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 历史 传记 科学 武侠 文学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世界100伟人排行榜-2

作者:佚名 字数:51653 更新:2023-10-09 11:52:08

在蒙古各部落首领中,一直存在着争夺汗位的斗争。然而,在以后的两位大汗(帖木儿和忽必烈)统治期间,蒙古军队重新开始其对亚洲地区的征服。1279年,忽必烈征服中国,至此,蒙古人建立了历史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帝国。所辖地区包括中国、俄国、中亚、波斯,以及亚洲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他们的军队还顺利地攻入波兰及印度北部地区。忽必烈的统治,得到了朝鲜、西藏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承认。一个领土如此广大的帝国,在交通工具还很原始的时代,很难维持长久的统一。蒙古帝国很快便分裂了,但蒙古人的统治在某些国家中却维系了很长时间。直到1368年,蒙古regime中国才被overthrow。蒙古对俄罗斯的统治时间更久。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在那里建立起金帐汗国,它在俄罗斯统治了近两个半世纪。蒙古在克里米亚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783年。成吉思汗其他的孙子分别在中亚和波斯建立王朝。14世纪,这些地区全部归于帖木儿统治之下,帖木儿具有蒙古血统,自称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帖木儿帝国直到15世纪才灭亡。但这并不意味着蒙古人征服的终结。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侵入印度,建立莫卧儿(意为蒙古)帝国。莫卧儿帝国几乎统治了整个印度,直到18世纪中叶,该帝国灭亡。历史上不断地有疯子似的人出现,他们想要征服世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最为著名的妄想自大狂当属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拿破仑和希特勒。为什么本书将这4个人放在如此靠前的位置?我认为这是由于笔杆的力量最终胜过刀枪。其实,短期来看也是如此。上述4个人中的每一位,都曾统治过如此广袤的地区和众多的人口,对同时代人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以至于不能被当作一般的匪徒对待。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30、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经济理论发展上的开拓性人物亚当?斯密,1723年生于苏格兰的柯卡尔迪城。他青年时期就读牛津、剑桥大学。1751—1764年间,他在格拉斯哥大学任哲学教授。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这本书为他在学术界赢得了声誉。然而使他赢得持久荣誉的著作主要是他的伟大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该书于1776年发表后,立即获得成功,并使斯密终生享有尊荣。亚当?斯密于1790年在柯卡尔迪去世,终生未婚也没有孩子。亚当?斯密并不是第一个献身于经济理论研究的人,他的许多著名的思想也并非由他独创。但他是第一个将经济学理论完整化和系统化的人。并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公正地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这本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它澄清了过去的许多错误概念。斯密反对旧有的重商主义理论,该理论强调国家拥有大量黄金的重要性。同时,他也拒绝了重农主义的观点,该理论认为土地是价值的重要来源。斯密强调了劳动的特殊重要性。斯密着重强调了劳动分工带来生产的巨大增长。他还抨击了由政府制订的一整套妨碍工业发展的陈腐和随意的限制措施。《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似混乱的自由市场实际是一种自我调控机制,它能自动倾向于以最合适的数量生产那些社会最欢迎和最需要的产品。例如,假定某种受欢迎的产品处于供应短缺状态,它的价格就会自然而然地上升,而较高的价格就会为那些生产它的人带来较高的利润;由于有较高的利润,其他的生产商们也希望加入进来生产这种产品。结果是产量的增加将缓解原先的短缺,进一步看,这种供应的增加是与众多生产商们之间相互竞争联系在一起的,这反过来促使价格回落到该产品的“自然价格”,比如说它的生产成本上去。没有人有意去帮助社会减少短缺,但是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用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都只是打算赢得他自己的利益”,但他确确实实“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带领去促成一种不是他原来希望的结果……通过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将社会推进到更有效率的状态,这大大超过了他原来实际想要做的。”(《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但是如果有对自由竞争的种种障碍,“看不见的手”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斯密由此信奉自由贸易并强烈反对高关税。事实上,他强烈反对大多数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预。他认为这样的干预几乎总是降低经济效率并最终导致公众支付更高的价格。(斯密并未发明“处自由放任”这个术语,但他在提倡这一概念时比其他任何人做的都更多。)有些人认为亚当?斯密仅仅是一个为商业利益辩护的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多次以最强烈的语言谴责垄断性的商业行为并敦促减少这种行为。同样,斯密不会天真地看待实际的商业活动。在《国富论》里有一段典型的话:“同业中人难得一聚,而他们的谈话或是在以反对公众的阴谋中,或是在以抬高价格的愉快讨论中结束。”亚当?斯密还很好地构建并展示了他的经济思想体系。其后的几十年中,那些较早期的经济思想流派被放弃。事实上它们当中所有的正确观点已被吸收进斯密的体系。而他还系统地指出了他们的缺陷。斯密的继承者们如托马斯?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精心将他的体系(没有改变它的基本轮廓)结合进今天被称为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结构中。尽管现代经济学已经增加了新的概念和技术方法,但它主要还是古典经济学的自然结果。《国富论》部分地提示了马尔萨斯关于人口过剩的观点。但是,不同于李嘉图和卡尔?马克思二人支持认为人口压力将使工资的增长不会超过维持生活的最低水平(即所谓的“工资铁律”)的观点,斯密则认为在人口增长条件下工资将会增长。很明显,历史的发展证明斯密是正确的。除了斯密观点的正确性以及他对后世经济理论家的影响等问题外,一个事实是他对立法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国富论》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技巧和清晰的语言写成,因而它被广泛地传阅。斯密关于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与商业事务,以及崇高低关税及自由贸易的论点对整个19世纪的政府政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确,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仍然能够感觉到。由于经济理论自斯密时代以来已大大地发展了,也由于他的某些思想已经被超越,所以现在很容易低估亚当?斯密的重要性。尽管如此,他仍然是将经济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主要首创者和奠基者,并且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主要人物。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31、爱德华?德?维尔(EDWARD DE VERE,1550—1604年间更以“威廉?莎士比亚”之名闻名于世)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威廉?莎士比亚通常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家。关于他的身份有过很多争论(我们下面将要讨论到),但所有的人都承认作家的天才和成就。莎士比亚至少写了6部戏剧,其中包括像《哈姆雷特》、《马克白斯》、《李尔王》、《裘力斯?凯撒》和《奥赛罗》这样的杰作,154首华美的14行诗,以及少量长诗。考虑到他的天才、成就和应有的声望,你或许奇怪为什么在这个排行榜中他没有被排得更高些。我将莎士比亚排在这样低的位置并不表示我不欣赏他的艺术成就,而仅仅是因为我认为,通常看,文学和艺术上的著名人物对人类历史的影响相对小一些。宗教领袖、科学家、政治家、探险家或哲学家们的活动常常影响人类活动的许多方面的发展。例如,科学的进步业已对经济和政治事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也影响了宗教信仰、哲学观以及艺术的发展。然而无论如何,一个画家,尽管他对后世画家的工作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很可能对音乐和文学的发展影响微乎其微,并且事实上对科学、探险以及其他人类活动领域没有影响。这种情况对诗人、剧作家和作曲家而言是同样的。通常,艺术你物只影响艺术,并且的的确确只影响他们工作的特殊艺术领域内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没有文学、音乐和影视艺术人物被排在前20名之中,并且仅有极少数这类人物被列入此排行榜中。既然如此,为什么又要有艺术人物被列入此排行榜?答案是,我们的文化,从社会学的意义上看部分是由艺术所创造的。艺术是促成社会相互联系的粘合剂。艺术是已存在的每一种人类文明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不是偶然的现象。而且,对艺术的喜好是每个人生活中直接的组成部分。另外,一个人可能拿出部分时间来读书,拿出部分时间来观赏画展,等等。即使我们用来听音乐的时间对我们的其他活动没有任何影响,我们仍然不能认为这些时间是我们生活中没有什么意义的一部分。艺术影响我们的其他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影响我们的整个生活。艺术将我们同我们的灵魂联结起来;它表达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并为我们证实这些情感。在某些例子中,艺术作品或多或少地具有明确的哲学内容。这些内容可能影响到我们对其他问题的态度。当然,这种情况通常多发生在文学作品面晃是音乐或绘画中。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三幕第一场)中,莎士比亚通过亲王的口说出:“对杀人的凶手不能讲慈悲,否则就是鼓励杀人了”,这一思想表达了(不论是否有人接受)它具有明显的哲学内容。它很可能比观赏《蒙娜?丽莎》更能影响人们的政治态度。在所有的文学家中,莎士比亚是无与伦比的,这一点似乎是毋庸置疑的。除非在学校里被指定要求阅读,现在很少有人去读乔叟,维吉尔甚至荷马的作品。但是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出总是观众盈门。莎士比亚恰如其分地运用语言的天才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语言经常被人引用,甚至是那些从来没有看过也没读过他的戏剧的人。而且很显然,他的声望并没因时光的流逝而有丝毫的暗淡。在几乎4个世纪的时间里,他的作品给读者和观众带来欢愉。正像它们已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我们似乎有理由断定在未来的很多个世纪里,莎士比亚的作品将继续受到普遍的欢迎。评价莎士比亚的重要性是,人们应当考虑,假如没有莎士比亚,他的作品的确将永远不会被写出来。(当然,相应的说法可用在每一位艺术家和文学家身上,但在评价那些影响较小的艺术家时,这一因素似乎并不特别重要。)尽管莎士比亚用英语写作,但他确实是一位世界人物。如果说没有一种完全意义上的世界语言,相对于有史以来的各种语言而言,英语则是最接近于世界语言的语言。而且,莎士比亚的作品曾被广泛地翻译成多种其他语言,并且他的作品在很多国家被阅读和上演。的确,有一些流行作家的作品被文学评论家们所贬斥。但莎士比亚不同,他的作品受到学者们不遗余力的赞扬。一代又一代的剧作家学习他的作品并效法他的文学风格。综合他对其他作家的巨大影响和继续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欢迎,莎士比亚在本书中被排在很高的位置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关于那个以此名字写作的人的真实身份却是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正统的说法(我在本书的第一版呒保留地予以接受)是他就是莎士比亚本人,他1564年生于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并于1616年在该城去世。但是,当仔细研究怀疑论者们的论据以及正统派的反驳论据后,我得出结论,怀疑论者们具有更充分的论据并且相当合理地论证了他们的观点。大量证据显示“威廉?莎士比亚”是爱德华?德?维尔所使用的一个笔名。此人是第17代牛津伯爵。而那位威廉?莎克斯比尔(Willian Shakspere,他的姓在斯特拉特福镇有好几种拼法,但几乎总是没有第一个“e“;由于少一个“a“,因而它的发音同莎士比亚这个词的发音有很大的区别)仅仅是一个富有的商人,他因为做生意前往伦敦,但他同写作上述的那些戏剧没有任何关系。我并不是说德?维尔是为莎克斯比尔捉刀代笔的,因为后者在当时被公众认为是剧作家。在莎克斯比尔活着的时候,没人认为他是这些作品的作者,他自己也从未宣称他就是那些作品的作者。有关莎克斯比尔就是伟大的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说法直到1623年才出现,这时莎克斯比尔已去世7年,当时第一版的对开本莎士比亚戏剧集出版。本书的编辑在引用的序言材料中强烈地暗示(尽管从来没有明确指出)一位来自斯特拉特福镇的男人就是作者。为了理解莎克斯比尔根本不可能是剧作家,我们有必要首先看一看他的传记。莎克斯比尔的父亲约翰是个非常富有的人,但他遇上了厄运。青年莎克斯比尔在贫困的境况下长大。但不管怎样,他上了斯特学校。在那里他学习了拉丁文和古典文学。威廉18岁时让一个名叫安妮?哈瑟维的女孩儿怀了孕。他很不情愿地同她结了婚,几个月后她生了个孩子。两年半以后她又生了一对双胞胎。因此还不到21岁,威廉就要抚养一位妻子和3个孩子。我们不知道以后6年里他的活动或行踪。但是在16世纪90年代初他作为一个剧团的成员出现在伦敦。他是个成功的演员,但很快向写作戏剧和诗歌方面发展。到1598年,不论是活着还是死了,他已经被称颂为英国最伟大的作家。莎克斯比尔在伦敦呆了大约20年,其间他至少写了36部戏剧,154首14行诗和少量较长的诗歌。在他变得富有的几年之中,在1597年他已能在斯特拉特福购买一处昂贵的住房(被称为“新地”)。他的家人一直住在斯特拉特福,他一直继续抚养他们。奇怪的是他从没有发表过任何他所写作的剧作。不讲道德的印刷者们认识到了他作品的商业价值,出版了他近半数作品的海盗版。尽管海盗版中有相当多的窜改和谬误,但莎克斯比尔并没有试图进行干涉。大约在1612年,他48岁时,他突然中止了写作并返回斯特拉特福镇重新与妻子一起生活。他1616年在那里去世并埋葬在教堂的墓地里。那块放在据认为是他的坟墓上的石头上并没有他的名字。但是不久之后在靠墓墙的地方竖起了一块纪念碑。在去世前三个星期他立了遗嘱,将他的大部分财产给了他的大女儿苏珊娜。她和她的后代一直生活在新地直到1670年他们中的最后一位去世。应该指出的是以前很多传记纯粹是在猜测主人公的某些情况。例如,我们找不到莎克斯比尔在斯特拉特福文法学校上学的记录。并且也没有任何一位那所学校老师或学生声称有这样一位著名剧作家同学或老师。同样,也不清楚他是否真有演员的生涯。乍一看,官方的传记似乎是可信的,然而一经仔细推敲,重大的疑问便出现了。第一个问题甚至是被正统派所提及的,即我们对这样一位知名人物的生平所知甚少,比我们希望的少得多。为了试图解释这种令人惊异的资料匮乏的情况,人们有时只好说:“他生活在几乎400年前,很自然有关他的大部分资料都已丢失。”但这种观念大大低估了我们所拥有的关于莎克斯比尔生活年代的信息。他并不是生活在一个文化落后的乡村或野蛮时代。英国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已具有良好的保存资料的条件,那时已有印刷机,各种文具比比皆是,会阅读和写字的人也很多。当然,有很多资料已经丢失,但仍有数以百万计有关那个时期的资料得以保存下来。由于对威廉?莎士比亚的巨大兴趣,大量学者花费了3代人的精力去寻找有关这位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学天才的资料和信息。