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喜马拉雅山那边:走进尼泊尔-4

作者:张建明 字数:18672 更新:2023-10-08 20:35:07

第67节:贾南德拉国王为我点红  帕坦的内衣节,一般是在尼泊尔雨季开始后的第二天进行。这个节日,其实是帕坦市红农神节的一部分,或者说是红农神节的高潮和结尾。  按照传统,每年的雨季开始前,帕坦市人民都有长达两个月的拉拖·玛钦德拉纳特·加特拉节(RatoMachhendranathJatra)。这是帕坦当地惟一一个没有明确名字的节日,"玛钦德拉纳特"即农神所在的庙,而在尼泊尔又有红农神和白农神之分,拉拖·玛钦德拉纳特·加特拉即红农神节的意思。红农神节,顾名思义是为敬拜红农神而设的。当地人认为,红农神是极富同情心的主管降雨的神灵,有着无限的力量,是世界的造物主,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和庇护所。因此,这个节日在帕坦受到印度教徒和佛教徒的普遍欢迎,是一个最为当地人民广泛庆祝的节日。在长达两个月的节日期间,人们会一直坚持着这样一个习惯,即不做借钱、分家、结婚以及其他容易产生纠纷的事情,以保证这个节日能够过得顺利、愉快。人们在节日期间,要向玛钦德拉农神献供,祈祷丰收。而节日的主要形式,则是成百上千人牵引着供有红农神的神圣的高车,非常庄严地唱着歌颂红农神的圣歌,从一个地方拉到另外一个地方,最后来到红农神庙前举行隆重的仪式。  红农神庙坐落在这个贾瓦拉克尔广场的西面。当我穿过拥挤的人群,来到这座红色庙顶的玛钦德拉农神庙前时,这里的场面同样十分热烈。人们拥挤着排着长长的队伍,络绎不绝地把一盏盏燃着火焰的灯盏放在庙前的地上,以此向玛钦德拉农神敬拜和祈祷。成百上千的灯盏,让这里成了喧闹人群中一方灯火闪烁、香烟缭绕的空地。当时正值尼泊尔的热季,艳阳高照,气温相当高。聚集在人群中,许多人已是汗流满面,而在这火烟缭绕处,更是热气腾腾,但似乎无人理会这些。仿佛人们敬拜红农神的热情,在经过了两个月的不断酝酿、产生、释放和继续升温之后,此时此刻,还要再来一个总的显示。  平时,高车的各个部件是拆开后放置在某个公共场所的。每当节日来临,有关人员即开始安装。在节日之前,高车安装好后,红农神的神像先要在车上摆放3天。起程前,居住在拉甘克尔的农民要用羊来祭祀4个车轮,祈祷高车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游行过程。节日开始后,帕坦市市民们每晚都要拉着高车在市内游行。同时,另有一架小些的高车始终陪伴着这架高车行走。按照当地的传统,必须有尼瓦尔氏族中的特殊人员参加这个节日的特殊工作,节日才算成功。不知从何时开始,来自与农耕部落相关的尼瓦尔氏族的佛教徒,在节日期间,都会很努力地为节日出力。所有人都能参与拉车活动,但在高车游行的过程中,某个特殊地段,必须由妇女、儿童或其他一些特殊人员来拉,以体现特殊的社会意义。高车行进中,还不时有人向下扔椰子,让人们争抢。据说,谁抢到了椰子,第二年谁就会生个儿子。  按照习俗,高车行至一些重要地段时,要停留一个晚上。因此,人们都希望高车能够在自己居住的地段停留,所以为此常会准备多日。但是,一般来说,高车只在市内停留4次,最后到达贾瓦拉克尔红农神庙前的街心广场,围着备受人们尊敬的红农神母亲的神殿转一圈,再行至路口处,在那里停留一个月。  长达两个月节日仪式后,最后的庆典是在贾瓦拉克尔广场进行的福托·加特拉节。对于帕坦市人民来说,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这个节日的具体时间和日期,由一群僧侣在帕坦的老王宫广场用一种水钟来确定。我的当地司机告诉我,通常情况下,拉拖·玛钦德拉纳特·加特拉节最后的倒数第二天是雨季开始的第一天,一般来说这天都要下雨,因为这是玛钦德拉农神在让黎民百姓插秧种稻,但节日的最后一天,也就是福托·加特拉节这天,通常情况下都不会下雨,因为这是玛钦德拉农神在让黎民百姓能顺利过节、并向他献供。这两天的天气,还真是头天有雨、次日转晴。也不知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尼泊尔天气的自然规律,亦或真是玛钦德拉农神的旨意。我困惑,却说不清。  当天晚上,尼泊尔电视新闻中播放了帕坦人民庆祝内衣节的活动场面,还特别介绍了国王和活女神出席这一活动的盛况。当日下午,当活女神库玛丽和贾南德拉国王、王后、王室其他成员及政府要员等到场后,军乐高奏,一位官员在两名助手的辅助下,把那件蓝地白花、形似汗衫的镶满钻石和宝石的小内衣从高车中取出,向活女神、国王和民众展示,人群顿时一片欢呼,场面比上午更加隆重和热烈。  贾南德拉国王为我点红  在尼泊尔期间,我曾多次受到比兰德拉国王和贾南德拉国王的接见,但直到2002年10月,才第一次获得同国王在一起的照片。那张照片拍摄的时间是2002年10月15日,拍摄地点是纳拉扬希蒂新王宫,场景是贾南德拉国王正在为我点红。  国王为我点红,有些偶然,缘于我去拍摄国王点红。个中经历,还得从头说起。  个人艺术展引起大反响  在国内时,我一直坚持从事业余美术创作,是1980年初"文革"后第一批加入全国美术家协会的老会员。来到尼泊尔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异国风情立即引起我极大兴趣,但由于时间、条件、情绪等各方面原因,我一直未能动笔作画。为了能给今后的创作积累素材,我在外出活动或休闲游览时顺便拍了些照片。其中一些风景照自认为还能够单独成为一个系列,于是从中挑选出一些进行了放大和装裱。  第68节:广场外就我一人摄影  2002年7月31日晚,按惯例,我驻尼使馆在加德满都著名的五星级饭店苏尔蒂饭店举办了盛大的"八一"招待会,同时在招待会现场举办了以《一山相连的中国和尼泊尔》为主题的"张建明艺术展"。这次艺术展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锦绣中华",展出了我在国内创作的中国山水画作品25幅;第二部分是"美丽的尼泊尔",展出了我在尼泊尔工作之余拍摄的尼泊尔风光摄影作品25幅。