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钟鼓楼(刘心武)-4

作者:刘心武 字数:25374 更新:2023-10-09 12:07:09

蛑勇ド先∠吕吹摹4筇右裁桓鐾ぷ哟嫔恚湍敲幢┞吨盟踔上АK醇酥勇ァK醯弥勇フ嫘闫2恢裁矗醯每梢园阎庸穆ケ茸饕欢苑蚱蓿穆ナ欠颍勇ゾ褪瞧蕖K怯涝赌敲唇舭ぶ环掷搿K艘桓鼋小敢黄废恪沟男⊙叹频辏柿撕眉复温罚樟撕眉父鐾洌胖沼谡业搅塑鞔笠〉哪翘鹾? 当她走进那条胡同时,她不禁有些惊讶,原来北京不尽是那么宏伟壮丽,也有这种狭窄、灰暗的地方……她找到了那个院门,院门口站著一群人,其中不少是小孩子,有个孩子用一根竹竿挑著一挂鞭炮,仿佛随时准备燃放。她很快便看见了大门两边贴出的红喜字。不知怎么搞的,她的心下意识地一紧,一路上她都没觉得手里的东西沈重,刹那间却顿感胳膊疼痛……怎么这么巧,今天磊子哥他——」 「你是贺喜来的吧?」挑著鞭炮的小竹主动跟她搭话,「快进去吧,新娘子这就快到啦!」 这时薛纪跃的大姑一家早已到达,并站在了等候迎亲小轿车的人群中。那大姑看出来这位姑娘不象城里人,而且薛家亲朋中并无这样一个角色,便走拢前去问她:「姑娘,你找谁呀?」 杏儿回过神来,对她说:「俺找荀家,荀兴旺是俺大爷……」 「啊,你是荀师傅的侄女呀?对对对,是这个院,你进门往右边拐,你大爷就住右边那个小偏院。」 杏儿便进院去了。她仍未从误会中解脱出来,但她已经恢复了自尊。她想她一定不能透露出半丝不自然的神情,她一定要大大方方、诚心诚意地给磊子哥贺喜,并且她决心给磊子哥补上一份厚礼。 在那古老的门洞里,两只毫无用处但又舍不得毅然扔掉的藤椅吊在上方,在那个位置上,今天早晨里院北屋纤秀的大学生张秀藻曾经有过短暂的停留,并产生过剧烈的感情波动;此刻却又是另一个姑娘——从几百公里外的乡村来到的粗壮的郭杏儿,右手提著沈甸甸的旅行袋,左手拎著三盒捆在一起的花蛋糕,止步凝神,心头掀动著凤风雨雨…… 劈劈啪啪,门外猛地响起鞭炮声,迎亲的小轿车到了。 13.婚宴上来了一位不寻常的食客。你知道当年北京的「丐 帮」吗? 北京市民的嫁娶风俗,到了一九八二年,还是薛纪跃、潘秀娅式的居多。「旅行结婚」主要还是流行于干部和知识份子子女之中,「集体婚礼」虽经报上一再宣传提倡,参加者在嫁娶的总人数中所占比例究竟寥寥。当然,正象每棵柳树都不仅不同于杨树、桑树、榆树……它们与别的柳树又有所不同,薛纪跃潘秀娅式的嫁娶一般都分下列步骤:一、小轿车迎亲。车到男方门口要放鞭炮、撒五彩纸屑。门口自然要贴红喜字。二、在男家成亲。主要招待男方的亲友,其中主要的亲友要留下吃饭。女方家如离得远,一般只有女方的送亲人员(一般是嫂子、姑姑、姨之类人物)到场,女方的父母及其他亲友该天一般并不到场。三、当天或第二天男方随女方「回门」,「回门」一般就不坐小轿车而改为骑自行车或乘公共电汽车了。女方家里招待女方的亲友,其中主要的亲友一般也要留下吃饭,但排场花费一般都逊于男方家中。四、一般在一周后,两对亲家和一对新人,加上最直系的亲属,在一起聚餐——自然以在男方家中居多,但也有汇聚到女方家中的。到此,嫁娶活动也便「曲终奏雅」了。 在这同一流派中自然又有对各个环节的不同处理方式:有的迎亲时绝不满足于一辆小轿车而要搞成一个「车队」——那自然都不是租的出租汽车而是动用公车,一般是一至二辆小轿车,外加二至三辆「小面包」或小吉普;有的不是在男方家里摆宴而是到饭馆包席,以这种办法行事时,一般男女双方的家长和双方的至亲好友都同时到场,「回门」的环节依然保留,但一般也就不再宴请来客,而只以茶水糖果招待——采取这种方式时,在饭馆包饭的花费双方家长都要负担,当然,一般男方要出大头。 薛纪跃成亲这天,不算担负迎亲任务的嫂子孟昭英,头一个到达的亲友竟是卢宝桑,这实在是一种不祥之兆。 薛纪跃看见卢宝桑不仅扫兴,而且厌恶,但他无可奈何,只好强颜欢笑,从五斗橱边走开,招呼卢宝桑说:「你呀!坐吧!吃糖!」 卢宝桑不仅穿得邋邋遢遢,而且胡子拉碴,毫不掩饰他对主人尊严的漠视,一屁股歪坐在新沙发上,望望茶几上的糖果碟,甩著嗓门说:「谁他妈吃你这破糖!送我包烟是正经。」 薛纪跃扔给他一包过滤嘴的「礼花」,他接到手里一看,撇撇嘴,把那整包烟往茶几上一撂,伸直脖子抗议:「就他妈给我抽这个?去去去,把你那三五牌的掏出来,我知道你小子有,你他妈不给我抽留著给谁抽?」 薛纪跃确实有几包三五牌的英国烟,是潘秀娅的娘家人捣腾外汇兑换券买来的,可他实在不愿意拿出来招待卢宝桑,便沈下脸说:「你别嘴里不乾不净的好不好?就这个,不爱抽你别抽!」 卢宝桑瞪了薛纪跃一眼,「噗哧」一声乐了,歪头又从茶几上抓过那包「礼花」烟来,打开取出一支,从兜里掏出个打火机来,「吧哒」打出老高的火苗儿,点燃了那支烟,遂舒舒服服地仰脖靠在沙发上,小孩嘬奶般地抽了起来。薛纪跃注意到他手里玩弄著的那只打火机,是只外国造、超薄型的,也不知镀了种什么合金,表面光滑铮亮。这只高级打火机和他那身邋遢的衣装,在薛纪跃眼里不但并不显得矛盾,而且,薛纪跃感到两者配在一起,倒恰恰最能体现出卢宝桑之为卢宝桑。卢宝桑那么大模大样、心安理得地坐在沙发上,带著最佳竞技状态的食欲和一副功能健全的肠胃,准备在婚宴上大吃一顿,在他自己来说,也实在是具有最最充分的资格。 卢宝桑的父亲叫卢胜七,卢胜七的妹妹嫁给了薛纪跃大姑妈的小叔子,所以卢宝桑也管薛纪跃的大姑妈叫姑妈。依此类推,他管薛纪跃的父亲叫大爷,管薛纪跃的母亲叫大妈,他跟薛纪徽和薛纪跃也就是平辈的兄弟了。自家兄弟今儿个结婚,他难道不该来吗? 还不光是这么一层关系,如今他跟薛纪徽、孟昭英在一个单位,所以他又是薛纪跃兄嫂的同事——还不光是一般的同事,薛纪跃、潘秀娅置办家具时,他这个搬运工可尽了大力,往这屋里搬那三开大立柜时,摆放时,都是他吆喝著指挥的。难道他还不够哥儿们吗? 卢宝桑今年已经二十九了,还打著光棍。在他身上,家庭——或者说家族——的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似乎还没有哪个社会学研究者,来研究过北京的市民。这里说的市民不是广义的市民——从广义上说,凡居住在北京城的人都是北京市民;这里说的市民是指那些「土著」,就是起码在三代以上就定居在北京,而且构成了北京「下层社会」的那些最普通的居民——这「下层社会」自然是一个借用的语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城的任何一个居民,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并且已不存在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层次区分,因此,要准确一点地表述,就应当这样概括他们的特点:一、就政治地位来说,不属于干部范畴;二、就经济地位来说,属于低薪范畴;三、就总体文化水平来说,属于低文化范畴;四、就总体职业特征来说,大多属于城市服务性行业,或工业中技术性较差、体力劳动成分较重的范畴;五、就居住区域来说,大多还集中在北京城内那些还未及改造的大小胡同和大小杂院之中;六、就生活方式来说,相对而言还保留著较多的传统色彩;七、就其总体状况的稳定性而言,超过北京城的其他居民——因为不在「官场」所以没有「宦海浮沈」的戏剧性变化;因为不涉「文坛」一类的「名利场」,所以也没有多少荣辱明灭的敏锐感觉;他们离政治较远,既没有被当作过打击、批判的重点,也没有被当作过平反起复、落实政策的物件。文学艺术也很少把他们当作描写重点。有的人乾脆鄙夷地称他们为「小市民」,或一言以蔽之曰:芸芸众生。 但他们的存在及其素质,实在是强有力地影响著北京城的总体社会生态景观,所以倘全面致力于北京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就不能不研究他们、体察他们,从而引导他们、开化他们。