作为这种搜寻工作的副产品,他们已经发现了大量有关那个时期其他各位重要诗人的情况,其中包括很多不知名诗人的情况。但有关莎克斯比尔的所有发现只是30几份并不重要的参考资料,并且其中没有一份描述他是一位诗人或剧作家!与之无法相比的是我们对培根、伊丽莎白女王、本?琼森、斯宾塞等人生平的了解远多于我们对莎克斯比尔生平的了解。的确,我们对像约翰?莉莉这样不重要的诗人的了解也远胜于对莎克斯比尔的了解。与艾萨克?牛顿这位科学界最著名的天才相比较,情况特别令人震惊。我们有关于牛顿的数以千计的原始资料(他同莎克斯比尔一样是出生在英国的小城镇上)。当然我们明白,牛顿比莎克斯比尔晚出生70年。但是我们拥有的有关伽利略(他同莎克斯比尔同年出生)、米开朗琪罗(他比莎克斯比尔早出生89年)、甚至卜伽丘(生于1313年)等人的资料都远比莎克斯比尔的详细。一个相关的问题是,在他生活在伦敦的那些年里事实上无人见过这全伟大的剧作家。莎克斯比尔被假定在伦敦度过了大约20年(1592—1612)。我们却不能发现任何一项记录明在这整个20年的时间里,有任何人见过这位伟大的演员和剧作家本人。当人们见到著名演同理查德?伯比或会见剧作家本?琼森时,他们会把这当成荣耀的事情记录下来。但在他那有着最伟大声誉的20年间,如果任何一个生活在伦敦的人看到莎克斯比尔在舞台上,或同他在一起讲座诗歌,或同他打招呼,或在舞会上或街道上遇到他,他们不会认为这种相遇不值得记下来。对上述事实惟一可信的解释就是“威廉?莎士比亚”这个名字是作者使用的一个笔名。他成功地试图掩盖了他自己的真实身份,因而那些遇到过作者的人并不知道他们正在与伟大的威廉?莎士比亚相见。(很明显,莎克斯比尔的名字和莎士比亚这个名字如此相似,因而作者并不能成功地隐藏在这样一个笔名之后。)在官方传记中或许更为严重的困难是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对莎克斯比尔的态度。尽管莎克斯比尔被认为是英国最伟大的作家和著名的演员,但在他的家乡似乎既没有人意识到他是个名人,也没有任何关于他的不寻常的故事!更令人惊讶的是人们回忆起他时只是说,他离开斯特拉特福镇时很穷而回来时很富有。这一变化令他的朋友和邻居感到好奇。然而事实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在斯特拉特福镇没有一位他的朋友、邻居甚至是家人曾经将莎克斯比尔称作一位演员、一位剧作家、一位诗人或是任何类型的文学人物!那么,这些剧作原稿中莎克斯比尔个人的手迹在哪里呢?这是可以确实证明他就是作者的证据。很不幸,没有任何留有他手迹的剧作原稿,或是任何草稿、任何残片、任何未发表的或是未完成的著作。事实上,除了6个在法律文件上的签字外,没有任何他的手迹!没有笔记,没有手册,没有备忘录,没有日记,没有一封人私人的信件保存下来,也没有商业信件保存下来。(甚至他最早的传记作者也没有报告说见过任何一行他的手迹。)从这些记录来判断,很明显莎克斯比尔根本不是一个作家,他仅能认识不多的字或甚至是个文盲!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莎克斯比尔的父母、妻子和孩子全都是文盲。没有人可以选择他的父母,他在选择配偶时也可因其他原因而不考虑她的阅读能力,但是似乎不可思议的是一个将写字看得如此重要的人竟然会容许自己的女儿们不识字。如果莎克斯比尔真的是莎士比亚,那么他就是历史上惟一一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文盲的著名作家!然后是关于莎克斯比尔遗嘱的问题。原始文件被保存下来:它有3页长,相当细致地列出了他的财富并有很多明确指定的遗赠。其中没有一处提及任何诗歌、任何剧作、任何手稿、任何著作在创作中,也没有提及任何文学作品的产权。它甚至也没提及任何个人的书或论文。遗嘱中没有暗示他希望看到他蓁的剧作被发表(尽管那时至少有20部剧作还没有被印刷出版),也没有暗示在他一生中他写过任何一部戏剧或诗歌。这是一个没受过教育的,也可能就是个文盲的商人的遗嘱。我们还应注意到,在那个时代的英国,当一位诗人去世了,典型的做法是为他安排一个隆重的葬礼,同时伴有冗长的诗一般的颂词。但当莎克斯比尔于1610年去世时在英国却没有任何一位作家提及他。更不用说班?琼森——他后来自称是威廉?莎士比亚的伟大的赞美者和朋友——在莎克斯比尔去世时没有表示一丝的悲叹之情,甚至提都没提起过此事。很明显,那个时代的其他诗人并不认为那个斯特拉特福镇的男人同伟大的剧作家之间有什么关系。依我看,从前面的论据已能得出结论,不再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来证明莎克斯比尔不是剧作家而“威廉?莎士比亚”也不是其为掩饰真实身份而使用的化名。当然,还存在一些证明莎克斯比尔不是作者的强有力的证据,尽管它们的说服力并不具有决定意义。另一个证据是作者威廉?莎士比亚是一个受过极其良好教育的人;他向我们展示了他极为丰富的辞汇(比任何其他剧作家都要丰富很多),他对拉丁文和法文的精通程度,他在法律术语方面的精确知识,以及他渊博的古典文学知识。但是任何人都承认莎克斯比尔从没有进过大学,并且(正如上面解释的那样)他是否上过语言学校也是有疑问的。还有另一个疑点就是莎士比亚(作者)似乎有贵族的同情心和生活背景,他非常熟悉贵族的运动(如猎狐和放鹰捕猎)以及宫廷生活和宫廷阴谋。而另一方面,莎克斯比尔来自一个上城镇,并明显具有卑微的小资产阶级背景。莎克斯比尔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与他就是著名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假设并不相称。并且我可以很容易地写下很多页纸来描述有关这种推测的另外一种观点。(读者如想了解更多的细节,可以去找一本很优秀的书——《神秘的威廉?莎士比亚》,作者是查尔顿?奥格本。)当然,正史的传记作者们已为这每一个疑难问题以及我已描述过的问题建立了带假设性解释。这些解释中有些是很荒谬的,但每一个解释本身都至少含有那么一点可能性。例如,也许有可能,尽管每个人都试图保存那些著名人物写给他们的信,但就是恰恰碰巧莎克斯比尔写的每一封私人信函和商业信函连同他所有的便条、笔记和手稿一道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也许有可能,在我们看到的莎克斯比尔的墓碑上,这位英国最伟大的诗人用儿歌似的打油诗来写自己的墓志铭。也许有可能,一个热情赞美有知识、受过教育的妇女的男人却让他自己的女儿成为文盲。并且也许可能,尽管莎克斯比尔是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但没有一个在斯特拉特福镇居住的他的朋友们、家人和邻居曾将他看作是一个演员、诗人或剧作家。这不是非常可能发生的事,但或许会有。但是无论如何,如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件事从整体上来看问题比只从局部看要重要得多。或许对于官方传记中的一两个难点,我们可以接受关于它们的相当牵强的解释。但过一段时间后,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似乎没有符合官方传记的事实。每一件有关莎克斯比尔的故事都要求一个为特别目的而安排的,通常是牵强的解释。问题是斯特拉特福镇的威廉?莎克斯比尔只是一个不识几个大神出鬼没小城镇的商人,并且无论是他受过的教育,他的个性,他的活动,以及他家人及邻居所谈到的他,每一点都与他作为伟大的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身份不相称。好吧,如果莎克斯比尔不是作者,那么谁是呢?有许多人曾被认为是作者,其中最有名的是著名的哲学家培根。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已使人们强烈地倾向于认为爱德华?德?维尔是作者。我们了解很多有关爱德华?德?维尔的事情:他产经历过冒险生涯,他生活中的许多事件就像是沙翁戏剧的镜子。他出生于1550年,是第16代牛津伯爵的儿子和继承人,一个富有的、地位很高的贵族。为了继承这个可以追溯到诺曼占领时期的头衔,年轻的爱德华接受 了一个年轻贵族所必要的技能训练,如骑马、打猎、武术以及如音乐和跳舞这样较温和的训练。他的科学知识方面的训练也没有被忽略。他有私人教师来指导他的法语和拉丁语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在这之后,他在格雷律师学院学习了一年法律,格雷律师学院是伦敦最著名的4家律师学院之一。父亲去世时爱德华只有12岁,他的母亲很快又另嫁他人。不过爱德华并没有和他母亲一起生活很长的时间。他由王室监护起来并由王室为他任命了一位监护人。威廉?塞西尔被选作监护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此人是英国财政大臣以及伊丽莎白女王私人顾问圈子里的人。作为伊丽莎白女王最老和了受信任的顾问,塞西尔是英国最有权威的人之一。年轻的德?维尔同他的身份相适宜,在塞西尔家里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在一桩有点神秘的事件中,他杀死了塞西尔家的一个仆人,由于塞西尔的影响力,德?维尔并没有上法庭受审。)在人青少年时代的后几年里,他被引入宫廷。在那里他遇到了许多著名人物,也包括女王本人。她非常喜欢这位才华横溢,身材健美,英俊漂亮的迷人青年。很快,他就成了她的宠儿。德?维尔21岁时与他监护人的女儿安妮?塞西尔结婚。由于他们从小一起长大,她可以说是他的“小妹妹”。这样的婚姻是相当不寻常的。(但是《辛白林》中的英雄波塞摩斯?里奥那托斯也是个受王室监护的人,他也和监护人的女儿结了婚,他的故事和德?维尔有很多相似之处。)当德?维尔24岁时,他开始在欧洲旅行。他访问了法国和德国,在意大利呆了10个月,尔后通过法国回到英国。在返回途中穿越英吉利海峡时,他乘座的船遇到了海盗的攻击。海盗们打算用他们的俘虏来索取赎金。德?维尔向海盗讲明了他与伊丽莎白女王的私交,海盗们决定还是小心为好没要赎金便释放了他。(一个非常相似的故事发生在《哈姆雷特》剧中英雄的身上。)与此同时,他的妻子安妮生了一个女儿。尽管女孩是在德?维尔离开英国8个月后出生的,但他坚持认为孩子不是他的,并说安妮是个荡妇。他拒绝与她一起生活。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他的指控是毫无道理的。显然德?维尔最后也认识到这一点,在经过5年的分居之后他撤销了他的指控并重新与安妮一起生活。(无端指控无辜的年轻妻子与人通奸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一个很常见的主题,如在《皆大欢喜》、《辛克白》、《冬天里的故事》、《奥赛罗》等剧中。并且在每一个事件中悲伤的妻子总是原谅了她的丈夫。)在与妻子分居的5年里,德?维尔与一位王室妇女发生了风流韵事并使她怀孕。伊丽莎白女王对此很恼火,将德?维尔逮捕并关入了伦敦塔。他在几个月之后被释放。但那位青年妇女的一位朋友对德?维尔的行为非常愤慨,因而袭击了他。德?维尔身负重伤。两个家庭之间的对垒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女王威胁说,如果他们再不停止战斗就将他们统统关进监狱,这场对峙才平息下来。(这使人想起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情景。)德?维尔与妻子重新生活后,他们在一起生了5个孩子。这之后年仅32岁的安妮突然去世。4年后德?维尔再度结婚,他的第二任妻子寿命比他要长。在此期间,德?维尔的财政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在此之前,由于他挥霍无度,他的财政状况处于困窘之中。1586年德?维尔36岁时,伊丽莎白女王赐予他每年1000英磅的终身年金。这笔钱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这相当于今天每年15万美元,而且还不用交税!特别是如果考虑到伊丽莎白是个臭名昭著的小气鬼,这可算是一笔惊人的财富了。更令人奇怪的是,这项赏赐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既没有提及德?维尔必须为此提供任何回报,也没谈到他缘何得此奖赏。不管怎样,在伊丽莎白女王的余生中,她一直按期支付这笔赏金。她的继任者(国王詹姆斯一世)在她于1603年去世后也一直继续这样做。德?维尔一直对诗歌和戏剧怀有浓厚的兴趣。与许多文学名流交往甚密。他在青年时代就以自己的真名实姓写作诗歌和戏剧并因此而闻名。(这些早期的戏剧已经遗失,但某些诗歌却保存下来。尽管以成熟的威廉?莎士比亚的标准看这些作品的水平还是相当低的,但其中有些确已写得相当不错。)然而由于当时普遍的观念认为贵族写诗歌发表是不名誉的事,所以德?维尔没有发表任何一篇自己的诗作。(在今天看来,这种看法似乎是很奇怪的事,但历史学家们同意在当时这是很普遍的观念,并且这种禁忌很少有人会去违反。)在获得伊丽莎白女王的赏金之后,德?维尔再也没有以自己的名字写作任何一行诗歌或戏剧。但在其后的几年中,一个不见以传的作者“威廉?莎士比亚”的诗歌和戏剧开始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什么伊丽莎白会赐给德?维尔这样一笔格外慷慨的年金?尽管没有说明任何理由,但一个明显的解释是:伊丽莎白在资助一个天才的艺术家,希望他的成就能为她的统治增添光彩。如果这就是她的动机,那她的确是物有所值。确实,在她之前或之后,似乎没有一个统治者曾作出比她更好的选择!在得到女王的年金之后,从前非常活跃的爱德华?德?维尔完全脱离宫廷生活。可以假定,他将他生命的最后18年用在写作与修改那些以“威廉?莎士比亚”而闻名的伟大的戏剧和诗歌。他于1604年去世,死于一场瘟疫流行期间。他被埋葬在距他乡村住宅不远的汉克尼村,这是一个在斯特拉特福镇附近的一个小村。(在英格兰有两个斯特拉特福镇,那时另一个比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大些。)与莎克斯比尔不同,也不同于其他人心目中的任何作者,爱德华?德?维尔似乎最符合神秘的威廉?莎士比亚的各项条件。他受过极好的教育,学过法律,精通数种外语。(他通晓拉丁语和法语,可能还熟悉其他几种语言。)他是一个贵族,洞悉宫廷生活和宫廷阴谋。他有写作戏剧所必要的大量自由时间。他多次被人描述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天才。他毕生对戏剧有兴趣,在年轻时因以真实姓名写作了不少诗歌和戏剧而闻名。确实,在他有生之年,作为曾以真各写作诗歌(由于上面提到过的禁忌)而不曾发表其作品的贵族之一,他享有特殊名声。而且他被誉为是写作诗歌的绅士中最熟练和最杰出的。(这种描述可由现存的那个时期的资料佐证。)在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有大量的事件和人物可与爱德华?德?维尔生活中的事件、人物和环境对上号。(其中一小部分上文已提到过,但还有大量的没有述及。)接受德?维尔作为莎士比亚戏剧的作者的惟一问题就是:为什么他要隐匿自己的身份?有几中可能的解释。1)当时有一种强烈的禁忌反对贵族为发表而写作诗歌,或为商业目的而写作戏剧。2)大家都知道德?维尔熟知宫廷生活。由于他在许多戏剧中涉及宫廷生活,如果他承认是这些戏剧的作者,人们将很自然地(很可能是很正确地!)假定这些戏剧中的角色是有意诋毁讽刺宫廷中的各类现实人物。今天,这类戏剧尽管也很难被友善地接受,但起码可被当成一件平常事而不至于引起诉讼。以那个时代的标准看,这样的事至少会被诉诸法律,很有可能引起决斗。隐匿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德?维尔就可以避免这些麻烦。3)威廉?莎士比亚的许多14行诗是写给一位情人的求爱诗。他如果承认了自己的作者身份就会使他的妻子很难堪。4)更糟糕的是,许多其它的十四行诗是写给一位男性的求爱诗,这通常被认为反映了作者是同性恋或两性恋。无论这种解释是否正确(大多数批评家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承认他就是作者将会引起流言蜚语,而这些流言蜚语将会使他的家庭蒙受极大的难堪。可能这些答案中的每一个本身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但将它们综合到一起,它就有可能确实是德?维尔隐匿自己身份的完整解释。当然,他可能还有某些我们未知的其他原因。(例如,很可能是这样,作为获得年金的条件,伊丽莎白坚持要求他遵守社会准则,并且为了避免在她的廷臣中发生决斗的可能性,不要以他的真实姓名发表任何东西。)无论我们是否了解德?维尔隐匿其真实身份的全部理由,但他是在所有其他方面最完美地符合莎士比亚条件的人,并且请记住:没有其它人甚至能够接近这些条件。对我而言,看来他确实就是作者。最后一个问题是:莎克斯比尔是如何被当成这些戏剧的作者的呢?这种观念似乎来自于最初的三个参考资料。这三个资料都是在莎克斯比尔死后几年内制造出来的。并且每一份都有一点模糊。除非假定有某种不同寻常的巧合,它反映出有某些人精心制造了一个骗局。为什么要这样做?而又是谁这样做的呢?对这个问题我们不可能有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最有可能的解释是这个骗局是由德?维尔的家人干的。大约在1620年,当他们决定将德?维尔的文集出版而又同时继续掩盖他的身份时,他们这样做了。他们的动机很可能同他本人的相当一致:害怕丑闻(或许有其它的动机,如对统治者的承诺)。为了使得欺骗更加完整,他们决定将另一个人当成作者。由于有类似的名字,莎克斯比尔是作为替身的一个明显的选择。另外,由于莎克斯比尔已经死了好几年了,所以他不能出来揭露骗局;而且由于他在伦敦鲜为人知,更没几个人还记着他,因此在伦敦极少会有人认识到这是一个骗局。制造这个骗局可能相当的容易。本?琼森为文集的第一版写了序言诗。他接受了别人的劝告,在诗喷泉某些句子中模模糊糊地强烈暗示(没有明确地说明,也没有说任何其它明白无误的谎言)作者来扑克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他们还在离莎克斯比尔墓地不远的地方竖立了一块纪念碑。碑文模糊但强烈地表达了赞美之词。由于威廉?莎士比亚的身份一直处于保密状态,很少一点关于此人来自斯特拉特福镇的暗示就足以将故事展开。