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读书网(www.book.d78i.com)整理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 “四十不惑”已成为历史“四十不惑”是《论语》中广为人知的一句。虽然人们并不一定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孔子之口,但没有人不知道“不惑”是四十岁的别名。但在那些即将跨越和已经跨越了“四十岁”的门槛的人当中,有不少都对这个说法存有疑问。|Book|BookPIP&db=sina虽然他们有时嘴上也会说“我已经步入了不惑之年”,但根本找不到感觉。在他们还年轻的时候,父母还有公司的上司就是他们的楷模,他们原以为等自己到了四十岁以后,也同样能变得成熟自信,举重若轻,达到“不惑”的境界,可等自己真熬到了这个岁数,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离所谓的“不惑”还差得远呢。所谓“不惑”,即有着明确的人生方向,完全没有任何困惑。但看看如今的四十多岁的人,真正能做到“不惑”的还真没有几个。以前的工薪阶层到了四十岁以后,倒是的的确确能够达到“不惑”的境界。孔子十五岁立志治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以前的工薪阶层也是一样,他们二三十岁的时候,凭着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在公司里打下一片天地,等到了四十多岁地位自然固若磐石,言行之间都流露出坚定不移的风范,那种生活状态的确可以称为“不惑”。可你看看如今的四十多岁的工薪阶层,整天要担心自己会不会被裁员,在公司里属于弱势群体,跟以前不能相提并论。而且,即便自己不被裁员,公司本身的情况也令人担忧,谁也不知道公司到底能撑到什么时候。哪怕你的运气很好,能平安无事地挨到退休,之后能否像以前一样每月如数地从国家领到退休金也还是未知数。如果退休金无法指望的话,退休后的生活就成了老大难。除了这些工作上的烦恼以外,四十多岁的人还要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以及年迈的双亲的赡养问题,可谓烦恼多多。现代人到了四十以后仍需不断地为生活奔波,实在谈不上“不惑”。而且,与二三十岁时相比,他们的生活更忙碌,精神上也更为不安。“心悬半空中,烦恼一箩筐”才是如今四十多岁的人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我今年也四十三岁了,跟千千万万的同龄人一样,每天怀着种种的不安和迷惑,辛辛苦苦地活着。也许有的读者会觉得摆在我面前的是一条阳关大道,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因为我每年都会有几本著作出版,还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上频频露面。其实,那些都是表面的风光。我深知自己才识浅薄,不足以靠此吃一辈子,而且我的职业不稳定的因素居多,收入没有任何保证,所以我也时时为自己的生存问题烦心。我的这本书不是要居高临下地向读者提出建议,而是些对切身问题的思考,因为我也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人,同样面临着生存的危机。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 如今的四十岁相当于三十年前的花岁既然我跟大家一样,也是四十岁群体中的一分子,就不打算说什么“既然大家已经到了不惑之年,就不能再像毛头小子一样了,一定要沉着稳定”之类的漂亮话了,免得有读者说我只知道教训别人,却不知道反省自己。相反,我倒认为四十多岁的人焦躁不安是再合理不过的,因为谁也不知道将来能否拥有稳定的生活。当然,我这样想也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前提,那就是如今四十多岁人的生活状态跟以前已大不相同了。我们常说“到了多大岁数,就该有多大岁数的样子”,所谓“少要轻狂老要稳”,二十多岁就该朝气蓬勃,三十多岁就该成熟冷静。但问题是时代不同了,对各个年龄层的定位也就不尽相同。各个年龄层在社会中的定位和它的成熟程度是相对的,随着平均寿命和人口年龄的构成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比方说,孔子说“四十不惑”这句话是在公元前五世纪。孔子本人活到了七十三岁,他把自己四十岁之后的人生概括为“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跟生活在同一年代的人相比,孔子算得上是“高寿”。不仅如此,孔子死后约一千年,唐代的诗人杜甫还有诗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也是后来人们把七十岁称为“古稀”的缘由所在,直到一千多年之后,活到七十都还很少见,孔子的“高寿”也就可想而知了。我们无从知道孔子的时代的平均寿命是多少,暂且把当时的七十岁当现在的一百岁来算吧,那么当时的“不惑”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六七十岁。所以如果孔子他老人家知道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一到四十就把“不惑”挂在嘴边,想必也会苦笑不已吧。也许有人会觉得我的这种分析荒谬无比,因为我们的父辈所生活的时代跟公元前相比同样有着很大的差别,但他们四十多岁时的生活状态却是称得上“不惑”的。诚然,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父辈跟我们可以说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我们和父辈之间只有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差,在跟孔子的时代做比较时,这个细小的差别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我们到了四十多岁以后应该同父辈一样步入“不惑”的境界才对啊。但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二者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们的父辈,即现在七十多岁的这帮人,他们四十多岁的时候,也就是三十年前的人口年龄构成情况跟现在大不相同。根据一九七零年(昭和四十五年)的统计,当时四十岁以上的人大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二。也就是说,近百分之七十的人都不满四十岁,那么四十岁以上的人可以算是“长者”了。如果把日本社会比作小学的话,那么占人口三分之一左右的四十岁以上的人相当于最高年级——五年级的学生。让我们再来看一下三十年后的二零零零年如何。日本人口渐渐走向高龄化,四十岁以上群体占总人口的比率上涨到了百分之五十二。也就是说,四十岁以上的人比不满四十岁的人还要多。同样拿小学来打比方,如今的四十岁以上的群体只相当于小学三年级。因为上面还有很多年纪比他们大的,所以这个群体在社会中的定位已不再是“长者”,而是变成了“年轻人”。此外,根据一九七零年人口统计的结果,当时二十八岁以上的人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单从占总人口的比率来看,现在的四十岁跟三十年前的二十八岁地位相同。算起来,别说“不惑”了,距离孔子说的“三十而立”尚有一段距离呢。对于四十多岁的人来说,这一说法应该更容易接受吧。如果现在的四十岁只相当于三十年前的二十八岁的话,那么已经迈过四十大关的人即便找不到“不惑”的感觉,也在情理当中了。这样去想的话,大家的心情就会轻松许多,因为从社会定位的角度来说,自己距离“不惑之年”还有十二年,正好一轮呢,那么也就不需要为自己“虽然已经四十多岁了,还是一股学生气”而耿耿于怀了。