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外企第1节:前言(1) 前言 产生写《逃离外企》这本书的想法,最早是在2003年的秋天,那时候我还在一家非常著名的世界500强跨国企业供职。 那时候我和陈宁合著的《最糟糕情况下的营销》刚面市不久,该书的编辑丁睿娟女士---她也是吴晓波著名的畅销书《大败局》一书的责任编辑---鼓励我能继续从事写作。我告诉她,很想把这么多年来在外企供职的一些所见所闻写一写,她觉得很好。"逃离外企"这个书名忽然闪现在我的脑海,也几乎是在那个时刻,我知道我终究是会"逃离"外企的。 2004年的夏天,我离开了外企。那之后,间或有些外企通过猎头找过我,许诺的职位也大多以National开头,然而我知道,我是不会再回去了。陈宁写完《最糟糕情况下的营销》一年多后升任总监,和我担任这一职务的时间差不多,不过他依然是在外企,和我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外企不好吗?这个问题让我很难回答,如果是一个毕业生,就他个人的职业选择来说,我认为著名的世界500强企业肯定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外企会让你学会什么是职业素养,什么是规范,什么是正确的工作方式。然而事物总有其两面性,在你学会这些的同时,你也会失去很多。职业素养和规范会让你变得职业,但同时让你失去的是创造、创新和创业的梦想;而很多正确的工作方式到最后,也许培养出来的便是官僚和官样文章。外企有时候甚至是一帖毒药,当你在职的时候,你感觉仿佛什么都有,而一旦离职,这些也同样会离你而去。 我眼见了许许多多的人,从最早进入外企时的那种充满着梦想与激动,到逐渐地碰到职业的天花板无法突破再到被岁月消磨了斗志,最后变成在外企混日子。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外企是能培养不少人才,但是更多的人才却被湮没在那种程式化、缺乏创新与高度集权的管理体系中了。 我离开外企,是因为我相信中国本土经济能够崛起。尽管直到现在,本土企业的种种还是显得那么粗糙与简单,但我相信,时间终会证明中国第一代的企业家做了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中国崛起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一个大环境,几乎在每个行业都与跨国巨头不断搏杀而成长的中国本土企业,正是这种崛起的一个个鲜活的实例。 我为我们的本土企业感动,也为我们的一个个企业家感动。正是他们,让世界500强在中国遭遇到了全球市场前所未有过的顽强阻击,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最终的胜利将属于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的民营企业。 如果没有他们,家用电器将全都是日本货而不是TCL或者海尔;如果没有他们,马路上跑的将和泰国或者巴西一样全是进口汽车;如果没有他们,你买东西只能在家乐福、沃尔玛而不是物美;如果没有他们,你的孩子就只能吃亨氏而不是贝因美;如果没有他们,将会是IBM收购我们的企业而不是联想收购IBM……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将感受不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尊严与价值。 最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他们,我们都将因为不能为中国的经济繁荣贡献自己的智慧而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也许我唱的是高调,然而,在我回到本土企业工作的这一年多时间里,我感受最真切的是本土企业的进步速度、学习能力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像。他们现在比外企更擅长创新,更具有变革的勇气,也充满了在全球化时代大力开拓海外市场的欲望与勇气。当然,他们也显然比以前更加具有实力和竞争力,他们也比以前更乐意聘请出身于世界500强企业的经理人,乐意看到这些经理人为企业带来的系统观念、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当然,他们也乐意出更高的薪水,为人才的竞争不惜代价。第2节:前言(2) 本书中的主人公李白就是这样一位在外企工作了多年以后回到民企工作的人。这个角色是很多人的角色融合。更确切的说,他代表了一代外企的经理人,"他"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人,接受过本土的高等教育,没有留学背景,进入外企也许是出于偶然,但是在这个圈子里一做就是很多年。我们会在最后看到,李白进入一个中国本土的民企却绝非偶然,因为他和现在很多离开外企进入本土企业的经理人一样,看到了中国的未来,也看到自己职业生涯的未来。 在书中,我使用了虚拟的人物和虚拟的场景,所以,《逃离外企》虽然不是小说,但是它并非是实景和实际人物描写,这点希望您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年代也做了处理,书中最后的时间,依照推算已经是2008年了。同样的,书中的公司名字也都是虚构的,因为我写的并非纪实文学。 杭州城西的庄记咖啡,是我经常约见朋友的地方。我的公司就在不远处的一座大厦里,走路过来约莫需要10分钟。 今天下午约我的是李白。其实我和李白的交往并不算太多,只是一起喝过几次咖啡而已。对于他,我只是知道,他这几年的职业发展据说颇为顺利,2年前离开欧诗雅公司以后,他去了J&R公司,先是做浙江省销售经理,一年的时间就晋升为华东大区销售经理,前段时间又有消息传来说他要晋升为J&R的全国通路营销经理了。这两家公司都是世界500强中数得着的,以他才30岁出头的年纪,这样快的职业发展,是并不多见的。 杭州的夏季非常炎热,我走了10分钟就已经满头大汗了。咖啡馆的冷气开得很大,我叫了一杯冰拿铁,找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等着李白的出现。 约定的时间,一辆黑色的福特翼虎SUV停在了咖啡馆的前面。车子里走出来的正是李白,似乎比我前段时间见到他的时候要胖了一点。 "船长,你好啊,好久不见了。"李白和我的很多朋友一样,喜欢叫我"船长"这个名字。 "船长"这个名字是我在中国营销传播网上用的网名,我用这个网名做营销管理论坛的版主已经很多年的时间了,似乎李白最早认识我也是通过这个论坛。虽然我不太喜欢参加那些网友的聚会,但是在这个论坛里,我还是认识了不少朋友,偶尔我们也会一起坐坐,喝喝咖啡。 坐下来点了杯咖啡之后,我发现李白手上还拿着一本书。《最糟糕情况下的营销》,那是我前几年的作品,一本讲营销管理的情景案例书。果然,他是要我帮他签名,但是我猜想他不一定就看过我的书。 "这个书你真的读过吗?"我有点将信将疑。 "读过,真的读过。"李白笑了,"我最近刚仔仔细细地读完,写的真不错。" 我知道这是李白的恭维,但是他能读我的书,我还是很高兴的。"你现在怎么有时间"仔仔细细"地读书了,我听说你"官运"亨通,一直都很忙啊。" 李白点了一支香烟---这是我第一次见他抽烟---喝了一口刚才点的咖啡:"船长,我现在可有的是时间,前几天我失业了。" "啊?!你失业了?"我有点不相信李白说的话。在这两年的"江湖传闻"中,我满耳听到的都是李白的"大牛市"消息。他有能力,老板也欣赏他,这几年的工作业绩也一直不错,事实上我书中主人公"马得其"的一个案例还是取自他的一段实战经历。 "做得好好的怎么会失业呢?我好像听说你要升全国通路营销经理了啊。" "两个多月前是,但是现在什么都不是了。两个月前我的老板、我老板的老板都被炒了,几天前,我也被炒了。"原来是这样。 李白告诉了我事情的原委:2个多月前,在J&R本财政年度结束的时候,由于连续两年中国区业绩不佳和亏损,并且没有兑现上一个半年度中国区业绩评估时所做的承诺,J&R的亚太区总部解雇了中国区总裁、全国销售与市场总监和全国销售经理。新的总裁接任之后,不出两个月的时间,公司主要的几个产品经理和全国的各个大区经理、财务总监、人力资源总监都遭到了解雇。第3节:前言(3)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虽然是一句中国的俗语,但是在外资企业却也体现得非常明显。我理解李白现在的感受。在我和我很多朋友的职业经历中,也都有过类似于李白他们公司的这种情况。 "你有过失业吗?船长?"李白又抽了口烟,似乎在自言自语,"我原来一直以为,在J&R,算是找到了职业的归宿。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说炒就炒啊!公司这几年业绩不好是对的,可是我管的浙江省,还有后来的华东大区,业绩年年都有很大的提高啊!新来的总裁要用自己带过来的人,我们这些"老人",就这样一个个被"杀头"了。在欧诗雅工作的时候,我还不懂职场的那套,天天被老板刁难,等我总算明白过来了,在J&R我是处处小心,公司上上下下也都打点得不错,哪里知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啊!" "那么,你有什么打算吗?" "打算?"李白的眼神游离在窗外。"打算……这个其实也是我今天找你来谈谈的原因。说实话我还真没有什么打算。但是这几天来,我一直在想着自己这些年来的职业生涯。