举办这个艺术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5周年和中尼建交47周年,同时也为增进中尼两军和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此次艺术展,在各界来宾中引起了较大反响,不仅出席人数多,而且场面活跃、热烈。尼泊尔皇家军队参谋长拉纳上将等军警将官、政府要员、各界朋友、尼泊尔美术家协会主席、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其他一些著名画家以及部分驻尼使节等近300人出席招待会并观看了艺术展,除了当面交口称赞外还纷纷留言。尼军二号人物塔帕中将留言:"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绘画和摄影作品展。"尼军参谋长拉纳上将夫人、塔帕中将夫人和马拉准将夫人联名留言:"我们尼泊尔人都不知道我们的国家有这么美丽,从你的摄影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感谢并祝贺您!"埃及驻尼泊尔大使侯赛因留言:"作者对中国和尼泊尔两国的美丽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洞察力。我对大校的才华深表惊讶。"还有一些留言,如:"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艺术展览,不仅有助于加深中尼两国人民的友谊,而且有助于人们从中学到很多东西。"等等。  对于此次庆祝我军建军75周年招待会和艺术展,尼泊尔主要媒体很关注,闻讯后主动赶到现场采访。当晚,尼泊尔电视台破例在尼语新闻和英语新闻节目中对我庆祝建军75周年招待会和艺术展做了报道。8月1日,《新兴尼泊尔》(相当于我《人民日报》)、《加德满都邮报》、《今日时空》等大报在显要版面刊登了新闻、特写、照片等,对招待会和艺术展都作了积极报道,这也是过去所不曾有过的。  从此,"中国的张大校是个艺术家"、"张大校能画又能摄影"的舆论便在加德满都的外交圈里和尼泊尔的上流社会中形成。这不仅为我后来的摄影活动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而且还成就了贾南德拉国王为我点红一事。  广场外就我一人摄影  在我举办个人艺术展之后,许多尼泊尔朋友为我的摄影活动提供了机会与方便。8月份,巴德冈市长和尼泊尔农工党主席共同邀请我去巴德冈市观看和拍摄了巴德冈人欢度牛节的隆重而热闹的场面。9月份,我在一次参观尼泊尔国家博物馆时,其中的绘画馆里本来是不允许拍照的,但馆长先生却对我说:"你不受这个限制,随时可以来这里拍照。"10月份,在尼泊尔德赛节期间,我又受到尼泊尔皇家军队的邀请,观看并拍摄了宰牲祭祀场面。特别是在拍摄尼军举行德赛节庆典活动时,尼泊尔警方还为我提供了极大便利。  那天是10月12日,是德赛节中很重要的一天,相当于我国春节的大年初一,按惯例,尼军要在加德满都市中心的通迪凯尔广场举行盛大庆祝活动,国王和王后都要出席。上午,我从驻地出发,一路步行,边看边拍摄加德满都市民在街头、在庙宇欢度节日的各种场景。中午时分,当我赶到广场时,广场的栏杆周围早已被当地居民围得水泄不通。他们都是等待观看下午在此举行庆祝活动的。  过去每每在此广场举行重大的庆典活动,尼泊尔民众都可以在广场的栏杆外自由观看。我曾多次见到过广场周围人山人海的壮观场面。但自尼泊尔国内安全局势日益恶化后,警方不再允许民众紧围在栏杆外,而必须退到广场外环路的外侧去。  庆典活动开始前,警方出动了大批警员,反复把栏杆外的人群往外清。由于我去的较晚,因此很难在广场外围靠近栏杆处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而只能挤在人群中,警察自然也要我离开栏杆附近而到马路对面的墙根儿下。但当我同他们说明我是中国人,只有在这里才能拍些照片时,即有警员在请示了他们的上司后对我说,他们的上司知道我喜欢拍照片,因此同意我留在这里。就这样,当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被清走后,偌大一个广场周围一下子空旷起来,而在这空旷的广场周围,除了尼泊尔警察外,就我一个人被留了下来。这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大大地方便了。由此,我得以眼无遮拦、自由自在地观看并拍摄尼泊尔皇家军队庆祝德赛节以及国王与王后参加这一活动的全过程了。  国王为我点红  10月15日是德赛节的"十胜日"。这天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国王和王后在纳拉扬希蒂新王宫里为臣民们点红祝福。  上午11时左右,当我赶到新王宫正门前的王宫大道时,大道两边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路西边是男人的队伍,他们等待着进到新王宫里接受国王的点红;路东边是女人的队伍,她们将接受王后的点红。两支队伍从新王宫门口一直向南,长达百余米,队伍的尾部仍不断有人延续。从装束上可以看出,许多人并不是加德满都当地人,而是从外地赶来。特别是一些中老年妇女,身着不同民族的红红绿绿的节日盛装,有的还抱儿携女,规规矩矩地排在队伍中,形成了一道五颜六色的风景线。  我端着相机,在新王宫门前的王宫大道两侧徘徊,不时拍下一些镜头。从场面上看,路两边的队伍尚未向新王宫行进,仍在原地等待。新王宫大门不时开启,一辆辆小车驶进。一问路边维持秩序的警察才知,上午是国王和王后为王室成员点红,下午才开始为民众点红。我只好返回驻地。  第69节:感觉到了与国王的零距离  下午3时许,我再次来到新王宫正门时,路两边的队伍已开始向王宫院内行进,并不时有人喜气洋洋地从大门里走出来,而他们的额头上都多了一大块红点。显然,国王和王后的点红活动已在进行中。我走到新王宫的铁栅栏门前,没有表明身份,只是向把门者询问,能否进到院内去拍照。把门者说,现在国王和王后正在为军警将官、内阁大臣及其夫人们点红,还不能进去,等一会儿也许可以随着民众的队伍进去。