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976—1980年平均每年支出63亿马克,约占国民收入的4%;1981年到1985年,科研经费收入达到了75亿马克,占国民收入的4。6—4。8%.到1987年,科研经费投入120亿马克,比60年代增长了3倍.以这样的完整的科研体系、强大的科研队伍与大量的科研经费为保证,民主德国的科研成果与科技发展层出不穷.-- 176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9511971—1975年申请专利的科技发明为22971项,而1970年时仅有4500项.至1980年,发明专利已有26741项.1981—1985年又猛增到了49780项.科学技术方面,民主德国尤其重视发展微电子、计算机、新材料生物工程,核能和微光等高技术,以及广泛推广应用能大量节省人力的自动化设备和电子计算机技术.80年代大力发展了“长特—卡姆”工作台,到1987年底计算机的辅助设计和生产工作已达到了4。37万台. 到198年底,增至73489台. 结果,生产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制图、设计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倍. 微电子技术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80年代末,民主德国投入使用的电子计算机共有13。7万台,工业机器人9万多个,办公和个人用计算机极其普及. 每年约有200多种新工艺投入使用,50多种新产品投入市场,产品更新率达30%以上.民主德国的重奖鼓励政策对于德国的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家建立了广泛的集体奖励与个人奖励制度.对于重大发明创造者,国家不仅给予优厚的物质待遇,而且还授予各种光荣称号与奖项.申请专利者就可获得20万马克的奖金. 这种政策,大大激励了民主德国科技发明的创造,群众性的科研活动蓬勃发展.1980年在全国群众性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运动中取得成果的人员约占职工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被采用的成果有50多万次,获得经济效益45亿马克. 这些新技术新发明通过与企业签订的合同得以投入生产,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民主德国还十分重视科技咨询工作. 全国形成以国家科-- 177061不要忘记德国技研究委员会,中央科研工作小组,各地科技咨询工作小组为主体的三级科技咨询体系. 各级与各类别的科学研究机构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国内科研机构也普遍与外国科研机构建立了联系.科技的进步要与良好的教育相联系. 民主德国的教育事业位于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公民文化水平普遍较高.1988年,每万人大学生有79。4人,专科生100人. 全部就业人员中,80%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20%受过大专教育.各种教育一概免费.教育经费每年增长,其速度超过了国民收入.1951年,民主德国建立了第一批10年制学校,1959年制定了基础教育法,规定了10年制义务教育.1965年2月又通过了《统一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建立起完整的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体系.民主德国很重视幼儿教育,幼儿园遍布城乡各地,90%以上的儿童都进入了幼儿园.普通教育以10年制综合技术普及教育学校为基本形式. 在中高年级的学校教育中非常强调学生多科性教育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学习和掌握,生产劳动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实际技能.每周有4小时到工厂或农业生产合作社上综合技术课. 毕业生一部分可以进入高级中学学习两年,毕业后经过一年实践锻炼,可以取得大学资格,另一部分可以进专科学校学习两年,毕业后参加工作.10年制综合技术普及教育学校毕业生中,大约有85%的人要进入职业学校学习. 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同掌握高等普通文化知识,优异的政治知识以及多方面的职业知识和熟练技能,以便在生产中运用自如.职业教育又分为普通教-- 178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161育、职业基础教育和职业专门教育三部分.由基础到专业由浅入深地对学生授以基础知识和专业专门知识. 理论教育由企业和地方职业学校承担,实践课由工厂的实习工场或国家负责.职业学校大部分由企业主办,毕业后学生即可在企业中工作.1988年民主德国约有近100所企业和地方职业学校,专职教师1。7万人. 民主德国有50多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大约有30万人,高等学校毕业生约占全国人口的11%以上.教授与副教授1988年约有2500多名.在校大学生不仅免费,每月每人还有200马克的助学金,成绩优秀者还有高额的奖学金. 