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不要忘记德国-6

作者:黄永祥 字数:18483 更新:2023-10-09 11:53:06

可见,在现代西方工业社会当一个工会议员也很吃香.第二个渠道是联邦议会社会民主党议会党团. 议会党团是联邦议会的一个实权机构,对联邦政府各种议案拥有重要影响. 德国工联通过社会民主党议会党团对联邦政府施加影响.例如,西德工人举行罢工.德国工联都要先与社会民主党中央研讨罢工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罢工目的;其次,在社会民主党同意下,在工会进行表决,只有三分之二的会员同意方能举行罢工,再次,西德工人几乎每次大罢工,社会民主党领导-- 112第一篇 白鹳凌云59人都走在罢工队伍前列,或发表支持罢工的演说. 由此可见,德国工联与社会民主党是一种鱼和水的关系.德国雇联和德国工联就全国劳资关系、劳资合同等重大问题进行对话,是劳资双方进行高层次对话的伙伴.劳资双方谈判劳资合同的总体条件,如合同期每年工资增加幅度,规定一个上下限以及职工福利、职工培训和就业政策达成协议.各个行业雇主协会和行业工会根据这个总体条件进行谈判,拟出具体合同内容细则.劳资合同有三个作用:(1)调节劳资双方的权力和义务;(2)合同具有法律效力;(3)合同规定企业职工委员会参与企业管理和共决权问题. 德国雇联和工联都有责任督促其下属机构遵守劳资合同,违者处以罚款. 1957年冶金工业工会违反劳资合同举行大罢工,被罚款400万马克.50年代初至1986年底劳资签订的各种合同达22万个,囊括了职工劳动条件99%的内容,在全国已形成一个合同网. 德国工联把劳资合同视为实现工会理想的中心手段.劳资共决制,乃是联邦德国企业里最值得标榜的东西.公司企业内部的共同决定制分为两个层次三个问题进行.两个层次是企业监事会以及企业主和企业职工委员会;三个问题是:工人的个人权利、企业职工委员会的共决权和企业监事会.监事会. 凡属公司企业的重大问题均需要在监事会上一致通过.如果劳资双方在个别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经过两次表决仍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话,监事会主席可以使用第二票表决权,所谓出示“黄牌警告”,以一票之差的微弱多数强-- 11369不要忘记德国行通过决议.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劳方代表仍不服输,他们可以上告联邦劳动法院或州、地方劳动法院,把事情闹大.因此,每当监事会双方代表出现僵持局面时,双方总是互相让步,寻求一个折衷方案,达成妥协,维持劳资合作关系,维持企业的“和平秩序”。雇主直接与企业职工委员会对话. 企业职工委员会是代表企业全体职工利益的,其领导成员每月与雇主对一次话,相互交换情况和意见. 企业职工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企业全体职工大会,报告一年工作情况. 雇主或其代表出席会议,直接听取职工意见.职工个人权利受到保护. 企业主有责任向职工讲明他们的任务和工作性质以及他们所从事的工种在整个生产程序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职工开始工作之前,企业主要向他们说明此类工种可能会出什么事故,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和预防措施.关于劳动岗位安排和安全措施,工人有权向企业主提出自己的意见.工人在走上劳动岗位之前,就已增加了对他的工作的认识和防患的思想准备.根据企业法规定,职工还可以要求企业有关负责人说明工资的计算方法和构成,对职工的工作作出评价,双方就晋升的条件和可能性进行讨论. 如果劳资双方能就这些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则可签订合同,构成雇佣关系.凡履行合同者,自然晋升,而不要提出申请、评比、批准.这既可避免职工相互之间滋生矛盾与不和,又可造成全单位比较和谐协调的工作气氛.在执行合同期间,除犯有偷盗抢劫、打架杀人、强奸、在工作时间搞政治活动或其他恐怖活-- 114第一篇 白鹳凌云79动者外,职工是不能被解雇的. 如果职工要另找工作,可以在两个月以前提出解除合同则合同自动失效;如果愿意延长合同,两个月前提出来与企业主谈判,企业主同意的话,则延长合同,期限为三年.职工还有权查看有关他本人的人事档案,实行民主化管理,使“受委屈的人”能看阅自己的档案材料,消除思想疙瘩.这种做法有助于消除领导与被领导、上下级与同级之间的误解、误会,是调动和发挥职工积极性的积极措施,有利于公开监督,有利于开展公平竞争.在“社会伙伴关系”口号下,联邦德国竭力提高职工素质,减少金钱刺激,以期职工更温驯、更好地为企业主服务.西德实行12年义务教育,采用中学教育和职业教育同步进行的“双轨制”教育体制. 西德任何一家工厂企业的工人都接受过各种不同的职业教育,即使农民也必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否则不能当工人,也不能当农民.企业主重视在职培训.由于新科学技术不断出现,工厂设备不断更新、生产不断合理化和自动化,对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因合理化和自动化减少下来的工人直接就读于企业办的职工学校或其他成人学校.各种各样的职业培训,各种各样的成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鼓励他们做好本职工作或转行从事其他生产劳动. 职工每年有4天时间学习提高劳动技术.同时,企业主还别出心裁地考核职工.每年车间班组领导要与职工进行一次晤谈. 企业领导根据各工种不同情况制定出各种不同的谈话内容和考核表. 谈-- 11589不要忘记德国话内容主要有:(1)你(指职工)是怎么达到你的工作目标的?(2)你完成任务的有利因素是什么?(3)进一步做好工作的障碍是什么?(4)你是否充分利用了你的知识和经验?(5)你与你的上司合作怎么样?(6)你认为,进修什么职业对你更合适,或者你打算向什么方向发展?(7)最后,你还有什么要求?谈话记录交一份给职工本人. 考核表的内容是:(1)评估职工过去一年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2)检讨车间以至全企业的人员结构、生产目标和组织状况;(3)评价领导与被领导过去一年里合作关系;(4)报告车间领导与职工一致达成的关于职工一年工作目标、职业培训措施和其他问题.西德公司企业(包括国家机关)没有奖金,只有奖励.现代化大生产,一个生产环节套一个生产环节,缺少哪一个环节都不行,很难说谁强谁弱,更何况职工的素质不是单靠奖金塑造出来的.