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参连弩大扶胥⑦三十六乘,材士强弩矛戟为翼。飞凫、电影⑧自副。飞凫赤茎白羽,以铜为首;电影青茎赤羽,以铁为首。昼则以绛缟⑨,长六尺,广六寸,为光耀;夜则以白缟,长六尺,广六寸,为流星。陷坚陈,败步骑。大扶胥冲车三十六乘,螳螂武士⑩共载,可以击纵横,可以败敌。辎车骑寇⑾,一名电车⑿,兵法谓之电击。陷坚陈,败步骑。寇夜来前,矛戟扶胥轻车⒀一百六千乘。螳螂武士三人共载,兵法谓之霆击,陷坚陈,败步骑。方首铁棓维朌⒁,重十二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鉞。大柯斧⒂,刃长八寸,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钺。方首铁槌,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槌。败步骑群寇。飞钩⒃长八寸,钩芒长四寸,柄长六尺以上,千二百枚,以投其众。三军拒守,木螳螂剑刃扶胥⒄,广二丈,百二十具,一名行马。平易地,以步兵败车骑。木蒺藜⒅,去地二尺五寸,百二十具。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轴旋短冲矛戟扶胥⒆百二十具,黄帝所以败蚩尤氏⒇。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寸;长六尺以上,千二百具,败步骑。突瞑(21)来前促战,白刃接,涨地罗(22),铺两镞蒺藜,参连织女(23),芒间相去二寸,万二千具。旷野草中,方胸鋋矛(24),千二百具,张鋋矛法,高一尺五寸。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狭路微径地陷,铁械锁参连,百二十具。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垒门拒守,矛戟小橹十二具,绞车连弩自副。三军拒守,天罗虎落(25)锁连,一部广一丈五尺,高八尺,百二十具。虎落剑刃扶胥,广一丈五尺,高八尺,五百二十具。渡沟堑飞桥(26),一间广一丈五尺,长二丈以上,着转关辘轳,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渡大水,飞江(27)广一丈五尺,长二丈以上,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天浮索张之。天浮铁螳螂,矩内圆外,径四尺以上,环络自副,三十二具。以天浮张飞江,济大海,谓之天潢,一名天舡(29)。山林野居,结虎落柴营,环利铁锁,长二丈以上,千二百枚。环利大通索大四寸,长四丈以上,六百枚。环利中通索大二寸,长四丈以上,三百枚。环利小徽缧长二丈以上,万二千枚。天雨盖重车上板,结枲鉏铻(30),广四尺,长四丈以上,车一具,以铁杙(31)张之。伐木大斧,重八斤,柄长三尺以上,三百枚。棨?(32)刃,广六寸,柄长五尺以上,三百枚。铜筑固为垂,长五尺以上,三百枚。鹰爪方胸铁耙,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方胸铁叉,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方胸两枝铁叉,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芟(33)草木大镰,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大橹刃,重八斤,柄长六尺,三百枚。委环铁杙,长三尺以上,三百枚。椓杙大锤,重五斤,柄长二尺以上,百二十具。甲士万人,强弩六千,戟盾二千,矛盾二千。修正攻具,砥砺(34)兵器巧手三百人。此举兵军用之大数也。”武王曰:“允哉!”【注释】①科品:种类,品类。②武冲大扶胥:设有大盾的大型战车。扶胥,战车的别名。③材土:勇猛而武艺高强的战士。翼,护卫。④武翼大橹矛戟扶胥:一种装备有大盾牌和矛戟的战车。⑤绞车连弩:一种用绞车张弓,能连续发射箭矢的强弩。⑥提翼小橹扶胥:装备有小盾牌的小型战车。⑦大黄参连弩大扶胥:装备有大黄连弩的大型战车。大黄,一种强弩的名称。参连弩,能连续击发的强弩。⑧飞鬼、电影:两种旗帜的名称。⑨绛缟:大红色的丝绢。⑩螳螂武士:骁勇善战的武士。⑾辎车骑寇:轻快迅捷的战车。⑿电车:快如闪电的战车。⒀矛戟扶胥轻车:一种配备有矛戟的轻型战车。⒁方首铁棓维朌:一种大方头的铁棒。棓(bàng),通棒。朌:同“颁”,大头。⒂大柯斧:长柄斧头。柯,斧柄。⒃飞钩:古代兵器,似剑而曲,可用来钩取敌人。⒄木螳螂剑刃扶胥:一种用以拒守的木制战车,形似螳螂,有尖刃向外。⒅木蒺藜:用木料制成的形如蒺藜的有刺障碍物。⒆轴旋短冲矛戟扶胥:一种配备有冲角矛戟可以旋转的战车。⒇蚩尤氏:传说中九黎族首领,有兄弟九十一人,均兽身人头,能呼风唤雨,勇猛善战,后与黄帝争夺中原,失败被杀。(21)突螟:在天色黑暗时进行突袭。(22) 地罗:地网。(23)参连织女:将蒺藜连缀在一起的障碍物。织女,本是一种类似蒺藜的草,此处指一种带有尖刺的障碍物。(24)方胸鋋矛:齐胸高的小矛。鋋(yán),短柄小矛。(25)天罗虎落:一种障碍物。天罗,缀有蒺藜的网。虎落,竹篱。(26)飞桥:一种可折叠的桥或壕桥。(27)飞江:一种可济渡江河的浮桥。(28)天浮:一种浮桥。(29)天舡:大船。(30)结枲鉏铻:指在木板上契刻齿槽,使与战车吻合。枲(xǐ),麻。鉏铻(jǔyǔ),排列成锯齿状。(31)铁杙:铁桩或钉子一类的东西。杙(yǐ),橛,桩子。(32)棨?.(qǐjué):一种大锄头。(33)芟(shān):除草。(34)砥砺:磨刀石,此处意为磨快、磨利。【例证】武器装备是战争力量诸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战斗力的物质基础,不仅影响军队的士气,还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有着重大的影响。即本篇所说的:“此兵之大成也。”忽必烈使用回回炮攻克襄樊,就是这样的一个事例。至元四年(1267年)八月,元世祖忽必烈发动了攻宋战争,把主攻方向选在南宋的喉襟要地襄阳、樊城(今湖北襄樊)。襄阳位于汉水南岸。樊城位于汉水北岸,依山傍水,设防坚固,易守难攻。蒙古军用铁骑和步兵连续发起多次进攻,都未能破城。强攻不下,只好改为长期围困。坐镇大都(今北京)的忽必烈,为此整日苦思破城良策。他联想起先前蒙古军西征时,曾缴获过一种回回炮,威力巨大,声震十里,可以洞城裂垒。此时围攻襄樊,何不试用一下?于是,下令从武库中调拨这种大炮,可是因年久失修,己不堪使用。忽必烈赶紧派使者到西域去征调能够制造这种大炮的能工巧匠进京造炮。两名回回族造炮高手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应召携带家眷和造炮工具日夜兼程,来到大都。忽必烈亲至馆舍慰问,并设宴招待,然后调集百名技工,选好造炮场所,要求一年之内造出五门大炮。二位炮匠夜以继日,加班加点,三个月后,五门大炮已经制成。忽必烈闻讯,即亲往检阅试炮。只见一声令下。大炮击发,一声巨响,震耳欲聋;炮弹如离弦之箭,飞出千余步远,弹着处土石飞溅,现出一个深达数尺的大弹坑。忽必烈一见威力如此巨大,龙颜大悦,当即奖赏了两位炮匠,祝贺他们提前完成了造炮任务。几个月后,二位炮匠又造出了五门大炮。忽必烈即令他们携带造成的十门大炮,由部队护送至前线,把大炮安装在樊城东南角。主帅一声令下,十门大炮同时击发,“声震大地,所击无不摧陷”。接着,移炮轰击襄阳。围困长达五年之久的襄、樊二城,相继被攻破。忽必烈闻讯大喜,即将此炮命名为“巨石炮”,命令元军携炮直趋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忽必烈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看到了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因此对于能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先进技术,总是及时加以吸取应用,从即位时起,他就“遣帖木儿、李舜钦等行部,考课各路诸色工匠”,选用各种能工巧匠到京城,只要是有技能之人,不分国籍种族,不论地位高低,均加以重用。从而保证了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三阵第三十二【提示】本篇论述了布列阵势的方法,首先介绍了天阵,即根据各种天象布列阵势;接着介绍了地阵,即根据各种地形布列阵势;最后介绍了人阵,即根据武器装备和部队的实际情况布列阵势。【译文】武王问太公说:“用兵作战时市设的所谓天阵、地阵、人阵,是怎么回事?”太公回答说:“根据日月、星辰、北斗星在我前后左右的具体位置来布阵,就是所谓的天阵;利用丘陵水泽等地形条件来布阵,就是所谓的地阵;根据所使用的战车、骑兵等兵种和政治诱降或武力攻取等不同战法布阵,就是所谓的人阵。”武王说:“好啊!”【原文】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为天陈①、地陈②、人陈③,奈何?”太公曰:“日月、星辰、斗杓④,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为天陈;丘陵水泉,亦有前后左右之利,此为地陈;用车用马,用文用武,此为人陈。”武王曰:“善哉!【注释】①天陈:依照天象布列阵势。陈,同“阵”。②地陈:依照地形布列阵势。③人陈:根据人事布列阵势。④斗杓:即北斗,亦即今天所称大熊星座中七颗较亮的星,在北天排列成斗(杓)形,其中四星组成斗身,三星组成斗柄。【例证】阵势的布列,不仅要考虑到天候、地形等自然条件,还要考虑到有利于充分发挥己方的战斗力,抑制敌方的各种有利因素,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取得胜利。