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民族,要他们很快地接受“不用马车的交通工具”这种异想天开的东西根本不可能。即使是那些对火车略知一二的知识分子,在他们的思想里那也是个恶魔般的庞然大物。要想在这里发展铁路事业是非常困难且充满危险的,人们一定会群起而攻之。但萨洛蒙决定冒这个险。他开始悄悄地进行准备工作:派遣大批人员到英国,从金融、技术等各方面对铁路事业进行考察和研究;派人徒步调查将来铁路要经过的地方,并设法收购沿途的驿站,以备将来把它变成火车站;买通报社和新闻记者,让他们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介绍有关铁路的知识和发展前景。经过将近五年的长时间谨慎筹备,萨洛蒙终于向当时奥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提出申请,要求开欧洲大陆之先河,构筑从维也纳至巴伐利亚长约一百公里的大规模铁路。由于事先已经和宰相等重要大臣们进行了充分的接触,所以此项申请没费更大的周折便得到了皇帝的批准。虽然做过了长时间大量的宣传工作,这项计划一经实施,却还是立即召来了各方面的严厉抨击,大有使几年来为作准备工作所花的金钱和心血付诸东流之势。维也纳各家报纸充满了反对萨洛蒙的攻击性议论,医生们这样说道:“人类的身体无法适应时速24 公里以上的速度,如果坐在这个恶魔般的庞然大物里任由它在奥地利横行的话,乘客将会七窍流血。即算不死,在通过隧道时乘客亦会窒息而死。换句话说,火车就是一个巨大的棺材。”研究精神病的权威学者则提出这样的警告:“现今社会变得日益忙碌紧张,人们的精神已经处于过度疲劳的状态。如果再加上乘火车造成的紧张感,人类必然会完全疯狂。”..所有的人士都大声疾呼:“不能让这机械的恶魔在神圣的帝国存在!粉碎犹太人的阴谋!”萨洛蒙似乎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尽管萨洛蒙平时与各报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此时却也难以抵挡社会舆论的冲击。最使他头痛的是奥地利的一些金融家乘机点火,宣称由外国人来投资铁路事业将会给国家利益造成危机。当然,凭着萨洛蒙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帝国政客非同一般的关系,他可以不必理睬这些反对之声先下手为强。他也可以像五弟杰姆斯在法国的做法一样,不是很困难地把反对势力收买过来。但萨洛蒙却不愿采取这种手段,他认为强硬的手段只会招来更强硬的反对,可贿赂的做法又浪费精力和金钱,萨洛蒙最擅长的便是迂回策略,相信任何事情都必定有温和的解决办法。犹太人之所以能够自下而上,除了注重金钱之外,还在于他们危难时超凡的忍耐力和智慧。于是,萨洛蒙宣称为了筹集铁路建设的资金,首期发行1.2 万股的股票,其中有4000 股公开募集。结果就连那些坚决反对修建铁路的人也踊跃提出申请,地方上的金融家也纷纷离心离德地前来应募。最后,公开募集的4000 股竟收到了将近8 倍的申请函,这一招极为成功。正应了一句格言:“金钱一旦作响,坏话随之戛然而止。”不过,在这一成功的背后,仍然有一只看不见的黄金之手在秘密操纵着。萨洛蒙雇了一批人来应募股票,使得它的行情急速上涨。这一妙计一下就瓦解了如火如茶的反对运动。之后,萨洛蒙为了更进一步击败反对者,又想了另一条妙计请来奥皇亲自出马。他向奥皇要求,要将这条铁路命名为“斐迪南皇帝北方铁路”。这一来不但可以满足皇帝本人的虚荣心,更具有“拉大旗作虎皮”的奇效。这条铁路是欧洲最早,最大的一条正规铁路,沿线的地名、车站,以及车辆本身都附上皇帝的皇徽,如此一来岂不是可以名传千古了吗?皇帝自然毫不犹豫地批准了萨洛蒙的请示。之后,萨洛蒙又趁热打铁,请枢密院长和财政大臣支持这一事业。为了这两人也能鼎力相助,提议在铁路的标识牌和文件上共同印上两个人的姓名。至于宰相,萨洛蒙则请他担任铁路的名誉保护官。