毕业8年了,在外资企业也工作了8年了,职位和薪水的确是不断地往上涨,但是这次的事情,让我真的要好好地想想自己的未来了。这8年来,不管在欧诗雅还是在J&R工作,我总是觉得少点什么,或许是少点安全感吧。职位给了我很多东西,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但是你看,一没有这些职位,我又好像什么都不是了……" 李白的话,让我也陷入了思考之中。一年前离开以前公司全国销售总监的职位的时候,我也曾经有与他相同的感触。我想过一种有未来的生活,一种自己能看得到自己未来的生活。但是那种生活又是何其的难! 在这间咖啡馆里,就在上周,我和几个老同事聚了聚。这些老同事在外资企业的工作时间也差不多都有10年了,或高或低,都做到了一定的位置,尽管他们的处境和李白现在不同,但是所想的问题却惊人的类似。都是30多岁的人了,在外企却始终没有那种"干事业"的感觉,做着公司的工作,拿着公司的薪水,惟独欠缺的是一份干事业的感觉。"没有了职位,我们就什么都不事了。"这句话,他们也对我说过,和今天李白所说的又是何等的相似。 我的那些老同事是一帮下定决心"逃离外企"的人,他们集体跳槽去了一家国内的公司。用他们的话来讲,是希望能"做点事情"。 但是他们在外资企业难道不做事情吗?我并不这么认为,那又是什么促使李白,还有我的那些老同事们一个个的离开外企,或创业,或去国内公司,或去读书深造呢? 我也曾经是外资企业中的一员,也曾经为自己能在这些世界500强企业中工作感到骄傲和光荣。但那都已经过去了,为了自己的未来,为了自己后面几十年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我们都在陆陆续续地离开了这些曾经让我们可以用"伟大"来形容的企业。 我也点了一根香烟,看着李白。就在这一刹那,我产生了写《逃离外企》这本书的念头。我想把李白这几年的职业道路问个清楚,我想看看李白最终会如何选择他未来的职业道路和人生。我想来写写我们这一代职业人对职业生涯的思索,我想来写写那些形形色色的外资企业,还有外资企业内部的形形色色。 这些形形色色组成了一个个在光环笼罩下的世界500强企业的中国公司。但是我要褪去这些耀眼的光环,我要来写写它们里面的人,这些在伟大与卑微之间徘徊,在制度严明、高效与官僚腐败之间游离,在庞大的公司帝国与现实的职业道路之间不断地做出选择的人,一群外资企业的人。 这些人,还有他们走过的职业道路,以及他们正在思考或者已经做出选择的未来。第4节:未来的路(1) 未来的路 在我做版主的论坛里,曾经有过一个帖子,题目叫《经理人,40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写的是对职业生涯的思考。这个帖子的点击率出奇的高,很多网友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设计中的"出路"有不少:挣够钱退休、做咨询顾问、猎头、做代理商、当作家、回学校读书,等等。网友的讨论很热烈,这也反映出了这一代职业经理人对未可知前途的不安与思考。当燃烧的青春都已经献给自己所热爱或者并不怎么热爱的职业之后,等到不惑之年,我们又将如何选择脚下的路? 当代的中国职业经理人基本上出身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这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有关。在20世纪的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确立,中国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进入了买方市场,靠国家分配工作的时代也逐渐过去,更多的人开始自己选择职业。在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消费品行业,可口可乐在1984年开始在中国设立装瓶厂,宝洁在1988年进入中国。跨国巨头的进入,不仅带来了资本、先进的生产技术,也为中国培训出了第一批职业化的经理人才,这些人才经过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历练,已经逐渐成为各个行业领域的中坚。但是,不确定性依旧存在,虽然到目前为止各种管理人才大多都是紧缺的,但是这种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一方面,不少企业急于长大,急于寻找优秀的经理人才,另一方面,却有不少优秀的经理人才正埋没在某个平凡的职位中,甚至是失业。 带给我们每位经理人尊严的是我们的职业和职位,失去这些,事实上我们也就什么都不是了。我见过太多30多岁的经理人,昨天还是某某企业的经理,一场公司的政治斗争或者一次企业间的收购行为,转眼间变成了失业者。我相信有这样经历的经理人是不在少数的---李白就是眼前活生生的例子,这是个高流动频率的行业,我们已经不再奢望像过去那样终生在一家单位工作了,我们有更多的选择---然而这也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即便你能一直不失业,但是,企业的层级是金字塔型的,做主管也许只要一年,做经理也许要五年,做总监也许要十年甚至更长,再往上呢?你想过吗? 曾经在一次培训中,导师让我们做过这样一个游戏:双腿并拢的时候左右摇晃自己的身体---你会感觉到很容易失去平衡;然后双腿分开一定的距离再摇晃自己的身体---你会感觉保持平衡其实很容易。导师通过这个游戏告诉我们,你的延展度决定了你的安全感。这些"延展"就是你的专业技能、学识、人际关系网络、经验…… 我们来看看几种类型的职业发展,让我们一起思考自己的未来,未来要做些什么,现在要准备些什么。 第一种类型是站在职业金字塔的顶端---至少,沿着这条晋升之路坚持地走下去。这条路确实很崎岖,你也会越走越孤独,并且,你也需要一些好运气。走这条路的人,往往最初的选择就是非常正确的---虽然这也许带着点偶然。在外资企业发展的经理人,能做到高位的,往往有这样的一些特点:有着非常好的教育背景、能熟练地使用英语、第一家进的公司通常就是著名跨国企业、熟悉并擅长运用公司政治。在内资企业发展的经理人,通常通往高位的必要条件是对老板非常忠心或者深受老板赏识,对做市场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手法、擅长学习也擅长整合各种社会资源。 也许他们中的一些人会永远为企业工作下去,他们将是真正意义上一生都献给企业的人。他们和发达国家在战后的那一代人一样,勤奋、忘我地以工作为中心。总监、总经理甚至CEO将是他们的目标,而且其中有一部分人也必将达到。第5节:未来的路(2) 那么他们需要为自己准备点什么呢? 审视近几年来的"逃离外企"现象,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外企经理已经碰到了职业发展的一个"集体瓶颈",而且这个尤以营销经理为甚---再划得细点,是以在总公司以外工作的销售经理为甚。这些销售经理虽然能力大多不错,但是在教育背景和英语能力上,普遍不及总部其他部门的经理,并且多年的"FieldSales"生涯,或多或少已经让他们有点不适应总部的沉闷气氛,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江湖习气。他们的"逃离外企",说到底,是一种对延续职业生涯的渴望。对他们而言,如果要在外资企业继续发展,需要的是以国际化管理风格而不是本地化管理风格来加强自己的工作,并且还需要为自己多做一些继续教育的投资---这些教育也许是CEIBS(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这是最让外资企业信赖的国内MBA学府)的MBA文凭,也许是掌握更为熟练地运用英语能力。那么,如果下定决心走时下流行的"空降"道路,也许更要做的是对中国本土企业文化的再学习,否则,只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一直在内资企业发展的经理,事实上也有被"杯酒释兵权"的危险。草根的民营企业也许会在草创时期用很多自身其实有很多缺陷的江湖豪客型的经营管理人才,但是,守"天下"或者打更大的"天下"需要的是更多专业人才。以前你可以不懂什么是ROI什么是CRM、ERP而照做生意不误,但是,更高的职位需要你的知识也要与时俱进。你要学习网络时代不断被更新了的知识,要掌握不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电子工具,指望不懂供应链管理还做营销的时间,恐怕不会长了。 第二种类型是自己创业,做经销商或者是做咨询顾问。 做经销商的路,迟走不如早走。新产品上市的成功可能性越小,做经销商成功的概率也越小。商业渠道的变革,对这条创业之路有着很大的影响。作为商品流通中间环节的经销商,随着渠道变革正在完成一个"大小小大"的转变。区域内同类别产品的经销权垄断,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私营经销商企业的发展,至今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的显著特点是专业化和专业垄断加速。未来的区域内每个大经销商将会越来越成为某类产品的代表---这个是卖水的,这个是卖化妆品的,这个是卖打印机的,这个是卖空调的。经销商和制造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也将越来越紧密,留给你创业的空间,也必将越来越少。