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钟鼓楼(刘心武)-8

作者:刘心武 字数:25484 更新:2023-10-09 12:07:11

āP∽ё幽兀克健缸ё印梗潜本┬沦涤镏校欢砸皇忠蛔阄醯男《楸院笠胖⒒颊叩某莆健T缭谛⊙保ο蚨蛭谝晃徽庋牟蟹先松砗螅涯侨俗叨淖耸颇7碌梦┟钗┬ぃ识谝蝗耗型У暮逍ι觯竦昧诵∽ё拥拇潞牛罄淳挂恢毖赜玫礁咧小? 对于当代青少年中污言鄙语的消除清扫问题,人们很少作过专题研究。大都采取了两种简单的办法,一是对污秽鄙下的语言实行回避和禁止,一是灌输以规范化的文明语言。这当然也能取得一些表面效果,但究竟不是治本之方。 姚向东上小学的时候,原是很听老师和家长的话,不骂人,不说脏话的。但儿童在成长期中,对于语言本身,也有一种游戏的兴趣。姚向东记得,他上一年级时,同学之间私下里就流行著这样一首「歌谣」: 结巴磕子赶大车, 一赶赶到核特哥, 核特哥,是你哥, 你哥是我大拇哥! 「结巴磕子」是「口吃者」的意思,「结巴磕子赶大车」这一句还勉强有讲,其余几句完全没有意义,不过是追求一种节奏和音韵上的快感。本来,儿童文学工作者,以及老师和家长,是应当抓住儿童们的这个特点,因势利导,编出内容优美生动而又琅琅上口的歌谣,以满足孩子们的这种快感的;不幸的是,姚向东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净教他们一些政治性极强而念起来索然无味的「革命儿歌」,其结果是,孩子们因厌弃课堂上强灌的,便在课下「反其道而行之」,自编自诵起越来越多的「地下儿歌」。开始,这类「地下儿歌」还只不过是单纯的音节和韵脚游戏,如: biaji biaji bia,摔个大马趴(「马趴」是脸朝下摔倒。)!马趴没摔好, 摔个仰巴脚(「仰巴脚」是屁股著地摔倒。)! 医生来看病, 真是不高兴, 打了 biaji 针, 吃了 biaji 药—— 看你以后还闹不闹! 后来,由于社会上庸俗因素的渗入,这类「地下儿歌」便渐渐糟糕起来,而老师、家长们往往满足于儿童和少年表面的听话,驯服,对于存在著另一个儿童和少年们独自相处的世界,以及在那一世界中存在著另一套语言和另一套做派,长期予以漠视。结果,当少年人肩膀渐渐展宽,嗓音渐渐变粗,胆量也渐渐变大,开始公然当著大人们「撒野」时,老师和家长才慌了神儿,可是到那时候再来扭转,分明已属「亡羊补牢」。 语言不美的另一个心理根源,便是自尊心的匮乏。姚向东从小就看惯了戴高帽子游街一类的「揪斗」场面,被「揪斗」者的尊严自然扫地委尘,那些气势汹汹的斗人者在他眼中也并无尊严可言——龇牙咧嘴,声嘶力竭,粗暴蛮横,不顾体统……姚向东那颗小小的心不禁暗暗自问:我长大了,是当被斗的,还是当斗人的呢?当然要当那斗人的!为实践这个愿望,在小学三年级时,就曾在一次「批斗大会」的游戏中,让同伴们「把三反分子阿臭押上来」;然后他便掳袖伸拳,模仿著斗人的「造反派」头头那架势,把「阿臭」一顿乱斗,最后横眉立目地宣布,「……现行反革命,帽子拿在群众手中!」一九七六年以后,家长、老师本应在重建孩子的自尊心方面花大力气,但在时代的大转折中,姚向东的父亲尚不能使自己的心理保持平衡,又哪能去顾及孩子的心理卫生?而对孩子的点滴咎错也暴跳如雷,乃至连骂带打,只能是使姚向东原已十分脆弱的自尊堤防,全然崩塌。老师在考试制度的重大变化面前,不得不把分数和升学率当作一个最实际的追求目标,逢到姚向东这号学生的粗言秽语和调皮捣蛋,便也只是简单地予以弹压,而在情急之中,又难免施以讽刺——「瞧你那副小流氓样儿!」焉知这样一来,姚向东的自尊不但更荡然无存,还增添了一种「心理反馈」——「小流氓就小流氓,真当给你们看看,怎么著?!」 结识小流氓,原是容易的事。公共厕所、溜冰场、游泳池、邮局门口倒换邮票的人群,足球场入口外等候退票的人丛……都是小流氓们经常群集出没的所在。姚向东的堕落,便开始于厕所中递来的一支烟、溜冰场上的一次蓄意冲撞、游泳池畔的借用「鸭蹼」……而他最初的不法行为,也便是跟著「哥儿们」到邮局门口和足球场外,用「花纸头」(假邮票)和废球票骗取了一块钱以内的「赚头」,然后一气吃了五个冰激凌,闹了两天肚子。 就在这一九八二年的夏天,他曾混进一个小院,捧出一盆碧绿青翠、两尺来高的山影,一溜烟地跑到什刹海后海边上,将那盆山影「咕咚」一声抛入了水中。他并不需要那盆山影,他毁灭一个美好的事物,仅仅是为了赢得「哥儿们」的喝彩。 ……此刻他拿著「阿臭」给他的一元钱,晃著肩膀进到了「合义斋」。照例是客满,不过等座的还不算多。他一眼望到了最近那张桌子当中的一个热气腾腾的砂锅,浮面上漂著一簇簇油星,露出一些豆腐块的棱角。他想自己就该买那样一个砂锅来吃。但随即他也就发现,围在那桌旁吃饭的,不是别人,竟是班主任王老师一家!没错,那年纪大的娘儿们准是王老师的老婆,那两个学生模样的一男一女,准是王老师的儿子女儿。他们倒都挺美的,正用瓷勺儿舀那砂锅里的热汤喝…… 他的眼光同王老师的眼光接触上了。王老师比他还要尴尬。老师最怕学生看见自己吃、喝、拉、撒、睡。而姚向东对老师的神圣感的第一次幻灭,便是二年级时他的班主任老师有一天突然当众到痰孟边呕吐——原来老师也会肚子疼,也会生病,也会呕吐,也会出丑…… 「王老师!」姚向东富于挑逗性地率先招呼了老师。 王老师仍旧尴尬,脸涨得通红,仿佛一个当众被人抓住的小偷。姚向东觉得很吃惊,也觉得很有趣。在他呼唤了王老师以后,王老师的老婆孩子全部扭过脖子来望著他,目光里全带出老大的不愉快。王老师迟疑了几秒钟,才点点头呼应说: 「姚向东啊!你……来吃饭哪?」 「不,」姚向东乘巧地回答,「我家来了客啦,我妈让我来买点下酒菜回去……」 「啊,那好,你买吧,买吧,买吧……」王老师满脸笑容,格外亲热地说。 其实在这个地方,姚向东买什么本用不著他的批准,可是不知怎么搞的,姚向东格外谦恭起来。他对王老师连连点头,这才朝买酒菜的柜台走去。 王老师的爱人一边咀嚼著,一边对王老师夸赞说:「你这学生还很懂礼貌嘛!」 王老师伸手去挟菜,自得地说:「其实,这还是个后进的哩……」 姚向东并没听见这两句话,可他总觉得王老师在扭头望著自己。他本不需要什么酒菜,可是他还是花八毛钱买了一个小拼盘,申明「带走」,让服务员给他包了起来。 出得饭馆,姚向东才感到后悔。他需要的是砂锅豆腐,而不是什么乾巴巴的下酒菜!他信步穿过了马路,在后门桥东南侧,有一家没写字号的饭馆,他推门走了进去,那里正卖牛肉汤面。姚向东肚子里咕咕直叫,顾不得再加挑拣,他搜索出衣袋里的全部零钱,买了一碗牛肉汤面,然后把那包「下酒菜」一古脑儿全扣在了面条上;其实那「下酒菜」也不过是些牛肉片儿,还有一撮煮花生。他呼噜呼噜吃得飞快。因为碗里堆的东西太多,面汤溢了出来,顺著塑胶桌布流下了一道小小的瀑布,待他发觉,已经为时过晚——牛肉汤把他身上那件羽绒登山服下摆污染了一大片。姚向东于惊讶痛惜中骂出声来。 这件羽绒登山服,是班上的班主席杨强强的。说来也怪,姚向东这么个后进生,偏跟杨强强那么个共青团员混得不错。杨强强父母都是中央实验话剧院的演员。杨强强初中时功课本来不错,谁想考高中时作文跑了题,没能考上重点学校,倒成了姚向东者流的同学。王老师把杨强强跟姚向东安排到一个座位,原是让杨强强帮助姚向东,可姚向东并没感觉到杨强强对他有什么帮助。杨强强只是劝他看一些课外书。姚向东看不下去。杨强强借他的那本《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他还没看到卫国战争爆发,就再也看不动了。杨强强借他《三国演义》,他看著吃力,坦率地说:「看这字书,不如看小人书。」