上,雄视着脚下苍苍冥冥的千山万壑和浩浩九州大地,谛听着黄洋界上那早已经消遁的隆隆炮声,一种历史的苍凉感和滚滚的岁月烟云向老人家涌来......三十八年前,在这片绿色丛林深处,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举起了向旧世界造反的旗帜,同时也开始了他一生中做的一件大事:推翻蒋家王朝,创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当挟着紫禁城里那气吞八荒的雄风重返旧地时,一种成就伟业的伟大孤独感影随着他。天还是那样长空碧海,山还是那样青黛巍峨,云还是那样变幻莫测,水还是那样流水潺潺,但已经不再是遍地疮痍、生灵涂炭的旧中国,而是旧貌换新颜、到处莺歌燕舞的新世界。在革命的起源地,毛泽东又重新寻找到了一种新的历史驱动力,面对着中国和世界政治舞台上纷繁冗杂的政治隋结,当年他对美国记者斯诺戏称自己是"一个打着破伞云游四方的和尚"的生命冲动又再一次勃兴起来。选择领袖的职业或许就要比常人空添许多痛苦。走下井冈山,毛主席开始做起了他一生中的第二件大事,发动一场历时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1966年夏天的中国,人们对于政治的热情,使本已处在盛夏中的京都的热度又急剧升温,毛主席站立在天安门城楼上,挥动着东方伟人的巨手,八次在世界上最大的广场上接见红卫兵小将,从而导致了一场席卷全国的"革命大串连"风暴的兴起。据不完全统计,这场千载难逢的全国范围内的免费旅游大串连,持续一年多时间,使中国近一个亿的民众卷了进去。许多人或徒步或扒火车或坐汽车马车,赴北京去上海到韶山上井冈山拜谒革命圣地延安,虔诚地寻觅灵魂的泊地和理想的灵光,要不是界碑巍巍边关如铁,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国红卫兵说不定会勇敢地迈出国门,把从井冈山燃起来的星星之火映红地球的每一个隅角。如果说这场十年浩劫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灾难,把泱泱中华推向了崩溃的边缘,那么它又从另一个角度引起了国人的反思和大彻大悟,以及二十年后的改革开放的人民中国的又一次历史辉煌。但是,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里,人们对偶像的膜拜和革命的狂热远远多于对大国地位和中国人的地球空间生存环境的思考。中南海紫光阁。参天古柏掩映着红墙黄瓦的皇家庭院,树静蝉鸣,一丝风也没有,闷热湿溽的天气如同燥热的政治氛围,紧锁着总理额头上那浓浓的剑眉。从地方到中央的一大批老干部在红卫兵的造反批斗声中纷纷落马,那些天真狂热的热血青年在人民大会堂没日没夜的辩论和舌战,使得去做解释劝慰工作的总理身心疲惫,忧心忡忡......一份从总参谋部报来的红头文件放到了共和国总理那宽敞明亮的办公桌上。经过中央军委讨论决定,拟在过去一直由军委炮兵兼管的中国军队里为数仅有的几支导弹部队的基础上,组建中国第一支战略导弹部队。部队机关很快就要挂牌办公,在叫什么名称上,军委和总参的意见是为了与美国的战略空军和苏联的战略火箭军齐名,与我国的海、空军形成系列,准备叫中国战略火箭军,最后报请总理审定。周总理审读着这份奠定着中国在国际战略格局大国地位的绝密文件,拧紧的剑眉绽开了一次舒展的笑容。他操起电话:"接张爱萍同志!"办公桌上的红机子专线电话很快接通了。"是爱萍同志嘛?我是周恩来,同意你们的报告,至于我国这支战略导弹部队的名称,我倾向叫'第二炮兵'好,请中央专门委员会讨论一次。""好的,总理。"电话那边传来了张爱萍的声音。其实此时的中央核武器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已经七零八落。力主中国发展导弹核武器的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因看不惯林彪搞的那套个人崇拜以及小红宝书里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顶峰的提法,在他一生最为崇敬和对他也最为器重的毛主席漠然背过脸后,于是年岁首,被从总参谋长的显位上拿了下来,由杨成武接任代理总长。作为庐山会议后两位军委副主席的贺龙元帅也因染上"大军阀"、"大土匪"之嫌而靠边站了。尽管如此,在这个非凡的年代里中央专门委员会还是召开会议通过了总理的建议。1966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35个生日。一份印有周总理签发的经毛主席圈阅的红头文件,正式昭告了在东方这片古老的热土上,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首脑机关在京畿之地上骤然崛起了。经毛泽东主席签发命令,军委炮兵副司令员向守志将军被任命为第二炮兵司令员。与人民解放军中那些能征善战的高级将领一样,向守志将军辉煌的军旅成绩不是从军官学校学会的,而是在战争这所大学里速成的。这位自幼喝嘉陵江上游之水长大的川江男子汉,大巴山南麓的莽莽大山和雄关栈道铸造了他大山一般坚忍的性格,氤氲着悠远文化古风的沃土,于冥冥之中赋予了他指挥战争的悟性。l934年,徐向前元帅率领红四方面军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时,年仅l6岁的向守志告别了家乡的亲人,毅然加入了由达县地区宣汉县子弟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经历了雄伟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里,向守志惟一上过的两次学就是延河边上的抗大二分校和入朝参战回来后,进入刘伯承元帅主持的高等军事学院。不知前几年在文凭镀金热的那段岁月里,该算一个什么样的学历。但是,在战争的大学里,从战士到军长,他一个台阶也没有提前作三级跳过。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刘邓大军麾下的团长、旅长和师长,他率部跟随刘伯承元帅和邓小平政委出太行、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逐鹿中原,鸟瞰长江重镇武汉,进军大西南。抑或正是凭着从士兵到将军这一步一个脚印的独特却又是世界上所有名将共同拥有的倥偬军旅,抗美援朝战争中,作为秦基伟将军属下的一位主力师长,他率40师赴朝参加著名的五次战役,与美三师激战数日,追敌至汉城脚下,歼灭美军一个营。接着作为十五军的前卫师,在"-WL"线以南、洪川郡一带驻守,与美二师血战十个昼夜,消灭美军三十八团。上甘岭战役时,他率全师官兵进驻易攻难守的平康郡盆地的要冲地带,死死地扼守着上甘岭西翼,有力地配合了军主力和友邻部队在上甘岭的战斗,让美、伪军在阵地上丢下了2.5万名士兵的遗骸而后退,创造了当代世界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观。 以至美军著名的第8集团军巴顿将军的继任者、侵朝联合国军最后一任总司令克拉克将军在板门店停战协议上签字时,专门提出来要见一见中国军队中指挥上甘岭战役的将军,克拉克将军的愿望自然没有得到满足,但是美国五角大楼和中央情报局却将这两位中国将军的资料输入了电脑数据库。上甘岭战役结束后,向守志将军擢升为该军参谋长、副军长、军长。回国后,他即调入刘帅为院长的军事学院深造。而那支百战百胜、在上甘岭震惊世界的精锐之师也在神州大地上神秘地消失了,引起了一直关注这支雄师的外国军事专家颇多的猜测,甚至还多多少少演绎出了一些天方夜谭式的奇想和故事。当80年代这支部队以崭新的装备和一流的素质由长空中从天而降时,在外国军事参观团的面前一展曾经是中国王牌军队的新的英姿雄风。当年在朝鲜战场上与这支劲旅交过手的美国军队的将军啧啧称赞,连说:"Good,good!"自然,这是属于向守志将军后辈们的故事。而当时,刚走出解放军军事学院的他,却由周总理亲自点将,出任中国第一所战略导弹学院的院长。总理看重他,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位40刚出头的将军与美国牛仔打过一场现代战争,以中国将领的睿智坚毅和勇猛顽强,使高傲的美国将军折服。于是,便把培养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一代人才的重任交给了他。