糊口也许是可以的,但是做大,需要的条件实在太多了。生意是会越来越难做的,现在要做大一个新产品的难度要比十年前难太多了。我的不少同行的创业经历也证明了这点,虽然他们在营销上的能力比十多年前走出国有批发企业的第一批经销商们要强的多,但是,最好的机遇显然并没有留给他们。他们也时常戏谑地说自己无非是"花钱买了份工作"。小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是很弱的,你不长大,就注定要成为商业渠道变革的又一个牺牲品。对于他们而言,通过行业内积累的人际关系网络,找寻机会,找寻突破口做大,成为细分市场区域内的翘楚是很重要的。 那么做咨询顾问呢?说实话,其实做经理的人和做咨询顾问的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现在自诩为"实战派"的顾问,我个人并不看好。他们或多或少缺乏专业顾问的训练和经验,也或多或少给人以江湖术士的味道。做得好经理的人并不见得一定做好咨询顾问。之所以现在"实战派"顾问颇为吃香是和我们的本土市场还不成熟有关的。这种"不成熟"你能指望它持续多久呢?我想,尽管你可以骂麦肯锡不懂中国市场,但是,如果本土咨询公司想要做大,他们还是你学习和模仿的榜样。第6节:透明的天花板(1) 未来,也许你也可以转行,做作家、做企业家、做教师……做什么都有可能,对未可预知的未来,你可以做的是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所在,为前景做更多的规划。去学校充电、结交更多的朋友、积累更多的资金,甚至是写更多关于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的文章。 透明的天花板 我和李白谈了很久。 我印象中的李白,一直是一个以在"世界500强"工作为荣的人。所谓的"外资企业",狭隘的说并非是专指"非内资企业"。在业内,"外资企业"通常只被定义为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大公司,甚至就是专指这些欧美的世界500强企业。这些企业,一般也意味着悠久的历史,优厚的薪酬福利和西方化的管理。这些企业出身的人也通常会被看作是有着良好的职业背景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 李白在和我以前的交谈中偶尔也会流露出对亚洲企业、港台企业以及国内企业的不屑。事实上这也是外企经理们所惯有的优越感。 但是李白今天问我的一句话,让我感到惊讶:"船长,你对逃离外企怎么看?"李白能说出这句话,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眼前的这位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了8年的年轻人。 "我看到有不少人离开了外资企业,去了国内的企业发展。"李白继续对我说,"其实我最近一年来也在想这个问题。我以前压根没有想把国内企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方向,但是我看到尽管有些外企经理在国内企业工作得不算很好,但是也有做得不错的,而且这样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 "那你觉得是为什么呢?"我反问。 "也许是"透明天花板"吧。"李白又抽了一口烟,"就算没有总裁被炒那档子事,就算我现在升到了全国通路营销经理,我这几年来对"透明天花板"的感觉也还是越来越明显了。外企是我们做事的地方,却不是我们做事业的地方。" "是吗?"我拿烟的手微微地颤动了一下。李白说的话,让我想到了很多。 "逃离外企",是一个近几年来职场的热门话题。单个离开的、集体跳槽的,这些年来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 近年来趋势性的人才由外资企业向本土企业的流动,虽然不像当年微软的吴士宏跳槽TCL、HP的李汉生跳槽北大方正那么轰动,但是,这样的跳槽,却并非是简单的个人行为,他们有着以下几点共性:一是年龄普遍集中在30多岁,二是职位普遍集中在中层,三是集体趋势性跳槽。这个现象背后的实质,是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人才战"加剧的一个具体表现,也更体现了外资企业中的经理人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再思考和再定位的过程。 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外资企业的经理们随着自己的公司在逐渐成长。在成长的同时,他们也普遍地遇到了具有共性的一些问题。首先是行业内经常说起的"透明天花板"的问题。虽然,外资企业也不断地在中国推广人才本土化的策略,但是,真正成为策略制定者的中国人是凤毛麟角的。占据高位的中国人,不是来自港台地区和海外的华人,就是"海归派",大陆本土人才很少有能突破中层的。其次,对经理人的个人能力的重视程度本土企业普遍超过外企。外企普遍以市场导向为主,借助国外成熟的品牌经营的经验和公司管理经验,制定完善的市场策略,经理人要做的,并非是创造,而是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些策略。这是成熟的公司管理系统的表现,但是这也迫使很多经理人以打工而不是创新、创造的心态去投入工作。由于人文背景的不同、语言的不同等原因,要让那些官僚的外资企业去听取来自基层的声音是件很难的事情。而本土企业却完全不一样,本土企业缺乏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基本上是在中国由零开始创建自己的公司与品牌,非常倚重经理人"打江山"的能力,本土企业更多地是在靠人才而并非是市场营销、管理的系统在争夺市场份额。当人的因素超过系统的因素的时候,人才的受重视程度和流动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第7节:透明的天花板(2) "在外企,中国员工无论英文多好,与外籍员工沟通起来都有障碍;无论职位多高,你都只是一个工具。何况,大多数中国人在外企不可能坐上真正的高位,就像一个透明的天花板,更高更美的天空你看得到却够不着。"这是一位在外资企业工作多年的经理跳到本土企业工作之后对我所说的话,也是我等曾经在外企工作过的经理人的心声。 在以往,外资和本土的企业几乎是两条平行线,选择了不同性质的公司,就是选择了不同的职业道路。人才的流动也仅局限在中低层,而且也无其他的深意。但是最近几年的趋势性的跳槽,却是思考后的产物,更多的外企经理本着"想做点事情"的想法,来到了本土企业。外企"工作压力大"之类的说法,只是外行的揣测,实际上对于市场运作而言,本土企业更为真刀真枪,因为在外企,亏损有时候并不是特别有所谓的事情,外企的家底厚,况且有当年的全球利润顶着,实际上很多企业也做好了在中国预计亏损多少年的一个准备。但是对本土企业而言,连续的亏损就是意味着公司的灭亡,经理人不仅需要为那些文字上的各种"报表"负责,也要为企业的利润和生存负责。 在过去的几年中,是外企和本土企业人才交流的一个磨合阵痛期,一个个"空降兵"的出局,似乎他们的新闻价值超过了他们对企业的真正贡献。但是,我倒认为这种出局并不是永久和本质性的,这就像器官移植会有排异一样。他们,只是两种性质的企业进行人才交流历史上的铺路石,他们是值得尊重和纪念的。 从本土企业的发展来看,他们经过最早的草创期之后,也越来越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系统并需要招募更高素质的人才来建设和执行这套系统。虽然在早期,本土企业所期待的外企人才往往是"救世主",但是在经过了几年摸索之后,本土企业也越来越认识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支持企业良性发展、永续经营的惟有正确高效的系统和高素质的人才。 从外企"空降"的经理人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心态也变得更为成熟,对本土企业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更多"政治斗争"环境也有了清醒认识。在以前的"空降"中,过去的往往只是一个光杆司令,指挥的却是用别人的理念培养出的干部和兵,号令施不动、下级集体作对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中,这些空降兵却往往还要担负起拯救企业和变革的重任,这样的结果只有一种,那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即便企业需要这样的"空降兵",老板也不会为了一个人而得罪了在企业中占大多数的老人。最近几年这些"空降兵"已经很好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他们已经变得不再留恋以往的工作习惯,不再互相称呼英文名字,而改叫"某总";他们已经知道在未获得业绩攀升和大多数员工支持之前进行变革的坏处;他们要么不动,要动就是彻底地来一场人事革命。对于本土企业而言,他们真正也需要的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市场营销的技术,而并非外企那些虚有其表的东西。 