那个年代没有人有兴趣去考察故事的真伪。(那时不像现在对文献传记有那么大的兴趣。)到莎克斯比尔第一版传记被写出来时(由威廉?罗于1709年完成),那些了解真象的人早已去世多年,因此莎克斯比尔是作者的神话就被长久地接受下来。32、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1766—1844)道尔顿是19世纪早期的英国科学家,他将原子假说引入了主流科学。由于这项工作,他提供了关键性的思想。正是这一思想使自他那个时代以来化学领域的巨大进步成为可能。的确,他并不是第一个人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大量非常小的、不可破坏的、被称为原子的粒子所组成的。这一概念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370年)提出的,甚至可能比这还早。这一假说被伊壁鸠鲁(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所采纳,并且由古罗马的作家卢克莱修(死于公元前55年)在其著名的诗歌《物性论》中醒目地提出。德谟克利特的理论(亚里士多德并不接受这一理论)在整个中世纪被人们忽视,对现代科学也没产生什么影响。尽管如此,17世纪时的几位主要科学家(包括艾萨克?牛顿)支持类似的观点。但早期的原子理论中没有一个是用宣方法表达的,它们也没有被用在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没有人看出有关原子的哲学推断和坚实的化学事实之间的联系。而这正是道尔顿所要进入的领域。他提出了一个清晰的,采用定量分析的理论。这一理论能够用来解释化学实验;也能在实验室里进行精确地检验。虽然他使用的术语与我们现在所用的稍微有点不同,但道尔顿清楚地表达了原子、分子、元素和化合物等概念。他还阐明,虽然世界上原子的总数非常大,但是原子的种类却相当少。(他在其最初的著作中列出了20种元素,或是原子的种类;今天已知的元素种类略微超过100种。)虽然不同种类的原子重量有所不同,道尔顿却坚持认为相同种类的任何两个原子的特性是完全相同的,质量也相同。(复杂的现代实验指出,这一规律中存在例外。对于任何被给定的化学元素存在着两到三类的原子,这被称为同位素。虽然它们的化学特性几乎完全相同,但它们在质量上略有差异。)道尔顿在他的书中给出一张表,上面列出了不同种类原子的相对重量。这是第一张这种形式的表,它任何宣原子理论的关键特征。道尔顿还阐明同一化合物的任何两个分子由相同的原子组合构成。(例如,一个一氧化二氮分子由两个氮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从这点出发,对于任何被给定的化合物,无论它怎样被配制,也无论在哪里被发现,总是包含同样的元素并在重量比例上完全相同。这就是“定比定律”,它是由普鲁斯特在道尔顿之前几年通过实验发现的。道尔顿如此令人信服地提出了他的理论以致于在20年内大多数科学家都采纳了这一理论。而且化学家们遵循他书中建议的步骤:精确测定原子的相对重量;通过重量来分析化合物;测定包含每一种类分子的精确的原子组合。这一步骤的成功的的确确已使它流行开来。要夸大原子假说的重要性是困难的。它是我们理解化学的中心概念。另外,对于大多数现代物理学来说它是不可或缺的序幕。仅仅是因为原子学说在道尔顿之前就已被常常讨论,所以他不能在这个排名中排在更高的位置。道尔顿1766年生于英格兰北部的伊格尔思菲尔德村。他的正规学校教育在他11岁时就结束了。他几乎完全靠自学科学知识。他是个早熟的年轻人,他在12岁时就成为教师。他一生当教师或私人教师。15岁时他迁往康达尔,26岁时迁往曼彻斯特,他在那里住到他1844年去世为止。他终生未婚。道尔顿21岁时开始对气象学产生兴趣,六年后他发表了有关这一专题的著作。对空气和大气层的研究激发起道尔顿对气体一般特性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他发现了两条支配气体行为的定律。第一条由道尔顿于1801年提出,它说明气体所占的体积同它的温度成比例。(这一定理通常被认为是查理定理。查理是一位法国科学家,他比道尔顿早几年发现了这一定理,但却没有发表它。)第二条定律同样于1801年提出,它被称作道尔顿分压定律。早在1804年道尔顿就已形成了他的原子理论并准备好了一张原子重量表。但他的主要著作《化学原理的新体系》直到1808年才问世。这部书使他成名,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得到了许多荣誉。顺便提一句,道尔顿一直受着色盲的折磨。这一特殊的条件使他对色盲产生了好奇。他研究了这一专题并最终发表了一篇有关色盲的论文。这是有史以来第一篇关于这一问题的论文。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33、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生于马其顿首府培拉。他是古代世界最著名的征服者。他的父亲马其顿国王菲利普二世是一位具有卓越能力与远见的人。菲利普扩大并重组了马其顿军队,把它变成了一支最具战斗力的军队。他首先使用这支军队征服了希腊北部的周边地区,而后向南并征服了希腊的大部分国土。之后菲利普创建了希腊城市联邦并自任首领。公元前336年,当菲利普正在计划向希腊东面庞大的波斯帝国发动战争时,事实上这场战争已经开始,腓力遇刺身亡,时年仅46岁。此时亚历山大年仅20岁,但他未遇到困难便成功登上王位。菲利普已为他儿子的继位做了精心准备,年轻的亚历山大已具备相当丰富的军事经验。他的父亲也没忽视他的文化教育。亚历山大的老师是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大概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在希腊及王国的北部地区,那些被菲利普征服的人民将他之死看成是摆脱马其顿统治的良好时机。但是亚历山大在他继位后的两年时间里降服了这两个地区。之后他将注意力转向波斯。在200年的时间里,波斯一直统治着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的广大地域。尽管波斯已不再像它昔日那样强大,但它仍然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对手,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强大、最富有的帝国。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发动了对波斯帝国的入侵。由于亚历山大不得不将他的部分军队留在国内以便控制他所占领的欧洲领土,在他开始这场大胆的征战时,他仅有35000个骑兵,同波斯军队相比较,这是一支很小的力量。尽管人数上处于劣势,亚历山大还是赢得了一系列压倒性的胜利。他成功的重要原因有三条。首先,菲利普留给他的军队受过比波斯军队更良好的训练和组织。第二点,亚历山大是位具有杰出天才的统帅,他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统帅。第三个原因是亚历山大本人的勇敢精神。尽管他本人可以在战线后面指挥每一次战役的初期阶段,但亚历山大的方针是由他本人率领具有决定意义的骑兵参战。这有很大风险,他因此多次负伤。但他的军队看到亚历山大在同他们分担他们的风险,并不要求他们承担任何他自己不承担的风险。这对他们精神的影响是巨大的。亚历山大率领军队首先进入小亚细亚,击败了驻守在那里的小股波斯军队。而后向叙利亚北部进军,他在伊苏斯击溃了一支庞大的波斯军队。亚历山大然后继续向南推进,经过一场艰苦的七个月的包围战后,占领了腓尼基的海岛城市推罗,也就是现在的黎巴嫩。在亚历山大包围推罗期间,他收到了波斯国王的地封信,波斯国王出让一半帝国给亚历山大以换取和平协议。亚历山大手下的一位将领帕米诺(Parmenio)认为这项建议很合适。他说:“如果我是亚历山大,我会接收这项建议。”亚历山大回答说:“如果我是帕米诺,我也会接受这项建议的。”在攻陷推罗后,亚历山大继续向南推进。经过两个月包围后,加沙陷落了。埃及不战而降。亚历山大在埃及让他的军队休整了一段时间。在埃及,尽管他只有24岁,但却被拥戴为法老,并被宣布为神灵。而后他率领他的军队返回亚洲,公元前331年,在具有决定意义的埃尔比勒战役中,他彻底击溃了一支数量庞大得多的波斯军队。在这次胜利之后,亚历山大北领军队进入巴比伦及波斯的首都苏萨和珀塞波利斯。为了阻止波斯国王达赖厄斯三世(不要同他的前任达赖厄斯大帝搞混)向亚历山大投降,他的部下于公元前330年暗杀了他。但是亚历山大击败并杀死了达赖厄斯的继任者。经过三年的战斗,他降服了整个伊朗东部地区并挺进到中亚。由于现在整个波斯帝国都已臣服于他,亚历山大现在有可能性返回家园并重新组织他的新版图。但他的征服欲望仍然未能满足,他继续前进,进入阿富汗。从那里他率领他的军队越过兴都库什山脉进入印度。在印度西部他赢得了一系列胜利,并打算继续向印度东部进军。但此时他的军队经过多年征战已筋疲力尽拒绝继续前进,于是亚历山大不情愿地回到波斯。返回波斯后,亚历山大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重新整顿了他的帝国和军队。其中有一项重要的结果。亚历山大从小就被培养出一种信念,即希腊文化代表了惟一真正的文明,所有非希腊人都是野蛮人。当然这也是流行于整个希腊世界的观念,甚至亚里士多德也赞同它。但是,尽管事实上亚历山大已彻底击败了波斯人,但他已开始认识到波斯人并不是百分之百的野蛮人。就波斯人个人而言,他可能是聪明的,能干的,像单个的希腊人那个值得尊敬。因而他产生了将他的帝国的两个部分融合到一起,并因此创建一个结合了希腊与波斯的文化和王国。当然他自己是这个文化和王国的统治者。仅就我们能够确定的,他确实打算将波斯人当作与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平等对待的伙伴。这了贯彻这一计划,他征募了大量波斯人加入他的军队。他还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名为“东方与西方的婚姻”。在这场盛宴中,几千名马其顿军人正式与亚洲妇女结婚。而他本人,尽管先前娶了一位亚洲的公主,但此时又娶了达赖厄斯的女儿。很显然亚历山大打算用他重建的军队进行另一场征战。我们知道他已计划入侵阿拉伯半岛,并且很可能还包括波斯帝国的北部地区。他还可能打算对印度发动另一场入侵,或是征服罗马、迦太基和西地中海地区。无论他是否有这样的计划,它也不可能被执行了,将不会再有其它的征战了。公元前323年6月上旬在巴比伦,亚历山大突然因发烧而病倒,十天后去世。他还不到33岁。亚历山大没有任命继承者,所以在他死后不久便爆发了一场权力之争。斗争的结果是亚历山大的母亲、妻子们和孩子们全被杀死。他的帝国最终被他的将军们瓜分。因为亚历山大死时很年轻并从未被别人战胜过,所以有很多关于假如他活着会发生什么事情的推测。如果他领导他的军队入侵了西地中海地区,他很可能取得胜利,那样的话,整个西欧的历史就会在很大程度有所改变。但这样的推测无论多么引人入胜,与评价亚历山大的实际影响关系很小。亚历山大可能是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人物,他的事业和个人品质是保持这一魅力的源泉。他经历的各种真实事件都极具有戏剧性,关于他名字的传说有数十种之多。很显然他雄心勃勃想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武士,此殊荣他似乎当之无愧。作为一个战士,他结合了能力与勇气。作为一个将军,他是无与伦比的,在11年的征战中他从未输掉过任何一次战斗。同时,他还是一位知识分子。他曾师从于亚里士多德,并在荷马晚诗中受益非浅。他确实认识到非希腊人不一定是野蛮人。他显示出比他那个年代中大多数希腊思想家们深远得多的视野。但在其它一些方面,他却表现出令人吃惊的短见。尽管他在战斗中屡冒风险,但他却没有指定一位继承人,他在这方面的失败要为他的帝国在他死以后很快崩溃负很大责任。据说亚历山大是非常吸引人的,他经常安抚和宽容那些被他打败的敌人。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个脾气残暴的极端利己主义者。曾经有一次在喝醉酒后发生的争论中他杀死了他的一位亲信克莱特,而此人曾救过他的命。像拿破仑和希特勒一样,亚历山大在他那一代人中具有绝对的影响力。他的短期影响比另两位要小,这仅仅是因为那个时代交通与交流手段的限制将他的影响局限在世界不大的一部分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亚历山大最重要的影响是使希腊文明和中东文明之间发生密切地接触,因而极大地丰富了这两种文化教育。在亚历山大统治时期以及紧接其后的时期内,希腊文化迅速传播到伊朗、美过不达米亚(即“两河流域”)、叙利亚、朱迪亚以及埃及;而在亚历山大之前,希腊文化仅以很级慢的速度进入这些地区。而且,亚历山大还将希腊的影响传播到印度和中亚,而希腊文化此前从未到达过这些地区。但是文化的影响绝不仅是惟一的一件事。在古希腊历史时期(紧接着亚历山大之后的数个世纪里),东方思想,特别是宗教思想传播到希腊世界里。正是这种古希腊文化——这其中主要是希腊文化教育,但也受到东方文化的强烈影响——最终影响到罗马。在他的进军路线上,亚历山大建立了20多座城市。其中最某种的城市是埃及的亚力山大城,它很快变成了世界的主要城市之一,以及著名的文化和教育中心。还有少数其它的城市,如阿富汗的赫拉特和坎大哈也发展成重要的城市。就综合影响而言,亚历山大、拿破仑和希特勒三者似乎相当接近。一种印象就是,另外两人的影响将举像亚历山大那样持久。正因为如此,就算是他短暂的一生的影响可能会稍微略逊于另二人,他的排名也应比另二人稍微靠前一点。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34、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著名的法国将军和皇帝拿破仑一世1769年生于科西嘉岛上的雅克肖城。他的原名叫拿破仑?波拿巴。在他出生前仅15个月时,法国占领了科西嘉岛。拿破仑原本是一名科西嘉民族主义者,他将法国人看成压迫者。然而,拿破仑被送入法国的军事学校学习,1785年他16岁时从那里毕业,成了一名法国军队中的少尉。4年后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在其后几年中,新的法国政府陷入数场对外战争中。拿破仑第一次展示自己的才能是在1793年的土伦包围战中(在这次战斗中,法国重新从英国人手中夺回了该城),在那里他负责炮兵。(那时他已放弃了他的科西嘉民族主义思想而将自己看成是一个法国人。)他在土伦获得的成功使他被提升为准将。1796年他受命指挥法国驻意大利的军队。在1796到1797年间,他在意大利赢得了一系列精彩的胜利。等到他返回巴黎时,他已是一位英雄。1798年,他率领一支法国军队入侵埃及。整个战役是一场灾难。在陆地上,拿破仑的军队总的说来是成功的。但由纳尔逊领导的英国海军粉碎了法国舰队。1799年,拿破仑放弃了他在埃及的军队回到法国。回到法国后,拿破仑发现人们还记得他在意大利战役中的胜利而不是埃及历险的溃败。以此为资本,在回来一个月后,拿破仑同西哀士教士和其他人一起参加了政变。政变产生了新政府,即执政府,拿破仑担任了第一执政。尽管精心制定的宪法被采纳,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但这都不过是掩盖拿破仑军事autarchy的面具。他很快战胜其他阴谋者赢得优势。拿来破仑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掌握了权力。1793年8月土伦包围战之前,拿破仑还只是个不是在法国出生的、默默无闻的24岁的小军官。不到6年以后,年仅30岁的拿破仑已是法国无可争议的统治者。这是他在未来14年多的时间里要占据的交椅。在他当政期间,拿破仑对法国的行政制度和法律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例如,他改革了财政结构和司法体制;他创建了法兰西银行和法兰西大学;对法国行政部门施行中央集权。尽管这些变革对法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中有些变革影响甚久,但它们对法国以外世界的影响却微乎其微。然而其中有一项改革的影响却命中注定要远远超越法国国界。这就是法国民权法典,即著名的《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在很多方面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具体化。例如法典规定没有与生俱来的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时,法典充分考虑原来的法国法律和习俗,使法典能够被法国公众和法律专家所接受。整体上看,法典是适度的,组织良好的。其写作语言非常简洁,逻辑非常清晰。因此,法典不仅在法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今天的《法国民法典》同原版的《拿破仑民法典》令人惊异地相似),而且经过局部修改后被许多其他国家所采纳。合拿破仑的一贯政策是支持他就是法国大革命的维护者。尽管如此,他在1804年宣布自己为法国皇帝。另外,拿破仑将了的3个兄弟任命为其他欧洲国家的国王。这些行为无疑激起了某些法国共和党人的不满。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彻底背叛法国大革命的行为。但拿破仑惟一的严重困难来自于他的对外战争。1802年拿破仑在亚眠同英国签订了和平协定。在经过了十多年几乎连续不断的战争之后,这给了法国一个喘息的机会。但是第二年和平协定便被撕毁,接踵而至的是同英国及其盟国间的一系列长期的战争。虽然拿破仑的军队在陆路上屡屡获胜,但除非击败英国海军,否则英国是不可能被征服的。但很不幸,1805年在具有决定意义的特拉法加尔海战中,英国海军赢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从此,英国无可争议地控制了制海权。尽管在特拉法加尔第战之后6个星期拿破仑取得了最伟大的胜利(在奥斯特里茨对抗奥地利与俄国联军),但它却无助于消弥海军的灾难。拿破仑于1808年愚蠢地让法国卷入了伊比利亚半岛上一场长期和毫无意义的战争中。有好几年法国军队在此陷入困境,进退两难。