自受命之日起,向守志将军就感到"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他把自己的姓名由向守芝改为向守志,立志要为中国的战略导弹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向守志将军出任第二炮兵第一任司令员的命令刚刚发出不久,人还未到新组建的战略导弹部队首脑机关报到,一场时代的旋风就将他卷了进去。与中国当时众多高级干部一样,向守志也没有逃脱进牛棚的命运,他的司令员任命随即被撤销,等到1975年重任第二炮兵司令员时,历史车轮已向前滚动了十年。一个人能有几个十年!对于一位正值盛年的将军来说,褫夺了权力和士兵的痛楚远远要比在战场上被敌人打败还要沉重。因为上苍赐予你的时日和机会已经不多了......公元l992年春天。南京石头城下。一树树浓荫葱茏的法国梧桐,犹如一簇簇叠翠华盖般的巨伞掩映着当年总统府旁边的原国民党要员的高级别墅区,时代的凄风苦雨已将这一幢幢当年豪华的将军府第削落得风尘斑驳。可是,那黄墙红瓦和森严耸立的院墙、紧闭的铁门,仍旧昭告着主人尊贵的地位和身份。一场春雨初歇之后,我们电视摄制组一行仅凭司机的模糊记忆,寻找华东地区前最高军事长官向守志上将的府宅,挨幢挨户地打听,幽静的别墅区的林荫道上极少有车辆极少有行人也极少有闹市的喧嚣,显然这是寻常百姓很少驻足的地方。刚从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要职上退下来的向守志上将,接受了我们的电视采访。他上身着一件灰蓝色的西装,下身仍然是一条马裤呢军裤,毫不掩饰对几十载军旅生活的眷恋之情。高大魁梧的个子,使人很难把他与世世代代生活在长江三峡地域里的四川人联想在一起,一副白净慈祥的笑脸,使你无法想象这怎么会是当年喋血上甘岭威名扬美军的一代虎将,只会把他当成一位和蔼可亲的父辈来交谈。实际上在共和国的军队里,越是到了地位显赫的封疆大吏的高位上,越发显得平易近人而决无霸气虎气和装腔作势,怕就怕那种地位不小不大、水平不深不浅之人,本身浅薄还故作高深,胸无经纶还装扮得含而不露,使你无法走近他也无法敬佩他。也许是因为从漫漫军旅生涯赋闲下来的缘故,或许是因为笔者来自与他的生命和事业溶铸在一起的导弹部落。那天,向守志上将谈锋颇健,从中天一直谈到日落长江,他感到在六十年的戎马生涯中,最值得他怀念的岁月不是金戈铁马的沙场厮杀,也不是作为华东战区最高军事长官的辉煌人生,而是在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里那十六载艰难的创业年代,他激动地说:"我l6岁参加红军,从11号411革命根据地出发,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会宁会师后,到了延安抗大学习,后来跟随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奔赴抗日前线。解放战争期间,率部跟随刘邓首长越过陇海线,千里跃进大别山,参与了淮海战役和解放大西南的战斗。抗美援朝回国后,刚走出军事学院,总理亲自点将,把我从l5军军长的位置上,调任中国第一所导弹学院院长,我把向守芝改为向守志,就是要立志为中国的战略导弹事业奋斗一生,可以说,与二炮部队的全体官兵们生活战斗的岁月是我一生中最值得自豪的时光,我们的全体将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驱动了中国军队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时代车轮..."采访结束后,老将军欣然命笔,给导弹部队的官兵们写下了"和平的盾牌,祖国的卫士"的条幅书赠二炮官兵。那天傍晚,老将军兴致颇高,专门拿出他珍藏了多年的茅台陈酿,设家宴请我这个晚辈吃饭。吃饭的时候,正巧有一位从另一个大军区主要领导岗位上调来这个军区任职的一位将军来拜谒他,他却让夫人去陪人家说话,我颇觉惶惑,一再催他去陪人家讲话,可他居然那么的不屑于应酬,连声对我说:"吃菜,吃菜。替我代二炮的官兵们干一杯!"硬是陪着我这个一介书生吃完饭,才去见那一位上将。与其说这种情分是施惠于我,不如说是赐予与他共同经历过火箭兵生活那段非凡岁月的全体将士的......生命之旅里往往有许多的遗憾需要缝合。2.一支神秘之旅一夜之间突然在中国的天空下神秘消失,美国军事卫星每周六次飞越中国本土上空寻找他们的踪迹,前克格勃总部电示驻华武官弄清这支部队的去向。世界各国政治家都在瞪大眼睛,从地球的每一个隅角关注着这场发生在东方之邦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显然,发生在60年代中期红色中国的故事,确实使蓝眼睛黄头发的西方人困惑,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一个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东方文明的伟大民族,居然会停工闭厂,放下手中的镰刀斧头,使土地荒芜,去为某种虚无飘渺的政治光环而打派仗,甚至动枪动炮,引发了一场动乱。与那些崇尚于清谈的政客们过分地关注于中国的政坛相比,务实的西方军界却时时刻刻地瞩目着这支经历过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都从未曾有过的伟大长征之旅的红军后代们的举动。他们发现,尽管当时的中国本土已处在一片动乱之中,然而作为国家柱石的人民解放军却坚如磐石,不仅维持着难以支撑的国内局势,而且作为东南亚丛林中印支三国红色政权的坚强后盾,始终与美国入侵军队进行抗衡。但是,最令他们忧虑的是,有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一个新型的兵种已在东方大地上崛起,他的主要领导人的名字不时地见诸北京的报端。英国著名的世界军事杂志《简氏防务》撰文指出,据军事观察家披露,虽然红色中国正在经历着文化大革命的痛苦,但具有传奇色彩的红军依然是世界上一支无坚不摧的伟大军队。引证路透社、法新社从北京发来的可靠消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里又添了一个新的兵种,不过这支神秘的部队刚露出地平线,就很快消失了,不知去向何方。《简氏防务》在国际军事领域里,素以消息来源准确和分析客观公正著称,它的关于中国军事问题的报道自然引起了当时美苏两大霸主的重视。美国华盛顿。五角大楼总部。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坐在宽大明亮的椭圆形的办公桌前,伸手旋转了一下书案上的地球仪,滚动的地球不偏不倚在他的视线里凸现出东南亚热带丛林和与之接壤的大片红色中国的领土。每次将眼睛投向这一片将一个个美国士兵的年轻生命变成孤魂野鬼的绿色大莽林,身为美国三军的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忧郁和怅惘。尽管在总统和部下面前,他总是极力表现出忠贞不渝的忠诚和强硬,然而一个人默默独处之时,(是晃动着美国各州反战游行时,一个个白发老母肝肠欲碎欲哭无声的嘶喊:"还我儿子!"尤其令他震惊的是越战升级之后,在约翰逊政府的要员和夫人们组织的一个小的聚会上,他与前第一夫人、自己最敬重的已故合众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妻子杰奎琳·布维尔·肯尼迪相遇了。美丽高雅、具有贵族气质的第一夫人似乎已从两年前丧夫的那场巨大不幸打击中振作起来了。她端着昂贵的鸡尾酒,天仙似地飘到了他面前,主动向他问安:"嗨!罗伯特,夫人和孩子可好?"他点头致意。并代表夫人和子女转达他们对这位全美最具轰动效应的偶像的问候。杰奎琳与他碰了碰杯,然后神情严肃地对他说:"罗伯特,你知道我对政治不感兴趣,不过作为老朋友,我必须坦言忠告,美国政府应该停止这场该死的越南战争,这也不符合约翰的本意。"麦克纳马拉摊了摊手,漫不经心地说:"尊敬的第一夫人,现在是约翰逊时代,而不是肯尼迪主政,我是照总统的旨意行事......"杰奎琳眼睛里溢满了泪水,她仿佛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她把手中的酒杯摆放到桌子上,右手攥紧拳头,在众目睽睽之下捶打美国白宫重臣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并哭泣着喊道:"你必须停止屠杀。