高等学校既讲授基础理论知识,也教授高技术,如微电子、自动化、生物工程、信息,光导等高技术.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注意使学生在科研、发明创造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民主德国的成人教育机构也自成体系.到1989年,民主德国共有业余大学200多所,企业专科学校100多所,企业职工培训学校400多所,400多名专职教育家和7万名兼职教师. 每年约有150万人接受这些机构中的培训.此外,在信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计算机程序应用、办公室计算机软件应用等高科技领域和先进工艺领域,每年也有12万人左右接受正规高等院校的培训.70年代以来,民主德国尤其加强了在职干部的教育与培训.对于那些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专业干部,主要是要求其选择相关的高等院校进行再学习,对于在职领导干部,主要是在-- 179261不要忘记德国中央研究学院及下属的14个研究学院,进修院进行学习.民主德国非常重视培养师资力量,尊重教师.教师工资高于平均工资,享受优厚的待遇和充分的社会保险.对教育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国家有培训10年制学校教师的师范院校29所.民主德国的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也占有很大比重.1980年以后,每年教育拨款占国家预算的6%.1988年,教育投资达到了154亿马克. 从托儿所到成人教育一率实行免费. 重视教育是民主德国经济保持增长和能够执行良好社会福利政策的决定性因素.○人道是,青光更多1974年10月人民议院通过决议,把“社会主义生产高速度发展、效益提高、科学技术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相统一,执行发展经济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一切为了人民的福利的政策作为头等任务.20年中,民主德国每年投入30%—40%国民收入发展福利事业,人民的实际收入增加了一倍,职工工资大有提高.1960年职工月工资为550马克,到1980年增加到1030马克.而社会福基金不断增加,实际上增加了职工收入.民主德国注意提高国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在职人员每两年晋升一次工资,每次增加60马克. 主要侵占消费水平较高. 猪肉的人均消费量居世界第14位,蔬菜消费量居第9位,对于日常生-- 180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361活必需品,如粮食、牛奶、肉、蛋、疏菜,以及某些消费品,如房租、水电、燃料、交通服务等,实行中央控价,价格补贴,几十年保持价格稳定不变. 居民用于这类消费的支出只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稳定的价格也保证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此外,民主德国还注意加强住房建设.从1971年起,将住房建设作为社会福利纲领的核心,每年投入10%的国民收入改善居住条件. 到1988年,已改建、新建住房280多万套,改善了100多万居民的居住条件.民主德国居民还享受免费教育与医疗保健.幼儿和儿童入托率居世界之首,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占世界第12位,病床数占世界第11位.民主德国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也很高.1988年,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小汽车54。7辆、电冰箱160台、洗衣机107台、电视机125台,在同期苏联东欧国家中居于最高水平.○在国际舞台上民主德国政府成立后,到60年代初期,一直围绕解决德国问题,反对联邦德国加入西方集团和重新武装,努力争取盟国早日缔结对德和约,在和平民主基础上实现德国重新统一的问题上. 外交活动的范围也只限于社会主义国家.1950年9月,民主德国加入了“经互会”,1955年5月,又加入“华约组织”。60年代初,美苏“冻结”了德国问题,面对这种僵局,民主德国改变了关于德国统一的主张,六大后,将外交活动的方向调整到主要谋求联邦德国以及西方大国从国际法意义上承认-- 181461不要忘记德国民主德国主权的目标上来.60年代未到70年代初,联邦德国放弃了“哈尔斯坦主义”,积极推行“新东方政策”。民主德国大力发展与西方国家间的关系. 1971年5月,昂纳克执政,开始逐步调整对外政策,主张接近西方,尤其是与联邦德国进行了广泛接触,两国在签订双边协议的基础上,于1972年4月,缔结了第一个《基础条约》,建立了正常睦邻关系.此后,许多西方国家开始向民主德国打开大门.1973年2月英国率先承认了民主德国,并与民主德国建立外交关系. 这一年9月18日,民主德国加入了联合国.