请每一个自我感觉是外在于「小市民」的「大市民」考虑一下:你的生活离得开「小市民」吗?你不可避免地要在商店里遇见他,在公共电汽车上遇见他,在人行道上遇见他,在公园里和影剧院里遇见他,在饭馆里和冷饮部里遇见他……一句话,你其实是离不了他。你之所以能保持一种「大市民」的优越感,恰恰是由于有许许多多的「小市民」在社会上为你以及你引以为同类的人,填补著你以及你引以为同类的人所不甘、不屑去填补的社会空隙——并且绝非小而无碍的空隙。 人们总是一再抱怨:服务行业的一些服务人员,服务态度怎么总是不好?工厂的一些青工, 「小市民」子弟,怎么总是那么粗野、颟顸、放纵?通过思想教育、批评表扬、奖励惩罚乃至于「严肃处理」等等手段,当然也解决了不少问题,然而,人们似乎还需要从他们当中大多数人的社会属性和特殊文化、心智、心理、教育结构上,去进行细致的研究,从而摸索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化手段来,恐怕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当然,他们当中的情况又人各有异。 卢宝桑是怎么个情况呢? 卢宝桑的父亲和母亲,都属于北京城内世代的城市贫民。 到晚清时候,北京城内最下层的贫民大体上分布在两个区域:一个区域是内城的钟鼓楼一带,所谓丐帮(乞丐集团),大体上就群集于此,每天白天由此向东、西、南三个方向推进,四处求乞,晚上再返回钟鼓楼附近的「营盘」(门洞、街檐、穿堂、窝棚);另一个区域就是外城的天桥一带,大桥虽然也有乞丐,但其主体却是各色耍把式的人物,他们不大流动,一般就居住在龙须沟、储子营一线往南的杂院破屋中。 卢宝桑还记得他的爷爷,他爷爷一九五七年才得病死去。他记得最清楚的一点,就是爷爷晚上有穿著鞋睡觉的习惯——等他长大了他才知道,那是因为当年一到冬天,乞丐们难以生存,晚上便聚集到「火房子」中去过夜。所谓「火房子」,就是摇摇欲坠的颓败官房(当年可能是官府巡街的「执金吾」们碰头的地方),房中已片物无存。乞丐们在房中挖一个坑,拾一些树棍点燃一堆火,围烤之后,便不分男女老幼地胡乱躺下一睡。因为有鞋的乞丐怕无鞋的乞丐将自己的破鞋穿走,所以一概穿著鞋睡觉。据说当时丐帮的帮规是:凡别的乞丐到了手、上了身的东西,其他乞丐如果强夺、偷拿,便要处死;但凡别的乞丐脱了手、离了身的东西,当面捡走、取走却都名正言顺。 卢宝桑的爷爷一度当过「杆头」,即「花子杆儿」。如今有出京剧《豆汁记》还经常演出,戏里面那金玉奴的父亲金松,便是个「杆头」,而且是个好人。所以卢宝桑由《豆汁记》而对京剧好感,又由《豆汁记》而对跟薛大爷他们同院的澹台智珠好感,并由此又使他那粗粝的灵魂中增添了一点朦胧的温柔——这且不去说它。 卢宝桑爷爷那一辈的乞丐,是把求乞当作一种职业的,同当年钟鼓楼的当铺以苛酷著名一样,当年钟鼓楼的乞丐也有「刁民难惹」的声威。逢到官商富民有婚嫁寿喜的红事,丐头便率先跑去『祝贺」,门房、帐房倘若不予理睬,甚而驱赶叱骂,那么过不了多久,在丐头指挥下,众乞丐便会轮番跑去骚扰,花样叠出,直到门外来宾及闸内主人不堪忍受,命令门房、帐房散钱施舍,他们方会渐次收兵。 当年的乞丐有「软乞」、「硬乞」、「花乞」、「惨乞」诸种不同的求乞方式,大有京剧分生、旦、净、未、丑不同行当的意味,而同一行当中则又分化出不同的门类,如京剧旦行中又有正旦、青衣、花旦、闺门旦、泼辣旦、玩笑旦、武旦、刀马旦等等,各种行乞行当中又分出许多种不同的求乞花样。所谓「软乞」,多为老弱妇女乞丐,以哀求哭喊达到目的,针对不同的物件,口中数来宝式地吐出诸如此类的话语:「太太给我两个钱,太太长寿万万年。」 「乌龟上门来,老板大发财。」「老爷大施恩,抱子又抱孙。」……「软乞」中又分「坐乞」和「叫街」两种, 「叫街」在游动中有时也收起哭腔露出凶相,喊出诸如「不给财,我不来,你剩下残钱买棺材!」「你不给,我不乞,看你子死急不急!」一类的怪话,但毕竟还属于软磨的范畴,与「硬乞」不同。「硬乞」的多为青壮年男子,嘴上不一定有那么多功夫,主要靠动作、行为取得效果。一般又把他们的求乞方法称为「做街」,如手执两把长刀或两块整砖,不断拍击裸露的胸部,使胸部红肿见血;又如口衔数枚长钉,手持砖头一块,当众把长钉插入头部一个肉疙瘩中,以砖头击砸,钉缝中鲜血迸流,凄厉可怖;再如用一条带铁钩的铁链,将铁钩剜入锁骨之中,拖著铁链行走,铁链尾端往往还缀著一个铁球,击地当当有声……「花乞」者是借用一些最原始的杂技手段,如舞「莲花落」(手执一竹竿,每节挖几个眼孔,眼孔内贯几个制钱,边舞边乞)、打「玉鼓」(手持一个竹筒,一边绷著猪尿脬,以手指弹拍出变化的节奏)、「点凤头」(在印堂中插一根粗针,针尖顶住一只粗碗,一面摆动一边求乞)、耍青蛇、拿大顶……等等。「惨乞」则是指残废乞丐的求乞,如「看照壁」 (下肢残缺,以烂布系著膝盖、护著臂部,坐在地上移动)、「翻太岁」(手足全残,在烂泥中翻滚)、「解粮草」(残废乞丐倒卧小木车中,两乞丐伴前挽后)、「驮石头」(男丐背负残废女丐过市)……等等。 同薛家同院的荀兴旺师傅,小时候也跟著母亲要过饭,但那是农村荒年穷苦农民临时性的谋生方式,与北京城内当年丐帮的职业性乞讨的生活方式,有著质的不同。实际上这两种人不仅心态不同,所呈现出的外在相貌往往也有很大的区别。 卢宝桑的父亲卢胜七,成年以后大体上属于「硬乞」的行当;北京解放的时候他已经三十六岁,还没成亲,直到一九五○年被政府救济安置,当了蹬平板三轮车的工人,才算有了个真正能有益于社会的固定职业;一九五二年他奔四十岁去的时候,才娶上了卢宝桑的娘,而她当时也已经三十五岁了。这一对晚婚的夫妻在婚后第二年有了卢宝桑这么个独生子。 曾经在北京市内的货运事业中起过重大作用、并至今仍起著一定作用的平板三轮运输业,长期以来属于合作社即集体所有制性质,细细考察起来,其中的三轮车工人,经历纯洁的城市分民固然占一定比重,但也不乏两股旧社会的沈淀物:一种即是卢胜七式的贫民,贫则贫矣,而又并无劳动资历,大都是过去的乞丐、混混、破落户的败家子弟等号人物;另一种则是解放前下层军官、警察、帮闲中罪行较轻、民愤不大的那夥人,经过一段审查、教育,或宣布为管制分子,或免予法律处分,因他们与上一类人物一样,并无一技之长,所以其中一部分也安置到了平板三轮运输工人的队伍之中。这两种人有著若干共同点:缺乏劳动习惯,精于抽烟喝酒;缺乏自尊自爱,惯于谈男说女;贪小利却又讲义气,善挥霍却又能吃苦……当然,绝非人人都是这样,而随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他们的消化、改造,他们中的多数人也确在不断地发生著弃糟粕、增精华的可喜蜕变。 但是,把他们完全消化、改造为新人绝非易事,须知改造溥仪、改造战犯也有他较易入手的一面——他们有文化,可以作哲理性的思考,政治立场一旦转变,倏忽可成可爱可敬之人;改造社会沈淀物却有极其艰难的一面——他们没有文化,却有著一肚子垃圾,即使他们政治上没有问题了,他们也还可能散发出可厌可鄙的气息。 有一回在鼓楼边烟袋斜街里的鑫园浴池,卢胜七、薛永全、荀兴旺仨人恰好遇到了一块。仨人在最烫的池子里泡够了身子以后,就都到外头卧榻上躺著歇息。这时候如果有人注意观察他们,就会发现他们尽管一眼望去都不属于干部、知识份子,而属于劳动群众范畴,但各自在体貌、气质上,又有著明显的差异。 荀兴旺师傅皮肤黧黑、粗糙,但肌肉饱满、匀实、紧凑,整个体态给人一种粗旷而充实的美感。这主要不是因为他比他们要小上几岁,而是因为他是一个从小从事正常体力劳动的生产者和战斗员,开头是种地,后来是当解放军,最后当产业工人。 薛永全师傅皮肤白中透黄,体态略偏肥胖,但又处处显露出艰辛生活所留下的痕迹——他把两块雪白的大浴巾那么一围、一披,再往卧榻上那么一躺,你就是不知道他当过喇嘛,也能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寺院中的卧佛,那形象很难说美,却也绝不丑陋,也就是说,望去还是顺眼的。 