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关系决定命运:不抱怨的世界2-3

作者: 威尔·鲍温 字数:18663 更新:2023-10-08 20:53:43

有趣的是,当这些演员被化妆成人猿之后,就不再以种族为单位聚在一起。这时,大猩猩会和大猩猩一起四处闲逛,猩猩会和猩猩呆在一起,而黑猩猩会和黑猩猩聚到一块。由此可见,人们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呆在一起。如果我们的世界是由那些快乐、和谐以及我们支持者的图像组成,那么这些人就真的会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相反,如果我们的世界是个阴暗、危险的地方,我们就会遇到一些不堪的人,他们的出现会加强这种现实。我们不断地问自己很多问题,在脑海里悬挂各式各样的图画,就这样,我们的世界便被创造出来了。薇拉?凯瑟(WillaCather)写道:“事实上,生命的动力来自于内部,而非外部。”审视一下你的各种关系吧,承认你有改造它们的能力。你可以问问题,但一定要确认它们能够架设桥梁;你也可以悬挂图画,但是要确认它们能够促进和谐。宽恕他人的冒犯,热爱自己的世界,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世界和现实。?不?抱?怨?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欣赏彼此的共同之处,对于彼此间的不同,也要欣然接受。■为现实而争论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当别人对你不满的时候,你可以对自己说一句:“那只不过是他挂在我们关系里的一张照片罢了。”或者“那只不过是他挂在自己脑子里的一张照片罢了。”这样做,会让你从坏情绪中解脱出来,让你卸下“武装”,驱散那种想要以牙还牙的冲动。■如果你和对方发生了摩擦,让你感到愤怒和不满,那么就有义务去释放这些情绪。这正是宽恕的精髓所在。宽恕可以定义为“放下仇恨”,它是一个内在的过程。■不愿宽恕就好像扔出一个沾满污物的回旋棒,它在飞行的过程中,会沾上更多的脏东西,可是最后它还是要回到你手里。仇恨越深,作用在你自己身上的消极能量就越强。■当你可以看透那些痛苦的过往,并且真诚地跟对方说一句“谢谢你给了我这种经历”时,你就知道自己已真正原谅此人了。只有拒绝争斗,才可能不再遭受他人攻击。?不?抱?怨?行?动?■当你跟别人意见不和时,问你自己:“我们怎样才能以一种和谐一致的方式相处下去?”让这句话成为你的箴言,并在头脑里不断重复它。■不管何时,一旦你发现自己和别人在现实问题上有分歧,简单地向别人说一句“我尊重你的观点”就可以,然后就不要再去想它。有必要的话,多重复几次。■在内心清点一下你遇到过的人,过去的、现在的都算在内。当你在回忆他们时,会不会有生气或不安的感觉?如果有,就试试我在这章里讲过的那个宽恕练习。■找一个人和你一起做“SAY,REPLAY,OKAY”的三步法练习。两个人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三个步骤。以后你再和别人争论时,就试一下这个方法。如何让自我得到满足 第41节:区分陈述和抱怨(1)Part3如何让自我得到满足区分陈述和抱怨人的欲望是无尽的,除了对食物、水、住所和性的基本需求外,我们还有那么多需求希望得到满足。一些关系遭遇挫折,是因为处于关系中的人们为了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总是在互相抱怨。他们不明白,抱怨不但无法解决任何问题,还会将人们困于问题当中,使他们沉浸在失意、沮丧中,无法自拔。在《夫妻抱怨性互动分类》一文中,J?K?阿尔伯茨博士写道:“消极的沟通,例如抱怨,是影响夫妻关系的重要因素。”就像我在前言中提到的那样,阿尔伯茨进一步阐述道:“各种研究表明,消极的状态和沟通方式,常会导致在关系中产生不满。”解释:如果在一个人的关系中存在很多抱怨,那么他就很难在这种关系中寻求快乐。在《家庭沟通》(FamilyCommunication)一书中,作者克丽丝?塞格琳是这样说的:“一般那些感到苦恼的夫妻,会在沟通时展示出一种消极状态,而这种消极状态又会引发大量的逆反情绪。”解释:如果关系中的一方或双方对这种关系不满,并且极力想要满足自身需要,这时就可能会产生抱怨,而这种抱怨会引起不满。就这样,一种“不满←→抱怨”的恶性循环就产生了。罗维尔?J?克罗柯夫(LowellJ.Krokoff)等人在1988年的研究中发现,减少负面影响,比增加正面影响更有利于改善夫妻关系,提高婚姻质量。解释:停止消极的抱怨,比增加积极改变更有利于关系的改善,用另一句话说就是“友善的言辞比漂亮的鲜花,更有利于关系的发展。”在各种关系中,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最常做的就是抱怨自己的“遭遇”,而不是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以上的这些研究都表明——抱怨是腐蚀关系基础的罪魁祸首。如何让自我得到满足 第42节:区分陈述和抱怨(2)不满←→抱怨向别人抱怨会降低关系的整体质量,让被抱怨者感受到你在轻视他或诋毁他。而且,当你在抱怨一个人,对他进行消极描述的时候,你的抱怨只会起到反作用,让他“融入”到你的描述当中,继续那些让你厌恶的行为。著名作家托马斯?史丹利(ThomasStanley)博士是这样说的:“你给别人贴上‘标签’,常常会刺激他按照你给他的冠名来采取行动。”就像有些女人说:“男人都是狗。”而在生活中她们所遇到的真的就是“狗一般的男人”,当你向别人抱怨他的某种行为时,这个人很有可能会继续这种行为,通过抱怨去阻止恶行,胜算非常渺茫。什么是抱怨?字典里把抱怨定义为:“表达悲伤、痛苦或不满。”这种简单的定义仍给我们留下很多疑问——有时我们说的一些话,到底是抱怨还是对事实的陈述呢?我自己对抱怨的定义是:“对现存问题的过分关注和积极陈述,而不是对解决方式的寻求。”克莱姆森大学(ClemsonUniversity)的罗宾?柯瓦斯基博士(Dr.RobinKowalski)写道:“某个具体的陈述中有无抱怨的成分,取决于说话人是否心怀不满。”