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话说中国

作者:李学勤 字数:25663 更新:2023-10-09 12:11:26

天天读书网(www.book.d78i.com)整理 第一章黄袍加身(1) 在经历了五代十国的纷乱之后,人心思定。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自行披上了黄袍,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但天下并未太平,新王朝的命运如何,人们拭目以待。唐亡之后,天下大乱,五十三年间,中原地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相继更替,史称“五代”,这些朝代最长的不过十七年,最短的只有五年,前后更换了八姓十四君。政局之所以如此混乱,是由于唐代后期,逐渐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当统一的象征唐王朝轰然垮台之后,独霸一方的军阀便成了没头苍蝇,今天我起兵打倒你,明天我又被新的兵变推翻,新兴的辽国还常常趁火打劫,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台”。老百姓受够了战乱之苦,只求早日安定下来。而宋王朝的序幕恰恰是从最令人厌恶的兵变开始的。 乱世造就的英雄 宋朝第一个皇帝叫赵匡胤,他本人便是这乱世造就的英雄。赵家本是行伍世家,赵匡胤的父亲为禁军将领。后唐天成二年(927),赵匡胤生于洛阳夹马营。后汉时,他投在军阀郭威帐下,不久,就亲眼看到了兵变,看到这个外号叫“郭雀儿”的军人登上皇帝宝座,建立了后周王朝。赵匡胤心想:当皇帝原来这般容易。一颗野心悄悄地发芽了。赵匡胤立下赫赫战功,赵家父子同典禁军,可赵匡胤并未满足,他有更远大的志向。在禁军苦心经营六年之后,赵匡胤以其豁达大度和英武收服了众多将士。然而,周世宗是少有的英明君主,其威望使野心家不敢轻举妄动。禁军的另一首领叫韩通,性情急躁无谋,遇事只会瞪眼乱吼,所以人们背地里称他为“韩瞠眼”,他的儿子有点小聪明,可又天生的罗锅腰,所以外号叫“韩橐驼”。早在赵匡胤收买人心之时,韩橐驼就多次提醒父亲,该及早防备那姓赵的,可韩通眼一瞪,大吼一声:“别胡说!”儿子便只好躬着腰退下了。 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 赵匡胤(927-976),涿州(今属河北)人。自幼习武,善于骑射。其父为后唐禁军将领。后周时,匡胤积战功为殿前都指挥使,后升殿前都点检,执掌兵权。陈桥兵变,代周称帝,创建宋朝,从此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割据混乱的局面。他在位十六年,史称宋太祖。此像为明人所绘。 机会终于来了 后周显德六年(959),周世宗英年早逝,临死前,他拉着宰相范质等人的手,流着眼泪把七岁的儿子托付给他们,心里真是一百个不放心。第二年元旦,朝廷的贺岁大礼还未结束,一匹快马便送来一个紧急情报,说是辽兵勾结北汉入侵,很快将南下。七岁的小皇帝哪知军国大事,懦弱的皇太后没了主意,叫来宰相范质、王溥商量,两人主张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领兵抵御,马上出发。消息传出,京城骚动起来。眼下这局势和后汉末何等相似,想当初,那“郭雀儿”就是领兵出征抗辽,在途中披上撕裂的黄旗,当上皇帝回京的。于是开封城里一个流言不胫而走:“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老百姓人心惶惶,因为每次改朝换代,新天子往往纵容骄兵在城中大肆抢夺,称为“夯市”,因此,许多富人慌忙卷起细软逃往城外。赵匡胤也有些慌了,偷偷溜回家中,把外间的流言告诉家人,说:“外面这样骚动不安,怎么办呢?”匡胤的姐姐正在厨房做面食,一听此言,顿时脸色铁青,举起擀面杖就朝匡胤头上打去,她气愤地说:“大丈夫面临生死关头,是否行动应在自己心里决定,跑回家中吓唬妇女有什么用!”说着把他赶了出去。赵匡胤默默退出,决心孤注一掷了。 学问渊博的窦仪 窦仪(914-966),字可象,蓟州渔阳(今天津蓟县)人。从小就写得一手好文章。后晋高祖天福(936-942)中举进士。曾为滑、陕、孟、郓四镇从事。后汉初,召为右补阙,礼部员外郎。后周太祖广顺年间(95l-953)改仓部员外郎、知制诰,召为翰林学士。后周世宗时(954-959)拜端明殿大学士,判河南府兼知西京留守事。入宋,迁工部尚书,罢学士,兼判大理寺,奉诏重订《刑统》三十卷。再入翰林为学士,加礼部尚书。死后赠右仆射。窦仪学问渊博,有弟四人也相继登科,时称“窦氏五龙”。此图出自《历代名臣像解》。 陈桥兵变 初三一早,赵匡胤率军出征,走到开封东北40里外的陈桥驿,便下令宿营。黄昏时,赵匡胤的亲兵发现有人在对着夕阳指指点点,仔细一看,原来是军中号称会算命的苗先生,他好奇地问:“苗先生,看什么哪?”苗先生神秘地摆摆手,说:“可别大声嚷嚷!你仔细看看,这太阳下面还有一个太阳的影子,这是天命,要应在点检身上,改朝换代就在眼前了。”那士兵闻言眼睛都直了,回到营中悄悄告诉了好友。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晚饭还没吃完,流言便传遍了整个军营。这天夜里,那赵匡胤却像没事人似的,吃了几杯浊酒,就推说头晕,自回帐中睡下了。众将横竖睡不着,便聚在一起饮酒。一位将军站了起来,借着酒意道破了大家的心思:“诸位,如今天子幼弱,不能亲政。我辈再怎么拼命为国抗敌,也无人知道,还不如先把点检立为天子,再去抗敌不迟!”顿时,帐中就像炸开的油锅,吵成一团。有人把匡胤的弟弟匡义和亲信赵普叫来一起商议。匡义假意劝了几声,赵普则说:“如今主少国疑,当然不能制服众人;而点检在军内外都享有崇高威望,一入京城,就能顺利即位。今夜安排好,明晨就可行事。”众将齐声叫好,便分头行动起来。东方欲曙之时,士兵们都被叫起,穿戴好盔甲,把匡胤的营帐团团围住,呼叫声震动了原野。匡义和赵普冲进营帐,赵匡胤这才起身,随后众人也一拥而上,有人把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全军山呼万岁,随即拥他上马向京城开去。赵匡胤假作苦苦推辞,众人自然不允,赵匡胤便乘机提出要求:“你们自己贪图富贵,立我为天子。如果能听从我命令,进城不滥杀抢掠,我就当皇帝,否则不当。”众人下马立誓遵命。第一章黄袍加身(2) 大宋王朝的建立 大军浩浩荡荡开回京城,朝廷大臣乱成一团。面对宰相范质等,赵匡胤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诉说自己如何迫不得已,他手下的大将却亮出兵刃以死相逼,范质等只好率百官跪下。随即举行了禅代礼,事先甚至连禅位诏书都准备好了。赵匡胤正式即位,国号“宋”,改年号为建隆,国都开封,称东京。其间仅杀了韩通全家,整个过程基本是和平的,京城百姓没有受到惊扰,街市上一切照旧,人们感到和过去的兵变大不一样。一场“黄袍加身”的闹剧就这么结束了,但天下并未太平,这个新王朝是不是又一个短命王朝呢?人们拭目以待。 规模浩大、组织严密的皇宫仪仗队 这是宋代皇宫规格最高的仪仗队,仅限于皇帝前往南郊拜祭天地的时候使用。整个仪仗队规模浩大,有五千余人,近三千匹马参加,但队伍的组织又十分严密,每一个人的位置和穿着道具都是有明确规定的。皇帝还特地派画师把整个队伍准确无误地画下来,取名为《卤簿玉辂图卷》,以便经常操练并且把这套规范永久地传下去。 〔加强皇权的举措〕 宋朝十分注意分散大臣的事权,以此加强皇权。宫城内设中书门下,或称政事堂,正副宰相在此集体处理政事,在北宋前期,宰相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神宗元丰改革官制,宰相称尚书左、右仆射;徽宗时宰相称太宰、少宰;南宋时又改称左、右丞相,根据需要有时设平章军国重事,位居宰相之上,用以安置德高望重的老臣,或皇帝用以笼络宠臣。