○福利的国度西德是西欧典型的福利国家之一,拥有一个庞大的社会福利网.这张网对于国民意味着防灾防难,意味着生存机会的改善,意味着对他们为社会所做出的特殊牺牲给予的承认.具有极广覆盖面的社会福利网为16个联邦州的全体男女公民们创造着安全与保障.从1960年至1980年20年间,联邦国民享有的福利费用的增长一直高于经济的增长. 这一发展趋势迫使人们不得不-- 116第一篇 白鹳凌云99考虑社会福利国家是否在财政上可以维持下去. 因为社会福利网的承重能力首先靠的是企业和职工的生产效益. 出于上述考虑,80年代期间对社会福利费用迅猛上升的趋势实行了遏制措施.例如对医疗保险进行改革的立法这类必要措施,就是为着压缩这方面的开支. 但这一切却绝不意味着是对社会福利网的削弱.社会保险业的执行机构具有公共法人地位,在财政和组织上是自立的,其业务是以间接性国家行政管理的方式进行.自主管理机构为代表大会和董事会,成员一般是投保人和雇主的代表各占一半.社会保险业的财经制度主要建立在以收代支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支出的来源绝大部分是投保人交纳的投保金. 一般情况下投保金由投保人负担一半,另一半由其雇主负担.投保金来自于投保的个人,但这些钱并不是累记在个人名下,而是整体作为社会福利费用支出. 比如一个交纳养老保险金的在职者需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投保,但这笔钱却用在了已退休的养老金领取者身上. 投保人目前虽不能直接受惠于自己的保金,但却确保了受惠于下一代投保人所投保金的权利,也就是所说的“递代契约”。社会福利的传统领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帝国时期;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又发展了失业保险、社会救济、青少年资助和战争损失补偿;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社会福利项目又加进了劳动促进、教育补助、住房补贴和儿童补贴. 社会福利体系是个发展过程,与此相应的是其各项立法根据也不尽相同.为使社会福利立法增加公众的透明度,使执行机构更便-- 11701不要忘记德国于掌握它,联邦政府在1970年做出决定,将所有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法令系统地汇总在社会福利法典之中. 这部内容极为广泛的法典的第一分册——总论,已于76年1月1日正式生效.这是一个庞杂的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是社会保险,医疗、工伤事故、养老及失业保险.法定的养老保险(工人养老、职员养老和矿工养老保险)是除公务员之外的所有工资薪金阶层都有义务投保的保险项目.通过向投保人(以及他们的遗属)支付养老金这种方式,此项保险使投保人免除了年老和伤残的社会风险.另外,这项保险还用来支付为维持和恢复投保人的工作能力而采取的有关措施.养老保险的开支有两个来源:投保人和其雇主共同交纳的投保金以及联邦补贴.医疗保险是又一项主要保险项目. 法定医疗保险的承办机构是分布全国各地的大约1150个医疗保险所.它们的任务是:保证投保人的健康,在投保人患病期间向其提供必需的医疗手段以及在投保人较长时期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经济援助. 法定医疗保险事业具备互助性质,它所遵循的宗旨是“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也就是,投保金的数额是按照投保人的收入而定,并不考虑其年龄、性别及健康状况等因素;但所有投保者对享有医保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上却有着同等的权利.另外一条原则是一人投保、全家受惠.投保者享有下列权利:保健、早期诊断,防病治病、孕期保健、育儿保健、护理服务. 但投保人并不因为享有上述权利就应该对自己健康丧失责任感.为取得最大的社会覆盖面,法定医疗保险制度作为义务保险囊括了广泛的社会阶层.-- 118第一篇 白鹳凌云101德国的法定工伤事故保险诞生于184年,它的前身是1871年制定《雇主责任义务法》。它的任务是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组织事故现场急救、帮助工伤事故受害者恢复就业能力、减轻事故后果并为受害者本人、家人及其遗属提供经济补偿.失业保险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另一大支柱.在联邦德国,完全失业或部分失业的职工均可获得一定的补贴. 这些补贴有失业补贴、失业救济、短工补贴、冬季补贴、恶劣天气补贴、拖欠工资补贴、退休过渡补贴等多种形式.这项事业具体由联邦劳动局来承担.联邦劳动局不仅要负责失业保险,同时还必须积极谋求充分就业或最大限度的就业,保障劳动力市场的良性运行.在德国社会福利网中,社会救济已构成越来越重要的一环.除此之外. 联邦德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包括其他一些重要福利,例如住房补贴、育儿费和育儿假、儿童补贴和儿童免税额、教育促进法、慈善和私人保险事业,等等.所有这些,结成一张无形的巨大的网,覆盖着联邦土地上的生民,呵护着他们从摇篮走到坟墓.三、天堂里的沉思曾几何时,这个国度里曾诞生过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在他的祖国东山再起之际,庄严地宣告了资本主义的末日. 他,便是卡尔. 马克思.-- 119201不要忘记德国然而,一切似乎都与他的预言相反.资本主义并没有灭亡,相反在他的祖国重现生机,将之以发达推向发达;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而恰恰在他的祖国日臻完善;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也没有进行最后的殊死决战,相反在他的祖国建立了“社会伙伴关系”;更令人诧异的是,在他的祖国的实验中,不是东方灭了西方,而是西方并了东方!马克思身居天堂,一定会象我们一样在沉思——伟大的思想家是不会停止思想的. 然而,他纵使再度得出天才的结论,甚至直接从上帝那里得到答案,也不可能告诉我们,永远不可能.我们只能凭借我们的智慧去理解这一切. 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但群众的智慧则是无限的.德国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不失为资本主义在新的垄断阶段之一项成功探索.