朋朝民族英雄戚继光,之所以能在抗倭战争中取得胜利,与他善于布列阵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明朝初年,日本正处于南北分裂混战时期。一些战败的武士,纠集不法商人和流民,窜来中国沿海,抢掳财物,杀戮百姓,明代人称之为“倭寇”。明中叶以后,政治腐败,国防力量削弱,海防废弛,军队衰弱不堪,官兵畏倭如虎,导致倭患肆虐,给中国东南沿海人民造成沉重灾难,激起了广大民众的仇恨和抵抗。在抗倭斗争中,涌现出了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戚继光看到明军腐败,无法灭倭,因此召募新军,并对新兵采取了不同予以前卫所制的新编制,配备了不同的武器。他按照抗倭阵法的要求,把最基层的单位称队,每队十二人,设队长;四队为一哨,设哨长;四哨为一官,设哨宫;四官为一总,设把总。队配备长牌一面,藤牌一面、狼筅二把、长枪四支、短兵二件,每官配有火铳、火器。从而使新军的组织更为严密。江南地区的地形特点是山丘起伏,水网密布,不宜于大兵团展开作战,而倭寇的作战特点是惯于使用重箭、长枪,善设伏、猛冲锋,擅长短兵相接。戚继光针对作战对象和地形特点创制了鸳鸯阵法。鸳鸯阵即戚军阵势组成的最小单位。其基本队形为:首一人为队长,次二牌平列、次二人持狼筅,次四人持长枪,次二人持短兵,末一人为伙兵。接战时,藤牌、狼筅、长枪、短兵均可杀伤敌人。同时狼筅各跟一牌,以保护拿牌人的后身,长枪每二人分管一牌一筅,长牌后面有短兵防护。这一战斗组织的最大优点是长短兵器迭用,攻和防结合,既便于消灭敌人,又能够保护自己。在路窄队形难以展开的地段,还可以把这种并列队形变成单一队形。路宽对,这种鸳鸯阵又可以变为大、小三才阵。这一阵法适合水网地形,又能充分发挥各种兵器的效用,减少自己的伤亡,并能抑制倭寇的战术优势。鸳鸯阵只是一种战术队形,不能完全满足作战的需要。于是戚继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营阵法,其基本特点是一头两翼一尾,有奇正。当敌之兵即为头,为正兵;在左右即为翼,为抄敌奇兵;在后即为尾,是策应兵。以营为例,营分左右前后哨。接战时,前哨正面迎敌,左哨出敌右翼,右哨出敌左翼,后哨策应。在实战中,当敌一哨即为头,是正兵。因此各哨均可为头,均可为尾,均可为翼,均可为奇。小至一哨,大至全军,无不如此。戚继光令部属反复演练,熟练掌握这种阵法,使队伍进退有序,号令严明,有条不紊。进攻时。至少使敌三面挨打;后退时,互为照应,井然有序,使敌无隙可乘。戚继光率领这支组织严密、阵法完善的队伍。转战南北,驰骋于闽浙抗倭战场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终基本上消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疾战第三十三【提示】本篇论述了突围作战的方法。当部队被敌人包围,与前后左右的联系被切断、粮道被阻绝而成为“困兵”时,在作战指导上,首先应以最快的速度突围,迅速摆脱不利处境,所谓“暴用之则胜,徐用之则败”。其次是在突围过程中,先以车骑扰乱敌人,继用主力实行中央突破,即可达到突围目的。最后,突出敌人包围圈后,对尾追之敌,要设伏加以围歼。【译文】武王问太公道:“如果敌人从四面包围了我军,切断我军与外界的联系,断绝我军的粮道,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太公答道:“这是天下处境最困难的军队。在这种情况下,急速突围就能胜利,行动迟疑就会失败。突围的方法是,把部队布成四面都有警戒的“四武冲阵”战斗队形,使用强大的战车和骁勇的骑兵,打击震骇敌军,使其陷入混乱,然后迅速突击,这样就可以横行无阻地突围出去了。”武王问:“如果我军已成功地突出重围,还想乘势击败敌军,又该怎么办呢?”太公答道:“应该以我左军迅速向敌左翼发起攻击,以我右军迅速向敌右翼发起攻击,不要和敌人争夺道路以免分散兵力,同时以我中军向敌轮番突击,或击其前,或抄其后。这样,敌军虽多,也能将其打败。”【原文】武王问太公曰:“敌人围我,断我前后,绝我粮道,为之奈何?”太公曰:“此天下之困兵①也。暴②用之则胜,徐用之则败。如此者,为四武冲陈③,以武车骁骑惊乱其军而疾击之,可以横行。”武王曰:“若已出围地,欲因以为胜,为之奈何?”太公曰:“左军疾左,右军疾右,无与敌人争道,中军迭前迭后。敌人虽众,其将可走。”【注释】①困兵:处于困难境地的军队。②暴:突然,迅速勇猛。③四武冲陈:四面都用战车部队进行警戒的阵形。【例证】实施突围作战,必须有组织有准备,不能仓卒行事。突围时应将突围方向选择在敌人包围圈的薄弱处,选择敌人戒备松懈的有利时机,出敌不意,突然开始。先集中火力。对突破地段实施短促而猛烈的袭击,迅速打开突破口,然后指挥主力迅速而有序地突出包围圈,并以强有力的后卫部队阻止敌人追击。突围作战还要鼓励士气,不怕牺牲,勇住直前。这是进行突围作战的一般原则。项羽垓下失败就是违背了这些原则所致。从汉高帝二年(前205年)五月开始,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围绕战略要地成皋(今河南荣阳汜水镇)展开了一场持久的争夺战,成皋几次易手。到汉高帝四年(前 203年)十月,刘邦乘项羽东击之机,反攻成皋,将成皋攻占,并乘胜推进到广武(今荥阳东北)一线。项羽听说成皋失守,大惊失色,急忙由睢阳带主力返回,同汉军争夺成皋,与汉军对峙于广武。汉军依据险要地形,坚守不战。与此同时,韩信在黄河北岸连续获胜,并降服燕国,攻占齐国,对楚形成了迂回包围的战略态势,楚军进退两难,侧背又受到汉军的极大威胁,粮草补给也发生了问题,形势对项羽越来越不利。项羽于是便同刘邦讲和。刘邦此时也情疲力尽,无力一举消灭项羽,遂同意平分天下,双方以鸿沟(今荣阳附近)为界,以西归汉,以东属楚。同刘邦讲和后,项羽即撤兵东归。刘邦则采纳张良、陈平的建议,打消了西归的念头,率兵越过鸿沟,追歼楚军,同时下令韩信、彭越等部前来会合。汉五年(前 202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彭越等各路大军会合在一起,在垓下(今安徽固镇县)追上项羽,并把他团团包围。为了打击楚军的士气,编了一曲楚歌,命令士兵在楚营四面唱和,勾起了楚军士兵的怀乡情绪,使其士气更加低落。项羽听到四而楚歌,以为汉军己全部占领楚地,心乱如麻,十分绝望,焦愁得难以入睡,便在帐中喝酒解闷。他呆望着心爱的美人虞姬,又抚摸着那匹随他征战多年的乌骓马,慷慨悲歌。左右之人见状都涕泪交横,呜咽不止,虞姬随声唱和:“汉王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吟罢拔下项羽佩剑,自刎身亡。项羽埋葬虞姬之后,率领八百名亲兵,乘着夜色,偷出楚营,向南逃去。汉兵发觉后,紧迫不舍。项羽一路苦战,逃到乌江边,在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形势下拔剑自刎。项羽垓下被困,处境险恶,但事仍有可为,只要他能振奋士气,选择汉军包围圈的薄弱部位,并力一战,突出重围并非不可能的事情。可惜项羽在被围后,丧失斗志,灰心绝望,在关键时刻置大军于不顾,只率领亲兵私自逃跑,从而导致了彻底失败。必出第三十四【提示】本篇论述了夜间突围作战和渡过江河的方法。突围作战的方法是:有充足的器械,有恿猛的战斗精神;了解敌情、选择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段为突破口;突围应力争突然性,时机选择在夜间;突围时应让勇敢善战的前锋在前打开通路,大部队随后跟进,并设置埋伏,阻敌追兵。渡过江河时,首先应有各种渡河器材,其次是应鼓励士气、明告将士,“勇斗则生,不勇则死”,破釜沉舟,义无反顾,一往无前。【译文】武王问太公说:“统率军队深入敌国境内,敌人从四面合围我军,切断我军的退路,断绝我军的粮道。而敌军数量众多,又粮食充足。并占领了险阻地形,守御坚固。我想突围而出,应该怎么办?”太公答道:“突出敌人包围的方法,兵器器材至关重要,而奋勇战斗则最为首要。仔细查明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无人防守的处所,乘虚而击,就可以突出包围。突围的部署是:将士们都拿着黑色的旗帜,手持器械,口中衔枚,乘着黑夜行动。使勇敢有力、行动轻捷、敢于冒险犯难的将士担任先锋,攻占敌人某些营垒,为我大军打开通道;使有技能而勇敢的武士使用强弩,作为伏兵,隐匿在后面掩护大部队行动;让老弱士卒和车骑在中间行进。部署完毕后,沉着行动,谨慎从事,不要惊慌,使用武冲扶晋的战车在前后护卫,用武翼大橹的战车在左右掩护。如果敌军发觉我军的突围行动,我勇敢有力的先锋部队即迅速发起冲击,向前推进,老弱士卒和车骑随之跟进,有技能而配备有强弩的武士则隐蔽地埋伏起来。当敌人前来追击我军时,我伏兵就迅速地攻击它的侧后,并大量使用火光、鼓声乱敌耳目,使其感到我军仿佛是从地下冒出,从天上降下,全军奋勇战斗,敌人就不能阻止我军的突围了。”武王问:“如果前面有大河、宽堑、深坑阻碍,我军要逾越而过,但又没有准备船只。敌人屯兵筑垒,阻止我军前进,堵截我军退路,其斥候又戒备森严,险要地形全被敌人占据,敌人的战车、骑兵又在前面阻截,勇士又在后面袭击,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太公答道:“凡是大河、宽堑、深沟之地,敌人一般是不会设防的。即使设防,兵力也一定不会很多。这样,就可以用飞江、转关和天潢等工具将我军摆渡过去。派遣勇敢的武士按照指定的方向,冲锋陷阵,拚死战斗。并先焚毁我军的辎重,烧掉我军的粮草,明确告诉全军将士,奋勇作战就能生存,畏缩怯战就是死亡。已经脱离危险之后,就让我军前卫部队设置烟火信号,派出远方斥候警戒,占领丛林、坟墓和险阻地形。这样,敌人的战车和骑兵就必定不敢长驱远追了。设置烟火信号的目的。是为了指示先期突围的部队至有火的地方集结。并布成四面都有警戒的四武冲阵战斗队形,这样,我全军将士都精锐而勇猛战斗,敌人就无法阻止我军了。”武王说:“说得好啊!”【原文】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①之地。敌人四合而围我,断我归道,绝我粮食。敌人既众,粮食甚多,险阻又固。