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大国长剑

作者:徐剑 字数:28366 更新:2023-10-09 14:35:32

第一章 泱泱大国魂YANG YANG DA GUO HUN1.台湾海峡局势紧张。美国军人出身的总统艾森豪威尔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扬言要把红色中国变成第二个长崎、广岛。公元l954年的最后一个初冬。台北阳明山士林官邸。一身马褂长衫的蒋介石先生步履沉重地走出书房,来到总统别墅半圆形的汉白玉阳台上。凭栏远眺,鸟瞰着台湾孤岛上的血色黄昏。灰蒙蒙湿漉漉的远天里,残阳落照,将这片亚热带的丛林染成一片血红,几只归巢的昏鸦盘旋徘徊在半山坡上的高高的椰子林中,发出了嘶哑凄凉的叫声,使一生戎马、绝少诤晴浪漫的蒋先生顿时萌生了一种莫名的惆怅和苍凉。不知怎的,他一点也不喜欢这座孤岛上的冬天,抑或是因为在大陆的退败成了他生命中最后一个残冬,远眺着一盈海水那边,故国的江山家庙倾倒在浓浓的海风雾霭里,他的心里有一种无法消解的永远的悔和痛。他轻轻地招了招手,木讷地伫立在旁边的贴身侍卫跑过来小声询问:"总统有何训示?""去!叫几个人把那几只乌鸦赶走,叫得心烦......"这时,总统秘书室的值班秘书将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叶公超引领进来,蒋介石侧头一看,示意他坐下,然后带着几分温情地问:"公超弟,有什么要紧事?""报告委座,刚才接到美国大使卡尔·洛特·兰克先生的电话,美国新任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将于l2月份出访我国。"叶公超谦卑地递上了"外交部"的呈批件。"娘希匹!这届艾森豪威尔政府能比杜鲁门好多少?一上台就从韩国撤军,美国人对我们中华民国不够朋友。"这位独裁一生的中国强人在与几届美国政府打交道时,总有一种被人瞧不起当作猴耍的感觉。他忘不了蒋家王朝大崩溃前,杜鲁门、艾奇逊沆瀣一气,中途让李宗仁替换他的IH恨;他也不能原谅艾森豪威尔这位昔日同盟国军总司令,一登上总统宝座就想从韩战脱身,斩断了他反攻大陆的金陵春梦......蒋介石边看"外交部"的请示卷宗,边用他的江浙吴语款款相问:"尼克松,这个参议员出身的39岁的少壮派副总统,对我们中华民国态度友善吗?"叶公超信心十足地答道:"委座放心!此公律师出身,以一张铁嘴利齿为艾森豪威尔在南方各州拉了不少选票。是位铁杆右派,与红色共产主义不共戴天。且又是美国政坛冉冉升起的一颗明星,将来前途无量......""好,咱们把将来的宝押到尼克松先生身上。通知有关部门,按照重要国宾的最高规格接待。现在中共在江浙福建沿海一带对我气势咄咄逼人,趁美国副总统这次来,把《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事定下来...叶公超走后,蒋介石刚才那黯然失落的心绪又亢奋起来。尼克松来访的消息,不啻在他那已经开始沉寂的政治血脉里注入了一剂兴奋的激素。一个月之后。理查德·尼克松夫妇飞抵台北桃园国际机场。蒋先生不顾年迈,亲自到飞机的舷梯下迎接,风韵犹存的第一夫人宋美龄女士亲自作翻译,足以说明蒋介石先生对尼克松首次访问台湾孤岛是何等重视。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一个18世纪从欧洲大陆跟随淘金的人流踏上美洲大陆的爱尔兰人的后裔,1913年出生于美国洛杉矶附近的小城约巴林达,先辈尽管在美洲大陆定居多年,并没有真正圆了淘金梦,成为南部的庄园主。因此少年时代的尼克松是在一种清寒的社会底层生活,他自小就出门谋生,当清洁工、看门人,靠着半工半读读完了惠特尔学院,1934年至l937年又在杜克大学专修法律。这种美国下层人多难的生活经历无疑为他后来成为一名西方大政治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战期间,他投身美国海军,在南太平洋的热带雨林里与日本舰队鏖战。退役后投身政界,以清醒的政治头脑和铁嘴利齿扬名美国政坛,年仅34岁便当选为美国众议员,成为美国政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颇受美国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的赏识,被提名为1952年美国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为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拉得了大量的选票,成为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统。多次代理总统主持国政,深得艾森豪威尔的信任和重用。尽管尼氏刚进入白宫不久,但他也十分清楚,在美国白宫和国会山的政治家的眼中,蒋介石先生的M碑并不好,虽然,如此隆重的礼遇使他有些惶惑不安,但丝毫不能掩饰他对这位东方君主一见如故的好感。尼克松夫妇在台湾访问期间,蒋先生多次破例陪同他们在美丽岛上观光游览。一天傍晚,在总统府官邸,蒋先生专门设家宴款待尼克松夫妇。谈及国民党军舰两次在国际水域劫持开往中国的波兰商船,炮击驶往中国港口的苏联油轮时,尼克松对这个败落在一个岛屿上的前东方独裁者,敢与红色东方阵营较真的壮举备加称赞,连声叫好。可是,此时的蒋先生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长叹了一声,音调沉闷地说:"副总统阁下有所不知,现在,中共在大陈、一江山岛和金门、澎湖一带集结了重兵和火炮,大有毁我于一旦之势,台湾安危得仰仗美国老朋友的保护伞。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中华民国政府已经做好了反攻大陆的一切准备,可是美台条约却迟迟谈不下来,不好动手啊!请副总统先生务必多费费心,拜托啦!"尼克松几分同情、几分慰藉地对蒋介石说:"请总统阁下放心,台湾海峡地处战略要冲,又是抗衡红色中国扩张的前沿,美国政府绝不会坐视不管,我回去即向总统报告!"应当说在蒋介石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政治生涯中,他曾经与诸多的美国政治家打过交道,但是这位东方君主与美国佬之间始终有一种无法弥合的东西方政治文化的鸿沟与落差。自视清高的欧美政治家总是以一种东方主义短视目光来看待中国这块土地。惟有一个人例外,这就是理查德'尼克松。为此他与大自己二十多岁的蒋先生结下了忘年之交。在他两度出任副总统和后来人白宫主政的几十年间,一直是蛰居在台湾孤岛上的蒋氏政权的支柱和靠山。然而,成也尼克松败也尼克松。1972年春天,尼克松飞抵北京,与毛泽东实现了中美两个伟人的历史性握手,把蒋介石抛到了一湾海水那边,气得蒋先生急火攻心,一病不起。1975年撒手人寰时,还念念不忘尼克松背叛了他。当然这是后话。数后。美国白宫总统椭圆形办公室。身材瘦削高大的艾森豪威尔手握烟斗,从右边的门里走了进来,他手下的内阁得力干将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国务卿杜勒斯和国防部长威尔逊已经坐在那里等待总统的召见。艾森豪威尔迈着典型的军人步履在总统的位子上就坐,例行公事地瞄了属下们一眼,那高深莫测的微笑里透射出一种威严和睿智。艾森豪威尔宣布开会。他扼要地讲了讲今天开会的内容,然后把头侧向坐在他右边的副总统尼克松,炯炯有神的目光里透出了一种信任和期冀:"理查德,请把访问台湾的情况说说......"在副总统汇报访台情况的时候,艾森豪威尔时而站起来踱步,把目光投向窗外玫瑰园内那油画般的景色;时而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着他的几位阁僚,这位当年指挥盟军成功地进行诺曼底登陆、与同盟国军队共同为二战划下一个悲壮圆满句号的五星上将,自从以他在美利坚民众中崇高的威望和人格当选美国总统后,在外交事务上起用极右派杜勒斯主管国务院后,其对外政策的走向处处弥漫着浓郁的反共色彩。听完副总统尼克松的访台汇报后,艾森豪威尔从高靠背的旋转式皮椅上嗖地站了起来,习惯性地拨了下办公桌上的地球仪,凝视着像一片红色枫叶的中国大陆版图,对坐在一旁的国务卿杜勒斯说:"约翰,台湾岛是我们美利坚放在马六甲海峡的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目前这种态势不能再继续下去了,马上与五角大楼协商,很快拿出一个遏制中国向台湾和东南亚渗透的战略来,韩战时,我们就说过不排除使用战术核武器,务必要重申这一点......"而此时大洋东岸的人民中国,刚从朝鲜战争的腥风血雨中走出来,正坐在绿色的橄榄树下,享受着和平生活的宁静和温馨,医治着依然流淌着鲜血的战争伤口。而对红色中国怀有极大偏见的美国政府并没有从那场刚刚结束的战争耻辱中纠正自己的认识,反而怂恿蜗居在孤岛之上的国民党政权挑起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奢望在南中国海沿岸的滩涂登陆,帮助他们重新夺回已经失去了的蒋氏王朝。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刚刚爆发,美国杜鲁门政府以保卫台湾安全为名,将第七舰队派往台湾海峡。7月25日,以"中途岛"号航空母舰为旗舰的美国第七舰队的22艘大型战舰浩浩荡荡地驶进台湾海峡。