我恨这个国家,我蔑视美国......"国防部长被美国前第一夫人追打,这在当时成为全美最具爆炸性的新闻。一些反战分子借此大作文章。最使麦克纳马拉伤心的是杰奎琳是他最敬重的女杰,她在总统遇刺时处险不惊,不肯换下那套溅满总统鲜血的红色衣裙,借以振作美国精神,恢复国家尊严的威然仪表震惊了整个世界。连她都反对这场战争,并且不顾老朋友的面子捶打自己,确实让麦克纳马拉震动不小。从一种直觉上,麦克纳马拉似乎越来越觉得越战是一场与美国毫无利益冲突的战争。但是,他当时所处的显位和对美国人民、总统的负责与忠诚使他很自然地扼杀了这种从灵魂里冒出来的良知的呼唤。公元l995年4月,在越战结束20年之际,已经八十高龄的麦克纳马拉突然发表了他的越战回忆录,痛切地陈述了当年美国政府对越南战争的错误决策和灵魂的忏悔,立刻在美国朝野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许多越战老兵和遗属对麦克纳马拉最后的谢罪并不能原谅,有的认为他亵渎了美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精神。自然这是后话。1964年秋天,美国总统约翰逊为了扶持摇摇欲坠的南越吴艳庭政权,遏制住共产主义红色浪潮向印度支那丛林的扩张,在美国驻南越大使的极力游说下,以曼谷湾为依托,向西贡派遣美国兵,从而错误地将美利坚的战车牵进了越南战争黑色的沼泽,在美国几代人的民族神经上留下了永远也不能磨灭的痛苦......1965年2月7日,越南南方武装力量在前越共总书记阮文灵和现国家主席黎德英的统领下,在秘密丛林中发动了波来古战役,奇袭美军机场,打死打伤美国士兵234名,击毁美军战机31架,引起了美国朝野一片哗然。当天,约翰逊立即召开内阁会议,商定向西贡大量增兵,晚上,美国总统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声称合众国总统绝不会漠视美国青年魂丧南越丛林,越共必须为其轻率野蛮的军事行动付出沉重代价。两天后,美国人越过了传统的战争子午线,向越南北方的广平省和洞海市进行了地毯式的轰炸和扫射,大批手无寸铁的贫民百姓惨遭涂炭,死伤者数以千计。接着,美国五角大楼在本土上大量调兵遣将,在西贡的美军一月之内陡增到20万人,最鼎盛的时候总兵力竟达53万人之众。这场血腥的大屠杀自然引起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极大的震惊和愤慨。2月10日,在天安门广场上,中国政府举行了150万人的大示威,声讨美军残暴屠杀越南人民的罪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登上天安门城楼,俯瞰着天安门广场上的滚滚人流,老人家频频与越南北方驻华使馆临时代办黄北、越南南方驻北京代表团团长阮明芳握手致意,表示对越南人民正义斗争的支持。数月之后,毛泽东回到韶山滴水洞小憩。突然接到了胡志明秘密来访的消息。毛主席决定在故乡的土地上会见这位从越南丛林中来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与他一起游览家乡的浩浩楚天秋色......自从1959年之夏匡庐-11后,他们又有好几年不见了。胡志明长长的胡须已经完全花白,人显得更加衰老,更证了他当年吟过的"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意境。一见面,毛泽东就开门见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胡主席,咱们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情况我都知道了,有什么尽管提嘛。胡主席从他那套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上衣的口袋里掏出了一张纸条,毛主席接过一看,要求中国防空、工程和通信部队秘密出兵支援。毛泽东把纸条往茶几上一放,果断地说:好,一切照胡主席的要求办,我一辈子不信邪,再与美国人斗一回......中国秘密向越北丛林大发兵。32万中国人民的儿女和500个亿的物资和军事装备源源不断地跨越雪,走向绿色丛林。飞越太平洋上空的美国卫星已经发现了中国军队向印支雨林的秘密移动。麦克纳马拉已经意识到这是一场永远也打不赢的战争,从表象上看是美国与越共之战,而实际上则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站在越共背后两大巨人中国与苏联的较量。然而让约翰逊政府的这位国防部长忧心忡忡的是,出现在中国本土上的新型兵种才刚刚露面,就很快于一夜之间在东方密林中消失了。这是一支怎样的部队?其性质与方向如何?是否已经潜入印度支那丛林?还是神秘地隐匿进中国的大山腹地。麦克纳马拉最担心的是中国已经掌握了导弹核武器的制造技术,如果这是一支新装备的部队,那么对美国来说绝对不是好消息。可惜,由于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期的敌对关系,两国迄今没有正式的外交往来,靠地上的大使馆的武官获取情报已经不再可能,只有指望天上的卫星了。麦克纳马拉操起电话:"接参谋长联席会议。""嗨!威尔将军,我是麦克纳马拉。""你好,部长先生。"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斯·威尔.泰勒上将在电话里回答。"红色中国最近又成立了一个新的兵种,但很快就去向不明......""我们已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因著《音调不定的号角》,公然对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大规模战略提出异议,而愤然辞去官职,后被肯尼迪总统重新委以重任的泰勒利落地说。"通知战略空军,调整太平洋上空的探索者和大鸟通信卫星的轨迹,加紧对红色中国本土的搜索和监视。""遵命,部长阁下。"于是,在美国的范登堡空军基地,一些探索者侦察卫星相继升空,在太空遨游的美国军事卫星也改变了轨道。在中国一些地区深邃的夜空里,人们有时常常看到一些流星般的亮点不时从头顶上闪过,有的人颇有些罗曼蒂克地认为是殒星划过。还有的人以为是夜空里航行的飞机,谁也没在意到竟是每周六次掠过中国本土的美国侦察卫星。莫斯科的伏尔加河畔,坐落在捷尔任斯基广场上的前国家安全委员会。一幢高大冷色的石头建筑楼群,象征着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特务组织的威风和森严。但是这一天,从克里姆林宫回来的前克格勃首领尤里·弗拉季米洛维奇·安德罗波夫的心情一点也不轻松。他步履沉重地走下克格勃每天接送他上下班的高级轿车,乘电梯踏上三楼厚厚的红地毯上还铺着一层东方工艺地毯的豪华办公室,这位有着外交官经历和深厚文学素养的前苏共官员回头对秘书说:"请各局的局长到我的办公室来。"只是一会儿的工夫,扛着苏联红军少将、中将军衔的克格勃的高级将领们纷纷走进了克格勃首脑的办公室。安德罗波夫极有礼貌地请大家就坐。面对温和而又极威严的上峰,这些训练有素的克格勃干将们也不得不露出几分畏惧和敬意。安德罗波夫声音沉闷地说:"同志们,我刚从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总书记那里回来。远东军区边防军在遥远的黑龙江上与中国军队形成对峙,边境之战难以避免。不过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大家,中共最近又有一支新的兵种成立,如果是已形成实力的战略火箭军,后果不堪设想。这正是列昂尼德同志最放心不下的事情。第一管理局要迅速查清中共这支部队的性质......"克格勃在行动。两年后,中苏发生了珍宝岛和钓鱼岛边境之战。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在拍摄纪录片《新沙皇的罪行》时,专门列举了克格勃电示驻华使馆的武官,弄清中国第二炮兵部队的性质,苏驻华使馆有关人员在交待安插在我!内谍时,特意提出要摸清第二炮兵部队的去向和活动方位。