因为你的岁数只相当于三十年前的二十八岁嘛,学生气未除也很自然。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 四十多岁正年轻当然,每个人的成熟程度之间也是有差别的,不能单纯从所占人口的比率来判断你是属于“年轻人”还是“长者”,而且也不能一概而论,说每个年龄层的人都比以前年轻了十二岁。这样一来,不就等于说如今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相当于以前的八岁吗?这未免就太荒谬了。但就我个人的经历,我觉得“看年龄定位要先减去十二岁”这一观点至少对四五十岁的|Book|BookPIP&db=sina|Book|BookPIP&db=sina人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我也是迈过了四十岁门槛的人了,可一样被称作“文化界的年轻学者”、“年轻的评论员”等等。我对这样的称呼没有任何不满,只不过一想到自己都一把年纪了,居然还被人家“年轻人”长“年轻人”短地叫着,有些怪不好意思的。但看看那些评论界的熟面孔,还真没有几个比我年轻的。就拿“直播早班车”节目中的几个嘉宾来说吧,最年轻的当属评论家宫崎哲弥了,可他也不过才比我小两岁,也是四十岁的人了。福田和也和宫台真司这两位也是大家熟知的“年轻评论员”,可他们也都四十多岁了,福田先生和我同年,宫台先生比我还要大上一岁。以前也曾经有过年轻的评论员,比如浅田彰先生,才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崭露头角,但现在就不多见了。别的领域同样如此。比如“屯柰子”、“庶民街”、“瓜南组合”、“爆笑问题”这些喜剧明星组合,他们在老百姓的眼中都属于“年轻人”吧,可查一下他们的年龄,也都是一九六一到一九六五年间出生的,算起来都是四十多岁的人了。也有比他们小一点的,比如“七十七”还有“科克里克”,可他们也都三十大多了。当然二十多岁的喜剧演员不是一个没有,但都还不成什么气候。稍有名气的,怎么着也都三四十了。可追溯到始于八十年代的“相声热”,“阿靖”和“阿清”两人才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声名鹊起,举止间颇有大家风范,如今像他们这样年轻就很有成就的怕是找不见了。观众朋友们想必很多人都不知道,当年他们横扫日本时,横山靖只有三十六岁,西川清才只有三十四岁。跟今天成员年龄均为三十八岁的组合“爆笑问题”相比,要年轻得多了。让我们把目光投到电玩行业和电视界,在这些领域也同样如此。活跃在第一线,业绩遥遥领先的这批人差不多都是四十来岁。他们无不精力充沛,是各自行业的年轻的领头人,根本不存在被二三十岁这代人架空的事。作家当中虽不乏才二十出头就一炮打响的例子,但在更多的行业里,都是四十多岁的人在充当着“年轻人”的角色。如果是在三十年前,哪怕是在二十年前,这恐怕也是不可想像的吧。因为以前二十多岁的人才是“年轻人”,到了四十岁,人家就把你当老手看待了。但在如今,人的成熟期向后推迟了,四十多岁的人也完全称得上是“年轻人”。当然,公司由于每年都会纳入新人,是不太可能把四十多岁的老职员当“年轻人”看待的,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很多工薪族一过四十,就认为自己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但是要知道你在公司里的位置是一回事,你作为一个人是否成熟又是另外一回事。如今的社会,四十多岁的人根本不可能像以前一样被供起来养老,精神上自然要焦虑不安。但你只要能把自己的社会定位放在“年轻人”上,那么精神上焦躁一些,不安一些也就显得很自然了。要知道如今不比以前了,四十岁才是你人生的一大关口,能不能冲上去就在此一搏了。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 不怕失败在摸索中不断前进那么,以前的四十多岁的人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动画片《天才傻瓜波恩》中主人公波恩的爸爸?我记得该片的主题曲里有一句“因为四十一岁的春天到了”,据此推测,他应该有四十多岁了。作为一个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四十多岁的人,波恩的爸爸的心情是否平静我不知道,我只记得他的形象十分苍老,不像四十多岁的样子。如果按照我在本书开头提到的“十二岁”之差再加上一轮,也就是五十三岁的话,那还可以理解。|Book|BookPIP&db=sina|Book|BookPIP&db=sina再比如说动画片《海螺》里的波平,完全就是一个老人的形象,这可能是因为他是“小鳕”的“爷爷”,所以才设计成那样。但想想看,他的小女儿“裙带菜”才念小学三年级呢,要说他才四十多岁也完全讲得通啊。还有他的老婆“阿船”,整天戴着围裙,整个一“老奶奶”的形象,可实际上假设她是在二十岁的时候生了女儿“海螺”,而“海螺”今年又是二十五岁的话,那么她不过也才四十五岁呢。可看她在剧中的形象,就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奶奶,要这么算起来,那她应该是在五十多岁的时候才生了最小的女儿“小鳕”,这未免有违常理了,还是假设她是在三十多岁的时候生的比较合理。正因为以前的四十多岁的人看起来如此苍老,所以在看这些动画片的时候,决不会有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把剧中波恩的爸爸还有阿船夫妻当作自己的同龄人。倒有很多跟老人同住的四十多岁的主妇把实际上应该比她们年轻许多的“海螺”当做同龄人呢。从当今日本社会的各年龄层的构成来看,这种感觉才更为合理。四十多岁的人只要摆正观念,不以长者自居,人生观就会发生很大的转变,能够充满信心,迎接生命的挑战。既然今时不同于往日,即便有些少年的轻狂也不为过。我们很难想像一副“老爷爷”形象的“波平”为追求新的生活方式而辞职,自己去创业,但同样是四十多岁的人,如果把主人公换成今天的四十多岁的人,就完全可行。因为如今的社会,即便四十多岁的时候创业失败,也还有机会可以重新爬起来。以前人们退休后都可以颐养天年,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但今天就不同了,生活中充满了未知数,所以更需要大家奋力拼搏。挑战的结果自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也不能因为存在失败的可能性而自己给自己泄气,说什么“临秋末晚的了,还折腾个什么劲儿啊”。一定要改变思路。四十多岁又怎么了?一样也是“爱拼才会赢”啊。总结来说,四十多岁的人要在当今社会里生存下去首先必须摆正姿态,要不怕失败,在反复的失败中不断摸索,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只要记住如今的四十岁实际上只相当于三十年前的二十八岁,便不会因为自己到了这个年龄还要像年轻人一样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而感到无所适从了。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 不怕失败在摸索中不断前进我个人认为在这个艰难的时代,人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充满勇气,有决断力,而且还要能够做到“屡败屡战”。所有那些能够反复尝试,百折不挠的人都具备这些素质。比方说,当一种陈旧的做法行不通时,这类人就会思考新的方法,并很快将之付诸实践,“屡败屡战”。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点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就像“思考力”和“创造力”因人而异一样,这种能力同样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这方面能力强一些,有的人就相对|Book|BookPIP&db=sina|Book|BookPIP&db=sina要弱一些。