外企经理人"逃离外企"的背后,也反映出了本土企业的快速成长,他们已经或者正在逐渐地成长为能和世界著名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抗衡的力量。高薪挖取外企的经理人,无非是外企人才本土化策略的一个逆向思维。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中国的外企近年来也是普遍萧条,而本土企业却基于中国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而驶向了快车道。近年来,外企的薪水水平已经逐渐被本土企业所逼近,不少优秀的本土企业更是不惜血本开出了远高于外企的薪水来吸引优秀的人才。他们购买的除了优秀的人才以外,还有这些人才所深谙的外企的管理和市场营销的系统经验。 李白的故事第8节:李白的故事 李白,他几天前还是一位外资企业的经理---J&R中国华东大区销售经理,甚至还差点做了全国通路营销经理。他现在究竟在怎样思考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呢? 他是重新回到他曾经钟爱与迷恋的世界500强企业工作还是选择逃离外企呢? 在过去的这些年里,这个曾经在可口可乐、欧诗雅、J&R3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作过的年轻人,一个从业务代表做起来的职业经理人,他的职业经历究竟是怎样的呢? 外资是你想象中的那种风光无限的模样吗?还是和李白对我说的那样,风光的背后,还充满着许许多多的官僚派系、职场政治和动荡呢? 那个神秘的世界500强职场究竟是怎么样的?那个让所有外企经理人憎恨的"透明天花板"又是怎么样的? 李白,该如何去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呢? 我决定写这本关于职场,关于职业道路,关于职业生涯的书。李白的经历,一定会给到你一些启迪。是的,这是一个外企职业经理的故事和经历,也更是一代职业经理人对未来的思索与行动。 让我们一起回到几年前,从李白还是世界500强企业---欧诗雅中国---的一位饱受上司刁难的城市经理的时候说起。让我们一起来打开这扇神秘的世界500强职场的大门…… CEO要来的消息,使欧诗雅中国公司上上下下都充满了紧张的气氛。 这是一家老牌的欧洲企业,头上顶着无数美丽而又眩目的光环:世界500强企业、欧洲最具历史也是最大的化妆品公司之一、这个企业的拥有者的财富超过了英国女王、现任CEO更是西方财经媒体的宠儿---他拥有一大串媒体给予他的褒奖…… 在整个欧诗雅中国,最紧张的就算是李白了。CEO此次访华只有三天的行程,其中两个晚上呆在杭州,一个晚上呆在上海;在杭州,有一整天的时间要视察市场。而李白,正是欧诗雅中国的杭州城市经理。 让我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人公李白。 李白这年28岁,22岁的时候他毕业于浙江大学力学系。毕业之后,他就和力学没有什么关系了。李白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可口可乐,从可口可乐的销售代表开始,他开始了自己的职业道路。 可口可乐的职业生涯是值得他怀念的。在这所职业的大学里,他学习到了最经典的快速消费品公司的几乎所有的销售操作技巧。他拿到过可口可乐给予销售人员的众多奖励,最高的一次,还获得了可口可乐的全国销售比赛亚军。24岁那年,他已经做到了杭州市区的销售主任。在可口可乐,他也像所有外资企业的员工一样,第一次使用了自己的英文名字---GaryLee。 然而他总想有些新的突破,他总想把名片后面的"主任"两个字改成"经理",尽管可口可乐的"主任"的薪水和待遇,已经远超过一般公司的经理了。但是李白并不这么想,24岁时候的李白,"经理"的职位是他惟一的职业追求。 终于,他生平第一次接到的猎头公司的电话改变了他的职位。3年前,他接到了一个神秘的电话,电话那头的人自称自己是上海的一家猎头公司,正在为"某著名跨国化妆品公司"物色杭州的城市经理,这个职位的薪水是7000块,负责的地区是杭州市以及周边的嘉兴、湖州、金华、衢州地区。就这样,李白很高兴地告诉对方自己非常有兴趣,当天就把简历传给了猎头公司。接下来,李白通过了这家公司---当然这家公司就是欧诗雅中国---的一轮轮面试,人力资源经理、华东区销售经理、全国销售总监,最后是和人力资源总监谈薪水和入职时间。李白拿到了猎头所说的薪水待遇,顺利地成为了欧诗雅公司的城市经理。 在欧诗雅最早的两年是充满着阳光的。华东区经理Joey Hu和全国销售总监MikeLiu都很喜欢这个深受可口可乐文化影响的年轻小伙子。李白擅长大众渠道的分销,对经销商的管理也远比其他化妆品行业出身的销售经理要铁腕,这对正在尝试走向大众分销领域的欧诗雅公司而言,是十分受欢迎的。MikeLiu和Joey Hu都不止一次地暗示过李白在这个公司将"前程似锦",直到他这两位上司相继辞职。第9节:一切为了CEO(1) 谁都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辞职,但是谁都知道在这个宣称自己"从不开除一个员工"的以人性化管理著称的企业里,辞职在大多数情况下,其实是被迫的。传言有很多个版本,其中有一个被广泛流传的版本是说Joey在华东区很多个经销商处拥有股份,甚至有一些城市的经销商的幕后老板其实就是Joey。说这些话的人振振有辞,而Joey的几处豪宅和她阔绰的出手又的确不像她和她的老公---一个联合利华的区域经理---所能负担得起的。而Mike的离开,也据说是受到了Joey的牵连。但是事情究竟是怎么样,谁也不知道。公司似乎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切都在正常运转,只是,李白在这个公司的厄运却从此开始了。 新来的销售总监叫Nick He,不久,又来了一位新的华东区经理David Xue,他们以前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还是上下级的关系。 DavidXue约莫40岁的年纪,矮矮的个子连一米七都不到,现在,他是李白的新老板。David是上海人,他的中文名字叫薛蟠,这是个混迹上海滩外企多年的老江湖---或者也可以称之为"老浆糊"。我们在后面还可以看到这个"老浆糊"是如何混迹公司以及在公司里贪污腐化的,尽管在进到欧诗雅公司的最初,他自称是廉洁而公正的。 David花了不少时间来了解整个华东区的各个城市经理,然后,李白便被列入了黑名单,原因非常简单---这个能力很强的下属居然曾经被公司允诺过会被得到提升。但是欧诗雅是一家宣称自己"从不开除一个员工"的人性化管理的企业,David知道要干掉李白,不能卤莽从事,必须从穿小鞋开始。李白最近的一年,也就是被穿小鞋的一年,从任何出差都必须汇报---尽管每个月初李白都会发给David每月行程,而且还需要每到一地就用当地的电话打David的手机。即便如此,李白也几乎有3个月没有出过差了,因为David要他没事不要乱跑。当然李白按照公司规定每个月的应酬费用也被全部取消了,全部变成了David自己的费用。关于这些职场排挤人的技巧,在后面我们还会谈到。言归正传,先来看看这家世界500强公司在迎接CEO访华时的众生相。 一切为了CEO 这是个快过年的时候。CEO访华的日程定在春节前的五天。李白在过年前冲击销售业绩的打算算是给泡汤了。"谁叫洋鬼子不过年呢!"李白心里也只有这样解释了。 其实,按照原定行程,在9月(按公历算都应该是去年了)CEO就要来中国了。 去年7月份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David特地赶到了杭州一趟,并破例跑了回商店,照例对李白和他的销售主管、销售代表们发了一通脾气,对着李白他们按照公司的要求陈列的柜台和货架说:"你们这不是在瞎做吗?"在他的指示下,李白和他的同事们改变了公司的标准陈列,变成了David所喜欢的那种。李白已经习惯David的这种指挥了,这是David树立权威的一种典型方式,虽然他对业务几乎一无所知,但是老板就是老板,他能用权威改变大家对于专业的认识。 接下来是和经销商开会。David追忆了一下他以前在联合利华、羽西这样的公司工作的时候大老板---不过他以前的这些所谓"大老板"通常级别并不高,一般是中国区总裁或者亚太区副总裁---来的时候的情景,包括他让访问地主管租来的奔驰车,老板在访问地的排场,等等。当然,这次是全球的CEO,David虽然在外企混了十多年,但是这么大的官也还是第一次迎接。按照他上司的指示,每一家店都必须做到最大的柜台位置、货架位置,重要的商店还必须有大型的促销活动在开展,而且促销小姐还必须漂亮而且妖艳。第10节:一切为了CEO(2) 那一次李白和他的同事们整整忙乎了2个星期,不久就有小道消息传来说CEO又不来了。这个公司的小道消息一般都会早于正式通知,并且通常传言和正式的通知也大多八九不离十。李白申报的各种各样的促销和陈列申请在市场部以及通路营销部一再地被搁置也似乎预示了这个传言的真实性。果然,8月中旬的时候,终于接到了David"不来了"的电话。谈好的特殊陈列和促销活动于是一个个地去向百货商店和大卖场解释、取消。李白到处陪笑脸,感觉像被公司和商店同时玩弄了一下感情。 12月初的时候又接到通知说CEO又要来了,当然这又是上海的中国总部首先过来的小道消息。李白都不知道这是不是又是"狼来了"的消息,过了几天实在熬不住了,给David去了个电话,询问小道消息的真假,当然又是挨了David的一顿训:"你们是干什么吃的,大老板要来的消息全世界都知道了,你们怎么还傻乎乎的?