并多次为蒋军护航,支援国民党空军对我国中南、华南沿海一带进行空袭和武装登陆骚扰。艾森豪威尔上台后,比杜鲁门政府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美国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如果大陆军队进攻台湾的话,美国第七舰队将迎战,以现代化的实力防卫台湾安全。与此同时,美国国会通过了加强援助台湾法案。一时间台湾海峡战云密布,大有一触即发之势。1954年12月1日,就在尼克松访台回国不久,美国与台湾国民党政府在华盛顿正式签署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1月6日提交美国参议院,2月9日获参议院正式通过并开始生效。就在这时,美国又重新捡起世界警察的警棍,对中国进行核威慑据美国政府已解密的总统批准的NSC一162/2号文件称,美国当时的国防部长查尔斯·威尔逊曾组织五角大楼有关要员,在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海军上将阿瑟·雷德福的"红杉"号游艇上召开了绝密的军事会议,确定了美国要继续实行遏制政策,但却要更依赖战略空军的新的战略威力。不久,美国战略空军司令柯斯蒂-梅勒将军便明目张胆地向全球吼叫:"在朝鲜没有适合于战略空军的目标,然而我会在中国适当的地方如满洲和俄国南部投下几枚核炸弹。在这些'扑克游戏'中,我们应该下大赌注。"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上将在美台条约送交参院投票表决时,说得更直截了当,他上书总统说,如果台湾海峡出现危机,建议对中国使用核武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领导人,经历过中国遭受外国列强凌辱的苦难岁月,更富有民族的正义感和忧患意识。1955年1月中旬,毛泽东主席命令华南军区参谋长张爱萍将军指挥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倚仗着密集的空中轰炸,向一江山岛发起了两栖进攻,最后击败了岛上的国民党驻军,一举解放了一江山岛,打了一场漂亮的现代战争。这不仅给台湾蒋介石政府当头一闷棍,也往美国牛仔的屁股上捅了一刀。这一举动在美国朝野引起了一片震动。艾森豪威尔总统一边命令第七舰队"协助国民党撤离大陈岛",同时有些无可奈何地安抚蒋介石先生,无论一江山岛还是大陈岛对台湾的防御都不是至关重要的。一边派国务卿杜勒斯频频出访台湾,与蒋共商对策。1955年3月6日,白宫。总统椭圆形办公室。艾森豪威尔与刚从台湾出访归来的杜勒斯进行了一次两人单独密谈。据30年后解密的白宫备忘录披露,两人当时在密室商定,如果金门、马祖的危机继续发展下去,就要对红色中国施行核手术,使其变成第二个长崎、广岛。杜勒斯在参院外交委员会发表讲话时,情绪激昂地慷慨陈辞:"我在台北呆了三天之后于昨天晚上回来。我们在那里根据我们的共同防御条约同中华民国政府进行了磋商。今天,自由世界面临着比近来的任何一次挑战都更加有力的一种挑战。因此,我国政府决定实行'大规模报复'战略,用'有效的新型大威力武器'去挫败中国的任何武装进攻。以可以忍受的代价换取最大限度的威慑。"尽管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的"大规模报复"和 "战争边缘"政策演说换来了美国舆论的一片嘘声,但是艾森豪威尔政府似乎执拗地要实施下去。同年3月18日,军人出身的美国总统在全国电视屏幕上出现,向全国民众发表电视讲话。在大谈了一阵台湾海峡的局势和东方阵营向东南亚的渗透后,这位曾经指挥百万大军给人类带来了和平的五星上将,突然往人类的屋顶上撒来了一片核的飓风。他颇带弦外之音地称,核武器不仅是战略武器,也可以用于战术目的,为"和平"服务。言外之意,要对红色中国进行一场核战争,美国老百姓必须做好心理准备。从此美国的战争边缘和核讹诈政策出笼,在世界人民头上罩上了核乌云,昭示着人类"核冬天"的来临......2.毛泽东以东方伟人的历史气魄挥动巨臂:在今天这个世界上要不受人家的欺负,就不能没有导弹核武器。北京。1955年春天。已经是初春时节,中南海红墙外的白玉兰和迎春花刚绽出含苞的花蕾。一片嫩绿悄悄地铺盖了这座古老的京都。中南海丰泽园。毛泽东书房。在那张宽大的书案上展读线装古籍《容斋随笔》的毛泽东,不时地挥动手中之笔,神采飞扬地在这部宋代大学问家洪迈写的历史笔记小说的天头地角留下自己的蝇头批注,读到精彩段落时,这位浪漫诗人型的大政治家,还会情不自禁地吟诵上几段。不知怎的,一生酷爱读书的毛泽东对这部记载着古代典章、制度的考据、奇闻轶事、文学批评的历史随笔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不论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入主紫禁城后到浩浩神州巡视,他都要让秘书带上这部书,拨冗读上几页。有时还会兴趣盎然地批几段给他的文武大员和封疆大吏们去读,不管下属是否能真正读懂。这天,正当毛泽东读得十分尽兴时,他的政治秘书田家英送来了新华社的清样抄本,在这个仅供中央决策层核心圈子阅读的绝密文件上,刊载了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拟对中国和东方红色阵营实行"大规模报复"的核讹诈演说。毛泽东圈阅后顿时怒发冲冠,拍案而起:"一副政治流氓嘴脸,想做世界霸主,简直是痴心妄想!"他回过头来对田家英说:"请恩来同志到我这里来!"周恩来总理急步匆匆从西花厅来到了丰泽园。一走进毛泽东的书房,这位浑身透射着人情味、一生对毛泽东十分敬重的一代伟人,开口便关心地询问:"主席好,上午睡得好吗?"毛泽东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回答:"蛮好!"然后神情严肃地指着刊有美国总统讲话的抄本说:"恩来,这份东西你看过了吗?""我已经批给几位老帅和外交部,让他们迅速拿出对策,再上报主席......"周恩来总是以他那无与伦比的精明、细致和默默无闻的大管家气度博得毛泽东的敬重和欣赏。毛泽东依然十分威严郑重地说:"要快,《人民日报》立即发社论,表明我们的态度。还有,在原子弹和导弹研制方面,我们的人才如何?"周恩来胸有成竹地答道:"我们有这方面的人才优势,?钱三强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约里奥·居里夫人同在一起工作过,杨承宗和彭桓武是从法国、英国回来的著名放射物理学家,另一位在美国火箭之父冯·卡门博士门下工作过的导弹专家钱学森教授,我们正在通过各种途径,争取他早日归国......"不久,在会见芬兰访华代表团时,当有记者问起毛泽东主席,对艾森豪威尔政府依赖以原子弹为主的"大规模报复战略"有何评价时,毛泽东仍不失一代东方伟人的历史气魄和英雄胆略,他站在时代的巅峰上气吞八荒地说:"40年代,我在延安时对一位美国女记者说过'原子弹是一只纸老虎'。现在仍然对这句话拥有专利权。美国的原子弹威力再大,投到中国来,把地球打穿了,把地球炸毁了,对太阳系说来,还算是一件大事,但对整个宇宙来说,也算不了什么......"毛泽东的谈话不久便出现在西方的一些重要报刊上,引起了西方社会和亚非国家一些有识之士的一片叫好声。然而,这时中国研制和掌握导弹核武器的工作已开始启动,揭开了它那鲜为人知的秘密历程......1955年秋天,被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先生称其为用五个师也不换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经过中国外交部和国际学术晁奔走努力,终于辗转归国。钱学森,上海人氏。1911年生于黄浦江之滨,3岁时随父进京,在女和师大附中就读,l929年考入上海交大,30年代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1935年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跨洋过海,用当年慈禧太后的庚子赔款,就读于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次年10月,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投身于一代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麾下,开始了先是师生后是亲密合作伙伴的历程,以优异的学业摘取了空气动力学博士的桂冠,并留校任教。二战期间,跟其师、美国著名的火箭之父冯·卡门教授,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被其导师冯·卡门博士称之为火箭技术领域里最富于天才、最出色的科学家。l945年,冯·卡门教授被美国空军聘为科学咨询团团长时,他毅然提名钱学森为团员,是当时为数很少的外籍团员之一,然而,与旧中国所有奢望科学救国的莘莘学子一样,青少年时代的钱学森目睹了茫茫九州遭受外国列强侵略蹂躏的苦难,领略过报国无门的彷徨与痛楚。当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在这多难的土地上冉冉升起时,他在美国西海岸仿佛看到了一个沉睡百年的东方大国重新崛起的希望的晨光。不顾恩师的执袂相劝,不为他乡乐土所诱惑,坚决要求回祖国去参加新中国的建设。