经他指点,这时我才注意到,进门的人大都身着军服、警服或尼泊尔国服。  于是,我只好继续在新王宫门口徘徊,看着一个个人进去,又一个个人出来,等待着能够早一些进院。但半个小时过去了,军警队伍似乎还没有进完,我有些着急了。恰在这时,尼泊尔王国政府国防部秘书(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兴冲冲地走了出来。他曾参观过我的个人艺术展,并在留言簿上给予过很高评价。他见我端着相机站在门旁,好像明白了我的想法,赶紧走过来同我打招呼,并问我是不是想进院拍照。我说是的。他于是马上返回院内,同王宫里一个大概是管事者说了几句,然后走回来对我说,等一会儿会有人带你进去。果然,没有多大工夫,一个年纪稍大些的礼宾官员从院里走出来,问了问我的身份与想法,然后非常热情地说:"好,你随我进院吧。"  我忙跟着这位官员大步走进院子,只见院内迎门处是一排骑着高头大马的盛装礼仪士兵,等候点红的男女队伍分别从礼仪士兵的两侧一直排向里边。我一边走,一边静观这长长的队伍。队伍中的男男女女一个个着装整齐,非常谨慎地随着队伍一步步挪向王宫主建筑的门口。门口正前方,一片身着盛装的军乐队员正站在那里持续不断地演奏着欢快而悠扬的乐曲。门口顶棚下的西边和东边,分别放着一张围着红布的大桌。贾南德拉国王和王后分别坐在西边和东边的大桌后为依次来到大桌前的男人和女人点红。  本来,我进院的目的只是想拍一些国王为民众点红的照片,因为这个内容的照片资料我还没有拍过。因此,来到王宫主建筑门前后,我便在稍远些的地方选择角度和时机拍了一些照片。当时我只穿了一件普通的短袖衬衣,很随便,不符合我的外交身份,也就没想走到国王跟前。可按了几次快门后,那位带我进院的礼宾官员悄悄把我拉到一边问我:"你想不想让国王为你点红?"我指了指我的衣装说:"我想让国王为我点红,可是我的服装太随便了,不合礼仪。"他说:"只要你想让国王为你点红,这衣装没有关系。"说着,便把我带到军警队伍旁边,对队伍中人说了几句尼泊尔语,拿过我的相机,把我推进了队伍当中。我不好意思地向前后排队者点点头,表示谢意。队伍中的人们都露出友好的微笑,并示意我在队伍中排好。这时我才发现,在我的前面,不过才七八个人。  在我一步步走到贾南德拉国王面前时,我双手合十,躬下身去,向国王表示了节日的祝福。此时,我听到国王身边的礼宾官用英语向国王悄悄地介绍说:"这是中国的张大校。"国王点点头,微笑着用大拇指在我的前额点上了一个大大的红点。在国王为我摁下红点时,我感觉到了与国王的零距离。  在尼泊尔人心目中,他们的国王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中保护神毗湿奴的化身。能在德赛节期间让国王和王后亲自为自己点红,自然是一种吉祥的荣耀和幸福的恩泽,因此从王室贵胄到黎民百姓,从国家重臣到兵卒布衣,从富商大贾到穷苦人等,都愿意在"十胜日"这天来到新王宫里让国王和王后点红。居住在尼泊尔的外国人也可以排队进到新王宫里让国王或王后点红。而国王和王后这天也来者不拒,不论贵贱与贫富,一律同等对待。  在国王和王后为民众点红时,旁边有专事照相者,把每个人被点红时的场面拍摄下来。这些照相者都是加德满都几个主要照相馆的摄影师。他们事先分好工分时段拍摄,然后把拍下的照片全部扩印出来,一一张挂在自己的店铺门前。被拍摄者如果想得到一张国王或王后为自己点红的照片,即可以在众多的样片中仔细辨认、挑出自己的那一张,然后找到照相馆,交些钱,几天后就可以拿到一张大幅彩色照片。往年,我曾在一些尼泊尔朋友家中和同事处看到过这种照片。  在国王为我点红之后,我也去位于最繁华的新街的几家照相馆前看了看,但都没有发现国王为我点红的照片。几近失望后,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又到王宫大道东侧的一家照相馆找寻,在那里,我居然还真的见到了我的照片。于是,我交了100卢比(约合11元人民币),第二天便获得了一张12英寸的彩色大片。按其规定,只要交了钱,小样片也可以拿走,但底片则要编号留在照相馆。  我由举办艺术展而知名于尼泊尔上流社会,从而获得了一些摄影的机会与方便,并由摄影而进入新王宫得到了贾南德拉国王的点红。回顾这一过程,我对尼泊尔人的友好与关照心生感激。当我拿到贾南德拉国王为我点红的照片时,我也对国王与王后这种每年专门拿出一天时间以点红的方式来亲近自己的民众的做法深表敬意。这种以祝福为内涵的零距离接触,一下子拉近了民众同国王的关系。而尼泊尔摄影人想方设法为民众留下与国王或王后在一起的照片的做法同样值得嘉许。这种做法使得民众与国王的一时的亲近变得绵长而久远。难怪,目前的尼泊尔王国虽然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下的多党民主议会制,但在尼泊尔民众的心目中,甚至于在各个政党的党团领袖及其成员们的心目中,国王的地位依然至高无上、无可替代。  第70节:访华之后说中国  珍珠之链  尽管加德满都的各个珠宝店里都有珍珠卖,但尼泊尔人,特别是尼泊尔上流社会的女士们,还是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渠道从中国购买珍珠饰品。而这个小小的中国珍珠热,还是由妻子的一条珍珠项链引起。  去尼泊尔之前,给妻子买了两条珍珠项链:一条是高档的海水珍珠链,八分珠,淡橙色,阳光下闪着迷人的七彩,但这是单根的;另一条是低档的淡水珍珠链,三环,还有手链,虽然也很漂亮,但价格不及前者的1/10。  第一次参加外事活动,妻问我戴哪一条项链好。我说:"还是戴那条低档的吧。好的,留待更重要的场合再戴。"  正如每次陪妻外出,妻经常小声告诉我你看那个女的戴了个什么样的耳环、那个又扎了几个耳朵眼儿等等一样,最吸引女人目光的,莫过于珠宝首饰。当妻子一来到招待会现场,一群尼泊尔军官夫人便立刻围上来,在说了几句"你真漂亮"之后,话题很快便转到了"你这珍珠项链真漂亮"。这个夸、那个问,这个摸、那个看,后来干脆把摄影师叫过来,她们一一同妻子合影。拍了照片还不算,一位夫人又让人拿来纸和笔,要我们写下这珠链是什么颜色的、在什么地方买的等等,我们如实写下:珠色为淡黄带粉,在北京红桥市场购买……  事过一个来月,在又一次招待会上,我们又碰上了那位让我们写纸条的夫人。