至此两年多时间里,民主德国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包括西欧绝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1974年10月,民主德国与美国正式建交,其后又与2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面对80年代新形势,民主德国在1986年又提出了对外政策的新目标与方针,提出要争取世界的和平,限制军备和裁军,避免一切核战争,阻止太空军事化,清除核武器,并通过各国间的合作消除对抗,努力加强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间的联盟,努力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等.40年来,民主德国奉行了与世界所有主张维护世界和平、裁军和国际合作的力量进行对话与合作的政策,到1989年已与133个国家建立并保持了外交关系,同时也参与了许多国际组织的工作.-- 182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561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民主德国从1949年建立到1989年的最终归并西德,经历了40年的风雨.这40年中,民主德国坚持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取得这一体制下最大的成就.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生活水平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最高的,但是研究民主德国经济与社会建设,还是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尤其是面对70年代以来西方阵营的和平演变,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了民主德国的政局剧变.70、80年代,东西方关系缓和,又与西德关系走向正常化,西方国家对民主德国开始施加“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上的压力”。西方加紧的“和平演变”攻势,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东欧诸国89年的演变等等国际因素,都促使了民主德国局势的急剧变化,但是究其根本,民主德国本身内部因素才是导致剧变的关键.民主德国长期实行苏联式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国家98%以上的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之中,这种权力集中,依靠行政手段、排斥市场调节、单纯计划管理的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种集中计划体制下,价格体系扭曲、信息传递失真、资源配置不合理,到80年代后期,计划体制的潜力就已挖尽,国民收入逐年减少.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相比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在经济上,民主德国对苏联、东欧的依赖也过深. 由于重-- 18361不要忘记德国点发展与经互会内成员国间的经济合作,使得民主德国经济发展严重脱离了世界经济,使其经济、科技脚步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民主德国的外贸70%是针对成员国的,这种内部交流往往是低水平的,缺少竞争机制.而经济一体化又主要局限于生产领域的专业性协作,高科技难以交流和发展. 到80年代后半期,由于民主德国长期忽视对外开放,其产品已很难出口国际市场.僵化的经济体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也造成了市场供应的紧张.由于许多消费品价格几十年不变,教育与医疗免费等社会福利制度,民主德国背负了沉重的财政补贴的负担.低物价与确定物价根本上违背了价格规律与经济规律.此外,民主德国80年代以来背负的沉重的内债、外债也造成了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困难.列宁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民主德国生产率水平上的差距与经济建设中的失误,才是导致公众要求统一,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因素.-- 184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761第七章 走向统一40年来,统一,是整个德意志民族所渴求的,但从来就被认为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只能留给后人去解决.二战后,德意志的分裂意味着欧洲的分裂,世界的分裂.维护这种分裂一直被认为是维护“欧洲和平”即雅尔塔体系的核心内容.然而,历史是富有戏剧性的.当它的车轮驶入90年代时,由于东西关系,特别是苏联对西方的关系不断的缓和,以及苏联、东欧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统一问题似乎一夜之间被提上日程,并以火箭般的速度向前推进.从1989年联邦总理科尔提出全德统一的十点计划,到190年10月3日的“复国大典”,总共不到360天,其进展之快超过了当初任何一个最乐观的人的估计.