又设枢密院,作为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其长官称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副长官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俗称东西二府,副宰相与枢密院长官合称执政,加上宰相,简称为宰执。二府既相互监督,又相互配合,往往共同商讨决策。第一章杯酒释兵权(1) “兔死狗烹”为历代开国皇帝之故伎,赵匡胤则技高一筹,请来功臣喝酒,谈笑间拔掉了走狗的利牙。 虎视眈眈的野心家 赵匡胤做了皇帝,史称宋太祖。皇位得来容易,可要巩固下来就不那么简单了,且不说割据一方的霸主与在外拥兵自重的草头王,就是都城之内也潜伏着不少虎视眈眈的野心家。一次,皇帝车队从京城桥上驶过,突然,一支冷箭飞了过来,穿过宋太祖头上的黄旗,卫队亲兵都愣住了,而宋太祖从容下车,敞开衣襟,笑着喊道:“射呀!射呀!”当然,他明白必须提防,便常常潜出宫外,微服私访,以亲自掌握情报。他的亲信非常担心,劝说道:“陛下新得天下,人心未安,您这样随便出巡,万一有人谋害,就后悔不及了。”太祖哈哈一笑说:“称王称帝,自有天命,强求不能得,推也推不掉,若真有祸患,人为是不能幸免的。想当年,那周世宗看到方头大耳的将领便疑心重重,把他们都杀了,而我就在他身边,却没有遇害。若我命该为天下主,谁还能害我?若我不该为天下主,就是闭门深居,又有什么用!”从此,太祖更常常外出,出现在众人想不到的地方,并扬言:“自以为得天命者,随便你们怎么行动,我绝不禁止。”这么一来,众人又怕又服,军内外初步安定下来。但是,太祖深知自己走过的路尚未堵死,随时可能会出现后来者,豁达大度的外表,掩盖着惊惧不安的内心。一天,罢朝之后,太祖回到便殿,又闷闷不乐地呆坐了许久,身边的内侍小心地上前探问,太祖长叹一声说:“你以为天子是容易做的么!” 崇尚饮酒的生活 我们在看《水浒传》等表现宋代社会生活的小说时,几乎到处都有关于酒的描写。酒是宋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石雕中的酒保双手托举着的,是当时最为常见的一种酒具,它内中是酒壶,外层的莲花状底座则可加注热水,使酒加热后口感更好。 精致典雅的酒具莲式温碗 制瓷技术的长足进步使宋代的人们改变了前代惯用铜器和漆器的习尚。这件产于宋代名窑汝窑的莲式温碗,是宋代最常用的温酒器具,从中也可以看出宋人对饮酒的嗜好以及其中的诸多讲究之处。 太祖秘密召见谋臣赵普 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是赵匡胤的老朋友,在“黄袍加身”的闹剧中又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时升了官,掌管禁军亲兵,于是得意非凡。谋士赵普冷眼旁观,私下劝太祖把他们调离禁军,太祖不同意,可他还是一有机会就提这桩事。太祖说:“他们肯定不会背叛我,你何必担心呢!”赵普狡黠地一笑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反叛,只是觉得他们没有领导才能,如果不能控制下面,军伍间跳出几个害群之马,恐怕他们也会身不由己吧?”赵匡胤做皇帝后,为了表示他不是篡逆者,总在正式场合表白他是被部下逼做皇帝的,现在赵普一提这话,他马上就明白了。过了几天,太祖暗地召来赵普,开口就问:“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十姓,兵荒马乱,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平息战乱,使赵氏王朝长久不败,又该怎么办呢?”赵普喜上眉梢,说:“陛下提到这一点,真是天大的福气。自唐末以来,天下战乱不息,国家不安,只不过因为节度使权太重,君弱臣强而已,要治理也容易,只要收其精兵,控制钱粮……”话未说完,太祖急忙说:“别说了,我懂了!” 现代装甲车的鼻祖 四周围有铁甲,底座设有轮子,士兵们可以躲在里边或修筑工事,或据以推进,它可以使士兵躲避箭矢的袭击。这种装置是现代装甲车和坦克的鼻祖,据此原理创制的坦克的使用是在此后七个多世纪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章杯酒释兵权(2) 杯酒释兵权 第二天,晚朝之后,太祖把石守信、王审琦等武臣留下喝酒,便殿之中少了许多礼法,故人情浓,酒不醉人人自醉。酒宴正酣,太祖手一挥,在旁服侍的内侍悄悄退下,太祖举杯站了起来:“诸位!要不是你们出力,我哪有今天,因此对你们的恩德我永志不忘!”“哪儿的话!”“托陛下的福!”……席上气氛达到高潮,武臣们都高兴得忘乎所以了。这时,太祖皱着眉,话锋一转,慢慢说:“可是,当天子太难了,还不如当初做节度使快活,如今我每晚都不能安枕入睡。”有人问:“为什么呢?”太祖提高了嗓音:“这不难明白,这个位子,谁不想要啊!”刹时,殿中死一般地寂静。众将惊出一身冷汗,方才明白皇帝摆的是鸿门宴,酒早醒了,忙趴在地下拼命磕头,石守信战战兢兢地说:“陛下怎么突然说这种话?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起异心啊!”太祖一字一顿地说:“不然!即便你们没有异心,而一旦部下贪图富贵,把黄袍强加于诸位身上,想不当皇帝也不成吧?”众将哭声一片,一边磕头一边哀告:“我等实在非常愚笨,根本想不到这一点。只求陛下怜惜蚁命,指一条可生之路吧!”太祖放缓了口气,说:“人生就好比白驹过隙,一眨眼就过去了,人人都羡慕富贵,也不过多积金银,自己得到享受,使子孙不至贫穷而已。你们为何不放弃兵权呢?还不如买些良田美宅,为子孙留下永久的产业,再多收罗歌姬舞女,每天喝酒作乐,以终天年,君臣之间互不猜疑,上下相安。这不是很好么!”众臣拜了又拜,纷纷谢道:“陛下为我们考虑到这些,就好比让死人复生,使枯骨生肉啊!”第二天早朝,这些人都声称生了重病,请求解除军职。太祖自然一一准许,让他们改任闲官,优厚的俸禄一钱不少,还赏赐众多金银,有的还与皇室结了姻亲。同时,任命易控制的人指挥禁军,后来,又设置转运使、通判,以分地方实权,把各地的精兵都收归禁军,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晚期以来的藩镇之祸终于被止住了。但“反者道之动”,强干弱枝的结果又过度删削枝叶,而枝败叶枯的本干必是弱不禁风的。一般王朝建立初期,为了把江山传给后代,大都免不了诛杀功臣,“狡兔死,走狗烹”几乎是功臣的共同归宿。宋太祖在酒宴中解决了这个问题,而宋初功臣皆得善终,子孙长保富贵,以此为开端,也引导出赵宋王朝较为宽厚的风气。但太祖慷慨的代价便是白养许多没用的官,老百姓头上徒增许多赋税,史称宋代“积贫积弱”,可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 开国名将石守信 石守信(928-984),开封(今属河南)人,北宋开国勋臣。初仕周,领洪州防御使,加领义成军节度,与赵匡胤相亲厚,是后来“陈桥兵变”的主谋之一。宋太祖即位后,改领归德军节度,后又平李筠、李重进之乱。建隆二年(961),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自请解除兵权。卒后追封威武郡王,谥武烈。此图出自《历代名臣像解》。 攻城拔寨的重型武器 在火药尚未大规模用于战场时,攻打城堡时也只好以冷兵器打头阵。这种被称作“饿鹘”的重型武器,就如其名,向前上方伸出的利器,如同一只饿鹰的大嘴,咬向猎物。 〔宋代的酒店〕 北宋东京有不少大酒楼。宋诗中常见的樊楼,为五座三层高楼,各栋之间有廊道相连,内有不少单间,门口挂着珠帘,公子哥儿在此彻夜狂欢。宋代的大酒店一般大门都绘有彩画,设红绿杈子,悬翠绿帘幕,挂红纱栀子灯。三园楼在进门后有一条主廊,中间一个天井,南北的长廊及楼上都是一个个精致的小阁子,一到夜晚,灯火辉煌,几十个浓妆艳抹的妓女聚于主廊上,以待酒客召唤,望之宛若神仙。内行的人说:“大酒店的娼妓只是伴坐而已,另有所谓奄酒店,谓有娼妓在内,可以就欢,而于酒阁内暗藏卧房也。”