卢胜七的皮肤是一种很难形容的土褐色,脑门上有个畸形的肉疙瘩,那是当年搞「硬乞」时,有意培植起来以供铁钉插入的;右胸上有个怪模怪样的伤疤,则是当年在「硬乞」中钩以铁钩的所在……和他的许多蹬平板三轮的同行一样,他们从三、四十岁才开始从事正常的体力劳动,因此,一方面他们不可能再根本改变早已完成发育的体型,另一方面他们的骨骼、肌肉系统又不得不拼命尽力为适应新的负荷而变形、增生,因此他们的体型大都变得格外古怪。卢永胜就是如此:胸肌并不发达,而腹肌紧凑,上膊精瘦而下膊粗大,腿部青筋暴凸,整体形象令人不禁联想起一只螳螂或蜘蛛来。 他们的气质就更加不同。荀兴旺要了壶茶,就用浴池的茶叶,服务员来冲水时,他亲切而自然地同服务员搭话;从他的表情上可以明白无误地看出,他觉得服务员同自己是阶级兄弟,现在人家为他服务,另一场合他也许就为人家服务。薛永全也要了壶茶,也买的浴池的茶叶,但他只将袋茶的封口撕开三分之一,倒入壶中一半茶叶,然后将纸袋折好,将另一半茶叶留下,以备带回家中;当服务员冲水时,他欠身连道「劳驾您哪」,礼数极为周到,但多少显得有点世故。卢胜七可大不一样了。他是自带的茶叶,用小扁铁筒装著——待人家的茶都沏好了以后,他才取出那茶叶筒,连连对人家说:「用我这沏吧,用我这沏吧,我这是一块二一两的正庄货……」人家自然辞谢,他便把人家的茶壶端过来,掀开盖儿看不算,还把鼻子凑拢去闻,呲牙咧嘴地说:「不灵不灵,这五毛钱一两的色儿不正,味儿不纯,喝了拉嗓子眼儿。」评论完了把自己的茶叶筒盖子打开,硬凑到人家鼻子底下让人闻:「闻闻我这是什么味儿!」他高声吆喝著催叫服务员,让人家来给他冲茶,人家端来了茶壶,他拉过来从壶盖检查到壶嘴,挑出了一大串毛病……当人家往壶里冲水时,他斜倚著,微闭著眼,分明是在享受著一种伺候…… 卢宝桑的父亲卢胜七跟薛永全、荀兴旺就这么著大不相同。 卢胜七一九八二年已经六十九岁了。他早已退休。他养了一只画眉、一只蜡嘴,为它们置备了精致而昂贵的鸟笼、食罐、罩慢等器物,前者养著为听鸣唱,后者养著为观衔球。卢宝桑总成不了家,跟父母合住,便把他那间屋的整堵墙排满了自焊的方形鱼缸,养的都是热带鱼,有神仙、吻嘴、蓝曼龙、虎皮、斑马、玻璃帆船、五彩金凤…… 等许多品种,鱼缸里还栽培著玉簪、皇冠、如莲、香蕉、牛舌、菊花……等各类水草。由此可见他们父子二人的物质、精神生活,毕竟与祖辈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从丐头爷爷身上所渗透下来的一种乞丐心态,以及从父亲卢胜七身上散发出来的,『硬乞」精神,却还是不难从卢宝桑身上寻到烙印。 而卢宝桑之所以成为卢宝桑,却还不仅受熏陶于父系,也受熏陶于母系。 他母亲卢黄氏,出身于天桥——即与钟鼓楼遥相对应的南城贫民集团。据说从敌伪时期到解放前夕,天桥有所谓「八大怪」,他们当中有:「大金牙」(拉洋片儿的,徒弟叫「小金牙」);「云里飞」(唱小戏的,穿戴的是纸糊的行头);「蹭油儿」(卖一种去油污的东西,边唱边卖);「管儿张」(用小竹笛放入鼻子里吹,能奏出各种曲调来);「王半仙」(同闺女一起变戏法,主要的节目是舞白纸条,纸条能在他们父女手里里外蹦、上下套);「宝三」(表演中幡、摔跤的);孙洪亮(卖虫子药,边卖边唱,后来居然成为一霸,购置了铺面,欺压百姓,解放后被镇压);「大兵黄」(曾在军阀军队中当过下级军官,身板特奘(北京人把特别健壮称为「奘」,音???a?),他每天在天桥摆一圈凳子,卖点跌打损伤药,但他既不表演杂耍,也不表演武艺,而是坐在那里,甩开嗓门大骂,骂时局,骂贪官,骂污吏,因为他骂得有理,骂得痛快,所以天天有人坐成一圈听他叫骂。他穿一身陈旧的灰军装,山东德州口音,撂著辈儿骂脏话,竟因此得名)。卢宝桑的母亲,传说就是「大兵黄」的女儿,不过人们也只是私下窃议,除了派出所的户籍警,似乎也没有人敢去当面问她,而户籍警对此好象也从未产生过多余的兴趣。不管这传闻确否,从卢宝桑母系那儿,他确实又熏出了一种敢说敢骂、敢打抱不平的气概。 且说在薛纪跃办喜事那天,卢宝桑作为首先到达的亲友,一进门就给薛家带来了诸多不快。他来的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大吃大喝一番,他也并不掩饰这一点,所以他迈进了新房,见到薛纪跃并无什么贺喜的例话,先问薛纪跃索要三五牌香烟;未能遂愿后,他只好降格地权抽「礼花」;在沙发上坐了一会儿,他便站起来在屋里转悠,最后转到五斗橱前,踮著脚尖研究著墙上的结婚照。忽然他「嗤」地乐出了声来,那是一种阴阳怪气的闷笑;笑完他挨近薛纪跃身边,凑拢薛纪跃耳朵问:「怎么著!没先玩玩?我看她够你招呼一气的!」 薛纪跃脸刷地红了,气急败坏地把他一推:「去你的!胡吣!」 卢宝桑宽容地冲薛纪跃挤了挤眼,便叼著烟卷出了新房。他麻利地拐进了充当临时厨房的苫棚。薛大娘见了他,不得不敷衍:「哟,宝桑来啦!你爹你妈怎么没一块儿来呀?」 卢宝桑嬉皮笑脸地说:「薛大妈,给您道喜啦!我爹我妈倒想来呀——可您跟大爷不是没请他们吗?」 薛大娘扬著嗓门应付:「哟,咱们两家还用得著虚礼儿吗?还用下帖子呀。知道了信儿,自然就该来呀——你们不也没『随份子』吗?我就不挑这个礼儿,咱们谁跟谁呀,光你帮著搬家具,那股子牛劲,就顶别人俩仨『份子』哩!」所谓「随份子」,就是亲友们给喜家的小额现金,一般少则两元多则二十元。薛大娘点到这个问题,让卢宝桑脸上有点挂不住,他忙假装参观厨房中的种种景象,结果自然就同正铺摆大冷盘的路喜纯对上了眼。 路喜纯早从声音听出是他,四日相遇后,路喜纯便微笑著对他说:「你又到这儿足撮(放开胃口吃别人请叫「足撮(??o)」。)来啦?」 「哥儿们!」卢宝桑没想到今天薛家请来的大师傅竟是路喜纯,他不由「惊呼热中肠」,一巴掌拍到路喜纯的肩膀说,「是你呀!你可得好好地露一手啊。这是我大爷大娘家,我二兄弟办喜事,看在我面子上,你也不能含糊呀!」 薛大娘不由问:「你们什么时候认识的呀?」 卢宝桑抢著回答:「他爹原先跟我爹在一块儿蹬平板三轮。他妈我也见过,两人前后脚都『嗝儿屁』(「嗝儿屁」,死的鄙称。又说成「嗝屁潮凉」;旧时代北京小市民认为人死时先要打一个嗝,再放一个屁,然后七窍流水(潮),最后全身冰凉。)了。他跟我一样,还是条光棍儿!」 这话一出来,薛大娘心里又添了点不自在。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考察,她本已对路喜纯的手艺和做派产生了信任和好感;可卢宝桑一揭「底儿」,原来这路喜纯偏是个父母双亡的光棍汉,真不巧!他那晦气,该不会通过饭菜,传到咱薛家来吧? 路喜纯微微地摇头,心里连连叹气。他太了解卢宝桑了,他们俩小学时候还是同学。卢宝桑原来比他高两个年级,后来蹲班蹲到他在的那个班。他最见不得卢宝桑那既不尊重别人也不自尊的丑态。他们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小学高年级学生也学著中学、大学生的「造反派」揪斗校长、老师,卢宝桑那时候比一般六年级的学生大一岁,个头已经基本长足,显得身粗力大,开头,他也戴个大红袖章,以「红五类」自居,那时他似乎确有这个本钱。据说他爸爸卢胜七,在解放后镇压钟鼓楼一带的恶霸时,帮著行刑的解放军捆绑恶霸,拖著恶霸拉向法场,表现得非常革命,非常勇敢。所以,在揪斗校长、老师的批斗会上,他总扮演那揪著人家「坐飞机」的角色。他除了撅人家胳膊、按人家脑袋,还要想出其他各种各样恶毒而刁钻的办法来侮辱人,如猛踩人家脚背啦,揪耳朵让人家偏仰著脸「示众」啦,拿墨水瓶往人家衣领里灌墨水啦……他干这些事时还爱一边朝台下的「革命师生」扮鬼脸儿。后来,他更把这种虐待狂的劲头施加到同学身上,他让那些「黑五类」家庭出身的同学用脑门顶著墙上的钉子罚站,用别针把他们的「认罪书」别到他们的胸脯肉上。