她一见到我们便高兴地仰起脖子说:"看,我也买到了!"真的,她的脖子上戴着一条和妻子那条一样颜色的珍珠项链,只不过是单根的。她说,她是托人从北京买来的。"看,还有手链呢!"她笑得十分开心。我们也为她高兴。  又过了20多天,我们去参加尼泊尔皇家军队参谋长在其官邸举行的一个大型晚宴。刚到门口同主人及其夫人互致问候,那位参谋长夫人便拉住妻神采飞扬地说:"我这珠链可是和你的一样啊!"的确,她脖子上戴的项链同妻第一次戴的项链的颜色和款式都一模一样:不仅颜色是淡黄带粉,而且也是三环。我们不禁称奇:"怎么能买得这么一样呢?"她神秘地笑着说,她是让尼泊尔驻华使馆的人拿着照片去红桥市场买的。这使我忆起,那天一帮夫人的确曾示意摄影师拍了一个妻子戴项链的脖颈特写。  不久,我们见到了一对刚从中国访问归来的老年夫妇。老夫人同妻谈的最多的就是她在北京买了好多条珍珠项链:白色的、粉色的、黑色的、单根的、多环的,等等。看得出,她对中国的珍珠情有独钟。  后来,又有好几位夫人同妻说起她们最近托人从北京买了珍珠项链、手链等。她们都说北京的珍珠价格合理,颜色漂亮,货真价实。他们都愿意戴中国的珍珠饰品。  听着妻不断地给我讲她的尼泊尔夫人朋友们从中国购买珍珠的趣事,我忽然感到:由妻的一条珍珠项链引起的,好像又形成了一条购买中国珍珠项链的人链;串起这人链的,恰是尼泊尔人对中国的信任与向往;链中所闪耀出的珠光亮彩,正是尼中睦邻友好。  访华之后说中国  在同尼泊尔人或其他外国人交往中,总免不了问一问对方:"你到过中国吗?"其中不乏真的到过中国者:访问、旅游、学习、做买卖等等。说起对中国的评价、在中国的感受或其他一些相关情况,当然免不了一些溢美之词,但除了普遍说好之外,一些独特的说法或花絮,还是有点儿意思。  拉萨像香港  一尼泊尔人访问拉萨后归来。我问他对拉萨的印象怎么样,他连连称赞:"好,太好了!"问他拉萨怎么个好法,他说:"简直就像香港一样!"我感到蹊跷:"你去过香港吗?"他说:"我没去过。""那拉萨怎么能像香港一样呢?"我问。他很自信地说:"听人们都说香港特别好,我想大概就像拉萨一样好吧。"  "发达"与"发展中"  一位尼泊尔军队高级将领访问中国,先到上海。当他看到到处是高楼大厦和现代化设施时,不禁大发感慨:"怪不得美国人说你们中国不是发展中国家、而应该是发达国家呢。上海这么发达,比纽约还要好!"几天后,他又去了西安。当时西安正在修路,到处是人来车往,尘土飞扬。陪同人员问他:"你觉得西安怎么样?"他想了想说:"这里倒像是'发展中'。"  比在家里都好  一位尼泊尔人在中国上海留学,暑期回国休假。我问他在上海生活得怎么样,他说:"生活得很好。""衣食住行都习惯吗?"他说:"太习惯了!比在自己家里都好。现在是回到加德满都倒觉得不习惯了。"  不好意思  一位印度人要去中国访问,有中国人为其送行。席间,此印度人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中国这些年发展很快。照这样下去,再过20年,你们的北京就可以赶上新德里、上海差不多也可以赶上我们的孟买了。"中国人一笑说:"等你回来再说吧。"10天后,那个印度人访华归来。中国人遇见他,问:"我们的北京、上海同你们的新德里、孟买相比,怎么样?"印度人面带尴尬,连连说:"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经常去"北京  一位尼泊尔女医生,曾在中国学医7年,后又去美国5年,现在加德满都两个医院工作。问起她在中国和美国的感受,她说:"尽管美国比中国发达,但我还是喜欢中国,因为中国人淳朴、善良、好客。同中国人在一起非常亲密、愉快。""后来你又去过北京吗?"我问。她说:"经常去呀!"然后她粲然一笑,补充道:"我经常在梦里又去了北京!"  第71节:上海世界第一  茅台  有一印度驻尼外交官访问中国后回到加德满都不久,即将卸任回国,一天带着他的接替人来辞别与引见。谈到中国之行,他说收获很大,增长了不少见识,他还说在中国喝了不少白酒,很过瘾。说着,他做了一个干杯的动作:"我还想再喝一杯茅台。"话音刚落,他的接替人惊奇地瞪大眼睛问:"什么?你想喝我?"这是怎么回事?我也愣了。那个外交官忽然大笑起来:"啊哈哈,我倒忘了向你介绍,他的名字就叫茅台呀!"原来,这位外交官接替人的名字叫Mathai,发音同他并不标准的"茅台"差不多。说到这里,我们三人都大笑起来。  上海世界第一  在一外交场合,一位尼泊尔朋友热情地同我打招呼。寒暄后,他说他刚从中国的上海回来。我问他感觉如何?他神采飞扬地说:"太好了!同我20年前去过的上海相比,变化大得让人吃惊;如今到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道路,比美国的纽约、华盛顿和英国的伦敦、日本的东京都要好。"我说:"谢谢。"大概是怕我还不明白他的意思,这位朋友又连说两遍:"上海,世界第一!上海,世界第一!"  中国有神助  一尼泊尔朋友近几年常到中国访问,对于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赞不绝口。一日席间,他当着中国人和尼泊尔人的面说:印度教中有一大神,最富创造力,传说他一夜之间能建造起6座巨大的城池。现在的中国,一定是有这个大神相助,要不怎么能发展得如此之快!  中华寺一夜  初游兰毗尼,夜宿中华寺。  中华寺为我国政府和佛教界在佛祖诞生地兰毗尼建立的一座中国寺院,位于兰毗尼花园西北处。它雄伟庄严,金碧辉煌,既是我国传统的清代官式建筑,又体现了唐式梵宇清净道场之风貌,巍然屹立于兰毗尼国际寺庙区内。我们在很远处就从车窗里一眼认出了它的身影,并从心里油然而生出一些去国还乡般的亲切感。  车停山门处,已是薄暮时分。中华寺主持释怀善方丈率僧众热情地将我们迎至西配殿,并邀请我们当晚就住在寺里。于是,我平生第一次在寺庙内过了夜。  方丈说寺  我们走进寺院时,西配殿里早已备好了桌椅、糖果和茶水。待我们落座,方丈向我们介绍了中华寺的缘起及现状。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尼泊尔佛教界负责人和联合国开发署驻华代表就曾在不同场合请求中国帮助兰毗尼的复兴与开发。