这种酒店的标志是在门首的红栀子灯上加盖一顶箬笠。第二章杀丐疑案 杀丐疑案 草菅人命,官府岂有公道可言;可怜蚁民,皇帝曾无仁爱挂念。 太宗初即位时,由于太祖死得不明不白,市井中颇有些流言,但皇家的事谁敢管,没多久朝廷内外便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由于习惯于太祖的英明,大臣小吏对新皇帝还是有几分不服帖。这一天,东京的繁华街市人来车往,熙熙攘攘。有一个乞丐沿街乞讨,讨到一个小店门口,店主刚从外地来京,不知此地规矩,一时不肯施予,那乞丐便靠在门上大骂,店主见势不对,加倍给钱,又施礼又道歉,那强讨饭的还不依不饶。原来东京的乞丐成帮,类似黑社会,入帮者多是无赖,一般人可惹不起。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忽然人丛中跳出一名大汉,一刀刺死了恶丐,扔下刀就逃走了。人们吓得一哄而散,待官兵来到,凶手早不知去向。 吉州窑黑釉贴花瓷碗 从这件贴花瓷碗看,聪明的永和窑匠师对路旁脚下俯拾即是的片片落叶发生了兴趣。于是,他们开始实验了,直接将树叶贴在坯体上,施釉后,将叶子揭去入窑烧。当人们捧起这只黑釉碗饮茶时,就会看见有一片活灵活现的叶子沉在碗底。 第二天,这件大案吵到了朝廷上。太宗大怒,严令道:“竟有人敢在都城白日行凶,这是五代的乱世习气,绝不能放纵!必须严加搜索,限在五日之内破案,否则惩治有关官员!”开封尹(东京最高行政长官)诚惶诚恐,催逼下面办案,不久便破了案,说是因那恶丐欺人太甚,店主的家人按捺不住愤恨而杀的,凶手已捉拿在案。案子审理清楚,报给皇帝过目。太宗微微一笑,说:“你们能这样用心,不错。但是,还要复查一下,不要冤枉人啊。而且下次把凶器带给我过目。”过了几天,开封尹再次求见,把复核的案卷和刀一道呈上。太宗扫了一眼案卷,紧盯着开封尹问道:“肯定审清了?”开封尹自信地说:“肯定审清了。”这时,太宗对身后的小内侍使了个眼色,说:“把我的刀鞘拿来!”小内侍拿来刀鞘,再把凶器往鞘内一塞,竟正好吻合,开封尹一下惊呆了。太宗拂袖而起:“你们如此办案,平日又怎能避免妄杀无辜!”原来这是皇帝亲自导演的一出戏。大小官员平日欺上瞒下,只会严刑逼供,屈打成招,没想到今日上了皇帝的当。太宗借恶丐区区小命,在朝廷树立了威望,而官员办事不得不更加仔细小心。 以市井小人物作为主人公的宋代杂剧 宋代杂剧往往取材于民间,以市井小人物, 如周身挂满眼睛招幌的卖眼药的走方郎中、手臂刺青的走街游民等,作为剧中主人公。这种演出形式虽偶尔也在正式宴饮的场合里被召来助兴,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是在街头的棚子里受到市民们的追捧的。此为宋人所绘《眼药酸图》。 〔宋代的泼皮无赖〕 城乡衣食无着的贫民沦为游民,大批老实正直的游民,无路求食,只得饿死路旁。迫于生计,游民往往成为城中丑恶一族,开封及临安的泼皮无赖皆以万计。或沦为富人的玩物,成为男妓,涂脂抹粉,盛装打扮,善做女红,称呼亦如同妇人,以之求食,其为首者,号“师巫行头”。或以乞讨为生,甚至结帮成团,其团头得以致富。或成为盗贼,以城市的下水道为窟,自称为“无忧洞”,甚至偷藏骗来的妇人,自称为“鬼樊楼”(樊楼是东京有名的大酒楼兼色情中心)。或依傍富人做走狗,成为无赖流氓,凶恶者结成黑帮,与官员勾结,成为不可一世的黑势力。或以坑蒙拐骗为生,设置骗局,邀人至其家喝酒,妻妾满堂,财宝堆床,屋宇华丽,然后假说钱物丢失,逼来者赔偿,或诱其赌博,将其财物骗光,受害者再访其处则已封门走光。就是能干的府尹对这种丑恶现象也无可奈何。第二章杨家将名传千古(1) 杨家将名传千古 可怜杨家一门忠义,到头仍报国无门。杨家本是麟州(今属陕西神木)的土豪,为众多的草头王之一,后接受了后周的封号。杨业便是小说中的杨老令公。杨业自幼就好舞枪弄棒,武艺精湛,弟兄们成群结队出去打猎,杨业所得猎获物总比别人多一倍。他常自信地说:“将来我当了将军,带兵打仗,也像今天用鹰犬逐野兔一样所向披靡。”杨业后来投了北汉,成为北汉主的养孙,改名为刘继业。他在北汉当了二十年将军,屡立战功,人称无敌。 忠心耿耿为大宋 宋太宗亲征北汉,苦战之后北汉主出降,杨业仍在城中坚持巷战。太宗早就听说了他的英名,想把他收罗帐下,可杨业不肯,直到北汉主出面,他才痛哭一场放下了武器。投宋后,宋太宗命他复姓杨,名业,特别给予赏赐与勉励,仍命他在代州为宋守边。从此,杨业又忠心耿耿为宋而战。代州的冬天十分寒冷,将军一般穿着毡衣皮裘,还要躲在帐中烤火取暖。而杨业每日穿着单衣坐在露天督促士兵练武,旁边也不设火炉,身后的侍卫常常冻僵倒地,而他却照样谈笑自若,仅此一点就令士兵敬佩不已了。太宗亲征辽国大败后,辽兵十分轻视宋军。第二年,辽发兵十万来攻雁门,杨业领几千精兵,绕到敌军背后发动突然袭击,大败辽兵,从此辽兵一见杨业的旌旗便望风而逃。为此杨业得到皇帝的特别嘉奖,而这时原来的嫡系宋将几乎是屡战屡败,所以对杨业又嫉又恨,便常常向皇帝打小报告说杨业的坏话。皇帝看了这些奏书一概不问,只是把它们封好又转送给杨业,杨业自然感恩戴德,对皇帝更为忠心了。 一门忠义杨家将 杨家一门忠义,男女老少个个能征善战,杨家将的故事千古流传,传统戏曲、年画多有表现,清代杨家埠年画《杨家将》绘佘太君点兵、新帅点名、穆家寨饯行、双挂印四个情节。 四郎探母 此年画画的是《杨家将演义》里的故事:宋辽交战,杨家将因潘仁美暗中作梗,损失惨重,杨四郎被辽兵所擒,幸喜未被认出,遂隐姓埋名,后又与辽国的铁镜公主成婚。15年后,四郎闻听老母亲佘太君押粮至雁门关,因思母心切,向铁镜公主吐露实情,铁镜公主十分同情,便盗得出城令箭,使得四郎顺利出关,母子遂得重见。 出师未捷身先死 雍熙三年(986),宋第二次大举攻辽。宋军分三路,宋太宗原布置东路与中路缓慢进军,牵制辽军的主力,而潘美、杨业的西路出雁门,迅速插入敌后。杨业的儿子杨延昭为先锋,作战非常勇敢,攻城时臂上中箭,仍猛如狮虎,把辽军打得落花流水。宋西路军很快攻占了云、应、寰、朔四州,东、中路却沉不住气了,也迅速进军抢功,可很快大败。宋太宗得知主力大败,急令西路军后撤,并命令他们把四州百姓迁入内地。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敌军势大,不能正面迎击。让百姓先走,我军派三千弓手在谷口阻击,再以骑兵在中途袭击,军民必能平安撤回。”众将早就对杨业嫉恨在心,都撇着嘴冷笑。监军王仗着钦差的身份,阴阳怪气地说:“带着数万精兵还如此怯懦吗?只要鸣鼓正面迎击就行了!”几个将军都跟着附和。杨业着急地说:“万万使不得,这是必败之策!”王瞪起了眼珠:“你号称无敌,如今遇敌不战,是不是有什么企图啊?”杨业脸涨得血红,吼道:“我杨业不是怕死,而是如今时势对我军不利,虽白白牺牲士兵生命也不会成功!我不过是太原降将,本该死,而皇帝不但不杀,还授我军权,我立功都是为了投答皇上。今天你责备我不肯死战,我就先于诸位去死吧!”临行,他哭着对潘美说:“请诸位在陈家谷口设伏等候,待我转战至此,便两面夹攻救我。否则,便无一人能生还了。” 杨业领军拂晓出发,不久便遇上敌军,全军奋战,且战且退。潘美等直等到中午仍未见杨业来,王说:“肯定是杨业打败了辽军,不能让这小子一人抢了头功啊!”诸将一听,带兵就往谷外跑,潘美三令五申也制止不住,只好随着奔过去。可只跑出二十来里,就遇上了前方的败兵,全军顿时大乱,再也不听指挥,转身就往关内逃去。杨业转战至谷口,已空无一人,杨业禁不住抚胸痛哭。这时杨家旗下只剩下百余名亲兵,杨业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子,与我一起死也没用,你们快奔回去报告天子吧!”亲兵痛哭流涕,无一人肯去,跟随杨业返身再战。七十三岁的老将王贵亲手射杀了数十人,箭打光了,还举着空弓肉搏至死。百余人皆奋战至死,无一人生还,儿子杨延玉也倒在血泊之中,杨业受伤数十处,被辽兵俘虏。杨业仰天长叹说:“皇上待我恩重如山,本想破敌立功作为报答,谁知被奸臣嫉恨,逼我走上绝路,致使全军大败。我还有什么脸在异邦苟活下去!”于是绝食三天而死。 幽州城内南北合好 此年画画的是《杨家将演义》里的故事:辽国萧太后与杨六郎于雁门关交战,难分胜负,佘老太君奉旨助战,大败辽军。