在我国破获的出卖军事情报案的卷宗中,白纸黑字地印证了当时克格勃在中国大地上寻找战略导弹部队的踪迹。那么,这支部队当时藏身何处呢?3.中国的航船陷进了十年动乱的苦难沼泽,众生处在狂热的偶像崇拜之中时,沉默如山的火箭官兵却在深山荒漠里默默地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进行血的奠基。已经擢升为某导弹部队后勤部副部长的李蹩,告别了和他朝夕与共6年之久的天下第一营的全体官兵们,奉命到中国的第一个导弹部落走马上任。从风沙弥漫的西部到白雪皑皑的大莽原,在李懋的导弹生涯里,他又面临着生命之中的第二次创业。与千古荒凉的大西北相比,这里展现在人们眸子里的却是漫长的冬日。极目远眺,那逶迤起伏、原驰腊象般的山山峦峦沟沟壑壑尽是一片银色的梦的世界。可是浪漫的雪野之梦在这里却被冷冻了,高高的白桦林被不分昼夜挟着大烟泡儿的朔风撕碎了绿色的彩衣,裸露出黝黑干瘦的躯干,犹如一簇簇云伞华盖般的大雪松上挂起了一树又一树的美丽的冰挂,俨然童话王国里的一顶顶银色的帐篷。齐腰深的积雪挡住了所有的去路,天荒地老苍苍冥冥之中只有一片无法破译的天籁。但是,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热血男儿的李逛,早已经没有了观景溢情的书卷之气,他必须正视眼前的残酷的生存现实。如果说在茫茫的戈壁滩上还有一个古老的方城作为屯兵之地,使士兵们有一种温馨的回家之感的话,在这里则一切都得从零开始,靠官兵们的双手来给导弹筑巢来为自己建窝。当时,部队没有营盘,官兵只能在雪窝里风餐露宿,惟一能挡点风雪御点寒气的就是那一顶顶绿色的帐篷。部队首长可以讲一点特殊,这些当年的老红军、老八路最大的奢侈就是睡在一间破庙里。纵使在这种恶劣的生活工作环境里,战略导弹部队的官兵们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中国军队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进行血的奠基。原二炮司令员贺进恒将军,当时是从北京军委炮兵机关的军务部.长调到那片大雪原里去当副司令员的,这位从胶东半岛那一片绿色的青纱帐中投入到抗日行列里来的老八路,个子高大修长,颇有些军中美男子的气度,作为一个副军级的领导干部,当时运送军用物资的车皮到站时,他也和官兵们一样扛麻包,背大米,卸装备。因用力不慎将腰扭伤了,让医生打两针封闭,稍事好转后,又继续与官兵们一起卸火车皮。领导无声的行动感染着广大指战员,不管吃多大的苦头,大家都默默忍耐着......最苦的自然要数为导弹筑巢的工程兵战士。雪大好个冬。那一年冬天的雪好大哟。在这块热土上生活着的老人说,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大的雪。地是白的,河是白的,天是白的,连太阳也被冻白了,就像童话王国中孩子们滚的雪球,低低地挂在了瘦削的白桦林树枝上。厚厚的积雪被冻得坚实了,大地裂开了一个大大的口子。雨挟着雪向战士们袭来,施工团队住在一条山沟里,没有营房,大雪天只有一顶军用帐篷可供御寒。即使是零下20多度,白毛风卷着大烟泡儿呼啸地刮,官兵们依然要劈山开路,打眼放炮,修筑导弹阵地。当时是工程团的一个施工排长,他率领的那个排在冰天雪野里施工。官兵们在风里雪里泥里水里滚,战士们说,睡在帐篷里不如在雪野里干着活舒服,在野外作业不像坑道里施工暖和。施工回来,一身泥水,只能到小窝棚里烧一锅热水,随便擦擦身子。晚上睡觉时,一个班的战士挤在一起,裹着皮大衣用棉被蒙着相互取暖,第二天早晨起来时,昨晚用过的洗脸毛巾被冻成了冰疙瘩,棉被和皮大衣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积雪。一些从南方来的战士被这大自然的淫威肆虐得痛苦不堪。有的战士手被冻肿了,一双脚冻得直流黄水,晚上连鞋子都脱不下来,一脱就是一层血水。即使这样也没有一个人退却,没有一个人有过一句怨言,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青春之火去燃起中国军队现代化的熊熊烈焰。后来成为一个导弹旅政委的武国顺上校回忆当年那难忘的岁月,眼睛里还噙着激动的泪水。他说,当时战士们惟一的请求,就是对他说,排长,咱们晚上不回帐篷里了,就合衣睡在坑道里边吧,这里面暖和啊。望着这些用青春生命驱动中国军队现代化车轮的华夏子弟,身为这支部队后勤部副部长的李避,心里有一种负疚之感。他与部队的领导一商量,决定当务之急先将窝置好,于是上下一起动手,用白桦树干盖起了木头房子,拉来红砖建起了干打垒的帐合。终于在入冬后最大的一场雪来临时,使战士们告别了绿色的军用帐篷,住进了简易房,有了一个比较安稳的家。与黑土地上的天寒地冻相比,在北中国大山腹地的另一支导弹部队的生存环境似乎并不强多少。从黄浦江畔的上海交大来的魏训义与60多名毕业于清华、北大、哈军工、西北大学等著名学府的高材生一起走进了导弹部队。在那个年代,对于这些排行"老九"的知识分子来说,第一位的任务不是如何发挥专长、搞导弹设计和武器操作,而是亟待改造世界观,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至于相结合的模式也非常简单,他们必须作为兵的一员,以血肉之躯会扛风钻打坑道,去拼一个现代化。魏训义从小在江南小城长大,生命之旅也比较单纯,几乎是从小学、中学、上名牌大学,一路顺风地走过来了,在他的记忆中就根本没有干过什么重活,而这一回作为净化灵魂的一种方式,他必须用一手的茧花、一身的臭汗,进行人生的重塑。他分到的那个工程团队就是专门为中国的战略导弹修筑阵地的。当时为了保密起见,部队的驻地与导弹洞库相隔五六公里,每天东方刚绽出一片极地白光,他们就在蒙蒙的晨光里完成第一件近似宗教的仪式:向伟大领袖早请示,然后出早操到小河边上洗漱,吃过早饭后,便开始了一天之中最为艰苦的工作。排着整齐的队伍,扛着锹唱着那个时代最时髦最流行的语录歌,步行40多分钟到导弹阵地上干活。打风钻出石渣,越干有风险的f舌Jl,越说明你的思想改造得好,也就越有机会被分到真正驾驭导弹的团队去干自己所熟悉的专业。日落黄昏,一身疲惫地再往驻地走回去,五六公里的山路显得十分的漫长遥远,眺望着落日眺望着最后消失的一缕霞光,你仿佛很难找到自己命运的泊地。回到驻地,一个算不上真正意义的营盘,会将一切美丽的幻想击得粉碎。没有洗澡的地方,一身泥水,只能在小河边舀一盆凉水去擦洗。夏天或许这是一种村夫野老般的浪漫,而到了白霜遍地一片雪野茫茫的时候,这种野趣和浪漫则变成了一种生活的残酷。尤其在上不沾村下不着店的地方,官兵们只能在一片荒野里,用泥土围一个不及腰深的土围子,以大地作床,以夜空作被,睡觉时穿上棉大衣,戴上大棉帽,然后再在被子上压上一块塑料布,第二天一早起来时,被子上早已经铺上了一层雪白的霜花。在那种恶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里,魏训义他们那60多名地方来的大学生,也同样经历了一场人生和命运的选择。有的在艰苦面前退却了,有的对人生的前途进行了重新的选择,但更多的人则留下来了,和那些憨厚朴实的官兵一起,用青春年华和生命之躯筑起了中国最现代化的一个导弹部落。而这一代导弹部队的拓荒者,纷纷走上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高级领导岗位。当年的莘莘学子魏训义如今已是战略导弹部队的大校衔的高级工程师了。南中国的大莽林深处,一支刚刚抖落了东南亚热带雨林的战火硝烟的工程团队,在团长石富宝、政委单成林的带领下,钻进了这一片人迹罕见的大山腹地,开始了为导弹筑巢的大山岁月。这支英雄的团队从风萧萧易水寒的燕赵大地上擎起了鲜红的八一军旗,作为中国援越的著名七个工程支队的主力团队,在北越丛林深处的河北省、广平省,冒着美国"B一52"飞机的狂轰滥炸,劈山开路,凫水架桥,掘进坑道,为越共中央的军事首脑和后方基地医院、飞机库建筑了大量的地下坑道,被胡志明主席称为"铁军"。在抗美援越的历史画卷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班师回国后,国内正处在十年"文革"的巅峰时代,而他们却默默无闻地把创业的足迹镶嵌在亘古洪荒的原始莽林里。部队开进县城时,这个遥远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小县不过屁股大的那么一个小古镇,宁静悠远,一派"鸡鸣桑上树,悠悠远人村"的田父野老的景象。许多县城里的居民还在过着衣锦自己织、赤脚走天下的原始古朴生活。