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将军看到他请辞的报告后,勃然大怒,拍着桌子激动地说:"NO!N01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秘密,一个钱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将他枪毙,也绝不放他回红色中国去!"从此,钱学森教授被软禁起来,没收了书籍和研究资料,并被流放到一座孤岛上,遭受了美国麦卡锡主义的迫害。纵然如此,这位本世纪杰出的科学家也始终不改赤子报国的初衷。在周恩来总理的严正交涉和美国一些正义的科学家的声援之下,软禁五年之久的钱学森才得以重新返回祖国。当钱学森携带着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向美国导师告别时,赠送了一部他在软禁期间的研究专著((工程控制论》给冯·卡门教授,冯·卡门充满激情地对中国弟子说:"你现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回你的祖国效力去吧,科学是不分国界的......"钱学森回到中国后,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立即接见了他,高度赞扬了他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归国的爱国主义壮举,并对他委以重任。任命他担任国防部第五院院长,专门负责中国火箭运载工具的开发和研制。1956年初春,从冬日里的冷空中钻出来的春阳,融化了京城的最后一片残雪。浓烈的生命绿色给古老的皇城捎来了盎然的生机。一个新的春天来临了。在解放军总参谋部那幢威严肃穆的大楼里,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了一次极不寻常的中央军委会议。当这些指挥过百万大军的元帅、大将们刚刚落座,周总理便以他那温和而又超乎寻常的Vl吻庄重地宣布:"今天请各位老总们来,不是当先生,而是要当一回学生,现在请刚从美国归来的钱学森同志给大家讲高尖端技术课,谈谈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设想和规划。"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刚过不惑之年的钱学森教授迈着从容自信的步履走上讲坛,面对着身经百战的总理和老帅们,这位曾经不止一次接待过美军五星上将们的巡视和检查的著名物理学家,蓦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和沉重。因为,他的讲课将为这些从南昌城、井冈山、延河边、黄土地上走来的老总们,展示一个全新的领域,引发出一项国防科技重大战略的出台。他拿着沉甸甸的汇报提纲,以科学家的远见卓识,讲述了火箭技术从古老的神话变成现实的艰难历程,展现着这项高尖端技术发展前沿的最新动态和走向,构想着中国导弹事业发展的明天和希望,赢得了与会的老帅和将军们的全力支持。会后,周总理亲自将会议讨论的纪要上报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历经了苦难岁月和艰苦卓绝战争的新中国的领袖们有着超越历史的清醒和远见,他们深知拥有导弹核武器对重新确立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重振旷古历史雄风的重要。毛泽东不仅在周恩来呈送的报告上圈阅同意,而且还站立在共和国最高国务会议神圣的讲台上,挥动历史的巨臂,宣布着一个东方民族重新崛起的历史心声:"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他以一代伟人的气魄和胆识预言:"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元帅外交家陈毅更是抑制不住他诗人般的豪爽天性,在中央军委的会议上,他挥臂陈辞:"干,就是当了裤子,我们也要搞导弹核武器!"奉周总理之命到第一线具体抓这项工作的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上将说得更干脆形象:"我们不能没有打狗棍......"一项维系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前途和地位的历史性工程徐徐拉开了帷幕。中共中央为此专门设立了负责高科技的航空工业委员会,在寻求主任人选时,处在中央第一线工作的党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同志把期冀和信任的睿眸投向了聂荣臻元帅。这年秋天的一个早晨,邓小平总书记从中南海驱车前往聂帅的住所,探望养病初愈的老战友,征询他对重新分配工作的意见。三年前,身为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的聂帅,在陪同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视察京郊国防工程回来时,一阵眩晕摔倒在地,被确诊为心脏病和高血压造成脑平衡神经失调,遂向党中央请辞养病。如今,聂帅已大病初愈,年轻的共和国正急需一代帅才们医治百年沉疴。小平同志用浓浓的乡音询问了聂帅的身体状况后,亲切握住比自己大几岁的同乡老大哥的手,满意地说:"康复了就好,现在中央正准备让你挑重担呢。陈毅同志调外交部,彭真同志工作太忙,准备不兼北京市长,空出两个位子,还有一项是抓军队的科技和装备。这三项工作请你挑选一份!"聂老总说:"感谢党中央对我的信任,我青少年时代就对科学感兴趣,让我分管科技装备和导弹武器的研制吧!"小平同志以他那惯有的果断口吻说:"好,就这么定了!"3.中国政府向前苏联帝国放出了购买导弹核武器的氢气球,克里姆林宫缄默不语。本世纪50年代末期,中苏两党、两国的政治蜜月已接近尾声。游荡在亚欧两个大陆板块上的甜太阳,已被从西伯利亚骤然刮起的冷风寒流遮住了。这对刚出任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主管新中国的科学技术的新任副总理聂荣臻元帅来说并非是一缕吉祥之云。聂帅病愈复出不久,广泛与一些著名科学家座谈、论证,迅速向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了Ⅸ关于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周恩来圈阅后,又专门出席中央军委会议,作出了发展导弹的决定。而中国这一重大秘密工程的实施又必须仰仗苏联老大哥的帮忙。这年初秋。中南海。周总理办公室。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撂下案头的工作,亲切而又庄重地对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殷殷嘱托:"富春啊!你这次率贸易代表团出访莫斯科,担子很重,不仅要与苏联政府谈成l 50项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我还要交给你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向苏联的同志转达我们党和毛主席的意思,希望苏方在导弹核武器的发展上给中国以帮助......"李富春沉吟良久,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用他那地道的湖南口音对总理说:"八月份,我就此问题给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写了一封信,本来嘛,布尔加宁的对华态度一直蛮友善的,可是这一回却有些暖昧。""不能责怪他呀!现在,布尔加宁做不了主,关键还是在赫鲁晓夫那里。"周总理神色沉重地说:"年初,彭老总、陈赓同心"fir就与苏军总顾问谈起过,话肯定是捎过去了。可克里姆林宫来个冷处理,不闻不问。你过去在苏联多年,关系比较熟,要好好做做工作,争取促成。""总理放心,保证完成任务!"李富春站起来告辞。"好!等你出访归来,我为你接风洗尘。"周总理把李富春送出西花厅,目送着他渐渐远去。几天之后。中国贸易代表团飞抵莫斯科。此时的北京仍然是秋高气爽,一片丹枫似火;而这座北邻帝都却纷纷扬扬地下起了第一场雪,把伏尔加河打扮得一片银装素裹。中国代表团似乎没有闲情逸致浏览莫斯科的迷人景色。在中国驻苏大使刘晓和商务参赞李强的协助下,李富春同志以快节奏的方式,迅速与苏联政府草签了l50项援助合同。但是像石磨一样沉重地压在他心上的仍然是周总理郑重交待过的任务。一天傍晚。在克里姆林宫当年罗曼诺夫王朝气势磅礴金碧辉煌的大宴会厅里。苏联总理布尔加宁设宴款待李富春,对这位与周恩来一起留学法国、后又进入苏联东方大学深造过的苏联通,布尔加宁从心里是十分敬重的,他频频举起烈性的伏特加酒,用俄语亲切地说:"李同志,协议已经谈好,我们两国办了一件大事。过几天,我陪你去莫斯科郊外狩猎,好好放松放松......"李富春怎么也兴奋不起来。他摊了摊双手:"我说,布尔加宁同志,贵国要是能在导弹核技术上帮我国的忙,就是对我的工作的最大支持!这比出去打猎还要痛快!""非常遗憾!"布尔加宁犹豫了一下,"我在给你回信时已表达过我国政府的态度。不过作为老朋友,我再与尼基塔·赫鲁晓夫同志谈谈......""