而那些能力强的人就善于挑战新生事物,毫不畏惧失败,即便遭遇挫折,也能够很快地站起来,再想出新的方法来应对。这样的人才具备成功的素质。当然,这种能力没有年龄之分,在每个年龄层的人身上都可以看到。只不过由于“不惑之年”这种根深蒂固的想法,人一旦迈过四十大关,就容易失去挑战的勇气,所以我才要在这里强调一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正是为了让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才在前面花了那么多的篇幅来论证跟三十年前相比,如今四十多岁的人还算年轻人。那么,这种能力具体包括哪些部分呢?我是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才意识到这种能力的重要性的。当时,我的数学成绩很不好,让我十分苦恼,后来我干脆破釜沉舟,自己琢磨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试验的结果是我的成绩一举跃为榜首。这就是我在《升学考试要找窍门》一书中所介绍的“背诵法学数学”。这种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将模拟考题的标准答案分成几个类型,然后全部背诵下来。我刚开始这么做的时候,对于它是否有效心里是一点底都没有,老师们也从未说过这样的方法可行。要知道那时距离高考还不到两年,时间宝贵,万一行不通,再走回头路也就难了。当然,我会那么做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根据的。当时在我就读的那所学校里,有个学生自己编参考书卖,书中有各种模拟试卷的标准答案。我惊奇地发现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数学成绩也越来越好,由此我推断也许背诵解题模式是可行的。虽说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对当年的我来说这可是一个大胆的决定。不过,从结果来看,多亏了这个大胆的尝试,我的成绩才有大幅度的提升,而且多年以后居然还总结成书并出版了。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这可是一场漂亮仗,值得大书特书的。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 不做不知道仍以我的数学学习法为例,抛弃以往的学习方法,采用自创的背诵法自然需要我在前面所提到的“屡败屡战的能力”,在演算具体问题的时候也同样需要这种能力。因为虽然你记忆了多种解题模式,但具体一道题目该用哪种模式来解也还是需要反复试验的。一种模式解不开,就需要再换一种。虽说考试的时间有限,需要一定的演算速度,但只要你的脑子里存有大量的解题模式,然后能够不厌其烦地反复验算,除了个别超难的问题以外基本上不成问题。|Book|BookPIP&db=sina|Book|BookPIP&db=sina“屡败屡战的能力”不但对升学考试而言至关重要,就拿我的专业——临床心理学来说吧,治疗病人心灵上的问题,也需要反复摸索。精神分析和心理咨询的理论分为各个流派,没有一个可以说是绝对正确。每一种理论在应用时都存在个体差异,同样用一种方法,有的病人可以医好,有的病人就医不好。因此,作为一个心理医生,必须掌握多种方法,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理论行不通,就换用荣格(Jung)的,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因势利导,在慢慢摸索中前进。如果只相信某一学派的观点,拘泥于一种方法的话,就难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总的来说,就心理学而言,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经济学也是一样,虽然存在诸多流派,但没有人敢说自己的观点是绝对的真理。没有一条经济政策具有普遍性,可以适用于所有年代所有类型的社会。要改善国家的经济状况,必须参考各种经济理论,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适用于本国国情的政策来。如果一条政策的效果不好就换另外一种,还是不行的话,就再换一种。如此循环,总会找到一条能够刺激经济恢复的政策。重要的是不中途放弃,反复试验,直到找到适合的,而不是从一开始就要寻求一条绝对正确的经济理论。如果欠缺了这种“屡败屡战的能力”,那么即便掌握了伟大的经济理论,它终究也只能是一种学术成果,而不能转化为对社会有贡献的指导性理论。也就是说,凡事都需要实践,不做不知道。现在可不是经济高度增长期那会了,那时只要沿着欧美国家的脚印走,就能一帆风顺。如今的时代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所有的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供参考,所以只知道把权威学者的理论奉为真理的人必将犯下大错。可笑的是,当一个理论在现实中行不通的时候,居然还有人跳出来说这不是因为理论不对,而是现实出了问题(比如当“放宽限制”的做法收效甚微的时候,居然有人说这是因为放得还不够宽),这都是本末倒置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文科的人容易视野偏狭。比如支持凯恩斯学说的就只认凯恩斯,而信奉弗洛伊德的人就说弗洛伊德的学说是绝对的真理,对别家之言瞧都不瞧上一眼。这些理论自然都有它行之有效的一面,但并不意味着它永远正确。就像光和声音的传播都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一样,绝对正确的学说是不存在的。一个理论是否适用于一个问题,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文科出身的人习惯于埋头苦想,他们没有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学说的习惯。所以类似的事情只要自己曾经做成功过,或是背后有具有说服力的权威理论撑腰,就容易忽略实践的重要性。相反,对于那些全新的理论,或者出自不具有权威性的外行人之口的意见,他们向来都是不屑一顾。这么说来,文科式思维的人往往不善于“实践”。一件事,要做到不厌其烦地反复试验,就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一切都让事实说话,这是一种理科式的思维模式。一个理论,除非有实验能够证明它是正确的,否则即便它是爱因斯坦的论文,其价值跟默默无闻的学者的论文也没什么两样。正因为在理科的世界里尊重实验的结果,所以田中耕一才可以麻雀变凤凰,一举获得诺贝尔奖。“一切让事实说话”在自然科学领域是所有人的共识,我们应该保护这样的观念并将之推广到其他领域,它是培育“屡败屡战的能力”的天然土壤。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 投资的资金不要超过财产的三分之一所以,我认为四十多岁的人在为未来打拼时一定要具备这种理科式的思维,要有“人生在于不断的尝试”的观念。不管你调整工作姿态和人际关系是因为打算换工作,辞职自己创业,还是为了巩固自己在公司的地位,都要掌握一个基本观念,那就是“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方法”。如果一味地追求绝对正确的做法,也就是“真理”,以为只有先掌握了真理才能采取行动的话,那么你将永远都开始不了。|Book|BookPIP&db=sina|Book|BookPIP&db=sina当然,我的意思也并不是说“反正没有绝对正确的做法,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好了”,就跟我用背诵法解数学题一样,你要采取某一种做法也是需要一定的根据的。不过,是“尝试”就存在失败的可能性。