但是拿破仑的致命错误是他对俄国发动的战争。拿破仑于1807年会见了沙皇,在《提尔西特和约》中双方发誓保持友好。但这一联盟渐渐被破坏,1812年6月,拿破仑率领他的大军进入俄国。此战结果是众所周知的。俄国军队通常避免同拿破仑进行决战,因此他进展迅速。到9月份,他已经占领了莫斯科。但是俄国人在莫斯科放起了大火,莫斯科城大部分被烧毁。在莫斯科等待了5个星期之后(他徒劳地希望俄国人来乞求和平),拿破仑最终决定撤退,但为时已晚。俄国的军队,加上俄国的冬天以及法国军队给养不足三重因素的结合,很快将撤退变成了溃退。不到10%的“大军”得以活着逃离俄国。其他的欧洲国家,如奥地利和普鲁士,认为这是他们摆脱法国统治的一次良机。他们联合起来反抗法国。1813年10月在莱比锡战役中,拿破仑尝到了另一次惨败的苦果。次年他放弃皇位,并被流放到靠近意大利海边的厄尔巴岛。1815年他从厄尔巴岛逃跑并重返法国。他受到欢迎并恢复了权力。但其他欧洲列强迅速对法宣战。在他恢复权力100天后,拿破仑在滑铁卢遭遇了他最后的失败。滑铁卢战役后,拿破仑被英国囚禁在南大西洋的一个小岛圣赫勒拿岛上。1812年他在那里死于癌症。拿破仑的军事生涯令人惊异地矛盾。他在战术部署上的天才令人感到困惑。如果仅以此来评价他,他或许可能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将军。但在重大的战略领域,他却常常犯不可思议的严重错误,比如入侵埃及和俄国。拿破仑的战略错误如此显著,以致于他不应被列入第一流的军事领袖中。这是不是一种不公正的低估呢?我认为不是。确实,衡量一个将军是否伟大的标准之一是看他避免错误的能力。我们很难低估那些最伟大的将军,如亚历山大、成吉思汗和泰摩兰(即帖木儿),他们的军队从来没有被击败过。由于拿破仑最终被打败,他所有的对外征服被证明是短命的。在他1815年被打败后,法国的版图要小于大革命爆发时的1789年。毫无疑问,拿破化是个自私自利的人。他经常被人同希特勒相比。但是这两人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希特勒的动机大部分来自于一种非常可怕的信念;与希特勒不同,拿破仑仅仅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机会主义者,对于恐怖屠杀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在拿破仑统治的地区内根本没有像纳粹那样的集中营。拿破仑的伟大声望很容易使人过高估计他的影响。他在短时间内的影响确实是巨大的,很可能超过亚历山大大帝的影响,但大大低于希特勒的影响。(据估计在拿破仑发动的战争中有50万法国士兵阵亡,但与此相对照的是有800万德国人死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任何标准来衡量,拿破仑对与他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所造成的损害要远小于希特勒所做的。考虑到长期的影响,拿破仑的重要性虽然比亚历山大要小,但似乎比希特勒更重要。拿来破仑使法国的行政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但法国只有不到世界人口的1/17。无论如何,对这种法国行政上的变化应该以一种适当的角度来评价。它对法国个人生活的影响远小于对其后两个世纪中从多技术变革的影响。据认为拿来破仑时代为在法国大革命时代建立起的变革提供了制度化的保障,并为法国资产阶级巩固阵营维护其既得利益提供了时间,1815年当法国的君主政治再次确立时,这些变革已经被牢牢地确立,此时再想回到旧制度去已是不可思议的事了。但是最重要的变革是在拿破仑之前发生的。到1799年拿契约仑执政时,想回到旧有状态的努力看来为时已晚了。无论如何,尽管拿破仑具有君主统治的野心,但他确实在向全欧洲传播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不是直接的,但拿破仑还是对拉丁美洲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对西班牙的入侵大大削弱了西班牙政府,以致于在几年时间里它无法对其拉丁美洲的殖民地进行有效的控制。正是这一时期事实上存在的自治状态,使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开始兴起。但是,在拿破仑的所有行动中,有一件可能最具有持久和重要的后果,而这又几乎与他的主要计划无关。1803年,拿破仑将一块很大的地地卖给了美国。他意识到法国可能难以保护它在北美的领土不被英国侵占,另外他手上缺钱。路易斯安那州的购买很可能是历史上最大的土地和平转让。它使美国变成了一个次大陆(a nation of near-continental size)国家。如果没有路晚斯安那的购买,很难说美国会是个什么样子,可以肯定的是它将同今天的美国有很大的不同。的确,没有路晚斯安那的购买,美国能否成国一个超级大国是有疑问的。拿破仑无疑并不是惟一对出售路晚斯安那负有责任的人。很显然美国政府也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法国提供的这样一笔交易很可能是任何一届美国政府都愿意接受的,而法国政府售卖路晚斯安那的决定仅仅是拿契约仑个人的随意判断。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35、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1847—1931)拥有多项发明的发明家爱迪生,1847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城。他仅受过3个月的正式教育,他的老师认为他是一个弱智儿童。爱迪生21岁时作出了他的第一项发明,这是一个电子投票记录器。它没能卖出去。而后爱迪生集中精力于那些他认为容易有销路的发明上。此后不久,他发明了一种改进了的股票行情动收录系统。他将它卖了4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紧接着他又进行了一系列其他的发明,他很快成了富翁和知名人士。留声机可能是他最具有独创性的发明,他在1877年获得了此项发明的专利权。但对世人而言,更重要的是他在1879年发明了可供实用的白炽灯。爱迪生并不是第一个发明电灯的人。在此之前几个电弧灯已用于巴黎街道上的照明。但是爱迪生的电灯与由他发明的电力分配系统相结合,使普通百姓都可以使用它。1882年他的公司开始在纽约向普通住户提供电力。其后家庭对电力的使用迅速普及到全世界。通过建立第一家电业公司将电力输送到私人住户,爱迪生为一项巨大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今天这不仅仅只是使用这些电力的电灯,而且还有从电视机到洗衣机的整整一大批各种家电。而且由于可以从爱迪生建立的电网中获得电力,这极大地刺激了工业对电的使用。爱迪生还对电影摄影机和电影放映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电话做了重要的改进(他的碳素送话器显著地改善了听音质量)。他还对电报和打字机做了重要改进。他的其他发明有口述记录机、扩音器和碱性蓄电池。他的全部发明专利超过1000项,这真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爱迪生有如此惊人效率的原因之一,是他在研究工作早期就在新泽西州的门洛帕克建立了一个实验室。在那里他雇用了一批能干的助手帮助他,这是自那以后许多工业公司建立的众多大型研究实验室的原型。爱迪生首创了现代化的、设备良好的研究实验室。在那里很多人像一个团队一样在一起工作。尽管他不可能为此获得专利,但这是他最重要的一项发明。爱迪生不仅仅是一个发明家,他还从事制造业并组建了几家公司。这些公司中最重要的一家最终演变成通用电气公司。尽管爱迪生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但他确实完成了一项重要的科学发现。1882年他发现在接近真空的状态中,两根彼此并不接触的电线之间可以产生电流。这种现象被称作“爱迪生效应”。它不仅具有极大的理论上的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用性。它很快导致了电子管的发展并成为电子工业的基础。爱迪生大半生忍受着失聪的痛苦。但他惊人的毅力极大地弥补了这一缺陷。爱迪生结过两次婚(他的第一位妻子早年去世),他的每次婚各有三个孩子。1931年,爱迪生在新泽西州的西奥兰治去世。爱迪生的卓越才能是无可争议的。每个人都同意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天才。尽管他的大多数发明可能会在他之后的30年中由其他人发明出来,但他的发明创造历程是极其鼓舞人的。尽管如此,当我们逐一评价他的发明时,我们看不到他的任何一项发明具有必然的重要性。例如白炽灯,尽管被广泛地使用,但它不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东西。事实上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完全不同于白炽灯,它也被广泛地使用。假如根本就没有白炽灯,我们的日常生活可能同现在有相当大的不同。的确,在电灯被使用之前,蜡烛、油灯和汽灯被认为是令人满意的光源。留声机可能的确是一项天才的发明,但没有人会认为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像收音机、电视机和电话那样的变化。而且从近年来的情况看,我们已经发展了各种不同的录音方法,如磁带式录音机。并且,即使现在根本没有留声机和录音机,我们的生活也不会有多大的不同。爱迪生的许多专利是对别人的发明进行改进,而那些原来的发明实际上已是相当实用的东西了。这样的改进尽管是有益处的,但从历史的综合范围看却不能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尽管爱迪生的发明没有一件具有绝对的重要性,但值得我们纪念的是他不是仅仅只发明了一种东西,而是超过了1000种。这也是我将爱迪生排在像马可尼和贝尔这样的著名发明家之前的原因。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36、安东尼?范?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1632—1723)安东尼?范?列文虎克是微生物的发现者,他于1632年生于荷兰的德尔夫特城。他出身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大半生是在该城市政府里担任一个低级官员。列文虎克的伟大发现来自于他将使用显微镜作为一种嗜好。在当时,人们根本不右能从商店里买到显微镜,列文虎克便自己动手制造他的仪器。他从来不是一位专业磨镜师,也从来没有在该领域里接受过任何正规指导,但他发展的技术实在是非凡的,远远超过了他那个朝代任何一位专业人员的水平。虽然在他出生前已经有人发明了复合式显微镜,但列文虎克从来没使用过它。相反,列文虎克非常细心准确地磨制了焦距非常短小的小透镜。列文虎克透镜的解像力大于任何早期的复合式显微镜。现在保存下来的一块透镜的放大能力是270倍,有证据显示他制造的透镜有放大倍率更大的。列文虎克是位极其耐心和细致的观察者。他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无限的好奇心。借助于那些精致的透镜,他观察了数量繁多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从人的头发到狗的精液,从雨水到小昆虫,以及肌肉组织、皮肤纤维和许多其他的标本。他将他观察到的东西细心地记录下来,并绘制了精细的观察图。从1673年开始,列文虎克开始与英国皇家学会通信。英国皇家学会是当时主要的科学学会,尽管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曾上过小学,但除了荷兰语以外不懂其他任何语言),他在1680年被选作该学会的成员。他还成了巴黎科学院的通讯院士。列文虎克结过两次婚,有6个孩子,但没有孙子孙女。他身体健康,能够持续工作到晚年。许多显贵访问过他,其中包括俄国沙皇(彼得大帝)和英国女王。他1723年于德尔夫特去世,享年90岁。列文虎克有许多重大发现。他是第一个描述精子的人,也是最早发现红血球的人之一。他反对低等动物是自然发生的理论,并提供了大量反对该理论的证据。例如他能展示跳蚤的繁殖方式同其他带翼昆虫的繁殖方式相同。他最伟大的发现发生在1674年,他第一次观察到了微生物。这是人类历史上导致人类取得重大进步的伟大发现之一。在一小滴水中,列文虎克发现了一个完整的新世界,一个完全未知的新世界,它充满了生机——尽管此时他还没有明白这个新世界对人类是多么的重要。确实,这些他观察到的“非常小的微生物”通常具有生命力并能致人于死地。一旦他开始研究它们,列文虎克能够发现微生物存在于许多不同的地方:在水井和池塘里,在雨水里,在人的嘴及肠道里。他描述了各种各样的细菌、原生动物门,并计算了它们的体积。直到近两个世纪以后的巴斯德时代,列文虎克的伟大发现才得以实际应用。事实上直到19世纪改进了的显微镜被发展起来之前,整个微生物学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因此可能会有人争论,假如没有列文虎克,并且直到19世纪以前也没有出现他的那些发现,对于科学的进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列文虎克的确发现了微生物,正是通过他,科学世界才实际意识到了微生物的存在。有时列文虎克被看作纯粹是因为运气好偶然撞上了一项重要的科学发现。但这种说法毫无道理。他发现微生物是他精心制作质量空前的显微镜,以及耐心并精确观察的自然结果。换句话说,他的发现是技巧和努力工作结合的结果,这与仅仅靠运气恰恰恰相反。微生物的发现是少有的几项由某个个人工作完成的真正重要的科学发现。列文虎克独自工作。他对原生动物门和细菌的发现是未曾料到的事,不同于其他大多数生物学上的进展,它绝对不是出自于以前的生物学知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并综合了对他的发现最终实际应用的重要性,这一切说明了他为什么在这个排名中比较靠前。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37、威廉?莫顿(WILLIAM T. G. MORTON,1819—1868)大多数读者大约并不知道莫顿的名字,但他是一位比许多其他某种人物影响要大得多的人,这是因为莫顿是将麻醉方法引入外科手术的最重要的人。在历史的所有发明中,很少有发明能像麻醉这样受到人们如此高的评价,也很少有发明能使人类的状况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当一个患者不得不在清醒的状态下由一个外科医生锯断他的骨头时,这种在没有麻醉药的时代进行外科手术的残酷性想象起来是多么的可怕。结束这一痛苦确实是任何人可能给予他同伴们的最伟大的礼物。莫顿1819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查尔顿。年轻时在巴尔的摩牙医学院学习。1842年时他开始当牙科医生。在1842到1843年的一段时间里,他是韦尔斯大夫的合伙人。韦尔斯也是一位牙科医生,年龄比莫顿稍长,他对麻醉很有兴趣。但好像他们之间的合作没有取得什么效益,于是在1843年下半年他们的合作就结束了。一年后韦尔斯开始用一氧化二氮(俗称“笑气”)进行麻醉实验。在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韦尔斯能够很有效地在他的牙科手术中使用这种麻醉剂。但很不幸,他在波士顿试图进行的公共表演却不成功。在莫顿自己的牙医实践中,他专门为病人安装假牙。为了能够合适地安装假牙,首先需要将病人原来的残存牙根拔除。在没有麻醉的年代里,进行这种手术病人是非常痛苦的。人们都希望能出现某种麻醉方法。莫顿正确地判断出在他进行的这种手术中一氧化二氮不会有充足的效力,所以他在寻找一种效力更强的麻醉剂。莫顿认识一位名叫杰克逊的人,他是位学问很高的医生兼科学家。他建议莫顿使用乙醚。距当时300外年前,瑞士著名的医生和炬金术士帕拉切尔苏斯就发现乙醚具有麻醉效果。另外在19世纪上半叶也出现过一两篇类似帕拉切尔苏斯发现的报告。但无论是杰克逊还是其他报告乙醚情况的人,都没有在外科手术中使用过这种化学制剂。莫顿感觉乙酡右能是很有希望的,于是他用它进行了实验。首先是在动物身上(包括他的爱犬),而后是在他自己身上。直到1846年9月30日,一个病人身上进行计划内的绝好机会出现了。一位名叫弗罗斯特的病人走进莫顿的诊所,他患有剧烈的牙痛并愿意在拔牙时试用任何减轻疼痛的东西。莫顿给他用了乙醚后拔掉了他的牙。当弗罗斯特重新苏醒过来时,他说他一点也不觉得疼。这真是一个从没想到过的再好不过的结果了,莫顿似乎看到了成功、荣誉以及财富在向他招手。虽然有人旁观了手术,第二天波士顿的报纸也作了报道,但它并没引起广泛的注意。很显然,必须有一次更具神奇效果的表演才行。莫顿因而要求设在波士顿的马萨诸塞医院的高级外科医生沃伦给他一个机会,在一群医生面前公开展示他止疼的办法。沃伦医生同意了这一请示并将表演安排在医院进行。1846年10月16日在马萨诸塞医院,莫顿当着一大群医生和医学院学生的面,给外科病人艾博特施用了乙醚。沃伦医生随后从艾博特的颈部摘除了一个肿瘤。麻醉证明是完全有效的,表演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次表演迅速被多家报纸报道,它直接推动了随后几年麻醉在外科手术中的广泛应用。在艾博特手术之后几天,莫顿和杰克逊申请了专利。尽管在下一个月他们就获得了专利权,但这并不能防止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有关发明优先权的斗争。莫顿声称他有资格获得在外科手术中引入麻醉技术的大部分荣誉,但这遭到了其他几个人的反对,特别是杰克逊的反对。而且,莫顿希望他的发明能为他带来财富,但这一愿望并没能实现。很多医生和医院使用乙醚时并不考虑支付专利权使用费。诉讼的费用和他为争夺优先权所花的费用很快就超过了他从发明中得到的收益。1868年他在纽约死于心力交瘁和贫困,他那时还不到49岁。