因为那些可以被称为“抱怨”的陈述背后,都隐藏着一种内心的不满和厌烦,或者是一种消极的能量。“今天是个大热天”只是一个关于事实的陈述,不是抱怨。而“今天太热了!”就是一句抱怨。这句陈述暗示了说话者对这种状态有一种消极的感受。“你把袜子扔在了地上。”是对事实的陈述,而“你总是把那些该死的袜子扔在地上!”就是一种抱怨。对事实的陈述是没有感情色彩的,而抱怨中则承载了消极的能量。在上面的例子中,我添加了一些词语,“太”、“总是”和“该死的”,而正是它们将所隐藏的消极能量表达了出来。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之所以抱怨,主要目的是要表明自己被冒犯了!抱怨中隐含的意义就是“你(或者上帝,全世界,天气,任何东西)怎么敢如此对我”。我们非常容易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联系到一起,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是自己世界里的王。因此,对于我们来说,一切事件或行为都和自己息息相关。在下面几章里,我会详细讲解一下人们为何会产生这种错觉,以及避免的方法。而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大部分的抱怨都包含着一种消极情绪。人们常常会把自己和所发生的一切联系起来,认为所有事情都是“针对”自己的,而正是这种想法激发了人们的消极情绪。如何让自我得到满足 第43节:区分陈述和抱怨(3)你可能会问:“我们既然知道抱怨会引发不和谐,会将我们困于消极的互动当中,会增加彼此间的分歧,让我们的关系产生隔阂,却为什么还要抱怨呢?”人们之所以会抱怨,原因很简单,就跟小孩子为什么会哭一样,都是因为对某些事情不满,但是却缺乏语言技巧,无法让别人满足自己的需要,不得已只好用一种消极的方式和陈述来传递信息。因为人们总认为自己的“现实”才是唯一、正确的现实,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肯定和自己有关。大多数人都不明白,如果他们能组织自己的语言,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得到满足的几率,会比抱怨要大得多。最近,我去了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住在那儿最好的一家酒店里。这家酒店装修豪华,设施齐全,服务也十分周到,因此深受客人好评。我登记之后,直接进了自己的房间,放下行李就去城里走了一圈。逛了一会儿,我回到房间,换了身衣服,去酒店楼下的健身室里做做运动,让自己恢复活力。之后我又回到了房间,洗了个澡,换衣服去楼下的餐厅吃晚饭。大概晚上8点钟左右,我回来了。这时忽然从墙壁传来一阵阵很有节奏的声音——“呜……吱……呜……吱……”别多想,这可不是什么灵异事件。我的房间在酒店6楼,而紧挨着这家酒店的是一座5层高的大楼,这幢楼顶上装了一个很大的、锈迹斑斑的电风扇,它一转起来就会发出“呜……呜……”的怪音。而且旋转的扇叶总是会碰到外框上一个生锈的地方,发生刺耳的“吱??吱??”声。白天风扇没打开,所以我没听到这声音;可是现在风扇开始工作了,就制造出很大的噪音。大家都知道,我是个倡导“不抱怨”的人。你们大概很好奇,我是怎么处理这种情况的,其实很简单,我下楼找到前台负责人,跟他说:“您可能不知道,不过隔壁楼的楼顶装了个大电风扇,可能它很长时间没有上润滑油了,一转起来就发出很大的噪音。你看我明天还要去演讲,今晚要好好休息一下。您能给我换个房间吗?”就这样,他们不但帮我换了房间,而且还给我免费升级到了一间漂亮的复式套房。被安排住进一个吵闹的房间里,这让我很不满意,我想改变眼下的状况,可是我并没有怒气冲冲地跑到前台大吼:“你们怎么敢这样对我?!”我觉得,这家酒店的声誉这么好,肯定不会故意把客人安排到这样的房间自毁形象。一定是管理人员还不知道那个尖叫的老风扇的事。所以,在跟他们说话时,我用“您可能不知道……”开始了自己的陈述。如何让自我得到满足 第44节:区分陈述和抱怨(4)“您可能不知道……”是个很神奇的句子。当你向他人表达你的需要,陈述不满时,它能让你的评价听起来不针对任何人,有了这句话,就说明你对这件事充分理解,知道别人不是为了让你烦恼才这样做的。几星期前,我去电影院看电影,坐在我前面的一位女士一直在收发短信,虽然她把手机调成了静音状态,可是每次她收发短信时,屏幕上的亮光都会晃到我眼睛,让人不太舒服。于是,我拍拍她的肩膀,说:“您可能不知道,像您这样拿着手机时,屏幕上的光总会晃到我的眼睛。如果您不介意,在电影放映时可以不发短信吗?”听了我的话,她惊讶得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她真的不知道自己会打扰到别人,随后她向我道了歉,并且关掉了手机。就像婴儿啼哭是因为他缺乏语言技巧,无法让别人满足自己的需要一样,我本可以找到丹佛那家酒店的管理人员,跟他们说:“这个鬼地方到底是怎么了,我还以为你们是丹佛市最好的酒店呢!”(哇??婴儿开始哭了)我原也可以对那个电影院里的女士说:嘿!你能不能不把你那个白痴手机拿出来?它晃到我眼睛了!”(哇……婴儿又开始哭了!)要是这样的话,他们百分百会拒绝我的要求。如果你对别人说:“您可能不知道??”然后接着向他解释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大多数人都会认真倾听,并且按照你的建议做出回应。要想达到这种效果,首先就要确定你的陈述里不包含任何消极的能量,不能责备,更不能挑衅。你绝不能这样说:“你可能不知道,但是你家那条癞皮狗把我的花床刨烂了!如果再发生这样的事,别怪我对它不客气!”这种说话方式只会激起别人的抵抗,他们绝不会妥协,更不会按你的要求做出回应。你应该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言语中不应带有任何埋怨和仇恨。在你的世界里出现某种问题、你有某种不满的时候,别人却无法进入你的世界,更无从知晓你还有何种需要未得到满足。如果你正试图消除与他人之间的隔阂,那么一定要十分注重言语的作用和影响。你的言语要像鸽子落到树枝上一般轻柔,而不能像砖头砸碎玻璃般粗暴。