我欲必出,为之奈何?”太公曰:“必出之道,器械为宝,勇斗为首。审知敌人空虚之地,无人之处,可以必出。将士人持玄旗②,操器械,设衔枚。夜出。勇力、飞足、冒将之士居前,平垒③为军开道,材士强晋为伏兵居后,弱卒车骑居中。陈毕徐行,慎无惊骇。以武冲扶胥前后拒守,武翼大橹④以备左右,敌人若惊,勇力、冒将之士疾击而前,弱卒车骑以属其后,材士强弩隐伏而处。审候敌人追我,伏兵疾击其后,多其火鼓、若从地出,若从天下,三军勇斗,莫我能御。”武王曰:“前有大水、广堑、深坑,我欲逾渡,无舟楫之备,敌人屯垒,限我军前,塞我归道,斥候常戒,险塞尽中。车骑要我前,勇士击我后,为之奈何?”太公曰:“大水、广堑、深坑,敌人所不守,或能守之,其卒必寡。若此者,以飞江、转关与天潢以济吾军,勇力材士从我所指,冲敌绝陈,皆致其死。先燔⑤吾辎重,烧吾粮食,明告吏士,勇斗则生,不勇则死。已出者,令我踵军设云火⑥远候,必依草木、丘墓、险阻,敌人车骑必不敢远追长驱。因以火为记,先出者令至火而止,为四武冲陈。如此,则吾三军皆精锐勇斗,莫我能止。”武王曰:“善哉!”【注释】①诸侯:古代对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此处指敌对国家。②玄旗:黑色的旗帜。③平垒:攻占敌军营垒。④武翼大橹:一种防卫型战车。⑤燔:焚烧。⑥云火:烟火,形容火光高升入云的样子。【例证】渡过江河作战,必须加强工程保障,有充足的渡河和水上运输器材。除此外,更重要的是保持高昂的士气,有破釜沉舟、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决心。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就是以此取得胜利的。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秦统治者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进行垂死挣扎,调动军队,向起义军进行疯狂反扑。其中最为凶悍的一支,就是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他在镇压陈胜、吴广等起义军后,旋即扑向项梁等人率领的楚地起义军主力。在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大败楚军,杀死项梁。然后移师北上,攻打赵国。赵王歇数战不利,被迫放弃都城邯郸,退守钜鹿(今河北平乡县西南)。章邯率军乘胜逼进,命令部将王离率20万人将钜鹿团团围困,自己亲率20万人屯驻于钜鹿南数里的棘原,并在那里构筑甬道(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钜鹿城外,以供应王离军的粮秣,企图长期围困钜鹿,困死赵军,彻底平定赵地。钜鹿城内食尽兵少,形势危在旦夕。赵王派人向楚、魏、燕、齐求援。魏、燕、齐虽派出军队,但因害怕与秦军交锋,就在钜鹿城外筑垒壁自守,观望不前。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约七万人救赵。宋义畏敌如虎,当进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时,屯驻四十六天,不愿前进。项羽杀死宋义,率军进抵漳水南岸。即派英布等率二万人为前锋,渡过漳水(一说黄河),切断秦军运粮的甬道,割断王离与章邯之间的联系。接着,项羽亲率楚军主力渡河跟进。同时为表示一往无前。义无反顾、与秦军决一死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项羽下令士兵渡河后“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样,楚军战士斗志激昂,个个摩拳擦掌,准备拚死一战,项羽率领全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楚军将士奋勇死战,以一当十,“呼声动地”,先将王离部秦军击溃,接着又九战九捷,大败章邯军,钜鹿之围遂解。项羽率军乘胜追击、走投无路的章邯,在殷虚(今河南安阳西)向项羽投降。钜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中最激烈而又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战,这次战役中,项羽破釜沉舟,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消灭了秦王朝赖以生存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为最后推翻秦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条件。军略第三十五【提示】本篇论述了在江河湖沼地带作战时必须准备的各种装备器材。首先强调了“凡帅师将众,虑不先设,器械不备,教不素信,士卒不习”,难以取得战争的胜利。接着,分别论述了攻城围邑、行军宿营、越过沟堑、渡过江河等等所应准备的各种装备器材。最后指出:“三军用备,主将何忧?”即只要器械准备周全,训练精熟,就能够赢得战争的胜利。【译文】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人敌国境内,遇到深溪大谷和难以通过的河流,我军尚未完全渡过,忽然天降暴雨,洪水涌来,水位大涨,后面的军队被水隔断,既没有船只、桥梁、又没有堵水用的草料物资。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全军渡过,使军队不至滞留太久,应当怎么办?”太公答道:“大凡率领军队作战,如果计划不预先拟定,器械不事先准备,平时训练没有落实,士卒技术不熟练,就不能算是王者的军队。凡是军队有大的军事行动,没有不训练士兵熟练使用各种器械的。如攻城围邑,就用轒辒、临车和冲车等各种攻城战车;观察城内敌情,就用登高的云梯和瞭望敌人动静的飞楼;三军前进和驻扎,就用武冲、大橹等战车在前后掩护;断绝交通,遮隔街道,就用勇敢而有技术的士卒使用强弩控制两侧;设置营垒,就在四周布设天罗、武落、行马、蒺藜等障碍器材;白天就登上云梯瞭望远方,并设置五色旌旗报告敌情;夜晚就点燃烟火,并击响雷鼓、敲动鼙鼓、摇动大铎、吹响鸣笳,作为指挥信号;跨越沟堑,就用飞桥、转关,辘轳、鉏铻等器械;渡越大河,就用天潢、飞江等船只;逆流而行,就用浮海、绝江等器材。三军所需的器材用具都己齐备,主将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原文】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深溪大谷险阻之水,吾三军未得毕济,而天暴雨流水大至,后不得属于前,无有舟梁①之备,又无水草之资。吾欲毕济,使三军不稽留,为之奈何?”太公曰:“凡帅师将众,虑不先设,器械不备;教不素信,士卒不习。若此,不可以为王者之兵也。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攻城围邑,则有轒辒、临冲②;视城中则有云梯、飞楼③;三军行止,则有武冲、大橹,前后拒守;绝道遮街,则有材士强弩卫④其两旁;设营垒,则有天罗、武落⑤、行马、蒺藜;昼则登云梯远望,立五色旌旗;夜则设云火万炬,击雷鼓,振鼙铎,吹鸣笳⑥;越沟堑,则有飞桥、转关、辘轳、鉏铻;济大水,则有天潢、飞江;逆波上流,则有浮海、绝江⑦。三军用备,主将何忧?”【注释】①梁:桥、桥梁。②轒辒(fěnwēn):古代用于攻城的一种车辆。其形制下设四轮,上蒙以皮革,中可容十人,往来运土填堑。临冲:攻城器械的名称。临车是从上视下的车辆,冲车为冲幢城门的战车。③云梯:古代攻城时用来攀登城墙的长梯。飞楼:用以登高观察城中敌情的望楼。④卫:底本作“冲”,疑误,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⑤武落:即虎落,绳索和木桩。⑥笳:古管乐器名。⑦浮海、绝江:均为古代的渡河器材。【例证】“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人和武器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现实的战斗力。在渡过江河作战时,离不开桥梁等装备器材。宋初渡江灭亡南唐就是这样的一个例证。宋朝建立后,先后翦灭了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四大割据势力,占据了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江北地区以及珠江下游地区,并控制了建都于杭州的吴越,在战略上形成了对南唐的四面包围。南唐后主李煜,在宋灭南汉之后,深感局势危急,遣使主动削去南唐国号,称江南国主,表示臣服宋朝。但同时又暗地募兵备战,企图利用长江天险,阻止宋军南下,保持苟且偷安的局面。宋在灭南汉后,对江南己是志在必得,认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不允许南唐继续存在下去。因此,立即从各方面进行进攻南唐的准备工作。开宝五年(972年)初,用离间计除掉了南唐重要将领林仁肇。开宝六年四月,以重修天下图经为名,派使向南唐索取诸州图志,以了解江南山川形势,屯戍交通、户口多寡等情况。”宋太祖赵匡胤很早就开始制造战船,训练水军,并经常检阅水战演习。开宝七年七月,采纳江南人樊若水(一作樊作冰)的建议,在荆湖造巨舰战船数千艘,以备波江时架设浮桥,用于水战。九月,各路宋军十万人马向荆南集结待命。在一切准备就绪后,赵匡胤发兵讨伐南唐。十月,京师水军沿汴、淮向江南进发,荆湖水军携带预作浮桥用的舰船沿长江靠北岸一侧顺江东下。南岸唐军以为宋军是例行巡江,未加阻击,因而宋军顺利通过南唐屯兵十万的要地湖口。宋军突然渡过长江,袭占峡口寨(今安徽贵池西),水陆并进,直取池州。在石碑口(今安徽安庆西)把巨舰大船连接起来,按照采石矶一带江面宽度,试搭浮桥,获得成功。