我们知道,凯恩斯和罗斯福新政曾开资本主义新体制探索之先河.然而,这一切并不十分如人心愿.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也处于低迷状态之中. 不过,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却稳定地获得了成功.然而,这一成功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破产,相反是部分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实际上,社会市场经济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精华,只是出发点是延续资本主义生命罢了.我们知道,马克思一部《资本论》,透析了资本主义的灵魂,这一灵魂是为上帝所唾弃-- 120第一篇 白鹳凌云301的. 然而,从马克思的分析中,人们能够知道资本主义的症结所在,从而可以对症下药. 抑制垄断,宏观调控,社会伙伴关系,如此等等,不正暗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么?重视经济要良性运行,从根本上说,必须保障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环节的舒畅.谁把握了各环节的功能,操纵经济就游刃有余.凯恩斯所谓从需求入手,供应学派可谓从生产入手,货币主义则重视流通,福利主义则强调分配和消费需求,各派都抓住了一点,因而各派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社会市场经济的成功,从经济学上说就从属于这种性质.纵观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它的探索并不总是成功的.德国的复兴始于十九世纪中叶,是依靠国家力量发展起资本主义的.这一特点一直支配德国的命运,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末的经济危机中,希特勒德国走向了统制经济的极端,取得了短暂的但注定要破产的经济成就.这是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上遭受的最沉重的挫折.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联邦德国借鉴美国自由资本主义,揉合宏观调控,形成了新的市场经济模式——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从经济学角度谈,它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协调渗透到了微观经济里去了,而不是依仗片面的宏观调控.促进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合力之中,决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意义和工人运动的力量. 如果没有深厚的工人运动传统,没有《资本论》的熏陶,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社会将是难以想象的.实际上,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局部的自我否定,它的每一小步的进步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 121401不要忘记德国的历史命运的证实,都是向真正的社会主义靠近.马克思主义承认质变,但并不否定量变;即使是质变,也必须过经量变的充分准备.这是对这一进程的简明的哲学解释.实际上,社会市场经济的成功是来自对资本主义的缺陷的克服!实践证明,社会市场经济克服不少资本主义的严重缺陷的时候,同样是束手无策. 它克服不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缓和的只是资本主义无限扩大的生产能力与相对萎缩的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 因此,它还是摆脱不了经济危机的厄运.然而,它还是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深深值得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借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就曾派遣高级代表团前往联邦国德考察,代表团回国后,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卡尔. 马克思,这位思想巨匠,在天之灵应是宽慰的. 这不仅因为他会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更因为他的智慧之光普照了人类.-- 122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501第二篇柏林墙兴衰录沧海桑田,世事维艰十八层地狱有酷刑,曰锯形. 积恶者受之,身分两半而心不死,痛楚至极.在人世间,这变成了活生生的事实——纳粹德国为恶无不尽其极,终难逃锯刑之罚. 末日来临了,德意志被摧毁、被占领、被分裂!四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190年10月30日,德意志又神奇地统一了,又一次傲视群雄,驰骋世界!此时方信:“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123601不要忘记德国第五章 德国的裂变一、从“铁血宰相”到“战争狂人”○争取“阳光底下的土地”德国,这个充满了神秘历史色彩的大帝国在历史中经历了统一、分裂、再统一的曲折历程,终于在20世纪末实现了统一. 但是它的第一次统一,需要追溯到1871年俾斯麦缔造的德意志帝国.在历史上被称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为了将长期四分五裂的德国统一起来,颇费心机.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巴黎凡尔塞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而俾斯麦则成为帝国政府的第一位首相.