统一的实现,是战后欧洲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它标志着以德国分裂为基础、苏美分治为特征的“雅尔塔格局”的解体,对今后欧洲乃至世界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185861不要忘记德国一、柏林墙的崩溃○不了情在冷战氛围下,两德关系固然取决于东西集团的斗争和妥协,政府在关于统一问题上的主张也不断变动,但民族的纽带却斩不断,理还乱.柏林墙从根本上说只是一个地理上的障碍物,从70年代起,两德之间人员的往来不断扩大,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合作质量不断提高,即使在东西关系出现紧张时,两德也享有自己的“小缓和”。联邦德国为维系民族感情,到80年代平均每年以不同的名义和形式向民主德国提供的各种款项即达20多亿马克.从1987年,还给每个到联邦德国旅行、探亲的民主德国人员10马克的“欢迎金”,东德人在联邦德国乘坐公交工具减价50%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民主德国虽然担心扩大人员往来会给它带来消极影响,但为了那坚挺的西马克,因此在人员往来问题上总是不断有所放松.从1982年到1987年的五年间,由联邦德国到民主德国探亲访友的人总计达200万,由民主德国到联邦德国观光游览的人也有1200多万,充分体现出一个民族不可分割的血脉.-- 186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961○城门失火,祸及池鱼1989年起,苏联东欧情势陡变,民主德国也不例外.从而为德国统一提供了历史性契机.1989年春夏,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的政局急剧变化.波兰团结工会在大选中获胜,组成了由马佐维耶茨基领导的非共产党政府;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则从2月份放弃执政党的地位,准备举行全国自由选举. 所有这些,给号称“社会主义样板”的民主德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民主德国人心思变,局势陡转. 这一年5月2日,匈牙利边防军开始拆除与奥地利边境上的警报系统,为东德人绕道匈、奥奔向联邦德国打开了一个缺口. 从这时起,西逃的民主德国人与日俱增,成百上千的民主德国人涌入联邦德国驻匈、捷、波等东欧国家的使馆寻求政治避难.在一系列讨价还价之后,东欧各国作出反应:匈牙利宣布废除1969年同东德订立的《关于禁止对方无有效证件公民去第三国的协定》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则干脆用专列向联邦德国送走民主德国“难民”。在一片呼吁声中,昂纳克政府被迫放宽限制,决定公民可以申请直接去联邦德国,不必经第三国.○墙倒众人推10月7日是民主德国建国40周年国庆日.这一天,在东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大中城市,一齐爆发了大规模的游-- 187071不要忘记德国行示威,要求“民主、自由和人权”。昂纳克在国庆讲话中则强调,民主德国将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永远前进,绝不后退”。但是,参加庆祝活动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却对此大唱反调. 他一方面表示支持民主德国政府,另一方面又加紧推销“民主社会主义”新思维,敦促民主德国改革.他在电视讲话中说:“谁晚了,谁就会受到生活的惩罚.”在苏联的这种姿态下,东德内部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昂纳克受到猛烈抨击,局势逐渐失去控制,不得不于10月8日宣布“因健康原因”辞去党内外一切职务.○风雨飘摇时新当选的第一书记克伦茨表示承认党“对东德社会发展实质的估计不够现实,没有及时得出正确结论”,称民德正在出现转折.10月29日,在东柏林市的群众大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拆除柏林墙的要求.11月4日,举行了五十万人的大游行,这是东欧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示威活动.这一天,捷克斯洛伐克在民德政府同意下,打开了进入西德的边界. 次日周末,竟有2万多民主德国人利用各种不同的交通工具,甚至以步代车,经捷德边界进入联邦德国.风雨飘摇之中,民主德国和政府束手无策.11月7日,部长会议总辞职. 事隔一天,政治局总辞职.11月9日晚,历史性的崩溃开始了.政治局委员,政府发-- 188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171言人沙博夫斯基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党中央已作决定,私人可以在任何条件下申请出国旅行,并将很快得到批准.东柏林市民在从广播、电视上得知这一消息后,疯狂的拥向柏林墙. 晚上22时,勃兰登堡大门开启,成千上万的人不受阻碍的涌向西柏林.历史转了个不大不小的圈子后,终于又回到原地.开放柏林墙和两德边界之举在世界各国引起强烈反响.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认为,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科尔立即中断在华沙的访问返回波恩召开紧急内阁会议.从1957年到1966年一直担任西柏林市市长的勃兰特激动得老泪纵横,感谢上帝终于让他活到了柏林的“伤口重新愈合”的这一天.