杨强强便对他说:「我有全套《三国演义》小人书,四十八本。」姚向东要看,杨强强说:「不外借。要看,跟我到家坐著看。」姚向东跟著去了杨强强家,杨强强端出个纸匣子来,果然是全套「三国」小人书,那还是杨强强的父母「文革」前给他哥哥买的,一直珍藏到如今。姚向东每次去看两三本,看得津津有味。杨强强是唯一几乎不叫姚向东外号的男生。跟姚向东他们一块儿聊天时,杨强强自己不带脏字,但对姚向东他们嘴里的「他妈的」、「丫挺的」,却也从不指摘,老师管束姚向东时,总说:「不许你这样!」「不准你那样!」老师让杨强强帮助姚向东,杨强强总从正面说:「你干嘛不这样呢?」「你那样不好吗?」比如在杨强强家看小人书看得入迷了,杨强强便会说:「你歇会不好吗?」「你干嘛不作几道几何题呢?」姚向东非要抄杨强强的作业,杨强强也就让他抄,只是说:「你至少弄懂一道,不也好吗?」便不多不少只给姚向东讲上一道。杨强强真随和,真不让人讨厌。班上选班主席的时候,王老师看上的本是一位女生,结果姚向东突然积极为杨强强竞选,全部男生都投了杨强强的票,加上一部分女生也拥护杨强强,杨强强便当上了班主席。 姚向东的父母或许会以为,今天姚向东穿在身上的这件羽绒登山服,是姚向东诈骗来的。真的不是。昨天放学后去杨强强家,姚向东跟他杀了一盘军棋,玩得挺痛快;临走的时候,姚向东实在觉得杨强强这件登山服比自己那件帅,心里痒痒,便提出来:「咱们换著穿一天吧!」杨强强也就点头答应了。就这么穿回了家。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可是这件登山服让「丫挺的」牛肉汤给染了。真熬淘(「熬淘」,读作 a? ?a?,败兴、倒楣的意思。)!要是别人的,也就管他去,可杨强强对自个儿真不错,起码,那四十八本的「三国」小人书,别人舍得拿出来让你看个够吗? 姚向东出了清真面馆,心情要多坏有多坏。真想跟迎面走来的人吵上一架。吵架有的是理由, 「你他妈干嘛照(「照」,就是拿眼睛看(带有挑衅)的意思。)我?」这就可以纠缠到底。可迎面来的是个解放军,四个衣兜的。团级?师级?红帽徽,红领章,那曾是姚向东小小心灵朝夕向往的。现在当军官得先上军官学校,又得凭「分」。「分儿,分儿,学生的命根儿。」姚向东没这个命根儿,他真倒楣! 清真面馆旁边是个信托商店——「益民信托商店」。它如今在北京市越来越有名气,快跟东华门大街的「中昌信托商店」齐名了。姚向东盲目地钻了进去。这里卖各种家具,堆著好多弹簧床和双人折叠沙发床。新来了一批电镀衣架,衣架顶上可以安灯泡,兼当落地灯。姚向东对这些东西自然毫无兴趣。啊,也卖衣物——登山服!羽绒的!衣袖上还有带拉链的小兜!真帅!那兜是装什么玩意的?还有黑底金字的标签,都是英文字母,也不知啥意思,也许杨强强认得出来,他英文行……唉呀,四十五块钱一件!够贵的!要是能有那么一笔钱,把它买下来,那就好了,可以拿著去找杨强强,「哥儿们!我把你的登山服弄脏了,咱们好汉做事好汉当!瞜兮瞜兮(瞧一瞧。这其实是外来语。民国初年,一些北京市民模仿英美人说 look,后又由「瞜客瞜客」转音「瞜兮瞜兮」。)——赔你的!比你那还帅!怎么著?『官盖了』(「官盖了」是「盖了帽了」的最高形容格。)吧?」 姚向东在一种难以譬喻的惆怅心情中出了信托商店,继续朝北走去。啊,帽儿胡同。杨强强就住在帽儿胡同里——那里有一片文化部盖的宿舍楼,中央实验话剧院的人分了不少单元。去找杨强强吗?就这么著去?那多丢人现眼!姚向东边想边横穿过了马路。先离帽儿胡同越远越好!就这样,他懵懵懂懂地走拢了位于这条街尽西北角的「马凯餐厅」。餐厅里窜出一股奇特的香味。姚向东痛感自己并没有吃饱,他下意识地推门走了进去。楼下只卖速食,楼上有雅座卖炒菜。他在楼梯口看了下菜牌,那些菜肴尽管他几乎都没尝过,但光看名目也就足令他流涎三尺:去骨东安鸡 油焖大虾 炸黄雀肉片 松鼠鱼 红烧海参 红烧狗肉 酸辣鱿鱼片 溜嫩鳝丝 他更感到——如果兜里有张「钢铁」或「团结」该有多好。但他现在已经几乎一文不名。他拖著脚步走出了「马凯餐厅」,一口接一口地咽著唾沫。 他朝钟鼓楼跟前走去。他也不知道自己目的何在。他脑中浮现出了那盆碧绿的山影。 24.婚宴上也会有惊险场面。信不信由你。 第三轮热菜端上来了。 一盘桃仁鸡丁,是按「仿膳」的规格烹制的——路喜纯怕薛家一时找不到核桃,自己特意用塑胶袋装来了三两核桃仁——搁到桌上时,热油还在滋滋地响;一盘香酥鸭,在鸭嘴里,路喜纯还插上了一朵用胡萝卜刻出的玫瑰花,并且陪衬上了几片芹菜叶;一盘松鼠鱼,鱼虽然不算太大,但鱼背上的刀口和浇汁都足以证明制作的「地道」;一盘栗子白菜,栗子大而黄,白菜肥而青,与前三样相配,虽素净而照样引人流涎。 这四盘一定定,本是专门来挑眼的七姑反倒头一个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哟——多气派,多喜幸,我们秀丫一进门就遇上这么个『红案』,真是福气不浅哪!」 薛师傅听了这话,心里高兴。他望著那条色、香、味俱佳的松鼠鱼,更是感慨万千。他想起小的时候,家里过年,桌子当中也有一条鱼,也浇著热腾腾的汁液——不过那鱼本身只是一条不能吃的木头鱼!家里穷哇,买不起鱼,却又不愿失去「年年有余」的吉兆,所以就用了那么个法子。当时周围的穷邻居们,几乎家家都那么「吃鱼」,据说是从江浙一带传来的习俗。木鱼当年「吃」过后,洗刷乾净,挂起来,第二年春节时还用。薛师傅当年「吃」过的那一条,在他出生之前便已存在,直到他进隆福寺当了喇嘛,才不再「吃」它。后来那木鱼不知被家里哪位兄姊弟妹继承了,想必不会保留至今……薛师傅忽然想问问薛纪跃的大姑妈,大姑妈不在眼前——她仍在隔壁屋中主持那边的婚宴;而薛纪跃大姑妈的二闺女和女婿,已然带著两个孩子告辞而去,虽经薛师傅和薛大娘一再挽留,由于那女婿态度格外坚决,到底还是先走了,连这难得的松鼠鱼也没来得及尝上一尝……薛师傅只听得耳边新媳妇甜甜地召唤:「爸,您吃这鱼!」他挟起一块腮边肉,郑重地搁进嘴里,细细地咀嚼中,品味出了人生那最微妙的滋味…… 潘秀娅在这闹嚷嚷的婚宴上尽管感到头脑有点发闷,心里倒一直满溢著幸福与自豪。特别是她所在的那个照相馆的同事们曾一度到场致贺——他们强调刚吃过饭,肚子里再装不下东西,虽经主人一再劝让,只是每人喝了一盅喜酒,或坐或立地嬉闹了一阵,便告辞而去——那位如今以「开眼技术」高超而在照相业当中小有名气的教授之子,也随同到场。潘秀娅想起自己对他曾经存在过的想法,想起他和他那知识份子家庭对自己的客气的拒绝,想到他的婚事至今似乎仍然没有著落……不知怎的,竟当著众人,端起一杯白酒,扬著嗓子对他说:「来,咱俩干上一杯!」他慌了,失去了平时的气派,连连摆手讨饶:「白酒可不行,我一点儿也不行……我喝葡萄酒吧!」周围的人一齐起哄,哪容他弃白就红?到底逼得他紧眨眼、慢皱鼻地同潘秀娅对干了一杯白酒。潘秀娅从中得到了一种极大的满足,她差一点把心里的这个想法说出来——「你是该开开眼喽……」 第三轮热菜消耗得也很快。卢宝桑刚嚼完一大块香酥鸭腿,又集中全力向松鼠鱼进攻。潘秀娅发现身边的薛纪跃吃得很少,而且根本不往鱼盘子伸筷子,以为他是觉著鱼少,善意地留给别人吃,便主动给他挟了一大块鱼肉,放入他面前的盘中,劝他说:「你也吃点,味儿真叫不错!」这镜头落入卢宝桑眼中,卢宝桑赶紧用胳膊时一捅汗淋淋的王经理,冲王经理挤挤眼,用当年庙会上「拉洋片儿」的腔调唱著说:「你往那边瞧来往那边看,那边的小两口真不善——」 薛纪跃在那盘松鼠鱼端上桌时,便禁不住从胃中泛出一阵阵恶心。那松鼠鱼的头被炸得焦褐油亮,鱼眼爆突,鱼嘴微张,使他蓦地联想到当年在兵团中当炊事员时,为那水泡子中捞起的鱼剖肚的情景——那些鱼从口腔到肛门,贯穿整个鱼肠,全长著整条的寄生虫……他真希望那盘松鼠鱼快一点让大家收拾乾净,眼光尽量不去同它接触。