-- 124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701德国人要求作为一个国家在政治上统一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德意志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德意志长达952年的分裂状态,使德国开始崛起于近代民族国家之中.缔造帝国的俾斯麦曾声称,他所开创的强国在其自身的范围内是一个完整的单位,但是俾斯麦的后继者们却在统一德国的快速成长中改变了传统的温和政治态度. 由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同时在普法战争胜利后取得了法国的洛林铁矿,索取了法国50亿法郎赔款,德国的经济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当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加速发展时,德国的容克地主和垄断资产阶级又进一步渗透,触为了一体.而德国发达的工业,先进的技术同普鲁士旧军事体制更为紧密地结合,这种特点使得德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过渡到帝国主义时,已经成为了富有侵略性的容克——资产阶级军事帝国主义.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是沿着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轨迹前进的,但是又因为它自身特殊的历史,具有独特性质. 它的侵略性格,与政府的军事性质越来越多地在国家意志中体现了出来.在当时欧洲民族主义气氛中,它已越来越不满足于在欧洲与世界上的强大地位,而要求获得更显赫的地位.正所谓羽翼丰满而欲破壳而出之,德国相信他的政治制度既此其他国家优越,而越来越热衷于证明它在世界上的军事优势.强大了的德意志帝国首要的要求就是重新分割殖民地.与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相比,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晚. 而德意志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也晚于上述几国. 因此待德意志帝国终于初具实力之时,世界殖民地已基本被主要-- 125801不要忘记德国资本主义大国瓜分完了. 俾斯麦政府在非洲占据的仅有几块殖民地,以及在太平洋上占领的一些岛屿远远满足不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对于原料来源、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日益增长的需要.1897年,德国国务大臣比洛夫在帝国议会上声称,“别的国家彼此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只能欣赏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德国也要争取“阳光底下的土地”。野心勃勃的德国政治家们积极寻找可以在这种对抗中作为伙伴的盟友,欧洲大陆渐渐划分出两大集团,即德、奥、意和英、法、俄联盟.双方都想打一场战争,而奥匈帝国利用其皇太子朗西斐迪南之死,终于拉开了战争的序幕.威廉二世和德国的政治家们都认为这是扩展德国实力基础的“千载难逢的良机”。战争的爆发对他们来说不仅是20世纪初欧洲复杂的实力地位的发展结果,而且还是攫取世界霸权的手段.当然,这一企图经过了四年狂暴的战争后终于失败了.○基太迦式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在巴黎凡尔塞宫举行和会,签订了一个旨在维护欧洲和平的条约. 法国实际上是处在主要支配者的地位上,由于想要为在战争中所受到的德国的侵害复仇,这个和约苛刻得令德国人难以接受.德国人一直认为他们自己并没有在战场上被击败,但却仍要被迫接受战败的耻辱.同时,和约却使法国获得了在欧洲-- 126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901大陆的统治权,巩固了英国在地中海的霸权,也扩大了美国的势力范围.这样的结果与德国的目标完全相左了,这自然而然地深深地伤害了德国人的民族主义自尊心.在西方的压力下,德国建立起一个新民主政权——魏玛共和国,但它却被看作是个纯粹西方式的产物,全非德国自己的思想与意志的成果. 而战胜国根据《凡尔塞和约》对德国实施的安全政策,也被民族主义者看作是一项独裁的政策.德国政治家们怀着极大的不满勉强地执行,而内心中却充满了改变现状、修改和约的冲动.经过1918年“十一月革命”后建立起来的魏玛共和国,只是使德国的社会阶级力量稍稍平衡. 社会民主党与工会起了领导作用,但工人却并没有成为这场实现自由和社会民主目标和准则的革命中一支有组织有纲领的中坚力量.占社会多数的中产阶级,特别是小资产阶级分子则动摇不定,整个共和国体制中缺少一支强有力的领导力量,一股反民主的民族主义情绪迅速滋长起来.这时,希特勒利用了人们对凡尔塞和约的反感,对德国不败而败的愤慨,对重新掌握世界的幻想以及对西方民主那种自由、人道和个人主义准则的鄙视,提出了“自由和面包”的口号,打着社会主义与土地改革的招牌,骗取了广大工人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的信任.人们被希特勒煽动的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左右着,成为纳粹党心甘情愿的顺从者.反抗专制的抵抗力量太弱小、太孤立,难以取得胜利. 希特勒的对外政策的目标同他的对内高压政策一样受到拥护.他的对外政策看起来仍是推行民主制的目标:修改凡尔塞和-- 12701不要忘记德国约,加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作用.但是,其实质是推行扩张,基本目标是夺取东部的“生存空间”,包括东达乌拉尔,南到黑海的欧洲东部地区,使之成为德国的奴役殖民地.这是希特勒妄图建立世界霸权的基础,而他的这种扩张野心,并没有在最初连续几次侵略行动中警醒西方国家.直到战火烧到波兰,德国已占领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才使英国人认识到他们考虑绥靖政策实在太久了.○战争换来的是国家的分裂由法西斯德国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本世纪内旨在为德国建立起欧洲霸权地位所作的第二次尝试.在1939到1942这短短三年里,由于希特勒在战略上的成功及西方战胜国在政策上的退让,使得德国的轴心集团取得了一时的优势.