美国总统布什认为这是“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撒切尔夫人希望这是“拆除柏林墙的第一步”,密特朗说他为“欧洲自由的进步”而感到高兴.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也纷纷表示欢迎,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称,民主德国开放柏林墙是一个“正确的,合乎时宜的决定”。-- 189271不要忘记德国二、十点计划○统一攻势民主德国宣布开放边界后,首先把联邦德国国内关于统一问题的谈论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热潮.从政党领袖,内阁要员到普通百姓.都在谈论着这意味着什么,如何发展两德关系,统一后德国走向何方等问题.面对这种情况.科尔于1989年11月28日在议会发表讲话时,从存在两个拥有主权的德意志国家出发,就如何逐步实现统一问题提出十点计划.该计划一经公布,立即在两德引起强烈反响,成为政坛上的一个中心议题.十点计划首先从大批民主德国人涌入联邦德国和西柏林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出联邦德国准备向民主德国提供各种援助,特别是人道和医疗援助;建议两德共同设立一笔外汇基金,作为民主德国公民到联邦德国旅行的外汇需要,联邦德国将为此作出贡献,但前提是民主德国从签证、交通和货币兑换等方面为联邦德国公民进入民主德国提供方便,以实现一种尽可能不受阻碍的“双向旅行”;提议两德全面开展经济、科技和文化合作,条件是民主德国进行彻底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并举行“自由选举”。在此基础上,十点计划接着提出了实现统一的三个步骤.-- 190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371第一,科尔宣布将接受民主德国总理莫德罗11月7日在民主德国人民议院讲话时提出的关于建立两德“条约共同体”的想法,主张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全面组成联合委员会;第二,在继续拥有一定主权的两个德意志国家之间建立某种“邦联”,即建立一个经常协商和协调的政府委员会,一些专门性的联合委员会和一个共同的议会机构,这一步是至为关键的一步,对统一具有决定性意义;第三,逐步向成立统一的中央政府过渡,最终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消除一切分裂状态.德国统一问题是欧洲的神经.十点计划中,后五点都是从不同方面阐述和解释西德关于未来德国地位问题,表示要把两德关系的发展纳入总的东西关系和欧洲联合的进程之中,西德将无条件地尊重欧洲各国的领土完整和安全,承认战后欧洲边界;积极参与欧共体建设,并主张开展全欧洲的合作;继续推动欧洲安全进程,加速欧洲裁军等.这一计划提出后,在两个德国反应都很强烈,联邦德国几乎举国上下一致拥护.据当时联邦德国电视二台调查,要求向民主德国提供援助的人占91%,支持与民主德国统一的人占89%. 在民主德国,反应同样如此,但政府和公众的心情复杂而矛盾. 执政的统一社会党和政府都明确表示拒绝科尔计划,指出十点计划“既不符合当前的现实,又容易造成错误”。民主德国还指责科尔无视两德关系《基础条约》和赫尔辛基文件所规定的两德各自具有的独立性和主权,强调保持两德现状有利于欧洲的安全与稳定.-- 191471不要忘记德国但是,民主德国对科尔的经济诱惑表示了极大的兴趣,190年1月28日,民主德国各党派举行“圆桌会议”,一致决定大选.莫德罗随即赴苏联访问,同戈尔巴乔夫会晤.戈尔巴乔夫明确表示,“德国人有权统一,……原则上没有人对此有怀疑. 时代本身正在加快这一进程,并给它以推动.”2月1日,莫德罗即以《德国,统一的祖国》为题提出了实现统一的“四阶段方案”。该方案未再提民德的“主权”与“独立”问题,明确主张先与西德组成“条约共同体”,尔后建立各自还拥有一定主权的“邦联”,再向联邦机构移交权力,最后举行全德选举,成立一个政府,首都设在柏林.从最终目标看,这个方案与科尔计划没有本质区别,甚至规划的更为具体.区别的主要所在是,莫德罗要求统一后的德国应当中立或非军事化,而科尔则把留在北约和欧共体内作为统一的前提.莫德罗的方案表明,民德在统一问题上的立场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已由反对统一转为赞成统一. 至此,两个德国都把统一问题正式提上日程.○相煎何太急科尔急于实现统一,并且极力争取在190年内完成. 2月7日,联邦内阁通过决议,成立了以他为首的“德国统一”内阁委员会,专门研究与统一相关的货币联盟、经济改革事宜、科尔把建立货币联盟视为实现统一的核心.同一天,内阁通过了他提出的,关于立即开始货币联盟及经济改革谈判的建议.2月10日,科尔又亲临莫斯科,就统一-- 192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571问题与戈尔巴乔夫会谈,用马克打通了苏联的关节.会议公报指出:德国统一应由德意志人民自己去解决,由他们自己选择以任何国家形式,在任何时候,以何种方式、速度实现统一. 这次访问,使科尔从莫斯科取回统一的许可证.在这种情况下,民德总理莫德罗于2月13日对西德进行了访问,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两德总理在波恩进行了会谈,双方表示要在欧洲范围内实现德国统一的目标,并商定成立共同委员会来商谈两国建立货币联盟和经济共同体的事宜.记者招待会上,科尔声称统一进程将置于“全欧洲进程和东西方关系的进程之中”,莫德罗强调必须“分步骤地,慎重和现实地”实现两德统一的目标,并把这一进程置于欧洲进程之中.