谁知潘秀娅竟偏偏把他回避不及的东西,巴巴地挟进了他鼻下的盘中。他本能地一惊,身子往后一仰,胃里头翻江倒海,恶浪直往食管里涌,耳边再听见卢宝桑那浪声浪气的聒噪,加以已然半醉的王经理随之发出的嗄哑粗鲁的笑声,便顿失控制,「哇」的一声呕吐起来…… 这一吐,破坏了整个婚宴的气氛,引起了一场可想而知的混乱。最感到刺心的是薛大娘。她从潘秀娅惊诧的表情,七姑责难的眼光,以及与宴请亲友扫兴的反应中,感受到一种奇耻大辱。她一面慌忙让大侄子薛纪奎把薛纪跃扶出去刷衣、漱口,一面朝每一个人急促地解释著:「我们跃子原没这个毛病,他可是万年没往外吐过东西,他兴许是稍微有点儿醉了。往常喝酒他可从没出过这号事儿,这可真是一时的岔子……」虽然她一再地解释,七姑却耸起眉毛,当著众人质问起潘秀娅来:「他以前跟你说过,他那胃有毛病吗?你们登记之前,检查过身体吗?他那胃怕得照个片子,检查一下吧?你原来真是一点儿也不清楚他那胃有毛病?」这串问题一出来,薛师傅和薛大娘忙在一旁作答:「跃子胃蒂根(蒂根,与「压根」一样都是根本的意思。)没有毛病啊!他这可真是一时吃岔了……」婚宴上的气氛,竟突然紧张起来。 潘秀娅倒没把薛纪跃的突然呕吐看得那么严重,她不认为他的胃一定有什么毛病。她低头检查著自己西服上装的下摆,她觉得薛纪跃呕吐时把秽物溅到了自己衣裳上,这是此刻最令她不快的一个因素——啊,还好,衣服、裤子上似乎都没沾上秽物。可是,啊呀!高跟鞋上,却分明有著令人恶心的斑点!她立即试图弯下腰去搽拭,但手头又无任何可供擦拭的东西。她的脸涨得通红,嘴不知不觉中噘起老高,在婚宴中头一回显得不快与烦躁。 孟昭英在极度疲惫中,强打精神来收拾残局。她内心里尽管腻烦透顶,表情上倒还保持著浅浅的微笑,嘴里一边不断地安慰著大家:「没事儿,没事儿,跃子弟喝几口热茶解解酒准好……瞧,这不几下就拾掇好了吗?大家夥接碴儿吃香喝辣吧……」她手脚也确实麻利,几下便擦净了桌子,扫净了地面,并且及时地将卫生纸递给了潘秀娅,让她得以擦拭溅在高跟鞋上的污点…… 薛纪奎扶著薛纪跃回到了屋里。薛纪跃坦率地对大家说:「我没啥!我没喝醉,我的胃也没毛病,我就是讨厌那鱼——我不吃鱼,也不乐意见著鱼……」 「好?——您不喜欢,咱来包园儿(把剩下的东西全包下叫「包园儿」。),让您眼不见为净……」卢宝桑闻声站起,将整盘鱼端到自己面前,顿时就著盘子大嚼起来。连身旁的王经理也觉得他未免失礼,推著他膀子劝他:「我说兄弟,你消停点行不?」 七姑却觉得这件事不能就此了结。不吃鱼,忌讳鱼,这还了得?「鱼」就是「余」啊!没有富余,难道受穷?她立即问潘秀娅:「你们搞物件的时候,他说过这一条吗?这可是大毛病,不该瞒人哪!」 潘秀娅不及回答,席面上顿时又发生了变化——又来了许多贺喜的人,有与薛家有关系的,也有原先想不到竟会露面的,有的确实是专程而来,大多数看得出不过是顺脚兼顾——他们或是逛完北海公园而来,还带著半大不小的孩子;或是将去百货公司采购物品,手里拎著空的提兜……有的来客薛家认识而潘秀娅全然陌生,也有的来客只有潘秀娅认识而其余全然不知其身份;甚至有的薛家也仅有一人认识,而其余成员并不熟悉。因为是错杂而入,所以有的也来不及向大家介绍。屋子小,坐不下,有的便只是站一站,喝上一杯递到手中的酒,有的随便尝一两口菜,有的仅只是接过一块由新郎或新娘剥去包装的喜糖……真是乱哄哄、闹嚷嚷,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在这混乱的场面中,出现了姚向东。 姚向东本是偶然走进这条胡同的。他进胡同不久便发现了这家婚事——院门口贴著大红喜字,院门旁支著许多辆自行车,地面上布满鞭炮残屑,院门里飘出诱人的气味——其时路喜纯正为蒸好的米粉肉揭锅,香味甚浓…… 恰好来了一群贺喜的人,嘻嘻哈哈地朝院里涌去。姚向东当机立断,混入其中,很快便达到了婚宴的最前沿。 开头,姚向东还有点紧张,他恐怕有什么人突然攥住他的胳膊问:「你是谁?你干什么来了?」进了屋子,他缩在屋角,心里怦怦跳得好响。但几分钟后,他便看出,人们之间仿佛并不全部认识,而且也没有谁会来盘问自己,心里渐渐踏实。 卢宝桑这时候已经有六分醉意。他突然想再喝一点啤酒,伸手去取身后的啤酒瓶,发现啤酒早已喝光,不禁顿感扫兴。正当主人与众多的贺喜者应酬时,他突然大喊一声:「他妈的啤酒还有没有?!」王经理忙拉住他,劝他说:「算啦算啦,咱俩凑合著喝麦精露吧。」说著给他和自己各斟了一杯「麦精露」,卢宝桑端起来喝了一口,脸上五官皱成一团,他一边骂著:「他妈的,什么破玩意儿!是人喝的吗?」一边顺势揪过恰好站到身边的姚向东,站起身来,不由分说地把那杯子凑拢姚向东唇边,硬往姚向东嘴里灌起「麦精露」来。姚向东原以为是自己引起了怀疑,魂儿差点飞出了躯壳。喝了几口「麦精露」后,才知道是对方半醉,而自己被认定为客人中的一员,不觉暗喜。他两眼朝卢宝桑身后的五斗橱望去,那最上头的两只抽屉,关得不那么严实,把他的心搔得痒痒难熬,那里头会有什么东西?他想起有一回在厕所里蹲坑聊天,一位「小佛爷」(「佛爷」,即扒手)所公布的「经验」——在举行婚礼的人家,那新五斗橱上边的抽屉里,往往搁著来贺喜的客人所赠的「份子钱」,不消说大都是「钢铁」和「团结」;今天他倘若随手捞上几张,便足够他买下信托商店里的那件登山服来…… 卢宝桑强灌完姚向东,脚下踉踉跄跄没站稳,他转过身来,敲敲桌子,用更大的声量吼了一声:「啤酒!」因为屋里声浪嘈杂,他这一吼竟然仍无反应,使他内心更感空虚;他便朝屋外走去,王经理站起来拦他,无效;他几步便挤出了屋门,钻入了苫棚,直逼到路喜纯面前。唯有在路喜纯面前,他内心里才感到充实——因为他今天明明白白是被伺侯的,而路喜纯明明白白是伺候人的。 路喜纯满头大汗,累得两眼发粘,可心情却处于最怡悦的状态。他为自己的手艺受到主客一致称赞而感到自豪。他特别注意七姑的反应。他知道,倘若连七姑都不得不发出赞叹,那么他今天的劳动便的的确确是创造了一种美。三轮热菜上过,美的高潮已经过去,他为婚宴所准备的第四轮热菜不再以华美取胜,而是三样实惠的下饭菜肴:米粉肉、红炖牛肉、蒜苗肉丝,以及「曲终奏雅」的拔丝苹果。在第三轮热菜和第四轮热菜之间,他该把一大缸精心烹制的「四喜汤」亲自端上去——按北京民间喜宴惯例,他把那汤往桌心一放,主人便应立即奉献红纸包裹的「汤封」(里面一般是偶数张的贰元钞票,少者两张,多者至八张,十张),而送亲的七姑之类人物,便应在这时起立告退。他想:自己实在不是为了「汤封」而来,是否当场辞掉「汤封」呢?但倘若执意不收「汤封」,主人也许反倒会不愉快起来,看来还是只好放下……或者,这「四喜汤」是否在四轮热菜全上过之后再往外端呢?因为他很愿意让七姑见识见识他的拔丝苹果。他所提供的拔丝苹果将不仅保证能拔出长长的、透亮的糖丝,而且,每一块炸出的苹果都将闪烁著金子般的光泽……那时,七姑又将发出怎样的惊叹呢? 正当路喜纯在那里盘算著这些时,卢宝桑突然出现在他的眼前。路喜纯一见他便问:「宝桑,你怎么这就醉了?我还有四菜一汤没上呢!」 卢宝桑抱怨地说:「他妈的连一口啤酒也没有了!真他妈的差劲儿!啤酒都不给预备足了,『抠门大仙儿』(「抠门大仙儿」形容人吝啬得出了奇。)!」 路喜纯提醒他说:「啤酒不还是你给买来的吗?不是人家『抠门儿』,是买不著嘛。」 卢宝桑这才恍然。不过,他心里郁著一股闷气,非发泄不可,他一巴掌拍到路喜纯脖子后头,吆喝著:「你丫挺的,好好伺候咱们!」又伸手抓起汤钵中的大汤勺,舀起一勺汤就往嘴边送。路喜纯抢过汤勺,勺里的汤一半泼在了地上;路喜纯把另一半倒回汤钵,搁稳勺子,端起汤钵的两只耳朵,躲开身子,好言好语地劝慰卢宝桑说:「你八成是醉了!