“斐迪南皇帝北方铁路”的名称产生了魔木般的奇效,使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铁路一下子变成了奥地利帝国的铁路,当然没有人敢反对了。如此一来,萨洛蒙从根本上巧妙地解除了危机。□路易临危不惧,傲气凌人随着时光的流逝,由萨洛蒙在维也纳奠基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成为全奥地利最大的财阀,一直发展到第四代路易·罗斯柴尔德。1933 年,希特勒成立了第三帝国,表现了要侵吞奥地利的野心,于是奥地利犹太人纷纷逃亡。在维也纳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大多前往巴黎或瑞士避难,只有路易·罗斯柴尔德男爵因财产问题一时难以脱身。路易的个性沉着冷静,是个心胸豁达的人物。在希特勒像发了疯似地向奥地利发出最后通牒的时候,他竟然还有心情到阿尔卑斯山享受滑雪的乐趣。就连罗斯柴尔德家族紧急信使带着家族劝他立即逃亡的信件在滑雪场找到他时,他仍兴致丝毫不减。几天后,德军越过奥地利边境,秋风扫落叶般迅速占领了奥地利。一天傍晚,两名佩带着纳粹臂章的黑衫队员出现在维也纳的罗斯柴尔德家。不料,管家却彬彬有礼地向来人表示:男爵不在家,正在打高尔夫球。一听这话,两名气势汹汹的纳粹党徒不禁对这位上流人物的行事方式感到大吃一惊,愤愤地走了。第二天,又来了6 名纳粹党徒要带走路易。男爵毫无惊慌之态,气定神闲地宣称自己必须吃完早餐才能出门。纳粹队员被他的威严所慑服,不得不同意。男爵在纳粹队员的簇拥下,走到一间极为豪华、香味弥漫的房间里,如平时一样,悠然自得地享用那顿丰盛的早餐,餐后还吃了水果、抽了雪茄,然后才满意地站了起来。路易虽然清楚自己此去前途未卜,却毫不惊慌失措,依然保持着傲气凌人的贵族气派,大摇大摆地随纳粹队员登车而去。□罗斯柴尔德打败希特勒抓到了罗斯柴尔德男爵的报告传到柏林,马上在纳粹高层产生了巨大的骚动。纳粹首脑们开始考虑怎样用手中的筹码来掠夺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财产和权力。最后,他们提出,释放男爵的条件是向纳粹交出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奥地利的一般财产,以及该家族拥有的维克威兹公司的全部股权。这家公司拥有位于捷克的中欧最大的煤矿和制铁联合企业。这一企业具有极为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如果能得到它,无疑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东欧的战略物资掌握在手中。这一交换条件是苛刻至极的,如果答应了这个条件,等于是宣布在奥地利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破产。家族对该公司拥有的股权折合至少是500 万英镑以上,这完全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巨额的赎金。但罗斯柴尔德家族并不急于赎人,因为远在男爵遇绑票的前两年,罗斯柴尔德家族就考虑到很可能会有德国吞并奥地利的一天,从而已把维克威兹公司的股权转移到了英国的公司名下。这项工作进行得极其隐秘,希特勒政权对此一无所知。当然,像维克威兹这种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企业想进行股权转移,必须先得到相关国家的一致同意,否则绝不可能办到。因此他通过某种渠道提醒公司实体所在的捷克政府:“如果德国吞并了奥地利,维克威兹公司将会纳入德国的管理之下。”对于持反德立场的捷克政府,这种情形是他门极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他们向奥地利当局游说道:“如果德国占领了奥地利,捷克政府一定会把维克威兹公司收归国有。”