那好,我们去狩猎!"李富春举起酒杯与布尔加宁碰杯:"为友谊干杯!"布尔加宁递过酒杯:"为老朋友干杯!"数日之后。克里姆林宫。苏共总书记办公室。头上歇顶、大腹便便的尼基塔·赫鲁晓夫在克里姆林宫的那个宽敞明亮的乳白色房间来回踱步。这座前帝国最高权力的殿堂已四易其主。虽然他担任苏共总书记仅有三年时间,可是,坐在当年斯大林一言九鼎、脚动一动地球也会晃三晃的权力的圣坛上,他渐渐地觉得自己的羽毛也丰满起来。抑或是因为克里姆林宫沾染了彼得大帝、尼古拉一世和末代女沙皇叶卡婕琳娜横扫四海气吞八荒的膂力和仙气,在这座红色的宫廷里坐久了自然而然地会生发出一种骄横不可一世的狂傲和自大。也许是因为血脉之中冥冥流淌着俄罗斯民族那种固有的波文主义的天性,或许是由于出生于乌克兰库尔斯克州哥萨克家庭使然,赫鲁晓夫的血液里更多地掺入了一些粗鲁和蛮横的悲剧性格。且不说第一次出访美国,在国会山脱下皮鞋敲着桌子与美国参议员唇剑舌枪地对骂,有失大国之君的气度。l954年10月,他登上总书记的宝座仅一个月便出访中国。与东方的两位时代伟人毛泽东、周恩来举行会谈,在苏军撤出中国大连和旅顺基地问题上谈得不十分愉快。当赫鲁晓夫提出来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共同开发新疆资源时,自然受到了毛泽东的强烈抵制。于是,第一次接触,两国的高层领导人心灵深处就有一种十分微妙的芥蒂,这就为后来的中苏分手埋下了伏笔。赫鲁晓夫挥动着短粗的胖手,夹杂着浓重的乌克兰口音对坐在沙发上的部长会议主席说:"我说布尔加宁同志,你的屁股坐到中国人的椅子上去了。中国同志也想搞核武器?应该动员他们加入我们红色大冢庭的核保护伞。""谢尔盖耶维奇同志,请你再慎重地考虑一下,这事关苏中两党的兄弟关系。"布尔加宁严肃而又善意地提醒这位已经权倾一时的苏共总书记。"是否在政治局会议上议-T?""好吧!就按你说的办,我的布尔加宁同志!"赫鲁晓夫极不耐烦地挥了挥手。望着布尔加宁走出去的背影,赫鲁晓夫气得一下子折断了手中的红蓝铅笔,暗暗自语:咱们走着瞧布尔加宁,我非把你拿下来不可,看谁能笑到最后。在随后召开的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赫鲁晓夫的思想和情绪左右了会议的气氛和走向。他嗖地站起来,不屑一顾地摊了摊手,以嘲弄的口吻说:"中国的同志不愿加入我们的核保护伞,要自己搞,我看不仅造不出原子弹,到头来恐怕连裤子都穿不上......"总书记的话语已经一锤定音,其他政治局委员似乎再也没有什么要说的必要。在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社会里,一切均以权重者的喜怒好恶来行事,这往往是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引向悲剧深渊的缘由。一莲好几个月,克里姆林宫缄默不语,凸现甘孝一种不动声色的沉寂和神秘。等到中国贸易代表团回国之后,苏共中央才通知中国驻苏大使刘晓,捎过来几句不痛不痒的话:"中国可以依靠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核保护伞。多一两个社会主义国家拥有核武器,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然后,又摆出一副友好的面孔,同意从在苏的中国留学生中先抽调50人改学导弹核武器专业知识技术。也许是冥冥之中上苍帮助了中国人。在其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国际政治格局风云突变,在地球的东西方对垒的两大政治集团互相发动冷战攻势。杜勒斯先生发明的"和平演变"策略首先在苏联的红色卫星国里初见成效,先是匈牙利的纳吉举起造反义旗,接着南斯拉夫的铁托又站出来分庭抗礼,赫鲁晓夫出访西方国家时第一次受到了贵族绅士们的奚落指责。苏联帝国在国际共产主义大家庭中的"盟主"地位受到了挑战。为了保住在即将召开的世界工人党大会上的霸主地位,赫鲁晓夫非常需要身后拥有6亿多人口大国的中国党的关键一票。因此时隔一年之后,苏联最高决策层在对华出售导弹核武器方面出现了一些松动。1957年夏天,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古拉·布尔加宁致电在中国担任总顾问的阿尔波希夫,克里姆林宫同意中国政府购买导弹核武器的代表团赴苏,具体协商出售事宜。接到这一份国内发来的特急电文后,对中国人民一直感情笃深的阿尔波希夫禁不住的兴奋溢于言表,他有些失态地对中国翻译说:"陕叫司机,我要上中南海见周恩来同志!"历史终于给了中国人一次机会。4.美丽的伏尔加河畔。一场关系到中国战略导弹未来的命运谈判正在展开。公元l957年盛夏。北戴河海滨。这块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似乎永远占尽了人杰地灵的云象和灵光。中国第一帝秦皇大帝在这片北倚燕山东瞰渤海的圣地上留下了著名的秦皇行宫遗址;南征北讨的汉武帝东巡至碣石,引得东征归来的曹孟德诗性大发,登高远望,吟出了千古绝唱:"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而毛泽东一首"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则成为历代人杰观海的压卷之作。解放以后,每到夏天,中央领导同志大多来这里消夏办公。这似乎已经是人所共知的秘密。聂荣臻元帅从碧蓝的海水里钻出来,倚躺在别墅的阳台上眺望大海,晴空如洗的天幕与蔚蓝色的大海一色,一群群白色的海鸥追逐着白色的帆船溶进了辽远的天际。博大深邃的海面尽收于聂老总的眼底。苍苍茫茫之中,仿佛有一种历史的苍凉和忧患感在戎马一生的老帅心中升腾。没有了战争,没有了金戈铁马般的厮杀,而视野里的尽是念天地之悠悠的寂静,对指挥百万大军驰骋沙场的老帅来说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从未有人问过这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孤独。这时,聂帅的秘书范济生急步匆匆地走了过来,打破了聂帅的沉思:"首长,刚刚接到中办通知,苏联政府已经同意我们派代表团去谈,总理让你马上返回北京!"聂帅哗地站起来,就像当年指挥千军万马作战一样:"立即给陈赓、任穷、刘杰打电话,准备谈判方案和资料,我们收拾东西打道回京。"数日之后,中国赴苏谈判代表团正式在京成立。聂荣臻元帅任团长,陈赓大将、宋任穷部长为副团长,代表团成员有外贸部副部长李强、核工业部副部长刘杰、总参装备部部长万毅中将等一行30余人。代表团临离开北京前,聂帅专程到中南海勤政殿向周总理辞行,聆听指示。他向总理汇报了代表团在国内的准备工作和确定的谈判方针,即以我为主,力争外援。不乞求卑躬,不低三下四,有损国格。对于我们国家当前的工业现状,尽量不全盘端出来。周总理听了后点了点头说:"好!我完全赞同聂老总的意见。代表团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向苏联购买导弹的事情提出的时间不短了,可谓几起几落嘛。你们的任务不轻,转告陈赓、宋任穷同志我们的方针是一买二要三学,尽快吸收消化,搞出中国的核导弹来。好,祝同志们成功!"驮载着一个辽远辉煌的火箭梦,驮载着党中央、毛主席的重托,中国代表团飞赴莫斯科开始了艰难的谈判历程。秋天的伏尔加河流域是景色最迷人的时节。可是大家谁也没有被这良辰美景所陶醉,而是迅速展开了一场艰难而又漫长的谈判历程。苏联政府派出了部长会议副主席别尔乌辛和国防部的一位中将负责整个代表团的接待和联络。中国人似乎从未忘记自己是从一个崇尚礼仪的泱泱大国走来的。临出国前,代表团就为从苏联领导人到要接触的工作人员每人准备了一份中国著名的湘绣工艺品。当聂帅把赠送给赫鲁晓夫、伏洛希洛夫和布尔加宁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礼品请别尔乌辛副总理代转时,他满口答应了,并神情有些尴尬地说:"尼基塔·赫鲁晓夫同志在黑海之滨的别墅休假,不能回来和大家见面,他要我代表他对同志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其实,别尔乌辛扮演的是一个十分难堪的角色,作为马林科夫集团惟一留任的副总理他当时是被控制使用的。谈些什么内容,该给哪些东西,他并没有真正的实权。别尔乌辛是站在前台,而赫鲁晓夫则站在幕后,一切都必须经过赫鲁晓夫点头同意。中国代表团当时分成两处住地。聂帅、陈赓大将和宋任穷部长住在条件比较好的别林斯基大街别墅。而其他人则住在普通的苏维埃宾馆。苏联克格勃的触角可谓无处不在。代表团下榻当天,国家安全委员会总部立即派了一名中校军官坐到了宾馆的入口处,中国人的一举一动都始终不出他的视野。代表团的同志发现,有时候,他们刚刚离开宾馆,这位脸上毫无表情的军官转身就去打电话及时报告上峰。于是代表团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专门规定,凡涉及重要的谈判问题,都不在房间里谈,而改在野外散步时商量。最有趣的事情莫过于代表团的成员吃不饱饭。开始几天,住在苏维埃宾馆的同志都感到饭菜不够吃,几次反映人家根本不当回事,恰巧驻苏大使刘晓和外贸部副部长李强来代表团驻地看望大家。李强听了后哈哈大笑,这个号称"苏联通"的副部级的外贸官向大家透露了一个小秘密,让每个人吃完饭后在盘子底下放几个卢布,从此餐厅里的大师傅和服务小姐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好吃好喝的都给中国人上,大家再不必为填不饱肚子发愁了。