萧太后无奈,递表乞降。萧、杨两家骨肉团圆,宋辽两国亦归和好。第二章杨家将名传千古(2) 杨延昭注水冰城 公元999年,契丹入侵,杨延昭当时在遂城,城小兵少,形势万分紧急。杨延昭临危不乱,有一天夜里,天气非常寒冷,杨延昭灵机一动,命令军士提来一桶桶水,从墙头上向外墙泼下,水泼在城墙上,马上结成一层冰,水越泼得多冰也结得越厚,等到第二天天亮,遂城已变成一座冰城,有了这层冰,契丹兵再也无法攻城,只得退兵。从此,便有了“铁遂城”之说。杨延昭智勇双全,深沉刚毅,治军有方,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深得士卒拥戴。守边二十年,辽兵对他十分敬畏,称之为“杨六郎”。此图出于清末民初马骀的《历代名将画谱》。 一门忠义 杨业妻子佘太君,本是能征善战的一员女将,曾助杨业立过战功,这时毅然上书提出控诉。宋太宗十分痛惜,特地下诏褒奖杨业,潘美因见死不救降级,王等革职,并录用杨家其他几个儿子为将。史载,杨业有七个儿子,除延玉与父同死之外,其他诸子都曾为国戍边,其中最著名的是杨延昭,以智勇双全著称,在北方守边二十多年,契丹人称他为“杨六郎”,不敢轻易来犯。延昭虽得到真宗的当面褒奖,但仍是朝中嫉恨者多,为此得不到提拔。延昭的儿子文广也是一员猛将,曾精心制定了夺取燕云的计划和阵图,但报上朝廷如石沉大海,空怀壮志而卒。杨文广的妻子姓慕容,也是一名善战女将,后被小说演义成穆桂英。杨业的弟弟杨重勋和重勋的曾孙杨畋也都做过宋朝的武将。杨家的确可称为“一门忠义”。而杨家将的故事之所以感人至深,并不是因其能征善战,而主要是因其“报国无门”。 可作升降和移动的望塔 登高远望,侦察城楼内的敌情,这种望装置的优越之处在于:一是观测点的高度能用绳子控制,随时调整;二是底座有轮子,机动性能好;三是观测小窗的设置,便于观察和保护。第三章将门虎女(1) 曹皇后是宋代名将曹彬的孙女,仁宗时聘入宫,册封为皇后。曹皇后性情仁慈,生活不求奢华,喜欢在禁苑内种谷养蚕,还写得一手好字。 祸起萧墙 宋庆历八年(1048)元宵节三日后的一天夜里,宋仁宗与曹皇后正在宫中睡觉,忽然被外面的嘈杂声惊醒,只听到屋顶上传来瓦片被踩碎的声音。两人急忙披衣起床,仁宗冒冒失失地要到外面去看个究竟,曹皇后赶紧拉住仁宗,说:“外面情况不明,千万不要出去,恐怕有人谋反,还是快派人去通知都知王守忠,命他速速引兵入内保驾。”这时,喧闹声越来越近,其中还夹杂着女人的哭喊声。仁宗有点慌了,曹皇后也感到事态严重,她对仁宗说:“王守忠兵马未到,贼已逼近,不可不防!”仁宗已有点六神无主,一切悉听曹皇后安排。曹后把宫内的内侍侍从召集起来,编成队伍,分守宫门。一个内侍插嘴道:“说不定是宫中的乳母殴打小女孩,才会有女人的哭声。”话音刚落,皇后便大声斥责道:“叛贼在殿外杀人,你还在这里胡说八道!” 将门虎女曹皇后 曹皇后是宋代名将曹彬的孙女,仁宗时入聘后宫,册封为皇后,曹皇后性情仁慈,生活不求奢华,《宋史》称她性慈俭,重稼穑,尝于禁苑种谷养蚕,还善书飞白书。 反对变法的宣仁太后 宣仁高太后(1032-1093)为宋英宗之后,宋神宗之母。神宗死后,高后立幼孙哲宗,并垂帘听政,起用旧党司马光,推翻熙丰新法,贬斥新党,史称“元更化”。元八年(1093),高后死,哲宗亲政,又起用新党。为打击旧党,新党曾说了许多有关宣仁太后的坏话。第三章将门虎女(2) 指挥若定 曹皇后估计贼人可能会进攻宫门,她知道宫门沉重厚实,一时难以攻破,但就怕火攻。于是便命令内侍速去取水备用。果然,叛乱者开始放火,曹皇后指挥大家用水灭火,力保宫门不失。为了鼓舞内侍的士气,曹皇后将每个参战者的头发剪下一缕,宣布明天将以此论功行赏。众人听了,作战更为奋勇。正在相持之时,王守忠率兵赶到,很快就将叛贼镇压下去。曹皇后命令将为首分子速交刑部正法,不许株连他人。曹皇后在这场突发的内乱中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展示了将门之女的大智大勇,令仁宗大为叹服。 富有华贵气质的宋仁宗皇后像 据《宋史》记载,北宋仁宗赵祯先后有两位皇后。始为郭皇后,后为曹皇后。此图所绘为曹皇后。皇后身着交领大袖花锦袍服,头戴龙凤花钗冠。北宋宫廷文物、图籍均为金人掠去,因此这幅画像应是南宋宫廷画家补绘的。 〔宋无外戚女祸〕 宋朝虽先后出现了九次太后垂帘听政,但在强大的政府压制下,始终未危及皇权。如执政时间较长的真宗刘皇后,便受大臣层层设防。内宫女德亦以不干政为荣,代代后妃相沿,形成传统。从皇帝到大臣,对后妃、嫔御的干政都十分警惕,妃嫔直接对官府下令,往往行不通,她们的升迁及俸禄,都受到外朝监督,皇帝滥官外戚,往往遭到朝官的抵制,也受到一定约束。宋朝制度严格防止后妃与大臣及外戚交往,宫禁十分严厉,外戚不得随便出入宫廷,即使是皇后亲人也难得一见。外戚的权势受到严格的限制,皇帝对外戚伸手要官,也常常加以限制。宋朝重文轻武,而一般不给外戚做文官,特别是不能授予显要的侍从官,不授有实权的郡守、监司。但这一惯例在徽宗时遭到破坏,高宗初沿前朝弊政,任命邢皇后父邢焕、孟太后侄孟忠厚为侍从官,遭到群臣激烈反对,在群臣的坚持下,高宗只得撤回成命,另授予二人武官系列官职。第三章包拯判案(1) 包拯判案 说不完的包公故事,清正廉明的包大人垂范后人。但历史上的包公并不如传说中那么神奇,他也有上当受骗之时。包拯的大名在民间流传甚广,平头百姓大多喜欢这个包青天。其实,包拯在正史上所占的篇幅并不多,不过史家也指出他性情刚直,嫉恶如仇。 古代清官的典型包拯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安徽肥东)人。他当过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故人称“包待制”、“包龙图”,民间则呼其为“包公”、“包青天”。包拯是古代清官的典型和代表,后世有关包公办案的各种故事、小说、戏曲层出不穷,延续至今。此图出自《历代名臣像解》。 巧断牛舌案 包拯是个大孝子。中进士后,朝廷任命他到建昌做县官,因父母年事已高,他辞官不就。后来又让他当和州的税务主管,他老爹老妈恋恋不舍,希望儿子不要远离家乡。包拯没当几天税务官便弃官回家,侍候双亲。父母去世后,包拯在他们坟边筑庐守墓,迟迟不愿离去。家乡父老数次前来劝说,包拯才到天长县做了县官。有一天,一个人来县府告状,说是他的牛给人割了舌头,不知道是谁干的。包拯心想,肯定是仇家所为。就说:“看来这牛是活不长了,你且回家,宰了这头牛,把牛肉卖了。”牛的主人只得回家,杀牛卖肉。没过多久,有人来县里告牛主私宰耕牛。包拯大喝一声:“你为何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告人私自宰牛?”那人大吃一惊,稍加审讯,便不得不承认正是他割了牛舌。牛舌案使包拯声名大震。 宋代以儿童为主题的画作大量涌现 类似作品颇多,都是描绘当时的生活情景,这种题材的画,大都传为宋人苏汉臣之作。第三章包拯判案(2) 阎王包老 包拯在端州当知府时,政治清廉,深得人民拥护。端州出名砚,每年要把端砚作为贡品献给朝廷。前任知府借机大肆搜刮,超过朝廷应征数额的几十倍,拿去贿赂朝中权贵,为自己升官发财铺路,搞得端州的百姓苦不堪言。包拯到任后,命令制砚工每年做足上贡的数量后,便停止生产。从而杜绝了以端砚行贿的来源。他本人在离任时,没有带走一块端砚。包拯当开封知府时,对贪官污吏严加惩治,谁来说情也不行,贵戚宦官把老包视为掌管地狱的阎罗王。当时民间流传一句民谣:“关节不到,有阎王包老。”按照旧例,讼诉双方不可直接到知府案前申诉,而包拯大开正门,任人民诉冤,衙吏不得阻挠。当时不少官僚仗势侵占河边的公有土地,建造私人花园,导致河道淤塞,包拯一怒之下,将这些私人花园全部毁掉。百姓无不拍手称快,京师内连妇女儿童也都知道有个铁面无私的包公,贪官污吏不得不有所收敛。 铡陈士美 此年画画的是著名的包公怒铡负心郎陈士美的故事。 包公上当 但是包拯也不像小说戏剧描写的那么神,他也有上当受骗的时候。有个人犯了罪,按刑律,将受杖打惩罚。包拯手下的一个小吏接受了犯人贿赂,与犯人约定:“今天府尹审案时,肯定要我来记录你的罪状,到时你大声呼冤自辩,我自有办法为你分罪。”包拯一上堂,囚犯便照小吏的吩咐,拼命为自己分辩。