如何让自我得到满足 第45节:询问的惊人力量询问的惊人力量“如果他爱我,就会知道我想要什么。”这是一位女士在向我描述她丈夫时所说的话。我告诉她:“爱情并不能赋予人超能力。而且,让你的需要得到满足是你自己的责任,不是你丈夫的义务,你应该负起责任,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爱你的事实,不应该成为你逃避责任的借口。”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你能让对方知道你在要求什么,追寻什么,对方会给你帮助,让你的需要得以满足。大多数人都是友好、亲切、爽快、甘愿付出并乐于让对方高兴的。在你说了“您可能不知道”也无法解决问题时,就需要将其诉诸于另一种行为,它是人类能够实施的最强大的一种行为,为实现自己的愿景铺平道路,它就是——询问。因为我询问了,丹佛那家酒店的人才会帮我换房间,也正因为我询问了,电影院里的那位女士才肯关掉手机。只有你肯去询问,别人才会乐意帮忙。如果是这样,我们还在犹豫什么呢?为什么不去问问呢?因为我们害怕被拒绝,向一个不相干的人抱怨,把自己描绘成事件的受害者,要比向人提出要求却可能遭拒容易得多。有句谚语告诉我们:“张口发问可能会让你表现出五分钟的无知,可是不发问的人永远无知。”想要在关系中搭建桥梁,我们就需要去询问,而且是直接向可以解决问题的人询问,一定要清晰地表达自己在追求什么结果。并且我再说一次,不要让自己的询问中包含任何消极的能量。“如果您不介意,可以在电影放映时不发短信吗?”这是在询问,而“你能把你那该死的手机关掉吗?”则变成了一种抱怨。这是一种直指对方的消极能量,听了这话,对方很难按照你的要求做出回应。你用言语侵犯了别人的世界,而对方很可能会“反侵略”,至少不会向你妥协。当我们追寻自己的目标,想让需求得到满足时,最重要的就是坚守自己的意愿,直到它得以实现为止。三心二意地尝试一下,然后抛出一句:“看!我就说这样做没用嘛。”让自己更加坚信“我就是个牺牲品”,然后开始向别人抱怨,强迫别人和我们达成约定,让自己的不作为看起来更合情合理。这样的做法,只会让自己的需求永远无法实现。如何让自我得到满足 第46节:你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多少(1)你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多少直接而且只和能解决问题的人谈话,可以为你提供一条不用抱怨就能解决问题的捷径。就像我在丹佛那家酒店的遭遇,我就直接找到了前台。这要是放在几年前,我可能不会如此,我会打电话给我妻子,去跟她大倒苦水:“你听到这些噪音没有?(我会朝电话大喊,并且确认自己站在噪音最强的那个位置,好让妻子身临其境。)这里据说还是丹佛最好的酒店呢!可是现在你听听,噪音就从我窗户外面飞进来,耳膜都快被震裂了,这让人怎么受得了!是谁给他们评的等级啊?现在看看他们都干了些什么!”尽管如此抱怨,我可能还会继续呆在这房间里,痛苦、烦躁、无法入睡,只是要证明这家酒店是多么的差劲。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会向所有人抱怨,跟他们讲述我的悲惨遭遇——可怜的我,可怜的被牺牲了的我!好,现在是真心话时间——思考一会儿,并且问自己:“我是这样的人吗?”如果你够诚实,肯定会发现有不少时候,你对一些事情很不满意,但是你却没向那些能解决问题的人寻求帮助,而是一味地向其他人抱怨。有些人在和爱人的相处中遇到了问题,却向其他朋友抱怨,表达他的不满;有些人和老板的关系很不好,却向自己的配偶抱怨。为什么会这样?当我们和某个人之间出现问题时,却向这个人之外的其他人抱怨?——因为我们害怕被攻击或被拒绝。我们在头脑中创造了一系列的场景,在这些场景中,我们的爱人会消极地回应我们的要求,还会对我们说些尖刻的话,甚至会和我们分手;我们的老板不但不会满足我们的要求,还会因此而记恨我们,在将来伺机报复,甚至还可能炒我们鱿鱼。这些可怕的场景,不断在我们脑海中出现,让我们不敢有所行动,结果那些问题也得不到解决。尽管眼下的状况是这么的让人不满,我们还是宁愿维持现状也不愿被人拒绝、遭人报复。我们就像是一个坐在脏尿布里的婴儿,对着每个人大哭,希望有人能来给我们换块尿布。在根本不知道或不太明确我们的需求的情况下,对方会继续他目前的行为方式,而我们的需求当然也得不到满足。我们也考虑过大胆吐露心声,可是一想到这样做可能引发的后果,还是选择了沉默,只会向第三方抱怨。我们觉得这样做就能把问题说出来了,而实际上,我们就是在为自己辩护,让人们觉得我们是对的,而对方是错误的。“你是对的,”我们的朋友说,“她就是个喜怒无常的人,你以前怎么忍受得了她呢?”或者我们的配偶会说:“你当然是对的,你们那个老板就是个讨人厌的家伙。”听到这些,我们就觉得公平了,可是这根本不会改变现状。其实,每次我们的不满情绪都会随着朋友、家人的认可而增长。这种不断累积的消极能量,会和那些可怕场景所释放的能量结合起来,当我们无法再忍受这样的情况时,这些能量就会将我们“引爆”。而对方在感觉自己受了攻击时,就会“反攻击”,并且会像我们所担心的那样做出回应。其实,要解决这种问题很简单。根本用不着那么烦恼,那么痛苦,只要把你想要的告诉对方就可以了。“不抱怨的生活方式”和“不抱怨的关系”并不意味着你就得默默接受别人给你的一切,那多没吸引力啊!你应该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可是你抱怨时,是在告诉别人你不想要什么。人的头脑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概念的两方面,思维不能同时处理两个对立的问题,因此,请把“别这样做”改为“请那样做”,你会发现,它会让你更容易地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而且双方都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如何让自我得到满足 第47节:你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多少(2)如果你想把自己的需要告诉别人,让他满足你的要求,你就必须乐于倾听对方的要求。