可是,过了没多久,不知怎么的,卢宝桑的爸爸卢胜七在单位里被揪出来了。路喜纯去看过大字报,当时看不懂,后来才弄明白,原来有人揭发他,解放前夕北京的大学生进行「反饥饿、反内战」、抗议国民党反动政策的示威大游行时,国民党的军警收买了一批流氓打手,让他们放手冲撞游行队伍,打跑一个学生给一个馒头,被收买的打手中就有卢胜七,他一次就挣了十八个馒头!这事被揭露出来以后,卢宝桑顿时由「红五类」变为了「黑五类」。让路喜纯感到奇怪的是,卢宝桑并没流露出什么悲苦忧伤,这倒还罢了——在学校后来那些批批斗斗的荒诞场面中,卢宝桑竟往往不等别人揪他,便自动站到被批斗的位置上,高高地撅起屁般,双臂向后高抬,有一回他还自己当众打自己的耳光……回忆起来,最最令路喜纯不能容忍的,是正当他在台下默默地同情著卢宝桑时,一瞥之中,卢宝桑却斜著脸儿朝他吐舌头出怪相! 长大以后,路喜纯常把卢宝桑当作一面镜子,来检验自己的灵魂。他可以原谅卢宝桑以往的愚昧,他也可以容忍卢宝桑现在未能涤尽的恶习,但他自己却无论如何要引以为诫,他要永远尊重别人的人格,更要尊重自己的人格。 路喜纯真不乐意卢宝桑出现在这家的婚宴上,他所精心烹制的这些莱肴,肯定要遭到卢宝桑的荼毒!比如这个铺放美观精巧的尺二冷盘,当中是土豆泥垫出的两颗套在一起的心,上面用金糕条镶嵌出了一个鲜红闪亮的喜字,周围用火腿、虾片、蛋卷丝、猪头肉、黄瓜盅、番茄花、松花蛋瓣……等等组成了彩色的对称图案。这冷盘上了桌子,是应当「一看」、「二品』,之后才「三报销」的,但你怎能保定卢宝桑不一筷子就把它搅个稀巴烂呢?唉! 卢宝桑却全然不能体察路喜纯的心情,他在路喜纯面前油然生出一种优越感来——此刻路喜纯是伺候人的,而他自己恰是被路喜纯所伺候的宾客之一。他油腔滑调地命令著:「你小子可不许在这儿留一手啊!你『丫挺的』(「丫头生的」的快读,即私生子之意,骂人话。)把你的本事全给咱倒腾出来!」 这时,薛纪跃的大姑一家来了,卢宝桑闻声出去同薛大娘一起招呼著——原不是生人,且不说薛永全和大姑他们那死去的二弟当年也是乞丐帮的,当年在隆福寺混的大姑父,跟卢宝桑母亲家,不也是有过来往的吗?卢宝桑心里浮出这七穿八达的亲友关系,更觉得他今天在这儿吃香喝辣是名正言顺了。 忽然薛永全师傅汗涔涔地提著个鼓鼓囊囊的草包回得家来,大家乱哄哄地互相招呼著。薛师傅不无焦急地对薛大娘说:「你看这事儿——马凯餐厅说今儿个运啤酒的车不来了,昨儿个他们剩得不多,一会有两桌华侨包饭,全得上。咱们的啤酒可就全黄了!」 薛大娘不由唠叨起来:「你看!我就知道你没一样事能办成!昨几个我说早点把它买回来搁著,你不干,说什么搁屋里头酒要坏,搁屋外头瓶子要裂,还是搁人家餐厅冰箱里最好——你看今儿个怎么样?人家不认帐了吧?……」 薛师傅遂说:「我从马凯餐厅那儿一路找到地安门,今儿个都没啤酒,我只好在地安门商场买了十瓶『麦精露』……」 「那玩意儿哪行呀!」卢宝桑激昂地插进去说,「没有啤酒还办什么事儿!小跃子他们两口子往后能顺顺溜溜过日子吗?」 薛大娘心里象塞了团烂泥。又是一档子不吉利!北京市民的这种婚礼,三种酒缺一不可也是一种风俗——白酒如果实在弄不到八大名酒之一,至少也得有「龙凤酒」,这代表富贵;葡萄酒也不可缺,但必须是三块五以上一瓶的「北京红葡萄酒」,这代表兴旺发达;啤酒必须充分供应,这代表和顺美满。现在却居然出现了「三缺一」的严重危机! 正当薛大娘一筹莫展时,卢宝桑宣布说:「我就不信『马凯』他们那儿真的没货!准是他们见大爷面善,就他妈的糊弄大爷。你们等著,我去一趟,我就不信端不来一箱!大爷,给我钱,给我装酒的家夥,我这就去!」 薛大娘心乱如麻。她跺著脚说:「秀娅怕这就要到了——门口也不知都有谁守著,放鞭炮、撒花纸的孩子别偏这时候没影儿了。」 大姑便赶紧带著薛纪跃的表姐、表侄等人往大门外去。 这时薛师傅把二十块钱和两个大网兜给了卢宝桑,卢宝桑便一溜烟地出征马凯餐厅去了。 薛大娘和薛师傅暂且进到他们自己的房中,薛大娘拿起炕笤帚,先把自己的衣服掸扫乾净,然后又给薛师傅掸扫…… 没过一会儿,门口传来了响亮的鞭炮声。薛大娘扽扽衣裳角,庄重地走出自己的住房,又走进新房之中。薛师傅跟在她的后面。 14.新娘子终于被迎到了新房中。有的售货员为什么故意冷落顾客? 迎亲小轿车的司机很不高兴。干这类差事他可不是头一回,也遇上过不少「格涩」(形容人脾气古怪,不好相处。)的顾主,但今天这趟可真把他折腾得够呛。 潘秀娅家住在一条挂有「此巷不通行」标志的小胡同中。那胡同相当狭窄,小轿车开到胡同口,自然也就停住了。孟昭英和詹丽颖便下车走进去迎新娘子。 潘秀娅家满屋子都是人,也来不及细认,但很快孟昭英和詹丽颖也就看出来,这一群人的主心骨是那位潘秀娅叫她「七姑」的乾巴老太太。 七姑是特意从广安门外赶来,充当女家的「送亲姑妈」的。潘秀娅的两个姐姐出嫁时,都是她充任这个极其重要的角色,这回潘秀娅出阁,她不仅当仁不让,而且大有戏曲舞台上的名角儿出演「封箱戏」的气派。除了新娘子潘秀娅,人群里就数她穿戴打扮得整齐。她人过六十,脸上的皱纹是无法掩饰的,但她把尽管日渐稀疏、却还不露头皮的短发细心染过,又施以不知多少的头油,并从上到下弄出一点似有若无的波纹,这样一来,便顿收奇效——离远点看,你会以为她不过刚到五十。孟昭英和詹丽颖到达时,她正给新娘子检查装束。新娘子潘秀娅这天穿著一身近似苹果绿的带隐条的西式女服,是在王府井雷蒙服装店定做的,上身翻开的斜领里,露出水红色、大尖领的化纤衬衫,斜领下端插著朱红的绢花,绢花下缀著烫有「新娘」字样的燕尾签。七姑认为那绢花的花瓣张开度不够,正在细心地一瓣瓣调整。 孟昭英和詹丽颖进屋后,大家闹嚷嚷地见礼完毕,詹丽颖便大声感叹说:「新娘子好漂亮呀!我要是小夥子,都巴不得要娶你!」 七姑闻声盯了她一眼。心想薛家怎么找这么个人来迎亲?张嘴就没个分寸!不过,她暂不动声色,只是问:「『小轿子』在门口了吗?」 詹丽颖满不在乎地说:「晦,你们这条死胡同!汽车开不进来,车在胡同口外面等著。就走出去上车吧——新娘子,我们可要把你拐跑罗!」说著便伸手去挽潘秀娅胳膊。 七姑把詹丽颖伸出的手给挡了回去。她意识到自己今天的责任格外重大。这位「詹姨」竟如此无礼!什么「死胡同」、「拐跑」——多不吉利的言辞!再说,迎亲的「小轿子」不开到门口,那怎么能行?于是,她脸上现出极其严肃的表情,语气坚决地说:「得让『小轿子』开到门口来,这胡同够宽的,能开进来。」 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著。孟昭英说:「开倒能开进来,可胡同里没法子掉头呀!」 七姑坚定不移地说:「就得开进来!能开进来就能开出去!告诉你们说吧,就是拆几座房子,也得让它开到门口来!」她嘱咐潘秀娅:「秀丫,你坐下候著。我去给张罗去!我就不信他开不进来!」说完便气度轩昂地朝屋外走去。孟昭英、詹丽颖及潘家的一些人不由得随她到了胡同口。 司机本来不肯把车开进胡同,但七姑一张利嘴,把理、利、情熔为一炉,不由司机不照办:「我说师傅,你甭强调客观,你们那章程,当我不知道吗?你就该开车到户,要不我找你们领导反映去……你多开几步对你有啥坏处?不还能多收点钱吗?你服务到家了,我们给你写封表扬信寄去,你这月奖金不就稳拿了?……我说小夥子,你怕自个儿还没办过事吧?人一辈子就办这么一回事儿,到你办事的时候,你愿意含糊吗?帮衬帮衬我们,赶明儿你办事的时候,准能逢凶化吉,遇阴转晴……」当然,在七姑说这篇话时,潘家的人也就给司机递过去了整包的好烟,司机虽然没接,但他们把那烟扔到司机座椅边上的「小斗」中时,司机也便默受了。 最后,司机不但把车开进了胡同,而且完全采取了七姑的方案:不是开进去倒出来,而是倒进去再开出来。七姑的苦心大家一琢磨也都恍然,不由不对她肃然起敬。唯独詹丽颖只觉得好玩,还不能同七姑的情绪取得完全的共鸣。 小轿车在潘家和潘家邻居们的一片欢喧声中开出了胡同。车上,詹丽颖坐在司机旁的前座上,后面当中是新娘,新娘左边是七姑,右边是孟昭英。 