宝桑,你来足撮一顿我没意见,你也难得这么个口福。可你也别太没个模样了,要让人家看得起自个儿,先得自尊自重——回屋吧,你前头走,我后头进去上汤。这汤够多的,你到席面上再盛到你那碗里,慢慢地喝!」卢宝桑悻悻地瞪著路喜纯,不挪脚,路喜纯犹豫著。这时孟昭英来了,她对路喜纯说:「大拨客人走了,光剩下坐席的几个,我看你就把汤送上去吧。你能歇歇,我也能松口气儿。」 路喜纯便端著汤钵朝宴席而去。 这时薛师傅和薛大娘正把大拨的客人送至院门,席面上突然冷清起来——只剩下新郎新娘、七姑、薛纪奎、王经理、殷大爷几个;薛纪跃二姑妈的大儿子,以及他们售货组的组长佟师傅,当时也随大拨客人告辞离去。人稀了,新房中的物件「水落石出」般凸现出来,只见各处都搁著杂乱而花哨的礼品,其中不少是廉价而无实用价值的「样子货」,如粗糙的仕女形塑胶花瓶,描金涂银、然而杯口欠圆的处理陶瓷盖杯,图案奇突的「外转内」亚麻枕巾(其实是擦食具的抹布)……等等。自然都是成双成对的,有的歪搁在五斗橱、床头柜上,有的摊放在床铺和茶几上,倒也五彩斑斓,蔚为奇观。路喜纯端著那一钵汤迈进门坎以后,眼中所见,便是这么个情景。 薛师傅和薛大娘送完客回来,见路喜纯正要上汤,慌忙回到座位。他们都很重视宴席中的这一环节,这意味著婚宴从饮酒到吃饭的转折,而女家送亲人员,将到此告退,儿媳妇从此便正式成为了这个家庭中的一个稳定的成员。 路喜纯待二位老人坐定,这才郑重地把汤钵放到桌心。他搓著手,诚恳地说:「今儿个我是尽了最大的力了,我弄得的这些个玩意儿哪一样不地道,不可口,诸位多多包涵。这汤是『四喜汤』,怎么个四喜?夫妻恩爱这是一喜,上下和睦又是一喜,邻里友爱也是一喜,还有咱们祖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更是最最要紧的一喜。希望大家夥趁热多喝,喜上加喜!」 路喜纯一番话说得满席喝彩赞叹。薛大娘后悔包好的「汤封」里只放了十二块钱,真是薛家命里该著有福,遇上了这么个好「红案」!她想跟薛师傅临时商议一下,是不是再给这小夥子往红包里添上四张贰元的?七姑本来把厨师上汤视为最大的恨事,及至听了路喜纯那么一番话,竟也欢笑起来。新郎新娘对视了一眼,心里漾起蜜般的波纹……唯独只有一个人并不领情,那便是从苫棚踅回宴席的卢宝桑。他见满屋的人都以感激、赞赏的眼光望著路喜纯,心里好生嫉妒,便借著酒劲,斜著眼睛,哑著嗓子命令路喜纯说:「给我盛汤!」 略喜纯没理卢宝桑,他只是劝薛师傅、薛大娘和七姑先尝他烹的这钵「四喜汤」,新娘便给公婆盛,而新郎随即便给七姑盛。当三位老人呷了一口汤,齐声赞「鲜」时,其余的人方开始用自己的瓷勺去舀汤。这时卢宝桑用五个指头盖住自己的碗,一捏一提一顿,搁到了路喜纯面前,青筋暴突地又一次命令他:「给我盛汤!」 路喜纯仍然没理卢宝桑。这时新郎新娘开始给路喜纯敬酒,感谢他今天的辛劳,其余的人都随声呼应;薛纪跃将斟满白酒的酒杯,朝路喜纯递去;路喜纯刚要接过那酒杯,卢宝桑突然气不忿地伸手将薛纪跃手中的酒杯一打,酒杯「乒」地掉在了桌上,洒了一桌子酒。卢宝桑身边的王经理正待劝阻他「不要胡来」,卢宝桑却已经冲著路喜纯大声喊了出来:「你他妈的跟这儿卖什么好儿?你的老底儿我最清楚!你爹是『大茶壶』!你他妈的是」小茶壶』!」 薛纪跃和潘秀娅听不懂这话,但一见路喜纯的脸色,也便慌了神儿——路喜纯竟仿佛被人重重地朝胸口打了一拳,脸上的血猛地飞散了,变得煞白煞白,嘴唇哆嗦著,脖子上的筋暴起老高…… 几位上了年纪的人,却一下子听明白了卢宝桑的话。旧社会下等妓院里的杂工,俗称「大茶壶」,是社会最底层最让人瞧不起的下等角色——他不但要伺候嫖客,还要伺候妓女,除了为他们收拾房间床铺,跑腿买烟卷零食,还经常要提著个裹有棉花套的大茶壶,去给各屋续水,「大茶壶」的称谓便由此而来。几位上了年纪的人原不必相信卢宝桑的话,但路喜纯在卢宝桑嚷出那话后的反应,却又使他们不得不作出这样的判断:这个能烹出如此鲜美可口的「四喜汤」的小夥子,竟果真是个「大茶壶」出身!薛师傅心中只是遗憾,薛大娘除了遗憾还有一种迅速膨胀的不快,七姑顿时把对路喜纯的好感驱赶走了一大半,她心里嘀咕著:「好呀,你们薛家真够大意的,你们找了个什么人来掌勺啊!菜做得好又怎么样呢?『大茶壶』的儿子可万万不能让他接近这婚嫁酒宴呀!」想到这儿,她竟至于立即感到反胃。 路喜纯此刻全身的每一根神经都在痛苦地痉挛。他是在父母去世之后,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世的。解放前父亲是天津一家下等妓院里的杂工,而母亲当年竟是一个卖入娼门的妓女!那卢宝桑的父亲卢胜七,恰是提供有关情况的一个关键人物。那是在他母亲去世不久,他彻底成为一个孤儿时,卢胜七作为他父母的老相识,并且作为他父亲生前的同事,来他家看望他,一边喝著他沏的茶,一边慢慢他讲给他听的。卢胜七那回来看他确实出于好意,给他提来了一捆富强粉挂面,临走还给他留下了五块钱。正是从那次谈话中,路喜纯知道了「大茶壶」意味著什么。他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在外头淘气,汗淋淋地跑回家中,渴得不行,尖著嗓子问父亲要凉白开喝,他伸手指著桌上的茶壶,没嚷「凉白开」,而是嚷著,「茶壶!大茶壶!」正在喝酒的父亲竟不但没递给他那茶壶,还突然伸手重重地打了他一巴掌,使他小小的心灵深受刺激——他很长时间都困惑不解,父亲虽是个粗人,脾气不好,对他却一贯是怜爱依顺的,他那回并未犯什么错误,为什么父亲竟动手打得他脸蛋肿起老高?更奇怪的是,母亲一贯是护持他的,有回父亲不小心把他绊倒在地,母亲为此叨唠了父亲足足有一个钟头;可是当父亲这一巴掌甩在他脸上以后,母亲却并未如他所期待的那样,把他搂进怀中,数落父亲,反倒配合父亲似的,暴躁地把他臭骂了一顿,说他一天到晚就知道瞎跑胡玩,「人嫌狗厌」……待父母双亡之后,卢胜七来过,他才恍然。啊,「大茶壶」——这三个字里包含著父母多少血泪与屈辱!怪不得班主任请父亲去学校「忆苦思甜」,父亲不是一般地拒绝,而是闷声闷气地说:「甭拿我开心!」他的那些遭遇,可怎么讲得出口哇?他的苦,只能就著烧酒,咽进心底,深埋起来!啊,父亲!你这曾提著大茶壶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的父亲,我爱你!我也爱我那同样被知根知底的人所瞧不起的母亲!母亲啊!你脸上的那些皱褶,你额头、太阳穴、脖子上所掐出的那些「紫红的花瓣」,你那粗哑的嗓子里冒出的那些鄙俗的语汇,都掩不住你心底的善良与温厚;你同父亲在解放后才结合,你们好不容易生下我来,在对往事的缄默中含辛茹苦地抚养我成长,这恩情,这心意,我该怎样地报答?啊,亲爱的双亲,你们的所谓「不名誉」,是那个远去的社会强加给你们的,我不承认!谁敢污辱你们,我一定不把他轻饶!…… 心里翻腾著钢水般的愤懑,路喜纯用全身心恨著卢宝桑,他的拳头捏得格格作响,指甲简直就要嵌入掌心,看样子他就要挥出那钢浇铁铸般的拳头,直奔卢宝桑的下巴了。卢宝桑面对著这样一个路喜纯,酒醒了一大半,背上沁出了一片冷汗,可是为了防备对方那狂暴的一击,他本能地用双手掌住了餐桌的桌沿,倘若路喜纯那一拳飞将过来,他便下决心把整个桌面掀起朝路喜纯扣过去……这形势在座的每一个人一瞬间都洞若观火,哑然中都感到心脏堵到了嗓子眼儿…… 路喜纯的拳头就要挥起来了。在这千钩一发的当口,他的眼睛的余光扫到了新郎和新娘——薛纪跃缩起了脖子,潘秀娅依偎到了丈夫的胳膊上,两人的眼里充满了恐怖与绝望…… 路喜纯忽然转身消失于屋门之外。