1986年在加德满都召开的世界佛教界联谊会第15届大会上,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班禅大师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佛教界承诺中国将在兰毗尼建立一座中国寺院。其后,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将此寺院定名为"中华寺",并亲笔题写了寺名。  中华寺于1996年12月1日奠基,1998年10月落成。1999年7月1日,中国佛教协会派遣僧团正式进驻中华寺。2000年5月28日,中华寺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和开光法会,我国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和尼泊尔首相柯伊拉腊等中尼要员出席了仪式。从此,中华寺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兰毗尼国际寺庙区内一处十分引人注目的华藏世界。  释怀善方丈说,中华寺的建成与开放,为佛祖诞生地做出了庄严佛国、利乐有情的贡献,不仅弘扬了佛教文化,传播了中尼友谊,获得了广大尼泊尔人民的热爱,每天都有许多尼泊尔人来这里参观礼佛,而且更获得了国际佛教界的欢迎与好评,常有一些当地的和其他国家的佛教徒来这里参加寺僧们的功课,天天虔诚地诵经修行。  燃香礼佛  说话间,阵阵诵经声和着木鱼声传过来,寺僧们的晚课还在进行。方丈提议我们可到大殿看看。  和我们国内寺院中的大雄宝殿一样,这里的大雄宝殿也是斗拱飞檐、遍装彩绘、巍峨庄严、气势恢弘。殿内正中的须弥座上,供奉着高大的铜质释迦牟尼佛像。像前的殿堂上,寺僧们正站立一排做着功课,其中还真有两个尼泊尔人和一个韩国人在合十诵经。  虽然我们都不是佛教信徒,但出于对佛教的尊重,每个人也都燃香合十,向佛像礼拜。方丈说,现在正是咱们的春节,愿佛祖保佑大家,一切顺利,一生平安。我们齐声表示谢意。  斋堂用斋  从大殿出来,已是夜幕四合,方丈带我们在寺内游览。整个寺院占地2.56万平方米,由山门殿、东西配殿、大雄宝殿、禅堂、斋堂、方丈院和僧房等12个单体建筑组成,外有围墙环绕,内有回廊连接,既实用美观、和谐统一,又错落有致、虚实相济。  当我们绕院一周,来到大雄宝殿后的斋堂时,恰好饭菜已经做好,一法师招呼我们入堂用斋。  长方形的斋堂正中,有一桌一椅,为方丈专座;左侧一大桌及数椅,是寺僧们的用斋处;右侧一大长桌及两排椅子,是用来招待客人的。大家分头坐好后,便开始进斋。按寺院规矩,在斋堂用斋是不准说话的,因此我们也就尽量不发出声响。  满桌饭菜,自然全是素食,除时令菜蔬外,就是豆制品和蘑菇,但一种菜一个做法、一种菜一个味道,不仅色、香、味儿俱佳,而且吃起来口感丰富,虽无荤肉,却胜似荤肉。过去曾想,寺院中的斋饭一定是单调乏味的,现在一吃,全不是那样。这饭菜,甚至比加德满都有名的全素饭馆中的饭菜还要可口。  第72节:哈先生与阿尼哥协会  谈经讲佛  用完斋饭,方丈领我们到寺外的小路上循声去找狐狸,没找着,便返回寺院坐在回廊的廊凳上聊天。  虽已入夜,但毕竟已开春,而且又是在尼泊尔的南部平原,天气并不像在加德满都时那样只要日落就骤然变凉,而是仍然暖烘烘的。沐浴在温暖的空气中,望着满天亮闪闪的星斗,海阔天空地聊,实在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儿。  聊着聊着,话题便不由得转到了佛教上。方丈给我们讲了佛教和迷信的根本区别,讲了佛教同我中华文化的密切关联,还讲了佛教的基本宗旨。他说,佛教的宗旨是"无为",实际上就是讲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要顺其自然、保持平衡,不要过分地以人的主观意志去改变客观规律,其目的,也是为了谋求世界和平和人民幸福。  谈到不能杀生食荤问题时,方丈讲,佛教并不是要求人们绝对地不能杀生,而是"不自杀、不叫别人杀、不见杀而喜",因此,在如果过分强调不杀生、只能素食斋饭而影响佛教的传播时,也是可以以荤食招待客人的。  对于佛教,我们大都只闻其说而未知其详。因此方丈的谈经讲佛,就被我们戏称为"指点迷津"了。  暮鼓晨钟  谈经讲佛,意犹未尽。  一阵鼓声从大雄宝殿传出:鼓声沉重而洪亮,一声声,让人惊醒。接着,是一阵钟声响起:钟声激越而悠扬,一声声,让人感奋。随后,一曲人歌伴和着钟鸣:歌声嘹亮而婉转,一声声,让人心动。  我问方丈:"这就是寺庙里的暮鼓晨钟吗?"  方丈点头,对暮鼓晨钟的操作顺序作了介绍:每晚8点是暮鼓时刻,先敲鼓,鼓点为一遍《大悲咒》,然后撞钟108响;每早5点是晨钟时分,先撞钟108响,再敲鼓,鼓点为3篇心经;伴和钟声的歌声,是撞钟法师在唱《钟偈子》。  在嘹亮而婉转的《钟偈子》的伴和下,激越而悠扬的钟声不紧不慢地响着。这歌声和钟声,在寂静的旷野显得更加响亮,仿佛不是一个人在唱、在敲,而是通过扩音器放大了数倍、数十倍。108响持续了好长时间,在兰毗尼圣园之夜久久回荡。  因为第二天还要早起赶路,我们便在几个法师的带领下,分头到几间僧房安歇。  这一夜,我睡得很踏实,并且还做了梦。当寺里的晨钟把我从睡梦中唤醒,僧房内还是满目墨色,但对中华寺来说,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哈先生与阿尼哥协会  到尼泊尔后,我较早认识的尼泊尔朋友是位医生。他的尼泊尔姓是"沙阿",但还有一个中文名字:哈利仕。所以,我们这些在尼泊尔的中国人都不叫他沙阿,而称他哈先生。  我清楚地记得,在我来到加德满都后不久,参加尼方组织的欢迎我国一新闻代表团访尼的活动。在巴德冈市礼堂里,尼中双方代表讲话,翻译是一位皮肤黑黑、身材胖胖的尼泊尔人。他的一口流利的比较标准的中国普通话让我大吃一惊:想不到尼泊尔还有如此精通中文者。会后,在巴德冈市长办公楼会客厅里饮茶小聚。我的座位正好紧挨着这位尼泊尔翻译。互致问候后,我夸他中文讲得好。