新娘潘秀娅的心情不能用「激动」这个词来形容,她处在一种平静的满足感中。孟昭英虽说握住新娘子一只手,微笑著,心里想的却是自己的女儿小莲蓬——也不知她现在怎么样了?七姑盘算著一会儿该怎么样为女家争得最充分的脸面——只有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她才能体验到人生的真正乐趣。 詹丽颖从前座上扭过身子,望著新娘子,照例毫无顾忌地评头论足:「咳呀,你这身西服剪裁得可真不错,可就是颜色嘛——跟你里头的衬衫太不协调!干吗非这么桃红柳绿地搭配?该有点中间过渡色的东西点缀点缀,平衡一下才好……」她这人总是想到什么就干什么,车子开到一处地方,她招呼司机说:「师傅师傅,边上停停,我得办件急事!」司机以为她要下车方便,只好朝边上靠去,七姑大吃一惊:是怎么个碴儿?不能停!不能停!」 司机不能不心烦。你们究竟有没有准主意?究竟听谁的才对?他车子既然已经靠近马路边了,那里又正好是准停车处,也就不顾七姑的抗议,停了下来。詹丽颖麻利地开门跳了出去,笑嘻嘻地对司机说:「三分钟!保准回来!」便在人群中消失了。 七姑大声抱怨起来:「这是怎么著说的?迎亲的『小轿子』怎么能中间随便停下?这可有个不好的讲头,可要不得!」她质问孟昭英:「你婆婆是怎么搞的?找了这么个著三不著两的人物来迎亲?他们院里就再没有合适的『全可人』了?」 孟昭英解释说:「原先请的是澹台智珠,您听说过吧?唱京剧的名角儿,可不象她这么风风火火地没个稳重劲儿……要不,咱们走吧,甭等她了——她指不定又要兴出个什么怪来呢……」 七姑只是咬著牙叹气,心想扔下她也不是个事儿——迎亲的半路上撤了个迎亲的主儿,那讲头可更不吉利…… 三分钟过去了,詹丽颖没有回来。五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影儿,不光司机抱怨,七姑愠怒,孟昭英著急,新娘子潘秀娅也沈不住气了……到第八分钟的时候,詹丽颖飘然归来。她拉开门坐进车中,呼哧带喘,正当七姑就要冲她发作时,她却笑吟吟地把一样东西递给七姑,解释说:「我上下班总路过这家百货商店,早留下了印象——他们卖的这号别针不俗,我看今天新娘子的这身打扮上,还就缺这么个别针……七姑您有眼力,您给瞧瞧这花样、手工怎么样?您这就给她戴上吧,您能戴得恰到好处……」 司机继续开车向前,七姑接过了一个漂亮的织锦面小首饰盒,打开一看,里头是一个亮闪闪的领针,银丝弯成的变形叶片上,缀著些琥珀色和蓝紫色的假宝石,确实精巧雅致,遂转怒为喜,赞叹地说:「哟,敢情您买这个去啦?真不赖呀……」 七姑便把那领针给新娘子别上,孟昭英也夸赞说:「詹姨说得真对,秀娅别上这个,西服跟衬衫就不那么显得扎眼了。这别针就是『中间过渡色』吧?单看著似乎不那么艳丽,往领口这儿一别,呵,电影明星似的!」 潘秀娅便由衷地致谢说:「詹姨,这少说也得好几块吧?您不是早就送过礼了吗?又买这个——真让人过意不去!」 詹丽颖爽朗地大笑著:「那有什么!快别说这个!小跃子是我眼瞧著长大的,他跟你办事,我当姨的有什么舍不得?我要早想到这个,还能从从容容地给你挑个更好看的哩……」 小轿车里的气氛,顿时达到一个喜幸、融洽的高峰。但是詹丽颖这人既能在一个举动里让人对她敬爱有加。也能在一句话上使人对她生烦生厌。 小轿车加速向钟鼓楼而去。詹丽颖想到刚才的即兴采买,发议论说:「算我这回运气好,进门走拢柜台就买上了……可真是千载难逢——以前我去商店买东西,不是遇上售货员在柜台里头光顾互相说话,你喊也不搭理你,就是遇上他在那儿来回来去数一叠钞票、单据,硬不抬头……真讨厌死了!」 潘秀娅低下了头。不是害臊,而是不快——这詹姨是怎么回事儿?她难道忘了,我潘秀娅也是站柜台的嘛! 潘秀娅在照相馆里属于营业组。她并不会照相,也不懂暗房技术,她们营业组就是在柜台里头接待顾客,或给要照相的顾客开票,或收验底片、开出冲洗加印的票据,或根据顾客递上的票据交付洗印好的成品……同时也兼卖一点照相器材和胶卷、相册什么的,也兼办出租相机的手续。比起一般商店,他们每天接待的顾客人次不算太多,工作不算太紧张,可潘秀娅和几个年龄差不多的营业员,恰好有詹丽颖所指出的两个习惯——潘秀娅就常常是顾客站拢柜台外面,已经开始向她发话,她也明明瞧见了,却偏要扭过头去,跟同事用一种在家里聊天式的语气,接著刚才的一个什么话碴儿,当著顾客的面絮絮地说上那么一会儿,比如议论他们馆里刚散发完的电影票:「……你瞧多缺德!他们暗房组又把好票全拿去了,给咱们的全是后排的边座儿!我这张更倒楣了,我就知道这座儿紧挨著厕所,味儿著呢!我要跟大老王换,你猜怎么著,他冲我学猫叫——恶心劲儿的,那么大岁数了,也不怕寒渗……」顾客这时候必然不耐烦了,或以假咳嗽提醒,或放大嗓门叫唤,有的更乾脆指责起来:「嘿,你们这叫什么服务态度?怎么不理人哪?」她这才转过脸来,懒懒地问:「你要什么呀?」……点款、点单据,说起来确也有相当的必要性,特别是百货商场一类地方,每个营业组一天要定时向银行交一次款,但潘秀娅身在其中,深知可以用点款、点单据大大地怠慢一番顾客——她点款点单据时就专爱站在柜台边上、最接近顾客的地方,顾客来了必然要同她搭话,希望她停下来予以接待。她呢,则越发点得起劲,故意连眼皮也不抬一下。有的顾客不免就要嚷嚷起来,追究她的服务态度,先是她,后来又必然有其他同事凑拢来,向那顾客理直气壮地申明:「这是我们的业务,你懂吗?不清点行吗?清点的时候就没必要理你!」有的顾客或者还要质问:「你们既然清点的时候不接待顾客,那干吗不到后头清点去?」她和同事们照例是反击曰:「我们爱在哪儿清点就在哪儿清点,你管得著吗?」…… 起码在北京,柜台服务人员的这两种表现构成了服务态度当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和顽症,不知有没有人从这类表现入手,探察过潘秀娅他们之所以出现这类表现的特殊心态?(这两种表现又主要集中体现在青年柜台服务人员身上。) 倘若有人盯著潘秀娅问,「你怎么会有这两种表现呢?」她怕只能回答说:「我也不知道。」再问:「那你们哪儿学来的呢?」她怕也只能回答说:「没有人专门教给我,是我看来的——在我没工作之前,我还在柜台外边当顾客的时候,人家就那么对待我的。」倘再紧盯著问下去:「那时你不会觉得好受吧?为什么一旦你站到柜台里头去了,你就跟著学起这套做派来了呢?」她一定答不出来了,真地答不出来。因为她没有深入思考一件事的习惯。换句话说,象她这样的青年,不太具备进行哲理性思维的能力,对于所面临的这个世界和流逝著的人生,她只有一种高于本能而低于哲理的「浅思维」。 这就又不能不追溯到她的出生教养,以及她本身的生活经历,还有对她施以有形、无形影响的具体社会环境。 她同薛纪跃一样,也是出生在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家庭。而且这曾经是一个经济上更其拮据的小市民家庭。她的父亲早年是在庙会中做小买卖的摊贩,他所经营的那些商品现在已经绝迹。如他曾吹制发卖过「吥吥登」——这是一种劣质玻璃做的儿童玩具,呈喇叭形或葫芦形,儿童把类似瓶口的一头含入嘴中,一呼一吸地吹气,因那容器的底部很薄,所以能随气流的冲击「吥吥」作声;当然,这种玩具很容易吹破,对儿童的呼吸道有弊无利,弄不好还会割破儿童的手,所以早已被淘汰。又如他曾磨制发卖过「香面子」——就是采集各种有香味的植物,焙乾后研磨成细末儿,装入碎绸缝的荷包,卖给人拴在身上以除汗味、臭味,卖的时候照例吹嘘说拌入了麝香,其实除了挂在摊头以充样品的荷包中确有一点麝香外,其余的都全部只是植物香料。这东西后来也被时代所淘汰。他也还卖过其他一些类似的小东西,直到解放后庙会活动结束。后来他才到洗染店当了店员,去年退了休。潘秀娅的母亲说起来还是下嫁给她父亲的。母亲家虽说也是在庙会上摆摊卖货的,但那摊、那货,都要气派得多。