然后继续东下,攻取长江下游重要渡口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市长江东岸)。十一月,宋军将石碑口试搭的浮桥移至呆石矶,“系缆三日而成。不差尺寸,大兵过之,如履平地。”江北宋军迅速跨过长江,直扑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当宋军在采石矶架设浮桥时,南唐君臣认为自古以来,未闻此事,不过儿戏而已,仅派二万人迎击宋军,但被宋军击败。宋军主力渡过长江后,立即发起猛烈进攻,开宝八年正月,在秦淮河(经金陵城西南)击败南唐军十余万人,并击败溯江而上企图夺取采石矶浮桥的江南水军。进围金陵。十一月宋军发起总攻,金陵城破,李煜投降。南唐灭亡。灭亡南唐是北宋统一南方的最后一战,也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战。宋军的胜利,是因为“虑先设”、“器械备”、“教素信”、“士卒习”。长江自古号称天堑。南北相战历来以渡江为难。宋重视制造船舰和水军的训练,由于准备充分,特别是采纳了樊若水预制浮桥之策,对保证宋军主力迅速渡江起了很大作用。樊若水对采石矶一带地形非常熟悉,往来大江南北数十次,对一年四季的水位变化和两岸广狭了如指掌,从而才得以预造出“不差尺寸”的浮桥。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确实难能可贵,成为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临境第三十六【提示】本篇论述了两军对阵中,疲惫、袭扰和击败敌人的作战方法。首先论述在两军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要攻击敌人并取得胜利,必须做到:将部队分为前、中、后三军,先令前军修筑工事,完善守备;后军多积粮的,隐蔽意图;中军“击其不意,攻其不备”,即可取胜。接着进一步论述敌军对我上述战法己有防备的情况下,要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地疲惫、骚扰敌军,派出小部队,不停地挑战,让老弱士卒曳柴杨尘,迷惑敌人。敌军将帅必然疲劳,士卒必定惊慌不安。这时再令部队进行突袭,“或袭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敌人必败”。【译文】武王问太公说:“我军与敌人在国境线上相互对峙。敌人可以前来攻我,我也可以前去攻敌,双方的阵势都很坚固,谁也不敢率先采取行动。我想前去袭击敌人,但又担心敌人前来袭击我军,应该怎么办?”太公答道:“在这种情况下,就把我军分为前、中、后三部。令我前军深挖沟堑,高筑壁垒,不要出战。布列雄旗,敲击鼙鼓,作好守卫准备;令我后军多积粮食,不要让敌人侦知我军意图。然后,派遣我中军精锐部队偷袭敌军中央,击其不意,攻其无备。敌人无法了解我军情况,就会停止了动,不敢前来进攻了。”武王问道:“如果敌军己侦知我军情况,洞察我军企图,我军一有行动,敌人就知道我要做什么,因而派出他的精锐部队埋伏在深草地区,在我必经的隘路上实施截击,在我防备不周密的地方发起攻击,该怎么办呢?”太公回答说:“命令我的前军,每天前去向敌人挑战,以疲惫懈怠敌人的斗志;命令我的老弱士卒,拖动树枝,扬起尘土,击鼓呐喊,来回奔跑,以壮声势。进行挑战时,我部队或出现在敌人左边,或出现在敌人右边,距离敌人不超过百步。在我不断骚扰下,敌人的将领必定疲于应付,敌人的士卒必定震骇恐慌。这样,敌人就不敢前来进攻我军了。我军如此不停地袭扰敌军,或袭击他的内部,或攻击他的外部,然后,全军疾速地投入战斗,敌人一定会被打败。”【原文】“武王问太公曰:“吾与敌人临境相拒,彼可以来,我可以往,陈皆坚固,莫敢先举。我欲往而袭之,彼亦可来,为之奈何?”太公曰:“分兵三处,令我①前军,深沟增垒而无出,列雄旗,击鼙鼓,完为守备;令我后军,多积粮食,无使敌人知我意。发我锐士潜袭其中,击其不意,攻其无备,敌人不知我情,则止不来矣。”武王曰:“敌人知我之情、通我之谋,动而得我事,其锐士伏于深草,要隘路,击我便处,为之奈何?”太公曰:“令我前军,日出挑战,以劳其意;令我老弱,曳柴扬尘②,鼓呼③而往来,或出其左,或出其右,去敌无过百步,其将必劳,其卒必骇。如此,则敌人不敢来。吾往者不止,或袭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敌人必败。”【注释】①我:底本作”军”,疑误,今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②曳柴伪尘:拖曳着柴草奔驰,使尘土飞扬:以迷惑敌人。③鼓呼:擂鼓呐喊,【例证】在两军对垒中,误敌疲敌,创造条件,捕捉战机,出其不意,是夺取战争胜利的一种有效战法。秦朝灭楚就是运用这一原则而夺取胜利的一个例证。秦王政二十二年(前之225年),秦国基本上统一了北方,韩、赵、魏已不复存在,燕也成囊中之物。秦于是把征讨的目标指向南方的楚国。秦王政召集王翦、李信等将领商讨灭楚大计,年青气盛的李信夸下海口,只要二十万军队便可取荆灭楚,老将王翦却不以为然,认为没有六十万大军难以获胜。秦王政正是志得意满之时,认为王翦己老朽不可用,遂用李信为大将,蒙武为副将,率军二十万伐楚。李信、蒙武分兵两路深入楚地,企图围歼楚军。楚将项燕隐蔽主力,寻隙反击。李信军未能捕捉楚军主力决战,回军与蒙武会师。楚军暗中尾随三昼夜,乘秦军无备,在城父(今河南襄城西)出其不意地向秦军发起攻击,攻破秦军营垒,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李信狼狈逃回秦国。秦王这时才痛悔不用王翦之议,于是重新起用王翦。王翦依旧重申,楚国人多地广,虽已无昔日雄风,但毕竟具备相当的经济、军事实力,所以非用六十万兵力不可。秦王慨然允诺。王翦率军迅速攻下楚国陈(今河南淮阳)以南至平舆(今河南平舆)一带地区。楚国见形势危急,便倾国中之兵,由项燕率领,欲同秦军决一死战。王翦根据对阵楚军兵力众多、士气正旺、求战心切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养精蓄锐、以逸待劳、敌疲而击的方针,命令部队安寨守营,坚壁不出。楚军百般挑战,王翦皆置之不理,给楚军一种长期驻守的假象。与此同时,王翦又根据秦军大多是北方人,对南方的气候、地形等不能立即适应的情况,加紧进行针对性训练。两军相持一年有余,楚军不断挑战而秦军坚守不应,以为秦军已无意进攻,于是拔营东归。王翦看到时机己到,下令部队追击,楚军仓促应战,措手不及,惨遭毁灭性的打击。王翦乘胜进军,于次年俘虏楚王,楚国灭亡。此战是战国时期最大的战役之一。秦军之所以最终取胜。关键在于王翦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大军压境时坚壁不战,养精蓄锐,使意气正盛的楚军劳顿疲惫,锐气渐消,不战自弱,而后乘楚军撤退之机,出敌不意,倾师掩击,终于取得了胜利。动静第三十七【提示】本篇主要论述了在两军对阵中,如何运用迂回和伏击等战法击败敌人。首先论述了在“两陈相望,众寡强弱相等,不敢先举”的情况下,要使敌军“行陈不固,后军欲走,前陈数顾”,应该虚张声势,设伏败敌。接着进一步论述了在地势不利于设伏,“敌知我虑,先施其备”的情况下,应该在交锋时,佯装失败,引诱敌军进入我伏击圈,这样便可以击败敌人。【译文】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入敌国境内,敌我势均力敌,双方对而相峙,众寡强弱相等,谁也不敢率先发起进攻。在这种情况下,我要使敌军将帅心怀恐惧,部队士气低落,行阵不能稳固,后阵士兵企图逃跑,前阵动摇不定。然后。擂鼓呐喊,乘势进小,迫使敌人溃败逃走,应该怎么办?”太公答道:“要做到这样,就须派遣部队绕到敌后十里的地方,在道路两旁埋伏起来,另派遣战车和骑兵远出百里,迂回到敌军的深远后方,并命令部队多备旌旗,增设金鼓,在双方战斗发起后,擂鼓呐喊,各军同时向敌人发起进攻。这样,敌军将帅必然恐惧,士兵必然惊骇,以致大小部队互不救援,官兵互不照顾。如此,敌军就必然失败。”武王问道:“假如敌方所处地势不便我军在其两旁设伏,我战车和骑兵又不能迂回到敌人深远后方,同时敌人又发觉了我军行动企图,预先有了充分的准备,我军士兵悲观沮丧,我军将帅心怀恐惧,与敌交战无法取胜。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太公答道:“微妙啊!君王所问的问题。象这种情况,应当在交战前五天,就先向远方派出斥候侦察,窥探敌人动静,审察敌人前来进攻的征兆,预先设下埋伏等待敌人进犯。必须在对敌最不利的地形上同敌军交战。疏散我军旌旗,拉开我行列的距离,并以与敌人相当的兵力向敌进击,刚一交战即行撤退,鸣金停止而故意不止,继续后退三里再回头反击,这时伏兵乘机而起,或攻击敌人两侧,或抄袭敌军前后,全军奋力作战,敌人必败而逃走。”武王说:“说得好啊!”【原文】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之军相当,两陈相望,众寡强弱相等,未敢先举。吾欲令敌人将帅恐惧,士卒心伤,行陈不固,后陈欲走,前陈数顾①,鼓噪②而乘之,敌人遂走,为之奈何?”太公曰:“如此者,发我兵去寇十里而伏其两旁,车骑百里而越其前后,多其旌旗,益其金鼓。战合,鼓噪而俱起,敌将必恐,其军惊骇,众寡不相救,贵贱不相待,敌军必败。”武王曰:“敌之地势,不可以伏其两旁,车骑又无以越其前后,敌知我虑,先施其备,我士卒心伤,将帅恐惧,战则不胜,为之奈何?”太公曰:“微哉!王之问也。如此者,先战五日,发我远候,往视其动静,审候其来,设伏而待之。必于死地,与敌相遇③,远我族旗,疏我行陈④,必奔其前,与敌相当。战合而走,击金无止⑤,三里而还,伏兵乃起,或陷其两旁,或击其前后,三军疾战,敌人必走。”武王曰:“善哉!”【注释】①数顾:屡次回头看。此处可理解为动摇的意思。②鼓噪:擂鼓呐喊,指军队交锋时大张声势。③遇:底本作“避”,疑误,据《武经七书直解》校改。④疏我行陈:疏散我之行阵,给敌人造成我军兵力庞大的错觉。⑤击金无止:指不停顿地击锣发出退兵的命令,诱敌深入。