实现两德统一的主要内部问题是统一还是吞并.对此,两德领导人存在原则上的分歧.科尔主张,以西德基本法第23条规定的“随着管辖范围的增加”还将延伸到德国其他部分为基础,由民德各地宣布加入西德,完成统一.这实际上是要把联邦德国基本法的效力范围扩大到另一个主权国家,将民德并入西德. 因此,科尔反对制定新宪法.他在3月5日的声明中称,民主德国应干脆采用波恩的宪法和法律. 他说:对我们来说,通过未来的道路显然就是第23条的道路.这一主张遭到民主德国的反对. 民社党总书记居西强调必须保持民主德国的独立性,反对来自外部对民主德国内部政治生活的干涉. 莫德罗指出,两德应该实现统一,而不是合并或者一方吞并另一方;建立经济货币联盟不能操之过急,要进行充分的准备.-- 193671不要忘记德国莫德罗于3月2日还分别致函科尔和戈尔巴乔夫,强调两德建立货币联盟,经济共同体,以实现统一,但都不能对民主德国现行所有制提出异议. 他在致科尔的信中要求用法律形式来保障民主德国现行的所有制制度;在给戈尔巴乔夫的信中希望作为四强之一的苏联,运用其国际影响,支持民主德国的这一立场. 然而,在马克、美元的作用下,这种“过渡总理”的声音太微弱了.三、“2+4”会议○几家欢乐几家愁两个德国的出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分裂为两大对立的联盟的产物,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德国必然改变在欧洲大陆划分势力范围的“雅尔塔格局”,打破北约和华约的力量对比.德国的统一是一个高度敏感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到欧洲格局,而且也会影响世界格局;不仅关系到德意志人民的未来,而且关系到邻国的利益.鉴于两德统一大势所趋,苏美英法四大国感到继续维持现状,不仅阻挡不住德国统一,而且只能引起两德的反感,因而不得不在打着各自的“小算盘”的同时,调整政策,作出现应反应.苏联在统一问题上先是反对,继而赞同,后来发展到支持-- 194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771有条件的统一.莫斯科反对统一,是因为它担心统一后的德国将打破北约和华约的军事均衡. 苏联在民德驻有38万军队,民主德国是东西对峙的前沿,更是华约的支柱,一旦统一,很可能是联邦德国吞并民主德国,这样北约就可能将其前沿大大东移,对苏东造成重大威胁.2月21日,戈尔巴乔夫强调,德国统一不应损害欧洲合作的积极成果,不应打破欧洲均势,华约和北约的作用的变化以及外国在欧洲国家驻军问题不可分割.3月6日,他在接见莫得罗时又声明,把统一后的德国列入北约组织是不能接受的,任何吞并民主德国的图谋和造成“既成事实”的政策都是不负责任的,德国统一必须考虑到四大国和其它邻国的利益和要求,必须无条件地承认现有边界和放弃任何复仇主义的领土要求,不得打破欧洲已形成的均势.科尔的十点计划也并没有引起苏联的兴趣. 但随着民主德国局势和民主德国本身对统一的态度的变化以及德、美英等财政诱惑和政治压力的加强,苏联迅速改变了自己的立场.戈尔巴乔夫转而强调“德国人有权统一”,并表示苏联对此不持异议. 但他也强调,统一后的军事、政治地位问题不能撇开四大国.作为北约盟主的美国,一贯表示支持德国统一. 布什认为,统一是一个由德国人民自己决定的事情.十点计划发表的当天,美国国务院就发表声明,表示支持,认为这是美德两国“长期以来一直争取的目标”。与此同时,贝克提出了四个条件:必须实行自决原则;必须在西德继续同北约和欧共体保持-- 195871不要忘记德国联合的条件下实现统一,“不应以中立换取统一”;统一是“和平的,渐进的”过程,要有利于欧洲稳定;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现行边界.美国人还要求,苏联在德国领土上的军事存在应尽量减少甚至取消,但美国必须继续在德国驻军.这些主张反映了美国的复杂心情,既是为了对付苏联的军事威胁,又抑制统一后的德国军事膨胀,从而保持了美国在欧洲的利益. 贝克在2月18日说,德国统一的最保险结果是建立一个牢牢扎根于北约组织之中的德国,这将使它既保持同西方的联系,又在军事上受到约束.美国认为,如果统一后的德国保持中立,则势必脱离北约,北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美国及其盟国就会面临苏联的威胁.维持“大陆均势”不让任何人“主宰欧洲大陆”,是几百年来英国欧洲政策的核心.从根本上说,英国不愿意看到德国重新成为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 甚至当苏美已采取比较灵活的态度时,撒切尔首相还说统一“尚未提上日程”,甚至一度明确表示英国反对德国统一.在莫得罗访苏并提出“四阶段方案”后,撒切尔夫人于190年2月6日在英国下院说,既然戈尔巴乔夫已承认德国统一不可避免,她也就“没有理由再保留了”,但她“反对匆忙统一”,认为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过渡期”,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为此,她主张要建立一种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力量与统一的德国相抗衡. 基于这些考虑,英国对德国统一的开价是:继续留在北约内;美国和其他北约成员国继续在德国驻军;在德国存放核武器.-- 196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971英国是既要利用北约组织约束德国,同时又企图借助美国在欧洲的军事存在,增加欧洲安全系数.法国对德国统一疑心重重.历史上,法德两国是世仇. 