潘秀娅的姥爷是经营假发的,每年冬天庙会萧条期,他就肩上扛个褡裢,到关外去——一直走到图们江边,收购妇女发辫。据说当年以「鲜族」(即朝鲜族)妇女的头发最好,因为他们当时的风俗是妇女不到结婚不剪发——所以潘秀娅姥爷要跑那儿收购去。开春后,姥爷回来了,便加工收购来的头发,制成各种辫儿、髻儿、纂儿……然后拿到庙会上发卖。据说那头发要以黑中透黄的才算上品,乌黑的反卖不出价儿,因为头发越黑则越脆,不坚牢。这样一种经营当然是卖「吥吥登」和「香面子」者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潘秀娅母亲嫁过来以后,很长时间都有一种优越感。直到潘秀娅姥爷去世以后,母亲除了季节性地卖一阵冰棍,基本上只是个无职业的家庭妇女,家里主要指靠潘秀娅父亲挣工资过日子,这才渐渐消了锐气。 这样的一种家庭,文化水平既不高,经济上又长期不宽裕,家里人的言谈话语中,自然不会有什么哲理的意味;而且,这样的小市民在解放前生活虽然动荡、艰辛,对旧社会一般却又并无深仇大恨。到了新社会,他们生活安定、温饱有靠,所以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是感激的、满意的;不过相对来说,他们又居于城市居民中物质、精神两方面都较匮乏的层次,所以他们一般也绝无昂奋、敏锐的政治情绪。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狂热气氛中,他们最关心的,主要还是粮店的粮食会不会涨价、购货本上所规定的一两芝麻酱的供应能不能兑现?只要这类生活中最基本的实际利益不被动摇,那么,无论报纸上在批判谁,或在给谁平反,他们都无所谓。由此可见,「浅思维」是他们这一群体的基本素质,并成之有因。 这批小市民的子女,大多数同他们的父母辈一样,或沈淀在北京城庞大的服务性行业之中,或成为工交系统中体力劳动成分较重的那部分工作的承担者。当然,其中也有受惠于我们社会所提供的可能性、得力于自身的发奋努力、而成为干部和知识份子的,但那实在只是少数。一些干部和知识份子的子女,虽在「文化大革命」中成批地加入了工、农、兵的行列,其中一部分还加入了服务性行业,但随著一九七七年以后的社会生活变化,他们又大批地涌进、调入了大学、行政机关、科研机构、文化部门……留在服务性行业中的尤其罕见;即使留下,也大都或进入科室,或从事有关的科研,比如潘秀娅他们那个照相馆,唯一留下的一位知识份子子弟,是报上发表过表扬性文章的(表扬其父母支持孩子在服务性行业坚持工作),在照相馆中也是从事著修版技术(特别是「开眼技术」——即在被摄者眼睛闭合的底片上,为被摄者「开眼」,这是在团体照中常出现的问题,因无法请被摄者重摄,所以必须在底片上施「开眼术」),而绝非象潘秀娅一样站柜台边「伺候人」。 把握住了这样一种总体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潘秀娅式的售货员为何会经常互相交谈冷落顾客(或乾脆扎堆聊天),以及为何会经常在柜台上清理货款、单据而俨然自得了。 这种精神状态,实际上是他们「浅思维」中的一种心理反抗方式。如果我们用「深思维」透视一下的话,便会理解到,他们可以从相互交谈不理顾客(或边热烈交谈,边冷淡而迟慢地应付顾客)之中,取得一种心理平衡,显示出他们一群的独立价值,使顾客意会到不是他们有求于顾客,而是顾客有求于他们,即不是他们该伺候人,而是顾客该为获得某项服务付出一定的人格代价。同样的,当著顾客的面来回来去地清点款项与单据,则可以显示出他们工作的庄重性、严肃性以及特别容易被顾客忽略的技术性,从而获得一种心理补偿(谁说我们的工作光是取取拿拿?)…… 在社会主义服务性行业中,的确有那样一些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先进人物。他们之所以先进,归根结蒂是他们对自身、对社会,能作一种进入哲理状态的深入思考,他们把站柜台当作献身一项伟大事业的光荣手段,所以他们绝不会有潘秀娅式的表现。而潘秀娅他们所以总不能由「浅思维」进入「深思维」,说到底还是因为文化水平低下。比如说,潘秀娅就没有三维空间的概念;她也全然不清楚中国的近代发展史(且不论近代以前的历史知识);看一部电影《巴黎圣母院》她觉得有趣,但故事究竟发生在哪一国的什么时代,她弄不清楚;她虽然在照相馆工作,但照相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感光材料究竟为什么有成像的能力,她至今还是稀里糊涂……看来要让她这样的市民青年形成社会主义觉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甚至需要从普及天文知识、生物发展史和简要中国历史知识入手,因为归根结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门科学,也就是说,是一种文化,并且是一种高级的文化。 在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日那一天,我们这个星球上的文明正在继续向前推进。在一些科技、生产发达的国家,电脑已经开始走向普及;在我们祖国,许多现代化的重点工程已进入紧张的全面施工阶段;北京城也在分秒不停地跑步前进,二环路上的立体交叉桥已经全部竣工,一座座新的建筑象春笋般拔地而起……但是,潘秀娅,这北京城里最平凡的一个社会成员,却以仍不能进行哲理性思考的灵魂,迈进了她人生中的一个新的阶段。 经过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的思想禁锢,一九七八年才有人公开呼吁在社会生活中给爱情以位置,但一九七九年便有人对爱情提出了很高的哲理性标准:「爱,是不能忘记的。」一九八○年,报刊上、银幕上出现了一股爱情热,以至于人们不是担心爱情找不到它的位置,而是抱怨爱情过多地占有了位置;一九八一年以后,更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关于爱情的见解和表现,一些勇敢者甚而开始研讨起婚外爱情和爱情的「合理可变性」这类问题来;不少时髦青年在这愈演愈烈的时代潮流中,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著自己信服的理论,并大胆地付诸实践…… 但这一切对于潘秀娅这类的青年市民来说,却影响甚微。无论作家们的精心结撰还是评论家们的揄扬贬斥,潘秀娅都全然不知,回为她除了电影杂志,不看别类杂志,而看电影杂志时又主要是看图片;照相馆订的有报纸,她也看,但主要是看电影广告和漫画。 对于她来说,自从过了二十二岁,「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浅意识」就支配著她积极地行动起来。对于她来说,这件事的意义很简单:她要在够得著的范围内,找一个尽可能好一点的物件。她缺少想象力,更谈不到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情绪,她绝不具备那种看了《水晶鞋和玫瑰花》这部英国影片,就在入睡时把自己幻化为「灰姑娘」的气质。她是非常实际的。二十二岁到二十三岁这两年里,她觉得自己应当向知识份子这个领域冲击。尽管就知识份子这方面来说,那时候还呼吁著给他们「落实政策」,但潘秀娅这样的姑娘不但早在心目中给他们落实了政策,而且一直企盼著能成为他们圈子中的一员。她曾在照相馆的那位专攻『开眼术』的小夥子身上下过功夫,勇敢到在他卧病在床时,提著水果去他家探望;但她不光从那小夥子的态度上看出来,更从小夥子父母的眼神里看出来,她那个打算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她及时地知难而退。