这时,小吏摆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大声呵斥:“别再多说了,快快受了杖责,滚回牢房去吧。”包拯平时最看不惯官吏仗势欺负囚犯,怀疑小吏打算敲诈囚犯,叫人当场打了小吏一顿,转而对囚犯宽大处理。不知道这正中了小吏的计谋。小吏利用包拯嫉恨官吏苛刻的心理,达到索贿营私的目的,实在是狡猾透顶。包拯性格峭直,铁面无私,他虽然官至高位,日常服饰饮食与平民百姓没什么区别,为了防止被人利用,与亲戚故友断绝来往。他曾言:“我的子孙如有当官贪赃枉法的,生不可放归本家,死不可葬于家族墓场,违背我意愿的,不是我的子孙。”他的故事后来经小说和戏剧的传播在民间广为流传,“包公”便成了清官的代名词。清官备受百姓推崇的社会是一个可悲的社会,因为这反衬出贪官之多。包青天的故事之所以广泛流传,深入人心,也正反映出人们对清官的向往,对贪官的憎恨与无奈。补衲图 (宋·刘松年绘) 〔杀婴之风〕 宋代福建路尤其是西部山区,出现杀婴成风的丑恶现象,其他地方如岳鄂地区、江南东西路、淮南西路,甚至如两浙路的某些地区,也出现了这种现象。宋代不光溺杀女婴,连许多男婴也不能幸免,有的地方一家仅留一子,其余哪怕九个全是男婴也都不要;有的地区一般只养二男一女,其余则舍弃;有的地区男多杀男,女多杀女。甚至一些士大夫家也不能免此恶俗。其形成原因相当复杂,如丁税过重,贫下户不堪重负;贫民迫于贫困,无法养育儿女;富室则恐怕诸子均分财产使其家失去经济上的优势;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迫于人口过剩压力,出现了“多子固为人之患”的思想。朝廷严禁杀婴,地方官员施以劝导和法禁的两手政策,官府也推行资助产妇、给米助养及收养弃婴等慈善事业,但也只能奏效于一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现象。第四章奇人王安石(1) 奇人王安石 王安石奇在不拘小节,更奇在既固执又开明。王安石因进行变法而搞得是非蜂起,贬之者把北宋亡国的责任全归咎于变法;褒之者则将他称之为伟大的改革家,到20世纪70年代,王安石又被人戴上大法家的桂冠,拿出来大肆炒作了一番。可见王安石的确是个奇人。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被辞退。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残卷传世。 不讲卫生 王安石虽然官至相位,但生活上不拘小节,尤其不讲卫生。他经常不洗脸,以致脸上时常黑一块白一块的,不知底细的人还以为他生有皮肤病呢。有一次,吕惠卿对王安石说:“先生你脸上长有黑斑,用花园里的荽草泡水来洗,可以去黑斑。”王安石说:“我脸皮本来就长得黑,不是什么黑斑。”吕惠卿又说:“荽草也能使脸皮变白。”王安石笑道:“我的皮肤天生就黑,用荽草洗又有什么用?”王安石的门人见王安石面色黧黑,就去问医生。医生说:“这是因为太脏,不是什么病。”门人就搞了点皂荚子,请王安石用来洗脸。王安石还是那句话:“天生脸黑,再洗也洗不白。”王安石患哮喘,医生开的药方中有紫团山人参,很难搞到。正巧有个朋友从河东回京,带有紫团山人参,便送了几两给王安石。王安石硬是不收。有人劝王安石:“先生的病非此药不可治,还是收下吧。”王安石脸一沉说:“没有紫团山人参,我不也活到了今天。”坚决不接受,弄得朋友很没趣。王安石五十岁时在金陵为母亲守丧,悲伤过度,更加不管穿戴,搞得蓬头垢面,衣衫不整。荆南知府潘夙遣人送信给王安石,信使来到王家,见大厅前的地上坐着一个老头,又瘦又脏,以为是给王安石看门的老兵,就叫他把信送进去。那老头接过信,席地而坐,拆开信封读了起来。信使一看急了,大声呵斥:“信是给你们主人王安石的,你一个看门的怎么可以自行拆开。”旁边的人笑着告诉信使:“他就是我们的主人王安石。”吓得信使慌忙跑出门外,连声道:“真是个好主人,好主人。”王安石平时衣冠不整,对吃的也不讲究。仆人议论说宰相爱吃獐肉,王安石的夫人听了感到很奇怪,就问:“你们怎么知道宰相爱吃獐肉?”仆人答道:“他吃饭时别的动也不动,唯独把獐肉全部吃光,可见他喜欢吃獐肉。”夫人问:“吃饭时,獐肉放在什么位置?”答道:“就在他的筷子边上。”夫人说:“明天吃饭时,在筷子边上放别的菜,把獐肉放得远一点。”仆人按吩咐摆菜,结果王安石把靠近筷子的那碗菜吃得精光,獐肉连碰都没碰。原来他是看什么菜近,就吃什么,并不是特别爱吃獐肉。 养蚕业和丝织业的兴盛 丝绸和瓷器一样,都是中国特有的物产。在宋代的富人阶层里,崇尚穿着华丽而舒适的丝绸衣服,由此带来了养蚕和丝织行业的兴盛。这是绘于宋高宗时期的《蚕织图》,图中详尽地解说了由种桑养蚕到织成丝绸贩卖的行业全过程,上面还有宋高宗妻子吴皇后的亲笔题字。国家大力支持能带来巨额税收的养蚕和丝织行业发展,希望好的经验和技术能很快传播到全国各个地区。第四章奇人王安石(2) 治家开明 王安石性情固执,但并非不通人情。夫人曾给他买了个小妾,王安石有些不以为然,问道:“你来干什么?”小妾答道:“夫人让我来侍候老爷。”王安石问:“你的身世如何?”小妾说:“我原先的丈夫是个低级军官,为朝廷押送粮食,不料翻了船,受到处分,家产全部没收,欠了一身债,只得把我卖了。”王安石不胜伤感地问道:“夫人用多少钱买了你?”答道“九十万。”王安石便派人找到她的丈夫,让他们夫妻复婚。王安石的儿子王元泽才气虽高,脾气极怪,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他妻子生了个男孩,元泽看那孩子长相和自己不同,就怀疑妻子不忠,认为小孩不是自己亲生,竟然千方百计要杀掉自己的儿子,结果把年幼无辜的孩子折磨死了。小夫妻俩每天不是吵,就是闹。王安石知道媳妇是清白无辜的,不忍心看她受儿子的虐待,就干脆出面让两人离婚。他担心流言对媳妇不利,还亲自帮她另找了个婆家。在封建时代,有这样开明的长辈,真是幸运。神宗去世后,保守派得势,改革措施全被废除,王安石郁郁而终。 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生动写照。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兴旺繁荣不同,宋代农村经济大多仍是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式的自然经济。自己种田,自己织布制衣,这种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多依赖于自然条件,如遇上意外灾害,家庭生活便十分艰难了。此图为宋王居正所绘《纺车图卷》。 〔宋代妇女离婚改嫁多〕 宋明理学后成为明清泛滥成灾的节烈观的理论支柱,程颐“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之类的言论更成为以理杀人的名言。但理学在宋代思想界并未占据支配的地位,北宋时,妇女离婚改嫁者较多,即便是世家大族也不罕见;一般社会舆论对改嫁妇女还比较宽容,反之,认为强令不许改嫁是不合人情的;直到南宋时,士大夫仍然认为应当尊敬改嫁、离婚的生母。见于史籍的再婚妇女如范仲淹的母亲谢氏、岳飞前妻刘氏、词人李清照等。宋代法律规定:妻子从娘家带来的陪嫁财产、及婚后得自娘家、及自己陪嫁财产的增殖部分,当改嫁时,她可带走,这与明清的法律不同,对改嫁妇女较为有利。但理学家极力鼓吹妇女守节,在士大夫阶层中影响逐渐扩大却是事实。第四章乌台诗案(1) 乌台诗案 文人好作诗讽刺朝政,何况才高八斗的苏东坡,于是就免不了身陷“文字狱”。“乌台诗案”是宋代一起有名的文字狱,主犯则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苏轼。王安石变法,苏轼站在对立面,几次向神宗皇帝上言,极论新法的弊端。苏轼的议论自然引起王安石的不满,王安石通过亲信网罗罪状,上书弹劾苏轼。苏轼感到在都城的日子不好过,就上书请求到外地做官。 作为隐士的苏东坡 才华横溢的苏轼虽然在他二十岁时便高中进士的第二名,但他的仕途之路却充满艰险和苦涩,几起几落,最后不得不离开京城,隐居在南方的几个小地方。