但是希特勒不败的神话在对苏联的进攻中被永远打碎.1941年9月到1941年4月的莫斯科战役中,德国被消灭了30多万人.1942年6月到次年2月,对斯大林格勒的进军又以失败告终. 自此,德国的东线战略转入防御.在对抗共同敌人的斗争中,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终于联合起来.1941年7月12日,英苏建立同盟,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开始支持英国及其盟国.1941年12月,美国向德国宣战,就此与英、苏结成了神圣同盟.接着,26国代表又在华盛顿鉴暑了“对企图统治世界的野蛮残暴势力”共同作战的联合宣告,全世界在反抗法西斯-- 128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11主义的战斗中联合了起来.德国败局已定.1944年10月,苏联红军进入德国境内;1945年4月16日,又进攻了柏林;4月25日,苏军与英、美军队会师.希特勒在绝望中自杀了.5月8日德国的主要将领在投降书上签了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由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政权领导发动的这场六年之久的战争,造成了人类历史的大悲剧.无数物质的和文化的财富被毁灭,世界几乎所有地区都卷入了战争的旋涡.战败的德国注定要为此付出代价,战胜者们也决心坚定永远地打破德国霸权主义的美梦.厄运降落在德意志头上,战刀将之劈作了两半.在德国无条件投降刚满四年后不久,西方占领军就建立了一个西德政权——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不久,苏联也在它的占领区建立了一个德国政权——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那时起,德国就开始了长达12年之久的东西分裂的历史.把德国分割成两个独立政权的,是以苏联为一方,以美国、英国和法国为另一方的两大阵营利益冲突的结果. 但是,德国分裂的根本原因是在希特勒统治下的好战的德国国家政策,这一政策在与世界人民的对抗中遭到了彻底的失败.在德国从分裂走向统一后的今天看待这次失败,分析德国的地位,有着很现实的意义.这两个曾分属于世界两个最强大的集团中的国家,何以终于走向了统一,追根溯源,还是先来考察一下德国分裂的详细过程,以及西德政权的产生.-- 12921不要忘记德国二、尸裂德国?○德国可能被肢解为5个或7个当德国失败的统帅们终于在投降书上签下名字,这一场席卷了世界的战争灾难终于可告结束了.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苏联、美国、英国三大巨头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就已在克里米亚的雅尔塔会晤.在这里,盟国的胜利者们为他们的成功举行了初步的庆贺,同时也对未来各自的势力范围、欧洲格局、主要是对处理战后德国的问题进行讨价还价.在宴会的杯光酬影中,举世闻名的克里米亚声明达成了.它的大致内容是:德国无条件投降,盟军分区占领德国领土,共同监管德国,为此设立一个中央管制委员会,邀请法国以第四个占领国的身份参加管制委员会.此外,三国还一致同意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解散德国的一切武装部队,迁移或毁灭德国一切军事装备和一切可能用作军事生产的工业,根除德国军事参谋本部,惩办所有战争罪犯,对德寇发动战争所造成的破坏索取赔偿,消灭纳粹党,纳粹法律、组织和制度,并创造一切条件,使德国决不能再破坏和平.这是盟国关于战后德国问题处置方法的一个完整方案,-- 130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31有关纳粹党德国领土管制等问题基本上都已定了下来.雅尔塔协议的达成并非旦夕之间.实际上,欧洲战争开始之日,对于战后的欧洲安排就已经列上了主要盟国领导人的议事日程.在1941年12月,英国的安东尼. 艾登就任了丘吉尔内阁的外交大臣,并且就战争的目标问题到莫斯科与斯大林进行了会谈.斯大林对他说,波兰的版图应当以德国为代价向西移动,其它被希特勒占领的国家应当恢复他们原来的边界,奥地利应当恢复,莱茵,乃至巴伐利亚也应该从德国分割出来. 这是有关肢解德国的最早的议论.艾登当时表示英国对于分割德国的问题原则上不持异议. 但是,斯大林在1942年2月给红军的一项命令中又宣布“希特勒之辈来去匆匆,而德意志人民、德意志民族是永存的.”1941年12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访问了美国.他立即向美国总统罗斯福通报了斯大林的意愿,并且就此提出了分割德国的可能性问题. 就此,苏联、英国及美国——这几个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盟国便开始酝酿战后德国的安排问题.1942年初,罗斯福总统指示国务卿威尔斯,让国务院研究分割德国的可能性问题.经过整整一年的研究讨论,终于草拟出了一份关于战后将德国分割成三个、五个或者七个国家的方案,这时候苏联也在对德国的问题上研究自己的方案.斯大林指出:希特勒法西斯主义和德国军国主义固然应该根除,但必须把德国保持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 在1942-- 13141不要忘记德国年11月6日的《伟大卫国战争》一文中,斯大林又强调:“我们没有把任务定为要去消灭德国,因为不可能消灭德国,犹如不可能消灭俄国一样. 但是,消灭希特勒的国家却是可能的,并且是应当的.”1943年3月,英国外交大臣艾登访问了美国,与罗斯福总统讨论战后分割德国的问题. 罗斯福基本同意艾登提出的分割计划,如果德国内部的分裂运动不能自发产生,美国同意协同英国将德国分割成若干小国.这一年的8月,两国首脑又在魁北克继续讨论分割德国的问题.1943年10月18日至31日,美国国务卿科德尔. 赫尔、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莫斯科举行了三国外长会议,这次会议是为即将召开的德黑兰会议进行准备.会上,赫尔提出了一个九原则方案,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要点:(1)德国应当全面无条件投降;(2)德国应当接受英国、苏联和美国的军事占领;(3)所有纳粹分子应当从德国政府中清除出去;(4)德国政府应当释放所有政治犯,把所有被指控战争罪犯的人移交给联合国家;(5)德国武装部队应当解除武装,等等.莫洛托夫和艾登都同意了这些原则. 