当他不满时,你必须敞开胸怀去包容,可能其他人并不像你这般善于沟通,也不会说“您可能不知道……”他还担心你会拒绝或报复,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才来找你。他甚至会像一个湿透的、饥饿的、疲倦的孩子一般大声说出自己的要求。你不会为一个“孩子”的啼哭而生气,所以请给予他同样的怜悯,倾听并去寻找那些隐藏在不安背后的要求。如果那个人还是很激动,在大声咆哮着,你或许可以考虑对他说一句:“我知道这让你很苦恼。你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呢?”如果这还是没有效果,那个人还在不停地抱怨,那么你应该再重复一遍:“我知道这让你很苦恼。你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呢?”要心胸开阔,学会倾听,更要克制自己,不要在你们的关系中悬挂这个人消极的图像,不要轻易断定他的好坏。只有乐于听取他人的意愿,你的需求才有可能得到满足。在付出和得到之间有一个“黄金法则”。在《马太福音》中,主耶稣告诉信徒:“无论何事,你付出多少,就会得到多少。”这个法则不是要我们斤斤计较,不是要我们向曾经宽容或怜悯过的人索取回报。而是上天会平衡我们的“施”与“得”,让我们在付出之后得到应有的回报。如何让自我得到满足 第48节:帮助别人,你的心灵才会富足帮助别人,你的心灵才会富足我的好友杰瑞?日瓦切克(JerryZvacek)就过着上文所说的快乐生活,当年我在密苏里州的小城霍顿买了我们第一所房子。那时杰瑞和他的妻子派蒂就住在我们附近,和我家只隔了几座房子,也算是我的“近邻”吧。那天我们刚搬到新家,还没有来得及把行李打开,杰瑞就来了。他热情地自我介绍了一下,并且问我们有什么能帮上忙的。他不是在讲几句敷衍了事的客套话,而是真心地想要帮助我们。我买的那个老房子,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时不时就要修缮一下。有一天,我发现前门廊的屋顶裂开了。只要一下雨,雨水就会从那些裂缝里漏下来,把秋千、椅子什么的都泡掉,连地板上也都是一洼一洼的积水。我们担心这样过不了多久,地板就会被泡烂。所以当杰瑞又一次到访,用他的话说是来“监督我们”,看我们需不需要帮忙的时候,我就跟他提起了屋顶漏雨的事。“我儿子,迈克,他可是干这活的行家,”杰瑞说,“我打电话让他来修。”我曾听说修屋顶的费用很高,而且那时我也不想让他知道,我没那么多钱去请一位专业人士来帮忙。因此,我婉言谢绝了,告诉杰瑞我自己可以修好它。其实,我根本不知如何下手。没办法,我来到房屋维修用品店,买了一拖车木瓦,又向店员了解了一些更换瓦片的基本要领,回到家里我就开工了。我费尽力气才把旧瓦从屋顶上拆了下来,又往上面钉了一层新的防水纸。正当我准备把新瓦贴在上面时,杰瑞来了,他正站在梯子下面朝我微笑。“修得怎么样了?”他问我。“挺好的。”我撒谎了。其实我压根就不知道怎样把这些瓦放上去,更不知道怎样把它们叠在一起才不会漏雨。“你知道怎么切瓦,怎么把它们粘上去,是吧?”他又问。“嗯??不知道。”我不得不说了实话。杰瑞顺着梯子爬了上来,夺过我手里的切割刀,给我演示怎么切瓦,再怎么把切好的瓦贴到防水纸上。我按照他说的方法,一点一点修补着屋顶,而杰瑞一直都站在梯子上指导我,鼓励我。过了一会儿,我看见杰瑞的儿子在我家门前停了下来。杰瑞下去跟他打了个招呼,两人就聊了起来。而我呢,还在屋顶上忙活着。我一时没注意,杰瑞和迈克已经不在地上了。现在他们正在我旁边,用极快的速度往屋顶上贴着瓦片。很快我又发觉,我已经站在地上看着他们干活了。不一会儿“工程”就结束了。还没等我对他们说声“谢谢”或者付钱给他们,杰瑞和迈克已经收拾好他们的工具,微笑着对我说了声“再见”就离开了。这就是杰瑞。他总是在关注别人的需要,并且乐于向别人伸出援手。这样做,让杰瑞拥有了很大的满足感和内心的宁静。我们大多数人都只顾自己,却永远不满足,而杰瑞一直在关心和温暖着别人,却让自己过上了一种简单而富足的生活。如何让自我得到满足 第49节:以包容之心,回馈这个世界(1)以包容之心,回馈这个世界一年夏天,我在自家院子里修剪着草坪。那天很热,我从草坪最外围开始一圈一圈推着剪草机,剪完一圈我就会把剪草机往里移动,再开始剪下一圈。这样过了一会儿,我突然发现,自己修剪草坪的速度太快了,我上一圈修剪的面积居然有我预期的两倍大。我以为是自己记错了也就没太在意,接着修剪下一圈。可是剪完一看,真奇怪,我只推了一圈,却修剪了两圈那么大的面积,而且每次都是这样。马上要完工的时候,我眼角的余光发现好像有个人在我后面,回头一看,原来是杰瑞!他正坐在自己的剪草机上,跟在我后面帮我修剪草坪呢!杰瑞和他的女婿乔尔共用一台乘骑式剪草机,那天他正打算把剪草机给乔尔送回去,正巧路过我门前时发现我也在剪草坪,这对于热心的杰瑞来说,真是个不容错过的好机会。于是他悄悄跟在我后面,帮我把剩下的草坪修剪好了。因为剪草机噪音很大,我根本就没发现他在我后面。那些从我家门前路过的人们肯定以为我俩是被人雇来的庭院工人呢。我们轮换着剪完了最后一块长方形草皮,杰瑞还是微笑着拍了拍自己的帽子,什么也没说,把剪草机骑回路上,朝着乔尔家的方向驶去。不论什么事情,杰瑞总是先想着别人。他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充满感激,不去想自己还需要什么,相反却一直在关注着别人,看自己能为别人做些什么。杰瑞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快乐的人。他如此欢悦,如此从容,是因为他一直在关注着周遭的人,将自己的利益和需要搁置一旁。2004年2月21日星期六,一大早,杰瑞就到霍顿城外他家的树林里伐木。他选中了一棵很高的树,把它从靠近树根的地方锯断,这样只要轻轻一推,这棵树就会倒下来。可就在杰瑞站在旁边看着它倒下时,这棵树被旁边一棵树的枝干卡住了。杰瑞打算把这棵树也锯掉,好让第一棵树倒下来。就在他启动链锯,切割第二棵树时,第一棵树被振动了,一下子轰然倒下,砸在了杰瑞身上。杰瑞被压在树下动弹不得,他知道自己肯定伤得很重。血不断从他受伤的鼻子里涌出来,他的眼睛也被血蒙住了。他大声呼救,可是这片树林离家太远了,没人能听见他的喊声。因为出血和疼痛,他几次昏迷过去,完全搞不清自己被压了多长时间。