这里的苏轼身着布衣,头戴斗笠,脚踏木屐,手持竹节,显然是一个隐居的东坡居士了。这幅《东坡小像》是明画家孙克宏所绘。 且莫猖狂爱咏诗 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到达湖州,到任不久,一场灾祸便从天而降。朝廷御史台(旧称乌台)在七月派人将苏轼逮捕,押送汴京,罪名是作诗讽剌朝廷。当时苏轼正在办公,两个悍卒冲进大厅,扯住苏轼的衣袖说:“御史中丞召见。”苏轼大惊失色,说:“我得罪朝廷之处不少,今日必是赐死。死就死吧,请让我先与家属告别。”苏轼妻子送夫至门,泣不成声,扯着他不肯放手。苏轼嬉皮笑脸地回头说:“你就不能学学人家杨朴的妻子,作首诗送我么?”妻子不由“噗哧”笑出声来,苏轼这才得以脱身。原来这是苏轼常在家与妻子讲的趣事。杨朴是真宗时的隐士,被迫入京见驾,真宗问他:“卿临行时可有人赠诗么?”杨朴说:“只有臣妻作一首:‘更休落拓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如今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好一个东坡,这时还开玩笑。 题竹图(明·杜堇) 大文豪苏轼性爱竹子,不但喜欢赏竹,还爱画竹、咏竹,并常常将咏竹之诗题于竹上。图中的苏大学士头戴高冠,美髯飘飘,手执毛笔,题诗于竹。画面简洁,线条细劲流畅,人物神态潇洒,透出一股放逸、秀雅的风致。 苏轼被押到汴京,关进大狱,审讯随即进行。罪证是别人为苏轼刻的一部诗集,而最先把这部诗集作为罪证的正是《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文人相轻,进而相轧相害,从来都是毫不手软的。当然,苏轼也不是没有把柄可抓。他仗着自己文才过人,经常在诗文中讥讽朝政,贬斥新法,这些诗传诵一时,影响不小。主审官或与苏轼有私仇,或因政见不同要杀一儆百,他们把苏诗中某些讽刺新法的地方,捕风捉影上纲上线,夸大为对神宗的不满,逼苏轼招认叛逆罪。苏轼《咏桧》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有人在神宗面前挑拨道:“陛下飞龙在天,苏轼以为不知己,反欲求地下蛰龙,不是想造反吗?”好在神宗还算明白,回答说:“诗人之词怎么可以这样理解,他咏桧树,和我有什么关系?” 苏轼的书法艺术 苏轼是宋代书法的四个大家之一,他的书法取法颜真卿等诸家,而自成一体,具有丰满厚重的特点。这封信札则很好地体现了苏轼书法的这一个性。 第四章乌台诗案(2) 却对酒杯浑似梦 前途险恶,生死未卜,苏轼一度相当悲观。在押往汴京的途中,他曾想跃入江中自尽。入狱后,他将许多青金丹埋在土内,准备一旦得知自己将被处死,就先行自杀。苏轼与儿子约好,每天往狱中送饭,都要有菜和肉,如果听到自己将被判死刑,就撤掉菜和肉,改送鱼。他儿子每日给他送去肉菜。有一天家里粮食不多了,他儿子去郊外买粮,托亲戚代为送饭菜,但忘了关照不要送鱼。亲戚正巧送了鱼。苏轼看到鱼,以为这回完了。就写了两首绝命诗,嘱咐狱吏转送其弟苏辙。他知道狱吏不敢擅自为犯人送信,必然会将此事上报。果然,神宗皇帝读到此诗,心中不免有所感动。苏轼名满天下,连宫中的皇室成员也喜欢读他的诗文。仁宗皇后病重时,神宗为了祖母病势的好转,打算进行一次赦免。仁宗皇后说:“不须赦天下凶恶,只要放了苏轼一个人就行了。”她还对神宗说:“过去仁宗举贤良,回宫时非常高兴地说,我今天又为子孙得到太平宰相两人,他说的就是苏氏兄弟,现在难道你要把苏轼杀掉吗?”仁宗皇后边说边掉泪,神宗也在一旁陪着下泪。苏东坡题扇图 东坡博古图(清·萧晨) 此图画的是大学士苏轼和两位文士一起欣赏古玩的情景。图上有作者的题词:“东坡博古图,前人有其本,考之书史未见其说,岂好事者为之耶?”云云。 一些同情苏轼的人也站出来为他说话。丞相吴充有一次问神宗:“皇上感到曹操这个人怎么样?”神宗说:“曹操算什么东西。”吴充说:“陛下以尧舜为榜样,当然看不起曹操。曹操猜忌心极重,但还能容忍祢衡这样的狂人。陛下难道还不能容忍苏轼吗?”神宗有所触动,说:“我正打算放了他。”经过五个多月的审讯,终于给苏轼定了个“讥讽政事”的罪名。苏轼虽然心中不服,但能幸免一死,他已是额手称庆了,只得写检讨认错,后被贬官至黄州了事。出狱时,狱吏把藏着的绝命诗还给他,苏轼感慨万分,伏在案上,读不下去。可时日一长,又为狱中好诗而得意了,忍不住作诗道:“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可转念一想,不由心有余悸,骂自己道:“真是文人劣根性难改。”神宗不到四十岁便死了,执政的太皇太后废止了新法。八年间,反变法派一度得势。变法的主将蔡确被贬至安州(今湖北安陆),郁闷中他也写了一些发牢骚的诗,不久为人告发。反变法派群起而攻之,要借此好好整整对立派,苏轼是过来人,密请停止追究蔡确,但反变法派报复心切,听不进他的话,终于使蔡确得到了类似苏轼的经历,苏轼也被排挤。党争愈演愈烈,直吵到北宋灭亡。 〔防作弊高招〕 科举考试到宋代已相当成熟,两宋登科者共十一万多,平均每次录取的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当时实行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解试又称乡贡,三年举行一次,合格者称举人;省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于解试次年春季举行,各地举人汇集京师;省试合格者参加殿试,殿试合格才算“登科”。为防止考官和考生作弊,宋人发明了许多高招。如“锁院”:开考前数日,考官就得进入贡院,直到发榜,考官都不得外出或会见亲友。“别头试”:主考官的子弟、亲戚、门客等到别的场屋应试,另派考官主持。举人事先向贡院交纳试纸和家状,加盖官印,考试时对号入座。封弥院将卷头的举人姓名、乡贯糊住,编成字号;誊录院将答卷抄写一遍;对读所校勘正副本;然后才把副本交给考官审定,这样考官不仅不知考生姓名,连笔迹也无法看出。现代高考的许多做法,或可溯源至宋代。 沈括与太行山 太行山在山西、河南与河北三省交界,海拔一千到一千五百米。它由多种岩石组成,而形成不同的地貌,同时也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北宋时,沈括在太行山麓找到蚌壳化石,确认了太行山是由大海演变成高山的。第五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1)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令行禁止,即使仓猝遇敌,阵脚也岿然不动,金人传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古人云:“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南宋初,一批英勇善战的将军应运而生,其中最为后人熟知的便是岳飞。 少年英武 岳飞,字鹏举,出生于相州汤阴(今属河南省)一个世代农家。岳家虽贫寒,岳父却生性豪爽,不吝钱财,岳飞因此禀赋大度天性。与其他武将不同,岳飞受过村学教育,自幼好读《左传》、《孙子兵法》等古代经典,同时,因其强壮有神力,从师学射,练得一身好武艺。少年岳飞,沉默寡言,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武之气,为人处事,守约义气。一次,岳父惊叹说:“你这样的人,以后会殉国死义吧?”北宋末,岳飞应募从军,适逢天下大乱,他很快脱颖而出,宗泽等大臣都很赏识他。宗泽拔奇才于万军之中,任他为统制,并对他说:“你智勇双全,古代良将也不过如此。但喜欢野战,恐怕不能万全。”于是拿出阵图,热心地教他布阵法。而岳飞微微一笑,说:“布阵作战乃兵法常规,变化运用,奥妙无穷,全凭心中揣摸。”宗泽也不生气,反更为叹服。 忠孝节义 此清代杨柳青年画画的是《说岳全传》里的故事:抗金老帅宗泽病重,临死前将印信交给岳飞代管,随即呕血身亡。杜充奉旨代帅,暗地排挤岳飞。