艾登还建议成立一个三国代表组成的“欧洲咨询委员会”,在伦敦设立一个工作处,任务是研究法西斯德国及其附属国的投降条件,并且向三国政府提出分割德国的具体建议.这一年的11月底,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终于会晤于德黑兰.经过了初步的探讨与铺垫,三国领导人就德国问题较为一致的看法是,绝不允许德国再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 132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51一国家.罗斯福积极主张瓜分德国,除了想让奥地利独立和割占东普鲁士以外,还建议把德国分割成五个独立的小国.丘吉尔原则上赞同美国的计划,但也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普鲁士从德国分割出来,德国南部诸邦,如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等应该结合成一个新的所谓多瑙河联邦. 斯大林没有提出具体的方案,但他不赞成丘吉尔所谓把德国一部分纳入一个大的联邦中的方案,认为这样会给德国控制这些联邦,以图东山再起的机会.德黑兰会议上,三国领导人只是一般地交换了意见,确定了分割的原则主张,至于如何分割,如何占领,则交由欧洲咨询委员会进一步研究.此时的德国,已从战时专横跋扈、不可一视的胜利者,变成了砧上之肉.分割德国的计划还在不断产生,其中有的比较温和,有的比较严厉.到了1944年9月,关于种种计划的意见似乎有了些统一. 罗斯福和丘吉尔似乎都赞成当时美国财政部长享利. 摩根索的一项计划.在摩根索看来,最好将萨尔区和介于摩塞尔河与莱茵河之间的地区割让给法国,鲁尔区和它周围的地区以及德国的整个西北部地区由国际共管,而巴伐利亚、萨克森、图林根和梅克伦堡组成北德国.他对德国的解决办法实质上是全部摧毁德国的工业能力.按照这个计划,鲁尔区和其他的工业区应该从德国分割出来,置于国际控制之下,且这种控制预计将是永久性的. 至于其他地方的德国人,还需要按18世纪那样依靠纯粹农业经济聊以糊口.这样一来,自然是一劳永逸地制止了德国东山再起-- 13361不要忘记德国的野心.由于这个计划内容严厉,后来它的名声极为不佳.幸运的是,这个计划在1944年10月丘吉尔访问莫斯科时被斯大林断然拒绝了.虽然在这以后的讨论中,仍然能够觉察到这个计划引起的反德情绪,但盟国领袖们终于也开始清醒认识到摩根索计划是完全行不通的. 这个计划渐渐在盟国自己的圈子里消灭了.○三巨头三分德国从1941年12月至1945年2月,长达三年多的会谈与协商中、苏、美、英三国并未就如何处置德国问题达成一致协议.雅尔塔会议上,三巨头只决定要分区占领德国,但是,对是否永久分割德国仍犹豫不定.三国决定在欧洲咨询委员会起草的德国无条件投降书里加进分割德国的内容,宣布三国对德国拥有最高权力,因为行使这种权力将采取包括完全解除武装,非军事化和分割德国等步骤. 但是,各方并没有作出分割德国的具体决议. 相反,在最终公布的《克里米亚声明》中,三国表示对德国采取措施的目的是在于“并非毁灭德国人民.但唯有在纳粹主义及军国主义根除后,德国人民始有安居乐业并于国际交谊中占一地位之望.”即表明,德国将被看作是一个整体,这样德国勿庸置疑地仍将以一个统一体存在.成立欧洲咨询委员会本来是英国提出的,用以掌握在研究一切三国有共同兴趣的欧洲问题中的主导权,从而提高英-- 134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71国在德国问题上的发言权. 但是美国只同意咨询委员会讨论德国问题,罗斯福甚至认为用不着搞这样一个机构.美国和苏联都只派了各自驻英大使怀南特和古谢夫作代表. 两国对这个委员会的工作明显地表现得并不热心.英国在1944年1月14日另一次委员会上又提出了一个分割德国的方案,大致内容是,从波罗的海细卢鲁克南下,占全德领土的40%,人口36%和生产资源的35%的东部地区属于苏占区,即梅克伦堡、波美拉尼亚湾、教兰登堡、萨克森——安哈特、图林根及其以东地区,大体上相当于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版图;以西属于英美占领区,而法国当时在德国问题上还缺少发言权. 这个温和计划的出台其实是丘吉尔对斯大林野心有所疑虑的结果.而美国对于英国方案则举棋不定,几个月内没有给驻伦敦代表只言片语.对于东西占领区分界线的划分,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私下向东移了一大块,使美国占领区占到了德国面积的40%,人口的51%. 这对于苏联当然不会接受,而罗斯福的草案自然也就未成为美国政府的正式指示.直到1944年的5月,美国国务院才指示怀南特同意了英国提出的东西分界方案.事实上,不仅在英国方案中东西占领区划分方案上美国怀有意见,就是在西方占领区内部英美两国占领区划分问题上,美国也自有打算. 英国认为,德国的西北部地区,包括重工业地区鲁尔和基尔海湾,都属英国占领区,而德国的南部地区,包括与法国、瑞士、奥地利接壤的地区,属于美国占领区. 但划于英国名下的德国西北部地区,包括了德国工业最发达的鲁尔区,也正是美国窥伺的目标,而且-- 13581不要忘记德国失去鲁尔,美国占领军就不能和北海保持直接的交通联系.这样不利的分配方案,美国自然心存不满.当时罗斯福盘算着与英国交换占领区,但后来经过两方的磋商,美国还是作了让步,基本接受了英国的方案.1944年的9月,美、苏、英三国代表又签署了一个“关于德国占领区和大柏林管制的议定书”。这个议定书成为欧洲咨询委员会提交三国政府的“关于德国无条件投降书”报告的一个附本.根据议定书内容,德国划分为苏联、美国、英国三大占领区,地处苏联占领区内的大柏林也被划分为三部分,分属三国占领. 对于德国领土管制的方案至此大致成形了.三盟国主要领导人都在准备将这种方案通过最后确认,但显然美国关于德国领土的几点私心还并没有满足. 于是在1945年2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去雅尔塔的途中在马耳他又举行了会议,对西占领区方案作了些调整,即:把萨尔和法尔茨靠近法国边界的莱茵河左岸划归英占区,黑森至卡塞尔划归美国占领区;美国占领军有权通过英占区和使用不梅等港口.这样美国终于得到了直接进入北海的通道保障,美国人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东占区的主角苏联对德国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斯大林唯一的心事就是要彻底摧毁德国,其必然结果就是苏联要尽可能多地征用德国的工业设备和物资作为赔款.苏联很希望能在自己的东部占领区内进行共产主义的革命,并且建立起一个人民民主政权,类似于后来成立的民主德国.