事后追忆起来,包括卢宝桑在内,谁都说不清他是怎么突然一下子就跑开了的。 足足几秒钟过去,屋里的人才回过神来。薛师傅不由得颤声斥责卢宝桑说:「宝桑,你真不象话!」薛大娘揉著胸口呼应说:「宝桑,你瞎闹什么?」薛纪跃一反这以前的懦弱萎缩,激动地指著卢宝桑说:「你足撮一气还不够,还在这儿胡说八道,你走人!」七姑「各打五十大板」地尖声评论说:「这是怎么回子事哟?瞧你们请来的这些个人!」…… 卢宝桑见路喜纯消失了,忽然又蛮横起来。他想我反正左右不是人儿了,乾脆闹它个天翻地覆,我的双手既然没有离开桌沿,趁势将饭桌掀它一掀,岂不痛快?想到这儿,他便龇牙咧嘴地吼了一声:「走人就走人!」随著这一声吼,他的双手眼看就要完成那掀桌子的动作,桌边的人全部站了起来,几乎同时发出了惊呼;可是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个人抢上一步来到他跟前,伸出右手两根手指头朝他身上点了一点,他便突然翻著眼睛,面条般瘫了下去;王经理忙顺势扶住他,让他瘫靠在了五斗橱上。 那走拢卢宝桑身前,伸出两根指头对他「点穴」的,便是薛师傅的结拜兄弟殷大爷。在此之前,他在宴席上一声不吭,几乎被同桌的人们忽略。他的这一点,使与宴的人们又受到一次刺激。潘秀娅一时间以为卢宝桑被他点死了,吓得紧偎在薛纪跃怀里,乾哭起来。 殷大爷却两手互相掸掸说:「不碍的,他一会儿就能回过来。回过来他准就老实了。」又不慌不忙地回到座位上,招呼大家说:「喝汤吧。再喝几口汤,我看就盛上饭吃饭吧。」 七姑吁出一口气来,她扯平衣襟,准备告辞,可一看潘秀娅那余悸未消的可怜相,又犹豫起来,她能就这么著撇下秀丫走开吗?…… 在屋外苫棚里,路喜纯坐在小板凳上,双手抱头,把头埋向大腿,闷声闷气地哭泣著。孟昭英在他身旁弯下腰,搜索著心里所能想出的最温存的话语,劝慰著他。可孟昭英怎知道此刻路喜纯心里所翻腾著的思绪?路喜纯本是条硬汉子,他很少哭泣,他本来是完全可以通过狠狠地揍卢宝桑一顿,以泄他心中的愤懑的,可是他在拳头就要飞出之际,忽然意识到他今天对更多的人所承担的义务。他所为何来?不为「汤封」,不为赞誉,为的是创造美,并将这美无私地奉献给这个举行婚礼的家庭,以及他们的亲友……不错,他出身低贱,他的父亲,当年的确曾是「大茶壶」,他的母亲,当年的确曾是「窑姐儿」,即使在解放后,翻了身,过上了人的生活,这样的身世经历也不便于公开地「忆苦思甜」。这是多么大的悲哀!那远去的社会不仅将屈辱刻在了他父母心中,更波及到了他这一代!可是他要强,越是从这种屈辱中诞生,他越是要自尊自重。他不堕落!他不消沈!他要在自己那平凡的岗位上,正正派派地为这个社会贡献出自己的汗水;他要在这种施展自己技艺的义务劳动中,认认真真地为普通的群众奉献出自己精心创造出的美来……可是他竟遭到了这般残酷的污辱!为了使这举行婚宴的一家不至于陷入丑恶混乱的漩涡,他只得强咽苦果,抽身回到这里,可是他必须痛痛快快地排泄出胸中淤积的悲苦和愤懑。啊,他,一条硬铮铮的汉子,竟闷声闷气地抱头痛哭起来!他哭,不是怨恨父母给他留下的屈辱,而是更加痛惜父母的早逝,他也为自己长期不理解父母而感到愧疚…… 孟昭英回到屋里,报告大家说:「人家路师傅为了成全咱们,躲一边去忍气吞声,小夥子够有多好!」并提醒薛大娘说:「妈,还不快给人家送上『汤封』,安慰安慰人家!」 薛大娘便让薛纪跃拉开五斗橱抽屉,取出「汤封」来——她在开宴前用红纸包好,搁在了薛纪跃放瑞士雷达牌小金表的那只抽屉里。薛纪跃过去开抽屉时,她趁便征求薛师傅意见:「再给他添上八块吧,我看他怪不容易的!」 薛师傅没来得及回答,便听见薛纪跃一声异样的惊呼:「唉呀!金表跟『汤封』全都没啦!」 满屋的人——瘫在五斗橱下的卢宝桑除外——全都又一次陷于惊诧之中。 25.行政处处长对别人的告发哑然失笑。 眼看就到两点半了,接张奇林去机场的小汽车居然还没有到,于大夫又一次打电话到机关,值班员说傅善读确实已乘车出发来接,那为什么这个时候还没抵达?真让人著急! 张奇林已经穿妥了西装、皮鞋和大衣,双手背在身后,在客厅里踱过来踱过去。飞机四点钟起飞,现在离起飞仅仅只有一个半钟头了。就算小汽车立即到达,立即坐上出发,路上总得半个来钟头,进到机场,办出境手续,托运行李,接受检查,穿过隔离区,到达候机厅,进入飞机舱,最快也总还要四十多分钟,所以现在真是一分一秒地接近了误机的临界值。一贯遇事沈著镇静的张奇林,此刻在踱步中也明显地流露出焦躁与烦怨。 傅善读今天是怎么一回事呢?自从张奇林主管这个局以来,同傅善读接触中,一直感到他这人办事妥帖精细,很可信用。难道傅善读今天的反常,同中午接到的那封告发信有一定关系?想到这里,张奇林不由得往墙上一瞥——那幅洛玑山为他「却乏走笔」的山水画已经按照他的吩咐,由女儿张秀藻取下收起,现在墙上只留下一块长条的白痕。傅善读为洛玑山搞房子,图的是什么呢?就为图他那同一构思多次复制的「作品」吗?洛玑山贪得无厌地弄房子,又图的是什么呢?他除了画画儿,还想当「二房东」吗?张奇林感到困惑。他深感世界上的事物之间是一个复杂的网路结构,只盯住一个「网结」是不足以知人论事的,必须把握住一组矩阵网路,才能作出近似判断……然而那封告发信所揭发的实际仅仅只是一个「网结」,有关「网路」的真相究竟如何呢?……傅善读会不会是故意晚来,以回避我的询问?可不管他怎样晚来,从这里开往机场的一路上,我在汽车中总还是要问到他的;即使我问完还不足以作出判断,问一问心理上总能平衡一点…… 张秀藻被于大夫派往院门外了望——尽管这实际上起不了什么作用,于大夫还是让她去,她也驯顺地去了。当她走到外院时,她的眼光不由得朝东边小偏院瞥去——那四扇屏门半开半掩,似乎透露出无限的神秘。冯婉姝一定来了吧?她同荀磊此刻在做什么?一起听音乐,还是一起看书?张秀藻并不嫉妒,但感到一阵阵酸辛的怅惘。她想,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比这个更令人痛苦——你爱他,他却不爱你。她觉得那种原来爱过、后来不爱了的情况,究竟还比这种境遇好些,因为心中总还有可供细细咀嚼的甜蜜的回忆……要不是身后突然来了一个莽撞的少年,急匆匆地撞了她一下,从她身边头也不回地大步朝院外走去,她也许还会伫立在那里,继续任自己的感情涨潮……那少年穿著一件米黄色的登山服,双手插在斜兜中,仿佛喝醉了酒的模样,不消说,又是薛家婚宴上的食客。薛家怎么净是这种大叫大嚷、粗鲁无礼的亲友呢?撞了人家,头也不回,连声道歉也不会,径自晃著肩膀大步流星地走了,真不害臊!……张秀藻还未挪步,又听得身后人声嘈杂,原来是薛师傅和薛大娘在送一群客人,她赶忙快步走出了院门,闪到了一边。到了院门外她想起她,那了望的职责,便把手搭在眼上,朝胡同口望去,胡同口那边冷清清的,并没有什么小汽车的影子…… 于大夫一看腕上的表己指示著两点半,便对张奇林建议说:「乾脆叫辆出租汽车吧。这个老傅,办的什么事!出国任务他都敢给你耽误,还说给安排房子哩!这种人!」说著抓起了电话。可就在她拨出租汽车总站的电话号码时,傅善读气咻咻地到了。 于大夫还未来得及开口埋怨傅善读,傅善读却先一叠声地谢罪:「怪我,怪我,怪我……不该让小王从美术馆那边过来,谁想得到今天那儿偏出了车祸呢?到了地安门,偏又遇上个大红灯……」说著便主动去提旅行箱,又问张奇林:「你还有几件行李?咱们这就开路!」 张奇林见傅善读来了,心里安定下来。一个半小时里,足能办完登机的一切事宜。由于整个身心的陡然松弛,他忽然感到要小解一次。于是他对傅善读说:「你来了就好。稍安勿躁,我方便一下再走。」 傅善读劝止说:「到机场再方便吧。机场厕所乾净。」 于大夫也说:「看把你裤子溅脏了——鞋底更不用说,唉,我们这个厕所啊!」 