马拉松式的谈判在美丽的伏尔加河畔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聂帅运筹帷幄,从容地指挥着全局。陈赓大将率万毅等人与对方谈导弹的出售,宋任穷带刘杰和一班专家谈原子弹模型的引进。尽管谈判桌上仍然是笑语欢声和真诚的握手,但是那横亘在两个古老民族灵魂深处的戒备和鸿沟是无法磨灭的,往往在一些微妙的事情上就会凸现出不可言喻的警觉和隔膜。谈判期间,苏联军方最高领导人组织代表团到莫斯科郊外一家军工企业参观最现代化的导弹尖端武器,但是,对参观人员有非常苛刻的限制,只准代表团中的部长和少将以上军衔的人去现场。他们担心中国代表团中藏龙卧虎,会有高级专家掺杂其中。于是,在整个五、六十年代,曾经盛传为了让钱学森教授与部长将军们一起看上苏军的战略导弹,毛主席曾风趣地对周总理说,那就给钱学森一个少将军衔吧。在写作这本书的全程采访中,笔者不止一次地询问过聂帅的秘书范济生、已经双目失明的万毅中将和前外贸部长李强先生,他们均已不记得钱学森教授是否随代表团去了苏联。也许这个传闻本身具有浓厚的演义色彩,可是它却从民间的角度说明在中苏两党两国政治蜜月中那微妙的关系......1957年lo月初,经过35天紧张而漫长的谈判,中苏关于导弹、原子弹的援助协议的计划草本已经拟就。这时,一直站在神秘帷幕后的赫鲁晓夫突然走了出来,对聂帅转达了这样的意思:导弹、原子弹,我们是会给的,但是毛泽东同志能否来莫斯科出席世界共产党、工人党代表大会?给会议壮壮胆,撑撑面子。言外之意,球踢给你们中共党了,最后一票的决定权握在你们手中。国庆节刚过,宋任穷和驻苏大使刘晓奉命飞回北京向毛泽东汇报。当他俩挟带着莫斯科的风尘走进丰泽园时,毛泽东见到宋任穷就用款款的湖南话问:"任穷同志,事情办得么子样啦?""报告主席,万事俱备,就欠你飞莫斯科的东风......"宋任穷同样用湖南家乡话回答。听完宋任穷和刘晓的汇报,毛泽东当机立断地说:"好!我去。这个面子还是要给赫鲁晓夫嘛!"公元l957年10月15日中苏导弹谈判协议在莫斯科城下划上最后一个句号。5.第一批两枚P一2导弹从满洲里入关,而原子弹则千呼万唤不过来。历史老人与中国人开了一个绝妙的玩笑。中国是火箭的故乡,那个昭示着一个热兵器时代来临的黎明的太阳--火药与火箭,是在西汉医师与隋唐方士的炼丹炉里孕育的。公元12世纪,当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第一次在火烧莫斯科城堡的红墙时使用中国造的原始火箭、火炮时,整个欧洲还沉睡在中世纪的漫漫长夜里。公元l6世纪中叶,清王朝的少年英主康熙大帝将两箱中国制造的火箭赠给俄国彼得大帝时,处在奴隶制泥泽中的一代沙皇如获至宝,励精图治的彼得大帝既学西方,也不排斥东方的文明,卧薪尝胆,终于崛起于连接欧亚大陆的板块上。然而领先了世界千年的华夏文明,仅仅是一两个世纪的岁月,高高的长城垛口遮住了中国人放眼看世界的视线,斑驳的红墙宫门封闭了中华民族深邃博大的汉唐胸襟。而喝着东方文明的奶水长大的西方人却远远地把中华民族抛在了后边,世界的巨变超过了中国人的步履。千年火箭梦,千载梦难圆!公元l957年隆冬。中国人终于赢得了一次重圆辉煌的火箭梦的机遇。一列从俄罗斯大地上开来的秘密军列,载着两枚P--2导弹和地面设备驶向中国的满洲里。火箭重返中国故里,两箱古式火箭换回了两枚现代导弹,只不过这期间相隔了整整300年。北京。解放军总后勤部大院将军小楼。已经离休赋闲的前总参谋部装备部长万毅老将军,曾经参与了中苏导弹谈判,也是在满洲里接装的历史见证人。这位白发皓首、双目失明的老军人,青年时代曾效力于东北军张学良少帅,秘密开展军中的党的工作。"西安事变"后,跟随彭老总鏖战于千里青纱帐和茫茫黄土高原。50年代末,因"庐山会议"而牵连进彭黄裴多菲军事俱乐部,经历了政治上的坎坷和沉浮。如今虽已86高龄,仍然思维敏捷,记忆清晰。谈起那段不平凡的中苏导弹岁月,老将军依然激动不已。老人说:"苏联政府出售给中国的两枚P一2导弹是1957年底,从满洲里入关的。那时,从毛主席、周总理到中央军委的领导都非常重视,简直把它当作共和国的宝贝疙瘩。彭老总专门交待我去满洲里接装,入关之后,采取的是一级警卫,与中央领导出去巡视的规格是一样的,沿途经过各站,当地的公安部门专门负责清场,沿线都有公安部队和民兵守护,搞得非常神秘。这一套都是向'老大哥'学的。客观公正地说,中国导弹事业的起步和发展,确实是当时的苏联'老大哥'助了一臂之力。虽然我们两国的关系后来经历了非常痛苦的岁月,这有赫鲁晓夫自身的缺陷,但是也不能说我们自己就没有一点毛病。当时太看重了意识形态的志同道合,而忽视了国家的利益才是至高无上的。应该说,苏联的绝大多数人当时对我国是友善的。中苏两国签订的出售导弹的协议大多还是履行了,这一点,任何时候也不应当否定。当然,后来中苏之间的关系开始恶化了,原子弹方面的协议,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当时从莫斯科传来了一份份电文,称原子弹模型很快就到,我带人到满洲里等了好几回,可是千呼万唤就是不过来......"苏联为什么不将原子弹出售给中国,在那时始终是一个难解之谜。1990年8月19日,当在列宁的故乡飘扬了七十年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骤然落下时,从克格勃公布的一些历史档案中,谜底终于揭开......50年代的最后一个冬天,克里姆林宫。把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踢出政治局的赫鲁晓夫此时已坐稳了江山,春风得意地在克里姆林宫里随意发号施令。一天,负责苏联核武器研制的重型机器制造部部长叶菲·帕弗洛维奇·斯拉维斯基,在决定向中国交付原子弹模型的最后一分钟,战战兢兢地走向了总书记办公室。"谢尔盖耶维奇同志,"斯拉维斯基亲昵地叫着赫鲁晓夫的呢称,以试探的口吻询问,"向中国出l:1的原子弹模型,我们已经把东西都放在一起,装配了起来,准备送往中国。是否最后放行,请总书记同志签发...""赫鲁晓夫接过呈批件,撂到了桌子一边。询问道:"你们重型机器制造部是什么意见?"斯拉维斯基非常善于揣度上峰的心理。他知道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抛出他的著名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的罪行时,毛泽东先是站出来批评斯大林的错误,后来又与赫鲁晓夫的全盘否定唱反调;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中共代表团邓小平、彭真的唇枪舌剑,驳得赫鲁晓夫体无完肤,处处显得十分尴尬。据传说,赫鲁晓夫最近一次出访中国,参加新中国10年大庆时,又与中共领导人弄得不欢而散。于是,他大着胆子说:"鉴于我们与中共党的关系一天天走下坡,我们的意见还是不运为好,免得后患无穷......"赫鲁晓夫用他那双粗手擂了下桌子:"叶菲同志,你们的意见很好,我完全同意。"他上前拍了拍重工业部长的肩膀。然后,把那份报告撕碎了,扔进了字纸篓里。尼基塔'赫鲁晓夫在最后一分钟用他那肥胖的粗手,把中苏两党两国关系中最美好的岁月撕碎了......中苏两国人民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为他当初那粗暴的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二章 长辛店的岁月第二章 长辛店的岁月CHANG XIN DIAN DE SUI YUE1.辉煌的历史往往在耻辱的废墟上重建。永定河流域的卢沟桥、长辛店地区,曾经是蒙古骑兵踏破旧燕京的第一座古城池,又是日本军队打响侵略中原第一枪的地方......在这片让一代代中国军人蒙耻含辱的多难的土地上,我古火箭梦。长辛店,距离北京西南30公里。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这块土地只是褪色记忆中一个陌生了的历史名词。尽管当年共产党人领导的"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喋血辉煌曾经鼓荡过一代热血青年,但是,无论是它历史上的荣耀抑或是悲壮都已经沉埋在永定河干涸河床上那滚滚的黄土黄沙之中......掀开历史尘封了的皇天后土,在那已经冷却了的黄沙之下,沉淀着华夏民族最悲怆的一帙青史,袒露着中国军人最黑暗的一页。岁月的烟云渐渐褪尽了......一条古老清悠的永定河水,缓缓地从燕山怀抱里流淌出来,如一条巨龙蜿蜒地游弋过古燕京大地,流淌出了一条挟带历史长风的古老河床,滋润着两岸的沃土和苍生,也孕育了古幽燕地界上最早的一座大都市--位于永定河流域的金中都。公元l l51年,金天德三年,海陵王完颜亮将旧燕京城向东西南三面拓展,在唐代幽州、辽南京旧城址上,仿照大宋汴梁京城的城市格局,建起了占地22平方公里,气势恢宏、豪华绮丽,拥有数十万人北中国第一大都市,并将金代首都从上京会宁府迁到了这里。开始了它作为皇城帝都的辉煌抑或是苦难的岁月。百年一枕帝王梦。公元l215年,从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崛起的东方之邦的马背部落,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踏碎了古燕京皇城宫墙角楼上悬挂着的最后一抹残阳,一炬大火将十里燕京的繁华梦烧成了裸露在千年岁月里的金土城废墟......