就连县长脚上穿着的最奢侈的鞋子,也只是一双用废弃的汽车轮胎割出来的绳子串成的凉鞋。军官和他们的妻子进来了,也把大山外边的信息和文明的种子带进来了,催化了一座小县城姑娘媳妇孩子追逐美的心灵的苏醒。但是,我们的官兵却在远离县城六七十公里不通公路的大山峡谷里,终年与钢钎风钻为伍,在导弹洞库里跟数以万次计的塌方、滑坡和泥石流鏖战,有许多战士当兵四年甚至连县城都没有进过,默默地来匆匆地走,有的最后将生命之躯永远抛在了这片神奇的国土上了。二十五年的岁月姗姗走过。公元l 994年元旦的钟声刚刚敲过,伫立在南国寒风中的这个英雄团队的全体官兵怀着且喜且忧、且悲且壮的复杂心绪,最后一次擎起那面穿过美国飞机弹片的八一军旗,接受部队首长的检阅,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这支英雄的团队将撤销原来的番号,编进导弹兵的行列。当最后一任团长张宝春、政委张谷顺迈着正步,庄重肃穆地将那面浸泡着全团官兵热血、弥散着坑道硝烟的军旗交到了部队司令员葛东升少将手里时,经历了25载春秋坑道喋血九死一生群雕般岿然不动的官兵,嘴角颤抖,泪湿衣襟......从十年"文革"期间进入这一片大莽林,漫漫二十五载人生,这个英雄的团队用心血、汗水和生命拌合着混凝土,使一座座雄浑壮观的核导弹工程在南中国的大山里骤然崛起,然而此时,他们却含泪向这一片热土行最后一个悲壮的军礼。杜鹃花掩映的某烈士陵园。这个英雄团队以攻坚克难著称的钢铁一营全体官兵整装列队,向长眠在导弹阵地旁的七名战友作最后的诀别。刚毅的营长将一大碗白酒豪放地洒向了空中,教导员代表全营官兵宣读了祭文,战士们抬着七个洁白的花圈和一束束刚刚采来的红杜鹃,献到了烈士的墓前,营长连划了七根火柴要把花圈点燃,都被强劲的山风吹灭了。营长冥冥之中仿佛悟到了什么,突然扑通一下跪倒在地下,悲怆地喊道:"好兄弟们,你们若真的有在天之灵,请收下我们的这一片心吧......"霎时间,云裂日出,风停树静,滴血的太阳撒在了烈士陵园里。被点燃的花圈化作了一只只黑蝴蝶向九重之霄飞去......来自齐鲁大地的最后一任政委张谷顺谈起这支工程团队在"文革"时那最苦难的岁月里为中国战略导弹建窝的悲壮历史时,坚毅的声音里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是l968年那个非凡的年代里来到这片绿色丛林里的,从士兵到政委,一天也没有离开过这个英雄的团队。那天,我和团长交出军旗时,心里真是五味俱全,既高兴,又想哭,既感到解脱了,又十分恋恋不合。说解脱,是因为我们成年累月提心吊胆地与死神打交道,整整一百个好兄弟把命搭在了这里,编起来足足有一个连啊!说恋恋不合,是因为我们把青春岁月全都献给了这一片原始莽林,献给了导弹阵地。二十五年哪,人生能有几个二十五年!"这就是共和国的士兵。这就是共和国的脊梁。4.中苏边境游弋着苍老的战云,两国重兵在冰点下剑拔弩张,克里姆林宫的主人一度把手放在了控制核导弹的绝密黑匣子上。中国的战略导弹阵地建设在多难的岁月里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但是在遥远的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上,中苏两党两国由于长期的意识形态纷争,终于引发了1969年3月2日珍宝岛上的兵戎相见。其实珍宝岛这块弹丸之地在中国和苏联最早的地图里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记载。因为它形成的历史并不很长,是由于江水长期冲刷于1915年而形成了一座沙洲岛屿,因位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枯水季节又与中国边境连成一片,因此,它理所当然地要属于中国所管辖。可是自从1966年之后,中苏两国的意识形态争吵,终于导致了边境地区两国边民和军队的摩擦加剧。隶属克格勃的苏军边防部队多次用木棍对我国的渔民和巡逻官兵进行殴打。据统计,从l964年lO月15日到l969年3月15日,苏军对我挑衅竞达4189起之多。打伤我边民和边防战士多人。1969年3月2日天刚亮,苏军一股人员侵入我珍宝岛,苏军边防军上尉伊万带领的七人指挥组竟深入我领土达二百多米,与我国边防军发生了严重对峙。在相互扭打之中,苏军突然开枪,打死我边防战士多名,于是中国部队奋起还击,一举击毙了伊万等七人,从而揭开了中苏两国在冰点下武装对峙的局面。珍宝岛之战在零星的武装冲突中一步步升级。苏联立即在远东地区集结兵力,到1969之夏,苏军在与我接壤的边境一侧调集-;55个师的百万大军。我国也以沈阳、北京战区为重点,在东北和三北地区调动重兵防守,在中苏四千多公里的漫长边防线上,正规军加生产建设兵团的总兵力也快达500万之众。西方军事观察家幽默地说,毛泽东张开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以对付武装到了牙齿的勃列日涅夫的苏联红军。据说,在珍宝岛之战激战犹酣的时候,北京中南海里。中苏两国首脑闲置了多年不用的热线电话突然响了起来,克里姆林宫的接线员小姐用地道的汉语,指名要找毛泽东听电话,中南海一号台的接话员问:"你是谁呀?"克里姆林宫的总书记秘书说:"请找毛泽东同志,我国的总书记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同志要与他通电话。"中南海的女接线员勃然大怒:"呸,臭修正主义分子,你们是些什么东西,有什么资格与我们的伟大领袖讲话。"电话啪地挂断了。中苏两国领导人失去了一次握手言和的机会。事后,中办机要局的负责人批评女话务员:"这是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大事情,你也不请示领导,竟然这样胆大包天,把人家臭骂了一顿。"女接线员为自己的爱憎分明得不到理解而痛哭失声。中南海西花厅。在为筹备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而日夜操劳的周总理刚刚睡了两个小时就起床了。窗外晨曦初露,百鸟啁啾。但是总理那忧国忧民的心情一点也轻松不起来。本来文化大革命这全国乱成一团糟的局面就够这位中国大管家收拾的了。北方的北极熊又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威胁着中国领土的安全,总理每天都在询问着事态的发展。这时,总理端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前,上边摆放着军事秘书周家鼎和王亚南同志送来的新华社大参考,秘书用红铅笔画下的一段文字跃然出现在总理的眼前:"摘自英国《泰唔士报》的消息,合众国际社记者泰勒发自伦敦的报道:从共产党重要前哨传到这里的外交消息昨天说,中苏紧张局势可能爆发出重大的边境冲突。据说,北京和莫斯科的紧张局势正在向极危险的程度发展。"伦敦的外交界消息说,据了解,莫斯科政界和军界的一些重要人士正在悄悄地主张对中国实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这些消息说,克里姆林宫居于负责地位的领导人已拒绝采取这种行动,因为除非莫斯科使用核武器从而无可挽回地在毁掉自己在全世界的声名,否则这样做会把苏联拖进一场永远没有结局的无法自拔的人民战争中......"几个月前,叛逃到西方的克格勃的重要的高级官员施甫琴柯已在美国《纽约时报》上撰文,披露了克里姆林宫曾经有过这样的动议。苏联在亚洲地区的35个导弹基地的核弹头已瞄准了中国的导弹基地和重要的城市目标。苏联战略火箭军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下午3时许,周恩来驱车来到中南海游泳池。毛泽东主席正坐在他的书房的沙发上,专心致志地读线装的《明史》。古籍的天头地角写下了一段深邃独具见地的眉批。总理最关心的首先是主席的睡眠,一见面就问:"主席昨晚睡得好吗?""总也离不开安定片。""主席,从西方的外电报道看,勃列日涅夫集团有对我导弹基地作核手术的图谋......"毛泽东似乎有意要避开总理的这一个话题。他突然操起茶几上的古装本《明史》,用红铅笔敲了敲说:"朱元璋麾下有一个谋臣叫朱升,此人虽是秀才出身,却极富谋略,当年朱元璋询问大臣如何成就霸业时,朱升献上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颇有远见。