张奇林却憋不住。他想了想,便沈著地脱下大衣,又进到里屋,套上一条平时穿的裤子,换上一双平时穿的鞋,走了出来,笑著说:「瞧,我这样就保险了。」说完竟出门而去。 傅善读被张奇林这举动惊住了。一位马上就要上飞机出国访问的局长,如此费劲地去上胡同里的公共厕所!于大夫也感到今天的事态真是触目惊心,她抓紧机会对傅善读说:「你瞧瞧,老傅!什么事儿!还把我们窝在这儿,这么著上厕所!上这种厕所!你亏心不亏心啊!」 傅善读赌咒发誓地说:「于大夫,我确确实实给你们预备好两个单元了。要不,送完老张回来,咱们先坐车去看看房子?看著老张上个厕所都这么艰苦,你以为我心里好受?」 张秀藻本来心不在焉,随傅善读进屋以后,她本能地提起爸爸的一个小手提箱,只等著一齐再往院外走。她的脑海里,鲜明地浮现著的,仍是东外院的四扇屏门——可是当张奇林上厕所的举动呈现在眼前以后,她的心仿佛被敲击了一下,脑海里的四扇屏门倏地淡化开去。虽然爸爸身影消失了,但那上身穿著笔挺的西装,下身却套著一条旧裤子,脚上临时又换成一双旧鞋的古怪形象,却仿佛牢牢地粘在了她脑中……啊,爸爸!她忽然觉得自己的爸爸非常可爱,一个能这样坦然无怨、心平气和地去胡同里简陋的公厕方便的爸爸,该是一个多好的爸爸!爸爸在她眼前有过许许多多的举动,也许,今天的这个貌似微不足道,甚至有些滑稽的举动,恰恰最能在她的心目中树起牢固的威信——作为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的威信。 张奇林却完完全全仅是为了解决一个生理上的需求。他从胡同公厕回来,动作紧凑地洗了手,脱掉了旧裤子,换上了皮鞋,又穿上大衣,然后便操起桌上的公事包,说了声:「走吧!」大家便一齐朝院外走去。出了垂花门,穿过狭隘的大门洞,来到街上,把行李放进了汽车后箱,张奇林和于大夫都坐进去以后,傅善读招呼张秀藻说:「上车吧!」张秀藻笑笑说:「我不去机场了。」张奇林和于大夫也都在车里说:「她早说好不去了。孩子大了,她有她的事了。」于是傅善读麻利地钻进了前座,把门一撞,车子便开动起来。张秀藻朝车子挥了挥手,车子开远了,她看看手腕上的表——两点三十八分。 张秀藻返身走进了院门,来到四扇屏门旁边。她忽然觉得听到了荀磊和冯婉姝的笑声,还有朦朦胧胧的、似有若无的音乐作为陪衬,她的心仿佛被紧紧地捏了一把。在一种惘然若失的精神状态中,她恹恹地朝里院走去。刚到垂花门边上,忽然从垂花门里走出了詹丽颖和一位有点谢顶的、戴眼镜的中年男子,张秀藻同詹丽颖对笑了一下,便错肩而过。詹丽颖那粗大的嗓门正甩著这样的话语:「……好哇!演过了『贵妃醉酒』,下头就该演『凤还巢』了嘛!……」张秀藻也无心去听詹丽颖在说著什么,只是觉得她这人未免有点聒噪……再往里走,路过薛家苫棚时,她感觉到似乎有男人的哭声——那是一种闷住的低沈而浑厚的悲声,使她非常惊异。谁呢?怎么能在办喜事时哭呢?她并无细加探究的欲望,但她感受到了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她想,在这立体推进、交叉互感的生活中,她还是应当理智,应当坚强,而不能让心中那隐秘的爱湖冲决堤坝,淹没掉她的事业心……于是,当她回到家中以后,她洗了个脸,轻轻地哼著歌儿,毅然地坐到了书桌旁,打开了专业英语课本和笔记…… 张奇林乘坐的小汽车开过了鼓楼,从鼓楼东大街直奔东直门。张奇林和于大夫坐在后座上,傅善读坐在前座上。当张奇林沈吟著考虑如何就那封信的内容询问傅善读时,于大夫已经就即将搬去的新居向傅善读提出了一连串问题,从卫生间澡盆的规格一直问到了窗外是否已经植上了树、植的什么树。傅善读扭过身子,双手扶住座椅靠背,热情地一一作答…… 小汽车眼看出了东直门,开上了通往天竺机场的公路,时间不多了,张奇林便打断于大夫和傅善读的交谈,郑重其事地说:「老傅,我要正式地同你谈谈。」 傅善读显然并无思想准备,他显得有些吃惊:「正式?」 张奇林望定扭过身来的傅善读。这是一位典型的「老总务」,不知为什么,张奇林觉得到处管行政事务的干部都有著同样的风度、同样的表情——尽管他们外貌上往往差异很大。老傅身材瘦小紧凑,两眼却炯炯有神,不说话时,薄薄的嘴唇闭得很紧,一开口说活,嘴唇果断地掀动著,腮上的一个伤疤,仿佛也在一动一动,说出的每句话似乎都有著足够的统计数位作为后盾,不容辩驳。 张奇林决定开门见山。他说:「今天中午我接到了一封群众来信,检举了你,而且也牵扯到我……」于是他几乎是把那封信逐字重述了一遍。 于大夫原不知有这回事,听了大吃一惊。她才明白张奇林为什么让把家里挂的那幅画取下。这是张奇林他们单位的事,她当然不好插嘴。不过在这么个小汽车里,时间又这么紧迫,张奇林一下子把问题端到傅善读面前,会不会弄成个尴尬的局面?她心情紧张地望著傅善读,既怕他怫然色变,也怕他无地自容……她心里不免埋怨张奇林:这问题就不能搁到回国后再往外端吗? 出乎张奇林和于大夫意料,傅善读听完那封告发信的内容,竟是哑然失笑的样子。他极其轻松——甚而还挟带著几分愉快地说:「信上说的完完全全都是事实。只不过没把事实说全就是了——我这回『卡』出来的住房不是一套而是两套,嘿嘿,我还想再『卡』出第三套来呢!」 张奇林愕然。傅善读见张奇林现出那么个难看的表情,便以一种安慰的语调说:「你从来没直接管过分房子的事,没深入过这个领域,难怪你听见风就是雨。其实,对于我们做实际工作的人来说,那信上说的事儿,不过是我们这一行的日常生活……」 张奇林不得不承认,傅善读所驰骋的那个领域,对他来说,只是一堆抽象的模糊的概念。局里的「分房委员会」不由他抓。固然局党组要讨论通过住房上给予特殊照顾的中年知识份子名单,但他们所讨论的只是人而不是房——他们只作出应当优先给谁分配住房的决定,至于实际安排,那就是傅善读他们的事了。 张奇林问:「你是怎么卡掉中年知识份子住房的?这关系到落实党的知识份子政策,你怎么敢这么干?」 傅善读笑嘻嘻地反问:「咱们局哪一位该给房的中年知识份子没得著房?」 张奇林一想,也确实没有来告这种状的。似乎每一位分房名单上有名的人都分到了住房。他想起那封告发信上的措词,也并不是说傅善读卡掉了谁应得的整套住房,而只是说他「卡掉了您局中年知识份子的居住面积」。 傅善读见张奇林发楞,便进一步说明:「咱们局的住房来源,一是接受统建房的分配,一是自盖自分。先说第一种,统建房有不同的规格,都号称三间一套,有五十平米的,也有三十平米的;都号称两间一套,有三十平米的,也有二十三平米的;有全是南窗的,也有全是北窗的,自然也有各种两面开窗的;有的大而粗,有的小而精;有的房子好地段差,有的房子差地段好;有愿把三间一套换成一个两间一套、一个独间一套的;有愿把楼房换成平房的……我们管这摊事的,说实话,确有以权谋私的角色;不过,也是实话——我们搞所谓的倒换,主要还是为本单位著想。比如说,这回一共分给了咱们统建房二十八个单元、一千一百三十二平米,除去可以倒的旧房不算,按说可以安排二十八户入住;可是我不能就这么著死板地安排,比如说,给你们家,我就不能安排成一个三大间单元,而要安排两个两大间的单元,这样,我手里的房子就不够分了。也不光是你家,这类需要变通的例子还有,比如有的该分房子的人家,婆媳实在不合,我要尽心为他们服务,就该把一个两大间的单元,尽量换成两个独间的单元,于是乎我就要同别的单位的同行联系——我不去联络他们也会主动找上门来,我们之间——往往也不是双边,而是三边、四边,半公开地进行倒换;倒换的结果,比如这回我手里的状况,就挺让人满意,凡该安排住房的我全安排了,还多出两套来——怎么多出来的?