你给我记住,这次CEO的市场访问非常重要,要是有一点做得不好,谁都保不住你!" 其实李白知道,CEO如果真的不爽,也怪罪不到一个城市经理头上,况且总裁、各个部门的总监,还有David,一定会让CEO爽到彻底的。只是,让CEO爽的工作当然是李白的,不过功劳肯定不是。 果然,不出几天,上海总部平时那些不大出门的总监和高级经理们一个个都出现在杭州了,最后连那个瘦瘦高高的法国总裁马伯乐也出动了。那天已经是下午6点半了,李白在下班回家的出租车上忽然接到了负责专柜的主管Susan的电话:"Gary,马伯乐到杭州了,现在正在银泰看店,赶快过来,赶快!赶快!" 银泰百货是李白所负责的区域里的一家旗舰店,在整个欧诗雅中国也名列前茅,这里有五六个欧诗雅旗下的品牌专柜,在地下超市也有产品陈列。 李白迅速地折返到了银泰,和Susan偷偷地找了个地方躲起来观察。不得了,来了十多个人。除了总裁马伯乐和他那永远形影相随的对外事务总监外,还有三四个品牌的市场总监以及负责柜台制作的部门总监。一行人对着各个柜台指指点点,李白只听到一个老外用英语对着兰蔻的柜台嚷嚷,意思是说这个牌子的柜台位置太大了,是不是可以锯掉一半给我们公司的品牌。不多时间,这个老外又看上了欧泊莱的柜台,那话的意思,还是锯掉一半给自己。李白认得这是公司新来的挪威人,是负责柜台制作的总监。但是这个锯柜台的活谁去干呢?谁去和银泰谈判呢?李白陷入了沉思,当然,毋庸置疑这个活David是肯定不会去干的,也干不了。 一行人看了一会儿也就走了,也没有在杭州过夜,David之后也没有来电话追问。李白估计这件事情和销售部关系不大。事实上,在欧诗雅,销售部也的确没有什么地位,这个公司擅长打广告,当然也很有钱,销售部门的工作主要是执行执行市场部的计划,甚至都不需要向经销商去收钱,因为收钱是营运部门的工作,同时也没有一个经销商敢欠欧诗雅公司的钱,因为这些经销商都知道,傍上欧诗雅这个"大款",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利润。 自从这次"巡幸"之后,马伯乐就不来了,但据说为了打点杭州的门面,马伯乐一批就是1500万。接下来的日子,几乎每隔一两天就有总监级的人物来访。在平时,这些总监只要随便来一个,就足够让李白和他的同事们胆战心惊的了,但是现在,李白差不多都已经"审美疲劳"了。这些总监们也完全没有了以往的那种威严,一个个都把自己管的几个品牌的柜台看了又看,到处花钱买广告位、重新做新柜台。他们都知道,只要被CEO说一句"这个柜台不好",那么他们在欧诗雅中国的前途,就算是到此为止了。第11节:来访前一周(1) CEO访华前的两周,亚太区的总裁也从新加坡飞到杭州做检查。马伯乐这次又出现了,陪着难得的笑脸做了全程陪同。亚太区总裁是位矮矮胖胖的意大利人,看了一天之后,又在杭州的香格里拉饭店住了一个晚上,第2天一早就飞回了新加坡,连上海的中国区总部也没有去。据说住香格里拉饭店也是为了检查CEO下榻之处,诸如能否看见西湖啦,床垫是否舒适啦,水温烫不烫啦……另外据说马伯乐还亲自检测了CEO从西厅走到东厅沿途所要花费的时间,沿途的风景,等等。不久就有消息传来,说是在香格里拉已经为这次来访的一行20多人订了50多个房间,当然这也包括了CEO的总统套房。马伯乐请的当晚陪CEO开派对的名模和香港的名主持据说也安排到位了。另外,李白也接到David的指示,为了欢迎CEO的派对,还要去找20个当地的模特,当然还得是美女。 为了亚太区总裁的检查,李白他们在周末加班加点地工作了整整两天。从事后David没有来电话骂分析,估计算是基本合格了。 时间越来越紧了,每一个有欧诗雅产品的百货商店、卖场和超市里,都有着李白和他同事们忙碌的身影。每一位总监、高级经理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谁都不能得罪,他们的每一次想法,又得让李白他们忙乎半天。对于好又多超市、物美超市门口的几个大型促销活动,通路营销部的头说不要做了,销售总监NickHe又说要做,如此来来回回扯了四次,连超市的人都被李白弄昏了头。最后还是NickHe官大一级,说做就做,李白好歹让经销商给超市塞了好处,算是给摆平了。 来访前一周 现在离CEO来访只有一周的时间了。总部已经派出了四支负责制作柜台和促销活动展台的工程队驻扎到了杭州,柜台制作部的几个小姑娘也被"种"到了杭州。亚太区总裁走后,根据他的指示,很多柜台还要全部换新的,工人们都在加班加点地制作。 David也来到杭州了,不过第一天的晚上照例是在夜总会里度过的。那天晚上已经是12点了,李白还在办公室里和同事们开会讨论最后一周的工作安排,接到了David的电话,一听那声音就是喝多了,旁边似乎也很嘈杂,夹杂着一些陪酒小姐的声音,电话的大意,还是那句老话,不能砸锅,否则"谁都保不住你"。 接下来的一周让李白永生难忘,每天几乎都马不停蹄地跑来跑去地工作16个小时以上,目的只有一个,让CEO看到一个虚假的但是会令他感到满意的市场。David照例还是每天泡酒吧和唱卡拉OK到3点才会睡,早上10点半才会起床。当然他也在做很重要的几件事情:陪他的上司NickHe检查了CEO视察当天要用午餐的雷迪森大酒店的自助餐厅,并详细检查了餐厅的饮料和啤酒的储备以及新鲜度(他把这个事情也告诉了李白,并要求李白按照他这种以细节为本的精神做好这次准备工作)。另外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是通过经销商在当地的关系搞定了交警:按照部长级待遇,两部警车为CEO的市场访问开道。David顺便还公费参观了雷峰塔和灵隐寺,当然这是为CEO踩的点,在杭州过年前多雨的日子里,David为叫出租车去雷峰塔,整整等了半小时,工作的艰辛让他很是疲惫。 李白根据David的指示---"CEO来之前,没有什么经理、主管了,每个人都必须像业务员一样地工作"---在每个商店里忙碌着。商店里在营业时间是不能安装柜台和促销台的,所以,每个晚上他们都要在商店清场后佩带施工证进去。为了安排那些总裁或者是某个大总监要的位置、促销台或者是陈列,李白已经动用了他和同事们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并且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按照David的指示,给商店狂塞了一通钱。宝洁让出了巨型促销台三天给欧诗雅的一个品牌做店内展示推广活动;在CEO市场访问路线图上的所有卖场超市都拿到了欧诗雅的钱,当然条件是把欧诗雅的超市产品陈列面扩大到一个极其夸张的位置;沿途可能出现的所有化妆品店也被柜台制作部重新装饰了一遍店招和内部的柜台陈列,当然所有这一切都是免费的,这些化妆品店还很开心地拿到了一大堆平时难得一见的促销品;杭州市中心武林广场周围只要不是年度合同的广告牌,统统被欧诗雅买下,甚至还出现了两三个欧诗雅品牌的"自己人"哄抢一块广告牌的事件;行程中第一站银泰百货的露天广场更是被全部包了下来做两个品牌同时的RoadShow---颇有点对台戏的味道,连出租车停靠点站台的广告牌也全换上了欧诗雅的广告……第12节:来访前一周(2) 过年前另外一个大问题是货物的不足,欧诗雅一共有1000多个单品在中国销售,这给本来就不那么完善的供应链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化妆品的产品销售周期又非常地短,几个月前还是畅销的品种,几个月后就可能生意一落千丈。断货对这家企业而言,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为了确保杭州的货物供应,李白说服供应链部门和经销商狠狠地订了单货,但是过年前商店的货物周转实在是太快,没过几天,好卖的几个品种就又出现了库存警告。供应链部门又是一个月只能下两次订单的"大爷",CEO的视察,他们也并不关心,因为他们的工作,是只要达到库存周期合理就够了。经销商库存控制软件已经显示出杭州的平均库存周期达到了2个多月(但是这个库存周期是按照过年前往前推6个月的平均销售,它并不能预测在旺季的销售),搞的供应链部门对李白意见很大,因为如果库存不控制在30天,他们就会被扣奖金。李白实在搞不定这些总部的"爷"让他们再放绿灯多订点货,打电话请David寻求帮助也被告之"自己要多沟通"。没有办法,李白一面是向外埠的经销商紧急调货,一面只好把好卖的货统统藏起来。可怜的欧诗雅BA(BeautyAdvisor,专柜的美容顾问)们只能是守着空柜台不卖货,等着CEO和他随从们的到来。 百货商店专柜的问题还好解决,但是卖场和超市问题就更大了,这些地方的进货是需要通过门店的,但是门店只愿意订最多一周的库存。很多大型的促销都会在CEO来的当天开始,万一因为缺货有个闪失那就太可怕了。李白逐个地对这些店威逼利诱,仗着牌子大,一块块骨头总算被啃了下来。但是这些门店的采购对李白还是颇多抱怨:"你们来个大老板,我们却被你们搞死。你们老板派头可真大啊。" 其实大老板的派头还远远不止于这些商店的人所想的。一支儿童军乐团已经准备就绪,是为了CEO视察杭州大厦的时候准备的;所有卖场里临时聘请的大学生促销小姐,都是像选美一样地选出来的,当然薪水也是平时的两倍,平时难得来一次杭州的美容培训经理也破例为她们做了精彩的培训,这些促销小姐还每人得到了一瓶欧诗雅公司的染发产品,为的是体现代表着欧诗雅品牌形象的"专业美感"。CEO视察当天的路线,也已经被李白和欧诗雅的各个经理、总监们开着车子兜了无数遍,主要干线上的商店被全部搞定自不必说,小路里的店也被"清洗"了一遍,上店招的上店招,做灯箱的做灯箱,送产品的送产品,贴海报的贴海报…… 一个月前,李白就已经完成了根据CEO访店路线图所做的访店参考手册,这本手册不仅包括了杭州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人口环境等等数据,还包括了杭州的大中小百货商店、卖场、大中小超市、便利店、化妆品店、传统批发市场的数据以及所要视察的每一家商店的介绍、欧诗雅产品的销售历史数据、竞争对手的销售数据,等等。