【例证】伏击,即设伏歼敌的战法,是古代常使用的战法之一。伏击的重要条件是地形,“必于死地”设伏。其次是善于运用佯动、示形、诱敌等手段,才能达成伏击运动之敌的目的。马陵之战中,齐军就是运用这一战法击败魏军取得胜利的。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年),魏发兵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应允救授,以促使韩竭力抗魏。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因此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十分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时,齐才发兵相救。次、年,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魏军果然撤回大梁,并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兵十万迎击,企图同齐军一决胜负。孙膑认为。魏军强悍善战,不可贸然同其决战,只能利用魏军素来轻视齐军和庞涓求胜心切的弱点,“因其势而导之”。于是决定了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方针。齐军与魏军刚一接触,就立即佯败后撤。为了诱使魏军进行追击,齐军按照孙膑预先的部署,第一天挖了十万人煮饭用的灶,第二天减少为五万灶,第三天减少到三万灶,造成在魏军的追击下齐军士卒:大批逃亡、人员锐减的假象。庞涓见齐军退却避战而又天天减灶,武断地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气低落,士率逃亡过半,因此了顾太子中的劝阻,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追赶齐军。孙膑根据魏军的行动,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进至马陵(今山东郯城一带)。马陵一带道路狭窄,树木茂密,地形险隘,是设伏歼敌的理想处所。于是孙膑决定利用这一有利地形,选择齐军中一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在道路两侧,并让人在路旁的一棵大材上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规定到夜里以大光为号,一齐放箭。经过长途追击而疲惫不堪的魏军,果然在孙膑预计的时间内进入齐军设伏地域。庞涓见树干上写着字,就叫人点起火把前往观看。哪知火光一起,齐军便万弩齐发。魏军粹不及防,顿时惊慌失措,大败溃乱。宠涓智穷力竭。看到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连续大破魏军。前后歼敌十万余人,并俘虏了魏军主将太子申。此战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退兵佯败。以避魏军的锐气;减灶示弱,引诱庞涓轻举锐进。最后设伏奇袭,终于全歼魏军,赢得了巨大胜利。金鼓第三十八【提示】本篇论述了防敌夜袭、防御反击及追击敌人时防止被敌伏击的方法。防敌夜袭的方法是“以戒为固,以怠为败”,设置严密的警戒,在阵地前派出哨兵,事先规定好口令暗号,随时作好战斗准备。敌人前来袭击,见到我戒备森严,无隙可乘,便会撤走。这时敌人“力尽气怠”,是我进行防御反击的极好时机,因此可派出精锐部队,“随而击之”。在追击敌人时,应谨慎从事,避免中敌埋伏。遇到这种情况,应将部队分为三部分,尾随敌后,在尚未到达敌人设伏地域之前,三部分同时发起攻击,即可将敌人击败。【译文】武王问太公说:“率军深入敌国境内,敌我双方兵力相当,适值严寒或酷暑,或者日夜大雨,十天不止,造成沟堑营垒全部毁坏,山险要隘不能守备,侦察哨兵麻痹懈怠,士兵疏于戒备,这时,敌人乘夜前来袭击,三军皆无准备,官兵疑惑混乱,对此应该怎么办?”太公答道:“凡是军队,有戒备就能巩固,若懈怠就会失败。命令我军营垒之上,口令问答之声不绝,哨兵手持旗帜,与营垒内外联络,相互传递号令,不要使金鼓之声断绝,士卒面向敌方,随时准备投入战斗。每三千人编为一屯,严加告诫和约束,使其各自慎重守备。如果敌人前来进犯,看到我军戒备森严,即使逼近我军阵前,也必会惧怕而退走。这时,我军乘敌人力尽气竭之际,派遣精锐部队紧随敌后攻击敌人。”武王问:“敌人探知我将跟踪追击,于是事先埋伏下精锐部队,然后假装退却不止,当我军进入敌伏击圈时,敌人就掉转头来配合其伏兵向我反击。有的攻我前部,有的袭我后部,有的逼我营垒,从而使我全军大为恐慌,自相惊扰,行列混乱,各自离开自己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太公答道:“应该把我军分为三队,分头向敌人跟踪追击,注意不要进入敌人的伏击地区,在进入敌人伏击圈前三支部队要同时追上敌人。有的攻击敌人的前后,有的攻击敌人的两侧,并严明号令,使士兵迅速向前进击。这样,敌人必被打败。”【原文】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相当,而天大寒甚暑,日夜霖雨①,旬日不沟垒悉坏,隘塞不守,斥候懈怠,士卒不戒,敌人夜来,三军无备,上下惑乱,为之奈何?”太公曰:“凡三军以戒为固,以怠为败。令我垒上,谁何不绝②,人执旌旗,外内相望,以号相命③,勿令乏音,而皆外向。三千人为一屯④,诫而约之,各慎其处。敌人若来,视⑤我军之警戒,至而必还。力尽气怠,发我锐士,随而击之。”武王曰:“敌人知我随之,而伏其锐士,佯北不止,过伏而还,或击我前,或击我后,或薄⑤我垒,吾三军大恐,扰乱失次,离其处所,为之奈何?”太公曰:“分为三队,随而追之,勿越其伏。三队俱至,或击其前后,或陷其两旁,明号审令,疾击而前,敌人必败。”【注释】①霖雨:连绵的人雨。②谁何:指以口令相问答。在警戒区内,每人都用暗号口令以相识别。③以号相命:通过号令互相联络,传达命令。④屯:聚。此处指一个驻军单位。⑤视:底本作“亲”,疑误,据《武经七书直解》校改。⑥薄:逼近、逼迫,此处指发起进攻。【例证】加强警戒,严为防备,这是防止遭敌袭击的一般要求,所谓“以戒为固,以怠为败”。秦军在崤山之战中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加强警戒和防范。秦穆公凭着日渐强盛的国力,企图争霸中源,但其东出道路却被晋国所扼而难以东进。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四月和十二月,郑文公和晋文公相继病逝,秦穆公得知消息,决定乘机出兵越晋境偷袭郑国。主政大夫霆叔认为,师出无名,“劳师以袭远,不易成功。我军越千里以袭人,郑必知之。我军劳而力竭,而攻敌之有备,实无成功之望。”但秦穆公一心想称霸中原,一意孤行。任命孟明视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军伐郑。晋襄公为维护晋国的霸业,决定乘机打击秦国。因秦军往返必经过晋国的崤山,此山峻壁绝涧,唯东、西二崤间有一蜿蜒小道。晋国确定先不惊动秦军以骄其志,待其疲惫回师时,将其歼灭于崤山险隘地区。十二月,秦军出雍都(今陕西凤翔南),穿越崤山隘道,偷越晋国南境,于次年二月抵达距秦约千里的滑国(今河南偃师),与郑国商人弦高相遇。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便冒充郑国使臣,假借郑君之命,犒劳秦师,同时派人连夜赶回郑国报告。孟明视上当受骗,以为郑国已有防备,原打算突袭郑国的计划己难以实现,于是乘便夜袭滑国,掠夺大量财富和女子西归。晋国侦知秦师返归,即命先轸为大将,率军秘密赶至的崤山,并联络当地羌戎,埋伏于隘道两侧。为激励士气,晋襄公戴孝亲自前往督军。秦军因东出途中未遇晋军任何阻击而傲馒松懈,孟明视等不作任何警戒和防范,率军径入崤山。因长途跋涉,车辆重载,部队行动迟缓,加上道路崎岖狭窄,行军十分困难。四月十三日,晋军见秦军全部进入设伏地域,突然发起猛攻,秦军首尾不能相救,被截为数段。晋军大获全胜,全歼秦军,俘虏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等三将。此战秦军的失利,关键在于进入晋国重地时,放松了警惕,没有采取任何防敌措施,终于落入晋军圈套,导致全军覆没。绝遭第三十九【提示】本篇论述了与敌遭遇以及行军途中应采取的战法。首先论述了深入诸侯之地时,“必察地之形势,务求便利”,依托山林、险阻、‘水泉,占领有利地形,把守交通要道,这样,我军就坐不可摧,敌军就无隙可乘。接着进一步论述了在行军经过大陵、广泽、平易等地带时,要防止猝然与敌相遇并被敌军包围,必须派出侦察,了解敌情与地形。在地形不利时、以武冲战车为前锋,并设置两支后卫部队,分别距离大部队一百里和五十里。这样,在遇到紧急事变时,可以互相掩护,前后相救,即可保持“吾三军常完坚;必无毁伤。”【译文】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人敌国境年,与敌军对峙相守,这时敌人截断了我军的粮道,并迂回到我军后方,从前后两方面夹击我军。我想战恐怕不能取胜,我要防守又不能待久。这该怎么办?“太公答道:“凡是深入敌国境内作战,必须察明地理形势,务必占据控制有利地形,依托山林、险阻、水泉,林木以求得阵势的巩固,谨慎严密守卫关隘桥梁,还应掌握城邑、丘墓等有利地形。这样,我军防守就能稳固,敌人既不能截断我军粮道,也不能迂回到我军后方,从两面夹击我军了。”武王问:“我军通过高大的山林、宽阔的沼泽地及平坦的地形时,约定到达的部队误时未至,突然同敌军遭遇,我想进攻恐怕不能取胜,要防守又担心不能巩固,这时敌人包围我军两侧,迂回到我军深远后方,于是我军大为恐惧。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太公答道:“大凡统军作战的方法,应当先向远方派出侦察警戒,在距离敌人二百里时,就需要详细了解敌人所在的位置。