他自我介绍,他曾在中国留学8年,学的是医学,现在是医生,并不是专职翻译。说着,他递过一张名片,上面印着:Dr.H.C.Shah。我说:"您是沙阿先生。"他笑了笑说:"我的名字英文是Harish,还有个中文名字。"他顿了顿,掏出笔又在那张名片上写下了三个汉字:哈利仕。由此,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尼泊尔人和他的中国名字。  事过不久,在为庆祝中尼建交45周年而举办的中国西部图片展开幕式上,我又见到了哈利仕先生。他告诉我,这个图片展是尼泊尔"阿尼哥协会"(ArnikoSociety)负责筹办的,他是这个协会的副主席。开幕仪式后,有不少尼泊尔人分别同我们到场的中国人交谈。他们大都是阿尼哥协会的成员,有着和哈利仕先生差不多的到中国留学的经历,中文也都讲得不错。说起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他们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就连某日在某处买了一个煎饼果子,吃起来是什么滋味,都记得清清楚楚。"看过西四的白塔吗?"我问他们中的一个人。"当然啦,要不我们同学会的名字怎么能叫'阿尼哥协会'呢!"那回答,干脆而自豪。  阿尼哥是我国元朝时期尼泊尔著名的建筑艺术家、雕塑家,生于1244年。1260年,他在不满17岁时就率80余名尼泊尔艺匠来到中国,先在西藏,后入京城。他的才能为当时元朝的皇帝所赏识,在中国为官45年,官至光禄大夫、大司徒等,被封为"凉国敏惠公"。他到过中国的许多地方,在北京、南京、承德、五台山等地建造了许多极具尼泊尔风格的建筑。其中保存至今、为北京人所熟知的西四妙应寺白塔,就是阿尼哥1271年的杰作。此外,他在塑造佛像以及绘画、人物刺绣等方面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曾在元朝宫廷内开办过一所艺术学校,培养了大量的杰出人才,对后世影响极大。他还著有一本关于铸造佛像程序的书。  哈利仕先生告诉我,阿尼哥是尼泊尔人的骄傲。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中尼两国人民的友好使者,曾到中国留过学的10多位尼泊尔人于1981年自发地成立了以阿尼哥的名字命名的协会。这个协会是一个非政治、非党派、非政府的组织,其宗旨是进一步加强中尼两国间的传统睦邻友好关系,并把这种关系推动至一个多领域、多方位、广泛深入民间的新水平。该协会成立之初,由于当时尼泊尔国内政局与现在不同,尚不能公开,只能在地下活动,直到1990年后才根据尼泊尔王国政府协会注册法正式登记注册。20多年来,阿尼哥协会的组织不断发展,现在已有200余名成员。我说:"现在到中国留学的尼泊尔人越来越多,阿尼哥协会的队伍一定会继续壮大。"哈利仕先生连连点头。  第73节:一幅珍贵的丝织照片  随着在一些外交场合的接触增多,我对哈利仕先生在中国的留学经历有了进一步了解。哈利仕是1977年到中国留学的,他先是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了10个月中文,后来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医,读完本科又读研究生。他说,他非常喜欢中国、喜欢北京,因此也非常珍惜在中国留学这样一个机会。他不仅在专业学习上刻苦努力,而且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是一个活跃分子。他多次向我谈起,他的学习作业曾作为范文在板报上张贴;1978年"五一"节,他曾打着红旗从语言学院步行到天安门广场参加联欢活动;1984年李先念主席访问尼泊尔前夕,他撰写的有关中尼友谊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他的照片上过《人民画报》,中央电视台还曾三次播放过有他的镜头……每当说到这些往事,哈先生总是满脸的欢笑、骄傲和自豪。1985年,哈利仕毕业回国,就职于尼泊尔国家教学医院。在最初的5年间,他在当地尼文报纸上开辟专栏,共撰写、发表文章72篇,向尼泊尔人民介绍中医、中药和针灸,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让尼泊尔人民了解了中国的传统医药。后来,他还开设了针灸门诊,并以治愈病例做宣传,进一步扩大了中医药在尼泊尔的影响。同时,他仍念念不忘中国、念念不忘北京,一有机会就到中国去。近两年来,他每次访华归来都会喜气洋洋地对我讲述他在北京与老师、同学们的重逢和中国、北京的巨大变化。他说:"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每次重返北京,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每当见到老师和同学们,就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一样。"  阿尼哥协会正是由这样一代代在中国有着多年留学经历的尼泊尔专家学者所组成,其中包括教授、医生、工程师、院士、政治家、社会工作者和决策者。他们热爱中国、了解中国,对尼泊尔人民和本民族的事业也都充满挚爱,因此对于进一步增进中尼友好事业非常热心。阿尼哥协会每年都要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涉及范围之广、参加人数之多,引起了尼泊尔社会的关注,成为目前比较活跃的一个尼中友好民间组织。特别是近些年来,该会还开展了包括中国领导人及高层官员访尼时的欢迎宴会、庆祝中国国庆招待会、中国电影节、中国摄影展、中国图书展、中国教育展、西藏艺术展、友好论坛、科技研讨会、中国产品贸易洽谈会、中国知识竞赛等等多方面的活动。同时,该会还同我国对外友好协会及其他一些政府和民间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2年5月1日,由该会自筹100万卢比(约合11万人民币)雕制的阿尼哥等高铜像在北京白塔寺落座,为中国首都又增添了一个中尼友谊的象征。