做这本手册本身已经耗费了很大的精力,但是就在来访前一周还是改了又改,李白每次接到"021"开头的上海电话就胆颤心惊,说不定这又是哪位高层心血来潮,要新的数据了。数据、数据,这些老外不管真假就是喜欢看到那些数据,但是有些数据实在是无法做调查核实的,好在总监们和David倒也不计较准确性,CEO的那本手册上,不少数据就是在万般无奈之下被李白"估计估计"得出来的。 CEO将在星期三晚上9点抵达,行程是先从欧洲到香港,再由香港到杭州。现在已经是星期三的白天了,各个店里都在做着扫尾的工作,没日没夜的加班,工程队已经有几个人累得快不行了。第13节:CEO的市场视察(1) 马伯乐已经来到杭州了。在一群总监的簇拥下,他对各个地方都进行一遍最后的检查。这个时候的马伯乐,在李白眼里已经完全失去了往日总裁的威严,他就像个要参加高考的中学生,还在临时抱佛脚地东看看、西看看。David陪着灿烂的笑脸伺候着这个中学生,并向总裁描述了他近来每天努力工作到凌晨三点的丰硕成果。马伯乐对于David的描述兴趣并不是很大,并且找到了几张不满意的灯箱广告,要求负责柜台制作的挪威总监立刻更换,挪威总监在打了一通手机之后,告诉马伯乐,留守上海的柜台制作部的人会连夜监督广告公司制作出来,凌晨六点开车送到杭州,在CEO视察之前会全部搞定。"Good!"马伯乐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晚上了,李白和他的几个同事们已经累得快不行了。David陪着老板们去了萧山国际机场接机,李白躺在椅子上,把明天的几个店和线路再重新分配了一下。商店里有些货还是断着,需要趁着CEO吃中饭的间隙把看过的店里的产品拿出来放到下午看的店里去。春节快到了,货卖得非常之快,每一个同事的责任就是要维护陈列,卖货是肯定不能卖了,CEO看过之前,一定要把陈列维护得非常非常的好,一支货都不能卖掉。 Susan、Terry、Jack、Kevin,这几个李白的手下都已经有气无力了。再过一天,终于可以解脱了,不仅他们这么想,李白也是这么想的。 CEO的专机平稳地降落在了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两辆警车开道,一路呼啸着把CEO护送到了香格里拉饭店。途中兴奋的David不停地发来短消息"CEO已经安全抵达杭州机场"、"我和CEO握手了"、"CEO已经抵达香格里拉饭店"、"明天早上8点到香格里拉饭店大堂和我汇合"。 演出就要开始了…… 这是一个杭州过年前难得的好天气,冬日的阳光暖洋洋地照耀着这座名城。按照马伯乐的安排,CEO一早带着不多的几个随从去了不远处的灵隐寺参观。 李白来到香格里拉的时候,David正陪着全国销售总监NickHe在大堂里背着那本CEO的访店参考手册。总监们也已经在大堂候着了,同样地拿着参考手册口中念念有词。李白暗暗觉得好笑,这些平时人五人六的总监们原来也有像赶考一样的这一天啊。 但是David显然又忘了是他自己叫李白过来的,"你们来这里干吗?你们应该到商店里去,每一个人都给我管好自己的店,谁的店出问题谁就杀头。"David转身又问了下NickHe,"老板,大老板是几点出发看店啊?" "10点半,"Nick He头也不抬地回答了一声,眼睛还是紧紧地盯着访店手册,"10点45分会到达银泰,你们一定要把店给看紧了。" 李白于是又折回到了武林广场,这里的四家店是今天的重头戏:第一站的银泰百货、第二站的杭州百货大楼、第三站的思美化妆品店和第四站的杭州大厦。 李白进到杭州大厦地下层商场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品牌的市场部同事还在那边忙碌着,原来是一个灯箱的灯不亮了,正在检测线路。李白打了声招呼,看了看是小毛病,估计几分钟就搞的定。这个同事边修边对着李白倒苦水,说是CEO多来几次他还不如辞职算了,因为他整个晚上都没有睡觉,在做最后的准备。李白昨天晚上也只睡了三个小时,但是此时却一点睡意都没有,考验的时刻正在步步逼近。 几个商店全部检查了一遍,确保没有问题之后,李白就开始驻守在银泰了。专柜的美容顾问和促销小姐们昨天晚上已经被培训部的经理招去开过会了,今天来的都是些长得最漂亮的,还有一些李白也不认识的是从无锡、苏州、南京和宁波、温州临时抽调上来的,她们被分配在CEO视察路线图上各个预备走到的商店里。她们涂抹着比平时至少重上一倍的浓妆,带着职业的微笑,等待着CEO的到来。第14节:CEO的市场视察(2) 十点五十分,随着警车的呼啸和车上扩音器里"靠边靠边"的声音,CEO一行的七辆车出现在了银泰百货的门口。 李白最后嘱咐了一遍美容顾问们,便找了个角落躲了起来。一群老外从外面走进了商店,中间一位气宇轩昂的,正是李白从内部通讯上看到过无数次照片的CEO,就是那位今年被评选为全球最佳CEO之一、带领着欧诗雅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迅猛发展的公司全球首席执行官! 李白心里一阵激动,尽管他作为欧诗雅的一员,现在只能躲在角落里偷偷地观看,尽管他不能和CEO去握一下手,但是他知道,作为一个基层的销售经理,是没有几个人能在一辈子的职业生涯中见到一次CEO的,更何况这还是位充满着传奇色彩的CEO。 CEO并不是径直地走向自己品牌的柜台,而是把整个银泰的化妆品柜台一个个地逛了过来。马伯乐微笑着向CEO介绍着一个个的品牌,显然他也背熟了那份访店手册,CEO手上拿着个精美的文件夹,不时地拿出来翻看,显然也是那份手册。马伯乐不时地伸出右手耸着肩膀做介绍的动作,就象以前陪他到杭州来的那些总监们给他做介绍一样。 David看见了李白,朝他瞪了瞪眼,示意他离开。李白发现David和NickHe也是落寞地守侯在了CEO的核心圈子以外,拼命地朝着里面挤着笑脸。李白赶紧跑到了杭州百货大楼,又对这个商店的BA做了一番最后的叮嘱。 远远地从百货大楼的门口望向银泰,两台大型的RoadShow正在同时上演,旁边挤满了人。但是今天,她们并不是这台Show的真正消费者,他们无需因为这台Show的精彩而去购买欧诗雅的任何一个品牌的产品。李白知道,观看RoadShow的很多人其实是公司和经销商拉来捧场的人,他们刻意地摆弄着产品,刻意地为Show的精彩而欢呼鼓掌……李白心中忽然觉得无比的可笑。 CEO视察银泰用了大约40多分钟,但是视察百货大楼却只用了10分钟不到。他也许不知道,为了这10分钟,花费了欧诗雅多少的柜台和店内促销台的制作费用,花费了李白他们多少个的日日夜夜。CEO当然不会知道。 李白在CEO来这个店之前就赶到了下一站的杭州大厦。陪同人员带着CEO走向杭州大厦的路线,是一条能看到武林广场四周所有欧诗雅广告牌的路线。武林广场像是在度过一个"欧诗雅日",RoadShow、广告牌、巨幅海报、军乐团,混杂在这除夕将近的天空中,构成了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 儿童军乐团奏响了军乐,CEO看上去很高兴,使劲摸了摸其中一个孩子的脸,旁边的对外事务总监笑嘻嘻地给CEO做着翻译和解释,大意是说这个商店为了迎接CEO的到来特地安排了欢迎仪式。 CEO在化妆品专柜和地下商场又停留了大约40分钟时间,但是早上那位市场部的哥们修理灯箱的柜台却并没有去看。CEO对中国的各个品牌也很感兴趣,甚至都超过了自己的品牌。李白趁着这个时间,又迅速地折回了银泰百货对面的思美化妆品店,这是今天早上的最后一站。 思美是杭州最大的化妆品专卖店,玻璃橱窗上原本雅芳的巨幅广告前天晚上已经被换成了欧诗雅的广告。经销商也已经把他们在这个店内销售的其他品牌的位置统统让给了欧诗雅,原本商店自己的营业员,现在也变成了欧诗雅专业的BA,她能说出了这个商店欧诗雅和其他所有品牌的销售数据,当然,是和CEO手上那本手册保持高度一致的。 思美的视察仅仅用了10分钟不到,CEO在商店里和马伯乐以及几个老外愉快地交谈着。李白知道,这是马伯乐特地要求安排的化妆品店,作为一种商店的类型展示给CEO,以表示欧诗雅中国在深度分销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但是,事实是整个杭州真正在做的也就是这么一个店,其他所有商店几乎都是临时铺进去的。欧诗雅中国在前两年就开始要求一些品牌对化妆品店分销,但实际情况却还是停留在每个月交一次的零售客户报表上,当然在这个公司,报表和事实情况几乎都是两回事。第15节:CEO的市场视察(3) David和NickHe现在尾随着CEO去雷迪森大酒店吃中饭去了,由于他们的细致工作,自助餐厅的啤酒和饮料都准备地非常得充分,并且新鲜度非常得好。在CEO愉快地享用午餐的同时,李白去银泰拿了一大包缺货的产品,现在他要跑到家友超市,那里还有一两个品种的缺货。这些产品是藏在李白的大衣里拿进去的,自然也是准备牺牲在超市里面了,因为按照正常的超市给货程序,至少要明天早上才能把这些货送进去。 CEO下午先要去的是元华百货,那家店Susan看着,应该不会有问题。李白最担心的就是家友了,这几天是年关,专柜和货架上的货销售得非常之快,李白已经在柜台后面藏了几箱子的货,就是用来防止意外的。老外们也许永远也不会理解中国人的年节消费,这种量有时候几乎是平时的10倍! 家友果然是人山人海。宝洁的巨型陈列位置现在已经换成了欧诗雅的一个染发品牌的教育中心,这套东西还是前几天柜台制作部新做的;房顶上的大型条幅,也是前天晚上刚挂上去的;柜台上那张按马伯乐要求更换的灯箱片,现在已经是新的了,BA告诉李白,这是今天早上9点换上去的。染发教育中心的那些"托",都是李白同事们的朋友,李白一再叮嘱她们,先不要染发,要等CEO来之前15分钟再开始染。 