你必须有这个心理准备,要不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就容易一蹶不振。但如果刚开始心态摆得就比较正的话,那么即便是失败了,也可以冷静地思考原因,从中吸取教训,逐步完善自己的做法。其实,看看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创业者们的经历就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它总要经过反复的试验和多次失败的打击,才有可能获得机会女神的垂青。但问题是世人在瞻仰成功人士的事迹的时候,往往看不到光环背后所隐藏的艰辛的历程。因为媒体宣传的重点都放在他们产品的创意以及企业管理策略上了,但这些其实并不是他们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一个企业能否取得成功,关键还要看它的掌舵人具不具备“屡败屡战的能力”。日本麦当劳总公司的藤田会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用于风险性投资的资金不要超过你的财产的三分之一。”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藤田会长深知“反复尝试”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如果将所有的财产都一次性押进去孤注一掷的话,那么万一失败了,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但如果每次只用总财产的三分之一的话,你就会有三次机会。前面两次的失败会给你提供丰富的经验,这样第三次成功的几率相对就要提高,俗话不也说“事不过三”吗?拿我自己来说,我每年都有几本书出版,其中有畅销的,也有不畅销的。说实话,所有的书都只是我的“试验品”,在出书之前我也不知道它们的销路会不会好,不过,我这么说可能有些对不住给我出书的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和责任编辑们。当我发现哪本书卖得不好了,就会自己分析原因,从中吸取教训,修正思路,然后再策划下一本书。不但著书如此,我所从事的网络教育和企业心理辅导工作也是一样。刚开始时我的分析总是过于乐观,但在现实中却屡屡碰壁,要么是报名的学生太少,要么是争取不到企业做我的客户。但这种时候我从不气馁,总是重新调整自己的做法,重打锣另开张,直到把工作慢慢送上轨道。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 我的“摸索”始于学生时代回想起来,这二十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摸索着。可能这已经成为我的习惯,所以虽然今年我已经四十多岁了,还能够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前面我曾经说过,我并没有卓越的才能,可以靠它吃一辈子。我能有今天靠的就是我的“屡败屡战的能力”。我对于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还是颇为自信的。|Book|BookPIP&db=sina|Book|BookPIP&db=sina这种能力的强弱一部分表现在将想法付诸实践的速度上。如果总是瞻前顾后,想着“会不会有事啊”的话,就永远无法开始。正因为不知道这么做会不会有事,所以才要进行试验的嘛。我认为自己还算有决断力。当年在东京大学读书时,我组织了一个名叫“偶像制造研究会”的社团。这个社团的创意谈不上特别,因为当时在各个大学里都盛行评选校花,所以我们这个创意并不难想到。只不过东京大学十分保守,连评选校花的活动都不曾举行,所以学生们考虑到影响的因素,不敢搞得太明目张胆,才打了这么个旗号出来。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你能否将一个平淡无奇的想法付诸实施。就像随身听,还有二十四小时便利店,谁都会觉得“要是有这样的东西(地方)就好了”,但最先获得成功的往往是那些首先将这样的想法付诸行动的人。当时,我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采取了行动。但因为自己什么都不懂,所以一切都只能摸索着来。首先,我需要为我们社团的活动做宣传,但我没有新闻界的朋友,也只能抓到什么算什么了,于是我随便找了一家杂志社,就给他们打电话。但我把自己的策划跟杂志社的编辑们介绍完了以后,人家根本就不感兴趣。为了说服他们,我接下来在校园里搞了一个千人调查,问题就是“你认为东京大学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应该是什么样子?”,然后再拿着调查结果去找编辑部,终于获得了他们的认可,因为有调查结果在,就比较容易拟稿。结果后来有多家媒体为我策划的这次活动做了宣传,其中,《平凡动人》杂志社还为我们做了专访,足足占了六版。因为宣传的力度够大,所以第一批我们就收到了一千多份报名表,评选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切都归功于我实际的尝试,如果没有第一次打电话时的碰壁,我就不会想到去搞那个千人调查,我们的活动也必将以失败告终。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但在我的学生时代,也曾有过惨痛的失败经历。偶像评选活动成功地落下帷幕之后,我策划了一部十六毫米电影的制作。结果以流产告终,一败涂地。当时参演的演员,像高桥瞳、高树沙耶(当时的艺名叫益户育江)、桥爪淳等后来都成了明星,只有我一无所成,还背上了两百万日元的沉重债务。但既然这也是一次试验,失败也是意料中事。何况我也从中获得了不少经验。我对欠债|Book|BookPIP&db=sina|Book|BookPIP&db=sina的感觉有了切身的体会,了解到欠债会让人灰心丧气,失去进取心,不敢再向新的事物挑战。正因为如此,在以后的创业生涯中,我再也没有借过一分钱。不过,要知道当年我还是一个学生呢,两百万的债一上身,我着实沮丧了好一阵子。后来为了还这笔钱,我只好四处打工。我自己总结投资电影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不具备专业知识,策划本身就存有缺陷,所以我就跑到大映电视台去做导演助理。当时在我所打的工里面收入最好的当属自由撰稿人的工作了。我同时为《花花公子周刊》和《CanCam》两本杂志写稿,收入颇丰。说起来,与这两家杂志社的关系还是在搞偶像评选的时候建立起来的呢。我的试验也不是一点成绩没有的,而且这些关系让我至今都从中受益。所以,我不但顺利地偿还了债务,跟其他同学相比,还有一笔很可观的收入。但好景不长,转眼我就要毕业了。毕业后当了医生就没有时间去打工,而且自己出来开诊所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那就意味着我要开始清贫了。一般人都是工作后经济状况比当学生时要宽松,而我却恰恰相反。我清楚地知道毕业对我来说就意味着走向清贫,这是我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于是,为了保证毕业后的收入,我开始跟人合伙搞学习补习班。考虑到成本的因素,我们把第一批的招生人数限制在三十人,而且为了节省广告费用,我们还具体指定了学校,只为这几所指定学校的学生辅导。我们所指定的学校都是升学率颇高的初高中连读的学校。我就是从这种学校出来的,所以知道能考进这种学校的学生本身素质就很高。只不过这种学校里的学生在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一年级的时候会经历一个学习倦怠期,而能否把这段时间的学习抓起来直接关系到他们最后所考取的学校的好坏。这些学生的底子都不错,所以只要我们使他们抓紧这段时间,就能保证他们考上名牌大学。如果他们毕业后三十人里面能有二十七个考上东京大学的话,那我们补习班的名牌大学升学率就将达到百分之九十,那以后还用愁没有生源吗?我们的策划总结来说就是以那些原本就具备升入东京大学的素质的好学生为服务对象,助他们一臂之力,把他们平平稳稳地送到东京大学里去。