我把朱升的话略微改动一下,就叫'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你看如何?"谈天说古之间,毛泽东已把对苏联的陈兵百万、大兵压境的对策,用短短的九个字概括了出来。这就是这位一代东方伟人高出同代政治家的那罕见的历史气魄的魅力。周恩来不禁被主席的博学多才倾倒。兴奋地说:"主席真是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呀。我马上按此去落实。"毛泽东笑了笑说:"我也是从故纸堆里受到一点启发嘛。至于勃列涅夫要挥舞核大棒,我早就说过,原子弹是纸老虎,鄙人不怕,量他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他们有,我们也有!"总理起身告辞时,毛泽东坐在沙发上又往前挪动了下身子:"恩来,眼下正是用人之机,陈毅、剑英、聂帅和徐向前他们怎样?中苏边境的战事,请他们出来出出主意嘛。"几天后,中南海勤政殿。在"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旋涡里受到冲击牵连的陈毅、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再次被请出山来。四个劫后余生的老帅执袂相看,叶帅打趣地对陈毅元帅说:"陈老总,瞧你今天气色不错,看来外交部的炮弹没有把你轰倒嘛!"陈毅朗朗大笑:"我不怕前边打来的炮弹,怕的是后边插来的黑刀哟。"三位老帅都明白陈毅话中的潜台词,老成持重的徐帅说:"好啦,不说这些了,再议论又会扣一顶第二次'二月逆流'兵变的大帽子喽。"元帅外交家依然坦率耿直:"怕啥子嘛,我就不信邪,他门不出户,能一手遮天,试看今日是谁家之天下?"叶帅连忙岔了话题:"总理征召我们这班赋闲下来的老家伙,不知有何要事。"说话之间,总理已经走过来了。一边与大家握手一边微笑着询问:"各位老总都还好吧?"陈毅话中的火气仍然不小:"好啥子嘛,这年月能活着见个面,也算是不错啦!"陈老总的一句话仿佛勾起了总理的伤感,他神情黯然,似乎愧对今天已经不能来这里的彭老总和贺老总。喃喃地说:"我深信过不多久,这一切都会结束,重新走上正轨的。你们四位是主席亲自点将出山的。"一听说是主席点将,四位老帅的心情一下子又亢奋起来。总理缓缓说道:"各位老总也许听说了,珍宝岛之战后,苏联在我北部和西部边境陈兵百万,大兵压境。他们的核导弹大部分对准了我们新建的导弹基地和重要的工业城市,请你们每周在这里开一个国际形势座谈会,将统一的意见搞个纪录,供主席和中央决策时参考。"临行时,总理又郑重地交待了一句:"这个会就由叶帅牵头。拜托了。"他回过头来对陈毅说:"陈老总,你的病还要抓紧治呀!"叮咛复叮咛。总理的身影已经远远消失了,四位老帅还伫立在寒风之中。从中也可以窥视他们那深厚的战友情谊。四位老帅的工作效率是惊人的。不久,他们做出的第一个判断是苏军在珍宝岛之战后搞一些边境紧张局势、制造点冲突是可能的,但不可能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入侵。理由是去年布拉格之春,苏军为了镇压杜布切克的改革居然动员了25个师50万的总兵力。而目前,苏军在我边境东段驻有55个师,号称百万大军。但要真地大举进攻中国,至少要有l00多个师300万的总兵力,这样即使把苏联本土上的军队全部调来,甚至再加上驻东欧集团军也不够啊。四位老帅高屋建瓴式的分析,使主席和总理松了一口气。岁月的流逝也佐证了他们预见的正确。1969年9月2日,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溘然离去,这位红色共产国际中德高望重的政治家在生命的最后一息,给中苏两党的最高领导人留下了一份沉重的遗嘱,希望苏联和中国"两个老大哥、老大姐不要再打了"。这句近似生命绝响的最后的政治交待,深深地震惊中苏两党的高级领导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不顾国防部长格列奇科要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的狂嚷,力排众议,要在河内出席胡志明葬礼时,与中国总理周恩来会唔,解决两国的边境纷争。但是,他没有想到周恩来为了避免与他会面,于9月4日,在叶剑英、韦国清的陪同下,秘密访问河内,提前向胡志明的遗体告别。等柯西金飞抵河内时,周恩来已经离去。于是,柯西金突然生发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要在归国途中在北京与周总理会面。克里姆林宫向中国伸出了橄榄枝,但是,北京获悉这一要求后,始终沉默不已,柯西金在准备离开河内时,也终未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他不得不把自己的飞行航线通知中国大使馆,希望能最后看到奇迹出现。当他的座机已经飞抵中亚五国之一塔吉克斯坦的首都杜尚别克时,才收到了中国同意会唔的电报。于是柯西金调转回头,直飞北京。周恩来与柯西金在北京机场握手言和,中苏边境剑拔弩张的局势开始缓解。与此同时,自由女神脚下的美国第三十七任总统尼克松亟待走出越战的泥泽。他在日本关岛宣布,美国在亚洲的军事扩张时代已经结束。他急于打开与中国冻结了近三分之一世纪的中美关系的大门。基辛格在与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谈话中,明确表示美国反对在中国问题上实施核手术,他们害怕殃及池鱼。美国《华盛顿邮报》甚至将苏联准备向中国实行核打击的天字号秘密昭然于天下,整个世界几乎以窒息的目光惊恐地注视中苏边境两端的导弹发射架。死神的黑色翅膀游弋在中苏两国人民命运的头盔上。勃列日涅夫有一种被美国人出卖了的感觉。在全世界人民的亿万双眼睛的注视之下,他右手颤抖着离开了启动核密码的潘多拉之盒......5。苦苦支撑着艰难时局的周恩来,在身染沉疴的病榻上交待叶剑英元帅:"我们的剑还够不着,导弹部队的建设要抓紧,不然我见了马克思也放心不下。"周恩来垂垂老矣。公元l973年之夏,总理开始走进了他生命之旅的最后岁月。癌细胞像一个恶魔一样残酷地折磨着这位本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的躯体。疼痛的折磨和苦苦支撑危难的时局已几乎耗尽了他的全部心血,他那瘦削的身体使得一身中山装显得晃晃荡荡。那个被美国驻新德里的女记者称为"东方第一美男子"的英俊脸庞上,已布满了一块块明显的老年斑,给人一种震撼心灵的痛惜之感,那道浓浓剑眉下的一双犀利的睿眸,因为积淀了太多的忧郁和焦虑,显得更加深邃和凝重了。此时,正是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前夜,已经住进医院的总理,还在为中国将走向何方而忧心忡忡,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集团继林彪衰败后,重新在中国政坛上崛起,加紧了抢班夺权,尽管总理在毛主席的同意下,将邓小平同志请出山来主持国务院和中央的日常工作,但是"四人帮"意在通过党的十大和四届人大,安排更多的亲信,因此,总理力排众议,亲自主持了党的十大的人事安排,将一大批被打倒的老干部纷纷安排进入了党的中央委员会,为1976年毛周时代之后中国历史的转轨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1973年8月,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如期举行,已身染沉疴的毛泽东和周恩来抱病出席了会议。也许是因为对正处在少年时代的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关怀,也许是为了确立中国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的大国地位,在为期五天的会议中,周总理专门抽出一天时间参加军队的讨论,当二炮的代表廖成美副司令员发言时,总理多次插话,询问二炮部队现在编制多少人?干部战士训练情况怎么样?有多少个发射部队打过实弹?打起仗来行不行?得到一个满意的回答后,总理高兴地点了点头,连声说:"不错嘛,我们战略导弹部队的历史还很短,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我感到很欣慰。"