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队尽是卫生员、炊事员、通信员、司号员。他们用刺刀、手榴弹、铁铲、扁担、石块与敌展开格斗。一时间,寒光闪闪,杀声震天。右胳膊打断了,就用左手甩手榴弹;双腿负伤了,就跪着射击;眼睛炸瞎了,摸着敌人就用牙咬……阵地居然这样被士兵重新夺回来。不禁产生了一种冲动——很期望有编导能够看中这个题材,把它和《集结号》的故事一样搬上银幕。这是一个和集结号完全不同的故事,或许,我们能够为历史保存下那一瞬间的刚毅与辉煌。在那次战斗期间,关于刘伯承的行止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当时刘始终留在五虎岔羊后的小高地上,督促分路突围的中原局张际春、李雪峰等迅速向总部靠拢,会合后向淮西前进;另一种说法则是刘到前线亲自指挥了第二旅预备队第六团对整十一师发动反击。我更相信第一种说法,因为第二种说法更像是对蒋介石“委员长”的写照,而不是刘伯承元帅。元帅不是将,有杨勇、戴润生一干悍将,若刘伯承还要到前线去那几乎就是添乱。“刘伯承相信他们一定能守住阵地!”有这一句就已经足够。这一句话掷地有声。17日,刘伯承率部进入淮西,远在九江的白崇禧仰天长叹。这场战斗中没有集结号,但是的确有一段和号兵有关,而且是在形式最为危急的时刻。下午,得到了一个团兵力补充的国军整十八旅向二旅四团阵地上砸出了决定胜负的一击。形势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旅长戴润生狠着心抓起通往第四团的电话:“晋士林同志,不管情况如何严重,我交给你的任务只有两个字——守住!不准后退一步。否则,按军法从事。要告诉全体指战员,现在离天黑只有三个小时。天一黑,就是我们的天下,胜利就是我们的了!”一营、二营的电话通讯正常,唯有三营的线路被炸联系不上。晋士林派通信员传达命令。炮火已经把三营副营长张申明的耳朵炸聋了。团部通信员一个接一个地上来,他模模糊糊听到的总是那几句:“张营长,你不能退!”“张营长,剩下一个人也要打!”“张营长,守不住阵地,杀头!杀头!!”这仗怎么打,阵地怎么守?五百多人的一个营,只剩下不足百人。而冲上来的敌人却是整营、整团。张申明巡视着战士们一张张血肉模糊的脸,突然发现五个号兵都还活着,大叫:“好!”他招拢来全体指战员,吼得连他自己被炸聋的耳朵都听到了:“我没有什么可动员的了。守住阵地可能是死,丢了阵地一样掉头!该死该活,家伙朝上,咱们都豁出去了!把武器清点、集中一下。等我命令,你们五个一起把号给我吹破天!”号声响,石破天惊,杀声骤起,鬼神嚎泣。三营发起了最后的反冲锋……阵地恢复了平静,天也黑下来。张申明营长和他的部下,是这场战斗的胜利者。意味深长的是,张营长后来成为湘西黔中的剿匪英雄,他的职务是十六军一三九团团长。而电影《集结号》的故事中,谷子地所部的番号正是一三九团。历史,或许是有意等在这里,和我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后记萨一向对于写内战题材缺乏自信,这次写北向店之战,可以算个例外。或许,因为这里面双方的所为,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军人的共通特质,套用时髦一点儿的话说,或许可以叫——人性。人性这个词含义很广,而以萨看来,人和人的人性,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很不一张罕见的照片,刘伯承和他的母亲,我那些中国人 军人篇 军人篇 人不传奇枉少年·薄一波二三事想,这张照片反映的也是一种人性同的地方,我们出生的时候,赤条条地来,那时候我们的人性几乎没有区别,而当我们赤条条地走,那时候我们的人性已经有了极大的不同。易先生在无人处的哭泣,是一种人性。非犹太人的詹努斯·科尔扎克校长带着犹太孩子们一起走进毒气室的时候,也是一种人性。《集结号》中团长的谎言,是一种人性。刘伯承元帅的“前方将士同命”,也是一种人性。我们在人生中的每一个选择,都在诠释着我们自己对“人性”两个字的理解。愿我们的心灵,不在人性中迷失,阿门。写这段文字,因为心中有一些感慨。在我的《梦里燕赵》一书中,曾经回忆到一位在河北省平乡县殉国的烈士——晋梦奇。有位朋友看过这段以后不太相信这是真的,认为晋梦奇的死“太好莱坞了”,假如真的看到日军集合乡民要进行大屠杀就自动走出来,当时的抵抗者岂不是太容易被杀光了?牺牲的晋梦奇是我祖母的亲戚,本名王光初。2003年夏,同心出版社的刘方编辑(现在文化艺术出版社工作)曾到我家核实情况,当时我祖母还健在,给我们详细回忆过当时的情形。我所写的关于他牺牲的情节没有夸张之处。晋梦奇死后他的爱人改嫁,所生的遗腹子和后来的另两个儿子都成为军官,他的遗腹子后在承德市工作。去年,我和晋梦奇的战友、原河北高法院长孙光瑞老人(即化名张溪的河北游击英雄)取得了联系。他提供了更多晋自杀前后的情况。晋死后极惨,日军将其剖腹,用马车拉着尸体环绕村庄奔跑,至夜,为当时做地下工作的张冠军区长指挥民众收殓。孙光瑞后来曾到晋殉国的地方吊唁,他告诉我晋梦奇藏身的隐蔽部是当地一个盐洞——我老家多盐碱地,有的地方地下有盐,老百姓挖了去卖,留下的空洞就是所谓的“盐洞”。