如果地形对我行动不利,就用武冲车结成营垒向前推进,并派出两支后卫部队在后跟进,后卫部队和主力的间隔远的为一百里,近的五十里。一旦遇有紧急情况,以便前后互相救援。我军如能经常保持这种完善而坚固的部署,就一定不会遭受伤亡和失败了。”武王说:“好啊!”【原文】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相守,敌人绝我粮道,又越我前后①。吾欲战则不可胜,欲守则不可久,为之奈何?”太公曰:“凡深入敌人之地,必实地之形势,务求便利,依山林、险阻、水泉、林木耐为之固,谨守夫梁,又知城邑、丘墓地形之利。如是,则我军坚固,敌人不能绝我粮道,又不能越我前后。”武王曰:“吾三军过大林、广泽、平易之地,吾盟误失,卒与敌人相薄②,以战则不胜,以守则不固,敌人翼③我两旁,越我前后,三军大恐,为之奈何?”太公曰:“凡帅师之法,当先发远候,去敌二百里,审知敌人所在。地势不利则以武冲④为垒而前,又置两踵军于后,远者百里,近者五十里,即有警急,前后相救。吾三军常完坚,必无毁伤。”武王曰:“善哉!”【注释】①越我前后:指敌人迂回到我军侧后,从前后两面对我军实施夹击。②相薄:相迫近。此处指狭路相逢、猝然遭遇。③翼:从两旁包抄。④冲:底本作“卫”,疑误,今据《武经七书宜解》本校改。【例证】“地形者,兵之助也”。地形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之一,占领有利的地形,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前提条件。阏与之战中,赵国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抢占了有利地形。赵国地处列强争雄的战略要冲,西临日益强大的秦国。秦国为了称霸天下,进攻的锋芒所向就是赵国。周赧王四十六年(前269年),秦军围攻赵要地阏与(今山西和顺),赵王急忙召集将领商议对策。廉颇等将领认为要去阏与,路远而多险阻,无法救援,不必派兵。赵奢认为阏与不仅应救,而且可救,“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赵王于是任命赵奢率军前往救援。赵奢率军刚出邯郸三十里便停留不进,并下令“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一部攻打武安(今河北武安),击鼓呐喊,大有一举攻下武安之势。有人建议赵奢急救武安,赵奢当即将其斩首,同时下令增修营垒,滞留二十八天,从而造成了赵军怯懦,唯邯郸是守的假象。秦军为了摸清赵奢的真实意图,派间谍混入赵营,赵奢假装不知,予以款待,然后放他回去。间谍将看到的虚假情况报告后,秦将以为赵军良取守势,放松了警惕。而赵奢在放走秦军间谍后,立即下令部队卷甲直趋两天一夜急行至阏与附近。他命令军中射手组成先遣部队,占领距阏与五十里的地方,然后抢修工事。秦军得到赵军突然到边的消息,即以主力迎击。这时军士许历向赵奢建议说:我军突然出现,在秦军面前,他们派来迎击的部队气势一定很猛,必须密集重兵严阵以待,不然难以抵抗秦军的猛攻。又建议说,北山居高临下,谁抢先占领这个有利地形,谁就能取得这次战役的主动权。赵奢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发兵万人抢占北山制高点,秦军迟到一步,急切争山,终因地形不利难以得手,赵奢见秦军士气受挫;立即下令纵兵反击,形成山上山下夹击的态势。秦军经不住如此猛烈的打击,大败而逃,阏与围解,赵奢率军凯旋而归。此战。赵奢先是制造假象,掩蔽自己的作战意图,有效地迷惑了秦军。继之倡旗息鼓,日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神速进军,出其不意,突临敌前。接着夺占地利,先敌而至,使自己处于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有利地位。最后抓住战机,上下夹击,终于赢得了胜利。略地第四十【提示】本篇阐述了攻打城邑的作战方法。有以下凡个要点:一是加强警戒,扼守交通要道,切断敌人外援,这样,城年被围军民便会恐慌不安,敌军最终必会投降。同时警惕敌人假装投降,乘我懈怠发起攻击。二是采取“围师必阙”的方法,诱敌出城突围,乘机予以全歼。三是围城打援,“审知敌人别军所在,及其大城别堡”,严加防备,敌人援兵“必莫敢至”。四是攻克、敌人城池之后,应以“仁义”、“厚德”收揽民心,“无燔人积聚,无坏人宫室”,“降者勿杀,得而勿戮”。这些就是攻城作战的一般原则。【译文】武王问太公说:“我军乘胜深入敌国,占领其土地,但还有大城未能攻下,而敌人城外另有一支部队固守险要地形与我军相峙。我想围攻城池,又恐怕其城外部队淬然向我发起攻击,与城内守敌里应外合,对我形成两面夹击之势,以致我全军大乱,官兵恐惧震骇。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太公答道:“凡是攻城围邑之时,应把战车;骑兵配置在离城较远的地方,担任守卫和警戒,以隔断敌人内外之间的联系。这样,城内敌人旷日持久必然粮食断绝,而外面的粮食又不能输入。如此,城内军民就会发生恐慌,守城的敌将必然投降。”武王问:“城内敌军断粮,城外粮食又不得输入,这时敌人内外暗中互相联系,秘密谋划向外突围,乘着黑夜出城拼命死战,敌人的车骑精锐有的突击我内部,有的进攻我外面,使我军士卒恐惧惶惑,全军大败混乱,应该怎么办?”太公答道:“遇到这种情况,应把我军分为三部,并根据地形情况审慎屯驻。详细查明敌人城外部队所在的位置以及附近大城别堡的状况,然后为被围敌人留出一条道路,以引诱城内敌军外逃。但须严密戒备,不要让敌人跑掉。由于被围敌人惊恐慌乱,因此突围时不是想逃人山林,就是想撤往另一城邑。这时我军应以一部,首先赶走敌人在城外的部队,以另一部车骑精锐在距城较远的地方,阻止敌人突围的先头部队,不要让他们逃脱。在这种形势下,守城敌军就会误以为其先头部队已突围成功,打通了撤退的通道,其精锐士卒就必定会继续出城外逃,只留下一些老弱士卒在城内。然后用我军的第三部战车和骑兵,深入长驱,插入敌后。如此,敌人守城部队必不敢继续突围。这时我军要格外谨慎,不要急于同敌人交战,只要断绝其粮道,把它围困起来,日子一久,敌人必然投降。攻克城邑之后,不要焚烧其仓库的粮食,不要毁坏城内民众的房屋,不要砍伐坟地的树木和庙祠的丛林,不要杀戮投降的敌军士卒,不要虐待敌人被俘的人员。借此向敌国民众表示仁慈,施加恩惠,并向敌国军民宣布,有罪的只是无道君主一人。这样,天下就会心悦诚服了。”武王说:“说得太好了!”【原文】武王问太公曰:“故胜深入,略其地,有大城不可下,其别军①守险与我相拒,我欲攻城围邑,恐其别军卒至而击我,中外相合②,击我表里,三军大乱,上下恐骇,为之奈何?”太公曰:“凡攻城围邑,车骑必远,屯卫警戒,阻其外内。中人③绝粮,外不得输。城人④恐怖,其将必降。”武王曰:“中人绝粮,外不得输,阴为约誓,相与密谋,夜出穷寇死战,其车骑锐士,或冲我内,或击我外,士卒迷惑;三军败乱,为之奈何?”太公曰:“如此者,当分军为三军,谨视地形而处。审知敌人别军所在,及其大城别堡⑤,为之置遗缺之道,以利其心,谨备勿失。敌人恐惧,不入山林,即归大邑。走其别军,车骑远要其前,勿令遗脱。中人以为先出者得其径道,其练卒材士必出,其老弱独在。车骑深入长驱,敌人之军必莫敢至。慎勿与战,绝其粮道,围而守之,必久其日。无燔人积聚,无坏人宫室,冢树社丛⑥勿伐,降者勿杀,得而勿戮、示之以仁义,施之以厚德。令其士民曰:罪在一人⑦。如此,则天下和服。”武王曰:“善哉!”【注释】①别军:指敌方的另一支部队。②中外:指敌城中守军与城外援军。③中人:指被围困在城中的敌军。④城人:指被围困在城中的军民。⑤大城别堡:指被我所围城池附近的敌国大城市和堡垒。⑥冢树:坟墓地的树木。社丛,社神庙旁的树林。社,古代祭把神灵的场所。⑦罪在一人:意指所有的罪恶均在敌国君主一人身上,而与普通百姓无关。【例证】攻城作战是古代常见的作战样式之一。城邑一般均为一国或一地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势所必争。但在冷兵器时代,由于攻城技术相对落后,高城深池难以强力攻取。因此,在攻城时,必须将强攻与智取有机结合起来,在围城的同时,断敌粮道,歼敌援兵,才能达到攻克敌人城池的目的。宋灭北汉就是运用这一战法取得胜利的。宋在完成南方的统一后,开始集中力量准备消灭北汉。北汉依恃辽的支持,经常南下骚扰宋境,双方冲突始终未断,早在宋太祖时,对北汉曾发动过三次进攻。第一次是开宝元年(968年)八月,乘北汉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之际,宋军进攻北汉,直逼太原城下,后由于辽派兵南下救援北汉,宋军撤退。第二次是在开宝二年二月,来太祖亲良率兵进攻北汉,围困太原长达四个月,由于汉军顽强坚守,辽兵再次增援,宋军撤围退兵。第三次是在开宝九年八月,兵分五路进攻北汉,在太原城下大败汉军。但由于宋太祖突然去世,宋军撤退。宋太宗鉴于以往进攻北汉失利的教训,决定攻城阻援,以优势兵力强攻太原,并以有力部队从东北两面阻击辽援军。其具体部署是:以潘美率军进攻太原,命郭进率部阻击辽军,宋太宗亲率一部兵力牵制幽州的辽军大规模西援或南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二月十五日,宋太宗自东京出发。三月中旬,郭进率军进至石岭关。北汉统治者向辽求援,辽派南院宰相耶律沙、冀王耶律塔尔率兵先行,以南院大王耶律斜珍、枢密副使穆济率军继后,由东面增援;又派将领韩侼、耶律善布率兵从北面增援北汉。三月十六日,耶律沙率兵至白马岭(今山西盂县东北),与郭进阻援部队遭遇,两军隔大涧对峙。辽军渡涧进攻宋军,郭进乘其半渡,率骑兵奋击,耶律塔尔战死,辽军大败。辽北路援军由大同南下,途中听说东路败退,自动撤走。四月中旬,宋军数十万之众包围了北汉都城太原。四月二十六日,宋太宗亲临太原城下,四面巡视督战。北汉主刘继元在困守孤城、外无援兵、内部厌战的情况下,于五月初五日出降,北汉灭亡。火战第四十一【提示】本篇论述了在深草及灌木丛林地带防御敌人火攻的方法。在军队“遇深草蓊秽”之时,又有“天燥疾风之利”,敌人很可能乘机发起火攻。反敌火攻的战法,首先要加强警戒准备,“以云梯、飞楼,远望左右,谨察前后”。