自然是因为我卡掉了一些住户的米数,不过那米数极其有限,也就一、二平米,三、四平米而已,但我积少成多的结果,便多出了两个单元来;少了米数的住户也许还得到了另外的好处,比如阳台大,层次好,采光足……你说我坑害了谁呢?我完完全全是一片好心!……」 张奇林怀疑地问:「你这个好心我还不完全明白,那洛玑山跟咱们单位毫无关系,你怎么能让他住进一套呢?这总是违反原则的吧?」 傅善读起劲地掀动著嘴唇,振振有辞地说:「那洛玑山不过是借住,我并没有给他住房证,算不上违反了什么原则。咱们给他提供方便,他给咱们帮忙,这实际上是一种协作嘛……」 张奇林大惑不解:「协作?一个单位和一个私人协作?」 傅善读只觉得张奇林迂腐无知,他不禁调侃地说:「你这个官僚主义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刚才说了,咱们局的住房,一靠统建统分,一靠自盖自分。盖房子你当跟搭积木那么容易?地皮问题,设计问题,材料问题,施工力量问题……头疼的事多了!你以为那洛玑山不过是有几管毛笔的等闲人物?咱们局这回盖宿舍楼的水暖设备,要没洛玑山帮忙,能那么顺当地到手吗?」 张奇林觉得傅善读越说越象「天方夜谭」,不禁问道:「他还兼营水暖设备公司?」 傅善读笑了:「你真能开玩笑!他自然只会画那么两笔画儿!可现在哪个宾馆、招待所不想要他的画儿?都抢著请他去画,房子没盖起来,要多大的画儿,挂在什么部位,早都跟他定好了……所以他能替咱们说情,从宾馆工地匀出点过剩的水暖设备来。咱们欠了人家的情,借套富余的单元给他用用,还不应该吗?……」见张奇林仍然瞪著眼睛,傅善读又补充说: 「你放心,这里其实并没有什么不乾不净的事情。那水暖设备都是按官价转让、接收的,手续完备,洛玑山从中没拿一分钱的『回扣』。」 张奇林仍对洛玑山反感: 「他自得一套住房,还不算拿『回扣』吗?而且人家说他象这样的住房已经弄到了三套,也太贪得无厌了!」 傅善读却不以为然:「他的情况我太清楚了。别看他名声在外,他那个单位可根本不拿他当回事儿,说他年轻,资历浅,还不够照顾的份儿,分给他的住房,就是那么个又小又窄的单元。他上有老,下有小,家里根本摆不开画案,他也是逼得没有办法,才这么弄了三个单元——你以为是什么大三间的单元?三处我都去过,一处在塔式楼的第十五层,是个独间的,他当了画室,他说他不能总是到宾馆里去画订货,他想静下心来搞一点真正的创作,所以得有个自己的画室;再一处是个半地下室,他安排他老母和女儿住,以减少自家的拥挤;第三处就是我借给他的,也不过是个两间的单元,他布置出来会会客,藏一点书和美术资料,如此而已。说实在的,以他现在的这个水平,如果到国外去,他能混得满不错嘛!买一栋楼住住,搞它一座带花园的别墅,怕都不是什么难事,可人家并没有那么个想法,能忍心说他贪得无厌吗?……」 张奇林听了傅善读一番话,暂且无言。他心里思忖著:即便傅善读所说的全是真情实况,看来这里面也还是有一定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呢?恐怕是住房修建、分配体制本身的问题。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社会上人们之间互通有无的交换关系,看来采取压抑的办法、遏制的办法,终究只能是造成更多的矛盾和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消耗。十年前,按规定农民不许贩卖花生米,但城市居民们还是几乎家家都有花生米——一个地下的花生米供求网顽强地存在著。现在爽性允许农民贩卖花生米,让花生米供求网公开化、合法化了,供求双方的身心都得以免除多余的耗损,生活不是变得更明朗更轻松了吗?什么时候城市住房问题也能摆脱人为的脚枷,把解决的步子迈得更清爽、更迅捷呢?…… 傅善读见张奇林的表情渐渐由严峻而温和,便主动地说:「老张,你还没问我:你那另一套卡出来的单元,派了什么用场呢?告诉你吧——分给了你们新任命的技术情报站站长庞其杉。原来『分房委员会』认为他的『分数』不够,他还得再等上一阵子才行,可是我手头多出这么一套以后,马上就把他安排了——他一上任就住进了新房,工作能不安心吗?你看,那封告状信其实倒是封表扬信——我欢迎部纪律检查委员会赶快来检查,越检查,我越心安理得哩!」 张奇林笑笑说:「你这只是一面之词。我看纪委会一定会来检查的。我想检查的结果,也许不会仅限于简单地确定一下是非……」他忽然想到他出发前让家里人取下了洛玑山的那幅山水条幅,想到条幅取下后墙上留下的一长溜白痕,忍不住又说:「不过,那个洛玑山把一个构思画来画去地重复,毕竟不高明……」 傅善读仍旧为洛玑山辩护:「中外古今,画家重复一个题材的例子多的是,不信,你看看齐白石留下的画儿,有多少虾米,多少菊花?……」 于大夫见他俩的谈话越来越轻松,也便不再紧张。她朝车窗外望望,提醒他们:「行啦行啦,等老张回国以后你们再抬杠吧。看,到天竺机场啦!」 小汽车拐进了机场专用车道,不一会儿,又飞快地旋上了候机室前的回旋坡道…… 第六章申(下午 3 时一 5 时) 26.钟鼓楼下的「老人俱乐部」。 一过下午三点,照射到鼓楼东墙根的阳光,便显得格外宝贵,因为至多还有半个来小时,这冬日的阳光便不再具有暖意了。 在鼓楼东墙根下「负暄」(晒太阳。)的老人们,一到这时辰,心情便不免沈郁起来。他们留恋带有暖意的阳光,不那么愿意,甚或很不愿意回到那属于晚辈统治的家里。即便在家里得到尊重和孝敬的老人,一想到又要同谈得投机、玩得默契的友伴分手,心里也怅怅的。 胡爷爷自然是最怕「老爷儿」(「老爷儿」,即太阳。)偏西的一位,因为「老爷儿」一偏西,便是「老人会」的散场,他拖著疲惫的脚步回家之后,见到的将是儿子那张冷漠的脸,儿媳妇那对白果一般的眼球,以及在饭桌上的这类遭遇:孙子将一块肉挟起来,对他说: 「爷爷,给!」而儿媳妇将那块肉接过去,喂进孙子口中,假笑著说:「爷爷好吃素,爷爷要你吃!」他呢,便连自己挟一块肉吃的勇气也没了…… 胡爷爷同海老太太坐在一起,犹如小孩子嘴里含著一块几乎化成了薄片儿的糖果,舍不得让它消失一般,你一言我一语地竟相咂摸著这钟鼓楼边的往事,仿佛在这样一种炽烈的怀旧中,他们便能够让时间停住似的。 咂摸得最久,并且百提不厌的,自然是那关于一百多年前的「豆汁姑娘」的传说。论起来,胡爷爷和海老太太还是那传说中有关人物亲友的后裔呢。 胡爷爷的祖上,原是银锭桥畔那经营豆汁铺的老夫妇的近邻,老夫妇的独生女儿被恶贝子抢走的情景,胡爷爷祖上是亲见的,因此多年来讲起这段事,胡爷爷总用著权威的口吻。据胡爷爷说,那贝子自从被神秘地剜去双目后,惧怕连性命也失去,便放还了那被抢的姑娘。姑娘的父母,后来果然给她招进了一名白衣女婿,是个瓦工。庚子年间,那年老的夫妇都已去世,这对夫妇连同他们的五个子女,都成了「义和团」的团民。每当有人说那昔日被抢过的妇人,入「义和团」后当了「红灯照」时,胡爷爷总要予以纠正:「不是红灯照,是蓝灯照。我爷爷当年跟他家熟得不能再熟,他家的豆汁我家随便喝,我家的芸豆窝头蒸得好,他家也随便拿;所以究竟是怎么个情景儿,得听我爷爷的——我爷爷说,义和团的女团民,只有那年轻没出阁的,才叫红灯照,结了婚的妇人就叫蓝灯照,还有寡妇们,叫青灯照。」后来呢?据胡爷爷说,「义和团」失败后,那瓦工被捕去杀了头,英勇牺牲了,那妇人便带著子女逃往了外地。究竟逃到了哪儿?他就说不清了,因为他爷爷没告诉他。不过,至今胡爷爷仍能到银锭桥畔,指认当年那家豆汁铺和他家祖上居室的位置——自然早已成为了别姓的住屋。 海老太太呢,却是与那传说中的反面角色有亲缘关系。据说那恶贝子的一个庶出的妹妹,便是海老太太的姥姥。这样论起来,那被义士剜去双目的贝子,海老太太还该叫他舅姥爷呢。