但如果不能发动这样一场革命,那么斯大林宁愿接受一个-- 136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91象摩根索计划那样的强硬方案. 似乎只要能够摧毁德国军国主义并消除它对苏联西部边界的威胁,苏联可以接受任何条件.除此之外,苏联也有如何划分东部边界的明确的打算.他们要求割让大片土地给波兰,以补偿波兰在二战中所受的德国的侵略,其次,也是最主要的理由,是为了使波兰能更紧密地依附于苏联并且使波兰忘记苏联从前从波兰划分的东部领土.这些建议确实赢得了西方国家的一些同情,因为苏联要求分割的领土,历史上曾是普鲁士心脏地区的一部分,盟国的许多领导人也认为“普鲁士主义”是德国侵略性的根源,而把普鲁士作为一个政治单位和历史单位消灭掉也是确保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的一种政策. 但是这些要求在后来的雅尔塔会议上还是没有被确认,而是被推迟到以后再作决定.1945年2月5日,美、苏、英三国领导人在雅尔塔会议上通过了欧洲咨询委员会关于德国占领区划分和大柏林管制的方案.这份议定书中对于分割德国的原则仍措辞含糊,关于分割程序也未作具体规定,而是决定由艾登、怀南特和古谢夫组成分割委员会再进行研究,他决定邀请法国参加占领,并规定“该地区将从英国和美国占领区中划出,其范围由英、美国法兰西临时政府协商决定. 这样对于德国的分割和占领以及对地处德国东区的柏林的分割和占领,到雅尔塔会议就基本上定下来了.当然,关于西区内部的占领区划分还未确定,西方盟国之间也还存在着分歧,但东、西德的界线划分,基本是以战争后-- 137021不要忘记德国期东西方军事行动的进展情况为依据的,因此,意见较为一致.从此,东、西部德国占领区形成了相对之势,东、西柏林也形成对立.但是雅尔塔会议的规定并未在会后顺利得到贯彻. 会后不久,苏、美、英三国又放弃了雅尔塔会议中关于分割德国的设想. 德国投降时没有使用那份加进了有关分割德国内容的经雅尔塔会议修改过的投降书.斯大林当时突然放弃了同意分割德国的想法,反对采用新投降书的措辞. 而美国的新总统杜鲁门也抱着与罗斯福不同的看法,认为有必要把德国作为一个整体.丘吉尔虽然对斯大林的做法困惑不解,但也采取了容忍的态度,表示“分割德国对我来说是格格不入的.”这种情况下,另一份文件临时起草了出来.没有提及分割德国的问题,而只是在德国的军事投降条件中加进了“本投降声明并不构成以后将取代它们,由联合国或以联合国名义作出的涉及整个德国和德国国防军的总投降规定的条例.”德国投降的翌日,斯大林又在《论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一文中重申:“苏联获得了胜利,虽然它既不打算肢解德国,也不打算消灭德国.”○半路杀出程咬金对德国的分割处理的决定是这样艰难地在盟国之间犹疑、反复着. 直至德国投降,盟国间对德国的处置态度与方案-- 138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121只是取得了大致的一致.而这时,法国又作为战胜国被邀请进了这场分配德国的游戏中.法国一直坚定地主张分割德国.对于战败的德国,法国除了要求参加盟国的占领以外,还有自己特殊的顾虑与打算,其中心即是怕德国“东山再起.”历史上,法国曾多次饱尝德国武力蹂虐之苦.普法战争使法国失去了富有的阿尔萨斯马洛林,以及50亿法朗的赔款;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终使法国以战胜国身份从德国手中收回了失去多年的土地,但损失比普法战争更为惨重;而时隔二十年,法国就又一次沦入希特勒的魔掌,法国人民饱受了亡国丧家之痛.法国的贡比涅森林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见证:第一次大战结束时,法国元帅福煦在这里接受了德国的投降书;第二次大战,这里变成了德国人关押法国“政治犯”的集中营. 因此,法国对处置德国问题坚持自己的发言权.戴高乐将军在战争后期不止一次地强调法国参与世界大国解决德国问题的主张.1944年12月,戴高乐就表示同意把奥得——尼斯河作为德国的东部边界,主张把其余的德国领土分割成好几个国家,且这些国家只能保持联邦制关系.但因为法国被排斥在德国问题及三国核心之外,法国的意见并没有引起盟国的重视.直到雅尔塔会议后,法国被邀请参加对德占领,法国才加入到对德事务中来.法国的主张,简言之就是要经济上高额赔偿,在政治上肢解德国,使德国不能再维持一个整体;限制它的工业发展,确保它不会再具有发动战争的实力.法国方案的基本点在于:分-- 13921不要忘记德国离莱茵兰;鲁尔地区实行国际共管;萨尔经济上与法国合并,政治上与法国保持特殊联系. 这三个问题成为战后关注的核心问题.战后法国的历届政府都主张保持德国的被分割和被占领状态. 由于莱茵兰、鲁尔、萨尔三个地区与法国自身利益休戚相关,因此对这三个地区法国态度坚决.法国对德国这种严厉的态度,既是历史的结果,也有现实的因素.英国虽然是欧洲国家,但是它同德国的利害冲突并不如法国那样直接,在战争期间也不及法国受害之深.英国战后自我感觉似乎还是一个“世界大国”,着重的首先是发展东西方关系. 所以英国与美国在战后很快就明确把德国问题从属于同苏联抗衡的战略,不赞成法国和苏联的高赔偿政策.英国认为把德国搞“穷”并不合算,一个穷困的被占领的德国反会给占领者带来负担.美国则放弃了把德国变成“农业”地区的“摩根索计划”。法国与英美对德国的占领方案问题成为西占区内占领国间长期的矛盾,直到1947年才有所调整.-- 140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321三、占领德国○分占方案最后定型决定了德国被分区占领的一个重大事件即是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召开的波茨坦会议.这次会议由苏联的斯大林和外长莫洛托夫,美国的杜鲁门和国务卿贝尔纳斯以及英国的丘吉尔和外交大臣艾登参加(7月28日起改为艾德礼和新任外交大臣贝文)。这次会议上,斯大林是战时盟国唯一仍在台上的代表,这对于会议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而言,西方和新领导人比较缺乏经验,因此对苏联作出了一些让步.苏联进一步提出把鲁尔工业区同德国其他地区分离而置于盟国当局管辖之下,但杜鲁门和艾德礼一致拒绝了这个要求.波茨坦会议上,盟国确定了对德国的大体轮廓,经过半个多月的商谈,苏、美、英三国共同签署了《苏美英三国波茨坦协定》。虽然谈判过程波折不断,但欧洲咨询委员会还是坚持了克里米亚声明和管理德国联合声明以及其他有关文件的规定及原则立场.7月26日三国最终将德国划分为四个占领区:东区(苏占区)、西北区(英占区)、西南区(美占区)和西区(法占区)。在四个占领区中,英占区和苏占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较深.他-- 141421不要忘记德国们倾向于把德国看成是一个经济上的整体,而这一提议遭到了法国的强烈反对.