包括出卖晋的汉奸,也是孙光瑞亲自审理判处枪决的。我们生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所以我们和晋梦奇他们有着“代沟”,难免有时对他们的选择和价值观乃至当时的史实产生怀疑,这是正常的。不过,历史的事实究竟如何,我还是希望能够尽自己所知,将它披露出来,这就是我写下这段文字的理由。否则,我们的后代将来真把晋梦奇他们当作好莱坞人物,那可说是我们民族的悲哀了。恰好这时,看到了《集结号》的片花,也看到了那篇关于北向店之战的文章,题目就是——“刘伯承相信他们一定可以守住阵地!”位于邯郸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1946年开始修建,晋梦奇司令就长眠在这里,一同长眠在这里的,还有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在古老的希腊温泉关,有这样一座狮子形陵墓埋葬着李奥尼达王和他的三百名部下,他们在这里与波斯大军血战后全军殉难。那墓碑上刻着:“过路人啊,去告诉斯巴达的公民,我们矢忠死守,在这里粉身碎骨。”那些中国人 军人篇 军人篇 “电中国政府派兵船来”刚从北平草岚子监狱放出来的薄一波,正是被阎锡山追星的时候。您说,这人哪点儿像坐牢的啊在北京所看到薄一波逝世的消息,终年九十九岁,比国民党的老寿星何应钦还长寿两年。尽管在政治上不同阵营的人可能会给予他完全不同的评价。但是,薄一波的确是一个太传奇的人物了。关于他的生平,悼词里面已经写得很多了,且写两件此公早年的轶事吧。薄一波就是有名的才子。抗战前,被国民党捕关在北平草岚子监狱。南京曾拟立即枪毙薄一波等十二重犯。可是……华北的国民党当局不干。理由非常有趣——这个大才子太厉害了,碰到内政外交经济等解决不了的问题,华北的国民党当局就要去监狱求教薄一波(这一点国共双方都有记载)!而薄一波也很有趣,把话说到关键的时候,告诉这些国民党大员——是否给你们出主意,需要我党同意。国民党那边没办法,只好替他去找组织。就这样薄一波和中共华北局(北方局?)取得了稳定的联系,同意有限度地给国民党“支招”,同时给监狱中被捕同志争取了政治学习的条件,中共瓦窑堡会议文件,这些人就是在监狱里看到的。关于国共合作,西安事变之前的华北地区就已经颇有建树了,其中,这个坐牢的才子功不可没。好像也因为这个原因,薄一波还担任了国民党北平第二监狱支部的中共支部书记。吃人家的嘴短不是?薄一波是策划兵变的“要犯”,哪个国民党掌柜的都不敢随便放他,可也不敢慢待,一说薄一波在监狱里享受中顾委待遇,说话比监狱长还好使。这时候华北局的刘少奇(胡服)和柯庆施想出了一个“假自首”的模式,和国民党华北当局取得一个默契——让狱中的党员写假自首书,国民党这边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人。薄一波一听就不干,要不怎么说是才子呢,他认为这样以后就讲不清楚,清白也不清白了,牢底坐穿我也不出去。这一来国民党高兴(又能多请教几天了),共产党可不高兴了(好好一个人才放在那儿给国民党用算怎么回事儿啊),最后说到经中央批准记档,他才勉强同意。出狱以后,时任五大常委之一的任弼时,还专门和他们谈话以安军心。不过,当时释放薄一波,第一个迎接他的可不是自己人——组织上动作快,还有更快的。阎锡山的特使梁从熙早在监狱大门里头就堵上了,毕恭毕敬,请问是薄一波先生吗?请问您老家是山西的吗?都对就好了,阎主席想请您帮忙——老阎的话是要和薄一波“共商保晋”——土皇帝还要“共商”,这面子够大的啊。可薄一波偏偏不卖这个面子——不行,有事儿跟我们组织商谈去,我自己做不了主——这个一方面是党性,另外一方面也是人家肚里确实有货,满世界都有人找我呢,我是卖方市场啊。生生把梁特使给晒在外头了。还好,后来我党还是同意和阎锡山合作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嘛。派了一文一武,都是阎老西儿心仪的。这文的就是薄一波,武的就是徐向前。老阎和薄一波谈了一回以后就以一句话好形容——相见恨晚。此后老阎有话:“政治上依靠薄一波,军事上依靠徐向前”——这二位都是山西人,老阎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土比党亲,早晚这二位还会因为这个矛盾跟自己走。别说,这二位山西人帮老阎抗日守土还是真卖力气的,不过,可不帮他继续当土皇帝,这方面,党比土亲,等后来徐向前代表党把山西的土打下来,这个矛盾就更不是问题了……手里有一张薄一波的老照片,黑须飘飘,看来有些特别,这是《山西晋城文史资料第一辑》里面的。我看过电视《太行山上》,那里面的薄一波没有胡子啊。后来才搞清楚,原来,刚出狱的薄一波的确没有胡子,长胡子是练新军时候的事情。薄一波的专长是经济,不过抗战了,你也得带兵,国共双方都接受,薄一波就做了新军决死第一纵队总政委。不过他手下多有阎锡山的旧军官,这书生薄一波虽然厉害,毕竟是念书的,震不住场怎么办?薄一波有办法,留了这个形象去上任。军官们本来以为来的是个秀才,一看却是个大胡子,反差太大,愣没反应过来。