这种关系倒并未使海老太太在参与讲述那传说时有什么羞愧之感。因为据她说,那舅姥爷岂止是欺压府外的良民,就是府内,他也不仅是虐待奴婢,对海老太太的姥姥——他庶出的妹子,也是想骂就骂,说打就打的。因此,每当讲到她那舅姥爷在那个月黑夜里,门窗未动而双目被剜的情节时,她甚至比胡爷爷等人更觉解气,还每每要发一通「恶有恶报」的议论。再说,与海老太太有亲缘关系的满清贵族及其后裔还很多,有的支持过辛亥革命,有的解放后成为政协委员,还有那论起来得叫她舅妈、表婶的,人家都成了共产党员了。因此,海老太太的亲戚关系里是既有坏蛋也有好人——这也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有的状况,不足为怪的。人们自然常向海老太太打听她那舅姥爷的下场,她总是凿凿有据地说:「出了那档子事没多久,他就得疯病死了。临死的时候,他直嚷:『烫!烫!』问他:『炕烫,火盆烫?』他说:『豆汁烫!豆汁烫!』敢情他总觉得有人端著热豆汁往他身上泼……」对这类描述,人们自然只是姑妄听之。 那传说中笼罩著神秘色彩的侠义少年,他究竟从何方而来?又往何方而去?他何以能够不动门窗而潜入恶贝子寝室,从容地将其双目剜去?这些问题,胡爷爷和海老太太便只能同大家一样,凭著想象去猜测了——他们都失去了权威性。但几种传说的「版本」中,都有这个细节:在恶贝子双眼被剜的那天傍晚,那骑马的美少年,曾光顾过鼓楼大街上的「北豫丰」烟庄。「北豫丰」烟庄的位置究竟在哪儿呢?这个问题,海老太太和胡爷爷以前就争鸣过,这天不知怎么搞的,聊著聊著,他俩又抬起杠来。 海老太太说:「那『北豫丰』烟庄,就在如今『炊事用具供应部』那儿,门脸正对著烟袋斜街。买妥烟料的主儿,一迈出『北豫丰』的门坎,抬头就能望见烟袋斜街把口的『双盛泰』烟袋铺,那门口挂著好大的烟袋幌子——您忘啦?足有四、五尺长,底下坠著红布……」 胡爷爷说:「那咋不记得?幌子上还箍著铜箍儿,小风过来不带晃摇的……可『北豫丰』蒂根就不在这鼓楼南大街上,它是在鼓楼东大街,如今『民康回民小吃部』斜对过……瞧您那点子记性!」 海老太太便扬起嗓子说:「我记性差?凡我经过的事儿,拾起来全能全枝全叶的……我倒试试您吧——当年烟袋斜街里的『忠和当』,门脸在哪块儿?」 胡爷爷脖子都直了:「街中间,庙对门,门脸朝北——我能忘了它?早年可没少跟它打交道!」他忽然回忆起,民国十三年夏天,紫禁城里建福官遭回禄,从钟鼓楼一带都能望见宫里的红光,后来内务府派了几十个库丁去收拾废墟。他当年不到二十岁,也是其中的一个。以往在库里干完活,出库房时,不但要脱光衣衫,还要双脚蹦过一条尺把高的长板凳,同时还得立即将双手一拍,叫喊一声,守候在那里的主管点了头,才让穿上衣衫回家。这是为了防止库丁将库中财宝藏在口中、手中、胯下、肛门和腋窝盗出。但到建福宫收拾火灾现场,一来露天作业,监督不便;二来人手不够,还另雇了一些力夫来应急,难于管理;三来当时皇室已然衰败凋蔽,威风早已不似当年;故而库丁和力夫们都有了可乘之机。在干活的过程中,他同别的库丁、力夫一样,也趁便拾了一些熔成团块的金银,偷偷藏在裤裆里,混出神武门以后,便赶紧到「忠和当」去当当——后来才知道是吃了大亏,原该拿到钱庄去的,可他只跟当铺打过交道,钱庄的门坎从来没有迈过……想到这里,他不由得考问海老太太:「您记性好,您该记得早先故宫里头著大火的事儿吧?……」 海老太太不等他问完便用劲地说:「敢情(「敢情」与别的词语构成句子时,相等于「原来是」、「真叫是」、「可不是」……一类意思,单用时是一种表示充分肯定的语气词。)!那一年春上我出的阁,那场大火,记得是阴历五月十四晚半晌著起来的。第二天我跟我们掌柜的逛『荷花市场』,一进大堤,满耳朵听见的全是那大火的事……」 海老太太一提起「荷花市场」,胡爷爷便把那建福宫大火的事撂一边了。「荷花市场」!这四个字勾起了他多少既酸辛又甜蜜的回忆。他不由得又同海老太太一问一答地议论起当年的「荷花市场」来。海老太太在这话题中,同样也既回味到青春的乐趣,又反刍出人生的苦涩。 所谓「荷花市场」,是民国初年到三十年代末那二十几年里,在这钟鼓楼西南的什刹海出现的一种临时市场,每年从阴历五月初五开市,至阴历七月十五收摊。当时的什刹海前海遍植荷花,海西是一条颇宽的土堤,堤东是一片稻田,「荷花市场」的中心区便在这土堤之上,所谓「东边荷花西边稻,棚架半在水中泡」——市场的商棚,大都用杉篙木板扎搭,一半搭在岸上,一半搭在水中,上面或罩以席顶,或铺著可展可收的苇廉,当然也有因陋就简——覆以旧布缝缀的伞篷的。胡爷爷当年也曾一度在著名的「德利兴」棚铺中学徒,到那「荷花市场」中给人搭过棚架;而海老太太的掌柜的,得意时却是「荷花市场」中携眷游逛的人物,潦倒以后,一度又在「荷花市场」中摆摊给人测字相面…… 胡爷爷和海老太太兴高采烈地回忆了一番「荷花市场」的盛时景象……那「八宝莲子粥」,用糯米和上好粳米煮成,煮得腻笃笃的,盛在小碗里,中间混著鲜莲子、鲜藕、鲜鸡头米,上面再堆上雪花棉白糖、青丝红丝……小碗又搁在冰桶里,用那从窖中取出的天然冰块偎著,取出来的时候,凉飕飕的,称作「冰盏儿」,你说该有多么爽口!还有「苏造肉火烧」,是拿花生油、鲜鸡蛋和细罗面烤成的,皮儿一层又一层,层层不乱,薄薄的皮儿下,露出里头的萝卜丝瘦肉末馅儿,一两算你两个,真勾人的「哈喇子」 (口涎。)!……吃的如是丰富多采,那些耍货(玩具。)更让人眼花缭乱!上头泥塑、下头猪鬃扎脚的「鬃人儿」,搁在铜盘子里,一敲盘边,它们就连转带舞,别提有多么逗哏;还有各式各样的风筝,「黑锅底」、「沙燕」、 「蜻蜒」、 「蜈蚣」、 「孙悟空」、「美人」……都不稀奇,最有趣的是「蝴蝶送饭」——它附在大风筝之上,大风筝放起老高以后,把它挂在风筝线上,能眼见著自动升上去,上去老高了,拴著线香头的小爆竹一响,绷线震断,它那翅膀便能一合,「嗤溜」滑将下来——你说巧也不巧?…… 他们又回忆到当年「荷花市场」上售卖的几种灯:「荷花灯」,并不真用荷花制作,而是用高粱秸破蔑,圈成一个小西瓜大的圆圈,上面贴一圈用粉纸剪好压凹的花瓣,下面再贴一圈用绿纸剪成的六七寸长的流苏,中间点上一支小蜡烛,孩子们入夜后用一根小棍挑著,边玩边唱:「荷花灯,荷花灯,今儿个点了明儿个扔……」他们小时都点过,也都扔过的;「荷叶灯」,用真荷叶一张,当中插蜡烛,点上举过头玩;「河灯」,用一小块厚厚的圆木头,周围糊一圈纸,中间放一个泥捏的小油灯盏,点上后,搁进什刹海,任其漂流;最令人难忘的是「蒿子灯」,拔一棵青蒿,把许多点燃的线香头一一系在青蒿的枝叶间,手举根部,摇来摇去,在昔日昏暗的庭院里、胡同中,点点红星晃动著,袅袅香烟飘散著,引出正当青春年少的他们多少非分的幻想!…… 「啊,二位说时,不就是当年『雨来散』里的玩意儿吗?」一位一手提著鸟笼、一手揉著核桃、身板比他们硬朗的主儿,听他俩聊得起劲,凑过来搭话。 「雨来散」?对!当年的「荷花市场」逢上下雨,自然散摊,所以确有「雨来散」的俗称。海老太太和胡爷爷一听见「雨来散」这仨字儿,心中顿时充满了无限的怅惘。「荷花市场」逢雨便散,人生呢?缘分呢?……唉唉,往事真不堪回首! 那过来插话的,便是卢宝桑的父亲卢胜七。他比胡爷爷和海老太太要小十来岁,对于他来说,「荷花市场」实在没给他留下什么好印象。他记得那时候他还不到二十岁,在轿行里等著当随行的执事——他们丐帮中的小夥子常去干这个,当然轮不到他们打伞、打扇,只能是在执事行列的尾部打打旗。旗有几种:青龙旗、白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1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