事实证明,我们的策划非常成功,如今,据说我们创办的补习班已经完全上了轨道,每年的总营业额高达九亿日元。我用了“据说”这两个字就说明它现在的一切已经与我无干了,我没从中捞到一点好处。事实是,学习班刚创立没多久,我就被我的合伙人给踢出局了。要知道刚开始什么都是我干,像做课程表呀,联系教师啊什么的,但等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完了,他们居然就“卸磨杀驴”,把我给开了。我当时也输在阅历尚浅,对世间险恶领悟得不深。总之,这次试验,我是彻彻底底地失败了。但我并不甘心,以同样的思路又重新开办了一个小型的补习班,为了不再重蹈覆辙,这次我选择了“单干”。但仅靠我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找到大量的生源,所以补习班的经营状况不尽如人意,一直都是惨淡经营。但不管学生的数量多少,既然已经接收了,就有责任把这六年负责到底,直到把他们全部送进大学校门。所以,我咬紧牙关,苦撑到了最后。虽然补习班本身没赚到什么钱,但它为我以后开展的网络教育事业打下了基础。当年办补习班时我曾雇用了几个东京大学的学生,所以后来我搞网络教育的时候,师资方面不成问题。这些都是我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结果,而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屡败屡战的能力”的基础。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 把失败看做人生的一次转机接下来,我还要介绍两个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亲身经历的事例,希望读者们不要厌烦。上面提到的电影制作和经营补习班都是我在二十多岁时经历的巨大失败,接下来要说的是近几年内发生的事情。在我四十岁左右的时候,还经历过几次重大挫折。其一,便是我竞评教授失败。|Book|BookPIP&db=sina|Book|BookPIP&db=sina其实,这事说起来还是人家主动找的我,据跟我联系的那个人说,他们学校的心理学系的老教授要退休了,但是原定要接他的班的副教授在前一年调到其他学校做了教授,这样一来就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了,所以问我是否有意。还用问吗?我当然求之不得了。但没想到那个原定的接班人一听说这边有了位置,不顾对当时已就职的学校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半路杀了出来,表示也要竞争这个职位。按照那个学校的惯例,在正式投票以前会召开一次教授会,会上就会提前决定下任教授的人选。我在这次会上就被否决了,当然这一切我都是事后才知道的。这一切都怪不得别人,要怪就只能怪自己太天真了。回想起来,我输在太过掉以轻心了,给我介绍的那个老师曾让我去考一个临床心理士的专业资格,但是当时我抽不出时间来,总觉得那种东西晚一年再考也没什么关系。但后来我居然就输在了欠缺这个资格上。他们如此重视有无临床心理士这个资格自然也有其理由。最近出台了临床心理士指定学校制度,只要你是指定的几家学校里毕业的,那么不需要经过实习就可以参加临床心理士的资格考试。但是一所大学要成为指定学校,该校中必须有具备临床心理士资格的教授一名,副教授也要在三名以上才可以,即师资要达到相当的水准。我明明知道这个资格也很重要,但总存着一丝侥幸心理,心想:“只要论文多就不怕”,所以最终还是没去参加考试。如今回想起来,当时我的心思主要放在即将出版的那本关于考试和学习方法的书上了,而出书需要大量的时间做准备工作,这固然是一个客观因素,但我在内心深处没有很重视这次的教授评选活动也是事实。落选之后,我心有不甘,转过年来便去报名参加考试并取得了临床心理士的资格,但不用说也知道,为时已晚。但这次失败也为我的生命带来了一次转机,竞评失败后我在大学里的情形颇为尴尬,这促使我下定决心辞去了教职,开始集中精力创业。我离开大学并不是因为那里无用武之地,事实上,我之所以会去竞争那个职位,并不仅仅是为了想要“教授”的头衔,而是想上任后大干一番,跟经济系联手在日本开办第一个心理经济学专业。所以,如果将来能有一所大学给我机会,放权给我让我一展身手的话,我会欣然接受的。不过,这种机会渺茫得很。跟许多行业一样,一旦放弃了教师的身份,就很难再有机会复职了。但与其对教师的工作恋恋不舍而原地踏步,还不如立即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呢。所以之后我全力以赴地投身到以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心理学教育事业中去。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 巧用“失败”寻找转机关于我的心理学教育事业将在下一章里介绍,这里还是再谈一个我的失败经历。这件事提起来至今令我感到脸红,当年媒体对此多有报道,想必有很多读者已经知道了,就是我被东北大学炒掉一事。追究起来,是我从二NFCA1NFCA1一年底开始发表在《周刊文春》杂志上的以《医疗改革的大骗局》为题的文章让我惹火上身。在该文中,我对一些无效的骨质疏松症药品|Book|BookPIP&db=sina|Book|BookPIP&db=sina以及医疗费用的浪费状况进行了抨击,结果激怒了骨质疏松症的专家——折茂肇先生,即前任日本老年医学会的理事长。于是,他一个电话打到我的上司——老年内科的佐佐木教授那里,我就丢掉了在该大学里的兼职。我当时的反应可以用“震惊”两个字来形容。为什么这么说呢?之前我也曾在月刊杂志《文艺春秋》上发表过类似内容的文章。而且,比较起来,那些文章的言辞更为激烈。但是发表以后并没有什么反应,所以这次根本没道理会这样啊。我的失算之处就在于没能料想到像折茂先生这么响当当的人物会舍《文艺春秋》而看《周刊文春》。身为一名老年医学会的会员,文化程度居然这么低,实在让我大跌眼镜。还有一点就是我低估了学会首脑的影响力。照说东北大学的老年内科的教授权限极大,几乎可以占山为王了,但学会首脑一个电话打过来,佐佐木教授就言听计从了。这也是我完全没有料到的。总结来说,虽然我并不后悔写了那篇文章,但承认自己有需要反省的地方。当年是我向佐佐木教授反复强调精神病医生对于老年内科的重要性才申请到了那份兼职的工作,但后来却给他带去了麻烦,对此,我深感抱歉。但抱歉归抱歉,对学校炒我一事我却不能保持沉默。不错,我是给学校添了麻烦,但再怎么说学会首脑也不该干涉大学的人事问题啊。所以,最后我选择了奋起抗争,因为沉默不能挽回我的任何损失。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即便遭遇失败也要有力挽狂澜的勇气,变失败为机遇,朝着成功的方向继续前进。当年如果佐佐木老师没有解雇我而是向我哀求“就算是为了我,别再写下去了”的话,没准为了顾及他的面子我也就偃旗息兵了。但被解雇以后,我反而没有了后顾之忧,更能畅所欲言了。没过多久,我就在《周刊文春》上发了一篇题为《我被炒了》的文章,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一五一十地写了出来。幸运的是,文章刊登以后,不断有人站出来表示支持我。日本的首席记者樱井良子也在《周刊钻石》上发表了一系列批判老年医学会的文章作为对我的声援。这场论战还为我赢得了到彼得武先生的《TV拦截》节目中担任嘉宾的机会。当然,这些反响都在我的意料之中。发稿之前我就知道像我这种情况,毫无缘由就被学校无理解聘,肯定会赢得大众的同情。我并不打算对此进行隐瞒,即便有人会因此而觉得我思想肮脏,手段卑劣。我自己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可耻,因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存。对于我这种没有什么家庭背景的人来讲,无故被炒时就只能利用“被炒”的事实来为自己寻找转机。如果我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一味消沉的话,试问我要怎样才能渡过失业后的逆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生存下去呢?