奥地利政府当然不愿眼睁睁地看着损失财政上的巨大收入。如此一来,两国政府基于各自的理由,都同意把公司的所属国籍变更为英国国籍。当然,在这背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黄金之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经过几番周折,维克威兹公司的经营管理权终于转到英国一家保险公司的名下,而这家保险公司实际上仍属于在伦敦的罗斯柴德家族。这虽然不是将该公司的经营管理权从奥地利的罗斯柴尔德转到了伦敦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但在国际政治上,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这样,维克威兹公司现在是属于英国的公司,在英国的保护之下。根据国际法,尽管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却无法任意染指英国的财产。纳粹本以为既吞并了奥地利,也就掌握了奥地利的企业公司,又在手上持有人质,无疑是占有了绝对的优势,却没想到罗斯柴尔德家族竟提出了谈判的要求。罗斯柴尔德家族因为并无多少财产的后顾之忧,所以对交换绝不作轻易的让步。他们对纳粹提出的要求答复是,可以在男爵平安获释之后,以30O万英镑的价格出让维克威兹公司的管理权。希特勒听后震怒不已,原来的打算是做一笔无本生意,现在却反倒要他付出300 万英镑,真是岂有此理!于是恼怒的希特勒以男爵的性命来威胁罗斯柴尔德家族,但后者并无畏惧之意。对他们来说,如果一遇到威胁就无条件投降的话,也不可能建成势力遍及欧洲的金融王国了。双方的较量继续进行着,此时德国又一举吞并了捷克,并且占领了维克威兹。直到这时,希特勒才获悉它现在是英国的公司,受英国的保护,在国际法的约束下,希特勒也无可奈何。罗斯柴尔德家族与希特勒之间的谈判持续了将近一年,最后基本按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条件达成了协议,用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奥地利的一般财产交换男爵,让他平安抵达瑞士。两个月后,希特勒以290 万英镑收购了维克威兹公司,不过这一项协议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没有履行。□凯瑟琳在忐忑不安中公关成功1963 年《华盛顿邮报》的董事长凯瑟琳受任于危难之际,惨淡经营自己的报纸。后来,凯瑟琳准备把报纸交给长子唐纳德。按照法律,这样必须交纳60%的遗产税,而唐纳德可能因此而丧失这家报纸,为了保证报纸但然有序地过渡到下一代,唯一的办法是公开出售股票。这对凯瑟琳来说,犹如让陌生人闯进她的家。但为了使《华盛顿邮报》牢牢地掌握在格雷厄姆家中,即使是一向跟她顶牛的母亲,这次也坚决地站在女儿这边。在她的律师兼首任财政顾问等人的说服下,凯瑟琳终于同意出售股票。但是,股票销售情况不好,这家公司有点迟钝,不知道如何推销这种特别的股票。除此之外,华尔街有许多保留,他们不太信任一个刚上任的女人领导的公司。这样一来,凯瑟琳就不得不去参加华尔街分析家们推销股票的辩论会。她忐忑不安,因为她最讨厌当众发表讲话,这会使她内心的恐惧暴露于外,尤其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一屋子男子面前,而且这些人大半不喜欢她的报纸。出席辩论会的那天,凯瑟琳害怕的要命,但在发表讲话的过程中,她似乎一口气也没喘,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表现出自己是一个坚强的有吸引力的女人。她成功了,几天内股票上升了三个指数,凯瑟琳征服了整个华尔街。她又光临了一些大公司的董事会,不断地表现出她不屈不挠的精神。