发现敌人以火攻我,可提前将我军前后的茂草烧成“黑地”,构成一道防火带,并将强弯材士部署在左右进行防护,即可免受敌人攻的威胁。如果敌人前出至黑地,我军则应结成“四武冲阵”,用强弯护卫两翼,这样虽不能取胜,也不会失败。【译文】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入敌国境内,遇到茂密的草丛树木围绕在我军前后左右,我军已行军数百里,人马困乏疲惫,需要宿营休息。这时,敌人利用天气干燥,风声疾速的有利条件,在我上风口放火,又使其车骑锐士埋伏在我军的后面,造成我三军恐怖,散乱逃跑,应该怎么办?”太公答道:“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在宿营地竖起云梯、飞楼,登高瞭望和仔细观察前后左右的情况。发现敌人烧起大火,我也立即在军前较远的开阔地上放火,扩大火焚面积,同时又在我军后面放火,以便烧出一块黑地。若是敌人前来进攻,我就把军队撤到这块烧光草木的黑地上坚守。前来进攻的敌人此时落在我军后面,看到火起,必定退走。我军在黑地上布列阵势,以材士强弩掩护左右两翼,并继续放火烧掉我前后的草地。这样,敌人就不能加害于我了。”武王问:“敌人既在我左右放火,又在我前后放火,以至浓烟覆盖了我军,而敌人的大军突然向我据守的黑地发起进攻,应该怎么办?”太公答道:“遇上这种情况,应当把我军结成四武冲阵的战斗队形,以强弩掩护左右两翼。这种办法虽然无法取胜,但也不会导致失败。”【原文】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深草蓊秽①,周吾军前后左右,三军行数百里,人马疲倦休止。敌人因天燥疾风之利,燔吾上风,车骑锐士坚伏吾后。吾三军恐怖,散乱而走,为之奈何?”太公曰:“若此者,则以云梯、飞楼远望左右,谨察前后。见火起,即燔吾前而广延之②,又燔吾后。敌人若至,即引军而却,按黑地而坚处。敌人之来,犹在吾后,见火起必还走。吾按黑地③而处,强弯材士卫吾左右,又燔吾前后。若此,则敌不能害我。”武王曰:“敌人燔吾左右,又燔吾前后,烟覆吾军,其大兵按黑地而起,为之奈何?”太公曰:“若此者,为四武冲陈,强弩翼吾左右,其法无胜亦无负。”【注释】①蓊秽(wěnghuì):草木茂盛。蓊,茂盛貌。秽,田中多草,荒地。②即燔吾前而广延之:意思是敌人在我前方放火,我也在前方适当地点放火,以隔断敌之火势,使火烧不到我军。③黑地:人火烧过之地是一片黑色,故称为黑地。【例证】本篇所言火战,是在被围状态下挫败敌人火攻的战术,具有防御的性质,只能救于一时,而难以持久。特别是敌人实行火攻,一般是处于上风处,而我军处于下风处。在这种情况下,以火攻对火攻,不仅难以达到目的,反而会烧及自己。因而本篇所言的人战方法,在实战中的实用价值很小。与此相反,在占有天时、地利的情况下,对敌实施火攻,是古代经常使用的战法之一,夷陵之战就是以火攻取胜的范例。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吴孙权袭夺荆州,擒杀蜀将关羽。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不顾群臣反对,率军攻吴,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这年七月,刘备率十多万军队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当时,蜀、吴两国的疆界已西移至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四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稊归。孙权在蜀军的大举进攻下,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五万人抵御蜀军。陆逊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认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战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其锋芒,再伺机破敌。于是说服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这里转入防御,遏止蜀军推进。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山地让给了蜀军。次年正月,蜀汉吴班率领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进抵亭,设立太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段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从正月到六月,两军相持不决。刘备百般挑战,陆逊均不予理睬。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气候炎热,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只好将水军转移到陆地,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待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处于吴国境内二三百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后勤保障困难,加上连营百里,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陆逊在大举反攻前,先派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进攻,从中找到了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盛夏,气候炎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筑成、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陆逊命令吴军士兵各持一把茅草,乘夜突袭营寨,顺风放火,火势迅速漫廷,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吴将朱然率军猛插蜀军后部,切断蜀军退路。陆逊主力在腕亭向蜀军展开猛烈进攻,很快攻破蜀军四十余座营寨。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到夷陵西北马鞍山,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辎重丧失殆尽。刘备在部将护卫下拼死突围,摆脱追兵,逃入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次年四月,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此战,陆逊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深入,最后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兵力一举击败占有优势的蜀军,创造了古代火攻胜数的光辉范例。垒虚第四十二【提示】本篇论述了侦知敌人营垒虚实和敌人行动的方法。首先强调了将帅必须“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接着论述了通过“登高下望”、“望其垒”、“望其士卒”,了解敌人的“变动”、敌人营垒的“虚实”、敌人的“去来”。具体办法是,“听其鼓无音,锋无声”,“垒上多飞鸟而不惊,上无氛气”,即可判断敌人的营垒空虚。敌人突然出动不久,便有士卒往回跑,这说明敌人行动太急,导致敌军行阵错乱,这时“急出兵击之,以少击众,则必胜矣。”【译文】武王问太公说:“怎样才能知道敌人营垒的虚实和敌军来来去去的调动情况呢?”太公答道:“将帅必须上知天时的逆顺,下知地理的险易,中知人事的得失。登高下望,以观察敌情的变化;从远处眺望敌人的营垒,就可知道其内部的虚实;观察敌士兵的动态,就可知道敌军调动的情况。”武王问:“怎么才能知道这些事情呢?”太公答道:“听不到敌营的鼓声,也听不到敌营的铃声,看到敌人营垒上有许多飞鸟而没受到惊恐,空中也没有飞扬的尘上,就可知道这必定是座空营,敌人不过是用一些假人欺骗我们。敌人仓促撤退不远,还没有停下来又急忙返回的,这是敌人调动太忙乱的表现。调动太忙乱,前后就没有秩序。没有秩序,行列阵势就必然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我可急速出兵打击它,即使是以少击众,也必会取得胜利。”【原文】武王问太公曰:“何以知敌垒之虚实、启来自去?”太公曰:“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登高下望,以观敌之变动。望其垒,即知其虚实;望其士卒,则知其去来。”武王曰:“何以知之?”太公曰:“听其鼓无音,锋无声,望其垒上多飞鸟而不惊,上无氛气,必知敌诈而为偶人①也。敌人卒去不远,未定而复返者,彼用其士卒太疾②也。太疾则前后不相次③,不相次则行陈必乱。如此者,急出兵击之,以少击众,则必胜矣。”【注释】①偶:指用上木或稻草制成的假人。②疾:同“急”。③相次:次序,连接。【例证】通过观察敌军营垒、士卒的情况,以判断敌情,并据此作出相应的决策,这是作战指挥的起码要求。春秋时期的平阴之战,晋军就是以此击败齐军的。鲁襄公十八年(前555年),齐军进攻鲁国,晋平公命苟偃率军伐齐。晋、鲁联军深入齐境,齐灵公率领齐军在平阴(今山东平阴东北)迎敌。齐灵公拒绝了大臣分兵扼守平阴以南地势险要的泰山余脉的建议,而是在平阴城外课沟高垒,掘堑而守。