第一部分:年过四十仍需在摸索中前进 此一时彼一时说到这里,感觉个人经历所占的篇幅有些过长了。不过,我之所以耗费笔墨来说这些真实的个人经历,也是为了将自己挣扎的过程毫不粉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大家,“我跟你们一样,同样对未来心存不安,我们是一个战壕的战友”。虽然我的个人经历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地方,有的地方甚至还让我感到羞愧,但我想只要有一个读者能够因为看了我的经历而滋生了年轻人的勇气,愿意去挑战新的生活方式,那么我的一片苦心就没有白费。而且,通过前面的介绍,相信读者朋友们已经了解到“尝试”有多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遭遇失败后,改变一下具体做法,然后保持原有的方向继续挑战,再一种方式是干脆换一个领域,彻底改变人生的方向。拿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开办网络教育属于前者,而放弃教职,以我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为资本开始创业属于后者。除此以外,你还可以干脆就把自己的“失败”作为卖点,为自身赢得机会,像我被炒这事就是如此。不管你采用何种方式,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你的“尝试”决不会白费力气,或多或少总会有些成效。只要能够明白这一点,不管遭遇什么样的失败,你都会从中得到些对之后的人生有用的东西,只要能够相信这一点,你的精神就会变得无比强韧,不再惧怕失败,跌倒后再爬起来,屡败屡战,直到迎来最后的成功。接下来,在第二章中我们要介绍,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最忌急于求成。虽说在采取行动时不能犹豫不决,要当机立断,但你绝不能急于求成。比方说,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开始接触教育产业,一直都是惨淡经营,直到后来搞网络教育才有小成,可那也不过是最近的事而已,之间隔了漫长的岁月。也正是从这个意义而言,我希望大家能够丢掉“我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想法,因为那样一来,你会很自然地觉得“来日无多”,看问题的目光必然短浅。但如果你把自己当成年轻人来看的话,你就不会那么急于求成了。创业初期效果不佳也不必担心,一种做法当时行不通并不意味着十年、二十年后也行不通。人生是漫长的,即便你到了五六十岁才取得成功也同样有大把的时间供你享受成果,实在不必急于一时。所以,关键还是要自我修炼,反复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抗压力”。小的失败不会让你一蹶不振,而只会让你变得更坚强,所以希望大家有了好的创意就不要犹豫,马上做做试试。你不一定非要换工作或是辞职去创业才能修炼,比如如果你也属于减薪大军中的一员,就可以利用工作的空余时间琢磨琢磨看有没有什么好点子可以赚到钱。一旦想到了,就不要犹豫,马上着手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你会遇到各种困难,也可能会影响到你的本职工作,到时就会强迫你去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一来,你不但会因此而掌握另一种技能,还能够锻炼你的能力。实践的过程不但能让我们从中获取经验,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增强我们的抗压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才是支撑着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生存下去的法宝。第二部分:在超不景气的年代里如何生存下去 长野县和冲绳县居民的平均寿命四十多岁的人成天担心的问题除了眼下自己会不会被裁员以外,更具普遍性的还是对未来的危机感,即十年、二十年后的生活该怎么办?前面一章里我已经提到过,从社会的年龄构成情况来看,当今的四十多岁的人只能算是年轻人。我国居民的平均寿命在八十岁左右,四十岁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人们一般是从这个年龄开始考虑为老年做准备,自然对未来充满了不安。|Book|BookPIP&db=sina|Book|BookPIP&db=sina本来嘛,这个年龄层的人的晚年生活就不像父辈那样有保障,他们的确有担忧的理由。就算能顺利地工作到退休年龄——六十岁,那之后平均还有二十年好活。但如今的养老金又没办法指望,何况能捱到六十岁才退的还算运气好的,现在终身雇用制的神话已经破灭了,提前十年左右退休将是很多人都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如此看来,如今虽然平均寿命增长了,退休人员从国家和社会那里得到的保障却大不如前。相比之下,个人的负担比以前要沉重得多。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只能依靠个人的力量度过晚年,而不能指望国家和社会给我们什么保障。除了经济方面的因素以外,还有一个生活意义的问题。假设六十岁退休,那么还有二十年的时间好活,这么长的时间整天无所事事的话,生活就会变得乏味无比,精神上也会变得萎靡不振,既而必将损害到身体健康。如果整天病魔缠身的话,那么即便长寿也没什么乐趣可言,况且通常只有身体健康的人才能够长寿呢。为此,我认为要幸福地度过晚年,就必须找点事情来做,把自己的热情和精力全部贯注其中。厚生劳动省于二零零二年十二月发表的全国各地的平均寿命统计表恰恰能够证实我的这一观点。这个统计厚生劳动省每隔五年做一次,最近这次的统计结果表明,男性平均寿命最长的是长野县的居民,而女性平均寿命最长的是冲绳县的居民。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上一次的调查中,冲绳县的男性平均寿命还位居全国第四,这次却跌到了第二十六名。因为冲绳素以“长寿之国”著称,这一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有人分析说,是因为这几年他们欧美化的饮食习惯导致了肥胖,因此人的平均寿命才缩短了。这诚然也是其中一个因素,但我却认为它跟高龄人员的就业率有着直接的关系。冲绳县高龄人员的就业率在全国是最低的,所以男性在退休以后的生活方式跟以前迥然不同,整天游手好闲,而女性的“家庭主妇”的工作却是终身的。最后二十几年工作强度的不同应该也是导致冲绳县居民的平均寿命产生男女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自一九九零年起一直保持着男性寿命最长的纪录的长野县,它的高龄人员的就业率位居全国第一。并且,长野县老人的医疗费用在全国也是最低的。这说明,该县的老年人大多身体健康。当然,该县的老年人保健工作一直都很到位,起到了提前预防的作用,但它的高就业率也是使得老年人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能否为自己创造退休后的工作机会,不仅仅是为了生活上能有所保障,还关系到你能否拥有健康愉快的老年生活。第二部分:在超不景气的年代里如何生存下去 “高风险”是年轻人的专利吗?一提到退休后的再就业,人们的想法普遍都很消极。很多人退休后再就业也只是为了保持与社会的联系,让自己的余生度过得更有意义,不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无用的人,与此相比,收入如何倒在其次。当然,这样的想法本身也没什么不好。如果真如我所说,长野县居民的高就业率和健康长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话,那想必工作并不仅仅是获取收入的一种手段,它同时也让老年|Book|BookPIP&db=sina|Book|BookPIP&db=sina人感到自己活得非常有意义。