哈利仕先生告诉我,阿尼哥协会还准备筹资150万卢比,在中国的五台山捐建一座2米高的文殊菩萨镏金铜像。  哈先生现在是尼泊尔国家教学医院的主治医生,同时他自己还开着两家诊所,每天都是在这儿下班后又要赶紧到那儿上班,工作日程总是安排得满满的,但对于组织一些尼中友好活动,他仍是非常尽心尽力。阿尼哥协会领导班子每两年通过无记名投票进行一次换届选举,哈先生是当届主席、副主席中惟一一位连任者。这说明他的工作能力与工作热情得到了大家的首肯。  2003年2月1日是中国的春节,2月6日则是尼泊尔的春节。1月29日晚,阿尼哥协会在加德满都牦牛饭店举行了盛大的尼中迎春联欢活动。中国驻尼使馆馆员、驻尼中资机构代表、留学生及阿尼哥协会成员等200余人欢聚一堂,共庆春节。中国驻尼使馆吴从勇大使和阿尼哥协会主席巴特拉伊先生分别致辞后,尼中双方表演了文娱节目。哈利仕先生不仅在联欢会上忙前忙后,而且还和中国驻尼使馆的史小姐一起担任了联欢会的主持。他一会儿说尼语、一会儿说英语、一会儿又讲中文,而且还时不时地说出些地道的北京俗语和一些诙谐幽默的中国俏皮话,引起满堂欢笑,就连史小姐也忍俊不禁、连连笑场。文娱演出后,尼中朋友频频举杯,互致新春祝福,共话两国友谊,整个联欢会始终洋溢着浓浓的尼中友好热情和欢度新春佳节的喜庆气氛。  中尼友好,源远流长。早在1500多年前的公元406年,晋朝的高僧法显就到过尼泊尔数地,据说他是访尼的第一个外国人。12年后,尼泊尔高僧觉贤来到我国的建业(今南京),居住多年,与法显合译佛经15部,在中尼友好发展史上首开先河。公元7世纪中叶,唐代著名的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玄奘西行取经也曾到过尼泊尔,其《大唐西域记》中关于尼泊尔的叙述还被写进了尼泊尔史书,特别是书中对兰毗尼阿育王柱的翔实记载,为考古学家们最后将兰毗尼确定为佛祖的真正诞生地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唐朝的另一位旅行家王玄策是古代中尼关系史上又一位著名人物,他在公元643年、647年和657年曾三次出使尼泊尔。同期,尼泊尔公主尺真与土蕃(今西藏)赞普松赞干布联姻,更是留下一段佳话。  同哈利仕先生及阿尼哥协会其他成员追忆起这些史话,我们都认为,中尼两国人民继承先人的遗志,和睦相处,不断往来,一定会把中国和尼泊尔的世代友好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  一幅珍贵的丝织照片  一日,去居住在加德满都市中心的一位老将军家作客,刚进他家的客厅,就被挂在迎面墙上正中的一幅大照片吸引住了。那是一幅装在精致镜框里的黑白照片,悬挂在贾南德拉国王和王后的彩色标准像下,足见这张照片在主人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照片高约30厘米,长约1米多,是我在尼泊尔期间所见到的尼泊尔人家庭照片中少有的大照片之一。照片上方的一行中文字"中尼边界条约签字仪式"让我眼前一亮。  第74节:这就是我当年的样子  能在异国他乡看到标有中文的照片,实在难得,让我兴趣大增自然不足为怪。但碍于礼节,我还是先把这一兴奋点压了下来,同主人寒暄之后便聊起了别的。  我们坐的沙发就在大照片的下方,聊着聊着,话题渐渐转向了这张照片。主人说:"这张照片是1961年10月我们尼泊尔王国的马亨德拉国王在访华期间同你们中国的刘少奇主席共同签订中尼边界条约时照的。"说话间,老将军似乎一下子情绪高涨起来,情不自禁地站起身,用手指着照片上的人物,向我介绍:"这是马亨德拉国王陛下,这是刘少奇主席,这是周恩来总理……"我也跟着站了起来,顺着他的手指,一一寻找、辨认着照片上的人物。  签订中尼边界条约,在中尼关系史上是一件大事。过去,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和尼泊尔两国之间长达1000多公里的边界从没有正式标定过。1955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尼泊尔王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两国都很尊重当时的传统习惯边界线,和睦相处。为了正式解决两国边界线存在的某些出入、科学地画出和正式标定整个边界线,也为了巩固和进一步发展两国的友好关系,两国政府遂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于1960年3月由中国政府周恩来总理和尼泊尔政府毕·普·柯伊拉腊首相共同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泊尔国王陛下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1961年9月28日至10月15日,应我国刘少奇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友好邀请,尼泊尔王国马亨德拉国王陛下在王后的陪同下对我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在马亨德拉国王访华期间,刘少奇主席和马亨德拉国王一致认为:"正式解决中国和尼泊尔之间的边界问题,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双方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本着公平合理和互谅互让的精神,通过友好协商,顺利和全面地解决了两国边界问题,并于10月5日由刘少奇主席和马亨德拉国王共同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王国边界条约》。  眼前的这张黑白大照片,正是当时签订条约时的场面。前排伏在桌子上签字的,左边是马亨德拉国王,右边是刘少奇主席。在后面和两侧,则是一排排人密密匝匝地挤站在一起。