同时大柏林也被划分为四个占领区,但为四国共管,且成立了由四国域防司会组成的“盟国联合司令部”。尽管法国这时也提出了对德国的领土要求,即占有鲁尔区、萨尔区和莱茵区,反对在战后建立一个统一的德国,但由于法国没有参加波茨坦会议,所以它的意见未被采纳. 1945年9月,法国接受了波茨坦会议的各项决议.总的来说,波茨坦会议虽然对德国的前途并没有明确的想法,但确立了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的格局. 同时,波茨坦会议也没有采纳任何关于分割德国的计划. 除了规定柯尼斯堡城及其邻近地区让予苏联,沿得河至尼斯河以东地区让予波兰以外,波茨坦会议有关德国问题的所有协议并无一处提到分割德国.四国同意通过管制委员会对整个德国负责,对德国实施“四D政策”,即非军事化、非纳粹化、分散化和非卡特尔化. 会议阐明的主要原则包括:应当在军事安全和军事占领宗旨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快地在全德国各地根据民主原则,特别是通过选举委员会恢复地方自治政府;应在全德国各地允许和鼓励一切具有集会权利和公共讨论事务权利的民主政党;根据在各地方政府实行代议制和选举制原则的成功程度,尽快地在各地区,省和州各级行政机构中实施这些原则;暂不设立德国中央政府;尽管如此,仍应建立以国务院秘书为首的德国某些行政部门,特别是在财政、运输、通讯、外贸和工业方面. 这些部门-- 142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521在军管委员会的指导下行动.因此,盟国决定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并且亲自担负起管理这个国家的责任.其实即使这样的决定当时并未作出,盟国也将不得不对战后德国行使权威. 因为根本无法找到一个由德国人自己治理德国的办法.德国发动的这场战争,不仅造成了军事上的崩溃,而且由纳粹党人所创建的整个政治和行政结构也几乎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了,只剩下各地的地方行政机构还在工作,但即使这一级,也有许多市长和地方官出逃.这种情况在德国东部尤其严重. 所以这时的德国只是一片政治空白.在敌对行动结束之后,盟国的军队开始开进他们划分好的占领区. 四个占领区的活动由盟国管制机构负责. 设在柏林市的盟国指挥部,负责协调柏林市的管理工作.○勾心斗角但是在德国,盟国的管制进程并不顺利.管制机构从来没有真正象样地搞起来过.虽然各国曾经协议,有关整个德国的问题应该由这个机构处理,但是对于什么事情应该列为有关整个德国的事,四个占领国却越来越难达成协议.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不同;苏联同美国,英国及法国的同盟关系在战争期间就已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表现或明或暗、或起或伏.在雅尔塔会议与波茨坦会议以后,四川在涉及德国和其他所有重大国际问题上的产值也日超明显、尖锐.盟国在战争结束之前就未能对它们-- 143621不要忘记德国的未来行动方针作出比较详细明确的决定,这时他们也就不得不因此而受到惩罚,特别是法国,而后是俄国.在占领的最初几年里,各占领区之间的分界线起着和国界线一样的作用.各占领区内,它们各自的军事指挥官在很大程度上强制推行他们政府的那一套政治和经济理论. 他们好象都并没有为整个德国寻求一项共同的解决办法而操心.美国在德国的占领政策具有某种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的特征.其原因一方面主要是由于罗斯福新阐明的思想,即认为不要把德国——特别是纳粹分子——惩罚得太厉害,另一方面却过分期望德国不久会成为一个民主国家.在一段时间之内,美国还曾希望美苏的联盟关系能有所发展,这样难免会使美国对战后现实的认识有所歪曲.这一点从战后美国对于摩根索计划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来.摩根索计划要使德国维持一种低水平的文明,把德国的工业企业全部搬走.美国曾同意这个计划的方案,但罗斯福又强调说,他从来都不对永远压迫德国人民感兴趣,相反地,他只想把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全部搞下台来.美国人认为,采取重新教育的措施,早晚一定能成功地把德国人变成出色的民主主义者. 因此后来美国第一个把自占区的民主权力移交给了德国被占区当局.总之,在建立一个新的民主体制的过程中,他们要把美国的社会准则传播给德国,这个想法经常妨碍他们所作的努力,这样就使得美国人遇到了极大的麻烦.相比之下,英国对德国的态度要前后一致一些.丘吉尔认为应该表现出在战争中果敢决断些,在战胜时宽宏大量些,而-- 144第二篇 柏林墙兴衰录721在和平时心地善良些.在罗斯福,斯大林与丘吉尔的会谈中,丘吉尔往往表现得最为警觉,也最有远见. 然而由于罗斯福的抚慰战略,丘吉尔对斯大林的维持苏联利益的扩张性政策则没能作出多大的反应. 他比美国人更快地承认了东西方对峙的新世界格局. 同时,英国的占领政策也并不那么令人触目.它试图把坚定政策和温和政策结合起来. 艾德礼政府在有关德国的问题上也基本遵循了与他的前任相同的路线. 英占区当局权利移交的工作比美国人稍微迟些,但无论经济结构还是社会结构,教育制度还是意识形态方面,都没有发生剧烈的改变.法国在最初对德国问题中并没有发言权. 如果不是其他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的关照,法国是根本不会成为一个占领国的. 然而法国并没有因为这种特别的关照在占领政策中表现出一点对英国的趋从,而是实行了一套较为独断专行的政策,而且几乎一直不想同其他盟国进行合作.对于法国,对与其相邻的那部分的德国土地的军事控制,保证了对它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追求过的那些计划的实行,这些计划就是要把德国肢解成为更小的单位,把与本国相邻的那部分土地置于法国的控制之下.法国要求的萨尔地区,很快就成了法国的经济领地,可惜它后来并没有成为法国领土的一部分. 波茨坦会议虽然制定了对德国的共同指导性方针,但是法国并没有被获准参加这个会议.作为报复,法国不承认波茨坦协定对它具有约束力. 这样,法国在它一贯的对德强硬政策方针指导下,对于四大国共同占领政策的制定拒不合作,招致了这项政策的失败. 同时,-- 145821不要忘记德国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8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