蒙古汗国在现在的北京城址上重建了元大都,并将中原人发明的火药和土火箭第一次用于了战争,使人类的战争历史迅速由冷兵器时代一跃进入了热兵器时代。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火箭的民族自然要成为地球上的霸主。新生的大元帝国如同从东方地平线上刚刚升起的太阳,不仅以会挽弯弓射大雕的英雄膂力,而且凭借着当时最现代的武器,射程数百米的火箭和火霹雳,开始了征服整个欧亚大陆的漫漫军旅。公元l220年,成吉思汗的二儿子窝阔台率领蒙古铁骑在攻打中亚名城巴格达城堡时,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制造的原始火箭;1237年,蒙古军首领拔都的滚滚铁流横扫东北欧大地,隆隆的火炮声和火箭飞鸣,映红了莫斯科公国的高高红墙,震惊了仍然沉睡在奴隶制泥泽之中的欧罗巴人。一个从属于燕京元大都的蒙古金帐汗国称雄于伏尔加河流域......但是,一个沉溺在祖辈们铸造的辉煌里的民族往往会走进衰落的大峡谷。仅仅是百年之间,帝国之梦破灭了,喝着东方文明的乳汁长大的西方民族的步履远远超过了中国人的步伐。也许是一种历史的报应,当年成吉思汗的骑兵从燕京城出发,到欧洲大地上点燃一簇簇战争的荒火,而在本世纪的第一个夏天,八国联军却在大清帝国的皇家花园里放了一把大火,彻底地烧毁了中国人的最后一点自信和希望。1937年7月7日,在横跨永定河两岸的卢沟桥上,宛平县城里的日本侵略军借机向中国军人进行挑衅,打响了日本人侵略中原的第一枪。一直处于劣势的中国军人终于禁不住一腔热血,在屈辱中奋起抵抗,从此揭开了中国军民喋血八年的抗战序幕......辉煌的历史大抵是在多难的土地上重铸的。公元l957年深秋,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中央军委决定在长辛店中央马列主义学院旧址,建设中国第一个战略导弹培训中心。站起来的中国人终于可以在这片充满了历史重负的土地上重圆千年火箭梦了。2.三军将士中最优秀的官兵在中国这支最神秘之旅里聚集。上校当团长、中校当营长成为当时共和国军队中的一大新闻。北京。军委炮兵总部。公元l957年深秋。森严庄重的办公大楼里。身着上将军服的军委炮兵司令员陈锡联将军,手握红蓝铅笔,神情专注地在审阅着组建长辛店炮兵教导大队的领导干部名单,仿佛在检阅着自己所熟知的部下。然而展示在陈司令员视野里的表格,不禁使这位一生征战的将军多少有些失望。这些从炮兵机关里的精英中挑选出来的拔尖人才,文化程度最高的也仅仅只右初中毕业。他撂下手中圈圈点点的红蓝铅笔,扭头转向正坐在沙发上的主管这次特种训练的参谋长陈锐霆少将,用浓重的家乡口音风趣地说:"我说,锐霆同志,难道我们炮兵就这么一点家底?是不是你们还留着一手!"陈锐霆苦笑着摊了摊手:"司令,我们那一点家底你又不是不清楚,初中生在军队里可算得上大知识分子啦!"说着,两个将军不由得一阵大笑。但是,那自信的笑声里掩饰不住一种说不出来的苦涩。陈锡联上将凝眸思忖了一会儿,然后像在下达作战命令般地对陈锐霆说:"军官的挑选范围再扩大一些,至于学员可从刚进炮校的学员或优秀班长里挑选。干部嘛,我向军委彭老总报告,请求从全军筛选。"于是,挑选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一个炮兵教导大队学员的工作在全军中紧锣密鼓地展开了。谁都清楚,我们这支军队是从井冈山、延河边上走来的。尽管豪迈整齐的步履已经告别了巍峨的大山荒寂的黄土地,但是,我们的绿色方阵上始终回荡着一支沉重的农民军歌,我们的血管里永远燃烧着中国农民的血脉。而年轻的共和国刚刚立国不久,这就注定了我们这支军队那无法改变的农民本色。也许是因为中国第一次拥有了现代导弹武器,因此对当时驾驭这种武器官兵的挑选近似残酷和苛刻,也深深烙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迹。首先对每个入选战略导弹部队训练基地的官兵政治上要求特别清白,不能容忍一丝一毫的瑕疵,几乎是查遍了每一个官兵的祖宗三代和血缘之亲。有的战士个人表现和家庭的主要成员均可以说是红到根子上了,可却会由于社会关系中旁枝末节上的一小点问题而被刷掉;还有的军官其本人和家庭亲朋并没有任何一丝的不洁,却会因为热恋中的女友那一点点复杂的社会关系而面临两难选择。要么失去一代代军人祈盼千载的辉煌梦想,要么与自己刻骨铭心生生死死相爱的女友分手。可是驮负过于沉重的政治使命感的共和国的年轻军人们,在神圣崇高与人性自由的界碑前,往往会毫不犹豫地跨过这扇痛苦的转门而勇敢地选择了前者,以至不忍回眸那撕心裂肺的最后的爱情埋葬......被同事们戏称为机关美男子的黄中校当时就没有走出这一绿色军营里的怪圈。这位身材魁梧、神情洒脱的苏南汉子,从烟波淼淼的长江芦苇荡里与日本兵血刃肉搏开始了军旅人生,后来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抗大五分校学习,毕业后加入了江南新四军一师的行列,在粟裕将军麾下当作战参谋参加了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解放战争期间,他身为华东野战军的作战参谋、山东兵团的作战股长,长期追随粟裕、许世友、谭震林将军,参与了著名的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击毙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军军长张灵甫,活捉了李仙洲。淮海战役后,又作为炮兵副团长,率部赴朝参战。当得知他将以中校军衔军务处副处长之职出任第一个导弹培训中心的营级技术连连长时,心里却按捺不住久久的激动。可是有一天,在办公大楼长长的走廊上,他的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隐约地告诉他,他到长辛店训练基地任职的事情可能要黄。他不禁心头一愣,急切地询问:"什么原因?"那个朋友不便多讲,只说了一句大概是因为你的女朋友社会关系比较复杂的缘故吧。他一下子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怅惘和失落之中。如今他已年逾三十,因为紧张的戎马生涯,无暇考虑个人的终身大事,至今仍然独饮着生命的孤独。最近刚与一位女大学生出身的干部堕入爱河,刚刚品尝到一点红尘之中的浪漫与温馨,却又要斩断情丝,不免感到一种命运的捉弄和遗憾。然而,50年代的社会崇尚和追求,影响了一代人的生活、观念和思考。他也不能例外。他扼杀了自己的感情作出了一个终身不能说悔的选择。一个丹枫啼血的晚秋,他约女友最后一次同游香山。身着列宁式的女秋装,戴着一副白色塑料镶边眼镜的女大学生沉醉在如火一般燃烧的秋色里。这时,她突然罗曼蒂克地折来了一根两个叶片如霞如血一般热烈的枫树连理枝,递给了他,祈祷他们的爱情如霞一样的灿烂似火一般燃烧,他却双手颤抖着停在了空中,欲接又罢不接又悔。女友这时才窥到他脸上布满了愁云。一切都明白了。在最后分别的时刻, 他翕动着口唇,艰难地吐出那几个重如千金的字眼:"请忘掉我吧,我不值得你爱......"没有一句多余的解释。没有一句爱情的承诺。他头也不回地走进了长辛店导弹训练中心。他终身未娶,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生命热血乃至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导弹事业......可爱又怎么能够忘记呢?如今,老人已走进了生命的黄昏,在长安街旁的一座军队大院里,住着一套六室一厅的副军职干部的单元房,继续独饮着生命的最后孤独。在老人那命运的祭台上,一边摆放着矗立于云间的战略导弹的模型,一边是在一根褪色的枫叶连理枝下,掩映着一帧褪色的照片,老人在每天早晚的锻炼之余,常常久久地伫立在那镌刻进他灵魂腹地的祭品前凝眸出神,久久不忍离去。悲壮的夕阳之下,一缕残阳映透出一个垂暮之年的老人的剪影,一泓苍老的泪水从老人已近干涸的泪泉里慢慢地溢漫出来,让人无法分得清是幸福甜蜜的泪抑或是痛楚苦涩的泪......这段故事是一起经历过那个难忘的导弹岁月的老人讲给我听的,这种颇有些"野史"色彩的爱情悲剧深深地震撼了我的灵魂。它既使我吁噫叹止,又令我怅惘迷失。我们的父辈们为了他们所崇尚的伟大事业和理想,不仅奉献了个人的青春热血,而且压抑了自己的个性和追求,甚至不惜将一生所爱血淋淋地捧上生命的祭坛,这对时下那些张扬个性解放的年轻人来说,的确是一个遥远的童话故事。我多少次萌生过找这位老军人采访的念头,然而又多少回将其扼杀了。在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原本就没有多少属于个人的秘密和隐私,让一个走进生命黄昏的老人咀嚼往事,或许是一种人生的乐趣,就让他一个人默默地拥有那梦中的甜蜜吧。打扰他的念头从此全消。但不少导弹部队的老人证实确有其事。同在炮兵那幢大楼里,司令部军务科副科长李避少校被陈锡联上将叫进了司令员办公室。瘦削高挑的李戆,出生于多慷慨悲壮之士的燕赵大地上,古燕山的亘古苍凉赋予他山一般的坚韧和顽强,燕赵之士的侠骨铁胆赐予他更多的是豪爽和果敢。一双明亮的睿眸里透射出一位经历了战火洗礼的军人的干练和自信。从投奔延安那天起,李飕就与被称为战争之神的炮兵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在毕业于莫斯科克拉尔炮兵军官学校的中国红军炮兵之父朱瑞将军麾下当学员、排长、连长,跟随林彪元帅入关后,作为东野炮纵一师的营长,他们操纵着从日本人手里缴获的最先进的榴弹炮,与国民党湘籍战将陈明仁将军在四平展开了百日血战。