麻醉在牙科和其他外科手术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全面估价莫顿的重要性时,一个主要的困难是决定就在多大程度上将麻醉引入外科手术的荣誉在莫顿和其他一些与此有关的人之间平衡。其他几位主要是:韦尔斯、杰克逊以及佐治亚的医生格劳福特?朗。考虑到实际情况,对我来说很明显,莫顿的贡献比其他几位中的任何一位都要重要得多。我就是根据这一点来安排他的排名的。确实,韦尔斯在莫顿成功的使用乙醚之前两年就开始在他的牙科手术中使用麻醉剂。便韦尔斯使用的麻醉剂是一氧化二氮,它没有也不可能引起外科手术的革命性变化。尽管它具有某些令人满意的性质,但一氧化二氮的确不能作为效力足够的麻醉剂单独应用在主要的外科手术中。(今天在使用它时,将它与其他药物结合在一起一种复杂的化合物,可被用在某些牙科手术中。)从另一方面看,乙醚却具有神奇的效力和适合多种用途的化学性质,它的使用引起了外科手术革命性的变化。在今天的大多安息情况下,我们能够发现比乙醚更令人满意的麻醉剂或麻醉剂化合物;但就在乙醚被引入外科手术大约100年之后,乙醚仍然是用途最广泛的麻醉剂。尽管它有一些缺点(它易燃,恶心是使用它后一种很普通的副作用。),它可能仍然是所有被发现的麻醉剂中用途最广泛的麻醉剂。它很容易运输和使用;并且最重要的是,它结合了安全性和有效性。朗(1815年出生,1878年去世)是佐治亚州的一名医生,他早在1842年就在外科手术中使用乙醚,比莫顿的表演早了4年。但朗在1849年以前并没有公布他的成果。结果,从朗的工作中受益的仅仅是少数病人,而从莫顿的工作中受益的是全世界。杰克逊曾向莫顿建议使用乙醚,他还就如何给言不由衷人使用乙醚提出了很有帮助的忠告。但是杰克逊自己从没有在外科手术中对使用乙醚进行过有重要意义的实验;并且在莫顿成功地完成表演之前,杰克逊也没有试图向医学界报告他知道乙醚的作用。正是莫顿而不是杰克逊冒着自己声誉上的风险完成了一次公开的表演。如果艾博特死在手术台上,杰克逊则根本不可能承认对这次表演承担任何责任。那么莫顿应该排在什么位置上呢?我们可以在莫顿和李斯特之间做一个适当的比较。他们两人都是医生;他们两人都因引入新的技术和操作程序从而引起了久科学和产科学的革命性变化而知名;从事后分析,他们两人的发明都是相当显而易见的;他们两人中没有一人是实际上应用这一技术和操作程序的第一个人,但这一技术和操作程序都是通过他们的努力使公众了解并普及起来的;他们都必须与其他人分享他们发明的荣誉。我将莫顿排在比消毒外科学的引入有着更重要的发展。毕竟从某种程度上看,现代抗生素能够替代在进行外科手术时消毒手段的缺乏。但没有麻醉,就不可能实施精细的和长时间的手术。莫顿在1846年10月的那个早晨所做的关于一种实用麻醉方法的公开表演,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分界点之一。关于莫顿的成就,可能没有什么总结能比他墓碑上的墓志铭说得更好:“威廉?莫顿,麻醉剂吸入法的发明人和揭示人,由于他,外科手术中的疼痛被防止和消除;在他之前外科手术总是极度痛苦的事,自他以后科学控制了疼痛。”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38、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1874—1937)无线电的发明人马可尼1874年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的一个小康之家。他曾受教于家庭教师。1894年马可尼20岁时看到了H?赫兹几年前所作实验的报告。这些实验清楚地展示了不可见的电磁波的存在,这种电磁波以光速在空气中通过。马可尼立刻被某种灵感所激发。这些电波也许可以用于远距离传送信号而不用电线。这将为用电报无法进行的通讯提供广泛的可能性。到1895年,仅仅经过了一年的工作,马可尼就制造出了一台装置。1896年他在英国演示了他的装置,并为此项发明接受了第一个专利。马可尼很快建立了一家公司,第一封“无线电报”于1898年发出。次年,他便能将无线电信息传过英吉利海峡。虽然他到1900年才得到他最重要的专利,但他一直努力改进他的发明并取得多项改进专利。1901年,他成功地使无线电信号跨越大西洋从英格兰送到纽芬兰。新发明的重要性在1909年被戏剧性地展示出来。当“共和国号”轮船遇到撞船事故受损并沉入海中时,无线电信号起了救助作用。除6个外其余船上人员全部获救。同一年,马可尼因他的发明而荣获了诺贝尔奖。第二年他成功地将无线电信号从爱尔兰传送到阿根廷,这两地距离有6000多英里。顺便提一句,所有这些信号都是由“- ?”系统,即摩尔斯电码发送的。当时人们已经知道人的声音也可能由无线电来传送,但在1906年以前这一想法一直未能实现。用于商业规模的无线电广播仅仅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才开始,但它很快就普及开来,它的重要性也迅速上升。一项极有价值的专利权的发明肯定会引来法律纠纷。但有关该发明的诉讼1914年以后就销声匿迹了,法庭那时承认了马可尼的最先发明权。在其余生里,马可尼对短波和微波通讯进行重要的研究。他于1937年在罗马去世。由于马可尼仅仅以一个发明家知名,很明显他的影响要视无线电业及其分支产业的重要性而定。(马可尼没有发明电视。但无论如何,无线电的发明是电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兆,因此似乎也可以将电视发展的部分荣誉给予马可尼。)显然,在现代世界中无线电通讯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可以用来传送新闻,用于娱乐业,用于军事目的,用于科学研究,用于治安工作及用于其他用途。虽然其中某些用途电报也可以承担(电报的发明要比无线电早半个世纪),但大多数情况下无线电是不可被替代的。通过它能与汽车联络,可与在海上航行的轮船联络,也可与正在飞行的飞机联络,甚至可以与宇宙飞船联络。由于电话传送的信息也可由无线电来传送,而无线电要传送去的地方则不可能通过电话联系,所以很明显无线电比电话重要得多。马可尼在这个排行榜中比贝尔靠前,其原因很简单——无线电通讯是比电话更重要的发明。由于爱迪生有大量的发明,尽管他的发明中没有一项有接近于无线电那样的重要性,我还是将爱迪生排在比马可尼稍微靠前的位置。由于无线电和电视仅仅是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理论成果中被实际应用中的一小部分,因此马可尼的排名大大低于这两个人是公正的。同样公正的是对于我们这个世界而言,仅有少数政治人物具有同马可尼一样的影响力,因此他在此排行榜中有资格被排在相当靠前的位置。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39、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坦白说,把希特勒收进本书是令人感到厌恶的。他所做的几乎完全是邪恶的。对于这样一个使3500万人生灵涂炭的刽子手的所作所为,表示任何程度的认可,都是违背我的初衷的。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希特勒对相当多的人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1889年,希特勒生于奥地利的布劳瑙。年轻时,他想成为一名艺术家,但未获成功。后来,他成了一个激进的德国民族主义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德国军队服役,受过伤,曾因作战英勇得过两枚奖章。德国的战败使希特勒感到震惊和无比愤怒。1919年,在他30岁那年,他在慕尼黑参加了一个小型右翼团体。不久,这个团体改名为德国国家**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党。两年后,他成为该党负责人。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纳粹党的力量很快发展壮大起来。1923年,该党发动了一次史称“慕尼黑啤酒馆起义”的政变。失败后,希特勒被逮捕并判刑,然而实际上他在狱中服刑不到一个月,就被释放。到1928年,纳粹党仍然羽毛未丰。但是大萧条的出现例公众对现存的各个政党十分不满,纳粹党乘机发展了起来。1933年,在希特勒44岁那年,他当上了德国总理。希特勒上台后,利用政府力量镇压反对派,并很快建立起了autarchy统治。这一过程不应被认为是伴随着民权的丧失和反对派人士的被镇压。事实上,希特勒上台后,很快就完成了上述事宜。许多政治上的反对派人士不是被殴打就是直接被屠杀,无须审判。在二战前的那几年,希特勒的统治赢得了大多数德国人的真心拥护,因为他能使失业减少,经济得到恢复。此后,希特勒将德国推上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对外征服之路。他实际上没有诉诸武力就达到了他最初的领土要求。当时,英国和法国正被各自的经济问题所困扰,一味乞求和平。希特勒得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破坏凡赛和约,重建德国军队。1936年德国军队占领莱茵地区,并设防3个月;1938年,他武力吞并奥地利。英法两国对希特勒的这些举动没有进行干预,甚至当希特勒在1938年9月吞并苏台德这个捷克斯洛伐克重点设防地区时,英法也予以默认。当时英法两国希望通过《慕尼黑公约》求得和平。这个公约断送了捷克人民的希望,几个月后,捷克全境被占。希特勒在进行上述军事行动时,如果有任何国家表示反对,他便以武力相威胁。波兰是希特勒的下一个征服目标,英国和法国决心保卫波兰。为了保护自己,希特勒于1939年8月与斯大林签定了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和斯大林两人实际上建立了一个咄咄逼人的联盟,并就他们之间如何瓜分波兰达成了一致)。9天后,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进攻。16天后,苏联也进入波兰。尽管英法两国对德宣战,波兰仍然很快陷落。1940年是希特勒的鼎盛大时期。他的军队于4月攻占了丹麦和挪威,5月占领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月,法国投降。但在年底,英国顶住了德国空军的长时间空袭,赢得了“不列颠之战”的胜利。在此之后,德国再也没有力量进攻英国本土了。希特勒的军队在1941年4月征服了希腊和南斯拉夫。1941年6月,希特勒撕毁他与苏联缔结的互不侵犯条约,开始进攻苏联。他的军队一度占领了大片苏联领土,但是没能在冬天到来前消灭苏联军队。尽管已经在同英国和苏联交战,德国仍然在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几天后向美国宣战。到1942年年中,德国已控制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北非的许多地方。1942年下半年,希特勒在两个关键战役——埃及的阿莱曼和苏联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失败,这成为二次大战的转折点。在遭受这两次重挫之后,德国的军事力量开始持续衰落。尽管战败已不可避免,但希特勒仍不投降。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希特勒又挣扎了两年多。1945年春,他的末日终于来临。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柏林自杀。几天后,德国宣布投降。在希特勒当政期间,他施行了史无前例的种族灭绝政策。他极为憎恶犹太人,他曾公开宣称,他的首要目标是消灭世界上所有的犹太人。在他的铁蹄践踏到的每一处地方,无辜的男人、女人和孩子们被集中起来,像牲口一样被运到毒气室屠杀。几年间,用这种方法杀害的犹太人达600万之多。犹太人并不是希特勒惟一的受害者。在他当政期间,无数的俄国人、吉普赛人,以及被认为是劣等人种子或是作为国家敌人的那些人,同样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屠杀。人们无法想象,这些刽子手在毒气室和战场上杀人是那么的心安理得:希特勒的死亡集中营组织得像大公司一样,各种记录保存完好,定有各种配额,还对受害者的尸体进行全面搜查,以便找出值钱的东西,如金牙、结婚戒指等。许多受害者的尸体还被用来做肥皂。希特勒对他的屠杀计划执行得异常坚决,甚至在战争后期,在德国国内和军队缺少所需燃料时,那些运载牲口的车厢仍然不停地开向死亡集中营,去执行那令人发指的屠杀使命。显然,由于多种原因,希特勒的知名国庆节将同历史一起继续下去,这首先因为,希特功被一致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臭名昭著的人物。如果像尼禄、卡利古拉这样的人,尽管他们所作的坏事比希特勒有所不及,但作为残暴的象征,他们的名字还能出现在20世纪的话,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希特勒这个无可争议的最为丑恶的历史人物,他的名字将会持续到今后几个世纪。此外,人们当然不会忘记,正是希特勒挑起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那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核武器的出现已经使未来发生这种大战的可能性变得很小,因此,从现在起的二三千年内,二战仍可能被认为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进一步讲,希特勒的名声将持续下去的另一个原因是,有关他的全部情况仍然充满未解之谜。这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一个外国人(希特勒生于奥地利,不是德国人),既没有政治经验,也没有资金和政治背景,居然能在不到14年的时间内,当上了当时世界上一个主要大国的首脑,这的确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作为一个鼓动者的能力也超乎寻常,他也许是历史上最能言善辩的人。最后,他的残忍不会被人们遗忘。在那个年代,没有谁的影响能够与希特勒相比。此外,1000万人的生命断送在希特勒挑起的战争或是纳粹集中营里。数百万人无家可归,他们的生活被战争彻底地打乱了。分析希特勒的影响,必须要考虑到两个因素:第一,如果没有希特勒,世界将会怎样?诚然,英法的绥靖政府给希特勒提供了机会。他慷慨激昂的言辞,鼓惑了许多听众。然而,没有迹象表明,在20世纪20、30年代,德国民众有领土扩张的要求;也没有迹象表明,如果不是希特勒,其他的德国领袖会做出类似事情。事实上,没有人料想到希特勒时代的出现。第二,整个纳粹运动是由一个领导人物主宰,并发展到如此极端的地步。在希特勒之前和之后,国家社会党没有什么重要人物。他领导纳粹获得了regime,并在他当政的全部时期内,维持了他的权力。他一死,纳粹党及其政府便灭亡了。但是尽管希特苗对他那个时代的人有过巨大的影响,但他所做的一要对后人来说,产生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希特勒几乎没有达到他所期望的任何主要目标。而看上去,他对后代产生的一些影响,则同他打算做的正好相反。例如,希特勒意欲扩大德国的影响和领土,他曾一度夺取了大量领土,但这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今天德国的领土还不及希特勒上台时候大。希特勒仇恨犹太人,但是在希特功执政的15年后,20世纪里第一个犹太国家诞生;希特勒仇恨**主义和俄国,但在他死后,作为战争的结果,俄国人控制了东欧大部分地区,**主义的影响在战后迅速扩大;希特勒试图在德国及所占领地区摧毁democracy,然而,如今democracy机制在德国得以良好地运行。而且,今天的德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不能容忍despotism。如何综合分析希特勒在他那个时代的巨大影响而今相对下降?希特勒在他所处时代的影响如此巨大,使我不得不把他列入本排行榜。但他必须名列秦始皇、奥古斯都?恺撒和成吉思汗之后,因为这些人影响了他们身后的几个世纪。与拿破仑、亚历山大大帝相似,在短期内,希特勒扰乱了世界,而且程度更甚。将希特勒排在他们之后,是考虑到他们两人对历史的影响更长。40、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代表了西方政治哲学的起点,同时也是我们许多道德观念和形而上学的奠基人。他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业已被人们研究和解读了2300多年。因此,柏拉图被看作是西方思想之父之一。公元前427年,柏拉图出生在一个雅典贵族家庭。青年时期,他结识了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后来,苏格拉底成了柏拉图的良师和益友。公元前399年,70岁高龄的苏格拉底被指控腐蚀雅典青年的灵魂,并被处以死刑。柏拉图称苏格拉底是“我所看到的世界上最智慧、最公正、最杰出的人”。他的死,使柏拉图对democracy政府深恶痛绝。苏格拉底死后不久,柏拉图离开雅典,开始了他为期10年(或者12年)的国外旅行。大约在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创办学园。这所学校后来一直存在了900年。此后40多年间,柏拉图一面教书,一面从事哲学著述,在雅典度过了他的大部分岁月。他最著名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后者17岁时来到学园就读,那年柏拉图60岁。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享年80岁。柏拉图一生撰写了36本著作,这些著作大部分是关于政治和道德问题,也有一些是关于形而上学和神学。很显然,篇幅有限,我不可能在此概括柏拉图著作的全貌,便是我试图从柏拉图最著名的书《国家篇》中,解读他所提出的理想社会的观点。柏拉图认为最理想的社会形态是贵族国家。他所指的不是世界观袭的,或是帝王式的国家,而是讲求资格和才能的国家。这个国家的权力掌握在最杰出、最聪明的人手中。这些人不是公民投票选出的,而是根据一定的原则挑选出的。