从拿破仑横扫欧洲大陆开始,法德数度交恶,积怨甚深.特别是本世纪以来法国两次遭到德国入侵,仇深似海.从现实看,德国统一后国力进一步增强,政治地位明显提高,必将使法国在欧洲大陆的主导地位受到极大影响. 因此,法国不愿看到甚至反对德国统一.1989年夏秋,统一问题出现端倪之际,迪马外长就说,德国的分裂是由战后一系列国际条约决定的,要改变这些条约为时尚早.柏林墙开放以后,法国国防部长舍韦内芒毫不掩饰的说:“重新统一后的德国将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这对法国将是一个极大的危胁.”政界人士也纷纷表示担心德国在统一后使法国丧失其在欧洲大陆的主导地位,把法国在地域上和政治上的中心角色拱手让给德国.但从另一方面讲,维护法德特殊关系,保持“巴黎——波恩轴心”的长期苦心经营的友好关系,对法国也极为重要.要想保持巴黎在欧洲的地位和作用,离不开波恩的支持,因此、法国无法直接出面反对统一,不得不在表面上表示支持统一.密特朗曾说“德国人要求统一的愿望是合法的”,表示将“无保留的支持德国统一,但背后则采取迂回、包抄的作法,力图拉拢苏、英,阻止、延缓德国统一进程.其一是与美国和欧共体国家磋商,提出一些限制性条件,如强调德国统一不得优先于欧洲统一,应在欧洲合作的框架内实现德国统一,但又提出-- 197081不要忘记德国二者必须同步进行;其二是希望通过苏联、民德牵制统一进程.十点计划提出后一周,密特朗即飞基辅与戈尔巴乔夫商讨对策.1989年12月,科尔访问民主德国以后,密特朗又赴东柏林,对民主德国进行了三天访问,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工业、文化合作协定,这是访问民德的第一个西方三大国元首.密特朗强调:统一不能把战后形成的现实一笔勾销,而应当在有秩序的轨道上进行,并且使整个过程不危及欧洲的稳定. 为此,德国统一应和欧洲统一联合起来,并且首先加强欧共体和一体化的进程,在保持欧洲稳定的基础上和征得邻国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法国在强调要加速欧共体一体化进程的同时,也积极支持东欧国家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某些要求,希望对德形成一种集体的牵制力量. 因此,法国主张统一后边界不可改变,反对德国中立化,要求美国在德国保留驻军. 对法国的立场,联邦德国《世界报》归结为一句话:尽一切努力使之不脱离欧洲的轨道,即努力使德国不再第三次成为战争策源地,只能建立“欧洲的德国”,不能建立“德国的欧洲”。对德国的其它邻国来说,最敏感的是战后边界问题.波兰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波兰在历史上曾长期被德国占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德国统一问题提出来以后,在波兰引起严重不安,因为波兰西部的奥得——尼斯河边界一直未被西德当局承认.这一边界是战后召开的波茨坦会议上划定的,但没-- 198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181有确定是最终分界线,至于最终分界线应未来的和会解决.这条分界线将原属第三帝国的土地划出10万平方公里给波兰,作为波兰划给苏联的领土损失的补偿.1950年7月6月,民德和波兰订立条约,承认奥得——尼斯河边界线为德国的永久性东部边界线,但联邦德国认为这条线只是临时性的行政边界. 1972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只承认奥德——尼斯河线为波兰合法的和不可侵犯的边界,但拒不承认这一边界的最终性质,认为只有统一后的德国才有权就边界作出最后的裁决.目前,波兰13的国土和85%的海岸线均属战前德的领A土. 科尔对波兰西部边界开始之时态度暖昧,不肯作明确表态. 波兰担心,德国统一后提出恢复原边界,必然会危及其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 波兰总理马佐维耶茨斯基多次要求两德议会同波兰草签有关确保现有边界的协议,并作出法律保证.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强调,保证国家边界是波兰生死存亡的大事. 波兰领导人为此频频出访苏、法、美英等国开展外交活动,确保边界安全.波兰的立场受到了苏美英法及其他欧洲国家的一致支持.在波兰要求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联邦德国政界内部对波德边界的立场也出现了分歧. 联邦议院就承认波兰西部边界问题展开讨论,3月8日通过了执政联盟提出的提案,主张在民德选举后两德政府合议会尽快发表一项声明,明确表示德国人“无论现在和将来”都不会通过提出领土要求来侵犯波兰人民在稳定的边界内生活的权利,边界问题由全德政府和波兰政府签订条约加以解决.这一决议受到波兰政府的欢迎.-- 199281不要忘记德国当然,具体的解决仍有待于四大国与两德的讨价还价.○解铃还需系铃人为了解决德国统一的诸多外部问题,两德和四大战胜国于190年2月13在渥太华共同制定了被称为“外交杰作”的“2+4”方案,即先由两德商讨解决与统一有关的“内部”问题,以此来表示统一是德国人自己的事情;再由两德同四大国一起解决与统一有关的“外部”问题.这个方案的制定对两德统一的实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一是表明四强共同认可了“德意志人有权统一”,并接受两德业已开始的统一进程;二是表明四强已改变了它们或明或暗反对德国统一的长期传统,并把如何解决德国统一问题也提上各自的议事日程.5月5日是波恩传统的“莱茵烟花节”。