行,只要你们开场不闹就好,等到见识了薄一波的本事,就没人闹了,连当纵队司令的鲁英麟(傅作义的亲信将领,外号“鲁蘑菇”,后来担任三十五军军长,因战败自杀),只要薄一波在,就不敢动兵符……这段带兵经历对薄一波很有好处,所以开国的时候,当选北京卫戍区政委——他有军事经验啊。是非成败转头空,无关政治评价,一段历史传奇而已。那些中国人 军人篇 军人篇 老帅少帅·张学良父子二三事(1)搜集到一批由外国记者在辛亥革命时期拍摄的中国风云人物,在大多数照片下面都可以找到人物的名称标注,比如左下这张。在整理老照片,看到这张时我曾有些头痛是谁?看是看不明白的(估计照片的主人自己也看不明白)。然而,读出来就可以明白了——照片上的人,是曾在汉口与黄兴大战的北洋悍将冯国璋。除了要考历史的学生,很多人已经记不清冯国璋是谁,这个名字只是有点儿耳熟。其实冯国璋当年威风可是大得很,是北洋政府中仅次于袁世凯的巨头。连段祺瑞都排在老冯后面呢。尽管如此,可能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他很陌生。然而假如说起此人是冯巩的曾爷爷,估计就会有很多朋友觉得老冯很亲切了。Wu-TingFang伍廷芳博士,中国第一任驻美大使。大约正因为他的英文签名如此优美,外国记者觉得无需再标注他的身份了不知道冯上将国璋对依靠后代被后人记住会是怎样的感想。但是,右图这张照片上的人物却没有姓名标注。此人是谁呢?幸好,那一笔漂亮的英文签名暴露了他的身份。谈到伍廷芳这个名字,可能记忆力好的朋友会想起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曾提到过他。在辛亥革命中,孙中山领导的南方临时政府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进行谈判,北方代表是唐绍仪(1937年因为接触投日,在上海被军统特工击毙),南方代表就是这位伍廷芳。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被作为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收入这批照片的。其实,真实的伍廷芳,是中国清末民初的着名外交家。那个时代的中国对外交往往充满屈辱,唯有伍廷芳曾经为中国做过一次扬眉吐气的外交。这个伍廷芳1905年竟用炮舰政策威胁过外国人,迫使其放弃迫害华人的法令。被威胁的,居然是远隔万里的墨西哥。光绪年间中国居然敢用炮舰政策威胁墨西哥,这可能吗?事情是这样的。那年墨西哥合众国的议院提出一条法令:禁止华工入境。清政府下令曾任驻美公使的伍廷芳就近交涉,和墨西哥政府谈判。伍廷芳于是就去了。想来这时候伍廷芳一定憋了一肚子火。因为在这一年美国政府已经公布了禁止华工的法令,那一次,清政府的交涉以屈辱失败告终。留英博士伍廷芳虽然在美国国会痛斥议员们违背华盛顿的平等精神,无奈美国议员虽然明知理亏,却挡不住白人工会的压力,最终强行通过这一法令。看到中国人拿美国没办法,墨西哥的腰杆也硬了,外交部对伍博士十分强硬。令墨西哥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姓伍的中国人却在谈判桌上拍案而起,毅然喝道——“下旗!回国!电中国政府,派兵船来,再和你们周旋!”根据当时美国报纸的报道,伍博士此言一出,墨西哥官员目瞪口呆,海天号在鼎兴礁触礁后的惨景周围采访的记者蜂拥而出都抢着跑去发稿了。第二天,各报上这条消息纷纷上了头条,有的还配了中国海军巡洋舰破浪行驶的照片。墨西哥怎么办?凉拌。墨西哥赶紧请美国政府调停,请伍博士留步,这场外交战以墨西哥废除“禁止华工入境”法令而告终。有趣的是,墨西哥的排华倾向似乎也是周期性的,废除这条法令以后的四五年,墨西哥再次爆发排华事件。令墨西哥人想不到的是中国当即宣布一艘巡洋舰将前去访问。吓了一大跳的墨西哥人赶紧道歉赔款,事情才算取消。其实这是凑巧,正好程璧光当时率海圻号巡洋舰赴英国参加英皇加冕仪式,返航时经过这里,得知华人受了欺负,当即通知前去访问。同时古巴也发生排华风波,海圻号开到后,一看船上那么大的炮,古巴人马上吓麻了爪,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向。古巴总统紧急接见程璧光时特意表示:“古巴军民绝不会歧视华侨。”事实上,中国海军经过甲午战争以后,已经没有力量出远海作战了。且海军最大的巡洋舰海天号前一年刚刚不幸触礁沉没,实力受到很大影响——触礁原因竟然是因为舰长刘冠雄赶着回上海给姨太太过生日而超速行驶。这件事自始至终伍廷芳都没有向清政府请示过。1899年他和墨西哥谈判过,对其国情了解甚多,同时也很清楚墨西哥在得克萨斯让美国人打怕了,听见兵字就哆嗦,所以一句“电中国政府派兵船来”肯定吃不消。可这事儿要弄到满大人那儿,闹不好就是一个“擅开边衅”,没准儿还把出鹰洋的墨西哥当成世界第几大强国呢。那接着而来的又将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因此,伍廷芳说:弱国无外交,但可以有外交家。