她明白了她的两个姐姐为什么到头来都嫁给了工人。进了二十四岁范畴以后,她频繁地通过介绍人同国营工厂的小夥子见面,有见过一面、两面、三面……至五、六面的,她看上别人而别人看不上她的不多,大半是别人愿意同她搞下去而她及时地刹了车——那几个小夥子不是个子太矮,便是家里负担太重;要么就是刚进公园便想动手动脚,让她讨厌……接近二十五岁时,她才把选择范围降至与她平齐的行业中。她大嫂是百货公司开「蹦蹦车」(三轮摩托卡车。)的驾驶员,经常往商场运送化妆品一类的小百货,因此熟悉了商场卖香皂牙膏的售货员们,薛纪跃便是其中之一。他总是自觉地帮著卸货,显得格外憨厚、质朴。潘秀娅的大嫂再细一打听,这小夥子父母都是正派人,都拿著退休金,一个哥哥早独立了,家里没有别的杂人,又有房子可供他结婚,家庭条件可算相当不错;小夥子比潘秀娅大七个月,身高一米七五,脸庞长得相当水灵,跟生人说话时还有点爱脸红,显见脾气也不错——于是乎她便给小姑子牵上了线。潘秀娅在同薛纪跃逛了三次公园、到薛家去过两次以后,就明确地表了态:她乐意。 爱情!潘秀娅甚至没用这个辞汇进行过思维,在她的思维中只有「物件」这个概念;「我爱你」这个简单的句子,在她同薛纪跃搞物件的过程中,双方也都没有使用过,他们只说过:「我乐意。」她要结婚。她要成家。成家过日子。她的物件既要「拿得出去」,又不至于在外头瞎胡闹、在家里跟她犯别扭。这样的物件她找著了。就象四喇叭的答录机她置备了一样,虽然牌子软点,但毕竟属于四喇叭一档的。 今天她正式结婚了。什么「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爱情的花儿将结出爱情的果实」、「生活的航船啊,从今你有了两个并肩的舵手」……这一类的哲理思考和诗意情绪,潘秀娅一点也没有。 可是坐在小轿车里,她心里还是高兴的。詹丽颖的某些不恰当的话语固然令她不快,但那浮上来的不快,很容易被迎面而来的喜庆之风吹走。这不是已经开进胡同了吗?劈劈啪啪的鞭炮声,及时地响了起来。七姑小声地叨唠著:「怎么就挑著一挂炮?该在大门两边一边一挂才对头哟!」潘秀娅既感激七姑对她的维护,也满意婆家的安排,放了鞭炮就好。「牌子软点,可总是四喇叭的呀!」 第四章午(中午 11 时一 1 时) 15.北京人这样结婚。 新娘子到了,亲友们也差不多到齐了,于是新房中的那张折叠桌便被抬至了中央,并且张开了翅膀(从方变圆),准备著承载第一次光荣的负荷。 当然,光是新房这样一个空间,一张圆桌,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薛永全老两口的住房,自然也辟为了接待室,并且把那张陈旧的八仙桌,也同时抬到了房间中央。 这并不意味著,薛家这次的婚宴仅仅是两桌的水平——因为这只是第一轮,所请的,大都是至亲好友,或不可缺少的人物;下午两三点至六七点,还将有更多的亲友来贺,其中除执意不吃者外,两边大约总得再各摆两桌,算上当中入席、加菜的人数和盘数,总计要达八桌左右。 参加第一轮婚宴的宾客,在新娘子到来前后己陆续光临。他们当中有:新娘子的「送亲姑妈」七姑;薛纪跃已故大爷的大儿子薛纪奎(即薛纪徽和薛纪跃的亲堂兄);薛纪跃的大姑妈,大姑妈的二闺女和女婿(即薛纪跃的表姐和表姐夫)以及他们的两个孩子;薛纪跃二姑妈的大儿子(即薛纪跃的表哥,二姑一家现在只有他在北京工作):薛纪跃他们售货组的组长佟师傅(一位四十多岁的瘦弱男子,薛永全认为他对促成这门亲事发挥了作用,特意请来参加吃头轮婚宴);介绍人吴淑英(潘秀娅的大嫂,她这天并不休息,上午送完货,把「小蹦蹦」暂停在薛家院门口,中午吃完婚宴,下午她还要继续上班);薛大娘原单位的王经理(一位五十多岁的胖汉子,因薛大娘娘家无人,特请他来代表薛大娘方面的亲友捧场助兴);薛永全当年的结拜兄弟殷大爷(他比薛永全大五岁,但看上去还相当硬朗),他还带来个十来岁的孙子;当然,还有头一个莅临婚宴现场的那位卢宝桑。 薛大娘只觉得眼睛、耳朵、嘴巴、腿脚都不够使唤。招呼著这个,又迎接著那个;心里纳闷著大儿子薛纪徽为何还不到来,嘴里却大声呼唤著不肯来就席的对门「詹姨」;刚对王经理的到场满脸堆笑,一瞥之中见到了卢宝桑又禁不住笑纹顿消……她真想清点一下究竟到了多少宾客,却怎么也算不准数儿,心里头真是又甜又涩、又喜又急。张罗中劈面遇到了孟昭英,遂发泄地说:「你看看,你看看,就耍我一个人哩,你们倒挺自在——都一边呆著看热闹!」孟昭英知道她这话三分埋怨的老伴,七分埋怨的媳妇,其实全是冤枉。公公何尝不在那里竭诚待客,自己更是手脚不停地忙碌,但在这么个场合也不好同她争辩,便淡然一笑,继续去尽自己为嫂的义务。 七姑以一双锐利的眼睛,衡量著眼前的一切。来宾中有富态的领导干部(王经理),有文质彬彬的知识份子(薛纪跃的表姐夫),有相貌温厚的老实人(薛纪跃的堂兄),这她比较满意,但那「楞头青」(粗鲁的人。)(卢宝桑)是怎么回事儿?那糟老头(殷大爷)又是哪门子亲戚……她心中不免为侄女抱屈——头轮喜酒,怎么就来了这号人物?新房中摆桌子时,她执意要「全桌全椅」,就是不能让桌子一边挨著床铺、以床当座儿,结果孟昭英不得不再临时去向邻居们借凳子。关于是铺著桌布摆席好,还是撤下桌布摆席好,她本来并无定见,但当薛大娘说了声「撤下那桌布吧,那塑胶玩意儿怕烫!」她便立时假笑著,扬声纠正说:「不能撤!瞧那桌布上的大朵红花多喜幸,铺著摆席吧!」她这天原是扮演站在女家立场「挑眼」的角色,这是北京市民婚嫁风俗中照例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角色。她想到潘秀娅嫁了以后,她那个家族已无女可嫁,因此对正在扮演的这个角色格外珍视,就如一位向观众进行告别演出的著名演员,她既有驾轻驭熟之感,也有「美人迟暮」之慨。「哟——」她又发现了男家一项本不应有的疏忽,立即向薛永全提了出来,「这俩果盘倒挺是样儿的,可那果子能这么摆吗?」薛永全一听就明白她的意思,立即调整五斗橱上的两个果盘——原来每个盘里都各有梨和苹果,无意之中竟隐含著「离分」(梨分)的凶兆;调整为一盘梨一盘苹果以后,似乎便合情合理了。七姑心里也暗暗计算著究竟到了多少人,可人们处于流动状态,她也总得不出个准数儿来。 倒是帮著弄菜的路喜纯,冷眼旁观中统计出了第一轮两桌婚宴的总人数,计:主方六人(应为七人,不过薛纪徽仍未到来),客方十三人;总共十九人中,成人十五人,儿童四人。 薛纪跃在这乱烘烘的场面中,只觉得眼花缭乱,头脑发胀,活象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在了水塘里,心慌意乱,六神无主。他尽量透过一片聒噪的人声去捕捉答录机中传出的歌声,仿佛那是一根稻草,抓住它多少是个慰藉;但听来听去,不知为什么只有一句「幸福不是毛毛雨」粘在了心上,怎么也摆脱不开……幸福不是毛毛雨,那是什么呢?是瓢泼大雨?他倒宁愿是毛毛雨……唉,这时候要能一个人跑到什刹海去,静静地往湖边的栅栏上一靠,该有多好哇! 潘秀娅却怡然自得。她的利益,自有七姑予以保障。这就好比一个向保险公司交纳了款项的人,自然不会惧怕火灾。面对著眼前人影交错、欢声喧腾的局面,她仿佛是一只飞入花丛的蝴蝶,她将在不动脑筋的情况下尽情享受这良辰美景……特别是她想到了那只即将戴到腕上的瑞士雷达镀金小坤表,便不仅对丈夫,而且对公公、婆婆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亲切感,因此对丈夫此刻的局促,公公一时的疏忽,婆婆的过分忙乱,也就都一概予以宽容。 诸位来客的心情各异。