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使他预感到,每逢首长亲自召见谈话,必将有重大任务让自己去领受。李筵迈着标准的军人步履,走进了陈司令员的办公室,陈锡联上将凝视着这位年不过三十的副科长,目光里透射着信任和期冀,他亲切地拍了拍李蹩的肩膀说:"组织上决定让你去长辛店炮兵教导大队去工作,这是我军最尖端的导弹武器,担子可不轻啊。为与苏军对,你们是高职低配,师职当团长,团级当营长,不会闹情绪吧?"李睦哗地站立起来,口吻坚定地说:"请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一次谈话彻底改变了一个年轻军官的生命轨迹。一纸命令使李筵后来成为亚洲第一个导弹营营长。李鞋悄悄地打起背包,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非常神秘地来到了长辛店导弹训练基地。此时,这里早已经荟萃了从三军将士中百里挑一选来的我军最优秀的儿女。后来成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司令员的李旭阁将军以及战略导弹部队的高级军官不少人都曾在这里学习过。在当时的共和国军队里,师级军官当团长、中校军官当导弹营长,堪称是一大新闻。一次,李筵到京西宾馆参加一个重要的军事会议,按规定必须是县团级以上干部出席。当会议主持人将他的导弹营长的身份介绍给大家时,一双双先是惊讶,继而羡慕、敬佩的目光纷纷投向了他......3.一列警卫森严的绿色军列拉来了102名苏军官兵。即将走上命运祭坛的彭德怀元帅破格为他们举行盛大的酒会。公元l957年的隆冬时节。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个不停,厚厚的积雪覆盖了北中国大地广袤无垠的原野。一缕苍老的阳光映照在皑皑白雪之上,雪白血红,残阳悲壮,古老的京华呈现出窗含燕山千堆雪、一片天地苍冥听天籁的北国气派。这时中苏两国浩翰的天空上,共同拥有一个万籁俱寂的冬日里的。虽不像春天那么温馨夏日那么炽热,但毕竟还是照在两国人民命运的头盔上。莎尔曼邱克中校营长奉苏军国防部之命,携带着他的l02名导弹营的官兵和4枚P一2导弹前往中国做军事教官。绿色的军列穿行在茫茫的西伯利亚大雪野上,气温骤然降至零下40多度,远眺着车窗外美丽的顿河故乡越来越遥远,从眼前风驰电掣般闪过的是一簇簇一片片:挂雪拥的大莽林,遥想着当年革命党人被放逐到这里用雪橇划下的两条长长的生命曲线,他也不禁伤感地联想起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由于哥萨克后裔那豪爽耿直的天性,好仗义执言的他在军队里并不吃香,一起走出军官学院的同窗们大多已经晋升上校、少将了,而他仍旧是一名中校营长。如此拖下去,年龄将会给他这个一生尚武的哥萨克后代的军旅生涯划下一个悲壮的句号。到中国执教也可以说是他晋升的一个好机会,可是这个东方的红色之邦,对他来说实在是太陌生太遥远了,远得就好像自己置身于一种远古的童话梦境里。梦醒了,东方的天幕上凸现出一片黎明的血红,一个冬天里的昏黄血球冉冉地从大莽林那边爬了起来,映染在列车的玻璃窗上。勤务参谋走进来告诉莎尔曼·邱克中校,马上就要到中国东北的第一国门满洲里了,中国军方的一位高级将领等候在那里迎接全体苏军官兵。绿色军列缓缓驶进满洲里车站。莎尔曼·邱克走下火车,站台上虽然已布满了积雪和冰冻,但是天空中却氤氲着一股友谊的暖流和真挚的情趣。中国军队总参装备部部长万毅中将和训练基地李懋少校等一行数十人早已恭候在月台上等待他们的到来。北平大学毕业投身张学良少帅旗下做过党的工作的万毅将军一口流利的俄语,立刻将两国军人的陌生感在紧紧的握手拥抱中驱散。万毅将军率李蓬一行登上军列全程陪同莎尔曼·邱克导弹营前往中国京畿重地长辛店。莎尔曼·邱克第一次踏上中国本土,特装军列所经过之处,铁路沿线中国方面戒备森严荷枪实弹的全封闭式的一级警卫,使他和他的官兵感到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和自豪。12月22日夜晚,绿色军列驶抵长辛店导弹训练基地。在卸装问题上,中苏两国军队出现了第一次小小的磨擦。苏军教导营一共携带了4枚训练教学弹,根据他们以往的卸装经验,一晚上最多只能卸下两枚导弹和地面设备,而中方为保密起见,决定当晚全部卸完。莎尔曼·邱克中校认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断然否定了中方的计划。但是训练基地大队长孙式性上校等领导据理力争,摆出了周密细致的方案,表示天亮前全部卸完,并保证不碰不擦。莎尔曼中校最后在一种准备看中国人的窘迫和出洋相的心态下勉强同意了。他专门交待了几名少校连长要站在关键部位上把关,便回到休息室里等候最后的结局。其实这是中苏两国导弹官兵第一次意志、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暗自较量。炮兵教导大队的全体官兵都上阵了,各把一个关口,组织指挥井然有序,没有丝毫的慌乱,尽管数九天里的京郊之夜寒风刺骨,刮在脸上身上像刀割一样的疼痛,但是中国官兵却干得浑身冒汗,而站在一边督战的苏军军官却冻得缩成一团,不得不猛喝伏特加酒祛寒。待到启明星在夜幕中眨着一闪一闪的明眸,东边的天际上绽出了一片鱼肚白,整个专列上的4枚导弹和地面设备已经全部安全无损地卸完了。苏军参谋跑进屋向莎尔曼中校报告,他第一句话就是:"不可能!"莎尔曼·邱克中校踉踉跄跄地走了出来,一看4枚导弹已整齐地平放在搭得高高耸立的导弹操作间里,其他地面设备均已排列得整整齐齐。事实让这位血液燥热的哥萨克人信服了,他伸出大拇指,连声说:"中国同行了不起......"一种高傲和自尊在铁一般的现实面前低下了高贵的头颅;一种信任和尊重就在这铁一般的事实面前建立起来了。几天之后,即将走进赫赫军旅最后岁月的彭德怀元帅破例在军委宴会厅举行盛大酒会, 款待这102名来自美丽的伏尔加河畔的苏军导弹官兵。只读过三年私塾、身经百战的彭老总本是一位中国农民的儿子,与许多没有进过高等军事学院的高级将帅一样,他本身也摆脱不了这片沉重的土地的局限,但是作为中共高级将帅中惟一与美国佬打过现代战争的彭大将军,在横刀立马的朝鲜战场上,在战争这所大学里,目睹他的士兵用血肉之躯去滚去堵美国牛仔的坦克时,越发坚定了一个决心--他要把这支由农家子弟组成的军队,改造成能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先进国家军队一试高低的职业军队。从朝鲜战场归来主持军委工作后,他力排众议,艰难地驱动着中国军队走向现代化走向职业化的历史进程。对象征着一支军队现代化水平的战略导弹部队,彭老总更显得格外的重视和感兴趣。那天傍晚,中方出席宴会的将领的阵容,着实让苏联驻华使馆武官处大吃一惊。彭老总与总参谋长黄克诚大将、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上将、军委炮兵参谋长陈锐霆少将、总参谋部装备部部长万毅中将以及国防科工委的负责人等十几人。宴会由以儒将著称的张爱萍上将主持,平时威严寡语的彭老总发表了即席讲话。他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妙语连珠地说:"火箭最早是由我们的老祖宗发明创造的,它在世界上周游了几百年后,又回到了中国家乡来了。感谢苏联党和军队给我们提供了这一国际上最先进的武器,一支真正掌握了导弹核武器的军队才是今天这个世界上说话最有分量的军队,也才能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美国人用原子弹把长崎、广岛变成一片废墟,并不断对我国实行核威慑,一旦我们拥有了核武器,它敢动我们,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的国土炸一个大窟窿。同志们要好好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尽快把武器和技术拿到手......"平时不胜酒力的彭老总那天晚上格外高兴,他端着划一根火柴就能燃烧起来的茅台酒,一桌桌地给苏军导弹营的官兵们敬酒。看着这位在朝鲜战争中抵拦住了联合国军的入侵,创造了世界战争奇观的中国国防部部长的坦诚、粗犷、豪爽的大元帅气度,在场的苏军官兵不禁肃然起敬......彭老总好长时间没有这样开怀畅饮过了。那天晚上,当工作人员搀扶着他离开时,他已有了几分醉意......然而苏军导弹教官营在中国本土停留时间只有三个月,炮兵教导大队按照苏军发射营编成对口教学。台上苏军教官讲,旁边由中国翻译口述。在学习的军人中间掺杂着一些从美国、英国、法国留学归来的导弹、原子弹的专门人才以及从大学里新近挑选来的地方技术人员,这些造诣颇深的高级人才,不时向苏军教官们提出一些涉及到制造技术方面的高深问题,有时往往问得苏军教官瞠目结舌,下不了台。这确实是苏方始料未及的事情。客观地说,苏联人在导弹技术方面确实给了中国很大的帮助,可是同时,俄罗斯民族的优越感不时冲击着中国军人的耳目。有的毛子的血液总是燥热的,他们一点也不回避对柳腰依依的中国女人的好感,每逢周末晚上,军官们最热衷的就是那场无拘无束的周末晚会,苏军军官们可以搂着中方为他们请来的女医生、女护士尽情跳舞,极个别的甚至会乘着伏特加酒兴,在中国女性的身上动手动脚,即使屡受对方的警告和拒绝仍屡教不改......可是有的教官对中国文化程度低的士兵就不那么温情脉脉了。4.热血里流淌着黄土地铜汁的中国士兵,要用干惯粗活的手去拨弄尖端的武器,训练用的模拟导弹竟然是用萝卜和泥土雕成的。