看到总理如此关怀一支正在成长中的年轻的高技术部队,在场的那些一生戎马的老将军们都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许多人在心里默默地祝祷,总理啊,你千万要保重。一次,总理抱病在人民大会堂主持我国国防科技界的一个重要会议,他环顾四周,不见二炮部队的负责人在现场,就大声询问主持会议的同志:"怎么没有二炮的同志参加?"会议主持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总理神情严肃地说:"立即通知他们到会。这是我军一个新型的兵种,也是人民解放军现代化的象征,代表着大国形象,这样重要的会议,不能没有他们嘛。"在这次会议上,当得知二炮部队实弹发射机会少的情况后,总理指示总参和国防科工委的领导:"要安排二炮部队参加卫星基地的发射试验,从班长起参加操作。二炮不操作就成空炮了,在这试验年头里,把他们教会。"北京三O五医院。冬日里的最后一场积雪尚未全部褪尽。经历了一个漫漫严冬的古老京城还蛰伏在板结的冰封天地之中。只有一枝枝早春的腊梅悄悄地绽出一个个小小的蓓蕾,预告着春天已经不远了。叶剑英元帅步履沉重地走进北京三O五医院那长长的走廊,随身的工作人员带来了总理平生最喜爱的洁白的马蹄莲。作为一生追随总理麾下的老帅,看着总理一日比一日憔悴的身体,一种预感在冥冥之中仿佛告诉他属于总理的日子已经不多了。主席的身体比总理也好不了多少,林彪事件之后,老人家似乎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各种老年性的疾病接踵而来,岁月无情地使一位20世纪的伟人失去了当年那气吞八荒的英主雄风。目睹着"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一种中国的航船往何处行驶的历史忧患萦绕在叶帅的愁眉里。见到总理,两位从"八一"南昌城头就把自己的命运与多难的中华民族紧紧系在了一起的老战友无言地握了握手。凝视着总理已经花白稀疏的头发,日见消瘦蜡黄的脸庞,一种从感情的泉源里涌出来的酸楚润湿了叶帅的眼睑,他声音有些哽咽地问总理:"总理,这一段恢复得要好些吧?"总理无言地摇了摇头,但那双世界上最犀利明亮的眸子里却始终洋溢着对生命和未来的昂扬向上的乐观和自信。"总理要安心养病呀!"总理半倚着从病榻上坐起身来,对当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叶帅叮嘱:"我们都是唯物主义者,总要面对生命的消亡和转化嘛。马克思已经给我发通知了。战略导弹部队的建设要抓紧呀,我们的剑还不够长,放松不得啊,不然的话,我见到马克思也放心不下啊。"叶剑英元帅深情地凝视着这位当年南昌起义时的老上级,无言地点了点头。而此时在战略导弹部队首脑机关里,由于"文革"派战之风的干扰,在领导干部圈子里出现了观点不同的严重对立,一个二炮党委扩大会整整开了九个月而未解决任何问题。抑或是因为受命于总理的重托,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怒气冲冲地坐着大红旗轿车前往京西宾馆,从走下车的那一刻开始,叶帅的脸上就没有露出过一丝的笑容。他神情严肃地走上主席台,啪地拍了下桌子:"我不是来讲话的,而是来宣布散会的。该结束了,一个会议开了九个月,创世界之最了,可以上美国的吉尼斯世界大全啦。我不管你们后边有什么背景,有什么好争论的,都是革命同志嘛,纠缠二百多天呀,知道下边的将士在做什么嘛......"叶帅怒气冲冲地来,怒气冲冲地走了。他那拍案而起的大将风度确实使许多人被深深震慑了。一些跟随叶帅多年的高级将领说,许多年了,从未见叶帅发过这么大的脾气。老帅一怒为中国的长剑呀16.十年动乱给中华民族的神经留下了永恒的阴影,而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却在那苦难的岁月里骤然崛起。公元l976年,斯为龙年。在天象学的轮盘上,龙抬头往往会给滚滚红尘带来不尽的灾难,这似乎是被天下苍生默认了的大自然的周期率。迄今为止,谁也解不开这一个千古之谜......是年,中国人在相继痛失了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三位东方伟人之后,覆盖着厚厚云层的华夏天空,突然石破天惊,云裂日出,迎来了一个天高气爽的金秋时节。历史老人在中国人经历了十年内乱的炼狱之苦后,终于为这场悲壮的大劫难画下了一个沉重的句号。尽管中国的航船是在徘徊了两年之后,才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启动,融进了人类追求现代工业文明的大潮之中去,但是,l976年毕竟使中华民族重新寻找到了一种时代的驱动力。岁月的烟云已经飘散了整整十八个春秋。回眸历史,感情的潮汐已经平静下来。当我们站立在新旧世纪的转门前蓦然回首那个苦难的年代,鸟瞰曾经经历的不同痛苦的人生,便完全可以超越自身和个人家庭的恩恩怨怨,重新审视共和国这段历史。毋庸说,十年"文革",是毛泽东和以他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以及我们这个古老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大悲剧,它覆盖了主宰了支配了亿万中国人的生活、命运的悲欢,造成了几代人的人格和灵魂的缺陷,积淀流淌在民族血液和神经里的基因可能还会蔓延几个时代。然而,从另一个视角看,倘若不是"文化大革命"把一切都推到了极端,不是小平同志在江西岁月里的苦苦反思,我们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大彻大悟,就不可能出现人民中国改革开放的十五年辉煌。尤其应该看到,尽管当时将中华民族推向了灾难的深渊,在民族的神经上遗留下了永恒的痛苦,可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仍然以未泯的良知推动着走进泥泽的中国列车。特别是蛰居在大山腹地、戈壁荒原的火箭官兵,用理想的美丽与幻灭,用青春的魅力与历险,牵引着中国军队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1984年10月1日, 当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一次从神秘的帷幕里走出来的时候,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向他们投来了惊慕的目光。历史在这里定格。第五章 血祭大莽林第五章 血祭大莽林1.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政治委员凝视着在洪荒的大莽林里奋战二十多载的官兵,眼里噙着激动的泪水:"一定要给你们塑一座碑!"公元l993年之夏。南中国山坳里的大莽林。一条蜿蜒盘山的公路沿着黛色的山峦通向蛮荒的密林深处,一队由高级进口越野车组成的军用车龙,在警车的开道下,箭一般地犁进了连绵千里的大山腹地。陡峭的峰峦,寂静的山林,潺潺的涧溪,悠远的岚烟像一卷苍凉凝重的画卷一帙帙一幕幕地从车窗两边一晃而过。如果把这里当作野外踏青赏景的幽静去处,人们也许会被上苍那神工伟力般的杰作所倾倒,但是,倘若把此地作为一代代人青春和生命的最后泊地,人们又会作何感想呢?!可是坚硬的现实常常让人无法进行选择。在这亘古荒凉的绿色森林里,就住着一个与百年孤独为伍的导弹兵群落。新上任的第二炮兵政委隋永举中将,风尘仆仆地驱车千里,来到了这个尚未竣工的某战略导弹阵地巡视。在弥散着刺鼻硝烟和雾状尘埃的大型洞库里,一群赤裸着上身、穿着裤衩干活的官兵,黝黑的脊梁上滚动着汗珠和泥水,趟着过膝的黑色泥浆,用血肉之躯与蜿岩怪石进行着意志和耐力的殊死较量,手中咆哮的风钻与电动轱辘的铿锵声汇成了震天撼地的远山绝晌。陪同视察的部队司令员葛东升少将望着正在施工的团队官兵,深情地介绍说:"这个团队的官兵在这片大莽林中战斗了二十五个春秋,为战略导弹阵地建设出了大力。先后有百余名官兵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数百人伤残。许多战士当兵几年,就成天泡在这山旮旯里,默默无闻地来,默默无闻地走,有的连县城都没有进过一趟啊!"