几小时之后,他费力地伸出手,把一段树枝插进土里,靠观察树枝在地上的影子判断时间。他看着自己做的这个“计时器”,等待树影在地面上慢慢移动,直到太阳落山,地上光影全无。太阳落下去,气温开始下降,杰瑞躺在大树下面,只有疼痛和他的思维陪伴着他。几年前霍顿也有一个人像他一般被大树砸伤,至今还瘫痪在床。“我就这样玩完了吗?”杰瑞问自己。而这时,他的妻子派蒂正等待着他回来吃晚饭。七点钟的时候,派蒂发现杰瑞的卡车还在家里,可他却不知所踪。这可不像杰瑞,他一般是不会耽误晚餐大家的时间的。他家一共有90多英亩地,也许他到哪块地里干活去了吧。“可为什么天黑了还没回来呢?”她这样想着。这时,女婿乔尔从他们门前路过,派蒂问他有没有看到杰瑞。“没有。”乔尔看派蒂神色一变,就安慰道,“别着急,我现在就去找他。”他抓起一支手电筒,急匆匆地走进一片冰冷的黑暗里去。“杰瑞!”乔尔一边喊一边借着手电筒的光四下寻找,“嗨……杰瑞。”这时派蒂正坐在餐桌旁,双手抱在胸前,想着:“现在这个男人在哪儿呢?”乔尔为了寻找杰瑞都还没吃晚饭,真是很不好意思。杰瑞或许是忘记了时间吧,“可这不像他呀。”她焦急得百爪挠心。如何让自我得到满足 第50节:以包容之心,回馈这个世界(2)而与此同时,乔尔还在四下搜寻,“杰瑞!”他大声喊道。一片沉寂。他加快脚步,为了多搜索一些地方,也为了驱走寒气。乔尔想起会不会是杰瑞遇见了什么朋友,他们一起去HarmonyHouse(一个小餐馆)里抽烟、聊天去了吧?“可这不像是杰瑞的风格啊。”杰瑞是很喜欢跑到小餐馆里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吸几口烟,和城里的男人们分享一些奇闻轶事,可是他不会不告诉派蒂要去哪儿啊。这时,乔尔真的有点担心了,他喊着杰瑞的名字,可那声音更像是在祈祷。这时他听到一阵低沉的喘息声。“是一头牛吗?”乔尔震惊地站在那里,用尽力气大声喊道:“杰瑞!”他又听到了那种声音,那不是牛,是人的声音。“我在这里。”杰瑞虚弱地说。乔尔朝声音传来的方向跑了过去,可是循着手电筒的光亮望去,他只看到一堆乱七八糟的树枝。“杰瑞?”“我在这。”借着微弱的光亮,乔尔总算看见了他。这时杰瑞已经在树干下躺了7个多小时。乔尔跑回家,去找人来救杰瑞。听说了这一切,派蒂赶紧抓起一支手电筒,飞奔到黑夜当中,她要去找自己的丈夫,要和他在一起。杰瑞的一条腿被压变了形,两个肩膀也都受了伤,一侧的锁骨被砸断了,三截脊椎骨错了位,还断了五根肋骨,他承受着极大的痛苦,已经筋疲力尽。他有足够的理由去大叫、去咒骂、去抱怨,可是当他见到派蒂时,跟她说的第一句话不是“看看都发生了什么!”他没说“谢天谢地,你总算来了!”没有说“快来救我!我快不行了!”更没有说“该死!你怎么现在才来!”杰瑞对派蒂说的第一句话非常简单,没有一点讽刺的意思,那就是——“亲爱的,你今天还好吧?”杰瑞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说的。他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妻子派蒂的幸福,他真心想知道这一天她过得怎么样。康复的过程漫长而艰辛。杰瑞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最开始,他只能靠助步器慢慢行走,后来拄了两根拐杖,再后来是一根拐杖。当他自己能开车的时候,就马上开始到我们家来“监督”我们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从来没听他抱怨过一句。在一个下午,我禁不住问了他这个问题。他告诉我:“哦!说实话,在事故发生后的一段时日,我都沉浸在悲伤和懊恼当中,可是后来我发现这些于事无补,所以我也就将这一切放下了。”如何让自我得到满足 第51节:以包容之心,回馈这个世界(3)他拄着拐杖,稳了稳自己的身体,微笑着对我说:“威尔,没有我的牢骚,这世上的抱怨也已经够多的了。这世界给了我那么多礼物,而在它运转的过程中,不再给它增添牢骚和抱怨,就是我能回馈它的最大的礼物了。”杰瑞,你说得对。我耳边回荡着他的话,面对这朴素的智慧,感动莫名。?不?抱?怨?观?念?■抱怨不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会将人们困于问题当中,使他们沉浸在失意、沮丧中,无法自拔。■在各种关系中,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最常做的就是抱怨自己的“遭遇”,而不是清晰地表达意愿——抱怨是腐蚀关系基础的罪魁祸首。■“您可能不知道??”是个很神奇的句子。在你向他人表达你的需要,陈述不满时,它能让你的评价听起来不针对任何人。■直接而且只和能解决问题的人谈话,可以为你提供一条不用抱怨就能实现目的的捷径。■如果你正试图消除与他人之间的隔阂,那么一定要十分注重言语的作用和影响。你的言语要像鸽子落到树枝上一般轻柔,而不能像砖头砸碎玻璃般粗暴。■只有乐于听取他人的意愿,你的需求才有可能得到满足。?不?抱?怨?行?动?■在下一个24小时里,记录你有多少次用抱怨,而不是询问的方式来向别人展示你的需求。■把你的需求和意愿写下来。然后思考一下该用怎样的方式让别人满足你的要求。注意,你要把焦点集中在理想的结果上,而不是眼前的情况上。比如,你希望别人帮你打扫房间,你不能说:“你从来都不干活,要是没有我,这屋子早就成猪窝了。”你或许可以这样讲:“嘿,老兄,我需要点帮助,你能不能负责每周洗三次衣服并且打扫一次屋子?”■当有些事情打扰你时,你可以说:“您或许还不知道……”用一种中立的、不带感情色彩的方式表达你的想法。■说出你的要求,不要害怕被拒绝。你会惊讶地发现,当你礼貌地询问时,人们还是很乐意配合的。试一下这样说“我需要……”和“能请你……吗?”■下个星期每天都要想想前文中的杰瑞。把别人的需要放在首位,不要再坚持让别人看你最喜欢的电视剧或电影,而是去看对方喜欢的。不要把这当作一种负担,也不要期望有什么回报。用日记把你的感觉以及这种行为带来的积极转变记录下来。我们为何会抱怨 第52节:抱怨的动机Part4我们为何会抱怨抱怨的动机你应当拥有一种健康、开放而且让彼此都满意的关系。这些关系可以为你的梦想提供支持,为你选择的道路高声喝彩;那是一种坦诚、全无繁杂牵连的关系;是可以为你的精神增加营养、为灵魂补充肥料的关系。可是在这种理想的关系当中,抱怨是不能存在的。