但是,也只有那些现在已经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可以有这种“不谈钱”的潇洒,因为他们每个月可以领到丰厚的退休金。但是十年、二十年以后,当我们这个年龄层的人退休的时候,再就业就不仅仅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很大一部分将会是为了生存的需要。所以,我们这个年龄层的人就不能忽视收入的问题,必须得是既能赚钱,又有意义,鱼与熊掌兼得。赚钱的手段很多,其一便是自己投资做生意,向那些高风险的生意挑战。以前,人们总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想法,那就是“高风险的生意是年轻人做的”,为此,很多老年人在再就业时根本不会把它列入考虑范围。但其实,墙只要推倒了就是桥,只要摆脱了这个心理障碍,事情本身并没有很高的难度。的确,在以前高风险的生意就好像是年轻人的专利。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在很多人的头脑里都有这样一个简单的等式,即风险=IT。就在几年前,跟IT无关的生意根本赚不了大钱的观念还深入人心。老年人不会玩电脑,不会上网,甚至不会用手机,自然只能退避三舍了。于是会操作这些新生事物的年轻人就成了时代的宠儿,一批二三十岁的年轻经理成了风险性企业的旗手,受到万人的瞩目。可惜好景不长,IT商机就露出了马脚。人们渐渐认识到IT技术其实也只是一种工具,它自身并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于是,IT泡沫开始破灭,人们对以它为代表的高风险行业的性质开始反思,这才认识到其实它有着广阔的空间,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年轻人能做的,四十多岁的人也能做,但四十多岁人能够胜任的,年轻人却不一定能行。这样的工作在高龄化的社会里越来越多。比如,老年人的看护行业,四十多岁的人就比二三十岁的人更能够赢得客户的信任,因为他们的年龄跟需要看护的老人更接近,对他们的一些感受和苦恼有着切身的体会,自然也就能够提供更为细致和有效的服务。第二部分:在超不景气的年代里如何生存下去 迎合年轻人的口味也未必会取得成功其实,随着社会高龄化的推进,不但像看护这样的福利性行业,整个社会的文化都将走向高龄化,各个领域都需要面向老年人的商品和服务,老年人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年轻人占总人口的比率将越来越小,那些只面向年轻人的企业必将遭受挫折。看看充斥在我们周围的电视、出版、音乐、服饰等行业吧,它们无一不是面向年轻人的。黄金周你打开电视根本找不到一个适合老年人的节目。迄今为止,大家都是一个思路,做|Book|BookPIP&db=sina|Book|BookPIP&db=sina年轻人喜欢看的节目,制造适用于年轻人的商品,几乎所有企业的商品都定位在年轻人身上。但很快这些想法就将走入死胡同。像uniqro、光通信这些面向年轻人的企业渐渐陷入窘境。相反,一些调整思路,将自己的商品和服务定位到四五十岁这个年龄层的企业却取得了成功。比如《搜寻》、《STORY》这两本以高年龄层人为对象的杂志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外,还有一些专门介绍寺院、神社的杂志,它们的读者群也定位在老年人身上,销量也都很可观。其实,从人口构成情况来看,以中老年为对象的企业取得成功是理所当然的。相反,我倒觉得以前那些以占总人口的一小部分的年轻人为对象的企业居然能赚到钱很令人费解。一个原因可能是以前都是年轻人花钱大手大脚,而老年人比较会精打细算。可据我个人的观察,现在社会风气好像不同了。如今,在西餐厅、酒馆里经常能看到中老年人,他们频繁光顾,而且出手大方。想必他们在日本经济不景气的这些年里一直都勤俭节约,拼命压抑自己的欲望,但耐不住天长地久,终于爆发出来了吧。如果我的推测是对的话,那么现在实在没有必要将商品定位在年轻人身上。他们人数不多,收入也少得可怜。相比之下,中老年的人数多,收入不菲,而且手里还攥着大笔的存款,应该动动脑筋,想想怎样把他们的钱赚来才是。而且,比起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来,我们这个年龄层的人更能够知道中老年人到底需要什么。打个比方,假如年轻人和我们中年人都去负责给车站装手扶电梯的话,年轻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上行电梯,因为对他们来说,下行电梯没什么必要。但我们这个年龄层的人就会知道,对那些手脚不便的老年人和残疾人来说,下楼梯比上楼梯要危险得多,因此下行电梯更为必要,当然如果上行电梯也有的话会更方便。再比如,在整容行业,迄今为止宣传都集中在隆胸这个项目上,很显然它的定位是年轻女孩子,但我们完全可以调整定位,主攻中年妇女,介绍拉皮去皱的技术,肯定会取得成功。如果做这些生意,那肯定是年龄跟他们接近的人最好。由此可见,五六十岁退休以后再去投资风险性行业完全可行,可做的余地还很大。第二部分:在超不景气的年代里如何生存下去 要创业,莫等到情感机能老化了在四十多岁的人看来,六十岁的人应该算是老人了,但六十多岁的人他们自己却不觉得。有一位老人叫坂井广,他五十七岁的时候从三菱重工公司退休,利用互联网技术自己创业,专门向客户提供有关钓鱼的信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就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如果你去问六十岁的人‘多大岁数的人算是老人?’,他就会告诉你‘七十五岁’;但如果你再去问七十五岁的人‘多大岁数的人算是老人?’,他会告诉你‘九十多岁吧’”。也就是说,你现在可能觉得再过十年、二十年的就将步入老年,但真到了那个时候,你并不会那么觉|Book|BookPIP&db=sina|Book|BookPIP&db=sina得。像坂井先生这样五六十岁的时候开始自冒风险投资创业的人不在少数。只不过那些创业取得了成功的人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他们在实际开始创业之前就早已着手准备了。坂井先生早在四十岁的时候就开始筹划退休后创业的事。因为他们家的人都很长寿,如果五十五岁退休的话,那么差不多还有三十年好活。三十年,那跟大学毕业到退休为止的时间一样长。这么长的时间,你不可能一直含饴弄孙吧,你总不能指望孙子到了三十岁都一直陪在你的身边。那么剩下来可做的事情也无非就是修剪一下花木,散散步什么的了。可三十年的时间,长路漫漫,总不能一直这样度过啊。想到这儿,坂井先生从四十岁的时候开始便积极地为退休后的人生奠定基础,他开始搜集关于钓鱼的各类信息,分类进行整理和分析。正因为准备工作做得充足,因此他头一天退休,第二天自己的公司就挂牌开张了。坂井先生除了自己公司的生意以外,还主持一个支援创业的研究会。从研究会成员的经历来看,起步早不早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他们创业的成败。那些进行过多次尝试的人即便到了七十岁才开始创业也取得了成功,而那些五十岁退休以后才突然想到转型的人往往思路僵硬,拿不出好的创意来。我对创业趁早这一点颇为信服,因为在医学方面它也是有据可查的。人的大脑是从前半部分开始老化,当它萎缩之后,人的情感机能、自控机能还有想像力都会开始衰退,而且情感方面的老化尤为严重。人的衰老不仅仅表现在智力的衰退和体力的下降,最明显的就是情感方面的衰老。实际上,智力的衰退和体力的下降根本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重。比如智力,东京都老人综合研究所曾就老人在七十三岁至八十三岁这十年间的IQ值变化情况进行过调查,结果表明,行动的IQ值(动作的灵敏性和正确性)虽然有所降低,但是语言表达的IQ值(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反而是八十三岁人群的平均值偏高。