不久,她在新泽西买了一家报纸,事业越发强大。凯瑟琳不仅重才干、风度,更注意工作效率。这时的《华盛顿邮报》已经不再是一份由家庭主办的报纸,而是被列入纽约证券交易所行情牌的联合大企业的一部分了。□凯瑟琳撒下好友任人唯贤报纸兴旺的关键在于人才。凯瑟琳把建设一支高质量的记者、编辑和管理人员队伍作为振兴该报的第一步。希拉德利原是《新闻周刊》的主编,在菲尔买下这家杂志之后,曾因一个女职员与菲尔争风吃醋两人成为情敌。菲尔去世后,凯瑟琳打听到希拉德利具有主编或分社社长的才干,她不计较个人的恩怨,打电话请他吃饭,并一下子被他的才华迷住。她确信他是位了不起的伙伴。当问到他对什么职务感兴趣,他坦率地说,自己可以取代现任社长。而社长弗兰尔德利是凯瑟琳的好朋友,为了事业,凯瑟琳断然决定把希拉德利安排到《华盛顿邮报》作副主编,并很快撤下弗兰尔德利,提升希拉德利为社长。在希拉德利强有力的协助下,凯瑟琳如虎添翼,开始重建《华盛顿邮报》。由于大胆地采用技术革新,使成本压缩了30%。希拉德利大量网罗有才能的人,把一批普利策奖获得者,最有才华的明星都聚集在自己周围,组成了一个光彩夺目的记者群,《华盛顿邮报》为此而面貌焕然一新。到60 年代末,该报的财政预算由1962 年的290 万美元提高到730 万美元,工作人员增加了35%,报纸每天的页数从56 页增加到100 页,发行量增加了15%,年利润差不多是原来的两倍。□“我需要的是他美丽的歌喉”50 年代曾有人评论:“佩利不是个创新者,更非冒险家,他只热衷于设置诱饵,能预见到将取得轰动的节目。”而若想取得能够轰动的节目,是和优秀的人才分不开的。1931 年6 月,佩利在驶往法国的邮船上听到同行旅客正在播放一组陌生歌手的唱片,优美的歌声使他为之惊叹。问明歌手的名字后,他立即给CBS总部打电报:“与名叫克罗斯比的歌手签订合同。”几周后,佩利返回纽约,却发现无人执行他的命令。 CBS 工作人员找到当时在加利福尼亚州某小乐队的克罗斯比,但调查后,却不愿与之签约:克罗斯比不仅酗酒成性,而且参加演出时经常迟到。佩利非常恼火,他生气地说道:“我需要的是克罗斯比美丽的歌喉,才不管他是否准时守约。”于是,CBS 请来了克罗斯比,但这位无名歌手出口要求得到1500 美元的周薪(如果有赞助商则增到3000 美元)。佩利觉得要价过高,但他的确富于才华,于是他不惜血本答应了这个要求,并将其领进CBS 办公室,向职员们热情介绍这位未来的大明星。起初甚至佩利也有点动摇,正如预料的那样,克罗斯比很不守时.参加在CBS 的首次演出时也迟迟不到。不过,他的声誉却日隆,很快就成为美国的“歌王”。□佩利厚利相诱挖对手墙脚在30 年代,尽管克罗斯比等歌星名噪一时,在对观众影响方面CBS 仍不如老对手NBC。佩利懂得节目受欢迎程度是公司影响力大小的晴雨表,能决定广告客户的选择,CBS 要想超过NBC,只有与NBC 争夺人才一条路可走。1945 年, CBS 负责节目制作的工作是位年仅20 岁的年轻人马丁。马丁是来自加州的“农村孩子”,对公司上层人事关系和筹款理财一窍不通,却有一种特殊直觉了解听众的喜好,能够抓住听众的脉博。佩利给予他自由发挥创造的机会。马丁回忆说:“给予我们的预算是100 万美元(而且不附带任何额外要求)。当时这可不是小数目。佩利采取不干预做法,如果节目取得成功,他会写张便条,告诉我他是多么喜欢这个节目。”而事实上,马丁也不负重托,制作出侦探连续剧《悬而未决》等三部饮誉一时的节目,大多得到商业赞助。当然,单靠优秀的节目制作人员并不能使CBS 战胜NBC,优秀的演员才是提高知名度的关键。不幸的是,多数电视表演明星早已聚集在NBC 旗下,想说服他们改换门庭似乎希望渺茫。然而在1948 年事情却出现转机,佩利接到“美国音乐公司”的电话,问他是否有兴趣购买《阿莫斯与安迪》节目,这个节目已在NBC 连续播放了19 年,一直是该公司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佩利对这一节目垂涎已久,多次企图说服阿莫斯与安迪转入CBS,但均告失败。 