哈萨罗夫上尉气呼呼走进教导大队副参谋长李蹩少校的宿舍兼办公室,啪地把教材扔到了办公桌上,挥动着手势,叽里咕噜地说:"张同志不行,当一名发射控制员,他的文化程度太低,必须淘汰掉,连长同志,请找一个文化高的替换他......"借助着翻译的口,李廷终于明白了哈萨罗夫上尉的意思。张元庆是发射连的文书,一个上过初中二年级的来自巴山蜀水的小伙子,聪明伶俐,反应敏捷,在当时的绿色军营里,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知识分子呢。因此发射连党支部才一致推荐他担任揿动导弹发射点火按钮这一个重要号手的角色。换了他还有谁可以再顶替呢?李筵苦思冥想,把连队的官兵在脑子里又重新拨拉了一遍,依然觉得只有张元庆最合适。他热情地为哈萨罗夫上尉沏了一杯红茶,递上了通信员削好的中国苹果,然后,和颜悦色地对这位苏军教官说:"上尉同志,给我半个月时间,我一定让他赶上来......"哈萨罗夫被中国同事的真诚打动了,默默地点了点头。临出门时,他向李逛打了一个敬礼,斩钉截铁地说:"少校同志,就半个月!"李避少校把他送出门外,呢喃地说:"军中无戏言,一定!"张元庆被连队通信员叫到了大队部。听到苏联教官要将他淘汰的第一句话时,一下予防住了,眼泪刷地流了出来。在当时的社会氛围里,一个士兵在一项辉煌的事业中若被踢出了局外,不仅是个人的失败,而且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群体的耻辱。李逛把毛巾递给了张元庆,严厉而又带着兄长般关怀地拍了拍张元庆的肩头:"把眼泪擦掉,一个军人又不是娘们胚,咋能轻易就擦眼抹泪的。你是代表着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来这里学习的,困难再大也要争这口气,别让苏联老大哥小瞧了我们中国军人......"没有严厉的训斥,没有政治的说教。中国军队的政治工作就在这种春风化雨的潜移默化中把一个个普通的士兵变成勇士铸造成为英雄。中国士兵不相信眼泪。张元庆拭去了挂在眼角上的泪水,从容自信地走了出去,向着太阳袅袅升起的北方地平线,进行了人生战场上的一次奋力追赶......其实造成中国士兵们学习跟不上趟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文化低,也与苏军的教学体制和近似于死板的保密军规不无关系。本来,作为二战后的最尖端的导弹武器对中国士兵就是一个全新的高技术领域,通常情况下,一个大学毕业的军官没有一年半载是无法掌握驾驭的,可苏军教官给中国土兵的时间仅有三个月。教官讲得快,中国翻译翻得快,学员还没有全部记下来,教官已经讲到新的内容了。况且苏联火箭军还有一条不容更改的"第二十二条黑色军规",下课之后,所有的教材和笔记本必须一一登记锁进保密柜,任何一个人都不得通融。这无疑对本已文化程度不高的中国士兵更是雪上加霜,给他们的复习消化造成了很大困难。但是,任何一个漠视了我们这个富于思考和想象的民族,任何一个低估了我们这支热血中燃烧着中国人吃苦耐劳基因的军队的国度和政治家,都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干惯粗活的中国士兵在喋血的沙场上是英雄勇士,在不见硝烟的高技术角逐中也同样是心灵巧手。下课之后,没有笔记教案可资复习,他们就靠课堂上用心记,课余,几个人在一起对照复述出来,写成教案供大家学习掌握;操课之外,苏军不让动装备,他们就用萝h、黄泥雕成导弹模型,用铁皮敲成导弹地面设备,对着口令在那里练习。开始苏军教导营对中国军人这种玩"过家家"似的儿童游戏不屑一顾,认为他们纯粹是在排演人类童年时代的那种搭积木般的遥远童话。然而一个月后,他们突然觉得这种游戏渐渐收到效果,中国士兵的口令熟练了,操作动作准确了。此时,他们才开始对这些从黄土地上走来的士兵刮卧目看了......还说那个被苏军教官列入淘汰名单的张元庆,他知道给自己的最后一次机会只有l5天时间,除了勇敢地追赶上去,再无退路。他把苦涩的泪水偷偷咽下,如痴似迷地进入到苦学苦读的境界,没学过高等数学,他就向地方来学习的大学生求教,请他们给自己开小灶。晚上熄灯后,他就悄悄打着手电蒙在被子里复习学过的内容;翌日黎明时分,他早早地起床,在凛冽的朔风中背发射控制员的操作程序。衣兜里装着测试规程卡片,走到哪里就背到哪里,宿舍里到处张贴着控制线路图,每天晚上默画一张。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的苦读苦背,一百多个昏天黑地的刻苦攻关,理性之光划过心灵的原野,铅笔屑拌着冷馒头升腾起一种希望的太阳。在国防部五院和科工委组织的考核中,他在很短的时间内默画出有3000多条线路和上万个接点的测试线路图,比苏联专家整整快了15分钟,他背诵操作规程五百多条,口令一字不拉,数据一个不错,被苏军中校工程师布里奥·伯列任斯基称为"活电路"。30年后,身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大校研究所长的张元庆,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出国讲学,假如当年"激"他一把的苏军教官异国有知又作何感想,是懊悔自己小瞧了这个大巴山里以吃苦著称的川江小伙呢?还是为自己的这一杰作的苦涩的甜果而津津乐道呢?!公元l958年春天,蛰伏了一个漫漫严冬的古老京华从冰封的冷寂中醒来。在风里雨里雪里冰里泥水里苦熬苦斗了一个冬天的中国战略导弹雏形,终于撞破了坚硬的躯壳,横空出世。这年3月,在苏军教导营的官兵即将归国的时候,长辛店炮兵教导大队的参训官兵进行了第一次点火发射,除导弹不起飞之外,全部按实弹发射全过程操作。苏军教官只在一边把关。陈毅元帅、聂荣臻元帅、黄克诚大将等军委总部的有关负责人都来了。也许是因为一辈子金戈铁马小米加步枪地与敌人厮杀,一些三总部和各军兵种的老将军们听说共和国最先进的"宝贝疙瘩"要进行点火实验,纷纷驱车赶来一睹其庐山峥嵘。聂荣臻元帅与卫兵一起站在了这座神秘的红色大院门口,堵住了鱼贯而人的高级轿车。不徇私情的聂帅一边查证,一边告诫那些军政大员:"这是共和国的核心机密,属于你分管的请进来观看,不属于你管的,对不起认证不认人......"一位总部机关的上将硬是被聂老帅堵在了大门外,又重新坐上专车,悻悻地踅了回去......而在大院里边,几张竹苇编织成的席子围住了墨绿色的P一2导弹,进行演练的中国官兵已全部进入了预定位置,倘佯在法国梧桐掩映下的水泥小径上的元帅外交家陈毅边朝前走,边戏谑自己身后的黄克诚总长:"黄老,你可要瞪大眼睛瞧瞧,这个庞然大物可比四野进关时大口径榴弹炮厉害咧!"黄克诚大将也反唇相讥,操着浓浓的湘东口音:"陈老总,你这位风骚诗人又有么子诗性大发呀?"陈毅仰天一笑:"诗性倒没发啥子,不过话倒是有两句,我们在台湾海峡打了几下炮,美国人说是蚊子叫,我们的导弹、原子弹一响,我们就是狮子吼老虎叫喽!"哈!哈!哈!这些经历了艰难战争岁月的老帅将军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振奋。第一次点火实验在中国官兵一丝不苟的操作下大获成功。阳春四月。莎尔曼-邱克结束了在中国的短暂的辉煌岁月,率部登程回国。一百多个日日夜夜来去匆匆的中国行程,他领略了这支热血里流淌着黄土地铜汁的中国军队那种举世罕见的坚忍和吃苦精神,他感受到了这个泱泱大国之邦厚重的历史积淀和皇皇的民魂国魂。莎尔曼·邱克中校眼里噙着泪水,与前来送行的中国军队总参谋长黄克诚大将依依告别。绿色军列驶离了中国本土,不管国际政治风云如何变幻,中国的岁月中国的情结将永远滞留在这个哥萨克后代的心中......5.中苏两国的天空布满了政治冷云。一位苏军少校教官仰着高傲的头颅:"离开我们的帮助,中国军队的导弹上不了天!"本世纪50年代的最后一个秋天。北京城里的寒流来得特别早。从西伯利亚上空飘来的高空云团,黑云压城般地笼罩着中苏两国那曾经明朗如镜的晴空,飘浮的冷云化作一股黑色的飓风,一夜之间,将北京城里那些美丽的友谊树上的叶子撕成了碎片......密布在中苏两国政治、外交天空里的阴云冷雨,昭示着长达十年之久的中苏两党的政治蜜月已接近尾声,同时也象征着近半个世纪的两国人民的友谊降下悲壮的帷幕。风从北边来,可铸成飓风的源头已不是一天两天了。赫鲁晓夫第二次访问北京时,与一代东方伟人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里泡了几天,可是建立海上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的事情却没有在水边谈成,一种心理上的芥蒂在两国的最高领导人中间滋生了,尤其在对斯大林功过的看法上,中苏两党已分庭抗礼,政治上分野只是时间问题。赫鲁晓夫先迈出了第一步。按协议提供给中国的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迟迟不交货,拿了中国人一把。紧接着国际气候也朝着不利于中国的方向转化。是年夏天。日内瓦。苏联与美国、英国举行了首次核军控谈判,这是人类第一次把禁止核试验与核扩散问题摆到了桌面上来。在以后的近半个世纪中,国际上一共进行了l7次军控谈判,而其中9次是关于核军控问题。但是,这次日内瓦会谈并没有取得任何实质上的意义和效果,美苏英三国的立场相去甚远,谈判的结果,谁也不对谁承担承诺和责任。可是苏方恰恰扛起了这片五色经幡,向人民中国进行大肆炫耀张扬......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0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