190年的这一天,波恩人迎来的照例是莱茵河上空绚丽多彩的烟花,然而送走的却是一个极不平常的日子.为了制定新的国际条约或协定,确认德国人在被人为地分裂整整45年后重新获得统一,第一次“2+4”外长会议在此召开.继2月13日六国外长在渥太华一致确认德国人有权统一,并制定了解决统一内部和外部问题的“2+4”方案后,六国外长再次确认了德国人有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为统一进一步开放了绿灯. 通过会谈,六国外长达成了一致意见:德国统一应当“有秩序地、毫不拖延地继续进行.”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也表示,他的国家愿意为德国早日统一而努力.-- 200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381六国外长提出了一个与两德内部统一速度大体一致的时间表,决定6、7、9月份分别在东柏林、巴黎和莫斯科举行外长会谈,议题为“德国统一后的结盟和建立欧洲安全结构的办法,以及战后边界特别是德波边界问题和如何结束四大国对德国的权力和义务.六国外长一致同意在整个”2+4“会谈结束时制定出一个完整的文件,把统一包括的领土范围、军事政治地位、军队及国际义务等都用国际条约的形式加以规定.但是,波恩会谈仍然存在一些深刻的分歧,如统一后的联盟归属问题,欧洲新安全体制等,主要是苏联想借机捞取更大的利益. 然而,由于两德内部统一的迅猛推进,在解决外部问题时,两德观点越来越趋向一致,“2+4”实际上成了“1+4”甚至“1+3+1”,苏联越来越孤立,谈判地位十分不利,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只好不断让步.190年9月12日,漫长的马拉松会谈结束了.两德和四大国外长在莫斯科签订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条约序言指出,该条约是六国外长根据2月13日在渥太华公布的“2+4”方案,经过5月5日在波恩,6月22日在柏林,7月17日在巴黎和9月12日在莫斯科举行的一系列会谈而达成的.主要内容如下:(1)形势与意愿. 序言指出,欧洲局势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欧洲大陆的分裂状态有可能消除;欧安会最后文件确定的原则,为在欧洲建立公正和持久的和平秩序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因此,六国愿意不把对方视为敌人,并准备为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作出努力.序言强调,由于德国将统一为-- 201481不要忘记德国一个民主与和平的国家,四大国对柏林和整个德国拥有的权利和责任将失去意义,因此愿意就最后解决德国问题达成协议.(2)领土和边界. 条约第一条规定,统一后的德国领土只包括目前边界以内的两个德国和大柏林市,确认保持现有边界的最终性质,是建设欧洲和平秩序不可缺少的因素,责成统一后的德国同波兰签订一项具有国际法约束力的边界条约,现在和将来都不对任何欧洲国家提出领土要求.为此,两德保证在统一后的新宪法中不包括与这一原则不符的任何条款.(3)军备.两德重申统一后的宪法中将不允许从事任何旨在破坏国家之间和平关系的行为,放弃制造、拥有或控制核子、生物及化学武器,保证在三、四年内把统一后的德国武装力量减少到37万. 条约还规定,在苏军撤出民主德国地区之前和以后,任何非德国部队和核武器(含运载工具)均不得进驻该地区,美英法原驻西柏林军队可继续驻留,但其数量和装备不得超过目前水平,不得向柏林引进新的武器种类. 这说明,西方对苏联的安全利益给予了比较充分的照顾.作为条约的附件,两德外长还以函件的形式向四大国表示,统一后的德国将尊重并不触动1949年两德建国前战胜国对德国财产的处理,保护在德国土地上的反法西斯纪念碑,制止纳粹势力抬头等.这一条约的签署为两德最终统一铺平了道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民主德国总理兼外长德梅齐埃称条约是“战后欧洲签订的最重要的条约之一”,民主德国“最终走上了它的公民所选择的道路.”根舍外长表示,统一后的德国将把它从此获-- 202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581得的对内对外的全部主权理解为是对欧洲的义务,对德国人来说,统一意味着更大的责任,而不是追求更大的权力.“科尔的顾问,西德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施蒂默尔把条约的签署同1814—1815年的维也纳大会作了大胆的对比,认为:“今天也同维也纳大会时一样,也是处在历史经验的顶峰,理智要求原谅和遗忘,……和平秩序只有在即无战胜者也无失败者的情况下才能出现.”四、最后的冲刺○过渡政府在联邦德国的暴风骤雨般的统一攻势和国际社会的支持下,德国统一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190年3月18日,民主德国举行首次“自由选举”。由于时值两德统一的关键时刻,这一切尤为引人注目.前往采访的外国记者多达300人,现场报道的外国电视台、广播公司近80家,其盛况犹如奥运会.民主德国政府还向欧安会最后文件的所有签字国发出邀请,邀请它们派人参观选举.欧洲议会,波兰派出了代表团,其它国家也派出了观察小组,参选党派和组织共有33个,在组成选举联盟后为20个,不管是新党还是老党,一律高举统一旗帜.除极少数左翼党派组织反对统一外,绝大多数党都把竞--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