有诚心诚意来贺喜,并将全始全终地呆上一天的,如薛纪跃的大姑妈;有本身并无感情可言,但主人盛情难却,所以也就抱「不吃白不吃」宗旨而来的,如王经理;有虽来真情祝贺,但患有胃溃疡症,对宴席望而生畏的,如佟师傅;有主要是冲著长辈而来,对薛纪跃其实非常隔膜的,如殷大爷,有一到场便感到腻烦,恨不能道完喜、撂下礼物就告辞,却又碍于情面,不得不坐下与宴的,如那位戴眼镜的表姐夫——他是薛氏姻亲中唯一的一位知识份子, 「文革」前的大学毕业生,现在某设计院的助理工程师;当然,也有完全是为了足撮一顿、摆好了架式要大吃大喝到底的卢宝桑…… 冷盘摆上来了。新房中的一桌,当中是有红喜字的大拼盘,然后是四个中冷盘、四个小冷盘;薛永全老两口屋里的一桌则只有四个中冷盘。七姑对新房中的冷盘目验了一番,觉得大拼盘确实既喜幸,又漂亮,量也足,四个中冷盘是一盘肠子(买的现成货,有蒜肠、茶肠、蛋清肠,切得均匀,摆得也讲究)、一盘拌粉丝(看得出里头拌有黄爪丝和火腿丝)、一盘煎花生米(颗粒大,显见原是留种用的,煎得火候恰到好处)、一盘卸好的德州脱骨扒鸡(买的现成货,但看来鸡个头不小,颜色也正);小冷盘是炸带鱼、炸素虾、松花蛋和黄瓜番茄。七姑大体上是满意的,只是指出黄瓜番茄量少了点,不过想到时令所在,这两样蔬菜的价格已远远超过肉类,便也不多挑剔。 经过一番骚乱,其中包括固请、谦让、挪移、调整……两屋的座次终于排定。新房中的一桌,除新郎新娘面南而坐外,靠著新郎的是薛永全,靠著新娘的是七姑,其次是:王经理、佟师傅、吴淑英、表姐夫、殷大爷、薛宝奎、薛大娘(座位虚设,因她还得到苫棚中张罗),和本来不应在座而偏在座的卢宝桑。隔壁房中的那桌,由大姑主持,而孟昭英虚设座位,奔走于苫棚和两屋之间。 酒瓶子盖陆续被打开。有白、红、啤三样都喝的,有只喝两样的,有只喝啤酒的,有申明什么酒都不能沾唇的……但最后每人跟前还是至少都有两个斟满不同酒的酒杯。啤酒是卢宝桑从什刹海银锭桥畔的「烤肉季」弄来的,尽管只有五瓶,但他能马到擒来,确也很不简单——他一边给大家往玻璃杯里倒著啤酒,一边夸耀著自己刚才的「战功」,内心里洋溢著一种该他敞开肠胃吃喝的自豪感。 北京市民的家宴式婚礼,在解放前,不消说有著极其繁琐的仪式:女方一下轿,便要立即拜堂,早先都是先对著「天地码儿」(神像)拜,后来有的改为先对著大红喜字拜;此外还有拜高堂、拜姑嫜、夫妻对拜……等无数的拜(所谓拜,严格来说,是要跪下磕头的);此后是入洞房、揭盖头、坐床、更衣……还要「吃饺子」(这是一种仪式,司仪喂一个饺子,问:「生不生?」要答:「生。」)、吃「长寿面」(一小碗,但面条极长,有只以一根煮成的)……待所有仪式过完,新郎新娘大都已经精疲力尽,但真正的婚宴,到那时方才开始——新郎新娘少不得还要打起精神,应酬与宴的亲友。解放后,北京市民的婚礼受到才入城干部们的影响,轿子、盖头、「天地码儿」之类的讲究不消说迅速消亡了,但婚宴上的仪式也并不简单,大体上分以下几个环节:一、鞠躬:对领袖像三鞠躬、对家长三鞠躬、对主婚人三鞠躬、对来宾三鞠躬、相互三鞠躬,最后司仪者还要得意地说:「给我三鞠躬!」这样一来,共计总要鞠十八个以上的躬;二、主婚人(一般是单位领导)致贺辞;三、家长讲话;四、来宾致贺;五、请新郎新娘「坦白」恋爱经过;六、闹堂。其中第五项,曾很使一些新郎新娘难堪,但对比于解放前的婚仪,最具革命性、新颖感、人情味的,恰是这个环节。新郎新娘闯过了这一环节,那么,下边的闹堂——如让他们共咬一块糖果啦、共争一只苹果啦(由一未婚小青年站在椅子上,用细线拴一只苹果,不断引逗,新郎新娘应欠脚、跳跃争夺苹果)……等等,就都不至于怯场了。这一格局大体上维系到「文革」之前。「文革」中,不少人采取「静悄悄」的方式结婚,就是除了父母、兄弟姊妹等最直系的亲属,旁系亲属和朋友一概都不惊动,关起门来吃一餐后,也不过分头向有关的人散一点糖果而已,所以人们往往发出这样的惊叹:「怎么,他们已经结婚了么?」「你都办完事了?怎么事前连个招呼也不打?」当然,也有举行正式婚礼的,则一般包括下列几项仪式:一、对领袖像挥动「小红书」,「敬祝万寿无疆!」凡三次;一九七一年以前,则还要依样「敬祝永远健康!」三次;二、请「革委会」(或「工宣队」、「军宣队」)领导讲话(一般都鼓励新婚夫妇「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三、由「革委会」(或「工宣队」、「军宣队」)赠送礼品——一般都是用红丝带扎结的「红宝书」,这可能已是新婚夫妇所得到的第四套、第五套;四、新婚夫妇表态(一般本著「三忠于」、「四无限」的精神,表示要「千万不忘……」、「活学活用……」);五、余兴,或背诵「老三篇」,或演唱「革命样板戏」。这种婚礼当然是不设宴席的,一般只有糖果、茶水,更有只以「一杯清茶」而体现其「破四旧,立四新」的彻底性的。「文革」之后,北京市民的结婚方式趋向多样化,或旅行结婚,或集体婚礼,或餐馆包席,或家中摆宴,或登记后不搞任何活动,或先参加集体婚礼再家中摆宴而后外出旅行……但有一个动向是值得注意的,便是无论取何种方式办喜事,都大大精减或乾脆免去了具体的仪式,便是集体婚礼,有的也并不搞太多的鞠躬行礼,象这天薛纪跃在家中办喜事,就连七姑也不要求新郎新娘鞠躬行礼,只要开始喝酒后,小两口懂得按次序一一敬酒,大家便都心满意足。 正当薛纪跃在父亲的指示下,站起来给七姑斟酒时,詹丽颖忽然风风火火地跑了进来;刚才薛大娘一再邀她来同席共饮,她笑著摆手谢绝,现在却又忽然兴之所至,不请自来;她端来了一盘四川泡菜,乐呵呵地往桌上一放,宣布说: 「今天你们油水大,给你们端盘这个来,去去油、爽爽口!我自己泡的,比绒线胡同四川饭店的强,不信你们都试试!」 七姑不免吃惊——这个「孙二娘」,迎亲当中就给添了不少乱,现在又来搅合!泡菜也能往喜宴上端吗?而且原来桌上的冷盘恰恰是九份,九九归一,是个吉利的数儿,你这么胡乱端来一盘,破了「九」,岂不坏事? 薛永全和薛大娘忙招呼詹丽颖坐下,薛大娘更站起身来,把她往自己的座位上按,詹丽颖却并不入座,只是笑得两眼眯成缝儿,命令薛纪跃和潘秀娅说:「快快快,新人双双敬我詹姨一杯,你们以后过日子,用得著我詹姨的时候多哩!」 薛纪跃没来得及给七姑把酒斟满,便遇上这么个局面,他不由斜举著酒瓶发楞;薛大娘赶紧把自己的酒杯递往薛纪跃那边,潘秀娅乖巧地接了过去,放在薛纪跃手中的瓶口边,薛纪跃这才明白,立刻往里斟酒,结果没控制好,酒溢了出来,詹丽颖哈哈大笑:「满出来好!满出来好!」潘秀娅把酒杯敬上去,她接过来,仰脖而尽,放下酒杯,抹抹嘴唇,说了声:「祝你们白头到老!我也有客,不奉陪了!」便象来时一样,风风火火而去。 七姑心里很不痛快。她想这节骨眼上,非给薛家指明礼数不可——直接责怪他们亲热「詹姨」不利,她放眼一望,恰有一个老大的题目好作文章,于是便嗽嗽嗓子,故作惊疑地扬声说:「哟——秀娅连对门的邻居都敬过了,怎么还不给大伯子敬上一杯呀?」薛永全老两口一听这话,脸就红了——大儿子薛纪徽也真是现眼,亲兄弟办喜事,怎么这时候还不见影儿呢? 潘秀娅一时没明白七姑的意思,便站起来给薛纪奎斟酒点烟,薛纪奎连连谦让著。七姑鼻子里哼了几声,见孟昭英正好端来热菜,便爽性直截了当地问她:「我说大嫂子呀,难为你忙前忙后的一你们那口子哪儿去啦?也不来帮上一手。」孟昭英只好苦笑:「他帮我?什么时候钟鼓楼又敲起钟打起鼓来,许差不离!」 但因为第一轮的四盘热菜端上了桌,大家的注意力自然被吸引到了菜盘上,七姑发动的攻势便未能取得更强烈的效果。 路喜纯为他们提供的第一轮热菜是:炒木樨肉,茄汁肉片,葱爆羊肉,海米菜花。彼时卢宝桑已经独喝了两瓶啤酒,两杯白酒,早已觉得冷盘下酒不够滋味,所以四盘热菜刚放定,他便一筷子戳进首先相中的茄汁肉片,因用力过猛,竟把那油腻的蕃茄汁弄得溅起老远,有一滴不偏不倚,恰落在表姐夫的袖口上。那表姐夫在席上本已烦腻不堪,面前的小盘中堆满了主人夹送的食物,他吃得很少,酒更是一滴不沾,只想著何时才能退席,求得在另一屋中与宴的爱人谅解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1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