不过,想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外交部长陈毅说的话——“我们等候帝国主义打进来,已经等了十六年。我的头发都等白了!”不禁一声叹息,为伍廷芳先生。那些中国人 军人篇 军人篇 老帅少帅·张学良父子二三事(2)回国时见到我的一个长辈,他是师大历史系教授,曾做过张学良父子的研究,为此我把在日本收集的皇姑屯事变珍贵照片二十余张送给他。他很喜欢,说研究张作霖的时候,曾经采访过张学良的一个卫士,叫郑景山。郑是东北讲武堂学生,辽宁朝阳人。张学良有一个骑兵卫队(郭松龄事变以后扩编为一个营),他一直在其中,西安事变后郑因为不满东北军上层妥协接受南京条件,辞官回家务农。他口中的张学良父子,颇有些特别的味道。我不怕日本鬼子郑景山说,张作霖和张学良性格不太一样,他虽然看来北人南相,但性格刚烈果断,特别是和日本的关系上,这一点从一次张作霖父子的对话中颇能反映出来。北伐战争时期,张学良从前线回来,因为战况不利,劝张作霖不要继续和南方打仗,老将(当时张学良背后叫张作霖“老将”)不听。张学良说日本人盼着我们打,不要我们向前打,日本人抄了我们的后路,我们打不过日本人,要吃苦头的。张作霖大怒,拍桌子叫道:我有三十万东北军,我才不怕日本鬼子!他撑死了在南满有一万三千人,要想收拾他我让藏式毅把辽宁各县的县长公安局长召集起来开个会,三天就把他的铁路扒了。东北军先打重镇大连旅顺,他一万三千人怎么跟我打?我怕什么日本鬼子?当时,张氏父子说话,张学良的几个卫士,东北军的将领邢士廉都随侍在旁。这段话是我看到这位长辈记录在笔记上的,不敢说字字都对,但基本是原始材料了。从这段话看,张作霖父子,对于日本在东北的实力,都是有警觉的,但是老帅打江山几十年,虽不读书却有经验,盛怒之下,瞬间判断双方力量对比依然相当准确,几条措施也颇有可行之处,方针更明确鲜明。相比之下看“九一八”时少帅的对应,则显得不知己亦不知彼,心中无数,看来在阅历方面,确不如乃父远矣。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西安事变之前,张学良在西安相当活跃,这时他的警卫骑兵队已经扩编为骑兵营,因为这些人都是军事人才,他出国期间这些人有的被东北军其他将领拉走,颇有流散,郑景山始终在营中不走,张学良对他颇为赞赏。张学良平时说话并不粗俗,但也不是知识分子腔调,有点儿像老北京的旗人子弟。只是西安事变前张说话颇有些异常。有一天郑景山从早上陪他出去,见从北京来的教授,好像其中有顾颉刚,张入客厅后和教授们攀谈甚欢,话语激进,居然满口都是马克思主义,大谈社会主义革命,而且说的头头是道,并表示不日东北军就要和日军决一死战。几位教授本来是来劝说张进步抗日的,这时反而劝他不要着急,注意集中力量,谋定而后动。有位教授说:“我们要胜利的英雄张副司令,不要失败的英雄张副司令。”这样到下午,张又见几个法国客人,一边放留声机,一边在沙发上用英语和这些人交谈。张的英语水平不错,可以直接和外国人交谈,不需要翻译(张学良通外语,能开飞机,马术出色,这就不是今天一些公子哥儿能比的了的)。到了晚上,张送走外国人,和军官训练团的一些高级将领谈话吃饭,席间又满口东北土话,一副老帅的粗犷形象。后来郑景山才知道,这些都是老帅时代的一些部队主官,张学良正在重整东北军,提拔少壮军官,这些老人渐渐失势,都有怨言。而张学良基本能够笼络住他们,直到西安事变以后张离开东北军,新旧将领之间的矛盾才激化起来,发生了“二·二”事件。那些中国人 军人篇 军人篇 第一个在美国阅兵的中国将军·程璧光郑景山晚上扈从张返回,张笑对他说:“今天太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看来,张并不是一个没有政治头脑和政治手腕的公子哥儿。皇姑屯皇姑屯事件是日军炸死张作霖的行动,有些报道称张被救出以后不久死亡,之前说过“自己的两条腿都没了,不成了”一类的话,而他关于东北局面,留下了怎样的政治遗言,则若明若暗。按照郑景山转达张作霖医官温守善(皇姑屯事件后,温抱着张坐车回府)的话,张作霖的交代是比较清晰的,他判断除了日本人,别人炸不了他。他嘱咐的话是:让小六子(即张学良)回来,不要让他坐火车回来,让他把东北军都带回来,打……温说张说完“打”就昏迷过去,到帅府再醒来,即自知不豫了。郑景山是随张学良一同返回沈阳的,为了避免被日军再次炸掉,他们是混在黄显声所部新编第一旅的士兵中悄悄出关的。那一次张学良为了和士兵形象接近,剃光头穿士兵服装,可能也是他一生唯一一次剃光头。黄显声是张的亲信,对这件事的判断很敏锐,说他们能炸老帅难保不能炸少帅。黄是东北军少壮派将领,能打仗,后来死在白公馆大屠杀,很可惜。郑说张学良回到沈阳的时候张作霖还没有入殓,张学良是看过他父亲的遗容的,但他当时只是叹口气,没有落泪,郑觉得有些奇怪,现在想来是因为当时周围险象环生,日军随时可能动手,张学良还顾不上儿女私情吧。有些文章认为张出关非常隐秘,被日军炸死说明日军的情报工作深入缜密云云。其实从上述内容,比如两张说话的时候不避讳卫士在场,便可以看出张氏东北军集团对于保密工作重视不够。东北军上下颇有旧绿林义气遗风,戴笠也曾表示对东北军的地下工作最好做(翻过来,阎锡山最滑头)。