30 年代早期,他曾走进两人的办公室,自我介绍后直接提出建议:“我不知道你们在NBC 的收入,但你们前途似锦,我会给你们相当于这里两倍的工资。”两位演员大吃一惊,表示说他们在NBC 签订的合同已到期。1948年,CBS 做出令广播业目瞪口呆的举动,收买了“阿莫斯与安迪”节目。CBS 的节目安排格局也发生变化,以前晚间节目传统的做法(NBC 首先实行并坚持至今)是平衡安排各种节目(包括喜剧、歌及音乐等),佩利则改弦更张,用“阿莫斯与安迪”等节目将星期五夜晚变成“喜剧之夜”。□.. 佩利亲自出马笼络人心初战的成功刺激了佩利的欲望,他又在打本尼的主意。本尼的成功使佩利尤为痛心,因为他在CBS 崭露头角后被NBC 挖走的。本尼的节目都被安排在黄金时间,他连续16 年保持广播之王的地位,是NBC 吸引听众的王牌。此时他自己组织了“娱乐事业公司”,并准备将之拍卖,佩利拟出资226 万美元购买本尼的公司,但不巧的是,NBC 已听到CBS 收买明星的传闻,提出更为优惠的条件挽留本尼。佩利需要本尼,他决定亲自出马,施展个人魅力说服他。本尼接到佩利请求加盟的邀请,为他的真诚和热忱所感动,便建议在洛杉矶与之面商,并暗示说NBC 其他喜剧演员也会步其后尘。佩利于是立即前往加州,在贝弗利山庄饭店建立据点。有趣的是, NBC董事长犹太人萨尔诺夫也在此下榻。萨尔诺夫虽然财大气粗但他生性俭仆,对好莱坞明星奢华的生活屡有微词,虽然了解他们对NBC 的重要性,但却不屑与之交谈,甚至在NBC 工作多年的本尼也未曾获召见。而佩利的作风却与萨尔诺夫正好相反,他平易近人,很愿意同演员们接近。另外,萨尔诺夫只愿花费有限的金钱来满足演员们的贪欲。本尼要价200万美元,遭到萨尔诺夫的拒绝,因为他本人也未挣到这样多的薪水,而且在他看来,本尼虽誉满全国,也只不过是个演员而已。佩利很快发现,仅仅本尼本人同意还是不够的,还须征得其赞助人的许可,该赞助人与本尼有合同,有权指定本尼所效力的广播网。于是,佩利很快找到其赞助商,并不惜血本作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许诺,CBS 愿意为本尼节目听众人数的减少而向其赞助商赔偿损失。这一系列的举动,使本尼大受感动。再加上重金的诱惑和佩利的和蔼可亲,善于听取下属意见的魅力,使本尼很快就转入CBS 工作。佩利经常与演员们促膝谈心,设法使之感到自己在总经理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和伯恩斯的交往最有风趣。一次,佩利和本尼夫妇,以及伯恩斯共赴洛杉矶。午宴中,佩利对伯恩斯的表演前仰后合,捂着肚子喘着粗气,冲进卫生间以恢复平静。收买NBC 名演员不仅使佩利得到乐趣,而且也使CBS 的节目在听众中的知名度直线上升。1949 年,在全国评选的15 部最佳节目中,CBS 就占了12部。□“这是老板特意送给您的告别礼物”殚精竭虑搜罗人才,才尽其用,是萨奇公司的一大特点。萨奇兄弟对人才的报酬方面出手很大方,而且没有半点勉强。公司对所有的专业人才进行高额保险,不借重金吸引并留住高级人才。例如:一个有才华的女设计师打算到另一家公司上班,第二天早上发现家门口停着一辆漂亮的菲拉里牌小轿车,司机彬彬有礼地递上钥匙和证件,说这是萨奇公司老板关照他特意送来的告别礼物。她被感动了,收下这份厚礼又回到公司干起来。从此以后,她的工作更加出色,不久被提拔为公司副经理, 1987 年6 月还代表萨奇公司来中国出席国际会议。正因为如此,萨奇广告公司的员工绝对都和公司站在一起。普里查分公司的一个中级主管说:“这里的员工不像其他公司的员工那样牢骚满腹,我们的工作同时也是我们的嗜好。”萨奇公司的员工都以公司为荣,有些人甚至到了傲慢的程度,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公司是同行中最杰出的一家,员工们相信公司的产品广告是精良的,服务是周全的,做生意是公道的。莫里斯说:“我们用的人员个个都资格老,报酬高,头脑活,干劲足,同我们所服务的对象不相上下。”