而且,身体机能方面的衰退也比我们预想的要轻微得多。比如说“心功能储备”,即剧烈运动后心脏的跳动速度与正常状态时的比值,二十五岁人的“心功能储备”的平均值是四点六倍,七十岁的平均值是三点三倍,相比之下,的确有所衰退,但差别并不很大。肺活量也是,二十五岁和七十岁的肺活量平均相差不过百分之十七,而且平时我们正常呼吸的时候只需用六分之一的力量,所以这百分之十七的差值对于日常生活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相差较大的当属肌肉的力量了,七十岁的人比二十五岁的人的平均值差了百分之三十,但这其实是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肌肉的使用程度不够,时间一久,肌肉中储存的“预备能量”消失了的缘故,老年人的体力要应付日常生活已经足够了。第二部分:在超不景气的年代里如何生存下去 过了四十也完全有可能当上律师或医生只不过智力也好,体力也好,要持续不断地使用才能保持不衰竭。而要使用自己的头脑和身体,就需要有一定的干劲。如果大脑的前半球开始萎缩,情感机能发生老化,自控能力逐渐丧失的话,人就会失去干劲。渐渐地,恶性循环,本来还能够使用的大脑开始生锈,各项指数均为正常的身体也开始变得愚钝不堪。所以,如果有志于退休后开始创业的话,最重要的就是要防止自己的情感机能发生老化|Book|BookPIP&db=sina|Book|BookPIP&db=sina。它通常开始于四十五六岁,如果不在此之前开始有意识地持续刺激大脑的前半球的话,人的头脑就会一天比一天迟钝,身体的各项功能也会衰退。这样一来,即便到了五六十岁时想做点事,由于情感机能早已老化,干什么都会提不起劲来,中途放弃的几率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其实,不光创业是如此,就算你是想考取某种专业资格,也不能完全等到退休以后再开始学习,那样到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已是力不从心,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如果你从四十多岁的时候就逐渐开始准备,养成学习的好习惯的话,那么即便到了五六十岁,脑力和体力都可以保持得很好。“准备”工作存在多种形式,并不是说你退休以后想做什么事,现在就只能做什么事。重要的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吸取教训,培养能力。当然,有坂井先生这样计划性强,目标始终如一而取得成功的,但综观全局也不乏做遍所有行业,经历无数失败,直到七十多岁才在新的领域取得成功的例子。重要的不是你具体做了些什么,而是你挑战新事物的过程。你在考取一种专业资格时所获得的经验在你考其他资格时同样派得上用场。当然,有些专业资格如果退了休以后才去考的话,即便考到了也没什么用。比如律师资格和医生执照。但如果你是从四十多岁的时候起步就不一样了,也许有人会觉得根本不可能考取,但实际上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到了三十五六才开始学习法律知识,而最近大学医学部里也经常能看到四十多岁的学生的身影。总而言之,如果你希望自己老有所为的话,那么切记要在情感机能发生老化之前就采取行动。你没必要现在就辞职创业或是跳槽,能在公司里待下去的话还是尽量留在公司里,你完全可以一边工作,一边为今后的人生积蓄资金,培养专业技能。四十岁可以说是人生最后的一个转折点。第二部分:在超不景气的年代里如何生存下去 十年磨一剑成功方有可能此外,也有些人等不及退休(或者因为被裁员),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创业。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员,那我奉劝你不要急于求成。我在上一章就提到过,所有的挑战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尝试”,自然结果有成有败,因此眼光必须放得长远一些。当然,有的人才能卓绝,首战便能告捷,但那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都要经历多次的失败才能取得成功。换个角度来说,即便你没有才华,只要能够持之以恒,反复尝试,不断地|Book|BookPIP&db=sina|Book|BookPIP&db=sina积累经验,终有一天能够取得成功。就拿前面介绍过的坂井先生的例子来说,他退休后立即创业就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固然是因为他有才华,但也与他多年的积累是分不开的。虽然他创办公司是在退休以后,但从四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为此做准备。他利用工作上的机会进行各种排练,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管理技巧。所以,虽然他看起来是一夜成名,但实际上其中蕴含着长达十五年的努力。我刚开始从事网络教育事业的时候年仅三十一岁,经过了十年的苦苦挣扎,到今天才生源剧增,小有所成。我会取得成功也许是因为我一直用心摸索教学方法,也许是因为我著书立说,取得了大家的信任。但不管怎么说,做到今天这种局面,也花了十年多的时间。四十一岁时,我竞评大学教授落败后,随即开办了一家心理咨询公司,这家公司要完全地上轨道至少也需要十年的时间,对此我早有心理准备。如果创业能够很快看到成果的话,那么即便五十岁再开始也不算太迟,但实际上这中间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也就是说,五十岁开始创业的话,一般要到六十岁才能看到成果。就算你有意识地防止自己的情感机能发生老化,四十多岁时的工作状态也是五十多岁时的状态所不能比的。因此,那次竞评的失败促使我下定了决心,毅然辞职下岗,这样到我五十多岁的时候,说不定就可以把这家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了。话虽如此,当年开办公司时我也曾有过天真的想法,心想“像我这样的专家还会没有人请吗?”,以为前景一片光明。这种心理当然也很正常,因为如果一点赚钱的希望都没有的话,谁也不会去做的,但问题难就难在你既要对自己有信心,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当然,在开办公司以前,我对它的可行性是细加斟酌过的。我打算从向公司职员提供心理咨询起步。在心理学方面我具有专业知识和技巧,经常有企业邀请我前去演讲,而我的《成年人该如何学习》一书也非常畅销,也就是说,心理咨询在日本是有着很广阔的市场的。当然,我们公司的收费比我的演讲收费要高一些,但别忘了我们提供的是一天八小时,一对一的咨询服务,绝对物有所值。所以,开办这样的公司应该是能够赚到钱的,对这一点,我至今都深信不疑。但等到实际开始操作时,我才发现事实并不乐观。因为我们这次是把心理咨询当“职员培训”来做的,而在一家大公司里,“职员培训”和“组织演讲”的性质不同,审批的程序自然也不同,与后者相比,前者的手续繁琐,不容易启动。这一点我也是在跟公司具体交涉的时候才了解到。但了解到了障碍所在本身就是一种前进,接下来要做的只是想办法去超越这个障碍而已。目前,我已经联系到几家小规模的,程序上相对简单的私营企业做客户,他们对我们公司提供的服务非常满意。我相信只要抱着必胜的信念,反复试验下去,十年后一定能有小成。第二部分:在超不景气的年代里如何生存下去 学习不离手,生存不用愁归根结底,在这个看不到一丝光明的经济不景气的时代,不管你是打算创业也好,打算考取专业资格也好,都必须坚持学习,不断地提升自我价值。这也是我一贯的做人方针。我在《成年人该如何学习》一书里曾经提过,以前的人只要在学生时期好好积累,大学毕业以后在实际工作中再掌握一些技巧就足够应付了,因为人的一生不过五六十年。但是今时不同于往日,就像坂井先生所说的,如今日本人的平均寿命高达八九十岁,退休以后的岁|Book|BookPIP&db=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