张出关这事也是一样,他走之前,永定门火车站堆满张的家具细软,自己又不够策略地召集北京各国领事,交代今后北京政局,已经很清楚地暴露了即将出关的企图。事实上张作霖刚一出京,上海的报纸就登出了消息,可见其保密性之差。记者都能够知道的消息,日本方面稍加留心自然也不难入手,这倒不是日本的特工有多高明了。写完后,翻笔记发现,张作霖原话比我的厉害多了。抄录郑景山原话于下:老将训少帅,说:“我就不信你小子的话,你是胆小鬼……我们兵工厂里有二三十万支好枪,有一千多门迫击炮,天上有飞机下蛋,地上有四条腿的骑兵……我就是不怕日本子,日本子在南满铁路顶多有一万三,我要打日本子,先叫藏式毅召集南满路沿线各县县长,公安局长开个会,定个日期,一夜之间就把铁路都给扒了,给他埋在地下。咱东北军有三十万,重兵先占领旅顺大连,一万多日本子就交待了。咱怕日本子干啥呢?”枭雄之形,溢于言表。可惜,兄弟这种没当过兵干过胡子的,复述都没有那个劲儿。那些中国人 军人篇 军人篇 中国早期航空三女杰(1)清末民初的海军名将程璧光,广东香山人,是福州船政学堂后堂的驾驶班毕业生,毕业后调广东水师,任广丙号鱼雷快舰管带。广丙号和广乙号是当时广东水师最好的钢制国产战舰,中国一般称其为巡洋舰,但它速度快,以鱼雷和快炮为主要兵器,舰型带有驱逐舰的特征,可说是这一舰种的鼻祖之一。中日开战,程璧光正率广甲舰到天津送贡品荔枝,当即请求参战,穿海军大礼服的程璧光受到嘉奖。这一点被很多有关人士责难,认为他的请战造成三艘广东军舰参加海战,结果两沉一俘全部损失,可是这却是北洋以外唯一参战的外省军舰。其他督抚都按兵不动,是甲午海战失利的重要原因。在甲午海战中,这两艘小军舰表现都不错,程璧光在大东沟海战中指挥广丙号于下午加入战斗,对迫使日军先走起到了重要作用,自己也在战斗中负伤。广丙号鱼雷快舰,这张照片是我在日本发现的,因为其涂装显示是在清军服役期间的摄影而弥足珍贵,这也是目前找到广丙舰在清军中的唯一照片。广丙舰在威海卫被日军俘获,1895年进攻澎湖时沉没威海卫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程璧光奉丁汝昌最后命令用两枚鱼雷击沉了搁浅的靖远号。在丁汝昌死后,北洋残军议降,程因不是北洋所部,身份特殊,被推举为赴日舰的使者。击沉自己军舰和担任降使的任务使程璧光深感耻辱。1895年,到广东闲居的程璧光在弟弟程奎光介绍下见到孙中山,并参加了兴中会,是参加革命党最早的海军高级将领。就在这一年,因兴中会谋划起义失败,当时担任镇涛号炮舰的程奎光被捕杀,程璧光仓促逃往海外。不过清廷似乎并不想追究他的“谋反”,第二年,李鸿章出访途中,在槟榔屿会见程璧光,不但允其免罪,而且请他回国重新组建海军。满清末年,对于人才一度颇为重视,并不是一味以杀戮维持统治。汪精卫刺摄政王,居然把他感化成了叛徒;秋瑾起义失败被捕,清廷内多有为其鸣冤者,甚至给秋瑾上了刑具的官员还受到弹劾;对程璧光似乎也是这样,明知其有谋反问题,还是“怜其才而用之”,程璧光也算对得起李鸿章,后来工作上还是忠于职守的。甲午战后,清朝重建海军,分为巡洋、长江两舰队,程璧光担任了巡洋舰队的司令官。他在此后最有名的举动是指挥了中国海军的第一次跨洋航行。这次航行是1911年程率领海圻号巡洋舰赴英国参加英皇乔治五世加冕仪式时完成的,从上海起航,途经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到达英国。参加完加冕仪式后,又经过美国、古巴而返回祖国。英皇加冕仪式上的各国军舰,海圻号在14排F号,邻丹麦,荷兰军舰英制海圻号巡洋舰,清末最大的战舰,注意舰首的飞龙纹,这是清朝军舰的特征。其主炮口径203毫米,至今中国海军中还没有超过的。该舰历经风雨,使用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该舰在江阴被击伤后作为阻塞船沉没于封锁线上当时,古巴和墨西哥都发生了大规模的排华事件。考虑到这两个国家海军都没有足够能力抵挡四千余吨的海圻舰。程遂帅舰访问古巴,当地华人热烈欢迎,而古巴总统慑于海圻舰军威,只得向程璧光表示:“古巴军民绝不会歧视华侨。”海圻号在古巴停泊,计划休整后访问墨西哥,墨西哥政府不等海圻舰造访,便就排华事件向清政府赔礼道歉,偿付受害侨民生命财产损失。中国军舰才取消了访问。程璧光在航行中履行了作为一名中国海军将领的职责。这次航行中有很多比较有趣的事情,特别是途中得知清朝已经灭亡,官兵们纷纷请求程璧光宣布易帜。程的做法非常“民主”,他下令全舰官兵在舰上集合,然后下令——拥护满清的站左舷,拥护共和的站右舷。这个类似内伊元帅率军面对拿破仑时的做法引来了全体的欢声雷动——所有的人都站到了右舷,连舰上的吉祥物——波斯猫都不例外。此外,程还率领中国海军官兵应美国政府邀请进行了访问,为格兰特将军墓献上了花圈。格兰特作为将军威名远洋,作为总统却糟糕之极,被评为美国最糟糕的十个总统之一,死后能够得到中国人如此的尊崇,也算可以瞑目了。为格兰特将军墓献花圈的中国水兵,穿礼服留八字须的就是程璧光程璧光陪同纽约市长盖诺尔和格兰特的儿子小格兰特将军检阅中国海军仪仗队,请注意水兵们都剪了辫子。这大约是中国海军第一次在美国进行阅兵回国后的程璧光担任了北洋政府的海军总长,他拥护临时约法,反对袁世凯称帝,虽然在监视下不得不“阳为柔谨,日以粮鸟灌园自晦”,但在给友人的信中常说“自恨不速死”。