正如我们在之前章节中所讨论的一样,抱怨会延续消极行为,会带来分歧和不满。《男性健康》杂志(Men’sHealthmagazine)2009年4月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一方经常处于抱怨或被抱怨的地位,那么他就更容易有出轨行为。科罗拉多大学的伊丽莎白?艾伦(ElizabethAllen)博士,曾经就那些有结婚打算的情侣之间的沟通行为做过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衡量这些情侣未来忠诚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目前他们关系中积极和消极互动的比率,即积极互动越多,未来忠诚度就越高;反之就越低。抱怨会腐蚀人与人之间连接的纽带,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抱怨一直都交织在他们的各种联系当中。人们浪费了很多宝贵时间去抱怨别人。这种抱怨不但会伤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会伤害关系中的人们。密苏里州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那些经常抱怨父母、老师及兄弟姐妹的青少年女孩,患抑郁症的几率更高。罗宾?柯瓦斯基博士曾在1996年的《心理学报》(PsychologicalBulletin)上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很多抱怨反映的都不是人们对某个事物或人的真实态度。人们只不过是想藉由这种抱怨引导出一定的人际反应。而这些“人际反应”可以简单地按照首字母缩写方式记忆为G.R.I.P.E,即:GetAttention:寻求关注Removeresponsibility:推卸责任Inspireenvy:引人艳羡Power:操纵力Excusepoorperformance:为欠佳的表现找借口而这五个首字母连接起来就组成了一个新单词GRIPE——抱怨。当你听到自己或别人在抱怨时,试着去找出这种行为的潜在动机。问问自己:“他们需要什么,又想要得到什么呢?”你会发现,通常人们抱怨,是在试图让自己的社会或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只不过这种尝试被错误地以抱怨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再问问自己:“那么这种抱怨又能归结到这五个范畴中哪一个里呢?”我们为何会抱怨 第53节:Get Attention:寻求关注(1)我们都是复杂的心理生物,因此,你会发现,一个抱怨可以同时适用于若干个范畴。GetAttention:寻求关注“嘿!快来注意我呀!”——我们的脑门都应该纹上这几个字。得到别人的关注是每个人都有的愿望。每个人都需要同他人联系,并且通过别人的关注来确认这种联系。正如玫琳凯化妆品公司创始人玫琳凯?艾施(MaryKayAsh)女士所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比金钱和性更为人们所需——认可与赞美。”有一次,我给一些来自加拿大政府的代表们作演讲,之后又被安排出席一场图书签售活动。因为参加活动的人数太多,我之前的赞助商就没有承办这次签售会。而是介绍了一家加拿大书店来主办这次活动。这家店隶属于加拿大一家知名的图书连锁公司。活动还没有开始,我就和这家书店的经理皮埃尔(Pierre)聊了一会儿。“你们店经营得怎么样?”我问。“很好!”皮埃尔说,“我们店的业绩一直都比公司旗下其他的店好很多。如果按单位面积的销量来计算,每平方英尺要比其他店多卖1~3本书。”“你们店的位置肯定很好。”我说。“不,位置一点也不好,很偏僻。”“那你们店在高档社区吧?”我问。“不是,我们店周边的经济环境很一般。”我有点迷茫了。“那你们是怎么做到比公司其他分店多卖出那么多书的呢?”“这是因为我们对待顾客的方式不一样。”皮埃尔说,“如果一位顾客和我们员工的距离在3米之内,那么员工就要和这位顾客打招呼。不过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方式,就是‘嗨’‘你好’之类的话。”“就是因为这样?”我问。“是的。有的顾客来我们店里,被我们的员工问候了16次,这都是很平常的事。”“16次?”这真让人难以置信。“你们这么热情,会不会让顾客觉得你们要向他们推销什么东西呢?”皮埃尔笑了,很友好,也很真诚——虽然从他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他觉得我很天真。“鲍温先生,”他说,“我们就是在向他们推销东西,我们是一家书店,顾客到我们店里来也肯定是想买些什么。我们只不过是给了顾客一些每个人都很渴望的东西,把这个过程变成一种愉快的经历罢了。”“给了他们什么?”我问。“关注!”埃尔说道:“人们都希望得到认可。那些顾客在别的店里可能没有受到过这种招待,而在我们店,店员会问候他们,跟他们说声‘你好’。我们不是要把书硬塞给他们,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跟顾客打招呼,是想让对方知道我们一直在关注着他们。这样,顾客会觉得自己很受重视,所以他们就会从我们这儿多买些书。”我们为何会抱怨 第54节:Get Attention:寻求关注(2)“人多势重、人多保险。”你早就听说过这句话了。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我们需要有人来告诉我们,我们属于他们的团体,为他们所认可。这就是为什么有时人们很难终结一段不健康关系的原因。和某个人在一起,可能会很痛苦,但是不管怎样我们还是有一种归属感,有个“落脚”的地方。而且我们会觉得,总比自己孤单一人好。DNA里的一些东西在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和其他人联系在一起。只有和别人在一起,我们才会觉得安全,内心才会感到安稳。那么我们怎样才知道别人已经接受我们了呢?这时,就需要别人的认可和关注。