曾经在工程兵团队有过一段戎马岁月的隋永举中将,眼睛里噙满了激动的泪水,面前的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仿佛又将他的思绪带回了遥远的年代。这位血脉里流淌着齐鲁之地的侠胆遗风,出生在大连海滨的高级将领,在他漫漫军旅生涯中,有很长一段时光是在工兵部队里度过的,他所率领过的那个英雄的团队,曾经在朝鲜战场上沐浴过汉江血雨,畅饮过黑土地上的皑皑白雪,经受住了东南亚热带雨林的战争烟尘的洗礼,踏破了莽莽昆仑的边关晓月,为中国战略导弹阵地在深山大漠上毅然崛起抛洒了青春汗水与热血。在导弹部队辗转多年后,他以出色的工作实绩和重望所归的高尚人格,走上了执掌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主要领导岗位。目睹着这些脸上还露着孩子般稚气的青年战士,老将军似乎又找回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工兵战士的壮美人生。他大步走上前去,紧紧攥住一个浑身泥浆手足无措的战士的手,感慨万千地说:"好同志,你们是功臣啊,将来,一定要在每一座导弹阵地上为你们立一座碑,让大山、让历史永远记住你们......"数日之后。京畿大地上的战略导弹部队首脑机关高大森严的办公楼里。从部队巡视归来的隋永举政委与二炮司令员杨国梁中将当即拍板商定:待大莽林深处的最现代化的宏伟工程全线竣工后,要把曾在最艰难的创业年代里,为导弹筑过巢的现已脱下军装的有功之臣和伤残军人以及牺牲了的烈士亲人请回来,在那些英雄的阵地上召开大型隆重的表彰大会,用烫金的大字庄重肃穆地将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名字和辉煌业绩镌刻在导弹阵地的丰碑上......公元l995年仲夏时节。战略导弹部队的阵地建设庆功表彰大会如期举行。当那些已经脱下军装的筑巢人、坐着轮椅拄着拐杖的伤残战士和烈士的家属子女来到导弹阵地上,重返自己青春历险的生死场,寻找已被岁月的风尘掩埋了的悲壮的生命之旅,凝视着永远与导弹阵地生生死死世世代代相伴的墓地里的儿子或丈夫那双世界上最美丽的眸子,所有官兵和家属子女面对着茫茫大山一样沉重的导弹洞库泪流满面,呜咽不已......在数千响鞭炮噼噼叭叭清脆的响声和庄重肃穆的军乐的交响曲中,一座座烫金的历史丰碑在这片神奇的密林中拔地而起,直插九霄......魂系大莽林。血祭大莽林。2.美国战略空军的将士坐着直升飞机到导弹基地上班,而我们的火箭官兵却是以举世罕见的坚韧、吃苦精神。驱动着中国走向世界的时代车轮。本世纪80年代。美国威帕拉斯加州的奥玛哈的战略空军总部和科罗拉多州彼得森导弹发射中心。从美国第三十三任总统肯尼迪上台后开始修建的大力神和民兵二号导弹地下发射井,星罗棋布散落在美国本土上的原始森林和沙漠戈壁上。数千枚战略导弹藏雷纳电般地矗立于大山腹地和广袤平原的麦地里,每个导弹的瞄准窗口,都对准了世界上敌对国家的重要目标,像一柄脱鞘欲出的利剑雄视着地球上的每一个隅角,只要美国总统一声令下,就能在几分钟之内作出反应,将导弹发射出去。其贮存的核弹头,足以将我们这个蔚蓝色的地球村轮番轰炸三次。或许是由于美国战略空军的核导弹基地大多藏身人迹罕至之地,远离现代都市的文明生活。因此,尽管美国战略空军基地的发射基地内修建安装了一流的现代化工作生活服务设施,但是,恶劣枯燥的自然生态环境,使从小就在一种养尊处优的富裕环境中长大的美军官兵无所适从。绿色军营中的同性恋和生命自虐的现象屡见不鲜,违反军规的事情时有发生。美国战略空军为了保证这支号称军中骄子的部队核威慑和快速反应能力,采取了轮换性质的战备值班制度。每个周末,由黑鹰直升飞机将负责值班的核导弹操作号手和指挥军官从战略空军基地大本营送到发射井,执行封闭式的作战执勤任务。到第二个周末约定时间,再由直升飞机把另外一拨执勤人员送来接班,将其换回大本营度周末,一醉春宵。从基地大本营到位于深山荒原里的发射井往往有数百英里之遥,但是,美国战略空军的官兵却在这碧天逍遥游中,将守护导弹阵地无言的孤独和寂寞化作了一种青春和生命的潇洒。与美国战略空军和前苏联火箭军这种洒脱相比,中国的国情和这支人民军队的性质,注定了战略导弹部队的官兵们是无法与先进发达的西方的军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进行竞争和较量的。他们完全是在一种最原始落后的工作条件下,用自己的双手驱动着这支中国最现代化的部队走向辉煌的历史车轮。这历史性超越是驮载着沉重的时代翅膀起飞的。当改革开放的人民中国走出了贫困的转门,追逐金钱、享受生活已不再被人们视为一种罪恶时,坚守在北方大山和南国莽林里的战略导弹部队的官兵仍然默默无言。他们居住的是用竹篱笆抹上黄泥、杉树皮当瓦搭起来的茅草房,即使是被士兵们视为最奢华的连部、营部,也不过是干打垒的土坯房或油毡房。数九寒冬从导弹阵地上施工回来,满身泥浆的官兵只能到结了冰凌的小河里提一桶水擦擦身子,从连队驻地的食堂到工地上要往返五六里路,大雪天,一桶热饭被炊事员气喘吁吁地挑到工地上时,早已变得冰冷。遇到山洪暴发道路桥梁中断,粮运不进山,菜送不进来,他们只能定量省着吃,酱油辣椒拌米饭则成为寻常之事。如果说恶劣的生活环境锻造了官兵们坚韧耐劳的筋骨,那么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的为导弹阵地施工,更是对他们精神意志的超强磨砺。由于坑道地下渗水严重,潮湿阴冷,官兵一年四季只能穿着棉衣施工,一班下来全身湿透,沾满泥水的棉衣重达十多公斤。盛夏,汗水泥水把70%的官兵捂出了烂裆病,下身糜烂流黄水奇痒难忍;严冬,身上的棉衣外壳被冻成了银色的盔甲,里边却在冒着热气,一个人脱衣服却需要几个人在帮忙。常年连轴转的三班倒和超负荷量的施工任务,使施工团队几乎没有星期天节假日,每天的工作时M均超过了l2个小时,遇上被复浇混凝土,常常是几天几夜不睡觉,不少战士抱着风钻打瞌睡,醒来之后继续打。还有的坐在坑道的石渣上休息一会儿,可坐下就睡着了。一位从北京来大莽林中检查工作的老将军问一个年仅16岁的战士:"你最大心愿是什么?"这个岁数比自己孙子还小的士兵竟不假思索地说:"给我一个星期的假,让我痛痛快快地睡上几天。"听到这人类生活中最普通最简单也是最理所当然的要求,老将军顿时老泪纵横......1993年晚秋时节,在一座刚刚竣工的某导弹阵地上,一群刚从阵地上走下来的老兵还未来得及换下那套溅满了泥水汗渍和油污的湿棉衣就要登车解甲归田了。他们怀着复杂的心绪,默默地捡起了一块刚从地心里掏出来的褐色的岩石,作为军旅生涯的最后留念。四载春秋超负荷的阵地施工,使他们程度不同地患上了矽肺病,而作为他们的身体付出沉重代价的最后的健康补偿,也不过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那少得可怜的一二百元医疗补助费。而那潜伏在身体里的病痛,则要伴随着他们还很长很长的人生。一些基层干部常常为有的伤残和牺牲了的官兵的医疗抚恤费拍案而起,在80年代中期,部队的军车撞死了老百姓的一头牛还要赔偿七八百元钱,而当时一个为导弹阵地筑巢牺牲了的战士的抚恤费不过是三四百元。许多官兵仰天长问,难道我们一个士兵的命还不值一头牛的价钱吗?但是,即使如此,他们也无悔无怨,仍旧义无返顾地把自己的生命之魂系在了大莽林中......喝湘江之水长大的地方大学生张建国,本是湘潭大学的学生会主席,三楚大地上的蛮悍之风孕育了他山一般坚韧的性格。大学毕业时,省级机关向他投来了神秘微笑,有几个好的职位等着这个哲学系的大学生去挑选,可是,他独独钟情宏伟的导弹事业,当得知战略导弹部队来大学里挑选英才时,这位一心想从军报国的大学生毅然放弃了省城优越的工作环境,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苍苍茫茫的大莽林,走进了为中国战略导弹筑巢人的绿色方阵,当了一个带领一排战士在头顶上悬挂着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的魔洞里施工的工程排长,并迅速完成了一个充满了各种玫瑰色幻想的地方青年知识分子到一个合格军人的重塑。一位部队青年作家有感于他青春之旅中强烈的命运反差,曾经询问这个工程排长:"作为一名90年代的大学生,你每天从事这样繁重艰辛的体力劳动,有何感触?"张建国非常自豪地说:"您的话使我想起了佛家的一句名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历史选择了我们,我,能这样书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