1917年,应孙中山之邀,程率领海军第一舰队主力“海圻”、“海琛”、“肇和”等十一艘军舰南下广州,参加护法战争,舰队亦被称为护法舰队。时人对程璧光评价颇高,称其“性简易,居恒侍从极稀。每见官僚习惯,仪卫森严,驺从煊赫,不谓然也。故入粤以来,虽以一身系天下之安危,仍多徒行。间或乘舆,仅一仆从”。不幸,这种生活习惯给他带来了危险,1918年2月26日,程在一次赴宴归来时,被凶手枪击,刺杀于广州长堤。时程身中两弹,犹用香山口音指着凶手大喊——“捉住渠(即他)”。终因伤势过重而逝,时年五十九岁。程璧光晚年像程璧光的死,曾经有人认为是桂系干的,这符合他们土匪起家的习惯,然而近年考证,多认为是孙中山亲信###朱执信因为程在“炮击观音山”事件中立场倾向桂系力量,怀疑他背叛孙中山先生,而贸然采取的行动。程的死,最终导致了护法运动的瓦解,这却是当时诸多人都没有想到的。的确是“以一身系天下之安危”啊。那些中国人 军人篇 军人篇 中国早期航空三女杰(2)看到北宸要写的一位早期华裔女飞行员,我第一个猜测是她可能是要写朱慕菲,因为朱慕菲是中国最早的女飞行员,而且也是出生于广东。及至看到中间,才明白原来是写张瑞芬。孙中山题词的“航空救国”纪念碑这之前,萨对张瑞芬的生平所知不多。也正是从这篇文章中,才让我更多地了解了“中国的亚美莉亚伊尔哈特”,也引得我开始写这篇文章。亚美莉亚伊尔哈特(AmeliaEarhart)是谁?她是美国女性航空先驱,曾率先飞越大西洋。她的名字,内地通常翻译作埃米丽·埃尔哈特。早期中国航空史上,朱慕菲的名字可以和张瑞芬并驾齐驱。朱慕菲,广东香山人,1897年出生,美姿容而有男儿气概,因其父朱卓文为老同盟会会员,自幼接触民主革命思想,所以很早就对军事有兴趣。朱慕菲少年时善骑马,枪法好。她应该是1920年开始飞行,因此可算是中国最早的女性飞行员。一直有说法认为朱并不是第一个中国女飞行员,而认为第一个乘飞机上天的中国女性应该是秋瑾的女儿秋灿之。但据我的考证秋灿芝1928年才赴美学习航空技术,此前并未接触过飞行,而1922年初,孙中山为了加强空军力量,在广州大沙头创立航空学校,培养空军人才,朱慕飞就是首届学员中唯一的女性,同年已经开始驾机参战了!所以,朱慕菲是中国第一名女飞行员,当雄姿英发的“女飞将军”朱慕菲无异议。朱慕菲能够较早接触飞行,有一些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原因,因为1920年她的父亲就是孙中山属下的航空局长,而她自己也与孙中山先生一家过从甚密,曾亲口听中山先生谈论“航空救国”的理论,受到很大影响。但是朱慕菲学习飞行绝非仅仅是爱好,朱慷慨有男儿气,她学成后即在空军服役,实际参加过多次侦察和轰炸作战,是广东革命政府中出了名的“女飞将军”,北洋政府航空部出版的《航空月刊》曾专文追踪报道她在前线的活动。朱慕菲曾有一次驾飞机在番禺莲花山因为机械故障坠落,迫降在水中,被渔民送到香港救治。此后朱慕菲特意将飞机的螺旋桨带回祖居,挂在屋里作为纪念。她的父亲朱卓文在上面还题写了一个“戾”字。这个螺旋桨在“文革”后被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作为文物收藏。可惜,朱慕菲的生命并不长,1932年即病逝。她的早逝据说有两大原因,第一是她的父亲朱卓文对清廷是坚定的革命党,却又同时是坚定的国民党右派,参与了刺杀廖仲恺行动,遭到通缉而被迫流亡。一直以父亲为革命楷模的朱慕菲深感幻灭;第二是感情上出现了重大波折,“女飞将军”病中无法排遣,乃至药石无效。问世间情是何物,竟让巾帼英雄生死相许。在中国早期航空史上,朱慕菲和张瑞芬并列为航空三女杰之一,朱慕菲的飞行时间早于张瑞芬,技术经验都是上上之选,但张瑞芬是华人中最早的特技飞行员,在抗战中驾机巡回美国宣传中国的抗战,震动中外,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这个东方的古国正在怎样英勇地反抗着野蛮的入侵,其行为影响要大于朱慕菲,她们二人,可说是中国女性航空史上的姊妹花。关于张瑞芬,北宸的文章介绍已经足够详尽,几乎没什么可以补充的。只好增加一点背景材料吧。1988年,张瑞芬的丈夫去世后,她努力让自己振作起来。这位年轻时叱咤蓝天的女性选择的方法也很有个性——她选择了回家。那些中国人 军人篇 军人篇 中国早期航空三女杰(3)1988年,张瑞芬回到了故乡恩平,受到当地父老的热烈欢迎。不变的东方人情味温暖了张瑞芬的心。而她的归国,1916年的宋庆龄也引起了人们对这位女英雄的回忆。北京空军航空博物馆曾宣布张瑞芬为“中国的亚美莉亚伊尔哈特”,并开设了一个展览以纪念她。那么,所谓航空三女杰,还有一位是谁呢?大约不太容易让人想到,那就是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宋庆龄并不会驾驶飞机,怎能并列航空三女杰呢?这就要说到中国第一架自制的飞机了。1923年,在航空局长杨仙逸主持下,广东研制出中国第一架自行制造的飞机,8月的一天,宋庆龄陪同孙中山来到广州郊区的大沙头飞机场,参加和主持该飞机的试飞典礼。