我们曾说过,同他人的关系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一种必需。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陌生人一起乘电梯会让我们感到不舒服。我们和他如此接近,可是彼此间却没有任何关系。我们还没有承认他,而他也没有承认我们。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建立一种联系,而大多数人都会动用一切能想到的方法,去搭建一座桥梁。通常,他们会用抱怨,会就天气发表一段负面的评论(“嘿,伙计,这雨还能停吗?”)或者就当地的一些职业球队发两句牢骚(“老兄,巨人队昨晚都把咱们这搞臭了吧?”)试图承认对方并引导出一种回应。对话不需要太深入,也几乎不会太深入。这时,紧张的气氛就被打破了,彼此间的联系也建立了起来,双方都得到了承认。很多想挑战自己、让自己变得“不抱怨”的人都曾发现,他们和家人、朋友的相处变得有些困难了。因为这些人早已习惯了用消极的陈述展开一段对话,以此来吸引别人的注意。他们会抱怨工作、抱怨孩子的行为、抱怨他们的健康状况、天气、政治??总之,有那么多东西可以抱怨。这简直成了吸引别人关注的默认模式,不管他们在说什么,想要传递的真正信息都是:“嘿!快来注意我呀!”著名作家乔?维塔尔(JoeVitale)告诉我,在知道了人们喜欢用抱怨开始一段联系的倾向之后,他设计出了一种“破冰”的全新战略。“我会去赞美他们,”他说,“不一定非要去赞美什么大的东西。我曾经也在电梯里遇到陌生人。那天外面正在下雨,那个人就站在我旁边,手里拿着一把挺漂亮的雨伞。我就跟他说,他那把雨伞很漂亮,我很喜欢。那人笑了,而在剩下的时间里,我们一直都在讨论这把雨伞——它很漂亮、很好看。直到分开时,我们都很愉快,觉得能够认识彼此是件开心的事。我不用抱怨的方式,也能成功地开启一段对话,开始一段关系。”“电梯坚冰”(elevatorice)也能被热情融化,这比起费时费力的抱怨不是好很多吗?我们为何会抱怨 第55节:Get Attention:寻求关注(3)不管到什么时候,赞美别人都不会错。如果你几乎不认识对方,或者你们只是工作上的关系,那么你最好针对一些物质性的东西(比如这个人的鞋子、公文包、手机等等)发出赞美。不要去赞美别人的身体特征。对别人的身体和其他一些很私人的东西的赞美,会让人感觉不舒服。一些评论,比如“多漂亮的耳环呀!”或者“这双鞋真不错,你在哪儿买的?”都会让别人感觉你毫无恶意。当然,你也要确认自己在说这些话时真的毫无恶意,不具任何威胁性。要保证你不是在巧妙地去打击别人,除非你已经做好了收拾残局的准备。对别人行为的赞美也很受欢迎。“你总是那样热情地微笑,整间屋子都被你照亮了。”不仅可以让对方感觉你在关注他,还会加强他的这种行为,让他更有可能去重复这种被你赞美了的行为。“你总是这么守时,这是我欣赏你的地方。”也是个很好的例子。赞美一定要真诚,要发自内心,不然别人会觉得你是挖苦和试图控制他们。当然,对于那些和你关系亲密的人,你可以也应当更自由地去赞美他们。哪怕你的爱人穿了一套你已经看过几十次的旧衣服,只要你觉得很好看,就应该说出来,不要吝惜你的赞美之词。这样做不但会加强你俩的关系,还会让你的爱人更加爱你。我和家人一起住在密苏里州一个叫做科尔尼(Kearney)的小镇上,它就坐落在堪萨斯城的市郊。历史上那个很有名的亡命徒杰西?詹姆斯(JesseJames)就葬在这里,小镇也因此闻名。我们很享受这里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的人很热情,当你开车从他们身旁经过时,大多数人都会向你挥手致意。一般情况下,这些人你以前都没有见过,将来也很难再见面,不过他们这一挥手,还是告诉了这个信息——“你已经被认可了;我已经注意你了。”当这一切发生时,即使别人的动作可能只是一种习惯,也可能只是随意敷衍,但这动作的接收者却宁愿把它内化为一种新的概念——“我没事,我属于这里,我很安全。”那么寻求他人关注又意味着什么呢?通常,这意味着让别人看着你,和你交谈,或者以某种方式和你建立关联。我从曾经参加过的各种讨论和对话当中,发现了一个共通的现象——试图得到他人的关注是人们发出抱怨的主要原因。因此,我想有必要在这里向人们发出警告,现在我们所处的科技社会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注,已经比巴西的热带雨林还要稀罕了。看看周围,你会发现有那么多人宁可盯着小小的手机屏幕,也不愿看身边的人一眼。我们为何会抱怨 第56节:Get Attention:寻求关注(4)仅仅是为了好玩,下次你再去某个公共场合时,可以数一数有多少人正看着他们的黑莓手机、iPhone,或者其他装备(估计还是数那些没看的人会省时一些)。在饭店、公园、电影院、保龄球馆,总有那么多人神情麻木地坐在那里,或是看看自己的分数,或是发发邮件,回个短信,玩玩游戏,看看网页,不管怎样,他们宁可跟那些远在天边的人“隔空交流”,也不愿和自己身旁的约会对象、朋友或者家人说一两句话。你开车出去的时候,也可以注意一下有多少人是坐在同一部车里,却互不理睬,每个人都拿着自己的手机,同那些不在眼前的人热烈“交谈”。滥用这些小玩意夺走了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关注。从我们的上一代到现在,全家人聚在餐桌旁一起吃饭的场景已经很难见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会到“得速来”(drive-throughs,免下车餐馆,顾客可以坐在自己的车上购物、进餐、看电影等)结束一餐饭,或者坐在电视机前,一边吃饭,一边欣赏肥皂剧,他们把注意力全集中在了电视节目上,却忘记了身边的人。那种家人一起吃饭、没有高科技来分神的进餐方式曾给我们带来很多益处,可是现在这些益处正飞速远去。来自EAT(EatingAmongTeens,青少年膳食状况)工程(美国心理协会所设立的一个项目,旨在研究青少年的膳食习惯)的玛拉?艾森伯格女士发现,经常同家人一起用餐,会使青少年在心理和行为上大受裨益。她在研究中指出,长期同家人一起吃饭的青少年染上烟瘾、酗酒或吸毒的几率更低,而且这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很好,他们很少有抑郁症状、自杀倾向。