统治阶层或管理阶层,应允许其他人,依据能力和资格,进入他们的行列。柏拉图认为,所有的人,不论男女,都应有机会展示才能,进入管理阶层(柏拉图也许是第一个强调男女平等的哲学家)。为了保证机会均等,柏拉图建议国家让所有的儿童接受教育。儿童们应当首先接受体能训练,但不应忽视音乐、数学及其他学科。在不同阶段,应当进行广泛考试。让那些考试成绩一般的学生,从事社会经济活动;考试成绩优秀者,继续深造。所学内容,不仅包括正规的学术课程,而且包括“哲学”。柏拉图在这里所说的哲学,指的是他所提出的形而上学理论。学到35岁时,实践证明能够领会形而上学理论精神的人,继续接受15年的补充训练,使他们得到实际工作经验。只有那些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人,方能进入管理阶层。除此以外,这些人还必须表示出对公众事务的兴趣。管理人员的资格每个人都可以具备,他们不必是富翁。他们只被允许保有少量个人财富,没有土地和私人住宅。他们领取固定工资(肯数目不大),不拥有金银器物。不应允许这些人有各自的家庭,他们要在一起吃饭,只有普通的朋友对这些人的奖励,不能是物质上的,而应是精神上的,他们在为民服务中得到满足。简单地说,这就是柏拉图的理想社会。几百年间,《国家篇》被人们广泛阅读。需要指出的是,柏拉图的这种政治制度,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被采纳。从柏拉图至今的大部分时间里,欧洲许多国家实行王位世袭制。最近的几个世纪里,一些国家以democracy制的原则组织政府。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军事autarchy,或是极有煸动力的autarchy统治,比如像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领导下的政府。但没有任何一种政府与柏拉图的理想国相似。那么是否可以认为,柏拉图的理论在实践中被忽视?我认为不是。虽然没有任何国家采用柏拉图的原则,但是中世纪天主教会的立场与柏拉图所说的管理阶级有着惊人的相似。中世纪的天主教会由自我不断完善的精英组成,这些人大都接受过正统的哲学训练。原则上讲,教士不能结婚(女人被排除在外),他们关心的是广大俗世百姓的生活。我认为很难正确分析柏拉图的重要性,因为虽然他的影响广大而深远,但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影响是微妙的和间接的。他的政治理论,以及他关于道德和形而上学的讨论,影响了后来的许多哲学家。在本书中,我把柏拉图排在亚里士多德之后,主要是因为亚里士多德不仅是哲学家,而且还是重要的科学家。另一方面,本书将柏拉图排在伏尔泰和杰佛逊之前,那是因为后两者的著作最多影响世界2至3个世纪,而柏拉图的影响已经持续了23个世纪。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41、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1658)克伦威尔是英国功名显赫的军事领袖,他领导国会军赢得了英国内战的胜利。他是英国议会democracy制的奠基人。克伦威尔1599年生于英国亨廷顿。他年轻时期,英格兰处于宗教分裂状态,统治它的国王希望实行绝对的君主制。克伦威尔原是一名农夫、虔诚的清教徒。1628年,他当选为国会议员,但为期很短,因为翌年,国王查理一世宣布解散国会。由于与苏格兰交战需要资金,1640年,国王再次召集国会,克伦威尔又任议员。新的国会激烈抨击宗教迫害、滥征税收等暴政,国王无意服从国会,于是,效忠国王的军队与效忠国会的军队之间的战争,在1642年爆发。克伦威尔站在国会一边。他回到亨廷顿,招募了一支骑兵,参加反对国王的战斗。在历时4年的战争中,他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他是指挥马其顿荒原战役和内斯比战役的重要将领,而前者是战争的转折点。1646年,战争结束,查理一世被捕,克伦威尔成了国会军中最有威望的将领。但是和平并没有到来,因为国会这边分成许多派别,目标各不相同。国王得以拒绝谈判。一年后,第二次内战爆发。查理一世乘机逃跑,并试图重组军队进行反扑。战争的结果是国王战败被擒。克伦威尔清除国会中谋求妥协的人士,并于1649年1月处死国王。英伦三岛建立起了共和国(又称英联邦),国家行政大权临时由克伦威尔主席的国务会议掌握。但是,效忠国王的势力卷土重来,分别占领了爱尔兰和苏格兰,并得到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的支持。这股盘踞在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势力被克伦威尔的军队击溃,1652年,内战以保皇派被彻底粉碎而告终。战争结束,该是建立新政府的时候了。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这个政府应当采用何种宪法形式。这个问题在克伦威尔有生之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按理说这个清教徒有能力粉碎任何一种反对他建立autarchy统治的势力,但是无论他的权力还是他的声望,都没能使他消除他与支持者之间的分歧,说服他们赞同新宪法。原因在于错综复杂的教派争端,使新教如同当年罗马天主教一样四分五裂。1640年克伦威尔掌握regime以后,国会始终处于一种规模小、不具有代表性的非主流地位,史称“残阙国会”。起初,克伦威尔试图与之达成协议,举行新的选举。协议未成,克伦威尔于1658年4月20日宣布解散国会。在克伦威尔去世以后,国会曾几度组成,又几度被解散。曾有两种不同的宪法被采用,但执行得都不成功。在任期间,克伦威尔依靠军队进行统治。实际上,他是一个军事autarchy者。但是,他曾几次进行democracy实践,甚至拒绝加冕。这表明,实行军事autarchy并不是他的初衷,其实他是想建立一个有效率的政府。从1653到1658年,克伦威尔作为“护国公”统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在这5年间,总体说来,克伦威尔的政府是贤能的。他修改严厉的刑法,支持教育。他主张宗教宽容,允许犹太教重返英国,并进行传播(大约3个世纪以前,犹太教被爱德华一世逐出英国)。克伦威尔的外交政府也很成功。1658年,克伦威尔死于疟疾。克伦威尔死后,他的长子理查德?克伦威尔继位,但为期很短。1660年,查理二世返英即位。克伦威尔的尸体被掘出施以绞刑。但是,这种行为并不能平息人民对autarchy者的不满。查理二世很快明白了这一点,他尽量不与国会争权。当他的继任者詹姆士二世企图恢复autarchy统治时,很快便在1688年爆发的“光荣革命”中被迫宣布退位。政变的结果正好克伦威尔在1640年所期望的,即确立君主立宪法制,实行宗教宽容。在克伦威尔死后的300年间,他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一些人认为他是个伪君子。他总是宣称承认国会的权利,但他是一个真正的autarchy者,他所建立的是一个军事autarchyregime。但更多的人认为,克伦威尔对democracy的追求是真诚的,他不得已实行autarchy统治,这主要是由于局面无法控制所致。他很坦诚,他拒绝加冕,并且从未试图建立永久的autarchy统治。他的统治是温和而又宽容的。我们如何来评价克伦威尔在历史中的作用呢?当然,他最主要的贡献,是在英国内战中击溃保皇党人的力量。在战争初期,国会军节节败退,是克伦威尔领导的骑兵队,在马其顿荒原战役中取得大捷,从而扭转了战争局面。如果没有克伦威尔,国会军最终的胜利就不可能到来。这一胜利的结果是democracy政府在英国的确立和加强。这种结果不能被视为在任何事件中都能产生的。在公元17世纪,欧洲的许多国家都在朝着君权更加神圣的方向发展。而democracy制在英国的胜利,打乱了这一进程。它成为法国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发生,以及democracy制在欧洲最终得以确立的重要因素。它同样为美国以及一些英联邦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建立democracy制树立了榜样。虽然英国在世界上所占领土很小,但democracy所传播的范围却极为广大。如同美利坚的形成归功于哲学家洛克一样,克伦威尔是英国democracy制的奠基人。他的名字本应放在本书更靠前的位置。但相对而言,评价克伦威尔有一定的难度,这是因为,克伦威尔是实干家,而洛克是思想家。如果没有洛克,类似的democracy思想在那时依然会很快出现;但是如果没有克伦威尔,国会军在英国内战中就不可能取得胜利。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42、亚力山大?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1947—1922)电话的发明者亚历山大?贝尔1847年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尽管他在正规学校仅仅学习了几年,但他通过家庭教育和自修得到良好教育。贝尔产生重现声音的兴趣是相当自然的,因为他父亲就是一位嗓音生理学家,并且是矫正说话、教授聋人的专家。1871年贝尔来到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1875年他在那里完成了导致他发明电话的发现。他在1876年2月申请了发明专利,并在几个星期后得到批准。(有趣的是在贝尔申请专利的同一天,有一位名叫伊莱沙?格雷的人也就发明电话提出申请专利,但他比贝尔仅仅晚了1小时。)在专利被批准后不久,贝尔在费城的百年展览会上展示了他的电话。他的发明激起了公众的巨大的兴趣,他也因此受到奖励。但是西方联盟(Western Union)电报公司拒绝用10万美元来购买这项发明。因此贝尔和他的伙伴们于1877年7月成立了他们自己的公司,这就是现在美国电话与电报公司(AT&T)的前身。电话取得了迅速和无与伦比的商业成功。AT&T公司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私营公司(它现在已经被分成几家规模较小的公司)。贝尔和他的妻子在1879年3月时拥有公司15%的股份,但他们似乎没预料到公司将会多么的赚钱。在7个月中他们以平均每股250美元的价格卖掉了他们的大部分股票。到11月时,股票已卖到每股1000美元!(回想在3月份时,当每股卖到65美元时,贝尔的妻子已恳求他立即出售股票,因为她害怕股票不会再升高!)1881年时,他们愚蠢地卖掉了他们所余股票中的1/3。尽管如此,到1883年时他们手中的股票仍值100万美元。虽然发明电话使贝尔成了富翁,但他从没有停止过他的研究活动。他还成功地发明了另外几种有用(虽然不那么重要)的装置。他的兴趣不断变化,但他主要关心的还是帮助耳聋的人。事实上他妻子就是一位经他指导过的失聪女孩。他们生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但两个儿子在婴儿时就死了。1882年贝尔成了美国公民。他于1922年去世。任何关于贝尔影响的做人将根据对电话重要程度的认识。我的观点是,由于极少有发明被如此广泛地使用并对日常生活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一发明是伟大的。我将贝尔排在马可尼之后是因为无线电是比电话具有更多用途的装置。就是说从原理上讲,能由电话传送的谈话也可以由无线电代替电话传送,但是许多情况下(如与正在飞行中的飞机通讯)电话不能替代无线电。如果这是惟一要考虑的因素,则贝尔的排名还要大大低于马可尼。但是有另外两个因素需要考虑。第一,虽然单个的电话交谈可由无线电来传送,但要用一个相就的无线电通讯网络来取人工整个电话系统则是非常困难的。第二,贝尔是第一个发明了重现声音的方法的人,而且这种方法以后被无线电接收器的发明者、电唱机的发明者,以及其他许多类似装置的发明者所采纳和使用,因此我认为亚历山大?贝尔的影响仅稍逊于马可尼。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43、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1881—1955)青霉素的发现者亚历山大?弗莱明1881年生于苏格兰的洛赫菲尔德。从伦敦圣玛丽医院的医学院毕业后,弗莱明开始从事免疫学研究。而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作为军医研究了重伤的感染问题。他发现许多抗菌剂对人体细胞的损伤甚至比对细菌的损伤还要大。他认识到必须找到某些物质,它们既能杀菌又对人体细胞无害。战后,弗莱明回到圣玛丽医院。1922年他在那里做研究时发现了一种物质,他把它称作溶菌酶。溶菌酶产生于人体,是粘膜分泌的粘液和眼泪的一种成分。它对人体细胞无害。它能破坏某些细菌,但很不幸,这些细菌都不能抑制人体特别有害细菌的生长。因此这项发现虽然有趣,但并不具有多大重要性。正是在1928年,弗莱明完成了他的伟大发现。在他的实验室里,有一份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液被暴露在空气中,并被一株霉菌污染。弗莱明注意到这株霉菌附近的细菌被溶解掉了。他正确推测出正是这株霉菌产生了某种对葡萄球菌有毒的物质。他很快就发现这种物质也可抑制其他类型有害细菌的生长。他根据产生该物质的霉菌的名字(青霉素)将这种物质命名为“盘尼西林”(即青霉素——译者注)。它对人和动物都无害。弗莱明于1929年公布了结果,但最初并没引起多大注意。他指出青霉素可能会成为一种重要的药物,但他自己没有能力发展提纯青霉素的技术。此后大约有10多年的时间,这种神奇的药物未被利用。直到30年代后期,两位英国的医学研究人员弗洛里和钱恩偶然读了弗莱明的论文。他们重复了弗莱明的实验并证实了他的结果。之后他们提纯了青霉素并在动物身上做了实验。1941年他们将青霉素用于临床实验。他们的实验表明这种新药有着令人惊异的效力。由于英国和美国政府的鼓励,医药公司开始进入这一领域,并迅速发展起大量生产青霉素的方法。开始,青霉素仅留给战争中的伤员使用,但到1944年,它开始被用来治疗英国和美国的普通百姓。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青霉素的使用已遍及全世界。青霉素的发现极大地激发起寻找其他抗菌素的热潮,并导致发现了其他许多种“灵丹妙药”。但青霉素仍然是使用最广泛的抗菌素。青霉素继续保持至高无上地位的原因之一,是它能有效地抵抗很多种病菌。它可用来治疗梅毒、淋病、猩红热和白喉,另外还可用于治疗各种炎症,如关节炎、支气管炎、脑膜炎、血中毒、疖子、骨炎、肺炎、坏疽以及其他许多病症。青霉素的另一个优点是治疗时使用量的安全系数很大。5万单位剂量的青霉素可以有效地抵抗某些感染,但每天注射1亿单位的青霉素也不会产生副作用。尽管有一小部分人对青霉素过敏,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药提供了一种安全和效力的理想结合。由于青霉素已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人的生命,并且将来肯定还将继续挽救更多的人,因此很少会有人去急诊弗莱明发现的重要性。他在本书中排名的准确位置,肯定要取决于人们认为应该将多大荣誉归于弗洛里和钱恩。如果没有他,可能还要经过很多年才能发现青霉素。而一旦他公布了他的结果,无论如何,不可避免地早晚会有一种改进了的生产和提纯技术出现。弗莱明婚姻幸福,有一个孩子。1945年他因他的发现而被授予诺贝尔奖,他同弗洛里和钱恩分享了该奖。他于1955年去世。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44、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是首位集democracy立宪思想之大成者。他的思想不仅极大地影响了美国的开国元勋,也影响了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哲学家。1632年,洛克生于英国朗灵顿。他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并于1656年获得学士学位,1658年获得硕士学位。青年时,他对科学极感兴趣,30岁时成为皇家学会会员。他是著名化学家玻意耳的好友,晚年时又同牛顿交情笃深。他还对医药学感兴趣,并取得学士学位,尽管他很少实践。他一生中的转折点是结识沙夫茨伯里,他是沙夫茨伯里的秘书兼家庭医生。沙夫茨伯里是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重要发言人,曾一度因其政治活动被查理二世逮捕入狱。1682年,沙夫茨伯里逃往荷兰,几年后在那里去世。洛克由于是沙夫茨伯里的亲密助手而遭到怀疑,于1683年逃往荷兰。他在那里一直呆到1688年革命爆发,国王詹姆士二世被迫退位。1689年,洛克回国,此后他一直住在英国。1704年,洛克去世。他一生从未结婚。洛克所撰写的第一本重要著作,是发表于1690年的《人类理解论》。他在书中控讨了人类知识起源、性质及局限。洛克的理论是纯经验主义的,培根、笛卡儿受其影响之处显而易见。洛克的思想也影响了后来的一些哲学家,如贝克莱、休谟和康德。由于这是一本纯粹的哲学经典著作,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要小于洛克的政治著作。在《论宽容的信札》(1689年出版)中,洛克主张国家不得干涉宗教自由。洛克不是新教徒中第一个提出宗教宽容的英国人,然而他所提出的论点极大地支持了这一理念。洛克还扩大了这种思想,将非基督教包括在内。他说:“不论是多神论者,还是穆斯林、犹太教徒,都不应因其宗教信仰而被剥夺公民权利。”但是,洛克认为这种宽容不应扩大到天主教徒,因为他们忠于外国统治者。此外,无神论者也应排除在外。如果按照今天的标准,洛克应当被认为是极为不宽容。但我们没有理由以现在的标准来评判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人。事实上,他对于宗教宽容的观点被很多人所接受。感谢洛克的著作,如今,宗教宽容已扩展到被他排除在外的那些人当中。在《两篇关于政府的论文》(1689年)中,洛克提出了自由democracy立宪法的基本原则。这本书在英语国家中影响深远。