这是一架双座侦察机,飞行员黄光锐(抗战中的广东空军司令,归国华侨,王牌飞行员)邀请在场的观众报名和他一起试飞。黄光锐,抗战空军中将然而,当时人们对飞机还持有不了解的心态,特别是由于当时中国工业落后,人们对自己国家制造的飞机还不敢信任,所以无人应声。这在当时并不奇怪,福建海军工程处在王助(波音公司第一任总工程师,从美国回国)、巴玉藻(也是从美国回国)领导下,于艰苦环境中制造了多架飞机,海军部长陈绍宽竟在报告上批道——“该处所造飞机无人敢飞……”那已经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了。这时,宋庆龄却无畏地站出来,镇定地登上飞机,担任了这架后来被孙中山用她的教名命名的“乐士文号”侦察机,成为中国第一名参加试飞的女性试飞员。因为这个原因,把宋庆龄称为中国早期航空三女杰之一,大约也是合理的。顺便说一句,这一举动,对于观众,对于飞行员和航空工程技术人员来说,可说是极大的鼓励,而宋庆龄女士温柔“乐士文号”试飞典雅外表后那种无畏和敢于挑战的精神,也在这件事上表现无遗。孙中山和宋庆龄在“乐士文号”前附:北宸女士的原文——美国史上第一位华裔女飞行员——张瑞芬1994年黛安·姬顿主演过一部电影:AmeliaEarhartTheFinalFlight,这部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AmeliaEarhart(亚美莉亚伊尔哈特),是第一位获得美国飞行优异十字勋章的女飞行员。1937年当她尝试全球首次环球飞行时,在飞越太平洋期间神秘失踪。这位女飞行员的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传记,电视,电影,她的一生是许多人现在依然感兴趣的话题。而在同一个年代,一位娇小的中国女飞行员,同样以高超的飞行技巧,攫获当时世人赞叹的目光。她被誉为“女飞行先锋”、“女英雄”、“中国的亚美莉亚伊尔哈特”。张瑞芬,这位当代最杰出的女飞行员之一,有关她的生平,现在知道的朋友可能不多了,我却以为那更是一篇值得传颂的乐章。张瑞芬出生于广东省恩平县,由于父亲在美国做生意,1921年,十七岁的她高中毕业后也跟随父亲到美国,同年进入洛杉矶康纳域多利音乐学院学习钢琴,最后进入南加大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二十一岁以前,张瑞芬的人生顺利平畅,并不特别引人注目,她和帮助父亲事业的青年结了婚,婚后很快有了孩子。但或许是活泼好动不服输的个性使然,又或许是和航空先驱冯如先生同为广东恩平人,血液里有着对航空潜在的冒险精神。当张瑞芬得知老家的广东航空学校招生,却拒女子于门外时,她决定放弃原本的钢琴演奏,而进入美国的林肯航空学校。这个学校里唯一的女性,这个东方的娇小女子,这个有着两个女儿的妈妈,在1932年,二十岁时正式获得美国飞行执照。当时全美拥有飞行执照的飞行员仅有两百分之一为女性,而张瑞芬是其中的首位华裔女性。那些中国人 军人篇 军人篇 蒋百里将军轶事集锦(1)当年有诗赞曰:“鳌峰之巅望五洋,恩平儿女志四方。冯如先行壮国体,瑞芬天骄翱云翔。”张瑞芬女士当年英姿航空学校毕业后,张瑞芬继续跟着陆军飞行前辈学习盲飞、俯冲、筋斗、穿云等高难度特技动作,并同时钻研航空工程和飞机结构。历经了五个寒暑,飞行技艺更加高超,1935年取得了国际飞行执照,并得到美国妇女航空协会(又名九九俱乐部)会长AmeliaEarhart的赏识,邀请其加入了“九九”飞行俱乐部。(该会只挑选批准九十九名最出色的女飞行员入会,故有此名。)下面这张照片是当时九九俱乐部聚会时的情形,照片里坐在中间的那位即为后来飞越太平洋期间神秘失踪的杰出美国女飞行员:AmeliaEarhart,而站在其后方的就是张瑞芬。那时两位中西同行结成好朋友,经常联合飞行,互相竞技。在社交场合,会长会特别向人们介绍张瑞芬,以让美国航空界了解这位中国女飞行员的表现。张瑞芬的飞行竞技生涯中,有一场比赛是很为人所称道的:1936年8月由克里夫兰至洛杉矶的男女混合长途飞行大赛。当时的航程设定为七天,共有三十多名着名的飞行员参加。值得注意的是其他飞行员因为获得了飞机制造厂的赞助,驾驶的是性能较好的新式飞机,而张瑞芬驾驶的是却仅是出借于洛杉矶航空协会的一架125匹马力的小飞机。更因为没有无线电指挥系统,张瑞芬只能靠沉着冷静在群山之间驾机迂回飞行。最后张瑞芬克服了天险困难,成功完成了这次艰难的飞行。1937年,中国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在异国他乡的张瑞芬虽然已是美国公民,但怀着一颗中国心。她驾着飞机,飞遍美国华人较多的聚居区,到处宣传抗日,募集资金。张瑞芬的计划是在祖国开办一个航空学校,训练更多优秀的飞行员。在华侨的帮助下,很快筹得了七千美金,购得教练机一架(RyanST-Aplane)。不想该机送到洛杉矶后,因一位学员试飞时操作不当,当场机毁人亡。张瑞芬回国办航校的愿望因此落空。同时张瑞芬的弟弟病逝,父亲又病重,1942年张瑞芬决定结束她的飞行生涯。卸下飞行员头衔后,张瑞芬仍时常在美国各华裔社区演讲,激励下一代追求梦想并不忘热爱祖国。