第九章沙漠中的奇迹——以色列复国和强国之谜“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本一古里安“教育上的投资就是经济上的投资。”——伊扎克·纳冯19 世纪末,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前往《圣经》中所说的“流奶与蜜的地方”巴勒斯坦,结果,那里满目疮瘦的破败状况令他无比震惊:大地裸露着难看的胸膛,昔日的田园已变成瘴气迷漫的沼泽,山丘光秃、梯田坍塌,风沙扑面,到处是污秽的垃圾..这位文学大师开始是震惊,继而绝望,他以令人窒息的笔调写道:“在所有景色凄凉的地方中,巴勒斯坦首当其冲..这是一块没有希望的、令人沉闷的土地。”然后他叹息着离去。一个世纪过去了,世世代代犹太人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随着以色列的成立,巴勒斯坦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帝的选民”犹太人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一系列的神话:经济上,以色列不仅是世界上的工业强国,而且成为世界农业强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近8000 美元的水平。以色列的棉花产量居世界之冠,并有许多农产品大量出口,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教育方面,以色列已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每年的人才供大于求,16岁以下的儿童全部接受义务教育,文盲己基本扫除,每4500 人中就有一名教授或副教授,大学毕业生占全国总人数的10.5%(犹太人中占12%),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的。此外,以色列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居世界前列,每年人均读书比例居全球之冠。慨叹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一个500 万人口的弹丸小国在短短40 年内怎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本章将为您揭开此谜。一、凤凰更生歌如果只用一个词来概括以色列政治的本质的话,这个词只能是“犹太复国主义”。犹太复国主义是以色列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立国基石之一,是它之所以存在的缘由和目的。一言以蔽之,没有犹太复国主义就没有以色列。然而,犹太复国主义却像涅磐的凤凰一般,历尽了艰辛,让我们重温一下赫茨尔那啼血的呐喊吧:“那块应属于我们的乐土,在那里我们终于可以长鹰钩鼻、黑红胡子、罗圈腿,而不致因此被人看不起,..在那里,我们终于可以作为自由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在那里,..犹太人这个讨厌的称呼,可以成为像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总之像所有文明人一样的尊贵的称呼。”□艰难的回归历程2000 多年的大流散和饱受凌辱,尤其是十字军东征时的摧残和希特勒法西斯的暴行,使许多犹太人曾热切地向往和平宁静的生活,幻想有朝一日能有自己的家园,这就催生了多少代犹太人曾梦寐以求的复国思想。1621 年,英国犹太人亨利·劳斯在他的《犹太人的号召》一书中,曾呼吁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帝国。但这一呐喊实在是太微弱了,长期流散的犹太人已麻木了,自然没有多少人响应,这只是少数知识分子的呐喊。