洛克坚信,每个人都享有自然权利,这不仅包括生命权,还包括个人自由和私有财产权。政府的主旨是保证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这种观点有时被称为“政府守夜者理论”。洛克反对王权神授的思想,认为政府的权威来自统治的人民。他说:“只有人民才能通过立法机关,指定执行行政立法权的人。”洛克强调社会契约思想,这种思想起源于早期英国哲学家霍布斯(1586—1679)的著作。霍布斯将社会契约的思想用于为赦免辩护,而洛克则认为社会契约是可以解除的:当立法人试图夺取破坏公民财富,或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妈役人民、把人民推向战争时,他的权力就应因此而无条件地被解除,离开上帝赋予所有人反对战争和暴力的安身之处。洛克还说:“当公民们发现法律有悖于他们的信仰时,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来修改立法。”杰佛逊及其他一些美国革命家深受这一观点的影响。洛克深信权力分离原则,认为立法权应高于执法权,也高于司法权。洛克反对给予法院宣布法律违宪的权力。虽然洛克坚持多数人统治的原则,但他也清楚导表明政府不具有无限的权力。多数人的意志不能违背人的自然权利,也不能剥夺公导的私有财产权。他认为,只有得到人民的同意,政府才可以拿走他们的财产。这种思想成为美国革命时期的一个口号:“如果没有我们的代表,就不得征税”。很显然,洛克的上述思想,成为100年后美国革命的理论基石。他对杰佛逊的影响尤为显著。洛克的思想同样传播到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成为法国大革命和《rights of man宣言》出现的最直接的原因。虽然伏尔泰、杰佛逊等人比洛克著名,但洛克的著作先于他们的出现,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这就是为什么我在本书中把洛克排在这些人之前。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45、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最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贝多芬从小就展露出音乐天才,他的处女作发表于1783年。青年时的贝多芬在维也纳被引见给莫扎特,他们的相处是短暂的。1792年,贝多芬又回到维也纳从师当时最著名的作曲家海地(莫扎特在此前1年去世)。此后,贝多芬一直生活在艺术之都维也纳,直至去世。作为钢琴家,贝多芬精湛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鉴赏能力,使每个人都惊叹不已。他首先是以成功的钢琴演奏家和优秀的教师闻名。不久,他又成为一位多产的作曲家。20多岁时,他的作品就被广泛接受,并受到出版商的欢迎。然而不到30岁,贝多芬就出现了耳聋的早期征兆。年轻的作曲家无疑深受日益加重的病情困扰。他一度甚至打算自杀。1802年至1815年,是贝多芬艺术生涯的中期。在这段时间内,他的耳聋一直在加重。他开始远离社交活动。日益严重的耳疾,使别人误以为他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曾有过几次浪漫史,但都以不幸的结局告终。他终身未娶。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不断问世,后来他越来越不关心当时听众的喜好,不然的话,他会一直受到公众的欢迎。贝多芬不到50岁,就完全失去了听觉。他的作品数量大大减少,而且很难理解。现在看来,他产要是为他自己和未来的理想主义听众作曲。据说他曾对一位评论家说:“这些作品不是为你们而是为后代而写的。”命运最残酷的玩笑,是使历史上许多天才的作曲家都受到过听力障碍的折磨。贝多芬以其超人的毅力克服耳聋的困扰,创作出了更加辉煌的作品。1827年,他在维也纳与世长辞,享年57岁。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9部交响曲、32首钢琴奏鸣曲、5部钢琴协奏曲、10首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优美的弦乐四重奏、声乐和歌剧作品等。他的作品数量比质量更为重要,体现了强烈的情感与完美的构思有机的结合。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把音乐艺术推向了顶峰,从而表明音乐不再是一种从属于文学、绘画的艺术形式。贝多芬非常具有独创精神,他对音乐的某些革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他扩大了管弦乐队的规模,增加了交响乐的长度和范围,证明了钢琴的巨大潜能,并把钢琴推到乐器的首位。贝多芬的作品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派音乐之先河,给许多浪漫主义音乐家以莫大启迪。贝多芬对以后许多作曲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这包括各种风格的音乐家,如勃拉姆斯、瓦格纳、舒伯特和柴可夫斯基。他为伯辽兹、马勒、理查德?斯特劳斯等许多音乐家铺平了道路。贝多芬在本书所列音乐家中,位居首位。虽然西贝柳斯、巴赫的声誉与贝多芬几乎相同,但贝多芬的作品似乎在世界各地更加流行。而且,他所进行的音乐方面的改革,对于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比巴赫的作品影响更为深远。一般说来,政治和伦理的思想,用语言比用音乐更易表达。文学在艺术世界中比音乐更有影响力。正是由于此,虽然贝多芬是音乐巨匠,但他的影响略低于莎士比亚。至于他与米开朗琪罗之间的比较,我认为由于大多数人欣赏音乐比欣赏绘画和雕塑更多,所以音乐作曲家比画家和雕塑家更有影响力。如此说来,把贝多芬排在莎士比亚和米开朗琪罗之间,似乎是较为恰当的。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46、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1976)193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因为他在创建量子力学理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量子力学是整个科学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涉及物体运动的一般规律,是物理学中最基础的分支。而物理学又是整个科学最根本的基础。在20世纪早期,一种现象变得越来越明显,即已经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力学定律无法描述像原子和亚原子这样特别轻小的物体的运动。由于应用这些已知的定律描述那些较大的物体(这是指那些比单个的原子要大的物体)时很圆满,所以这一现象既令人沮丧也令人困惑。1925年时,海森堡提出了一个新的物理学公式,它在基本概念上同牛顿的经典力学公式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这一新理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以后海森堡的继承者对它又做了一些修改。今天它被用来所有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物理学体系中。通过数学可以证明,在仅仅涉及宏观世界时,量子力学的结论同经典力学的计算结论相差无几。(正因为如此,经典力学仍然可以用在大多数科学计算中。另外经典力学的数学计算比量子力学要简单得多。)但是在涉及到微观世界时,量子力学的结论同经典力学就有很大出入。实验证明在此时量子力学的结论是正确的。海森堡理论的一项成果是著名“测不准原理”,这是由他自己于1927年提出的。该原理被认为是所有科学原理中最深刻和最广泛的原理之一。测不准原理从理论上指出了我们进行科学测量的能力的局限。这一原理的含义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最理想的环境中,物理学的基本原理都不允许科学家获得他试图了解的系统的准确知识,那么很显然,该系统的未来运动是不可能被完全预知的。根据测不准原理,不论我们的测量仪器如何改进,我们也无法克服这一困难!测不准原理使我们确信,按照事物的常规来说,物理学不可能做出统计预测更多的事。(例如一个在研究放射性物质的科学家可能能够指出从10000亿个镭原子中将针有200万个在第二天释放出伽玛射线,但他绝不可能指出哪一个镭原子这样做了。)在许多实际环境中,这并不是一个重大的限制。在涉及很大数量时,统计方法通常能为行动提供一个非常可靠的基础;但在数量很小时,统计方法的确不那么可靠。事实上在涉及一个小的体系时,测不准原理使我们不得不放弃要求严格的物理学因果关系的思想。这是在基本的科学哲学观上意义最深远的变化,其意义如此重大,以致于某些伟大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等人从来不愿意接受它。爱因斯坦曾说道:“这是上帝在同世界掷骰子玩。”但无论如何它是大多数现代物理学家感到必须接受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观点。显然量子力学的理论观点已经改变了我们关于物理学世界的基本概念,其改变程度可能超过了相对论。但这一理论的结果不仅仅只具有哲学上的意义。该原理被实际应用到许多现代仪器上,如电子显微镜、激光仪和晶体管。量子理论还被广泛应用到核物理学和原子能上。它是光谱学的基础,也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学和化学。它还被用于像液态氦的特性、星体的内部构造、铁磁学以及放射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研究中。海森堡1901年生于德国。1923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1924到1927年间在哥本哈根同伟大的丹麦物理学家波尔一起工作。1925年他发表了有关量子力学的第一篇重要论文。1927年提出了“测不准原理”。海森堡1976年去世,享年75岁(此处原文有误。——译者注)。他有妻室和7个孩子。鉴于量子力学的重要性,读者可能会奇怪为什么海森堡没有被排在更高的位置。海森堡毕竟不是惟一推动量子力学发展的科学家,他的前辈们也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如马克斯?普朗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玻尔以及添置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另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科学家,如奥地利人薛定谔和英国人迪拉克,在海森堡发表他那篇重要论文之后也为量子力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海森堡是量子力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即使是荣誉归功于大家,他的贡献仍使他有资格在此表中占据高位。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47、路易斯?达盖尔(LOUIS DAGUERRE,1787—1851)路易斯?达盖尔在19世纪30年代成功地发展了一种有实用价值的照相术。达盖尔1787年生于法国北部的康布雷城。青年时代他是个艺术家。在他30多岁时,他设计了“西洋镜”,这是用特殊的灯光效果展示的全景图画。当他从事这项工作时,他开始产生兴趣想发展一种不用刷子和油漆就能自动重现世界上的景像的机器,换句话说,就是照相机。最初他设计一架有衫价值的照相机的努力没有取得成功。1827年时他遇见了尼埃普斯,有可能那时尼埃普斯也在努力想发明一架照相机(到那时多少已经取得了一点成功)。两年后他们变成了合作伙伴。1833年尼埃普斯去世,达盖尔独自继续坚持这一努力。到1837年时,他成功地发展出一种可以实用的照相系统,这被称为达盖尔照相术。1839年,达盖尔将他的照相过程向公众公布但没有申请专利。作为回报,法国下放授予达盖尔和尼埃普斯的儿子终身年金。达盖尔发明的公布在公众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达盖尔成了当时的英雄人物并接受了众多的荣誉。与此同时,达盖尔照相术也迅速得到普遍的应用。达盖尔自己很快的就退休了。他于1851年在距巴黎不远的乡村住宅中去世。很少有发明能像照相机这样有这么多的用途。它实际上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对某些人来说,它是一种严肃的艺术形式,而对千百万其他人来说,它是一种愉快的嗜好。照片给我们教育、新闻和广告上的信息(或错误信息)。因为照片可以使我们行动地回忆起过去。它是所有纪念品和纪念物中最常见的。当然,电影摄影术是照相术的一种重要的发展,除了服务于娱乐传播以外,它实际上有像照相术一样多的应用领域。没有什么发明是完全归功于一个人的工作的。确实,在达盖尔之前许多其他的工作为达盖尔的成就做了准备。暗箱(一种类似于小孔成像相机的装置,但没有底片)至少比达盖尔早800年就发明出来了。16世纪卡尔达诺对如何将透镜安装在暗箱的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拉开了现代照相机的令人兴奋的序幕。但是由于它产生的图像根本不能保存,几乎不能认为它就是照相机。另一项重要的准备性发现是1727年由舒尔茨完成的,他发现银盐对光敏感。尽管他用这项发现制造出一些暂时存在的图像,但舒尔茨没有真正对这一思想深入研究。最接近于达盖尔成就的先行者是尼埃普斯,他后来成了达盖尔的合伙人。大约在1820年时,尼埃普斯发现产于朱迪亚(古巴勒斯坦南部地区)的沥青对光敏感。通过将这种光敏材料与暗箱结合,尼埃普斯成功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机。(他于1826年制造的一架照相机现仍被保存着。)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一些人认为尼埃普斯才应该被认作是照相机的发明者。但是尼埃普斯的照相方法完全不能实用,它要求有8个小时的曝光时间,即使是这样,得到的结果仍然是一幅相当模糊的图像。用达盖尔的方法,图像被记录在一张涂有碘化银的平板上。15到20分钟的曝光时间就足够了。这样一来,这一方法尽管还很麻烦但却可供实用了。在达盖尔将他的方法公诸于众后的两年时间内,其他人对这一方法提出了一些小改进:在用作光敏材料的碘化银中加入溴化银。这一微小的变化对于大大减少必需的曝光时间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而使得用照相术产生图像变得实用。1839年在达盖尔公布他的发明之后不久,英国科学家塔尔博特宣布他发展了一种不同的照相方法。像我们使用的方法一样,它使用负片。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记录表明,塔尔博特实际上在1835年就已经制作出了他的第一张照片。这比达盖尔照相术提前了两年。塔尔博特由于同时还在从事其他几项研究工作而没能迅速将他的照相实验进行到底。假如他那样做了的话,他很可能在达盖尔之前就发展出一种具有商业可行性的照相系统来。在达盖尔和塔尔博特之后的年代里,照相方法得到了巨大的改进:如湿版处理、干版处理、现代胶卷、彩色照片、电影、偏振光摄影术以及复印术。尽管许多人参与了照相术的发展过程,但我感觉达盖尔作出的显然是最重要的贡献。在他之前没有任何一种可供实用的照相系统,而他设计的技术是实用的,并很快被广泛使用。而且他的非常大众化的发明对其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的确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照相方法相当不同于达盖尔的方法;但是即使后来的这些方法没有被发明出来,达盖尔的仍然可以向我们提供一种实用的照相技术。48、西蒙?玻利瓦尔(SIMON BOLIVAR,1783—1830)西蒙?玻利瓦尔经常被人们称为“南美洲的华盛顿”,因为在他的领导下,5个南美国家从西班牙统治下获得解放。它们是: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历史上很少有这样的政治家,在整个洲中起了如此重要的作用。1783年,玻利瓦尔生于委内瑞拉加拉加斯的一个有西班牙血统的贵族家庭。9岁时,他成了孤儿。在成长时间,他深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他读过洛克、卢梭、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青年时,他访问过欧洲一些国家。1805年,他站在法国阿文汀山顶上,立下著名的誓言:不把祖国从西班牙统治下解放出来,誓不罢休。1808年,拿破仑进攻西班牙,将其兄弟扶上西班牙政府首脑的宝座。这为南美殖民地人民提供了争取政治独立的良好机会。1810年,当西班牙国王被罢免时,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斗争在委内瑞拉爆发了。1811年,委内瑞拉正式宣布独立。同年,玻利瓦尔出任革命军军官。但在此后几年,西班牙军队重新控制了委内瑞拉。革命运动领袖米兰达被捕,玻利瓦尔逃往国外。以后的几年中,爆发过无数次战争,西班牙军队几度受挫。1819年是战争的转折点,玻利瓦尔率一小股部队,穿过山谷、平原和安第斯高原,袭击西班牙驻哥伦比亚的军队。1819年8月7日,他在博亚卡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1821年和1822年,委内瑞拉及厄瓜多尔先后获得解放。与此同时,阿根廷的爱国将领圣马丁把阿根廷和智利从西班牙统治下解放出来。