在没有电视节目干扰的情况下和家人一起吃饭,可以帮助父母为孩子树立健康饮食的好榜样。这不但可以帮助孩子摄入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更重要的是,孩子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关注,让他们的灵魂也得到滋养。当意识到“抱怨当天的种种”已经成了我们每次晚餐对话的开场白时,我和家人及时地改变了晚餐的仪式。现在吃饭时,我们会互相看着对方,依次问道:“你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吗?”这为我们接下去的谈话设定了一个快乐的基调,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在一片抱怨声中消耗掉在一起的好时光。不管你们之间的联系够不够深,时间是不是很短暂,那些和你有关系的人,都需要得到你的关注。当你把他们所渴望的关注给予对方时,或许他们就不再有那么多抱怨了。同时你会觉察,自己也开始受到他们的关注。其实,这也是你所渴求的。我们为何会抱怨 第57节:Remove Responsibility:推卸责任(1)RemoveResponsibility:推卸责任20世纪70年代开始,很多情景喜剧都开始致力于剧本的创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典台词。很多观众每星期都会专心地坐在电视机前,就为了听那几句出彩的话。喜剧演员弗雷迪?普林兹(FreddiePrinze)曾主演过一部名为《奇科和男子》(ChicoandtheMan)的情景喜剧。这部剧在1974~1977年间播出,曾风靡一时。在这部电视剧里,普林兹扮演一个有着浓重波多黎各口音的汽车修理工。每次有人让他做不愿意的事时,他就会说出那句著名的台词——这不是我的工作(itsnotmyjob),只要他一说这句话,观众们就会爆笑不止并且热烈鼓掌。通常,人们之所以抱怨,就是为了把自己从某种责任中解脱出来。这些抱怨似乎是在告诉别人“这不是我的工作。我没有错。我不负责任。”过去,美国的小孩子很喜欢玩一个叫做“热土豆”的游戏——一个小孩拿起一只皮球,一边高声喊着“热土豆”,一边迅速把球传给另一个小孩,接到球的这个小孩,也会喊着“热土豆”,赶紧把球扔给别人。一轮又一轮,“土豆”在孩子们中间传来传去。在孩子们的想象里,这个“土豆”非常烫,不快点把它扔出去就会把自己的手烫坏。但是这个“土豆”只能扔给别人,要是谁不小心把它丢在地上了,就会被淘汰出局。其实,人们在抱怨时不也是在玩这个“热土豆”游戏吗?他们觉得只要对现存问题发表一些消极的评论,就能让他们摆脱寻求积极解决方式的责任。他们的抱怨一直在说:“这不是我的工作。我要把它传给你!”他们会向某个人抱怨,认为这样就算完成任务了。他们就是“煤矿里的金丝雀”,只要发现问题就可以了(金丝雀对瓦斯十分敏感,只要矿坑内稍有一点瓦斯味道,它就会焦躁不安,甚至啼叫。因此以前矿工们会在矿坑里放金丝雀,当作早期示警的工具)。至于解决问题嘛,那就是别人的事了。一般情况下,他们向谁抱怨,就是想要谁来解决问题。这个时候,要是那个“接收”抱怨的人能够解决问题还好,他们也算没白费唇舌,可是通常这个人不会解决问题,他也想把“热土豆”传给别人,每个人都指出了问题,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任务了,可实际上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只不过是在推卸责任。到了紧要关口,他们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我们为何会抱怨 第58节:Remove Responsibility:推卸责任(2)以前,总有很多人到教堂里向我抱怨这样那样的事情。我就会说:“很高兴你能注意到这个问题。那么你打算做何努力来改变这种状况呢?”这时,他们脸上就会呈现出一种不知所措的表情,好像在跟我说:“做些什么?我不是已经做了吗?我把问题告诉你了呀?这个‘热土豆’(问题)是你的了!”很快我就发现,询问抱怨者打算如何改善现状,可以大大减少他们的抱怨。我是在善意地提点,他们可以藉由自己的努力,去改变那些让他们讨厌的事情。你可能认识一些人,他们曾经向你抱怨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或许也发现——假如你给了他一个建议,告诉他这样做可能有所帮助,他立马就会嗤之以鼻,告诉你,你的建议不会管用的;因为你是真心想帮忙,就又给了他另一个建议,而他会再一次否定这个建议,抱怨你的想法是多么不切实际。如此数次之后,你会发现他根本不想改变现状,他只是想让你作为证人,去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这个问题糟糕透顶,他们无能为力。这样他们就可以脱身了,就成了受害者、牺牲品,这让你和全世界都知道,他们没责任也没法解决这个难题。作家和空想家迈克尔?贝克威思(MichaelBeckwith)曾经说过:“牺牲,是精神成长的最低水平。”人们把自己看作其他人或周围世界的牺牲品,也是当下境况的牺牲品。而抱怨就被用来加强这种想法,让它永远持续下去。同时抱怨也阻止了人们尝试去改变这种状况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是抱怨和自己有关系的人。通过抱怨同事、家人、配偶及朋友,人们在告诉别人:“他们就是这个样子。我根本没法改变他们。”如果你提出一些建言,他们的抱怨就会更尖锐,试图要向你证明他们真的无能为力,进而摆脱那种去改善关系的责任。想想某个经常被你抱怨的人。你觉得他有很多缺点,他做的事让人讨厌,其他人也这么认为吗?这个人在每个人面前的表现都是一样的吗?如果他在跟其他人相处时,变得亲和友善,他如何做到的?你怎样才能和他建立类似的关系呢?如果需要,你怎样才能以更温和方式同他相处?或者怎样做既能坚持自己的信条,又不责备求全,把自己的意愿传递给他呢?你要做些什么,才能让他给予你应有的尊重和对待?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