1984年,在八十寿辰那年,张瑞芬的飞行业绩载入了美国华人史籍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太博物馆专着。美国200周年国庆时,张瑞芬被授予“美国200周年先锋”称号。这张照片是张瑞芬女士(前左)获奖时的留影2003年,张瑞芬在洛杉矶家中辞世,享年九十八岁,《洛杉矶时报》当日用了半版的篇幅报道这位在1932年以无比毅力打破传统,成为美国史上第一位华裔女性飞行先驱。今日若搜索国际航空妇女先锋名人堂,我们仍能轻易地找到KatherineCheung张瑞芬的英文名字。北京空军航空博物馆曾宣布张瑞芬为“中国的亚美莉亚伊尔哈特”,并开设了一个展览以纪念她。我却觉得与其用西方的人名来标志着来自中国的传奇,不若就让我们简简单单地记住KatherineCheung张瑞芬这个名字。KatherineCheung,thenation'sfirstlicensedAsianAmericanaviatrix。张瑞芬,国际航空史上发光的炎黄子孙。那些中国人 军人篇 军人篇 蒋百里将军轶事集锦(2)蒋百里,本名方震,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着名军事家,夺刀日本陆军官校,育百颗中国将星,凭舌战折服墨索里尼,以《国防论》引导中国抗战,一生皆是传奇,已广为人知,这里,仅选其平生轶事,聊作一文,以祭奠将军于地下。谈兵蒋百里将军,曾号称东方第一军事家,谈起传奇,自然要从谈兵开始。担任德国国防军第七军营长职务的蒋百里人忆将军最后一次谈兵,是在去世前不久,到达宜山时见到冯玉祥,向冯玉祥建议多修高等级公路。这话简单但并不空泛,将军解释说,此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我军装备多靠外援,日本必定要切断中国国际交通线。而国内没有橡胶资源,轮胎只能靠进口,所以多修公路,修好公路可以减少轮胎磨损,实际增强作战的后勤能力。而中国人口众多,劳力便宜,修路,就是惠而不费的事情了。将军去世不久,预言竟成真。日军切断香港、滇缅补给,与苏联签订友好条约后,中国外援断绝。轮胎的匮乏使中国无法集中进行一次大战役的所需物资,一时竟有“一滴橡胶一滴血,一个轮胎一条命”的说法。以此例可见百里将军谈兵风格,一言以蔽之,简明实用。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担任校长时,蒋百里给学生上课,先讲一对一进攻,一对二防御,下一个课题先不讲,在黑板上写一个题目——一个人打十个人怎么打?让学生们讨论。工作照此地是中国当时最高军事学府,堪称众将云集,然这些未来叱咤风云的将领们面对这个题目,个个瞠目结舌,无言以对——是啊,这一个人打一个可以讨论,打十个除非对方个个病猫,否则又如何打法?半晌,百里将军乃从容讲道——一个人打十个人的法子,便是一个一个地打,打了一个再打一个。原来就是这样简单。一句话点出了兵法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精髓,众人恍然大悟之下,这堂课学到的东西大约终生不会忘记了。对日蒋百里将军一生研究对日作战,1923年即断定中日将来决战之地为平汉线以西的襄阳、洛阳、衡阳,他所作的《国防论》成为指导当时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方针。时抗战军兴,敌强我弱,形势严峻,当此艰难时刻,蒋百里却发表文章,在充分分析中日国情后,坚定鼓励大家——打不了,也要打,打败了,就退,退了还要打,无论打到什么田地,穷尽输光不要紧,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和它讲和!一时传彻全国,舆论为之振奋。而中日此后的战况一如将军所料。中国最终也没有和日本讲和,终于迫到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不知道此时人们是否还记得将军的这段话。有趣的是,蒋百里将军在讨论中日问题时,首先就指出——中国不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好家伙,就这一句话,能被标榜爱国的人士骂死的——谁说我中华民族不尚武?!这顶帽子谁敢戴啊?蒋百里敢戴,他说的有道理,我们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传统,能和德国日本这样的军国主义比尚武吗?如果话尽于此,对蒋百里先生谈不上佩服,他不过是敢说实话罢了。我们很多人也就话尽于此,也许这就是我们和蒋先生的差距所在。蒋先生随后指出,虽然我们尚武不及敌手,但是我们也有优势。我们不是工业国而是农业国。工业国好打,占领它的关键地区他就要投降了,纽约就是半个美国,大阪就是半个日出狱本,打不下去了,而农业国你占领了我最重要的沿海沿江地区也不要紧,我这样一个松散的国家你没有要害可抓。所以,我们的抗战可以以国民为本,打持久战,这是我们打持久战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