晋军料定齐军不会主动出战,决定以主力进攻平阴,另以一部迂回经鲁、莒国境越过沂蒙山区进袭齐都临淄。同时,晋军主帅荀偃让中军副元帅士匄故意夸大其辞,告知与他素有交情的齐国大夫子家:“晋与鲁、莒两国,以战车千乘自鲁、莒国境疾袭临淄,临淄危在旦夕。一旦临淄丢失,齐国即亡,你应早作图谋,为自己的后路作打算。”子家将这一“秘密”转告齐灵公,齐灵公大为恐慌。荀偃为进一步恐吓齐灵公,派兵在平阴以甫的山泽险要处遍插晋军旗帜,又做了许多草人,蒙上衣甲,立于战车上,并在车后拖着树杖柴薪,往来奔跑扬起尘土,以虚张声势,表示晋军人多势众。齐灵公登上平阴东北的巫山盼望军情,只见谩山遍野都是晋军旗帜飘扬,车马奔驰,扬起的尘土遮夭蔽日,以为晋军人多,吓得丧魂落魄,于当天夜晚悄悄撤军东逃。次日,师旷向晋侯报告:“乌鸦的叫声欢快,齐军可能已经逃走了。”邢伯也对荀偃说:“听到马匹盘旋的声音,齐军恐怕已逃走了。”叔向也向晋侯汇报说:“城上有乌鸦盘旋,说明平阴己是一座空城,齐军肯定逃走了。”于是,荀偃下令晋军进驻平阴城,并乘胜尾追齐军。晋军击败齐军后卫部队,连克齐国城邑,一路追赶,包围齐都临淄,并一直打到齐国的东境潍水,南边到达沂水,齐国遭到一次惨败。此役,晋军先是虚张声势,威慑敌人。继而根据城上乌鸦云集以及车马的盘旋声,准确判断出平阴己是空城,敌军已经逃走,即时发起追击,终于大获全胜。卷五豹韬林战第四十三【提示】本篇论述了森林地作战的战术和方法。在森林地作战,要达到“守则固”、“战则胜”的目的,在兵力部署上,要将部队部署为“四武冲阵”,将弓弯部署在外围,栽盾在里层。并斩除草木,开辟道路,以便于战斗。命令三军保守秘密,不让敌军了解我军情况。在作战指导上,应以矛戟队作为攻击主力,并将其分成若干小分队,相互应援。林木稀疏,则以骑兵为辅,战车居前,见到有利时机就战斗,不利时立即停止。林内险阻之处,应将主力部队部署为“四武冲阵”,以防备敌人从前后左右袭击。与敌接战后,应速战速决,各个分队轮流作战,轮流休息,即可取胜。【译文】武王问太公说:“率军深入敌国境内,遇到森林地,与敌人各占森林一部相对峙。我要防御就能稳固,进攻就能取胜,应该怎么办?”太公答道:“将我军部署为冲阵,配置在便于作战的地方,弓弩布设在外层,戟盾布设在里层,斩除草木,广开道路,以便于我军战斗行动。高挂旗帜,严格约束全军,不要让敌人了解我军情况,这就是所说的森林地作战。森林地作战的方法是:将我军使用矛敦等不同兵器的士兵,混合编组为战斗分队。森林中树木稀疏,就以骑兵辅助作战,把战车配置在前面,泼现有利时就战斗,没有发现有利时就停止。森林中多是险阻地形,就必须部署为冲阵队形,以防备敌人攻击我军前后。故斗财务必使全军迅速勇猛地进行战斗。这样,敌人即使人数众多,也会被我击败逃遁。我军在战斗过程中要轮番作战,轮番休息,各部均按编组行动。这就是森林地作战的一般原则。”【原文】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大林,与敌分林①相拒,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太公曰:“使吾三军分为冲陈②,便兵所处③,弓弩为表,锁盾为里,斩除草木,极广吾道,以便战所。高置旌旗,谨敕④三军,无使敌人知吾之情,是谓林战。林战之法,率吾矛戟,相与为伍。林间木疏,以骑为辅,战车居前,见便则战,不见便则止。林多险阻,必置冲陈,以备前后。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走。更战更息⑤,各按其部。是谓林战之纪⑥。”【注释】①分林:们敌我双方各占据一部分森林地带。②冲陈:即网武冲阵。③便兵所处:指便于部队进行战斗行动的处所。④谨敕:严格地约束。⑤更战更息:轮番战斗,轮番休息。⑥纪:原则,准则。【例证】森林地的自然地理特点是林密草深,部队通行、机动、展开困难。但同时,隐蔽条件好,便于秘密接敌和突袭,利于包围、迂回、穿插分割,各个歼灭敌人。在森林地作战中,还应该防备敌人火攻。昭莫多之战中,清军就是利用森林地的地理特点取胜的。明末清初,我国北方的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厄鲁特又分为四部,其中准噶尔部势力最强。到噶尔丹执政时,随着准噶尔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噶尔丹分裂割据的野心愈益膨胀。在沙俄的唆使下,噶尔丹终于发动了一场旨在分裂祖国的叛乱。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率骑兵三万自伊犁东进,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喀尔喀向清廷告急,二十九年(1690年)六月,康熙在警告无效后,决定亲征,在乌兰布通击败噶尔丹。噶尔丹在逃脱之后,分裂叛乱之心不死,继续招集散亡人员,企图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康熙三十四年九月,噶尔丹又率三万骑兵东进,扬言借得俄罗斯鸟枪兵六万,大举内犯。在此形势下,康熙决定再次亲征。次年二月,调集九了军队,分东中西三路进击。东路九千人,由黑龙江将军萨市素率领越兴安岭西进,出克鲁伦河实行牵制性侧击。西路四万六千人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为主将,分别出归化、宁夏越过沙漠,北上切断噶尔丹西逃之路。康熙自率中路北上,与其他两路约期夹攻。噶尔丹见康熙亲率精锐前来,又闻西路清军己过土刺河,有遭夹击的危险,便连夜率部西逃。五月十三日,清西路军进抵土刺河上游的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距噶尔丹叛军十五公里扎营。昭莫多,蒙语为大树林,位于肯特山之南,土刺河之北,汗山之东,“其地有小山,三面皆距河,林木茂荟,可设伏”。费扬古以一部依山列阵于东,一部沿土刺河布防于西,将骑兵主力隐蔽于树林中;振武将军孙思克率步兵居中,扼守山顶。骑兵皆下马,待听到号角再上马冲击敌阵。清军先以四百骑兵前往挑战,诱使噶尔丹至昭莫多入伏。噶尔丹果然中计,率兵进击,企图攻占清军控制的山头。孙思克率兵据险防守,双方激战一天,未分胜负。此时费扬古指挥沿河伏骑分兵一部迂回敌阵,另一部袭击其阵后家属、辎重;据守山头的孙思克部也奋呼出击。噶尔丹军大乱,夺路北逃。清军乘夜追击三十里,大败叛军,击毙噶尔丹之妻,噶尔丹仅率数十骑西逃。此战,清军利用昭莫多的地理条件,以逸待劳,设伏截击,迂回包抄,终于赢得了胜利。突战第四十四【提示】本篇论述了反击敌军突然袭击和诱敌攻城而突袭敌人的战法。首先论述了敌人长驱直入攻我城池,要“守则固”、“战则胜”,必须针对敌军远道而来,携带粮草不多的弱点,今我远方精锐部队截断敌人退路,同城肉被围部队约定会攻日期,选择月光晦暗的黑夜,对敌实行内外夹击,这样“敌人虽众,其将可虏”。接着进一步论述了在敌人分路来袭、侵掠我营、有的已攻至城下而大军尚未到来的情况下,应先弄清敌情,预作准备,并在城外设置伏兵。同时,完善城防设置,装作极力守城的样子,引诱敌人来攻。这时我可速发伏兵,以四面包围战法,迅速投入战斗,即可大败敌军。【译文】武王问太公说:“敌人长驱直入,侵掠我土地,抢夺我牛马,敌人大军蜂涌而来,迫近我城下。我军士卒大为恐惧,民众被拘禁成为俘虏。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进行防守能够稳固,进行战斗能够取胜,该怎么办?”太公答道:“象这类敌军,叫做突袭性的敌军。它的牛马必定缺乏饲料,它的士卒必定没有粮食,所以凶猛地向我发动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应命令我驻扎在远方的其他部队,挑选精锐的士兵,迅速袭击敌人的后方,详细计算并确定会攻的时间,务必使其在夜色昏暗时与我会合,全军迅速猛烈地同敌战斗。这样,敌人虽然众多,敌将也可被我俘虏。”武王问:“如果敌军分为三、四部分,以一部向我发动进攻以侵占我方土地,以一部驻止以掠夺我牛马财物,其主力部队尚未完全到达,而使一部兵力进逼我城下,以致我全军恐惧,应该怎么办?”太公答道:“应仔细观察情况,在敌人尚未完全到达前,就完善守备,严阵以待。在离城四里的地方构筑营垒,把金鼓旌旗,都布列张扬起来,并另派一支部队为伏兵。令我营垒上的部队多集中强弩,每百步设置一个可供部队出击的暗门,门前安置拒马等障碍物,战车、骑兵配置在营垒外面,勇锐士卒隐蔽埋伏起来。如果敌人来到,先派我轻装部队与敌交战,旋即佯装不敌退走,并令我守军在城上竖立旗帜,敲击鼙鼓,作好充分的防守准备。敌人认为我主力在防守城邑,因而必然进逼城下。这时我突然出动伏兵,突人敌军阵内,或攻击敌人阵外。同时再令我全军迅猛出击,勇猛战斗,既攻击敌人正面,又攻击敌人后方,使敌人勇敢的无法格斗,轻快的来不及逃跑。这种战法称为突战。敌人虽然众多,其将领也必定由于战败而逃走。”武王说:“好啊!”【原文】武王问太公曰:“敌人深入长驱,侵掠我地,驱我牛马,其三军大至,薄我城下。吾士卒大恐,人民系累①,为敌所虏。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太公曰:“如此者,谓之突兵②。其牛马必不得食,士卒绝粮,暴击而前。令我远邑别军③,选其锐土,疾击其后,审其期日,必会于晦④,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虏。”武王曰:“敌人分为三四,或战而侵掠我地,或止而收我牛马,其大军未尽至,而使寇薄我城下,”致吾三军恐惧,为之奈何?”太公曰:“谨候敌人未尽至,则设备而待之。去城四里而为垒,金鼓旌旗皆列而张,别队为伏兵。令我垒上多积强弩,百步一突门⑤,门有行马,车骑居外,勇力锐士隐伏而处。敌人若至,使我轻卒合战而佯走,令我城上立旌旗,击鼙鼓,完为守备。敌人以我为守城,必薄我城下,发吾伏兵,以冲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或击其前,或击其后,勇者不得斗,轻者不及走,名曰突战⑥。敌人虽众,其将必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