在我方人员中,除了刘少奇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外,还有许多老一辈领导人和当时的知名人士:朱德、董必武、陈毅、王光美、沈钧儒、班禅额尔德尼、罗瑞卿、郭沫若、黄炎培、谢觉哉、彭真……我用目光扫过照片上每一张面孔的同时,心里也在默默地数着人数,大致人物,竟近70人之多!这张照片,场面之大,是新中国同尼泊尔王国友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见证。  中尼边界条约共有五条,其中第一条有13款,详述了中尼边界的划分界线。而这界线的划定多是以喜马拉雅山脉诸峰山脊、高山河流或两河分水岭为界。譬如第十一款的内容是这样的:"从聂鲁桥(牛列桥)起,界线大体向东行,到赤仁玛(高里三喀),沿山脊向东,再沿着绒辖河和绒布河为一方、都得科西河支系为另一方的分水岭向北行,到兰巴山口,再沿山脊大体东南行,经过卓奥友山、普莫里山(尼尔朗古)、珠穆朗玛峰(萨加·玛塔)和洛子峰,到马卡鲁山;然后沿山脊向东南转东而行,到波底山口。"  中尼边界条约的签订,意义十分重大。10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欢呼中尼和平友好边界的诞生》。10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中尼两国政府联合公报中说:"按照已经签订的边界条约,两国之间的全部边界线已经以传统习惯边界为基础,根据平等互利、友好互让的原则正式划定。有关两国边界的一切悬而未决的问题已经获得双方都满意的解决。"中尼两国边界条约的序言中也指出:"坚信两国全部边界的正式划定,并且巩固地成为一条和平友好的边界,不仅是中尼两国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里程碑,而且是对巩固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的贡献。"在中尼边界条约签订后,北京市各界举行大会,热烈欢迎马亨德拉国王和王后一行访华和隆重庆祝中尼边界条约的签订。会上,北京市彭真市长和马亨德拉国王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马亨德拉国王和王后这次对中国的访问,是新中国建立后尼泊尔国王的首次访华。随同国王访华的尼方人员还有香蒂公主、外交兼内政大臣吉里博士、尼军拉纳元帅等。老将军当时还很年轻,是代表团的一名工作人员。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年随同国王访问北京、广州、西安、洛阳、武汉、南京、杭州、上海等地和参加中尼边界条约签字仪式时的情景。他说:那是他第一次访问中国,对中国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在那次访华返回尼泊尔后不久,他收到了这张大照片,非常高兴,立刻张挂在屋中迎面显眼处,并一直精心保存了40多年;每当看到这张照片,他都感到非常亲切和令人回味,不由得想起当年访华时的情景、想起中尼友谊。说着,老将军用手指了指照片左上侧一个头戴尼泊尔国帽的年轻人说:"这就是我当年的样子。"  倾听着老将军的介绍,我又一次上下打量着这张照片。忽然,我看到照片右下角还有一行中文"中国都锦生丝织厂"。再仔细看那照片的质地,原来这不是一张普通的纸质照片,而是丝织的。我的心中又油然而生出一番感慨:"这照片,都40多年了,现在在中国恐怕也很难找到了,实在是太珍贵了!"  第75节:中尼友谊真是太珍贵了  "是的,中尼友谊真是太珍贵了!"不知是老将军没有听清我说的意思,还是他有意把这"珍贵"由照片转移到了中尼友谊上。于是,我们的话题也就随之转移,又回到了尼泊尔国王的访华和中尼关系上。  中尼两国正式建交后,两国关系迅速发展:我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赵紫阳、李鹏、李瑞环、江泽民、朱镕基等都曾访问过尼泊尔;继马亨德拉国王1961年首访中国后,比兰德拉国王先后10次访问中国,贾南德拉国王在登基前和登基后都曾访问过中国;中尼两国党、政、军之间的团组互访和民间往来更是日益频繁……在尼泊尔国王10多次的访华中,老将军是惟一一个曾经陪同马亨德拉国王、比兰德拉国王和贾南德拉国王三任国王访问过中国的尼泊尔人。说到这些往事,我和老将军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中尼两国边界条约的签订,是两国友好往来进一步活跃的一个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开端,因为从那时起,中尼两国不再有任何悬而未决的问题。  当我起身准备告辞时,那张长长的黑白丝织照片再次映入我的眼帘。我握着老将军的手说:"这张珍贵的照片,您是可以把它传之后代的。"老将军很自豪地说:"我会把这张照片保存好、传下去的;我们国家也会把这照片保存好、传下去的。"他告诉我,在哈努曼多卡老王宫的马亨德拉国王纪念馆里也保存并展示着一张与此相同的丝织照片。  后来,我在陪同国内一个代表团参观马亨德拉国王纪念馆时真的看到了那幅与老将军家挂着的相同的大照片。纪念馆的负责人还停下来专门对这张大照片作详细的讲解。看得出,尼泊尔人民和尼泊尔政府都把中尼两国世代友好的睦邻伙伴关系看得异常珍贵。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当年彭真市长的一段话:"我们为中尼两国和平友好的边界线欢呼!连绵不绝的喜马拉雅山,从来不是中尼两国友谊的障碍,今后更将成为我们两国友谊的纽带。"  是啊,中国和尼泊尔,是一山相连的友好邻邦。这山,就是举世闻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山的这边是中国,山的那边是尼泊尔。  2003年2月脱稿于加德满都  2003年7~10月二稿于北京  2004年8月定稿于北京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