李白又去楼下看了看停车位,非常拥挤,着急地去办公室和店长商量了一下,店长也很配合,找了几个保安把车都全部赶走,还设置了禁停标记。但是车还是非常地多,不时地还有车不顾禁停标记开上来。这个问题从接到David"老板从元华出发了"的电话后就解决了,两个警察大概是收到了开道警车的通知,到了家友门口来协助保安把车全部赶走,留出了一大片的空地。李白依稀听到了交警的谈话,在猜测今天究竟是哪位大员到了杭州。 染发教育中心依照"演出计划"开始了染发的表演,"托"们佯装着对欧诗雅产品的无比兴趣一边把玩着产品盒子一边享受着促销小姐的染发服务。当CEO一行来到跟前的时候,染发表演正进入了最高潮。CEO兴趣盎然地看着促销小姐的工作,显得非常满意,不断地询问促销小姐问题,这些促销小姐流利的英语回答显然更让CEO高兴了。"你们这些促销小姐是专业人士。"CEO对马伯乐表扬到。 摄影师们拼命地按着快门,摄下CEO的各种优雅姿态。李白忽然想到一个古老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喜欢射箭的皇帝,臣子们为了讨他的欢心,明明拉开的是软弓,臣子却每次都蒙蔽他说"皇上神力无比,拉的都是强弓"。这位皇帝后来在一次狩猎时受到野兽的袭击而死去,在临死之前,他还无比地奇怪:为什么"强弓"居然射不死野兽?李白觉得今天的总裁和总监们,也仿佛是那些拿着软弓欺骗皇帝的臣子。但是在欧诗雅这样的"太平盛世",弓的强软又有什么关系呢?关键是要把CEO哄得开心。 难道CEO真的是只能拉软弓的水货吗?或者,也许全世界的500强企业的CEO都生活在"臣子"们的这样欺骗之下?大企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生态系统,它把异己份子、说真话的人都排斥在这个圈子之外或者进行扼杀。在这套生态系统里,CEO可以为所欲为,每位总裁和总监,也可以在他们管理的地区或者部门里为所欲为。只要他们搞的定这套官僚生物链的上端,那么,他们就是绝对安全的。李白想,也许CEO也知道事实的真相,但是他就像是穿着"皇帝的新装",为了公司里大多数人的体面和他自己的体面,他也不愿意做那个揭露真相的孩子。 大半天走下来,CEO明显没有早上看得那么仔细了。马伯乐和他的总监们的心情也明显放松了很多,显然CEO到目前为止是相当满意的。David在一旁挤着笑脸和他的上司Nick聊天。但是Nick的眼睛却一刻都没有离开过另外一个圈子里的CEO和马伯乐,他的脸上也不时地露出一些变形的微笑,但是那微笑显然不是回应给David的,那微笑冲着圈子里的大老板们,那是可以左右他在欧诗雅中国职业命运的人。第16节:CEO的市场视察(4) 下一站是好又多,李白的另外两位手下Jack和Kevin驻守在那里。按照行程的安排,这是今天的最后一站。时候尚早,好在根据事先周密的计划,还安排了一个路程比较远的欧尚超市作为备选,这样路上也能消耗掉不少的时间。 好又多是一家以"难搞"出名的商店,更何况那里的一些陈列和促销活动的安排,被上面几个总监来来回回地折腾了好几遍,最后确定下来已经是CEO来之前两天的事情了。商店的人也是在李白他们做了不少"工作"之后才勉强答应的,因为有一个促销活动的场地居然是在防火通道旁,但是没有办法,因为Nick喜欢这个场地。 "仪仗"车队绕着大路开往好又多,李白知道这些事先安排好的路线上可以看的商店极少。李白抄小路提前到了好又多。Jack和Kevin已经事先接到李白的电话,知道CEO要来了,和在家友演的戏一样,算准时间,这里的促销表演也开始忙碌起来了。 CEO走过防火通道旁的促销台时,眼光只是礼仪性地扫了一下,Nick显然对此并不在意,他急匆匆地跟随着那个核心圈子进了卖场,一眼都没有看这个他以前一直认为非常好的促销场地。 好又多和家友的化妆品区域是有很大不同的,好又多的是个长方形,柜台围绕着货架,看自己的产品陈列和别的品牌的产品陈列都非常方便,只要在这个圈子里兜来兜去就可以了。这一次CEO兜了好几圈也不肯出来,李白站在不远处的糖果货架前不知道他们在搞什么名堂。旁边的摄影师闪光灯加快门地拍了又拍,却引来了好又多的工作人员,看他那架势,是想上去没收摄影师的照相机了。在几乎所有的超市都有着这样的行规,在店里是不允许拍照的。李白赶忙冲过去一把抱住了好又多的人,连忙解释到:"老兄,这是我们的CEO,帮帮忙,我改天请你吃饭,他们不是来拍产品的,是《钱江晚报》的记者来采访,明天要发新闻的,帮忙帮忙。"李白其实根本也不知道这个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但是稳住这位冲动的哥们却是最重要的。 好在这个冲动的家伙的体重和身高都要比李白差好几个级别,经过李白的一番安慰之后也就算了。李白也松开了架住他的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夸奖他够意思,够帮忙。好又多的人也顺势找了个台阶下来,说是完全是给李白面子,否则不管是CEO还是记者,照相机统统都是要没收的。 正当李白以为这一天的演出就要结束的时候。已经和CEO撤退到场外的David给李白来了个电话,原来是接到最新指示,CEO觉得时间还太早,还要再看一家店。David在电话里不忘提醒一下李白这些事情是尽在他的掌握之中的:"你看我算得准吧,要你们准备欧尚,果然CEO还要看吧。" CEO的车队继续沿着大路驶向欧尚,李白则继续抄小路打的赶到了欧尚。杭州的冬天,晚上5点半天就全黑了。到达欧尚的时候已经是华灯初上。年关将近,超市里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李白感觉到了年关的气氛,如果不如所料,明天就能开始享受一个如释重负的过年的心情了。 欧尚的老外处长皮埃尔前几天还在和李白他们就欧诗雅的陈列和促销问题大打太极拳,当然推来推去的原因也无非是多要几个钱。上个星期天早上,李白还和公司负责全国欧尚连锁店的K/A(KeyAccount,重要客户)经理一起来找过皮埃尔,这个法国混小子硬是让他们等了两个小时才露面。K/A经理好说歹说,又是送促销品又是答应增加全年促销档期才把他搞定。皮埃尔知道是欧诗雅的CEO要来,但是他一副无所谓的表情:"嘿,你们的老板不是我的老板,知道吗?我也没听说过你们CEO,反正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你来你的,但是,我要的是我的生意……"第17节:CEO的市场视察(5) 但是,当CEO一行出现在欧尚化妆品区的时候,皮埃尔的态度就完全改变了。他怎么会不知道这位欧洲著名的CEO呢?CEO在欧洲的知名度,丝毫不会亚于任何一个演艺明星。皮埃尔在一旁神态紧张地打了一个手机之后,一会儿欧尚的老外店长就出现了。两个老外手持名片挤进了CEO的核心圈子,和CEO又是握手又是交换名片又是照相,还用英语和法语开始了愉快的交谈。皮埃尔的笑声尤其地爽朗,像是碰到了多年未遇的同乡好友,又像是碰到了无比崇拜的偶像。 李白和他杭州的一帮子同事们在场外观察着皮埃尔的表演,皮埃尔笑得越厉害,李白越想敲他的脑袋:"兄弟们,知道吗?这个家伙前几天还在和我们摆谱,说没听说过我们CEO呢。等这次工作结束,非得好好整治他一下不可,断他的货!唉,你们说这小子在对CEO说些什么呢?" Kevin盯着那个圈子的人说道:"这家伙肯定在套关系,嘿嘿,说不定还指望CEO帮他回欧洲在欧诗雅谋个好差事呢。"一群人想出了各种各样讽刺的语言来挖苦这位今天迅速变脸的皮埃尔。老外也是一样,看到偶像级的CEO也就是那德行,不管是不是他的老板,就希望多多地擦皮鞋、套近乎,说不定那就是他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呢。 CEO一行终于从化妆品柜台前撤去,结束了全天的市场视察。这次在欧尚,连陈列都没有仔细看,由于皮埃尔的插入,视察便成了几位欧洲人谈笑风生的聊天。 送走CEO之后,皮埃尔看到了李白:"嘿,Gary,你们CEO来怎么不和我说一声呢?你们总监、总经理都是我朋友嘛,"皮埃尔手上扬着刚才收集到的一叠名片,"以后有什么事情我会直接找你们Nick的哦。"这家伙显然是忘记了他前几天对李白他们说过的话。 CEO一行坐着车离开欧尚回香格里拉饭店休息和进晚餐了。临上车前Nick让李白晚上九点和同事们一起来世贸饭店的迪士高舞厅参加欢迎CEO来华访问的狂欢舞会。累了一天的李白和他的同事们现在只想休息,但是他们都知道,所谓的狂欢舞会,那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这正如马伯乐和亚太区总裁在香格里拉亲自为CEO测试的洗澡水的温度和东厅西厅的步行时间,或者是Nick和David在雷迪森为CEO的午餐而检查啤酒库存、新鲜度,再或者是David冒雨去雷峰塔踩点一样,都是严肃的"政治任务"。 职场就像一个官场 世界500强、美国500强、《商业周刊》全球1000大企业……好象一个个都来头不小。很多中小企业都被这些企业的名头唬得一楞一楞的,好象这些企业的管理手段都像是美国打击伊拉克的精准式武器一样又准又有效,是完美无缺的,好象这些企业的经理总监们一个个都像是上了发条一样又壮又能干似的。 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远的有做假账的安然,涉嫌走私的富士;近的有在非典期间长了十张嘴也说不清自己到底有没有发国难财的罗氏,还有前几年连续因为内部腐败被曝光的联合利华和宝洁。某某中国---这些所谓的世界500强企业的中国公司,实则掩盖着无比的官僚和腐败。 David这个人,是这些腐败的500强企业的官僚经理的缩影。他(们)深谙职业场上的种种规矩。David的道行,并不在于业绩,而事实上在欧诗雅之类的大公司里,业绩也往往并不取决于他们。