岳飞不悦,私自回家探母。岳母晓以大义,令其回营继续抗金,并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以励其志。这便是家喻户晓的岳母刺字的故事。 精忠岳飞 南宋初建,君臣不思进取,日夜筹划逃跑求和。岳飞按捺不住,上书力请皇帝亲征恢复中原,于是被免官为民。他又投奔河北招讨使张所旗下。张所以为岳飞不过一介武夫,问道:“你能抵抗多少敌兵?”他淡淡地说:“作战不能光靠勇气,用兵以谋略为上。”张所肃然起敬,说:“君绝非行伍中人。”从此以国士相待。以后,从河北战至江南,岳家军声名日起,三十岁刚过,岳飞已拜节度使,升到武将的顶端,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悬于旗上,荣耀无比。这时,张所已死,岳飞不忘知遇之恩,常常恭恭敬敬地祭拜张所牌位,并抚育张家子弟。 岳坟:精忠报国,名垂千古 岳飞墓,通称岳坟,在岳王庙西侧。南宋绍兴十一年(1142)十二月二十九日,抗金名将岳飞被杀害。绍兴三十二年,葬遗骨于此,墓碑刻“宋岳鄂王墓”。左侧为其子岳云墓。 撼岳家军难 岳飞治军十分严明,士卒若拿百姓一根绳子,立时杀头示众,夜间宿营,百姓开门请士兵进来,也无一人敢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成为岳家军的口号。每次分发军粮,岳飞总是皱着眉头说:“东南民力耗于军费,百姓真是苦极了。”平定荆湖一带后,岳飞便带士兵屯田耕种,以减轻国家的负担。因此,岳家军格外得到民众的爱戴,岳飞还活着,一些地方百姓便在家里为他建生祠,日夜烧香供奉。岳家军平时训练十分严格。作战间隙,将士还要穿上沉重的铠甲练武,爬坡跳壕,无一日间断。岳飞的儿子岳云,十二岁便从军作战,手持两个八十斤重的铁椎,每次战斗,身先士卒,屡立奇功,军中呼为“赢官人”。而报功时岳飞往往故意不说,部属为岳云打抱不平,他说:“士卒出生入死,立大功才升一级,越级提拔我的儿子,又怎么能使众人服气呢?”每次训练,高级将官也要参加。一次,练习骑马越坡,岳云不慎从马上摔下,岳飞大怒,当众挥鞭惩戒,全军上下,顿时肃然无声。将士远征,他常派自己的妻子去慰问其家。部将战死,他痛哭哀悼,并承担抚养遗孤的义务,有时令自己的儿女与其联姻。士卒生病,他也亲临慰问,亲手调药。朝廷有所赏赐,他全部分发下去,自己一点不留。因此,上至将军,下至士兵,都十分爱戴自己的统帅。每次作战,岳飞都听取部将的意见,仔细谋划之后才出兵,因此往往能以少胜多。无论扎营行军,岳家军令行禁止,即使突然与敌相遇,阵脚也岿然不动,为此,金人传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曾有人问他用兵之术,他概括说:“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第五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2)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赵宋定都杭州后,金在北方扶植了以刘豫为首的伪齐政权,金骁将兀术屡次领军来犯。岳飞独当一面,多次挫败敌军,绍兴四年(1134),岳家军奉命攻襄阳,二三月间,便一举收复六郡。这是南渡以来的第一次北进。消息传来,高宗惊呼:“朕只知岳飞军纪律严明,却没想到这么善战。”欣喜之余,也露出一丝忧惧。岳飞为人,与韩世忠等人迥异,礼贤下士,闲时读书吟诗,举止彬彬有礼,故深得士人敬重。当时文武诸臣大多贪财,或强占民田,或大造豪宅。西部名将吴一向佩服岳飞,想与他结交,送来美女作为礼物。岳飞退回美女,严肃地说:“君主正为国家忧虑,岂是大将安乐之时。”吴更自叹弗如。高宗要为岳飞造华宅,岳飞极力推辞,说:“敌未灭,何以家为!”有人问他,天下何时才能太平,他愤愤地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这样一个理想的儒将真是太不寻常了,正因其不普通,更使皇帝疑虑重重,军民愈爱戴,皇帝愈担心。韩世忠功成名就,打算在江南广置田产,皇帝听说十分高兴,马上无偿赐给他几十万亩。而这个岳飞,不能不使皇帝怀疑,既不爱钱,也不爱女人,他到底想要什么呢?诸将中岳飞最年轻,提升虽晚而战功最为显赫,大将韩世忠、张俊又嫉妒又不服气。岳飞不惜屈己谦让,部下为此愤愤不平。金军南侵,张俊不敢出兵,岳飞闻令而动,战无不胜,得到皇帝嘉奖,张俊悔恨交加。战后,岳飞分别送给韩、张各一艘楼船,内载缴获来的精良兵器,豪爽的韩世忠十分高兴,而狭隘的张俊反更为嫉恨。韩世忠主战,得罪了秦桧,张俊想乘机搞掉老韩,与岳飞商量平分韩军,岳飞以为不义,坚决不肯,反而救了韩世忠。岳飞君子形象的存在,也不能不引起一帮小人的怀恨。 抗金名将岳飞 岳飞(1103-1141),南宋抗金名将。少年从军,力主抗金恢复中原,为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其著作后人辑有《岳忠武王文集》,诗词散文都慷慨激昂,宁宗时追封鄂王。 〔刺字与文身〕 《水浒传》中多见刺字文身的情节,这是历史真实的写照。宋代继承前代的做法,将刺字作为对囚犯的惩罚之一,到南宋孝宗时,刺配法多达570条。依判刑的轻重,字刺于耳或面部,有大小之分,一般为“刺配某州牢城”字样。为防士兵逃跑,也在其面部刺上所属军号,南宋时一般刺字于额部与手,而上等兵“效用”大为增加,他们是不必刺字的。与金朝不同,宋朝法律禁止主人私自在奴婢脸上刺字。与惩罚无关,有些军人或勇武之人在脸上或身上刺字,以示志向,如为人熟知的岳母刺字与抗金“八字军”。文身则纯属个人爱好,尤其大城市中的闲人恶少以此为荣,花纹各异,有人满身刺上白居易诗与相关画面,文身爱好者组成的团体就叫“锦体社”,专门为人文身的工匠称“针笔匠”。北宋时,东京节日狂欢,妓女也上街歌舞,这时三五恶少往往骑马追随其后,穿着时髦,并露出从臀到足刺满花纹的“花腿”,招摇过市。第五章尽忠报国岳飞冤死 尽忠报国岳飞冤死 说不尽的岳飞之愤,雪不完的莫须有罪名。可悲的是,岳飞之所以受到后人瞩目,与其说因其英勇善战,不如说因其命运悲惨。 功高招嫉 南宋初三大将,为岳飞、韩世忠、张俊。三人各有一支训练有素的亲军,每逢出征,军旗招展,上书斗大的将军姓字,威风凛凛,人称“岳家军”、“韩家军”、“张家军”。赵宋朝廷得以死而复生,全靠这些生力军的支撑。然而,这些生力军的存在,也令高宗夜不能寐。赵宋由兵变起家,其基本国策便是堵塞这条道路,以杜绝仿效者,于是军队已弱还要削弱,将领无权还要夺权。结果赵宋成为汉族有史以来最懦弱的王朝,军队一触即溃,以至被金人赶出中原。北宋末,皇家的禁军已消亡殆尽,起于四方的绿林武装,几经火并改造,逐渐形成南宋初的军队。这时的军队已不同于北宋的禁军,士兵熟悉甚至忠于本军将领,下级军官多是将领的亲信,因此具有较高的战斗力。为此,高宗及其周围的谋臣,总为这支军队的存在而担忧。亲历苗刘兵变的惊吓,高宗更服膺太祖留下的训诫,认为武将才是心腹之患。于是,一旦外患稍为减轻,第一要务便是削弱军队,而削弱的结果又招来新的外患,解决外患不从加强自身着手,而是一再求和投降,以至一日无和约便难受得要命,和约被对方撕毁,饱受敌人欺侮,却先反省己方求和诚意不够。因此,岳飞的悲剧实在是无可避免的。 岳飞参花图(清·吕焕成绘) 岳飞是赫赫有名的武将,但此图画的却是岳飞生活中的形象:他端坐于凉台之上,神态安详,但上挑的眉毛及雍容的仪态仍不失英雄气概。整个画面细腻生动,工整淡雅,让我们领略到英雄的另一侧面。 得罪奸臣 岳飞生性刚强,只要他认为对国有利,就会不顾一切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每次见到皇帝都要大谈北伐,说金人可灭,中原可复,一点也不看皇帝的脸色。高宗以诸将的胜利作为求和的砝码,令秦桧加紧乞降,只要签订和约,甚至不惜以属国大臣的身份拜在金人脚下,他急切地说:“想当初,我被金人赶到海上,那时就是拜一百次人家也不理睬呢!”绍兴八年(1138)岁末,南宋向金称臣,岁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代替伪齐成为金的属国。