1822年,两位解放者在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相会。但他们未就联合反抗西班牙统治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圣马丁不想卷入与野心勃勃的玻利瓦尔的权力斗争中,决定从南美撤出其全部军队。1824年,玻利瓦尔的军队解放秘鲁全境。1825年,玻利维亚获得独立。此后几年,玻利瓦尔的事业不很成功。受美国革命的影响,他想建立一个美国那样的南美联邦共和国。事实上,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3国已经组成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玻利瓦尔出任总统。不幸的是,南美洲人的离心力远远大于北美洲殖民地人民。1826年,玻利瓦尔建议召开拉丁美洲各国会议时,只有4个国家参加。实际上,非但没有更多的国家加入大哥伦比亚,恰恰相反,该共和国自身也开始分裂。1828年,内战爆发,有人试图行刺玻利瓦尔。到1830年,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退出了共和国。玻利瓦尔感到自己成为和平的障碍,于是在1830年4月宣布退位。他在1830年12月去世时,情绪沮丧,生活贫困,并被他的祖国委内瑞拉所驱逐。很清楚,玻利瓦尔是个非常有野心的人,有时在紧急状态下,他实行autarchy统治。尽管如此,当面临选择时,他的个人野心还是服从于全局利益和democracy思想,放弃了despotism权威。曾有人献给他王冠,但被拒绝。无疑,他认为“解放者”这个称号,对他来说比王冠更重要。毫无疑问,玻利瓦尔是西班牙属美洲殖民地获得独立的决定性人物。他撰写文章、出版报纸、发表演讲等,为他所领导的独立运动提供理论依据。他不厌其烦地进行募捐,以支持他所从事的事业。他还是独立运动中重要的军事领袖。但是,如果认为玻利瓦尔是伟大的军事将领,那就错了。他所的击溃的军队,不仅规模小,而且组织不完善。玻利瓦尔不是一个军事天才(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从未接受过任何军事训练)。但玻利瓦尔有着摆脱困境的坚强毅力。在每一次遭受挫折时,当其他人试图放弃斗争时,玻利瓦尔都顽强地重整部队,继续战斗。我认为,玻利瓦尔比恺撒和查理曼大帝更重要,这是因为他影响的时间更为持久,面积更为广大。但在本书中,我把玻利瓦尔排在亚历山大大帝、希特勒、拿破仑的后面,是因为如果没有这3个人,很多历史事件不可能发生。但如果没有玻利瓦尔,南美终将会获得独立。最有趣的是,也是最有意义的是玻利瓦尔与华盛顿两人之间的比较。同华盛顿一样,玻利瓦尔率领着一支人数少而且又缺乏训练的部队;资金不足,而且经常需要有号召力的领袖来把部队凝聚在一起。与华盛顿不同,玻利瓦尔生前解放了他所有的奴隶。此外,他试图通过宣言和宪法,积极地在他所解放的地区解放奴隶。然而,他的努力并不成功。玻利瓦尔去世时,奴隶在这些地区依然存在。玻利瓦尔有着复杂而又有趣的个性:富有戏剧性、勇敢而又浪漫。他很英俊,有很多情人。他是一位有远见的理想主义,但他缺乏华盛顿那样的管理才能。他喜欢被人吹捧。他比华盛顿有野心,这对于他所解放的地区是很不利的。另一方面,他对于攫取财富没有丝毫兴趣。进入政界以前,他已经很富有。但在去世时,他一贫如洗。玻利瓦尔从殖民者手中解放出来的土地面积,比美国初斯的领土面积大。尽管如此,他的作用仍然不如华盛顿重要,因为美国在历史上的作用,比玻利瓦尔所解放的国家的作用大得多。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49、笛卡儿(RENE DESCARTES,1596—1650)法国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数学家笛卡儿,1596年出生在图赖讷村。青年时,他进入一所较好的基督教学校就读。20岁时,获普瓦捷大学法学学士学位。但他并没有从事律师职业。虽然他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却认为,除数学外,其他任何领域里的知识只有很少部分是可靠的。他没有继续深造,决定遍游欧洲,亲身感受世界。他家里很富有,而笛卡儿自己的收入就足够他自由地旅行。1616—1618年,他在欧洲进行大范围的旅行。虽然他从未卷入任何一场战斗,但他曾在3支不同的军队(荷兰、巴伐利亚和匈牙利)中短期服役。他还访问了意大利、波兰、丹麦及其他一些国家。这些年里,他一直在思考探求真理的一般方法。32岁时,他决计把他的方法运用到描述世界当中去。他在荷兰安顿下来,一住就是21年(他之所以选择荷兰,一方面是由于那里有较多的学术自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可以远离法国的社会纷争)。1629年,笛卡儿撰写《思想指导原则》,扼要地阐述了他所发现的方法(但是,此书并不完善,而且笛卡儿没有试图将其发表。在他去世50年后,这本书才首次得以问世)。1630年至1634年间,笛卡儿将他的方法运用到科学研究中。他用这种分析方法,学习更多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他还从事光学、气象学、数学等科学分支学科的独立研究。笛卡儿的观点具体表述在他的《世界》一书中。然而在1633年,当这本书接近完成时,传来了意大利教廷对伽利略地球围绕太阳转观点的判决。虽然在荷兰,笛卡儿没有反对天产教庭,但他还是决定谨慎从事,暂时不出版此书。因为他在此书中,维护了哥白尼的观点。1637年,他出版了《方法论》一书,这是他最著名的著作。《方法论》一书是用法语,而不是用拉丁文写成的,这使所有有理解力的人都能看懂,包括那些没有接受过古典教育的人。在该书附录的3篇文章中,笛卡儿列举他用自己的方法所作出的发现。在第一篇关于光学的文章中,笛卡儿阐述了光的反射原理(斯涅耳提出这一理论比笛卡儿早)。他还讨论了透镜及各种光学仪器,描述了眼睛的功能及各种功能障碍;提出了光的波动原理,这一原理后来被惠更斯发展成为光的波动理论。附录的第二篇文章涉及气象学。他讨论了云、雨和风,并对彩虹的成因作出了正确解释。他反对那种认为热是由看不见的流体构成,认为热是一种内在运动的形式(但是,培根等人对此早已有过阐述)。附录的第三篇文章是关于几何学。笛卡儿对于几何学的论述,这牛顿创立微积分学铺平了道路。笛卡儿哲学中最有意思的部分是他最初的研究方法。考虑到大量的错误论断已被接受的情况,笛卡儿决心以一种全新的方法为开端,探求真理。他开始怀疑一切:老师传授给他的、他所真诚信仰的、常识性的观念、外部世界的存在,甚至他自己在世界上的存在。简而言之,就是怀疑一切。当然,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克服对一切事物的怀疑,获得可靠性的认识?笛卡儿通过一系列形而上学的争辩,证明了自己的存在(“我思,故我在”)。他也由此证明了上帝以及外部世界的存在。这是笛卡儿理论的出发点。笛卡儿的方法有两个方面:第一,他把认识论问题置于其哲学体系的中心地位,即“何为人类知识之本?”以前的哲学家都曾试图描述世界的本质。笛卡儿告诉我们,这个问题只有与“我如何知道?”这一假设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第二,笛卡儿建议我们不要以相信,而要以怀疑为开端(这显然与奥古斯丁及大多数中世纪神学家的观点相违背,他们认为相信在先)。诚然,笛卡儿随后得出的结论与正统基督教的观点相一致,但是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他所提出的研究方法,而不是结论(教会对于笛卡儿的著作最终会overthrow教会正统学说的担心,最终被证实了)。在他的哲学中,笛卡儿强调精神与物质的区别,在这方面他拥护一种彻底的二元论。关于这一区别以前就有人探讨,但笛卡儿的著作激发起关于这一论题的讨论。他提出的问题引起自那时以来的哲学家们的兴趣,并且到现在也没能解决。另外笛卡儿看待客观世界的概念对世人也有巨大的影响。他认为除了上帝和人类灵魂,整个世界在机械地运转。一切自然现象,都可以用机械原理解释。因此,他反对占星术、魔法及其他一切迷信活动。同样地,他拒绝用目的论对自然现象进行的所有解释(他寻找机械方面的直接原因,反对那种认为自然现象的发生服务于某些终极日的的观点)。笛卡儿认为,从本质上说,动物是一种复杂的机器,人体也是如此,是机械运动的主体。这一思想,为近代心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笛卡儿喜爱科学研究,并且相信将科学研究应用于实践有益于社会。他认为科学家应当避免含混不清的假设而尝试用数学方程来描述世界。所有这些,听起来非常现代。但是,虽然笛卡儿亲自做过很多实验,但他从未真正强调这些实验在科学研究的方法上所起的重要作用。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早在笛卡儿以前,就对经验主义作过阐述。“我思,故我在”的思想,最早出现在大约1200年以前的奥古斯丁学说中(当然,表述的语汇不尽相同)。同样地,笛卡儿对上帝存在的“证明”,只是安塞姆关于本体论争论的另一种形式。1641年,笛卡儿的另一本专著《冥想》出版。1644年,《哲学原理》出版。这两本书都是用拉丁文写成,其法文译本于1647年出版。虽然笛卡儿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但他的文风、语调令人吃惊地老旧。事实上,他看上去很象是位中世纪的学者(也许是他理性主义研究方法所致)。与之相反,培根早于笛卡儿30年出生,但他的文风看起来是那么的现代。正如笛卡儿的著作所述,他是上帝的坚定信仰者。虽然他自认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但教廷不喜欢他的书,他的著作被列在在主教禁书的名单中。即使在新教国家荷兰(在那时,荷兰也许是欧洲最宽容的国家),笛卡儿也曾遭到无神论者的指责,当局也经常给他制造麻烦。1649年,笛卡儿接受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慷慨的提议,来到斯德哥尔摩,成为她的家庭教师。笛卡儿喜爱温暖的房间,喜欢晚睡。当得知女王要求他在早晨5点授课时,他非常沮丧。笛卡儿担心早晨冰冷的空气会置他于死地,事实也是如此:他得了肺炎。1650年2月,笛卡儿去世。此时他来瑞典仅4个月!笛卡儿从未结婚,但他有过一个夭折的女儿。笛卡儿哲学遭到很多同朝代人的批评,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感到他的学说卷入了循环论证。以后的哲学家也对笛卡儿理论中的缺点提出了批评,但如今已很少有人全心全意地为这些缺点辩护。但是,哲学家的重要性不在于为自己学说中不正确的东西辩护,而在于著作中所表述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有鉴于此,笛卡儿无疑是一位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笛卡儿的思想至少有5个方面对欧洲思想产生了影响:(1)用机械原理解释宇宙万物;(2)对科学实验所采取的积极态度;(3)强调将数学原理在科学中运用;(4)怀疑论学说;(5)对认识论的关注。总体评价笛卡儿的重要作用时,我还特别注重他在科学上的贡献,特别是他发明了解析几何学。这也是我把笛卡儿排在伏尔泰、卢梭和培根之前的原因。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50、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1475—1564)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琪罗,是视觉艺术史上的杰出人物。他是无与伦比的画家、雕塑家和建筑设计师。他留下的艺术杰作,400多年以来一直使观众蔚然惊叹。他的作品对欧洲绘画和雕塑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1475年,米开朗琪罗生于意大利距佛罗伦萨约40英里的卡普拉斯小镇。小的时候,他就显露出艺术天才。13岁时,他拜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基尔兰达约为师。15岁时,他被佛罗伦萨的统治者梅迪契带进宫内,同他家人住在一起。梅迪契成了米开朗琪罗的保护人。米开朗琪罗的天才展露在他的整个艺术生涯,教皇和国王频繁地请他设计制作艺术品。虽然他到过很多地方,但大部分时间他住在罗马和佛罗伦萨。1564年,在他89岁生日的前夕,他在罗马去世。他终身未娶。虽然米开朗琪罗不如他的同时代人达芬奇那样全才,但他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仍然令人惊叹。他是惟一的一位在人类追求的两种艺术(绘画和雕塑——译者注)形式中,都达到了顶峰的艺术家。作为画家,他精湛的作品以及留给后人的印象,可以说是位于顶峰或是接近顶峰。他在罗马西斯廷教堂天花板上的巨幅壁画,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尽管如此,米开朗琪罗一直认为自己主要是一位雕塑家。许多评论者认为,米开朗琪罗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雕塑家。他的著名作品“大卫”、“摩西”和“圣母怜子”,是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此外,米开朗琪罗还是天才的建筑设计师。他的建筑设计代表作是佛罗伦萨梅第奇家族教堂。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中,米开朗琪罗作为主要的设计者,曾为此工作多年。米开朗琪罗一生曾写过很多诗歌,约有300首流传下来。这些诗歌大多是在他去世后才得以收集出版。这些作品反映了他的个性和情感,并表明他确实是一个有天赋的诗人。正如笔者在本书莎士比亚一章中所提到的观点,即在一般情况下,艺术和艺术家对人类历史和日常生活影响较小。因此,本书将米开朗琪罗放在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之后。但在实际上,米开朗琪罗以其艺术才能所获得的知名度远远超过后者。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51、乌尔班二世(POPE URBAN Ⅱ,1042—1099)今天,人们很少提起乌尔班二世。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像他那样给人类历史带来那么大的影响。他号召过一场从穆斯林手中收复失地的基督教战争——十字军东征。乌尔班原名奥多,1042年出生在法国马恩夏龙附近的一个贵州家庭。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年轻时当过兰斯地区的副主教,后来成为修道院院士、院长和红衣主教。1088年,他被选为教皇。乌尔班是一个作风强硬、工作效率高、政治上极为精明的教皇。但笔者将他列入本书的理由并不在此,而是由于1095年他在法国克莱蒙召集的一次大规模的宗教集会上,面对成千上万信徒,他发表了也许是历史上惟一的一篇最有号召力的演说。这篇演说,影响欧洲长达几个世纪。他号召所有的基督徒参加圣战——十字军东征,收复基督教圣地。不过,乌尔班确实十分精明,他不仅停留在理想主义的鼓动上,同时还指出圣地资源丰富,远比基督教徒所生活的、人口拥挤的欧洲更富饶。最后,他还宣称,所有参加十字军东征的人,都可以完全免去生前的所有罪孽。乌尔班这篇充满鼓动性的演说,既唤起了人们狂热的宗教泊情,同时也挑起了人们的自私心理。演说结束时,众人齐声高喊“这是上帝的旨意!”几个月后,第一支十字军出征。此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征战,包括8次大规模、多次中等规模的远征,前后延续了约200多年。第一支远征军于1099年攻克耶路撒冷,两周后乌尔班去世,临终前他得知了这一消息。十字军东征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同历史上所有的战争一样,它对参战双方和沿途平民百姓,造成了直接的伤害。尽管如此,十字军东征使西欧直接接触到了当时更为先进的拜占廷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这种接触,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如果没有乌尔班二世的鼓动,历史上如此重要的十字军东征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是他被列入本书的原因。当然,那时的时机业已成熟,否则没有人会去理会他的演讲。要在欧洲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动员,某个中心人物是必需的,当时没有哪个国家的国王能够取代他的位置(假如德国皇帝宣布对土耳其人用兵,并亲率本国军队东征,恐怕不会有英国将士参加)。在欧洲以外更没有超越国界的权威,只有教皇可以号召西方世界的所有基督教徒共同从事一项事业,并使大多数人听从他的意见。所以,如果没有教皇的泊动人心的演说和领导,这场“圣战”可能不会发生。如果其他人处在教皇的位置来号召“圣战”,结果可能会大不相同。它会被视为是许多方面都不切实际的建议。很多谨慎的领袖在做决定时,往往会犹豫再三,裹足不前,其结果尚难预料。但乌尔班二世智勇过人,所以同许多更为著名的人物相比,他对历史的影响则更为深远。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52、欧麦尔一世(,UMAR IBN AL-KHATTAB,586—644)欧麦尔一世是伊斯兰教第二位、也许是最伟大的一位哈里发。他是穆罕默德同朝代人,比穆罕默德年轻。同先知一样,他生于麦加。他的出生年代并不清楚,大约是在586年。欧麦尔原是穆罕默德及其宗教最坚决的反对者。但是突然间,他皈依了伊斯兰教,并成为该教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同保罗阪依基督教有雷同之处)。后来,他成了穆罕默德一生中最重要的心腹之一。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