经理们在这里扮演的,是一个在官僚机器中正常运转的螺丝钉,他们如果想做发动机,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离开这台机器,去一个能够让你做发动机的地方。然而可惜的是,在大多数的跨国企业,这台发动机永远都不会属于中国的经理们,尽管他们未必没有能力。这台发动机永远摆在离中国千万里之遥的全球总部,一点都没有挪窝的打算。第18节:职场就像一个官场 这些企业的业绩压力事实上比中国的大多数中小企业要小很多,这正如螺丝钉的作用是让一件事情顺利地运作,而发动机却是让一件事情去发生一样。既然"业绩"不是第一的,那么"政治"就顺理成章地摆在了第一位,这时候,你的老板对你的态度就是你第一个需要关心的事情了,而你的老板喜不喜欢你,就看你皮鞋擦得好不好。于是,关心老板的生活起居就要比关心自己的业绩更为重要,关心老板的好恶就要比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更为重要。 所以,每个这样公司的员工(尤其是经理以上的)首要关心的已经不是绩效,而是自己是在公司的解雇线之下还是之上。他们很容易知道他们处在什么位置,如果因为你没有完成任务而被解雇,你就在解雇线下面。而如果你虽然没有完成任务,但是仍然没有被解雇,那你就在解雇线上面。当一个员工在解雇线上的时候,他就会沿着这条线,顺利地向上滑行。 这就是目前李白、David、Nick这样的团队---这种大企业营销队伍---的现状,团队越来越政治化,每个人关心的是自己的位置能否被保住,每个人都在习惯推卸职责,因为谁都知道做得越多出错的机会越多。 这些大企业的营销队伍已经变得越来越没有战斗力和战斗感。营销是一场战争,我们需要的是那种愿意全权负责计划和指挥市场运作的人们,但是,现实是我们已经越来越找不到那种充满着激情和战斗感的营销人员了。 在跨国大企业强势品牌的光环之下,很多营销经理也变得非常的强硬---但是这种强硬并不是基于对公司利益的维护,而是一种倚仗着公司背景的霸道。每到一地走访,经销商的简单招待是不够的,"小酒"显然是需要天天醉的,完了之后还要桑拿、卡拉OK、泡吧。市场依然会存在,因为这些营销经理是躺在强势品牌上呼东喝西的人,他们只需要在唱歌、喝酒、泡桑拿之后给经销商一点小恩小惠就可以了---经销商是现实的,投资在这些人上的腐败基金,他们知道一定会获得加倍的返还。David虽然不懂销售,更不懂市场营销,但是这丝毫没有阻碍他在这些企业里的发展,对外根本不需要他操心,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代表着能为客户带来稳定而长期利益的国际品牌,他是客户需要好好招待甚至是好好贿赂的人,至于他究竟是David还是另外的某一个谁,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开夜总会的总会好好招待,因为顾客对他们而言,就是一串金钱的符号。而David对于客户而言,正是代表着欧诗雅这个金钱的符号。对上,David需要的是一座靠山,只要Nick不倒,他David也不会倒,正如同David需要下级和经销商擦他的皮鞋一样,Nick也需要这样的下级做同样的事情。对下,David需要的是绝对的听话,他的另外几个同义词是"执行"、"细节"和"没有任何借口",当然里面的真实内涵就是"蒙蔽",当一个没有思考能力又听他话的下级出现的时候,那就是他要找的"优秀员工",反之,就是David这些企业官僚们需要驱逐和扼杀的人。 这就是目前大企业营销队伍的另一个现实本质。当大企业的运作越来越官僚化之后,这些营销经理也越来越远离了商业的本质,每一次的客户拜访,像是一种礼仪,并且职位越高的经理的市场拜访越像是一场秀,一场官员的出巡。当然,如果出巡的碰巧是CEO,那么就顺理成章地晋格为"皇帝"的出巡。 这种秀已经越来越让营销团队失去市场的敏锐嗅觉,低职位的营销人员因为不能决定什么,所以出于明哲保身的目的也并不急于改变什么---因为改变本身意味着职业的风险。高职位的营销人员根本就看不到什么现实的状况,因为所有的市场拜访的路线都已经被事先安排好了,他们被低级别的营销人员前呼后拥,犹如在牢笼中一般。第19节:为了告别的聚会(1) 而从李白给高层们做的那套数据大掺水分的访店参考手册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另外一个大企业的实质。这是一些为了管理而管理的企业,办公室里有着一大堆在制定着计划和战略的高级经理们,但是在市场上的业务人员却寥寥无几。公司内臃肿的层级和部门的设计,也使得营销团队越来越忙于应付各种各样毫无生产力的东西---无聊的报表、凭空捏造的销售预测、缺乏市场基础的年度计划。这种年度计划,完全是基于公司需要的数字游戏而不是事实上的市场情况。让我们想象一下,当你在战场上打仗需要援兵的时候总部却对你说:"对不起,援兵要明年一月才到,因为今年的费用已经用完了,到明年一月才会有新的预算。"当然,CEO来访的费用预算显然是比市场营销的预算要重要得多得多。 这就是大企业营销团队的管理现状,每个人只是为了完成纸张或者是E-mail上的报表和工作,为了所做的数据让管理层和别的部门觉得舒服和可信,却不知道做得越多,离市场的实际越远,越缺乏可信度。 但在这样的大企业"官场"上,这些话正像皇帝的新装那样,是不能去拆穿的。在一群疯子的圈子里,一个正常人就会被视为疯子。 为了告别的聚会 晚上9点多,李白来到了世贸饭店的舞厅。刚才他一直和杭州的同事们一起在办公室里,商量着明天还要去拆除那些今天用过的道具、向别人借的场地、灯箱广告和促销台。 舞厅的音乐震耳欲聋,李白看见CEO正坐在中心位置上喝酒,马伯乐和一些衣着暴露的模特在舞池中跳着舞。找模特的事情,李白委托给了Susan,她那些专柜的小姐们推荐来的模特果然是一个个漂亮动人兼热情似火。此刻这些模特正在舞池中和总监们欢快地跳着。上海总部来的总监们的随员(大多是女的)一个个也都在扭动着曼妙的身躯,少了白天那些厚重的冬衣的羁绊,她们正在CEO和他的高级经理们面前尽情展示着自己另一面的魅力。 李白脱了大衣,但是显然里面的正统西装也是不合时宜的。他的那帮同事今天也是一个个西装领带,没有换过。这些人都在吧台拿了酒或者饮料找了个角落躲了起来。他们知道,这无非是又一场秀,尽管舞台设在了杭州的某一个高级酒店,但是主角依然不是他们,而是上海总部的这些总监们。 舞台上忽然出现了一张熟悉的漂亮女人的面孔,美丽而又高傲,但是无限的微笑和英文的问候语却都朝着CEO而去。李白对着旁边上海柜台制作部的一位同事问道:"这个人很像那个谁啊!那个香港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还给我们的新产品做过广告的!" 上海的同事显然对李白的消息闭塞感到惊讶:"那就是那个谁啊,香港的著名节目主持人。比电视上还要漂亮吧?马伯乐花了重金昨天把她从香港请过来的。怎么样,对CEO的招待安排的周到吧?" 名主持人的到来,使得原本就欢快的舞厅气氛变得更加的欢快了。李白拿着酒瓶,去和上海的那些认识的同事们打招呼,碰到David的时候,李白忍不住问了问关于CEO对市场访问的评价。David喝了口酒,又抽了一口烟说道:"我怎么会知道,我又不是CEO,反正他要是感觉不好,谁都保不住你。"但是看着David轻松喝酒抽烟的样子,李白知道,估计是过关了。但是,难道CEO真的只是为看欧诗雅的产品陈列和促销活动而来的吗?李白曾经在网络上查找过关于CEO对中国市场的评价,CEO认为中国市场非常有潜力,并且希望在中国继续引进欧诗雅的几个国际品牌或者在中国当地进行品牌收购。从今天CEO对别的产品的关注程度来推测,李白怀疑这次他来的主要目的是看几个竞争对手和本土品牌的市场情况。谁又知道CEO在想什么呢?李白觉得,CEO看着他们,就如他小时侯经常看地上的那些爬来爬去的蚂蚁一样,尽管蚂蚁在那里忙忙碌碌地为生存而工作,但在李白看来,那只不过是有趣和好玩,李白可以轻易地掐死它们,不费吹灰之力。CEO对于他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第20节:为了告别的聚会(2) 舞会还在那里进行着。David到处找着比他官大的人打招呼和碰杯,然后再回到比他官小的人那里享受一下"老板辛苦了"、"老板这次接待的好"之类的吹捧。这次除了李白的杭州销售队伍以外,David还从华东区抽调了不少人,当然这些人都是他的心腹,虽然没有帮上李白什么忙,但是照顾好David,也算帮了李白最大的忙。 David这次来算是"要务在身",经销商的招待大多是能免则免了。但这并不是他的一贯风格。David每次来杭州一般都是不告诉李白的,这点不知道是不是受到《康熙微服私访记》的影响,据说这样是为了让大家随时提高警惕,更好地做市场。不过李白却是经常听到业内同行传来的消息,说是晚上又在某某歌厅的包厢碰到David了,而这样的消息过后的一天,David一般都会准时露面,并经常以银泰百货为例骂一顿"你们这些人,这么好的市场也做的那么烂"之类的话。李白初时也以为银泰百货问题真的很大,但是怎么核对陈列标准都和公司的一模一样,并且业绩也是每月攀升,后来他终于知道了:原来每次David来都住在争泰对面的宾馆,而且他一般都只看这一家店以此作为管窥市场的手段。在训过李白之后,David晚上的安排一般都是经销商请客吃饭。David对杭州餐馆的了解程度远在李白之上,哪里有什么特色菜、哪里是什么菜系都是如数家珍。这也不奇怪,他在联合利华和羽西公司工作的时候也经常来杭州。但是David惟一不知道的是价格如何,因为他从来没有买过单。David晚上的第二件事情一般都是去金碧辉煌(这是杭州最贵的一个卡拉OK歌厅),按照惯例,每次经销商都得为他准备至少一箱的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