军民为之大哗,杭州数日喧闹不安。岳飞上书坚决反对,愤愤地说:“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靠,宰相处置不当,恐为后人讥笑。”秦桧因此怀恨在心。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兵法》 大破拐子马 绍兴十年(1140),金人撕毁和约,大举进攻,高宗只得下令抗金。金军在川陕和两淮都遭到惨败,兀术领兵退回开封。岳飞乘机挺进中原,全线进攻,很快收复了洛阳等重镇,自己坐镇郾城指挥。兀术探知岳飞在郾城部队人数不多,集大兵来袭。诸将闻知都十分紧张,岳飞镇定自若地说:“不必担心,金人技穷矣。”兀术有精骑号“拐子马”,人马皆穿重甲,三人为一组,以索相连,以此布阵,很难冲破。岳飞命岳云领最精锐的背嵬军(亲军)冲阵,厉声道:“不能取胜,先斩你!”命步兵手持麻札刀入阵,严令不许仰视,专斩马足,一马倒,则二马不能行。自己率四十名亲兵四处游击。双方激战直至天黑,金军大败而逃。兀术急得大哭,说:“我起兵以来,全靠此取胜,这下完了。”岳家军乘胜进军,前锋进至离开封仅四十五里的朱仙镇。早几年,岳飞已派人联络山东、河北的抗金武装,这时纷纷响应,亮出“岳”字旗,到处袭击金军,百姓也送粮报信,公开拥护宋军,燕山以南,都不听金的号令。岳飞原本很爱喝酒,因为皇帝一句训令,也为不误军务,他平时非常节制,此时,他兴奋地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定与诸君痛饮!” 十二道金字牌 兀术退回开封,忙着运走财物,准备撤退。一名书生拦在马头,高叫:“太子不忙走,岳少保就要退兵了。”兀术不耐烦地说:“岳飞以五百骑兵大破我十万大军,东京人日夜盼望他来,我怎么守得住?”那书生冷冷一笑,说:“自古以来,可曾见过权臣在内、大将能立功于外的事例吗?岳少保自身尚且难保,还谈什么建功立业呢?”兀术恍然大悟,为此驻马静观。果然,秦桧先令张俊等撤回,造成岳飞孤军深入的态势,然后高宗一天之内下了十二道金字牌,火速传令岳飞班师。岳飞东向再拜,痛哭失声,悲愤地说:“十年之功,毁于一旦!”班师之日,百姓拦在马前,哭诉道:“我们运粮草给官军,金人尽知,将军去后,定会遭到屠杀报复。”岳飞流着眼泪拿出诏书,说:“君命在身,我不得擅留。”军民抱头痛哭,悲声震野。岳飞宣称进攻东京,迫使兀术不敢出兵,自己又多留了五天,让愿意南归的百姓撤走后,才领兵退回,血战夺得的州县复落敌手。岳云像 欲加之罪 不久,岳飞等坚决抗金的将领被解除军权。韩世忠外粗内细,已觉察形势不妙,从此十年间闭口不言兵,当年部下来访,也闭门谢绝;买地置房,骑驴悠游于山水之间,使高宗消除了疑虑。而岳飞仍忠愤激烈,不肯放弃恢复中原的主张。绍兴十一年(1141)秦桧勾结张俊等,诬告岳军部将张宪密谋让岳飞复掌兵权,然后将冤狱扩大,坐及岳飞父子。初对公堂,岳飞仰天大笑,撕裂背上的衣裳,说:“皇天后土,可表此心!”只见他背上刻着“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墨色深入肌肤。初审的官员十分感动,报告说此案没有证据,岳飞是无辜的。秦桧大怒,将初审官贬往外地,另派人审理,百般罗织罪名。岳飞长叹一声,说:“我这才知道,既然落入秦桧国贼之手,报国忠心便算完了。”然后闭上眼睛,任其百般拷打,不再申辩了。 “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韩世忠听说此事,闯入相府,质问秦桧有什么证据,秦桧支支吾吾地说:“岳飞儿子岳云给张宪写信的事虽未证实,谋反之心莫须有(也许有)。”韩世忠愤愤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岳飞父子被关两月,证据仍然不足。岁暮的一天,秦桧独在书斋,刚吃过柑子,手里玩弄着吃剩的柑皮,时而扔下,时而抓起,下意识地用指爪在上刻画,似若有所思。秦桧的妻子王氏走过来,笑着说:“老汉怎么如此难以决断!谁不知道,捉虎容易放虎难呀!”秦桧眉头一皱,马上在纸上写了几个字,派人秘密送往监狱。当晚,岳飞不明不白地死于狱中,年仅三十九岁。秦桧党生造罪证,岳云和张宪被公开杀于杭州市上,岳家被抄家,家属及部下被株连判刑,发配至岭南。岳飞的死讯传出,百姓暗自落泪,金人酌酒相庆。 〔快速邮递的标志:金字牌〕 由于岳飞故事的深入人心,许多人熟知高宗一天之内下十二道金字牌令岳飞火速班师的细节,然而人们多将金字牌误作令牌,实际上它只是邮递的一种标志。宋代靠遍布各地的递铺建立起通信网,以士兵担任邮递任务。邮递按快慢分为步递、马递、急脚递、金字牌递等几类,一般规定步递日行200里,除官府文书外,还可邮寄私人信件;马递日行300里;急脚递又称急递,日行400里;金字牌递日行500里。所谓金字牌底是红漆,上书金字:“御前文字,不得入铺”,意为这是皇帝御前紧急公文,必须马不停蹄地往前传递。南宋时枢密院又发一种雌黄底的青字牌,规定日行350里,后改为黑漆红字牌,规定日行300里,以传递紧急军事文件。但实际投递根本达不到规定的速度,甚至金字牌递也有晚了近十天才传到的。第六章栏干拍遍稼轩饮恨(1) 人说宋词可观,精华多出自弃疾之手,可叹他将一腔报国壮志化作华章,文坛礼敬至今,而这恰恰是他最不愿意得到的功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这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名作。人说宋词可观,精华多出弃疾之手,而辛词多如此类,抑郁不平,悲壮激烈。可叹他将一腔报国壮志化作华章,文坛礼敬至今,而这恰恰是他最不愿意得到的功名。 诗风雄浑豪放的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三十岁应试礼部,名列前茅。主张北伐抗金,遭秦桧打击,罢归故里。宋孝宗即位,任枢密院编修官。乾道年间入蜀,为王炎及范成大幕僚,居八年而还。后时起时罢。他一生以抗金为己任,通过诗篇抒发豪情,直至临终还留下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投笔从戎 辛弃疾字幼安,自号稼轩。他出生于金人占领下的山东济南,为人豪爽大度,讲义气,好结交海内豪杰,是一个典型的山东大汉。少年时,他与党怀英同学,二人都显出非凡的文才,但党愿在北方求官,而辛誓不为金臣。金主完颜亮侵宋死于南方后,中原豪杰纷起反金。这天,辛弃疾约党怀英到小山上喝酒。二人喝得正高兴,辛弃疾突然举起酒杯说:“老朋友,你安心在此发展,我将南去,咱们从此分别了。”说完,辛弃疾甩手便走,投奔山东反金的绿林好汉耿京去了。辛弃疾投军之后,常劝耿京臣属于南宋。当时附近还有一支反金武装,以和尚义端为首,义端好谈兵法,辛弃疾有时去拜访,二人谈得十分投机,辛弃疾乘机劝说义端附于耿京旗下。谁知这野和尚居心不良,一天晚上偷了耿京的将印逃走了。耿京大怒,以为二人合谋来骗自己,拔剑就要杀辛弃疾。辛弃疾一手挡开,不慌不忙地说:“请将军给我三天,若抓不到这贼秃,我再回来就死不迟。”耿京看他说得十分诚恳,将信将疑地放了手。辛弃疾料定和尚投金人去了,当即拍马直追,将出山时,方才追上。听到后边传来急速的马蹄声,义端吓得慌不择路,靠近一看,知是辛弃疾,便松了一口气,又开始胡说八道:“我知道你的真相,你前世是青犀,所以武艺胆气都胜于众人,给耿京这小子干太可惜了。你若不杀我,一起去投金人,必然前途无量。”辛弃疾也不答话,举刀就砍,几个回合就杀了那和尚。破晓时分,耿京还未起身,辛弃疾如一阵旋风卷进帐中,只听“噗通”一声,一个血淋淋的人头滚到自己脚边,定睛一看,正是义端的狗头。耿京惊叹:“没想到文人也这般英武,佩服!佩服!” 宋人习用的瓷枕 包括宋代人在内的中国古人习惯用陶瓷或竹木等制成的硬枕,他们认为,这样对形体和养生更有益处。 壮岁旌旗拥万夫 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辛弃疾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